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走内向外扩之路,发展外向型经济

以市场为导向,走内向外扩之路,发展外向型经济

一、以市场为导向,走内联外拓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1](2006)在《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认为中俄边境旅游经过多年的培育,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模式。但是,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中俄边境旅游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阐述了中俄边境旅游的发展历程、现状特征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选取了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这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特定地域范围,通过分析其边境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中俄边境旅游发展中可供参考的模式,最后提出了中俄边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全文共由六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的基础信息,包括国内外关于边境旅游研究的进展、本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意义、本文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等。 第二部分阐述了关于边境旅游的基本问题,包括边境旅游的定义、性质内涵特点及我国边境旅游的开展意义等,并对边境旅游的范围进行了界定。 第三部分对中国边境旅游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旨在描述中俄边境旅游开展的背景环境,并简要分析了中、俄地脉文脉渊源,最后对中俄边境旅游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心之一,共分五节。第一节内容对我国中俄边境旅游业务开展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概括,分别从我国开展中俄边境旅游的边境各省份的旅游者接待规模、边境口岸分布情况、边境线路开发状况以及开展中俄边境旅游的交通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第二、三、四节内容选取黑龙江省为典型个案,分别对中俄边境旅游的客流空间分布状况、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市场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五节内容从中国与俄罗斯两方面阐述了中俄边境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基于前两部分分析得出的现状特征、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从中俄边境旅游产品开发与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两个方面来探求中俄边境旅游未来的发展空间及适合模式。 本文第六部分提出了关于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路,以期为边境地区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与借鉴,并为地方边境旅游的规划开发、营销等方面提供建议与参考。文章最后还就中俄边境旅游当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张天中[2](1990)在《以市场为导向,走内联外拓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昌轴承厂由一个百人小厂发展成轴承出口基地企业,主要经验为;(1)紧紧依靠横向联合,促进企业连续翻番;(2)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专业化生产;(3)走向国际市场,兴办合资企业;(4)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蒋淞卿,王伟,李伟国[3](2008)在《“海西”建设中的“三群”互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回顾了"三群"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在理论上阐释了"三群"的内在关系和互动发展机制,并针对福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由港口群到产业群再到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路线,最后是关于"三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陈文浩[4](2001)在《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从乡镇企业的发展入手,介绍了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湖南省乡镇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湖南乡镇企业的现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合国内乡镇企业发展史上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分析了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实现途径。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湖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

公丕宏[5](2019)在《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从时间维度看,集中体现为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从空间维度看,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态势与不充分状态。本文旨在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经济格局演化,基于对经济空间的几何解析,结合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具体形态,从散点尺度研究乡村、从节点簇尺度研究城市群、从轴线尺度研究基础设施、从域面尺度研究区域、从立体尺度研究海洋,运用科学隐喻与归纳综合的方法,提出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作为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顶层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准备。首先对经济空间演化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系统梳理国内、国外、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立足研究现状,确立理论逻辑基点,在明确研究对象、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空间几何要素切入,解析经济空间要素,基于对场理论的科学隐喻,形成经济空间场理论。运用经济空间理论分析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构成,构建以乡村演化散点、城市群演化节点簇、基础设施演化轴线、区域演化域面、海洋演化立体为主体的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提出建设以经济空间势、经济空间熵、经济空间流、经济空间集、经济空间域为变量的五度经济空间场。第二部分是中国经济空间的多尺度分析。乡村散点、城市群节点簇构成了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微观支撑,从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变轨迹出发,研究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与系统,分析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对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规律;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空间演化的轴线,拓展了演化的地理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推进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乡村经济的通道优化;从区域经济空间演化视角来看,四大板块呈现出点线网面的演化态势,京津冀网络型演化、长江经济带联通演化、“一带一路”开放演化正在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海洋经济空间立体演化的两大支撑是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第三部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对策建议。把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相结合,依据五度经济空间场的作用机理,把增强经济空间势、降低经济空间熵、加大经济空间流、丰富经济空间集、拓展经济空间域,作为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实践进路,从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能、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值两个维度,持续强化城乡经济空间的微观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的中观融联,推进陆域、海洋经济空间的宏观统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现代能源供给体系、现代信息传输体系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持续增大经济空间流,贯通微观支撑、中观融联、宏观统筹。第四部分结语,对论文的可能创新点进行简要归纳,主要是构建了五维经济空间分析框架,得出了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的规律,提出了建设中国五度经济空间场的理论与进路,使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历史与建设高质量经济空间场的逻辑辩证统一。最后对论文的有待完善之处进行了总结,指出定量分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与方向。

