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吨·一克

一吨·一克

一、一吨·一克(论文文献综述)

易定宏[1](2010)在《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文中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传统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货币或者能量对农业生产比较优势进行评价。然而,纯粹货币评价方式受到越来越多非议,而能量分析又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结合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作者认为有必要开展针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能值分析方法与传统的经济学和能量学方法的主要差别在于,能值分析方法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圈过程贡献的量化表达进行了考虑,在分析系统中加入了免费的环境源因素,更全面地考虑了系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这既体现在主要资源和生物圈过程能值转换率的计算上,也反映在对具体能量系统的分析过程中。在理论上,能值分析提供了比较和衡量不同生态流的共同尺度与综合分析方法,为生态经济系统开辟了定量分析研究的新方法,有助于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本文在以下方面做了研究:编制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表,并建立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如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等)。通过对系统的演变趋势做出适当的判断,辨识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趋势,并对本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选取1980-2008年作为时间序列,对27年来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趋势与演替轨迹作进一步的研究,探求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的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在以下方面做了重点研究:本文将农业视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有机结合。运用国际前沿的能值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对整个系统进行科学评价,将自然生态系统对农业的作用与社会经济对农业的作用综合分析,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和认识又深入了一层。基于能值分析,建立比较优势模型,以怀化市不同农业生态典型县域的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新拓展的能值比较优势指标能够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比较优势,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科学合理的发展提供指导。研究的对象更加具体,更加深入。能值研究对象大多数是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对单个具体作物系统进行研究填补了能值研究的空白。而目前比较优势的研究也是以全国或跨省区来进行的,对县域尺度进行研究的例子还很少见。对大农业进行研究的弊端就是容易忽略不同农作物及地域差异,会造成认识上的片面。本研究考察不同作物不同县域,是对能值研究的深入表现。最后得到的结论如下:怀化市典型县域沅陵、中方、会同水稻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排序为中方(34.11%)>沅陵(29.74%)>会同(23.98%)>怀化市(15.27%),中方位于第一。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购买能值投入较低,而索取的无偿自然资源能值较高。水稻作物系统净能值产出率小于1,说明其投入产出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怀化市不同农业生态区典型县域沅陵、中方、会同水稻系统的能值投入率排序为怀化市(11.41)>沅陵(8.35)>中方(5.75)>会同(3.40)。会同的能值投入率最低,怀化市最高。表明会同水稻作物系统每单位自然环境资源的利用投入了较少的购买能值,生产成本较低,环境压力较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玉米净能值产出率的排序为中方(239.48%)>会同(228.39%)>沅陵(218.59%)>怀化市(172.66%),中方和会同值产出率较高,而怀化市产出率低,说明玉米作物生产过程购入了较多的购买能值,生产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怀化市农业生产系统能值投入水平较高,环境压力较大,能够较大规模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运用现代化农业手段和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依托自然环境优势,优化系统运转结构功能效率,提高能值产出效率。通过怀化市能值投入比例分析可以看出,工业辅助能投入大于可更新有机能投入,增加有机能值的投入,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是由于怀化市增加了工业辅助能值的投入,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区域合理。这意味着怀化市正摆脱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迈进。

