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婚俗中“多尔郎”的民族学视角

裕固族婚俗中“多尔郎”的民族学视角

一、裕固族婚俗中“道尔朗”的民族学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燕仲飞[1](2021)在《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现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是生活在甘肃境内的独特少数民族,东部裕固族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康乐、皇城、杨哥、寺大隆等地,东部裕固族独特的语言体系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研究,可得知东部裕固族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与蒙古族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从音乐层面进行分析,其典型的游牧文化音乐特征非常清晰,正是因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间接形成了游牧文化背景下东部裕固族音乐现象,因此东部裕固族民歌中呈现出多首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的歌曲。文章主要以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为切入点,对流传在东部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中的《骑上烈性的骏马》《黑枣骏马》《草原上的金梅鹿》三首传统民歌进行音乐现象分析,通过音乐形成原因的深层次研究,探寻游牧文化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兰洋[2](2021)在《裕固族舞蹈调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文化、经济与政治相互交融,国家间的竞争已由经济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势必导致民族文化受到强烈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发展文化是繁荣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社会这样开放的环境下,民族舞蹈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西方舞蹈的新潮时刻吸引着年轻人的注意力,作为民族舞者,要想民族舞蹈文化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把握好传统。着眼于现实。鉴于此,本文就裕固族舞蹈发展现状展开研究,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手段,充分调查河西走廊地区裕固族舞蹈现状,研究其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文章依据研究结果提出适合裕固族舞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推动裕固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有如下几个内容:绪论部分。此章节中对裕固族舞蹈现面临的环境做了简要介绍,并依据此现状选择了裕固族舞蹈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裕固族文化、裕固族舞蹈文化的研究理论确定了调研的具体内容和理论依据,最后使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作为调研的主要手段,来支撑论文的撰写。第一章裕固族民间舞蹈概述。此章节首先从裕固族的历史、族源、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裕固族族源构成复杂是由古代回纥和古代蒙古组成,后期因所处地理位置与藏族又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造成了裕固族舞蹈形态具有多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这也体现出裕固族舞蹈具有多元性的地域特征。裕固族民族历史文化丰富,其中民俗文化是裕固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文化中的服饰、婚俗为裕固族舞蹈提供了较多的素材,最后是对裕固族舞蹈代表性元素的概述。第二章与第三章为肃南地区群众舞蹈与舞台艺术的现状调查部分。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群众舞蹈方面,笔者分别从群众舞蹈的基本特征、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视角做出研究和梳理,在专业院团中,笔者以专业院团的人员组成、组织架构、演出纪实、代表剧目案例分析等方面为视角进行研究。第四章是对上述的研究结论。就如何保护和发展裕固族舞蹈文化提出对策、建议,为裕固族舞蹈保护和发展问题提供参考依据。结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展望。

杨龙[3](2020)在《传统组织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亚拉格部落为例》文中提出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学组织变迁理、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借鉴,使用了资料检索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文献查找法等研究方法,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作为研究调研点,将该田野点内的少数民族部落以及其向乡镇格局发展演变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以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凭借本人出身农村的成长经历以及对明花地区经济、文化的充分了解,再结合在实地走访过程中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简单介绍了明花地区解放前的部落架构和组织体系,主要是从氏族部落的组织架构、部落和附近民族间的交流、部落的变迁这三个方面,来探究明花地区部落的变迁和转型,最后,从民族地区向现代化的转型、民族文化的多维度发展和保持民族社会稳定发展三个方面,指出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部落的转型,以及进行民族管理的重要意义。论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导言和正文。其中,导言重点介绍了研究的意义、现状、背景、方法和思路。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裕固族的族源及历史介绍;第二章是裕固族大头目管理制度;第三章是亚拉格部落的对外交流;第四章是部落的终结;第五章是引导和管理传统部落组织的对策。

