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脾虚证大鼠小肠电及小肠蠕动的观察

实验性脾虚证大鼠小肠电及小肠蠕动的观察

一、大鼠实验性脾虚证小肠电和小肠运动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吕梦[1](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选题依据:经典名方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效,其抗抑郁作用已被临床和药理研究所证实。目前对于逍遥散抗抑郁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从全方的角度进行。逍遥散药味组成众多且配伍关系复杂。功效拆方是复方作用机制和药味配伍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逍遥散抗抑郁作用与其各单味药的不同功效密切相关。故,依照逍遥散方中各药味的功效特点进行拆方有利于阐释方中不同药味的配伍形式与全方抗抑郁效应的关系。然而,目前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拆方研究仍集中在抑郁核心精神症状,且多为配伍前后抑郁行为学指标变化的定性描述。需从多角度、多层面深入、量化表征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抗抑郁作用。临床上,多数抑郁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躯体症状,特别是胃肠症状。患者胃肠功能的紊乱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较大的影响。胃肠功能的紊乱又会导致肠道菌群结构、功能异常,进一步加剧抑郁症状。目前,从胃肠功能的角度阐释逍遥散功效拆方的抗抑郁作用尚属空白。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复制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大鼠模型。并根据方中各药味的功效,将逍遥散拆分为“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然后,从行为学和胃肠功能指标、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等不同层面比较分析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抗抑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从逍遥散的不同治法改善胃肠功能角度认识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提供新思路,为其他抗抑郁中药复方的配伍原理和机制研究提供新方法,并为逍遥散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采用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分析方法,明确不同功效药队在逍遥散调节抑郁相关胃肠功能作用中的药效贡献。内容与方法:1、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抑郁大鼠行为学的调节作用:复制CUMS抑郁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文拉法辛(0.035g/kg)组、逍遥散(46.3 g/kg)组、疏肝(25.0g/kg)组和健脾(21.3g/kg)组,分析比较各给药组改善抑郁大鼠行为学指标包括体重、糖水偏爱、穿越格数、直立次数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作用。综合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抑郁行为学指标的调节作用。2、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抑郁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造模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和生长抑素(SS)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大鼠盲肠中α-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力。综合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胃肠功能指标的调节作用。3、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抑郁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对各组盲肠内容物进行16S r RNA肠道菌群测序。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统计方法,对各组内菌群物种组成和组间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筛选在门、科、属水平与抑郁相关的差异菌群,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差异菌群的调节数量和回调程度的差异。4、分析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抑郁大鼠粪便代谢组的作用:应用1H-NMR技术进行粪便代谢组学分析。结合多变量统计方法,鉴定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并构建相应的代谢通路,比较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差异代谢物、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数量和回调程度的异同。结果:1、行为学指标分析结果:造模4周后CUMS大鼠体重、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P<0.01)均显着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显着延长。以上结果表明CUMS抑郁模型复制成功。逍遥散显着增加抑郁大鼠的体重、糖水偏爱率(P<0.01),并能显着减少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而对旷场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疏肝组显着增加抑郁大鼠的体重、糖水偏爱率、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P<0.05,P<0.01),并能显着减少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1);健脾组显着增加抑郁大鼠的体重、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P<0.01),并能显着减少抑郁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而对抑郁大鼠糖水偏爱率无显着影响(P>0.05)。三者改善抑郁行为学指标的综合得分与空白组(0.95)比较:疏肝组(0.52)与空白组最接近,其次为逍遥散(0.13),最后为健脾组(-0.36)。2、胃肠功能指标分析结果:造模结束后,抑郁大鼠胃内残留率(P<0.01)显着下降,小肠推进率(P<0.01)显着增高,血浆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水平(P<0.01)显着上升,肠道内淀粉酶活力(P<0.01)显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抑郁大鼠的胃肠功能紊乱。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均能显着回调抑郁大鼠的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均能显着降低血浆GAS和SS的水平(P<0.01),疏肝组肠道内淀粉酶活力(P<0.01)显着升高。逍遥散和健脾组对抑郁大鼠肠道内淀粉酶活力无显着影响(P>0.05)。三者改善抑郁胃肠功能指标的综合得分与空白组(-0.17)比较:疏肝组(-0.22)与空白组最接近,其次为逍遥散(0.17),最后为健脾组(0.61)。3、肠道微生物组学结果: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大鼠盲肠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着差异(P>0.05)。β多样性结果显示,抑郁大鼠与空白大鼠的菌群群落分布存在显着差异,疏肝组的菌群组成与空白组的最为相似,其次为逍遥散组,最后为健脾组。在门、科、属水平上,共筛选出与CUMS相关的31种差异菌群。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分别能回调16种、20种和11种差异菌群的相对丰度。各给药组在门水平上的药效指数(对差异菌群的回调程度)为逍遥散(196.35)>疏肝组(172.19)>健脾组(72.81);在科水平上的药效指数为疏肝组(620.45)>逍遥散(414.27)>健脾组(309.85);在属水平上的药效指数为疏肝组(976.45)>逍遥散(770.38)>健脾组(499.62)。4、粪便代谢组学结果: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造模后,抑郁大鼠代谢轮廓与空白组比较发生显着变化。进一步筛选出10个与CUMS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分别能回调其中8个、5个和4个差异代谢物的水平。各给药组回调差异代谢物的药效指数为逍遥散(900.00)>疏肝组(479.50)>健脾组(371.63)。本研究共发现7条与CUMS抑郁相关的代谢通路,逍遥散、疏肝组和健脾组分别能调节其中7条、6条和3条代谢通路。结论:本研究从行为学、胃肠功能指标、微生物组学和粪便代谢组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比较了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抗抑郁作用。对于抑郁相关行为学、胃肠功能紊乱和肠道菌群失调的药效作用,疏肝药队优于逍遥散和健脾药队。对于调节抑郁相关粪便代谢紊乱的作用,逍遥散优于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疏肝药队对全方逍遥散的贡献较大。因此,疏肝药队在逍遥散调节抑郁相关胃肠功能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高萌[2](2021)在《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找寻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丰富道地药材形成因素的研究内容,探讨枳壳道地药材产区分布,阐述枳壳药材“道地性”,为枳壳在中医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预测枳壳适宜生长区域:以实际采摘标本、数字标本馆数据以及文献资料获得枳壳地理分布点,利用Maxent模型和Arc GIS软件筛选坐标点信息,搜集影响枳壳生长的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获得枳壳最适宜生态因子,确定枳壳生长生态环境,计算枳壳潜在空间分布,利用生态适宜度对枳壳进行区划研究。2.动物实验筛选枳壳活性成分:采用正常小鼠胃肠动力实验,对枳壳中黄酮类、香豆素类成分进行初步活性成分筛选。提取分离获得枳壳多糖,通过不同色谱方法完成对枳壳多糖一级结构解析,利用正常及模型动物实验建立枳壳多糖与其药理作用的构效关系。3.分析不同产地枳壳化学成分差异:建立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含量测定方法,多糖类结构解析方法,基于环境因素分析不同产地间枳壳黄酮、香豆素含量差异性和枳壳多糖结构差异性。4.最佳配伍配比组合筛选: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枳壳药材进行分类研究,获得各分组样品信息,拟合各分组代表药材中活性成分配伍配比值,结合药理实验验证,推测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5.药效实验验证最佳配伍配比范围:建立脾虚大鼠实验模型,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拟合组合物及其原药材对模型大鼠作用,分析胃肠动力关键指标,验证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范围,完善道地药材评价标准。