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超[1](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崔铭香[2](2010)在《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关注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访谈了六位青年农民工的打工及学习“故事”,进而深度分析和解读了他们的“故事”。首先,本研究对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和学习行为进行了素描,以摸索者、攀登者、求索者三种类型呈现。摸索者是青年农民工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基础样态,攀登者是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纵向深入状态,求索者是其生存境遇和学习行为的横向拓展状态。同时剖析了影响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挑战、成年早期面临的人生发展任务、个性因素作用等方面。其次,分析并归纳了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特点、学习行为特征及其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具有以下特点:客观生存境遇方面,职业境遇工作内容琐碎、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生活境遇方面,衣、食、住、行简约、朴素,业余生活单调、同质;社会境遇方面,社会地位较低,社会保障缺乏。主观境遇方面在感知、情绪、情感等方面感到受歧视、遭受过诬陷,甚至遭遇过欺骗。青年农民工的学习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动机方面,青年农民工大多出于自愿而参加学习,其学习动机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职业进展型——为了适应工作;社会刺激型——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认知、兴趣型——为了求知;外界期望型——为了他人。其学习动机具有复合性、实用性的特点。学习内容包括学历方面的学习和非学历方面的学习,并且,以非学历方面的内容为主;非学历方面的学习中,又包括“学会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学会认知”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做人”的知识和技能、“学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等。学习内容具有职业指向性的特点。学习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正式学习方法和非正式学习方法。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有:看书、做题;多说、多练;提纲挈领、融会贯通;注重理解等。非正式学习方法主要有:向师傅学习;向同事、朋友、他人学习;从做中学;从书报、网络等大众媒体中学习;从反思、体悟中学习;从工作中学习等。学习方式具有复合特征,即每个青年农民工可能采取几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因人而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既包括正规学习,又包括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其中,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是青年农民工的主要学习方式。青年农民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学习时间有限、学习环境不利、学习支持缺乏等。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具有以下关系。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具有限制和激发作用;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具有改善和提升作用——对客观生存境遇有改善作用,对主观生存境遇有提升作用。另外,青年农民工继上述学习行为之后,都决心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这可以说是其学习行为的“意外收获”。最后,对本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首先,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其次,阐明了从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中获得的启示:要善于超越环境;要善于抓住学习资源;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利于继续学习;坚强的意志关乎学习成效。进而提出了促进成人学习的相关建议,包括社会层面,创设学习条件;教育机构层面,保护学习热情;学习者层面,成为学习化个人。结尾部分从研究效度、推广度、伦理性等方面对本研究进行了反思。
李宏波[3](2015)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建三十多年以来,为广大渴求知识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制度保障。不但满足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有效地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了高等教育整体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然而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总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经验,探究其生存发展的价值、路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专业建设工作,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机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选题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BKA130101)。通过以适应性为切入点,从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聚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研究。全文以终身学习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构成要素、价值取向及其适应性的功能目标、基本特征、演化的影响因素、和运作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创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AHP)扩展到模糊环境之中,构建了高等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测度模型,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研究提供技术方法和分析工具;通过实证研究,全面分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与对策。对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更好地发挥其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界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及其适应性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把视线聚焦在终身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等教育理论上,以期从中获得研究的智慧和灵感。(2)探讨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结构特征,明确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融合的价值取向。(3)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机理的分析框架。通过探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功能目标、基本特征,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的三大影响因素:主体作用、共生演化、环境制约,以及其三大演化运作机制:应对内在系统的问题反馈机制、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动预警机制、应对变化的更新联动机制。(4)创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测度模型。