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胆川贝液制备工艺探讨

蛇胆川贝液制备工艺探讨

一、蛇胆川贝液制备工艺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林,魏星,邢以文,薛满[1](2021)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复方川贝散中川贝母成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复方川贝散中川贝母成分。方法研究起止时间为2019年2月至2019年5月。新型快速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复方川贝母和蛇胆川贝液中DNA,PCR扩增后采用Sma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同时,对川贝母含量为0%~40%的样本进行PCR-RFLP检测。结果复方川贝散和蛇胆川贝液PCR扩增后均出现特异性条带,但经SmaⅠ酶切后复方川贝散在100~250 bp出现两条特异性酶切条带,而蛇胆川贝液无特异性条带。川贝母含量为4%时,经PCR-RFLP分析在100~250 bp得到两条特异性DNA条带。结论 PCR-RFLP可有效分析复方川贝散中川贝母成分,且对含量超过4%的样本可有效检出。

许俏苑,陈健勇[2](2021)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川贝母水提液制备工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科学、全面的实验设计方法,确定川贝母水提液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实验设计使用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RSCCD),优化考察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次数等参数;评价指标为水提液中西贝母碱含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BEH C18(柱长25 cm,直径0.46 cm,粒径5μm),检测器为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流动相为乙腈-0.02%二乙胺水溶液(25∶75,v/v),流速1.0 mL·min-1,漂移管温度为40℃,氮气流速2.4 mL·min-1(增益1),柱温25℃,进样量10μL;根据Design Expert 8.02软件计算结果得出最优工艺参数。结果当提取条件为煎煮55 min,液料比1∶25(g∶mL),提取两次时,所得水提液中西贝母碱含量最高,为2.416 mg·mL-1。结论本研究对川贝母水提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科学全面的优化,所得结果符合预期。