陈占彪[6](2003)在《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作为本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学科概念与理论体系,是为了能够把我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通过与我国政治制度中的行政组织结构的原则方法、运行机制、基本特点、历史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从而对我国区域政治经济进行更加明确、深入的研究。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由纵向和横向两部分组成。从纵向看,主要包括区域学、区域政治、区域政治经济、区域政治经济学:从横向看,主要包括国际区域政治、中国区域政治,国际区域政治经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国际区域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其中,纵向是基础学科,核心是区域政治:横向是应用学科,侧重在中国区域政治经济。 所谓区域政治就是指在特定区域界限范围内,以特定地方政府为行政主体,从而形成地域空间界限和行政管制界限两者之间完全交叠、不可分离的基本政治组织单元。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区域政治的基本组织单元在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管制界线具有不能重复,不可空缺、不能模糊的特点。区域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区域政治的物质实体来看,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行政区划,一是政治结构;从区域政治的关系实体来说,一种是相邻政治实体之间的区域关系,一种是不相邻政治实体之间具有一定战略意义的区域关系。区域政治的物质实体与关系实体共同构成了区域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关于中国区域政治的概念。中国区域政治是以地方区域政治为基本组织单元构成的一个纵横交错、上下隶属的连续的政治综合体。中国区域政治主要包括中国的国界疆域、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划与中国政治制度、行政组织结构与职能划分等问题。这是具有比较清晰的地域空间界限与政治权力界限相互对应与交叠在一起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政治学。中国区域政治的形成,是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双重制约和影响的。 建立在中国区域政治学基础之上的中国区域政治经济是指在中国特定的行政区域范围内,以法定的行政区域为物质基础,以政府的行政组织结构为上层建筑,从而在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的指引下,由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从而形成的主要以后发国家为经济背景的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中国区域政治主体所应承担的组织区域经济的功能与表现出来的经济运行机制,就构成了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现象。 在遵循这一学术逻辑不断深入展开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是与国际区域政治经济学相对应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国际区域政治经济学还不存在,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去探索。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则需要我们在有关学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与创新。所谓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就是以探索行政区域和行政组织结构共同构成的区域政治基本单元本身,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整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基本规律问题,这就是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以行政区域为地域空间单位、以行政组织结构为区域政治单位共同构成的区域政治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的一门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它的形成与建立,将为研究以我国行政区划与行政结构为核心的区域政治主体的经济运行机制起到重要作用。“行政区经济”理论就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被引入到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领域的。 本研究报告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总论,从第1章到第4章,主要对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现状、主要概念、理论基础、核心观点做了框架上的分析与体系上的建构;第二部分是分论,从第5章到第8章,主要就我国区域政治经济中所涉及的若干重大问题,尤其是行政区划研究中所出现的重要问题,给予理论上分析与说明。第三部分是个案,从第9章到第12章,其中,海南与蚌埠的行政区划调整论证报告是由本人主笔,合作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刘君德教授修改完成的。这是我们共同合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关徐州都市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内容则是本人在具体实践和学习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

吕振霖[7](1994)在《农业大县发展战略的哲学原则》文中研究指明 兴化市是我省的农业大县,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七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平均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50万吨以上、商品棉3万多吨、油料2.5万多吨,还有大量的水产品和其他农副产品,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70%以上.现代发展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的本质之一就是农耕文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移,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工业企业和城市的转移.这种看法虽然未必尽当,但确实在宏观上描述一种总体趋势.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正处于这一趋势之中.对于兴化市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来说,这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

王文长[8](1993)在《云南澜沧江流域多民族经济发展构想》文中提出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留下1240公里水路,流域涉及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七地州的39个县市,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71%;在25个世居民族中,彝族、白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傈僳族、回族、布朗族、藏族等24个少数民族的人口为460.3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47.4%。多民族小聚居、大杂居,是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曹普[9](1998)在《论对外开放与中国发展》文中认为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对外开放中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1978年后,曾经长期饱受封闭之苦的中国人民,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指导下,义无反顾地打开国门,走上了自觉、自主对外开放的道路。对外开放同改革一道,成为近20年来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巨大引擎,是造成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本文的主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对外开放的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为依据,从基本的国情、世情以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研究当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进程和当前态势等,阐明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对20年中国对外开放作出总体评价,总结20年来对外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 全文分序言和七章。