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的几点体会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的几点体会

一、血府逐瘀汤在临床运用的几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皎皎[1](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李明轩[2](2021)在《中医综合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作用,总结中医综合疗法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参与研究的60例患者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使用随机数字表分选两组患者,包括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中医综合疗法组),每组均为30人;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一次/天;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一次/天或替格瑞洛90mg两次/天;阿托伐他汀钙20-40mg一次/天或瑞舒伐他汀钙10-20mg一次/天;琥珀酸美托洛尔47.5mg-95mg一次/天),其他药物如降糖药、降压药物等根据患者平素口服药情况而定;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包括中药颗粒剂口服,耳穴压丸,穴位贴敷及舌操锻炼。两组采取相互对照的方法进行观察,观察时间为4周。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史、病程等),同时记录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最终收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积分、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并运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做统计学分析,研究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各类评分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支架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中医证候疗效: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显着性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为48.28%、显效率为13.79%,均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有效率20.00%、显效率0%,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治疗前,两组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在各维度上均显示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各自组内比较,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各项维度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SF-36生存质量量表:治疗前,两组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健康变化(HT)全部9个维度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各自组内比较,各维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生理功能(PF)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健康变化(HT)这8个维度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中医综合疗法可以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中医症状;改善该证型患者的生活状态、减少心绞痛发作情况、提高对疾病治疗的满意度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整体提升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黄敏敏[3](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孙新月[4](2019)在《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观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为最常见的神经心理障碍之一,以卒中后持续情感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特征。目前对于PS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多认为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神经精神疾病伴发的肠道菌群变化日益受到重视,现有的研究显示脑卒中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关系密切,肠道菌群不仅参与PSD的发生发展,甚至可以干预PSD的治疗,根据李小黎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PSD患者肾虚肝郁的辨证思路,结合特色中医特色理论,探索肾虚肝郁型PSD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目的:本研究通过探索肾虚肝郁型PS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探索肾虚肝郁型PSD患者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探讨肠道菌群干预PSD的发生机制,给包括PSD在内的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收集33例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与10例健康志愿者粪便标本,提取粪便样本的DNA并对其进行细菌16S rDNA V3-V4区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通过Illumina MiSeqPE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对最终的PCR扩增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样品中菌落组成、物种丰度、菌落比较等信息。结果:肾虚肝郁型PSD组患者与对照组志愿者相比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ACE、Chaol、Shannon指数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CE、Chaol、Shannon指数高于肾虚肝郁型PSD组,说明肾虚肝郁型PSD组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菌群丰度较对照组低。