王建新[3](2021)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目前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本研究拟运用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方法学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南制定手册,系统检索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Cochran系统评价方法,参考当前最佳证据,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的原则,制定《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遴选出临床定位准确、疗效确切、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或专家共识意见高度支持的中成药,解决哮喘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中成药滥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规范化并推广中成药在成人哮喘防治中的应用,提高哮喘控制水平,并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产生。研究方法:1.形成指南制定小组:指南发起者中国中药协会建立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按照中西医并重的原则确立指南共识专家组成员、指南秘书处和指南专家顾问。2.指南选题:依据PICO(P:人群;I:干预措施;C:对比;O:结局指标)模式,确定指南范围、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本指南主要关注中成药对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优势。通过两轮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的意见并使用专家共识法完成临床问题的确立和结局指标重要性排序。临床问题通过PICO进行解构,达成共识。结局指标分为关键结局(7-9分)、重要结局(4-6分)、不重要结局(1-3分),由指南小组组员进行打分并有效排序。3.中成药遴选:基于全面的数据库(《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等药品查询网站)检索和专家推荐意见进行中成药的筛选。4.证据获取与系统评价:制定高效准确的检索策略,运用网络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如果为质量较高的系统评价则直接利用,如果需要更新则在原研究基础上进行更新。如需进行新的系统评价,则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指导手册进行。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结局指标相同、数据类别相同的RCT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特殊性,本指南充分考虑中医古典文献、中医教科书中推荐的中成药并将中医经典方药的汤剂文献也纳入到指南证据当中。5.证据质量分级:对于证据数量充足的中成药,采用GRADE方法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制定证据总结表和从证据到决策的框架表。证据数量不足、无法进行Meta分析的中成药由秘书组制作共识意见表,通过德尔菲法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根据GRADE方法,专家应在充分考量5个降级因素(偏倚风险、间接性、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和3个升级因素(大效应量、剂量效应关系和负偏倚)基础上形成证据总结表,得出初步推荐意见。6.推荐意见形成与共识方法:指南共识小组成员基于当前最佳研究证据,考虑经济学因素、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公平性、可及性等因素就形成推荐意见。对基于临床证据水平的推荐意见采取1次或多次的专家共识法,对于某些中医传统经典名方和根据名老中医验方化裁的中成药,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1轮调查,形成推荐意见共识。研究结果:1.循证研究:共纳入10种中成药(循证证据支持:8种,专家共识推荐:2种),涉及研究文献69篇,包括13篇小青龙汤研究、32篇苏黄止咳胶囊、3篇玉屏风颗粒、2篇丹龙口服液相关、3篇平喘益气颗粒、喘可治注射液10篇、2篇固本咳喘胶囊、三拗片4篇,另有寒喘祖帕颗粒、止喘灵口服液通过德尔菲(Delphi)专家共识法纳入指南。2.指南推荐意见:(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遇寒受冷发作,咳嗽痰少或清稀泡沫痰,舌淡苔白(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推荐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极低质量,强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咳嗽,咳痰较重(寒哮证)的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白清稀、神疲乏力,怕风怕冷(气虚寒哮证)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低质量,弱推荐)。以喘息,气急,胸闷,喉中哮鸣音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黄粘稠、烦热燥渴,舌红苔黄(热哮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以喘息,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痰多,痰黄粘稠,舌红苔黄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咳嗽,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期患者,如胸闷、咳嗽较重,兼见痰多,色白或黄白相间,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以喘息,胸闷,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症状反复加重,怕风怕冷,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肾虚挟痰证)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喘可治注射液(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丹龙口服液、止喘灵口服液或喘可治注射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3)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以出汗多,怕风怕冷,气短乏力,体弱易感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玉屏风颗粒(极低质量,弱推荐);以气短乏力,咳痰,食少,面色萎黄,手脚发冷,腰腿酸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固本咳喘胶囊(低质量,弱推荐);(4)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以咳嗽,阵发性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舌苔薄白(风咳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苏黄止咳胶囊(低质量,强推荐);以咳嗽声重,咳嗽有痰,痰白清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推荐联合使用三拗片(低质量,弱推荐)。3.指南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方面,本指南纳入的多数研究质量偏低,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证据水平,因此本指南推荐意见的质量等级较低,只有1项B级(中等质量)、4项C级(低质量)和3项D级(极低质量)。指南方法学方面,基于AGREE-Ⅱ工具的指南评价显示本指南的得分较高,范围与目的得分为96.3%、参与人员为75.9%、制定的严谨性为93.1%、清晰性与可读性为90.5%、应用性为16.7%、编辑的独立性为100%,全面评估方面均为建议使用。研究结论: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本指南的制定,将中成药治疗哮喘从经验用药发展为“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推荐。经专家共识后得出以下推荐意见: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寒哮证患者正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青龙制剂(强推荐,极低质量)、寒喘祖帕颗粒(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气虚寒哮证患者推荐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平喘益气颗粒(弱推荐,低质量),热哮证患者推荐联合使用丹龙口服液(中等质量,强推荐)。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推荐痰热壅肺证患者使用丹龙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胸闷咳嗽痰多患者使用止喘灵口服液(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肾虚挟痰证患者使用喘可治注射(极低质量,弱推荐),间歇状态或轻度持续患者,如患者不耐受或不接受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考虑单独使用以上中成药(弱推荐,仅依据专家共识)。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推荐表虚自汗证患者使用玉屏风散(弱推荐,极低质量)、脾肾气虚证患者使用固本咳喘胶囊(弱推荐,低质量)。咳嗽变异性哮喘,推荐风咳证患者使用苏黄止咳胶囊(强推荐,低质量)、咳嗽声重有痰患者使用三拗片(弱推荐,低质量)。本指南基于循证方法,严格遵循指南制定方法学,但局限于低质量的临床研究和有限的证据,本指南推荐意见证据质量较低,且依赖于间接证据和专家共识意见,因此本指南的推荐意见可靠性较低。未来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中成药治疗哮喘提供有力的证据。

