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潮汐现象的力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武永霞[1](2016)在《基坑止水帷幕对含水层渗流作用的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基坑工程中承压含水层内悬挂式止水帷幕下基坑内降水井抽水引起的安全与环境保护中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测数据验证反分析等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止水帷幕对地下水渗流场阻挡作用的发生机理。提出止水帷幕两侧水位差的计算方法,止水帷幕作用下承压含水层抽水效应的简易分析以及止水帷幕作用下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方法。建立三维流固耦合模型,深入探讨基坑开挖面上方止水帷幕局部渗漏和基坑开挖面下方止水帷幕整体均匀渗漏、局部渗漏对渗流场及地表沉降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了考虑承压含水层各向异性的止水帷幕两侧水位降深差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止水帷幕不同含水层插入深度时的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分析抽水稳定后承压含水层竖向不同深度水位降深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止水帷幕底部上方,水位降深随深度变化较快;止水帷幕下方,水位降深随深度变化较小。(2)在基坑内,离含水层顶板越近,水位降深越大;在基坑外,离含水层顶板越近,水位降深越小。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建立了止水帷幕两侧水位降深差的计算公式。(2)提出了止水帷幕作用下承压含水层单井抽水的简易分析模型。根据达西定律和水量守衡原理,推导出了基坑外地下水通过止水帷幕下方进入基坑时,基坑内外地下水位分布的解析解,同时引入上述(1)中的分析结果,对解析计算结果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止水帷幕作用下承压含水层单井抽水的简易分析模型。该简易模型可计算承压含水层抽水时,由抽水井到基坑外任一点剖面上任意位置处的水位。(3)提出了止水帷幕下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止水帷幕不同深度下的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分析基坑内外水位降深随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止水帷幕作用下水位降深随时间的变化分可为四个时段,且不同时段持续时间与抽水井完整性、承压含水层的厚度、止水帷幕插入承压含水层的深度及抽水井过滤器长度密切相关。基于此提出了止水帷幕作用下基坑内抽水时水文地质参数(导水系数、渗透系数、储水系数)的解析算法。第三时段的观测井水位降深资料可计算出含水层的导水系数,第二时段的水位降深曲线中直线段延长线与横坐标轴的交点可计算含水层的储水系数。(4)建立了基坑止水帷幕渗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止水帷幕渗漏对环境的影响。首先,引用计算隧道渗漏的自定义渗漏单元模拟止水帷幕渗漏面积较小的点状和线状渗漏现象,采用实体单元模拟渗漏面积较大的局部渗漏和整体均匀渗漏现象。其次,建立了考虑土体非线性的流固耦合模型,分析了基坑开挖面上方及下方的局部渗漏和整体渗漏对地下水位和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中考虑渗漏位置渗透性、渗漏长度、渗漏面积、渗漏点纵向位置、土层特性、止水帷幕插入承压含水层深度等因素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止水帷幕的渗漏改变了地下水流渗流方向,引起坑外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地面发生附加沉降。(2)渗漏量、地下水位及地表沉降与止水帷幕渗漏位置渗透系数、渗漏长度、渗漏面积、土层渗透性、各向异性及变形模量有关;(3)同一含水层内,开挖面上方的渗漏越靠近含水层底部,渗漏引起的地表沉降量越大;开挖面下方的渗漏越靠近抽水井过水断面,渗漏引起的地表沉降量越大。(5)止水帷幕渗漏的工程实例分析。基于杭州地铁1号线城站站基坑工程和天津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工程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坑内降水对渗流场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分别建立了考虑地下连续墙渗漏的三维渗流与一维土体固结模型及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法可通过实测资料反演求得含水土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及变形参数,同时也可以反演求得地下连续墙的渗透系数。在土体参数取值合理的情况下,求得的地下连续墙渗透系数能很好的反映地下连续墙的渗漏位置、渗漏程度。
田晓岑[2](1996)在《潮汐现象的成因》文中研究说明讨论了引潮力的成因,太阳的引潮力与月亮的引潮力的相对大小,并对潮汐现象的一些规律和影响因素作了简要介绍.
