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异方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白细胞介素2和β-内啡肽的影响

内异方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白细胞介素2和β-内啡肽的影响

一、内异方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白细胞介素-2、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悦[1](2021)在《乌力吉-18味丸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大鼠PGF2α和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新春[2](202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及妊娠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2.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研究方法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纳入以缓解EMs痛经为管理需求的患者。运用互联网EMs慢病管理工具建立健康档案,从疾病情况、中医症状、心理情况、认知行为方式方面综合评估;结合患者意愿及中医辨证分型从生物医学管理、认知行为干预、心理干预方面制定个体化慢病管理方案,并督促实施;每3个月再评估后调整优化管理方案;持续随访1年。比较管理前后患者痛经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COX痛经症状、中医症状、SDS、SAS、EMs疾病认知变化等,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2.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妊娠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采用前瞻性的研究的方法,纳入有生育需求的EMs患者。运用互联网EMs慢病管理工具建立健康档案,从疾病情况、中医症状、心理情况、认知行为方式方面综合评估;结合患者意愿及中医辨证分型从生物医学管理、认知行为干预、心理干预方面制定个体化慢病管理方案,并督促实施;每3个月再评估后调整优化管理方案;持续随访1年。观察管理后患者妊娠率及妊娠结局;比较管理前后患者中医症状、SDS、SAS、EMs疾病认知变化等,评价有生育需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1)一般情况:纳入患者266例。平均年龄为34.23±5.93岁。体质指数以正常体重为多,达66.06%,平均值为21.49±3.07kg/m2。平均病程为39.79 ±43.72月。70.61%常住地为北京,92.78%为汉族。职业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多,达40.00%。52%的患者受教育程度为本科。月收入水平以4500-9000元为多,占比38.71%。33.83%的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病。86.09%的患者为单纯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总有效率:中医慢病管理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总有效率为79.91%。(3)痛经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与管理前比较,管理3月、6月、9月、12月VAS评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持续时间各管理时点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痛经症状程度总分、频率总分:管理3月、6月、9月、12月COX痛经症状程度总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痛经症状频率总分各管理时点均低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状积分:与管理前比较,管理3月、6月、9月、12月中医症状积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DS、SAS评分:与管理前比较,管理3月、6月、9月、12月SDS标准分、SAS标准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SDS标准分<50分患者,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SDS标准分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SDS标准分≥50分患者,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SDS标准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SAS标准分<50分和≥50分的患者,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SAS标准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EMs疾病认知情况: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患者对EMs疾病正确认知大部分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卵巢型EMs再次复发后是否必须手术治疗问题的正确认知,管理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妊娠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1)一般情况:纳入患者208例,81例合并不孕症。平均年龄32.44±4.55岁。体质指数以正常体重为多,达71.10%,平均值为21.31±2.70kg/m2。平均病程为41.27±39.66月。78.33%常住地为北京,96.10%为汉族。职业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多,达45.39%。教育以本科占比最多,达51.61%。月收入水平以5000-10000元为多,占比35.88%。17.31%的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病。87.02%的患者为单纯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妊娠率:截至管理第12个月,妊娠108例,累计妊娠率为51.92%。合并不孕症者妊娠35例,累计妊娠率为43.21%。未合并不孕症者妊娠73例,累计妊娠率为57.48%。(3)妊娠结局:截至管理第12个月,活产32例,累计活产率达29.63%,仍在妊娠中67例(62.04%),妊娠丢失9例,妊娠丢失率8.33%。(4)中医症状积分:与管理前比较,管理3月、6月、9月、12月中医症状积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SDS、SAS评分:与管理前比较,管理3月、6月、9月、12月SDS标准分、SAS标准分均较管理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SDS标准分<50分和≥50分的患者,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SDS标准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SAS标准分<50分和≥50分的患者,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SAS标准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EMs疾病认知情况:与管理前比较,管理12月后,患者对EMs疾病正确认知大部分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卵巢型EMs再次复发后是否必须手术治疗问题的正确认知,管理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慢病管理有效控制痛经情况(痛经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COX痛经症状频率及程度总分),减轻痛经患者的中医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提高EMs疾病认知情况。2.中医慢病管理能指导、改善有生育需求患者的妊娠情况,减轻有生育需求患者的中医症状、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提高EMs疾病认知情况。

杨秋雨[3](2021)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观察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常规西药口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差别。为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推广应用,以及壮医临床治疗原发性痛经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提供临床研究资料。2.观察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PGF2α、PGE2含量及血浆β-EP含量的影响,研究探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壮医针灸取穴及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1.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判定临床疗效。2.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壮医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三组采用苯甲酸雌二醇及缩宫素构建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连续10天。造模结束后第一天起,西药组每天用布洛芬灌胃,每日1次,连续10日。壮医组采用脐内环穴针刺联合药线点灸疗法治疗,每日1次,连续10日。连续治疗10天后,四组大鼠均腹腔注射缩宫素,观察30分钟内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及首次扭体潜伏期,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PGF2α、PGE2及血浆β-EP含量。结果:1.(1)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痛经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扭体次数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扭体次数均明显减少,且壮医组扭体次数减少较西药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首次扭体潜伏期延长,且壮医组首次扭体潜伏期延长较西药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PGE2含量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的子宫组织PGE2含量水平升高(P<0.05),且壮医组较西药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和壮医组的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水平降低(P<0.05);且壮医组降低较西药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壮医组的血浆β-EP含量水平升高(P<0.05);且壮医组升高较西药组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显着减轻原发性痛经患者的腹痛严重程度,缓解痛经症状,其临床有效率与口服布洛芬相当。2.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显着降低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子宫组织PGF2α的水平,增加PGE2水平,缓解子宫的痉挛收缩而减少疼痛。3.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能有效增加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液中β-EP含量,发挥镇痛效应,而达到治疗效果。

