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南行日记》(论文文献综述)
林承节[1](1985)在《马建忠、吴广霈的印度之行和他们的南行日记》文中研究说明 近代时期,曾有个中国专使衔命赴印,拜会印度总督和有关高级官员,就鸦片专售问题进行商谈。他就是马建忠,是1881年(光绪七年)受清廷北洋大臣李鸿章面谕担当此项使命的。同行的有他的好友、当时的名士吴广霈。6月24日(阴历,下同),他们从天津乘船首途香港,由港换船南行,经西贡、新加坡,于闰7月5日抵印度加尔各答。在印停留25天,8月1日从孟买乘船返国,8月26日抵上海。此行共三日有余,留下了宝贵记载。马建忠写有《南行汜》,吴广霈写有《南行日记》。这是近代少有的中国人写的印度游记,不仅记述了这次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记录了在印度的所见所闻,写下了作者的观感、联想。
陈明[2](2018)在《从旅行史料看中国历代行者对印度文化的认知》文中指出自古以来,中印交流密切。从晋唐的求法高僧,到近代肩负使命的官员,乃至现代的学人与普通民众,国人赴印不绝于途,留下了大量的旅行史料。这些跨文化旅行的游记记录了国人对不同时期印度文化的认知,对深入理解印度文化沿革及其价值观的演变,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王杨红[3](2018)在《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文中提出1782-1914年是中—暹关系由传统朝贡体制向近现代外交变迁的时期。对这一转变历程的研究,不仅是深刻明晰、探讨两国关系的需要,还是抚今追古,继往开来,为当下两国乃至中国—东南亚关系提供借鉴的应有之义。1782年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不断遣使清廷,使中—暹传统朝贡关系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此后直至鸦片战争前,拉玛二世、三世先后遵照执行,努力维持朝贡关系,不曾更易。但鸦片战争后,两国朝贡关系面临变局,开始疏离、中衰。1853年6月使团遇劫事件后不及两年,包令条约签订,暹罗被西方列强敲开大门,而蒙固王对中—暹关系的看法亦有所转变,两国朝贡关系就此中断。对于1862-1888年广东、福建地方官的数次催贡,暹廷均采取模棱两可的拖延策略,为此甚至提出并坚持改道天津进贡的建议。但这一路线与传统朝贡体例不符,为清廷所拒绝。至1893年,在北榄事变的催化下,清廷以承认暹罗独立的方式,终结了两国的朝贡关系。两国朝贡关系中断后,订约设领之议亦在中国萌芽、成形。受1906年那空猜西亲王访华影响,基于彼此互为独立国的中—暹订约呼声开始高涨,其目的在于保护华人。1907年杨士琦访暹拉开了中—暹订约交涉的序幕。杨氏返国后,1908年两国驻法公使开始交涉订约事宜。但双方在华人问题上针锋相对,清廷欲设领保护华人,暹廷却认为华人乃本国国民,无需中国保护,订约交涉遂陷入僵局。1909年3月28日,清廷颁布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国籍法;1913年4月10日,暹廷颁布同时采用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的国籍法,与中国国籍法存在根本差异。这使得暹罗华人“双重国籍”问题明朗化。1910年曼谷华人罢工、1910-1913年暹罗中华总商会申请立案,均让暹罗政府意识到中国势力介入的可怕。1914年拉玛六世所着《东方犹太》的问世,则意味着暹罗政府强力管理、同化华人的肇始。“华人问题”自此成为两国订约交涉的焦点和痼疾所在。
罗小霞,周城敏[4](2021)在《晚清士人的邻邦认知与自我审视——以吴广霈《南行日记》为中心》文中指出吴广霈陪同马建忠赴印度商讨鸦片专售事宜,撰《南行日记》记载此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沿途见闻。邻邦社会实态与新奇器物带给吴广霈一定冲击,其亚洲时局观念也由此发生改变,变法革新认知进一步加深。本文以吴广霈《南行日记》为中心,考察十九世纪晚期的印度与东南亚国家,了解晚清士人对邻邦的认知及自我审视。
赵红卫[5](2012)在《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悠远而厚重的齐鲁历史文化孕育了生机勃勃的世家文化与文学,继两汉山东文化世家的一度繁荣之后,明清时期成为山东文化世家兴起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山东文化世家往往以科举起家,仕宦人数众多,许多世家大族历明清两朝而长盛不衰,形成了内蕴丰厚的家族文化与文学,对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学诸多领域影响深远,在传承和发展齐鲁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安丘曹氏自明代初年移籍山东以来,以儒起家,兴盛于明清两朝,不仅科举仕宦人数众多,政绩显赫,而且家风严谨,家学深厚,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文学成果,在山东文化世家的发展演变中具有典型性,在文化的视域中研究安丘曹氏家族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论文分为七部分,导言扼要论述了明清安丘曹氏家族研究的意义,明清安丘曹氏家族学术研究回顾,明清安丘曹氏家族研究方法及结论。