6.阐述枳壳道地性:以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标准,聚类分析不同产地枳壳活性成分,找出与最优配伍配比结果相近的样品,进而说明枳壳道地产区及枳壳道地药材分布。【结果】1.本研究建立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准确,获得影响枳壳生长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温度因子(太阳水平辐射、年平均温度、等温、最冷月份最低温度、最干燥季度平均温度、最暖月最高温度),降水因子(最暖季的降水、湿季降水)以及土壤因子(土壤粘土含量)。其中江西和湖南部分区域生态因子显示出高度相似性和稳定性。模型预测枳壳生长潜在分布面积约为211071平方公里,高适宜区域分布在江西(5.0×104平方公里)、湖南(5.9×104平方公里)、四川(4.3×104平方公里)、重庆(3.1×104平方公里)、浙江(0.8×104平方公里)等地。枳壳药材主产区与本研究获得的枳壳原植物高适生区基本一致,与文献报道及实地调查基本吻合,说明该区域生态环境下枳壳发育得到最大适宜性生长,有利于活性成分的蓄积,以获得品质上乘的枳壳药材。2.通过单体成分对离体动物作用以及单体成分配比配伍对在体动物作用,共筛选出活性成分新橙皮苷、橙皮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活性成分组合发挥疗效;提取分离纯化获得枳壳多糖,IR法解析其具有多糖典型结构,GPC法获得其分子量分布为585 KDa和15.5 KDa,GC/MS法分析单糖组成主要为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通过枳壳多糖对小鼠胃肠运动作用建立构效关系,显示枳壳多糖为枳壳活性成分之一。基于药理实验筛选出枳壳活性成分为:芸香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柚皮苷和枳壳多糖,且活性成分组合活性比单体成分更强。3.产地生态环境影响枳壳原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蓄积量。对不同产地枳壳黄酮、香豆素类成分与产地生态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态因子7月月辐射、5月均降水量和4月水汽压与橙皮苷、橘皮素和柚皮苷相关性高,4月均降水量、5月均降水量与水合橘皮内酯相关性高,说明与枳壳黄酮类成分蓄积关联性较大是采摘期辐射量和生长期降水量及相对湿度,而生长期降水量主要影响枳壳香豆素类成分的蓄积。产地间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以及多糖含量总体上呈现湖南产区含量较高,不同产地化学成分构成比例不同。枳壳多糖结构分显示:IR法发现不同产地枳壳多糖吸收峰数量、峰形有差异,SEM扫描电镜观察多糖三维形态具有产地多样性和特异性,各产地枳壳多糖分子量分布:湖南枳壳粗多糖(10.61×105 Da)、江西(5.85×105 Da)、重庆(1.88×105 Da)及浙江(1.20×105 Da),各产地枳壳单糖组成基本一致,组成摩尔比存在差异,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摩尔比分别为江西(1.20:75.80:1.46:4.63:6.43:10.48)、湖南(0.98:73.17:10.08:2.74:2.57:10.47)、四川(1.44:33.38:0.87:7.07:20.37:36.87)和浙江(1.72:60.37:0.36:1.00:33.43:3.13),不同产地分离纯化组分不同,江西产地得到7个组分,湖南7个组分,四川4个组分,浙江3个组分,各产地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构成具有差异性。不同产地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因素影响枳壳活性成分黄酮类、香豆素、多糖类的含量和比值,以及枳壳多糖结构差异,产地间药材化学成分差异性是道地药材“道地性”的物质基础。4.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产地枳壳样品进行分类研究。以化学成分为变量获得六个分组样品信息,选择江西樟树、江西新干、湖南、四川、重庆、浙江六批代表药材样品,拟合各药材中活性成分组合物配伍配比值。采用正常小鼠药理实验验证,推测出两组最优组合物配伍配比值,江西产区为1:6:1:4:20,四川产区为1:26:1:12:50。5.最优活性成分配伍配比及其原药材对脾虚模型大鼠均产生显着影响作用。拟合组合物和其原药材对影响效果趋势相似,说明拟合组合物能较好的体现原药材药效。hqh各组药物对模型大鼠均体现良好治疗效果,改善胃肠激素水平,调节胃肠运动。以活性成分组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评价指标,建立动物实验评价疗效模式,确定枳壳中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6.以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标准,聚类分析找出与最优配伍配比结果相近的样品。样品分布显示主要为江西产区枳壳,其他主产区少量存在,说明枳壳道地产区以江西产区为主,其他主产区有部分枳壳道地药材分布。【结论】通过研究发现枳壳活性成分为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枳壳多糖,最优配伍配比范围为1:6:1:4:20至1:26:1:12:50。基于生态环境因素作用,枳壳道地产区以江西产区为主,其他主产区(四川、重庆、湖南、浙江)有部分枳壳道地药材分布。

钱梦[3](2021)在《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中医证候具有跨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内涵,中医复方成分复杂且具有多系统、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这使得单一角度研究证候或方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辨证论治中的“方-证相关”的经验及原理则要求在研究方药或证候时有必要将二个方面结合起来。目前,探查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正在成为方证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脾主肌肉”是中医脾脏的重要生理属性之一,补中益气汤是健脾益气的代表方之一,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该方用于脾虚肌无力显示一定的健脾强肌效用,但目前有关脾主肌肉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内涵和补中益气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探查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肉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对于揭示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和补中益气汤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肌肉减少症临床表现以肌肉无力或/和萎缩为特征,与中医脾虚肌肉无力证甚为接近。研究表明,蛋白质代谢失衡是肌肉减少症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涉及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不同层面的调控失常。本学科前期的研究显示,饮食不节+游泳力竭法复制的脾虚证大鼠模型涉及多系统的异常变化并伴有骨骼肌肌力下降及病理损伤,涉及能量代谢障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及炎性损伤等机制。健脾类方的比较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肌肉损伤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并涉及对其多个病理生理学环节的调节。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推测中医脾虚肌无力证是之前探查到的炎性激活、能量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多个环节共同参与导致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调为特点的一种病证,并有其独特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目的:应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法建立并评价脾虚肌无力证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的健脾强肌效用,并以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衡为切入,在整体、器官及分子不同维度上,探查脾虚肌无力证模型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与补中益气汤的作用靶标及二者关联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一脾虚肌无力模型小鼠的建立与评价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采用“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法建立脾虚证肌无力小鼠模型,正常组正常饲养。各组小鼠:(1)每周观测并记录各组小鼠的外观行为评分、体重及饮食量;(2)实验第2、4周末进行负重游泳力竭实验,测定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3)实验第1、2、3、4周末使用抓握力仪测定小鼠抓握力;(4)第15 d和29 d分两批次,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称量法测定计算胸腺与脾脏指数、肌湿重与肌重/体重比;制作腓肠肌HE切片,观察病理改变,利用Image J软件计算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1)实验第2-4周活动状态、皮肤毛发、大便状态积分均明显增高(P<0.01);第1-4周体重明显降低(P<0.01);第1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第3-4周饮食量明显降低(P<0.01);(2)第2-4周游泳力竭时间明显缩短(P<0.01或P<0.05);(3)第1-4周抓握力呈递进性明显降低(P<0.01);(4)第2-4周血清D-木糖、GAS、MTL含量明显降低,VIP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明显降低,血清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 或P<0.05),IL-6 明显升高(P<0.01 或P<0.05);腓肠肌湿重和湿重/体重比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的腓肠肌纤维排列松散,边缘变钝,肌纤维间隙与肌束间隙明显变宽,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明显减少(P<0.01 或 P<0.05)。结论:“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法建立的模型小鼠在呈现中医脾虚证候相关的外观行为和实验室指标改变的同时,伴有骨骼肌肌力的下降与肌纤维的萎缩,表明“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法可成功建立小鼠脾虚肌无力证模型。研究二脾虚肌无力小鼠肌肉蛋白质失衡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法建立脾虚证肌无力模型,连续4周;其中中药高、低剂量组自第15d开始分别按3.8 g/kg·d和1.9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颗粒溶液)。