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照明数学模型分析照明节电途径

从照明数学模型分析照明节电途径

一、从照度数学模型分析照明节电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慧[1](2021)在《住宅建筑的电气节能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寻求突破资源环境限制之法是当务之急,也是保证社会经济有条不紊、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建筑能耗问题迫在眉睫,其中住宅建筑能源消耗情况比较严重,其能耗主要来源为生活用电设备的电力消耗,几乎占据了总能耗的80%。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高电气系统能效是突破能源桎梏的重要手段。我国已建住宅中,将近90%的能效都不满足节能建筑的标准。住宅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因过度重视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建筑节能设计,导致大量小区能耗问题随使用时间增加愈加严重。诸如“大马拉小车”、配电线路设计不合理、照明质量差、“长明灯”、空调能耗居高不下等问题在住宅建筑电气系统中屡见不鲜。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住宅建筑的电气节能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为优化住宅建筑的计算负荷容量,基于原算法提出住宅类别、生活水平、环境气候三方面的参数调整方法,从而优化需要系数;为提高线损计算的准确度,基于等值电阻法引入不平衡系数改善算法;为优化变压器运行模式,提出自适应复合型变压器的应用方案。第二,住宅照度标准的更新滞后,已经不能指导当前住宅建筑照明设计,于是笔者以调研作为方法,收集目前住宅建筑照度的实际使用情况,并结合其他国家现行照度标准,提出了参考照度标准;以参考照度作为依据,设计照明方案,在DIALux上实现模拟分析,并不断优化照明设计;根据住宅区域的使用特点提出相应的开关控制方案。第三,首先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我国住宅建筑空调的能耗特点。接下来,为了深入研究其运行能耗特征及改善方式,通过模拟归纳法计算出各研究方案的运行能耗,进而分析有效减少空调运行能耗的方法,形成空调节能设计方案。最后,我国在册的太阳能资源、水利资源等可再生能源存在非常大的利用空间,但在住宅建筑中的实际应用率并不高。因此本文就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不同地区住宅建筑中的适用性及其具体应用方式提出设计思路。

刘红莉[2](2021)在《豫西窑居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测试分析及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为发扬、传承我国的民居历史文化,加强传统民居保护,改善民居室内人居环境,本文选择豫西靠崖式窑居建筑对其室内热湿环境、通风环境、光环境进行现场测试及模拟分析。研究发现窑居建筑室内采光较差,难以满足现行的建筑采光标准,同时窑居建筑通风不畅,室内湿度较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及身体健康,针对窑居建筑室内环境的现存问题,本文做了相关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测试发现,窑居建筑正午12:00的室内照度及采光系数仅为150.5(lx)、1.35%,且照度均匀度极小,室内光环境极差。通过对窑居建筑室内光环境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得到,室内的采光系数与窗地比、玻璃透射率成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与窗台高度成二次项关系;与窑居建筑进深成对数关系。根据采光系数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式,对窑居建筑进行了改造模拟,发现改造后的窑居建筑其采光照度和采光系数分别提高了64.4%、105%。由于改造后的窑居建筑在采光均匀度上仍存在不足,因此结合了人工光源进行改善。添加人工光源后发现,室内的采光均匀度得到了提升,并结合人工光源的布置形式分析得到,由点到面的光源布置形式,可让室内光源照度的均匀度及混合照度的均匀度分别提升363.3%、358.3%,因此窑居建筑光源布置时应采用面状布置,且总功率一定时,尽量增加灯源的数量,让室内的照度均匀度达到最佳。窑居建筑在冬夏两季均能够保持稳定的温度,其主要原因是,室内的MRT(平均辐射温度)对室内温度具有调节作用。在室外温度出现大范围波动时,窑居建筑室内的MRT能减弱或抑制室外温度带来的变化,使室内温度不随室外温度的波动而出现幅值上的剧烈变化,并增加了室内外温差峰值的延迟时间。从机理上来看,这主要与窑居建筑周围土体的热扩散率有关,夏季窑居建筑周围土体的热扩散率低于冬季,因此对窑居建筑具有较好的保温性,使室内的热舒适度高于冬季。夏季窑居建筑室内的湿度高达90%左右,而室内的气流速度仅为0.012m/s,无法改善室内潮湿的现象。为了改善窑居建筑室内湿环境,论文对室内的通风改善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在加排风烟囱下的自然通风,窑居建筑室内形成了均匀的流速场,且对室内的平均温度影响不大,可作为自然条件下的通风改善措施。机械通风条件下,在窑口上方的排气扇上连接排风管道并设置两个排风口,可在室内形成均匀的流速场,平均风速为0.4m/s,并使室内的温度仍维持在舒适的温度区间,利于室内通风及湿环境的改善。自然通风结合机械通风条件下,对室内通风环境的改善最为显着,且具有合适的室内温度,但室内平均风速略大,为0.97m/s,适用于夏季闷热条件下短时间的通风换气。此外,为进一步改善室内湿度,可用石灰层对窑居建筑底部进行防潮处理,建议采用2:8的石灰土,并结合防潮油毡作为防潮垫层。本文的研究可对豫西窑居建筑室内环境的改善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窑居居民室内环境舒适性,对保护传统窑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徐明伟[3](2021)在《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线不足、空间相对狭小复杂是有限空间的两大典型特点,长时间工作在有限空间中极易出现疲劳、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不但影响作业效率,还可能危及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鉴于此,论文综合采用人机工效学、生物力学、信号处理、机械传动学等理论知识,先后开展了有限空间光环境实验、基于sEMG监测的有限空间侧低头作业疲劳实验等一系列实验,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选择照度和作业姿势两个方面开展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作业人员疲劳的影响及防护研究。首先,本论文从探究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开始,在搭建的有限空间平台内进行打字作业1h,在50lx~700lx范围内设置7个光照梯度,使用眼动仪采集瞳孔直径数据和眨眼数据。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照度增大,瞳孔直径总体呈减小趋势,且瞳孔-照度关系符合幂函数关系;照度400lx,550lx,700lx环境下瞳孔直径变化率在-12%~8%之间浮动,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发生的程度增加;在低照度50lx,100lx,2001x环境下,瞳孔直径变化率在-8%~4%之间浮动,且随着强度的减弱,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发生的程度也会增加。