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岛东方化工集团三元素复合肥生产工艺填补国内空白(论文文献综述)
朱希茹,许梦瑶,王芳,普正仙,黄成东[1](2021)在《主要磷肥产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时间为轴,回顾了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铵类肥料、磷矿粉、硝酸磷肥、钙镁磷肥等磷肥产品的发展历程。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磷肥的品种、性能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磷肥产品的创新和应用应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减少磷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提高肥效、配合其他元素提高利用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俊波[2](2021)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HW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
赵鑫[3](2020)在《河北田加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河北田加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获得了充实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相关分析工具,全面分析田加力公司的战略管理方案。首先,对国内外有机肥行业的研究现状进行充分的研究,对战略管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本文合理运用了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对田加力公司目前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田加力公司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状况、国家和市场经济环境状况、自然地理环境状况、社会环境状况、技术环境状况、行业环境状况。总体来说,田加力公司的优势明显,但是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保障现有优势。最后,对田加力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充分了解公司的人力资源,现金流,科研开发,信息建设,资源配置等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SWOT矩阵评估认识到田加力公司企业内部环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论述了田加力公司内部资源和环境的利弊。根据评估结果组合策略以科学地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陈艺易[4](2020)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化肥过量施用,利用率低,是蔬菜生产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和蔬菜可持续生产。本研究以“青笋”为试材,设5个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K1,即当地农户普通化肥习惯施肥量)、普通化肥减量施肥(T1)、缓释肥减量施肥(T2)、缓释肥常量施肥(T3),T1和T2较常规施肥总施肥量减施35.2%。探讨在减少肥料用量的同时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产量、品质、土壤养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当地莴笋生产提供合理的施肥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与CK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的莴笋株高、茎粗、茎长、根长和根系活力均显着提高,T1处理的茎粗和茎长均显着提高,T2、T3处理的茎粗分别提高20.9%、15.7%,茎长分别提高10.9%、10.4%。与CK1处理相比,T2处理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着增加,分别增加23.0%、18.5%。T2处理的莴笋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NR)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2.与CK1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莴笋的产量均显着提高,其中T2处理莴笋的产量最高,比CK1增产12.4%,T1和T2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各施肥处理莴笋干物质积累总量表现为T2>T3>T1>CK1>CK,且各处理间差异显着,其中T2的干物质积累总量较CK1增加22.6%。3.与CK1处理相比,T1、T2和T3处理均可显着提高莴笋氮、磷、钾素的吸收量以及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各施肥处理氮、磷、钾素吸收量表现大小依次均为T2>T3>T1>CK1,氮、磷、钾的吸收利用率大小表现均为T2>T1>T3>CK1。与CK1相比,T2处理氮、磷、钾素吸收量分别提高116.4%,90.3%、13.1%,氮、磷、钾的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16.0、5.5、23.6个百分点。4.T2和T3处理与CK1相比,均可显着降低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Vc、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其中,T2处理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降低17.6%,可溶性蛋白、Vc、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7.8%、3.2%和78.5%,T3处理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降低6.9%,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2.9%、13.1%、45.1%和27.0%。T1与CK1处理相比,可显着降低莴笋茎的硝酸盐含量和提高Vc的含量,其中,硝酸盐降低12.2%,Vc含量提高37.6%。5.在莴笋采收时,各施肥处理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表现大小依次均为T3>T2>CK1>T1。与CK1处理相比,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的两个处理T2、T3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CK1,化肥减量的处理T1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着低于CK1;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的两个处理T2、T3的土壤脲酶(Ure)、蔗糖酶(INV)和中性磷酸酶(SNP)的活性均高于CK1处理,T2处理均达到显着水平。综上所述,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且减少化肥用量35.2%,可提高莴笋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相关酶的活性,可作为当地大棚莴笋生产施肥的参考。