李龙[2](2008)在《印度蚕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度领导人多次表示,21世纪将是印度的世纪。随着印度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印度的崛起,必将会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目前,中印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热门话题。加强对印度各方面包括蚕业发展的研究,借鉴印度经验,对于加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印度经济形势一样,印度蚕丝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蚕丝生产国。由于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印度丝绸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中国生丝第一进口国。随着两国丝绸贸易的增长,两国间的贸易纠纷不断,引起了印度对中国丝绸产品频频采取反倾销的指控,对中国的丝绸出口造成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面对一个蓬勃兴起的邻居丝绸大国,出于地缘经济关系,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上,我们必须对印度蚕桑丝绸产业进行深入的研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深入研究印度蚕业发展情况,就是要借鉴印度在蚕业发展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少走弯路,这对于制定我国蚕业发展政策与方针,建立健全蚕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促进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我国由蚕丝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深入研究印度蚕丝产业的强势与弱点,把握印度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与印度的不同之处,扬长避短,避实就虚,寻求战略优势,使我国在与印度的竞争中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确保我国蚕丝产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本文从印度的地理位置、人口资源、历史文化、宪政体制、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等大环境入手,在考察研究了印度蚕业发展历史与现况,印度蚕业的管理、推广、科研、教育体系,印度蚕业科技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印度茧丝市场与价格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对印度茧丝价格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PEST和SWOT分析方法对影响印度蚕业发展的宏观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进行了综合定性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印度是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但也存在合作空间表现在:1)印度政府对蚕业R&D投入巨大;自1951年以来印度政府投入蚕业发展资金平均每年增长14.59%,远高于印度经济增长平均水平。2)印度蚕丝产业发展迅速,其蚕丝年产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4000吨,发展至目前的18000吨,是世界第二蚕丝生产大国;3)印度丝绸出口市场与我国丝绸出口市场部分重叠,21世纪的国际丝绸市场特别是欧美丝绸市场必将成为中印角力的焦点;4)印度生丝、坯绸等原料出口较少,高附加值丝绸成品出口较多,其丝绸产品利润高于中国;5)对美国丝绸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表明,在HTS50系列丝绸产品中,印度比中国更具竞争优势。中印两国蚕业生产各有特色,中国蚕业生产以优质二化蚕丝为主,印度蚕业生产则以多化蚕丝为主,中国丝绸工业以规模化工业生产为主,印度丝绸生产以手工作坊式为主,中国丝绸以出口为主,印度丝绸以国内消费为主。随着中印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印度已经成为中国生丝进口第一大国。印度的出口丝绸和高档消费丝绸严重依赖中国生丝的进口,印度丝绸莎丽消费成为推动中国丝绸出口印度的动力。2.采用数学模型和WinBUGS软件对印度茧丝的波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印度茧丝价格波动水平为二化蚕丝>鲜茧>手工缫蚕丝>电动缫蚕丝;印度茧丝价格波动的持续性水平为电动缫蚕丝>手工缫蚕丝>二化蚕丝>鲜茧:杠杆效应值都接近零,表明杠杆效应不明显。噪音水平大小为二化蚕丝>鲜茧>手工缫蚕丝>电动缫蚕丝。3.中国生丝价格对印度二化蚕丝价格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采用EViews 6软件,对印度进口中国生丝价格(PIM)与印度本土二化丝价格(PDOME)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测,结果表明,PIM和PDOME存在协整关系,且PIM是PDOME的Granger原因显着:进一步利用Minitab软件对P-IM和PDOME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从PIM和P-DOME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从中国进口生丝每增加1美元/Kg,印度班加罗尔的生丝就增加0.87美元/Kg,反之亦然。4.印度发展蚕业生产具有较大优势,有一定竞争能力表现在:1)印度政府高度重视蚕业生产,政府投入力度较大;2)印度建立了一整套有关蚕业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了蚕业健康有序的发展;3)印度建立了集管理、研发、推广和教育为一体的蚕业推广体系,合理配置科研、推广、教育资源;4)出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考虑,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从资金和技术方面大力帮助印度发展蚕业生产;5)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快速成长推动了丝绸的消费;6)印度丝绸促销体制建设富有成效,印度丝绸国内的强劲消费是印度蚕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7)印度丝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手织丝绸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8)国际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促进印度纺织品和丝织品的出口;9)印度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印度的传统产业;10)印度以热带为主的多样性气候利于桑树生长,养蚕周期短,现金流动快;11)印度已经建立相当完备的蚕业基础设施体系;12)印度农村充足的劳动力是蚕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13)印度可耕地面积比中国多30%以上,发展蚕桑生产潜力较大。5.印度蚕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1)蚕业研发中重蚕桑轻丝绸;2)蚕业研究与生产实际差距较大;3)政府蚕业投入分散不集中,浪费不少钱财;4)蚕桑生产受气候影响和农民落后观念影响较大,大面积生产二化性优质茧丝还存在一定困难;5)茧丝价格优质不优价阻碍了茧丝质量的提高;6)除卡纳塔克邦外,其它地区茧丝市场偏少,农民卖茧困难;7)缫丝、织绸现代化程度太低,手工缫丝机和乡村缫丝机缫丝等级低于A级,印度高档丝绸所需经线用2A级以上生丝严重依赖进口;8)廉价中国蚕丝、坯绸对印度市场的冲击,威胁印度蚕业发展;9)卢比升值影响印度丝绸产品的出口。6.借鉴印度经验,促进我国蚕业的发展文章在总结了印度蚕业发展中正反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蚕业生产的若干改革建议和措施:1)加强蚕业立法工作,将蚕业发展列入法制轨道;2)改革和完善我国蚕桑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体制;3)加强蚕业科研体制建设,增加R&D投入;4)促进国内丝绸消费是中国蚕业发展的关键。7.中印携手共创国际丝绸贸易新格局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中印蚕业的发展,积极保护印度丝绸消费的热情,促进丝绸在印度的消费。对于双方出现的丝绸贸易纠纷,要认真研究对策,增加相互交流和信任,避免采取简单的过激措施,损害两国的丝绸交易。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没有必要也不需要将一个产业中的所有产品自己去做完,要有分工的意识,充分利用各个国家在某个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资源的合理配制,加强优势互补,合理竞争,形成中印“双赢”的丝绸贸易新格局。

