一、关于静电陀螺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砚驰,程建华,赵琳[1](2020)在《惯性导航系统陀螺仪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文中提出陀螺仪是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器件,首先对传统陀螺仪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了各类陀螺仪的基本原理与优缺点。然后,从关注度、精度、成本、应用四个角度对传统陀螺仪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与对比。最后,对未来陀螺仪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对陀螺仪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鼎,许江宁,何泓洋[2](2020)在《半球谐振陀螺在海洋导航定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进一步研究惯性导航系统,介绍1种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长使用寿命的固态振动陀螺:给出半球谐振陀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其国内外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最后分析半球谐振陀螺在海洋导航定位中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
王志乾[3](2020)在《静电陀螺仪实心铝铍转子结构及工艺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静电陀螺仪是目前实用的精度最高的陀螺仪,实心球转子是静电陀螺仪中最关键的部件。实心球转子的结构精度对静电陀螺仪的整体精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提高静电陀螺仪实心球转子的结构精度,需要从球转子的研磨加工、球转子内部结构形式的选择和球转子内部结构的加工与装配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静电陀螺仪实心球转子的研磨加工选用的研磨设备为四轴球体研磨机,该设备可以实现加工出精度达到球度0.05μm、表面粗糙度小于Ra0.01μm的10mm标准球体;静电陀螺仪实心球转子内部结构形式的选择是利用高等机构学中的坐标变换原理对常用结构的转动惯量误差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内部镶嵌三根空间内相互平行钽丝形式的球转子转动惯量误差更小、结构精度更高;实心球转子上三个孔的加工采用的是激光打孔,加工设备为皮秒激光器配合四轴精密加工平台,四轴精密加工平台通过NX10.0进行三维建模设计,整个平台可以实现X、Y、Z轴三个方向上的精密移动和Z轴方向上的精密转动,通过输入坐标从而实现加工位置的定位,这种加工孔的方法的设计可以实现孔的位置精度在0.5μm以内,从而保证了惯性主轴的位置精度;实心球转子与钽丝的孔轴装配采用的是基于四轴精密加工平台与六维力传感器组合使用的装配方法,该方法不仅保证了孔轴的装配精度,还提高了加工的效率。通过对静电陀螺仪实心球转子加工制造过程中的工艺设计,提高了实心球转子的加工制造精度,从而保证并提高了静电陀螺仪的精度,对静电陀螺仪实心球转子的加工制造具有指导作用。图39幅;表8个;参55篇。
张淋[4](2019)在《原子干涉陀螺惯性测量与监控导航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惯性导航是重要的无外界信息源定位方法,在军民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陀螺仪和加速度计作为惯性导航系统的测量单元,其器件精度决定了惯导系统姿态和导航精度,同时器件的数据更新率和稳定性是系统至关重要的性能指标。原子干涉陀螺作为量子器件的代表,是当前预期精度最高的新型陀螺,是解决高精度水下定位问题的首选器件。但是由于实验室环境中的误差、噪声相关研究不足,当前测量精度与预期理论精度极限相差甚远。局限于分辨力提升带来数据更新率损失,同时当前技术条件下原子干涉仪难以实现多轴同步测量,国内外的原子干涉陀螺多用于单轴、常量的测量实验。可见,将原子干涉仪作为惯性导航系统中的测量器件,为水下无人航行器长航时自主导航系统提供新的技术途径,涉及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是惯性导航领域的前沿性课题。近年来,随着光学、物理学领域相关技术的进步,原子干涉陀螺输出稳定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地球自转测量方面展现出了较好的长期稳定性,但是基于其原理上的特殊性导致现有陀螺测试方法无法实现准确的特性测试。而陀螺关键参数测试是从实验室常量的测量到实际惯性导航应用的必经步骤,也是水下无人航行器的试验、航行过程中可靠工作的基础。