王欣英[5](2020)在《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文中提出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既有无机肥的速效,又有有机肥的长效,还有生物肥的增效作用。但有益菌定殖活性低是我国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生产过程能耗高,施用过程费工费时等问题也阻碍了该类肥料的推广应用。本论文选用根际促生菌、高分子化学合成型缓释肥和活化腐植酸为原料,制作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并应用于盆栽番茄;采用挤压造粒工艺制作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并应用于大田苹果树,以探究1)原料特性及配比对促生菌定殖活性的影响及机理;2)促生菌在盆栽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及对番茄生长的影响;3)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养分释放及淋失特征;4)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树生长和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活化的风化煤和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可增加促生菌的定殖活性。通过固相活化法活化风化煤中的腐植酸,可使其含氧基团相对增加了4.74%,高分子物质含量相对降低了8.44%,中、低分子物质含量分别相对增加了72.37%和13.17%,其水溶性和水稳性大幅度提高。探明了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中的酰胺键和磷脂键以水解断键的方式缓慢释放氮素和磷素。揭示了盐度系数低的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与活化腐植酸协同作用是提高促生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并探明化学合成型高分子缓释肥与活化的腐植酸的重量比分别为1:1和1.5:1时最有利于番茄促生芽孢杆菌(B153)和苹果树促生芽孢杆菌(BP)的活性和稳定性。2.番茄专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BCSF)提高了促生菌的定殖活性,促进番茄的生长。荧光定量显示B153能迅速而有效的在盆栽番茄根际土壤中增殖,且在BCSF处理中有显着活性优势。BCSF处理下,番茄促生菌B153在第30天达到最高定殖量,达8.89×105CFU g-1土,并在50天后稳定在6.57×105CFU g-1土,60天内的增殖率为21.0%。液相色谱检测促生菌B153分泌物表明,B153能分泌促生物质赤霉素和生长素。与对照相比,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提高番茄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减量处理对番茄生长无显着影响。与生物有机无机普通肥(BCCF)和CK相比,BCSF能显着增加番茄根系体积,并使番茄产量分别提高了29.04%和73.08%。3.苹果专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A-BCSF)减少了肥料养分淋溶损失,提高了有关土壤酶的活性。淋溶条件下,与其它各处理相比,BCSF显着降低土壤中NO3--N、NH4+-N和速效钾(AK)的淋溶损失,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但对Ca2+、Mg2+的固定和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提高无明显优势。4.A-BCSF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和多样性,促进苹果树生长。在3年连续施肥条件下,与CK相比,A-BCSF处理的施肥点区域内,0-60cm土层内土壤AP、AK、NO3--N、NH4+-N含量均显着提高,0-20cm和40-60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显着提高。A-BCSF处理在促生菌BP的定向选择调节下,增加了苹果园土壤细菌富营养型类群变形菌门等和真菌有益类群绿僵菌属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土壤细菌贫营养型类群绿弯菌门、酸杆菌门等和土壤真菌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增加了苹果树苗株高、茎粗、新稍长度和叶片干重,提高了苹果产量。另外,A-BCSF生产工艺简单,采用轻简化的打孔施肥方式,省工省时。
王辛龙,许德华,钟艳君,严正娟,罗涛,杨秀山,吴振国,钟本和[6](2020)在《中国磷化工行业60年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文中认为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中国磷化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低品位磷矿生产高浓度磷肥、湿法磷酸精制、湿法磷酸生产饲料级磷酸氢钙及工业级磷酸一铵等产品国产化技术为中国磷化工发展奠定了基础,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局面。近期开发的聚磷酸铵、磷酸二氢钾、磷系阻燃材料、电池级磷酸二氢铵、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新产品,表明磷化工行业正从粗放的资源环境型产品向附加值高的精细磷化工产品转型。
张开[7](2020)在《大宗工业固废赤泥与低品位硫铁矿的协同处置研究》文中指出氧化铝生产工艺中所排放的大宗工业固废赤泥具有碱性强、碱组分复杂的特点。硫铁矿常伴生于有色金属硫化矿及煤矿,因其品位低、综合利用难度大而在矿山采选过程中大量废弃,其在自然环境中被风化氧化而释放大量硫酸等危害物。赤泥及低品位硫铁矿的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还造成地下水、土壤污染。本研究针对赤泥含碱及硫铁矿产酸的特性,提出碱性赤泥与硫铁矿产酸的协同中和处理的思路。即分析赤泥淋滤过程中游离碱与化学结合碱的释放规律,优化低品位硫铁矿的产酸环境条件,实现赤泥脱碱与低品位硫铁矿脱酸的稳定化处理处置,并为两者的土壤化利用奠定基础。赤泥中的碱物质以结合碱为主,其中游离碱含量约为3.59×10-3 mmol/g,结合碱含量约为0.261 mmol/g。在超纯水淋滤过程中,以游离碱的溶出为主,Na+、K+的溶出量分别为5.1×10-3 mmol/g和0.34×10-3 mmol/g,化学结合碱溶出滞缓。在盐酸淋滤过程中,游离碱与结合碱同步溶出;前10 h内,Na+大量快速溶出,溶出量约为0.69 mmol/g;Na+、K+和Mg2+首先从赤泥中溶出,受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的影响,Ca2+在10h后开始溶出。在硫酸淋滤过程中,前10 h内,Na+也是大量快速溶出,溶出量约为0.79 mmol/g;Ca2+在18 h后开始溶出,除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的影响之外,SO42-与Ca2+结合生成微溶的Ca SO4导致Ca2+的溶出时间晚于盐酸淋滤过程。通过酸性矿山废水筛选富集出了以氧化亚铁硫杆菌,物种丰度约为50%,能显着提高低品位硫铁矿的产酸量和还原态硫转化率。氧化亚铁硫杆菌对低品位硫铁矿氧化产酸的最优条件为:初始p H为2.00,矿石投加量为10 g/L(矿石过100目筛),菌液浓度为15%(菌液个数为1.68×108 CFU/m L),H+的产量约为0.9mmol/g,低价还原态硫的转化率约为53.7%。氧化过程中的ORP维持在500 m V左右,可保持较好的微生物活性。硫铁矿生物氧化酸性浸出液对赤泥的碱中和协同处置实验表明,酸性生物浸出液对赤泥有较好的中和脱碱作用,酸性浸出液中的SO42-与赤泥中的Ca2+结合形成微溶的硫酸钙,而Fe3+在处理过程中以水解产生H+的形式参与脱碱,导致SO42-和Fe3+向赤泥中迁移。当低品位硫铁矿的还原态硫含量为1.41%时,处理低品位硫铁矿与赤泥的质量比为7:100,Na+的去除率约为97.3%,可实现大宗工业固废的赤泥脱碱与低品位硫铁矿脱酸,且生化淋滤脱碱后的赤泥无返碱效应,效果稳定。