卢伟伟[3](2012)在《“一量(的)名”结构研究》文中认为“一+量词+名词”结构(简称“一量名”结构)是一种常见的“数量名”结构,“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然而有的“一量名”结构中可以加“的”,有的“一量名”结构中不可以加“的”。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有明确标注的464个专用物量词及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借用量词的分析研究,发现由这些量词构成的“一量名”结构与“的”的关系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专用量词+名词”结构与“的”、“一+借用量词+名词”结构与“的”以及“一+量词+名词”结构变式与“的”。研究发现:当“一量名”结构中的量词为专用量词中的个体量词、集合量词、不定量词及动源量词时,该结构多数情况下不加“的”,但少数情况下为了起强调作用也可以加“的”;当“一量名”结构中的量词为名源量词或结构中量词重叠时,该结构加不加“的”皆可;当“一量名”结构中的量词为度量衡量词时,多数情况下加不加“的”皆可,少数情况下必须加“的”。“一量名”结构中一般情况下不可以插入“的”,但有些情况下却可以。这种现象除了取决于量词自身的一些语法、语义特征外,还与结构中量词语法化程度的高低有关。量词语法化程度越高,该结构越不易与“的”连用;而量词语法化程度越低,该结构越易与“的”连用。此外,这种现象还与量词在语义上跟数词“一”与名词二者在语义联系上的紧密程度有关。当量词与数词“一”语义上结合紧密,以表示名词的数量时,一般名词之前可以加“的”;当量词和名词结合更为紧密,主要对名词起限定、描绘作用而不是重在计量时,则名词前不能加“的”。研究发现,多数情况下“一量的名”结构具有表达主观大量的作用,但也有一少部分的“一量的名”结构可以表达主观小量,这主要与量词的量级及语境等因素有关。

林幼斌[4](2000)在《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文中提出广西大厂是中外着名的锡产地,92号矿体是大厂矿田规模最大的锡多金属矿体。本文应用现代成矿理论对92号矿体的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化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地质统计学作为一种先进的储量计算方法,已在国内外矿业界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首次运用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计算机为工具,建立了92号矿体的矿床数学经济模型,矿体数学经济模型的建立对于实现矿山生产的动态管理,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研究表明,92号矿体为喷流热水沉积—改造成因。矿体赋存在D31硅质岩中,呈似层状与地层整合产出,与围岩同步褶曲,主要由层状矿和脉状矿构成。前期海底喷流热液作用在矿区北东部和下部形成层纹条带状矿,后期构造改造作用形成了矿区西部和上部的细(网)脉状矿和大脉状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喷流作用,与燕山期花岗岩没有明显的物源关系,花岗岩主要为后期改造成矿提供了能量和动力。92号矿体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矿。上、下两层为Sn、Pb、Zn矿,中层为Zn、Pb矿,上层矿矿化最好,下层矿一般,中层矿较差;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地层。成因规律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大厂锡矿的成矿理论,而且为正确圈定矿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立了92号矿体原始资料数据库,库中共有516个探矿工程,25000件样品,近90000个Sn、Pb、Zn、Sb、Ag化验分析数据和三维坐标,并对其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n、Pb、Zn品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变化系数依次为196%、153%、101%。数据库可供矿山生产动态管理随时调用。 计算并拟合了92号矿体五个方向的变异函数,各变异函数曲线均为跃迁型,分别建立了Sn、Pb、Zn三元素的品位变化的数学模型,结构分析表明92号矿体呈带状各向异性变化。交叉验证表明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 根据矿体形态、产状、空间变化大的特点,采用不同产状部分分别估值的新方法,首次在同一模型内分块段进行估值,建立了矿体岩性模型。 根据矿体地质特征和矿化富集规律,对92号矿体以10m×10m×2.5m的单元块为单位进行品位估值,以10种边界品位分别圈定了矿体,按层分别计算了Sn、Pb、Zn的储量,建立了品位经济模型。并对比优化了矿床工业指标。 应用矿业技术经济方法计算了多元素综合盈亏平衡地质品位和Pb、Zn相对于Sn的等值换算系数,建立了Sn、Pb、Zn综合品位模型和品位一吨位模型,为综合开发利用92号矿体提供依据。 优选了两个首期开采地段,并计算了其品位和储量。 研究确定了最佳勘探网度以及伴生组分与主金属的共生相关关系。 根据矿山生产的急需,计算了五个采场的品位和储量。 用计算机绘制了矿体剖面图、中段图110幅。 通过对锡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为华锡集团和铜坑矿可持续发展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杨颖[5](1995)在《1994年北美铁矿工业的回顾和展望》文中研究说明1994年北美铁矿石产量明显增加,总产量可达9390万长吨。球团矿产量增长9%,达到790万长吨,其中100万t产自最近重新开工的全国钢铁球团公司(NSPC)的球团厂。

高达志,毛文永,刘双进[6](1984)在《水污染控制的研究与措施》文中指出 水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因此,防止污染,保护水源,改善水质,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也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先决条件。 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断扩大,水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开