一至六章分别论述了明清安丘曹氏的仕宦与发展;文化视域中的安丘曹氏家族文学创作;安丘曹氏的家族教育与家风;安丘曹氏家族的文学交游;曹贞吉与珂雪诗词;曹申吉生平宦绩考辨及文学成就等论题。第一章,明清安丘曹氏的仕宦与发展。明代初年,安丘曹氏一世祖曹德由曹州移籍山东安丘,以农耕为业,自第五世祖曹滕始习儒术,明中后期,安丘曹氏家族的科举仕宦逐渐兴盛,经历明清易代之际家族科举事业的式微,清代前中期安丘曹氏在科举、仕宦、文学等各个方面达了最辉煌的鼎盛期。并在科举仕宦中显现出一定的家族特色,其仕宦特点突出表现在:家族成员多任地方官职,以地方性影响为主;出仕率高,勇于任事,克己奉公;为官清正廉洁,公务勤谨;体恤民情,以民为本;注重地方教育事业等等。安丘曹氏家族历明清两朝,科第累世十分长,与山东许多科举世家的家族史近似,其形成与兴盛的原因大体如下:明清朝廷对科举的重视,是其社会根源;山东及安丘地区浓郁的科举风气可谓其科举兴盛的文化背景;安丘曹氏家族累世积累的经济实力为家族成员提供了应试的经济保障;以科举为重的家族教育,则为族人应举提供了精神激励和教育支持,尤其是随着家族文化底蕴的日益丰厚与传承,为曹氏后辈家族成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姻亲之间的相互扶持也为曹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末民初,安丘曹氏本着经世致用,顺应潮流的家族文化精神,纷纷进入新学堂,在新的教育体制下仍然人才辈出,保持了家族旺盛的生命力。第二章,文化视域中的安丘曹氏家族文学创作研究。第一节论述了安丘曹氏的诗文词创作成就。安丘曹氏家族文献遗存非常丰富,在明清两朝有十八人因文学创作成就突出,入各级史志艺文考、文苑传等。第二节论述了曹氏家族创作的文化精神。安丘曹氏以强烈的家族意识,在家学传承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文化精神。首先,安丘曹氏家族向以经世致用的儒家文化为家学门风的精神内核,关注民生,仁民爱物亦成为曹氏家族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端。其次,儒家文化在注重修身养性的同时也注重内省自视,基于此,安丘曹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中,更是充满了历代家族成员对于社会人生喜怒哀惧的吟唱与哲理思考,其中饱含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究与追寻。再次,浸润于既博大精深又兼收并蓄的齐鲁文化之中,独出机杼不拘一格的创新意识亦时时贯穿于曹氏文学创作的文化精神之中。第三节论述了区域文化与曹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安丘曹氏家族成员宦游各方,在长期的仕宦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域文化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其文学创作,而其中齐鲁的山川风物、文化特色又更深刻的影响着安丘曹氏家族的文学创作。第三章,清前中期安丘曹氏家族的文学交游。清代前中期安丘曹氏在文学、仕宦上都达到了顶峰,在清初的政治风云变幻和清初的文学转型中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家族的社会交游之中,安丘曹氏在交游上亦秉承了端方质朴的家风,交游中重志趣相投,崇义黜利,在文学上互相唱和,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在仕途中彼此慰藉。清代前中期曹氏家族以曹贞吉、曹申吉为代表,较有影响的文学交游活动大略集中在京师、山东、安徽、贵州等地,并以出色的文学创作实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论文从四个方面考察了安丘曹氏的文学交游:一、安丘曹氏交游与京师文学圈,包括曹申吉、曹贞吉与五友的交游;曹贞吉与王士禛、金台十子的交游;曹贞吉与京师词坛词人的交游。二、安丘曹氏交游与山左文学圈,考察了安丘曹氏与清前中期山左文学圈及山东文化世家的交游。