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氯乙烯复合推进剂(论文文献综述)
黄耀[1](2021)在《基于呋咱类配体的新型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单晶结构及其对高氯酸铵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复合固体推进剂中常用氧化剂之一的高氯酸铵(AP),它的热分解性能对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性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添加高氯酸铵燃烧催化剂改善AP的燃烧性能,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性能也得到改善。鉴于固体推进剂配方的多样性和成分的复杂性,因而燃烧催化剂也具有选择性的特点。新配方的推进剂需要研究新的催化剂,为此持续研究复合固体推进剂中AP燃烧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呋咱类配体分别与多种金属离子配合获得七种呋咱类金属配合物,研究了它们对AP热分解的催化作用规律,提出了可能的催化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二甲基乙二醛肟、氰基乙酸甲酯、乙酰乙酸乙酯、乙二醇、甲醛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五种呋咱类配体,包括4-甲基呋咱-3-羧酸(MOCA)、4-氨基呋咱-3-羧酸(AFCA)、亚甲基-二(4-氨基呋咱-3-羧酸)、3-氨基-4-甲基呋咱和亚甲基-二(3-氨基-4-甲基呋咱),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以及红外光谱分别进行表征,确认了结构。(2)选用4-甲基呋咱-3-羧酸(MOCA)和4-氨基呋咱-3-羧酸(AFCA)两种配体分别与不同金属离子反应制备金属配合物,并进行单晶培养。用4-甲基呋咱-3-羧酸分别与铜(Ⅱ)和铅(Ⅱ)配合,得到[Cu(MOCA)2(H2O)4]和[Pb2(MOCA)4]n两种新配合物;用4-氨基呋咱-3-羧酸分别与锶(Ⅱ),镉(Ⅱ),锰(Ⅱ),锌(Ⅱ)和铅(Ⅱ)配合,分别得到{[Sr(AFCA)2(H2O)2]·2H2O}n、[Cd(AFCA)(CH3COO)(H2O)2]n、[Mn(AFCA)2(H2O)4]·2H2O、[Zn(AFCA)2(H2O)4]·2H2O和[Pb(AFCA)2(H2O)2]n五种新配合物。培养出了以上七种金属配合物的单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单晶结构进行了表征。(3)将所制备金属配合物分别按一定比例与AP混合,采用差热分析仪对其热分解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了其对AP的催化作用效果。结合非等温热分解所得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分解峰温度,采用Kissinger法和Ozawa–Doyle法,求出其表观活化能。[Cu(MOCA)2(H2O)4]、[Pb2(MOCA)4]n、[Cd(AFCA)(CH3COO)(H2O)2]n、[Mn(AFCA)2(H2O)4]·2H2O、[Zn(AFCA)2(H2O)4]·2H2O和[Pb(AFCA)2(H2O)2]n这六种金属盐能让AP高温分解峰(HTD)更早出现,是燃烧正催化剂。{[Sr(AFCA)2(H2O)2]·2H2O}n能够大幅减缓AP低温分解峰(LTD)的出现时间,表明该配合物对AP燃烧有抑制作用,是AP燃烧负催化剂。
李猛,赵凤起,尚帆[2](2021)在《加速度载荷下推进剂力学行为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探究加速度载荷条件下固体推进剂及装药的力学行为,首先分析了加速度载荷条件下固体推进剂装药力学响应呈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边界条件非线性的特点,并从宽泛应变率力学性能试验、线性与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失效准则、结构力学响应、装药检测验证等五方面,对加速度载荷条件下固体推进剂动态力学行为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完善深化加速度载荷下固体推进剂中应变率力学性能试验及装药检测验证方法,建立考虑温度、应变率、热化学反应的非线性本构模型等是发展抗过载推进剂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认为加速度载荷下推进剂装药失效机理、多层结构的热化学与力学的耦合仿真、抗过载推进剂装药设计准则等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任士栋[3](2020)在《可控推力固体推进剂研究现状及三维聚乙烯醇凝胶合成》文中提出目前的火箭主要分为两种:液体火箭和固体火箭。液体火箭系统由发动机(发动机推力室)、推进剂及装载推进剂组元的贮箱和输送系统组成。液体火箭优点在于推力可调,缺点在于结构复杂,成本高,需要提前加注燃料才能使用。固体火箭系统主要由药柱、燃烧室、喷管组件和点火装置等组成。固体火箭结构简单、可靠性好、能快速反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导弹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激烈的导弹竞争和日益高效的防御系统要求使用固体推进剂的固体火箭能够实现推力随机、主动调节来实现己方的导弹通过高度的机动性突破敌方防御系统或拦截敌方导弹。为完成固体火箭推力可调的目标,科研工作者根据固体火箭系统和固体推进剂成分提出了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包括:调节喷管面积的发动机、多脉冲固体推进剂、凝胶推进剂、电控固体推进剂等。综合对比科研工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通过通、断电和调节电压大小的操作可以来控制电控固体推进剂的点火、熄火和燃速调控的电控固体推进剂原理简单、实现容易,是最有前途的推力可控的固体推进剂。综述了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工作原理,包括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导电、硝酸羟胺的电解、分解。其中,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导电由导电物质硝酸羟胺通过构成导电回路实现;通电时,硝酸羟胺发生电解,硝酸羟胺的电解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有利于燃烧的燃料和氧化剂,包括氢气、氧气等;硝酸羟胺在通电时会发生点火,点火现象跟电极材料、电压大小、电流密度等有密切关系;硝酸羟胺在自然条件和受热下发生分解,硝酸羟胺的分解释放出的小分子大多不利于燃烧;硝酸羟胺的分解会受到温度、金属离子的作用,研究硝酸羟胺的热稳定性和于电控固体推进剂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不同于以往推进剂使用的传统的粘合剂和新型高能粘合剂,电控固体推进剂使用聚乙烯醇作为粘合剂,聚乙烯醇燃烧产物无污染、分子量小同时链上富含羟基,这些羟基有利于结合硝酸羟胺来储存硝酸羟胺,这对于提高推进剂的能量容量极其有利。