李晓蓓[4](2019)在《道德记忆、仪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以裕固族为例》文中认为民族文化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的身份和象征,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民族文化的认同状态直接影响到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文化错综复杂,但却始终存在一条主线,这就是道德。道德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着文化的方向,决定着“我”与“他人”的区别,道德与认同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然而道德在民族文化认同中所起的作用和价值却很少被关注。本研究采用多点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以长期田野调查为基础,提出将道德记忆作为分析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点。道德记忆是对人们道德关系的回忆与重述,而道德关系是由宗教、领袖的叙事框架中的道德期望力量在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的德性陶造过程共构而成的。因此,将裕固族仪式庆典活动划分为“人与神”、“人与领袖”、“人与人”和“人与集体”的四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并阐述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记忆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首先,从宗教仪式出发,对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裕固族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传统道德认知。其次,就裕固族生产生活中的领袖崇拜仪式进行详细的梳理,展现出裕固族道德传统中的领袖印迹及当下的变迁过程。再次,通过对人们日常仪式行为的探讨,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礼仪中的集中体现,阐述日常生活中人与人道德记忆发展的塑形与重构,凸显出裕固族人能够和各民族和谐共处的道德认知的一致性。最后,通过对一系列的集体庆典活动的形成特点和发展脉络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人与集体的道德记忆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裕固族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个被地理阻割成若干区域的民族,各个地域的仪式庆典中因发展状态不同又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其实质是不同生产方式中的道德规范对于人们道德关系的影响所致。只有从道德记忆的视角出发,认识到道德记忆是刻画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才能挖掘出裕固族不同地域和不同生产方式中所蕴含的道德关系的一致性,进而清晰地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在对裕固族的仪式庆典进行分析后,人们可以看到其中所呈现出来的裕固族人道德记忆脉络,即裕固族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动物的爱护、对于秩序的要求、对于成才的渴望、对于孝道的重视以及对于集体生活的喜爱和渴望等等,是裕固族对人与神、人与领袖、人与人以及人与集体关系的彰显。而这一切的内涵中无不包含着裕固族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正是这种多元的融合式发展形成了裕固族当下的样貌。道德关系上的整体性把握,有助于解释时代变迁的过程中裕固族人同其他各民族的融合过程,这种主动吸纳的过程使该民族始终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张雅丽[5](2017)在《裕固族婚嫁仪式保护性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婚嫁仪式独具特色。裕固族婚嫁仪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仅是一项仪典的程序、步骤和过程,也是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具有象征性和表演性的行为方式。然而,伴随着裕固族民俗旅游的开展,其婚嫁仪式逐步被同化、异化,甚至消失。因此,保护裕固族婚嫁仪式的原真性刻不容缓。本文探讨了裕固族婚嫁仪式在民俗旅游热潮中的保护、开发途径。

