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规划管理简史

第一讲 中国规划管理简史

一、第一讲 中国计划管理的历史简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认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宋晋凯[2](2020)在《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的学术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数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中国现代数学在民国后期(1936-1949年)出现了一次研究的高潮,许多数学家逐渐进入了世界数学舞台的中央,一些研究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审视民国后期的数学发展成就,不可不追溯民国前期(1912-1935年)的数学现代转型。民国前期,文化变革剧烈,社会思潮汹涌,在科学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数学伴随着“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学术转向,逐步完成了体制化进程,现代转型初步完成。民国前期的数学现代转型,使中国传统数学在学术、学科、学人、学会等建制建设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至为重要的是,在民国学术现代转型的浪潮中,学界对数学本质、数学价值、数学真理等数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哲学审视,构筑起具有独特时代文化特质的数学思想文化形态。民国前期的数学思想文化颠覆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观念认知,与数学现代转型相互耦合、互为促进,也为国民政府时期数学研究的高潮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本文遵循学术现代转型的史学研究路径,以“契机→内容→主体→途径”为主线牵引通篇,分为绪论、正文(共七章,首章为契机,中间四章为内容,后二章分别为主体和途径)、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围绕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以及概念释名等内容进行阐释,重点对选题研究的合理性、可行性给予论证。第一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背景及基本概况的相关内容。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研究,必须将其置放于社会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也必须通晓国外数学潮流的发展情况。本章简要介绍了民国科学文化、世界数学思想潮流的相关情况,重点对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和体制化完成的重要节点给予着墨论述,为正文后续部分的展开进行铺垫。第二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本质探讨的内容。事物的本质最可从其定义中体现,从定义出发也可探寻事物本质的“元问题”。本章围绕数学界说在中国传统数学中的历史演变、民国前期数学界说的形态等内容,重点从数学基础研究、实在论的视角进行数学本质属性的挖掘。民国前期的数学本质体现出自然属性、哲学属性以及实在论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认识论的内容。认识论是对事物本质探寻的纽带。围绕数学知识能否被人类所认知这一问题,民国学界进行了激烈的论争,其中,尤以罗素的数学不可知论影响最为深远。受罗素来华带来的文化效应影响,数学不可知论成为这场论争的焦点。本章重点讨论数学不可知论的历史演变及传播概况,系统梳理了数学不可知论自身体现出的“空洞无物”“不辨真妄”的典型特征,并对民国学者利用唯物辩证法对其发起诘难的情况进行了回溯。第四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价值观嬗变的内容。价值观是数学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数学为“六艺之末”,体现出鲜明的实用主义导向。进入民国之后,现代数学的价值被学界重新认知,此时的数学被理解为是“科学之基”“科学之母”,数学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围绕数学的价值,民国学界对数学之于社会、文化和人生的作用,以及数学与统计学、经济学、艺术学等现代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第五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真理性研究的内容。真理性研究是数学哲学关注的重要主题。民国学界对数学真理所体现出的保守性、递进性、自足性等特点进行了总结。实证主义思潮传入使数学真理的特性受到了挑战,数学真理的相对性以及数学公理主义倾向成为学界论争的重点。康德哲学、实证主义、公理主义等哲学理论与非欧几何学、极限理论等数学学说相互交织、相互援引,成为民国学界真理性探讨的特色。第六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主体寻源的内容。留学生是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建构的主体。民国以前,实业是留学生学科选择的主要方向,数学留学生的数量极少。及至民国,西学被大规模建制化的持续引入,学界对数学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数学留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学成回国的留学生不仅是民国数学现代转型的骨干,更是数学思想文化变革的中坚,引领了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的发展。本章还以数学留学生的典型代表——胡明复为对象进行具体研究,点面结合勾勒数学留学生在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第七章是关于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传播途径的内容。期刊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现代意义期刊的创办受益于来华传教士群体。在民国以前的期刊中刊载过一些数学文化方面的文章,但数量较少,并未产生特别的影响。数学思想文化在民国前期的传播途径体现出综合性期刊→大学期刊→专业期刊的典型特点。《科学》《少年中国》《学生杂志》等综合类期刊成为数学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外国名哲来华访学,促进了民国数学思想文化的发展,人物学说研究类专门期刊开始出现。《罗素月刊》是此类期刊的嚆矢,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以《罗素月刊》为研究素材,可以管窥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经由期刊传播之原貌。结束语是对本文的总体回溯。主要包括民国前期数学思想文化特点的归纳总结、本文研究的不足与仍需努力的方面、本文研究的展望及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等内容。