肾虚肝郁型PSD患者的肠道菌群在门的分类水平上,在门水平的相对丰度比较,PSD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厚壁菌门、蓝藻菌门相对丰度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目水平上两组对比拟杆菌目、变形菌目、乳杆菌目在PSD组相对丰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S2菌目在PSD组的相对丰度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的相对丰度比较,PSD组乳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丰度增多,嗜血菌属、反刍球菌、毛螺菌属、光纲菌属、罗氏菌属、巴斯德氏菌属相对丰度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门水平上,蓝藻菌门、疣孢菌门与HAMD量表评分呈正相关,疣孢菌门与年龄呈正相关,疣孢菌门、变形菌门与卒中发病年限呈正相关,蓝藻菌门与卒中发病年限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目水平上,弯曲菌目、疣微菌目、YS2菌目与HAMD量表评分呈正相关,乳杆菌目、疣微菌目与年龄呈正相关,伯克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目、梭菌目与年龄呈负相关,疣微菌目、肠杆菌目与卒中发病年限呈正相关,YS2菌目、巴斯德氏菌目与卒中发病年限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草酸杆菌属、弯曲杆菌属、阿克曼属与HAMD量表评分呈正相关,拉氏罗菌属与HAMD量表评分呈负相关,阿克曼属、优杆菌属、粪芽孢菌属、埃格特菌属、假单胞菌属、Anaerotruncus菌属、乳杆菌属、棒杆菌属与年龄呈正相关,梭菌属、普雷沃氏菌属、萨特氏菌属、嗜血菌属、玫瑰杆菌属与年龄呈负相关,Pyramidobacter菌属、阿克曼属、梭菌属、粪芽孢菌属、埃格特菌属与卒中发病年限呈正相关,嗜血菌属、毛螺旋菌属与卒中发病年限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虚肝郁型PSD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肾虚肝郁型PSD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变化与卒中后抑郁的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从肠道菌群角度探索PSD的发病机制干预PSD的治疗,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徐飞[5](2019)在《补肾活血稳压颗粒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观察补肾活血稳压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肾虚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相比,两组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血脂、全血粘度的改善情况,分析两组疗效性。方法:选择符合肾虚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低脂低盐饮食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日;当阿司匹林肠溶片不能耐受时改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50mg-75mg,1次/日;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11.875 mg-95 mg,1次/日,视心率变化调整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日;盐酸贝那普利片2.5mg-10 mg,1次/日,视血压情况调整剂量;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补肾活血稳压颗粒(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牛膝、川芎、丹参、当归、益母草、茯苓、泽泻、丹皮、黄芪、菟丝子)。该颗粒剂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所制,10g袋,早中晚各服一袋。疗程:两组均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进行评估。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如胸痛胸闷、腰膝酸软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硝酸甘油停减率: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硝酸甘油使用率上降低更多(P<0.05)。4心电图疗效比较:对心电图ST段及T波的改变,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5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在调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6全血粘度方面:治疗后治疗组改善全血高切相对指数(whole blood high cut relative index,GQXD)、全血低切相对指数(whole blood low cut relative index,DQXD)、全血还原粘度:低切(whole blood reduction viscosity:low cut,HDQ)及全血还原粘度:高切(whole blood reduction viscosity:high cut,HGQ)优于对照组,各项均P<0.05。7综合疗效比较:在中医证候疗效、心绞痛疗效、硝酸甘油停减率、心电图疗效、在调脂疗效以及调节全血粘度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有不良反应,但程度较轻,无需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均等,P>0.05。结论:1补肾活血稳压颗粒能够降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如胸闷胸痛,腰膝酸软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该颗粒剂能够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3该颗粒剂能够有效降低硝酸甘油的使用率,改善心脏预后。4该颗粒剂的应用对心电图ST-T段改变明显,减少心肌缺血缺氧。5该颗粒剂可以调节患者TC、TG、LDL-C及HDL-C的水平以及全血粘度(HGQ、HDQ、GQXD、DQXD)水平,降低心血管危险分层,改善预后。6该颗粒剂无明显不良反应,甚至有可能会减轻他汀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副反应发生率。综上所述,采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制定该颗粒剂,该颗粒剂联合西药治疗肾虚血瘀型稳定性心绞痛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西药。

刘签兴[6](2018)在《刘如秀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核心方发掘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1.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刘如秀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核心方发掘1.1研究目的探讨刘如秀教授辨治肾虚血瘀型胸痹的用药经验及核心处方,进而总结其辨治肾虚血瘀型胸痹的学术特色。1.2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经刘如秀教授诊治的肾虚血瘀型胸痹患者57例、共114个诊次的诊疗信息,运用实时在线展示技术(OLAP)、复杂网络技术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其临床处方药物在使用频次、类别、功效、性味归经等方面的规律,并整理其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的临床核心方及相应的药物加减规律。1.3研究结果(1)中药频次:临床出现药物99种,其中常用的前20种为三七、太子参、桑椹、薤白、茯苓、瓜萎、制何首乌、麸炒枳壳、蜜炙甘草、黄芪、炒苦杏仁、法半夏、炒酸枣仁、生地黄、甘草、当归、盐补骨脂、柏子仁、醋山甲、煅龙骨。