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生育保障的法律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郁芳,付雅宁[1](2021)在《建党百年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实践历程:回顾与总结》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妇女工作融入党的建设和理想中,带领中国妇女走向解放,高效推动妇女劳动就业保障事业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我国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在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方面出台了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基本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妇女劳动就业保障的根本政治保障,妇女劳动就业保障要坚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妇女劳动就业保障要坚持政策体系的法制化和系统性,保障妇女劳动就业权益的同时要结合女性特殊权益保护,这对未来妇女劳动就业权益的保障具有指导意义。
戴诗雯[2](2021)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女职工平等就业权法律保护研究》文中认为
李静[3](2021)在《新生育政策背景下山西省育龄人群生育配套政策完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娅[4](2021)在《山西省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视域下的就业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推行以后,其推崇的少生优生等内容虽然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数量,减缓了当时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但同时也使我国从一个人口红利国家逐渐迈入低生育率国家行列,继而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为了应对人口负增长趋势带来的挑战,国家开始逐步放开生育政策,2011年、2013年、2016年我国分别出台的双独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由此相继展开。然而,政策实施效果却并不佳。调查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生育率虽然在前两年有一定提升,但是仍然远未达到预期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后女性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再生育会导致产后女性群体重返职场过程中招致更多歧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女性就业观念开始转变、就业选择逐步多元化,而劳动力市场中来自雇主、员工和顾客的就业歧视、生活中来自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社会中公共服务的缺失、法律的不完善等因素无疑加剧了产后女性就业困境,从而影响其再生育意愿。本文选取山西省中部、北部、南部各三个地区,通过对该地区的产后女性发放问卷,分析不同特征产后女性群体再生育意愿现状,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学历越高、子女数量越多、产前职务越高的产后女性目前再生育意愿越低。其次,从家庭层面、生育保障层面、公共服务层面、就业公平层面以及法律层面剖析了影响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因素,结果显示,就业公平保障满意度对再生育意愿的影响最为显着。再生育会导致产后女性在重返劳动力市场过程中面临就业歧视、职业向下发展、待遇不公平等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规避就业保障满意度因素导致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较弱的问题,根据现存不满意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完善产后女性就业保障机制,进而促进产后女性再生育。山西省处于全国低生育率行列,历年生育率总体低于全国水平,虽然研究样本不足以代表全国现状,但对于其他低生育率地区关于完善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亦对于我国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解决未来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赵乙鸿[5](2021)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下长春市女性职工生育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面二孩政策执行后,全国生育率得到了短暂的提升,但随着受生育经济支出加大、女性就业机会及其配套服务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育龄女性生育二孩的意愿受到抑制且难以形成生育行为。针对这一问题,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7年初,组织召开了“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的理念,即构建一个对生育主体及生育行为友好且生育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整体性社会环境,而生育保障政策成为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强调持续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大力推动服务管理深化改革,以解决低生育率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加快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对当前的生育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家庭生育成本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和积极福利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文献分析法对当前长春市女性职工的生育意愿及生育保障需求开展了调查分析。由此得出了生育经济保障、生育健康保障及生育就业保障三个方面的现状,并发现了其所对应的生育经济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均衡、生育健康保障内容不够多样化以及生育就业保障力度不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提出以下三方面完善长春市女性职工生育保障的对策建议:提高经济保障水平,降低家庭生育成本;丰富保健服务内容,促进健康保障多样化;加强监管和配套服务供给,优化就业保障环境。
殷露月[6](2021)在《城镇育龄职业女性二孩生育意愿和生育保障需求研究 ——以L市为例》文中提出
