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朱甲利[1](2021)在《健康与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的地方病治理》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灾害频发,城乡缺医少药,各种地方病流行严重。同期,在全国卫生方针指导下,安徽各地通过扩充与建立防治组织和机构,培训各方力量进行调查摸底,中西医相结合开展治疗工作,进行重点试治并总结治理经验,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风俗习惯等,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各种地方病。这一系列举措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保障了民众的生命健康;重塑了民众的疾病观,传播了科学的防治观念;展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强化了群众的国家认同。
符小军,韩庆,黄德良,彭华,聂佳伟[2](2021)在《石门县宠物犬常见病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增强石门县宠物犬病的防控,保障犬和主人的共同健康生活。在2018年~2019年采用走访调查、实地考察、文献查阅以及统计分类的方法对石门县宠物犬及犬病的病原、发病情况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石门县家庭饲养犬只占石门县宠物犬的93.6%,其中小型犬占43.3%,大型犬占41.6%,其他类型犬占15.1%。石门县被调查的宠物犬传染病的发病率分别为犬瘟热47.3%、犬细小病毒病52.4%、传染型肝炎0.3%、狂犬病0%;非传染病的发病率为呼吸系统病32.2%、消化系统病35.6%、皮肤方面病25.1%。
王家培[3](2021)在《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香羊为贵州地方特色山羊品种,由于肉嫩味香而鲜,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雷山县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有利于寄生虫生长,这些寄生虫严重影响小香羊产业发展。大量用伊(阿)维菌素、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防治羊寄生虫病,容易引起药物残留,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寻找对羊无毒无害无残留,还能有效防治寄生虫病的中草药代替抗生素药物,成为现今养羊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开展雷山县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苦楝皮煎液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小香羊苦楝中毒和解毒试验,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和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试验,得到以下试验结果。1.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用肉眼观察法、粪便检查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对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小香羊养殖场(户)均检出三种蠕虫,其中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45.11%、31.47%、27.27%;小香羊三种蠕虫在规模场的混合感染率为25.42%,在散养场混合感染率为57.14%,两者差异极显着;绦虫在全年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绦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50%、39.29%、39.47%、55.17%),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在夏季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季节(肺丝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33.82%、42.86%、17.11%、31.03%;肝片吸虫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感染率分别为25%、42.86%、9.21%、31.03%);三种蠕虫在不同海拔和不同营养条件的感染率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比较,绦虫感染率差异不显着(母羊和羔羊绦虫感染率为25%和17.78%),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均差异显着(母羊和羔羊的肺丝虫和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5%、16.67%、6.67%和0)。这些结果表明,雷山县小香羊羔羊阶段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率极低,但在半岁以上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苦楝皮煎液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试验和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用草药“三步骤煎制方法”煎制得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装于试管中贮存,并于第1d、第90d、第180d进行药液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用水煮法制得400mg生药/m L的中华万年青煎液,测定其部分化学成分。结果发现,经煎熬后,苦楝皮制剂呈黄色、p H值为5.0,苦楝素含量为5.35mg/m L,密封储存6个月后,苦楝皮煎液的颜色没有改变,药液的PH值和药液中苦楝素含量均没有改变,表明苦楝皮煎液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很稳定;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学成分占比较重。3.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分别以灌服法和注射法对30—40kg小香羊给以不同剂量的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对中毒羊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400mg生药/m L)进行解救;选择性行为表现强烈的成年公羊,产羔2胎的双羔母羊,连续2d给服苦楝皮煎液共60m L拌料饲喂。结果显示:(1)灌服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580m L,注射法给药平均中毒剂量为120m L。小香羊中毒卧地时,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解救,剂量达100m L时多数中毒羊得到恢复。小香羊苦楝中毒后,GPT、GGT、BUN、TBIL、ALP均升高,TP、ALP、CRE、IP、TCHO、GLU、GLOB、Ca均下降。解毒后这些生化指标均在恢复,到第10d时,基本恢复正常;(2)公羊的性行为表现没有变化,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降低明显,精子畸形率增加明显,经过30d后,公羊的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基本恢复完全;(3)母羊当次发情期的排卵明显受到影响,交配后未能成功受孕,但是不影响下次发情周期时间、排卵效果、受孕效果和产羔性别比率。总之,苦楝皮煎液有毒,不同给药法中毒剂量不同,苦楝中毒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变化,中华万年青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有效解毒剂,解毒后小香羊的生化指标恢复正常。苦楝皮煎液对公羊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精子畸形率和母羊的发情、排卵、受孕、产羔都有影响,但是当苦楝成分完全排出羊体后,这些繁殖性能都能得到恢复。4.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效果。对羊的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用不同剂量苦楝皮煎液(500mg生药/m L)分别以口服法和注射法进行治疗试验。结果发现:羊三种蠕虫病治疗试验,治疗剂量为40m L和50m L时,注射法比口服法治疗效果好,治疗剂量为60m L时,两种治疗法效果相当。结果表明,苦楝皮是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的良药。综上所述,半岁以上的小香羊绦虫、肺丝虫和肝片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且不受季节、区域、海拔、养殖规模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苦楝皮煎液灌服法和注射法给药,小香羊中毒剂量不同,两种给药法都能引起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发生相似改变;苦楝皮煎液对公母羊的繁性能都有影响,但药物代谢排出后均能恢复正常;用含苦楝素5.35mg/m L的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三种蠕虫病,剂量为60m L时,口服法和注射法对小香羊三种蠕虫病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华万年青的强心作用化合物含量较高,是小香羊苦楝中毒的良好解救药物。