本研究提出使用窗口化的瞳孔直径标准差σ判断视觉疲劳出现时间,弱光照下对视觉造成的疲劳程度大于强光照下造成的疲劳,推荐有限空间作业照度为300lx。其次,在对有限空间光环境探究的基础上,针对有限空间高度受限,作业姿势受限的问题,选择典型有限空间作业姿势,利用JACK模拟软件建立三组典型有限空间作业姿势模型,对典型作业姿势进行工效学评估。发现下蹲(膝关节力矩62N·m)和弯腰姿势(力矩为59N·m)均分别对腰部和膝部的伤害较大,相比之下颈部侧曲姿势能更好的适应有限空间高度受限的特点。同时,利用Anybody模拟平台对颈部侧曲姿势所涉及的主要关键肌肉的受力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侧曲角度的增加,颈部主要承力侧肌肉承担的负荷在变大,但增长的幅度存在差异,不同肌肉在头部侧曲过程中受力区别很大。在侧曲程度大于22.5°时,颈部肌肉受力出现明显的增大。再次,针对有限空间典型作业姿势,即颈部侧曲姿势进行sEMG疲劳实验。在搭建的高湿热环境的有限空间内,在工效学评估和颈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选择3个受力梯度,使用sEMG对颈部三块肌肉:胸锁乳突肌、夹肌、肩部斜方肌进行疲劳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颈部侧曲角度变大,中值频率斜率绝对值也在逐渐增大,疲劳程度增加。长时间颈部前屈姿势下的iEMG变化能一定程度的反映颈部疲劳状况,iEMG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肌肉疲劳程度,当肌肉发生重度疲劳时,iEMG波动性明显增加。MPF具有更好的非线性特征,本研究提出用窗口化的MPF的导数积聚程度来提取肌肉疲劳特征的新方法。结合本次实验,在长时间颈部侧曲情况下,建议单次作业姿势持续时间不超过20min,以保护颈椎。最后,基于颈部生理特征与功能的分析基础,根据外骨骼原理开发了针对典型作业姿势所涉及的颈部肌肉进行保护的外骨骼颈部保护系统。该系统具有自锁自解锁功能,主要由底座穿戴、连杆铰链、自锁自解锁控制系统三大组成部分。本研究为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环境、典型作业姿势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对有限空间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徐畅泽[4](2020)在《北京地区高校单侧窗矩形平面教室采光设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如今随着教室中人工照明技术的过度介入,教室的进深被设计得越来越大,造成进深深处的天然光常常不足,对使用者的视力等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过度依赖人工照明也加大了教室的运行能耗。高校普通单侧窗教室以内廊式单侧采光为较常见的布局形式,教室内采光较差的地方一般位于进深深处远离采光窗的位置。如何提高该位置的采光水平成为提升单侧采光窗教室整体采光效果的关键,在经过对多种改善性措施模拟分析后作者提出采用弧形反光板可以作为采光优化的一种途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北京地区多间高校教室的实地调查,分析出该地区单侧窗矩形平面教室在天然光采光上的一般现状,并将这些教室空间的主要建筑参数与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核对,找到现存采光不足背后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2、通过建立教室空间的建筑模型,分别预设了常见的采光改善措施,即增加层高、改变顶棚倾斜度、加建遮阳板(兼反光作用),还预设了作者设计的弧形反光板。之后借助光环境模拟软件对这四种采光改善措施进行模拟和深入分析,并对各种措施带来的采光影响进行多个评价指标的评价和规律的总结。经过模拟分析与比较研究,最终得出加装弧形反光板在晴天、阴天和多云天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采光水平这一结论。3、将弧形反光板运用到对部分调研教室的采光设计优化上,即光环境改造上。在掌握原教室空间和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原教室模型,并加装弧形反光板,通过加装前后的采光模拟和比较研究,进一步验证该采光优化措施的有效性。

李晓寒[5](2020)在《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实现隧道安全条件下照明节能目标,在深入分析隧道照明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洞外亮度、车速和车流量数据,提出了安全行车条件下基于L20-N-V的隧道照明模糊控制方法。深入分析了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利用DIALux、Ecotect照明软件分别模拟了高速公路隧道照明场景,通过比较隧道两侧对称、两侧交错、中央、中线偏侧四种布灯方式对隧道照明质量以及能耗的影响,确定了隧道各段灯具布置方案,并对隧道灯具布置方案和参数进行优化,提出了混合灯具组合照明方案。利用DIALux软件对混合灯具组合照明方案进行了模拟仿真,根据隧道路面照度、均匀度及相关能耗评判,入口1、入口2、过渡1、出口1、出口2采用LED+无极灯的中央布灯方式,过渡2、中间段采用LED+无极灯的两侧交错布灯方式为最优状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隧道洞外亮度、车速和车流量为输入参数,隧道洞内亮度为输出参数的隧道照明模糊控制模型,实现了根据天气环境和交通参数的变化、在满足安全行车的情况下实时调节隧道洞内亮度的目标。以张涿高速公路南安庄隧道为例,对其现有照明方案进行优化,采集隧道入口段早上6点到18点采集的洞外亮度、车速和车流量数据,利用MATLAB进行模糊控制调光模拟,通过分级调光、最大亮度照明与模糊控制调光进对比分析发现,隧道照明模糊控制比分级调光节约21%的电能,比最大亮度照明节约44%的电能。研究表明,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控制方法可较好地解决安全与节能互相约束问题,能够在保障行车安全的情况下达到按需照明。

高峰[6](2020)在《双层光伏窗室内光环境与建筑能耗研究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居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筑能耗突出的问题日益显现。而作为建筑热工性能薄弱环节的透光围护结构,则成为了建筑节能的关键之一。半透明光伏窗系统将光伏组件与建筑透光围护结构相结合,在利用太阳能产生清洁电力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建筑采光、取景和美观等需求,具有主动节能的潜力和优势。但由于光伏外窗光热性能的特殊性,传统的白玻外窗建筑设计参数与遮阳设置并不完全适用于光伏外窗,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利用Grasshopper采光模拟平台与能耗模拟软件Energy Plus相耦合,对双层光伏窗建筑室内采光质量与建筑能耗进行了模拟研究:首先,搭建实验平台开展了光伏外窗室内采光视觉舒适度实验以及不同结构光伏外窗热电性能测试实验,并结合s DA与UDI指标,提出了建筑室内动态采光评价指标——s UDI;其次,利用典型气象条件下的室内水平面照度、光伏玻璃表面温度以及发电量的实验测量数据,验证了采光模型以及Energy Plus传热与发电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气候地区的气象条件,模拟研究了建筑进深与窗墙比等设计参数对中空光伏窗采光与热电性能的影响;此外,为进一步提高采光质量,对内置动态百叶的中空光伏窗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和参数优化;最后,从降低建筑净能耗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寒冷地区冬季工况不同运行模式双层光伏外窗对建筑节能特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由于半透明非晶硅光伏外窗与普通白玻对太阳辐射可见光波段光谱选择性吸收的差异,使得不同外窗室内的色度等存在差异。