童黄锦[4](2021)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药的同一品种因不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尤其是经加工炮制得到的不同饮片存在着药性与疗效异同,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 Jin Y.H.Chenet C.Ling的根茎,经趁鲜加工、蒸制及醋制得到片姜黄、生莪术及醋莪术饮片,其药性与功能主治各有倚重。片姜黄长于破血行气,生莪术破血祛瘀力强,莪术醋制后增强其化瘀止痛功效。以三种饮片为主要原料的经典方剂及成方制剂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以经行腹痛为主,血瘀贯穿整个病变过程。气滞血瘀证是原发性痛经辨证论治的主要证候,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法。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具化瘀止痛功效,广泛应用于原发性痛经等妇科血瘀证的治疗。本研究针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功效相似,但临床应用异同的效应物质变化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科学问题,以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变化,药效学评价不同饮片对疼痛相关因子等的调控作用,代谢组学整体角度评价不同饮片对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的影响,网络预测分析筛选出核心成分、核心靶点及核心通路,体内外实验验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综合评价有效成分、靶蛋白与通路之间的关联性,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饮片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饮片现代研究提供示范。1.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1)采用HPLC定量分析温郁金不同饮片6种代表性成分(莪术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的含量,研究发现不同饮片中各成分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莪术二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姜黄素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中含量依次降低,莪术二酮含量下降最显着;莪术烯醇、吉马酮蒸制后有所升高,经醋制后含量降低。(2)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根据分子式、精确分子量、保留时间、碎片离子等与文献及专业数据库匹配,鉴定得36个入血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莪术二酮在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依次升高;呋喃二烯、莪术烯醇在片姜黄和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低,在醋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较高;吉马酮、β-榄香烯在生莪术含药血浆中含量比较高,在片姜黄和醋莪术含药血浆中的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主要为各成分占比发生了改变,推测可能与炮制过程和提取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转化以及炮制过程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有关。其中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为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前后的共有成分,可能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潜在的效应物质。2.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采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盐酸肾上腺素,并结合声光刺激等综合法建立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评价温郁金不同饮片给药后各药效指标,比较三者化瘀止痛效应差异。通过扭体反应、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抗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及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等药效指标评价,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造模成功。①扭体反应: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明显延长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显着;②血液流变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显着改善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全血高黏状态,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最佳;③凝血四项: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凝血四项指标,其中片姜黄高剂量组延长APTT、TT、缩短FIB更为显着;④血小板聚集:温郁金三种炮制品抗血小板作用显着,醋莪术高剂量组作用更为明显;⑤疼痛相关因子: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调控模型大鼠各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升高PGE2、6-keto-PGF1a、NO、β-EP,降低 PGF2α、TXB2、Ca2+、IL-6、TNF-α 更为明显;⑥子宫病理形态学:温郁金三种炮制品均可改善模型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其中醋莪术高剂量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大鼠均有治疗作用,其中莪术醋制后增强对血小板聚集、疼痛相关因子等药效指标的调控作用。温郁金炮制后吉马酮、β-榄香烯等入血成分含量降低而药效作用反而增强,说明中药加工炮制及辅料影响各成分在体内过程,从而导致药效学差异。对莪术醋制后增强化瘀止痛功效这一中药炮制特有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3.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比较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从整体角度解释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的异同。研究表明各组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分别鉴定得到12、22、28个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其中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类固醇激素的生物合成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及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上内源性差异代谢物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通过调控色氨酸等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增加子宫血流量、抑制并去除氧自由基以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缓解痛经,其中片姜黄对色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色氨酸;片姜黄、生莪术、醋莪术对L-苯丙氨酸均有调控作用;片姜黄对谷氨酸无明显调控作用,生莪术与醋莪术均显着下调谷氨酸;片姜黄组、醋莪术组显着上调鸟氨酸、组氨酸水平而生莪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L-胱硫醚、D-泛酸基-L-半胱氨酸均有显着上调作用,片姜黄和醋莪术均可显着上调L-半胱氨酸水平而生莪术调控不明显,其中醋莪术调控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作用更为显着;生莪术对甘油磷脂代谢物无明显调控作用,醋莪术下调作用更为明显。温郁金不同饮片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其中醋莪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以上研究表明,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代谢异常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模型大鼠治疗作用主要与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相关。片姜黄组对炎症相关的花生四烯酸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较为明显;除了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的代谢及组氨酸代谢通路,生莪术组对其他各通路均有调控作用;醋莪术组对血瘀及组织缺血缺氧疼痛相关的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调控作用更为显着。温郁金不同饮片经加工炮制后体内外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发生了显着变化,中药加工炮制过程及辅料对各成分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对相关代谢通路中内源性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程度均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导致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临床功效差异的原因。其中醋莪术对代谢通路中血小板聚集相关的内源性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及调控作用更为显着。表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4.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方法,以入血成分为研究对象,通过靶点预测、“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的分子机制。结合含测结果及文献依据,预测出5个核心入血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10 个核心靶点(APP,PIK3CA,MAPK1,ADRA2A,ADRA2C,ADRA2B,MAPK3,CCR5,GCGR,STAT3)及排名前20的重要通路,其中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相关核心靶点富集的主要通路包括钙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均与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对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个核心成分和10个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提示这些成分在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效应物质;其中靶点CCR5及MAPK1为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关键靶点,且均为抗血小板聚集相关通路的重要靶点,表明分子对接的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的筛选结果是相一致的。以上研究表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可能通过莪术二酮等效应物质调控抗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钙、MAPK、cAMP、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与药效学及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保持一致。5.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采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验证温郁金不同饮片核心成分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及温郁金不同饮片对核心通路的调控作用,验证网络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①除了莪术烯醇因溶解度问题不能准确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外,β-榄香烯,莪术二酮,呋喃二烯,吉马酮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5种成分(莪术二酮,莪术烯醇,吉马酮,呋喃二烯,β-榄香烯)在温郁金不同饮片含药血浆中的含量叠加,醋莪术含量最高,片姜黄含量最低,,与药效学研究莪术醋制后增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保持一致。