探索了聚乙烯醇-1799溶液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三维多孔聚乙烯醇的机制,制备了新型的、尺寸为100μm×30μm、20μm×5μm和10μm×3μm的规则孔的三维规则多孔聚乙烯醇。孔的尺寸和规则性与原料聚乙烯醇的浓度、冷冻解冻时间、冷冻解冻次数相关。并对所制备的多孔聚乙烯醇进行了测试,冷冻解冻法制备的三维多孔聚乙烯醇存在自发的结晶现象,其比表面积跟冷冻解冻具体过程有关,多孔聚乙烯醇相对于无孔的聚乙烯醇膜在对去离子水和硝酸羟胺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上有所提升,同时三维多孔聚乙烯醇对硝酸羟胺水溶液中的硝酸羟胺有富集作用。这种多孔聚乙烯醇对于电控固体推进剂是一种有益探索。
王士欣[4](2020)在《围压环境对N15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为满足当前战略战术武器及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等系统的动力推进装置所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大推力需求,N15固体推进剂因具有高比冲、低特征信号、性能稳定等优点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目前发动机在设计时装药结构满足指标需求,点火工作时却因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导致发射失败甚至发生爆炸这一难题困扰着研发人员。N15推进剂在点火工作时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然而目前在装药结构完整性研究中,鲜有考虑环境压力对于N15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并不能真实反映出推进剂在工作压力下的力学特征。因此为探究N15固体推进剂在压力环境下的力学行为规律,完善推进剂在围压环境下的装药结构完整性研究,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试验分析,开展了围压环境对N15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旨在研究环境压力对N15推进剂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揭示压力环境对N15推进剂力学行为的影响机理,进而建立能够描述N15推进剂受压力影响的含损伤本构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粘弹性材料含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和不可逆热力学理论,介绍了粘弹性材料的力学特性,简述了描述粘弹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积分型和微分型本构模型,通过损伤力学引入了内部状态变量来描述损伤演化过程,依据Schapery提出的潜在势能理论,建立了双重能量密度函数,推导出了弹性体含损伤的本构模型及其损伤演化规律,引入了伪变量理论,采用了弹性—粘弹性对应原理,将在弹性介质的功势理论中推导出的方程推广至粘弹性介质中,将粘弹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简化为与弹性材料相类似的本构方程,借鉴弹性材料含损伤的本构模型推导过程,推导出了适用于围压环境下的粘弹性材料的含损伤本构模型。(2)粘弹性材料围压试验系统的设计及校核。针对N15推进剂在围压环境下力学特性的测试需求,借鉴了石油、黏土、煤体等材料的围压环境试验装置,依据围压试验系统的功能要求及设计指标,提出了围压试验系统总体方案,选取了合适的供压零件组装成供压装置,采用压力容器的设计标准,进行了围压装置各零部件设计及强度校核,并对重点部位运用ABAQUS软件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的结构仿真分析,根据仿真结果优化结构设计,采用了恰当的密封结构,以电子万能试验机为加载装置,搭建了氮气围压试验系统,并通过了性能测试。(3)围压环境下N15推进剂力学特性试验及影响规律研究。进行了室温大气压下的N15推进剂松弛试验,获取了Prony级数形式的松弛模量;利用ABAQUS软件进行了点火压力下的药柱数值仿真,获取了药柱变形特征,结合推进剂的拉压不对称性,确定了药柱在点火压力下更易受损的部位;进行了N15推进剂在围压环境下的单轴拉伸试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响应,获取了材料各力学性能参数,采用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了环境压力、应变率与材料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引入了压力敏感指数n,并改进了Eyring模型,能够描述材料力学性能参数与环境压力、应变率双因素之间的演化规律;采用扫描电镜技术,拍摄了不同工况下试件被拉断后的断面形貌图,从细观结构上解释了环境压力对于推进剂具有强化效果的机理。(4)N15推进剂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的建立及验证。建立了N15推进剂考虑压力影响的含损伤粘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根据围压环境下推进剂单轴拉伸试验结果,拟合出了一维粘弹性本构模型的损伤函数以及表征损伤模型的各参数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获取的模型参数,计算出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力学响应,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检验了模型的准确度。