因此,白玻室内天然光照度标准值并不适用于非晶硅光伏外窗。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非晶硅光伏窗室内满足视觉舒适度要求的自然采光照度下限阙值400lx,并提出了建筑动态采光评价指标—s UDI。(2)通过中空光伏窗与中空玻璃窗对比研究发现,传统白玻外窗建筑的窗墙比设计值并不适用于光伏窗。因此,以改善室内采光质量与降低建筑净能耗为目标,模拟优化了不同气候条件下中空光伏窗建筑的进深与窗墙比。研究结果表明,当建筑进深为3m、4m、5m和6m时,夏热冬暖Ⅵ类光气候地区中空光伏窗的最佳窗墙比依次为40%、50%、50%以及60%;夏热冬冷V类光气候地区中空光伏窗建筑的最佳窗墙比分别为50%、60%与60%;寒冷地区Ⅲ类光气候的推荐窗墙比为30%、40%、50%以及60%。(3)对于以空调制冷负荷为主的厦门和成都地区,内置动态百叶中空光伏窗不仅显着减少了近窗处眩光区域,还有效降低了建筑净能耗;而以采暖需求为主的太原地区,内置动态百叶中空光伏窗可以明显改善室内采光质量,但同时也会导致建筑能耗略有增加。综合考虑室内自然采光质量的改善以及建筑净能耗的降低,厦门、成都以及太原地区内置动态百叶中空光伏窗的最佳倾角分别为60°、120°和90°。(4)在寒冷地区冬季工况下,按是否考虑建筑新风需求及新风负荷,分别推荐采用送风式和优化运行的双层光伏通风窗运行模式,可以在降低建筑采暖能耗的同时,提高光伏电池发电效率,减少建筑净能耗。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不同气候地区双层光伏窗建筑的设计应用提供设计依据与理论支撑。

黄丹[7](2020)在《针对LED背光的大间距稀疏阵列的透镜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晶显示作为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在各个显示领域都有着广泛的运用。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供的光线的亮度、色度、均匀性、视角及背光模组的厚度等都对显示器的最终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直下式背光模组具有较高的光效,但同时面临着厚度过大、大间距稀疏透镜阵列下背光均匀度不高。因此通过二次光学透镜降低模组厚度,提高超薄LED背光均匀性成为了液晶显示领域的重点。论文基于非成像光学理论,通过两种结构的自由曲面透镜来实现直下式背光照明。针对非旋转对称结构的透镜,由于其可形成矩形光斑,在直下式背光中更易形成均匀背光,这里本文对比采用了传统的基于辐射型网格均匀采样算法和更为先进的基于双极坐标系的非均匀采样算法分别进行了设计,第一种传统算法下透镜由于偏差的存在曲面非连续,不利于加工且光斑劣化严重;第二种算法在传统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改进,设计出来的透镜曲面连续,且矩形光斑照度均匀,在超薄背光方案中表现良好,充分验证了该透镜在直下式背光中应用的可行性。针对旋转对称结构的透镜,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折射式透镜下扩展光源造成的光斑劣化问题以及利用反射式透镜实现大间距稀疏阵列设计问题。对于扩展光源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曲面能量映射的反馈优化算法,无需借助光学仿真软件的数据交互和反馈,只需要通过计算软件多次迭代优化面型后,即可取得不错的效果。对于LED大间距稀疏阵列下背光不均问题,提出反射式透镜的设计方法,并基于Solid Works系列零件设计表对反射式透镜做进一步优化,成功实现了小OD下较大的DHR,使得最终的反射式透镜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论文提出的旋转对称结构透镜相关算法和优化方法,设计并实际加工了OD10mm,pitch60mm反射式透镜,实现了超薄化背光。

焦森[8](2020)在《零能耗智能住宅设计与节能管理研究 ——以“栖居2.0”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气候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严峻,我国亟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能耗占比全社会总能耗的37%。据统计,截止2018年,我国建筑面积总量约601亿m2,其中城镇住宅和农村住宅建筑面积为244亿m2和229亿m2,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规模,要实现建筑节能降耗、能源可持续发展,同时又能让老百姓住上舒适、绿色、便捷、健康的家,已经成为住宅建筑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可再生能源与智能化节能管理技术融合应用于传统住宅建筑的零能耗智能住宅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以作者参加的“SDC2018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为背景,以零能耗智能住宅“栖居2.0”为研究平台,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栖居2.0”零能耗智能住宅的实现路径,通过主、被动式节能策略,装配式建造体系,以及建筑智能化系统等,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通过智慧节能管理,实现了健康舒适、生活便利、安全宜居、资源节约的居住环境;其次,通过对“栖居2.0”光伏发电系统为期一年的监测数据分析,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为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的节能管理和优化调度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了公共电网的稳定性;最后,进行了零能耗住宅建筑运行可持续评价研究,基于“栖居2.0”在半个月竞赛期间实际运行数据,根据健康舒适、家用电器、生活便利和能源绩效等主要指标,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其运行可持续性评价为优。本研究所设计和建造的零能耗智能住宅“栖居2.0”经过了国际赛事的考验,在建筑可持续和节能管理方面取得了优秀的评价,该研究成果对我国零能耗智能住宅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与示范价值。