梁灿彬,曹周键[3](2013)在《从零学相对论》连载15》文中指出§6.4潮汐力与测地偏离上节从牛顿力学推出一个结论:自由下落电梯内的一切力学实验都与远离星球的惯性飞船内的相应实验结果相同.本节的要旨在于说明,由于地球引力场的非均匀性(离地心越远引力越弱),这一结论其实只能近似成立,就是说,电梯内的一个足够精确的力学实验与惯性飞船中的同样实验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先用一个理想实验揭示这一问题.
马玉川[4](2014)在《中国大陆井水温度潮汐动态的统计与调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用收集到的全国356个井水温度测点的数据,分析了水温对地球固体潮汐的响应,统计出35个存在水温潮汐现象的测点。利用Baytap-G调和分析方法,计算了水温潮汐分波的振幅、振幅比和相位差。结果表明:水温潮汐现象是一类较普遍的地球物理现象,其机制与水位潮汐相关,可用水动力学模式解释;水温潮汐变化特征还受太阳辐射热、含水层和地温的影响,自流井水温记录潮汐现象的能力高于非自流井、东部地区水温测点记录潮汐现象的能力高于西部,与太阳辐射热的影响有关,在含水层附近的水温测点,其潮汐动态比其他井段显着,在受地温影响较大的井段,水温的潮汐变化幅度与水温梯度成正比;水温的应力-应变灵敏度量级为0.0110℃/10-6 m·s-2。
张昭栋,郑金涵,耿杰,王忠民,魏焕[5](2002)在《地下水潮汐现象的物理机制和统一数学方程》文中提出用新的分层承压含水层模式 ,不但考虑含水层的力学压缩性质 ,而且考虑含水层的渗流特性 ,并结合扰动信息源的频率特性 ,分别研究扰动源地球固体潮、大气潮和地表负荷潮对承压井水位和流量的影响机理 ,给出相应的偏微分方程。从方程的解释或数值解讨论扰动源与承压井含水层的力学压缩参数、渗流特性参数及与频率特性频数的关系 ,进而给出承压井水位和流量对地球固体潮、大气潮和地表负荷潮汐响应的统一数学方程及其潮汐响应函数 ,并揭示了上述几类潮汐扰动信息源对承压井水位和流量影响的物理机理。
谈元凯[6](2018)在《潮汐现象的定性和半定量解释》文中研究说明建立地月与日地的双星模型,通过引潮力的概念,定性半定量地分析出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并根据计算结果讨论潮汐现象中两个大潮点产生的原理。
陈小宇[7](2018)在《基于多源数据的声速场分布式反演与跟踪方法》文中指出海洋环境监测长期以来面临着分辨率与工作范围、空时尺度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海洋水体声速通常可由仪器准确测量得到,然而直接测量只能获得局部点及线的声速,无法获得区域的观测数据。海洋环境参数演化模型可预测大范围的环境场信息,然而可能存在较大误差。论文分析了潮汐现象与声速变化间的关系,并将潮汐过程和分布式测量系统中的高精度测量数据相融合,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测量的水体声速场高分辨率估计方法,并利用海试数据进行了验证,具体工作如下:针对声速场的空时演化特性,利用海试数据分析了声速变化的主要特征,并且根据海试数据的特点,以潮汐现象作为切入点,解释了声速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同时结合海试区域的潮汐特征,对影响声速场变化占主导因素的分潮进行了辨认。在确定关键分潮的运动特征后,建立了基于潮汐现象的声速场模型,该模型可描述空间小尺度情况下声速场在潮汐现象影响下的空时演化特性。利用上述建立的模型,提出了声速场的求解方法。本文首先使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将声速场分解为背景场和扰动场,针对背景场计算,引入了经典空间插值方法:克里金插值(KrigingInterpolation);针对扰动场计算,利用最大后验概率准则进行EOF系数估计。同时根据实际系统的观测方式,分别讨论了剖面测量情况和单点测量情况下上述算法的性能。采用海试数据对已建立的声速场模型和相应的声速场跟踪算法进行了验证。开展了分布式声速剖面测量和分布式单点测量条件下声速场估计结果的对比分析。实际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估计算法在测量区域的内部能比外部获得更准确的结果,采用更多的测量数据能提升估计的准确度,并且在测量稀疏,可用数据较少的情况下,本文的模型算法仍能捕捉到声速场的变化趋势。最后基于声压和声速场的耦合关系,构建了声场和声速场的耦合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分布式观测得到的声压和声速多源数据,通过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集合卡尔曼滤波(Markov Chain Monte Carlo-Ensemble Kalman Filter,MCMC-EnKF)实现序贯估计,提高了声传播路径上时变声速场的估计精度。仿真和实验数据分析显示,利用耦合模型的声压数据反演性能在准确性和稳定上优于单纯的声压数据反演。