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在专家评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创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AHP)扩展到模糊环境之中,以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隶属度计算,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测度模型。(5)通过设计调查量表、选取调查样本,利用创建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测度模型,对调研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得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6)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调整培养目标,提高主体与环境互动能力;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增强主体适应能力;推进制度再创新,发挥潜在适应能力;建立专业生态系统,提升自我调控能力等四个层面,系统地提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邵晓枫[4](2014)在《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文中指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30多年来,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本质、功能、考生、社会助学、教育教学、国家考试,以及农村自考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制度。学术界对自学考试制度的认识正不断趋于科学化。自学考试制度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宽进严出的开放教育,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使宪法赋予人们的受教育权得以广泛体现,促进了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者们特别强调自学考试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而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对考生发展功能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自学考试制度研究范式中存在着研究方法失衡,呈单一化倾向,尤其缺乏哲学的反思与批判。自学考试制度研究主要有两大趋向,一是从终身教育层面,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把自学考试放在终身教育立交桥这个大系统中进行研究;二是从自学考试层面,树立以什么样的质量观来评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
张素霞[5](2014)在《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开放的高等教育形式。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占自考生群体的比例逐年增高,高校全日制自考生的学习现状及学习效果是衡量某一高校自考助学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一创新性的教育制度成效如何。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在大学校园里容易被边缘化,但是他们规模之众却不容忽视。基于高校全日制自考生的特殊身份,他们的学习状况会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会呈现与普通大学生不同的特点。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S大学的部分全日制自考生进行调查,全方位了解这个群体的学习现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高校全日制自考生整体学习现状不理想;女生的表现优于男生;不同年级的全日制自考生在学习态度上有显着差异;影响学习现状的主要因素是自身自制力较差。最后从国家与社会、学校与班级以及个人因素共三个层面提出了改善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的建议。
陈慧琴[6](2020)在《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198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实行,自学考试应运而生,同时将自学考试定义为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自学考试的产生完善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让更多人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本文对我省自学考试过去30多年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我省自学考试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补偿教育为主的探索阶段、以补充教育为主的发展阶段、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完善阶段。在经历30多年的发展之后,我省自学考试制度趋于完善,开考专业设置较为全面,考务考籍管理更趋于人性化。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山西省自学考试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目前,我省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从政府层面来看,面临政策法规支撑不足,资金保障不足的困境;从省级自学考试部门层面来看,面临管理人员不足、信息化管理水平低、考试课程管理体制僵硬化的困境;从主考院校层面来看,面临参与自学考试内生动力不足、评价结果单一、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的困境;从考生层面来看,面临考生数量急下降、考生质量下降的困境;从社会助学层面来看,面临社会助学缺失,发展停滞的困境。我省自学考试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本文积极寻求我省自学考试的出路:从政府层面来讲,需做到健全政策法规、做好自学考试顶层设计;资金保障到位;提高管理水平,调动自学考试各方主体参与积极性,同时严肃考风考纪;提升学历层次,积极探索自学考试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从省级自学考试部门层面来讲,在注重考务管理、考籍管理、计划管理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加强互相协作;引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开展网上报名缴费,网上阅卷,线上毕业审查,构建网络助学平台;加大对助学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从主考院校层面来讲,主考院校要勇于担责,发挥自身作用;注重提升自学考试工作人员素质。从考生层面来讲,通过专接本教育、二学历教育积极拓宽生源渠道;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导向,激发考生学习动力。从社会助学层面来讲,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助学,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促进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健康有序发展。
何刚[7](2007)在《论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突飞猛进,一个和谐的大国正在东方崛起。尽管我国参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起步较晚,但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却使终身教育在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快速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并成为目前为止最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与特点的教育形式。考察一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难发现,它与终身教育的理念、趋势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自学考试的高度开放性。国务院198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以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受年龄限制,意味着自学考试没有时间与年龄大小的局限,均可以自由、自愿地参加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充分体现了自学考试的开放性与终身教育性质;第二,高度个性化与灵活性。