通过本文的研究,获取了围压环境对N15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N15推进剂受压力影响的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为环境压力下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研究奠定了基础,为考虑压力影响的粘弹性本构模型研究提供了参考,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结构完整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振知[5](2019)在《含能材料压延过程塑化质量表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延过程是含能材料中双基推进剂和改性双基推进剂塑化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决定了推进剂最终的塑化质量,对压延过程中推进剂的塑化质量进行在线检测可避免其塑化程度过低或塑化过度,对于提高推进剂的塑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基于与真料塑化原理相似的代料进行实验,通过离线取样的方式探究了随压延时间的变化代料样片拉伸强度、超声波回波幅值、颜色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以超声波幅值与颜色值来表征物料塑化程度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超声波双晶探头对代料样片进行检测,分析了超声波回波幅值随压延时间变化的规律;基于超声波反射法、SEM图探究了代料样片的超声波幅值衰减随压延时间增大而减小的原因;根据代料样片的拉伸强度对物料塑化质量进行了判断,建立了以超声波幅值为标准判断物料塑化质量的方法,并通过重复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2)通过Datacolor850分光测色仪对代料样片进行颜色检测,根据代料样片的拉伸强度对物料塑化质量进行了判断,建立了以颜色值为标准判断物料塑化质量的方法,并通过重复实验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3)通过皮尔森相关性系数与斯皮尔曼相关性系数分析了颜色Lab值、超声波幅值与拉伸强度表示的塑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根据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分别以最小二乘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物料塑化程度的预测模型,并分析了两种模型的预测精度。
王路路[6](2018)在《高活性片状铝粉的制备及其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金属添加剂是复合固体推进剂的重要组分之一,铝粉因为密度低、热量高是目前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主要金属添加剂。但是普通铝粉中活性铝含量较低,在提高推进剂性能方面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本文采用湿法机械球磨法制备高活性片状铝粉,将其应用于Al/AP/HTPB三组元复合固体推进剂中,主要通过TG-DSC-DTG、热分解动力学、机械感度、爆热和燃烧速率等研究高活性片状铝粉对推进剂体系的性能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首先,采用湿法机械球磨法可控的制备了高活性金属片状铝粉,通过实验得到制备高活性片状铝粉的工艺条件是:选取乙酸乙酯为溶剂,硬脂酸为助磨剂,质量占比为4%,球磨机转速为1100rpm,球料比为20:1,球磨时间4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片状铝粉的活性铝含量为97.13%。通过SEM和XRD测试表明,球磨只改变了铝粉的形貌,并没有改变其晶型。采用激光粒度测试仪测试机械球磨前后铝粉的粒径变化,粒径d50由原来的13.9 μm下降到1.179 μm。其次,将机械球磨法制备的高活性片状铝粉应用到Al/AP/HTPB三元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研究了 AP级配、Al粉级配对推进剂配方和固化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超细AP含量的增加,推进剂的表观分解热增加,而随着片状铝粉含量的增加推进剂体系的表观分解热同样增加,整个体系的粘度也上升。片状Al粉的添加对推进剂体系的固化时间没有太大影响,在相同的固化条件下,含有片状Al粉的推进剂体系的热分解趋势与含有球形Al粉的推进剂相比并没有改变,只是各阶段的分解峰温度有所增加。最后,研究片状铝粉和球形铝粉对Al/AP/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热分解性能、机械感度、爆热性能和燃烧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体系中的球形铝粉换成片状铝粉之后,推进剂的表观活化能由265.374 kJ · mol-1下降到142.086 kJ · mol-1,撞击感度的特性落高H50由44.66 cm下降到39.81 cm,撞击感度上升了 10.85%,摩擦感度由原来的32%上升到了 40%,上升了 8%。整个体系的平均爆热由7558.7 J · g-1上升到8436.1J · g-1提高了11.6%,燃烧速率也由原来的1.343 mm/s提高到1.61 mm/s提高了 19.8%。
席海军[7](2015)在《改进型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调节及放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改进型高能复合固体推进剂是一种综合硝酸酯增塑聚醚推进剂和高能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优点而形成的高能推进剂,是推进剂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能量高、力学性能优良、工艺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本论文重点对改进型高能复合推进剂及其装药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研制了一种高能低燃速配方,同时进行了工艺放大。采取调节含能增塑剂及增塑比、高能炸药、合理的氧系数、金属燃料添加量选择、粒度级配技术、新型键合剂和降速剂选择等综合措施,进行了燃烧性能、力学性能的综合调节,获得了一种改进型高能低燃速复合固体推进剂配方,5MPa下燃速4.96mm/s,311MPa下动态压力指数0.4325,Φ315发动机实测比冲246.72 s,力学性能可达如下技术指标:20℃,?m=0.71MPa,εm=70.58%;50℃,?m=0.64MPa,εm=62%;-40℃,εm=71%。研究了配方工艺放大技术,5L捏合机到25L和300L捏合机的工艺放大过程中,优化了工艺参数及操作条件,确定了放大后的工艺操作技术条件,满足了工业化试制的需求。Φ118、Φ165、Φ315发动机装药及静态性能考核结果表明,放大工艺稳定,推进剂质量可靠。