三、曹氏兄弟在安徽、贵州的文学交游,曹贞吉、曹申吉因任职原因分别在安徽、贵州以广泛的文学交游在清初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曹氏与清初遗民、僧人的交游也是曹氏交游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第四章,安丘曹氏的家族教育与家风。第一节考察了安丘曹氏重教尚文的家族教育传统,曹氏家族教育方式非常丰富,诸如耳提面命的家庭教育、家训教育、修谱祭祖的敬宗教育、私塾教育等等,曹氏家族在教育中又坚持首重科举教育,有余力才学“文”的轻重原则,保证了家族科举仕宦的发达。第二节考察了安丘曹氏家族家风文化特点。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占居主导地位,安丘曹氏家族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孝悌”与“节义”传家,以“忠贞”与“济世”兴邦,当然,在封建体制下,曹氏忠孝节义之门风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时代局限性。第三节考察了母教与安丘曹氏家风的传承。母教在安丘曹氏的家风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安丘曹氏注重对家族中女性的传统妇德教育,家族中的女性平日助夫教子,在遭遇夫君亡故的情况下,又往往或是独立以寡母的身份教子成才,或是同时借助外家的力量教育子弟,在家族文化门风的传承与延续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安丘曹氏家族的母教又往往不是由母亲直接指导学业,而是通过道德教化而促成家族子弟的学业事功,以垂范教子的方式,表现出对家学门风的主动承继。安丘曹氏家族历代母教的典型事例及其对家族兴衰的的作用,可以见微知着的折射出母教与明清时期山东文化世家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五章,曹贞吉与珂雪诗词。曹贞吉在清初诗坛流派纷争、诗风融变的过程中,其诗歌博采众长而最终能自成一家,对清初诗歌摆脱明诗余绪走上形成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产生了积极影响。本章第一节考察论述了曹贞吉及其诗词创作活动,包括:一、曹贞吉生平考略;二、曹贞吉作品结集考略;三、曹贞吉早期诗歌与济南诗派;四、《四库全书》独收清词别集《珂雪词》原因探析;五、曹贞吉的诗词创作理论。第二节《珂雪词》与清初词坛,论述了清初词坛对《珂雪词》创作的影响及《珂雪词》对清初词坛变革的贡献,曹贞吉《珂雪词》在清初推尊词体的背景下产生,以丰富而具有现实性的题材,以雅正之思,典雅之辞,既具嵚奇磊落、雄深苍稳、寄托遥深之风旨,又兼幽细深婉,豪放与婉约兼胜的清雅缠绵之词风,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第三节曹贞吉诗歌与清初诗坛,曹贞吉在诗歌创作上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意识的突破和创新,开创性的创作大量书信诗词,在诗歌题材纪实性、生活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突破;其山水纪游诗善于选取雄奇险峻的景物,融入丰富的人文意蕴,豪放跌宕,嵚奇磊落,在清代山水诗歌中独具特色。曹贞吉诗歌无论在题材、诗境还是写作技巧等各个方面,都以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在清初诗歌的流派纷争之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第六章,论述了“曹氏之贾谊”曹申吉。曹申吉早慧早达,但却在清初三藩之乱中英年早逝,以身殉国,因被执黔中七年期间,与朝廷亲人音信隔绝,甚而一度被诬为逆臣,从而引起长时间以来的忠逆之辩,本文据多方史实,再度肯定了曹申吉的忠诚与殉于国难的事实。曹申吉知遇两朝,政治功绩显赫,但也因其仕途的畅达,宦绩的卓异,而至文名为官名所掩,但曹申吉诗文俱佳,不论是作品数量还是质量,都足以在清初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曹申吉诗歌创作随其仕宦经历诗风特点呈现比较明显的三个阶段:一是早期诗歌创作诗学盛唐,追随其外祖刘正宗倡导的济南诗派;一是转益多师,深具宋诗风貌,清苍沉稳的中期诗歌;一是陷贼黔中期间,以血泪写就,哀凄欲绝,风格独具的晚期诗歌。曹申吉诗歌的创作历程及诗歌审美风貌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清初诗歌诗风融变的过程。
章可[6](2019)在《透镜:晚清国人印度游记中的二重观照》文中提出引言中国与印度同为亚洲古文明,彼此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历代往来两地之人也绵绵不绝。在宋代以前,中国已有如法显、玄奘等佛教高僧赴印度求证佛法,两方交流中的"佛教因素"在唐代趋入高峰①。宋元以后,海路渐开,商贸勃兴,又极大改变了交流的途径和面貌②。到晚清时代,由海路至印度已成通途,康有