安惠娟[6](2017)在《裕固族鄂金尼部落社会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1958年以前,部落是裕固族重要的社会组织。无论是和平时期的游牧区域安排、邻里纠纷调解、税赋安排与收取,还是冲突、战争期间的兵源组织、后勤补给、战斗指挥均依赖部落组织来完成。同时,由于游牧生产的延续,裕固族部落中保留了历史上一些北方民族中古老而显赫的氏族,承载了许多历史记忆和族群互动的关键线索。1958年以后的公社、大队、乡、村等国家结构的嵌入基本上是以原来的部落为基础,使得裕固族部落从集政治、军事、社会为一体的实在的组织演变成为一个文化的共同体,一种心理认同的单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裕固族部落的记忆逐渐模糊,血缘认同逐渐向地域认同转变,而伴随这一转变一同消失的还有裕固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内部文化多样性。与此同时,又表现出依托部落强烈的文化恢复与重构的热情与努力。鄂金尼部落是裕固族部落中长期被当做“藏化”严重的部落,“藏化”与部落形成的历史紧密相关,清初西北民族格局的改变、清政府《青海善后十三条》及相关政策实施引起大头目部落活动中心北移与康隆寺的修建、本民族人口减少与周边强邻崛起是鄂金尼部落分立的主要诱因,中央王朝的政策变动致使鄂金尼部落成为裕固族各部落中的“文化边区”。鄂金尼分立、迁移到如今的共同体认同表明裕固族传统的部落的内生逻辑是自下而上的游牧生产,其上层结构变动之后,基础结构仍然可以维持其基本结构。鄂金尼部落在衣食住行方面为“文化边区”所形塑的特点一方面依存于其生计方式,自然环境影响突出。另一方面又打上了族群互动、政治运动、现代技术、符号化的民族文化建构等的烙印,,是外源性文化变迁。物的鄂金尼变迁最为频繁,作为边界也是变动最为迅速的,但由于物的可塑性又成为表达“传统”的符号而被不断重构。鄂金尼部落的语言中,保留了较多蒙古语族语言古老的语音和词汇,同时,藏语在鄂金尼部落的兼用也一度达到了近乎替代裕固语的程度。鄂金尼部落的文化边区地位既是语音保留古老特征的原因,也是其语言借用、替代的原因。边区的鄂金尼人试图以语言为边界时,与裕固族其他地区出现了差异,而藏语的兼用又使鄂金尼与藏族的认同模糊。作为受藏文化影响最深的部落,裕固族最早的寺院建在鄂金尼,民众家中普遍设有佛龛或者佛堂,逢节煨桑诵经,许多老人坚持每日诵经,体现出较其他部落更为浓厚的藏传佛教信仰。在鄂金尼的鄂博祭祀中,出现了在藏区普遍存在的有阶序的山神概念,表现出典型文化传播特点。鄂金尼部落的婚姻形式在1958年前后有重大转折,之前曾以传统游牧社会约定俗成的多元的较为松散的婚姻形式为主,现代国家话语和法律秩序强制下转变为一夫一妻形式。家庭居住模式也经历了由数代同堂的扩大家庭向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的转变。节庆与人生礼仪为视点,发现鄂金尼部落传统节日中恢复与变迁并存、外来节日呈边缘化传播的特点。鄂金尼部落的剃头礼、传统婚礼、传统葬礼在经历了1958年的变局之后,表现出恢复传统与个性化、创造性并举的特点。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到在部落组织消失以后,部落的服饰、语言、宗教信仰、仪式、节庆等仍然在相当长的时段内成为鄂金尼人表达边界的有形载体,在变动中延续了一个文化的人群。部落作为有形的政治组织已经终结,但部落内生的逻辑仍然存在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中。作为相对于裕固族核心地区和藏文化核心地区之间的亚文化区,文化边区理论是解释鄂金尼部落文化特异性的钥匙。但不仅如此,正是诸文化之间的挣扎维系了这个曾经衰落的群体,鄂金尼部落的社会文化变迁是北方民族形成、历史、文化和族群互动的缩影,其存与续是裕固族乃至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变迁的缩影。鄂金尼部落的社会文化变迁,呈现出政治力量主导之下的其他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外源性变迁中,鄂金尼部落中心到边缘的地位转换、文化上古老与变迁的交替、特征的趋同与趋异的并存,甚至出现文化认同的“我”—“他”之间的摇摆。但仍然可以看到其调适当中显性的和隐形的选择。在变换不定中鄂金尼人始终在寻求一种自我认同的边界,而这恰恰是缘于其边区位置,频繁的族际接触和交往迫使其寻求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直至今天,它仍然是裕固族地区“自居特色”的组成部分。“传统”虽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在鄂金尼的变迁过程中,它却是一种心理结构,隐藏在每个个体心中,在外力统一的模式中有选择地,隐秘地起伏着。鄂金尼的在接连的外力推动下有形的文化变动不居,但作为一种心理结构的“鄂金尼”始终在维系着这个边缘群体,给予每一个个体“我是谁”的慰藉。

梁瑾[7](2016)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裕固族的民间艺术研究》文中提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是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裕固族研究在族源、族称、语言、民俗以及文化变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裕固族民间艺术的研究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但相对而言依然较为薄弱。本文尝试对这一时期的裕固族民间艺术研究进行详细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相关研究整体水品作出思考。