郭小慧[3](2020)在《小学生“听话”现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论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在重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强调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要培养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小学生。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为小学生身心具有不成熟与可塑性,易受外界影响。面对“听话”再次频繁出现在教师口中、家长口中之时,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会表现出哪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否应该是教育中应该存在的现象?这两个问题值得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选取山西省太原市A小学五年级六班11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学生“听话”现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实地观察,通过案例说明学生“听话”现象的主流与暗流,之后进行反思,分析影响学生“听话”现象的因素。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对小学生“听话”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释。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第二章为小学生“听话”现象的主流:主要从小学生日常学习、日常活动两方面阐述,阐述完成后小结“听话”现象的主流形象;第三章为小学生“听话”现象的暗流:主要从日常反抗展开描述,描述完成后小结“听话”现象的暗流形象;第四章为反思:从小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四方面反思影响小学生“听话”现象的因素。

邵申[4](2020)在《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研究(1952-195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是在上海市“五反”运动结束后,为了废除压迫工人的不合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私营工厂工人觉悟、纯洁工人队伍、加强工人阶级内部团结、加强基层党工团组织建设而开展的一场群众运动。本文之所以选择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由于目前学术界对民主改革运动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与深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市的私营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占有重要地位,重要的地位与相对复杂的环境使上海的民主改革运动具有其他省市所不具有的典型性与独特性,因而对上海工矿企业民主改革运动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笔者力图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梳理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发展的全过程,并探讨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本文通过五章内容对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加以研究。第一章是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缘起,主要论述中共上海市委发起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必要性与条件。第二章主要阐述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前期准备,梳理中共上海市委、各区区委及各私营工厂为民主改革运动的开展在组织、机构与材料方面所做的准备。第三章是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民主斗争阶段,主要围绕“全面交代”运动展开,详细阐述民主斗争阶段中宣传动员与“全面交代”的全过程。第四章是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民主建设阶段,由废除“拿摩温”制度与建立生产小组长制度、改善职工关系、加强基层党工团建设三部分组成,主要阐述各级民主改革机构巩固运动成果的各项措施。第五章是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成果与经验。从成果与经验两方面论述民主改革运动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在思想宣传、积极分子工作与统一战线建设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总之,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取得了不小成绩,为推动私营工厂生产经营的发展以及之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经验对当今中国共产党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积极分子工作以及统一战线建设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程菲菲[5](2020)在《初级汉语听力微技能训练行动研究 ——以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要求听、说、读、写四会,“听”排在四会的第一位,只有听得准,才能说得对,而听力教学的重点是训练聆听微技能,在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提高听力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描述了两轮提高初级汉语听力水平的行动研究,笔者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在HSK3级综合课上发现了学生的一些听力问题,因此将杨惠元提出的辨别分析、储存记忆、联想猜测、快速反应、边听边记、听后模仿、检索监听和概括总结八项微技能训练融入到两轮行动研究中,第一轮以课文带技能训练学生的辨别分析、记忆储存、边听边记、联想猜测、快速反应五项微技能,但是收效甚微;于是第二轮研究调整方案,以技能带动课文学习,训练了学生的辨别分析、记忆储存、概括总结、听后模仿和联想猜测五项微技能,使得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听力水平大有提升。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应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在平时学习中保持综合课课型特点,以课文带技能进行训练;2、在适当的时候辅以专门的听力微技能训练,以技能带动课文学习。

和二晴[6](2019)在《《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文中研究指明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统区妇女界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宋美龄召开庐山妇女工作座谈会,改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为领导战时妇女工作的总机构,标志着国统区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统区妇女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下,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广大中国女性都积极投身于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自我解放的浪潮中,文章将通过《妇女新运》重温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发展轨迹。