陈礼豪[4](2020)在《资讯、援助和规则 ——国际因素影响泰国卫生治理的三种途径》文中研究指明跨国贸易和人口流动等全球化要素的出现,既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随着世界各地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全球卫生形势也正变得日益复杂。因应这种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卫生治理之路。泰国是中低收入国家中开拓卫生治理道路最成功的代表。国内发展和国际推动,被认为是泰国卫生治理获得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其中,国际推动的本质,是国际行为主体参与泰国卫生治理,为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国际推动因素影响泰国卫生的具体途径有三种,分别是卫生资讯全球化、卫生援助国际化和卫生规则跨国化。首先,卫生资讯的全球化,既使泰国借助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医学教育合作、现场流行病学合作和传染病研究合作,获得先进的疾病认识和医疗知识;又使泰国通过与全球和区域疾病监测网络的互动,获得各种突发卫生事件的情报。其次,卫生援助的国际化,丰富了泰国卫生援助的国际供应,为泰国干预突发卫生事件和建设长期卫生项目,提供了更充足和优质资金、人力、药品和设备等帮助。最后,卫生规则的跨国化,则为泰国的卫生治理提供建议,并对其特定的卫生行为进行规定,从全球、区域和国家的不同层次制定统一标准、规划发展目标、提供政策建议、限定政策选择、充当法理依据和行动框架。
王旗,汪天平[5](2019)在《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鉴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钩虫是肠道寄生线虫中危害最严重的虫种,据估计2010年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约4亿。感染人体的钩虫主要有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两种钩虫的虫种鉴定在钩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钩虫病的防治策略制定、临床用药和寄生虫教学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实验室对两种钩虫的鉴定方法主要有形态学观察、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本文就两种钩虫的鉴定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陈兰兰[6](2019)在《基于文献挖掘的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文中认为根据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特点,采取相应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医养生的效果。为此,本研究对当前老年疾病的现代中医文献元数据进行系统化整理与分析,以期探索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特点。目的:分析我国老年疾病分类与中医证候分类特点,探索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系统化、规范化分类方法,以及利用该分类方法分析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特点。方法:以老年疾病现代中医临床文献元数据为研究对象,规范主题词、关键词中的病证术语,并进行系统化分类与编码。分析老年疾病、中医证候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按照本研究构建的中医状态框架,把中医证候名称转换成中医状态名称,系统分析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特点。1、文献元数据分析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4月所发表的老年疾病中医研究文献,导出文献元数据,通过自主开发的数据转换工具,将文献题录文本转换为数据库格式,并导入Access数据库中管理。纳入分析的元数据为主题词或关键词中含疾病或证候内容。2、术语规范化方法:对主题词、关键词进行分词、语义消歧、术语分类标记。包括:(1)中医疾病与证候术语规范:参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进行疾病、证候名称规范与编码;(2)西医疾病名称规范:参照ICD 10进行疾病名称规范与编码;(3)中医状态规范与编码:在中医状态分类框架指导下对将中医证候名称转换为中医状态名称,并进行编码,中医状态由态基组成,态基由病位元和邪机元构成。3、统计分析法:采用SAS 9.3软件编程统计。(1)频数统计:中西医疾病、中医证候、中医状态的文献引用频数;(2)关联规则分析:分析疾病与证候以及疾病与态元、态基之间的关联关系。(3)采用proc report过程将结果以Word格式输出。结果:共检索得到8822篇文献,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共有6652篇。1.老年疾病的病证分类频数1.1老年疾病分布频数涉及西医病名共898种,循环系统疾病占27.58%,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占12.88%,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占10.29%。主要西医病名为高血压、痴呆、冠心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分别占比11.00%、9.61%、4.80%、4.68%和3.99%。涉及中医病名110种,内科病占88.48%,骨伤科病占6.99%。内科病频数最多的为心系病类,占41.29%;其次为肝系病类和脾系病类,分别占比14.37%和13.77%。中医病名频数最多的为痴呆病、便秘病、中风病、痹病和骨折病,分别占27.04%、11.06%、7.57%、7.53%和6.46%。1.2老年疾病中医证候分类频数主要为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和脏腑经络证候类,两者分别占47.32%和38.32%。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主要以痰证类、血证类、气证类为主,分别占中医证候的22.02%、19.75%和19.20%。脏腑经络证候类主要以肾证类、肝证类、脾证类为主,分别占比27.84%、13.10%和11.65%。证候频数中,肾虚证频数最多,占9.42%;其次为血瘀证,占8.46%;再次为虚证,占4.77%。1.3常见老年疾病中医证候频数1.3.1常见老年疾病(西医病名)证候分布频数高血压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血瘀证,权重值为22.13;痴呆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肾虚证,权重值为35.17;糖尿病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肾虚证,权重值为30.45;冠心病证候权重最大的为肾虚证,权重值为40.6;脑卒中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血瘀证,权重值为38.28。1.3.2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病名)中医证候频数在当前研究中,痴呆病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肾虚证,权重值为37.8;便秘病证候权重值最大的为虚证,权重值为54.56;中风病证候权重值最大的是血瘀证,权重值为43.17;痹病权重值最大的为风寒湿邪证和寒湿痹阻证,权重值16.92;癌病权重值最大的证候为气虚痰湿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权重值均为18.28。2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2.1老年疾病中医状态分类频数病位元一级分类频数统计结果中,无特定病位占56.36%,脏腑病位占41.68%。具体病位元中,病位及其占比依次为肾17.91%、肝6.73%、脾6.16%、肺5.46%、心1.75%、胃1.31%。邪机元一级分类频数统计结果中,生命物质不足类占50.55%,运动异常类占40.19%。