苏秋霞,凌嘉骏,张栖宁,朱瑞兴[8](2014)在《半日潮型潮汐现象的受力分析》文中提出先不考虑地球自转对引潮力的影响,视地球与月球绕其共同质心转动,分析引起海洋潮汐的半日潮型现象的原因和受力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简要讨论海洋潮汐中海水的动力学情况。
张国民,杨军[9](1983)在《潮汐现象和地震前兆观测》文中研究指明 引言 在应变型台站观测资料中,除了记到地动位移的应变波外,还常记到强地震引起的阶变,这可能是该类台站前兆异常量的上限,如果用应变来表示,均小于10-7。可见前兆应变量是很小的。这就要求有更好的观测条件和更精的
郭少文,张兵,梁健,周坤,安静仪[10](2020)在《水文地质井水位潮汐效应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横县02号井水位和气压近9个月的观测数据采用小波变换进行长趋势变化和短周期变化的分离,然后利用Clark气压估计方法和固体潮估计方法,对其气压效应和固体潮效应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该井水位微动态信息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井孔具有较高灵敏度,能够观测到井水位的微动态变化。(2)该井气压效率为14.898mm/hPa、固体潮影响系数为-0.1511mm/μGal。本研究计算处理方法对井水位、气压观测数据的长趋势变化和短周期变化的分离效果明显,而且与单纯采用Clark方法相比,可以将气压和固体潮影响系数计算精度提高10%左右,在实际操作性上优于传统回归分析方法。
二、关于潮汐现象的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潮汐现象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坑止水帷幕对含水层渗流作用的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止水帷幕阻挡效应及帷幕渗漏研究现状综述 |
2.1 引言 |
2.2 基坑工程降排水对环境影响综述 |
2.2.1 基坑降水类型 |
2.2.2 基坑降水模式 |
2.2.3 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素 |
2.3 止水帷幕阻挡效应研究现状 |
2.3.1 解析~半解析分析法 |
2.3.2 回归公式法 |
2.3.3 数值分析法 |
2.4 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2.4.1 室内试验资料分析法 |
2.4.2 孔压静力触探法 |
2.4.3 现场试验法 |
2.5 止水帷幕渗漏研究现状 |
2.5.1 渗漏现象及危害 |
2.5.2 渗漏位置确定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止水帷幕两侧水位差的计算方法 |
3.1 引言 |
3.2 止水帷幕作用下的三维渗流模型 |
3.2.1 分析范围 |
3.2.2 计算参数 |
3.2.3 初始及边界条件 |
3.3 止水帷幕作用下承压含水层水位降深竖向分布规律 |
3.3.1 抽水井完整性对水位降深的影响 |
3.3.3 承压含水层各向异性对水位降深的影响 |
3.4 止水帷幕作用下抽水井抽水量变化特征 |
3.4.1 止水帷幕不同深度 |
3.4.2 承压含水层各向异性 |
3.5 止水帷幕两侧承压水水位差的计算方法 |
3.5.1 水流通过止水帷幕下方产生的水位差 |
3.5.2 止水帷幕与边界间产生的水位差 |
3.5.3 止水帷幕两侧水位差的计算方法 |
3.6 工程实例分析 |
3.6.1 工程背景 |
3.6.2 抽水试验 |
3.6.3 基坑内外水位差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止水帷幕下承压含水层抽水效应的简易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坑止水帷幕阻挡作用机理分析 |
