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轮计算问题求精确解的方法

吊轮计算问题求精确解的方法

一、挂轮计算问题精确解的求法(论文文献综述)

梁会军[1](2020)在《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在电力系统经济/排放调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当前全球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世界能源格局正加速转换。多种能源共存、可再生能源比例逐步提升将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与生俱来的间歇性特征不仅给传统电网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电力部门的调度增加了难度。不仅如此,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典型代表,未来电动汽车的数量必然急剧增长。如果对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不加以控制,这种随机的充电模式势必给电网经济运行和安全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基于此背景,本文拟从电力系统经济调度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含随机风能的经济调度、大规模电力系统的经济/排放调度、电动汽车削峰填谷对电网动态经济/排放调度的影响等问题。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为更好地求解电力系统经济调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寻优能力更强的单目标优化混杂蝙蝠算法RCBA。该算法主要从两方面对原有蝙蝠算法进行了性能提升。其一是使用混沌映射替代原有算法中的脉冲响度和脉冲发送频率,这有助于提升解的多样性,避免早熟收敛。其二是使用随机黑洞模型取代原有算法中的随机漫步,这有助于克服原有算法不能实现单个维度寻优的局限性,还可以扩大种群视野、提升种群在当前最优解附近的搜索能力,这一举措是算法获得更好寻优结果的关键。②针对大规模电力系统经济/排放调度多目标优化问题,在上述单目标优化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性能更优的多目标优化算法。首先,使用带外部档案的精英非支配排序法,便于生成帕累托最优前沿。其次,使用CLS策略来增强个体的学习能力。该策略不仅可以让个体随机从其他个体得到的最优解中进行学习,而且还可以从全局最优解中进行学习。此外,依据蝙蝠算法的特点,本文还改进了CLS(comprehensive learning strategy)策略,使之更适应于蝙蝠算法。最后,随机黑洞模型和混沌映射都集成到所提出的算法中,这一举措可以让算法更适合高维度系统的寻优。③研究了含随机风能“欠估计”与“过估计”时的经济调度问题。针对随机风能对电网经济调度带来的影响,本文不仅考虑了传统发电机组的发电成本,而且还考虑了风能由于“欠估计”与“过估计”而给调度带来的成本变化。约束条件考虑了爬坡约束和禁止操作区域约束,线路损耗使用B系数法计算。该问题采用RCBA算法来进行求解,为了充分发挥算法的作用,本文对随机黑洞模型中的有效半径rd进行分段化设置。这一举措使得算法在迭代初期具备较大的寻优空间,而在迭代中后期则缩小寻优区间,聚焦在全局最优解附近进行寻优。算例分析表明,相比其他方法,本方法在求解精度和算法收敛速度上都有明显优势。④研究了大规模电力系统的经济/排放调度问题。大规模系统一般具有维度多、求解范围广等特征,这使得很多算法都不能很好地胜任大规模系统的求解。本文同时考虑大规模电力系统调度时的经济性和污染气体排放量两个优化目标,这是典型的高维度系统多目标优化问题。为更符合实际情况,所研究系统包含了发电机阀点效应、爬坡约束、禁止操作区域、线路的电压幅值和功率约束等实际约束条件。此外,在功率平衡约束中,引入系统潮流,通过求解潮流方程来计算线路损耗。为了避免惩罚函数法带来的弊端,本文还提出了一种新的等式约束处理方法。仿真算例使用IEEE 118-bus系统和IEEE 300-bus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获得了最优解,而且在算法执行时间上大幅领先。⑤研究了使用电动汽车削峰填谷对动态经济/排放调度的影响问题。未来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其随机充电行为势必会给电网带来巨大冲击。但是,如果充分利用电动汽车的剩余电能,在调峰时段将这些能量反向输送给电网,而在用电低谷期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从而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这对电网和用户来说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基于此,本文研究使用电动汽车削峰填谷对电网动态经济/排放调度带来的影响问题,给出了使用电动汽车进行削峰填谷的策略,重点研究了不同调峰能量对电网调度的经济性和污染气体排放带来的影响。目标函数之一的成本函数不仅包含了火电机组的发电成本,而且加入了电动汽车的电池老化成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削减调峰电厂投资。

魏鹏云[2](2020)在《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研究与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新拟建建筑往往会临近于已有建筑,此时拟建建筑的基坑支护结构所受的主动土压力可能为常见的梯形体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另外,工程建设过程中常常会砌筑临时挡土墙来围挡工程弃土,此类弃土大多为三角形有限填土,此时面临着三角形填土作用下的主动土压力计算问题。这两种情况下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均可划归为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问题,经典的主动土压力计算理论并不适用。因而有必要针对这两种有限土体的主动土压力计算理论进行完善。针对典型梯形体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静力计算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外摩擦角、粘着力、超载、填土张拉裂缝深度及已有建筑与滑裂土体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对于典型梯形体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动力计算问题,则采用拟静力法推导了有限土体地震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此时未考虑已有建筑对滑裂土体的影响。此外,对于三角形填土作用下的主动土压力也进行了公式推导和计算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Mohr—Coulomb强度理论,分别运用极限平衡法及极限分析上限法推导了典型梯形体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及有限与半无限的临界状态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给出了有限与半无限之间更为合理的判断方式,通过公式对比发现当采用相同的滑裂面时运用极限平衡法和极限分析上限法得出的公式相同,分析了关键参数对临界宽高比、临界宽度、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及破裂角的影响。(2)运用极限平衡法分别推导了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及三剪强度准则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及有限与半无限的临界状态主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相应的临界宽高比、临界宽度、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及破裂角的影响,并且对比分析了基于Mohr—Coulomb强度理论、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及三剪强度准则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差异。(3)分别运用极限平衡法及极限分析上限法推导了典型梯形体有限土体地震主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及有限与半无限的临界状态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关键参数对临界宽高比、临界宽度、有限土体地震主动土压力及其破裂角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获得了关键参数对有限土体地震主动土压力的敏感性大小。(4)针对三角形填土的特殊有限土体,分别运用极限平衡法及极限分析上限法推导了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关键参数对主动土压力及破裂角的影响。

梅银海[3](2018)在《考虑材料非线性的悬索桥主缆线形分析与程序开发》文中提出悬索桥的受力特点使其对最终成桥线形的精度要求很高。悬索桥主缆的材料一般有:钢丝绳、钢绞线、平行钢丝束。其中钢绞线、平行钢丝束的弹性模量表现稳定。而试验表明钢丝绳的弹性模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所受拉力的增大而增大。这导致空缆状态下钢丝绳的弹性模量小于成桥的值。若不考虑弹性模量影响,成桥后的主缆线形会远远低于设计线形要求,所造成的误差将无法补救。另外,随着主缆拉力的增加主缆的横截面积也会逐渐减小。本文将针对主缆材料的弹性模量非线性、横截面积非线性的特点,对主缆线形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然而目前还没有完整的计算方案或商用软件可用于计算考虑主缆弹性模量非线性变化时的主缆线形。因此本文需自行编写相关软件,再利用自编软件对该研究内容进行相关分析。为此文本涉及的主要工作如下:1、详细推导了以悬链线解析理论为基础的主缆线形计算公式。并利用分段悬链线理论推导计算出了主缆的成桥线形、索力、主缆伸长量、无应力索长、索鞍预偏量、切弧差、空缆线形、空缆状态下索夹的放样位置等重要施工数据。2、探索了考虑主缆横截面积与弹性模量非线性变化对主缆线形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关的修正算法与计算公式。3、利用C#程序语言编写了相关的悬索桥计算软件,并与其它软件进行对比验证。在保证正确性的前提下优化程序,使其能正确计算考虑主缆弹性模量非线性变化时的主缆线形。为了提高自编程序的利用价值,将该程序进一步升级为通用性强、易于上手、拥有良好图形交互界面的计算机软件,方便更多人参考使用。4、依托松坡大桥实际施工数据,验证了修正算法与自编程序的正确性,并得出了空缆线形、预偏量需要进行适当修正的初步结论。5、对比了松坡大桥考虑主缆弹性模量非线性变化时的空缆线形数据与常规算法的空缆线形数据(即设计值数据),发现2者具有不小的差异,且实际施工数据表明自编程序的计算结果基本与实际情况一致。6、保持松坡大桥的恒载集度、矢跨比不变,修改松坡大桥的跨径后再次利用自编软件进行计算。考察探索出的结论是否在不同跨径下的悬索桥都适用,并在考察的过程中得出了更具有实用价值的结论。