吴玉霞,程华尧,朱灿阳,蔡小霞,周家亮[4](2020)在《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含半夏成方制剂的收载情况及其临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规范含半夏成方制剂的归类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一书,对其中含半夏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的收载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检索CNKI数据库以搜集整理其临床应用情况。结果: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中共收载含半夏及其炮制品的成方制剂103种,以内服制剂为主,通过对比半夏及其炮制品的功效,发现该书收载的相关品种存在炮制品名称不规范、半夏及其炮制品标示不统一和应用不规范等现象。数据库搜集的临床应用报道共1049篇,涉及64个品种,仍有39个品种未检索到相关临床应用报道。结论:明确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中含半夏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数量、炮制品品种,指出了炮制品名称存在的不规范使用情况。在临床应用方面,有较多制剂暂未检索到相关临床应用报道,或制剂的临床应用较单一,对此部分制剂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王亚琼,张华锋,周坚[5](2020)在《HPLC-CAD法测定中成药中甜味剂及其蜂蜜类辅料的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HPLC-CAD法测定中成药中甜味剂及其蜂蜜类辅料的质量评价。方法样品溶液的分析采用Hon-Sugar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75∶25);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5℃。结果 114批小儿咳喘灵口服液样品中蔗糖含有量介于0~15.53%,未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但部分企业违反标准处方规定以蔗糖为矫味剂。184批小儿咳喘灵颗粒剂样品中蔗糖含有量介于2.14%~87.13%,部分企业颗粒剂制粒中辅料用量偏大,导致浸膏量比例下降。此外普通抽样中麻仁润肠丸中麦芽糖的含有量超标,根据含有量推算标准麻仁丸、疏风活络丸及蜜制款冬花的果糖与葡萄糖的总量均小于推算限度,炼蜜质量存疑。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中成药中甜味剂的测定及蜂蜜类辅料的质量评价。

段瑶[6](2020)在《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是中成药制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中成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中药堂作为中成药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数量众多,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代表性中成药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成药业的代表和缩影。彼时传统的中药堂仍以前店后场为主要制售模式,一方面传承传统中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以及制药方法,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中药堂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创制新的剂型,或是尝试引入简单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提升效率,这些均是现代中成药制药的萌芽。民国时期留下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有文物的价值,更是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相关文献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中药堂、中成药,乃至整个中成药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关于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中药堂经营之道,如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但对其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中成药研究不足;一些研究虽涉及药堂的代表性中成药,但多数未系统探讨其源流、传承等,有待深入。本研究拟通过对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史料、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文献为线索,纵横比较分析,并结合古代医籍厘清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流;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视野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堂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成药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传统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口述史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梳理着名中药堂发展历程,探求其代表性中成药的源流,同时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地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的相关文献。文献搜集包括网络与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走访以上七地着名药堂祖铺及其博物馆,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借助以上诸种文献资料,梳理着名中药堂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源流。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形成体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中成药发展的借鉴。论文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对研究时间、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对“成药”及“中药”、“国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代成药发展概述”,梳理成药起源及民国以前历代成药发展概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成药发展的特点及中医药学术进步对成药发展的影响。第三至第八部分选择有地域代表性和覆盖性且经济繁荣、成药业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长春堂、永安堂、延龄堂皮赞公老药铺、达仁堂、隆顺榕成记药庄、雷允上诵芬堂、胡庆余堂、姜衍泽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陈李济杏和堂、潘高寿药行、梁仲弘蜡丸馆、冯了性药铺、流泽堂源吉林号、梁家园药号等共计16家,及其代表性成药“凉开三宝”、乌鸡白凤丸、避瘟散、阿魏化痞膏、灵宝如意丹、虎骨酒、全鹿丸、药露、沉香舒郁九宝丹、加味藿香正气丸、六神丸、鳖甲煎丸、宝珍膏、人参再造丸、光明水眼药、虎骨木瓜酒、追风苏和丸、陈皮、川贝枇杷露、抱龙丸、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梁家园少林膏药等共计20余种。每一地区首先总述该地中成药业发展状况,然后遴选当地最着名中药堂2~3家,从其创办与发展、经营特色与理念、规模入手加以论述,从各药堂辗转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药目文献出发,分析各药堂成药的品种数量、功效主治和治疗疾病的分布,并与其他药堂药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药堂的成药特色,或将同一药堂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药堂不同剂型代表性成药若干种,重点介绍其组成用量、功效主治、剂型特色、源流考证、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第九部分为讨论,分析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达地区代表性中药堂特点与中成药特色、中药堂与代表性中成药的关系、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现代中成药业的借鉴等内容。具体而言,民国时期中药堂数量较之清代有所增长,规模也有所扩大,中成药加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化,开始出现机械化代替纯手工生产,产品也开始大量行销外省及海外各地;成药则种类数量繁多,涵盖丸、散、膏药、膏滋、丹、胶、露、油、酒等多种剂型,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等科,覆盖常见病疾病谱,满足临床使用。且着名中药堂代表性成药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如同仁堂作为御药供奉,强调品质,成药以温和调养的补益之品如乌鸡白凤丸和应对急症的急救药品凉开三宝为代表;民国时期传染病多发,江南多湿热,故而治疗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的六神丸应时而生;此外还有各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滋补壮阳的内服药酒,以及外用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膏药和南方特有清热败火的凉茶,都是各中药堂的特色中成药。中药堂凭借优质的中成药提升影响力、获得利益,而中成药又借助中药堂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之所以中药堂和成药在民国时期呈现以上发展态势,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西方医药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国内战事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虽然许多老字号、大品牌在战争的间歇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快速扩充,飞速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末期多因为内战影响而几近凋敝。建国后,许多老字号保存了其原有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在今天仍然换发着活力,但也有不少一度辉煌的老字号和其代表性中成药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上述九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的中成药业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亦有负面的。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相较于清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成药业整体呈现发展趋势。无论药堂数量还是规模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些着名药堂制售的成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其影响力。二、尽管受到西医药的巨大冲击,种类繁多、剂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病疾病谱的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共同承担着祛除疾病、保障健康的重任,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民国是传统中成药制药向现代中成药制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成药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制药方法等内容的精华,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亦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尝试着自我革新,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成药制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成药发展体现的守正融合创新态势是其在激烈生存环境及竞争下焕发活力且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为中成药在当今如何借力时代发展的东风提供思路线索。民国时期着名的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是整个中成药业的缩影,在民国这一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传承了历代积淀下来的成药精华,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当今现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中成药依然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及其成药的深入探寻研究可为之提供有力借鉴。