李光明,秦克章,李金祥[7](2008)在《哈萨克斯坦环巴尔喀什斑岩铜矿地质与成矿背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哈萨克斯坦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是中亚型造山带及中亚斑岩铜矿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现数十个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成群成带分布。主要的斑岩铜矿类型有斑岩铜-金矿、斑岩铜矿、斑岩铜钼矿,大多具同期火山岩。已建立的热液蚀变分带模式具有碱性蚀变和酸性蚀变两个阶段,已有的硫铅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该地区的斑岩铜矿形成与多阶段构造演化有关,早古生代的斑岩铜矿与岛弧演化的早阶段有关,而晚古生代的斑岩铜矿与泥盆纪火山—岩浆弧、石炭纪—二叠纪的火山—岩浆弧有关。从中哈萨克斯坦的北西向南东方向,斑岩铜矿的形成时代逐渐变年轻。虽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但该地区的有关斑岩铜矿的精细时空结构仍未建立。因此,含矿斑岩体与蚀变矿化年龄的精确测定、区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演化、斑岩铜矿的精细时空结构、与中国邻区的构造—岩浆—成矿带的连接对比将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沈阳市农药厂试验组[8](1972)在《克瘟散合成研究》文中指出 克瘟散是目前防治稻瘟病较好的药剂,效果优于汞制剂。还可防治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胡麻班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小斑病、高粱紫叶斑病及谷瘟病等病害,兼杀叶蝉、稻飞虱等害虫,深受贫下中农的欢迎。在南越战场上美帝国主义撒布过稻瘟菌,因此,克瘟散也是消灭敌人生物战剂的武器。我们遵循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

上海化工研究院[9](1977)在《国外磷肥工业“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文中研究表明 磷肥工业“三废”主要是含氟废气对人、畜、农作物均有严重毒害,其次是磷石膏废渣。下表为不同磷肥品种生产中放出氟的情况:

李明勋[10](2009)在《解析京都议定书的作用与局限性》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政治、经济议题,它不仅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更牵动了当今世界上主要大国之间的政治与经贸关系。本文从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与形成的原因说起,并以IPCC所做的第四次报告来说明人类已面临到生死存亡的危险临界点。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会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为国际气候变化法律的发展和国际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气候公约》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并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平等”、“风险预防”、“可持续发展”、“主权与国际合作”等五项原则,也提出了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承诺。但《气候公约》正如它的名称是一个框架公约,它只是建立了基本目标、原则、准则、机构和协调国际行动的程序,并没有涉及到缔约方的具体国际义务,因此国际社会针对如何落实《气候公约》的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谈判,尤其是关于发达国家如何履行承诺的议题上,最后终于在1997年于京都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削减总量目标、量化限制数量及其承诺期限,并提出了灵活的京都机制来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的目标,同时协助非附件一缔约方(即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贡献于《气候公约》的最终目标。《京都议定书》由1997年签署一直到2005年2月16日才正式生效,其间跨越了8年的漫长光阴。主要的争执点就在各国对谁该负起减少排放的责任,意见尚未完全一致,谈判过程中各国政府想方设法减缓本国的减排压力,尤其是美国政府的态度。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没有签署这个文件的附件一国家。《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要求缔约国承担保护地球系统义务的执行性文件。《京都议定书》预示着全球环境政策和立法趋同化的态势。然而《京都议定书》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国际环境协议,由于其规定了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灵活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视为一个国际贸易协议。而其独特的遵约机制也使得各国乐意接受加入。《京都议定书》创设出的联合履行、清洁发展、排放贸易这三个灵活的京都机制,在《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启动了全球的碳交易市场,并在某些行业和许多国家有效地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经过四年多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议定书确实在某些方面发生了作用,但同时也显示出许多不足的地方。从各国所采取的措施及排放情形来看,显然大多数发达国家并没有达成《京都议定书》减排的目标。根据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称延续现行的气候减缓政策和相关的可持续发展做法,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继续增加。在“后京都”时代,如何加速各国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携手合作,是现在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议题,诚如UNFCCC秘书长帝鲍尔(de Boer)先生认为因应气候变化的关键课题,取决于各国政府是否制定驱动经济体系迈向绿色生产与消费的诱因机制,并确信建构市场机制(market-based)的政府工具将是最具成本有效的因应策略。同时国际上应协议工业化国家实行更严格的总量管制,并诱导开发中国家限制其排放量,以及加强调适(adaptation)政策与措施的拟定。最后,本文建议将全球都纳入到温室气体排放的管制范围内,比照排放权交易。全球都有义务,但以人均排放为准。遵守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真正公平。同时继续在《气候公约》的架构下,加强并扩大京都机制的运用。而为了达成上述的目标,应加强联合国的功能,成立世界政府,各个国家都让出部分主权,唯有全球人类真心携手合作才能赢得这场圣战。