运动异常类邪机元中,不通(阻滞)占24.38%;不足类邪机元中脏腑经络虚占19.66%。邪机元频数较多的有虚19.76%、阴虚11.07%、气虚10.32%老年疾病中医基本状态频数最多的为血瘀和肾虚,分别占比11.40%、10.00%。2.2常见老年疾病(西医病名)中医状态特点高血压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血瘀,权重值为26.19;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66,具体病位为肾和肝,权重值分别为19.3和13.92;邪机元主要为阳亢和阴虚,权重值分别为25.14和20.87。痴呆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肾.精亏和血瘀,权重值分别为29.91和26.05;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64.82,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25.32;主要邪机元为精亏和血瘀,权重值分别为24.7和21.62。冠心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血瘀和肾.精亏,权重值分别为37.47和23.13;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85.04,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12.86,主要邪机元为血瘀和精亏,权重值分别为31.87和19.67。糖尿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血瘀、阴虚、气虚,权重值均为19.21;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70.3,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21.27;主要邪机元为气虚、阴虚,权重值为40.5、26.42。脑卒中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血瘀和气虚,权重值分别为50.15和35.91;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92.09;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6.38;主要邪机元为血瘀和气虚,权重值分别为45.92、39.13。2.3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病名)中医状态特点痴呆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肾.精亏和血瘀,权重值为31.74和26.07;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64.51,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26.42;主要邪机元为精亏和血瘀,权重值为26.72、22.08。便秘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虚、气虚,权重值为31.91和23.96;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83.62,具体病位主要在肾和脾,权重值为9.29和6.65;主要邪机元为气虚、虚,权重值为47.17和21.93。中风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血瘀、气虚,权重值为54.77、33.14;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93.91,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5;主要邪机元为血瘀、气虚,权重值为49.41、39.04。痹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血瘀,权重值为14.78;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86,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10.71;主要邪机元为血瘀、瘀阻、湿阻,权重值均为12.88。癌病的中医基本状态主要为气虚,权重值为53.05;病位以无特定病位为主,权重值为87.77,具体病位主要在肾,权重值为7.89;主要邪机元为气虚,权重值为58.39。结论:1、对老年疾病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元数据中的疾病与证候术语进行了全面收集与系统化整理,分析了老年疾病分类与证候分类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老年疾病态元、态基和状态三层次的中医状态分类框架,初步分析了老年疾病总体的中医状态特点以及常见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特点。2、研究构建的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系统命名规则与分类编码体系,有利于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特点的统计分析,可为老年疾病的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制定提供借鉴。
施网强[7](2018)在《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与弓形虫的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猪寄生虫病是一类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养猪生产中普遍存在,而且寄生虫种类繁多,其中猪肠道寄生虫是猪场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寄生虫,尽管大多数病猪感染后缺乏典型症状,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感染率很高,同时也可引起猪增重减慢,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下降,影响猪肉品质和质量,严重感染可引起猪的消瘦、贫血、饲料转化率降低、孕猪空怀、早产、流产,甚至发生死亡,还有些寄生虫病可以人畜共患,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会产生很大威胁。寄生虫在宿主间的传播和流行不但与寄生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而且与动物饲养管理方式也相关。目前我国养猪业已逐渐转化为规模化、集约化、封闭式的养殖模式,这一饲养模式的改变对猪寄生虫病的流行会带来怎样的变化还有待调查分析。为此,本文对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群进行了肠道寄生虫及弓形虫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丰富在规模化、集约化、封闭式养殖模式下猪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同时也为该市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来自大丰区各养殖场不同日龄的猪粪便样品共538份,通过水洗沉淀法及饱和食盐水与糖水(饱和食盐水与饱和糖水比例为1:1)漂浮法进行检查,根据寄生虫图谱对虫体和虫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为11.71%(63/538);共检查到猪小袋纤毛虫和猪等孢球虫2种寄生虫,其中猪小袋纤毛虫感染率为7.62%(41/538),猪等孢球虫感染率4.09%(22/538);卡方检验分析表明季节以及猪群日龄是猪小袋纤毛虫及等孢球虫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2.大丰区规模化猪场隐孢子虫感染现状调查采集7~15日龄仔猪新鲜粪便样品300份,提取粪便样品DNA后,采用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的巢式PCR方法进行检测,阳性率为13.67%(41/300),纯化的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后进行基因克隆,测序结果显示此序列与鸵鸟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truthioni)的同源性最高。同时,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也证实所获隐孢子虫为鸵鸟隐孢子虫,将此序列命名为Cstruthionis CS-JS-1提交至GenBank,获取登陆号为MH449666。3.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采集大丰区养殖场共161份猪血液样品,分别采用IHA血清学及血液DNA样品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市规模化养殖场猪群弓形虫检测综合阳性率为6.83%(11/161),其中种母猪阳性率最高,而保育猪阳性率最低。IHA检测结果显示猪感染弓形虫平均阳性率为5.59%(9/161),PCR方法检测显示仅有2份DNA样品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目的条带(531 bp),弓形虫阳性率仅为1.24%(2/161)。结果提示该市规模化猪场猪群弓形虫感染方式主要为慢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同时PCR阳性结果的出现说明该猪场也存在弓形虫早期感染的情况。
