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转向架部件采用非金属材料

客车转向架部件采用非金属材料

一、采用非金属材料的客车转向架零部件(论文文献综述)

杨国伟,魏宇杰,赵桂林,刘玉标,曾晓辉,邢云林,赖姜,张营营,吴晗,陈启生,刘秋生,李家春,胡开鑫,杨中平,刘文正,王文静,孙守光,张卫华,周宁,李瑞平,吕青松,金学松,温泽峰,肖新标,赵鑫,崔大宾,吴兵,钟硕乔,周信[1](2015)在《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文中指出在过去10年时间,中国和谐号系列高速列车经历了一系列速度上的飞跃.在最初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研制了新一代高速列车并大规模投入运营,伴随这一过程的大量试验与工程实践,大大促进了对高速铁路这样一个车-线-网-气流强耦合的复杂大系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全面研究.该文将从6个方面对高速列车研制和运行过程中的典型力学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个梳理.考虑到这样一个大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为了使对高速列车感兴趣的技术与科研人员对这些力学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文中将分别就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学、弓网关系、车体振动与车体模态设计、车体运行稳定性、高速轮轨关系、关键结构的运行可靠性和列车噪声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同时也对中国及国际高速列车发展趋势及其中的力学问题做了一个简要介绍.

傅振亮[2](2008)在《铁道客车转向架腐蚀机理及涂层防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金属腐蚀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的损失。在工业发达国家,由金属腐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2%~4%。因此,许多国家都积极的从事腐蚀科学的研究。铁道车辆的腐蚀主要指车辆金属结构腐蚀,其中转向架腐蚀就是重要的一部分。自1996年以来,铁路客车开始采用焊接转向架替代原铸造转向架,腐蚀情况相当严重。由于转向架作为车辆重要的走行部件,在提高其安全性和延长使用寿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铁道客车转向架涂层防腐研究显得很有必要,也尤为关键。本文分析了铁道客车转向架的基本结构,指出了转向架腐蚀现状,研究了其腐蚀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由于转向架的腐蚀程度与基体材料、涂装工艺及设备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采用焊接钢板(09CuPCrNi-A)与铸造钢板进行电化学腐蚀对比试验,研究腐蚀机理和腐蚀原因。结果表明,焊接钢板(09CuPCrNi-A)的耐蚀性优于铸造钢板,适合作为铁道客车转向架基体材料。考虑到铁道客车转向架防腐要求,防腐涂料的选择侧重于防护性,兼外观美化。本文选择了相关涂料,并对涂层进行了盐雾和附着力试验。结果表明,漆膜的各项指标趋于稳定状态,满足工艺要求。同时,本文还改进了转向架的涂层防腐工艺规程和设备,介绍了磷化工艺在转向架涂层防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固化工艺及设备的选择,指出了固化烘道内存在的缺点,并提出改进措施。另外,本文还对涂装处理后的三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

徐勇,姜强俊,刘凤伟,王宝磊,姜瑞金[3](2015)在《160km/h快捷货车转向架设计方案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围绕160km/h快捷货车转向架的设计原则、主要技术参数、结构特点等方面,对160km/h快捷货车转向架的关键零部件结构和转向架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选型探讨。

唐兆[4](2011)在《机车车辆疲劳强度仿真分析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机车车辆关键零部件疲劳仿真和可靠性分析的需求出发,总结了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有限元分析,疲劳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工具进行机车车辆零部件疲劳仿真与分析的一般方法和处理流程。在自行研制的机车车辆应力试验数据处理系统和机车车辆疲劳仿真系统基础上,提出基于黏结集成算法的机车车辆疲劳仿真分析平台分布式架构体系,解决了试验与仿真数据的集成,不同计算任务之间的数据集成和数据交换,平台集成了现有相关的商业软件,具有友好开放的用户接口和良好的可扩展性,既提供方便的计算服务也保证了各软件的独立性,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论文也对基于云计算理论的机车车辆疲劳强度仿真分析平台进行了初步讨论。针对机车车辆线路动应力试验和台架试验,综合常用的疲劳强度评定和疲劳寿命预测理论,利用C++和Delphi工具开发出了一套试验数据处理系统。系统具有与测试硬件无缝结合、试验报告自动生成、交互性好、可移植性强等特点;在传统三峰谷雨流计数算法的基础上,编程实现了一种针对大数据量的改进雨流计数方法,满足线路动应力试验对海量数据进行循环计数的需要。软件已在多条线路动应力试验数据处理中得到应用,论文以大秦线重载机车线路试验数据为基础,验证了软件的稳定性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机车车辆转向架的动应力时间历程获取是进行转向架疲劳寿命分析和预测最重要的环节。论文基于线路动应力试验,计算机仿真两种途径,编写了相应的工具软件。此外还提出了一种线路动应力试验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动应力获取方法,该方法以应变模态理论为基础,将试验数据引入到动应力数值模拟中来,为准确预测结构疲劳寿命奠定了基础。为将已贴片位置应力试验数据用于结构上不可贴片位置的应力大小预测,本文将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基于逆方法,给出了用传感器响应方法(Sensor Response Method SRM)来预测不可贴片位置应力大小的具体方法,利用C++和Matlab,开发了SRM方法应力预测计算软件,将软件集成到仿真分析平台中,用于不可贴片位置应力的预测;并以CRH2转向架台架试验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陈琪[5](2017)在《随机激励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疲劳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动力电池包结构的力学性能特别是疲劳性能,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能量系统的稳定性,关系着整个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影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然而,电池包载荷条件相对复杂,常规的定频分析、扫频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与电池包实际工况有一定的出入,并不能客观反映电池包的真实受载状况;电池包载荷谱实测则存在试验成本大、周期长的问题,且传统汽车典型试验工况对电动汽车不完全适用;仅应用虚拟试验技术也存在仿真精度低等缺陷。