二、一吨·一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吨·一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能值理论的热力学基础
        1.2 能量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局限性
        1.3 能值理论
        1.4 能量分析和能值分析方法的比较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能值分析研究进展
        2.1.1 作物生产和土地利用研究
        2.1.2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工程研究
        2.1.3 生命支持系统研究
        2.1.4 相关应用研究
        2.2 空间尺度的能值研究进展
        2.2.1 省级尺度域上研究
        2.2.2 流域尺度域上研究
        2.2.3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2.2.4 其它生态系统类型研究
        2.3 经济学分析和能值分析方法的比较
        2.4 能值分析的生态经济意义
        2.5 能值分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能值概念及其分析指标
    1 能值概念
    2 最大能值功率
    3 能量等级与转换率
    4 能值算法
    5 指标体系构成与说明
        5.1 净能值产出率
        5.2 能值投入率
        5.3 能值货币比率
        5.4 能值密度
        5.5 人均能值使用量
        5.6 能值承受人口
        5.7 不可更新资源能值使用量比
        5.8 能值收益率
        5.9 环境负荷率
        5.10 能值可持续性指数
    6 主要能量的能值计算方法
    7 编制系统能值分析表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1 研究区域概况和技术路线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数据获取方法
    2 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骤
    3 数据计算方法
    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怀化市典型县域农业系统能值分析
    1 怀化地区2005年主要资源项目流动的能量估算
    2 沅陵、中方、会同水稻生产系统的能值比较分析
        2.1 水稻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结构比较
        2.1.1 无偿环境能值投入与购买能值投入
        2.1.2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
        2.1.3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的关系
        2.1.4 有机能值内部结构
        2.2 水稻生产系统的能值指标比较
        2.2.1 太阳能值转换率
        2.2.2 净能值产出率
        2.2.3 能值投入率
        2.2.4 能值投入密度
        2.2.5 环境压力
        2.2.6 宏观经济价值
    3 沅陵、中方、会同玉米生产系统的能值比较分析
        3.1 玉米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结构比较分析
        3.1.1 无偿环境能值投入与购买能值投入
        3.1.2 可更新环境能值和不可更新环境能值投入
        3.1.3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
        3.1.4 工业辅助能值和有机辅助能值投入占总辅助能的比例
        3.1.5 工业辅助能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3.1.6 可更新的有机能值内部能值投入结构
        3.2 玉米生产系统的能值指标比较分析
        3.2.1 太阳能值转换率
        3.2.2 净能值产出率
        3.2.3 能值投入率
        3.2.4 能值投入密度
        3.2.5 环境压力
        3.2.6 宏观经济价值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状况的时间序列分析
    1 数值估算
    2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时间序列分析
    3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输入分析
    4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输入能值比例分析
    5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转换率分析
    6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收益率变化趋势
    7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入结构变动趋势
    8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投资率变动趋势
    9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净能值产出率变动趋势
    10 怀化市农业生态系统环境负载率变动趋势
    11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经济增长耦合 #72关系的计量分析
    1 研究方法
    2 经济增长与农业生态系统协整关系的单位根检验
    3 协整检验
    4 Granger因果检验
    5 VECM分析
    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讨论
致谢
作者简介