刘玉[7](2021)在《发达国家应对低生育困境的政策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提出人口转变指人口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转变。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较早完成人口转变。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下,扭转长期低生育水平以避免陷入经济社会发展困境一直是发达国家重点探索的人口学问题,并在鼓励生育政策实践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也迈入了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虽然我国于2015年开始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但生育率回升的效果并不明显。总和生育率持续走低给少子老龄化时代的财政负担、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等带来潜在压力,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育政策十分必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选择日本、新加坡、德国、韩国、挪威等五个在鼓励生育政策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分析其近60年的生育率变动过程,结合五国生育政策演变过程,评价其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总结其政策经验或教训,分析其对我国完善生育政策的启示,并基于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和国情特征,提出进一步鼓励生育的具体政策建议。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文章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进行概述和总结;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人口转变理论和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通过搜集和整理新加坡、韩国、德国、日本、挪威的生育率数据变动情况和生育政策演变过程,揭示各国实施鼓励生育政策的背景、政策要点、实施效果以及对我国现阶段鼓励生育政策的启示等;第四部分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基于以人为本、与国情相适应的原则,提出完善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建议。研究发现,日本、新加坡、德国、韩国、挪威五国的生育政策各具特点,分别建立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国情基础上受到对人口规律认识过程的限制、以及人口惯性的影响,多数国家没能及时把握生育政策提出和改进的时机,导致政策出台不及时,政策效果不明显。研究认为,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应以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为基础,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鼓励生育与住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育儿设施等多领域的经济社会建设相结合,注重推进和完善生育友好型的社会政策体系。
张芝毓[8](2021)在《全面二孩政策下上海市生育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资源作为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导致新生儿出生率下降,给国家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国于2016年起推行全面二孩政策,以应对挑战。然而,全国新生人口的数量并未达到政策预期。上海市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线城市,同样面临着严峻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生育保障作为提高生育率的有力支撑,通过为女性提供政策支持与经济补偿,能够有效降低生育成本,刺激生育意愿。上海市在生育保障方面的实践可以概括为四部分:完善女性“三检”及新生儿筛查;调整生育医疗费用补贴标准;增设女性奖励产假及男性陪产假;加强公共母婴设施及0-3岁托育机构建设。本文以整体性政府理论和生育成本—效用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上海市作为生育保障研究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法,调研发现上海市在生育保障实践中存在若干问题,具体表现为:生育补贴水平总体不足、生育产假落实不到位、女性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托育机构发展无法满足需求。经过研究分析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生育补贴未与消费水平同步、生育社会价值认同度低、生育支持政策不完善以及政府监管存在漏洞。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降低生育成本的角度出发,提出完善生育保障的对策建议。一是推行提高生育率特殊福利政策,增加二孩激励补贴;二是创新产假制度,建立夫妻共同育儿假;三是拓宽女性生育服务项目,多渠道提供育儿服务;四是加大政府对托育机构及用人单位的监管处罚力度。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将整体性政府理论和生育—成本效用理论应用于上海市生育保障问题,拓宽理论的应用领域。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上海市提供生育保障的政策建议,同时也为与上海市类似的一线城市提供借鉴意义。
陈秀红[9](2021)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口生育率已走向低迷,“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期望人口生育率提高的政策目标也并未达到预期。为此,国家已开始出现调整生育支持的政策导向,学界也在探讨生育支持的对策建议,但学界并未从主体行动的角度探讨生育支持的实现机制。鉴于此,本文从福利社会学视角出发,提出了“生育福利”概念,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的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构建起问题分析的主要框架,即分析国家、市场与社会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对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完善我国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有益启示。最后,提出了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并借此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根据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关于需要问题的理论探讨,从中获得对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理论启示。