序言部分对对外开放的概念及其内涵作出界定,阐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意义,导入正文。正文的内容,第一章,从对外开放发生的社会经济动因写起,阐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开放理论的探索以及马恩列毛等有关对外开放的论述,意在通过较为广阔的历史分析和理论分析,阐明对外开放是世界发展和进步的大趋势,因此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选择;第二章,以对外开放问题为主线,通过对中国历史演进的大跨度概略回顾与评述,揭示开放与封闭两种不同的选择对中国社会发展所造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及其给后人的启示;第三章,以邓小平理论为依据,分析当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确立的条件、依据、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成果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以及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战略和必须坚持的原则等;第四、五、六章,分别从创办经济特区、利用外资、发展对外经贸等方面横向展开,探讨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揭示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和现实影响等,并就对外开放过程中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第七章,从总体上对中国20年对外开放成就作出评价,总结20年对外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分析世纪之交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战略选择,展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21世纪的中国发展的前景。

孙可奇[10](2012)在《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经济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其次,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第三,从苏、沪、浙、粤、京、津几个较发达的省市入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等数量方法,选取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指标,对山东及以上省市的产业发展状况及竞争力作了详尽的对比研究,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四,从省内17个地市的对比出发,运用基尼系数、相对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数量方法,选取山东17个地市30年的人均GDP统计数据作为指标,对山东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五,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进行对比,从影响城市群发展的内部功能出发,对各大城市群的特点做了归纳,为以城市群作为空间载体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做了铺垫。第六,依据前面详细的分析论证,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即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以及适合各大区域发展特点的子战略,形成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战略体系。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当前山东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加速期、信息化融合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拓展期的崭新阶段,理应对以往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转型。所以对山东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其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本文基本上是根据山东3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目前比较综合的计量经济模型,从时间跨度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是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结,可以为政府、企业家或者学者提供参考,其研究价值和分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构建了四大战略和十几个子战略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其他学者的一些新思路和新建议,既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又符合山东省情,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二、以市场为导向,走内联外拓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市场为导向,走内联外拓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的背景
    1.1.2 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的优势
    1.1.3 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的机遇
    1.1.4 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的挑战
1.2 国内外有关边境旅游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思路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介绍
    1.4.1 研究方法
    1.4.2 理论基础 2 边境旅游概述
2.1 边境旅游的定义
2.2 边境旅游性质内涵
    2.2.1 边境旅游是国际旅游的一部分
    2.2.2 边境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
2.3 边境旅游的空间范围
2.4 边境旅游特点
    2.4.1 边境旅游活动的政策性强
    2.4.2 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相互依存
    2.4.3 相对较低的成本利益比
2.5 开展边境旅游的意义
    2.5.1 稳定边疆,巩固国防,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
    2.5.2 增进相邻国家和人民以及内地与边境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
    2.5.3 促进边境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5.4 促进边境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3 中俄边境旅游发展渊源与历程
3.1 中国边境旅游发展历程
    3.1.1 探索阶段(1985~1990)
    3.1.2 突起阶段(1991~1993)
    3.1.3 调整阶段(1994~1997)
    3.1.4 新阶段(1998~)
3.2 中俄地脉文脉渊源
3.3 中、俄边境旅游发展历程
    3.3.1 初始阶段(1988~1992)
    3.3.2 快速增长阶段(1993~1995)
    3.3.3 有效治理和正常发展阶段(1996~2005)
    3.3.4 新阶段(2005~) 4 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中俄边境旅游业务开展状况
    4.1.1 接待俄罗斯游客规模
    4.1.2 对俄边境口岸分布状况
    4.1.3 中俄边境旅游产品项目与旅游线路开发状况
    4.1.4 开展中俄边境旅游的交通条件
4.2 中俄边境旅游客流空间分布
    4.2.1 中俄边境旅游入境客流空间分布
    4.2.2 中俄边境旅游出境客流空间分布
4.3 中俄边境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
    4.3.1 年际变化持续上升
    4.3.2 客流季节分布差异明显
4.4 中俄边境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4.4.1 俄来华边境旅游市场需求特点
    4.4.2 中国国内边境旅游市场需求特征
4.5 中俄边境旅游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俄罗斯方面
    4.5.2 中国方面 5 中俄边境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5.1 中俄边境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5.1.1 中俄边境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5.1.2 资源导向开发模式
    5.1.3 需求导向开发模式
5.2 中俄边境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5.2.1 一心凝聚
    5.2.2 三级拉动
    5.2.3 三线展布 6 总结与展望
6.1 发展中俄边境旅游的几点思路
    6.1.1 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及产品,形成多样化的旅游精品