张茜[7](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程美宝[8](2008)在《罗香林早年人种学与民族学的理念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20世纪的中国史家中,罗香林是属于自少壮时期便开始运用民俗学、民族学和人种学等学科,探讨中国民族的形成与特性的佼佼者之一。1932年,他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之托,用体质人类学的方法,赴广州、曲江、南雄等地进行实地调查。从罗香林的笔记可见,他当时阅读了不少相关的论着,制定了十分详细的研究计划,虽然其计划最后因种种客观条件而未竟成功,但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间,罗香林陆续发表了多部中国民族史的着作,对客家研究着力尤多。在今天看来,罗氏的人种学理念和论述固有其时代的局限,但其身体力行地从事实地考察,锲而不舍地寻求其他社会科学的治学路径,可以说是代表了20世纪中国史学家对梁启超在世纪初提出的"新史学"研究的一种躬行实践。
主父志波[9](2010)在《安丘曹氏及其文学》文中认为以曹贞吉为代表的安丘曹氏,在清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世家,《四库全书》所收录的唯一一部清人词别集,就是安丘曹贞吉的《珂雪词》。清代填词之道复兴,词坛大家比比皆是,如陈维崧、朱彝尊等人,但《四库全书》独收珂雪之词,足以证明曹贞吉在清初词坛上的重要地位及成就。山左在中国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宋代曾出现过李清照、辛弃疾两位重要词人,分别以婉约、豪放之风傲视词坛。在清代词学振兴之际,安丘曹氏又以“风华掩映,寄托遥深”之词,与江南词坛平分秋色,又与顾贞观、纳兰性德被时人称为“京华三绝”。曹贞吉除了以《珂雪词》着称于世外,其诗歌创作在清初诗坛亦占有重要位置,与清初由唐入宋的诗风转变有着重要的关系。王士禛曾选刻《十子诗略》,入选者被称为“金台十子”,曹贞吉就是其中一位。赵执信曾在《谈龙录》中称“国朝诗人,山左为盛”,又将曹贞吉与王士禛等人并举。曹贞吉的弟弟曹申吉,颇得顺康两帝的青睐,二十九岁即已身列九卿,康熙十年又出任贵州巡抚,当时的大臣皆谓其前途无量。不幸的是,康熙十九年夏,曹申吉“蜡书赴阙,密陈机宜,为贼所觉,劫归云南”,事后竟罹难滇南,可见曹申吉与康熙一朝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曹申吉除了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外,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亦值得研究。其实曹申吉的诗歌成就,要远超其兄曹贞吉,但由于他身陷“从逆”这一历史公案,当时人限于种种不便,一直对其有所隐晦。再加上自其罹难后,其《澹余前集》四卷,版即漫漶无存,以致后来研究者,对其少有问津。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那就是曹氏兄弟又与清初山左诗人刘正宗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刘正宗是曹贞吉、曹申吉的外祖,深受顺治帝的宠爱,曾一度权倾朝野,“诗主历下,与太仓、娄东异帙”。自其遭遇弹劾后,由于门户之见,“江南人选诗多不及之”,以致其在清初文坛上默默无闻。但曹申吉的创作,深受刘正宗影响,与其有着深厚的渊源。受家学渊源影响,安丘曹氏其他人也多有着述,虽成就不及曹贞吉、曹申吉,但都是构成这个文学世家不可缺少的成分。安丘曹氏不仅是一个文学世家,同时又是一个廉洁爱民的仕宦之家。曹氏后人为官者,虽然官位不高,没有超过曹申吉者,但都能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如遂溪令曹湛,勤政爱民,当其谢病辞归之日,当地居民为其建立生词,送行者不下千万,更有送至两百里之外者,在曹氏为官者中,类此者比比皆是。安丘曹氏自明洪武初年,奉牒迁至安丘,到民国年间,其人口繁衍已达五千有余,至今已有三十余世,其间更有徙居外地者,如江苏、安徽、山西、辽宁、吉林、沈阳等地。安丘曹氏五世始以儒起家,据统计,至道光年间,其族得甲第者八人,乡举者八人,明经三十四人,国学一百零三人,乡学一百五十人,出仕者二十三人,就职者二十五人,貤封者十二人,恩癊二人。安丘曹氏除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说,单就其家族的发展兴盛,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个案。但目前学者,仅仅集中于《珂雪词》的研究,大都专注于分析珂雪之词的艺术特色以及部分词作的注释。另外由于研究视角的狭隘,更有许多研究者在曹贞吉的词派倾向上,得出不恰当的结论。