吕圭源[7](2019)在《心向中药 日日同行》文中提出[目的]总结40多年中药教学、科研和管理经历,寻找加快自身成长、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等的经验或关键,尽力推动中药发展,使中药更好为人类健康和产业发展作新贡献。[方法]从中药研究起步,降压新药康脉心系统研究,抗高血压深入研究,其他中药研究及相关工作,学科与平台建设,学术观点、成果与学术影响力等6大方面,详细回顾、全面总结和深刻分析笔者40多年中药教学、科研和管理经历。[结果]历经40余载,在中药教学、基础研究、产品研发、社会服务、学科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较丰硕成果,获授权专利6项,研发中药新药等新产品8项(国家新药证书或生产批文4份、国家药物临床批件4份),保健食品6个,完成20多个中药新药或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主要药效、毒理及质量控制研究,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30余项。发表论文500多篇,主编、副主编规划教材或专着10余部,培养博、硕士170多人,建起了博士点、省部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快速扩大办学规模,突破性地推动了药学院发展,产生了显着的社会影响力。[结论]面向中药发展,心系民众健康,时刻开拓创新,不畏艰辛困累,教研成果有望;面向应用目标,选择合适技术,传统现代结合,展示优势特色,中药发展有望。

王彦坤[8](2019)在《探讨中药产生毒性的原因及其对策》文中指出中药的偏性即常说的毒性,毒性对正常人体而言是毒害,对患者而言则是治疗作用。中药的毒性即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探讨中药产生毒性的原因对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药使用不当、炮制失度、煎煮服用量不当、储存养护管理不善、辨证配伍有误、剂型失宜、滥用误用以及思想上对它的岐视均可致毒性产生。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畏其毒而弃之,也不能持其无毒而滥用,应该转变思维,用科学思想理念,正确认识中药毒性,规范操作行为,选择正确的基源品种药用部位,把握中药的药性,剂型炮制适宜,合理配伍,服法正确,中西药应用得法,对它有正确的安全评价,才能做到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充分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周冠炜[9](2019)在《不同产地贝母化学成分分析及川贝母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贝母来源于多种百合科贝母属植物的干燥鳞茎,长期以来被用作中药中最重要的镇咳,祛痰和抗高血压药物之一,其具有广泛的原始植物来源,复杂的种间变异和明显的药效学差异。《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录了五类贝母共11种,分别为川贝母6种、伊贝母2种、平贝母、浙贝母和湖北贝母各一种。本文选择收录和未收录的不同产地贝母共7个样品,探究不同产地贝母活性物质的差别,并定量分析。为适宜作为开发贝母生物碱制品的贝母产地和品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HPLC对七种不同产地贝母干燥鳞茎中西贝母碱含量的检测,可得知产地安徽的1号药材的西贝母碱含量最高,为0.084%,与参考文献结果一致。通常认为西贝母碱含量最高的四川产地贝母(3号药材)排第二,西贝母碱含量为0.0570%。通常认为西贝母碱含量较少的浙江产地贝母(7号药材)及湖北产地贝母(6号药材)通过检测证明其含量与四川产地贝母(3号药材)相差不大。在中药药方中常作为川贝母代替品的新疆产地贝母(2号药材)和吉林产地贝母(5号药材)西贝母碱含量反而最低。4号药材作为四川产地的栽培品,其西贝母碱含量为0.0526%,与同为四川产地的3号药材含量接近。以上结果说明,贝母的西贝母碱含量与其产地有一定相关性。通过GC-MS对不同产地贝母的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进行了组分分析,鉴定了部分化学组成。分析显示,贝母干燥鳞茎普遍含有亚油酸、亚麻酸、十六烷酸、十八烷酸等。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的是产地吉林的5号药材,相对含量为31.37%;其次是产地四川的3号药材,相对含量为25.78%。亚麻酸含量最高的是产地四川的3号药材和4号药材,相对含量分别为9.19%和9.09%。产地吉林的5号药材和产地浙江的7号药材中未检出亚麻酸。产地湖北的6号药材中四种成分均未检出,但不代表这些成分在药材中不存在,从附录表中数据可以得知它们可能更多的以脂类或者有机酸盐的形式存在。贝母挥发成分的分析为其保健食品开发提供了实验基础。