《条例》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自学考试三要素如何结合与组合,是以辅导为主还是靠自学参加自学考试,自主权在学习者;参加何种或几种专业、课程、层次的考试,什么时间参加考试,每次考一门还是多门,完全取决于学习者的情况;第三,除上述外,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有着教育成本与费用低廉的特点,保证了应考者不受经济背景和条件太多的限制。自学考试的费用,主要是教材书籍费和很低的报考手续费,对任何阶层、职业的人来说,都不会构成很大的经济负担,以追求教育机会的最大可能的平等。全文采用了查阅文献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以及逻辑思维法等,紧紧围绕“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这一中心展开,本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包括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根据、研究的意义和研究方法。阐述了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怎样更好的为发展终身教育而更好地指导自学考试的发展。同时这部分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依据;指出了进行这项研究所运用的查阅文献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以及逻辑思维法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述。概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由来、概念、发展状况,对其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第三部分对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内涵及特点、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提出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第四部分在前面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的关系。提出为什么选择自学考试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种模式。第五部分研究和探讨了自学考试在形成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按照形成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要求,完善自学考试制度。
柴略[8](2017)在《我国自学考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了数理统计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解释了自学考试的基本概念,对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对自学考试的作用和影响作出了总结: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本文详细介绍了山西省自学考试的流程与现状,并由此归纳出山西省自学考试受管理机制、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呈现出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相区别的地方:实行课程管理模式;山西省经济结构决定了自考生报考专业的倾向;助学机构多以民办为主。通过对山西省自学考试现状的描述,笔者发现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自考生结构转变的趋势不如人意;助学机构逐渐失效;招考院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组织部门在制度设计、管理运作方面存有缺陷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考生自身的原因,而且有助学机构、主考学校的原因,还有组织管理部门的原因,既有山西省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有:考生结构畸形,自考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助学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过于注重营利;自考牵扯利益、缺乏监管,招考过程思想松懈;自考的组织管理缺乏有效衔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一系列完善我国自学考试的对策:调整自学考试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注重非学历教育功能;加强组织考试管理工作;规范自学考试管理;提高自考教材质量;加强社会助学机构的管理;构建自学考试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改革自学考试的学业评价方式等,从而促进山西省乃至全国的自学考试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郑婉平[9](2010)在《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研究》文中提出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发展、完善和创新,必须顺应世界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终身教育原理和教育制度创新理论,对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进行专题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我国自学考试制度的研究内容,从实践上进一步探索了当前我国自学考试制度创新升级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从终身教育理念的基本概述和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概念界定出发,采用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自学考试的报考规模、自学考试的学习对象和自学考试的社会助学等三个角度考察了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状况和特点;深入探讨了自学考试制度创新在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当中所面临的三大问题,即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生源下滑、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困难和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滞后,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从完善自学考试制度法规体系、创新自学考试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和创新自学考试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探索了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升级的对策与建议,提升自学考试制度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战略意义。
陈永鸿[10](2014)在《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福建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至今,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同行,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成为福建省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支生力军。然而,随着当前多种教育形式的冲击,加上自身发展认识的不足,使得自考生源数量不断下滑,从而影响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以下简称“福建高教自考”)。因此,笔者认为应该认真分析福建高教自考的发展现状,根据新时期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完善管理体制,并争取更多的教育学者参与福建高教自考的发展研究,为福建高教自考事业的发展制定可行之策。本文首先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内涵及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理论进行探讨,并以此为理论根基来论证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可行性发展道路。其次,通过收集各方面文献资料对福建高教自考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进行梳理,同时,运用访谈研究方法来分析福建高教自考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从探索终身学习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角度来阐述福建高教自考发展的指导思想,并通过比较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对福建高教自考的发展进行对策思考。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研究基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关注农民工——"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弱势群体" |