②Western blotting证实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均可有效调控抗血小板聚集途径相关的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化瘀止痛功效,从而达到化瘀止痛治疗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的目的,初步阐明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功效的分子机制。温郁金不同饮片之间对相关通路的调控差异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上述体内外验证研究结果与网络预测的核心成分、核心靶点、核心通路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化瘀止痛药效学评价及代谢组学研究、网络预测分析、体内外验证研究,阐明温郁金经过不同加工炮制方法改变三种饮片对效应物质、靶点蛋白、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通路等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化瘀止痛效应的差异变化,揭示了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的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为温郁金不同饮片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孟君,秦画置,周扬,李丹,刘昊奇,邓郊梅,杨知[5](2021)在《姜藤茶对寒凝血瘀痛经大鼠的影响》文中认为姜藤茶由红糖、姜、藤茶、低聚木糖和菊花等组成,观察姜藤茶对寒凝血瘀痛经的药效学试验,为临床试验提供参考资料。实验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制备痛经模型,同步灌胃给药姜藤茶10 d,最后一次给药后1 h,腹腔注射缩宫素10 U/只,观察30 min内大鼠疼痛反应,以扭体反应为子宫强烈收缩(痛经)的指标,测定β-内腓肽(β-EP)和6酮前列腺素F1α的浓度,并取子宫、卵巢,HE染色进行组织学检查。与模型组比较,姜藤茶低、中、高剂量组、痛经宝组和阿司匹林组大鼠扭体次数显着降低(P<0.01);姜藤茶高剂量组和痛经宝组大鼠β-EP显着升高(P<0.01)。结果表明姜藤茶能减轻痛经大鼠的扭体次数,提高了β-内腓肽和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含量,对大鼠痛经有较好改善作用。同时,用冰浴+盐酸肾上腺素制备寒凝血瘀模型,同步灌胃给药姜藤茶7 d,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红细胞压积。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红细胞压积均有减少,但都未见明显差异(P>0.05),姜藤茶中剂量组全血低切粘度和低切相对值有明显降低(P<0.05);姜藤茶高剂量组全血低、中、高切粘度,低切相对值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降低(P<0.01),卡松粘度明显降低(P<0.05)。结果表明姜藤茶能降低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提示姜藤茶对寒凝血瘀证有一定的改善。这些研究表明姜藤茶对痛经和寒凝血瘀,有一定疗效,具有舒缓痛经等功能。

王丹丹[6](2020)在《基于NGF的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基于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角度进一步揭示PD的发病机理,探讨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PD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P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两部分进行探讨。1临床研究: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与安慰剂平行对照设计。收集寒凝血瘀证PD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于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给药,中药组给予中药免煎颗粒+布洛芬缓释胶囊模拟剂治疗,布洛芬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中药免煎颗粒模拟剂治疗,安慰剂组给予中药免煎颗粒模拟剂+布洛芬缓释胶囊模拟剂治疗,连续治疗6天,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中药组和布洛芬组分别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记录患者基线期、治疗期间以及随访期间的VAS评分、腹痛累计时间和中医症状变化,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前列腺素F2α(PGF2α)、NGF、酪氨酸激酶受体A(Trk A)和p75营养因子受体(p75NTR)水平。同时,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和心电图,评价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P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实验研究:将48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寒冷刺激联合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建立寒凝血瘀证痛经模型。自造模第7天起所有大鼠分别给予中药、布洛芬和蒸馏水灌胃处理,每日1次,连续6日。观察大鼠注射缩宫素后的扭体潜伏时间、30min内扭体次数和扭体反应评分。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PGE2、PGF2α、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加压素(AVP)的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NGF、Trk A和p75NTR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中NGF、Trk A和p75NTR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VAS评分、腹痛累计时间:治疗期间,随着治疗疗程的增加,中药组和布洛芬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均呈下降趋势,各时间点与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布洛芬组疗效相当(P>0.05),且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随访期间,中药组和布洛芬组各时间点与基线期比较,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均显着减少(P<0.01),与治疗第3疗程比较,布洛芬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且中药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和腹痛累计时间均低于布洛芬组(P<0.01)。说明中药组近期止痛效果与布洛芬组相当,但远期疗效优于布洛芬组。(2)中医症状积分: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1.43%,布洛芬组总有效率为66.67%,安慰剂组总有效率为30.30%,中药组优于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P<0.01)。治疗期间,三组各时间点中医症状积分较基线期均显着降低(P<0.01),且中药组低于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P<0.05,P<0.01)。随访期间,中药组和布洛芬组各时间点与基线期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P<0.01),与治疗第3疗程比较,布洛芬组各时间点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增加(P<0.01),中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且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显着低于布洛芬组(P<0.01)。(3)单项中医症状:治疗三个疗程后,三组腹痛评分较基线期均降低(P<0.05,P<0.01),中药组与布洛芬组疗效相当(P>0.05),且均优于安慰剂组(P<0.01)。在月经色黯、月经量少、肢冷畏寒、腹泻和肛门下坠方面,中药组优于布洛芬组和安慰剂组(P<0.05,P<0.01)。在面色青白和恶心呕吐方面,中药组优于安慰剂组(P<0.01),与布洛芬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治疗后,中药组和布洛芬组PGF2α、NGF、Trk A和p75NTR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安慰剂组(P<0.05,P<0.01)。2实验研究:(1)大鼠扭体反应: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扭体潜伏时间均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扭体次数和扭体反应评分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在减少大鼠扭体次数方面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1,P<0.05);在扭体反应评分方面,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PGE2含量降低,PGF2α、COX-2含量升高(P<0.01),模型组和中药低、中剂量组AVP含量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GE2含量升高,PGF2α、COX-2含量降低(P<0.05,P<0.01),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AVP含量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PGE2含量高于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COX-2含量低于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AVP含量低于中药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降低PGF2α方面,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NGF、Trk A水平显着升高,模型组和中药三组p75NTR水平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NGF、Trk A、p75NTR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NGF水平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1);西药组Trk A水平低于中药低、中剂量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P<0.05);西药组和中药高剂量组p75NTR水平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4)Real-time PCR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治疗组NGF、Trk A、p75NTR m 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NGF、Trk A m RNA表达降低(P<0.01);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p75NTR m RNA表达降低(P<0.01)。各治疗组间比较,西药组和中药中、高剂量组NGF和p75NTR m RNA表达均低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在降低Trk A m RNA表达方面,各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研究表明,温经化瘀止痛法在近期止痛疗效和降低患者外周血PGF2α、NGF及其受体Trk A、p75NTR水平方面与布洛芬相当,在改善中医症状和远期疗效方面显着优于布洛芬。(2)实验研究表明,温经化瘀止痛法能够有效抑制大鼠扭体反应,升高大鼠血清PGE2水平,降低PGF2α、COX-2和AVP水平。寒凝血瘀证痛经模型大鼠存在NGF、Trk A和p75NTR表达异常,温经化瘀止痛法能够下调NGF、Trk A和p75NTR的表达,表明温经化瘀止痛法可能通过调控NGF、Trk A和p75NTR表达影响PGF2α水平,从而达到治疗PD的目的。