王谷[8](2018)在《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文中研究表明郧阳地区群山环绕,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处鄂、豫、陕、渝四省交界之地,郧阳地区的行政区划长期以来处于分而治之的状态。直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明政府迫于此地严重的流民问题,决定在此地划定“特区”,设置郧阳府,“郧阳”之名由此而生。其最高行政长官统称为郧阳抚治,专事安抚管理鄂、豫、陕三边地区的流民事宜。因此,郧阳地区以成化十二年(1476)为时间界限,正式进入到了政府专管时期,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山区开发。有序的生产,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人口的喷薄增长,人口的压力转化成了资源开发的巨大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扩大农业垦殖的范围。这个扩张是循序渐进的,由平地到江、湖、滩涂再到山坡、丘陵。到了清后期人们的开发步伐更大了,深入到老林区域,深入山区的开发是随着玉米、马铃薯、红薯的引进而新兴的,物种强悍的适应性为人们开发深山老林提供了良种,整个明清时期郧阳地区的资源开发呈现的是粗放、盲目和无度的特点,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带来的后果既有社会的发展,也有环境的变迁。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官员未必不知道资源开发的严重后果,只是在利弊权衡之下,做出了符合短期利益的选择而已,对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此作出评价。总的来说,本文认为:开发过程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必经过程,中央政府的开发策略是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只有真正经历过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制约作用后,环境思想才会被真正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全面论述郧阳地区社会变迁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任何社会模式的形成都根源于其自然环境基础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来自于内在习惯的形成,生产方式受制于环境的约束。人类活动和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了基本的社会模式。第二章,探讨明清时期郧阳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通过明清人口特点对比,本文认为清代人口增长呈现出“几何型”增长趋势,并且就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考证。首先结合郧阳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状况,以不同时间段灾害发生的次数对比、新灾害的出现以及不同灾害之间的联系为依据,证明人口基数的增加的确使气候变得更加不稳定了,主要表现形式为恶劣气候的增加。其次,考察了郧阳地区人口与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以老虎在郧阳地区的各文献中的记录,分析郧阳地区的生物种类的变化规律。特别是对人口变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做物种对比,本文把物种变动开始的时间限定到乾隆十五年(1785)到同治四年(1865)之间,并且郧阳地区物种从数量上看没有减少,主要影响的是大型野生动物和具有经济价值的禽类和植物。第三章,通过对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研究了解明清郧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农田水利的发展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劳动智慧的具体体现,利用自然的天然条件,加上人工的创造使郧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郧阳地区一直延续了农业耕作传统,他们不擅长手工,不从事商贾,所有的生计全在田地之间,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因为这是最适合山林地貌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技术随着民族的融合和官员们对农耕技术的推广而发展,农业技术的提高为人们进一步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清后期人口的日益膨胀为资源开发提供了原始的动力,玉米等高产耐旱物种的引进就是这场资源大开发运动的催化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比人口的影响要更直接,人口增长的压力通过农业对环境进行转嫁,直接影响了郧阳地区整个森林体系,这个体系复杂而又联系紧密,包括林木、土壤、微生物、动物、空气等等,体系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很难修复;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水土流失与农业开垦之间的关系,甚至向前推导出了人口增长这个根源。第四章,通过对官方以及郧阳地区地方官员环境思想的论述,了解当时环境观念在郧阳地区的生存发展空间。官员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了解外来思想的途径,特别是接触实际地方政务的地方官员,对于环境变化以及带来的后果了解最为清楚,他们是最好的环境思想接受者。清政府出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没有办法依靠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解决人口庞大的生存需求,而地方官员出于其自小树立的人伦道德,即使意识到了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增长过快,也没有办法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建议,这个时间的政府和官员所能做的是不涉及根本的环保措施——种树,并且种植的理由以强调其经济价值为主。郧阳地区地方官员很早就有了初步的生态主义的意识雏形,即意识到了人类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人类目前的遭遇的天灾根源于人类的无度开垦,并做出退耕还林的解决方案。但是到了清后期土地严重不足的时候,官员们对于“退耕还林”方案持保守态度。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生存无法保证的时候是普遍的生态观念,对于当时的官员来说,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限制而转化为生态主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何丽华[9](2014)在《黄浦区传染病60年历史疫情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传染病可以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传染病的疾病谱、流行状况也会发生变化。本研究通过对近60年来黄浦区传染病疫情资料的回顾,描述传染病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分析社会因素对传染病造成的影响,客观评价黄浦区近60年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成效,并探讨今后防控工作开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方法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对历年人群传染病流行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运用疾病变化趋势分析模型,描述传染病发病特征:通过文献评阅方法汇集上海市和黄浦区的社会历史背景资料。结果1.20世纪50年代是黄浦区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历史时期,之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出现了下降。传染病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特点,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相继占据主导。