第一,生育福利需求来自城市女性对真实生育困境的个体感受和表达。第二,生育福利需求是历史形成的,需要是嵌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之中形成的。第三,生育福利需求不是漫无边际的各种“想要”和“偏好”。结合理论层面对生育福利需求的讨论和界定,运用质性访谈的方法来发现城市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现实困境,通过现实困境来反映福利需求。研究发现,城市女性主要面临三种生育福利需求:一是“生不起、养不起”的经济支持需求,二是“孩子谁来看”的儿童照顾服务支持需求,三是“要孩子还是要工作”的生育权益保护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福利需求。其次,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生育福利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家庭主义供给策略,家庭是福利供给的主体而非客体,国家、市场与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不足。从国家供给视角来看,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生育保险制度的设计不能有效缓解生育导致的经济压力;二是儿童医疗保障不足以缓解医疗服务市场化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增加了育儿成本。从市场供给视角来看,来自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生育保护职业福利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单位对国家强制性就业保护和生育保护制度的执行发生偏离,二是用人单位自主性生育保护职业福利存在失衡现象。从社会供给视角来看,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主要表现为:一是供给总量缺口巨大,难以满足服务需求;二是供给主体结构严重失衡,“公”退“民”进,民办营利性市场机构成为主要力量;三是供给内容重“教”轻“保”,难以满足日常照护需求;四是机构资质缺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历史传统、国家建构、福利价值以及治理结构等四个维度,对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剖析。从历史传统的角度看,生育福利供给存在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家庭的无限责任。从国家建构的角度来看,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公私边界的“流动性”。从价值基础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暂不具备福利发展的独立价值,借此分析在一定时期内为什么难以实现生育福利政策以及政府责任的大幅扩张。从政府治理来看,当前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协同以及政府社会性规制不足等问题,借此分析社会主体在生育福利供给中表现匮乏以及市场主体对女性就业权益的侵害等问题。研究发现,在推动社会化儿童照顾服务的进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二是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导致难以实现儿童照顾的社会化。另外,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严重不足,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因生育行为而导致就业权益遭到损害。再次,对不同福利体制类型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构建和完善我国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启示价值。分别选取了美国、德国、瑞典和日本四个国家。美国,在现金或实物福利供给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为主;服务支持方面,在政府选择性干预基础上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劳动力市场主体规制难以解决女性就业与生育的冲突,难以有效保护女性生育权益和就业权益。在德国,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供给主要来源于基于多方合作的社会保险以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给付;托育服务供给走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多元合作;对劳动力市场主体严格的生育保护规制较好实现了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兼容;在瑞典,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政府给予高水平、普惠性的福利津贴;托育服务供给方面,以政府公立为主,非营利组织介入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极大促进了性别平等以及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兼容,最大限度实现了女性生育保护和就业保护的双重需求;日本,在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和社会合作的保险给付为主;托育服务方面,以政府供给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使得女性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且难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基于对四个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经验总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一是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二是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三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四是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机制进行了总体框架的设计。首先,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国家的主导性责任应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重塑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权利、社会投资和性别平等四大基本理念;第二,明确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责任。