为获得准确的电池包载荷谱并进行电池包结构疲劳分析,论文以某电动汽车电池包为研究对象,通过结合实测道路谱的虚拟迭代技术,研究了电池包结构载荷谱和疲劳性能的预测方法。阐述了提出电动汽车电池包疲劳性能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根据实际电池包结构,建立了包含电池模组质量点的电池包有限元模型,电池包的仿真模态和试验模态对比,验证了电池包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并以电池包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对电池包进行了不同工况对应的静力学分析和动态分析,研究了电池包结构的基本力学性能。参考相关标准制定了电动汽车路谱采集方案,利用动态信号测试仪和加速度计等传感器搭建了电池包道路谱采集系统,采获了在城市道路、高速路和坏路等实车使用环境下动力电池包的道路谱,对电池包真实受载环境下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建立车身-电池包系统的虚拟六通道试验台,为复现电池包载荷,利用基于虚拟试验台的车身-电池包系统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结合采集的电池包道路谱对电动汽车电池包载荷谱进行了虚拟迭代预测,并通过信号比较对迭代的收敛性进行了验证。在基于虚拟试验台的车身-电池包刚柔耦合系统多体模型基础上,结合虚拟迭代得到的载荷谱进行了电池包疲劳虚拟试验;考虑动力电池包结构的动态效应,应用模态应力叠加法求解电池包结构的应力响应,对电池包结构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改进方案进行了选择和分析。论文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道路试验和虚拟仿真,实现了电池包道路随机载荷谱的获取和疲劳性能的预测;论文的研究对一般电池包结构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论文的方法对电池包结构相关的振动响应特性等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吉慧[6](2012)在《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疲劳寿命分析》文中认为跨座式单轨车辆的转向架为二轴转向架形式,构架是转向架的关键零部件,主要用来安装轮胎、中央悬挂装置、牵引装置、制动装置等其它零部件。在运动过程中,转向架构架不但要支撑车体,而且还要承受车体通过空气弹簧传递到构架的垂向载荷并传递车体与车轮间的牵引力、制动力给轨道梁,其可靠性直接影响车辆的运行品质和行车安全。在近几年,已经有学者对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构架进行了结构强度和模态分析,但为了保证车辆的运营安全和验证构架能否达到规定的使用寿命,对转向架构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研究十分重要。本文以重庆市轻轨三号线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静力学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全寿命分析法的相关理论,应用疲劳分析软件并结合载荷谱,对转向架构架进行疲劳寿命仿真分析。其次对转向架进行了疲劳试验,主要应用数据采集系统,在运行线路上按几种工况实测应力信号,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得到该测点的载荷谱和损伤值,然后结合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得到该测点的疲劳寿命。最终得到的试验结果和疲劳寿命仿真结果比较接近且都大于构架的使用寿命,从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本课题对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的疲劳寿命研究为单轨车辆的疲劳仿真分析、疲劳试验、轻量化以及对全面提高单轨交通运营安全提供参考。

李春明[7](2010)在《试验机行业发展概述》文中认为对建国以来试验机行业的发展做了简要回顾,并对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张海柱[8](2017)在《面向产品谱系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转向架是高速列车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件,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品质与安全性。随着高速列车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高速列车转向架不仅呈现出纵向的单一代系关系,而且开始向横向的多元化发展,将会形成庞大的产品谱系,对现有的高速列车转向架研发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高速列车转向架设计知识的积累与重用不足,导致设计反复和修改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工作,使研发的效率低下。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不断提高高速列车转向架的研发效率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因此本文开展面向产品谱系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方法研究,其核心问题是在构建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谱系的基础上,运用这个谱系来加速转向架的研发过程,即在给定一个需求条件如运用环境等前提下,选择已有的谱系节点进行继承与设计变更,选择相应的设计工具来支持新产品的研发过程。本文从谱系构建、定制设计关键技术方法和原型系统开发验证三个方面进行高速列车转向架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谱系构建在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共性技术和适应性技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谱系生物遗传学定义,给出产品谱系的定义,并明确与其密切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基于谱系学的思想,提出产品谱系的构建与描述方法。