李文哲[9](2020)在《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精度的在线光感应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MMA导光板表面快速热压印出微棱镜阵列结构,可以提高点光到面光的发光效率和出光均匀性。但是,在快速热压微成型过程中,微成型精度与微成型工艺参数间形成非线性关系,压力传感器精度漂移、设备磨损、环境变迁等会导致微成型控制的时变性。而且,成型精度采用机下检测的方式,对于加工过程的控制具有滞后性。过程控制微成型精度的问题是:在1~3秒的热压印过程中如何感应到宏观表面的微阵列成型精度?因此,利用白光透射到微成型结构表面,产生反射和折射,导致方向性的光通量变化,以此识别微棱镜阵列高度,再关联热压印工艺参数。其技术方法是:采用朴素贝叶斯等智能算法基于热压印工艺经验数据库决策工艺参数,再通过在线光感应宏观表面的微棱镜阵列高度,矫正热压印工艺参数。研究的关键是:融合现场工艺的经验数据和光感应照度的特征化数据,实现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成型精度的在线控制。首先,设计微棱镜阵列宏观表面的在线光感应检测平台,搭建热压印设备参数、在线光感应数据与计算机控制中心间的自动化通讯系统及硬件装置。其次,通过实验分析热压印工艺参数对微棱镜阵列高度的影响,建立热压压力、温度和时间的工艺经验数据库。对热压印过程中的光感应照度曲线进行特征化,利用光感应照度的特征值拟合微棱镜阵列高度,实验验证其拟合误差平均为1.07μm。然后,训练BP、RBF神经网络算法的工艺参数选参模型,实验结果显示:RBF神经网络训练结果更加能够反映出原始经验数据曲线变化。为了及时地对数据库更新作出纠错反馈,进而构建了朴素贝叶斯算法的选参模型,结果发现:其平均预测误差为1.52μm,而RBF神经网络算法平均预测误差为2.20μm。最后,通过朴素贝叶斯算法的智能选参,结合光感应在线检测和热压压力修正算法调参,构建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成型精度的控制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导光板期望微棱镜阵列高度设定为70μm,通过工艺经验数据库进行智能选择热压温度、热压压力和保压时间,再通过反复光感应在线检测和热压压力修正算法调整压力,在20次实验中就可控制微棱镜阵列高度误差在±3μm范围内。实现了85 mm×85 mm导光板表面的微棱镜阵列热压印精密成型加工。

郑之远[10](2020)在《基于显微光学的微细纤维图像识别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纤维检测中,微细纤维检测与评价(包括动植物纤维细径,直径为微米量级)是评定毛纤维品质及使用价值的重要评判标准,是决定纤维质量和加工技术重要因素之一。纤维的细度引起了很多关注,细度是表述纤维与丝线厚度的轮廓尺寸指数。细度与纤维加工技术密切相关,它影响纤维的均匀性,也影响纤维的光泽度、质量、应用价值以及物理和机械性能。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普遍,包括真丝织物的应用也越来越挑剔。因此传统上依靠主观来评价并且确定微细纤维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早已不能够完全满足生产和实际应用的需求,评估和识别错误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风险,而要减少这种风险,则必须提高检测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可靠性。由于纤维直径非常微小,检测的难度比较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外的纤维识别技术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图像、光谱以及形态分析法等方法。虽然都能较好的对纤维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测,但仪器都较为复杂且操作繁琐不够便捷。因此,研究操作便捷、检测准确的检测方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需求,本研究提出将显微光学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一种纤维直径识别与检测的方法,通过设计和搭建纤维图像识别与检测系统,将光学显微技术应用于纤维图像识别与纤维直径测量中,并使用图像处理技术来识别和处理纤维图像,该系统具有实时方便,检测速度快的特点。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检测效果,提出系统光源优化、图像检测优化的方法,有效提高了系统检测纤维样品的图像质量,优化检测结果。本研究为微细纤维测量识别与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和搭建了一种基于显微光学的微细纤维图像识别与检测系统,主要关键模块:光源、显微光学放大模块、光电转换处理模块、计算机处理与纤维图像显示模块等。根据待测纤维的光学光谱特性,通过光源照射发出的光照射到样品表面,样品在被光源照射之后反射光会被显微光学放大模块接收。根据几何光学放大成像原理,显微光学放大模块会将反射的纤维光信号进行放大,并传送至光电转换模块。CCD特殊结构会将光信号转换为电荷信号,经过运算放大器再次将转换的模拟电荷信号进行放大,通过A/D模块转换为数字信号便于计算机的处理与识别显示。所设计的系统不仅方便、测量成本低、操作简易等优点,还能准确的对微细纤维进行检测识别。2、对设计的纤维检测系统进行光源优化研究。通过点光源的波长优化、照射位置的角度优化、距离优化以及面阵列光源的优化研究,使系统能够采集并识别高质量的纤维图像,从而使图像中的主体目标信息和背景噪声信息得到较好的区分。在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时,可以采用相应简易的图像处理步骤尽量保持样品图像的原样性。结果表明,优化方法能有效提高系统采集图像的质量与处理检测图像的效果。3、在系统优化的基础上,对典型的动、植物纤维进行图像检测优化研究。通过自行编制图像处理算法,对系统采集的图像进行灰度变换增强、分割形态学处理以及边缘直线检测图像预处理,利用提取中心轴线法进行纤维直径测量。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实现了高质量的纤维图像采集,并为计算纤维直径提供了新思路。4、进一步对系统进行优化与完善,实现了生物体微细血管在体的检测与识别,为生物组织在体检测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从照度数学模型分析照明节电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照度数学模型分析照明节电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住宅建筑的电气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建筑节能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2.1 建筑节能评价标准综述
        1.2.2 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供配电系统节能及优化研究
    2.1 住宅建筑的负荷分析
        2.1.1 负荷概述
        2.1.2 需要系数优化
    2.2 配电线路线损分析
        2.2.1 理论线损计算方法概述
        2.2.2 等值电阻法优化
    2.3 变压器节能技术探索
        2.3.1 变压器材质节能研究
        2.3.2 变压器经济运行区间
        2.3.3 变压器控制技术研究
    2.4 节能优化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照明系统节能及优化研究
    3.1 照明节能的设计原则
        3.1.1 适应性
        3.1.2 节能性
        3.1.3 经济性
    3.2 照度标准适应性研究
        3.2.1 正常照明照度方案
        3.2.2 应急照明照度方案
    3.3 照明设备优化研究
        3.3.1 照明质量的影响因素
        3.3.2 照明设备优化
    3.4 基于DIALux的照度设计方案优化
        3.4.1 DIALux适用性分析
    3.5 照明控制技术优化
        3.5.1 开关控制方式
    3.6 节能优化方案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调系统节能及优化研究
    4.1 住宅空调设计原则
        4.1.1 节能化原则
        4.1.2 可循环原则
        4.1.3 人性化原则
    4.2 住宅空调节能研究
        4.2.1 住宅空调耗能调研
        4.2.2 调研情况总结
    4.3 空调运行能耗节能研究
        4.3.1 变频节能空调研究
        4.3.2 模拟归纳法
        4.3.3 基于SIM的案例分析