其次,建立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与合作机制,从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从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最后,提出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第一,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第二,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第三,建立健全国家对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在分析福利多元主义范式实践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要使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变得更具指导价值,不应仅仅关注多元主体之间静态的、应然的规范性责任划分,更应该从动态视角关注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在福利供给中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克服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实践困境,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
范维[10](2021)在《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是世界上幅员最广的国家,横跨欧亚大陆,但一个幅员如此辽阔的国家,人口却不成比例。根据2019年的俄罗斯联邦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1日,俄罗斯全国人口为1.46亿,人口数量不多,且分布上严重失衡。其欧洲领土的人口占俄罗斯近8成的总人数,相对于幅员辽阔的的东部区域,人口密度却不足1人每平方公里。因此,对于俄罗斯来说,人口的减少是俄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俄罗斯政府为了提高人口出生率,颁布了一系列生育保障政策,借由某些社会经济政策来加速人口的增长,从而实现提高俄罗斯总人口数量的目的。针对过低生育率导致的人口危机,俄罗斯政府极度重视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解决对应的问题,确保俄罗斯的人口状态。本文在深入研究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时期的改革现实,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国生育福利政策及相关政策的改革提出建议。本文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检索俄罗斯官网及相关俄文文献、俄政府公布的政策进行梳理,采用低生育陷阱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生育成本-效用理论,作为研究俄罗斯生育保障政策发展历程的依据。以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作为研究案例,对俄罗斯生育保障政策进行分析,分析其政策改革的背景、政策特征、政策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政策改革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借鉴俄罗斯经验与教训,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育保障制度改革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生育保障的法律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生育保障的法律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建党百年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实践历程:回顾与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一、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之路的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二、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三、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
四、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发展的经验 |
(4)山西省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视域下的就业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之处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后女性 |
2.1.2 就业保障 |
2.1.3 再生育意愿 |
2.2 理论基础 |
2.2.1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
2.2.2 家庭分工理论 |
2.2.3 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理论 |
第3章 女性生育现状及就业保障制度分析 |
3.1 女性生育现状分析 |
3.1.1 女性整体生育现状 |
3.1.2 山西省女性生育现状 |
3.2 产后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分析 |
3.2.1 女性就业现状 |
3.2.2 产后女性就业现状 |
3.2.3 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现状 |
3.2.4 产后女性就业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
3.3 小结 |
第4章 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思路 |
4.1.2 变量设计 |
4.1.3 研究假设 |
4.2 调查情况描述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样本描述性分析 |
4.3 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描述性分析 |
4.3.1 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基本情况 |
4.3.2 不同年龄的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分析 |
4.3.3 不同学历的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分析 |
4.3.4 不同子女数量的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分析 |
4.3.5 不同单位性质的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分析 |
4.3.6 不同产前职务的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分析 |
4.4 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4.4.2 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4.4.3 各维度满意度分析 |
第5章 产后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国际经验借鉴 |
5.1 德国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经验 |