妇女刊物的出现,成为宣传妇女运动的前沿阵地,同时也为近代妇女运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妇女新运》作为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的会刊,1938年12月于重庆创刊,致力于提高各界妇女的思想觉悟,引导妇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通过探究其创刊与出版情况、分析其刊物栏目及主要内容,呈现全面抗战时期的妇女救亡活动:在动员妇女参战过程中,结合抗战局势,依托全国性妇女组织,加强妇女动员的宣传形式,借用妇女纪念日动员妇女,创作大量文艺作品、歌曲、戏剧等,传播抗日救国思想,激励国人抗战热情,鼓舞广大军民的抗战勇气及必胜的信心;在自我解放方面,国统区进步妇女力量先后组织妇女宪政运动、妇女职业运动,同时提倡妇女接受教育,并积极开展禁娼运动,从妇女参政、职业平等、女子教育及废除封建习俗等方面探讨妇女自我解放的途径,深入探析抗战时期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深层次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基本实现了支援抗战、保家卫国的目标,并且在追求妇女解放过程中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虽然这一时期的自我解放让位于民族解放、个人权利服从于国家利益,但毕竟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迈出了重要一步,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妇女新运》作为战时重要的妇女期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史料价值。

段小佳[7](2019)在《邓子琴的民族学成就与贡献》文中研究表明如众所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族国家主义的传入,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老一辈民族学家对中国的民族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的基调和当代中国民族的基本格局,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的民族是老一辈民族学家研究和建构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活动,作为民族学研究和发展的阶段性事件,邓子琴先生是我国早期的民族学家,也参与了这一项工作。梳理和系统研究邓子琴先生的民族学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成果,有助于梳理近代以来民族学研究对民族的构建和对民族国家的构建的历史过程。民族学、人类学是源于西方的一门人文学科,进入中国本土近百年来,对指导中国的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问题呈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中国传统的民族学理论已不能够准确解释和指导中国的近代以来复杂的民族工作,需要引入西方民族学经典理论来进行指导研究和实践,但是外来的民族学理论在中国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学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呼吁进行民族学理论的本土化。中国的民族学有其历史传统,从《尚书·禹贡》《礼记·王制》《史记·西南夷列传》开始奠定了一套中国的在“华夷”体系天下观建构起来的民族学理论,适应了古代社会的族群关系,但是进入近代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情况,中国传统的民族学理论不能完全指导近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在早期老一辈民族学家借鉴西方民族学理论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对这一批老一辈民族学家的科研成果的整理有助于推动民族学理论的本土化。当代中国民族学的学术渊源主要是吴文藻先生及其学生费孝通、林耀华先生,此外,仍有不少民族学的先驱者,研究领域和研究者所在的地域是多元的,如陕西地区的马长寿先生,云南地区的方国瑜先生,四川地区的李安宅、任乃强先生等(就四川地区的民族学渊源来看,还包括徐中舒、蒙文通两位先生)。除此之外,邓子琴先生也是四川地区民族学的重要源头,邓先生大量的着述未被公开刊发,所以,他的影响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因此,对邓子琴先生民族学学术成就的系统梳理,有助于对大四川地区民族学学科的谱系的完整建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选题缘起和学术意义,通过历史文献整理法、田野调查和学术谱系的绘制,梳理邓子琴的民族学研究成就和贡献。第二章主要针对邓子琴从1958年至1964年期间,带领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赴茂汶羌族自治县、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进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所带回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选择有代表性土司、宗教寺庙和农奴制进行介绍,并通过土司社会历史调查、宗教寺庙社会历史调查、农奴制社会历史调查等方面再现邓子琴的调查成果。第三章介绍邓子琴的民族史研究成就。邓子琴先生的民族史研究的成就多集中在《羌族史》《隋唐五代史讲稿》《中国少数民族史要略》《钓鱼城史实考察》《民族社会历史研究论丛》等着作和《从少数民族社会的考察和研究来看西周社会性质问题》等十几篇民族学研究论文,介绍其内容、结构、观点,总结邓子琴的民族学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邓子琴的民族学研究的贡献。邓子琴先生的民族史研究和民族学调查,一是促进民族学理论本土化,二是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开建之功,三是对西南大学乃至整个大四川地区民族学学科的贡献。通过前几章的阐述与研究,可以得出邓子琴的民族学研究具有历史性、区域性、文化性、宗教性和阶级性等特点。本文通过梳理邓子琴对西南大学民族学及民族学学科建设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期望建立邓子琴民族学研究的学术谱系。结论部分,重点概括出邓子琴民族学研究的特点,分析其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渊源,评价其民族学研究的影响,并希望建立邓子琴民族学研究的学术谱系,让更多学人了解邓子琴、研究邓子琴。

屈顺[8](2019)在《江南造园技术理论化研究(1630-1930)》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技术理论化”方法,对晚明至中华民国时期江南造园技术的文本化、数学化、标准化、学科化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文本化方面,对造园文本中有关具体的园林营造技术进行解读;数学化方面,探究文本中的数量和数理,并分析中国传统思维对技术语言记录和描述的作用;标准化方面,从原材料的计价到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入手,再到营建阶段比较重要的木作、石作、花木移植、叠山理水,研究园林主要造园工序中标准的把控;学科化方面,传统工匠转变成近代具有专门学科知识的工程师,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助力因素就是建筑行业包括园林建筑行业的学科的成立,传统工匠转变成具有专业素养的设计师和施工者,促进了园林建筑学科的发展,反过来,由于近代园林行业开办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又进一步加快了传统工匠的近代转型。所以说,传统园林工匠的近代转型为园林行业提供了原始的人力保障,转型之后进入高校执教和学习的园林人才又为园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专业价值,与此同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传统的建筑文献再一次展现了新的价值。无论是传统的学者型工匠还是工匠型学者,在近代园林教育中都是园林专业的专业人才,可以说,近代园林专业学科的建立对传统园林文献、传统园林建筑技术、传统工匠、传统学者都有重要意义,这几个要素都在互相地影响。