周勇[7](2020)在《基于cAMP/PKA/CREB信号通路探讨二仙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女性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危害心身健康。本文通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理论探讨,二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二仙汤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共同靶点,可能的作用信号通路,并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从基础到临床验证,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机制的研究和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治疗方药的研发提供研究基础,尝试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阐释。方法:1.理论探讨:查阅并梳理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中医文献,从中医角度厘清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从而阐明中医药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理论基础。进行二仙汤方解及药物组成分析,阐明其主治及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的相关性。2.Meta分析:通过对CBM、VIP、万方数据、CNKI、Embase、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文献,对有效率、E2、FSH、LH和Kupperman评分结果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二仙汤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TCMSP、DisGeNET、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二仙汤活性成分及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靶基因,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二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关键作用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获取二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4.实验研究:将15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和二仙汤低、中、高剂量组待符合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评判标准后与空白组2月龄SD大鼠同时灌胃,戊酸雌二醇组灌戊酸雌二醇片药液,二仙汤低、中、高剂量组灌胃二仙汤水煎液,空白组灌纯水。观察给药期间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饮水量、摄食量、自主活动情况。记录大鼠子宫湿重及湿重指数。采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5-HT、β-EP、E2、FSH和LH的表达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卵巢、子宫、下丘脑和垂体的病理变化。采用生化试剂盒检测血清中NO、SOD、MDA、CAT和GSH-Px的表达水平。采用TUNEL染色观察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变化。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卵巢Bcl-2、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卵巢中cAMP、PKA和CRE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卵巢中LC3-II、Beclin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一.理论研究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名不统一,基本病因为肾精亏虚,基本病机为肾精亏虚,相火内扰。二仙汤具有温肾阳,补肾精,泻相火,调冲任功效,契合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效方剂。二.Meta分析结果文献检索共得到文献18篇,纳入患者2003名。有效率结果提示,二仙汤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OR=3.52,95%CI(2.52,4.93),P<0.00001];E2、FSH、LH改善程度优于西药对照组;Kupperman评分结果提示,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在改善Kupperman评分上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3.95,95%CI(-8.51,0.60),P=0.74]。在不良反应上,二仙汤治疗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三.网络药理学实验结果通过筛选二仙汤中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槲皮素、淫羊藿苷元、吴茱萸次碱、薯蓣皂苷元、去氢丹参酮II A为二仙汤干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键活性成分,且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氨基末端激酶(JUN)、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3)、Myc原癌基因蛋白(MY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受体(PTGS2)、雌激素受体1(ES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为其关键靶点。通过对关键靶点进行生物学分析,发现二仙汤干预围绝经期综合征可能与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等通路有关。四.体内实验研究结果(1)实验一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二仙汤组,雌二醇组大鼠毛发光泽,脱落情况,尾巴、爪子色泽,精神,神情,反应等方面改善。饮水量摄食量增加。自主活动时间和运动距离增加,大鼠子宫湿重及子宫指数增加,血清中神经递质5-HT、β-EP升高,血清中激素E2升高,FSH和LH降低,卵巢中颗粒细胞层次增加、排列较较紧密,血管增加,卵泡和黄体数量也所增加。子宫内膜增厚,腺体数量增加,腺体萎缩较模型组好转。下丘脑神经细胞数量稍有增加,排列稍整齐,神经细胞固缩减轻。腺垂体细胞增多、排列稍整齐,细胞胞浆减少好转,且神经垂体细胞周围空泡样改变减轻。(2)实验二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二仙汤组,雌二醇组血清中NO、MDA降低,SOD、CAT、GSH-Px升高,TUNEL染色显示卵巢中绿色荧光数量和密度均有减少,凋亡指数下降,卵巢Bcl-2阳性细胞数增加,Bax、Caspase-3阳性细胞数减少。透射电镜结果提示卵巢颗粒细胞线粒体肿胀变形好转,自噬体数量增多。(3)实验三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二仙汤组,雌二醇组大鼠卵巢中cAMP、PKA、CREB蛋白及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CREB的蛋白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大鼠卵巢中Bcl-2的蛋白表达量有所增加,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减少。LC3-II、Beclin1的蛋白表达量增加。结论:1.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为肾精亏虚。基本病机为肾精亏虚,相火内扰。二仙汤具有温肾阳,补肾精,泻相火,调冲任功效,契合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2.二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体疗效明显,具有降低FSH、LH水平,改善Kupperman评分和升高E2水平等疗效,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也优于西药对照组。3.二仙汤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多层次、多系统和整体干预的特点,其中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为其主要信号调节通路。4.二仙汤可以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其病理损伤。5.二仙汤可以抑制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卵巢颗粒细胞线粒体自噬及上调cAMP/PKA/CREB信号通路有关。

黄利[8](2020)在《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循证评价研究,对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18种上市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与证据评级,为“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妇炎舒胶囊对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子宫组织炎症评分、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Toll-like receptors/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TLRs/MyD88)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探索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的疗效机制、作用环节和关键靶点。方法1.文献研究: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库及国内外指南文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手工检索会议论文、标准文件或专着。纳入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治疗SPID的临床试验。使用End Note X8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分类。2名评估人员独立地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非随机临床试验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观察性临床研究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研究数据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GRADE方法(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评价,依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作出证据总体证据级别的最终决策。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等级,通过证据结果总结表呈现证据。2.实验研究: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采用机械损伤联合混合菌液注射法建立大鼠SPID模型,将SP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妇炎胶囊组(KFY)、妇炎舒(FYS)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每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KFY组、FYS低、中、高剂量组以相应药物混悬液灌胃21天后处死,开腹取子宫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并对大鼠子宫炎症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测定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子宫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 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KLF4与TLRs/MyD88通路关键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系统评价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共获得文献10324篇,最终纳入文献116篇,包括妇科千金制剂(n=41)、金刚藤制剂(n=22)、康妇炎胶囊(n=12)、金英胶囊(n=3)、妇炎康复制剂(n=3)、花红制剂(n=2)、抗妇炎胶囊(n=1)、盆炎净制剂(n=5)、妇炎舒胶囊(n=4)、宫炎平制剂(n=5)、妇炎康片(n=3)、黄藤素片(n=3)、妇乐制剂(n=3)、蒲苓盆炎康颗粒(n=2)、金鸡胶囊(n=1)、妇炎净胶囊(n=2)、妇炎消胶囊(n=3)、金香胶囊(n=1)共18种上市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文献。