甲乙类传染病中,1956-1963年,呼吸道传染病是最主要的传染病(麻疹、猩红热和百日咳高发);1964-1996年,肠道传染病成为首要疾病(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和戊肝高发);1997-2011年,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跃居第一(淋病、梅毒、乙肝和丙肝高发);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对大众健康造成了新的威胁。2.近10年来,发病率较高、危害较为严重的传染病包括肺结核、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淋病和梅毒。1990-2011年,肺结核的发病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率基本维持在较低水平,以男性青壮年相对高发。病毒性肝炎于1956-1994年发病处于较高水平,发病率高于100/10万,且发病率波动较大,1988年达历史最高值,1995年后控制在较低水平;肝炎分型由早期甲肝、戊肝为主变为了后期乙肝、丙肝为主,但分型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肝炎以男性多发,甲肝和乙肝以30-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甲肝、戊肝在冬春季(1-4月)出现高发。性传播传染病中,淋病近年来发病率下降,而梅毒和艾滋病出现上升;三者发病较集中在25-40岁的青壮年男性。3.各种社会因素对传染病历史疫情产生了重要影响。政府部门在各个历史阶段完善了传染病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包括建立专业防疫机构、建立传染病管理规章制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群众血防运动”、推行计划免疫策略、采取有效的防疫宣传措施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两大政治事件曾经造成部分传染病大流行,包括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钩虫病、丝虫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政府财政经费总体增加,是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有力保障。由于流动性强、居住密度高、卫生条件差、防病意识差、收入普遍较低、预防接种难度大等原因,导致流动人口中的肺结核、梅毒、淋病、病毒性肝炎、痢疾等重点传染病高发。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大众的卫生防病意识,有效控制了肠道传染病,而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也为性传播疾病、甲肝、肺结核等传染病发病创造了条件。结论1950-2011年,黄浦区传染病防控总体效果显着,主要表现为: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消灭了一批烈性传染病;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措施有效;传染病防控体系已建立并趋于完善;大众健康知识和技能有效提升。同时,由于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大环境、文化、人口结构、人群行为和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致使传染病防控面临着新的挑战:①新发传染病构成威胁;②重点传染病,尤其是乙肝、梅毒、艾滋病的发病趋势出现上升;③部分人群易于传播传染病,如流动人口、青壮年男性、离退人员、工人、家务及待业者;④不良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为传染病发生创造了条件。政策建议政府部门仍应重视传染病防控工作,着力于建设更全面的卫生防疫服务体系。包括:①完善传染病监测体系;②加强能力,应对新发传染病带来的挑战;③不断加大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稳定性;④采取措施,重点防控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⑤关注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身体健康;⑥在全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健康意识。
施亚利[10](2013)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最早在日本发现。中国从1905年起,陆续从病原学证实有血吸虫病流行。中国古代尽管没有使用“血吸虫病”这个病名,但是,传统医典中有大量的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血吸虫病在江苏流行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泛,造成的危害性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江苏省卫生处在吴县木渎镇建立了苏南地方病防治所,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防治工作未超出草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血吸虫病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华东当局首先发现血吸虫病在江南一带流行严重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华东局的领导下,南京市、苏南区、苏北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初步展开,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953-195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发现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造成的极大危害。1955年,毛泽东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宣告成立,长江流域十二个省市建立了血防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制定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和措施,召集有关高等院校及科学研究单位的专家、教授开会,解决了防治的技术问题和工作方法问题。中共中央对防治工作的正确领导,使全国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运动逐步开展起来。江苏建省后,贯彻执行了华东局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不仅制定了防治工作的规划,提出了 1956-1958年的防治工作计划,而且对血防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在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领导下,江苏省的群防群治工作随即展开,防治工作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性的成果。195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开始了大跃进。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要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更快的速度来进行,为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发出“鼓足革命干劲,全面跃进,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提出了血防“大跃进”的目标,鼓励各地打破常规,树立“血防跃进”典型,发动了“血防大跃进”。江苏省委积极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江苏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随即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整个运动可以分为“空前跃进”、“继续跃进”和“持续进行”三个阶段。血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跃进后却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如:机构裁撤,人员裁减,血防工作处于半停顿或停顿状态;螺情、病情大幅度回升,急性感染非常严重;建国初年血防工作中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和踏实作风多被破坏;三年经济困难使政府主要应对浮肿病或其他疾病,血吸虫病疫情雪上加霜。大跃进过后,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各省市,由于粮食紧张,浮肿、消瘦等疾病突出,群众都忙搞生产,防治浮肿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逐渐放松。