杨伟[9](2018)在《人大“文研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人大“文研班”,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周扬的倡议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文艺理论研究班。“文研班”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骨干,对当时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产生很大影响,他们中不少人还成为新时期文艺理论学科建设的领军人才。研究当代文学史,特别是“十七年”文学史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不能忽略人大“文研班”现象。人大“文研班”是在周扬(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倡导和直接指导下,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举办的,目的是培养文艺理论干部,创立文艺理论学科。当时周扬同时抓两个“工程”,一是组织全国的学术力量编写系列的高校文科教材(主要是人文学科的);二是“抓人才”,开办人大“文研班”。当时新中国建立十多年了,历经“大跃进”、“反右”、“反修”等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党内路线斗争日趋激烈,但全国上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澎湃。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周扬和一些领导,既要服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又希望能摆脱苏联教条主义的束缚,建设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们举办的“文研班”,就是这“雄心”的表现。人大“文研班”是在那个非常政治化的年代举办的,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自然受现实政治需要的制约,如以首届“文研班”学员组成的写作班子“马文兵”,就是当时服务于“大批判”的“笔杆子”,曾有过很大影响。人大“文研班”在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坚持办学。当时文艺理论界甚至人文社科界也有类似的“冲突”,有很多论争与变革,也都投射到人大“文研班”。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大“文研班”是当时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一面镜子。“文研班”试图探索一种比较正规的文学教育体制,培养文学评论与研究的人才,甚至要按照周扬的设想,建设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大“文研班”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接近研究生学制。在文艺学之下分几个“专门组”,类似于研究方向,包括文学理论、古典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等等。由于当时全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成熟,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数量极少,人大“文研班”集中培养的实验,有意无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人大“文研班”学术资源得天独厚,能调动当时全国文艺学和相关学科一批顶尖的学者授课。其中包括何其芳、何洛、蔡仪、朱光潜、缪朗山、钱钟书、宗白华、唐毁、李泽厚、王朝闻,等等,其教师阵容之强大,可以说数十年来无出其右。“文研班”的课程设计涉及面很广,囊括古今中外文论,兼及哲学、美学、艺术学、文学史、批评史等多种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等课程,是重头的专业课,且都有比较系统的安排。诸多学者的讲课内容,可以见出当年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制约教学与研究,以及文艺理论乃至社会科学研究又是如何在现实政治与学术之间求得平衡的。人大“文研班”共办三届,培养学员约111人。学员在学期间除了上课,大量时间要投入现实政治运动,参与“反右倾”、“反修”、“四清”等运动,组织写大批判文章,编写教材,等等。当时的教学不能不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原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大目标显然打了“折扣”,但也锻炼了学员,提升了“文研班”的社会影响力。人大“文研班”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才,学员毕业后“专业对口率”极高,绝大多数都成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教师和专家,相当多的高校中文系都有人大“文研班”毕业的学员,在六十年代产生很大影响。“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人大“文研班”毕业的这批学员正处中年,正好大显身手,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成为文艺理论、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或者现当代文学、美学等流域的领军人物。人大“文研班”在文艺学科建设和文学高等专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得失经验都很宝贵,有待总结。可是迄今为止,学界对于人大“文研班”的这段史事仍然很少关注。本文即以此为题,希望首先能收集和“抢救”相关的资料,梳理人大“文研班”的来龙去脉,为今后开展对人大“文研班”的研究垒好基石。研究人大“文研班”,希望能在如下三方面达成研究的目标:一是梳理“文研班”的史事,弄清楚这个当年有过很大影响的文学事件,可由此观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的状况与趋向,丰富对“十七年”文学史的理解。二是通过对“文研班”历史经验的总结,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复杂进程的了解,加深对周扬等前辈文艺家在政治化年代那种“角色”矛盾的理解。三是通过人大“文研班”的历史考察,总结有关文艺学学科建设以及文学人才培养的得失经验。因为学界对于人大“文研班”的研究成果很少,研究刚处在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抢救、收集相关的资料。进入本文写作之前,笔者用了大量精力寻找、发掘、收集资料,包括从档案馆查找,以及对“文研班”学员的访问、调查,等等。本文希望采用“史述”为主的方法,重在史料,梳理和还原“文研班”的历史,略作评述,不做过多的理论阐发,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本文结构大致如下:第一章,梳理“文研班”的始末,还原“文研班”的全貌。先探究“文研班”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它的开办与当时政治运动的关系。回顾北大、北师大“文学理论班”的历史,看其在哪些方面可能为后起的人大“文研班”提供参照。梳理人大“文研班”开办的史料,了解“文研班”的基本情况,包括开办的酝酿,机构设置、师资聘请、学员招生、学制,以及艰难的校园生活,等等。第二章,评述周扬与人大“文研班”的关系,他倡导举办“文研班”的意图,他对培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才的设想,以及他如何受制于当时政治运动,陷于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旋涡,等等。第三章,评述何其芳与人大“文研班”。