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茄芽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型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昆[1](2020)在《辣椒杂种优势群的建立与杂种优势预测》文中认为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作物,杂种优势明显,但辣椒中杂种优势的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因此,开展辣椒杂种优势预测、辣椒杂种优势群划分,对于加强辣椒杂种优势的利用和提高辣椒育种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312份一年生辣椒种质资源的重测序数据,划分遗传关系群。根据群体特征、亲缘关系,选取31份代表性辣椒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共配置413个杂交组合。在两个地点下对所有组合的4个产量相关性状(亩产、单果重、单株产量、坐果数)以及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经过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计算,对不同遗传分群进行群间和群内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了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根据基于重测序数据,312份一年生辣椒种质资源划分为I~VIII群8个遗传关系群。在I群中有27份材料,在II群中有76份材料,在III群中有19份材料,在IV群中有20份材料,在V群中有33份材料,在VI群中有37份材料,在VII群中有50份材料,在VIII群中有41份材料。另9份材料没有划到各群内。2.从31份材料中选取12份骨干自交系材料,分析其F1的产量相关杂种优势与双亲的遗传距离间关系,发现:75%的杂交组合符合遗传距离越远,超标优势越强的规律,58.3%组合符合遗传距离远,超中优势强的规律。因此,一定的遗传距离范围内,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越大,产量杂种优势越强。3.对所有组合的4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配合力对产量杂种优势进行预测,93.3%的杂交组合符合一般配合力越大,F1代杂种优势越强的规律;群间杂交比群内杂交有更高的杂种优势;不同群进行比较,I群、VII群和V群与其他群组配的杂种优势强;I×VII群,I×IV群,I×V群,II×IV群和V×VI群的产量相关杂种优势最强。4.对所有组合12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发现:单果重、叶长、叶宽、纵径、横径、肉厚、果柄长与单株产量、总产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V、VII、VIII群在叶宽、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柄长园艺性状上,表现出正向显着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胎座宽、心室数、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柄长性状上,V×V群,V×VII群、IV×IV群组配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高,表现优良。本研究构建了辣椒的杂种优势群体,为辣椒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筛选优质组合提供参考。
戴渺鸿,杜克兵,许林,沈宝仙,田华,周启中[2](2008)在《杨树亲-子代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文中指出通过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垂直板凝胶电泳,对杨树6个全同胞家系的亲本及子代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及其与生长量和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单株及不同家系在酶谱带数、迁移率、酶的活性强弱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同一家系内亲代与子代之间也存在差异,子代主要表现为双亲互补型酶带。POD同工酶分析可用于杨树亲缘关系的鉴定。子代与母本的相似系数比子代与父本的相似系数高,偏向母性遗传。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过氧化物酶酶带数和酶强度与地径生长量之间均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83;酶带数和酶强度与地径超亲优势之间也呈显着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和0.84;而酶带数和酶强度与苗高生长量及苗高超亲优势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着。酶带的谱型与生长量和杂种优势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因此,仅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的带数、强弱和谱型来判断杨树的生长量和杂种优势是不完全合理的。