从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需求谱系、演化谱系和特征谱系三个维度构建高速列车转向架谱系信息图表。(2)面向产品谱系的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元模型构建在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谱系构建的基础上,给出产品元模型定义及建模流程;建立高速列车转向架的设计空间,分析提取高速列车转向架及其模块元模型的各领域属性参数,构建产品元模型;结合矢量化和阵列化描述数据结构形成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元模型的矢量阵列表达;制定基于产品元模型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流程。(3)高速列车转向架概念设计方案生成在基于产品元模型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流程建立的基础上,全新定制设计是面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驱动生成其概念设计方案。建立PDS-Behavior-Structure概念设计模型及支持概念设计分析和综合过程的矢量映射工具;以高速列车基础制动装置设计为实例验证面向需求驱动的高速列车转向架概念设计方案生成方法;基于PDS-Behavior-Structure概念设计模型及其分解过程,结合黑箱法,构建高速列车转向架的功能-结构映射分解模型。(4)高速列车转向架结构定制设计高速列车转向架结构定制设计包括需求映射、配置设计和变型设计等关键步骤。在需求映射阶段需要映射规则支持,提出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高速列车转向架设计知识提取方法,以高速列车转向架动力学性能设计知识提取为例验证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配置设计阶段,提出基于产品元模型高速列车转向架的配置设计方法;在变型设计阶段,提出一种面向需求变化的快速有效的寻找设计变更路径的方法,指导产品的变型设计。(5)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根据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谱系及定制设计关键技术,开发了一套面向产品谱系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系统,并在某主机厂的设计研发部门试运行。首先从整个高速列车的谱系设计制造一体化平台技术架构的具体内容开展需求分析,再具体描述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系统设计方法及其主要的关键技术。最终以某型车转向架的快速设计为例对高速列车转向架的定制设计系统的应用进行实例验证。本文的研究表明,面向产品谱系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研究不仅完善了高速列车转向架研发设计技术体系,并且实现了高速列车转向架设计知识有效管理以及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助于提升了企业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缩短设计周期,为快速响应国内外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供保障,为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研发、数据管理和持续应用提供基础。

蒋三清,蔺习英[9](2014)在《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文中认为通过对跨座式单轨列车转向架关键零部件——减速传动装置、基础制动装置、走行系统、导向稳定装置、轮胎气压检测装置等的国产化及产业化研究,阐述单轨列车转向架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关键技术问题及创新点、产业化状况及市场应用,对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过程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其他轨道车辆用转向架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研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田丽[10](2015)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装备制造业不仅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城市人口持续增多,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给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方面。因此,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未来要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以及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轨道交通装备业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而城轨装备制造业又是轨道交通装备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直受政府支持。因此掌握其现状、明晰其瓶颈、把握其路径,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结合产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从产业内部能力的优势、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对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进行具体、全面、条理化的分析。最后得到其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从而更加直观的了解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产业,确定其未来发展大方向。然后运用产业链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进行分析。得到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结构图,并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关键环节进行分析、总结。其次,从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市场两个方向分析其发展路径。运用专利地图的方法,对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技术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从时间、区域的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中的关键技术,获得其专利图,进一步分析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路径。再通过对我国城轨装备市场需求与市场现状的具体研究,得到其市场发展路径。最后,结合文中得到的技术发展路径与市场发展路径,得到我国城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路径,并提出产业发展路径实施的保障措施。