对川贝母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分别对加热回流提取法和超临界CO2提取法的分别做了提取率考查和方法优化。加热回流提取法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依次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其中提取温度对实验结果有显着影响。经优化后,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70℃,萃取时间40min,料液比1:7,乙醇体积分数75%。测得最优提取率为0.0521%(以西贝母碱含量计算)。超临界CO2提取法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依次为提取压力>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其中提取压力和提取温度对实验结果有显着影响。经优化后,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40min。测得最优提取率为0.0503%(以西贝母碱含量计算)。实验结果显示,加热回流提取法总体上具有更高的提取率。超临界CO2提取法经过优化后提取率仍然较低,原因可能是每次实验的药材原料添加量较少,超临界设备管路较长,导致损耗。论文研发了一种川贝母润肺止咳含片,为川贝母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实验确定原辅料比例即混合提取物,可溶性淀粉,硬脂酸镁与滑石粉最佳配比为45:30:2:23。并额外添加1.0%阿斯巴甜和2.0%柠檬酸时含片口味最受欢迎。通过薄层色谱法检测确定含片中药材均有检出,证明实验方法正确。川贝母润肺止咳含片平均片重1.10885g,片重差异和崩解时限符合相关标准。含片中西贝母碱含量为0.18807mg/g。

张培培[10](2011)在《复方川贝止咳颗粒的药学研究》文中认为瓦布贝母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川贝母项下新增贝母药材来源,是四川地震灾区恢复灾后重建的主要产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着名中医药专家雷载权教授提供的以川贝栽培品瓦布贝母为主的临床经验方,根据处方中各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药效研究,结合临床用药的要求,对处方进行剂型筛选,确定了复方川贝止咳颗粒,进行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以瓦布贝母以基础的化学成分的初步系统对比研究。将瓦布贝母与临床常用止咳佳品松贝进行以下化学成分综合比较研究:①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整体化学成分比较分析;②采用酸性染料-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这两种贝母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③采用HPLC-ELSD法同时测定不同贝母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④比较研究瓦布贝母与松贝母的HPLC-ELSD指纹图谱;⑤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不同贝母酸水解前后的多糖含量,以此为基础,进行不同贝母非生物碱类成分的初步分析。复方川贝止咳颗粒是由瓦布贝母、陈皮、黄芩等药材加工制成,根据其药效成分的理化性质,采用现代加工技术,并结合临床应用需要,经多指标综合考察筛选,最终确定了复方川贝止咳颗粒的工艺参数。经过中试生产验证,该工艺合理、稳定、可行。质量标准研究部分主要进行了原辅料质量标准和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原辅料质量标准中主要对投料药材饮片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进行各项检查。制剂质量标准中对中试生产的三批样品按药典要求分别进行颗粒一般检查、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橙皮苷和黄芩苷的含量,以控制样品的质量。建立了以贝母素甲为对照品的瓦布贝母在复方制剂中的薄层鉴别方法;以紫菀和百部对照药材为基础的紫菀和百部在复方制剂中的薄层鉴别方法;同时测定样品中橙皮苷和黄芩苷的含量,进行多指标控制。将三批中试样品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其转移率均大于50%,说明生产过程中损失较少。三批中试样品进行常温留样观察,结果显示复方川贝止咳颗粒稳定性良好。复方川贝止咳颗粒研究成果可扩大临床止咳药用资源,为四川灾区进行灾后重建大力栽培种植瓦布贝母提供市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美好家园。