血吸虫病疫情的快速回升和急性感染的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当地的农业生产。这些现象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对大跃进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针作出调整。中央血防九人小组从1961年初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血防工作调整”方针,并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调整。江苏省党政当局随即贯彻执行,调整了血防工作的总目标。1961-1965年,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的调整(1961、1-1962、5)、重点阶段的调整(1962、5-1963、12)和后期阶段的调整(1963、12-1965)。各地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功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由于受到中共中央“左”的路线的影响,1964-1965年,江苏省在血防工作中贯彻“阶级观点”。“血防工作调整”作为国民经济调整的一部分,是在“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随着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的推行,它逐渐偏离了调整的轨道。1966-1967年,江苏省按照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对各项防治工作进行部署。1967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血防战线,江苏省的血防工作陷入停滞。1970年,由于疫情再度严重,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专门文件。从1970到1973年,江苏省的防治工作再度重启。1976年10月,江苏省在防治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宣布全省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二、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与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的地方病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病的流行与分布情况 |
2 地方病的治理实践与特点 |
(1)扩充领导组织,建立防治机构。 |
(2)培训各方力量,进行调查摸底。 |
(3)中西医相结合,开展治疗工作。 |
(4)进行重点试治,总结防治经验。 |
(5)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风俗习惯。 |
3 地方病的治理成效与影响 |
(1)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民众的生命健康得到保障。 |
(2)重塑了民众的疾病观,科学的防治观念深入人心。 |
(3)展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群众的国家认同得到强化。 |
(2)石门县宠物犬常见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和内容 |
1.1 调阅宠物犬病例资料 |
1.2 调查方法 |
1.3 分析方法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石门县的宠物犬种类现状 |
2.2 石门县宠物犬病发情况 |
2.3 石门县宠物犬传染病发病情况及防治 |
2.3.1?犬瘟热 |
2.3.2?犬细小病毒病 |
2.4 石门县宠物犬普通病发病情况及防治 |
3 小结 |
(3)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小香羊概述 |
1 小香羊分布特征和饲养方式 |
2 小香羊外形和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 |
二、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 羊寄生虫病的分类 |
1.1 羊的外寄生虫病 |
1.2 羊的内寄生虫病 |
2 羊寄生虫病诊断方法 |
3 小香羊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
4 小香羊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
三、苦楝树研究进展 |
1 苦楝的药用价值发展要略 |
2 苦楝化学成分 |
3 苦楝功效 |
3.1 杀虫作用 |
3.2 抑菌作用 |
3.3 抗病毒作用 |
3.4 抗生育作用 |
3.5 抗炎和镇痛作用 |
3.6 抗肿瘤作用 |
3.7 抗溃疡和抗腹泻作用 |
3.8 降血压、降血脂和降血糖作用 |
3.9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
3.10 抗血栓形成作用 |
4 苦楝的毒性副作用及解救研究 |
4.1 不良反应 |
4.2 中毒原因 |
4.3 解救方法 |
5 苦楝加工炮制及临床应用 |
5.1 炮制加工 |
5.2 中药制药工艺 |
5.3 苦楝临床应用 |
四 研究中草药防治小香羊寄生虫病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雷山县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选定 |
1.2 主要试剂及器材 |
1.3 三种蠕虫调查和记录方法 |
1.3.1 待宰羊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
1.3.2 带羔母羊和羔羊的绦虫、肺丝虫、肝片吸虫的调查和记录方法 |
1.4 三种寄生虫检查及判断依据 |
1.4.1 绦虫 |
1.4.2 肺丝虫 |
1.4.3 羊肝片吸虫 |
1.5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季节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1 同一季节三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1.2 不同季节同种蠕虫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1.3 全年三种蠕虫的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2 不同养殖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3 不同养殖方式小香羊三种蠕虫混合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 不同乡镇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1 各乡镇内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
2.4.2 各乡镇间小香羊同种蠕虫感染率差异分析 |
2.5 不同海拔地区小香羊三种蠕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2.5.1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
2.5.2 同种蠕虫在海拔1000m以下的不同季度感染率差异分析 |
2.5.3 在同一季节中同种蠕虫在不同海拔的感染率差异分析 |
2.6 不同营养条件下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
2.7 不同年龄小香羊三种蠕虫的感染情况分析 |
2.8 带羔母羊和羔羊三种蠕虫调查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苦楝皮煎液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测定及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苦楝皮和中华万年青的选择 |
1.2 方法 |
1.2.1 苦楝皮药液煎制方法 |
1.2.2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观察、PH值测定和苦楝素含量测定方法 |
1.2.3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检测方法 |
1.2.4 数据统计及显着性检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分析 |
2.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苦楝皮煎液的颜色、PH值和苦楝素含量观察和检测结果 |
3.2 中华万年青化学成分测定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苦楝皮煎液对小香羊的安全性评价及中华万年青缓解苦楝体内毒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的选择与编号 |
1.1.1 苦楝皮煎液中毒和缓解试验羊的选择 |
1.1.2 苦楝皮煎液影响繁殖性能试验羊的选择 |