目前虽有人研究曹贞吉行年,但仅是简单勾勒,甚为粗疏不全。至于安丘曹氏其他人士,更是少有人问津。所以,很有必要对安丘曹氏作整体的研究,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家族发展史上,乃至于清初鼎革之际的国家命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地域文化和发掘乡邦文献,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主要从安丘曹氏世系、人物、着述、交游唱和及文学渊源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既突出重点,又涉及全面。就本文的创新性而言,可以说几乎是目前研究者所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即使其他研究者稍有涉及,但其研究不够透彻,结论也有些偏颇。比如一直困扰学界的安丘曹氏世系问题,安丘曹氏整体着述情况等。再如曹贞吉的交游唱和情况,一直没有人仔细梳理,以致影响到对《珂雪词》的研究,更有将其交游唱和张冠李戴者。本文《交游唱和考》一章,仔细梳理了曹贞吉等人的交游唱和,澄清了许多事实,纠正了很多研究者的错误。在《文学渊源考》一章中,主要考察了曹贞吉、曹申吉等人的文学渊源及其诗风变化。采取了一种较为宽泛的视角,并不仅局限于文学风格、艺术特色的渊源考察,而且还包括作者的师承、授受,以及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所受到的影响等方面。并且结合交游唱和情况,澄清了目前许多研究者的误解。本文除了绪论、结语外,主要分以下五章:第一章世系考。本章重在考察安丘曹氏世系,并根据新发现的曹氏族谱绘制了安丘曹氏简谱,目前困扰研究者的安丘曹氏世系问题籍此得以解决。本章还介绍这部罕见族谱的发现过程及其内容,以供研究者参考。另外,还对这部族谱的价值作了初步的研究,发现这部族谱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比如此谱中的文献资料,对于澄清曹申吉殉节之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此谱在校勘、辑佚上也有着重要作用,比如籍此族谱,可以校勘《黄宗羲全集》中的部分错误。第二章人物考。本章根据各种史志及传记资料,全面考察了安丘曹氏诸人的行履事迹,使人们可以在整体上认识安丘曹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并对曹贞吉、曹申吉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简单的人物考述,看似并无多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结合其他问题来看待人物考述,则会别有洞天。比如安丘曹氏自曹贞吉、曹申吉后,虽受家学渊源影响,能文者较多,但创作质量都不及曹贞吉、曹申吉二人,其实这与他们的科场不利,限制了他们的交游层次有很大关系。再如曹氏后人着述,少有刻本,主要原因是曹氏为官清廉,宦橐如洗,致使他们没有多余的资本刊刻文集。第三章着述考。本章根据各种目录、史志及传记资料,详细考察安丘曹氏着述。安丘曹氏着述有迹可寻的几近百种,而存世者如果剔除重复,仅有二十余种,大部分属于文学作品。对这些存世着作,皆作提要式的介绍,列出主要版本及馆藏出处,亦纠正了许多着录者的错误。第四章交游唱和考。由于曹贞吉的身份特殊,其交游十分广泛,他与清初文坛重要人士都有交往,如王士禛、陈维松、朱彝尊、赵执信等人。其他如戏曲作家、理学家、数学家、画家、说书艺人等,都与他有着密切的往来。曹申吉虽官至九卿,但由于其英年早逝,交游范围不及其兄。本章主要选取了曹贞吉、曹申吉等人作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年谱的形式行文,详细考察了他们交游唱和的时间地点,并且考察了影响他们交往的诸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历史事件的影响,如曹申吉罹难滇南,对曹贞吉与王士禛、汪懋麟等人关系的影响;还有人格品性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如李良年的不善干谒,吴雯的邋遢生活方式等等,都对他们的交往产生了影响。本章还纠正了许多研究者的错误,如部分作品的创作时间,再如将其交游唱和张冠李戴者等等。第五章文学渊源考。本章主要以曹贞吉、曹申吉等人为重点,采取了一种较为宽泛的视角,并不仅局限于文学风格、艺术特色的渊源考察,而且还包括他们的师承、授受,以及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所受到的影响等方面。并且结合交游唱和情况,澄清了目前许多研究者的误解,如目前有人提出曹贞吉前期词风受陈维崧影响,接近阳羡词派,后期受朱彝尊影响,接近浙西派;或者有人直接将曹贞吉看做阳羡派的人物。