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排他性·强调——说互补

扩张·排他性·强调——说互补

一、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1](2018)在《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搭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语的搭配结构及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受到理论语言学界的关注。针对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以及词语与整体句式的互动关系,许多语言学理论都曾积极尝试做出充分的描述和有力解释,尤其是以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语法理论成为近些年来理论语言学中的研究热点。Goldberg认为,形式和意义密不可分,它们紧密结合为一个“象征单位”,她以丰富的语料论证了“构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意义,且该意义无法从构式的组成部分或已知的其他构式所推知”。这种“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语言哲学观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句法观,为句法研究拓宽了思路,而且构式语法对语言的应用研究具有直接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搭配”,指的是一个褒义词和一个贬义词同时出现在一个相邻的修饰限定结构中,形成一种看似矛盾的语义搭配关系,但最终所要表达的却是单一的褒义(Wang Jun 2015:80-81),如“帅呆了”“酷毙了”“美得要死”“好得要命”等。虽然逆向性搭配并非仅仅存在于形容词和程度补语的搭配中,在动词短语中也存在,如“喜欢死了”“爱得要命”等,但为了在有限的篇幅内较为深入细致地把问题弄清楚,本研究仅关注汉语中形容词与程度补语之间的逆向性搭配关系。随着对“特殊构式”和“边缘构式”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单纯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特殊构式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单独从构式语法的视角无法全面深入分析一个新结构的生成机制。例如汉语逆向性构式的演变过程需要采取将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视角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历时语法化的相关知识来对其进行探讨。第二,汉语逆向性搭配中的语法化项,即程度补语的词类,比较复杂,有些成分本身并没有“程度义”,因此单纯运用构式语法无法解释这些词“极性程度义”的获得机制。第三,不同语法结构的能产性差别悬殊,有些是高度能产的,有些则只限于个别词语的搭配,针对这种现象构式语法理论也无法全面解释构式部分能产性的深层原因。第四,构式语法理论无法全面解释一个特殊构式跨语言的普遍性。我们认为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即不同种族的语言中会存在相似的特殊用语,其生成机制也存在相似之处。鉴于此,本文在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下,对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构式的基本特征、生成机制、部分能产性和普遍性这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理论研究和语料分析相结合,在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下,将符合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贬义词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即34个,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描写与阐释。其次,本文从历时考察与共时考察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最后,通过汉英对比分析来揭示逆向性搭配所具有的普遍性。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库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英汉语大型语料库,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CCL)和英语国家语料库(BNC)。二是从网络以及从前人的研究文献中提取的语料。三是作者根据一般使用规范自造的例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研究中之所以使用后两种语料,主要是考虑到所研究的逆向性搭配的性质比较特殊,因为这类搭配属于非常规的表达方式,主要出现在非正式的场合,时效性比较强,一般的语料库往往不能及时收录或得到充分的反映,必须通过其他方式给予必要的补充。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基于前人对汉语程度补语的划分与总结,限定了汉语逆向性搭配中贬义程度补语的范围,并分别对汉语逆向性搭配中的贬义程度补语和褒义形容词的词汇语义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在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汉语逆向性构式的构式特征进行了阐释。在句法特征上,对汉语逆向性构式的四种图式构式“A+补语+了”“A+得+补语”“A+补语”和“副词+A”的句法特征进行描述,并对粘合形逆向性构式和组合形逆向性构式的句法特征进行了区分;在语义特征上,我们提出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义成立离不开构式压制与词汇压制的双向互动;在语用特征上,我们认为汉语逆向性构式既不完全等同于“矛盾修饰法”,也不属于“悖论”,而是属于一种特殊的“异常搭配”。其次,本文从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首先从历时语法化的视角探讨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过程。在分析构式语法化的过程中揭示了该结构的语法化机制。研究发现,在句法演变机制中包括重新分析和类推;在语义虚化机制中,汉语逆向性构式中的语法化项(即程度补语)不会孤立地发生语法化,程度补语的语法化离不开整体构式的语言环境,主要包括语义泛化、隐喻和转喻以及主观化三个方面。第三,本文分析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部分能产性。汉语逆向性构式的数量有限,主要与它的构式义—“极性程度义”有关,并且构式对其补语和述语成分具有规约性。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构式具有部分能产性。这种部分能产的功能使其能够接纳一些非常规成分进入该构式。与此同时,语法化项的语法化程度与构式的能产性成正比,即语法化程度越低,与其搭配的词类范围越窄,构式的能产性则越低。反之,构式的能产性则较高。最后,本文从汉英对比视角揭示了逆向性构式的普遍性。逆向性构式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汉语语言中,至少在英语语言中也存在,如damn good,terribly glad等等。为此,本文以英语逆向性构式为辅助语料,对汉英逆向性构式的基本构成成分以及两种构式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本文不仅揭示了逆向性构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普遍性,而且也说明了普遍性的存在并不否定每一个具体的构式拥有自己的特点,有特定的、不同于其他搭配的独特之处。相似性更多地存在于较为抽象的层面上,但在具体细节上,尤其是在英语逆向性构式中使用禁忌词语时,一些特殊的特征体现得比较显着。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研究内容上。与以往研究中基于形式与语义相互冲突,或者形式上单方面冲突的“特殊构式”或“边缘构式”不同,本文所研究的汉语逆向性搭配的特点在于形式上符合普通语法的规范,但语义上却存在显着的冲突。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本文发现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义成立离不开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此外,研究发现,汉语逆向性构式具有丰富的语用修辞效果,它不完全等同于“矛盾修饰法”,也不属于“悖论”,而是属于一种“异常搭配”。其次,在理论构建上。本文采用构式语法理论与语法化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从宏观上看,较为深入地阐释了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描述了汉语逆向性构式在句法特征方面上的灵活多变,以及构式义和词汇义上的双向互动的语义特征。从微观上阐释了汉语逆向性构式中贬义词的实词虚化以及构式义由具体演变为抽象的语法化过程。通过将这两种理论进行结合,弥补了构式语法理论单方面解释的不足,充分利用了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从整体到局部两个方面对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机制以及构式的部分能产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最后,从汉英对比的视角揭示了逆向性搭配所具有的普遍性。研究发现,在形式上汉英两种逆向性构式都存在“副词+A”的句法结构,如“狂美丽”、damn good。在生成机制方面,汉英逆向性构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其句法演变机制都有重新分析和类推的特征,语义虚化机制都包含语义泛化、隐喻和转喻以及主观化这些过程。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共性语言特征的传承,而语言的创新则需要创造性地产出不同于常规范式的语言结构。然而,若要保证创新结构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甚至持久的生命力,必须要在创新的过程中顾及规约的力量,平衡好新旧信息的结合方式以及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蔡丽[2](2010)在《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语义语法理论”为基本研究理论,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现代汉语中程度范畴的语义系统及程度范畴在补语系统中的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对现代汉语程度范畴进行了全面研究。包括分析程度范畴与量范畴、数量范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量度范畴”的概念,认为程度范畴与数量范畴属于并列关系的两个范畴,二者隶属于量度范畴;全面归纳了程度范畴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第一次全面分析了含有程度义的各类短语:第一次构建了程度的范畴系统,提出动作也有程度,并从程度的角度对动词进行了分类;首次提出“程度的表达类型”,梳理了9种程度的表达类型;首次总结了程度范畴的性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归纳了程度范畴的特点。2.首次从程度范畴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程度补语进行了系统研究,对现代汉语补语系统进行了重新分类,讨论了各类补语与程度的关系,有利于更清楚地认识汉语补语系统中程度表达的类型与表达机制,丰富对现代汉语程度范畴的系统研究。第一次明确分析了述补结构的两种不同语义类型,单一语义述补结构和复合语义述补结构;提出了指示述语程度的补语和自含程度义的补语等概念。3.首次从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高程度补语的立类依据,并依此标准穷尽式地确定了现代汉语中高程度补语的成员,对现代汉语中的高程度补语进行了多角度、有层次的分类。4.利用计算语言学自动分词技术进行大规模语料计算与分析,第一次基于大规模语料调查结果全面分析了高程度补语与述语的组合规律。5.第一次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来全面、系统地解释高程度补语的产生机制。我们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式区分了结果的不同类型,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性质的结果与程度的关系。6.关注高程度补语的动态变化,首次对高程度补语中的新成员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