孟婧[8](2019)在《青岛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的选址与布局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大多起到引导,甚至支配的作用,工业发展往往成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以青岛市为研究对象,对青岛建置以来的工业发展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索,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界定、目标与意义、内容与范围;并介绍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进行研究的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为研究分析部分。首先,按时间段分别对青岛的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发展情况,并揭示出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现存的一些问题;其次,分析各时期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工业空间形态的特征,研究分析工业空间演变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相关性,揭示出工业空间的变化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并系统的分析了影响两者以及两者之间作用关系的影响因素;最后,研究分析了青岛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并按其宏观层面与中观层面分别分析其影响结果与影响机制。第三部分为研究结论部分,通过第二部分的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分析,这部分针对于现存的工业与城市空间之间的问题而提出优化建议与解决策略,并将全文研究分析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出研究结论。
王安妮[9](2019)在《SF公司财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目标企业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并对企业整体战略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的财务战略,采用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本文将国内外专家对于财务战略理论及案例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描述了公司战略和财务战略的相关概念,为下文对于目标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理论基础。本文选取了化肥行业的老牌公司SF公司作为案例,采用PES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对SF公司财务战略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公司组织架构、运营模式、财务分析等角度对财务战略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次,用财务战略矩阵分析方法对近5年SF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评价,并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确定SF公司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应采取的财务战略。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和SF公司的发展战略,为其制定了总体的财务战略,并从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营运资金管理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财务战略。最后,针对SF公司在实施财务战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了财务战略的顺利实施推进,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满曰河[10](2018)在《德源肥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的肥料市场,尤其是有机肥料市场,有众多的生产厂家,各大厂家需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并获得竞争优势,除了要确保产品质量的优质性,加大产品品牌营销投入,推动产品知名度和形象提升外,企业生存的根本在于发展战略的制定、选择与实施。随着有机肥市场的竞争激烈化,能否制定出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这些将是德源肥业有限公司——有机肥行业的后起之秀,高端有机肥市场的领头羊,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并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对德源肥业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在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也能为同类有机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文章运用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数据对有机肥行业及德源肥业公司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使用PEST工具对德源肥业公司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宏观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用归纳分析法与系统分析法对德源肥业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从政治主体、经济现状、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宏观方面进行分析。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原料、市场、竞争对手等对公司的影响,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对整个有机肥行业,所面临的外部挑战与机遇展开详细分析评估,并分析评估了德源肥业公司的内部优劣势。最后使用SWOT分析矩阵,列举了备选方案。结合德源肥业公司的现状及对有机肥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提出了德源肥业的战略方案为增长型战略。在文章的最后,为了保障德源肥业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从企业文化、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和主要业务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二、青岛东方化工集团三元素复合肥生产工艺填补国内空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东方化工集团三元素复合肥生产工艺填补国内空白(论文提纲范文)
(1)主要磷肥产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磷肥产品发展历程 |
1.1 过磷酸钙 |
1.2 重过磷酸钙 |
1.3 磷酸铵类肥料 |
1.4 磷矿粉 |
1.5 硝酸磷肥 |
1.6 钙镁磷肥 |
2 展望 |