回顾何其芳与何洛等人参与“文研班”筹备的情况,何其芳讲的课程,以及何其芳的指导思想对于“文研班”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影响。从中也可以看到何其芳当年在政治压抑之下学者的一面。第四章,梳理“文研班”的课程。因为涉及三年的课程,其间又有很多变化调整,比较复杂。文中采用分类的方法,叙述公共课、专业课、课程考试的相关情况。第五章,重点介绍“文研班”聘请的几位大师级学者开课的情况,包括唐豉的“文艺批评习作”、蔡仪的“文学概论”、钱钟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李泽厚的“艺术种类”、缪朗山的“西方文论史”、宗白华的“中国古典美学专题”。探究这些课对于学员的影响,也以此呈现“文研班”教学的某些侧影,观察和研究特定时代人文学者既要面对现实政治,又要坚持学术的矛盾。第六章,叙说“马文兵”的情况。包括这个大批判写作班子如何组成,如何“命题作文”,何谓“集体写作”,等等。还用一节叙述“文研班”学员的毕业论文写作情况。第七章,总结“文研班”学员的学术影响和理论贡献。“文研班”学员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大高校和文化研究机构,“专业对口率”很高。新时期开始,他们才真正发挥学术作用,并成为文艺理论等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重建各类学科。其中,何西来、李衍柱、缪俊杰等人是代表性学者,将他们作为个案,评析他们的学术路数,分析这就与他们当年“文研班”的关系,反观“文研班”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学科史上应有的地位,以及历史的教训。

白亚辉[10](2018)在《南天兴学—云南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私立五华文理学院是创办于民国时期的一所边疆学府,其址位于云南省会昆明。抗日战争结束后,诸多在战时内迁至昆明的教育科研机构先后北返,一方面,造成昆明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急剧下降;另一方面,许多当时的高中毕业生也面临着升学的困难。为解决此种困局,一批地方文化名流积极倡议并努力创办一所大学,私立五华文理学院因此应运而生。本文以私立五华文理学院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档案史料,进行系列探讨。首先分析学院办学背景,尤以于氏兄弟及地方各界的支持态度为重点。其次对具体的办学活动进行梳理,从筹资、招考、系科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再次对办学特色进行介绍,如边疆学科的设置及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最后总结整个办学活动的成败得失,既肯定其在近代云南教育史上所做的贡献,也探讨办学的局限和不足之处,以期对当今民办大学提供一些有意的启示。作为由本省人士开办的一所私立民办大学,其艰难的办学活动,凝结着一代地方名流为促进本省文教事业发展所耗费的心血。学院坚持立足边疆,以复兴本省文化为己任,在培养学生、研究学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虽然办学历程短暂,办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局限,但却在近代云南教育史上留下了一定影响,其对边疆教育事业所做的各种探索和实践,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第一讲 中国计划管理的历史简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一讲 中国计划管理的历史简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重点难点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六、概念释名
第一章 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背景及演进情况
    1.1 民国前期科学文化的发展
    1.2 民国前期现代数学思想的发展
    1.3 民国数学之现代转型
        1.3.1 数学教育制度的发展
        1.3.2 大学数学系的创设
        1.3.3 数学学会制度的发展
        1.3.4 国外着名数学家来华交流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体论追问:民国前期数学界说及其哲学意蕴
    2.1 数学界说的历史演变
    2.2 民国前期数学界说之形态
        2.2.1 数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2.2 数学具有哲学学科的属性
        2.2.3 数学基础论争视角下的数学界说
    2.3 实在论视域下的数学界说
        2.3.1 数学对象的实在性
        2.3.2 数学对象的非观念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识论探讨:民国前期数学不可知论的传播
    3.1 数学不可知论溯源
    3.2 不同视角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1 民国前期数学不可知论的译介
        3.2.2 数学不可知论的数学之极善界说
        3.2.3 空洞无物:观念论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4 不辨真妄:公理系统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2.5 数学基础构建视域下的数学不可知论
    3.3 “虚”“妄”之辩:唯物辩证法对数学不可知论的批驳
        3.3.1 数学概念的实在性
        3.3.2 数学公理的真理性
    3.4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对数学不可知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价值观嬗变:民国前期“六艺之末”到“科学之母”的数学
    4.1 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数学
        4.1.1 实践导向,实用为尚
        4.1.2 儒学为本,数学为末
    4.2 民国前期的数学价值
        4.2.1 数学之于科学
        4.2.2 数学之于社会
        4.2.3 数学之于人类精神世界
    4.3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3.1 数学与统计学
        4.3.2 数学与经济学
        4.3.3 数学与艺术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真理性探究:民国前期数学真理的特征及其意义
    5.1 数学真理的特征
        5.1.1 数学真理的保守性
        5.1.2 数学真理的递进性
        5.1.3 数学真理的自足性
    5.2 实证主义视域下的数学真理观
        5.2.1 实证主义真理观的内容
        5.2.2 实证主义真理观的诘难
        5.2.3 康德哲学真理观的佐证
    5.3 民国前期对数学公理的诘难
        5.3.1 对公理自明性的批驳
        5.3.2 对公理主义的批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体寻源:留学生与民国前期的数学文化
    6.1 留学生学科专业选择之变迁
    6.2 数学留学生群体
        6.2.1 民国以前的数学留学
        6.2.2 民国前期的数学留学
        6.2.3 数学博士群体分析
    6.3 留学生与民国前期的数学文化
        6.3.1 留学生对科学的传播
        6.3.2 留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传播
    6.4 数学文化传播主体的个例分析
        6.4.1 胡明复的数学贡献
        6.4.2 胡明复的数学思想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途径审视:民国前期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1 民国以前的报刊及数学文化