二、采用非金属材料的客车转向架零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非金属材料的客车转向架零部件(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轮轨关系
    弓网关系
    流固耦合关系
2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
    2.1 引言
    2.2 高速列车气动阻力
        2.2.1 车体下部区域的优化
        2.2.2 头车气动外形优化
        2.2.3 尾车气动外形优化
        2.2.4 转向架侧罩
        2.2.5 车间风挡
        2.2.6 受电弓罩
    2.3 高速列车诱导的流动
        2.3.1 脉冲压力的影响
        2.3.2 列车诱导气流的影响
        2.3.3 列车风对附近人员的影响
        2.3.4 隧道内列车风
    2.4 高速列车交会气动效应
        2.4.1 高速列车交会过程中的非定常流动现象
        2.4.2 高速列车交会过程中的气动力特性
        2.4.3 速度对气动力的影响
        2.4.4 列车间距对气动力的影响
        2.4.5 相同列车不同速度交会时的气动力和力矩特性
        2.4.6 列车交会过程中作用在侧窗玻璃上的气动压力
    2.5 高速列车横风气动效应
        2.5.1 横风作用下简化列车模型周围的流动
        2.5.1. 1 表面时均压力分布
        2.5.1. 2 高速列车周围的时均流动结构
        2.5.1. 3 横风条件下高速列车周围的瞬态流动结构
        2.5.2 横风条件下高速列车气动力和力矩特性
        2.5.3 桥梁上高速列车的横风气动特性
        2.5.4 路堤上高速列车的横风气动特性
        2.5.5 高速列车横风安全性研究
    2.6 高速列车隧道气动效应
        2.6.1 隧道内压力波
        2.6.2 隧道内压力波影响因素
        2.6.2. 1 隧道长度
        2.6.2. 2 隧道形式
        2.6.2. 3 列车速度和车型
        2.6.2. 4 列车长度
        2.6.2. 5 列车外形
        2.6.2. 6 堵塞比
        2.6.3 隧道出口处微气压波
        2.6.3. 1 微气压波与列车速度的关系
        2.6.3. 2 微气压波与隧道长度的关系
        2.6.3. 3 微气压波与阻塞比的关系
        2.6.3. 4 优化列车头型控制微气压波
        2.6.3. 5 隧道内分叉隧道控制微气压波
        2.6.3. 6 隧道口缓冲段控制微气压波
        2.6.4 隧道内的高速列车摆动
        2.6.4. 1 隧道内列车摆动现象的特征
        2.6.4. 2 作用在列车尾部的气动力特性
        2.6.4. 3 列车与隧道壁之间的流动结构
        2.6.5 最不利隧道长度和临界隧道长度
        2.6.5. 1 最不利隧道长度
        2.6.5. 2 临界隧道长度
        2.6.5. 3 最不利隧道长度下压力场演化分析
    2.7 本节小结
3 高速弓网关系*
    3.1 引言
    3.2 弓网关系关键问题
        3.2.1 弓网耦合振动
        3.2.2 高速气流扰动
        3.2.3 结构柔性变形及不平顺
        3.2.4接触网波速及利用率
        3.2.5双弓受流
        3.2.6小结
    3.3高速弓网系统的结构及类型
        3.3.1接触网结构
        3.3.2受电弓结构
        3.3.3小结
4高速轮轨关系*
    4.1引言
    4.2高速轮轨关系问题一般描述
    4.3轮轨滚动接触基本理论
    4.4高速轮轨型面匹配设计平台
    4.5高速轮轨滚动黏着理论和机理问题
    4.6高速轮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问题
        4.6.1轮轨横断面磨损
        4.6.2车轮滚动方向(纵向)不均匀磨损
        4.6.3高速钢轨波浪形磨损
    4.7高速轮轨噪声问题
    4.8本节小结
5高速列车车辆动力学*
    5.1引言
    5.2车辆动力学分析方法
        5.2.1多刚体建模与分析方法
        5.2.2刚柔混合建模与分析方法
    5.3蛇行运动稳定性
        5.3.1铁路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的分析模型
        5.3.2铁路车辆蛇行运动线性稳定性
        5.3.3列车蛇行运动非线性稳定性
        5.3.3.1单轮对非线性稳定性
        5.3.3.2转向架非线性稳定性
        5.3.3.3铁路车辆非线性稳定性
    5.4乘坐舒适性
    5.5车辆特性对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5.1结构弹性对列车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5.5.2非线性因素影响
        5.5.3气动载荷对运行安全性影响
    5.6车辆轨道耦合
    5.7减振
    5.8本节小结
6高速列车结构疲劳可靠性*
    6.1引言
    6.2结构疲劳可靠性研究方法
    6.3结构动应力测试与疲劳评估
        6.3.1线路动应力测试
        6.3.2疲劳可靠性评估
    6.4结构载荷与载荷谱
        6.4.1动车转向架构架载荷类型
        6.4.2载荷测试方法
        6.4.3载荷特性研究
        6.4.4载荷谱的编制
    6.5本节小结
7高速列车噪声*
    7.1引言
    7.2高速列车气动噪声评估
        7.2.1气动噪声计算方法
        7.2.2非线性声学求解器
        7.2.3 K-FWH方法
        7.2.4气动噪声分布