贠东冉[8](2015)在《聚醚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复合固体推进剂大多采用异氰酸酯交联端羟基预聚物的聚氨酯粘合剂体系。然而,该体系对水分含量要求较高,环境湿度较大时,制备的推进剂性能会受到影响。同时,一些新型的高能、低特征信号的固体添加剂,如硝仿肼、二硝酰胺铵(ADN)、B粉等在使用端羟基粘合剂/异氰酸酯固化体系时出现相容性差、稳定性差的问题。本文以端炔基粘合剂/叠氮固化剂为固体推进剂粘合剂,制备得到了不同配方的固体复合推进剂,并对其燃烧和热分解性能进行研究。本文第二章以PTPET为粘合剂,多官能度叠氮化合物为固化剂,制备了多种不同固化参数(R值)的聚醚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并研究了其燃烧性能和热分解性能。结果显示:R值对推进剂燃烧性能和热分解性能的影响不大。第三章通过添加Fe2O3、PbCO3和YB-2三种燃速催化剂改变推进剂配方,并研究了它们对含RDX、HMX和CL-20的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Fe2O3、PbCO3和YB-2均可以提高推进剂燃速,并且降低燃速压力指数。其中,YB-2对燃烧性能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PbCO3对推进剂燃烧性能改善作用最差。热分析结果与燃速结果相吻合。第四章以PET为粘合剂,N100为固化剂,制备了含RDX、HMX和CL-20的聚醚聚氨酯复合固体推进剂,对比研究了聚醚聚氨酯/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性能。结果显示:聚醚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燃速高于聚醚聚氨酯复合固体推进剂的燃速,且燃速压力指数更低。
周敏[9](2010)在《油井爆燃压裂中CO等毒性气体生成机制与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油井爆燃压裂在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增产增注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它可以有效地清除近井地带由于钻井、射孔和各种措施对储层造成的污染和堵塞,改善近井地带渗流环境,达到油气井增产、注水井增注的目的。但是随着该项技术在低渗油气藏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在特低渗油田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氧化碳(CO)气体中毒事件,对井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并给油田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油井爆燃压裂技术发展的难题。本文针对特低渗油田油井爆燃压裂增产措施中出现一氧化碳(CO)等有毒有害气体的问题,对爆燃压裂增产措施过程中一氧化碳(CO)等毒性气体的生成机制及其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首次对低渗油藏油井爆燃压裂增产措施中毒性气体的生成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油井爆燃压裂增产措施中产生的毒性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CO)和氰化氢(HCN);压裂弹配方组分是产生毒性气体的主要因素,压裂弹爆燃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与伴生气或原油相遇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是产生毒性气体的另一重要因素,同时给出了一氧化碳和氰化氢两种毒性气体的生成机理,提出了抑制油井爆燃压裂过程中产生毒性气体的根本性措施,对压裂弹配方组分进行初步的优选改进,防止了HCN的生成,大大降低了CO的生成量。此项研究为油井爆燃压裂过程中毒性气体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合理开发同类油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海波[10](2007)在《丁羟四组元复合固体推进剂固化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丁羟复合固体推进剂因其粘合剂具有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便宜,本体粘度低,耐老化性好,能获得高固含量推进剂等特点,成为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推进剂品种。由于丁羟推进剂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不过基本上都是集中在改善丁羟复合推进剂力学、抗老化等工艺性能方面与应用方面的工作;却很少有关固化机理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当然丁羟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组分较多,相互间作用复杂也给固化机理研究带了一定的困难;本课题选取丁羟复合固体推进剂中各含活泼氢组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应动力学、拉伸力学及溶胀性能的测试,针对它们在固化反应中的反应活性展开具体的研究。在反应动力学上,分别对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苯异氰酸酯(PI),键合剂(BA-5)/PI和防老剂H(N,N′—二苯基对苯二胺)/PI在甲苯/二甲基亚砜混合溶液体系中进行了反应动力学研究,并计算了相应体系的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这三种活泼氢组分的反应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键合剂(BA-5)上的胺基、HTPB、BA-5上的羟基、防老剂H上的胺基。在对各活泼氢组分的力学及溶胀特性的研究上,对上述活泼氢组分按照实际丁羟推进剂固化条件,构成四个不同配方,用TDI固化并制成胶片,在同一恒定的固化温度下每隔24小时分别把四组胶片制成样片,进行了单向拉伸和溶胀比测试;力学性能和交联密度变化的结果不仅表明BA-5和防老剂H都能有效提高丁羟推进剂的力学性能;也验证了丁羟推进剂中各活泼氢组分的反应活性和反应顺序,同时也很好地说明了该实验结果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另外本课题研究的丁羟推进剂中各活泼氢组分的反应速率及活化能,各组分体现的力学性能,它们对交联网络的影响等结果对以后推进剂配方的研究和生产工艺的确定有参考意义。
二、聚氯乙烯复合推进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氯乙烯复合推进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呋咱类配体的新型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单晶结构及其对高氯酸铵的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固体推进剂概述 |