    7.2 民国前期的期刊与数学文化
        7.2.1 综合类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2.2 大学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2.3 数理期刊中的数学文化
    7.3 数学文化传播途径的个例分析
        7.3.1 《罗素月刊》刊创
        7.3.2 《罗素月刊》概貌
        7.3.3 《罗素月刊》中的数学文化
        7.3.4 《罗素月刊》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小学生“听话”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1.1.2 新课改下学生观的转变
        1.1.3 个人志趣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小学生
        1.3.2 听话
        1.3.3 “听话”的文化背景
        1.3.4 “听话”的行为表现
        1.3.5 小学生“听话”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肯定“听话”是教育中的一种现象
        1.4.2 需要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听话”
        1.4.3 改善“听话教育”中的不良现象
        1.4.4 已有研究不足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对象的选定
        1.5.3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第二章 风平浪静:小学生“听话”现象的主流
    2.1 日常学习:小学生“听话”的基本主题
        2.1.1 课前认真准备
        2.1.2 课上认真听讲
        2.1.3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2.2 日常活动:小学生“听话”的应有之义
        2.2.1 学校活动遵守校规
        2.2.2 班级活动共同参加
        2.2.3 小组活动积极参与
        2.2.4 课间活动遵守秩序
    2.3 小结:小学生“听话”现象的主流形象——主动服从
        2.3.1 言行如一、主动“听话”
        2.3.2 心悦诚服、自觉“听话”
第三章 明争暗斗:小学生“听话”现象的暗流
    3.1 日常抵抗:小学生“听话”的台前幕后
        3.1.1 对学校潜规则的吐槽
        3.1.2 对教师恶性权威的沉默
        3.1.3 对教师权威的盲从
        3.1.4 对暴力淫威的敷衍应对
        3.1.5 对利益的阿谀奉承
    3.2 小结:小学生“听话”现象的暗流形象——被动服从
        3.2.1 言行不一、表面“听话”
        3.2.2 愚昧无知、盲目“听话”
第四章 反思:影响小学生“听话”现象的因素
    4.1 自身因素的影响
        4.1.1 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1.2 小学生情感发展变化
    4.2 学校环境因素
        4.2.1 教师管理方式的干预
        4.2.2 同辈群体的影响
    4.3 家庭环境因素
        4.3.1 家长文化修养
        4.3.2 家长职业的性质
        4.3.3 家庭教养方式
    4.4 社会环境因素
        4.4.1 社会利益导向的功利化
        4.4.2 社会文化的易变性
        4.4.3 社会媒体的广泛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研究(1952-1953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缘起
    第一节 开展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必要性
        一、“拿摩温”制度束缚压迫工人
        二、工人队伍内部存在诸多问题
        三、基层党工团组织面临严峻考验
    第二节 开展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条件
        一、先前的政治运动完成了部分民主改革任务
        二、国营企业民主改革运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章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前期准备
    第一节 民主改革运动的组织与机构准备
        一、民主改革工作队的组建与训练
        二、民主改革运动机构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民主改革运动的材料准备
        一、排摸各私营工厂整体情况
        二、调查职工历史与现实情况
第三章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民主斗争阶段
    第一节 政策宣传与思想动员
        一、宣传民主改革政策
        二、发起“诉苦挖根”运动
    第二节 发起“全面交代”运动
        一、确定交代内容与对象
        二、推进交代工作的展开
第四章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民主建设阶段
    第一节 废除“拿摩温”制度与建立生产小组长制度
        一、废除“拿摩温”制度
        二、建立生产小组长制度
    第二节 改善职工之间的关系
        一、开展阶级教育
        二、发起“民主团结”运动
    第三节 加强基层党工团组织建设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三、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
第五章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成果与经验
    第一节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成果
        一、革新了旧制度与旧人际关系
        二、重塑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
        三、巩固扩大了基层党工团组织
        四、推动了私营工厂的生产发展
    第二节 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的经验
        一、确保宣传工作富有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注重积极分子的发现、培养与组织
        三、重视巩固与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初级汉语听力微技能训练行动研究 ——以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罗马尼亚汉语教学历史悠久、地位重要
        1.1.2 听力教学在整个汉语教学中占的重要位置
        1.1.3 听力教学的重点是训练聆听微技能
    1.2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行动研究
        1.3.2 访谈法
        1.3.3 课堂观察法
    1.4 理论基础
        1.4.1 辨别分析微技能
        1.4.2 记忆储存微技能
        1.4.3 联想猜测微技能
        1.4.4 快速反应微技能
        1.4.5 边听边记微技能
        1.4.6 听后模仿微技能
        1.4.7 检索监听微技能
        1.4.8 概括总结微技能
    1.5 文献综述
        1.5.1 行动研究
        1.5.2 国际汉语教育中的听力研究