张敏[4](2018)在《水稻插秧机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插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核心工作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插秧机的栽植质量、可靠性和作业效率等,针对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和参数优化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和难点问题,开展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参数优化技术研究。采用颜氏机构创新设计方法建立了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的机构拓扑构造特性,得出了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的设计要求与约束条件,通过一般化和数综合方法,针对分插机构高速作业伤秧增加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变转速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设计方案并建立了运动学模型,在相同作业条件下分插机构取秧线速度降低了33.3%。理论分析了变转速转动和插植臂数量对秧爪尖静动态轨迹、株距、取秧速度、插秧穴口长度和推秧角度等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影响关系。按插植臂秧爪尖是否通过确定的约束坐标点,建立了2种类型的椭圆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运动学分析模型,提出了以相邻插植臂和最易干涉点的插植臂运动干涉检查分析方法,构建了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分析和运动干涉人机交互平台。在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中提出遗传算法结合虚拟响应面回归的参数优化方法,通过构建约束条件和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直接获得了满足求解精度要求的最优参数组合。优化求解和理论计算对比,推秧角度和轨迹高度误差小于0.3%,插秧穴口长度误差小于4.5%。在基于秧爪静态轨迹反求高速分插机构参数的设计方法中,采用三次非均匀B样条曲线描述了插植臂秧爪尖的静态轨迹,运用改进的牛顿-辛普森迭代求解方法解决了行星轮与太阳轮之间转角唯一性求解问题;构建了一种只与太阳轮向径相关的异形齿轮传动轮系的传动比方程,通过迭代平移求解算法解决了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齿轮间传动比分配难题;介绍了异形齿轮齿廓设计方法,构建了三插臂分插机构三维数字化模型,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和高速摄影技术对比分析了异形齿轮行星轮系三插臂分插机构的运动轨迹和运动参数,对提出的轨迹反求设计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试验验证。运用样条函数代替异形齿轮传动关系,实现了高速分插机构虚拟样机快速建模和模型参数化,解决了通过构建异形齿轮实体模型结合接触分析方法存在的模型重用率低、建模复杂的问题;运用瞬态动力学有限元仿真方法分析了异形齿轮接触受力情况,通过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利用高速分插机构试验平台试验验证了基于虚拟回归模型建立的轨迹高度、插秧穴口长度和推秧角度等参数优化方法的正确性。对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和常规分插机构进行了栽植质量对比试验,并运用正交试验对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进行了分插机构工作参数与田间栽植质量之间影响关系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分插机构转速对伤秧率的影响最大,降低分插机构转速可显着降低伤秧率,并能增加秧苗分蘖、提高产量。田间测产试验表明:在相同作业条件下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比二插臂分插机构平均增产4.63%,亩有效穗数平均增加 10.37%。

戚秀真[5](2016)在《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复杂特性以及在设计、施工、后期保养阶段的不足,很多的混凝土构件在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缺陷或者是损伤,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物的使用安全,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恶性事故。如何能够快速精确的获得混凝土构件内部的质量情况,为评估混凝土结构物的性能提供准确的依据,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混凝土的无损检测中引入了超声层析成像技术,能够将混凝土结构检测面的质量情况、缺陷大小分布,以图像的形式精确、形象、完整的显示出来,弥补了传统混凝土检测方法的一些局限,成为混凝土结构检测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混凝土超声检测基本原理、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理论及正演反演方法、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层析成像结果图像后处理方法及影响层析成像结果的主要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混凝土测区内部波速随机分布、缺陷具有一定规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Snell定律与扰动法相结合的改进射线追踪方法,以适用于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的正演过程特点。通过对不同模型的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射线追踪路径更加接近真实声波路径,基于Snell定律改进的扰动法射线追踪适用于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正演过程。(2)通过对常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迭代反演算法及最小二乘算法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的两种改进ART算法、改进的共轭梯度算法及改进的LSQR算法。在两种ART改进算法中分别引入波速分级和成像单元逐级分块的概念;改进共轭梯度算法中引入预处理矩阵对投影矩阵进行预处理,降低投影矩阵的条件数;改进LSQR算法中通过加入阻尼因子来抑制误差造成的影响。通过数值模型及混凝土试块试验,对改进算法与原始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上都得到了提高。通过大、小两组混凝土试块内部缺陷成像结果试验及分析,验证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成像结果图像表明,改进算法均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混凝土试块内部的缺陷位置及分布。(3)针对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中由于射线稀疏、不完全造成的不适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在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中,超声波的能量传播实际上是在第一菲涅耳体内,利用菲涅耳体代替射线来进行混凝土层析成像,可以增加算法对混凝土测区内的覆盖范围,从而提高层析成像反演的速度和效率,并且层析成像结果图的分辨率和可靠性也将会得到提高。通过数值理论模型及混凝土试块试验验证了基于菲涅耳体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的优越性。(4)研究了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结果图像的后处理方法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对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的结果图像采用谱系聚类分析进行处理。混凝土试块试验表明,谱系聚类分析图像后处理方法能够很好地抑制伪像,凸显缺陷,提高结果图像的分辨率、可靠性和可读性,从而增强结果图像的缺陷识别能力。对影响层析成像结果的多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从而便于选取更加稳定、适合混凝土层析成像的方法。

赵昱[6](2015)在《多股螺旋弹簧响应特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多股螺旋弹簧(简称多股簧)是用由多股、多层弹簧钢丝拧成的钢索卷绕而成的圆柱螺旋弹簧,与普通单股弹簧相比,多股簧具有强度高、寿命长、可靠性高、抗油污、减振抗冲击性能好等优点,是自动武器、重型机械以及各种高端装备中的重要复位基础件。多股簧制造困难,限制了其推广应用,过去仅仅在极少数军工产品中使用。近年来,多股簧高精度数控加工技术已逐渐成熟,多股簧制造问题已基本解决,多股簧的优点也逐渐被广泛了解,许多企业都希望在其产品中用多股簧替换原来的单股弹簧以达到改进产品性能的目的。然而,现阶段针对多股簧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股簧的制造装备和几何模型方面,而多股簧的响应模型及多股簧系统的响应分析理论研究很不充分,相关企业在使用多股簧时没有理论指导,难以充分发挥多股簧的优点。本文以解决多股簧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为核心目标,在多股簧的制造、静态响应建模、动态响应建模以及多股簧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等方面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首先,针对多股簧卷绕加工的关键参数——钢丝捻距的选取尚无理论支持的问题,研究了最优钢丝捻距的的选取准则,提出了最优钢丝捻距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制约多股簧新产品快速开发的关键问题;②针对目前多股簧静态响应模型尚不完善,不能很好的描述多股簧非线性刚度,导致设计基于多股簧的复位机构时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考虑多股簧钢索受载变形时同层各股钢丝接触状态变化的影响,提出了多股簧静态响应的“两状态”模型,该模型可反映多股簧的非线性刚度,提高了多股簧静态响应分析的精度,为基于多股簧的复位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③针对目前尚无能够同时准确描述多股簧非线性刚度和滞迟阻尼的高精度多股簧动态响应模型,导致无法分析股簧系统动态响应的问题,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了多股簧动态响应曲线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股簧动态响应模型,该模型是一种修正的归一化Bouc-Wen模型,具有精度高、参数易识别的优点,为多股簧动态系统的设计、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④针对现有参数识别方法多基于非线性迭代算法,需要人为给定合适的初始猜测解,在工程应用时常因收敛性问题导致不能正确识别多股簧动态响应模型参数的问题,结合多股簧动态响应模型的自身特点,提出一种无需迭代的两步识别方法,将这一方法与现有的非线性迭代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无须人为给定初始猜测解的、精度更高的三步参数识别方法,这两种方法解决了多股簧动态响应模型参数识别困难的问题,为后续响应分析研究提供了条件;⑤针对工程中重点关注的多股簧系统稳态谐波响应问题,以非线性系统响应分析的谐波平衡法为理论基础,首先推导了适用于弱非线性多股簧系统稳态谐波响应的单谐波解,而后引入非线性迭代算法,与谐波平衡法结合,将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提出了可分析强非线性多股簧系统的迭代多谐波平衡分析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是多股簧系统谐响应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⑥针对工程中大量实际多股簧系统均呈现近似线性系统的响应行为的现象以及多股簧系统的随机响应问题,研究了多股簧系统动态响应的等效线性化和统计线性化方法。等效线性化方法以本文研究的归一化Bouc-Wen模型能量损耗分析方法为基础,适用于多股簧系统的稳态谐波响应分析;统计线性化方法适用于多股簧系统的随机响应分析,该方法可处理激励功率谱密度函数为理分式的多股簧系统的平稳随机响应问题。线性化分析方法具有分析速度快的优点,可在多股簧系统初步设计时作为一种高效但精度略低的方法使用。