    4.4 节能优化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5.1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5.1.1 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5.1.2 光伏发电应用规划
    5.2 太阳能光热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5.2.1 太阳能光热技术概述
        5.2.2 太阳能空调
        5.2.3 太阳热能应用规划
    5.3 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5.3.1 地源热能应用规划
        5.3.2 生物质能应用规划
    5.4 方案设计思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住宅建筑电气节能效果分析
    6.1 供配电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6.1.1 负荷计算算法优化
        6.1.2 线损计算算法优化
    6.2 照明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6.2.1 照明设计方案优化
        6.2.2 照明控制方案优化
    6.3 空调系统节能效果分析
        6.3.1 空调器节能设计方案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豫西窑居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测试分析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光环境研究现状
        1.2.2 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1.2.3 室内通风环境研究现状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豫西窑居建筑物理环境的理论基础
    2.1 豫西靠崖式窑居建筑形成的背景
        2.1.1 地理风貌
        2.1.2 气候特点
        2.1.3 人文历史
        2.1.4 豫西靠崖式窑居的介绍
    2.2 室内物理环境的理论分析
        2.2.1 室内光环境的理论基础
        2.2.2 室内热环境的理论基础
        2.2.3 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豫西靠崖式窑居建筑的光环境测试及模拟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况
    3.2 光环境实地测试
        3.2.1 光环境采光参数的确定
        3.2.2 光环境测试方法及数据分析
    3.3 采光模拟
        3.3.1 模拟软件的选取及介绍
        3.3.2 模型的可行性验证
        3.3.3 自然采光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
        3.3.4 结合人工照明的室内光环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豫西靠崖式窑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测试分析
    4.1 测试概况
        4.1.1 仪器介绍
        4.1.2 测试方法
    4.2 夏季温度测试分析
        4.2.1 晴天状况下的测试分析
        4.2.2 阴天状况下的测试分析
    4.3 冬季温度测试分析
    4.4 过渡季节(春季)温度测试分析
    4.5 窑居建筑周围土体热传递的理论分析
    4.6 不同季节下的湿度测试分析
        4.6.1 夏季湿度测试分析
        4.6.2 冬季及过渡季节(春季)湿度测试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豫西窑居建筑室内防潮的改善性研究
    5.1 窑居建筑实际通风模拟
    5.2 通风改善的模拟方法
        5.2.1 自然通风的改造模拟分析
        5.2.2 机械通风的改造模拟分析
        5.2.3 自然通风结合机械通风下的改造模拟
    5.3 窑居建筑室内防潮的改进性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2 有限空间环境及疲劳研究现状
    2.1 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研究现状
        2.1.1 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研究现状
        2.1.2 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影响研究现状
    2.2 作业姿势评估的研究现状
        2.2.1 作业姿势分析研究现状
        2.2.2 作业姿势评价方法研究
    2.3 疲劳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2.3.1 人体疲劳产生机理
        2.3.2 人体疲劳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2.4 外骨骼研究现状
    2.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影响研究
    3.1 有限空间光环境实验设计
        3.1.1 实验人员及器材
        3.1.2 实验环境设置
        3.1.3 工作任务及流程设计
    3.2 基于瞳孔变化的光环境对疲劳影响分析
        3.2.1 瞳孔直径预处理
        3.2.2 瞳孔直径随照度变化
        3.2.3 作业时间对瞳孔直径影响分析
    3.3 基于眨眼变化的光环境对疲劳分析
        3.3.1 眨眼频率与照度关系
        3.3.2 闭眼时长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有限空间典型作业姿势工效学评估与生物力学模拟
    4.1 基于Jack的作业姿势工效学评估
        4.1.1 人体模型
        4.1.2 检修作业姿势设定
        4.1.3 OWAS分析
        4.1.4 Low back分析
    4.2 基于Anybody的颈部侧曲生物力学分析
        4.2.1 颈部骨骼肌肉模型的建立
        4.2.2 不同肌肉受力与激活程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sEMG监测的有限空间侧低头作业疲劳实验
    5.1 实验方案设计
        5.1.1 实验环境设计及对象选择
        5.1.2 实验过程
    5.2 数据预处理
    5.3 不同因素对颈椎疲劳影响研究
        5.3.1 侧曲角度对于颈部肌肉疲劳特性的影响
        5.3.2 侧低头作业时长对颈部疲劳影响分析
        5.3.3 不同肌肉疲劳疲劳程度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外骨骼的颈部疲劳缓解装置设计研究
    6.1 颈椎保护外骨骼装置需求分析
        6.1.1 颈肩生理结构分析
        6.1.2 颈部受力分析
    6.2 颈部保护外骨骼机械结构设计
        6.2.1 颈部保护外骨骼系统构成
        6.2.2 带自锁功能的驱动装置设计
        6.2.3 耦合模型及工作原理
        6.2.4 机械结构组装
    6.3 保护底座以及附件的设计
        6.3.1 肩部底座设计