如果能结合曹贞吉的交游情况及创作情况来考察,将会发现这些观点很不恰当。其实曹贞吉词无论是在师法对象上,还是艺术风格上,甚至在是吟咏题材上,都与浙西派有惊人的相似。若再将曹贞吉与浙西派诸人结识的时间,还有与浙西派人士的关系考虑在内,如果不计地域因素而能将王士禛列于广陵词派,那曹贞吉应该算是浙西派的重要人物。本章还对曹贞吉诗风由唐入宋的文坛背景及原因作了探讨。结合时事,对曹申吉的诗风变化也作了分析。对曹霖的词学渊源也考了简要考察。在结语部分中,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对安丘曹氏的发展兴盛以及其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问题,作了简明扼要的考察。
张诗洋[10](2017)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四友堂里言》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戏曲之最珍贵者,为清代传奇《四友堂里言》。作者黄鉽生卒不详,作品亦鲜有研究提及,今据静嘉堂所藏《痛思堂日记》,略可考见其生平行实。此清稿本《四友堂里言》较国内吴晓铃氏旧藏本,在文本内容和点评方面,均经过作者本人的改动,为文人抒怀所作之案头阅读本戏曲,亦可见黄鉽晚年思想之变化。
二、关于《南行日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南行日记》(论文提纲范文)
(2)从旅行史料看中国历代行者对印度文化的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天佛国”:从求法高僧到中土海客对印度的书写 |
(一) 《佛国记》:对天竺佛国的认知发端 |
(二) 《大唐西域记》:有关五天竺的全方位认知 |
(三) 唐中期及之后对天竺的书写 |
二、“殖民记忆”:晚清时期中国行者在印度的游记 |
(一) 《游历刍言》:近代中国人深入印度内地的考察记录 |
(二) 《南行记》与《南行日记》中的印度 |
(三) 《印度游记》中的观感 |
三、“觉醒之地”:民国时期中国行者在印度的游记见闻 |
(一) 《天竺游踪琐记》 |
(二) 民国时期中国行者所写的单篇印度游记 |
结语 |
(3)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史料说明 |
第一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恢复(1767-1782) |
第一节 缅甸入侵与郑信复国 |
第二节 郑信遣使清廷 |
一、郑信首次遣使受挫(1767-1771) |
二、郑信第二次遣使与中—暹关系的发展(1771-1777) |
三、郑信第三次遣使及1781年进贡(1777-1782) |
第二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延续、发展与中衰(1782-1851) |
第一节 拉玛一世与清廷的关系(1782-1809) |
一、拉玛一世的即位与请封(1782-1788) |
二、两国朝贡关系的密切——拉玛一世的其他遣使(1788-1809) |
第二节 拉玛二世、三世维系朝贡关系的努力(1810-1839) |
一、拉玛二世的遣使(1810-1824) |
二、鸦片战争前拉玛三世的遣使(1825-1839) |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暹朝贡关系的中衰(1840-1851) |
第三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中断与终结(1851-1893) |
第一节 蒙固王的遣使与使团遇劫事件(1851-1853) |
一、蒙固王的登基与第一次遣使(1851-1852) |
二、蒙固王第二次遣使与使团遇劫(1852-1853) |
第二节 蒙固王对中—暹关系看法的转变(1853-1868) |
一、暹使拜会包令与包令访暹的酝酿(1854-1855) |
二、包令条约的签订与清廷的反应(1855-1856) |
三、蒙固王1857年对中国时局的看法与清廷1862-1863年催贡 |
四、蒙固王1868年对华关系布告 |
第三节 中—暹传统朝贡关系的终结(1869-1893) |
一、天津路线的提出与僵持(1869-1880) |
二、1882年朱拉隆功正式拒绝进贡? |
三、温宗彦、郑观应、王荣和等访暹——朝贡关系的落日余晖(1884-1888) |
四、朝贡关系之终结——北榄事变的催化(1893) |
第四章 两国订约设领——从提议到早期交涉(1867-1914) |
第一节 订约设领之议的提出与演进(1867-1907) |
一、订约设领之议的萌芽与成形(1867-1906) |
二、那空猜西亲王访华与订约呼声的高涨(1906-1907) |
第二节 两国订约的早期交涉(1907-1914) |
一、杨士琦访暹与暹廷的因应(1907) |
二、两国订约交涉的起始与停顿(1908-1909) |
三、曼谷华人罢工与两国订约交涉的重启(1910-1914) |