各组小鼠按研究一时间与方法观测:(1)观测不同时间点的外观行为积分、体重、饮食量、游泳力竭时间与抓握力;(2)实验第29 d的血清D-木糖、GAS、MTL、VIP、IL-1β、IL-6、TNF-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生长激素(GH)、睾酮(T),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胸腺与脾脏指数及肌湿重与肌重/体重比,腓肠肌的病理改变和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ELISA法测定腓肠肌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胰岛素(INS)、胰岛素受体(INSR)、GH、T、IL-1β、IL-6、TNF-α、肌肉抑制素(myostatin)、激活素受体ⅡB(ACTR2B);Western Blot法检测腓肠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p-s6k1)、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B(p-eIF4B)、胰岛素受体低物1(IRS1)、磷酸化苏氨酸激酶3(p-Smad3)、磷酸化叉头蛋白O3A(p-Foxo3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肌萎缩蛋白1(Atrogin-1)和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的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1)实验第1-4周活动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5),第2-4周皮肤毛发和大便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1);第1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第3-4周饮食量明显降低(P<0.01);第1-4周体重明显降低(P<0.01),游泳力竭时间明显缩短(P<0.05)。(2)血清D-木糖含量、GAS、MTL含量明显降低,VIP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腓肠肌湿重和肌重/体重比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镜下腓肠肌纤维排列松散,边缘变钝,肌纤维间隙与肌束间隙明显变宽;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均明显减少(P<0.01);第2和第4周抓握力明显下降(P<0.01);腓肠肌总蛋白明显降低(P<0.05),INS、INSR、IGF-1和IGF-1R 含量明显减少(P<0.01),pi3k、p-akt、mTOR、p-s6k1 以及 p-eIF4B 的表达量降低(P<0.05),Myostatin、ACTR2B 含量和 Atrogin-1、MuRF-1、p-Smad3、p-Foxo3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下丘脑CRH/GnRH明显增加/降低(P<0.01 或P<0.05),血清 ACTH、CORT、IL-6 明显升高,GH、T、IL-1β、TNF-α 明显降低(P<0.01 或P<0.05),腓肠肌 GR-α、IL-1β、IL-6、TNF-α明显升高(P<0.01或P<0.05),GH和T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低剂量组小鼠:(1)实验第3-4周活动状态、皮肤毛发、大便状态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体重明显增加(P<0.01);第4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游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2)第4周,高剂量组D-木糖含量明显增加、VIP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低剂量组的血清GAS、MTL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二个剂量组的抓握力呈不同程度地增加(P<0.01);高剂量组肌纤维形态与正常组接近,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高、低剂量组腓肠肌总蛋白均明显增高(P<0.05),腓肠肌内 INS、INSR、IGF-1 和 IGF-1R含量明显增加(P<0.01 或P<0.05),pi3k、p-akt与mTOR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Myostatin和ACTR2B含量、Atrogin-1和MuRF-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剂量组p-s6k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高、低剂量组下丘脑CRH与血清ACTH、CORT、IL-6和腓肠肌内GR-α、IL-1β、IL-6、TNF-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下丘脑GnRH、血清T、L-1β、TNF-α和腓肠肌GH、T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高剂量组血清GH明显升高(P<0.05)。结论:脾虚肌无力小鼠的肌肉萎缩机制涉及整体、器官组织与分子不同层面。整体水平上,HPA轴功能的过度激活促进了蛋白质的降解,而内分泌系统相关激素的分泌减少又不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器官组织层面上,肌肉组织内炎性因子的高表达进一步促进了蛋白质降解;分子层面上,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衡则涉及mTOR/INS与UPS/myostatin信号通路之间的平衡失调。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肌无力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健脾强肌效用,其作用机制涉及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多系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平衡及mTOR/INS与UPS/myostatin信号通路的调节。上述研究结果,为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强肌作用的临床运用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对于揭示中医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补益气汤健脾强肌作用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脾虚肌肉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王静坤[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部分病例资料,分析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处方用药规律,总结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学术经验。资料与方法:研究收集的病例资料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单兆伟主任医师门诊患者。病例收集范围为2016年11月-2020年11月。完成255例的病例资料收集,收集整理的病例内容需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四诊信息、辨证分型及处方用药等方面。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病例数据库,将收集的数据标准化处理,运用频数分析,得出临床常见中医辨证分型、常用药以及其对应的四气五味、归经和功效。应用Spss Statistics26.0软件聚类分析,得出常用药对及常用药物组合,根据得到的分析结果制作关联规则图,分析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对得到的结果进行探讨总结。结果:纳入统计的病例为255例,研究结果如下:1.基本信息分析:纳入统计的255例病例,女性患者142例,男性患者113例,男女比例约1:1.26。2.症状与舌脉分析:病例涉及的症状有49种,出现次数最多的的症状为大便溏、腹痛,出现次数最多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出现次数最多的脉象为细脉。3.证型分布:纳入统计的病例中医辨证分型出现频数最多的为肝郁脾虚证,其次为脾虚湿盛证。4.药物统计分析:纳入统计的病例涉及的药物有87种,出现总频数为4005次,出现最多的中药为白术,其次为薏苡仁、仙鹤草、太子参;药物归经频数最多的脾经,出现3000次,其次为肺经、胃经、肝经、肾经;药性出现频数最多的为温性,其次为平性;药味出现最多的为甘味,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种类频数最多的补虚药、其次为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5.药物聚类分析:根据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及导师指导意见,得出常用药对10对,常用药物组合5组。结论:1.单兆伟教授针对IBS-D的治疗,提出的治则治法为:1.健脾化湿,寓补于运;2.疏肝理气,抑木扶土;3.温补肾阳,涩肠止泻;4.升举清阳,祛风化湿。2.单兆伟教授核心用药为:白术、薏苡仁、仙鹤草、太子参、半夏、陈皮、防风、白芍、佛手、黄芩、茯苓。药物主要药性为温性、平性,主要药味为甘、苦、辛,主要归经为脾经、肝经、胃经、肺经、肾经。常用药类为:补虚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3.常用药对:太子参、白术,仙鹤草、黄芩,海螵蛸、浙贝母,百合、茯神等。

朱昊如[5](2020)在《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剖析复杂方证关系是目前方剂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证关系的现代内涵提供了新方法。中医学认为衰老与脾虚证关系密切,但目前脾虚与衰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几未有见,脾虚-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关理论,以补中益气汤与脾气虚证高度关联为逻辑依据,从衰老相立论,利用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查补中益气汤分子药理网络;进一步根据该方的作用预测,在整体-系统-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脾虚证模型演变过程中衰老相关病理生理及生物分子变化,以及补中益气汤的相关效用机制。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近年“方证相关”的研究进展、脾虚证-衰老相关研究进展及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以及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三部分。研究一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平台,分别检索补中益气汤组方药味(黄芪、白术、升麻、陈皮、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活性成分及其关联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建立靶点PPI网络并导入cytoscape,利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聚类来提取核心靶点簇后,使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提取主要病/生理功能及生物分子信号通路。结果:①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活性成分143种,关联靶点162个,其中155个靶点之间存在PPI关系,聚类得到核心簇9个。