        6.3.2 面部贴合底座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北京地区高校单侧窗矩形平面教室采光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环境与健康问题的突显
        1.1.2 教室设计中对天然采光设计的重视程度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5 研究框架
    1.6 章节安排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普通单侧窗教室
        2.1.2 第Ⅲ类光气候区
        2.1.3 Ⅲ级采光等级
    2.2 理论基础
        2.2.1 主要术语
        2.2.2 主要评价指标
    2.3 光环境设计要求
        2.3.1 国家标准和规范中的规定
        2.3.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规定
    2.4 计算机软件模拟介绍
        2.4.1 计算机模拟天然采光的必要性和目的
        2.4.2 计算机模拟软件的选择
        2.4.3 模拟总步骤
        2.4.4 模拟结果的呈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地区高校单侧窗矩形平面教室采光调查
    3.1 调研目的与调研对象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
    3.2 调研方法与调研说明
        3.2.1 测量工具、测量依据和测量频率
        3.2.2 教室采光朝向的选取
        3.2.3 室外天然光照度的多样性
    3.3 各调研教室的基本情况
        3.3.1 教室所属建筑的概况
        3.3.2 评价的客观性
        3.3.3 各调研教室的实景概况
        3.3.4 实测工况与各教室基本尺寸
    3.4 照度测量反馈与分析
        3.4.1 晴天时照度情况
        3.4.2 天气较差时照度情况
    3.5 结合调研来分析采光不良背后的原因
        3.5.1 层高、净高和采光有效进深偏低
        3.5.2 窗地面积比偏低
        3.5.3 窗间墙过宽
        3.5.4 地面、墙面、顶棚和家具反射比偏低
        3.5.5 窗结构的挡光折减系数偏低
        3.5.6 室外树木、高楼的影响
        3.5.7 桌椅布局的朝向不佳
        3.5.8 秋冬季易发的雾霾
        3.5.9 缺少有效的采光改善性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采光改善措施下教室的采光模拟和分析
    4.1 建立初始教室模型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4.2 初始教室模型的建筑参数设定
        4.2.1 教室采光类型的限定
        4.2.2 采光朝向的设定
        4.2.3 教室所在楼层与教室位置的设定
        4.2.4 窗台高与窗间墙的设定
        4.2.5 室内净高的设定
        4.2.6 开间、进深与层高的设定
        4.2.7 窗保温、窗结构的挡光折减系数与窗玻璃污染折减系数的设定
        4.2.8 顶棚、墙面、地面、黑板和门反射比的设定
    4.3 初始教室模型的参数表与模型呈现
        4.3.1 初始教室模型的参数表
        4.3.2 初始教室模型呈现
    4.4 模拟前的相关设定
        4.4.1 天空模型的选择
        4.4.2 照度模拟时刻与计算网格的确定
    4.5 采光改善措施的预设、模拟和分析
        4.5.1 增加层高
        4.5.2 改变顶棚倾斜度
        4.5.3 采用固定式遮阳板(兼反光作用)
        4.5.4 采用弧形反光板
    4.6 不同改善措施下采光效果的比较
        4.6.1 必要说明
        4.6.2 在采光系数上的比较
        4.6.3 在不同天气下照度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地区高校教室采光设计优化验证研究
    5.1 北京林业大学第二教学楼705室
        5.1.1 原教室空间分析
        5.1.2 建立教室模型
        5.1.3 模拟参数设置
        5.1.4 光环境模拟分析与结论
    5.2 中国农业大学第三教学楼407室
        5.2.1 原教室空间分析
        5.2.2 建立教室模型
        5.2.3 模拟参数设置
        5.2.4 光环境模拟分析与结论
    5.3 北京语言大学5教206室
        5.3.1 原教室空间分析
        5.3.2 建立教室模型
        5.3.3 模拟参数设置
        5.3.4 光环境模拟分析与结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A:实测教室平面图及测点布置图
附录 B:照度测量记录表(单位:lx)

(5)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研究基础
    2.1 隧道照明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
        2.1.1 路面平均亮度
        2.1.2 路面亮度均匀度
        2.1.3 眩光
        2.1.4 诱导性
        2.1.5 道路照明功率密度
        2.1.6 频闪
    2.2 隧道照明节能方法
        2.2.1 优化隧道灯具布置方案
        2.2.2 使用新型灯具
        2.2.3 优化隧道照明控制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全节能条件下的隧道灯具布置方案优化研究
    3.1 隧道照明软件应用
    3.2 隧道灯具布置实验参数研究
    3.3 DIALux与 Ecotect仿真模拟隧道照明
        3.3.1 DIALux仿真模拟布灯方式
        3.3.2 Ecotect仿真模拟布灯方式
        3.3.3 两种照明软件仿真对比分析
        3.3.4 隧道布灯方案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公路隧道灯具布置参数优化研究
    4.1 隧道照明灯具选择及灯具组合方案的提出
        4.1.1 隧道照明灯具选择
        4.1.2 隧道照明混合灯具组合方案的提出
    4.2 隧道混合灯具组合照明仿真
        4.2.1 入口段1、入口段2混合灯具仿真模拟
        4.2.2 过渡段1、过渡段2、中间段、出口1、出口2混合灯具仿真模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_(20)-N-V耦合条件下隧道照明模糊控制
    5.1 隧道洞外亮度、车流量、车速对洞内亮度影响分析
    5.2 基于模糊控制的隧道洞内亮度实时控制研究
        5.2.1 隧道照明控制系统结构
        5.2.2 隧道照明模糊控制算法基本原理
        5.2.3 隧道照明模糊控制器设计
        5.2.4 隧道照明MATLAB仿真及结果分析
    5.3 隧道照明模糊控制与分级调光控制对比研究
        5.3.1 分级调光模式
        5.3.2 分级调光模式结果分析
        5.3.3 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张涿高速公路南安庄隧道智能控制
    6.1 张涿高速公路南安庄隧道基本情况
    6.2 南安庄隧道照明方案优化研究
        6.2.1 南安庄隧道照明优化方案