对陀螺仪数据特性与系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可靠的陀螺测试方法,对于指引陀螺性能提升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此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研究原子干涉陀螺系统构成机理及主要误差、噪声来源,提出了基于三脉冲对抛构型的原子干涉陀螺系统噪声模型并实现噪声抑制,同时面向惯性导航系统应用场景展开了仿真及实验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原子干涉仪作为转动测量仪器存在噪声机理不明确、无法达到预期测量精度的问题,开展原子干涉仪系统噪声机理研究,提出了基于相变函数的能量谱分析方法,解决了现有方案存在某些频率噪声无法被辨识的问题,实现了全频段相位噪声的分析与补偿,并准确量化了相位噪声对测量结果影响的统计方差,对于原子干涉陀螺仪噪声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进一步从机理上分析反射镜振动噪声对干涉测量过程的影响,实现环境扰动到相位噪声的转化,并利用相变函数方法进行量化评估及实时补偿。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建立了系统隔振平台性能的仿真测试环境,通过仿真实验对实验室环境下的地面振动噪声进行隔振效果验证,并利用相变函数量化补偿地面振动噪声对相位结果的影响;其次针对原子干涉陀螺系统技术成熟度不足、国内外缺少面向惯性导航系统的原子干涉陀螺惯性测量评价方法研究的问题,参考光纤陀螺、激光陀螺的国家军用标准、IEEE测试方案、Allan方差分析方法等,基于原子干涉仪角速度测量原理和系统各部分构成机理,提出了反映其核心技术成熟度的原子装载速率、冷却温度极限、系统信噪比等关键参数的测试方案,并基于原子装载速率、冷却温度测试结论实现了原子干涉陀螺仪双环路测量信噪比的准确计算。当原子干涉陀螺仪双环路输出信噪比均优于30dB以上时,双环路差分相位误差约为1%,角速度测量精度优于0.001°/h;再次,针对近年来原子干涉陀螺的实验室数据,面向水下无人航行器的长航时应用,提出了三种改进的Allan方差方法并进行机理分析,建立了原子干涉陀螺的随机噪声仿真模型;并加入安装误差、标度因数误差、陀螺零位偏差等考虑,实现了原子干涉陀螺的随机噪声仿真模型和动态输出模型的建立。量子惯性导航系统的仿真环境的搭建,为载体长航时自主惯性导航系统仿真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为原子干涉陀螺仪本体性能提升、噪声评估与补偿提供了工程应用指导;最后针对原子干涉陀螺在建立惯性导航系统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数据更新率过低和当前无法实现多轴同步测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角速度匹配方法的监控导航方案:利用高精度原子干涉陀螺作为附加陀螺,监控成熟的、高数据更新率的光纤惯性导航系统,大幅降低惯性导航系统的定位误差。在MATLAB环境中建立了基于三轴原子干涉陀螺和光纤惯性测量单元的监控导航方案,并通过海上验证性试验验证了这一监控方案的导航性能,大幅度提升了光纤惯性导航系统的速度精度、定位精度,为水下无人航行器的长时间潜航提供了可靠定位信息。这一监控导航方案充分发挥了原子干涉陀螺仪的测量稳定性优势,为水下无人航行器的长航时自主导航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设备方案和技术途径。
李长龙[5](2017)在《典型微结构(材料)在多场耦合下的热弹性耗散研究》文中指出随着MEMS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航空航天、灵巧武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其灵敏度、低功耗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MEMS系统都是在多物理场环境下工作的,如微陀螺及压电俘能装置都涉及到力场、电场、温度场等多物理场的耦合。其中,多物理场耦合中的温度场会使结构产生热弹性耗散现象,热弹性耗散会造成微陀螺的品质因子降低、频率漂移,同时也会使压电俘能器的俘能效率降低。然而,由于热弹性耦合机理比较复杂,针对温度场耦合的分析较少,使得微系统的灵敏度、分辨率、品质因子、俘能效率等性能得不到充分认识,进而使得其性能无法进一步提高。因此,多物理场耦合下热弹性能量耗散机理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本文综合考虑微结构(材料)多物理场耦合时所涉及的各物理场的作用,建立了热弹性耦合分析时的力-电-热耦合模型,得到了梳齿式微结构的机电耦合及热弹性耦合的控制方程,以及压电俘能器的压电耦合及压电热弹性耦合的控制方程,为分析热弹性耦合对结构和压电材料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考虑到微系统多物理场的耦合存在能量之间的转换,当出现不可逆的热能流失时,会产生热弹性耗散问题,而由于热弹性耗散会引起微结构频率漂移、品质因子的降低,因此,本文分析了梳齿式微陀螺器件中的悬臂梁式结构及梳齿式结构在不同振动形式下的热弹性耦合响应。