    6.1.2 加强边境旅游市场营销,提升边境旅游产品知名度
    6.1.3 维护边境旅游市场正常秩序,优化外部发展环境,促进边境旅游健康发展
6.2 中俄边境旅游发展趋势
    6.2.1 中国游客出境边境旅游趋势
    6.2.2 俄罗斯游客入境边境旅游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附录

(3)“海西”建设中的“三群”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群”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支撑点
    1.港口群是“海西”开放新格局的关键点
    2.产业群是“海西”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
    3.城市群是“海西”崛起的空间载体
二、“三群”的内在关系和互动发展
    (一) 港口群与产业群的内在关系和互动发展
        1. 港口经济和临港产业的内在关系
        1.2港口群和港口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
    (二) 产业群与城市群的内在关系和互动发展
        1. 产业群与城市群的内在关系
        2. 产业群与城市群的互动机制
    (三) 港口群与城市群的内在关系和互动发展
        1. 港口与城市的内在关系
        2. 港口与城市的互动机制
        (1) 港口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波及和扩散机制
        (2) 全球化与国际分工中的港城联动机制
    (四) “海西”三群互动的逻辑路线
三、推进“三群”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整合资源, 推进各大港湾联动发展
        1. 做大做强枢纽港和各主要港口
        2. 加快推进重要港湾的实质性整合
        3. 强化为中西部内陆省份的服务功能
    (二) 强化优势, 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2. 积极发展海洋产业, 培育壮大海洋产业集群
    (三) 突出特色, 积极构建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
        1. 城市群建设要坚持“五个立足”
        2. 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4)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湖南省乡镇企业现状分析
    1.1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1.2 中国乡镇企业的概况
    1.3 湖南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1.4 湖南省乡镇企业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原因分析
2 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2.1 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2.2 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3 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实现途径
    3.1 深化产权制度
    3.2 农业产业化发展
4 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2 湖南省乡镇企业发展与预测分析
    4.3 湖南省乡镇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5 湖南省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5.1 宏观管理战略
    5.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5.3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5.4 品牌经济发展战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向的选定
        二、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三、经济空间演化的理论基础
        四、经济空间演化的分析框架
        五、中国经济空间的分维研究
        六、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 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综述
    第一节 经济空间演化的文献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研究述评
        一、马克思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发轫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代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空间演化思想的深化与实践
    第三节 西方经济空间演化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经典区位理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三、新经济地理学
    第四节 国内空间经济学中的经济空间演化研究述评
        一、经济空间演化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二、运用经济空间演化相关理论进行综合性分析
        三、经验性研究某一区域的经济空间演化
        四、研究某一产业的经济空间演化
第二章 经济空间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主体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主体框架
    第二节 几何分析
        一、空间的基本要素
        二、经济空间的界定与属性
        三、经济空间的要素解析
    第三节 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空间场相关理论
        二、经济空间场作用机理
第三章 中国经济空间尺度层级与经济空间场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层级结构
        一、乡村演化散点
        二、城市群演化节点簇
        三、基础设施演化轴线
        四、区域演化域面
        五、海洋演化立体
    第二节 五度经济空间场
        一、经济空间势
        二、经济空间熵
        三、经济空间流
        四、经济空间集
        五、经济空间域
第四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散点尺度:乡村
    第一节 乡村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轨迹
        一、传统乡村经济空间的均质性分析
        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经济空间
        三、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经济空间
    第二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分析
        一、乡村经济空间演化的特征
        二、乡村经济空间的系统解析
        三、土地制度跃迁的演化影响
    第三节 乡村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需求导向下的市场机制
        二、政府调控下的空间演化
        三、乡村主体的空间区位选择
第五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节点簇尺度:城市群
    第一节 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特征与模式
        一、城市群概念演化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本质特征
        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演化机制
        一、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
        二、城市群空间演化的政策变迁解析
        三、全球化与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关系
    第三节 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特征
        一、城市群是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主体
        二、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负外部性
        三、中国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化的异质性
第六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轴线尺度:基础设施
    第一节 经济空间中基础设施的属性与功能
        一、基础设施的内涵界定
        二、基础设施的属性特征
        三、基础设施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的拓展
        一、基础设施对经济地理空间的拓展
        二、基础设施对经济生产空间的延展
        三、基础设施对经济生活空间的扩展
    第三节 基础设施与经济空间优化
        一、基础设施供给与经济空间结构优化
        二、基础设施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优化
        三、基础设施与乡村经济空间优化
第七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域面尺度:区域