②富集得到GO条目13组,包括NO生物合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富集得到KEGG条目12组,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的关联机制内涵可能涉及由AGE-RAGE通路、IL-17通路及松弛素通路主导的,通过介导核转录因子NF-kB来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炎性调节过程。研究二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游泳力竭+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模型。各组大鼠:①隔日观察外观行为评分,每日称量摄食量,每周末观测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于实验第2-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测定负重游泳时长;实验第3、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游泳速度、潜伏期、平台穿梭次数、目标象限路程比及探索路线。③于实验第14、21、28d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ELISA法测定尿D-木糖含量,计算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15、22、29d随机分三批麻醉处杀:取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利用ELISA法测定GAS、MTL、AGEs、BDNF、VIP、IL-1β、IL-6、TNF-α水平,利用生化法测定CRP水平;取海马,利用ELISA法测定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 水平。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①a.实验第2-4周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显着升高(P<0.01);第1-4周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第3、4周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实验第4周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c.实验第4周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第2-4周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降低;第3、4周血清GAS水平降低;第4周血清MTL水平降低(P<0.05或0.01)。②a.实验第3、4周空间探索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路程比降低(P<0.05),探索路线呈随机策略。b.实验第2-4周海马GABA水平降低;第3、4周海马IL-1β水平显着升高;第4周海马Aβ140、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 或 0.01),海马 AGEs、Aβ1-42/Aβ1-40、glu、IL-6、TNF-α 水平升高(P<0.05或0.01)。c.实验第2周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P<0.05或0.01);第4周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模型演化过程逐渐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脑衰老表现,其分子特征体现为海马毒性蛋白累积、炎性水平升高与递质稳态兴奋性失衡。研究三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与高剂量给药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及各给药组按研究二方法持续造模4周,低、高剂量给药组自第15d至第28d起分别按5.85g/kg/d、17.55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水煎液。各组大鼠:①按研究二时间及方法观测外观行为评分、摄食量、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按研究二方法,于实验第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第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③实验第28d按研究二方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29d麻醉处杀后:取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ELISA法测定GAS、MTL、BDNF、VIP、IL-1β、IL-6、TNF-α 水平;取海马,ELISA 法测定 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TGF-β1 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 p65NF-kB,Western-blot 测定 p65NF-kB、p-p65NF-kB、RAGE、Iba-1,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NeuN+cleavedcaspase-3、Iba-1+TNF-α、Iba-1+TGF-β1共表达;取下丘脑,免疫组化法测定p65 NF-kB,Western-blot测定p65 NF-kB、p-p65 NF-kB、Iba-1。结果:①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a.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升高(P<0.05或0.01),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显着升高(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增加(P<0.01),穿梭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路程比均降低(P<0.05),空间探索路线呈随机式策略。d.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海马AGEs、Aβ1-42、Aβ1-42/Aβ1-40、RAGE、glu、Iba-1、IL-1β、IL-6、TNF-α 水平上升(P<0.05 或 0.01);p65NF-kB 表达量及活化程度上升(P<0.05或0.01),GABA、TGF-β1水平降低(P<0.05或0.01),NeuN 与 cleaved caspase3、Iba-1 与 TNF-α 共表达数增加(P<0.05 或 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显着上升(P<0.01),GnRH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f.脾脏及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血清IL-1β、TNF-α及TGF-β1水平显着降低(P<0.01)。②较之于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a.一般表征行为积分、体质量、摄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血清VI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空间探索路线呈趋向式策略;高剂量组大鼠穿梭平台次数增加(P<0.05)。d.血清BDNF水平升高(P<0.05);海马NeuN与cleaved caspase3、Iba-1与TNF-α共表达数均降低(P<0.05),Iba-1与TGF-β1共表达数均增加(P<0.05或0.01);p65NF-kB表达量及活化程度均下调(P<0.05 或 0.01);AGEs、Aβ1-42、RAGE、glu、Iba-1、IL-1β 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其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IL-6与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降低(P<0.05或0.01),GnRH表达量均升高(P<0.05)。f.高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均升高(P<0.05 或 0.01),IL-6 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同时存在海马炎性衰老与外循环免疫衰老,AGEs/RAGE/NF-kB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与神经元凋亡可能是脾虚大鼠出现脑衰老表现的潜在机制。补中益气汤具有良好的健脾抗衰效用,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海马AGEs/RAGE/NF-k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及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来保护神经元。本研究将方证相关理论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手段相结合,以衰老为切入点,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层面系统探察了补中益气汤-脾虚证关联的机制,为探索中医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思路。

桑小普[6](2020)在《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文中指出脾虚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脾虚证的致病机理涉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肠道菌群和能量代谢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开始应用于脾虚证本质研究,但尚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已有学者分别使用iTRAQ技术、16S rDNA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脾虚证的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转录组学进行了探索,但是,应用RNA-seq或Small RNA-seq技术进行脾虚证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由于气虚体质是脾虚证的前驱状态,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的生物学机制将有助于理解脾虚证的早期发生状态。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并构建了 ceRNA网络调控,从病证结合的角度,研究脾虚证的病理机制。目的: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以健康人气虚体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脾虚证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虚证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前沿的RNA-seq技术和ceRNA理论,从转录组学水平上进行了脾虚证内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综合两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试图从体质、证候、疾病的自然进展方向,研究健康人气虚体质、CSG脾虚证和CAG脾虚证内在转录调控机制的相互关联,找到“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或标志网络,以期阐释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也有助于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为明确脾虚证自身特点及与其他因素(如体质、证候、疾病等)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方法: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通过广告或电话进行健康受试者招募,包括健康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和湿热体质。