(3)河北田加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工具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工具 |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1.3.1 相关理论 |
1.3.2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田加力外部环境分析 |
2.1 田加力公司PEST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
2.1.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1.5 技术环境分析 |
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2.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2.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2.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2.2.4 替代品的威胁 |
2.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2.3 有机肥需求量及市场发展阶段 |
2.4 外部机遇与威胁对有机肥行业及田加力公司综合影响 |
2.5 田加力公司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第3章 田加力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田加力公司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1 田加力公司的创立 |
3.1.2 田加力公司的现状 |
3.1.3 田加力公司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
3.2 田加力公司资源分析 |
3.2.1 原料资源分析 |
3.2.2 品牌资源分析 |
3.2.3 人力资源分析 |
3.2.4 财务资源分析 |
3.3 田加力公司能力分析 |
3.3.1 田加力公司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
3.3.2 田加力公司研发能力 |
3.3.3 田加力公司市场营销能力 |
3.4 田加力公司内部优劣势分析 |
3.5 田加力公司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田加力公司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
4.1 田加力公司SWOT分析 |
4.1.1 田加力公司SWOT分析矩阵 |
4.1.2 田加力公司备选战略方案选择 |
4.2 田加力公司纵向一体化战略选择 |
4.3 田加力公司业务层战略选择 |
4.3.1 田加力公司差异化战略选择 |
4.3.2 差异化战略总体思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田加力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5.1 重塑田加力公司企业文化 |
5.2 调整田加力公司组织架构 |
5.3 提高规范化管理效率以降低管理成本 |
5.4 选择重点作为基础市场并成立新的销售团队 |
5.5 提高田加力公司科技含量 |
5.5.1 成立研发中心 |
5.5.2 研发投入单独列资 |
5.6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1.2 莴笋产业发展现状 |
1.2 化学肥料在我国蔬菜生产中的施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缓释肥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1.3.1 缓释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2 缓释肥的国内外施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3 我国发展缓释肥的对策及前景展望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2.4.1 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 |
2.4.2 植株干物质量和养分含量 |
2.4.3 肥料利用率计算 |
2.4.4 产量和营养品质的测定 |
2.4.5 土壤样品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的影响 |
3.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干物质积累、养分利用的影响 |
3.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率的影响 |
3.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莴笋养分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3.2.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3.2.5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3.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莴笋土壤养分和相关酶的影响 |
3.3.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
3.3.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土壤相关酶的影响 |
3.3.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土壤养分和相关酶的相关性 |
3.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莴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4.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产量的影响 |
3.4.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安全品质的影响 |
3.4.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营养品质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干物质积累、养分利用的影响 |
4.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养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5)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
1.2 缓释肥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1.2.1 缓释肥的养分释放机理 |
1.2.2 缓释肥的类型 |
1.2.3 缓释肥的应用效果 |
1.3 有机肥料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1.3.1 新型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机理及效果 |
1.3.2 风化煤的利用现状 |
1.4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理 |
1.4.1 新型微生物肥料的标准体系及作用机理 |
1.4.2 有益菌芽孢杆菌的应用现状 |
1.5 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
1.6 肥料剂型的研究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8.1 研究内容 |
1.8.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原料及配方筛选 |
2.1.1 试验材料及性质表征 |
2.1.2 试验设计与采样方法 |