        7.2.5高速列车头型评估
        7.2.6噪声与速度关系
        7.2.7高速列车受电弓及连接处的气动噪声影响
        7.2.8车内噪声
    7.3本节小结
8 结束语*
作者声明
致谢

(2)铁道客车转向架腐蚀机理及涂层防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2 课题研究内容
    3 国外涂装技术的发展概况
    4 国内涂装技术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 转向架防腐涂料及涂装
    1.1 转向架的结构及特点
    1.2 转向架腐蚀研究现状
        1.2.1 转向架腐蚀原因分析
        1.2.2 转向架腐蚀解决措施
    1.3 涂料概述
        1.3.1 涂料分类
        1.3.2 防腐涂料
        1.3.3 防腐涂料特点
    1.4 涂装简介
        1.4.1 涂装作用
        1.4.2 转向架涂装防腐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转向架电化学腐蚀试验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腐蚀电位的测量
        2.3.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2.3.3 电偶腐蚀试验
    2.4 实验结果
        2.4.1 腐蚀电位分布
        2.4.2 Tafel 极化曲线测试
        2.4.3 电偶腐蚀试验
        2.4.4 试验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向架涂装防腐工艺
    3.1 生产纲领
    3.2 转向架涂装工艺要求及流程
    3.3 涂装前处理工艺及设备
        3.3.1 抛丸
        3.3.2 除油
        3.3.3 水洗1 和水洗2
        3.3.4 表调
        3.3.5 磷化
    3.4 涂装方法与设备
        3.4.1 防腐涂料的选择
        3.4.2 涂层涂敷工艺与设备
        3.4.3 固化工艺选择
        3.4.4 固化烘道的结构设计
        3.4.5 热力计算
    3.5 三废处理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转向架重点腐蚀部位
附录2 转向架涂装线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机车车辆疲劳强度仿真分析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2.1 建立集成仿真分析平台
        1.2.2 动应力时间历程模拟及应力预测
    1.3 文献综述
        1.3.1 疲劳强度仿真分析
        1.3.2 商业疲劳强度仿真分析与测试系统
        1.3.3 载荷谱重构与获取方法
        1.3.4 动应力模拟方法
        1.3.5 平台三维可视化技术
        1.3.6 平台架构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机车车辆疲劳强度分析平台基础理论
    2.1 仿真框架技术基础
    2.2 机车车辆疲劳强度设计与评估流程
    2.3 应力获取方法
    2.4 循环计数方法
    2.5 疲劳载荷谱与应力谱
        2.5.1 载荷谱与应力谱
        2.5.2 载荷谱等寿命转换
    2.6 疲劳强度评估方法
        2.6.1 UIC标准
        2.6.2 JIS标准
        2.6.3 其它评估标准及比较
    2.7 疲劳寿命计算
        2.7.1 应力-寿命法
        2.7.2 应变-寿命法
        2.7.3 应力-应变法
        2.7.5 频域疲劳寿命分析
        2.7.6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评定及疲劳寿命预测
    2.8 疲劳可靠性设计
    2.9 仿真平台架构技术基础理论
        2.9.1 面向多学科仿真的仿真工具集成
        2.9.2 并行计算、分布式仿真和网格计算
        2.9.3 Web Services技术
        2.9.4 云计算技术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车车辆疲劳强度分析系统
    3.1 系统简介
        3.1.1 适用范围
        3.1.2 功能特点
    3.2 理论基础及主要算法
        3.2.1 强度评估
        3.2.2 疲劳寿命预测
        3.2.3 海量大子样时间历程数据雨流计数
        3.2.4 测试数据处理
    3.3 材料、组件试验数据处理与P-S-N数据库
        3.3.1 材料、组件试验数据处理
        3.3.2 p-S-N曲线数据库
    3.4 试验数据处理
        3.4.1 线路动应力试验
        3.4.2 数据处理功能模块
        3.4.3 静强度数据处理流程
        3.4.4 动应力数据处理流程
    3.5 疲劳数据可视化处理与显示
    3.6 试验验证
        3.6.1 试验车辆及线路条件
        3.6.2 测点安排
        3.6.3 动应力处理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应力预测方法与时间历程模拟
    4.1 常用模拟方法
        4.1.1 准静态有限元分析方法
        4.1.2 模态叠加方法
    4.2. 基于应变模态叠加方法的动应力时间历程混合模拟
        4.2.1 应变模态理论
        4.2.2 在机车车辆动应力预测中的应用
        4.2.3 基于应变模态的动应力时间历程模拟
        4.2.4 基于应变模态理论的动应力时间历程混合模拟
        4.2.5 数值算例
        4.2.6 软件实现
    4.3. 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相结合的应力预测方法
        4.3.1 理论基础
    4.4 基于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混合模拟方法
        4.4.1 基于测试数据的准静态时间历程模拟
        4.4.2 应力预测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基于台架试验的应力预测方法验证
    5.1 预测软件设计与实现
    5.2 验证方案
    5.3 构架有限元分析
        5.3.1 有限计算模型
        5.3.2 计算原则及载荷工况设计
        5.3.3 有限元分析结果
    5.4 构架台架试验
    5.5. 试验数据与有限元分析数据分析对比
    5.6. 试验结果与预测结果对比
    5.7 结论与分析