    第一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演进历程
        一、西部经济空间的开发演化
        二、东北经济空间的振兴演化
        三、中部经济空间的崛起演化
        四、东部经济空间的率先演化
    第二节 区域经济空间的点-轴-网-面演化
        一、东部经济空间的多极网络演化
        二、中部经济空间的轴线-网络演化
        三、东北经济空间的节点-轴线演化
        四、西部经济空间的多中心节点演化
    第三节 中国全域经济空间的融合联通
        一、京津冀经济空间的网络型演化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的联通演化
        三、“一带一路”重塑经济开放空间
第八章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立体尺度:海洋
    第一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宏观构成
        一、中国的海洋国土
        二、中国海洋经济区空间格局
        三、中国海洋经济空间的延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空间演化布局
        一、海洋经济空间的演化基础
        二、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海洋经济空间的区域演化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完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二、建立海洋经济创新体系
        三、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
    第四节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一、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
        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现实困境
        三、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优化路径
第九章 中国高质量经济空间场建设
    第一节 中国经济空间与经济空间场理论
        一、五度经济空间场的建设
        二、中国经济空间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第二节 强化城乡演化节点的微观支撑
        一、提升城市群经济空间势
        二、降低乡村经济空间熵
    第三节 构建泛在高效的基础设施空间
        一、完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二、建设现代能源供给体系
        三、构筑现代信息传输体系
    第四节 推进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融联
        一、多维推进区域融联
        二、构建协调制度体系
    第五节 陆海统筹拓展海洋经济空间
        一、陆海统筹的顶层设计
        二、陆海统筹的主要内容
        三、陆海统筹的制度创新
        四、推进海洋治理现代化
第十章 结语与展望
    一、可能创新之域
    二、有待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6)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1 、 区域与区域学
    2 、 区域政治与区域政治学
    3 、 中国区域政治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
    4 、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结构
    5 、 本研究报告框架结构的简要说明
一、 总论篇:关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 我国区域政治经济研究现状述评
        1 、 我国行政区划研究的总体脉络
        2 、 我国行政区划研究的新起点
        3 、 我国行政区划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第二章 行政区划与行政区经济
        1 、 中外行政区划的历史特点
        2 、 “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区别与联系
        3 、 “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域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4 、 区域政治的自组织经济与间性经济
    第三章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
        1 、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2 、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区域理论
        3 、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
        1 、 何谓中国特色的区域政治经济
        2 、 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主体构架: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
        3 、 新时期我国区域政治经济运行的三个阶段与三个模式
二、 分论篇:关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第五章 我国地域型、城市型、民族型和特别型四大政区类型研究
        1 、 我国现行四种政区类型的基本性质
        2 、 我国现行四大政区类型之间的关系
        3 、 我国现行“混合政区”与“单一政区”的基本特点
        4 、 新时期我国“混合政区”类型存在的问题
        5 、 我国未来四大政区类型体制改革的总体原则
    第六章 关于对“划小省区”问题的反思
        1 、 关于我国省制问题研究的简要回顾
        2 、 20世纪省制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3 、 关于“联省自治运动”问题及其评价
        4 、 20世纪中国省制改革的历史分析
        5 、 我国省制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6 、 目前我国省制改革所面临的二难选择
        7 、 我国未来省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七章 关于城市经济区与增设直辖市的问题
        1 、 从“基本经济区”到“城市经济区”
        2 、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与现状
        3 、 我国现代市制的诞生
        4 、 我国现代市制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5 、 增设直辖市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第八章 WTO与中国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
        1 、 加入WTO对我国区域经济提出的新要求
        2 、 加入WTO与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3 、 加入WTO后我国五大综合区划的重点发展战略
        4 、 我国未来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
三、 实践篇:关于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个案研究
    第九章 关于徐州都市圈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1 、 徐州都市圈经济区位的总体特征
        2 、 徐州都市圈三大发展战略
        3 、 徐州都市圈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
    第十章 关于海南省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的论证报告
        1 、 现状特点分析--一个极具互补性的跨界双连城市
        2 、 海口市与琼山市的关系演变--从城乡合治-城乡分治-市市并列
        3 、 两市合并、市辖区调整的必要性--走向新的城乡合治
        4 、 方案比较与优化选择
        5 、 实施调整方案的几点建议
    第十一章 关于蚌埠市调整市辖区论证方案的初步论证报告
        1 、 调整蚌埠市辖区行政区划,建设皖北中心城市
        2 、 蚌埠市历史沿革的总体走向
        3 、 调整蚌埠市行政区划应考虑的重大因素
        4 、 方案比较与优化选择
        5 、 实施调整方案的几点建议
    第十二章 关于沿海经济带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 、 关于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带的现状与设想
        2 、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现实格局与基本趋向
        3 、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其他经济圈的战略整合关系
        4 、 长江三角洲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战略定位
结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区域政治经济
    1 、 提出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有效性
    2 、 从“行政区经济”到“区域政治经济”
    3 、 从“区域分割”到“区域联动”