1.2 主要器材 |
1.3 药物煎制方法 |
1.3.1 苦楝皮药液 |
1.3.2 中华万年青药液 |
1.4 给药方法 |
1.4.1 中毒和缓解试验的给药方法 |
1.4.2 影响繁殖性能的给药方法 |
1.5 繁殖性能试验羊饲养管理方法 |
1.6 测定方法 |
1.6.1 中毒和缓解试验血样采集及其生化检测方法 |
1.6.2 公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
1.6.3 母羊性行为和繁殖性能试验测定 |
1.6.4 公母羊选配方法 |
1.7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灌服和注射苦楝皮煎液致小香羊中毒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
2.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和用时结果和分析 |
2.3 小香羊中毒前、后和解毒后致恢复正常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分析 |
2.4 公羊性行为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
2.4.1 性行为表现结果分析 |
2.4.2 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测定结果与分析 |
2.5 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排卵、受孕和产羔结果与分析 |
2.5.1 发情结果分析 |
2.5.2 排卵检测结果分析 |
2.5.3 受孕结果分析 |
2.5.4 产羔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苦楝煎液皮灌服法和注射法后致小香羊表现中毒反应 |
3.2 灌服中华万年青煎液至小香羊恢复正常的用药效果 |
3.3 解毒前后小香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
3.4 公羊性行为表现及精子密(浓)度、精子活率(力)和精子畸形率变化的讨论 |
3.5 关于母羊服用苦楝煎液后发情表现、排卵、受孕产羔结果讨论 |
4 小结 |
4.1 苦楝致小香羊中毒及中华万年青缓解 |
4.2 苦楝影响小香羊繁殖性能 |
第三章 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肺丝虫病、肝片吸虫病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羊的选择和分组 |
1.2 苦楝皮煎液煎制方法 |
1.3 给药方法 |
1.4 试验羊饲养管理 |
1.5 绦虫、肝片吸虫和肺丝虫的观察和检测方法 |
1.6 数据统计和差异显着性检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治疗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1 活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
2.1.2 屠宰羊三种蠕虫检测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小香羊蠕虫定性检查(测)方法 |
3.2 关于苦楝皮煎液剂量的选择和给药方法 |
3.3 关于苦楝皮煎液治疗小香羊绦虫病、肝片吸虫病和肺丝虫病效果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全文结论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 |
(4)资讯、援助和规则 ——国际因素影响泰国卫生治理的三种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假设 |
第一章 卫生资讯全球化与泰国卫生治理 |
第一节 洛克菲勒基金会与泰国的国际医学教育合作 |
第二节 美国疾控中心与泰国卫生部的国际医学研究合作 |
第三节 全球性疾病监测平台与泰国的联系 |
第四节 区域性疾病监测平台与泰国的联系 |
小结 |
第二章 卫生援助国际化与泰国卫生治理 |
第一节 泰国“抗艾”获得的国际卫生援助 |
第二节 泰国“抗疟”获得的国际卫生援助 |
第三节 泰国“控糖”获得的国际卫生援助 |
第四节 泰国“控烟”获得的国际卫生援助 |
小结 |
第三章 卫生规则跨国化与泰国卫生治理 |
第一节 世卫组织规定与泰国卫生治理 |
第二节 世贸组织与卫生相关的规定与泰国卫生治理 |
第三节 东盟卫生文件与泰国卫生治理 |
第四节 双边卫生文件与泰国卫生治理 |
小结 |
结论 |
一、全文回顾 |
二、不足与反思 |
三、延伸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鉴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原形态学鉴定 |
1. 虫卵 |
2. 幼虫 |
3. 成虫 |
4. 内镜检查 |
二、免疫学检测 |
1. 免疫应答水平变化 |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3. 免疫层析试纸条法 |
4. 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法 |
5.SDS-PAGE |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
1. 常规PCR |
2. 巢式PCR与半巢式PCR |
3. RT-PCR和HRM |
4. LAMP技术 |
5. SSCP和PCR-RFLP |
四、小结 |
(6)基于文献挖掘的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状态研究概况 |
1.1 中医状态概念的提出 |
1.2 中医状态分类与中医健康状态指标 |
1.3 中医状态辨识与辨态论治 |
小结 |
2 中医学对老年人状态的认识 |
2.1 古代医家对老年人状态的认识 |
2.2 现代中医学对老年人状态的认识 |
小结 |
3 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现状及影响因素 |
3.1 老年人健康状况现状 |
3.2 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 |
小结 |
第一部分 老年疾病的病证分类研究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文献检索与纳入 |
1.3 数据构建与数据加工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老年疾病分类频数 |
2.2 老年疾病中医证候分类频数 |
2.3 常见老年疾病中医证候特点 |
3 讨论 |
3.1 老年疾病分布特点 |
3.2 老年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3.3 常见老年疾病与中医证候关联特点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老年疾病的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 |
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1 研究思路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老年疾病中医状态分类特点 |
2.2 常见老年疾病(西医病名)中医状态特点 |
2.3 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病名)中医状态特点 |
3 讨论 |
3.1 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特点 |
3.2 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特点 |
3.3 证候分类和中医状态分类对比 |
3.4 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特点对于老年人养生的提示 |
小结 |
结论 |
不足与创新之处 |
创新点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老年人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文献西医疾病主题词ICD10分类频数统计表 |
附录二 老年人证候名称与中医状态及编码对应表 |
附录三 老年人中医态基频数统计结果 |
附表3-1 依据病位元分类的老年人态基频数统计 |
附表3-2 依据邪机元分类的老年人态基频数统计 |
作者简历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7)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与弓形虫的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文献综述: 猪寄生虫病及其防控研究进展 |
1 猪蠕虫病 |
2 猪原虫病 |
3 猪外寄生虫病 |
4 小结 |
第一章 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大丰区规模化猪场隐孢子虫感染现状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8)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郧阳地区的生态环境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一、地形与气候 |
二、水系与土壤 |
三、植物与动物 |