4.2.1 渗流方向 |
4.2.2 渗流路径 |
4.2.3 渗流面积 |
4.3 止水帷幕作用下承压含水层抽水问题的解析解 |
4.3.1 定水位抽水问题的解析解 |
4.3.2 定流量抽水问题的解析解 |
4.4 止水帷幕作用下承压含水层抽水的简易分析模型 |
4.4.1 解析解的修正 |
4.4.2 分析讨论 |
4.5 算例分析 |
4.5.1 计算相关数据描述 |
4.5.2 计算工况 |
4.5.3 计算方法 |
4.5.4 计算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止水帷幕作用下水文地质参数的解析算法 |
5.1 引言 |
5.2 承压含水层水位降深随时间变化特征 |
5.2.1 完整井抽水 |
5.2.2 非完整井抽水 |
5.2.3 影响因素分析 |
5.3 止水帷幕作用下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方法 |
5.3.1 无界承压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方法 |
5.3.2 天然状态下降深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
5.3.3 止水帷幕作用下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方法 |
5.4 工程实例分析 |
5.4.1 工程背景 |
5.4.2 抽水试验 |
5.4.3 水文地质参数求解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止水帷幕渗漏对渗流环境的影响分析 |
6.1 引言 |
6.2 止水帷幕渗漏机理及危害 |
6.3 考虑止水帷幕渗漏的流固耦合模型 |
6.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3.2 渗漏单元的模拟 |
6.4 基坑开挖面上方止水帷幕渗漏分析 |
6.4.1 计算工况 |
6.4.2 计算结果 |
6.4.3 渗漏位置土层影响因素分析 |
6.5 基坑开挖面下方承压含水层内止水帷幕渗漏分析 |
6.5.1 止水帷幕完全隔断承压含水层 |
6.5.2 止水帷幕部分隔断承压含水层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止水帷幕渗漏的工程实例分析 |
7.1 引言 |
7.2 杭州地铁1 号线城站站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渗漏分析 |
7.2.1 工程背景 |
7.2.2 施工步骤与抽水试验 |
7.2.3 解析法计算水文地质参数 |
7.2.4 地下连续墙渗漏数值模拟分析 |
7.2.5 分析讨论 |
7.3 天津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工程地下连续墙渗漏分析 |
7.3.1 工程背景 |
7.3.2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
7.3.3 施工步骤 |
7.3.4 基坑降水方案 |
7.3.5 抽水试验 |
7.3.6 基坑开挖过程中实测数据 |
7.3.7 分析讨论 |
7.3.8 数值建模与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1 止水帷幕两侧水位差的计算方法 |
8.1.2 止水帷幕下承压含水层抽水效应的简易分析 |
8.1.3 止水帷幕下水文地质参数的解析算法 |
8.1.4 止水帷幕渗漏对渗流环境的影响分析 |
8.1.5 止水帷幕渗漏的工程实例分析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附录 A 地下水三维渗流基本理论 |
附录 B 三维渗流及一维土体变形模型 |
附录 C 岩土介质流固耦合理论 |
附录 D 渗漏水单元理论推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3)从零学相对论》连载15(论文提纲范文)
§6.4潮汐力与测地偏离 |
§6.5爱因斯坦场方程 |
(4)中国大陆井水温度潮汐动态的统计与调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水温潮汐变化的测点 |
2 水温数据预处理和调和分析方法 |
2.1 数据的预处理 |
2.2 调和分析方法 |