同期进行慢性胃炎患者招募,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湿热证)患者。采集临床研究受试者外周血,分离白细胞后提取总RNA,分别进行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获得的测序数据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功能与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和miRNA进行ceRNA网络构建,获得脾虚证相关的ceRNA调控网络关系。本研究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审批号:JDF-IRB-2016031002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2915393。结果:第一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25例,分别为健康人平和体质13例、气虚体质7例、湿热体质5例。随机选择了健康人平和体质5例、气虚体质5例、湿热体质4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分析。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60个、lncRNA76个、miRNA42个。功能分析发现,细胞质膜组成成分和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蛋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GO富集中出现。在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基因的通路分析中发现,赖氨酸降解在差异表达lncRNA和miRNA的KEGG富集中出现。3、通过对健康人气虚体质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3182个miRNA-lncRNA对,955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9514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36个GO功能和31个KEGG信号通路。4、从健康人气虚体质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9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11个GO功能和8个KEGG信号通路。第二部分:1、在本研究中,我们总共纳入病例70例,分别为CSG脾虚证28例、湿热证21例;CAG脾虚证7例、湿热证14例。随机选择了CSG脾虚证6例、CSG湿热证5例、CAG脾虚证5例,CAG湿热证5例的外周血白细胞样本的总RNA进行了 RNA-seq和Small RNA-seq建库和测序。2、通过对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获得了CS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7个、lncRNA 103个、miRNA4个。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在对CS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胰岛素分泌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分别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KEGG分析中显着富集。通过对CS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 miRNA、mRNA 和 lncRNA 进行 ceRNA 分析,共获得 433 个 miRNA-lncRNA 对,226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548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10个GO功能和11个KEGG信号通路。从CS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66个GO功能和15个KEGG信号通路。3、我们获得了 CAG脾虚证患者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20个、lncRNA 79个、miRNA 29个。在对CAG脾虚证相关的差异基因的功能分析中发现,细胞质膜和细胞质膜的组成成分在差异表达mRNA和miRNA的GO分析中均显着富集。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1028个miRNA-lncRNA对,1123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3625对ceRNA。这些ceRNA调控网络涉及了 59个GO功能和34个KEGG信号通路。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139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20个GO功能和28个KEGG信号通路。4、从上述测序结果中进一步挖掘,获得脾虚证相关的差异表达mRNA 570个、lncRNA2009个、miRNA 303个,这些差异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4个KEGG信号通路。通过对CAG脾虚证的差异表达miRNA、mRNA和lncRNA进行ceRNA分析,共获得6个miRNA-lncRNA对,9个miRNA-mRNA对,最终筛选到4对ceRNA,其中的关键基因CD300H的mRNA水平在气虚体质和脾虚证中显着降低(P=0.03)。从CAG脾虚证差异表达的mRNA中筛选出84个免疫相关的基因,涉及了 9个GO功能和18个KEGG信号通路。结论:健康人气虚体质与慢性胃炎脾虚证存在特异的转录组表达谱,且气虚体质与脾虚证的差异基因表达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体现在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方面。功能分析提示“气虚体质—脾虚证”涉及多种免疫相关功能异常,此外在激素分泌、细胞质膜、信号转导、物质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存在差异。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揭示了CD300H基因的ceRNA参与“气虚体质—脾虚证”相关的转录调控网络。本研究的结果为挖掘脾虚证潜在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重要参考。

戴宁[7](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曹护群[8](2020)在《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肠道菌群及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旨在研究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的肠道菌群、消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1岁龄体重相近比格犬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益生菌治疗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益生菌治疗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同时每天按照10 m L/kg BW的剂量灌喂番泻叶水煎液,持续灌喂7 d,建立脾虚模型。在试验第7天,采集脾虚组犬试验样本;对照组、自然恢复组继续饲喂基础饲粮7d;益生菌治疗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每天按照1×109CFU/只剂量灌服犬源复合益生菌7d,其中犬源复合益生菌中芽孢杆菌活菌数为6×107CFU/g,乳杆菌活菌数为1×108CFU/g。试验期为14 d。试验结果表明:(1)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肠道菌群的影响。对照组与益生菌治疗组盲肠菌群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均高于脾虚组与自然恢复组,而Simpson指数则低于脾虚组与自然恢复组;益生菌治疗组盲肠菌群中拟杆菌门、纲、目、科以及芽孢杆菌纲、属的相对丰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和脾虚组(P<0.05),其他菌群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2)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消化功能的影响。第7天时,与对照组犬相比,脾虚犬T-SOD、GSH-Px、D-Xylose和胰腺蛋白酶水平极显着降低(P<0.01),胰腺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着降低(P<0.05),MDA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脾虚犬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及V/C值显着下降(P<0.0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犬相比,脾虚犬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顶端微绒毛稀疏,细胞间连接复合体被破坏,胞内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发生肿胀,部分发生融合降解。第14天时,脾虚犬经复合益生菌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犬水平(P>0.05)。(3)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免疫功能的影响。第7天时,与对照组犬相比,脾虚犬血清中Ig G、C4和IFN-γ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Ig A、Ig M和C3显着降低(P<0.05);IHC法检测脾虚犬小肠s Ig A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极显着降低(P<0.01);q PCR法检测脾虚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Ig A m 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1)。