    4 、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区域政治经济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后个人简历
博士生期间学术成果
博士后期间学术成果

(8)云南澜沧江流域多民族经济发展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速云南澜沧江流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发展结构的现状。
    (二)资源结构及利用。
    (三)民族地区的角色与地位。
    (四)流域开发面临的特殊问题。
    (五)发展的战略背景。
二、云南澜沧江流域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
三、云南澜沧江流域多民族经济发展设计
    (一)条块互补,利益相融;以点带面,协同发展;实现大中型企业建设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利益协调。
    (二)分层开发,分区规划;形成产业,培育市场,促进山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
    (三)沿边扩展,沿江渗透,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态势。
    (四)依托族缘关系,发展双边贸易,搞活第三产业,促进边疆安定,实现跨境民族的跨境发展。

(9)论对外开放与中国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序言
第一章 对外开放: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人类社会由蒙昧到文明的进化发展与开放的程度息息相关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世界各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三、经济生活国际化是加速当代世界各国对外开放的内在动因
        四、近现代若干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联性分析
    第二节 资产阶级学者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二、“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与生产要素禀赋论
        三、“里昂惕夫之谜”与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对外开放的论述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论述
        三、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有关论述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上开放与封闭的变奏: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从开放到封闭:历史轨迹的探寻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开放
        二、走向封闭的历史轨迹
        三、闭关自守的严重后果
    第二节 被迫开放的百年历程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嬗变
        一、被迫开放的百年历程
        二、“非自主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三重影响
    第三节 封闭与半封闭之间:建国后对外开放的曲折历程
        一、“一边倒”方针的确立
        二、冲破封锁:“半开放”格局下的生存战略
        三、1966年-1978年:从自我封闭到寻求突破
    第四节 开放与封闭历史变奏的几点经验与启示
        一、开放则兴盛,封闭则衰败
        二、开放之权要操之在我
        三、对外开放要不惧风险善抓机遇
第三章 新的时代与新的抉择:在对外开放中发展中国
    第一节 时代主题的转换与开放政策的确立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二、中国的机遇和选择
        三、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第二节 在开放中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一、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大胆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
        三、在对外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必要性
    第三节 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和主要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区域推进战略
        二、全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战略
        三、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
第四章 对外开放的战略突破:创办经济特区
    第一节 世界经济特区与中国经济特区
        一、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历程与类型特征
        二、对外开放的战略突破:中国经济特区创办的过程和意义
        三、中国经济特区的基本特征:与世界经济特区的比较
    第二节 经济特区对中国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二、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第三节 对外开放新格局与经济特区的跨世纪发展
        一、对外开放新格局与特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历史的选择:特区还要继续“特”
        三、关于经济特区跨世纪发展的思考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利用外资
    第一节 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与基本格局
        一、中国利用外资的发展轨迹
        二、中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格局
        三、外商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
    第二节 外资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利用外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利用外资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
        三、利用外资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引进了先进管理经验
        四、利用外资增加了财政收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利用外资促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六、利用外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第三节 利用外资与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
        一、外国资本进人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冲击与挑战面前的几点思考
        三、在开放、合作与竞争中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利用外资的影响和启示
第六章 走向国际竞争大舞台的中国对外经贸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作用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二、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跨世纪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对外贸易跨世纪发展的基本对策
        三、中国加入WTO的意义和现状
    第三节 开放背景下中国对外经贸的其他形式
        一、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
        二、中国的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
        三、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及努力方向
第七章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评价和主要经验
    第一节 对外开放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推动作用
        一、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从一个角度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第二节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经验
        一、开放与改革同步进行相互促进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在实践中开辟新路
        三、对外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勇于和善于抓住机遇加速开放进程
        五、既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又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世纪之交的中国对外开放:挑战与选择
        一、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挑战