柯红军[7](2014)在《复杂悬索桥合理设计及合理施工状态确定》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悬索桥跨度不断增大,构件安全系数逐渐降低,自锚式悬索桥发展迅速,组合索桥逐渐兴起,主缆成桥线形由平面向空间发展,主梁出现多种形式。对此,本文结合导师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0778024、51078041),以五座典型复杂悬索桥为工程背景,根据该类桥的受力和施工特点,按照其设计及施工控制计算先定成桥状态,再定施工状态的一般顺序,分别围绕复杂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的确定、缆索系统施工控制、精细考虑施工期多重非线性综合影响的合理施工状态确定这三大部分内容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在复杂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方面(1)根据自锚式悬索桥成桥状态与施工过程关系较小的特点,提出了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渐进模型法”,即:①建立仅在各吊点和塔、墩处刚性支承的加劲梁模型(不考虑吊索和主缆的作用),按刚性支撑连续梁法求吊点处支反力,将其调匀作为吊索竖向分力初值。②建立吊索竖向分力已知的单根主缆模型,并用空间主缆找形数值解析法软件求解。③建立吊索竖向分力、主缆两端缆力已知的静定加劲梁模型,进行内力计算,并以加劲梁受力合理为目标,确定新的成桥吊索竖向分力。④按新的成桥吊索竖向分力重复②、③,直至主缆和加劲梁恒载线形及内力满足设计要求。⑤整合主缆找形结果,在加劲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进行考虑可变荷载作用的检算,根据全桥计算结果,确定吊索竖向分力修正量,重复第②~⑤步,直至恒、活载作用下全桥达到合理成桥状态。(2)首次基于空间主缆自锚式悬索桥各吊索上吊点横桥向坐标由主缆与吊索间的力平衡条件自动决定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空间主缆找形的理论、方法和流程,其关键是在主跨跨中指定点标高(或边跨末端标高)达到设计要求后,需修正各吊索横桥向水平分力,重新迭代找形,直至前后两次找形得到的各吊索力横桥向水平分力或吊索上吊点横桥向坐标之差满足容许值,克服了以往方法可能得到非真实解的不足。(3)分析了三塔中跨斜拉-边跨自锚式悬吊组合索桥的受力特点,提出了其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合二为一”法,即确定合理成桥状态的同时须考虑施工过程,并在考虑施工过程以获得合理成桥状态的过程中对施工方案进行不断优化,最终使施工状态与成桥状态均合理。2)在复杂悬索桥缆索系统施工控制方面探讨了散索鞍(套)的预偏量控制精度要求及边跨主缆线形控制措施;分析研究了地锚式悬索桥基准索股架设线形精确计算数值解析法程序编制的必要性及原理;提出了锚跨索股张力控制值确定方法及昼夜温差大时锚跨索股张力控制方法。3)在精细考虑施工期多重非线性综合影响的合理施工状态确定方面(1)研究了利用大型通用软件ANSYS、Midas Civil进行复杂悬索桥成桥状态确定及施工过程仿真的流程,详细给出了ANSYS模拟悬索桥施工过程的建模、计算及结果后处理方法,指出了ANSYS、Midas Civil用于悬索桥施工过程模拟各自存在的缺陷。(2)构建了基于精确弹性悬链线理论且隐含考虑了主缆与鞍座圆弧切点修正,同时将鞍座顶推模拟融为一体,但无需考虑塔端节点抗弯刚度的鞍座-索单元。以此为基础,综合其它已成熟的复杂悬索桥多重非线性静力整体分析的空间杆系有限元理论,开发了考虑几何非线性、收缩徐变、鞍座顶推、主缆鞍座切点修正、吊索与斜拉索多次张拉等多重非线性因素耦合的解析法与有限元法结合的计算软件,并通过了算例和实桥的验证。(3)优化确定了三座形式各异的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体系转换的吊索张拉方案及一座复杂的三塔中跨斜拉-边跨自锚式悬吊组合索桥的合理施工方案,包括:①对于由主塔向散索套或跨中向两侧张拉均不满足锚跨索股与其锚固导管构造要求的散索套底下无支撑锚固结构的自锚式悬索桥,提出了先张拉散索套附近第一根满足构造要求的永久吊索,然后由此吊索起,按先逐步向散索套,再逐步向主塔张的顺序张拉永久吊索的体系转换方案,以解决该类自锚式悬索桥无法设散索套临时支撑锚固装置及临时吊索锚固装置的难题。②针对双塔单跨大横向倾角空间主缆自锚式悬索桥,提出了“在适当时机张拉临时索附近的永久吊索,以克服临时索容许索力不足的缺陷”的调索思路,并通过优化计算,获得了无需主动放松临时索的该类自锚式悬索桥体系转换方案。③论证了平面主缆双塔三跨自锚式悬索桥“边中共进、逐步推进”的体系转换方案。该方案相对于“边中共进、多轮循环”、“先边后中、逐步推进(或多轮循环)”的方案在安全性相当的条件下均具有工期快、施工机具利用率高的经济优势。④论证了三塔中跨斜拉-边跨自锚式悬吊组合桥“先合梁后架缆”总体施工方案。该方案相对于“先各自独立成桥再合拢主梁”的常规方案,大大节约了临时固结设置所需的投入,并避免了拆除临时固结的巨大安全风险。最后,作者对复杂自锚式悬索桥的构造和受力设计提出了除应考虑成桥运营阶段最不利状态,还应考虑施工过程最不利状态,且可能后者起控制作用的建议。