二、蛇胆川贝液制备工艺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蛇胆川贝液制备工艺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复方川贝散中川贝母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
    1.2 试剂与仪器
    1.3 DNA提取
    1.4 PCR扩增
    1.5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1.6 复方川贝散中川贝母灵敏度与检出限
2 结果
    2.1 复方川贝散和蛇胆川贝液PCR扩增及限制性酶切结果
    2.2 复方川贝散中川贝母检测灵敏度
    2.3 复方川贝散川贝母检出限
3 讨论

(2)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川贝母水提液制备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和材料
2 方法和结果
    2.1 RSCCD实验设计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HPLC-ELSD测定
    2.5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2.5.1 标准曲线和线性:
        2.5.2 精密度考察:
        2.5.3 重复性试验:
        2.5.4 稳定性试验:
        2.5.5 加样回收率试验:
3 讨论

(3)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近20年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述评
        一、前言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文献综述结果与结论
        六、文献质量评估结果与结论
        七、讨论
        八、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我国中成药发展历程与临床应用分析
        一、前言
        二、中成药的概念
        三、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四、中成药的命名与分类
        五、中成药常见剂型与制备
        六、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以连花清瘟胶襄为例
        七、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八、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
    一、前言
    二、研究方法
        1. 临床问题
        2. 中成药遴选
        3. 文献检索
        4. 纳排标准与资料提取
        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6. 证据综合分析
        7. 证据体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8. 推荐意见形成
    三、结果
        1. 研究概述
        2. 推荐意见及其证据描述
        2.1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2.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
        2.3 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
        2.4 咳嗽变异性哮喘
        4. 指南质量评价
    四、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
    附录2: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临床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3 常用产品使用临床情况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临床应用指南》常用产品临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慢性持续续期中成药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成药的调查问卷
    附录5 新增中成药及修改意见调查问卷 《中成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拟通过专家共识法新增中成药品种及修改推荐意见调查问卷
    附录6 中成药筛选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含半夏成方制剂的收载情况及其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含半夏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的收载情况
2 含半夏及其炮制品成方制剂的临床应用
    2.1 检索条件
    2.2 纳入条件
    2.3 排除条件
    2.4 统计分析
3 讨论

(5)HPLC-CAD法测定中成药中甜味剂及其蜂蜜类辅料的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贮备液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重复性试验
    2.7 稳定性试验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9 样品含有量测定
3 讨论