统计中药使用剂量均为临床常用量,其在临床常用的20味中药中扶正中药占60%,祛邪中药占40%,突出了扶正的重要性。(2)中药类别:常用的前5类药物是:补虚药、止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化痰药,说明刘教授辨治肾虚血瘀型胸痹最重视补虚药的应用,同时也兼用理气调血、化痰渗湿等药物。(3)中药功效: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补肾散血法、益气生津法、宁心安神法、健脾渗湿法等,表明刘教授在临证时并非囿于单一方法,而是立足整体、多角度诊治疾病。(4)中药药性:临床常用的前5种四气属性是:平、温、寒、微温、微寒,说明刘教授临床用药善于寒温并用;常用的前5种五味属性为:甘、微苦、辛、苦、酸,说明其处方多遵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甘保胃气、苦以坚阴等理论来遣方用药;在毒性方面,很少出现有毒、大毒药物,说明其重视临床安全用药。(5)中药归经:在处方药物中,最常出现的前6种药物归经是:肺经、肝经、脾经、肾经、胃经以及心经,说明刘如秀教授认为肾虚血瘀型胸痹与肺经、肝经、脾经、肾经、胃经以及心经关系密切。(6)核心方及临床加减:刘教授治疗肾虚血疲型胸痹的核心方由制何首乌、桑椹、瓜萎、薤白、太子参、黄芪、三七、当归、生地黄、炒酸枣仁、盐补骨脂、茯等、法半夏、炒苦杏仁、麸炒枳壳、蜜炙甘草组成。临床加减,若患者气滞血瘀明显,加醋香附、醋乳香;脾肾阳虚明显,加党参、生白术、制吴茱萸、黑顺片;肝郁脾虚明显,加北柴胡、山药。咳嗽痰多者,加桔梗、浙贝母;肩颈麻木不适者,加桂枝、川芎、羌活。1.4研究结论刘如秀教授传承国医大师刘志明“从肾论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她认为胸痹是本虚标实之证,其中本虚以患者的肾元匮乏为主,标实则侧重于血瘀、痰湿等实邪,,临床上治疗时应补虚泻实、标本同治。临床上刘如秀教授善用制何首乌、桑椹、三七、太子参、薤白、茯苓、瓜萎等药物,其滋肾喜用制何首乌、桑椹等甘平和缓类药物,活血喜用三七、当归等苦温味厚类药物,并在临证时习惯适当佐配化痰、通阳等药物以兼顾他邪。对肾虚血瘀型胸痹,刘如秀教授治疗从“肾虚血瘀”的主要病机立论,使用滋肾活血方(由制何首乌、桑椹、瓜萎、薤白、太子参、三七、当归、生地黄、盐补骨脂等组成)进行治疗,收效满意。从肾论治是刘如秀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核心学术思想。2.滋肾活血方治疗PCI术后肾虚血瘀型心绞痛疗效观察2.1研究目的探讨滋肾活血方治疗PCI术后肾虚血瘀型心绞痛的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并探讨其治疗机制。2.2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心血管科的PCI术后肾虚血瘀型心绞痛患者60例,按照1:1匹配,随机的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PCI术后西医常规的基础治疗方式予以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滋肾活血方(广安门医院制剂室提供)治疗。如若患者合并有其他类型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则予以相应的对症常规治疗。观察周期为1个月,对比患者用药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心电图、血脂水平、终点事件等疗效指标,同时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不良事件等予以观察监测。2.3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过程,利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描述,若观察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则采用t检验;若不符合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利用频数、百分率等进行统计描述时,选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4研究结果(1)中医证候:治疗目前后相比较,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治疗组临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患者胸痛、胸闷、心悸、短气、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象及脉象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改善(P<0.05);在耳鸣方面则没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胸痛、胸闷、心悸、短气、头晕目眩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在腰膝酸软、耳鸣、舌象及脉象方面则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胸痛、心悸、腰膝酸软、舌象及脉象方面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在胸闷、短气、头晕目眩、耳鸣方面的疗效无显着差异(P>0.05)。(2)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治疗前后相比较,治疗组在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主观感受及治疗满意程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及心绞痛发作频率方面亦存在明显的改善(P<0.05);而在治疗满意程度及主观感受方面却没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患者躯体活动受限程度、治疗满意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及主观感受方面的临床疗效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而在患者心绞痛稳定状态方面的改善程度,两组间却没有显着的差异(P>0.05)。(3)汉密顿焦虑量表:治疗前后相比较,治疗组在患者的躯体性焦虑因子、精神性焦虑因子和HAMA总分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临床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的躯体性焦虑因子及HAMA总分方面亦有着明显的临床改善(P<0.05);在精神性焦虑因子方面不存在明显的临床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躯体性焦虑因子及HAMA总分方面的疗效存在着明显差异(P<0.05);在精神性焦虑因子方面的疗效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4)汉密顿抑郁量表:治疗前后相比较,治疗组在患者阻滞、睡眠障碍、日夜变化、绝望感、焦虑/躯体化和HAMD总分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改善(P<0.05);在患者体重、认识障碍的方面则无明显的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焦虑/躯体化、HAMD总分及阻滞方面有着明显改善(P<0.05);却在患者的日夜变化、睡眠障碍、体重、认识障碍以及绝望感方面均没有明显的疗效(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在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及HAMD总分方面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在患者焦虑/躯体化、体重以及认识障碍方面的临床疗效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5)心电图疗效:治疗前后相比较,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心电图显效率分别是30%与16.67%,临床心电图有效率分别是46.67%与56.67%,临床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是76.67%与70%。