杨世平[8](2014)在《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承载能力及误差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是指同时通过多对空间共轭曲面的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构,多重包含了同时多点共轭和交互包络的内涵。通过多重啮合,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具有非常显着的优点:结构设计灵活、传动平稳、结构紧凑、传递效率高和高重合度等。但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由于设计计算复杂、加工困难,传动性能难达到设计要求,且精度评定体系不完善,一直制约其发展,本文拟通过相关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克服以上瓶颈,促进该机构的推广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阐述了研究背景,给出了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的定义。阐述了空间啮合理论发展及在共轭传动机构中的应用情况、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静载荷强度校核及动力学研究进展、机构的误差分析及综合的研究进展,阐明了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并相应地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2)通过介绍与论文研究相关的微分几何知识、坐标变换及空间共轭条件,推导了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的啮合条件。建立了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和弧面凸轮机构的啮合模型及数字仿真模型,并对空间多重共轭圆柱端面凸轮开展工程应用研究。(3)建立了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多点共轭时接触点之间的载荷分配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研究了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压力角的变化情况,研究了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啮合齿接触疲劳应力和弯曲疲劳应力的校核方法。(4)在已建立空间多重共轭啮合模型及含误差啮合模型的基础上,开展了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的误差分析与综合的研究,并以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和弧面凸轮机构为例,初步建立了他们的精度体系。(5)通过先研究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再分析在动力学模型中加入误差的方法,研究了误差对机构固有频率的影响。介绍了超环面行星蜗杆减速箱的试制、传动性能台架试验以及振动特性的分析等,验证了基于上述理论所开发的超环面行星蜗杆减速箱样机具有良好的传动性能。(6)将含误差的螺旋升角代入法向力计算公式,得到了含误差的齿面法向力计算式。采用Matlab语言编程,代入误差的不同误差值,对齿面法向力进行计算分析,考察了误差对均载的影响规律。本文以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的误差分析为主线,对其啮合理论、数字啮合模型的建立、载荷分布、动力学建模以及产品的试制开展研究,对解决该类机构工程应用所需的基础理论以及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夏威[9](2013)在《高光谱遥感图像的解混和波段选择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光谱遥感图像能够以纳米级的光谱分辨率提供海量数据信息,但是由于空间分辨率限制,图像中的一个像元可能包含有多种地物类型,形成混合像元,影响了对地表形态的精确测量和分析。因此,在实际应用时经常需要将混合像元进行分解,从中得到典型地物的光谱(端元)及这些地物所占比例(丰度),以便充分发掘数据中的光谱信息,研究目标物质。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混合像元的分解,是近年来高光谱图像处理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论文重点针对混合像元问题,分别从统计学和几何学的角度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混方法。此外,针对数据的维数问题,我们还研究了复杂网络的方法,将其应用到高光谱波段选择问题中,用于数据的降维处理。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一种有约束独立分量分析的解混方法。该方法通过设计新的目标函数,选择符合高光谱图像物理意义的约束条件,在根本上克服了传统ICA的独立性假设,使算法能够适用于遥感数据的分析。此外还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的模型来描述数据的概率分布,能够利用蕴含在观测图像中的统计信息实现自动建模,在提高解混结果精度的同时,使算法对各种不同的遥感数据都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所提出的算法克服了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光谱解混时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出更优的解。而且,算法即使在端元数估计错误的情况下仍能得到正确结果,作为一种无需光谱先验信息的算法,为混合像元分解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手段。2.提出一种基于三角分解的端元提取框架。这既是一种单形体类的几何方法,同时又建立在三角分解的代数原理之上。我们通过最小化单形体体积寻找端元,在这一过程中引入了三角分解,利用递归操作,只需对数据做一轮体积比较便可完成端元提取任务,得到全局最优解。该算法能够在原始高维数据上快速而稳定地运行,在实时处理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降维处理不是必要步骤,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进行降维,具有很好的灵活性。由于三角分解的算法多种多样,所以我们所提出的不只是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一类端元提取的框架,这一框架能够具体推导出形式各异的实现算法,并且从理论上证明这些算法在运算复杂度和数值计算中的优劣,对研究端元提取问题有着重要意义。3.提出一种结合三角分解的丰度估计方法。该方法配合端元提取方法使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收敛。通过利用高光谱混合模型的物理约束条件,所提议方法能够在纯象元缺失的情况下对光谱信息进行校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几何学算法的精度。4.提出一种基于复杂网络的非监督波段选择方法,用于高光谱数据的降维处理。我们将复杂网络技术引入到高光谱数据的分析中,利用网络的拓扑特征研究高光谱数据的内在结构,寻找最优波段。算法通过寻找那些最有能力区分不同物质的网络,提取最优波段。所提出的方法在降低数据维数的同时有效地保留了重要信息,取得了良好的分类实验效果。

何钰[10](2012)在《基于月面CCD影像和激光测高数据的月球形貌测绘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月球探测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的开端,本文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获取的科学探测数据为基础,围绕月面形貌测绘问题,系统研究了基于月球CCD影像和激光测高数据相结合的摄影测量处理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重点探讨了嫦娥一号CCD影像与激光测高数据相结合的定位模型,激光测高数据辅助下的月面区域网平差方法,信息贫乏月面立体影像的匹配技术和月表DEM的自动生成等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包括:1、研究了激光测高数据辅助下嫦娥一号线阵CCD影像严格的成像模型,针对该模型在计算定向参数中存在的复共线性问题,分析和比较了克服复共线性的参数解算的几种方法:岭估计法、谱修正迭代法、四元数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三种方法精度基本相当,特点各异,四元数法减少了大量的三角函数运算,而岭估计和谱修正迭代法的几何意义明显。2、将激光测高数据作为虚拟观测值,提出了一种激光测高数据与影像的配准算法。实现了影像定向参数的稳定解算和对月面影像目标点的前方交会定位,利用嫦娥一号获取的CCD影像结合激光测高数据进行了相关实验。3、引入定向片内插基于CCD影像严格成像模型实现了月面较大区域的嫦娥一号CCD影像区域网平差解算,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4、将铅垂线轨迹法(VLL)的匹配方法用于月球区域网平差中,实现了激光测高点作为相邻影像连接点的自动匹配,为平差提供了较多数量的连接点,保证了区域网解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初步实验表明,与单模型定位算法相比,提高精度50%以上。5、利用投影轨迹法分析了线阵CCD影像的核线的基本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特征与多重约束的匹配方法,首先以最小欧氏距离和准核线约束进行嫦娥一号CCD图像的特征点匹配,并将最小二乘匹配理论与匹配模型相结合形成了最小二乘匹配联合平差模型,提高了影像匹配精度,然后,利用Harris提取特征点进行影像精细匹配。6、实现了以高精度匹配算法为基础的月面数字形貌模型(DEM)的自动生成,提出了考虑陨石坑形貌特点的月面的DEM组合插值方法。

二、挂轮计算问题精确解的求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挂轮计算问题精确解的求法(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在电力系统经济/排放调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与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电力系统经济/排放调度研究概况
        1.2.2 含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经济/排放调度
        1.2.3 含电动汽车的电力系统经济/排放调度
    1.3 经济/排放调度单/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1.3.1 单目标优化算法
        1.3.2 多目标优化算法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改进的单/多目标蝙蝠算法
    2.1 引言
    2.2 蝙蝠算法概述
    2.3 单目标蝙蝠算法能力提升策略
        2.3.1 原有单目标蝙蝠算法的不足
        2.3.2 蝙蝠算法解的多样性提升策略
        2.3.3 蝙蝠算法探索能力提升策略
    2.4 改进的单目标优化蝙蝠算法及其性能评价
        2.4.1 改进的单目标优化蝙蝠算法RCBA
        2.4.2 RCBA算法性能评价
    2.5 多目标蝙蝠算法能力提升策略
        2.5.1 帕累托最优的几个基本概念
        2.5.2 现有多目标蝙蝠算法的不足
        2.5.3 带外部档案的精英非支配排序法
        2.5.4 CLS策略及其改进方法
    2.6 改进的多目标优化蝙蝠算法及其性能评价
        2.6.1 改进的多目标优化蝙蝠算法MHBA
        2.6.2 MHBA算法性能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随机风能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
    3.1 引言
    3.2 随机风能数学模型描述
    3.3 经济调度数学模型
        3.3.1 传统的经济调度目标函数
        3.3.2 含随机风能的经济调度目标函数
        3.3.3 约束条件
    3.4 含随机风能的经济调度求解过程
    3.5 含随机风能的经济调度仿真与分析
        3.5.1 算例分析1
        3.5.2 算例分析2
        3.5.3 算例分析3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目标优化的电力系统经济/排放调度
    4.1 引言
    4.2 经济/排放调度数学模型描述
        4.2.1 经济/排放调度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多目标经济/排放调度求解过程
        4.3.1 MHBA算法的求解特点和优势
        4.3.2 参数调节
        4.3.3 约束处理方法
        4.3.4 最好的折衷解
        4.3.5 求解流程
    4.4 多目标经济/排放调度仿真与分析
        4.4.1 算例分析1
        4.4.2 算例分析2
        4.4.3 算例分析3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PEVs的电力系统动态经济/排放调度
    5.1 引言
    5.2 电动汽车对电网调度的影响概述
    5.3 含PEVs的动态经济/排放调度数学模型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4 使用PEVs进行削峰填谷策略研究
        5.4.1 电动汽车调度策略
        5.4.2 考虑PEVs削峰填谷的动态经济/排放调度求解过程
    5.5 考虑PEVs削峰填谷的动态经济/排放调度仿真与分析
        5.5.1 算例分析1
        5.5.2 算例分析2
        5.5.3 算例分析3
        5.5.4 算例分析4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贡献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件