3 水温潮汐动态的调和分析结果 |
4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5)地下水潮汐现象的物理机制和统一数学方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地下水潮汐现象的基本方程 |
2.1 承压水位对固体潮的响应 |
2.2 承压水位对气压潮汐的响应 |
2.3 承压水位对地表水体负荷潮汐的响应 |
3 地下水潮汐现象的物理机制和统一数学方程 |
3.1 地下水潮汐现象的物理机制 |
3.2 地下水潮汐现象的统一数学方程 |
4 讨论 |
4.1 幅度响应函数和位相滞后函数与不排水解的一致性 |
4.2 承压水流量的数学方程 |
4.3 地下水位潮汐引起水温的变化 |
5 认识或结论 |
(6)潮汐现象的定性和半定量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分析 |
1. 地月及日地的双星系统模型 |
2. 引潮力大小的定性半定量解释 |
3. 潮汐现象的成因 |
三、结束语 |
(7)基于多源数据的声速场分布式反演与跟踪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2 针对潮汐现象的声速场建模 |
2.1 声速剖面的低自由度表征 |
2.2 声速背景场 |
2.3 声速扰动场 |
2.4 声速变化与潮汐的对应关系 |
2.5 基于潮汐现象的扰动场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分布式测量的声速场估计算法 |
3.1 背景场及EOF估计 |
3.2 扰动场估计 |
3.3 本章小结 |
4 分布式声速场反演海试数据分析 |
4.1 实验简介 |
4.2 估计误差评价标准 |
4.3 背景场估计和结果分析 |
4.4 分布式观测下扰动场估计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声压与声速场的耦合反演方法 |
5.1 声场-声速场耦合状态空间模型 |
5.2 序贯滤波算法 |
5.3 仿真分析 |
5.4 实验数据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研究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半日潮型潮汐现象的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潮汐的定义 |
2关于潮汐 |
3潮汐现象的类型 |
3.1 半日潮 |
3.2 全日潮 |
3.3 混合潮 |
4潮汐现象的受力分析及其动力学情况 |
4.1 潮汐现象的受力分析 (不考虑地球自转) |
4.2 潮汐现象的动力学情况 (考虑地球自转的 影响) |
5结束语 |
(10)水文地质井水位潮汐效应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资料概况与井水位微动态观测的效能 |
1.1 研究资料概况 |
1.2 井水位微动态观测的效能 |
2 井水位潮汐机理 |
3 井水位微动态信息特征分析 |
3.1 气压效应分析 |
3.2 固体潮效应分析 |
4 结论与展望 |
四、关于潮汐现象的力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坑止水帷幕对含水层渗流作用的计算方法研究[D]. 武永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2]潮汐现象的成因[J]. 田晓岑. 大学物理, 1996(10)
- [3]从零学相对论》连载15[J]. 梁灿彬,曹周键. 大学物理, 2013(09)
- [4]中国大陆井水温度潮汐动态的统计与调和分析[J]. 马玉川. 地震, 2014(02)
- [5]地下水潮汐现象的物理机制和统一数学方程[J]. 张昭栋,郑金涵,耿杰,王忠民,魏焕. 地震地质, 2002(02)
- [6]潮汐现象的定性和半定量解释[J]. 谈元凯. 物理教学, 2018(08)
- [7]基于多源数据的声速场分布式反演与跟踪方法[D]. 陈小宇. 浙江大学, 2018(12)
- [8]半日潮型潮汐现象的受力分析[J]. 苏秋霞,凌嘉骏,张栖宁,朱瑞兴. 物理教学探讨, 2014(03)
- [9]潮汐现象和地震前兆观测[J]. 张国民,杨军. 地震, 1983(01)
- [10]水文地质井水位潮汐效应分析方法研究[J]. 郭少文,张兵,梁健,周坤,安静仪. 水文,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