(2)印度蚕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印度迅速崛起,国际竞争力增强
        1.1.2 印度蚕业迅猛发展,茧丝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1.1.3 国际势力出于战略考虑,纷纷帮助印度发展蚕业
        1.1.4 印度国内丝绸消费不断攀升,供求缺口较大
        1.1.5 中印丝绸贸易纷争不断,反倾销调查负面影响增多
        1.1.6 中印丝绸出口市场重叠,竞争不可避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借鉴印度经验,促进中国蚕业的发展
        1.2.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2.3 增进中印蚕业界相互了解,建立国际丝绸贸易新秩序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基本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内文献
        1.4.2 国外文献
第2章 印度蚕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2.1 印度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人口资源
        2.1.3 历史文化
        2.1.4 政治体制
        2.1.5 经济发展
        2.1.6 印度农业
    2.2 印度蚕业发展历史
        2.2.1 印度蚕业的起源
        2.2.2 印度蚕业生产简史
        2.2.3 印度蚕业现况
        2.2.4 印度蚕业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
    2.3 桑蚕茧丝生产
        2.3.1 概况
        2.3.2 卡纳塔克邦
        2.3.3 安德拉邦
        2.3.4 西孟加拉邦
        2.3.5 泰米尔纳杜邦
        2.3.6 查谟—克什米尔邦
    2.4 万尼亚(非桑蚕)茧丝生产
        2.4.1 概述
        2.4.2 柞蚕丝生产
        2.4.3 蓖麻蚕丝生产
        2.4.4 姆珈蚕丝生产
    本章小结
第3章 印度蚕业管理、研究、推广、教育体制
    3.1 印度农业推广体系
        3.1.1 政府推广体系
        3.1.2 培训访问(T&V)体系
        3.1.3 其它推广系统
        3.1.4 印度农业推广的经费投入
    3.2 印度蚕业管理体系
        3.2.1 概述
        3.2.2 纺织工业部
        3.2.3 中央丝绸委员会
    3.3 印度蚕业研发(R&D)机构
        3.3.1 迈索尔中央蚕业研究培训所
        3.3.2 贝兰布热中央蚕业研究培训所
        3.3.3 帕姆坡尔中央蚕业研究培训所
        3.3.4 中央柞蚕研究培训所
        3.3.5 中央姆珈蚕和蓖麻蚕研究培训所
        3.3.6 蚕种技术研究室
        3.3.7 蚕业生物技术研究室
        3.3.8 中央丝绸技术研究所
        3.3.9 中央蚕业品种资源中心
        3.3.10 全国蚕种组织
        3.3.11 姆珈蚕蚕种组织
        3.3.12 基础柞蚕蚕种组织
        3.3.13 邦级蚕业研发(R&D)机构
    3.4 印度蚕业推广主体——各邦蚕业局
        3.4.1 卡纳塔克邦蚕业局
        3.4.2 安得拉邦蚕业局
        3.4.3 西孟加拉邦蚕业局
        3.4.4 泰米尔纳杜邦蚕业局
    3.5 非政府组织及其它推广机构
        3.5.1 非政府组织定义
        3.5.2 世界银行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3.5.3 印度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3.5.4 印度非政府组织在蚕业推广中的作用
        3.5.5 印度非政府组织从事蚕业推广的案例
        3.5.6 其它推广组织
    3.6 印度蚕业教育系统
        3.6.1 高等教育
        3.6.2 推广培训教育
    本章小结
第4章 印度蚕业科技进步和行业的发展
    4.1 印度蚕品种的进步
        4.1.1 印度蚕种资源研究进展
        4.1.2 印度蚕品种管理体制
        4.1.3 印度蚕品种的进步
    4.2 印度实施的重要蚕业项目
        4.2.1 卡纳塔克蚕业发展计划(KSP)
        4.2.2 国家蚕业发展计划(NSP)
        4.2.3 催化发展项目(CDP)
    4.3 印度蚕业发展“五年计划”
        4.3.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52~1955/56)
        4.3.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6/57~1960/61)
        4.3.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1/62~1965/66)
        4.3.4 过渡期(1966/67~1968/69)
        4.3.5 第四个五年计划(1969/70~1973/74)
        4.3.6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4/75~1977/78)
        4.3.7 过渡期(1978/79~1979/80)
        4.3.8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81~1984/85)
        4.3.9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5/86~1989/90)
        4.3.10 过渡期(1990/91~1991/92)
        4.3.11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2/93~1996/97)
        4.3.12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7/98~2001/02)
        4.3.13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2/03~2006/07)
    4.4 政府投入、蚕丝产量和丝绸出口相互关系分析
        4.4.1 模型概述
        4.4.2 数据收集与整理
        4.4.3 模型构建
        4.4.4 建模型前检验
        4.4.5 模型拟合与模型参数估计
        4.4.6 模型诊断
        4.4.7 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印度丝绸生产与贸易
    5.1 印度丝绸生产和茧丝市场交易
        5.1.1 印度蚕丝生产
        5.1.2 印度丝绸生产
        5.1.3 印度蚕茧市场
        5.1.4 印度生丝交易所
    5.2 印度茧丝价格发展趋势
        5.2.1 印度茧丝价格现状
        5.2.2 印度茧丝价格变化趋势
    5.3 印度茧丝价格随机波动性(SV)分析
        5.3.1 随机波动模型概述
        5.3.2 数据收集与数据预处理
        5.3.3 印度茧丝价格增长率变化特征
        5.3.4 序列平稳性检验
        5.3.5 SV模型的构建
        5.3.6 SV模型参数的MCMC估计
        5.3.7 结果与分析
    5.4 印度国内丝绸贸易
        5.4.1 印度国内丝绸销售渠道
        5.4.2 印度国内丝绸消费品种
        5.4.3 印度丝绸的利益分配
    5.5 印度丝绸进出口贸易
        5.5.1 印度丝绸出口额
        5.5.2 印度丝绸出口种类
        5.5.3 印度丝绸出口企业前10强
        5.5.4 印度丝绸进口
    5.6 中国生丝价格对印度二化蚕丝价格的影响
        5.6.1 模型简介
        5.6.2 数据收集
        5.6.3 协整关系检测
        5.6.4 Granger因果检测
        5.6.5 模型的构建与拟合
        5.6.6 模型诊断
        5.6.7 结果与分析
    5.7 印度对中国丝绸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5.7.1 反倾销事件经过
        5.7.2 印度中央丝绸委员会在反倾销案件中的角色
        5.7.3 印度中央丝绸委员会的反倾销立场与观点
    5.8 印度丝绸促销与印度丝绸标志
        5.8.1 印度丝绸出口促进会
        5.8.2 印度丝绸标志
        5.8.3 印度丝绸标志组织
        5.8.4 印度丝绸标志推广
    本章小结
第6章 印度蚕业发展竞争力分析
    6.1 印度蚕桑丝绸行业市场竞争模式
        6.1.1 经济学中的市场竞争模式类别
        6.1.2 印度蚕桑丝绸行业竞争模式分类
    6.2 印度是我国丝绸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
        6.2.1 蚕丝生产竞争
        6.2.2 出口市场竞争
    6.3 印度蚕业PEST分析
        6.3.1 政治因素(Political factors)
        6.3.2 经济因素(Economic facotrs)
        6.3.3 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6.3.4 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
    6.4 SWOT分析
        6.4.1 印度蚕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6.4.2 印度蚕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6.4.3 印度蚕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ies)
        6.4.4 印度蚕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6.5 中印丝绸产品在美国市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6.5.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定义
        6.5.2 中印对美丝绸市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印度蚕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7.1 加强蚕业立法工作,将蚕业发展列入法制轨道
    7.2 改革和完善我国蚕桑行政管理和技术推广体制
    7.3 加强蚕业科研体制建设,增加R&D投入
    7.4 促进国内丝绸消费是中国蚕业发展的关键
    7.5 印度丝绸标志推广对我国的启示
        7.5.1 中国高档丝绸标志推广存在的问题
        7.5.2 对搞好中国高档丝绸标志推广工作的对策
    7.6 建立全球化的蚕业发展战略体系
        7.6.1 调整我国丝绸国际贸易的观念和战略
        7.6.2 争取将新“国际丝绸协会”总部设在中国
        7.6.3 从印度对华丝绸反倾销论中国蚕桑丝绸产业发展新思维
        7.6.4 中印携手,共创国际丝绸贸易新格局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内发表论文一览表
致谢