2.2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芽孢杆菌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样品采集方法 |
2.3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养分淋溶及释放特点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 |
2.3.3 样品采集方法 |
2.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树及苹果园土壤的影响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设计 |
2.4.3 样品采集方法 |
2.5 样品分析化验方法 |
2.5.1 芽孢杆菌的测定方法 |
2.5.2 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 |
2.5.3 植株生理和光合指标的测定方法 |
2.5.4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6 试验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原料特征及配方筛选 |
3.1.1 活化腐植酸的特征 |
3.1.2 高分子缓释肥(PSF)的养分释放规律及结构特征 |
3.1.3 B153形态观察及分泌物检测 |
3.1.4 番茄专用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配方筛选 |
3.1.5 B153在原料中活性差异机理分析 |
3.1.5.1 PSF养分缓释保护有益菌活性 |
3.1.5.2 不同原料配方pH和电导率分析 |
3.1.6 果树专用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配方筛选 |
3.2 BCSF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B153的定殖规律 |
3.2.1 不同处理对盆栽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对盆栽番茄生理性状的影响 |
3.2.3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不同生长期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4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不同生长期光合指标的影响 |
3.2.5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2.6 施肥处理对盆栽番茄生理和光合指标的PCA主成分分析 |
3.2.7 芽孢杆菌B153在盆栽番茄根际土壤的定殖规律 |
3.2.8 芽孢杆菌对盆栽番茄促生机理分析 |
3.3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研制及养分淋溶和释放效果研究 |
3.3.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 |
3.3.2 不同处理淋洗液pH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 |
3.3.3 不同处理淋洗液EC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规律 |
3.3.4 不同处理淋洗液速效养分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
3.3.5 不同处理淋洗液全氮含量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
3.3.6 不同处理淋洗液钙和镁离子含量随淋洗孔隙体积的变化 |
3.3.7 不同处理淋洗液速效养分的PCA主成分分析 |
3.3.8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pH和EC的变化 |
3.3.9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 |
3.3.10 不同处理下淋洗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3.3.1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点 |
3.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苹果园土壤养分及苹果树生长的影响 |
3.4.1 苹果园土壤全年地温和气温变化规律 |
3.4.2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苹果园土壤中的有益菌活性变化 |
3.4.3 不同施肥处理下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 |
3.4.4 不同施肥处理苹果树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 |
3.4.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
3.5 不同施肥处理对苹果园土壤细菌区系的影响 |
3.5.1 不同处理土壤细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
3.5.2 不同处理对细菌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
3.5.3 不同处理对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 |
3.5.3.1 不同处理细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
3.5.3.2 不同施肥处理下细菌门水平差异 |
3.5.3.3 不同施肥处理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 |
3.5.3.4 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LEfSe分析 |
3.6 不同处理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3.6.1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OTU分布差异比较 |
3.6.2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3.6.3 不同处理对土壤真菌β多样性的影响 |
3.6.3.1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
3.6.3.2 不同施肥处理下品果园土壤真菌门水平的柱状图 |
3.6.3.3 不同处理土壤真菌属水平下群落结构 |
3.6.3.4 苹果园土壤真菌群落LEfSe分析 |
3.7 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
3.7.1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细菌相互关系 |
3.7.2 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真菌相互关系 |
4.讨论 |
4.1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原料及对有益菌活性的影响 |
4.1.1 活化的风化煤腐植酸性质特点及对有益菌的影响 |
4.1.2 高分子缓释肥的养分释放特点及对有益菌活性的影响 |
4.2 芽孢杆菌对番茄生长的影响及促生机理 |
4.2.1 芽孢杆菌在番茄根系的定殖规律 |
4.2.2 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
4.3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土壤pH和酶活性的影响 |
4.3.1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土壤pH的影响 |
4.3.2 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对淋溶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4 果树专用超大颗粒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在苹果树上的施用效果 |