钟珊[8](2016)在《甘肃肃南裕固族民间舞蹈研究》文中指出裕固族是全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甘肃省三大少数民族之一。本文以裕固族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探究裕固族民间舞蹈的成因、特征及分类等,考证阐释和对比其与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的渊源和异同处。同时,也关注了裕固族舞蹈在现代社会中,融入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裕固族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与汉、藏、蒙古、回等10多个民族聚居,正因这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渊源,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裕固族民间舞蹈。加之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舞蹈更成为裕固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部分。笔者在经过走访调研、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田野调查现状,对裕固族民间舞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为进一步更好地发展裕固族舞蹈寻找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由三个章节构成,首先通过对裕固族文化变迁阐释及裕固族舞蹈历史溯源,概述裕固族族源来历、地理环境、分布概况、民族语言、宗教信仰;其次从历史、文化、宗教、地域等不同的角度剖析裕固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成因、裕固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及发展。了解到受到宗教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发展,裕固族民间舞蹈主要有宗教祭祀舞蹈、民间舞蹈、艺术舞蹈这几大类组成;最后本人经过整理、归类和研究为裕固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所提出的三点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科学保护裕固族舞蹈的“优质基因”、合理传承裕固族民间舞蹈之精髓、规范构建裕固族舞蹈训练体系。在面临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势下,民俗教育也越来越被淡化,民族的文化独立性几近丧失,许多流传千百年的裕固族舞蹈已经失传,若不及时挖掘抢救,裕固族舞蹈将会面临着灭失的危险,研究、整理、传承和发展裕固族民间舞蹈已经迫在眉睫,进而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显得非常有必要。

安惠娟[9](2014)在《近三十年来国内裕固族人生礼仪研究的成就与问题》文中研究说明裕固族人生礼仪因其文化特色而备受学者关注,三十年来在仪式描述、功能分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成果,但同时也表现出行文不规范、研究不平衡、田野基础不扎实等问题。总结成就与问题将有助于更好地推进裕固族文化研究走向深入。

王烜[10](2013)在《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女性传承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和女性学的相关理念,对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女性传承人进行研究。男性与女性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传承模式,本文通过历时、共时与现时的视角,分析了裕固族女性在家庭、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发现裕固族女性地位相对较高使她们成为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中坚力量。而新时期的国家非遗政策、官方认定对裕固族女性传承人的地位更加起到了促进作用。首先,绪论梳理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历代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了笔者与裕固族女性传承人研究的缘起。第一章描述了肃南裕固族的文化生境,以速写的手法生动细腻地呈现了肃南裕固族的地域特征和地域文化。这一章概括了当代裕固族的三个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民族宗教信仰经历“宗教弱化”到“宗教复兴”,呈现出强烈的“宗教世俗化”倾向;裕固人思维开放、重视教育。“速写”描绘了笔者对裕固族的初步印象,在整篇文章上起到奠定感情基调和行文氛围的作用。第二章中,笔者分口头文学、手工技艺两个部分概括了裕固族“非遗”名录,并通过文化女性主义的理念和口述史的书写方法呈现了裕固族女性传承人的生活空间。她们是杜秀兰、钟玉珍、郭金莲、郭玉莲、柯璀玲、白晓琴、杨海燕等女性传承人,占整个裕固族女性传承人数量的80%。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与女性研究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章。笔者首先探讨了以裕固族特殊婚姻形式为基础的女性地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裕固族特殊婚姻形式“帐房戴头婚”和“勒系腰婚”产生的原因并非“母权制遗俗”,而是与周边民族的文化涵化和旧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特殊婚姻形式只是裕固族女性地位较高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其实是裕固族的游牧民族属性。游牧民族女性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因而地位相对较高。最后,笔者分析了裕固族女性地位与传承人身份的双向互动影响,提出:历史特殊婚制、游牧民族属性和传承人身份认定是裕固族女性地位较高的三个主要原因。第四章是功能性的一章,分析了裕固族“非遗”女性传承人的传承特征和保护措施。裕固族“非遗”女性传承人具有传承机制和传承意识日趋完善、逐渐进入礼仪风俗传承体系、亲缘传承仍为主要传承方式、传承呈现“速学速成年轻化”等特征。最后,笔者总结了裕固族“非遗”女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如积极应对民族语言流失,让传承人自己研究自己,对其进行技术培养,并要求社会为她们提供更多的传承机会和政府支持。本文期望运用一种生动的、鲜活的、知性的写作方式和深厚的人文关照向读者呈现裕固族的历史文化与时代风貌,使读者产生对裕固族及裕固族女性美好的感性认识。