(3)“一量(的)名”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一、引言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概况
        1.“一量(的)名”结构中“的”字隐现问题
        2.“一量(的)名”结构与主观量表达
        3.小结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一量名”结构与“的”
    (一)“一+专用量词+名词”结构与“的”
        1.“一+个体量词+名词”结构与“的”
        2.“一+集合量词+名词”结构与“的”
        3.“一+不定量词+名词”结构与“的”
        4.“一+度量衡量词+名词”结构与“的”
    (二)“一+借用量词+名词”结构与“的”
        1.“一+名源量词+名词”结构与“的”
        2.“一+动源量词+名词”结构与“的”
    (三)“一+量词+名词”结构变式与“的”
        1.“一量量+名词”结构与“的”
        2.“一量一量+名词”结构与“的”
三、“一量(的)名”结构中“的”字隐现的影响因素
    (一)量词语法化程度的高低
    (二)量词与“一”和名词二者语义关系的亲疏
四、“一量(的)名”结构与“量”的表达
    (一)客观量
    (二)主观量
        1.主观大量
        2.主观小量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地质统计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数学地质的产生、现状与发展
        一 数学地质的产生背景
        二 数学地质发展简史
        三 数学地质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第二节 地质统计学及其应用
        一 地质统计学的产生
        二 地质统计学发展历史与现状
        三 国内外地质统计学计算程序(软件)简介
        四 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应用
        五 地质统计学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地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区域化变量的基本原理
        一 区域化变量及其性质
        二 区域化变量的数学特征与变异函数
        三 平稳性假设
        四 方差、协方差和变异函数三者关系及性质
        五 协方差函数C(h)与变异函数r(h)的关系图
        六 估计方差
        七 离散方差
        八 正则化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变异函数与结构分析
        一 实验变异函数的计算
        二 区域化变量的平均值和先验方差的计算
        三 变异函数曲线图的编制
        四 变异函数曲线的类型
        五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六 结构参数的确定
        七 变异函数结构变化方向性和线性变换
    第三节 克立格法及其应用
        一 克立格法概述
        二 克立格方程组及其方差
        三 克立格法的实施
        四 地质统计学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五 应用软件DMS简介
第三章 矿床地质及勘探工作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一 大地构造位置
        二 地层
        三 构造
        四 岩浆岩
        五 矿产
    第二节 矿区及矿床地质概况
        一 矿区地层
        二 矿区构造
        三 长坡—铜坑矿床特征
    第三节 92号矿体地质特征
        一 矿体形态产状
        二 矿化类型及其特征
        三 矿石结构
        四 矿石构造
        五 矿物特征
        六 围岩蚀变
        七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节 含矿硅质建造
    第五节 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第六节 矿床勘探
第四章 矿床数学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结构分析实施步骤
        一 原始资料的准备
        二 区域化变量的选择
        三 概率统计
        四 变异函数的计算和变异函数曲线图的编制
        五 选择数学模型
        六 确定结构参数
        七 确定数学模型
        八 确定理论模型的吻合程度
    第二节 建模范围及基本参数
    第三节 区域花变量的选择与原始数据情况
        一 区域花变量的选择
        二 原始数据情况
        三 样品质量评价
    第四节 原始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一 原始数据的入库
        二 数据库的维护
        三 单样和组合样的统计分析
    第五节 岩性模型
        一 岩性建模方法
        二 建模的具体步骤
    第六节 矿床数学模型的建立
        一 变异函数的计算和分析
        二 理论模型的选择
        三 实验变异函数拟合和模型确定
        四 变异函数的交叉验证
第五章 矿床品位经济模型
    第一节 矿床品位估值
    第二节 矿体圈定和储量计算
第六章 92号矿体矿业经济研究
    第一节 矿业经济研究概述
    第二节 盈亏平衡地质品位与综合品位计算
        一 盈亏平衡地质品位计算
        二 综合品位计算
        三 矿床综合品位模型的建立
    第三节 首期开采地段的选择
    第四节 主金属与伴(共)生组分共生相关关系的定量研究
    第五节 矿床勘探网度的研究
    第六节 采场储量计算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 理论成果
二 方法成果
三 实践意义
四 经济效益分析
第二节 措施与建议
一 锡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
二 措施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哈萨克斯坦环巴尔喀什斑岩铜矿地质与成矿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中哈萨克斯坦斑岩铜矿的勘查及研究回顾
3 斑岩铜矿分布及主要类型
    3.1 区域矿床分布
    3.2 矿床类型
4 典型斑岩铜矿特征
    4.1 Osennee斑岩铜矿
    4.2 Bozshakol斑岩铜矿
    4.3 Samarsk斑岩铜矿
    4.4 Kounrad斑岩铜钼矿床
    4.5 Aktogai斑岩铜钼矿区
    4.6 Koksai斑岩铜矿
    4.7 Kyzylkain斑岩铜矿
5 蚀变矿化及S、Pb同位素
    5.1 蚀变特征
    5.2 S、Pb同位素组成
6 讨论
    6.1 斑岩铜矿成矿构造背景
        6.1.1 中哈萨克斯坦早古生代斑岩铜矿产出的构造背景
        6.1.2 中哈萨克斯坦晚古生代斑岩铜矿产出的构造背景
    6.2 环巴尔喀什湖斑岩铜矿的时空演化趋势
    6.3 斑岩铜矿成矿体系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8 与中国新疆斑岩铜矿带的连接对比