(2)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09项RCT,8项研究评为High risk,5项研究评为Low risk,96项研究因缺失相关信息评为Unclear。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4项,1项研究MINORS条目评分5分,3项研究评为7-8分。纳入观察性研究3项,NOS量表评分均为4-5分。(3)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妇科千金制剂、金刚藤制剂、康妇炎胶囊、金英胶囊评为B级证据,妇炎康复胶囊(片)、花红制剂、抗妇炎胶囊、盆炎净颗粒、妇炎舒胶囊评为C级证据,宫炎平制剂、妇炎康片、黄藤素片、妇乐制剂、蒲苓盆炎康颗粒、金鸡胶囊、妇炎净胶囊、妇炎消胶囊、金香胶囊评为D级证据。2.实验研究结果:(1)子宫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子宫腺上皮坏死,腺腔内多量坏死细胞残片及炎细胞浸润,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累及肌层。KFY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少量炎细胞浸润。FYS低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中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2)子宫组织炎症评分:模型组评分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3)IL-6表达情况:模型组IL-6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KFY组、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4)IL-1β表达情况:模型组IL-1β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5)KLF4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KLF4蛋白、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KLF4蛋白显着升高(P<0.01),FYS低、中剂量组KLF4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KFY组、FYS各剂量组KLF4 mRNA有升高趋势(P>0.05)。(6)TLR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2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有降低趋势(P>0.05)。(7)TLR9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9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TLR9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高剂量组TLR9蛋白显着降低(P<0.01)。FYS低、中剂量组TLR9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FYS低、中、高剂量组TLR9 mRNA有降低趋势(P>0.05)。(8)MyD88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MyD88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KFY组、FYS高、中剂量组MyD88蛋白显着降低(P<0.05),KFY组、FYS高剂量组MyD88 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MyD88蛋白、FYS低中剂量组MyD88 mRNA均有降低趋势(P>0.05)。(9)NF-κB蛋白表达情况: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10)相关性分析结果:KLF4蛋白表达水平与TLR2蛋白、TLR9蛋白、MyD88蛋白、NF-κB蛋白、IL-6、IL-1β表达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现有循证证据表明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可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改善阴道分泌物异常,改善盆腔炎性体征,可能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总体证据质量偏低,均在中等质量(B级)到极低质量(D级)之间。2.妇炎舒胶囊可改善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降低子宫组织炎症评分,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KLF4表达,下调TLRs/MyD88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LR2、TLR9、MyD88、NF-κB、IL-6、IL-1β的表达有关。3.KLF4作为TLRs/MyD88上游调控因子之一,对TLRs/MyD88信号通路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可能为妇炎舒胶囊抗炎作用的关键靶点之一。4.清湿化瘀类中成药实验室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索研究与中成药的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相结合,二者相互印证,此方法可为今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巩子汉[9](2020)在《基于白及文献线索的白及多糖对GU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及IL-6介导TLR4通路关键分子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梳理归纳胃脘痛病名源流、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发现诸家从“内痈”论治胃脘痛,且用药多配伍白及可提高疗效。同时通过实验研究,基于炎性损伤和IL-6介导TLR4信号通路关键分子探讨白及主要成分白及多糖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的病理损伤改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研究: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以“胃脘痛”“胃痛”“胃溃疡”“白及”为关键词,搜集、整理198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药全文数据库(CBMdisc)关于胃脘痛(胃溃疡)、白及相关期刊文献,梳理归纳并分析胃脘痛病名源流、病因病机与辡证论治、遣方用药思路,结合诸家从“内痈”论治胃脘痛(胃溃疡)以及配伍白及用药心得,为白及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和实践依据。实验研究:取2月龄SPF级Wistar大鼠7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0±10)g,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n=10)、胃溃疡模型组(Model,n=62)。除空白组大鼠正常饲养不予造模外,其余大鼠采用乙酸烧灼法复建GU模型,模型复建成功后将GU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odel、Ranitidine、BSP-500、BSP-250、BSP-125共5个组。Control与Model组大鼠被给予10 mL·kg-1·d-1蒸馏水灌胃,Ranitidine大鼠被给予300 mg·kg-1·d-1盐酸雷尼替丁制剂灌胃,BSP-500/250/125分别给予500、250、125 mg·kg-1·d-1白及多糖药液灌胃,共干预15 d。本研究共包括三章:第一章探讨白及多糖对GU大鼠一般生存状况、溃疡指数、溃疡愈合率、胃黏膜蛋白酶活力、血清NO含量、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影响。第二章探讨白及多糖对GU大鼠胃黏膜TLR4介导的关键通路中JNK、p38MAPK、PI3K及AKT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及对下游细胞因子IL-17与IL-23的影响:即采用Elisa法检测GU大鼠血清及胃黏膜IL-17与IL-23的含量变化,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JNK、p38 MAPK、PI3K、AKT、IL-17及IL-23基因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JNK、p38 MAPK、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第三章探讨白及多糖对GU大鼠胃黏膜NF-κB p65活化水平及其介导的炎性级联反应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胃黏膜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及IL-2R的含量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NF-κB p65、IL-1β、IL-6、TNF-α及IL-2R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文献研究:中药白及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且用白及治疗胃溃疡具有较为久远的应用历史和实践基础。实验研究:第一章:与Control大鼠比较,Model大鼠精神萎靡,严重竖毛,皮毛色泽枯槁易落,便质少而软,并见血便现象;溃疡指数显着、胃蛋白酶活力及血清NO含量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显示:胃黏膜可见腺体消失、炎症细胞浸润,出现坏死层,有明显肉芽层及瘢痕组织;与Model大鼠比较,各组大鼠精神状态逐渐好转,饮食量持平或增加,毛色恢复光泽,血便逐渐消失,Ranitidine和BSP-500大鼠溃疡指数显着减小,血清NO及胃蛋白酶活力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SP-250/125大鼠溃疡指数减小,血清NO及胃蛋白酶活力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章:与Control大鼠比较,Model大鼠血清及胃黏膜IL-17、IL-23基因及含量,胃黏膜TLR4、JNK、p38 MAPK、PI3K、AKT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odel大鼠比较,Ranitidine及BSP-500大鼠血清及胃黏膜IL-17、IL-23基因及含量,胃黏膜TLR4、JNK、p38 MAPK、PI3K、AKT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BSP-250大鼠胃黏膜IL-17、JNK、p38 MAPK、PI3K、AKT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胃黏膜JNK、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SP-125大鼠血清及胃黏膜IL-17、IL-23基因及含量降低、胃黏膜TLR4、JNK、p38 MAPK、PI3K、AKT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章:与Control大鼠比较,Model大鼠IL-1β、IL-6、TNF-α、IL-2R基因表达水平及含量显着升高,NF-κB p65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Model大鼠比较,Ranitidine和BSP-500大鼠IL-1β、IL-6、TNF-α、IL-2R基因及含量,NF-κB p65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BSP-250大鼠IL-1β及TNF-α含量显着降低,TNF-α及IL-2R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NF-κB p65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BSP-125大鼠血清和胃黏膜IL-1β、IL-6、TNF-α、IL-2R基因表达水平及含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文献研究表明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功效的中药白及治疗胃溃疡具有较为久远的应用历史和实践基础。2.白及多糖具有改善GU大鼠一般生存状况、降低溃疡指数、提高溃疡愈合率、降低胃黏膜蛋白酶活力及血清NO含量,对GU病程中损伤的胃黏膜具有改善保护作用。3.GU大鼠胃黏膜TLR4、JNK、p38 MAPK、PI3K、AKT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说明GU的形成可能与TLR4介导的JNK/p38 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基因和蛋白高表达有关;而白及多糖可通过抑制胃黏膜TLR4、JNK、p38MAPK、PI3K及AKT基因和蛋白的高表达,进而发挥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4.GU大鼠胃黏膜NF-κB p65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同时IL-1β、IL-6、TNF-α及IL-2R的含量和基因表达水平升高,说明GU大鼠胃黏膜病理反应与NF-κB p65信号通路关键分子活化水平增高并诱生下游炎性细胞因子,导致促炎和抑炎平衡作用失调有关。白及多糖可通过抑制NF-κB p65信号通路中NF-κB p65的表达和促炎因子的分泌,从而发挥促进GU愈合的作用。