虽然可以看出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患者的心电图改善方面情况稍好,但二者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6)血脂指标:治疗前后相比较,治疗组在患者ApoB、TC、LDL以及HDL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在TG和ApoA1方面却没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ApoB、LDL以及TC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在患者HDL、ApoA1以及TG水平方面未发现明显的改善情况发生(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在血清TC及HDL方面的改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在ApoA1、LDL、ApoB以及TG方面的改善情况无显着的统计差异(P>0.05)。(7)炎症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在CRP、HCY方面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患者的CRP水平以及HCY水平方面亦存在着明显的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在CRP、HCY方面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8)终点事件、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指标:在临床研究期间,60例患者中均没有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等情况发生,而且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进行的比较发现,均无明显的异常变化发生(P>0.05)。2.5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滋肾活血方对于PCI术后肾虚血瘀型心绞痛能够收到安全可靠的疗效。这体现在滋肾活血方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心绞痛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心悸、腰膝酸软等临床不适,对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有效干预,体现了“双心医学”的治疗理念;还体现在滋肾活血方可以改善患者的脂质代谢,使血清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从而达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性进程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目的。此外,滋肾活血方对治疗期间患者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不良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也没有不良反应和终点事件的发生,说明滋肾活血方安全可靠。

王晶[7](2017)在《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肿瘤患者的癌性疼通的疗效;研究其对癌性疼痛患者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价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同时探讨祖国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治疗策略,寻找二者在治疗肿瘤相关性疼痛的结合点。方法选取来自于湖北省武汉市四医院肿瘤科就诊并且时间是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的肿瘤相关性中度疼痛患者54例,均经NRS评分为中度(4-7分)慢性癌痛的患者。将入组的病人用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即延胡索颗粒组)31例,对照组(奥施康定组)23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予以初始稳态剂量(疼痛评分48小时内≤3分)奥施康定片20mg Q12h吞服,勿掰开嚼服、含服等。根据疼痛情况进行滴定,连续用药4周;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延胡索颗粒2袋/次,即1g/次Q12h,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进行滴定,连续用药四周。治疗前后检查患者常规体检指标,如血象、肝肾功能等;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四周后,观察组的疼痛控制率为74.19%,对照组的疼痛控制率为52.17%;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率上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为54.84%,对照组为91.31%,二者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两组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能明显改善中度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能较好的减少暴发痛次数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能明显减轻奥施康定引起的不良反应。

朱美[8](2016)在《消瘤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消瘤方治疗30例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与宫瘤消胶囊治疗3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消瘤方改善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的情况,治疗前后血清E2、P的水平变化及妇科B超检查肌瘤大小的变化,从而评判消瘤方的消症效果,寻求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有效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治疗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导师继承全国妇科名老中医张良英教授经验方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消瘤方治疗,对照组口服宫瘤消胶囊,连续治疗六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根据证属气滞血瘀的子宫肌瘤中医证候评分标准对主症与次症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E2、P的水平变化及妇科B超检查肌瘤大小的变化,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后判定疗效。结果:1.