4.4.1 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影响苹果树生长 |
4.4.2 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影响苹果园土壤微生物区系 |
5 结论 |
6 主要创新点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专利情况 |
(6)中国磷化工行业60年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磷矿现状 |
2 磷化工中间产品 |
2.1 黄磷及热法磷酸 |
2.2 湿法磷酸 |
2.3 精制磷酸 |
2.4 磷石膏 |
3 磷化工产品 |
3.1 磷铵系列 |
3.1.1 料浆法磷酸一铵 |
3.1.2 传统法磷酸二铵 |
3.1.3 工业级磷酸一铵 |
3.1.4 水溶性磷酸一铵 |
3.1.5 聚磷酸铵 |
3.2 精细磷酸盐 |
3.2.1 饲料磷酸钙 |
3.2.2 工业磷酸二氢钾 |
3.2.3 工业磷酸钠盐 |
3.2.4 其他精细磷产品 |
3.3 磷系功能材料 |
3.3.1 磷系电池材料 |
3.3.2 磷系阻燃材料 |
4 存在问题、发展趋势与展望 |
4.1 存在问题 |
4.2 发展趋势与展望 |
(7)大宗工业固废赤泥与低品位硫铁矿的协同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大宗工业固废的来源及危害 |
1.1.1 赤泥的来源及危害 |
1.1.2 低品位硫铁矿的来源及危害 |
1.2 赤泥处理的研究现状 |
1.2.1 赤泥脱碱处理的研究现状 |
1.2.2 赤泥的资源化利用 |
1.3 低品位硫铁矿的处理现状 |
1.3.1 低品位硫铁矿的产酸研究 |
1.3.2 低品位硫铁矿的资源化利用 |
1.4 大宗工业固废的研究现状 |
1.4.1 大宗工业固废存在的问题 |
1.4.2 大宗工业固废的协同处理现状 |
1.5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5.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淋滤条件下赤泥的矿物溶出及重构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及装置 |
2.1.3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赤泥的游离碱和结合碱含量分析 |
2.2.2 淋滤液pH的变化及OH-的释放 |
2.2.3 淋滤过程的碱物质溶出 |
2.2.4 淋滤液阴离子迁移过程 |
2.2.5 淋滤溶出过程的矿物分解及重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氧化低品位硫铁矿的产酸条件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低品位硫铁矿的低价还原态硫含量 |
3.2.2 初始pH对生化产酸的影响 |
3.2.3 矿石投加量对生化产酸的影响 |
3.2.4 菌液浓度对生化产酸的影响 |
3.2.5 低品位硫铁矿生化产酸量与铁、硫的关系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酸性浸出液与赤泥的协同处置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对赤泥处置过程中的pH变化及OH-产量 |
4.2.2 酸性浸出液中Fe和SO_4~(2-)的迁移 |
4.2.3 赤泥中碱金属离子的迁移 |
4.2.4 赤泥脱碱的耗酸量与脱碱率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B 实验试剂、仪器及耗材 |
(8)青岛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界定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与框架 |
1.5.1 研究主要创新点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工业发展与工业空间的研究 |
2.2 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 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影响与作用的研究 |
2.4 青岛市相关领域的研究 |
第3章 青岛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发展状况 |
3.1 殖民时期—城市初期发展与工业基础的奠定 |
3.1.1 城市的萌芽与手工业的发展(1891-1898) |
3.1.2 城市的雏形与德资主导的工业发展(1898-1914) |
3.1.3 城市的拓展与日资主导的工业发展(1914-1929) |
3.2 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加速与停滞 |
3.2.1 城市的整合与华资工业的快速发展(1929-1937) |
3.2.2 城市发展的停滞阶段与工业的缓慢发展(1937-1949) |
3.3 建国初期—城市建设的探索与计划经济下的工业发展 |
3.3.1 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探索(1949-1966) |
3.3.2 城市的无序发展与工业的混乱发展(1966-1978) |
3.4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经济转型下的工业发展 |
3.4.1 城市发展的突破与工业发展改革的探索(1978-1992) |
3.4.2 城市的跳跃发展与工业的快速发展(1992-) |
3.5 现存的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矛盾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与工业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分析 |
4.1.1 建置时期与殖民时期的组团型形态 |
4.1.2 国民政府时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带型形态 |
4.1.3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品”字形组团型形态 |
4.1.4 21世纪初以来的多中心组团型形态 |
4.2 工业空间特征分析 |
4.2.1 德占时期的点状分布 |
4.2.2 日占时期的块状分布 |
4.2.3 国民政府时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带状分布 |
4.2.4 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品”字形组团分布 |
4.2.5 21世纪初的组团型环湾分布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优越的环境基础,奠定了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的优势 |
4.3.2 政治变革影响下,空间建设的加速与放缓 |
4.3.3 交通系统牵引下,空间的持续北拓与飞地发展 |
4.3.4 规划政策指导下,工业空间引领城市空间拓展 |
4.3.5 技术进步推动下,工业发展引起城市空间剧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岛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分析 |
5.1 宏观层面的影响 |
5.1.1 影响城市空间整体格局 |
5.1.2 引导城市空间拓展方向 |
5.1.3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
5.1.4 推动城市空间容量增长 |
5.2 中观层面的影响 |
5.2.1 引领各功能空间共生集聚 |
5.2.2 带动厂城空间互嵌 |
5.2.3 引导区域道路空间演变 |
5.2.4 加速用地属性更替 |
5.2.5 调节城市空间强度 |
5.2.6 塑造区域空间肌理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策略 |
6.1 老工业区合理的规划改造,优化城市空间 |