王迪,成秀梅,方惠敏,李新华,任艳青,芦剑峰[10](2020)在《中医药治疗妇科寒凝血瘀证的研究概况与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论证寒凝血瘀是妇科疾病的重要证候和病机,以及论述中药治疗妇科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研究和机理的研究,将近些年中医药治疗妇科寒凝血瘀证的研究概况与进展进行综述。

二、内异方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白细胞介素-2、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异方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白细胞介素-2、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及妊娠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研究进展
        1 EMs相关疼痛的机制
        2 EMs相关疼痛的西医治疗
        3 中医对EMs相关疼痛的认识
        4 EMs相关疼痛的中医药防治
    综述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力的研究进展
        1 EMs影响生育力的机制
        2 EMs相关不孕的西医治疗现状
        3 EMs的中医药助孕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管理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管理效果
    研究二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妊娠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管理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管理效果
讨论
    1.1 立论依据
        1.1.1 慢病管理理念及模式
        1.1.2 中医思想与慢病管理
    1.2 管理效果分析
        1.2.1 痛经管理效果分析
        1.2.2 妊娠情况管理效果分析
        1.2.3 中医症状管理效果分析
        1.2.4 焦虑、抑郁管理效果分析
        1.2.5 疾病认知度管理效果分析
        1.2.6 脱落情况及量表缺失分析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3)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 原发性痛经的概念
        1.2 原发性痛经的流行病学概况
        1.3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1.4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5 小结
    2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临床治疗
        2.3 小结
    3 壮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3.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3.2 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
        3.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及扭体反应次数、首次扭体潜伏期比较
        3.2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PGE2 含量比较
        3.3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比较
        3.4 各组大鼠血浆β-EP含量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对临床研究部分进行讨论
        1.1 选穴依据
        1.2 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依据探讨
        1.3 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分析
    2 对实验研究部分进行讨论
        2.1 原发性痛经动物模型的的选择与建立
        2.2 本实验研究干预方案的制定与探讨
        2.3 PGF2α、PGE2 与原发性痛经的关系
        2.4 对大鼠子宫组织PGF2α、PGE2 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2.5 β-EP与原发性痛经的关系
        2.6 对大鼠血浆β-E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3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略缩词表
综述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温郁金饮片研究进展
        1.1 温郁金饮片炮制研究进展
        1.2 温郁金化学成分研究
        1.3 温郁金药理作用研究
    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
        2.1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基础
        2.2 中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基础
    3 现代前沿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与发展
        3.1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3.2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4 课题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外效应物质研究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及挥发油含量测定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的制备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挥发油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指纹图谱模式识别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含量测定结果
        3.4 讨论
    第三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入血成分鉴定与分析
        3.2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药效学指标测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扭体反应观察
        3.3 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相关指标的影响
        3.4 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3.5 对疼痛相关因子的影响
        3.6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观察
        3.7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生物样品采集及供试液制备
        2.5 UPLC-Q/TOF-MS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3.2 尿液代谢组学分析
        3.3 粪便代谢组学分析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代谢组学综合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预测分析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网络药理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数据库
        1.2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收集
        2.2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潜在靶点的预测
        2.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潜在靶点的筛选
        2.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网络关系的构建
        2.5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
        2.6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温郁金不同饮片入血成分的潜在靶点
        3.2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潜在靶点
        3.3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3.4 温郁金不同饮片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蛋白互作网络
        3.5 基因功能注释与通路富集分析
        3.6 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分子对接研究
        1 实验材料
        1.1数据库
        1.2 软件
        2 实验方法
        2.1 分子对接对象的确定
        2.2 靶点蛋白与小分子3D结构前处理
        2.3 分子对接
        2.4 图像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体内外验证研究
    第一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外抗血小板聚集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ADP溶液的制备
        2.2 贫、富血小板血浆制备
        2.3 方法学考察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
        3 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温郁金不同饮片体内通路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温郁金不同饮片提取液的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气滞血瘀原发性痛经模型的建立
        2.4 Western blotting验证研究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创新点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姜藤茶对寒凝血瘀痛经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和试剂
        1.1.2 仪器
        1.1.3 实验动物
    1.2 方法
        1.2.1 对痛经模型大鼠的影响
        1.2.1. 1 分组及造模
        1.2.1.2治疗方法
        1.2.1. 3 检测指标
        1.2.2 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
        1.2.2. 1 分组及给药
        1.2.2.2造模