消瘤方与宫瘤消胶囊分别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患者30例,观察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3.33%、16.67%、46.67%和23.33%,总有效率为76.67%;其中轻度患者20例和中度患者1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50.0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0.00%、16.67%、46.67%和26.66%,总有效率为73.33%;其中轻度患者22例和中度患者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6.36%和37.5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主症胞中结块评分下降,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临床次症评分相比,观察组乳房疼痛及经期延长治疗后评分显着降低,经t检验,P<0.05,差异显着。3.治疗后两组患者E2、P水平下降,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两组肌瘤体积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比较,P<0.05,差异显着。5.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肝肾功能对比,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瘤方是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有效方剂,能有效缩小肌瘤,缓解小腹胀满、刺痛,乳房胀痛,精神抑郁等临床症状,改善经色黯、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血量多等月经情况,能使血中E2、P水平显着下降,升高Hb值,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剂。

谭志洪[9](2016)在《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并发症,其危害在于它不仅能加重原有心脏疾病,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突然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文献虽无此病名记载,但当代国医大师继承前贤学术精华,在诊疗心律失常方面的成就显着。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梳理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系统整理国医大师诊治本病的理论渊源、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特色,希冀能对本病更深入地认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文献参考。方法: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联合发布的关于表彰国医大师的两部文件精神,确定本课题研究涉及的国医大师名单。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关于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依托图书馆纸质文献与数据库资源,检索国医大师学术论文及其临床医案,并确保纳入医案全部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与文献研究方法,对占有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梳理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及其源流,注重提炼每位国医大师诊治该病的经验,以大师医案为基础,并结合中医心血管尤其是心律失常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分型,并以数理统计分析总结大师治疗该病的用药特点。成果:立足上述研究方法最终形成学位论文,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调研相关资料,确定国医大师相关验案涉及到的心律失常类型。以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中医病名认识为线索,梳理了心律失常相关的中医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原则。第二章整理并总结了邓铁涛、李今庸等24位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的学术思想,以所选各位国医大师个人为线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每位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理论渊源、诊断特色、辨证技巧、处方特色和用药体会。第三章深入研究符合诊断标准的国医大师验案,依据各位大师对每则医案的辨证分型诊断,将所选医案总结为9大证型,每个证型下列各位大师的不同验案,为临床辨证分型治疗该病提供有益参考。第四章对所选大师医案涉及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以药物使用的频次高低排序为线索,深入分析相关药物的类别、性味、归经及其炮制方法,探讨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用药特点。结论:国医大师在诊治心律失常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当今中医心血管理论与临床发展的重要学术标杆。研究和整理各位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学术精华,不仅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诊断思路、辨证方法、处方技巧及用药经验等方面的文献参考,有利于临床工作者积累间接经验、提高诊疗水平,而且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拓展思路也提供了文献支撑,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学术理论的重要方法。

闫云云[10](2015)在《大承气汤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炎性反应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大鼠回盲部肠黏膜形态学观察、损伤程度的测定、HE染色镜检结果的比较及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乙酰胆碱(Ach)、一氧化氮(NO)、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a(NTF-a)含量变化,评判大承气汤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初步探讨大承气汤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炎性反应量效关系。方法:将60只雌雄各半、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大承气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造模前半小时灌胃,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大承气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高、中、低剂量大承气汤,造模成功后连续灌胃三天。麻醉大鼠,于腹中线下1/3处开腹,使回盲部充分暴露,将中心静脉管处于与回肠肠管并排的位置,在距回盲部1cm处用圆针和丝线穿透肠系膜绕过回肠肠管和中心静脉导管并排进行结扎。抽出中心静脉导管,结束不完全性肠梗阻造模,将腹壁逐层缝合。假手术组开腹后将圆针和丝线穿透肠系膜并不进行结扎。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造模成功后抽取腹主动脉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Ach、 NO、IL-1、IL-6、ET、TNF-a的含量;取大鼠回盲部组织,进行切片、HE染色,参照Axaki Y及Yulpinar MA结肠损伤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观察回盲部形态学变化及计算黏膜损伤指数。