(6)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成药”相关概念的界定
        1.1.2 “中药”、“国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 小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资料搜集方法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2 历代成药发展概述
3 北京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1 北京中成药业概况
    3.2 同仁堂
        3.2.1 创办与发展
        3.2.2 同仁堂药目
        3.2.3 同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3.3 长春堂
        3.3.1 创办与发展
        3.3.2 长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3.4 其他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4.1 永安堂与化痞膏
        3.4.2 延龄堂皮赞公与灵宝如意丹
    3.5 小结
4 天津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4.1 天津中成药业概况
    4.2 达仁堂
        4.2.1 创办与发展
        4.2.2 达仁堂药目
        4.2.3 达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4.3 隆顺榕成记药庄
        4.3.1 创办与发展
        4.3.2 隆顺榕参茸庄药目
        4.3.3 隆顺榕成记药庄代表性中成药
    4.4 小结
5 苏杭地区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5.1 苏杭地区中成药业概况
    5.2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
        5.2.1 创办与发展
        5.2.2 雷允上诵芬堂药目
        5.2.3 雷允上诵芬堂代表性中成药
    5.3 杭州胡庆余堂
        5.3.1 创办与发展
        5.3.2 胡庆余堂药目
        5.3.3 胡庆余堂代表性中成药
    5.4 小结
6 上海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6.1 上海中成药业概况
    6.2 姜衍泽堂
        6.2.1 创办与发展
        6.2.2 姜衍泽堂药目
        6.2.3 姜衍泽堂代表性中成药
    6.3 童涵春堂
        6.3.1 创办与发展
        6.3.2 童涵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6.4 蔡同德堂
        6.4.1 创办与发展
        6.4.2 蔡同德堂药目
        6.4.3 蔡同德堂代表性中成药
    6.5 小结
7 广州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7.1 广州中成药业概况
    7.2 陈李济杏和堂
        7.2.1 创办与发展
        7.2.2 陈李济代表性中成药
    7.3 潘高寿药行
        7.3.1 创办与发展
        7.3.2 潘高寿药行代表性中成药
    7.4 小结
8 佛山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8.1 佛山中成药业概况
    8.2 梁仲弘蜡丸馆
        8.2.1 创办与发展
        8.2.2 梁仲弘蜡丸馆代表性中成药
    8.3 冯了性药铺
        8.3.1 创办与发展
        8.3.2 仿单中的冯了性药酒
    8.4 流泽堂源吉林
        8.4.1 创办与发展
        8.4.2 凉茶发展沿革
        8.4.3 流泽堂源吉林甘和茶
    8.5 梁家园药号
        8.5.1 创办与发展
        8.5.2 梁家园少林膏药
    8.6 小结
9 讨论
    9.1 民国时期中药堂特点
    9.2 民国时期中成药特点
    9.3 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与其代表性中成药相互促进发展
    9.4 民国时期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
    9.5 反思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心向中药 日日同行(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研究起步
2 降压新药康脉心系统研究
    2.1 当归提取物降压作用发现
    2.2 当归提取物降压新药研究
3 抗高血压深入研究
    3.1 治疗高血压中药新药深入研究
    3.2 代谢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建立和评价体系研究
4 其他中药研究及相关工作
    4.1 蛇胆及制剂质检技术研究
    4.2 黄芪生脉胶囊研制
    4.3首乌苷抗脂肪肝研究
    4.4 多个胃药研究
    4.5 温凉药性理论研究
    4.6 铁皮石斛研究
    4.7 松葛降尿酸颗粒研究
    4.8 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
    4.9 中药健康产品研究
    4.10产学研合作
5 学科与平台建设
    5.1 重点学科建设
    5.2 学科博士点建设
    5.3 重点实验室建设
6 学术观点、成果与学术影响力
    6.1 学术观点
    6.2 成果
        6.2.1 药学院发展
        6.2.2 科研成果
        6.2.3人才培养
    6.3 学术影响力
7 结束语

(8)探讨中药产生毒性的原因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毒性产生的原因
    1.1 品种多用药混乱,辨证不准配伍误
    1.2 炮制失度,缺乏养护
    1.3 药物过量,个体差异
    1.4 煎煮不合理,剂型失宜
    1.5 工艺标准不健全,滥用误用
2 中药使用对策
    2.1 规范标准,辨证准确
    2.2 规范炮制,限制用量
    2.3 配伍合理,正确煎服
    2.4 剂型合理,地域季节
    2.5 合理用中西药,安全评价管理
3 结论

