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式落砂松砂机(论文文献综述)
童复海[1](1985)在《铸造车间粉尘的防治及设施 第六讲 其他工部工艺设备的除尘》文中指出本专栏“铸造车间粉尘的防制及设施”的讲座,共计六讲至本期结束。感谢武汉重型机床厂童复海工程师对本刊工作的支持,并欢迎诸位读者对如何办好本专栏提出宝贵意见。 1986年本专栏的主讲题目是“铸造车间的噪声及控制”,共计六讲。由上海机电设计研究院施国强工程师及上海机电一局职业病防治研究所蒋国荣工程师共同撰写。
栾庆冬,刘佳[2](2019)在《年产2万吨铸钢件和3.6万吨钢锭的铸造车间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国内某铸造厂年产2万吨铸钢件和3.6万吨钢锭的铸造车间设计。本方案中熔炼工艺采用30t、10t电弧炉各1座,40tLF钢包精炼炉1座,45t VD/VOD精炼炉1座,10t、30t AOD精炼炉各1座。造型、制芯采用呋喃树脂砂生产工艺,并配备砂再生线。铸件采用抛丸表面处理,经热处理后进行探伤达到成品交验。
宋高举[3](2015)在《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有害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方向,绿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种背景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和编制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为绿色工业建筑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该评价体系,有害物控制目标已不仅仅是满足工作环境质量的要求,还需综合考虑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要求。随着工业建筑内自动化、流水线工艺布置方式的普遍应用,单体工业建筑面积随之增大,有害物排放强度、有害物种类和数量、约束性影响因素也较之前增多。据统计,我国报告职业病检出病例呈上升趋势,我国的工业能耗和制造业能耗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职业卫生有害物接触限值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规定却日益严格。传统的基于一定假设的有害物控制通风量计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要求,亟需研究符合当前发展要求的有害物源的控制技术。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为了研究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对有害物控制技术的要求,对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有害物控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典型有害物控制通风量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也是有害物控制的关键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有害物控制模型。(2)为了研究CFD方法在气流组织优化中的可靠性,采用试验测试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同一物理模型进行对比研究,通过Pearson一致性分析表明,CFD方法及其数学模型用于优化有害物控制气流组织的研究和分析是可靠的。(3)典型面有害物源——污泥堆肥车间内的有害物包括颗粒有害物、恶臭气体、水蒸气、余热等。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证明了污泥堆肥车间的典型有害物是水蒸气。为了研究水蒸气有害物在污泥堆肥车间内的有害物控制效果,建立污泥堆肥车间内的热平衡方程和定义水蒸气有害物输运能力余量参数,并对郑州某污泥堆肥车间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结构参数等,污泥堆肥车间水蒸气有害物控制通风量存在一个最佳值,且不同季节和昼夜之间水蒸气有害物控制的通风量存在差异。(4)据调研,现有污泥堆肥工程中有害物控制以采用射流通风方式为主,但存在冬季结露和室内有害物浓度超标等问题。为了优化射流通风方式在污泥堆肥车间内有害物控制效果,在射流风机出口处加装导流装置。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三种不同导流叶片角度(10°、30°、60°)的导流装置的优化效果与不加装导流装置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在射流风机出口处加装叶片角度为10°的导流装置的优化效果最好。(5)通过现场调研和文献研究,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是铸造车间的重要点有害物源。为了研究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气流组织的特点和颗粒有害物的控制效果,通过调整半密闭罩的排风口的位置和数量的方法优化气流组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气流组织特点和有害物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调整排风口数量和位置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污染物控制的效果。(6)为了评价有害物控制效果,建立了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有害物控制效果评价指标——有害物捕集率、有害物控制通风系数、工作环境有害物达标指数和处理后的空气达标指数。并对本研究中的工程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指标可以用于有害物控制效果的评价。
姜立贵,孙万柏,马淑兰[4](1997)在《铸造落砂工部粉尘污染与治理》文中指出阐述了铸造落砂工部粉尘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车间大型工段除尘改造,介绍了利用密闭式除尘罩对落砂机进行除尘及选择适合的集尘装置,组成合理的除尘系统,取得了较好的除尘效果.还介绍了对灰尘的排放加强管理,设计了升降式卸灰溜槽,指定专用罐车外运灰尘,使环境得到了净化.