第14天时,益生菌治疗组多项指标与对照组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犬源复合益生菌可以恢复脾虚犬盲肠菌群多样性,提高盲肠菌群中拟杆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占比,对脾虚犬盲肠菌群结构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犬源复合益生菌能够使脾虚犬抗氧化、消化吸收及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对犬脾虚证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惠华英[9](2020)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研究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及葛根芩连汤干预对模型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以期从微生态角度揭示肠道湿热证泄泻的发生机理,探明葛根芩连汤疗效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中医泄泻证型的诊治研究及方剂疗效机理的探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模拟肠道湿热证泄泻病因,建立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并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分别在造模及治疗成功后,采集眼球血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P物质含量测定,摘取动物内脏称重;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小鼠肠道内容物中细菌、大肠杆菌、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采集小鼠小肠内容物和黏膜,运用荧光素二乙酸法测定肠道内容物和黏膜中微生物活度,运用酶活分析技术测定肠道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无菌提取实验动物肠道内容物中细菌总DNA,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扩增,基于Pac Bio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结果:(Ⅰ)模型小鼠表现为懒动、体重增长缓慢、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肛温升高等,血清中所含P物质浓度显着高于正常组(P=0.001);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中甘油三脂(TG)含量显着降低(P=0.038),总胆固醇含量(TC)和血糖水平(GLU)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下降,但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模型小鼠一般状态恢复,血清P物质浓度回归接近于正常组,TG和GLU含量明显回归。(Ⅱ)血常规测定结果显示,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中所含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GRA)和嗜酸细胞数(EOS)增加,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降低。使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血中WBC、EOS与自愈组相比降低,而GRA和MCV恢复至正常组水平(P>0.05),且治疗组胸腺指数增加。(Ⅲ)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和双歧杆菌数显着减少(P=0.000或P=0.049),微生物活度显着升高(P=0.000)。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升高而蛋白酶活性降低,肠黏膜中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显着降低(P<0.01或P<0.05)而蛋白酶活性升高。葛根芩连汤治疗后的小鼠肠道乳酸菌数持续升高(P<0.01),微生物活度与自愈组相比显着降低(P=0.000)。治疗组肠道内容物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组而低于自愈组,肠黏膜中所含乳糖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正常组和自愈组。(Ⅳ)对细菌16S r R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造模引起小鼠肠道细菌Alpha多样性升高,但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样本层次聚类树和主坐标分析(PCo A)显示,模型组和正常组样本间有一定的距离,组间基本可以分开,说明组间存在微生物菌群结构上的差异性。在门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而蓝藻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且放线菌门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着(P=0.0325)。在属水平上,模型组肠道所含梭菌属和乳杆菌属丰度降低,Muribaculum、链球菌属、Parasutterella、普雷沃氏菌属和Enterorhabdus含量明显升高。在种水平上,模型组格氏乳杆菌、肠乳杆菌、罗氏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及Curvibacter lanceolatus丰度减少,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卷曲乳杆菌、胃瘤乳杆菌、Staphylococcus epeidermidis、牙龈卟啉单胞菌、Parasutterella excrementihominis、Enterorhabdus muris、少酸链球菌和Enterorhabdus mucosicola的含量升高。Lefse分析结果表明,格氏乳杆菌是正常组与模型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关键物种。(Ⅴ)采用葛根芩连汤干预后,治疗组Alpha多样性指数回归(P>0.05);PCo A显示正常组和治疗组样本间存在一定距离;在细菌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肠道内容物所含拟杆菌门丰度升高,厚壁菌门丰度恢复,变形菌门和蓝藻菌门丰度下降;在属水平上,治疗组肠道乳杆菌属含量恢复至正常组水平而Muribaculum和梭菌属含量高于正常组,且链球菌属和奈瑟菌属含量接近自愈组水平;在细菌种水平上,治疗组肠道卷曲乳杆菌丰度恢复,罗氏杆菌丰度低于而Muribaculum intestinale高于正常组,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法成功建立了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葛根芩连汤对模型小鼠疗效显着。(2)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血常规指标异常,葛根芩连汤可调节模型小鼠血液中WBC、GRA、EOS和MCV等指标回归,提高胸腺指数,调节机体免疫力。(3)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引起小鼠肠道内容物中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异常变化,微生物活度增加,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变,葛根芩连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种数、降低肠道微生物活度、调控肠道消化酶活性发挥疗效。(4)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发生变化,造成菌群失调,格氏乳杆菌是模型组与正常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的物种,其含量的改变可能与泄泻相关。(5)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物种多样性具有恢复作用,调节了细菌物种相对含量,其疗效的发挥可能与该方调控肠道微生态平衡相关。

凌冰[10](2020)在《益气健脾化湿方对胃肠动力低下小鼠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益气健脾化湿方对脾虚胃肠动力低下小鼠疗效的影响及其在抗氧化应激信号通路方面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使用益气健脾化湿方治疗胃肠动力低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60只小鼠,正常组、模型组各10只,莫沙必利组、益气健脾化湿方组各2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大黄水煎剂灌胃的方法制备成脾虚病理模型。造模成功后,莫沙必利组小鼠给予2.5mg·kg-1莫沙必利悬浊液,益气健脾化湿方组小鼠给予36.8g·kg-1益气健脾化湿方水煎液,正常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7d。给药结束后,莫沙必利组及益气健脾化湿方组各10只小鼠脱颈处死取材。给药结束继续普食饲养3d后,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及益气健脾化湿方组另10只小鼠脱颈处死取材。检测小鼠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及十二指肠黏膜病理形态,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小鼠十二指肠组织中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显着增加(P<0.01),小肠推进率显着降低(P<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胃黏膜细胞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十二指肠组织出现肠绒毛部分断裂或细胞缺失现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十二指肠组织中Keap1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Nrf2及HO-1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均显着减少(P<0.01),莫沙必利组及益气健脾化湿方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均显着增加(P<0.01);给药结束3d后,益气健脾化湿方组小鼠小肠推进率仍显着增加(P<0.01),但莫沙必利组小鼠小肠推进率无显着差异。HE染色显示,各治疗组小鼠胃黏膜细胞及十二指肠绒毛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治疗组小鼠十二指肠组织中Keap1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Nrf2及HO-1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结论:益气健脾化湿方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脾虚小鼠胃肠动力低下状态,使其胃肠动力功能得以恢复且作用持久,其作用机制与激活Keap1/Nrf2/HO-1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氧化损伤有关。

二、大鼠实验性脾虚证小肠电和小肠运动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实验性脾虚证小肠电和小肠运动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摘要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和研究内容
        1.2.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逍遥散及其拆方研究进展
        2.1.1 逍遥散的立法依据和方解
        2.1.2 逍遥散及其拆方研究进展
    2.2 逍遥散改善抑郁症胃肠功能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2.3 系统生物学技术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中的应用
        2.3.1 微生物组学技术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中的应用