杨宇枫[3](2013)在《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趋向动词是表示位移主体与位移目标之间动态位置关系的动词,复合趋向动词是由客观趋向动词和主观趋向动词复合而成的,是汉语趋向动词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在汉语史上经历过一系列复杂的句法、语义变化。第一章“引论”认为:趋向动词在语义上是一类及物性不高、但又表示动态情状、动作性间于动作动词和性状动词之间的特殊动词,这一特点决定了趋向动词既可以单独做谓语核心又可以在主要动词后作趋向补语的共同句法表现。主观趋向动词“来、去”正是在后接于位移动词作趋向补语的环境中发生语义的虚化,从而失去位移的特征[M]而成为只表示主观位移方向[z]的成分,并在此基础上与客观趋向动词构成复合趋向动词,表示位移动作同时具有主观、客观[k,z]两方面的位移参照,这进一步丰富了汉语位移义的表达。由于复合趋向动词的“来、去”已经虚化,因此在句法上决定了它们不能后接处所宾语;同时,复合趋向动词从本质上讲即是一个动趋式,其“复合”的特性使客观趋向动词和主观趋向动词之间存在着句法的空位,从而形成显性式和隐性式两种类型的复合趋向动词。第二章“中古的复合趋向动词”从历时的维度说明了汉语趋向动词在中古时代汉语类型发生变革的大背景下,具备了共同的句法一语义特征而从位移动词中独立出来的历史过程;但此期的复合趋向动词使用并不多,只有零星的几例,可以说是复合趋向动词的萌芽期。第三章“晚唐之前的复合趋向动词”介绍了复合趋向动词发展初期的基本面貌,特别是复合趋向动词系统还未完备,“起d、上d”等词项还未出现;虽出现个别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但用例甚少,形式和语义都还很单纯。第四章“晚唐五代的复合趋向动词”讨论了主观趋向动词“去”的进一步成熟,以及复合趋向补语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根据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把动趋式分为“致移式”和“趋移式”两大类;但该期的复合趋向补语用例仍未达到丰富的程度,复合趋向动词系统也仍未全然完备,所以是复合趋向动词的进一步发展期。第五章“宋元的复合趋向动词”介绍了复合趋向动词在成熟阶段的各种复杂用法和句式,特别是复合致移式中,在动补结构发生“VOC”向“VCO”归并的语序调整大背景下,复合致移式"VODd"的D开始前移,并产生"VDOd"以及过渡形式"VDODd";该期的复合趋向动词系统格局完备,用例甚夥,结构复杂,是复合趋向动词的成熟期。第六章“明清的复合趋向动词”描写了明代极为纷繁多样的复合趋向动词用法,并从比较的角度重点探讨了"DdL"、"VDODd"、"VDdO"等结构;特别是本期新产生的"VDdO",标志着自宋代以来趋向补语前移的最终完成,同时也奠定了汉语趋向动词的最终格局;所以,该期是复合趋向动词的完全成熟期。最后是结语,认为趋向动词在语义上表示非动作的动态情状,以及复合趋向动词在形式上的“复合”特点,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和现代汉语中丰富多样的句法、语义表现。