二、关注农民工——"为自我发展实践终身学习的群体" |
三、关注农民工——"社会快速发展,要求提升农民工素质" |
四、关注农民工——"张扬学科使命,需关照其生存与学习"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一、质性研究的选择与运用 |
二、研究过程的设计与推进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研究综述 |
一、农民工一般研究综述 |
二、青年农民工研究综述 |
三、"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
一、人口流动研究 |
二、移民人力资本研究 |
三、成人生存境遇研究 |
第三章 理论背景简析与相关概念界说 |
第一节 理论背景简析 |
一、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 |
二、学习与成人终身学习 |
三、成人学习的必要与可能 |
四、成人群体的学习权利 |
五、成人教育研究新纲领 |
第二节 概念界说 |
一、农民工 |
二、青年农民工 |
三、生存境遇 |
四、学习行为 |
中篇:"故事"呈现 |
第四章 素描: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 |
第一节 勇于尝试的摸索者 |
一、李刚:骑自行车到上海的"寻梦人" |
二、苏强:来上海摸爬滚打的"淘金者" |
第二节 不畏艰难的攀登者 |
一、陈燕:不甘于命运安排的"保姆" |
二、邹凯:勇于拼搏的"修路工" |
第三节 孜孜不倦的求索者 |
一、赵蕊:"爬台阶"的纺织女工 |
二、王晶:"扞卫家庭"的学习弄潮儿 |
第四节 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样态简括 |
一、样态之一:摸索者 |
二、样态之二:攀登者 |
三、样态之三:求索者 |
第五章 探析: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因素群Ⅰ: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挑战 |
一、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 |
二、变化时代与学习时代 |
三、青年农民工的回应 |
第二节 因素群Ⅱ:成年早期面临的生活任务 |
一、职业生活任务 |
二、家庭生活任务 |
三、个人发展任务 |
四、闲暇生活任务 |
五、健康生活任务 |
第三节 因素群Ⅲ:其他多样化因素 |
一、教育水平 |
二、经验因素 |
三、个性特征 |
(一) 兴趣 |
(二) 性格 |
(三) 意志 |
(四) 自我调控能力 |
下篇 探索与发现 |
第六章 解读:生存境遇 |
第一节 客观生存境遇 |
一、职业境遇:"像机器人一样" |
二、生活境遇:"非常节俭" |
三、社会境遇:"觉得很压抑" |
第二节 主观生存境遇 |
一、感觉受到歧视 |
二、隐私权受到侵犯 |
三、被诬陷、被冤枉 |
四、遭遇欺骗 |
第七章 解读:学习行为(上) |
第一节 学习动机:"为了生存" |
一、类型 |
二、特点 |
第二节 学习内容:"全副武装地学" |
一、内容:多元化 |
二、特点:职业性 |
第八章 解读:学习行为(下) |
第一节 学习方式:"边工作边学习" |
一、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 |
二、推进学习活动的方式 |
第二节 学习方法:"自学呀" |
一、正式学习方法 |
二、非正式学习方法 |
第三节 学习困难:"打击肯定有的" |
一、学习时间有限 |
二、学习环境不利 |
三、学习支持缺乏 |
第九章 关系显现: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 |
第一节 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的影响 |
一、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的影响状况 |
二、生存境遇对学习行为的影响作用 |
第二节 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的影响 |
一、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
二、对学习效果的分析 |
三、学习行为对生存境遇影响的简括 |
第三节 学习行为的"意外收获" |
一、李刚——就是要不断地学习 |
二、苏强——就是要坚持终身学习 |
三、陈燕——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
四、邹凯——就是创造机会也要学 |
五、赵蕊——就是要不断地踩台阶 |
六、王晶——学是人生中最美的字 |
第十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总括 |
一、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样态 |
二、影响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的因素 |
三、生存境遇的特点 |
四、学习行为的特征 |
五、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
一、几点启示 |
二、相关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反思 |
一、关于研究效度 |
二、关于研究推广度 |
三、关于研究伦理 |
四、自我的收获与成长 |
尾声:来自青年农民工的期许与共勉 |
一、应正确认识学习 |
二、应建立学习的信心 |
三、应磨练坚强的意志 |
四、应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相关研究概述 |
1.2.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视阈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研究的起点 |
2.1.1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概念界定 |
2.1.2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内涵 |
2.2 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终身教育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
2.2.2 终身教育理论与自学考试的共通性 |
2.3 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需要 |
2.3.1 个性化教育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
2.3.2 个性化教育理论与自学考试的实践契合点 |
2.4 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分析视角 |
2.4.1 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内涵与分析视角 |
2.4.2 教育生态学对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研究的适切性 |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构成要素及价值取向 |
3.1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构成要素 |
3.1.1 专业培养目标是导向 |
3.1.2 专业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是核心 |
3.1.3 教材建设和社会助学服务体系是保障 |
3.2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与结构特征 |
3.2.1 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3.2.2 构成要素的结构特征 |
3.3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价值取向 |
3.3.1 自学考试的价值诉求 |
3.3.2 自学考试价值取向的二元对立思维 |
3.3.3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定位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演化机理 |
4.1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功能目标 |
4.1.1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相适应 |
4.1.2 与教育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需要相适应 |
4.1.3 与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内在要求相适应 |
4.2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基本特征 |
4.2.1 价值与内容的一致性 |