苏君芝[3](2004)在《番茄对ToMV抗性与氧化酶活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20个番茄品种或材料为试材,研究了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酶液提取及反应适宜条件;应用POD同工酶对20个番茄材料进行亲缘关系的鉴定;对20份材料苗期室内接种ToMV后进行抗病性鉴定以及接种两周后所有材料POD、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抗性分类:根据品种背景资料介绍和室内接种鉴定分析,可初步将所有参试材料抗性分为三类:① 抗病品种:中杂9号、早红宝、W262-4、黄化黄叶番茄、黄圣果和美国番茄:② 耐病品种:美味樱桃番茄、加州大红1号、川杂-10和Oh-2-2-11;③ 感病品种:L-402、今科红玫、大红番茄合作903、加州大红4号、改良美国903、宝岛巨星、宝大903番茄、W262、Oh-2-2-6和金刚2号大番茄。 2.氧化酶活性与抗病性关系:所有材料接种株的POD、PPO和PAL的活性均比未接种对照株的高,POD的酶活性增加倍数与抗病性呈正相关;PPO的酶活性增加倍数与抗病性呈负相关;PAL的酶活性变化与抗病性无必然联系。 3.POD和PPO同工酶与抗病性关系:接种后所有材料的POD和PPO同工酶谱带染色的深浅及谱带宽度都发生了变化,抗性品种比感病品种多出现1~3条新的POD同工酶谱带;感病品种比抗性品种多出现1~2条PPO同工酶谱带。 4.不同浓度分离胶分离效果:POD、PPO同工酶皆以10%的分离胶分离效果最好,得到的酶带最清晰,有利于进行相关分析。 5.亲缘关系:番茄属20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4~1.00,当取相似系数为0.83时,可以将它们分为4大类。 6.最佳反应条件:(1) POD和PPO酶液提取及反应的最佳磷酸缓冲液的pH为6.0;(2) 10℃以下时PPO反应的最适时间为10min;(3) 以儿茶酚为底物,PPO在398nm波长下有最大吸光值。 综合各分析结果,接种ToMV后,不同抗性的番茄品种的PPO、POD活性及其同工酶变化具有明显的趋势,可以将其作为抗病育种苗期鉴定的重要生化指标。
梁艳荣,胡晓红,张颍力,刘湘萍[4](2003)在《植物过氧化物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论述了过氧化物酶在植物抗逆研究中、生长发育中、遗传育种中、木质素合成中及其它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陈蕊红[5](2003)在《辣椒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文中提出以8个辣椒品种(品系)为材料,采用Griffing 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研究了辣椒26个性状的杂种优势趋势,单株早期产量、单株总产量和果实Vc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亲子相关分析以及配合力分析等,结果表明: 1.辣椒的杂种优势十分普遍和明显,在研究的416次组合中,有249个组合次表现正向优势、164次组合表现负向优势,仅有2个性状表现为无优势。同时,多数组合表现为超显性和部分显性,仅有少数组合表现为无显性。 2.通过对F1代的早熟性、丰产性和品质等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找出了与这几个性状关系密切的相关性状,根据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可通过对亲本的选择来提高F1代的早熟性、丰产性以及品质等性状。 3.辣椒16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可以利用过氧化物酶来预测辣椒的杂种优势,同时将双亲亲本按田间的配组方式,混合成匀浆,对混合液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显示出与田间杂交组合相同的酶谱,这为辣椒杂种优势亲本的选配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4.不同亲本、不同性状间的一般配合力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差异也较大,可用配合力效应及其方差大小对亲本做一综合的评价,在研究的所有性状中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着水平,通过配合力分析,1、2、6、7和8号可作为选育高产的优良亲本,4、5和6号可作为选育早熟杂交组合的优良亲本,3和5号可作为提高F1代Vc含量等品质性状的优良亲本。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亲本和F1代组合的表现与特殊配合力之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
夏妍[6](2003)在《利用生理生化方法及RAPD技术预测西瓜杂种优势》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9个西瓜杂交组合及18份西瓜亲本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西瓜杂交组合及其亲本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与西瓜杂种优势密切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并用筛选出的指标对18份亲本材料进行优势潜力的预测,并通过RAPD标记验证生理生化指标预测的结果。本试验得出如下结论: 1本试验将“匀浆互补法”首次应用于西瓜杂交育种中。试验结果表明,西瓜幼苗匀浆互补与西瓜的杂种优势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在测定的生理生化指标中,筛选出可用于西瓜杂种优势预测的生理生化指标三个,即子叶叶绿素a含量、真叶叶绿素a/b值及真叶水溶性蛋白含量,通过杂种F1和“室内F1”的相关分析表明,“室内F1”的三项生理指标可以代替杂种F1的相应生理指标,用来进行西瓜杂种F1优势潜力亲本的预测。 2根据亲本、杂种F1与“室内F1”三者的相关分析,总结制作出本试验通过西瓜亲本生理生化指标预测杂种优势过程的简图。确定了本试验用于预测西瓜优势亲本的“室内F1”的阈值,它们分别是: 子叶叶绿素a含量(单位:毫克/克鲜重):0.604~0.931 真叶叶绿素a/b比值:2.820~3.190 水溶性蛋白含量(单位:微克/克鲜重):29356~36447 3利用筛选出的生理指标及其阈值对18份西瓜亲本材料进行后期预测,得出有后代杂交优势的组合81个,特别是符合三项指标的组合6个,分别为:2+6、2+7、2+11、2+13、5+9和13+20。 4用筛选出来的8个引物对西瓜18个亲本材料进行RAPD分析,共得到112条多态性谱带。以遗传距离0.38为阈值,经UPGMA聚类分析,将18份亲本材料聚为四类。 5经过RAPD标记验证,利用任意一个单指标进行预测,其中真叶水溶性蛋白含量的预测符合率最高,达81.81%;利用其中两项指标进行预测,子叶叶绿素a含量和真叶叶绿素a/b值预测符合率为72.73%;子叶叶绿素a含量和真叶水溶性蛋白含量、真叶叶绿素a/b值和真叶水溶性蛋白含量的预测符合率都为85.71%;利用“室内F1”的子叶Chla含量、真叶叶绿素a/b值、真叶水溶性蛋白含量三项生理指标进行预测,其符合率能够达到100%。由此可知,筛选优势组合的标准越严格,则预测的准确率越高。