二、裕固族婚俗中“道尔朗”的民族学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裕固族婚俗中“道尔朗”的民族学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形成原因分析
二、游牧文化背景下的东部裕固族民歌《骑上烈性的骏马》音乐现象分析
三、游牧文化背景下的东部裕固族民歌《黑枣骏马》音乐现象分析
四、游牧文化背景下的东部裕固族民歌《草原上的金梅鹿》音乐现象分析
五、河西走廊游牧文化背景下的东部裕固族音乐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六、结语

(2)裕固族舞蹈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国内裕固族舞蹈研究现状
        (一)着作类
        (二)期刊类
        (三)文艺作品类
    四、文献综述
        (一)裕固族综合文化和历史流变相关着作及研究论文
        (二)裕固族民俗文化方面的相关学术着作及论文
        (三)裕固族民间舞蹈研究的着作及研究论文
    五、调研范围、对象和方法
        (一)田野调查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裕固族民间舞蹈概述
    一、裕固族历史文化概况
        (一)裕固族族源与成因
        (二)地域环境与分布状况
    二、裕固族舞蹈发展脉络
        (一)裕固族舞蹈的早期形式
        (二)裕固族舞蹈的发展
    三、复合文化影响下裕固族舞蹈的呈现
        (一)地域文化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的呈现
    四、裕固族舞蹈种类
        (一)劳动类
        (二)民俗类
        (三)欢庆类
第二章 群众艺术的兴起
    一、裕固族舞蹈群众文化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调研结果分析
    二、裕固族群众舞蹈的发展
        (一)有组织的群众活动
        (二)现代文化融合与场域的转变
第三章 裕固族舞蹈的舞台化呈现
    一、“河西走廊”地区专业院团发展
        (一)基本概况
        (二)舞台、形式
        (三)基于肃南民族歌舞团现状的思考
第四章 裕固族舞蹈的保护与创新
    一、裕固族舞蹈文化的保护
        (一)加强群体性认知
        (二)重视民俗文化提炼
        (三)侧重专业人才培养
        (四)多维度传播
    二、动作、形式的创新与突破
        (一)创作中寻求突破
        (二)提炼元素、凝炼形式
        (三)探索多元化发展新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裕固族群众舞蹈参与者情况调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传统组织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亚拉格部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裕固族的族源与亚拉格部落
    第一节 裕固族的族源
        一、黄头回纥的来源
        二、甘州回鹘与西州回鹘
    第二节 “西至—哈至”的解读
        一、从“西至—哈至”到东迁
        二、关于“西至—哈至”的考量
    第三节 亚拉格部落
        一、亚拉格部落的历史回顾
        二、亚拉格部落的概况与地理环境
第二章 裕固族大头目管理制度
    第一节 部落头目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部落的内部结构
        二、部落管理时期的习惯法
    第二节 大头目管理制度下亚拉格部落的生活状况
        一、传统的生产工艺
        二、传统的劳动方式
第三章 亚拉格部落的对外交流
    第一节 与周边民族的交流
        一、与汉族的交流
        二、与周边蒙古族牧民的交流
        三、与周边藏族的交流
    第二节 农业与游牧业的碰撞与交融
        一、来自“老农”“五匠”的支援
        二、来自游牧民族的反馈
    第三节 对外交往的核心—驼队
        一、驼队的构成和功能
        二、驼队的生活
第四章 部落的终结
    第一节 从部落制度到乡镇格局
    第二节 生产方式的变迁
        一、游牧业的变迁
        二、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节 生活方式的变迁
        一、运输及出行方式的变化
        二、居住环境的改善
        三、饮食习惯的变化
第五章 引导和管理传统部落组织的对策
    第一节 问题的出现及原因
    第二节 如何实现新的振兴
        一、加强共同心理建设
        二、乡规民约与乡村振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4)道德记忆、仪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以裕固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田野追问
        1.1.3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民族文化认同
        1.2.2 道德记忆
        1.2.3 仪式研究
    1.3 分析框架
        1.3.1 民族文化认同与道德记忆
        1.3.2 道德记忆与仪式庆典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意义
    1.5 田野图像