(10)解析京都议定书的作用与局限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途径
    三、论点与创新
    四、论文架构
第一章 《京都议定书》的产生过程
    第一节 《京都议定书》的制定背景
        一、温室气体
        二、人类活动
        三、全球变暖的影响
        四、人类离危险临界点还有多远?
    第二节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一、《气候公约》的启动与生效
        二、《气候公约》内容的解析
        三、《气候公约》的机构
        四、小结:《气候公约》的特点与评价
    第三节 《京都议定书》的谈判与生效过程
        一、《京都议定书》成立前的谈判COP1—COP3
        二、解析《京都议定书》生效的过程(COP4-COP10)
        三、小结
第二章 《京都议定书》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解析《京都议定书》的争议
        一、各阵营立场的解析
        二、解析美国政府拒绝议定书的理由
        三、小结
    第二节 《京都议定书》遵约机制的法律分析
        一、遵约机制的由来
        二、遵约机制的特点与作用
        三、《京都议定书》遵约机制的内容
        四、小结
    第三节 《京都议定书》的性质与评价
        一、京都议定书的性质
        二、京都议定书的评价
第三章 京都机制的内容与法律分析
    第一节 京都机制的法律分析与异同
        一、京都机制的提出
        二、京都机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三、减排信用的法律性质和所有权归属
        四、三机制的异同与联系
        五、关于补充性的争议
    第二节 联合履行机制(JI)与排放贸易(ET)的法律分析
        一、联合履行机制(JI)的法律分析
        二、排放贸易(ET)的法律分析
    第三节 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法律分析
        一、CDM国际法上的意义
        二、CDM项目运行的法律要件
        三、CDM的存在的法律问题
        四、关于CDM作用的争议
第四章 京都议定书的实践与检讨
    第一节 发达国家履约措施及检讨
        一、欧盟排放许可交易制度的实践与英、德两国的减排措施
        二、加拿大的气候变化政策及措施
        三、日本的减排政策与措施
        四、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与措施
        五、其它减排措施
        六、小结:发达国家履约现状与检讨
    第二节 京都机制的实践与检讨
        一、全球碳交易的现况
        二、全球CDM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三、京都机制的实践检讨与建议
        附表
    第三节 中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现况与检讨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二、中国CDM的进展现状
        三、中国CDM管理办法的解析与检讨
        四、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后京都的气候谈判
    二、《京都议定书》的作用
    三、《京都议定书》的局限与问题
    四、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因应之道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一吨·一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D]. 易定宏.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2]印度蚕业发展研究[D]. 李龙. 西南大学, 2008(09)
  • [3]“一量(的)名”结构研究[D]. 卢伟伟. 渤海大学, 2012(10)
  • [4]大厂锡矿92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与矿产经济研究[D]. 林幼斌. 昆明理工大学, 2000(01)
  • [5]1994年北美铁矿工业的回顾和展望[J]. 杨颖. 国外选矿快报, 1995(06)
  • [6]水污染控制的研究与措施[J]. 高达志,毛文永,刘双进. 环境科学丛刊, 1984(11)
  • [7]哈萨克斯坦环巴尔喀什斑岩铜矿地质与成矿背景研究[J]. 李光明,秦克章,李金祥. 岩石学报, 2008(12)
  • [8]克瘟散合成研究[J]. 沈阳市农药厂试验组. 农药, 1972(02)
  • [9]国外磷肥工业“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J]. 上海化工研究院. 化肥工业, 1977(06)
  • [10]解析京都议定书的作用与局限性[D]. 李明勋. 中国政法大学, 2009(03)

标签:;  ;  ;  ;  

一吨·一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