首先,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并结合梁变形影响时的热传导方程,推导出在耦合热弹性条件下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然后,通过数值计算和仿真分析的方法得出结构的频率漂移及热弹性阻尼的变化;最后,针对结构几何尺寸、边界条件、静电参数、材料特性、环境温度等方面对结构热弹性耗散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了结构热弹性耦合对结构自身性能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压电材料应用于结构中可实现对外界能量的俘获,但是在能量收集过程中,热弹性耗散将对其能量俘获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数值计算、仿真分析、实验验证的方法对压电俘能结构的热弹性耗散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振动形式下温度场对压电结构的影响,并针对不同耦合形式中的热弹性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结构几何尺寸、压电层材料特性等方面对结构热弹性耗散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压电热弹性耦合对压电装置能量俘获的影响。另外,当微结构几何尺寸达到微米或更小量级时,将与材料颗粒尺寸接近,此时,材料颗粒的尺寸对结构性能的影响不能忽略不计,因此,在分析微尺度下的结构热弹性振动时需要充分考虑材料颗粒尺寸及其固有特性。本文基于微尺度理论,建立了微梁结构及压电复合结构在尺度效应下的热弹性耦合控制方程,分析了尺度效应下热弹性耦合效应对微器件性能的影响;并与经典弹性理论框架下的结构热弹性耦合振动特性进行对比。在不同材料特征尺度参数下,讨论了不同环境温度、不同材料特性及几何尺寸等对系统的热弹性阻尼、结构频率漂移之间的影响。
赵博[6](2015)在《重力辅助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静电陀螺惯导系统为代表的高精度惯导系统已成为水下导航领域的核心技术,为了改善传统水下导航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学者们都在积极摸索和探寻更加隐蔽的校正惯导系统的方法。公认较为可行的方法是利用重力场等地球物理环境信息来辅助惯性导航,这种重力辅助导航系统可以克服原有惯导系统的不足之处,显着提高水下载体的导航定位精度,从而为潜艇水下航行提供安全保障。重力辅助惯性导航的主要思想是在惯性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利用重力敏感装置连续测量载体所处位置的地球重力场特性,利用这些特性修正惯导系统的误差或限制误差的增长速度,从而达到延长惯导系统的重调周期的目的。此外,利用艇上实测的重力数据与已有的海洋重力基准图比对,还可以进行重力匹配导航。本文中所作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概括如下:1、阐述了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坐标系定义及其转换、地球扰动重力场及惯导系统的力学编排。然后分析了重力辅助导航的基本原理,从重力补偿和重力匹配方法两个角度阐述重力辅助导航的技术内涵,为后续设计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的重力补偿方法和重力匹配方法明确方向。2、从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的重力补偿角度分析,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重力扰动矢量对各导航参数的影响,然后介绍了EGM2008重力场模型,重点分析了推估重力扰动矢量的方法,并改进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的力学编排,从而实现对惯导系统的重力补偿,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重力补偿的效果。3、本文将人工蜂群算法应用到重力匹配导航方法中,随着群智能算法的发展,人工蜂群算法等新兴群智能算法以其低复杂度和高精度等优点有望取代传统工程技术中的非智能算法。但是与其它群智能算法类似,标准人工蜂群算法本身的搜索机制中仍存在许多缺点,本文从自适应调整搜索步长范围和转移概率计算式这两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其搜索性能。最后利用基本测试函数对比分析算法改进后的效果。4、在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基础上,结合重力匹配的应用背景,本文提出了多蜂群局部单点搜索机制,将蜂群按主蜂群和子蜂群的形式进行重新分组,增加蜂群的多样性,从而拓宽匹配点的搜索范围。5、考虑到重力匹配导航的多值性,加上重力匹配导航中重力基准图误差和重力敏感器的测量误差,即便人工蜂群算法的搜索精度足够高,匹配点也容易偏离真实位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双人工蜂群整体带约束搜索,引入外部速度信息作为约束条件,对匹配点的搜索在空间距离上进行约束限制。6、为了使真实位置尽量满足限制条件,距离和重力差的阈值设置不能太小。这样,即使在外部约束的限制下,仍会出现匹配结果的多值性,本文利用平均Hausdorff距离完成对匹配序列的二次筛选。