5.1.1 完善的生育保障措施 |
5.1.2 完善的就业支持措施 |
5.2 瑞典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经验 |
5.2.1 灵活的父母假制度 |
5.2.2 政府付费制托幼服务 |
5.3 日本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经验 |
5.3.1 规制性别歧视 |
5.3.2 多元的就业形式 |
5.4 韩国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经验 |
5.4.1 立法保障女性就业权益 |
5.4.2 女性就业培训服务 |
5.5 小结 |
第6章 完善产后女性就业保障机制建议 |
6.1 完善家庭保障促进产后女性就业 |
6.1.1 全面建立“共同育儿假”制度 |
6.1.2 鼓励隔代亲属照料 |
6.2 完善生育保障降低女性再生育成本 |
6.2.1 提高生育津贴水平 |
6.2.2 完善少儿医疗保险制度 |
6.2.3 鼓励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
6.3 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优化配套政策 |
6.3.1 优化0-3 岁儿童托育服务 |
6.3.2 提供产后女性就业培训服务 |
6.4 完善法律保障促进就业公平 |
6.4.1 明晰就业歧视定义 |
6.4.2 加强歧视监管惩戒力度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附录 产后女性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5)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下长春市女性职工生育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问卷调查法 |
1.4.2 文献分析法 |
1.4.3 访谈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生育保障 |
2.1.2 女性职工 |
2.1.3 生育友好型社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家庭生育成本理论 |
2.2.2 社会性别理论 |
2.2.3 积极福利理论 |
第3章 长春市女性职工生育意愿及生育保障需求调查分析 |
3.1 问卷基本情况 |
3.1.1 问卷设计及调查样本选取 |
3.1.2 调查样本的基本状况 |
3.2 样本生育意愿及生育保障需求调查分析 |
3.2.1 生育意愿情况 |
3.2.2 生育保障需求调查分析 |
第4章 长春市女性职工生育保障现状 |
4.1 生育经济保障现状 |
4.1.1 生育保险参保现状 |
4.1.2 医疗费用报销现状 |
4.1.3 生育津贴领取现状 |
4.2 生育健康保障现状 |
4.2.1 身体健康保障现状 |
4.2.2 心理健康保障现状 |
4.3 生育就业保障现状 |
4.3.1 就业机会及待遇保障现状 |
4.3.2 产后托育服务供给现状 |
第5章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下长春市女性职工生育保障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生育保障问题 |
5.1.1 生育经济保障水平偏低且不均衡 |
5.1.2 生育健康保障内容不够多样化 |
5.1.3 生育就业保障力度不足 |
5.2 生育保障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5.2.1 生育环境变化对生育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
5.2.2 政策实施主体缺乏有效监管 |
5.2.3 0-3 岁公共托育服务发展滞后 |
第6章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下完善长春市女性职工生育保障的对策 |
6.1 提高经济保障水平,降低家庭生育成本 |
6.1.1 提高生育津贴水平 |
6.1.2 扩大医疗费用报销范围 |
6.2 丰富保健服务内容,促进健康保障多样化 |
6.2.1 完善孕前及产后保健服务 |
6.2.2 加大持续性心理服务供给 |
6.3 加强监管和配套服务供给,优化就业保障环境 |
6.3.1 加强对政策实施主体的有效监管 |
6.3.2 促进0-3 岁托育服务的发展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发达国家应对低生育困境的政策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
一、理论和文献综述 |
(一)相关理论及概念 |
1.人口转变理论的相关概念 |
2.公共政策理论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已有研究成果评价 |
二、新加坡的鼓励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
(一)新加坡的鼓励生育政策 |
(二)新加坡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
1.生育政策调整及时,普及推广迅速 |
2.生育政策在短期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
3.生育政策在长期中实施效果趋于不明显 |
(三)新加坡鼓励生育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1.提高人口发展战略的地位 |
2.建立符合国情的鼓励生育公共服务体系 |
3.规避不婚族的大量出现 |
三、日本的鼓励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
(一)日本的鼓励生育政策 |
(二)日本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
1.鼓励生育政策未能扭转人口下降的趋势 |
2.控制人口与鼓励生育的观点相矛盾,生育政策实施效果不好 |
3.家庭育儿负担未得到充分缓解,少子化程度日益严峻 |
(三)日本鼓励生育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1.运用“互联网+”手段宏观把握人口发展趋势 |
2.明确政府和企业的主体责任,保障妇女的育儿权利 |
3.提高男性承担育儿责任的意识,创造良好的婚姻援助环境 |
四、韩国的鼓励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
(一)韩国的鼓励生育政策 |
(二)韩国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
1.生育政策错过了最佳调整时机,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 |
2.低生育文化抵消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生育水平一度跌破1.0 |
3.生育政策虽经过严格论证和柔性实施,仍导致人口性别比失衡 |
(三)韩国鼓励生育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1.取消人口控制政策 |
2.重新构建生育文化 |
3.生育政策注重人本需求 |
五、德国的鼓励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
(一)德国的鼓励生育政策 |
(二)德国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
1.产假、育儿假保护水平较高,减轻了妇女的育儿压力 |
2.社会福利政策短期中初具成效,但生育率仍存在波动现象 |
3.育儿津贴延长父母照顾婴儿时长,改善照料质量 |
(三)德国鼓励生育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1.扩大父母的产假权益 |