        1.5.1 裕固族概况
        1.5.2 田野点区位背景
第二章 道德记忆中的宗教仪式:人与神
    2.1 历史悠久的萨满教信仰
        2.1.1 传说故事中的萨满教
        2.1.2 记忆中的“点格尔汗”
        2.1.3 记忆中的“留神羊”
    2.2 裕固族的藏传佛教情结
        2.2.1 藏传佛教在裕固族地区的兴起
        2.2.2 寺院重建扩建
        2.2.3 寺院仪式功能的悄然变化
        2.2.4 宗教仪式的生活化
    2.3 热闹虔诚的祭祀鄂博仪式
        2.3.1 仪式过程的实地考察
        2.3.2 祭祀鄂博仪式的道德记忆
        2.3.3 祭祀鄂博仪式的变迁
    2.4 小结宗教仪式与民族文化认同
        2.4.1 道德记忆中的“人与自然”
        2.4.2 祭祀鄂博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三章 道德记忆中的领袖崇拜:人与“超人”
    3.1 羊的首领:选头羊
        3.1.1 选头羊仪式过程
        3.1.2 选头羊仪式的现状
    3.2 马的成年礼:剪马鬃
        3.2.1 剪马鬃仪式过程
        3.2.2 剪马鬃仪式的现状
    3.3 人的成年礼:剃头礼
        3.3.1 剃头礼仪式过程的呈现
        3.3.2 剃头仪式的一度中断与恢复
    3.4 小结领袖记忆与民族文化认同
        3.4.1 正在消失的“领袖记忆”
        3.4.2 剃头仪式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四章 道德记忆中的生活仪式:人与人
    4.1 婚礼仪式
        4.1.1 现代传统婚礼的记忆与重述
        4.1.2 传统婚礼道德记忆的传承与改变
        4.1.3 婚礼仪式的标志:女性服装的变迁与认同
    4.2 节日庆祝仪式
        4.2.1 节日中的道德记忆:春节
        4.2.2 道德记忆的日常呈现:聚会
    4.3 丧葬仪式
        4.3.1 丧葬仪式的记忆
        4.3.2 裕固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4.4 小结生活仪式的多元化造成道德记忆的弱化
        4.4.1 生活仪式的多元化
        4.4.2 道德记忆的变化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五章 道德记忆重建的民族庆典:人与集体
    5.1 县庆的历史记忆
        5.1.1 自治县的成立
        5.1.2 县庆仪式的变化
    5.2 县庆:安静小城瞬间沸腾
        5.2.1 庆祝大会:政府主导
        5.2.2 文艺表演:舞台重塑道德记忆
        5.2.3 赛马大会:草原儿女本色
        5.2.4 县庆前后:乡镇庆祝
    5.3 作为庆典展演的县城
        5.3.1 县城东部:寻根问祖
        5.3.2 县城中部:时代舞台
        5.3.3 县城西部:民族记忆
    5.4 部落东迁节
        5.4.1 部落东迁节的由来
        5.4.2 两届东迁节
        5.4.3 民众眼中的东迁节
    5.5 小结民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5.5.1 县城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5.5.2 部落东迁节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六章 结语:道德记忆推动仪式庆典刻画民族文化认同
    6.1 仪式庆典中道德记忆的弱化导致民族文化认同的模糊
    6.2 仪式庆典的多元化发展加速道德记忆的变迁
    6.3 道德记忆是刻画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裕固族婚嫁仪式保护性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裕固族婚嫁仪式开发利用现状
     (一) 裕固族婚嫁仪式开发现状
        1. 带来的经济收入少
        2. 开发项目少
        3. 客源市场狭窄
     (二) 裕固族婚嫁仪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为“旅游”而“结婚”
        2. 婚嫁仪式的类同化
        3. 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
        4. 婚嫁仪式体验参与性不高
        5. 开发只局限于表层
        6.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7.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四、裕固族婚嫁旅游保护开发建议
     (一) 政府方面
        1. 加大宣传力度
        2. 加大监督力度
        3.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4. 增加投入
        5. 建立保护裕固族婚嫁习俗的组织机构
     (二) 开发商方面
        1. 尊重民俗, 因地制宜
        2. 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
        3. 游居分离
     (三) 当地居民方面
        1.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四) 旅游者方面
        1. 尊重裕固族婚嫁习俗
        2. 体验裕固族婚嫁习俗
五、结语