        1.5.3 听力微技能研究
        1.5.4 汉语听力微技能行动研究
第二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2.1 第一轮行动研究
        2.1.1 发现问题
        2.1.2 确定问题
        2.1.3 确定用微技能训练解决问题
    2.2 以HSK3第七课《我跟她都认识五年了》为例的教学过程
    2.3 反思
        2.3.1 第一轮行动研究后的评价性测试及结果
        2.3.2 第一轮行动研究后的评价性测试结果分析
        2.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后的过程性评价分析
        2.3.4 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3.5 下一轮行动研究训练措施调整
    2.4 本轮小结
第三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3.1 用微技能训练解决新问题
        3.1.1 辨别分析微技能训练
        3.1.2 记忆储存微技能训练
        3.1.3 概括总结微技能训练
        3.1.4 听后模仿微技能训练
        3.1.5 联想猜测微技能训练
    3.2 评价
        3.2.1 第二轮行动研究后的评价性测试及结果
        3.2.2 第二轮行动研究后的评价性测试结果分析
    3.3 本轮小结
第四章 结果和反思
    4.1 研究过程和结果
        4.1.1 前测阶段
        4.1.2 第一轮行动研究
        4.1.3 第二轮行动研究
    4.2 反思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一次听力考试试卷
附录二 :HSK3 标准教程部分课文
附录三 :第二次听力考试
附录四 :第二次测试之后对学生的访谈
附录五 :第三次听力考试

(6)《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妇女新运》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妇女新运》的创刊与出版
    一、“新运妇指会”与《妇女新运》的创刊
        (一)“新运妇指会”的改组
        (二)《妇女新运》的创刊
    二、《妇女新运》的出版与发行
        (一)出版概况
        (二)刊物栏目
        (三)作者群体
第二章 《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动员
    一、战时妇女的动员
        (一)动员理念的形成
        (二)动员组织的建立
        (三)战时国民政府的妇女动员
    二、《妇女新运》视域下妇女抗日救亡的动员
        (一)指导妇女的生产生活
        (二)报道国内外妇女的参战
        (三)加强各种妇女节日的纪念宣传
        (四)刊载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
    三、《妇女新运》中妇女动员经验总结
        (一)融合抗战的时代局势
        (二)依托全国性的妇女组织
第三章 从《妇女新运》看抗战时期的妇女解放
    一、各界妇女运动的新高涨
        (一)上层女性的宣传与组织
        (二)中层女性积极参与民主宪政
        (三)广大劳动妇女的主力军作用
    二、《妇女新运》视角下的战时妇女解放运动
        (一)争取妇女政治参政权
        (二)寻求妇女职业平等权
        (三)把握学习与受教育的机会
        (四)反对公娼与救济私娼
    三、从《妇女新运》看战时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一)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统一性
        (二)妇女解放运动的复杂性
第四章 对《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评价
    一、《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积极进步性
        (一)促使广大妇女自我意识普遍觉醒
        (二)成为前线与后方战时讯息传递的桥梁
        (三)积极探索妇女解放运动的途径
        (四)关注国际妇女思想解放的动态
    二、《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时代局限性
        (一)受政治因素影响显着
        (二)思想内容与对象影响方面的局限
        (三)妇女解放中义务大于权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妇女新运》目录
致谢

(7)邓子琴的民族学成就与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学术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本文目标
        (一)学术史回顾
        (二)本文目标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邓子琴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第一节 土司社会历史调查
        一、卓克基土司制度调查
        二、绰斯甲土司制度调查
        三、梭磨土司制度调查
        四、巴塘土司制度调查
    第二节 宗教寺庙社会历史调查
        一、八邦寺社会历史调查
        二、长青春科尔寺社会历史调查
    第三节 农奴制社会历史调查
        一、德格土司制度下的农奴制
        二、甘孜县两种封建势力统治下的农奴制
        三、康定地区的农奴制
        四、阿坝县区的前期农奴制
第三章 邓子琴的民族学成就
    第一节 民族史研究成就
        一、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
        二、族别史研究
        三、民族关系史研究
    第二节 土司研究成就
        一、土司历史源流研究
        二、土司制度研究
        三、土司社会研究
        四、经济方式研究
    第三节 宗教寺庙研究成就
        一、宗教寺庙历史源流
        二、宗教寺庙组织
        三、宗教寺庙经济
        四、宗教文库
    第四节 农奴制研究成就
        一、农奴制历史源流的研究
        二、对阶级与阶层的探讨
        三、经济剥削问题的研究
        四、社会性质的探讨
第四章 邓子琴的民族学研究贡献
    第一节 对民族学理论本土化的贡献
        一、民族学理论本土化的意义
        二、20 世纪50 年代重庆民族学研究的本土化
        三、邓子琴的民族学理论特点与本土化的实践
    第二节 对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贡献
        一、建馆先驱
        二、丰富馆藏
        三、拓展陈列
        四、馆藏文物分类与鉴别
    第三节 对西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的贡献
        一、西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奠基期(20 世纪50至80 年代)
        二、西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的积累期(20 世纪80 年代至2000 年)
        三、西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期(2000 年后至今)
结语
附录
    一、邓子琴简年谱
    二、邓子琴论着简年表
        (一)着作
        (二)论文
    三、民族社会考察纪行诗钞
参考文献
致谢

(8)江南造园技术理论化研究(1630-193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造园技术的文本化