2.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3.提倡男性在育儿中的责任和贡献 |
六、挪威的鼓励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
(一)挪威的鼓励生育政策 |
(二)挪威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
1.鼓励生育政策成效显着,妇女生育意愿提升 |
2.塑造男性参与育儿的家庭文化对提升生育率起到关键作用 |
3.父母共同育儿推动了育儿质量提升 |
(三)挪威鼓励生育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
1.转变家庭育儿观念促进家庭平衡 |
2.探索灵活的育儿假期试点 |
3.提高政府部门对家庭生育的支持力度 |
七、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 |
(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我国生育政策的原则 |
1.以人为本的原则 |
2.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原则 |
(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我国生育政策的具体建议 |
1.动态监测人口变化及时完善生育政策 |
2.强化政府职能,构建更完善的生育公共服务体系 |
3.培育生育文化,提升结婚率,促进家庭平衡 |
4.探索育儿假相关制度,并通过试点推进 |
(三)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全面二孩政策下上海市生育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全面二孩政策 |
2.1.2 生育保障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性政府理论 |
2.2.2 生育成本—效用理论 |
第3章 上海市生育保障实践介绍 |
3.1 落实“三检”预防新生儿缺陷 |
3.1.1 开展婚检孕检产检 |
3.1.2 进行新生儿筛查 |
3.2 发放生育补贴 |
3.2.1 补贴生育医疗费用 |
3.2.2 发放生育津贴 |
3.3 增加生育产假 |
3.3.1 女性享受两项产假 |
3.3.2 设立男性陪产假 |
3.4 完善0-3岁育儿配套设施 |
3.4.1 打造“爱心妈咪小屋”品牌 |
3.4.2 开办0-3岁托育机构 |
3.5 上海市生育保障效果评价 |
第4章 上海市生育保障存在的问题 |
4.1 生育补贴水平总体不足 |
4.1.1 医疗补贴额度有限 |
4.1.2 未设二孩专项补贴 |
4.2 生育产假落实不到位 |
4.2.1 奖励产假休假不足 |
4.2.2 男性陪产假虚置 |
4.3 已育女性工作家庭难以兼顾 |
4.3.1 职业晋升空间狭窄 |
4.3.2 育儿照料服务不足 |
4.4 托育机构无法满足需求 |
4.4.1 非营利性托育机构数量有限 |
4.4.2 托育机构专业人员缺口较大 |
第5章 上海市生育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生育补贴未与消费水平同步 |
5.1.1 医疗补贴增速缓慢 |
5.1.2 二孩激励政策缺乏 |
5.2 生育社会价值认同度低 |
5.2.1 政府生育社会价值重视不够 |
5.2.2 用人单位轻视生育社会价值 |
5.3 生育支持政策不完善 |
5.3.1 女性特殊劳动权益保护不足 |
5.3.2 育儿服务政策存在缺口 |
5.4 政府监管存在漏洞 |
5.4.1 托育人员准入审核不严 |
5.4.2 女性劳动权益监管不足 |
第6章 完善上海市生育保障的对策 |
6.1 推行提高生育率特殊福利政策 |
6.1.1 探索“生育+户籍”模式 |
6.1.2 增加二孩奖励补贴 |
6.2 创新生育产假制度 |
6.2.1 建立夫妻共同育儿假 |
6.2.2 落实男性陪产假 |
6.3 拓宽女性生育服务项目 |
6.3.1 多渠道提供育儿服务 |
6.3.2 建立免费婚检制度 |
6.4 加大政府监管处罚力度 |
6.4.1 严格托育机构准入监管 |
6.4.2 加强劳动监察处罚力度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质性研究法 |
1.3 重要概念界定 |
1.3.1 福利、国家福利与社会福利 |
1.3.2 生育与生育福利 |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1.4.1 理论视角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 |
2.1.1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概念及关系的讨论 |
2.1.2 二孩政策下的人口生育率预测 |
2.1.3 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研究 |
2.1.4 “全面二孩”背景下生育支持的对策讨论 |
2.1.5 福利多元主义在中国社会福利议题研究中的应用 |
2.2 文献述评 |
第3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分析 |
3.1 关于“需求”的理论探讨和启示 |
3.1.1 “需求”的理论探讨 |
3.1.2 需求理论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启示 |
3.2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的现实需求 |
3.2.1 儿童养育的经济支持需求 |
3.2.2 儿童照顾的社会服务支持需求 |
3.2.3 生育权益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主体供给的主要问题 |
4.1 国家——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 |
4.1.1 关于“去商品化”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测度 |
4.1.2 生育福利制度“去商品化”能力弱的主要表现 |
4.2 市场——用人单位对城市女性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 |
4.2.1 关于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涵义解析 |
4.2.2 用人单位对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的主要表现 |
4.3 社会——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 |
4.3.1 社会化托育服务概念界定 |
4.3.2 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的主要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历史传统: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 |
5.1.1 对“生生不息”血缘延续的极度重视决定了家庭对孩子抚育的高度责任感 |
5.1.2 “父慈子孝”的亲子双向义务结构对家庭养育孩子形成了规范性效用 |
5.1.3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强化了女性对孩子的抚育责任 |
5.2 国家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 |
5.2.1 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工业化建设需要 |
5.2.2 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需要 |
5.2.3 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5.3 理念基础:暂不具备福利扩张的独立价值 |