7、为了验证重力匹配导航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搭建仿真试验环境分析本文设计的重力匹配方法的匹配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该重力匹配方法具有较高的匹配效率和匹配精度,能够满足重力匹配导航的性能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积累的海上试验数据进一步对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石楠[7](2015)在《静电陀螺仪空心铍转子动态特性分析》文中认为静电陀螺仪的导航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在航天、航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静电陀螺仪的核心部件,空心铍转子悬浮在真空球腔内,可以自由运动。为保障转子的加工精度,常采用四轴球体研磨机加工,这是加工高精度球体的最佳方法之一。受加工设备精度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空心铍转子存在偏心距和球度误差。偏心距可以分解为轴向偏心距和径向偏心距,轴向偏心距引起转子的漂移,径向偏心距引起转子的振动和转速的衰减。球度误差会引起转子的漂移和转速的衰减。因此,偏心距和球度误差的值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为了便于分析,采用谐波系数表征球形转子的球度误差。分别建立转子在气浮支承条件下和静电支承条件下的运动平衡方程,并采用Matlab软件求解,绘制转子运动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分析初始位置、偏心距和谐波系数对转子运动特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在气浮支承条件下,转子作衰减运动,转子在粗加工和半精加工阶段,偏心距较大,初始条件对平衡周期影响较小;当偏心距e≤0.082μm时,初始条件对平衡周期影响越来越大,平衡周期呈现不规则变化。在静电支承条件下,偏心距越大,转子衰减越快。但随着加工精度的提高,偏心距越来越小,当偏心距e≤0.051μm时,对转子衰减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随着谐波系数的增大,转子的静电干扰力矩变大,衰减的速度加快。
王凌霄[8](2014)在《静电陀螺仪长球形空心铍转子研磨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空心球形铍转子是静电陀螺仪的核心部件,转子品质直接影响着陀螺仪工作精度。转子最重要的品质是在静止和高速旋转时都要保持良好的圆球形。研磨是转子加工的有效方法,四轴球体研磨机是获得精密球体的有效加工手段。首先在介绍四轴球体研磨机的机构和成球条件基础上,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运用坐标转换法对研具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研究,并用Matlab仿真了6种情况下的轨迹状况以及最终的轨迹叠加,实验结果表明研磨轨迹能均匀的布满整个球坯。说明四轴球体研磨机能够很好的达到切削等概率这一重要成球条件。然后提出了通过求解球面上任意一圆环与轨迹交点,把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作为轨迹均匀性的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研磨的进行轨迹均匀度呈现变好的趋势。其次利用Preston方程建立研具旋转一周情况下球面上各点的去除量模型,应用Matlab软件对四个研具在24种不同工况下各点的材料去除量进行仿真分析。采用去除量的标准差作为去除量均匀性评价标准,通过模型分析四个研具去除量的均匀性以及四个研具共同作用下去除量的均匀性。结果表明四个研具共同作用下的去除量标准差是单研具研磨标准差的36%。由于转子三维实体模型的几何形状和受力关于轴对称,可将问题转变为轴对称问题。即通过研究一截面变形得到转子变形情况。由有限元分析得出的变形结果可知,转子在工作状态时,随着转速的不断增大,由于离心作用产生的形态变形随之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赤道处和两极处的变化量最大。通过研究转子内腔径向变形曲线,设计出赤道和极轴处较厚并且向中间均匀过渡的新型腔形。通过有限元分析可知新的腔形在工作状态下能够产生较均匀的变形。基于弹性力学的薄壳理论研究长球形转子解析方程。根据变形计算方程推导出长球表面上任意一点的曲率半径和转速的关系。解析方程即为长球形转子表面形态。解析法设计的长球形空心转子,在理论上可保证转子工作时,转子表面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变为理想的圆球形表面。
蓝白,王伟[9](2013)在《惯导系统漫谈》文中研究表明从古至今,导航一直是一门生活艺术。它基本上是关于两地之间旅行和找路的学问也许最简单的导航发生在你不知道怎么去超市,别人告诉你,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到尽头后左转就是了;或者在街边报亭买个地图,通过参照地图上的地理特征来确定自己的位置,通过地图导航路线到达超市,这也是路标导航。导航还有很多其它方式,如卫星导航、天文导航、定位推算导航等。其中惯性导航属于一种定位推算导航推算过程为:从已