胡传鼎[5](1990)在《移动式落砂机的结构及其除尘》文中研究指明 落砂时扬尘量极大,必须采取除尘措施。我们观察到吸尘罩的形式对除尘效果影响很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局部密闭罩的效果远远不如全密闭罩。对落砂机全密闭,一般是固定落砂机,移动全密闭罩使之闭合。为了与吊车配合把铸型载运到密闭罩内,落砂完后把铸件和砂箱运送到清理工部和砂箱
青岛纺织机械厂铸工车间[6](1967)在《移动式落砂松砂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厂铸工车间手工造型的湿模大中型铸件,过去落砂、背砂处理均是人工进行,工作时劳动量多,劳动强度也大。仅二个大件,开箱时就占5~6个劳动力,其背砂处理量每班约20吨,且背砂处理的质量也差,砂箱还容易被打坏(锤击),形成当时的关键。
程爱霞[7](2015)在《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内污染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铸造车间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粉尘量日益增加,其中落砂工部的粉尘产生量最高,这些粉尘会给车间环境和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针对作业环境的相关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车间作业环境中的粉尘浓度标准,铸造车间的工作环境不容忽视,因此对铸造车间重点产尘区(落砂工部)的污染物控制效果及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某铸造车间进行现场实测,了解车间项目概况并测试了铸造车间的粉尘污染情况,以铸造车间粉尘产生量较大的落砂机为研究对象,将现场实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值的一致性;利用建立的数值模型对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进行污染物控制分析,利用不均匀性系数法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并提出改进措施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优化。其研究方法和结论为优化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的设计、提高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的污染物控制效果提供参考和依据;对于相似行业的污染物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罗薇[8](2017)在《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的半密闭罩内除尘控制研究 ——以某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为例》文中提出本文通过CFD数值模拟技术对某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内气流组织对粉尘控制效果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有四个:了解罩内气流组织流动情况;通过不同的方法优化半密闭罩,以提高半密闭罩对粉尘的控制能力;模拟不同温度内热源对半密闭罩内气流组织的影响以求更加接近实际工艺环节;研究不同粒径粉尘在半密闭罩内的运动轨迹。本文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济南某铸造车间实际测试,了解铸造车间工艺流程及粉尘污染情况,以铸造车间产尘量较大的落砂工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分析现场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的一致性;利用建立的数值模型对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进行除尘控制分析,通过在半密闭罩上进风口增加风幕,改变罩体内部结构对其控制效果进行优化。考虑实际工艺环节,在半密闭罩底部增设不同温度的内热源,分析温度对半密闭罩内气流组织的影响,提出合理的温度范围。使用离散相DPM模型模拟不同粒径在半密闭罩内抽吸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分析半密闭罩对不同粒径粉尘控制效果。本文通过对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进行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半密闭罩内粉尘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相似的生产工艺提供借鉴。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国家标准以求降低工人作业环境中粉尘污染情况,因此本文基于CFD模拟技术对铸造车间落砂工部半密闭罩内除尘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李斐[9](2013)在《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新建3.6万吨铸件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识别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该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分析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针对该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同时为行政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工作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为建设单位日常管理和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生产过程卫生学调查:通过观察生产运行情况和生产工艺全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分布情况;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调查工程选址及总平面布置,认识具体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了解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等措施的落实情况;职业卫生管理调查:考察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护以及有关职业卫生资料归档情况。2.职业卫生现场检验检测法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在正常试运行情况下,现场测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实验室分析,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以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3.检查表分析法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依据、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检查要求等有关内容,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对评价项目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查与评价,确定该项目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结果:1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总体布局符合有关标准要求,若能严格执行专家组提到的工作制度及整改计划,设备布局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可降到最低,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有关要求。