6.2 发展生态工业,构建良好的生态城市 |
6.3 依托现有空间基础,加强产业集聚的城市空间形态 |
6.4 合理规划工业空间,建立良好城市空间形态 |
6.5 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发展,促进产城融合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和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9)SF公司财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战略 |
2.1.2 财务战略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增长理论 |
2.2.2 价值创造理论 |
2.2.3 财务战略矩阵理论 |
2.2.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SF公司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
3.1 SF公司概况 |
3.2 SF公司发展战略 |
3.2.1 公司使命 |
3.2.2 SF公司发展历程 |
3.2.3 公司战略现状 |
3.3 财务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
3.3.1 PEST分析 |
3.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4 财务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
3.4.1 公司组织架构 |
3.4.2 公司运营模式 |
3.4.3 公司生产能力 |
3.4.4 公司销售能力 |
3.4.5 公司人力资源 |
3.4.6 公司财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SF公司财务战略制定 |
4.1 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
4.1.1 数据选取及计算 |
4.1.2 财务战略矩阵分析 |
4.2 生命周期分析 |
4.2.1 SF公司生命周期判断 |
4.2.2 SF公司成熟期对应的财务战略 |
4.3 SF公司基于财务战略矩阵和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制定 |
4.3.1 SF公司财务战略目标 |
4.3.2 SF公司总体财务战略 |
4.3.3 SF公司筹资战略制定 |
4.3.4 SF公司投资战略制定 |
4.3.5 SF公司收益分配战略制定 |
4.3.6 SF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战略制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F公司财务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积极做好战略复盘 |
5.2 建立战略预算体系 |
5.3 完善风险和内控管理 |
5.4 强化税务筹划 |
5.5 推进信息化建设 |
5.6 优化财务团队建设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德源肥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工具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工具 |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
1.3.1 相关理论 |
1.3.2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德源肥业公司发展现状与问题 |
2.1 德源肥业公司创立 |
2.2 德源肥业公司现状 |
2.2.1 德源肥业公司生产及经营现状 |
2.2.2 德源肥业公司组织架构 |
2.3 德源肥业公司现阶段面临问题 |
2.3.1 肥料销售季节性导致融资困难 |
2.3.2 销量分布不均,市场占有率低 |
2.3.3 公司利润相对较低 |
第三章 德源肥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德源肥业公司PEST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3 外部机遇与威胁对有机肥行业及德源肥业公司综合影响 |
第四章 德源肥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德源肥业公司资源分析 |
4.1.1 原料资源分析 |
4.1.2 品牌资源分析 |
4.1.3 人力资源分析 |
4.1.4 财务资源分析 |
4.2 德源肥业公司能力分析 |
4.2.1 德源肥业公司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
4.2.2 德源肥业公司创新能力 |
4.2.3 德源肥业公司市场营销能力 |
4.3 德源肥业公司内部优劣势分析 |
第五章 德源肥业公司战略定位 |
5.1 德源肥业公司SWOT分析 |
5.1.1 德源肥业公司SWOT分析矩阵 |
5.1.2 德源肥业公司备选战略方案 |
5.2 德源肥业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3 德源肥业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5.3.1 重塑德源肥业公司企业文化 |
5.3.2 调整德源肥业公司组织架构 |
5.3.3 提高模块管理效率以降低管理成本 |
5.3.4 新成立公司总部及采购小组和新的销售团队 |
5.3.5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才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青岛东方化工集团三元素复合肥生产工艺填补国内空白(论文参考文献)
- [1]主要磷肥产品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朱希茹,许梦瑶,王芳,普正仙,黄成东. 肥料与健康, 2021(04)
- [2]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HW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李俊波.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3]河北田加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赵鑫.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7)
- [4]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大棚莴笋生长生理、养分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陈艺易.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5]新型生物有机无机缓释肥的研制[D]. 王欣英.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6]中国磷化工行业60年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J]. 王辛龙,许德华,钟艳君,严正娟,罗涛,杨秀山,吴振国,钟本和. 无机盐工业, 2020(10)
- [7]大宗工业固废赤泥与低品位硫铁矿的协同处置研究[D]. 张开.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青岛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D]. 孟婧.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9]SF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 王安妮. 燕山大学, 2019(03)
- [10]德源肥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满曰河. 内蒙古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