张崇猛,蔡智渊,舒东亮,侯巍[10](2012)在《船舶惯性导航技术应用与展望》文中认为以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简述了各类惯性导航器件的工作原理,综合阐述了国内外船舶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概况,并对国内外发展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未来船舶惯性导航技术及其系统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对船舶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二、关于静电陀螺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静电陀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惯性导航系统陀螺仪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陀螺仪发展历史 |
1.1 第一代陀螺仪发展历史 |
(1)液浮陀螺仪(FFG) |
(2)静电陀螺仪(EG) |
(3)动力调谐陀螺仪(DTG) |
1.2 第二代陀螺仪发展历史 |
(1)激光陀螺仪(RLG) |
(2)光纤陀螺仪(FOG) |
1.3 第三代陀螺仪发展历史 |
2 陀螺仪现状的归纳与分析 |
3 陀螺仪的发展趋势 |
3.1 传统陀螺仪的发展趋势 |
(1)液浮陀螺仪 |
(2)静电陀螺仪 |
(3)动力调谐陀螺仪 |
(4)激光陀螺仪 |
(5)光纤陀螺仪 |
(6)MEMS陀螺仪 |
3.2 新型陀螺仪的发展前景 |
4 结论 |
(2)半球谐振陀螺在海洋导航定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
1.1 基本结构 |
1.2 工作原理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HRG在海洋导航定位中的应用与分析 |
3.1 HRG在海洋导航定位中的应用 |
3.2 HRG在海洋导航领域应用潜力分析 |
4 HRG发展趋势 |
5 结束语 |
(3)静电陀螺仪实心铝铍转子结构及工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静电陀螺仪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静电陀螺仪实心球转子材料选择和结构分析 |
2.1 实心球转子材料的选择 |
2.2 实心球转子的结构分析 |
2.2.1 静电陀螺仪实心球转子结构 |
2.2.2 球转子结构分析理论基础 |
2.2.3 球转子结构分析模型计算 |
2.3 实心球转子内部钽丝角度误差分析 |
2.3.1 三根钽丝间角度误差分析 |
2.3.2 钽丝与理想惯性主轴间角度误差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静电陀螺仪实心球转子的加工 |
3.1 静电陀螺仪实心球转子的研磨 |
3.2 静电陀螺仪实心球转子上的打孔 |
3.2.1 打孔工艺方法的选择 |
3.2.2 皮秒激光器的选择 |
3.2.3 高精密定位平台的设计 |
3.2.4 铍转子打孔加工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心球转子与钽丝过盈量的计算与仿真 |
4.1 过盈量计算的理论基础 |
4.1.1 最小过盈量的计算步骤 |
4.1.2 最大有效过盈量的计算步骤 |
4.2 铍转子与钽丝过盈量的计算 |
4.2.1 最小有效过盈量的计算 |
4.2.2 最大有效过盈量的计算 |
4.3 有限元分析概述 |
4.3.1 有限元理论概述 |
4.3.2 使用有限元方法的步骤 |
4.3.3 NX10.0和ANSYS Workbench介绍 |
4.4 铍转子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
4.4.1 实心铍转子的几何建模 |
4.4.2 定义材料属性和划分网格 |
4.4.3 四分之一球转子载荷和约束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心球转子与钽丝的孔轴装配 |
5.1 装配前的准备工作 |
5.1.1 确定装配方式 |
5.1.2 做好装配工件的检验工作 |
5.1.3 检查装配工件的表面质量 |
5.2 热装法理论 |
5.2.1 加热方法介绍 |
5.2.2 加热温度计算 |
5.3 钽丝安装方案设计 |
5.3.1 钽丝装配方案设计 |
5.3.2 钽丝装配设备的设计 |
5.4 加工装配注意事项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原子干涉陀螺惯性测量与监控导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原子干涉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原子干涉仪主要项目计划 |
1.2.2 原子干涉仪典型构型 |