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2.1粉尘检测结果:本次选取36处采样点(或工种)进行检测,对其中20处采样点进行短时间接触浓度检测,结果显示仅有4个点粉尘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对12个工种进行长时间接触粉尘检测,仅有色车间的2个工种粉尘浓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对4个工种长时间采集呼吸性粉尘,全部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从以上粉尘检测结果来看,该建设项目粉尘超标点较多。2.2毒物检测结果:选取26处作业点(或工种)进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醛、苯酚、苯、甲苯、二甲苯、锰及其化合物这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个体采样或短时间定点采样,结果清理车间喷漆岗位和铸造车间调漆室短时间定点采集的样品苯浓度超标,其它毒物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2.3主要物理因素检测结果:噪声:共检测噪声作业点46个,仅有3个工种的噪声强度符合接触限值的要求;空压机房设有4检测点,3个检测点噪声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此点检测时一直未见有工人。高温:选择温度较高的二层熔炼平台和铸件浇注地点进行检测,结果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一物理有害因素》(GBZ2.2-2007)的要求。采光照明:在夜间该建设项目正常运行状况下,选取了9处工作地点进行了检测,仅4处作业地点的照度测量值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要求。3防护措施建设项目根据工艺及作业方式在厂房内设置了必要的防尘、防毒措施,但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部分超标说明这些措施不足以降低其对人体的危害,需要加强。4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建设项目关于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配备内容基本符合《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2008)的要求。5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建设项目建筑物结构形式基本符合有关卫生学要求,厂房内部分岗位的夜间照明测量值不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要求;建设项目在厂房内及厂区周围设置了一定的辅助用室,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该项目车间卫生特征为2级,以上卫生辅助用室未完全满足标准要求。6应急救援设施该公司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指挥管理应急救援工作,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培训演练,基本满足有关法律标准的要求。7职业卫生管理与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内容比较全面,基本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公司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基本符合《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的要求。结论:作业场所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存在超标现象,尤其是多数粉尘采样点的检测结果在允许范围外,喷漆相关岗位苯含量超标,多种工种噪声超过限值,所检测车间存在光照强度低的现象。防护措施防护用品配备全面,但正确使用率不高、防护作用不强。建筑卫生学上,部分岗位的夜间照明设计不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要求,辅助用室不符合标准。总体布局和设备布局、应急救援、职业卫生管理和健康监护情况基本上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由于建设项目与集团总公司距离较远,需结合建设项目实际生产情况和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建立、健全本项目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以及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增加并细化职业卫生防护的相关内容,全面落实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做好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谢一华,汤学超,孙学义[10](1992)在《呋喃树脂自硬砂车间的设计及国产化设备》文中研究指明年产3000~6000t球墨铸铁件的车间呋喃树脂砂造型生产线,其工艺流程和设备均为我国自行设计、创造的。该线自投产以来,设备运转正常。在生产中由设备的性能测定数据看,其主要设备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型产品的性能。
二、移动式落砂松砂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式落砂松砂机(论文提纲范文)
(2)年产2万吨铸钢件和3.6万吨钢锭的铸造车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纲领和工作制度 |
1.1 生产纲领 |
1.2 工作制度 |
2 主要生产工艺及流程 |
3 主要工艺说明 |
3.1 生产准备工部 |
3.2 熔炼工部 |
3.3 模铸工部 |
3.4 造型、制芯工部 |
3.5 落砂工部 |
3.6 砂再生工部 |
3.7 清理及热处理工部 |
4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卫生 |
5 结语 |
(3)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有害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技术进展及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典型有害物控制模型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指标与有害物控制的关联关系 |
2.3. 典型有害物的定义及确定方法 |
2.4 有害物控制通风量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有害物控制模式分析 |
2.6 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典型有害物控制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典型有害物控制的研究方法及计算模型验证 |
3.1 前言 |
3.2 气流组织在有害物控制中的作用、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 |
3.3 数学模型 |
3.4 物理模型 |
3.5 试验研究方案及测试仪器 |
3.6 计算模型的试验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面有害物源典型有害物控制技术研究 |
4.1 前言 |
4.2 面有害物源及其有害物分析 |
4.3 面有害物源典型有害物的确定 |
4.4 全面排风模式下典型有害物控制通风量特点分析 |
4.5 全面排风模式下气流组织的优化改进技术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点有害物源典型有害物控制技术研究 |
5.1 前言 |
5.2 点有害物源及有害物分析 |
5.3 点有害物源典型有害物的确定及优化方案 |