    5.8 预测系统与平台的集成使用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疲劳强度仿真分析平台架构设计
    6.1 现有工程仿真平台系统集成及数据交换的分析比较
    6.2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MBS和FEM集成仿真方法
    6.3 黏结集成算法
    6.4 试验与仿真集成数据交换
    6.5 平台子系统数据交换
    6.6 主要数据库设计
        6.6.1 载荷数据库
        6.6.2 方案标准数据库
        6.6.3 基础数据库
    6.7 机车车辆疲劳强度分析仿真平台架构设计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进一步工作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实践
    发表论文
    软件着作权登记
    参加科研实践
附录1

(5)随机激励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电动汽车电池包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概述
        1.2.2 动力电池包发展现状概述
        1.2.3 动力电池包结构研究现状
    1.3 汽车及零部件结构的疲劳寿命预测研究概况
    1.4 课题来源、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动力电池包结构有限元建模与力学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动力电池包静力学分析
        2.2.1 电池包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2 电池包模型的静态分析
    2.3 动力电池包动态特性分析
        2.3.1 电池包模态的数值分析及试验
        2.3.2 电池包模型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电池包道路谱的采集与处理研究
    3.1 引言
    3.2 动力电池包道路谱的采集
        3.2.1 采集的道路及里程规定
        3.2.2 采集测点的位置确定
        3.2.3 道路谱采集系统搭建
    3.3 动力电池包道路谱实车试验
        3.3.1 传感器的布置
        3.3.2 采集系统调试
    3.4 动力电池包道路载荷数据的预处理
        3.4.1 毛刺及漂移等信号的处理
        3.4.2 滤波处理
        3.4.3 道路载荷数据的伪损伤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荷谱的虚拟迭代预测研究
    4.1 引言
    4.2 虚拟迭代技术
        4.2.1 虚拟迭代的原理
        4.2.2 虚拟迭代的流程
        4.2.3 虚拟迭代收敛的判定依据
    4.3 电动汽车电池包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
        4.3.1 车身-电池包刚柔耦合模型
        4.3.2 六通道虚拟试验台
        4.3.3 电池包系统虚拟试验台模型
    4.4 电池包载荷谱的虚拟迭代及验证
        4.4.1 电池包载荷谱的虚拟迭代
        4.4.2 迭代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池包结构疲劳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疲劳预测理论
        5.2.1 结构的应力响应分析方法
        5.2.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5.3 动力电池包结构疲劳寿命预测
        5.3.1 电池包结构应力响应计算
        5.3.2 电池包结构疲劳寿命预测及性能改进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疲劳寿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转向架疲劳寿命分析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结构疲劳寿命分析理论
    2.1 引言
    2.2 疲劳破坏的特征
    2.3 疲劳的分类
    2.4 影响结构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2.5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2.6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2.6.1 名义应力法
        2.6.2 局部应力应变法
        2.6.3 应力场强法
第三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3.2.1 转向架构架的实体模型
        3.2.2 转向架构架的结构简化
        3.2.3 转向架构架网格的划分
        3.2.4 边界条件和载荷工况
        3.2.5 构架有限元静力学计算结果
    3.3 转向架构架的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3.3.1 疲劳载荷谱
        3.3.2 几何
        3.3.3 材料
        3.3.4 搭建疲劳分析流程
        3.3.5 疲劳寿命分析结果
第四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疲劳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载荷谱的采集和处理
        4.2.1 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
        4.2.2 应变片布置
        4.2.3 数据采集
        4.2.4 数据处理
    4.3 材料疲劳特性
        4.3.1 材料的拉伸特性
        4.3.2 材料的循环应力应变特性
        4.3.3 材料的应力—寿命曲线
        4.3.4 材料的应变—寿命曲线
    4.4 疲劳寿命分析结果
    4.5 疲劳寿命试验总结
    4.6 疲劳寿命试验与仿真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第五章 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构架结构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结构优化方法简介
    5.3 优化设计的基本理论
        5.3.1 优化设计三要素
        5.3.2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5.4 转向架构架的轻量化优化设计