1.2.3 原子干涉仪激光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原子干涉陀螺仪系统性能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4 监控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
1.5 本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 |
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子干涉陀螺仪原理及系统实现 |
2.1 干涉式陀螺仪原理 |
2.2 受激拉曼跃迁理论 |
2.3 三脉冲原子干涉陀螺仪原理 |
2.4 原子干涉陀螺仪系统的关键技术 |
2.4.1 原子冷却与囚禁技术 |
2.4.2 原子选态技术 |
2.4.3 原子干涉相位荧光检测技术 |
2.4.4 原子干涉陀螺仪系统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原子干涉理论的噪声统计方差分析方法 |
3.1 基于相变函数的相位噪声分析方法 |
3.1.1 拉曼激光相位噪声统计方差分析方法 |
3.1.2 基于相变函数的噪声频率影响分析 |
3.1.3 基于相变函数的干涉时间参数影响分析 |
3.2 基于相变函数的反射镜振动噪声分析方法 |
3.2.1 反射镜振动噪声统计方差分析方法 |
3.2.2 基于相变函数的隔振平台性能分析 |
3.3 基于原子干涉理论的非相位噪声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原子干涉陀螺仪的惯性测量研究 |
4.1 原子干涉陀螺仪系统特性研究 |
4.1.1 原子装载速率测试 |
4.1.2 冷却温度测试 |
4.1.3 信噪比测试与惯性测量研究 |
4.2 惯性导航系统中的原子干涉陀螺稳定度分析与测试 |
4.3 基于稳定度测试的原子干涉陀螺仪动态数据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原子干涉陀螺仪/光纤惯性测量单元监控导航系统研究 |
5.1 单轴原子干涉陀螺仪/光纤惯性测量单元监控导航技术 |
5.1.1 单轴原子干涉陀螺仪/光纤惯性测量单元监控导航方案 |
5.1.2 监控导航仿真实验验证 |
5.1.3 监控导航实验室验证与分析 |
5.2 三轴原子干涉陀螺仪/光纤惯性测量单元监控技术 |
5.2.1 三轴原子干涉陀螺仪/光纤惯性测量单元监控导航方案 |
5.2.2 监控导航系统的可观测性分析 |
5.2.3 监控导航系统仿真实验与原理性验证 |
5.2.4 监控导航载体验证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典型微结构(材料)在多场耦合下的热弹性耗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多物理场耦合 |
1.2.2 热弹性耗散机制 |
1.2.3 尺度效应研究 |
1.3 多场耦合下热弹性耗散及微尺度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物理场耦合中的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力场理论模型 |
2.2.1 梁结构纵向振动 |
2.2.2 梁结构弯曲振动 |
2.3 温度场理论模型 |
2.4 电场理论模型 |
2.5 多物理场耦合模型 |
2.5.1 微结构静电耦合 |
2.5.2 压电材料压电耦合 |
2.5.3 结构-温度场热弹性耦合模型 |
2.5.4 压电材料结构-电场-温度场压电热弹性耦合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结构中热弹性耦合特性 |
3.1 引言 |
3.2 梁结构热弹性耦合研究 |
3.2.1 悬臂梁热弹性耦合分析 |
3.2.2 热弹性耦合数值结果 |
3.2.3 热弹性耦合仿真分析 |
3.2.4 结果分析及讨论 |
3.3 梳齿结构热弹性耦合研究 |
3.3.1 梳齿结构静电耦合分析 |
3.3.2 梳齿结构热弹性耦合合分析 |
3.3.3 热弹性耦合数值结果 |
3.3.4 热弹性耦合仿真分析 |
3.3.5 结果分析及讨论 |
3.4 静电驱动陀螺热弹性耦合分析 |
3.4.1 热弹性耦合仿真分析 |
3.4.2 环境温度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压电材料中热弹性耦合特性 |
4.1 引言 |
4.2 压电材料压电耦合分析 |
4.2.1 压电耦合方程求解 |
4.2.2 压电耦合结果分析 |
4.2.3 压电耦合仿真 |
4.3 压电热弹性耦合模型 |
4.3.1 压电结构自由振动热弹性耦合 |
4.3.2 压电结构受迫振动热弹性耦合 |
4.4 压电热弹性耦合数值计算及分析 |
4.4.1 自由振动数值结果分析 |
4.4.2 受迫振动数值结果分析 |
4.5 压电结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 |
4.5.1 压电热弹性耦合仿真 |
4.5.2 热弹性耦合仿真 |
4.5.3 频率漂移与热弹性阻尼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压电热弹性耦合效应对压电结构影响分析 |
4.6.2 压电材料对压电热弹性耦合效应影响分析 |
4.6.3 压电热弹性耦合与静电热弹性耦合对比分析 |
4.7 实验测试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尺度效应下热弹性耦合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尺度效应 |