(9)不同产地贝母化学成分分析及川贝母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贝母的分类与分布
    1.2 贝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1.2.1 贝母生物碱和皂苷含量
        1.2.2 淀粉含量
        1.2.3 其他成分
    1.3 不同贝母的功效与鉴别
    1.4 贝母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1.4.1 有机溶剂浸提法
        1.4.2 超临界CO_2 萃取
        1.4.3 亚临界萃取
        1.4.4 加热回流提取法
    1.5 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
        1.5.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5.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
        1.5.3 薄层色谱法
    1.6 立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立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不同产地贝母生物碱含量的HPLC测定及提取物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2.1 不同产地贝母生物碱含量的HPLC测定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2 不同产地贝母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3.不同制备贝母生物碱的方法及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
    3.2 加热回流提取法
        3.2.1 主要试剂及设备
        3.2.2 单因素实验
        3.2.3 正交实验优化
        3.2.4 结果分析
    3.3 超临界CO_2 提取法
        3.3.1 主要试剂及设备
        3.3.2单因素实验
        3.3.3 正交实验优化
        3.3.4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川贝母润喉利咽含片的制备、工艺优化和质量标准
    4.1 实验材料
    4.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川贝母提取物的制备
        4.3.2 桔梗、甘草、麦冬混合提取物的制备
        4.3.3 填充剂、润滑剂、粘合剂、甜味剂,酸味剂的选择与优化
    4.4 产品的质量标准
        4.4.1 片重差异
        4.4.2 崩解时限
        4.4.3 含片中有效成分的定性鉴别
        4.4.4 含片中西贝母碱的含量测定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复方川贝止咳颗粒的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瓦布贝母与其他贝母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试剂
    2 瓦布贝母与松贝母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2.1 薄层色谱鉴别
        2.2 酸性染料比色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生物碱
        2.3 HPLC-ELSD法同时测定贝母类药材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
    3 瓦布贝母与松贝母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对比研究
        3.1 色谱条件
        3.2 提取方法的考察
        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5 高效液相色谱图谱
        3.6 小结
    4 瓦布贝母与松贝母非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贝母酸水解前后总多糖的含量
        4.2 结果与讨论
    5 总结
第二章 复方川贝止咳颗粒的工艺研究
    一、处方研究
        1 处方来源
        2 处方组成
        3 功能主治
        4 药材的来源
    二、制备工艺研究
        1 剂型的选择
        2 工艺设计与工艺路线
        3 提取工艺研究
        4 浓缩方法考察
        5 纯化工艺考察
        6 川贝母的提取工艺研究
        7 百部等药材、瓦布贝母药渣温浸提取
        8 干燥工艺考察
        9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10 制备工艺的确定及工艺流程图
        11 中试研究
第三章 复方川贝止咳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药品
    2 原辅料质量标准
        2.1 原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2.2 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2 性状
    3 检查
        3.1 粒度
        3.2 水分
        3.3 溶化性
        3.4 装量差异
        3.5 微生物限度
        3.6 重金属检查
        3.7 砷盐检查
    4 薄层色谱鉴别
        4.1 瓦布贝母
        4.2 陈皮
        4.3 黄芩
        4.4 紫菀
        4.5 百部
        4.6 甘草
    5 含量测定
        5.1 色谱条件的选择
        5.2 检测波长的选择
        5.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4 线性关系考察
        5.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6 阴性样品液的制备
        5.7 方法学验证
        5.8 样品测定
        5.9 橙皮苷和黄芩苷的转移率
        5.10 限度确定
    6 复方川贝止咳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
第四章 复方川贝止咳颗粒初步稳定性研究
    1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3 试验结论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川贝母药材主要化学成分及复方应用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附件一

四、蛇胆川贝液制备工艺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复方川贝散中川贝母成分[J]. 张国林,魏星,邢以文,薛满. 安徽医药, 2021(10)
  • [2]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川贝母水提液制备工艺[J]. 许俏苑,陈健勇. 海峡药学, 2021(08)
  • [3]基于GRADE系统方法学的中成药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王建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含半夏成方制剂的收载情况及其临床应用分析[J]. 吴玉霞,程华尧,朱灿阳,蔡小霞,周家亮. 中医药导报, 2020(15)
  • [5]HPLC-CAD法测定中成药中甜味剂及其蜂蜜类辅料的质量评价[J]. 王亚琼,张华锋,周坚. 中成药, 2020(11)
  • [6]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D]. 段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心向中药 日日同行[J]. 吕圭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0)
  • [8]探讨中药产生毒性的原因及其对策[J]. 王彦坤.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9(07)
  • [9]不同产地贝母化学成分分析及川贝母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研究[D]. 周冠炜. 西华大学, 2019(02)
  • [10]复方川贝止咳颗粒的药学研究[D]. 张培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标签:;  ;  ;  

蛇胆川贝液制备工艺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