林碧英,方淑桂[7](2003)在《结球甘蓝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与杂交亲本配合力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以7个结球甘蓝自交系以及由它们杂交组成(配合力测定采用半轮配法)的21个杂交种为试验材料,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技术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分析与田间亲本配合力测定,探讨酶谱差异与杂交亲本配合力的关系.结果发现:杂交组合F1的POD和EST同工酶酶谱有3种类型:一是出现双亲互补型酶带,并兼有双亲所没有的杂种酶带;二是只出现双亲互补型酶带;三是丢失双亲部分特征酶带.结合田间亲本配合力测定发现,第1种类型的亲本配合力高;第3种类型的亲本则配合力低.由此可见,结球甘蓝POD和EST同工酶与杂交亲本配合力有一定相关性,可为预测杂种优势提供一些依据.
林碧英,方淑桂[8](2002)在《结球甘蓝过氧化物和酯酶同工酶与杂交亲本配合力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7个结球甘蓝自交系以及由它们进行半轮配法组成的21个杂交种为试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进行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分析与田间亲本配合力测定,探讨酶谱差异与杂交亲本配合力的关系。结果发现:结球甘蓝杂交组合F1的POD和EST同工酶酶谱有三种类型:一是F1出现双亲互补型兼有双亲所没有的杂种酶带;二是F1只出现双亲互补型;三是出现丢失双亲部分特征的酶带。结合田间亲本配合力测定发现,杂交后代F1出现双亲互补型兼有双亲所没有的杂种酶带亲本配合力高;杂交后代F1出现丢失双亲部分特征的酶带的亲本则配合力低。由此可见,结球甘蓝过氧化物和EST同工酶与杂交亲本配合力有一定相关性,可为预测杂种优势提供一些依据。
景涛,傅桂荣,王海廷,黄永芬[9](1998)在《接种TMV后番茄不同抗性品种的同工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用垂直板凝胶电泳方法通过对番茄抗性品种和敏感品种接种TMV后,叶片同工酶的分析表明,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变化十分明显,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抗性品种感染株总谱带数不变或减少,敏感品种则增多,因此,同工酶可作为鉴定和筛选番茄抗病品种的生化指标,在抗病育种中应用
郭桂云,张晓菊,邢怡,张大维[10](1996)在《60Co─r射线辐射番茄种子对其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用60Cor射线辐射番茄种子,观察辐射种子发芽率、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辐射剂量10~20krad范围内,种子发芽率最高,有丝分裂畸变率最高,畸变类型最丰富,对减数分裂的抑制小,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最高。
二、番茄芽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型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茄芽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型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辣椒杂种优势群的建立与杂种优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杂种优势 |
1.1.1 植物杂种优势研究 |
1.1.2 杂种优势传统遗传理论 |
1.2 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
1.2.1 产量相关性状杂种优势的QTL定位 |
1.2.2 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定位 |
1.3 杂种优势的表示方法 |
1.4 杂种优势预测 |
1.4.1 生理生化法预测杂种优势 |
1.4.2 数理统计法预测杂种优势 |
1.4.3 分子标记法预测杂种优势 |
1.5 杂种优势群 |
1.5.1 杂种优势群的研究进展 |
1.5.2 杂种优势群的构建方法 |
1.6 研究目的和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全基因组SNP对辣椒核心种质的遗传分群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基于全基因组SNP对辣椒核心种质的遗传分群 |
2.2.2 群特点分析 |
2.2.3 代表性材料的选取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全基因组SNP分析辣椒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及组配方法 |
3.1.2 亲本间的遗传距离 |
3.1.3 产量杂种优势 |
3.1.4 遗传距离和杂种优势的个别分析和分组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F1组合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分析 |
3.2.2 杂种优势分析 |
3.2.3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利用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辣椒产量杂种优势群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产量性状及联合方差分析 |
4.2.2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 |
4.2.3 杂种优势分析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产量性状及联合方差分析 |
4.3.2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预测 |
4.3.3 产量杂种优势群 |
第五章 辣椒遗传群组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辣椒农艺性状间的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 |
5.2.2 群的杂种优势分析 |
5.2.3 群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5.2.4 群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辣椒性状的相关性 |