第三节 华人问题——两国订约交涉的焦点与痼疾 |
一、暹罗中华总商会的成立及其立案之曲折(1910-1913) |
二、暹罗华人问题与设领纷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晚清士人的邻邦认知与自我审视——以吴广霈《南行日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吴广霈《南行日记》源流考 |
二、南行途中的邻邦认知与自我审视 |
(一)鸦片之虑开启的印度之旅 |
(二)沿途邻邦的风土人情与“近代化” |
1.自来水。 |
2.蓄物园。 |
3.火车。 |
4.桥梁建设。 |
5.博览院。 |
6.西剧院。 |
(三)《海国图志》的考察辩正 |
(四)“亚洲时局”观念与变法革新认知 |
三、关注东南亚华侨的境遇 |
四、结语 |
(5)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一、明清安丘曹氏家族研究的意义 |
二、明清安丘曹氏家族学术研究回顾 |
三、明清安丘曹氏家族研究方法及结论 |
第一章 科第蝉联---明清安丘曹氏的仕宦与发展 |
第一节 由农耕之家向诗书雅道——明前期安丘曹氏溯源 |
一、占籍连池 |
二、以儒起家 |
第二节 仕宦方荣——明中后期的安丘曹氏家族的兴盛 |
一、麟凤多才振家声 |
二、明中后期安丘曹氏家族成员宦绩考述 |
三、安丘曹氏科举家族形成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明清易代之际的安丘曹氏家族 |
一、科举仕宦的式微 |
二、经世致用,勇于任事的价值取向 |
第四节 趋于鼎盛——清前中期安丘曹氏家族的再度辉煌 |
一、龙凤兄弟,渊源有自 |
二、科举连绵,锦上添花 |
三、仕宦政绩及特点 |
四、科甲鼎盛之因 |
第五节 流风余韵——清晚期安丘曹氏家族的转型 |
一、盛世繁华,渐行渐远 |
二、清末民初安丘曹氏家族的转型 |
第二章 文化视域中的安丘曹氏家族文学 |
第一节 安丘曹氏的诗文词创作成就 |
一、家族文献着述考略 |
二、家学渊源与承继 |
第二节 曹氏家族创作的文化精神辨析 |
一、家国之念----儒者之文学 |
二、身世之慨- -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
三、文学创作中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
第三节 区域文化与曹氏家族的文学创作 |
一、山川风物与曹氏文学 |
二、山左人文环境与曹氏文学 |
第三章 安丘曹氏家族的文学交游 |
第一节 安丘曹氏交游与京师文学圈 |
一、曹申吉、曹贞吉与五友的交游 |
二、曹贞吉与王士禛、金台十子的交游 |
三、曹贞吉交游与京师词坛 |
第二节 安丘曹氏交游与山左文学圈 |
一、安丘曹氏与山左文学圈 |
二、曹氏家族与山东文化世家的家族世交 |
第三节 诗文之交与仕途挚友---曹氏兄弟在安徽、贵州的文学交游 |
一、曹贞吉在安徽的文学交游 |
二、曹申吉的黔中交游 |
第四节 兴亡话题与隐逸情节---与清初遗民、僧人的交游 |
一、与清初遗民的交游 |
二、与僧人的交游 |
第四章 尊儒重教---安丘曹氏的家族教育与家风 |
第一节 重教尚文的家族教育传统 |
一、重教传统与丰富的教育方式 |
二、首重科举教育 |
三、有余力则学“文” |
第二节 安丘曹氏家族家风文化特点 |
一、对儒学的选择---家风基调的奠定 |
二、“孝悌”与“节义”传家 |
三、“忠贞”与“济世”兴邦 |
四、曹氏忠孝节义之门风的时代局限性 |
第三节 母教与安丘曹氏家风的传承 |
一、安丘曹氏注重对家族中女性的传统妇德教育 |
二、母教的主要内容 |
三、母教实施的方式特点 |
第五章 英辞风誉,播于寰宇----曹贞吉与珂雪诗词 |
第一节 曹贞吉及其诗词创作活动 |
一、曹贞吉生平考略 |
二、曹贞吉作品结集考略 |
三、曹贞吉早期诗歌与济南诗派 |
四、《四库全书》独收清词别集《珂雪词》原因探析 |
五、曹贞吉的诗词创作理论 |
第二节 《珂雪词》与清初词坛 |
一、清初词坛对《珂雪词》创作的影响 |
二、《珂雪词》对清初词坛变革的贡献 |
第三节 曹贞吉诗歌与清初诗坛 |
一、山水纪游诗 |
二、书信诗词 |
第六章 “曹氏之贾谊”---曹申吉 |
第一节 曹申吉生平考略 |
一、有声黉序 |
二、青云平步 |
三、羁留黔中 |
四、忠逆之辩 |
第二节 知遇两朝---曹申吉宦绩考述 |
一、弱冠登九列---曹申吉顺治朝宦绩考述 |
二、竭智尽忠---曹申吉康熙朝宦绩考述 |
第三节 身负芳名早---曹申吉的文学成就 |
一、曹申吉作品概述 |
二、曹申吉与清初诗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后记 |
(7)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综述 |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清代山东经济 |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