        6.2.2 南安庄隧道照明MATLAB仿真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双层光伏窗室内光环境与建筑能耗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太阳能光伏窗建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光伏外窗实验研究
    2.1 实验平台介绍
    2.2 测量仪器介绍
    2.3 视觉舒适度实验
        2.3.1 实验介绍
        2.3.2 评价指标
        2.3.3 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验证与采光评价指标优化
    3.1 光伏窗模型的建立
        3.1.1 采光模型的建立
        3.1.2 热工模型的建立
        3.1.3 发电模型的建立
        3.1.4 建筑几何模型的建立
    3.2 光伏窗模型验证
        3.2.1 采光模型验证
        3.2.2 传热与发电模型验证
    3.3 采光评价标准
        3.3.1 动态光环境评价指标
        3.3.2 评价指标的优化
        3.3.3 建筑能耗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层光伏窗建筑采光与节能特性研究及参数优化
    4.1 双层光伏窗物性参数与模拟模型设置
        4.1.1 双层光伏窗物性参数
        4.1.2 模拟模型设置
    4.2 模拟工况介绍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厦门地区
        4.3.2 成都地区
        4.3.3 太原地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置百叶双层光伏窗建筑采光与节能特性研究及参数优化
    5.1 模拟模型与百叶物性参数
        5.1.1 模拟模型设置
        5.1.2 百叶物性参数
    5.2 百叶动态调控策略及模拟工况设置
        5.2.1 动态调控策略
        5.2.2 模拟工况设置
    5.3 内置百叶对室内采光环境与建筑能耗的影响
        5.3.1 厦门地区
        5.3.2 成都地区
        5.3.3 太原地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结构双层光伏窗节能特性研究与优化
    6.1 数学模型及几何模型
        6.1.1 自然通风数学模型
        6.1.2 模拟模型及参数设置
    6.2 模拟工况设置
    6.3 模拟结果分析
        6.3.1 不同运行模式结果分析
        6.3.2 运行模式优化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针对LED背光的大间距稀疏阵列的透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工作安排
第二章 背光透镜设计相关基础理论
    2.1 非成像光学设计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基础
        2.1.2 背光设计指标
    2.2 LED背光模组介绍
        2.2.1 侧入式背光模组介绍
        2.2.2 直下式背光模组介绍
    2.3 自由曲面透镜介绍
        2.3.1 自由曲面透镜类型介绍
        2.3.2 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旋转对称结构的直下式背光透镜设计研究
    3.1 基于辐射型网格均匀采样算法的透镜设计
        3.1.1 辐射型网格均匀采样算法实现
        3.1.2 OD30mm下的透镜设计和仿真分析
    3.2 基于双极坐标系下非均匀采样算法的透镜设计
        3.2.1 双极坐标系下非均匀采样算法实现
        3.2.2 OD10mm下的透镜设计和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转对称结构的直下式背光透镜设计研究
    4.1 针对扩展光源的折射式透镜设计
        4.1.1 基于曲面能量映射反馈优化方法实现
        4.1.2 扩展光源下的透镜设计与仿真分析
    4.2 针对大间距LED阵列的反射式透镜设计
        4.2.1 针对大DHR的反射式透镜设计
        4.2.2 基于Solid Works系列零件设计表的透镜优化
        4.2.3 反射式透镜的样品加工和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零能耗智能住宅设计与节能管理研究 ——以“栖居2.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零能耗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2.2 节能管理与光伏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文章框架
2 零能耗住宅建筑“栖居2.0”节能技术研究
    2.1 栖居2.0总体设计
        2.1.1 建设场地基本情况
        2.1.2 栖居2.0方案设计
    2.2 被动式节能策略
        2.2.1 被动式阳光房设计
        2.2.2 自然采光与隔热
        2.2.3 自然通风设计
        2.2.4 建筑遮阳设计
    2.3 主动式节能策略
        2.3.1 可再生能源应用
        2.3.2 水资源循环利用
    2.4 装配式建造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栖居2.0智能化系统研究
    3.1 智能家居系统架构
    3.2 栖居2.0智能家居系统
    3.3 家庭能源管理系统
        3.3.1 家庭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3.3.2 栖居2.0中的光伏发电监测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栖居2.0可再生能源预测模型研究
    4.1 光伏发电预测算法
    4.2 可再生能源数据预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清洗
        4.2.3 数据相关性分析
    4.3 光伏发电预测模型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零能耗智能住宅运行测试与可持续性评价
    5.1 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5.1.1 竞赛简介
        5.1.2 SDC2018竞赛评分要求
    5.2 零能耗住宅建筑运行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5.3 栖居2.0实际运行测试与可持续性评价
        5.3.1 栖居2.0室内环境评价
        5.3.2 栖居2.0家用电器评价
        5.3.3 栖居2.0生活便利评价
        5.3.4 栖居2.0能源绩效评价
        5.3.5 栖居2.0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附录 A:Qiju2.0 Raw Data(Power& Meteorological)
附录 B:SOLAR DECATHLON CHINA 2018 TRANSCRIPT
致谢

(9)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精度的在线光感应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使用的符号定义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棱镜结构的设计与加工研究现状