5.3.2 辣椒各个性状遗传关系群的杂种优势探讨 |
5.3.3 辣椒不同性状遗传关系群的配合力探讨 |
第六章 结论 |
6.1 基于全基因组SNP对辣椒核心种质的遗传分群 |
6.2 基于全基因组SNP分析辣椒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 |
6.3 利用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辣椒产量杂种优势群 |
6.4 辣椒遗传群组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杨树亲-子代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1) 迁移率值计算: |
(2) 单株间的相似系数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酶带数与活性差异分析 |
2.2 全同胞家系亲-子代同工酶相似性分析 |
2.3 半同胞家系内酶谱相似性分析 |
2.3.1 同父本半同胞家系酶谱分析 |
2.3.2 同母本半同胞家系酶谱分析 |
2.4 家系间子代与全同胞家系内子代的酶谱分析 |
2.5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生长量及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
2.5.1 地径生长量 |
2.5.2 株高生长量 |
2.5.3 酶带的数量和强弱与杨树的生长量及超亲优势的相关关系 |
3 讨论 |
3.1 亲-子代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的关系 |
3.2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
(3)番茄对ToMV抗性与氧化酶活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酶活性变化与植物抗病性关系的研究概况 |
1.2 同工酶在蔬菜作物中的应用概况 |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材料播种 |
3.3 供试毒源与接种方法 |
3.4 生化指标测定 |
3.4.1 不同pH提取液对POD和PPO活力影响 |
3.4.2 PPO最佳波长和最佳反应时间的选择 |
3.4.3 不同抗性品种POD和PPO活性测定 |
3.4.4 不同抗性品种PAL酶液提取及活性测定 |
3.4.5 酶比活力计算 |
3.4.6 不同凝胶浓度POD和PPO同工酶电泳 |
3.4.7 不同抗性品种POD和PPO同工酶电泳 |
3.4.8 应用POD同工酶对20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 |
3.5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苗期接种ToMV发病率调查 |
4.2 POD和PPO反应适宜条件测定结果分析 |
4.3 品种聚类分析 |
4.4 POD活性与抗病性关系 |
4.5 PPO活性与抗病性关系 |
4.6 PAL活性与抗病性关系 |
4.7 同工酶电泳结果分析 |
4.7.1 不同凝胶浓度POD同工酶电泳 |
4.7.2 不同品种接种后POD同工酶电泳 |
4.7.3 不同凝胶浓度PPO同工酶电泳 |
4.7.4 不同品种接种后PPO同工酶电泳 |
5 讨论 |
5.1 品种亲缘关系 |
5.2 PPO反应最佳条件 |
5.3 POD与抗病性的关系 |
5.4 PPO与抗病性的关系 |
5.5 PAL与抗病性的关系 |
5.6 不同分离胶浓度对电泳效果的影响 |
5.7 POD和PPO同工酶与抗病性关系 |
6 小结 |
7 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致谢 |
(5)辣椒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文摘 |
英文文摘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杂种优势育种的研究进展 |
1.2 杂种优势的早期预测研究进展 |
1.2.1 利用同工酶酶谱与酶活性预测杂种优势 |
1.2.2 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 |
1.2.3 应用分子遗传学方法预测杂种优势 |
1.2.4 利用杂种种子活力预测杂种优势 |
1.2.5 其他预测杂种优势的方法 |
1.3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育种中的应用 |
1.4 亲本选配在育种中的应用 |
1.4.1 亲子相关在育种中的应用 |
1.4.2 配合力分析在亲本选配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与材料 |
2.2 性状编码与记载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杂交后代的优势表现计算 |
2.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2.3.2.1 关联系数与关联度的计算 |
2.3.3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测定方法 |
2.3.4 配合力分析方法 |
2.3.4.1 配合力的方差分析 |
2.3.4.2 配合力分析的数学模型 |
2.3.4.3 配合力方差组成部分估计 |
2.3.4.4 遗传参数的估计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辣椒诸性状间的杂种优势的表现 |
3.1.1 F_1代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的总趋势 |
3.1.2 F_1代各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 |
3.1.3 F_1代各性状显性度的分析 |
3.1.4 F_1代11个性状的杂种优势间的相关分析 |
3.2 辣椒诸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2.1 辣椒早期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2.2 辣椒单株产量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2.3 辣椒品质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3 辣椒诸性状间的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 |