第二节 人文环境 |
一、郧阳地区行政建置制沿革 |
二、郧阳地区的移民与文化 |
小结 |
第二章 郧阳地区人口变迁与环境 |
第一节 明清人口政策与环境 |
一、明代人口政策 |
二、清代人口政策 |
三、生态视角下的人口政策 |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流民偷入与附籍 |
一、明代流民偷入与附籍 |
二、人口构成 |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人口发展 |
一、清代前期郧阳地区人口恢复 |
二、清代后期郧阳地区人口增长 |
三、清代郧阳地区人口构成 |
第四节 人口与环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
一、明清人口变化趋势 |
二、人口变化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郧阳地区农业开发与环境 |
第一节 明清土地政策与环境 |
一、明代土地垦荒政策 |
二、清代土地政策 |
三、生态视角下的土地开发 |
第二节 明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
一、土地开垦状况 |
二、农田水利建设 |
三、农业生产与技术发展 |
第三节 清代郧阳地区农业发展 |
一、土地开垦状况 |
二、农田水利建设 |
三、种植新趋势 |
第四节 农业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一、森林资源衰减 |
二、水土流失 |
小结 |
第四章 环境思想与保护个案 |
第一节 明清环境思想 |
一、明清士大夫环境思想 |
二、明清郧阳地区官员的环境思想 |
三、郧阳地区民俗文化中的环境思想 |
第二节 明清环境保护与个案 |
一、清代官方环境保护 |
二、明清郧阳地区环保个案 |
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黄浦区传染病60年历史疫情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黄浦区1950-2011年传染病总体疫情分析 |
1 传染病总发病、死亡情况 |
2 1975-2011年传染病与肿瘤发病率比较 |
3 分阶段甲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发病、死亡情况 |
3.1 甲乙类传染病 |
3.2 丙类传染病 |
本部分小结 |
第三部分 重点传染病发病特征 |
1 肺结核 |
1.1 发病概况 |
1.2 发病特征 |
2 病毒性肝炎 |
2.1 发病概况 |
2.2 发病特征 |
3 艾滋病、梅毒与淋病 |
3.1 发病概况 |
3.2 发病特征 |
第四部分 传染病防治措施的回顾和分析 |
1 政府对传染病管理的方法与手段改进 |
1.1 建立防疫机构 |
1.2 进行传染病管理制度建设,落实“预防为主”的防疫政策 |
1.3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
1.4 开展群众血防运动 |
1.5 推行计划免疫 |
1.6 采取有效的防疫宣传措施 |
2 政治运动导致传染病流行 |
3 社会经济发展下的防疫事业 |
4 流动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 |
5 人群观念重塑与行为方式改变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问题说明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目的与路径选择 |
五、资料的使用 |
第一章 1949年以前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
第一节 血吸虫病的流行史 |
一、医学界发现和证明血吸虫病的经过 |
二、病原与病症 |
三、传统医典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江苏省的防治情况 |
一、江苏境内的流行状况 |
二、江苏当局的血防活动 |
第二章 1953年建省之前的血防工作(1949-1953)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
一、疫病的流行与防治 |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
第二节 华东当局发现疫情的过程与措施 |
一、发现的过程 |
二、采取的措施 |
第三节 江苏三地防治工作的启动 |
一、南京市血防工作的开展 |
二、苏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
三、苏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
第三章 中共中央开展血防工作的决策与部署 |
一、中央核心层发现疫情严重的过程 |
二、建立血防工作的领导机制 |
三、制定防治工作方针和计划 |
四、开展对血吸虫病的研究 |
五、解决防治的技术问题 |
六、典型经验的推广 |
第四章 “一五”时期江苏省的群防群治(1953-1957) |
第一节 省当局对中央方针的执行 |
一、江苏建省的过程 |
二、对华东局血防工作指示的执行 |
三、制订1956-1958年的工作计划 |
第二节 科研工作的部署与开展 |
一、科研机构的成立与工作部署 |
二、科研工作的开展 |
第三节 血防经费的管理 |
一、血防经费的管理规定 |
二、经费执行情况的调查 |
三、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整 |
四、医疗欠费问题的解决 |
第四节 群防群治的展开 |
一、治疗 |
二、灭螺 |
三、管理粪便 |
四、水源管理 |
第五章 中共中央发动“血防大跃进 |
一、提出血防“大跃进”的目标 |
二、对各地党委的要求 |
三、鼓励各地打破常规 |
四、树立“血防跃进”典型 |
第六章 江苏省的“血防大跃进”(1958-1960) |
第一节 省“血防跃进”的目标 |
一、“纲要”颁布后的江苏计划 |
二、中央目标提出后的江苏规划 |
第二节 推动“血防大跃进”的举措 |
一、宣传血防大跃进的必要性 |
二、明确各级党委的责任 |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
四、树立医疗跃进典型 |
五、推广快速疗法 |
六、放宽治疗对象与修改经费管理 |
第三节 “血防大跃进”的三个阶段 |
一、“空前跃进”阶段 |
二、“继续跃进”阶段 |
三、“持续进行”阶段 |
第四节 成绩分析与遗留问题 |
一、成绩分析 |
二、遗留问题 |
第七章 中共中央的“血防工作调整”方针 |
一、血防工作调整的原因 |
二、血防工作调整方针的内容 |
三、为贯彻调整方针采取的措施 |
第八章 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1961-1965) |
第一节 总目标的调整 |
第二节 初期阶段的调整 |
一、制订1961年的工作计划 |
二、开展灭螺工作的试点 |
三、积极治疗 |
四、重抓粪便管理 |
第三节 重点阶段的调整 |
一、制订1962-1963年工作计划 |
二、充实防治队伍 |
三、进行防病再教育 |
四、组织查螺 |
五、把责任落实到生产队 |
六、合理解决报酬问题 |
七、抓好预防工作 |
第四节 后期阶段的调整 |
一、1964-1965年的工作计划 |
二、充实领导班子 |
三、树立血防战线上的样板 |
第五节 血防研究的进展 |
一、科研工作的部署 |
二、治疗及预防药物 |
三、查螺灭螺方法研究 |
四、急性感染研究 |
第九章 尾声:“文革”期间的江苏血防工作(1966-1976) |
第一节 前期防治工作(1966-1967) |
第二节 后期血防工作的重启(1970-1976) |
结语 |
一、中央政府的决策作用 |
二、不同时期社会动员的效益 |
三、不同阶段医疗福利制度的功能 |
四、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与进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的地方病治理[J]. 朱甲利.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石门县宠物犬常见病调查[J]. 符小军,韩庆,黄德良,彭华,聂佳伟. 今日畜牧兽医, 2021(07)
- [3]小香羊三种蠕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中药苦楝对其防治机制研究[D]. 王家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4]资讯、援助和规则 ——国际因素影响泰国卫生治理的三种途径[D]. 陈礼豪. 暨南大学, 2020(04)
- [5]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鉴定方法研究进展[J]. 王旗,汪天平.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9(02)
- [6]基于文献挖掘的常见老年疾病中医状态系统化研究[D]. 陈兰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盐城市大丰区规模化养殖场猪肠道寄生虫与弓形虫的感染现状调查与分析[D]. 施网强. 扬州大学, 2018(05)
- [8]郧阳地区的人口、农业与环境研究(1476-1911)[D]. 王谷.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 [9]黄浦区传染病60年历史疫情变迁研究[D]. 何丽华. 复旦大学, 2014(03)
- [10]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D]. 施亚利. 南京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