1.2 复合固体推进剂概述 |
1.3 含高氯酸铵的固体推进剂 |
1.3.1 高氯酸铵的概述 |
1.3.2 含高氯酸铵的固体推进剂分类 |
1.4 高氯酸铵燃烧催化剂 |
1.4.1 纯高氯酸铵的热分解 |
1.4.2 燃烧催化剂概述 |
1.4.3 AP燃烧正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1.4.4 AP燃烧负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1.4.5 AP燃烧催化剂的综合评判标准 |
1.5 呋咱类衍生物概述 |
1.6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2 呋咱类配体合成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4-甲基呋咱-3-羧酸的制备 |
2.2.1 3,4-二甲基呋咱的合成 |
2.2.2 4-甲基呋咱-3-羧酸的合成 |
2.3 4-氨基呋咱-3-羧酸的制备 |
2.3.1 2-肟氰乙酸甲酯的合成 |
2.3.2 4-氨基呋咱-3-羧酸的合成 |
2.4 亚甲基-二(4-氨基呋咱-3-羧酸)的制备 |
2.5 3-氨基-4-甲基呋咱的制备 |
2.6 亚甲基-二(3-氨基-4-甲基呋咱)的制备 |
3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单晶结构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 4-氨基呋咱-3-羧酸的镉盐 |
3.2.1 [Cd(AFCA)(CH_3COO)(H_2O)_2]_n的制备 |
3.2.2 [Cd(AFCA)(CH_3COO)(H_2O)_2]_n的晶体结构 |
3.3 4-氨基呋咱-3-羧酸的锰盐 |
3.3.1 [Mn(AFCA)_2(H_2O)_4]·2H_2O的制备 |
3.3.2 [Mn(AFCA)_2(H_2O)_4]·2H_2O的晶体结构 |
3.4 4-氨基呋咱-3-羧酸的锌盐 |
3.4.1 [Zn(AFCA)_2(H_2O)_4]·2H_2O的制备 |
3.4.2 [Zn(AFCA)_2(H_2O)_4]·2H_2O的晶体结构 |
3.5 4-氨基呋咱-3-羧酸的铅盐 |
3.5.1 [Pb(AFCA)_2(H_2O)_2]_n的制备 |
3.5.2 [Pb(AFCA)_2(H_2O)_2]_n的晶体结构 |
3.6 4-氨基呋咱-3-羧酸的锶盐 |
3.6.1 {[Sr(AFCA)_2(H_2O)_2]·2H_2O}_n的制备 |
3.6.2 {[Sr(AFCA)_2(H_2O)_2]·2H_2O}_n的晶体结构 |
3.7 4-甲基呋咱-3-羧酸的铅盐 |
3.7.1 [Pb_2(MOCA)_4]_n的制备 |
3.7.2 [Pb_2(MOCA)_4]_n的晶体结构 |
3.8 4-甲基呋咱-3-羧酸的铜盐 |
3.8.1 [Cu(MOCA)_2(H_2O)_4]的制备 |
3.8.2 [Cu(MOCA)_2(H_2O)_4]的晶体结构 |
4 金属配合物对AP的催化研究 |
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 非等温反应动力学的两种计算方程 |
4.3 燃烧正催化剂 |
4.3.1 四种4-氨基呋咱-3-羧酸金属配合物的AP催化 |
4.3.2 4-甲基呋咱-3-羧酸铜盐的AP催化 |
4.3.3 4-甲基呋咱-3-羧酸铅盐的AP催化 |
4.4 高氯酸铵热分解机理 |
4.5 燃烧负催化剂 |
4.5.1 4-氨基呋咱-3-羧酸锶盐的AP催化 |
4.5.2 4-氨基呋咱-3-羧酸锶盐对AP的负催化机理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加速度载荷下推进剂力学行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宽泛应变率力学性能试验 |
2 本构模型 |
2.1 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 |
2.2 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 |
3 失效准则 |
4 结构力学响应 |
5 装药检测验证 |
6 结论 |
(3)可控推力固体推进剂研究现状及三维聚乙烯醇凝胶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固体推进剂和液体推进剂 |
1.3 固体火箭和推进剂的发展趋势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控固体推进剂 |
2.1 电控固体推进剂的历史 |
2.2 电控固体推进剂工作原理 |
2.3 传统的粘合剂和新型高能粘结剂 |
2.3.1 传统的粘合剂 |
2.3.2 高能粘合剂 |
2.4 聚乙烯醇和提高聚乙烯醇强度的办法 |
2.4.1 聚乙烯醇 |
2.4.2 提高聚乙烯醇强度的办法 |
2.5 研究现状分析 |
第3章 适用于电控固体推进剂的三维多孔聚乙烯醇合成初探 |
3.1 冷冻解冻法制备的多孔聚乙烯醇凝胶的优势 |
3.2 主要研究内容 |
3.2.1 材料和仪器 |
3.2.2 实验内容 |
3.3 多孔聚乙烯醇的制备 |
3.3.1 聚乙烯醇最佳浓度的确定 |
3.3.2 聚乙烯醇最佳流程的确定 |
3.4 三维多孔聚乙烯醇的形成机制及结构表征 |
3.4.1 三维多孔聚乙烯醇的形成机制 |
3.4.2 多孔聚乙烯醇的XRD测试 |
3.4.3 多孔聚乙烯醇的氮气吸附脱附 |
3.4.4 多孔聚乙烯醇的无机盐造孔 |
3.4.5 多孔聚乙烯醇的吸附去离子水和硝酸羟胺能力 |
3.4.6 聚乙烯醇和聚丙烯酰胺的双网络凝胶 |
3.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4)围压环境对N15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固体推进剂研究进展 |
1.2.2 围压试验方法研究进展 |
1.2.3 围压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
1.2.4 考虑压力影响的本构模型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粘弹性基础及本构模型 |
2.1 粘弹性材料力学特征 |
2.2 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 |
2.2.1 积分型本构模型 |
2.2.2 微分型本构模型 |
2.3 含损伤弹性本构模型 |
2.3.1 损伤力学基础 |
2.3.2 弹性体含损伤本构模型 |
2.4 含损伤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模型 |
2.4.1 伪变量广义理论 |
2.4.2 粘弹性体含损伤非线性本构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围压试验系统设计及校核 |
3.1 系统功能与技术指标 |
3.2 总体方案与装置设计 |
3.2.1 总体方案 |
3.2.2 装置设计 |
3.3 结构仿真与系统调试 |
3.3.1 结构仿真 |
3.3.2 系统调试 |
3.4 本章小结 |