(6)裕固族鄂金尼部落社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与主要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裕固族文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大头目部落的守灶者:鄂金尼部落的历史源考
    第一节 鄂金尼部落渊源考
    第二节 鄂金尼部落分立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鄂金尼部落与大头目部落
    第四节 鄂金尼部落的户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衣食住行:鄂金尼部落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鄂金尼部落的服饰及特点
    第二节 鄂金尼部落的饮食及特异性
    第三节 鄂金尼部落的居住及其变迁
    第四节 鄂金尼部落的交通工具及其变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滩话与藏语文:鄂金尼部落的语言文字
    第一节 鄂金尼语言的词汇构成
    第二节 鄂金尼语言的词汇分类
    第三节 鄂金尼语言的族内比较
    第四节 回鹘文在鄂金尼的使用
    第五节 藏文藏语在鄂金尼的兼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寺院与鄂博:鄂金尼部落的宗教信仰
    第一节 鄂金尼的宗教信仰及历史演变
    第二节 鄂金尼的寺院
    第三节 鄂金尼的鄂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庭类型与亲属制度:鄂金尼部落的婚姻家庭
    第一节 婚姻形式及变迁
    第二节 家庭类型及演变
    第三节 亲属制度中看鄂金尼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节庆与人生:鄂金尼部落的节日与仪式
    第一节 鄂金尼的传统节日
    第二节 鄂金尼的人生礼仪
    本章小结
结语 文化之间:民族交融带的鄂金尼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裕固族的民间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裕固族文化、民俗与民间艺术研究着作
    (一)综合性着作
    (二)专着
二、裕固族民间艺术研究论文
    (一)视觉艺术
    (二)音乐与舞蹈
    (三)民俗文化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思考

(8)甘肃肃南裕固族民间舞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 学术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一) 裕固族文化的研究现状
        (二) 裕固族民间舞蹈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裕固族历史文化概述
    一、裕固族历史文化背景
        (一) 族源来历
        (二) 地域环境
    二、裕固族生境概况
        (一) 裕固族分布概况
        (二) 民族语言
        (三) 宗教信仰
第二章 裕固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一、裕固族民间舞蹈现状概况
    二、裕固族舞蹈史概述
        (一) 唐代时期
        (二) 宋元时期
        (三) 明清时期
    三、裕固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成因及发展
        (一) 宗教文化对于裕固族舞蹈内涵发展的意义
        (二) 多元文化对于裕固族舞蹈风格特征的影响
    四、裕固族民间舞蹈的分类
        (一) 宗教舞蹈
        (二) 民间舞蹈
        (三) 艺术舞蹈
    五、裕固族民间舞蹈的特征
        (一) 裕固族舞蹈题材特征
        (二) 裕固族舞蹈结构特征
        (三) 裕固族舞蹈动律特征
第三章 裕固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创新
    一、科学保护裕固族舞蹈的优质“基因”
    二、合理传承发展裕固族民间舞蹈之精髓
    三、规范构建裕固族舞蹈训练体系
        (一) 构建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 授课形式的改革和个性化教学
        (三) 裕固族创新舞蹈作品概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近三十年来国内裕固族人生礼仪研究的成就与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剪发礼研究
    ( 一) 描述性记载
    ( 二) 仪式过程与功能分析
二、婚礼仪式研究
    ( 一) 描述性记载
    ( 二) 婚礼仪式的分析与研究
三、葬礼仪式研究
    ( 一) 仪式描述
    ( 二) 功能分析与研究
四、结语
    ( 一) 行文不规范
    ( 二) 研究不均衡
    ( 三) 动态实证分析少,田野调查有待 加强
    ( 四) 人类学理论运用有待深入