5.3.1 福利国家具备福利形成和扩张的独立价值 |
5.3.2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遵循的是一种福利从属于生产的“生产主义”的发展理念 |
5.4 政府治理: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分工合作与社会性规制不足的问题9 |
5.4.1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 |
5.4.2 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 |
5.4.3 对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6.1 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 |
6.1.1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美国为例 |
6.1.2 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德国为例 |
6.1.3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瑞典为例 |
6.1.4 东亚地区发达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日本为例 |
6.2 生育福利供给国际经验的启示 |
6.2.1 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 |
6.2.2 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 |
6.2.3 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 |
6.2.4 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 |
7.1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 |
7.1.1 塑造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 |
7.1.2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供给责任 |
7.2 健全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及协同机制 |
7.2.1 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
7.2.2 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 |
7.3 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合作机制 |
7.3.1 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 |
7.3.2 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 |
7.3.3 健全国家对社会化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二章 生育福利政策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生育率 |
(二)更替生育水平 |
(三)生育福利 |
二、理论基础 |
(一)低生育陷阱理论 |
(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三)生育成本-效用理论 |
第三章 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发展历程 |
一、1991—2007 年生育福利政策 |
(一)政府刺激生育福利政策 |
(二)妇女儿童保护政策 |
(三)政府管制人工流产政策 |
二、2007 年至今生育保障政策 |
(一)加强家庭建设政策,实行生育补贴机制 |
(二)改善公民住房条件,为落实生育提供住房保障 |
(三)宣传传统价值观,倡导回归传统生育文化政策 |
第四章 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分析 |
一、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改革原因分析 |
(一)自然环境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二、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特征分析 |
(一)长期以鼓励政策为主 |
(二)多维度入手落实生育福利政策 |
三、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结果分析 |
(一)生育率有所提高 |
(二)人口数量有所增加 |
(三)居民生育意愿有所攀升 |
第五章 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一、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给我们带来的教训 |
(一)鼓励生育福利政策不宜盲目乐观 |
(二)生育资本增加引起家庭内部矛盾 |
(三)婚姻意识薄弱导致平均结婚年龄推迟 |
二、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给我们带来的经验 |
(一)循序渐进全面推进生育保障制度 |
(二)改善抚育条件和育儿设施 |
(三)树立科学的生育观 |
(四)优化医疗卫生保健相关服务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中国生育保障的法律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党百年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的实践历程:回顾与总结[J]. 王郁芳,付雅宁.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1(06)
- [2]“全面二孩”政策下女职工平等就业权法律保护研究[D]. 戴诗雯.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3]新生育政策背景下山西省育龄人群生育配套政策完善机制研究[D]. 李静.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4]山西省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视域下的就业保障机制研究[D]. 张娅.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下长春市女性职工生育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乙鸿.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6]城镇育龄职业女性二孩生育意愿和生育保障需求研究 ——以L市为例[D]. 殷露月.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7]发达国家应对低生育困境的政策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刘玉. 延安大学, 2021(12)
- [8]全面二孩政策下上海市生育保障问题研究[D]. 张芝毓. 山东大学, 2021
- [9]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D]. 陈秀红. 山东大学, 2021(10)
- [10]俄罗斯生育福利政策研究[D]. 范维.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