        1.2.2. 3 指标检测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对痛经模型大鼠的影响
        2.1.1 对扭体次数、β-内腓肽和6酮前列腺素F1α的影响
        2.1.2 对子宫和卵巢组织学的影响
    2.2 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
        2.2.1 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2.2.2 对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6)基于NGF的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计算
        2.2 随机方法
        2.3 盲法设计
        2.4 对照设计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2.8 伦理学原则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
        3.3 疗效分析
        3.4 随访期结果
        3.5 安全性分析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方法
        2.2 寒凝血瘀证P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2.3 给药方法
        2.4 动物取材方法
        2.5 指标检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扭体潜伏时间、扭体次数和扭体反应评分比较
        4.2 各组大鼠血清PGE_2含量比较
        4.3 各组大鼠血清PGF_(2α)含量比较
        4.4 各组大鼠血清COX-2 含量比较
        4.5 各组大鼠血清AVP含量比较
        4.6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GF蛋白水平比较
        4.7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rkA蛋白水平比较
        4.8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p75NTR蛋白水平比较
        4.9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GF mRNA表达比较
        4.10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TrkA mRNA表达比较
        4.11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p75NTR mRNA表达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1.2 现代中医学家对PD的认识
    2 西医学对PD的认识
        2.1 西医学对PD病因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PD治疗的认识
    3 NGF及其受体Trk A、p75NTR的研究现状
    4 NGF在PD发病中的作用
    5 研究基础与切入点
    6 寒凝血瘀证P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7 结果分析
    8 温经化瘀止痛方组成及方义分析
    9 本研究的创新点
        9.1 探索了PD的新发病机制
        9.2 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PD作用靶点的新发现
    10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7)基于cAMP/PKA/CREB信号通路探讨二仙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理论探讨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名探析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机
        1.4 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分型
        1.5 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方药
    2 二仙汤源流及方论
        2.1 二仙汤源流及组成
        2.2 二仙汤方论
        2.3 二仙汤药物分析
    3 现代医学对二仙汤的研究
    4 围绝经期综合征现代医学认识
    5 c AMP/PKA/CREB信号通路
    6 二仙汤与cAMP/PKA/CREB信号通路
    7 围绝经期综合征动物模型概况
第二部分 二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二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二仙汤活性化合物筛选
        2.2 二仙汤治疗 PMS 潜在靶点筛选
        2.3 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
        2.4 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
        2.5 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二仙汤活性化合物筛选
        3.2 二仙汤治疗 PMS 潜在靶点筛选结果
        3.3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结果
        3.4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结果
        3.5 二仙汤治疗PMS相关靶点关联蛋白GO富集分析结果
        3.6 二仙汤治疗PMS相关靶点关联蛋白KEGG富集分析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建立及二仙汤的干预作用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实验二 二仙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大鼠卵巢病理形态的影响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实验三 二仙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大鼠卵巢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8)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
    1 目的
    2 方法
        2.1 纳入标准
        2.1.1 研究对象
        2.1.2 干预措施
        2.1.3 对照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5 研究类型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方法
        2.3.1 电子检索
        2.3.2 手工检索
        2.3.3 检索策略
        2.4 数据收集和分析
        2.4.1 研究筛选与数据提取
        2.4.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3 缺失数据处理
        2.4.4 证据综合分析
        2.4.5 发表偏倚评估
        2.4.6 证据体质量评价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
        3.3 证据概述
        3.3.1 妇科千金制剂
        3.3.2 金刚藤制剂
        3.3.3 康妇炎胶囊
        3.3.4 妇炎康复胶囊
        3.3.5 金英胶囊
        3.3.6 花红制剂
        3.3.7 抗妇炎胶囊
        3.3.8 其他中成药证据概述
        3.4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证据汇总
    4 讨论
        4.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定义及流行病学概况
        4.2 中医药治疗SPID的优势和特色
        4.3 “清湿化瘀”法治疗SPID立法依据
        4.4 中成药发展现状与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4.4.1 中成药发展现状
        4.4.2 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4.5 SPID中、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4.5.1 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4.5.2 中医的标准制定现状
        4.6 中成药治疗SPID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研究的意义
        4.7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7.1 主要结果总结
        4.7.2 数据完整性与证据适用性
        4.7.3 证据质量
        4.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造模菌种
        1.3 实验药物
        1.3.1 实验组药物
        1.3.2 对照组药物
        1.4 实验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1.1 混合菌液制备方法
        2.1.2 SPI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2.2 分组与给药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2.4 检测技术与方法
        2.4.1 组织学形态观察及评分
        2.4.2 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2.4.3 免疫组化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2.4.4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2.4.5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组织形态学观察
        3.1.1 光镜下病理形态改变
        3.1.2 子宫组织炎症评分
        3.2 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3.2.1 IL-6表达情况
        3.2.2 IL-1β表达情况
        3.3 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研究结果
        3.3.1 KLF4表达情况
        3.3.2 TLR2表达情况
        3.3.3 TLR9表达情况
        3.3.4 MyD88表达情况
        3.3.5 NF-κB蛋白表达情况
        3.4 KLF4与TLRs/MyD88 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中医药防治SPID疗效机制探索的必要性
        4.2 S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4.3 妇炎舒胶囊方药分析及研究基础
        4.3.1 妇炎舒胶囊组方特色分析
        4.3.2 妇炎舒胶囊组方药物的药理研究
        4.3.3 妇炎舒胶囊前期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
        4.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4.5 本研究靶点定位
        4.5.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4.5.2 KLF4与炎症信号通路
        4.6 研究结果分析
        4.6.1 SPID模型建立机制
        4.6.2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疗效分析
        4.6.3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作用机制探讨
    5 结论
主要工作与创新
    1 主要工作和意义
        1.1 文献研究
        1.2 实验研究
    2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转录因子KLF4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三 :子宫组织HE染色结果
附录四 :子宫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在读期间参与的培训和学术会议