5.3 尺度效应下微梁结构热弹性耦合研究 |
5.3.1 热弹性耦合理论模型 |
5.3.2 热弹性耦合控制方程求解 |
5.3.3 数值结果及讨论 |
5.4 尺度效应下压电材料热弹性耦合研究 |
5.4.1 压电热弹性耦合理论模型 |
5.4.2 压电热弹性耦合控制方程求解 |
5.4.3 数值结果及讨论 |
5.4.4 尺度效应下不同热弹性耦合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全文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重力辅助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及研究动态 |
1.2.1 空间稳定惯导系统发展 |
1.2.2 重力辅助导航系统发展 |
1.2.3 群智能算法在导航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重力辅助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分析 |
2.1 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原理 |
2.1.1 坐标系定义及其转换 |
2.1.2 地球扰动重力场 |
2.1.3 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的力学编排 |
2.2 重力辅助导航原理 |
2.2.1 重力辅助导航的技术内涵 |
2.2.2 惯性导系统重力补偿原理 |
2.2.3 重力匹配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间稳定惯导系统重力补偿 |
3.1 重力扰动对空间稳定惯导系统的影响 |
3.1.1 理论分析 |
3.1.2 仿真分析 |
3.2 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的重力补偿 |
3.2.1 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 |
3.2.2 推估重力扰动矢量 |
3.2.3 改进惯导系统的力学编排 |
3.2.4 仿真分析 |
3.3 正常重力计算误差分析及补偿 |
3.3.1 正常重力计算误差分析 |
3.3.2 正常重力计算误差补偿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工蜂群算法及其改进 |
4.1 标准人工蜂群算法 |
4.2 改进人工蜂群算法 |
4.2.1 自适应调整搜索步长范围SF |
4.2.2 自适应调整转移概率P |
4.3 仿真试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人工蜂群搜索策略的重力匹配方法 |
5.1 多蜂群局部单点搜索策略 |
5.2 双蜂群整体约束搜索策略 |
5.3 仿真试验验证 |
5.4 海上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静电陀螺仪空心铍转子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静电陀螺仪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
1.2 国内外静电陀螺仪及其转子的研究状况 |
1.2.1 国外静电陀螺仪及其转子的研究状况 |
1.2.2 国内静电陀螺仪及其转子的研究状况 |
1.3 国内外球形转子支承技术的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球形转子支承技术的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球形转子支承技术的研究状况 |
1.4 国内外转子动力学的研究状况 |
1.4.1 国外转子动力学的研究状况 |
1.4.2 国内转子动力学的研究状况 |
1.5 小结 |
第2章 基础理论 |
2.1 坐标系的定义 |
2.2 转子质心偏移的影响 |
2.3 转子非球度误差对平衡的影响 |
2.4 转子静平衡测量原理 |
2.5 小结 |
第3章 气浮支承空心铍转子静平衡测量不确定性分析 |
3.1 气浮支承装置 |
3.1.1 支承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1.2 支承装置干扰力矩分析 |
3.2 空心铍转子运动平衡方程 |
3.2.1 重力矩 |
3.2.2 粘性干扰力矩 |
3.2.3 转子运动平衡方程 |
3.3 运动仿真 |
3.4 小结 |
第4章 静电支承空心铍转子运动特性分析 |
4.1 静电支承装置 |
4.1.1 支承装置电极的选择 |
4.1.2 支承装置的结构及球碗坐标系的定义 |
4.1.3 支承力产生原理和支承系统作用原理 |
4.2 空心铍转子运动平衡方程 |
4.2.1 静电干扰力矩 |
4.2.2 转子运动平衡方程 |
4.3 运动仿真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静电陀螺仪长球形空心铍转子研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静电陀螺仪的发展状况 |
1.1.1 国外静电陀螺仪的发展状况 |
1.1.2 国内静电陀螺仪的发展状况 |