4 N15 推进剂围压环境下力学性能试验及影响研究 |
4.1 围压环境下N15 推进剂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4.1.1 松弛试验 |
4.1.2 点火压力下药柱数值仿真 |
4.1.3 围压环境下N15 推进剂单轴拉伸试验 |
4.2 围压对N15 推进剂力学性能影响规律研究 |
4.2.1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获取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材料力学性能参数演化规律 |
4.3 围压对N15 推进剂力学性能影响机理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N15 推进剂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建立及验证 |
5.1 N15 推进剂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建立 |
5.2 N15 推进剂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参数获取 |
5.3 N15 推进剂含损伤粘弹性本构模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含能材料压延过程塑化质量表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含能材料概述 |
1.2 双基推进剂加工过程 |
1.3 双基推进剂与改性双基推进剂压延塑化的机理 |
1.4 固体推进剂的无损检测技术 |
1.4.1 超声波检测 |
1.4.2 X射线检测 |
1.4.3 ICT检测 |
1.5 推进剂塑化质量检测方法 |
1.5.1 目测法 |
1.5.2 SEM法 |
1.5.3 近红外光谱法 |
1.5.4 DSC法 |
1.6 研究计划 |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6.3 本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制备及性能表征 |
2.1 实验原料及制备方法 |
2.1.1 实验原料 |
2.1.2 试样制备方法 |
2.2 实验设备 |
2.3 测试设备及方法 |
2.3.1 拉伸性能测试 |
2.3.2 超声波测试 |
2.3.3 密度测试 |
2.3.4 微观结构测试 |
2.3.5 颜色测试 |
第三章 超声波检测推进剂塑化质量方法研究 |
3.1 超声波检测方法研究及装置设计 |
3.1.1 垂直底波反射法 |
3.1.2 V型底波反射法 |
3.1.3 两种检测方法比较 |
3.1.4 超声波在线测试装置设计 |
3.2 超声波在物料中衰减的原因探究 |
3.2.1 超声波回波幅值与压延时间的关系 |
3.2.2 超声波在试样中衰减的原因研究 |
3.2.2.1 基于超声波反射法探究超声波在物料中衰减的原因 |
3.2.2.2 以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超声波在物料中衰减的原因 |
3.3 基于超声波幅值判别含能材料塑化质量 |
3.3.1 代料1~#样片的超声波反射回波幅值与拉伸强度对比 |
3.3.2 代料2~#样片的超声波反射回波幅值与拉伸强度对比 |
3.3.3 代料3~#样片的超声波反射回波幅值与拉伸强度对比 |
3.3.4 三种代料样片拉伸强度与超声波反射回波幅值对比 |
3.3.4.1 三种代料样片拉伸强度对比 |
3.3.4.2 三种代料样片超声波反射回波幅值对比 |
3.4 超声波在线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型光纤光谱仪检测推进剂塑化质量方法研究 |
4.1 微型光纤光谱仪测色原理 |
4.2 微型光纤光谱仪在线检测装置设计 |
4.3 标准样颜色测量 |
4.3.1 光纤探头检测物料颜色参数 |
4.3.2 积分球采样离线检测参考样本颜色参数 |
4.4 颜色空间的选择 |
4.5 基于代料的以颜色判断物料塑化好坏方法研究 |
4.5.1 颜色Lab值随压延时间变化的分析 |
4.5.2 以a值判断物料塑化质量 |
4.6 微型光纤光谱仪在线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固体推进剂塑化程度检测方法研究 |
5.1 相关系数分析 |
5.2 物料塑化程度最小二乘分析 |
5.2.1 最小二乘法原理 |
5.2.2 物料塑化程度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 |
5.2.2.1 基于颜色a值预测物料塑化程度 |
5.2.2.2 基于超声波幅值预测物料塑化程度 |
5.3 物料塑化程度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3.1 多元线性回归原理 |
5.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5.3.2.1 基于颜色Lab值预测物料塑化程度 |
5.3.2.2 基于颜色Lab值与超声波幅值预测物料塑化程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6)高活性片状铝粉的制备及其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固体推进剂的分类及发展史 |
1.2.1 双基推进剂 |
1.2.2 复合固体推进剂 |
1.2.3 固体推进剂的发展史 |
1.3 AP/Al/HTPB三元复合固体推进剂 |
1.4 复合国体推进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进展 |
1.4.2 国外研究进展 |
1.5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2 片状铝粉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材料和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1 实验原材料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片状铝粉的制备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2.4.1 形貌和晶型的分析 |
2.4.2 球料比对球磨效果的影响 |
2.4.3 助磨剂对球磨效果的影响 |
2.4.4 球磨时间对球磨效果的影响 |
2.4.5 片状铝粉中活性铝含量的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3 AP/Al/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仪器及设备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3 AP/Al/HTPB复合推进剂配方及制备 |
3.3.1 AP/Al/HTPB复合推进剂配方 |
3.3.2 AP/Al/HTPB复合推进剂的制备 |
3.4 实验结果的分析 |
3.4.1 Al粉形貌和粒径的对推进剂制备的影响 |