(9)基于白及文献线索的白及多糖对GU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及IL-6介导TLR4通路关键分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医关于胃脘痛(胃溃疡)的研究现状及白及应用文献线索
        1.1 病名考究
        1.2 病因病机
        1.2.1 脾胃虚弱
        1.2.2 肝胃失和
        1.2.3 饮食伤胃
        1.2.4 外邪犯胃
        1.2.5 毒热蕴胃
        1.2.6 其他
        1.3 辨证论治
        1.3.1 脾胃虚弱之证治
        1.3.2 胃阴不足之证治
        1.3.3 肝胃失和之证治
        1.3.4 毒热蕴胃之证治
        1.3.5 瘀血停滞之证治
        1.3.6 其他
        1.4 名医名家从“内痈”论治胃溃疡
        1.5 白及的本草渊源及治疗“内痈”(胃溃疡)的临床运用
        1.5.1 白及的本草渊源
        1.5.2 白及临床治疗“内(外)痈”之方剂
    第二章 现代医学关于胃溃疡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临床表现
        2.3 诊断要点
        2.3.1 胃镜诊断
        2.3.2 病理诊断
        2.3.3 Hp检测
        2.4 治疗方案
        2.4.1 抑制胃酸分泌
        2.4.2 根除幽门螺杆菌
        2.4.3 保护胃黏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工作假说的建立
        1.1 前言
        1.2 工作假说建立的依据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白及多糖对GU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仪器与动物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药物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GU大鼠模型制备
        2.3.2 药物制备
        2.3.3 分组与给药
        2.3.4 各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溃疡指数及溃疡愈合率的测定
        2.3.5 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胃蛋白酶的含量
        2.3.6 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NO的含量
        2.3.7 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标本制备、组织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评分
        2.4 统计学处理
        2.5 结果
        2.5.1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的影响
        2.5.2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溃疡指数和溃疡愈合率的影响
        2.5.3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血清NO及胃黏膜胃蛋白酶含量的影响
        2.5.4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影响
        2.5.5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学评分的影响
        2.6 讨论
    第三章 白及多糖对GU大鼠胃黏膜TLR4 介导的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仪器与动物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药物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GU大鼠模型制备
        3.3.2 药物制备
        3.3.3 分组与给药
        3.3.4 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IL-17和IL-23 的含量
        3.3.5 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IL-17、IL-23、TLR4、JNK、p38 MAPK、PI3K及 AKT基因表达水平
        3.3.6 WB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TLR4、JNK、p38 MAPK、PI3K及 AKT蛋白表达水平
        3.4 统计学处理
        3.5 结果
        3.5.1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IL-17 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5.2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IL-23 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5.3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胃黏膜TLR4 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5.4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胃黏膜JNK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5.5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胃黏膜p38 MAPK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5.6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胃黏膜PI3K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5.7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胃黏膜AKT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6 讨论
    第四章 白及多糖对GU大鼠胃黏膜组织NF-κBp65 通路中关键分子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仪器与动物
        4.2.1 实验动物
        4.2.2 实验药物
        4.2.3 实验试剂
        4.2.4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GU大鼠模型制备
        4.3.2 药物制备
        4.3.3 分组与给药
        4.3.4 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IL-1β、IL-6、IL-2R和 TNF-α的含量
        4.3.5 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IL-1β、IL-6、IL-2R、TNF-α及 NF-κB p65基因表达水平
        4.3.6 WB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NF-κB p65 蛋白表达水平
        4.4 统计学处理
        4.5 结果
        4.5.1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IL-1β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5.2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IL-6 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5.3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IL-2R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5.4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TNF-α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5.5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胃黏膜NF-κB p65 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6 讨论
        4.6.1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NF-κB p65 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6.2 白及多糖对各组大鼠IL-1β、IL-6、IL-2R及 TNF-α含量、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及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10)中医药治疗妇科寒凝血瘀证的研究概况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寒凝血瘀证是妇科疾病的重要证型
    1.1 理论依据
    1.2 临床依据
    1.3 妇科寒凝血淤证的物质基础
2 中药治疗妇科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进展
    2.1 温经汤及其加减
    2.2 少腹逐瘀汤
    2.3 当归四逆汤
    2.4 其他方
    2.5 自拟方
3 中药治疗妇科寒凝血瘀证的机理研究
    3.1 改善血供
    3.2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3.3 平衡免疫反应
    3.4 纠正乏氧
    3.5 调节生殖-内分泌
    3.6 镇痛
    3.7 修复氧化应激损伤
    3.8 促进细胞凋亡
    3.9 调节肌体代谢
4 结语和展望

四、内异方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白细胞介素-2、β-内啡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乌力吉-18味丸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大鼠PGF2α和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D]. 王悦.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及妊娠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D]. 杨新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脐内环穴针刺联合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秋雨.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温郁金不同饮片化瘀止痛效应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D]. 童黄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姜藤茶对寒凝血瘀痛经大鼠的影响[J]. 孟君,秦画置,周扬,李丹,刘昊奇,邓郊梅,杨知. 粮油食品科技, 2021(02)
  • [6]基于NGF的温经化瘀止痛法治疗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临床及实验研究[D]. 王丹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
  • [7]基于cAMP/PKA/CREB信号通路探讨二仙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D]. 黄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9]基于白及文献线索的白及多糖对GU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及IL-6介导TLR4通路关键分子影响的研究[D]. 巩子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10]中医药治疗妇科寒凝血瘀证的研究概况与进展[J]. 王迪,成秀梅,方惠敏,李新华,任艳青,芦剑峰.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0(01)

标签:;  ;  ;  ;  ;  

内异方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白细胞介素2和β-内啡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