        1.2.2 热压印微成型技术研究现状
        1.2.3 智能控制技术在工艺控制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棱镜阵列热压印微成型工艺及成型精度
    2.1 微棱镜阵列的热压印微成型工艺
        2.1.1 微棱镜阵列导光板的成型工艺
        2.1.2 微棱镜阵列的出光影响
    2.2 微棱镜阵列的热压印成型设备
        2.2.1 热压印成型设备
        2.2.2 自动化上料装置设计
        2.2.3 热压印模芯
    2.3 微棱镜阵列宏观表面的微观形貌检测及加工精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宏观表面微棱镜阵列高度的在线光感应原理及控制装置设计和制作
    3.1 基于光感应的在线检测平台
        3.1.1 在线检测原理
        3.1.2 在线检测的模拟仿真
        3.1.3 在线检测装置的开发
    3.2 在线光感应检测的数据交互系统
        3.2.1 照度计与计算机的数据通讯
        3.2.2 热压印设备与计算机的数据通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线光感应照度特征化的微棱镜阵列高度及其工艺参数实验研究
    4.1 热压印工艺参数对微棱镜阵列高度的影响
        4.1.1 热压温度对微成型的影响
        4.1.2 热压压力对微成型的影响
    4.2 微棱镜阵列高度与在线光感应照度的关联性
        4.2.1 照度曲线的特征化
        4.2.2 微棱镜阵列高度与光感应照度的关系
    4.3 光感应照度特征化的热压印工艺经验数据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光感应微成型的工艺参数控制及实验验证
    5.1 微棱镜阵列热压印成型工艺参数控制算法
        5.1.1 快速热压印成型的闭环控制
        5.1.2 BP、RBF神经网络算法
        5.1.3 朴素贝叶斯算法
    5.2 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成型的精度控制实验
        5.2.1 工艺参数控制程序设计
        5.2.2 微成型精度控制的实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工作及结论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显微光学的微细纤维图像识别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纤维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照明光源概述及研究进展
        1.3.1 光源概述
        1.3.2 LED光源
        1.3.3 LED光源的研究与应用
    1.4 图像处理技术的概述与应用
    1.5 显微光学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显微光学图像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概述
    2.2 系统关键模块设计原理
        2.2.1 系统光源模块原理
        2.2.2 显微光学放大模块原理
        2.2.3 光电转换模块原理
        2.2.4 计算机处理模块原理
    2.3 纤维检测系统的特点
        2.3.1 系统检测方法
        2.3.2 系统功能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细纤维的显微光学图像识别系统光源优化研究
    3.1 光源的选择
    3.2 图像评价参数
        3.2.1 图像对比度
        3.2.2 图形峰值信噪比
    3.3 LED点光源优化研究
        3.3.1 光源优化方法
        3.3.2 光源优化结果与分析
        3.3.2.1 系统光源波长优化结果与分析
        3.2.2.2 系统光源空间位置优化与结果分析
    3.4 LED面阵列光源优化研究
        3.4.1 光源优化原理与方法
        3.4.1.1 LED光照度计算原理
        3.4.1.2 LED平面阵列光源设计
        3.4.2 LED阵列照明优化理论与模型仿真
        3.4.2.1 LED矩形阵列照明优化理论与模型仿真
        3.4.2.2 LED环形阵列照明优化的理论与模型仿真
        3.4.2.3 LED线形阵列照明优化理论与模型仿真
        3.4.3 光源优化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微细纤维直径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分析与应用
    4.1 纤维图像的预处理
        4.1.1 图像增强技术
        4.1.2 Canny算子边缘检测
        4.1.3 图像Hough变换直线检测
        4.1.4 膨胀处理
    4.2 纤维的直径测量
        4.2.1 边缘直线的拟合
        4.2.2 提取纤维中轴线
        4.2.3 纤维直径测量流程
    4.3 测量结果与可行性分析
    4.4 系统在生物体微细血管在体检测的应用
        4.4.1 微细血管的在体检测
        4.4.2 微细血管的直径测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从照度数学模型分析照明节电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住宅建筑的电气节能技术研究[D]. 周文慧.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豫西窑居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测试分析及模拟研究[D]. 刘红莉. 长安大学, 2021
  • [3]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D]. 徐明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4]北京地区高校单侧窗矩形平面教室采光设计优化研究[D]. 徐畅泽.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5]高速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研究[D]. 李晓寒.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6]双层光伏窗室内光环境与建筑能耗研究及优化[D]. 高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7]针对LED背光的大间距稀疏阵列的透镜设计研究[D]. 黄丹.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零能耗智能住宅设计与节能管理研究 ——以“栖居2.0”为例[D]. 焦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9]微棱镜阵列快速热压印精度的在线光感应控制技术研究[D]. 李文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基于显微光学的微细纤维图像识别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D]. 郑之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从照明数学模型分析照明节电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