(2)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半无限土体土压力研究
        1.2.1 理论与数值分析研究
        1.2.2 试验研究
    1.3 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研究
        1.3.1 理论与数值分析研究
        1.3.2 试验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MOHR—COULOMB强度理论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分析
    2.1 引言
    2.2 极限平衡解
        2.2.1 有限土体公式推导
        2.2.2 临界状态公式推导
    2.3 极限分析上限解
        2.3.1 模式一
        2.3.2 模式二
    2.4 主动土压力及破裂角计算方法
    2.5 极限平衡解与极限分析上限解的关系
    2.6 计算模式的判别
    2.7 参数分析及公式简化
        2.7.1 参数分析
        2.7.2 公式简化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分析
    3.1 引言
    3.2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3.3 有限土体及临界状态公式推导
        3.3.1 有限土体公式推导
        3.3.2 临界状态公式推导
    3.4 计算模式判别
    3.5 参数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三剪强度准则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
    4.1 引言
    4.2 三剪强度准则
    4.3 有限土体及临界状态公式推导
        4.3.1 有限土体公式推导
        4.3.2 临界状态公式推导
    4.4 计算模式判别
    4.5 参数影响分析
    4.6 基于不同强度理论及准则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的关系及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拟静力法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分析
    5.1 引言
    5.2 极限平衡解
        5.2.1 有限土体公式推导
        5.2.2 临界状态公式推导
    5.3 极限分析上限解
        5.3.1 模式一
        5.3.2 模式二
    5.4 计算模式判别
    5.5 参数影响分析
    5.6 有限土体地震主动土压力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特殊形式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分析
    6.1 引言
    6.2 极限平衡解
    6.3 极限分析上限解
        6.3.1 模式一
        6.3.2 模式二
    6.4 参数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3)考虑材料非线性的悬索桥主缆线形分析与程序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悬索桥发展概述
    1.2 悬索桥线形计算理论的发展概述
    1.3 悬索桥主缆弹性模量非线性概述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悬索桥结构计算理论及缆索线形推导
    2.1 悬索桥计算理论的发展
        2.1.1 兰金理论
        2.1.2 弹性理论
        2.1.3 挠度理论
        2.1.4 有限元理论
    2.2 主缆线形解析计算理论
    2.3 缆索线形计算的抛物线解析理论
        2.3.1 缆索线形计算公式推导
        2.3.2 缆索索力计算
        2.3.3 缆索索长计算
    2.4 缆索线形计算的悬链线解析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索桥主缆的解析计算
    3.1 成桥状态线形计算
        3.1.1 分段悬链线法推导初始成桥线形
        3.1.2 成桥状态精确线形的迭代计算
        3.1.3 主缆的无应力长度计算
        3.1.4 对主缆无应力长度的修正
    3.2 空缆状态线形计算
        3.2.1 索鞍预偏量与空缆线形计算
        3.2.2 空缆状态下的索夹位置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主缆材料非线性变化的解析计算
    4.1 考虑主缆横截面面积的变化
    4.2 考虑主缆弹性模量的变化
        4.2.1 悬索桥主缆材料的选择
        4.2.2 钢丝绳弹性模量的确定
        4.2.3 考虑钢丝绳弹性模量变化后的解析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程序设计与工程实例计算
    5.1 程序语言介绍
    5.2 程序设计
        5.2.1 程序界面设计
        5.2.2 通项设置参数说明
        5.2.3 各段跨径、高差设置参数说明
        5.2.4 各跨吊杆设置参数说明
        5.2.5 程序计算结果说明
        5.2.6 程序计算流程简介
    5.3 程序实例验证
        5.3.1 工程概况
        5.3.2 程序验证
        5.3.2.1 与同类软件进行验证
        5.3.2.2 与有限元软件进行验证
    5.4 利用自编程序进行考虑主缆弹性模量非线性变化的计算
        5.4.1 理论分析与算法优化
        5.4.2 考虑主缆弹性模量非线性变化的工程实例计算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4)水稻插秧机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类型及分插机理
        1.2.1 传统分插机构
        1.2.2 高速分插机构
    1.3 国内外高速分插机构设计方法
        1.3.1 理论建模设计方法
        1.3.2 轨迹反求设计法
    1.4 国内外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分析与参数优化技术
        1.4.1 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学分析技术
        1.4.2 高速分插机构动力学分析技术
        1.4.3 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技术
    1.5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关键技术
    1.6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2 变转速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方案设计
    2.1 高速分插机构设计要求及结构特性分析
        2.1.1 高速分插机构设计要求
        2.1.2 分插机构拓扑结构分析
        2.1.3 高速分插机构一般化
        2.1.4 高速分插机构设计要求与约束
    2.2 高速分插机构特定化
        2.2.1 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
        2.2.2 差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
    2.3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方案设计与原理分析
        2.3.1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结构
        2.3.2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运动模型
    2.4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参数分析
        2.4.1 插植臂个数对分插机构特性影响
        2.4.2 变转速旋转对分插机构特性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异形齿轮节曲线的分插机构参数设计
    3.1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传动关系
        3.1.1 椭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
        3.1.2 椭圆齿轮行星轮系传动关系分析
    3.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参数分析
        3.2.1 已知椭圆齿轮相位角设计分插机构参数
        3.2.2 秧爪尖通过已知坐标点设计分插机构参数
    3.3 秧爪运动干涉
        3.3.1 秧爪运动干涉分析
        3.3.2 秧爪动态干涉检测
    3.4 高速分插机构运动学分析软件编制
        3.4.1 高速分插机构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3.4.2 混合编程与程序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
    4.1 行星轮系分插机构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案
        4.1.1 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方案
        4.1.2 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条件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高速分插机构参数寻优
        4.2.1 MATLAB遗传算法工具
        4.2.2 高速分插机构优化目标
        4.2.3 遗传算法参数寻优
    4.3 基于虚拟响应面的高速分插机构参数优化方法
        4.3.1 虚拟响应面分析优化原理及方案
        4.3.2 虚拟响应面试验结果及分析
        4.3.3 分插机构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秧爪轨迹的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设计
    5.1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秧爪轨迹建立
        5.1.1 秧爪尖静态轨迹构建
        5.1.2 秧爪尖静态轨迹数学描述
    5.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结构参数设计
        5.2.1 回转半径和插植臂参数
        5.2.2 太阳轮与行星轮间转动关系
    5.3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
        5.3.1 行星轮系传动关系
        5.3.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间传动比求解
        5.3.3 异形齿轮轮系间传动比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轨迹验证与仿真
    6.1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分插机构仿真技术方案设计
        6.1.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6.1.2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高速分插机构轨迹验证方案
    6.2 基于ADAMS的分插机构参数快速验证
        6.2.1 高速分插机构仿真模型建立
        6.2.2 仿真参数设置
        6.2.3 仿真结果求解
    6.3 异形齿轮三插臂分插机构三维建模
        6.3.1 异形齿轮三维建模
        6.3.2 三插臂分插机构关键零部件三维建模
    6.4 基于ADAMS的分插机构运动仿真
        6.4.1 模型导入与约束关系添加
        6.4.2 分插机构虚拟仿真与分析