4.2.2 内在系统结构与功能目标的一致性 |
4.2.3 主体与外在环境的适合性和耐受性 |
4.3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的影响因素 |
4.3.1 主体作用因素 |
4.3.2 共生演化因素 |
4.3.3 环境制约因素 |
4.4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的运作机制 |
4.4.1 应对内在系统的问题反馈机制 |
4.4.2 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动预警机制 |
4.4.3 应对变化的更新联动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测度模型构建 |
5.1 测度模型构建的方法选择 |
5.1.1 层次分析法(AHP) |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2.2 评价指标集确定 |
5.2.3 评价指标解释 |
5.3 评价方法及测度模型构建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5.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值计算 |
5.3.3 综合评价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实证研究 |
6.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6.1.1 评价指标权重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6.1.2 指标体系频数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6.2 样本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6.2.1 样本数据的信度分析 |
6.2.2 样本数据的效度分析 |
6.3 样本数据计算 |
6.3.1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6.3.2 三级指标隶属度计算 |
6.3.3 二级和一级指标隶属度计算 |
6.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6.4.1 调查结果 |
6.4.2 存在的问题与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提升路径与对策 |
7.1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主体与环境互动能力 |
7.1.1 体现社会价值诉求 |
7.1.2 以考生利益为本 |
7.1.3 与终身教育理念契合 |
7.2 构建自学考试核心课程体系,增强主体适应能力 |
7.2.1 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
7.2.2 改革课程设置模式 |
7.2.3 科学制定考试大纲 |
7.3 推进自学考试制度再创新,发挥潜在适应能力 |
7.3.1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
7.3.2 加强教材和学习媒体建设 |
7.3.3 完善社会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
7.4 建立自学考试专业生态系统,提升自我调控能力 |
7.4.1 建立专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 |
7.4.2 建立专业生态系统的“反馈-反思-评价”机制 |
7.4.3 建立专业生态系统的“预警-更新-联动”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
(4)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情况概述 |
二、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的主要内 容与观点 |
1.对自学考试制度产生及改革发展的研究 |
2.对自学考试制度本质的研究 |
3.对自学考试制度功能的研究 |
4.对自学考试制度中考生的研究 |
5.对自学考试制度中社会助学的研究 |
6.对自学考试教育教学的研究 |
7.对自学考试制度中国家考试的研究 |
8.对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的研究 |
三、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的成效 |
1.对自学考试的研究从无到有,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
2.对自学考试制度本质的认识不断趋于科学化 |
3.努力运用多种理论来研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际问题 |
4.对自学考试的研究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并与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相辅相成 |
四、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存在的问 题及趋势 |
1.研究理念 |
2.研究水平 |
3.研究侧重点 |
4.研究全面性 |
5.研究范式 |
(5)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背景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意义 |
二、 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基础 |
一、 理论基础 |
二、 政策基础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二、 社会助学 |
三、 高校全日制自考生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有关自学考试的研究 |
一、 有关自学考试制度的研究 |
二、 新形势下的自学考试 |
三、 有关高校自考助学的研究 |
第二节 有关高校全日制自考生的研究 |
一、 从心理学视角对高校全日制自考生的研究 |
二、 有关高校全日制自考生管理工作的研究 |
第三节 有关学习现状的研究 |
一、 有关学习现状某一方面的研究 |
二、 有关学习现状的整体性研究 |
第四节 有关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的研究 |
一、 有关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动机与学习自主性的研究 |
二、 有关改善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的研究 |
第三章 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
第一节 问卷的编制 |
第二节 试测与分析 |
一、 样本的抽取 |
二、 项目分析 |
三、 探索性因子分析 |
四、 信效度检验 |
第三节 正式施测 |
一、 样本的抽取 |
二、 信效度检验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一节 整体性分析 |
第二节 差异性分析 |
一、 不同性别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的差异分析 |
二、 不同专业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的差异分析 |
三、 不同户籍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的差异分析 |
四、 不同年级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的差异分析 |
五、 不同父母受教育水平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的差异分析 |
六、 不同收入家庭自考生学习现状的差异分析 |
第三节 回归分析 |
第四节 学习成果及其他统计分析 |
一、 学习成果统计 |
二、 其他统计分析 |
第五节 访谈调查 |
一、 学习情况 |
二、 相关评价及其他问题 |
三、 访谈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 国家与社会层面 |
二、 学校与班级层面 |
三、 个人层面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后记 |
(6)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介绍 |
1.1 自学考试相关概念 |
1.1.1 自学考试的含义 |
1.1.2 自学考试的特征 |
1.1.3 自学考试的功能 |
1.1.4 自学考试的主体 |
1.2 相关理论研究 |
1.2.1 终身教育理论 |
1.2.2 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 自学考试产生的背景 |
2.2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 |
2.3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状 |
2.3.1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源 |
2.3.2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计划 |
2.3.3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管理 |