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指数、血清中Ach、NO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高、中剂量组大鼠回盲部黏膜损伤指数、血清中Ach、NO含量显降低(P<0.01);与高剂量组比较,中、低剂量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指数和血清中Ach、NO含量明显升高(P<0.05)。2.HE染色回盲部黏膜形态学变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回盲部黏膜有淋巴细胞大量增多、绒毛上皮细胞结构破坏严重、炎细胞增多、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消失、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明显水肿,细胞界限不清,大量炎性细胞出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承气汤高、中、低剂量组回盲部上皮细胞肿胀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水肿、渗出不明显。高剂量组大鼠回盲部黏膜损伤最轻,低剂量组有炎性水肿,发现上皮细胞偶有坏死、脱落。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IL-1、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高、中、低剂量组、假手术组大鼠血清中IL-1、 IL-6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高剂量组比较,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1、 IL-6含量显着升高(P<0.01)。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ET、TNF-a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大承气汤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ET、TNF-a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高剂量组比较,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ET、TNF-a含量显着升高(P<0.01)。结论:1.大承气汤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回盲部黏膜具有保护,减轻其损伤、炎症反应。高剂量组大鼠回盲部炎性损伤最轻,中、低剂量组大鼠回盲部损伤依次减轻。模型对照组大鼠回盲部黏膜损伤严重。2.大承气汤通过减少肠道内毒性物质堆积降低NO合成酶的生成,进而减少NO的大量释放,减轻Ach、NO对组织的直接毒性作用,降低肠壁通透性,防止发生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具有保护肠黏膜的作用。3.大承气汤通过降低血清中IL-1、IL-6、ET、TNF-a含量,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少肠源性吸收,具有保护肠黏膜及组织器官的作用。4.大承气汤与回盲部黏膜炎性反应存在量效关系,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中、低剂量组,中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

二、血府逐瘀汤在临床运用的几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府逐瘀汤在临床运用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中医综合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学PCI术后研究进展
        1 冠心病概述
        2 PCI术治疗冠心病现状概述
        3 西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脏康复及生活质量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冠心病及PCI术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2 中医学对PCI术后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对PCI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研究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基线资料分析
    2 中医证候分析
    3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改善分析
    4 生存质量量表分析
    5 观察组所用干预方式分析
    6 展望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对于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1 卒中后抑郁的西医研究进展
        2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神经及精神类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与脑发育
        2 神经变性疾病与肠道菌群
        3 癫痫与肠道菌群
        4 精神障碍类疾病与肠道菌群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肾虚肝郁型PSD的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特征观察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1 样本量计算及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1 卒中后抑郁与肠道菌群
    2 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3 环境因子对肾虚肝郁型PSD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4 肾虚肝郁型PSD患者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5 结语
    6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论
附录:
    附录1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
    附录2 中医肾虚肝郁证候评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补肾活血稳压颗粒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稳定性心绞痛认识和治疗
    2 西医对稳定性心绞痛认识和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心绞痛发展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脱落标准
    4 评分标准
        4.1 心绞痛症状积分
        4.2 心绞痛的分度参照标准
        4.3 中医症状证候积分
        4.4 中医症状病情分级标准
    5 疗效判定标准
        5.1 心绞痛标准
        5.2 心电图疗效标准
        5.3 硝酸甘油停减率
        5.4 中医证候疗效
        5.5 血脂疗效判定
        5.6 安全性评价判定
    6 研究资料
        6.1 入院前宣教
        6.2 治疗方法
        6.3 治疗周期
    7 观察指标
        7.1 疗效观察指标