5.4 局部排风模式下气流组织优化及其改进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有害物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研究 |
6.1 前言 |
6.2 有害物控制效果评价指标 |
6.3 有害物捕集率的应用 |
6.4 有害物控制通风系数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内污染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铸造车间整体及局部粉尘污染现场测试 |
2.1. 车间粉尘污染物特性分析 |
2.2. 测试现场及测试方案设计 |
2.2.1 测试现场资料 |
2.2.2 测试方案设计 |
2.2.3 测试使用仪器 |
2.3. 现场测试与分析 |
2.3.1 车间整体测试结果及分析(主干道附近及6个大门口附近) |
2.3.2 车间局部测试结果及分析(落砂机半密闭罩及除尘风管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气流组织数值模拟及模型验证 |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3.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1.2 网格的划分 |
3.1.3 数值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
3.1.4 求解过程 |
3.2. 落砂机半密闭罩数值模拟结果 |
3.2.1 流场模拟及分析 |
3.2.2 进风口模拟结果及分析 |
3.2.3 出风口模拟结果及分析 |
3.3. 落砂机半密闭罩模型验证 |
3.3.1 落砂机半密闭罩内部模拟与验证 |
3.3.2 落砂机半密闭罩出风口模拟与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落砂机半密闭罩三种工况下污染物控制效果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1. 工况一(1 个排风口)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 |
4.2. 工况二(2 个排风口)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 |
4.3. 工况三(3 个排风口)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 |
4.4. 三种不同工况对污染物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均匀性系数效果评价及粉尘控制优化措施 |
5.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2. 不均匀性系数指标在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中的应用 |
5.2.1 不均匀性系数测点选取及评价模型 |
5.2.2 不均匀系数评价 |
5.2.3 不均匀系数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3. 粉尘污染物控制优化 |
5.3.1 增加空气幕对半密闭罩控尘效果的改善 |
5.3.2 其它改进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8)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的半密闭罩内除尘控制研究 ——以某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目的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案例 |
1.3.1 优化局部排风系统的文献研究 |
1.3.2 CFD数值模拟的文献研究 |
1.4 湍流、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1 湍流的模拟现状 |
1.4.2 两相流模型的发展 |
1.5 研究方法及步骤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步骤 |
2 铸造车间内外环境及落砂机半密闭罩测试 |
2.1 铸造车间外部空气质量状况 |
2.2 铸造车间内部粉尘污染现场测试及分析 |
2.2.1 车间内部环境颗粒物浓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
2.2.2 落砂机半密闭罩系统主要参数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3 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气流组织模拟及粉尘控制优化 |
3.1 气相流场的数学模型 |
3.1.1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1.2 模型网格划分 |
3.1.3 数值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设定 |
3.1.4 Fluent求解过程 |
3.2 半密闭罩内气流组织模拟与验证 |
3.2.1 收敛判断 |
3.2.2 半密闭罩气流组织模拟及验证 |
3.3 半密闭罩除尘系统优化 |
3.3.1 半密闭罩内流场分析 |
3.3.2 进风口风速模拟结果及分析 |
3.3.3 增加空气幕改善半密闭罩控尘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分别考虑增设内热源或实际粉尘粒径对粉尘流动的影响分析及半密闭罩罩体优化 |
4.1 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底部加内热源对罩内气流组织的影响 |
4.1.1 增加内热源半密闭罩模型的确立 |
4.1.2 加内热源模拟 |
4.2 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内部粉尘颗粒流动示踪 |
4.2.1 离散相模型的计算策略 |
4.2.2 颗粒运动控制方程 |
4.2.3 不同粒径粉尘颗粒运动轨迹的静态显示 |
4.3 半密闭罩罩体优化 |
4.3.1 改变半密闭罩内部结构提高半密闭罩的控尘效果 |
4.3.2 通过模拟罩内气流与粉尘的冲蚀作用对部分罩体进行加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9)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新建3.6万吨铸件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工程分析 |
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结论和建议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移动式落砂松砂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铸造车间粉尘的防治及设施 第六讲 其他工部工艺设备的除尘[J]. 童复海. 铸造机械, 1985(06)
- [2]年产2万吨铸钢件和3.6万吨钢锭的铸造车间设计[J]. 栾庆冬,刘佳. 冶金与材料, 2019(01)
- [3]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有害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D]. 宋高举. 东华大学, 2015(07)
- [4]铸造落砂工部粉尘污染与治理[J]. 姜立贵,孙万柏,马淑兰. 环境保护科学, 1997(01)
- [5]移动式落砂机的结构及其除尘[J]. 胡传鼎. 中国铸机, 1990(04)
- [6]移动式落砂松砂机[J]. 青岛纺织机械厂铸工车间. 铸造机械, 1967(05)
- [7]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内污染物控制研究[D]. 程爱霞. 西安工程大学, 2015(04)
- [8]基于CFD数值模拟技术的半密闭罩内除尘控制研究 ——以某铸造车间大型落砂机半密闭罩为例[D]. 罗薇.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9]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新建3.6万吨铸件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D]. 李斐. 山东大学, 2013(11)
- [10]呋喃树脂自硬砂车间的设计及国产化设备[J]. 谢一华,汤学超,孙学义. 中国铸机, 1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