2.3.4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籍管理 |
2.3.5 自考毕业生去向 |
第三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发展面临的困境 |
3.1 政府层面 |
3.1.1 政策法规支撑不足 |
3.1.2 资金保障不足 |
3.2 省级自学考试部门层面 |
3.2.1 管理人员不足 |
3.2.2 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
3.2.3 考试课程管理体制僵硬化 |
3.3 主考院校层面 |
3.3.1 参与自学考试内生动力不足 |
3.3.2 自学考试评价结果单一 |
3.3.3 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
3.4 考生层面 |
3.4.1 考生数量急下降 |
3.4.2 考生质量下降 |
3.5 社会助学层面 |
第四章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出路 |
4.1 政府层面 |
4.1.1 健全政策法规 |
4.1.2 资金保障到位 |
4.1.3 提高管理水平 |
4.1.4 提升学历层次 |
4.2 省级自学考试部门层面 |
4.2.1 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
4.2.2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
4.2.3 加大对助学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
4.2.4 提高教材管理水平 |
4.3 主考院校层面 |
4.3.1 承担责任,发挥主考院校作用 |
4.3.2 提升人员素质 |
4.4 考生层面 |
4.4.1 拓宽生源渠道 |
4.4.2 引导考生提升学习能力 |
4.5 社会助学层面 |
4.5.1 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助学 |
4.5.2 提高办学质量,体现教育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论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序言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依据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方法 |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述 |
(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由来、概念及职能 |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由来及概念 |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职能 |
(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现状及价值分析 |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现状 |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价值 |
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 |
三、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
(一) 终身教育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 |
1. 终身教育的内涵 |
2. 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
(二)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
1.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
2. 素质教育,其本身就在呼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3. 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 |
(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终身教育特征 |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有高度开放性 |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具有高度自主性与灵活性 |
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比较完整的学习支持系统 |
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助于形成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 |
(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的关系 |
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探讨 |
(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顺应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发展需求 |
3.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争取新对策激发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活力 |
(二) 按照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
1. 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课程模式与结构,逐步形成更为开放、多样,考生自主性更大的课程体系 |
2. 强化考试方法与考试手段的改革 |
3. 根据社会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开设专业 |
4. 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发展策略 |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几点探索 |
1.拓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之路 |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强化服务意识 |
3.开展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自考形式 |
4.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助学功能,实现与其他各类教育的沟通和优势互补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我国自学考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综述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方法 |
第一章 自学考试概述 |
1.1 自学考试基本概念 |
1.1.1 自学考试的含义 |
1.1.2 自学考试的特点 |
1.1.3 自学考试的组织系统 |
1.2 自学考试的产生与发展 |
1.2.1 自学考试的产生 |
1.2.2 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 |
1.2.3 自学考试发展历程的特征转变 |
1.3 自学考试的作用 |
1.3.1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 |
1.3.2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 |
1.3.3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
1.3.4 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 |
第二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现状 |
2.1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招生情况 |
2.1.1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生源与专业 |
2.1.2 考生自主报考 |
2.1.3 助学机构的全程参与 |
2.2 考生的学习方式 |
2.2.1 以考生自学为主的形式 |
2.2.2 参加助学机构培训的形式 |
2.2.3 其它学习的方式 |
2.3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组织与管理 |
2.3.1 组织机构对考点考场的布置与编排 |
2.3.2 组织机构对试卷的运送与保管 |
2.3.3 组织机构在考试期间组织巡视 |
2.3.4 组织机构在考试期间对考生的管理 |
2.4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后续收尾 |
2.4.1 考试成绩的公布与考生复查试卷 |
2.4.2 考生免考课程的申报与组织部门的审批 |
2.4.3 自学考试的实践课程与毕业答辩 |
2.4.4 考生毕业的申报与审核部门的办理 |
2.5 毕业生的就业与再深造 |
2.5.1 自考毕业生就业方向 |
2.5.2 山西省自考毕业生就业情况 |