        5.4.1 构架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5.4.2 构架优化的结果与轻量化方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7)试验机行业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机行业发展简要回顾
3 试验机行业发展展望
4 结语

(8)面向产品谱系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名词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谱系设计研究现状
        1.3.2 概念设计研究现状
        1.3.3 产品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3.4 快速定制设计技术研究现状
        1.3.5 高速列车转向架设计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技术架构与关键技术问题
    1.5 主要研究工作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谱系构建
    2.1 引言
    2.2 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共性和适应性技术特征分析
        2.2.1 高速列车转向架设计共性技术特征
        2.2.2 高速列车转向架设计适应性技术特征
    2.3 谱系的内涵
        2.3.1 产品谱系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2.3.2 产品谱系的构建与描述方法
    2.4 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谱系构建
        2.4.1 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需求谱系
        2.4.2 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演化谱系
        2.4.3 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特征谱系
        2.4.4 高速列车转向架谱系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产品谱系的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元模型构建
    3.1 引言
    3.2 产品元模型定义及建模流程
        3.2.1 产品谱系建模分析
        3.2.2 产品元模型定义
        3.2.3 产品元模型建模流程
    3.3 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元模型构建
        3.3.1 高速列车转向架设计空间
        3.3.2 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元模型属性提取
        3.3.3 高速列车转向架产品元模型表达
    3.4 基于产品元模型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列车转向架概念设计方案生成
    4.1 引言
    4.2 P-B-S概念设计模型的构建与实现方法
        4.2.1 P-B-S概念设计模型
        4.2.2 P-B-S概念设计模型的表达与实现
    4.3 高速列车转向架概念设计方案生成
        4.3.1 高速列车转向架基础制动装置概念设计方案生成示例
        4.3.2 高速列车转向架功能-结构分解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速列车转向架结构定制设计
    5.1 引言
    5.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高速列车转向架设计知识提取方法
        5.2.1 设计参数知识表达系统
        5.2.2 设计参数重要度定量分析方法
        5.2.3 设计参数重要度定量分析流程
        5.2.4 高速列车转向架动力学性能设计知识挖掘示例
    5.3 基于产品元模型的高速列车转向架配置设计方法
    5.4 面向需求的高速列车转向架设计变更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原型系统开发与验证
    6.1 引言
    6.2 系统应用背景及需求
    6.3 系统总体架构及开发实现
        6.3.1 系统功能及方案规划
        6.3.2 系统结构框架
        6.3.3 主要功能设计与实现
    6.4 系统应用验证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发背景
2 研究内容
    2. 1 单轨列车减速传动装置
        2. 1. 1 结构及工作原理
        2. 1. 2 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2. 2 单轨列车基础制动装置
        2. 2. 1 结构及工作原理
        2. 2. 2 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2. 3 单轨列车走行系统
        2. 3. 1 结构及工作原理
        2. 3. 2 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2. 4 单轨列车导向稳定装置
        2. 4. 1 结构及工作原理
        2. 4. 2 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2. 5 轮胎、气压检测装置
        2. 5. 1 结构及工作原理
        2. 5. 2 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3 产业化
    3. 1 产业化基础
    3. 2 产业化生产模式
    3. 3 产业化规模
4 经验总结
    4. 1 结合实际,加强用户沟通
    4. 2 产学研用结合,推动成果转化

(10)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的宏观背景
        1.1.2 我国的中观背景
        1.1.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微观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产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1.4.1 产业链研究文献综述
        1.4.2 高端装备制造业文献综述
        1.4.3 我国城市轨道装备制造业的文献综述