        2.3.2 代谢组学技术在逍遥散抗抑郁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改善CUMS大鼠抑郁行为和胃肠功能的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药物与试剂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3.2.2 CUMS模型的复制
        3.2.3 宏观行为学指标
        3.2.4 胃肠功能及指标
        3.2.5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CUMS大鼠行为学的作用
        3.3.2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CUMS大鼠胃肠功能指标的影响
        3.3.3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改善CUMS大鼠行为学和胃肠功能指标的综合分析
    3.4 小结和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16S rRNA技术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肠道菌群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药物与试剂
        4.1.3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样本采集
        4.2.2 盲肠菌群16S rRNA测序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4 定量表征给药组对差异菌群的回调作用
        4.2.5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OTU数目和分布
        4.3.2 不同分类水平下物种组成和丰度分析
        4.3.3 菌群α多样性分析
        4.3.4 菌群β多样性分析
        4.3.5 抑郁相关差异菌群的筛选和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的调节作用
        4.3.6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差异菌群的回调程度
        4.3.7 差异菌群、抑郁行为指标和消化系统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和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五章 基于~1H-NMR粪便代谢组学技术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药物与试剂
        5.1.3 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样本采集
        5.2.2 粪便核磁备样方法以及分析条件
        5.2.3 核磁谱图处理及数据分析
        5.2.4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大鼠粪便~1H-NMR图谱分析
        5.3.2 大鼠粪便样本核磁数据多元统计分析
        5.3.3 抑郁相关粪便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5.3.4 逍遥散、疏肝药队和健脾药队对粪便差异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5.3.5 定量表征给药组对差异代谢物的回调作用
        5.3.6 代谢通路分析
    5.4 小结和讨论
        5.4.1 小结
        5.4.2 讨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不足和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进展
    1 本草考证
    2 品种来源
    3 道地产地考证
    4 药效考证
    5 枳壳在特征化学成分方面研究
    6 枳壳在药理方面研究
    7 枳壳“道地性”研究
    8 小结与展望
第一章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 GIS的枳壳生长适宜性区划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枳壳中调节胃肠运动活性单体化合物筛选
    第一节 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成分中调节胃肠运动活性研究
        1 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对小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2 枳壳活性成分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
    第二节 枳壳多糖提取、结构解析及促进胃肠运动活性研究
        1 枳壳多糖提取、理化性质及结构解析
        2 枳壳多糖对胃肠动力药理研究
    小结
第三章 不同产地枳壳药材活性成分差异研究
    第一节 不同产地枳壳黄酮类、香豆素类活性成分分析及差异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产地枳壳糖类成分分析及差异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拟合研究
    第一节 不同产地枳壳活性成分多元统计分析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拟合组合物促进小鼠胃肠动力实验研究
        1 拟合组合物对小鼠离体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2 拟合组合物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脾虚模型对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比配伍验证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小结
第六章 枳壳活性成分最优配伍配比拟合验证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小结
总结
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个人简介

(3)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脾虚证的研究现状
        1. 脾虚证的现代内涵
        2. 脾虚肌无力模型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补中益气汤”防治肌肉疾病的研究概况
        1. 临床研究
        2. 实验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肌肉减少症的分子机制
        1. 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失衡
        2. 激素水平
        3. 炎性因子
        4. 神经-肌肉功能衰退
        5.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损伤
        6. 其他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脾虚肌无力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脾虚肌无力小鼠肌肉蛋白质失衡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立论背景与研究思路
    2. 脾虚肌无力证模型小鼠的建立与评价
    3. 脾主肌肉及脾虚肌无力的现代病生理学内涵
    4. 补中益气汤健脾强肌功效的现代作用机制
    5. 补中益气汤(方)-脾虚肌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
    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数据挖掘的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综述
    1 西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4 治疗概况
    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概况
    3 数据挖掘技术在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
    4 当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规范化处理
        1.2.2 建立标准数据库
        1.2.3 数据挖掘与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纳入病例基本信息
        2.1.1 患者性别分布
        2.1.2 患者年龄分布
        2.2 症状及舌苔脉象的频次频率
        2.3 证型分布
        2.4 药物频数
        2.5 药物功效及归经分布
        2.6 药物四气五味分布
        2.7 聚类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总结
    1. 单兆伟教授对IBS-D的认识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结果分析
        2.2. 症状及舌象脉象统计结果分析
        2.2.1 症状统计结果分析
        2.2.2 舌象脉象统计结果分析
        2.3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分析
        2.4 药物功效及性味归经统计结果分析
        2.4.1 药物功效结果分析
        2.4.2 药物药性结果分析
        2.4.3 药物药味结果分析
        2.4.4 药物归经结果分析
        2.5 药物聚类结果分析
        2.5.1 常用药对分析
        2.5.2 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方证相关”研究进展
        前言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
        2 方证相关的临床应用
        3 方证相关的实验探索
        4 方证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脾虚证与衰老相关的研究进展
        1 脾虚与衰老关系的中医学认识
        2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3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
        1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2 补中益气汤药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数据库及软件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立论背景及研究思路
    2 脾虚模型大鼠的衰老样变及其生物学表征
    3 脾虚证脑衰老样变的炎性损伤机制
    4 补中益气汤的抗衰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5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脾虚证内涵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一、前言
        二、脾虚证的中医概念形成源流
        三、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一、前言
        二、转录组学及其检测技术概况
        三、转录组学与中医证候
        四、总结与展望
        五、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健康人气虚体质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研究及CERNA网络调控的构建