2.5.3 自考毕业生可继续深造 |
第三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存在的问题 |
3.1 自考生结构转变的趋势不如人意 |
3.1.1 生源数量大幅下降 |
3.1.2 生源质量下降 |
3.1.3 舞弊成风,社会认可下降 |
3.1.4“混文凭”成自考标签,技术型专业报考人数下降 |
3.2 社会助学逐渐失效 |
3.2.1 助学机构培养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 |
3.2.2 社会助学规模减少,发展不平衡 |
3.2.3 助学机构逃避监管 |
3.3 招考院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
3.3.1 管理体制僵硬化 |
3.3.2 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
3.3.3 招考院校对试卷保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
3.4 组织部门制度设计、管理运作存有缺陷 |
3.4.1 管理职能模糊 |
3.4.2 管理岗位不足 |
3.4.3 管理运作存在弊端 |
第四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考生结构畸形,自考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 |
4.1.1 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招考竞争激烈 |
4.1.2 办考目标单一 |
4.1.3 逐步脱离社会需求 |
4.1.4 专业设置老化 |
4.2 自考助学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过于注重营利 |
4.2.1 办学思想不端正,以营利为主 |
4.2.2 陷入生源困境,千方百计争夺生源 |
4.2.3 教学质量堪忧,“助考”不“助学” |
4.3 自考牵扯利益、缺乏监管,招考过程思想松懈 |
4.3.1 牵扯利益 |
4.3.2 缺乏监管措施 |
4.3.3 思想松懈 |
4.4 自考的组织管理缺乏有效衔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
4.4.1 组织管理缺乏有效衔接 |
4.4.2 人员管理缺乏奖惩机制 |
4.4.3 管理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自学考试的对策 |
5.1 切实改进自考制度本身的不足与漏洞 |
5.1.1 调整专业和课程体系 |
5.1.2 注重发展非学历教育 |
5.1.3 弥补组织管理部门的漏洞,提升管理效能 |
5.2 构建自学考试质量保障体系 |
5.2.1 规范自学考试的考务管理 |
5.2.2 提高自学考试教材质量 |
5.2.3 提高主考院校的命题水平,加强试卷的全程保密工作 |
5.3 加强社会助学机构管理 |
5.3.1 自考管理机构总揽全局 |
5.3.2 民间社团协助管理 |
5.3.3 社会助学机构加强自身管理 |
5.4 构建自学考试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完善其评价机制 |
5.4.1 提高自考的教育质量评价功能、学历认定功能 |
5.4.2 树立自学考试的学业评价新理念 |
5.4.3 大胆改革自学考试的学业评价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终身教育理念与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终身教育理念的基本概述 |
第二节 制度创新的概念界定 |
第三节 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状况的考察分析 |
第一节 自学考试规模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
第二节 自学考试学习对象的结构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
第三节 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
第三章 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面临的问题探讨 |
第一节 自学考试学历教育生源下滑及其原因 |
第二节 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困难及其原因 |
第三节 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滞后及其原因 |
第四章 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自学考试制度法规体系 |
第二节 创新自学考试学习成果评价方式 |
第三节 创新自学考试管理体制 |
第五章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相关研究及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内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终身学习理论 |
二、学习化社会理论 |
第三节 新时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一、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求 |
二、契合了终身教育公平性、终身性的教育理念 |
三、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
四、现代信息技术革新为自学考试改革发展提供条件 |
第二章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历程及所取得的成就 |
一、逐步探索、不断完善的稳定发展阶段(1984年至2000年) |
二、完善管理、因势调整的改革创新阶段(2001年至2009年) |
三、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的转型变革阶段(2010年至今) |
第二节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现状的访谈分析研究 |
一、现行开考专业的考生 |
二、社会用人单位 |
第三节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
一、自考生源的挖掘不够到位 |
二、专业结构的设置不够优化 |
三、学习成果的评价不够全面 |
四、管理体制的建立不够完善 |
五、服务学习的支持不够健全 |
第四节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对自考教育认识不足,存在重考轻学的功利化倾向 |
二、专业结构设置缺乏自身特色,考试评价质量存在偏差 |
三、管理部门管理不严,管理服务意识不强 |
四、对自考学习者关注不够,政策理论研究不深 |
第三章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明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指导思想 |
指导思想一:终身学习、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指导思想二:面向社会、全民学习的教育目标 |
第二节 制定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可行措施 |
一、把握时代机遇,挖掘更多潜在的生源 |
二、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培养社会所需之才 |
三、把握考评机制的全面性,改革评价体系 |
四、增强考生服务意识,完善自考管理体制 |
五、健全学习服务支持,提高社会助学水平 |
结论 |
附录1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2]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与学习行为研究 ——基于若干个案的分析[D]. 崔铭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D]. 李宏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4]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 邵晓枫.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02)
- [5]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张素霞. 苏州大学, 2014(10)
- [6]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 陈慧琴. 山西大学, 2020(01)
- [7]论自学考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D]. 何刚.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4)
- [8]我国自学考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柴略. 山西大学, 2017(03)
- [9]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研究[D]. 郑婉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
- [10]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陈永鸿.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