        1.4.4 述评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
    2.1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简介
    2.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2.2.1 兴起阶段
        2.2.2 停滞阶段
        2.2.3 快速发展阶段
    2.3 产业发展现状
        2.3.1 宏观环境
        2.3.2 产业现状
    2.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SWOT矩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分析
    3.1 产业链的科学涵义
    3.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构成
        3.2.1 产业链上游环节
        3.2.2 产业链中游环节
        3.2.3 产业链下游环节
    3.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分析
        3.3.1 车辆系统装备
        3.3.2 牵引供电系统装备
        3.3.3 通信信号系统装备
    3.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路径
    4.1 专利地图的应用
        4.1.1 选取我国城轨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
        4.1.2 数据来源
        4.1.3 数据分析
    4.2 基于专利地图的关键技术分析
        4.2.1 永磁同步电机
        4.2.2 列车信号系统中的ATO系统
        4.2.3 列车信号系统中的ATP系统
        4.2.4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制动技术
        4.2.5 转向架技术
        4.2.6 结论分析
    4.3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路径
        4.3.1 突破核心装备的关键技术瓶颈
        4.3.2 建立技术研发和技术检测平台
        4.3.3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
        4.3.4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3.5 加强专利技术转化,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体系
        4.3.6 技术的区域差异化发展
        4.3.7 加强国际合作,技术国际接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发展路径
    5.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分析
        5.1.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5.1.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现状
    5.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市场现状分析
        5.2.1 市场集中度分析
        5.2.2 市场分布情况
        5.2.3 结论分析
    5.3 产业的市场发展路径
        5.3.1 加大市场竞争力度
        5.3.2 开发国际市场
        5.3.3 创建国际化品牌
        5.3.4 增加产品多样化,各地区差异化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的优化思考
    6.1 构建产业发展路径模型
        6.1.1 产业发展目标
        6.1.2 产业发展路径模型
    6.2 产业路径发展的保障措施
        6.2.1 深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6.2.2 确定发展路径实施责任主体
        6.2.3 争取国家支持,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6.2.4 落实产业发展方案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采用非金属材料的客车转向架零部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列车的关键力学问题[J]. 杨国伟,魏宇杰,赵桂林,刘玉标,曾晓辉,邢云林,赖姜,张营营,吴晗,陈启生,刘秋生,李家春,胡开鑫,杨中平,刘文正,王文静,孙守光,张卫华,周宁,李瑞平,吕青松,金学松,温泽峰,肖新标,赵鑫,崔大宾,吴兵,钟硕乔,周信. 力学进展, 2015(00)
  • [2]铁道客车转向架腐蚀机理及涂层防腐工艺研究[D]. 傅振亮. 大连交通大学, 2008(04)
  • [3]160km/h快捷货车转向架设计方案探讨[A]. 徐勇,姜强俊,刘凤伟,王宝磊,姜瑞金. 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快捷货车转向架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
  • [4]机车车辆疲劳强度仿真分析平台研究[D]. 唐兆.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5]随机激励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包结构疲劳性能研究[D]. 陈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6]跨座式单轨车辆转向架疲劳寿命分析[D]. 李吉慧.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 [7]试验机行业发展概述[J]. 李春明.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10(02)
  • [8]面向产品谱系的高速列车转向架定制设计方法研究[D]. 张海柱.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2)
  • [9]单轨交通车辆转向架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J]. 蒋三清,蔺习英. 都市快轨交通, 2014(02)
  • [10]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 田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客车转向架部件采用非金属材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