张宝[4](2017)在《现代汉语否定式程度补语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汉语程度补语有一个特殊的小类——否定式程度补语,比如"不行"、"不成"、"不得了(了不得)"、"不一般"(包括方言中的"不中"、"不抵"、"不顶"、"不能")等。本研究对此小类程度补语进行了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平面的共时描写和考察,并从历时角度梳理了它们的语法化历程,认为"结构固化粘着定位、语义虚化表征程度、使用泛化功能单一"为这一特殊小类程度补语的主要语法特点。本研究力求丰富现代汉语补语系统研究和现代汉语程度范畴研究,以期为相关新兴程度补语的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从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两个角度阐述了选题的价值和必要性,在回溯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解释之上剖析了之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本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最后说明了本研究的基本目的、大致对象、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等问题。第二章是句法平面的分析。在界定重点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典型的否定式程度补语所在的句法格式"V/A+de+DC(Neg)"予以定位和句法功能的分析,从重新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充当否定式程度补语的词汇发生词性转移的相关情况,重点分析了否定式程度补语的四个共性句法特征——后置性、唯补性、光杆性和肯定否定不对称性。最后说明了否定式程度补语与谓语中心"V/A"的搭配情况以及它们在各句型中的应用和体现。第三章是语义、语用两个平面的分析。语义分析在说明了基础语义与程度义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否定式程度补语[抽象/概括]、[否定/消极]两个共性语义特征,并以"不行"为例说明了否定义的磨损和程度义的固化。语用分析指明了否定式程度补语的焦点特征、表达特征、语体特征及其应用范围渐渐扩展的情况。第四章是否定式程度补语语法化历程的梳理。通过观察"消极评判"、"无法了结"和"超乎寻常"三种基础语义分别考察了系列否定式程度补语——"不行"、"不成"、"不中"、"不能"、"了不得1"、"不得了 1"、"了不得2"、"不得了 2"等的语法化过程及其程度义的由来。第五章是余论。首先分析了当代汉语的新兴否定式程度补语——"不行不行的"和"不要不要的";其次进行了中英程度表达的对照比较,对二语习得中的某些不合理现象予以指正,并试对现代汉语否定式程度补语进行英译;最后我们指明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将来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卢智暎[5](1999)在《“A+(地)+V”结构的时间顺序解释》文中指出 本文对“A+(地)+V”结构的10种语义类型:[态度]、[情绪]、[品质]、[力度]、[速度]、[时间]、[形状]、[方式]、[结果]、[数量],从认知语法的时间顺序原则角度,进一步考察“A+(地)+V”结构的3种时间顺序关系,并对形容词成分后于动词的结构从句法上作了解释。1 概说1.1 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的含义为了进一步认识“A+(地)+V”结构的语义特征,我们从认知语法的时间顺序原则,来考察该结构中形容词与动词组合的时间顺序关系。