        二、世纪之交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三、再造中华辉煌的21世纪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1.3.1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
        1.3.2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践回顾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数据与资料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内容界定
        2.1.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2.1.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2.1.3 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流派
    2.3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2.3.1 均衡发展理论(Isostatic Development Theory)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3 动态均衡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与 SWOT 分析
    3.1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
        3.1.1 开发开放战略(1978 年—1984 年)
        3.1.2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5 年—1991 年)
        3.1.3 “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1992 年 —2002 年)
        3.1.4 “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战略(2003 年—2007 年)
        3.1.5 重点区域带动战略(2008 年—)
    3.2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态势
        3.2.1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2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3.2.3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3.2.4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着
        3.2.5 可持续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3.2.6 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
        3.2.7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3.3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 SWOT 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遇分析
        3.3.4 挑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比较
    4.1 各区域经济总量比较分析
        4.1.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4.1.2 各区域比较的结果分析
    4.2 各区域产业经济比较分析
        4.2.1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4.2.2 产业结构效应的一般分析
        4.2.3 主要产业比较分析
    4.3 各区域空间经济比较分析
        4.3.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4.3.2 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4.3.3 广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4.3.4 启示
    4.4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内比较
        4.4.1 苏南模式
        4.4.2 温州模式
        4.4.3 珠江模式
        4.4.4 山东“旗舰经济”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
    5.1 区域差异的研究现状
    5.2 研究思路和资料来源
    5.3 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变动分析
    5.4 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分解
        5.4.1 泰尔系数计算公式
        5.4.2 衡量指标的选取
    5.5 近期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5.5.1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5.5.2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质量差距的现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群发展分析
    6.1 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概念辨析
    6.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比较
        6.2.1 空间范围
        6.2.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特征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
    7.1 依托城市、创新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
        7.1.1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
        7.1.2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
        7.1.3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7.2 区域协调、科学跨越——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
        7.2.1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战略意义
        7.2.2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7.2.3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3 循环经济、生态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战略
        7.3.1 黄河三角洲发展回顾
        7.3.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战略意义
        7.3.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7.3.4 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内容
    7.4 重视海洋、突出蓝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
        7.4.1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回顾
        7.4.2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意义
        7.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7.4.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以市场为导向,走内联外拓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俄边境旅游发展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李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06(12)
  • [2]以市场为导向,走内联外拓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J]. 张天中. 轴承, 1990(01)
  • [3]“海西”建设中的“三群”互动研究[J]. 蒋淞卿,王伟,李伟国. 发展研究, 2008(09)
  • [4]湖南省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 陈文浩. 湖南大学, 2001(01)
  • [5]中国多尺度经济空间层级演化研究[D]. 公丕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理论与实践[D]. 陈占彪.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2)
  • [7]农业大县发展战略的哲学原则[J]. 吕振霖. 唯实, 1994(07)
  • [8]云南澜沧江流域多民族经济发展构想[J]. 王文长. 民族研究, 1993(05)
  • [9]论对外开放与中国发展[D]. 曹普. 中共中央党校, 1998(01)
  • [10]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孙可奇. 天津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以市场为导向,走内向外扩之路,发展外向型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