        6.4.3 三插臂分插机构运动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分插机构动力学分析与测试
    7.1 三插臂分插机构箱体模态分析
        7.1.1 三插臂分插机构箱体模型建立
        7.1.2 三插臂分插机构箱体模态分析
    7.2 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齿轮接触分析
        7.2.1 异形齿轮接触受力理论分析
        7.2.2 基于有限元的异形齿轮运动受力分析
    7.3 插秧机试验平台及三插臂分插机构基本参数测试
        7.3.1 三插臂分插机构试验平台
        7.3.2 分插机构基本参数测定
    7.4 基于高速摄影的分插机构运动分析试验
        7.4.1 试验设备及步骤
        7.4.2 运动学参数测试结果及分析比较
    7.5 本章小结
8 变转速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三插臂分插机构性能试验
    8.1 试验条件和测试方法
        8.1.1 试验条件
        8.1.2 试验机具
        8.1.3 测试方法
        8.1.4 试验方案
    8.2 秧苗切块质量对比试验
        8.2.1 常规二插臂高速分插机构切块取苗试验
        8.2.2 变转速三插臂高速分插机构切块取苗试验
        8.2.3 变转速三插臂和对照二插臂切块取苗质量对比分析
    8.3 团间栽植质量对比试验
        8.3.1 田间对比试验结果
        8.3.2 栽植质量对比分析
    8.4 变转速三插臂分插机构栽植质量试验
        8.4.1 正交试验方案
        8.4.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8.5 秧苗分蘖及产量对比
    8.6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9.1 结论
    9.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9.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计算机层析成像及其发展现状
        1.2.1 层析成像基本概念
        1.2.2 层析成像的发展历史
        1.2.3 基于射线理论的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2.4 基于波动理论的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3 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研究现状
        1.3.2 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研究目的
        1.4.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凝土超声检测原理与检测系统
    2.1 声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1.1 声波及其参数
        2.1.2 声波的分类
        2.1.3 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1.4 声波在介质界面的反射和折射
        2.1.5 Huygens-Fresnel与Fermat原理
    2.2 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点
    2.3 混凝土内部缺陷超声检测基本原理
    2.4 混凝土内部缺陷的分析判断方法
        2.4.1 异常测线的判断——概率法
        2.4.2 异常范围的判断——阴影重叠法
        2.4.3 异常程度判断——层析成像法
    2.5 混凝土超声检测系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
    3.1 层析成像数学理论基础
        3.1.1 Radon变换
        3.1.2 Radon逆变换
        3.1.3 广义Radon变换
    3.2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层析成像方程
        3.2.1 层析成像方程建立
        3.2.2 层析成像方程的特点
    3.3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层析成像步骤方法
        3.3.1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层析成像组成部分
        3.3.2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层析成像流程图
    3.4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正演方法
        3.4.1 基本方程
        3.4.2 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射线追踪方法
    3.5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反演算法
        3.5.1 反投影重建算法
        3.5.2 迭代重建算法
        3.5.3 最小二乘重建算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射线理论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算法改进
    4.1 基于Snell定律改进的扰动法射线追踪
        4.1.1 Snell定律求单元边界折射点的方法
        4.1.2 扰动法射线追踪
        4.1.3 Snell定律与扰动法相结合的射线追踪
        4.1.4 改进的扰动法射线追踪模拟试验结果
    4.2 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反演重建算法的改进
        4.2.1 迭代重建算法的改进
        4.2.2 最小二乘算法改进
    4.3 计算机数值模型模拟试验
        4.3.1 数值模型
        4.3.2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4.4 混凝土试块试验结果分析
        4.4.1 小试块模型试验
        4.4.2 大试块模型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
    5.1 引言
    5.2 混凝土测区二维菲涅耳体
    5.3 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正演计算
    5.4 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反演方法
        5.4.1 反演方程组的建立
        5.4.2 反演方程组的求解
        5.4.3 基于菲涅耳体的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实现过程
    5.5 模型试验研究
        5.5.1 计算机数值模型试验结果
        5.5.2 混凝土试块模型试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建图像后处理方法及成像结果影响因素研究
    6.1 混凝土层析成像的图像后处理方法研究
        6.1.1 引言
        6.1.2 图像后处理方法
        6.1.3 图像后处理应用效果
    6.2 影响混凝土层析成像结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6.2.1 层析成像正演、反演算法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2.2 检测方案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2.3 迭代算法参数选取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2.4 测量数据误差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2.5 投影矩阵A的误差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2.6 进行图像后处理对层析成像结果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多股螺旋弹簧响应特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多股螺旋弹簧简介
        1.2.1 多股簧的基本特点
        1.2.2 多股簧工程应用实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4.1 论文的来源
        1.4.2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多股簧的钢丝捻距
    2.1 引言
    2.2 最优捻距选取准则
    2.3 最优捻距的计算
    2.4 对比算例
    2.5 本章小结
3 多股簧静态响应的两状态模型
    3.1 引言
    3.2 细长曲杆的弹性力学理论
        3.2.1 空间曲杆的曲率分量和扭率
        3.2.2 曲杆的受力平衡方程
    3.3 多股簧静态响应模型
        3.3.1 多股簧静态响应模型的建立
        3.3.2 数值算例:多股簧几何参数对静态响应的影响
    3.4 多股簧静态响应实验
        3.4.1 实验装置
        3.4.2 实验结果
        3.4.3 误差来源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多股簧动态响应的非线性模型及其参数识别
    4.1 引言
    4.2 BOUC-WEN滞迟模型
        4.2.1 原始Bouc-Wen模型
        4.2.2 归一化Bouc-Wen模型
        4.2.3 归一化Bouc-Wen模型的性质
    4.3 多股簧动态响应模型
        4.3.1 多股簧动态响应曲线的特征
        4.3.2 Bouc-Wen模型的缺陷
        4.3.3 修正的Bouc-Wen模型
    4.4 多股簧动态响应模型的参数识别
        4.4.1 两步识别方法
        4.4.2 三步识别方法
    4.5 参数识别仿真与对比
        4.5.1 两步识别方法与频域识别方法的对比
        4.5.2 两步识别方法与三步识别方法的对比
    4.6 参数识别实验
        4.6.1 实验装置
        4.6.2 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多股簧系统稳态谐波响应的非线性分析方法
    5.1 引言
    5.2 多股簧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5.3 稳态谐波响应的单谐波分析方法
        5.3.1 单谐波求解
        5.3.2 数值仿真验证
    5.4 稳态谐波响应的多谐波分析方法
        5.4.1 多谐波求解
        5.4.2 数值仿真验证
    5.5 实验验证
        5.5.1 实验装置
        5.5.2 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多股簧系统动态响应的线性化分析方法
    6.1 引言
    6.2 多股簧系统稳态谐波响应的等效线性化分析
        6.2.1 归一化Bouc-Wen模型的能量损耗分析
        6.2.2 多股簧系统频率响应的等效线性化分析
        6.2.3 数值仿真
    6.3 多股簧系统随机响应的统计线性化分析方法
        6.3.1 多股簧动态响应模型的统计线性化
        6.3.2 多股簧系统随机响应的统计线性化分析
        6.3.3 数值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多股簧的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棘轮机构中的复位多股簧
        7.2.1 应用背景
        7.2.2 复位多股簧的设计
        7.2.3 应用效果
    7.3 摩托车减振器中的减振多股簧
        7.3.1 应用背景
        7.3.2 多股簧减振器的设计及分析
        7.3.3 应用效果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B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 更普遍情况下两个数学期望的计算结果