    第一节 明代造园技术文本化
        一、明代以前造园技术相关文献略述
        二、明代造园相关文献的比较
    第二节 清代造园技术文本化
        一、清代前期造园技术的文本
        二、清代中期和晚期造园技术的文本
    第三节 民国造园技术文本化
        一、营造学社成立和《营造学社汇刊》创刊
        二、《营造法原》成书及其历史地位
        三、《花经》出现及其科技含量
第二章 造园技术的数学化
    第一节 造园工程前期的数量化
        一、设计图表歌诀的概数思想
        二、选址方式的数量化
        三、空间布局设计的数量化
    第二节 造园工程技术的数理化
        一、地基挖掘技术的数理化
        二、营建技术的数理化
        三、装饰技术的数理化
第三章 造园技术的标准化
    第一节 原材料的标准化
        一、原材料的质量标准
        二、原材料加工的标准
    第二节 营建技术的标准化
        一、木石技术则例
        二、花木移植技术范式
        三、叠山理水技术标准
第四章 造园工匠技术传承的学科化
    第一节 园林教材的编写
        一、姚承祖编写《营造法原》教材
        二、《营造法原》与《营造法式》比较
    第二节 园林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晚清和民国的建筑课程设置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造园课程设置
    第三节 园林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建筑师队伍的壮大
    第四节 学科化过程中造园工匠的变化
        一、工匠身份的变化
        二、工匠观念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9)人大“文研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对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
    三、资料收集整理情况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文研班”的始末
    第一节 “文研班”的诞生
    第二节 “文研班”的招生
    第三节 “文研班”的机构、师资、学员
    第四节 艰难的校园生活
    第五节 由“文研班”到进修班
第二章 周扬与人大“文研班”
    第一节 “两材”
    第二节 周扬与学员、教师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培养
第三章 何其芳与人大“文研班”
    第一节 何其芳与“文研班”的筹备
    第二节 何其芳上的什么课?
    第三节 何其芳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 学者的执着
第四章“文研班”的课程安排
    第一节 公共课
    第二节 专业课
    第三节 课程考试
第五章 几位专家讲课
    第一节 唐弢、蔡仪的讲课
    第二节 钱钟书、李泽厚的讲课
    第三节 缪朗山的“西方文论史”
    第四节 宗白华的“中国美学史专题”
第六章 “文研班”的写作研究
    第一节 六十年AI写作作班子“马文兵”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毕业论文的写作
第七章 “准流派”:“文研班”学术影响概览
    第一节 特定年代的学术探求
    第二节 新时期学术重建的先驱
    第三节 几位代表性学者的学术路数评析
结语
附表
    一、招生、录取人数表
    二、学员信息表
    三、课程安排表
    四、部分“文研班”学员写作的毕业论文题目及其导师安排表
    五、教师授课内容统计表
    六、珍贵照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南天兴学—云南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近代中国民办私立大学的研究
        (二) 关于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重难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重点及难点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 创新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办学缘起及沿革
    第一节 学院办学缘起
        一、近代云南的高等教育
        二、学院兴办的背景
        三、于氏兄弟的舍产办学
        四、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
    第二节 学院的沿革
        一、五华学院成立
        二、学院的发展
        三、办学结束
第二章 办学活动
    第一节 校务管理及组织机构
        一、董事会
        二、组织机构
        三、五联会
    第二节 筹资兴学与招生考试
        一、经费来源
        二、经费管理及使用
        三、招生考试
    第三节 系科设置与教学管理
        一、系科种类齐全,文科特色明显
        二、设立《教室日志》,严格教学考核
第三章 办学特色
    第一节 聘任名师,保证教学质量
        一、聘请大师学者,提高教学质量
        二、文理相互兼修,培养通识能力
    第二节 融入地域,立足云南本土
        一、推进文理研究,成立“两所一会”
        二、结合云南特点,设立“边疆学系”
        三、创办《五华》月刊,研究文史教育
    第三节 开展活动,建设校园文化
        一、学术活动众多,文化氛围浓厚
        二、师生活动多样,校园生活多彩
第四章 办学评价及启示
    第一节 地位及贡献
        一、致力发展教育,弥补教育空缺
        二、坚持学术自由,培养民主风气
        三、立足云南本省,促进文理研究
    第二节 局限及原因分析
        一、办学局限
        二、原因分析
    第三节 现实启示
        一、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基础
        二、明确的办学宗旨是条件
        三、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障
        四、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前提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第一讲 中国计划管理的历史简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民国前期数学现代转型的文化观照(1912-1935年)[D]. 宋晋凯. 山西大学, 2020(12)
  • [3]小学生“听话”现象研究[D]. 郭小慧. 山西大学, 2020(01)
  • [4]上海市私营工厂民主改革运动研究(1952-1953年)[D]. 邵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初级汉语听力微技能训练行动研究 ——以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为例[D]. 程菲菲.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D]. 和二晴. 河南大学, 2019(01)
  • [7]邓子琴的民族学成就与贡献[D]. 段小佳. 西南大学, 2019(12)
  • [8]江南造园技术理论化研究(1630-1930)[D]. 屈顺. 苏州大学, 2019(03)
  • [9]人大“文研班”研究[D]. 杨伟. 山东大学, 2018(12)
  • [10]南天兴学—云南私立五华文理学院研究[D]. 白亚辉. 云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第一讲 中国规划管理简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