第二章 济南地区 |
第一节 王士祯 |
第二节 蒲松龄 |
第三节 田雯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一、新城王氏 |
二、淄川王氏 |
三、历城朱氏 |
四、德州田氏 |
第三章 青州地区 |
第一节 赵执信 |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
第三节 丁耀亢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一、安丘曹氏 |
二、诸城刘氏 |
三、诸城相州王氏 |
第四章 兖州地区 |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
第二节 黄恩彤 |
第三节 文学家族 |
一、曲阜孔氏 |
二、曲阜颜氏 |
三、济宁潘氏 |
第五章 胶东地区 |
第一节 宋琬 |
第二节 高密诗派 |
一、高密三单 |
二、高密三李 |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
第五节 文学家族 |
一、福山王氏 |
二、文登于氏 |
三、文登毕氏 |
四、即墨黄氏 |
五、掖县赵氏 |
六、高密单氏 |
第六章 其他地区 |
第一节 吴重熹 |
第二节 文学家族 |
一、海丰吴氏 |
二、惠民李氏 |
三、曹县万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
一、济南 |
二、兖州 |
三、青州 |
四、登州 |
五、莱州 |
六、泰安 |
七、沂州 |
八、曹州 |
九、东昌 |
十、武定 |
致谢 |
(9)安丘曹氏及其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缘起 |
二、目前研究状况 |
三、论文解决的问题 |
第一章 世系考 |
概述 |
第一节 《安丘曹氏族谱》的发现及其内容 |
第二节 《安丘曹氏族谱》的史料和社会学价值 |
第三节 世系考 |
第二章 人物考 |
概述 |
第一节 文学 |
第二节 廉吏 |
第三节 笃行 |
第四节 其他 |
第三章 着述考 |
概述 |
第一节 曹贞吉着述考 |
第二节 曹申吉着述考 |
第三节 安丘曹氏其他人着述考 |
第四章 交游唱和考 |
概述 |
第一节 曹贞吉交友唱和考 |
第二节 曹申吉交游唱和考 |
第三节 曹元询与汪喜孙交游唱和考 |
第五章 文学渊源考 |
概述 |
第一节 曹贞吉文学渊源考及其他 |
第二节 曹申吉文学渊源考及其他 |
第三节 曹霖词学渊源考 |
结语:关于安丘曹氏及其文学的若干思考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着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四友堂里言》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四友堂里言》版本述略 |
二、黄鉽生卒行年考 |
三、《四友堂里言》考 |
四、关于《南行日记》(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建忠、吴广霈的印度之行和他们的南行日记[J]. 林承节. 南亚研究, 1985(02)
- [2]从旅行史料看中国历代行者对印度文化的认知[J]. 陈明.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8(03)
- [3]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D]. 王杨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4]晚清士人的邻邦认知与自我审视——以吴广霈《南行日记》为中心[J]. 罗小霞,周城敏.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12)
- [5]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 赵红卫.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6]透镜:晚清国人印度游记中的二重观照[J]. 章可. 新史学, 2019(02)
- [7]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8]罗香林早年人种学与民族学的理念与实践[J]. 程美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9]安丘曹氏及其文学[D]. 主父志波. 山东大学, 2010(10)
- [10]日本静嘉堂文库藏《四友堂里言》考[J]. 张诗洋. 戏曲艺术,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