二、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论文提纲范文)

(1)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搭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构式语法的相关研究
        2.1.1 国外基于构式语法的词语搭配研究
        2.1.2 国内基于构式语法的词语搭配研究
    2.2 语法化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语法化研究概况
        2.2.2 实词虚化与语义泛化
    2.3 述补结构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述补结构的整体性研究
        2.3.2 述补结构的个体性研究
        2.3.3 述补结构的研究重点与不足
    2.4 小结
第三章 逆向性构式分析框架的构建
    3.1 构式语法理论
        3.1.1 构式语法的基本思想
        3.1.2 构式语法与搭配结构
        3.1.3 构式语法的局限性
    3.2 语法化理论
        3.2.1 语法化的动因
        3.2.2 语法化的机制
    3.3 构式语法与语法化理论的整合
        3.3.1 语法化项与构式的语法化
        3.3.2 语法化与构式的能产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汉语逆向性搭配的基本语义特征
    4.1 汉语逆向性搭配中的贬义词—贬义程度补语
        4.1.1 贬义程度补语的范围
        4.1.2 贬义程度补语的分类
        4.1.3 贬义程度补语的总体特征
    4.2 汉语逆向性搭配中的褒义词—形容词
        4.2.1 褒义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4.2.2 褒义形容词的分类
    4.3 汉语逆向性搭配的整体语义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基本特征
    5.1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句法特征
        5.1.1 “A+补语+了”的句法特征
        5.1.2 “A+补语”的句法特征
        5.1.3 逆向性构式“副词+A”的句法特征
        5.1.4 “A+得+补语”的句法特征
        5.1.5 粘合形逆向性构式与组合形逆向性构式的句法区别
    5.2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义特征
        5.2.1 汉语逆向性结构的构式义特征
        5.2.2 构式义与词汇义的互动
    5.3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用特点
        5.3.1 特殊的语用修辞
        5.3.2 表述的主观性
        5.3.3 使用人群和语境
        5.3.4 语用压制
    5.4 小结
第六章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
    6.1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过程
        6.1.1 逆向性构式“A+补语+了”的语法化过程
        6.1.2 汉语逆向性构式“A+(得)+补语”的语法化过程
        6.1.3 汉语逆向性构式“副词+A”的语法化过程
    6.2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机制
        6.2.1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句法演变机制
        6.2.2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义虚化机制
    6.3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语法化动因
        6.3.1 语用因素
        6.3.2 使用频率
        6.3.3 网络媒体环境下语言的发展
    6.4 小结
第七章 汉语逆向性构式的部分能产性
    7.1 逆向性构式部分能产性的理论依据
        7.1.1 汉语逆向性构式对构成成分准入条件的限制
        7.1.2 构式赋义下的选显压制
    7.2 汉语逆向性图式构式的部分能产性考察
        7.2.1 逆向性构式“A+补语+了”的部分能产性
        7.2.2 逆向性构式“A+补语”的部分能产性
        7.2.3 逆向性构式“副词+A”的部分能产性
        7.2.4 逆向性构式“A+得+补语”的部分能产性
    7.3 逆向性构式部分能产性的特例分析
        7.3.1 逆向性构式“A+哭+了”的形成和发展
        7.3.2 逆向性构式“A+到/得+没朋友”的形成和发展
    7.4 小结
第八章 逆向性构式的普遍性
    8.1 汉英逆向性构式基本特征比较
        8.1.1 英语逆向性构式的基本组成特征
        8.1.2 汉英基本特征比较
    8.2 汉英逆向性构式生成机制的比较
        8.2.1 英语逆向性构式的生成机制
        8.2.2 汉英生成机制的普遍性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研究的主要发现
    9.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主持项目
致谢