1.2 国内外研磨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研磨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2 国内研磨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 国内外研磨轨迹研究的发展状况 |
1.3.1 国外研磨轨迹研究的发展状况 |
1.3.2 国内研磨轨迹研究的发展状况 |
1.4 国内外材料去除研究的发展状况 |
1.4.1 国外材料去除研究的发展状况 |
1.4.2 国内材料去除研究的发展状况 |
1.5 静电陀螺仪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1.6 空心铍转子材料性能 |
1.7 四轴球体研磨机的结构及其成球条件 |
第2章 四轴球体研磨机研磨轨迹的研究 |
2.1 研磨成球机理 |
2.2 研磨成球条件 |
2.3 四轴球体研磨机研磨轨迹分析 |
2.3.1 坐标变换 |
2.3.2 轨迹方程推导 |
2.4 四轴球体研磨机研磨轨迹仿真 |
2.5 四轴球体研磨机研磨轨迹均匀性分析 |
2.6 小结 |
第3章 四轴球体研磨机材料去除量的研究 |
3.1 材料去除理论基础 |
3.2 研磨相对速度分析 |
3.3 球面材料去除量仿真与均匀性研究 |
3.3.1 球面材料去除量仿真 |
3.3.2 球面材料去除量均匀性分析 |
3.4 截面材料去除量仿真与均匀性研究 |
3.4.1 截面材料去除量仿真 |
3.4.2 截面材料去除量均匀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球形空心铍转子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概述 |
4.1.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
4.1.2 有限元法的特点 |
4.2 有限元分析软件 Workbench 简介 |
4.2.1 Workbench 的特点 |
4.2.2 Workbench 软件分析流程简述 |
4.3 空心球形转子有限元分析 |
4.3.1 定义材料属性 |
4.3.2 转子几何模型的建立 |
4.3.3 网格划分 |
4.3.4 约束与载荷 |
4.4 分析结果 |
4.5 新腔形设计 |
4.6 小结 |
第5章 长球形铍转子的设计 |
5.1 长球形转子解析法设计原理 |
5.2 长球形铍转子的解析设计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船舶惯性导航技术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国外船舶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2.1 液浮陀螺惯导系统 |
2.2 动力调谐陀螺惯导系统 |
2.3 静电陀螺惯性系统 |
2.3.1 静电陀螺监控器 |
2.3.2 静电陀螺导航仪 |
2.4 光学陀螺惯导系统 |
2.4.1 激光陀螺惯导系统 |
2.4.2 光纤陀螺惯导系统 |
3 我国船用惯性导航技术发展概况 |
3.1 罗经研制 |
3.2 液浮陀螺惯导系统 |
3.3 静电陀螺惯性系统的研制 |
3.4 光学陀螺惯性系统 |
4 未来船舶惯导系统技术展望 |
4.1 光纤陀螺惯导系统大有可为 |
4.2 MEMS和原子陀螺技术发展前景可观 |
4.3 惯导系统成本降低、精度和可靠性大幅度提高 |
4.4 惯导系统的标准化和组合系统是发展方向 |
四、关于静电陀螺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惯性导航系统陀螺仪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 赵砚驰,程建华,赵琳. 导航与控制, 2020(Z1)
- [2]半球谐振陀螺在海洋导航定位中的应用[J]. 李鼎,许江宁,何泓洋. 导航定位学报, 2020(03)
- [3]静电陀螺仪实心铝铍转子结构及工艺技术[D]. 王志乾.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原子干涉陀螺惯性测量与监控导航技术研究[D]. 张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5]典型微结构(材料)在多场耦合下的热弹性耗散研究[D]. 李长龙.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6]重力辅助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技术研究[D]. 赵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7]静电陀螺仪空心铍转子动态特性分析[D]. 石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15(03)
- [8]静电陀螺仪长球形空心铍转子研磨技术[D]. 王凌霄.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9]惯导系统漫谈[J]. 蓝白,王伟. 兵器知识, 2013(09)
- [10]船舶惯性导航技术应用与展望[J]. 张崇猛,蔡智渊,舒东亮,侯巍. 舰船科学技术,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