        7.2 安全性观察指标
    8 技术路线图
    9 统计学处理
        9.1 治疗前比较
        9.2 治疗后比较
讨论
    1 补肾活血法治疗胸痹心痛的理论探讨
    2 肾虚血瘀与稳定性心绞痛关系
    3 补肾活血法的理论渊源
        3.1 心肾相交理论探讨
        3.2 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理论探讨
    4 导师学术总结
    5 补肾活血稳压颗粒药物分析
        5.1 补肾活血稳压颗粒配伍特点
        5.2 补肾活血稳压颗粒用药特点
    6 研究结果疗效分析
        6.1 中医证候分析比较
        6.2 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
        6.3 心电图疗效分析比较
        6.4 硝酸甘油减药分析
        6.5 血脂的变化
        6.6 全血粘度方面
        6.7 安全性比较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6)刘如秀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核心方发掘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冠心病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的认识
        3. 中医对冠心病病机的认识
        4. 中医对冠心病治疗的认识
        5. 小结与展望
    综述二: PCI术后心绞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PCI术后心绞痛的危险因素
        2. PCI术后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3. PCI术后心绞痛的中医认识
        4. 小结与展望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刘如秀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核心方发掘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整理
        3.2 数据挖掘方法
        3.3 数据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患者一般情况
        4.2 中药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4.3 核心方及药物加减分析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滋肾活血方治疗PCI术后肾虚血瘀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
    3. 试验设计
        3.1 基础治疗方案
        3.2 分组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背景资料观察
        4.2 安全性观测指标
        4.3 疗效性观察指标
        4.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治疗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
        6.2 疗效指标
        6.3 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指标
    7. 讨论
    8.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7)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
    2.4 统计方法
3.结果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治疗研究
    3.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的病因的认识与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期成果
致谢

(8)消瘤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引言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要求
    五、数据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9)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
    1.1 心律失常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及其沿革
        1.1.1 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名探讨
        1.1.2 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沿革
    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1.2.1 外感六淫
        1.2.2 情志内伤
        1.2.3 气血阴阳失常
        1.2.4 饮食不当
        1.2.5 他病或失治误治
        1.2.6 房劳伤肾
        1.2.7 药物影响
    1.3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1.3.1 调和阴阳
        1.3.2 扶正祛邪
        1.3.3 整体论治
第二章 国医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特色
    2.1 第一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
        2.1.1 邓铁涛注重心脾祛痰瘀
        2.1.2 李辅仁补养气血重扶正
        2.1.3 路志正立足中焦重升降
        2.1.4 郭子光重视脉诊畅气血
        2.1.5 颜正华重辨虚实调气血
        2.1.6 任继学明辨虚实必求本
        2.1.7 李振华调理心脾重气阴
        2.1.8 朱良春倡导脉诊调虚实
        2.1.9 裘沛然立足气阳重温通
        2.1.10 颜德馨倡导衡法分期治
        2.1.11 张镜人立足脾胃施膏方
        2.1.12 张琪辨别虚实治病求本
        2.1.13 周仲瑛整体辨证重病机
        2.1.14 李玉奇立足心肾重舌诊
        2.1.15 张学文辨证四要倡脉诊
    2.2 第二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
        2.2.1 王琦体质辨证重血运
        2.2.2 阮士怡注重脾肾兼散结
        2.2.3 刘志明立足心肾重宗气
        2.2.4 李士懋辨识火郁重脉诊
        2.2.5 李今庸注重病机用方精
        2.2.6 陈可冀重视肾阳调肝脾
        2.2.7 段富津气血辨证调虚实
        2.2.8 徐经世基于本虚重舌诊
        2.2.9 唐祖宣立足火衰兼祛邪
第三章 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验案管窥
    3.1 感受外邪
        3.1.1 李玉奇医案(气虚外感心脉阻,益气祛瘀清热瘥)
        3.1.2 王琦医案(外感诱发心悸病,益气温阳通血脉)
        3.1.3 李士懋医案(外感郁热发心悸,清宣郁热畅气机)
        3.1.4 李辅仁医案(心肾不足受外感,分步论治病痊愈)
    3.2 阴虚火旺
        3.2.1 朱良春医案(阴虚火旺心动速,滋阴降火诸证愈)
        3.2.2 李振华医案(阴虚火旺心动速,清养心肾泻肝热)
        3.2.3 刘志明医案(阴液亏虚心悸发,滋阴降火宁心神)