3.4.2 AP级配对推进剂配方的影响 |
3.4.3 Al粉级配对推进剂配方的影响 |
3.4.4 Al粉形貌对推进剂固化时间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Al粉对AP/Al/HTPB复合固体推进剂的性能影响 |
4.1 引言 |
4.2 热分解性能的研究 |
4.2.1 热分解温度 |
4.2.2 热分析动力学的研究 |
4.3 机械感度的研究 |
4.3.1 撞击感度的研究 |
4.3.2 摩擦感度的研究 |
4.4 爆热的研究 |
4.5 推进剂燃速的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改进型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调节及放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固体推进剂概述 |
1.2 固体推进剂分类 |
1.2.1 双基推进剂 |
1.2.2 复合推进剂 |
1.2.3 改性双基推进剂 |
1.2.4 NEPE推进剂 |
1.3 固体推进剂发展历史 |
1.4 高性能固体推进剂技术的发展 |
1.5 改进型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调节技术研究进展 |
1.6 固体推进剂性能的表征参数 |
1.7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改进型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调节方法 |
2.1 燃烧性能调节技术难点分析 |
2.2 燃烧性能调节思路方法 |
第三章 高能低燃速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调节基础实验 |
3.1 实验 |
3.1.1 材料及设备 |
3.1.2 试样的制备 |
3.1.3 燃烧性能测试及参数 |
3.1.4 力学性能测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AP粒径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 |
3.2.2 RDX含量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 |
3.2.3 硝胺类炸药种类对推进剂燃速的影响 |
3.2.4 含能增塑剂硝酸酯配比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 |
3.2.5 燃速调节剂对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 |
3.2.6 新型含能降速剂选择 |
3.3 基础实验结论 |
第四章 高能低燃速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综合调节实验 |
4.1 降速剂混用与使用TEGDN增塑剂技术结合实验 |
4.2 进一步降低Al粉含量实验 |
4.3 使用熔点较高的HMX、DEGDN与TEGDN混合使用实验 |
4.4 引入降速剂JS-2 实验 |
4.5 体系组分含量微调实验 |
4.6 进一步加入降速剂JS-1 实验 |
4.7 对综合性能优异的配方进一步优化实验 |
4.8 粒度级配微调实验 |
4.9 燃烧性能综合调节实验结论 |
第五章 高能低燃速固体推进剂放大技术研究 |
5.1 放大工艺确定 |
5.2 包覆工艺研究 |
5.2.1 包覆材料的选择 |
5.2.2 发动机包覆技术研究 |
5.2.3 发动机包覆质量检测 |
5.2.4 发动机包覆 |
5.3 配方工艺放大实验 |
5.4 发动机装药的静态性能测试 |
5.4.1 Φ118发动机试验 |
5.4.2 Φ165发动机试验 |
5.4.3 Φ315发动机比冲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8)聚醚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固体推进剂发展概述 |
1.1.1 复合推进剂 |
1.1.2 双基推进剂 |
1.1.3 复合改性双基推进剂 |
1.1.4 NEPE 推进剂 |
1.1.5 铝-冰固体推进剂 |
1.2 点击化学发展概述 |
1.2.1 点击化学的定义和特点 |
1.2.2 CU(I)催化的 1,3-偶极环加成反应 |
1.2.3 其他催化体系的 1,3-偶极环加成反应 |
1.2.4 点击化学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 |
1.3 固体推进剂燃烧特性 |
1.3.1 固体推进剂燃烧机理 |
1.3.2 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研究进展 |
1.3.3 固体推进剂燃速催化剂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选题意义 |
第二章 固化参数对聚醚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复合推进剂制备 |
2.2.3 燃烧速度测试 |
2.2.4 热失重分析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推进剂样品燃速 |
2.3.2 燃烧性能分析 |
2.3.3 热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燃速催化剂对聚醚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复合推进剂制备 |
3.2.3 燃烧速度测试 |
3.2.4 热失重分析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含 RDX 推进剂燃烧性能及热分析 |
3.3.2 含 HMX 推进剂燃烧性能及热分析 |
3.3.3 含 CL-20 推进剂燃烧性能及热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聚醚聚氨酯/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特性对比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复合推进剂样品制备 |
4.2.3 燃烧速度测试 |
4.2.4 热失重分析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含 RDX 推进剂性能对比研究 |
4.3.2 含 HMX 推进剂性能对比研究 |
4.3.3 含 CL-20 推进剂性能对比研究 |
4.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油井爆燃压裂中CO等毒性气体生成机制与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爆燃压裂技术概述 |
2.1 爆燃压裂技术基本原理 |
2.2 爆燃压裂技术作用原理 |
2.2.1 机械作用 |
2.2.2 脉冲冲击波作用 |
2.2.3 热效应作用 |
2.2.4 化学作用 |
2.3 爆燃压裂技术应用进展 |