(10)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女性传承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0.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0.2 研究综述
    0.3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祁连深处有人家——肃南裕固族地区的文化生境
    1.1 肃南速写
    1.2 当代裕固族的文化特点
        1.2.1 裕固族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1.2.2 裕固族呈现出强烈的“宗教世俗化”倾向
        1.2.3 裕固族观念开放、重视教育
第二章 裕固族“非遗”与女性传承入
    2.1 裕固族“非遗”名录
        2.1.1 口头文学类“非遗”名录
        2.1.2 生产技艺类“非遗”名录
    2.2 裕固族口头文学女性传承人
        2.2.1 国家宝藏——杜秀兰
        2.2.2 草原百灵——钟玉珍
        2.2.3 金玉雪莲——郭玉莲、郭金莲
        2.2.4 裕固族口头文学的传承特点
    2.3 裕固族生产技艺女性传承人
        2.3.1 文化大使——柯璀玲
        2.3.2 三代传人——安桂兰、白晓琴、杨海燕
第三章 裕固族女性地位与“非遗”女性传承人
    3.1 裕固族特殊婚姻形式与妇女地位
        3.1.1 “帐房戴头婚”和“勒系腰婚”
        3.1.2 裕固族特殊婚姻形式源自文化涵化和经济适应
        3.1.3 文化涵化的显性体现——服饰互化
    3.2 裕固族妇女地位较高的原因
        3.2.1 表面原因:特殊婚姻形式
        3.2.2 根本原因:裕固族的游牧民族属性
    3.3 裕固族女性地位与传承人身份的双向互动影响
        3.3.1 裕固族女性——“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
        3.3.2 传承人身份进一步提高了裕固族女性地位
第四章 裕固族“非遗”女性传承人的传承特征和保护措施
    4.1 裕固族“非遗”女性传承人的传承特征
        4.1.1 保护机制和传承意识逐渐完善
        4.1.2 逐渐走入礼仪风俗传承体系
        4.1.3 亲缘传承为主,地缘传承和业缘传承为辅
        4.1.4 呈现“速学速成年轻化”
    4.2 裕固族“非遗”女性传承人的保护措施
        4.2.1 应对民族语言流失
        4.2.2 更多的传承机会和政府支持
        4.2.3 自己研究自己——观念转变和技术培养
        4.2.4 组织、参与新型传承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裕固族婚俗中“道尔朗”的民族学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游牧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现象分析[J]. 燕仲飞. 大众文艺, 2021(18)
  • [2]裕固族舞蹈调研报告[D]. 兰洋. 西北民族大学, 2021(12)
  • [3]传统组织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以裕固族亚拉格部落为例[D]. 杨龙.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4]道德记忆、仪式庆典与民族文化认同 ——以裕固族为例[D]. 李晓蓓. 兰州大学, 2019(08)
  • [5]裕固族婚嫁仪式保护性开发研究[J]. 张雅丽. 丝绸之路, 2017(24)
  • [6]裕固族鄂金尼部落社会文化研究[D]. 安惠娟. 兰州大学, 2017(01)
  • [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裕固族的民间艺术研究[J]. 梁瑾.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8]甘肃肃南裕固族民间舞蹈研究[D]. 钟珊. 西北民族大学, 2016(02)
  • [9]近三十年来国内裕固族人生礼仪研究的成就与问题[J]. 安惠娟. 河西学院学报, 2014(01)
  • [10]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女性传承人研究[D]. 王烜.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标签:;  ;  ;  ;  

裕固族婚俗中“多尔郎”的民族学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