    一、背景与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结语和展望
    一、脾虚证的潜在生物学机制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三、对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5. 小结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1. 脑肠肽的概念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4. 结论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3. 结论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肠道菌群及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犬源复合益生菌的制备
        2.1.2 番泻叶水煎液制备
        2.1.3 试验动物
        2.1.4 主要试剂、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样本采集与测定
        2.3.1 试验样本采集
        2.3.2 样本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肠道菌群的影响
        3.1.1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体征、体重和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1.2 数据质量及OTU水平分析
        3.1.3 α多样性分析
        3.1.4 β多样性分析
        3.1.5 物种丰度分析
    3.2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抗氧化及消化功能的影响
        3.2.1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血清T-SOD、GSH-Px和 MDA的影响
        3.2.2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血清D-Xylose的影响
        3.2.3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3.2.5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小肠上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3.3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免疫功能的影响
        3.3.1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血清Ig A、Ig G、Ig M、C3、C4和IFN-γ水平的影响
        3.3.2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小肠各段sIgA阳性表达水平的影响
        3.3.3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小肠各段Ig A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肠道菌群的影响
    4.2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抗氧化及消化功能的影响
        4.2.1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4.2.2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小肠吸收功能及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2.3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
    4.3 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免疫功能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犬源益生菌的鉴定及生理生化试验
作者简介

(9)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s)
细菌名词英--中对照
前言
第一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葛根芩连汤疗效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的建立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的疗效
    3.讨论
第二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和脏器指数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3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2.4 葛根芩连汤治疗对肠道湿热证泄泻模型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葛根莲芩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微生物活度和酶活性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的影响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活度的影响
        2.7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内容物酶活性影响
        2.8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黏膜酶活性的影响
    3.讨论
第四章 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特征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有效序列的分析评估
        2.2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OTU 数目的影响
        2.3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4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门水平上的影响
        2.5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在属水平上的影响
        2.6 肠道湿热证泄泻造模对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细菌种水平上影响
        2.7 物种Lefse 差异分析
    3.讨论
第五章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特征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有效序列分析评估
        2.2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 OTU 数目的影响
        2.3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4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门水平上的影响
        2.5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属水平上的影响
        2.6 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细菌种水平上的影响
        2.7 物种显着性差异分析-Lefse分析
    3.讨论
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介
综述 泄泻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益气健脾化湿方对胃肠动力低下小鼠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中药对胃肠道神经递质的调节
    2.中药对脑-肠肽的调节
    3.中药对Cajal间质细胞的调节
    4.中药对胃肠电活动的调节
    5.中药对氧化应激水平的调节
    6.结语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益气健脾化湿方对脾虚胃肠动力低下小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所需药物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 药物制备
        2.3 给药
        2.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5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4.小结
    第二章 益气健脾化湿方对脾虚胃肠动力低下小鼠Keap1、Nrf2、HO-1 蛋白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所需药物
        1.3 实验主要试剂
        1.4 实验主要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造模
        2.2 实验所需溶液的制备
        2.3 给药
        2.4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5 Western blot实验过程
        2.6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4.小结
结论
讨论
    1.益气健脾化湿方促胃肠动力的理论基础
    2.益气健脾化湿方的中药和药理学研究
    3.益气健脾化湿方对Keap1、Nrf2、HO-1 蛋白的影响
    4.总结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大鼠实验性脾虚证小肠电和小肠运动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学的逍遥散及其功效药队抗抑郁作用比较研究[D]. 吕梦. 山西大学, 2021(12)
  • [2]中药枳壳“道地性”研究[D]. 高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D]. 钱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单兆伟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D]. 王静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慢性胃炎脾虚证相关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研究[D]. 桑小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犬源复合益生菌对脾虚犬肠道菌群及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曹护群.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9]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疗效的微生态学机理研究[D]. 惠华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10]益气健脾化湿方对胃肠动力低下小鼠作用机制的研究[D]. 凌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实验性脾虚证大鼠小肠电及小肠蠕动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