2.3.1 爆燃压裂技术主要应用成果 |
2.3.2 国内爆燃压裂技术应用情况 |
第三章 CO 等毒性气体生成聚集地质因素分析 |
3.1 地质构造因素 |
3.1.1 地质背景 |
3.1.2 地层与小层划分 |
3.1.3 构造特征 |
3.1.4 沉积特征 |
3.1.5 相带展布 |
3.2 储层因素 |
3.2.1 储层的岩矿特征 |
3.2.2 储层物性 |
3.2.3 油藏埋深 |
3.2.4 储层平面分布特征 |
3.2.5 储层垂向分布特征 |
3.2.6 储层非均质性 |
3.2.7 储层隔夹层分布 |
3.2.8 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特征 |
3.3 油区CO 聚集规律分析 |
3.3.1 施工井CO 监测统计情况 |
3.3.2 五口中毒事故井动态监测 |
3.3.3 油区气体成分检测 |
3.4 小结 |
第四章 压裂弹燃烧分解反应研究 |
4.1 火药的分类及组成 |
4.2 火药的燃烧特性 |
4.3 压裂弹组分的燃烧分解反应 |
4.3.1 硝化纤维素的热分解反应 |
4.3.2 硝化甘油的热分解反应 |
4.3.3 高氯酸铵的热分解反应 |
4.3.4 高分子粘合剂的热分解反应 |
4.3.5 环氧树脂的热分解反应 |
4.4 固体火箭推进剂的燃烧分解反应 |
4.4.1 典型复合推进剂的燃烧分解反应 |
4.4.2 典型双基推进剂的燃烧分解反应 |
4.5 小结 |
第五章 爆燃压裂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
5.1 实验原理 |
5.1.1 压裂弹爆燃过程模拟 |
5.1.2 红外光谱法检测爆燃气体 |
5.2 实验仪器与样品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样品 |
5.3 实验步骤 |
5.3.1 压裂弹爆燃实验步骤 |
5.3.2 压裂弹与伴生气配比爆燃实验步骤 |
5.3.3 压裂弹与原油配比爆燃实验步骤 |
5.3.4 压裂弹与助剂、岩屑配比爆燃实验步骤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实验结果 |
5.4.2 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爆燃压裂中 CO 和 HCN 生成机理研究 |
6.1 CO 和HCN 物理性质及毒理作用 |
6.1.1 CO 和HCN 物理性质 |
6.1.2 CO 和HCN 毒理作用 |
6.2 爆燃压裂中CO 和HCN 生成机理研究 |
6.2.1 压裂弹配方组分元素分析 |
6.2.2 CO 毒性气体生成机理研究 |
6.2.3 HCN 毒性气体生成机理研究 |
6.3 压裂弹配方的优选改进 |
6.3.1 对比压裂弹与火箭推进剂的做功方式 |
6.3.2 对压裂弹配方组分进行优选改进 |
6.4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丁羟四组元复合固体推进剂固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丁羟四组元推进剂配方概况 |
1.1.1 HTPB |
1.1.2 键合剂 |
1.1.3 防老剂 |
1.1.4 填料及其它助剂 |
1.2 丁羟复合推进剂固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丁羟推进剂固化体系中活泼氢组分动力学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及原材料 |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3 溶剂的选择 |
2.2.4 活泼氢与异氰酸酯反应机理 |
2.2.5 异氰酸酯的滴定方法 |
2.2.6 HTPB端羟基聚丁二烯与 PI反应动力学 |
2.2.7 BA-5键合剂中仲胺基/TDI的反应速率 |
2.2.8 BA-5键合剂中 OH/TDI的反应动力学 |
2.2.9 防老剂 H与 PI的动力学 |
2.2.10 TDI与 HTPB的反应动力学 |
2.3 小结 |
第3章 丁羟推进剂固化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及原材料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3 丁羟推进剂胶片制备 |
3.2.4 丁羟推进剂胶片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丁羟推进剂固化体系溶胀性能测试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及原材料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3 测试方法 |
4.2.4 溶胀比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聚氯乙烯复合推进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呋咱类配体的新型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单晶结构及其对高氯酸铵的催化性能研究[D]. 黄耀.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加速度载荷下推进剂力学行为研究进展[J]. 李猛,赵凤起,尚帆. 固体火箭技术, 2021(01)
- [3]可控推力固体推进剂研究现状及三维聚乙烯醇凝胶合成[D]. 任士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围压环境对N15固体推进剂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D]. 王士欣.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含能材料压延过程塑化质量表征方法研究[D]. 孙振知.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高活性片状铝粉的制备及其在复合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D]. 王路路.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3)
- [7]改进型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调节及放大技术研究[D]. 席海军. 北京理工大学, 2015(11)
- [8]聚醚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燃烧性能研究[D]. 贠东冉.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9]油井爆燃压裂中CO等毒性气体生成机制与规律研究[D]. 周敏.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10]丁羟四组元复合固体推进剂固化体系研究[D]. 王海波. 湖南大学, 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