(7)复杂悬索桥合理设计及合理施工状态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主缆线形计算理论
        1.2.2 悬索桥整体计算理论
        1.2.3 悬索桥缆索系统施工控制计算理论
        1.2.4 复杂悬索桥合理设计及合理施工研究
    1.3 课题来源及工程背景
    1.4 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复杂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
    2.1 引言
    2.2 空间主缆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
        2.2.1 自锚式悬索桥的特点
        2.2.2 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的总体流程
        2.2.3 主缆精确找形的基本方程
        2.2.4 主缆成桥状态的确定
        2.2.5 成桥状态吊索横桥向水平分力与无应力索长的确定
        2.2.6 算例
    2.3 三塔中跨斜拉-边跨自锚式悬吊组合桥合理成桥状态确定
        2.3.1 三塔中跨斜拉-边跨自锚式悬吊组合桥简介
        2.3.2 组合索桥的设计与分析特点
        2.3.3 合理成桥与合理施工状态确定的合二为一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悬索桥缆索系统施工控制
    3.1 引言
    3.2 主缆索股无应力下料长度控制
    3.3 鞍座预偏量控制
        3.3.1 鞍座预偏的原因
        3.3.2 鞍座预偏量的计算
        3.3.3 鞍座预偏量的控制精度
    3.4 索股架设线形控制
        3.4.1 概述
        3.4.2 计算方法及程序流程
        3.4.3 算例
    3.5 锚跨索股张力控制
        3.5.1 概述
        3.5.2 锚跨空缆张力差与成桥张力差的关系研究
        3.5.3 索温变化对锚跨和边跨张力的影响
        3.5.4 昼夜温差较大时锚跨张力控制方法研究
    3.6 索夹安装位置和吊索无应力下料长度控制
        3.6.1 概述
        3.6.2 索夹安装位置控制
        3.6.3 吊杆无应力下料长度控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大型通用软件的悬索桥有限元建模和静力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ANSYS的悬索桥分析方法及优缺点
        4.2.1 关键构件的模拟方法
        4.2.2 基于ANSYS的地锚式悬索桥静力分析方法及应用
        4.2.3 基于ANSYS的自锚式悬索桥静力分析方法及应用
        4.2.4 基于ANSYS二次开发的悬索桥主缆与索鞍切点自动修正方法
        4.2.5 基于ANSYS的悬索桥静力分析方法的缺陷
    4.3 基于MIDAS的悬索桥分析方法及优缺点
        4.3.1 用Midas进行自锚式悬索桥静力分析的方法及优缺点
        4.3.2 用Midas进行地锚式悬索桥静力分析的方法及优缺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悬索桥多重非线性有限元精细分析理论研究及软件开发
    5.1 引言
    5.2 复杂悬索桥多重非线性有限元精细分析的总体思路和方法
        5.2.1 本文有限元法研究问题的范围
        5.2.2 非线性结构的平衡状态和有限元法的基本方程
        5.2.3 非线性有限元基本方程(平衡状态)的求解方法
        5.2.4 复杂悬索桥有限元法的单元类型
        5.2.5 边界条件的处理与鞍座顶推的模拟
    5.3 各类单元切线刚度矩阵及杆端力计算
        5.3.1 空间梁单元
        5.3.2 空间单向受压梁单元
        5.3.3 空间悬索单元
        5.3.4 空间鞍座-索单元
        5.3.5 空间拉索单元
        5.3.6 空间杆单元
    5.4 坐标转换矩阵与空间梁单元大转角修正
        5.4.1 矢量的旋转变换
        5.4.2 坐标系的旋转变换
        5.4.3 三种坐标系的定义与确定
    5.5 节点外荷载向量的精确计算
    5.6 预应力的处理
    5.7 空间组合截面梁单元时变效应计算方法
    5.8 复杂悬索桥多重非线性有限元静力精细计算软件开发
    5.9 软件验证
        5.9.1 空间梁单元弯扭大变形算例
        5.9.2 收缩徐变算例
        5.9.3 空间拉索单元算例
        5.9.4 平面鞍座-索单元算例
        5.9.5 空间鞍座-索单元算例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杂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施工状态研究与合理设计建议
    6.1 引言
    6.2 复杂自锚式悬索桥合理体系转换方案确定的原则
    6.3 复杂自锚式悬索桥合理体系转换方案确定的一般过程
    6.4 独塔双跨空间主缆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施工状态确定
        6.4.1 工程概况
        6.4.2 总体施工方案及工程特点
        6.4.3 体系转换方案确定应遵守的构造和安全原则的具体表现
        6.4.4 体系转换的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
        6.4.5 体系转换的实施要点
        6.4.6 实施效果
        6.4.7 应用前景
    6.5 双塔大横向倾角空间主缆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施工状态确定
        6.5.1 工程概况
        6.5.2 总体施工方案及工程特点
        6.5.3 计算软件及模型
        6.5.4 体系转换方案确定应遵守的构造和安全原则的具体表现
        6.5.5 吊索张拉控制原则
        6.5.6 实施效果
    6.6 双塔三跨平面主缆自锚式悬索桥合理施工状态确定
        6.6.1 工程概况
        6.6.2 总体施工方案及工程特点
        6.6.3 体系转换的思路
        6.6.4 体系转换方案确定应遵守的构造和安全原则的具体表现
        6.6.5 体系转换的可行方案及比选
        6.6.6 体系转换优选典型方案关键计算结果与分析
        6.6.7 体系转换实施效果
    6.7 三塔中跨斜拉-边跨自锚式悬吊组合桥合理施工状态确定
        6.7.1 设计概况
        6.7.2 工程特点及总体施工方案
        6.7.3 设计单位方案和本文方案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比
        6.7.4 对比结论及实施效果
    6.8 复杂自锚式悬索桥合理设计建议
    6.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一、主要的学术论文
    二、主要的专利
    三、获得的软件着作权
    四、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8)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承载能力及误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物理量名称及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空间多重共轭曲面的啮合理论
        1.2.1 空间共轭啮合曲面理论及其发展
        1.2.2 基于误差的空间啮合曲面啮合理论及建模研究
    1.3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力学分析
        1.3.1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静载荷分析
        1.3.2 考虑误差的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动力学研究
    1.4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误差分析及精度体系研究
        1.4.1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的误差分析与综合
        1.4.2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的误差评定及体系
    1.5 本课题研究的来源、内容及意义
第2章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啮合理论建立及建模
    2.1 引言
    2.2 空间多重共轭啮合理论的建立
        2.2.1 矢量代数与空间坐标变换
        2.2.2 曲线与曲面的基本知识
        2.2.3 空间多重共轭曲面啮合理论的建立
    2.3 典型空间多重共轭啮合曲面几何建模
        2.3.1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的空间多重共轭曲面建模
        2.3.2 弧面凸轮机构啮合曲面建模
        2.3.3 圆柱端面多重共轭凸轮建模及应用研究
    2.4 基于误差的空间多重共轭曲面的啮合理论
        2.4.1 影响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精度的主要误差
        2.4.2 含误差坐标系的建立
        2.4.3 含误差的空间多重共轭啮合曲面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的强度分析
    3.1 引言
    3.2 空间多重共轭曲面的静载荷分析
    3.3 空间多重共轭曲面啮合压力角分析
        3.3.1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的啮合压力角分析
        3.3.2 弧面凸轮传动机构啮合压力角分析
    3.4 空间多重啮合曲面的接触应力分析
        3.4.1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接触强度分析理论
        3.4.2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行星轮与中心蜗杆接触应力分析
        3.4.3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内齿圈与行星轮的接触应力分析
    3.5 空间多重啮合曲面的弯曲强度分析
        3.5.1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行星齿弯曲疲劳强度分析研究
        3.5.2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内齿圈轮齿的弯曲疲劳强度分析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误差分析及精度设计
    4.1 引言
    4.2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的误差分析与综合
    4.3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的误差分析与综合
        4.3.1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含误差坐标系的建立
        4.3.2 含误差啮合的啮合方程及共轭曲面方程的建立
        4.3.3 各误差要素对运动精度的影响系数分析
        4.3.4 基于改进最佳极限偏差法的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的精度综合
        4.3.5 计算实例
    4.4 弧面凸轮机构的误差分析与综合
        4.4.1 各误差要素对运动精度的影响系数分析
        4.4.2 基于改进最佳极限偏差法的弧面凸轮机构的精度综合
    4.5 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精度体系研究
        4.5.1 精度体系建立概述
        4.5.2 精度体系建立方案
        4.5.3 共轭件误差表征种类确定
        4.5.4 误差表征量大小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误差的多重共轭传动机构动力学分析及传动性能试验
    5.1 前言
    5.2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含误差动力学模型建立
    5.3 超环面行星蜗杆机构含误差动力学方程推导
        5.3.1 中心蜗杆与行星轮系统动力学方程
        5.3.2 内齿圈与行星轮系统动力学方程
        5.3.3 行星架与行星轮系统动力学方程
        5.3.4 整个系统动力学方程
    5.4 误差对系统自由振动特性的影响
        5.4.1 误差对螺旋升角影响
        5.4.2 误差对固有频率影响分析
    5.5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机构性能试验
        5.5.1 被试件的设计及试制
        5.5.2 试验原理
        5.5.3 试验设备及条件
        5.5.4 信号采集及处理
        5.5.5 试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误差对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载荷分布的影响
    6.1 引言
    6.2 含误差的超环面行星蜗杆机构传动部件的载荷分布
    6.3 误差对载荷分布的影响分析
        6.3.1 轮齿分度误差对齿面法向力影响
        6.3.2 轴交角误差对齿面法向力影响
        6.3.3 圆柱滚子半径误差对齿面法向力影响
        6.3.4 行星轮分度误差对齿面法向力影响
        6.3.5 中心距误差对齿面法向力影响
        6.3.6 行星轮半径误差对齿面法向力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9)高光谱遥感图像的解混和波段选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光谱遥感技术
        1.1.2 混合像元的产生
        1.1.3 混合模型
    1.2 端元数目确定
        1.2.1 主成分分析法(PCA)
        1.2.2 虚拟维方法(VD)
        1.2.3 最小误差方法(Hysime)
    1.3 混合像元解混概述
    1.4 高光谱图像降维技术
        1.4.1 特征提取
        1.4.2 特征选择
    1.5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创新点
    1.6 内容安排
    1.7 论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
第2章 高光谱遥感图像混合像元分解研究现状
    2.1 几何学解混方法
        2.1.1 PPI
        2.1.2 VCA
        2.1.3 N-FINDR
        2.1.4 SGA
    2.2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统计学解混
        2.2.1 独立分量分析概述
        2.2.2 独立分量分析的预处理
        2.2.3 独立分量分析在光谱解混中的应用
    2.3 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统计学解混
        2.3.1 非负矩阵分解概述
        2.3.2 非负矩阵分解在光谱解混中的应用
    2.4 小结与讨论
        2.4.1 方法比较:几何学与统计学
        2.4.2 方法比较:NMF与ICA
第3章 基于有约束ICA的解混方法
    3.1 引言
    3.2 算法描述
        3.2.1 自适应丰度建模(AAM)
        3.2.2 丰度非负约束(ANC)
        3.2.3 丰度和为一约束(ASC)
        3.2.4 更新公式
        3.2.5 预处理与初始化算法(UI)
        3.2.6 具体算法步骤
    3.3 定理证明
        3.3.1 定理1证明
        3.3.2 定理2证明
    3.4 方差σ,取值的分析
    3.5 仿真数据验证
        3.5.1 与盲源分离方法的直观比较
        3.5.2 与高光谱解混方法的定量比较
    3.6 实际数据验证
        3.6.1 Washington DC mall数据
        3.6.2 Lunar Lake数据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三角分解的快速端元提取方法
    4.1 引言
        4.1.1 单形体体积分析
        4.1.2 三角分解概述
    4.2 算法描述
        4.2.1 基本思想
        4.2.2 算法框架
        4.2.3 基于Cholesky Factorization的端元提取算法
        4.2.4 基于QR Factorization的端元提取算法
        4.2.5 计算复杂度
    4.3 算法在端元个数确定中的应用
    4.4 定理证明
        4.4.1 OBA算法的推导
        4.4.2 对角元单调下降证明
    4.5 实验结果
        4.5.1 仿真数据测试
        4.5.2 真实数据测试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三角分解的丰度估计方法
    5.1 引言
    5.2 基本思想
    5.3 算法描述
    5.4 实验结果
        5.4.1 仿真数据测试
        5.4.2 真实数据测试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复杂网络的高光谱波段选择方法
    6.1 波段选择研究简介
    6.2 复杂网络相关理论概述
        6.2.1 数学表示
        6.2.2 复杂网络构造算法
        6.2.3 拓扑特征
    6.3 算法描述
        6.3.1 建立网络
        6.3.2 选择特征波段
        6.3.3 具体算法步骤
    6.4 实验模拟
        6.4.1 Indian Pines数据实验
        6.4.2 Washington DC mall数据实验
    6.5 小结和讨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
致谢