(2)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1.语义范畴研究是当前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2.程度范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范畴之一
        3.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文运用的理论、方法与原则
        1.本文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2.本文遵循的原则
    第四节 语料说明
第二章 关于程度范畴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的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程度范畴研究综述
        1."程度范畴"的提出及相关研究成果
        2.程度范畴的研究空间
    第二节 程度补语研究综述
        1.关于程度补语的整体性研究
        2.关于程度补语的个体性研究
        3.程度补语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第三章 程度范畴总论
    第一节 程度范畴的内涵
        1.何谓程度范畴
        2.程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程度范畴与量范畴、数量范畴的关系
        1.前人对程度范畴与量范畴、数量范畴关系的几种观点
        2.量范畴不等于数量范畴
        3.程度范畴与数量范畴的区别性特征
        4.程度范畴与数量范畴是并列关系的两个范畴
    第三节 程度范畴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
        1.词汇层面的表现形式
        2.语法层面的表现形式
        3.语用层面的表现形式
    第四节 程度范畴的性质与特点
        1.程度范畴的性质
        2.程度范畴的特点
    第五节 程度的范畴系统
        1.事物的程度
        2.性状的程度
        3.动作的程度
    第六节 程度的表达类型
第四章 程度范畴在现代汉语补语系统中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现代汉语的补语系统
        1.述补结构的语义类型
        2.对述补结构的重新分类
    第二节 程度范畴在各类补语中的体现
        1.结果补语与程度
        2.状态补语与程度
        3.数量补语与程度
    第三节 指示述语程度的补语与自含程度义的补语
        1.指示述语程度的补语
        2.自含程度义的补语
    第四节 补语与程度的范畴系统
        1.补语与事物的程度
        2.补语与性状的程度
        3.补语与动作的程度
第五章 高程度补语研究
    第一节 现代汉语中的高程度补语
        1.前人对高程度补语范围的划分
        2.高程度补语的确认标准
        3.高程度补语的成员
    第二节 高程度补语的多角度分类
        1.对高程度补语的几种不同的分类方式
        2.有层级性的分类体系
    第三节 高程度补语与述语的组合研究
        1.高程度补语在语言中的使用率分析
        2.高程度补语的组合能力分析
    第四节 对高程度补语程度义获得的认知解释
        1.认知域的投射
        2.结果向程度的转化
第六章 程度补语个案研究
    第一节 "X得慌"构式分析
        1."X得慌"构式的语法意义
        2."X得慌"构式的句法特征
        3. 能进入"X得慌"构式的词语类型
        4."X得慌"构式的历时考察
    第二节 说"X得厉害"
        1."X得厉害"同形结构的识别
        2."厉害"充当程度补语时的句法特征
        3.能进入"X得厉害"的词语类型
        4.对"厉害"充当程度补语特殊性的解释
    第三节 "V+得+"结构分析
        1."V+得+"结构与相近句式的区分
        2."V+得+"结构的类
        3."V+得+"结构的语义特征
        4."V+得+"结构的特殊表达效果
        5.余论
第七章 高程度补语动态研究
    第一节 高程度补语的动态变化
    第二节 新兴程度补语"翻天"的多维考察
        1.能进入"X翻天"结构槽中的"X"
        2."X翻天"的使用特点:由标题至语篇的泛化
        3."X翻天"的表义特征
        4."X翻天"的形成轨迹
        5."X翻天"的几种变式
        6.小结
    第三节 具有流行语特质的程度表达式"X呆了"
        1."X呆了"的语义类型
        2.表程度的"X呆了"的使用特点
        3."X呆了"的表达效果
        4.表程度的"X呆了"的泛化动因
    第四节 具有流行语特质的程度表达式"X毙了"
        1."毙"充当补语时的语义类型
        2."毙"充当程度补语时的句法语义特征
        3."X毙了"的形成机制
    第五节 说程度表达式"X大了"
        1."X大了"的语义类型
        2."大"充当程度补语时的句法语义特征
        3."大"充当程度补语的泛化动因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节 文章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后记