        3.2.4 李济仁医案(阴虚阳亢血脉阻,滋阴清热兼祛瘀)
    3.3 痰湿内蕴
        3.3.1 王绵之医案(痰气内阻发咳嗽,化痰理气活血脉)
        3.3.2 路志正医案(阳明湿热蕴结证,清利湿热和气血)
        3.3.3 段富津医案(痰湿内阻兼气虚,健脾益气血脉畅)
        3.3.4 唐祖宣医案(水走肠间气上逆,泄水祛瘀温阳气)
    3.4 气阴两虚
        3.4.1 邓铁涛医案(气阴两虚痰瘀阻,益气养阴祛痰瘀)
        3.4.2 路志正医案(心情紧张心悸生,益气养阴宁心神)
        3.4.3 阮士怡医案(气阴两虚水瘀阻,益气养阴祛水瘀)
        3.4.4 刘尚义医案(气阴两虚心动悸,滋阴复脉养心神)
    3.5 气血亏虚
        3.5.1 张镜人医案(风心病显脉结代,养心健脾组膏方)
        3.5.2 颜正华医案(气血亏虚水湿停,益气养血健脾愈)
        3.5.3 刘志明医案(气血亏虚心悸发,健脾养心定心神)
        3.5.4 段富津医案(气血亏虚发心悸,益气养血兼温通)
    3.6 阳气亏虚
        3.6.1 裘沛然医案(冠心病少阴阳虚,滋阴温阳起沉疴)
        3.6.2 郭子光医案(心动过缓少阴病,急投麻附细辛汤)
        3.6.3 刘祖贻医案(心阳虚衰瘀血滞,温阳活血养气阴)
        3.6.4 洪广祥医案(阳虚痰瘀外感因,温阳散寒祛痰瘀)
    3.7 气虚痰瘀
        3.7.1 周仲瑛医案(心肺同病痰瘀阻,豁痰祛瘀通胸阳)
        3.7.2 颜德馨医案(阳气虚弱心悸重,温阳益气衡法施)
        3.7.3 李今庸医案(络脉血瘀心悸动,活血破瘀安心神)
        3.7.4 孙光荣医案(气虚血瘀痰热蕴,益气祛瘀清痰热)
    3.8 情志不遂
        3.8.1 方和谦医案(木旺土虚致心悸,疏肝健脾兼养血)
        3.8.2 任继学医案(恼怒诱发心悸动,疏肝利胆清痰热)
        3.8.3 徐景藩医案(情志抑郁胃心病,益气疏肝养胃阴)
        3.8.4 徐经世医案(肝强脾弱心失养,健脾疏肝和脉络)
    3.9 气滞血瘀
        3.9.1 李济仁医案(气滞血瘀脉络阻,祛痰活血通络愈)
        3.9.2 张学文医案(宗气不畅血脉阻,宣通宗气活血脉)
        3.9.3 李士懋医案(气滞火郁发心悸,行气疏肝兼清热)
        3.9.4 段富津医案(血瘀气滞胸闷痛,祛瘀行气扶正痊)
第四章 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特点初探
    4.1 资料
        4.1.1 处方来源
        4.1.2 纳入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制定文献检索范围
        4.2.2 进行病例搜集
        4.2.3 药物整理
    4.3 结果
        4.3.1 中药频次排序
        4.3.2 药物性味归经
        4.3.3 药物类别
        4.3.4 不同地域国医大师用药特点
        4.3.5 药物修治方法
    4.4 讨论
        4.4.1 本于心虚重气阴
        4.4.2 脏腑相关示大法
        4.4.3 因地制宜当活用
        4.4.4 重视修治擅遣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大承气汤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炎性反应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材料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器械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模型制作方法
        2.4 血清的制备
        2.5 回盲部取材
    3. 检测指标及方法
        3.1 血清中各相关炎性因子含量测定
        3.2 回盲部黏膜损伤指数及计算
        3.3 回盲部黏膜组织HE染色镜检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观察各组大鼠大便和肠管及肠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
        1.1 观察大鼠大便和肠管变化
        1.2 各组大鼠回盲部肠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
    2. 各组大鼠回盲部黏膜损伤程度评分比较
    3. 各组大鼠血清中各炎性因子含量比较
        3.1 各组大鼠血清中Ach、NO含量的比较
        3.2 各组大鼠血清中IL-1、IL-6含量比较
        3.3 各组大鼠血清中ET、TNF-a含量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肠梗阻的认识
        1.1 肠梗阻的分类
        1.2 肠梗阻的治疗
    2. 肠梗阻导致肠黏膜损伤的机制
        2.1 肠道的功能
        2.2 肠功能障碍分型及对黏膜损伤的机制
    3. 关于肠梗阻发病后炎性因子的讨论
        3.1 乙酰胆碱
        3.2 一氧化氮
        3.3 白介素-1
        3.4 白介素-6
        3.5 内毒素
        3.6 肿瘤坏死因子
    4. 中医对肠梗阻的认识
        4.1 病因病机
        4.2 辨证论治
    5. 大承气汤与肠梗阻的关系
        5.1 大承气汤组方及各药物的的功效
        5.2 通里攻下法的功效
        5.3 通里攻下法治疗肠梗阻
        5.4 大承气汤化裁
        5.5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四、血府逐瘀汤在临床运用的几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医综合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 李明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肾虚肝郁型卒中后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特征观察研究[D]. 孙新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5]补肾活血稳压颗粒治疗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D]. 徐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刘如秀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胸痹核心方发掘与应用研究[D]. 刘签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7]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D]. 王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消瘤方治疗子宫肌瘤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美.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9]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D]. 谭志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大承气汤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炎性反应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D]. 闫云云.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的几点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