(10)基于月面CCD影像和激光测高数据的月球形貌测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月球探测的基本情况
        1.2.1. 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控制网
        1.2.2. 月球探测的发展和探月成果
        1.2.3. 线阵影像的处理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月球形貌测绘与对地观测数据的主要区别
        1.3.2. 月球形貌测绘研究的主要难点
        1.3.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我国的月球探测及相应的时空基准
    2.1.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
        2.1.1. 嫦娥一号光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1.2. 激光高度计数据
        2.1.3. 嫦娥一号获取的数据的基本情况
    2.2. 月球探测中的时空基准
        2.2.1. 时间基准
        2.2.2. 空间基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测高数据辅助下嫦娥一号线阵 CCD 影像区域网平差
    3.1. 嫦娥一号 CCD 影像的严格成像模型
        3.1.1. 瞬时构像方程式
        3.1.2. 月面点的立体定位
    3.2. 基于激光测高数据的嫦娥一号 CCD 影像定向参数精确解算原理
        3.2.1. 嫦娥一号 CCD 影像的定向参数解算中的主要困难
        3.2.2. 嫦娥一号 CCD 影像定向参数相关性的克服方法
        3.2.3. 月面控制数据中的粗差点剔除方法
        3.2.4. 外定向参数计算过程中误差方程式的增列方法
        3.2.5. 激光测高数据与影像的配准方法
        3.2.6. 嫦娥一号 CCD 影像的定向参数精确解算过程
    3.3. 激光测高数据辅助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3.3.1. 区域网平差模型
        3.3.2. 基于铅垂线轨迹法的连接点提取
        3.3.3. 月面区域网平差的计算过程
        3.3.4. 区域网平差的精度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基于严格成像模型的立体定位实验
        3.4.2. 区域网平差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月表 CCD 影像匹配技术
    4.1 月球图像特点分析与预处理
        4.1.1. 嫦娥一号 CCD 影像的特点
        4.1.2. 影像预处理
    4.2 特征点提取
        4.2.1. 特征点提取技术发展的现状
        4.2.2. SURF 特征点提取算子
        4.2.3. HARRIS算子
        4.2.4. 特征点提取实验
    4.3 基于准核线约束的影像匹配策略
        4.3.1. 嫦娥一号卫星影像准核线约束条件的建立
        4.3.2. 影像匹配策略的设计
    4.4 基于组合特征与多重约束的多视影像匹配算法
        4.4.1. 基本思想
        4.4.2. 关键问题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月球撞击坑的剖面反演与 DEM 插值
    5.1. 月球撞击坑剖面反演
        5.1.1 月球撞击坑边缘的提取
        5.1.2 利用激光测高数据的月球撞击坑的剖面反演
    5.2. 月球撞击坑剖面反演实验
    5.3. 撞击坑区域的 DEM 插值方法
        5.3.1. 移动曲面拟合内插法
        5.3.2. 多结点样条插值
        5.3.3. 基于多结点样条和移动曲面拟合的组合插值方法
    5.4. DEM 精度检查
    5.5. 撞击坑 DEM 生成实验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全月面摄影测量处理方法的思考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四、挂轮计算问题精确解的求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在电力系统经济/排放调度中的应用[D]. 梁会军. 山东大学, 2020(01)
  • [2]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计算研究与分析[D]. 魏鹏云.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3]考虑材料非线性的悬索桥主缆线形分析与程序开发[D]. 梅银海.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4]水稻插秧机异形齿轮行星轮系高速分插机构设计及优化技术研究[D]. 张敏.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5]混凝土超声层析成像方法研究[D]. 戚秀真. 长安大学, 2016(02)
  • [6]多股螺旋弹簧响应特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 赵昱. 重庆大学, 2015(06)
  • [7]复杂悬索桥合理设计及合理施工状态确定[D]. 柯红军.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1)
  • [8]空间多重共轭传动机构承载能力及误差分析研究[D]. 杨世平. 湘潭大学, 2014(01)
  • [9]高光谱遥感图像的解混和波段选择方法研究[D]. 夏威. 复旦大学, 2013(02)
  • [10]基于月面CCD影像和激光测高数据的月球形貌测绘技术研究[D]. 何钰.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吊轮计算问题求精确解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