(3)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1.1 趋向动词的内涵
    1.2 趋向动词的外延
    1.3 趋向动词的语义、句法特点
    1.4 复合趋向动词的性质和特点
    1.5 趋向动词历史发展的分期
    1.6 符号和语料说明
第二章 中古时代的复合趋向动词
    2.1 趋向动词的产生
    2.2 复合趋向动词的产生及机制
    2.3 中古复合趋向动词的辩识
第三章 晚唐之前的复合趋向动词
    3.1 {D来}
    3.2 {D去}
    3.3 复合趋向补语
    3.4 小结
第四章 晚唐五代的复合趋向动词
    4.1 {出来}
    4.2 {入来}
    4.3 {上来}
    4.4 {下来}
    4.5 {归来}
    4.6 {过来}
    4.7 {起来}
    4.8 {D去}的显性式
    4.9 {D去}的隐性式
    4.10 复合趋向补语{V/MD去}
    4.11 小结
第五章 宋元的复合趋向动词
    5.1 单用的复合趋向动词
        5.1.1 显性式
        5.1.2 隐性式
    5.2 趋向补语的三种语法意义
    5.3 复合动趋式
        5.3.1 趋移式
        5.3.2 致移式
        5.3.3 VODd与VDOd
    5.4 元代复合趋向动词
        5.4.1 显性式
        5.4.2 隐性式
        5.4.3 趋移式
        5.4.4 致移式
        5.4.5 元代复合趋向动词的主要特点
    5.5 小结
第六章 明清的复合趋向动词
    6.1 单用的复合趋向动词
        6.1.1 Dd+L
        6.1.2 “进入”和“入进”
        6.1.3 D不d
        6.1.4 D得d
        6.1.5 D得Ld
        6.1.6 D了d
    6.2 复合动趋式
        6.2.1 趋移式
        6.2.2 致移式
    6.3 明清的“VD_1OD_2d”
    6.4 明清的VDdO及相关结构
        6.4.1 明代的VDdO
        6.4.2 清代的VDdO
        6.4.3 DdF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现代汉语否定式程度补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1.2.1 关于程度补语范围及分类的研究
        1.2.2 关于程度补语语法化的研究
        1.2.3 关于"V/A+得+程度补语"结构的研究
        1.2.4 关于否定式程度补语的研究
        1.2.5 关于程度补语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第三节 存在问题
    第四节 本文目的
        1.4.1 主要研究对象
        1.4.2 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1.4.3 语料来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句法分析
    第一节 依据句法形态的分类和定位
        2.1.1 重点研究对象的确定
        2.1.2 "V/A+de+DC(Neg)"的定位
        2.1.3 "V/A+de+DC(Neg)"的句法功能
    第二节 词性的转移
    第三节 共性句法特征
        2.3.1 后置性
        2.3.2 唯补性
        2.3.3 光杆性
        2.3.4 不对称性
    第四节 搭配情况和句型体现
        2.4.1 与中心谓语"V/A"搭配情况
        2.4.2 在各句型中的应用和体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义、语用分析
    第一节 基础语义和程度义
        3.1.1 基础语义
        3.1.2 程度义
    第二节 语义特征分析
        3.2.1 抽象与概括
        3.2.2 否定与消极
    第三节 焦点特征和表达特征
        3.3.1 焦点特征
        3.3.2 表达特征
    第四节 语体特征和应用范围
        3.4.1 语体特征
        3.4.2 应用范围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法化历程
    第一节 来自"消极评判"的基础语义
        4.1.1 "不行"
        4.1.2 "不成"
        4.1.3 "不中"
        4.1.4 "不能"
    第二节 来自"无法了结"的基础语义
        4.2.1 "了不得1"
        4.2.2 "不得了1"
        4.2.3 "了得"辩难
    第三节 来自"超乎寻常"的基础语义
        4.3.1 "了不得2"
        4.3.2 "不得了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余论
    第一节 新兴否定式程度补语
    第二节 中英对译
    第三节 不足和前景
        5.3.1 不足之处
        5.3.2 前景方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扩展·排他·强调——说补语(论文参考文献)

  • [1]褒贬义词的逆向性搭配研究[D]. 刘佳. 苏州大学, 2018(12)
  • [2]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 蔡丽. 暨南大学, 2010(09)
  • [3]近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句法语义研究[D]. 杨宇枫. 北京大学, 2013(10)
  • [4]现代汉语否定式程度补语研究[D]. 张宝. 天津师范大学, 2017(10)
  • [5]“A+(地)+V”结构的时间顺序解释[A]. 卢智暎. 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1999

标签:;  ;  ;  ;  

扩张·排他性·强调——说互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