3.4 辣椒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单株产量杂种优势间的关系分析 |
3.4.1 辣椒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类型的划分 |
3.4.2 辣椒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单株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 |
3.4.3 不同时期辣椒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分析 |
3.4.4 运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匀浆互补法对辣椒杂种优势的分析 |
3.5 配合力分析 |
3.5.1 辣椒诸性状原始数据的方差分析 |
3.5.2 辣椒各亲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3.5.3 辣椒各亲本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 |
3.5.4 所测各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
3.5.5 辣椒诸性状间的一般配合力间的相互关系 |
3.5.6 单株产量与配合力效应间的关系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关于辣椒杂种优势的表现 |
4.2 关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亲子相关与回归分析间的应用问题 |
4.3 关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几个问题 |
4.3.1 关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稳定性的问题 |
4.3.2 关于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预测杂种优势的问题 |
4.4 关于辣椒配合力分析与亲本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利用生理生化方法及RAPD技术预测西瓜杂种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什么是杂种优势 |
1.2 杂种优势理论 |
1.2.1 显性假说 |
1.2.2 超显性假说 |
1.2.3 对上述两种假说的综合评价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1 国内外西瓜杂交育种概况 |
1.4.2 杂种优势早期预测研究现状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材料准备 |
2.2.2 室内杂交制样 |
2.2.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2.4 RAPD标记 |
3 实验结果 |
3.1 西瓜杂种F_1和室内F_1与亲本生理生化相关性指标分析 |
3.1.1 西瓜杂种F_1与亲本生理生化指标相关分析 |
3.1.2 西瓜亲本与“室内F_1”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
3.1.3 西瓜杂种F_1与“室内F_1”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分析 |
3.1.4 西瓜杂种优势与苗期POD同工酶表现的关系 |
3.1.5 预测过程 |
3.2 对18个亲本材料进行杂种优势预测 |
3.2.1 预测阈值的确定 |
3.2.2 西瓜杂种优势预测 |
3.3 利用RAPD标记分析亲本材料的遗传差异 |
3.3.1 亲本间RAPD标记多态性 |
3.3.2 亲本间遗传距离 |
3.3.3 RAPD聚类分析 |
3.3.4 西瓜亲本的RAPD遗传距离验证预测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番茄芽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型与杂种优势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辣椒杂种优势群的建立与杂种优势预测[D]. 王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杨树亲-子代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 戴渺鸿,杜克兵,许林,沈宝仙,田华,周启中. 湖北林业科技, 2008(06)
- [3]番茄对ToMV抗性与氧化酶活性关系的研究[D]. 苏君芝.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1)
- [4]植物过氧化物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 梁艳荣,胡晓红,张颍力,刘湘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2)
- [5]辣椒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选配的研究[D]. 陈蕊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1)
- [6]利用生理生化方法及RAPD技术预测西瓜杂种优势[D]. 夏妍.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3)
- [7]结球甘蓝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与杂交亲本配合力的关系[J]. 林碧英,方淑桂.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3(01)
- [8]结球甘蓝过氧化物和酯酶同工酶与杂交亲本配合力关系的研究[A]. 林碧英,方淑桂. 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2
- [9]接种TMV后番茄不同抗性品种的同工酶分析[J]. 景涛,傅桂荣,王海廷,黄永芬.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8(03)
- [10]60Co─r射线辐射番茄种子对其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J]. 郭桂云,张晓菊,邢怡,张大维. 植物研究, 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