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戴翠霞[1](2003)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与对策之研究》文中指出众所周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教育战线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创新人才”,其核心则是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然而,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一直以来存在着相当多的弊端,多年来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只能记忆与运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创造新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而非具有创新精神、能够创造新知识、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同时,我国教育界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相当贫乏。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心存紧迫感,努力研究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我国青年一代的创新水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学科,而物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及学科特点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创造性思维理论的研究,结合中学物理思维特点,探索出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研究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对策。 本文在借鉴前人对思维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中学物理学习主要受中学生思维发展、脑的生理机制和物理学科特点三方面的制约;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有突出表现。由此界定出中学物理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的概念。指出:如果中学生的思维结果对其自身具有新颖性,则其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在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但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相加的结果):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它有自身独特的活动规律,但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 创造是相对于障碍而来的,谁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谁就能取得创造性突破。作者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章和专着,并利用一切机会到课堂教学中去实践,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访谈,总结得出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表现的相应的创造性思维的障碍,即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出现的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迟缓、贫乏以及联想散漫对学 一生创造性的发生和发展造成抑制性、干扰性和混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物理学习中表现的创造性思维的障碍进行深入归因:1、错误的前知识造成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错误的前知识对物理学习存在着严重的于扰作用,可导致物理图式失真,它存在于学生的潜意识中,较难以觉察或改变。2、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定势错觉”;思维定势太强烈造成思维方式的僵化。3、深度思维障碍(是指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思维深处表现的严重的思维品质欠缺,表现出凝固性、单向性、片面性和饱和性,缺乏深刻性)造成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4、心理上的障碍造成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心理因素尽管不属于思维范畴,但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中,心理方面的因素对创造性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本文探索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相应对策。l、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设和谐发展的倩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优化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激发学习动机、热情、意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2、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加强概念和规律教学,消除相关思维障碍的影响,教给学生物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加强观察、实验和多媒体教学,强化物理感知和形象思维,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在传统问题解决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在物理知识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刘秀华[2](2008)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思维障碍及教学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作为理论基础,从思维活动的角度对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存在的思维障碍进行研究,并对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注重克服学生思维障碍的教学对策。具体而言,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文中首先论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在美国和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掀起了以数学问题解决为主题的一系列数学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潮。近些年来,我国已把数学问题解决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问题解决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有关调查发现,我国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普遍不高,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存在着思维障碍。然而,对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思维障碍及其形成原因加以分析探讨的研究还很少见,因此研究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思维障碍及教学对策,既有其理论意义,又有其现实意义。本文重点论述了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各种思维障碍。历史上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解决加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解决理论模式,但是在任何一种模式的研究中,都不能否认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思维,都需要大量思维活动的参与。问题解决的核心可以归结为科学思维,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数学问题解决的核心是数学思维。积极的数学思维活动,使数学问题解决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思维活动受到干扰或阻碍,则数学问题解决无法继续正常进行下去。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一般把解决问题过程分解为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划、尝试执行解题计划和监控评价四个阶段。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进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上述四个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性障碍、选择性障碍、条理性障碍和监控反思性障碍等九种思维障碍。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知,女生的思维障碍普遍比男生严重,男女生之间只有选择性障碍没有差异,监控反思性障碍有差异但不显着,其余均表现出极显着性差异。各种思维障碍在数学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都有非常显着性差异,数学成绩越好的学生,其思维障碍的程度显着低于数学成绩越差的学生。在研究了各种思维障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思维障碍形成的主观原因。为了有针对性地克服学生的各种思维障碍,就必须认真研究其产生的根源,以改进教学,增强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纠正学生思维上的各类偏差和错误。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思维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因素的消极影响,一是外部因素,如文化、社会背景、问题的上下文等,二是内部因素,如问题解决者的概念系统、认知系统等。由于外部的客观因素受单个个人控制影响的可能性太小,故本文主要探讨了主观因素,它们主要是知识经验贫乏、认知结构不良、知觉干扰、思维形式缺乏多样性、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元认知能力差等。为了切实有效地避免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本文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注重克服思维障碍的教学对策。问题解决的学习属于高级学习,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基于对建构主义关于学习和教学理论的理解,结合前文对各类思维障碍的研究和原因分析,本人提出以下教学对策:第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第二,注重思维过程的展示与调控;第三,构建适宜的问题系统;第四,讲授和示范问题解决常用的思维策略。
吴幼生[3](1994)在《论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论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其对策吴幼生(上海第二轻工业学校200135)要给一个盛满水的瓶继续灌水,很难办到.这个事实提示我们,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师生不能有针对性地发现学习的思维障碍,不能及时地扫除这些思维障碍,要学好物理同样很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冉丽娜[4](2008)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抽象思维障碍成因及对策探究》文中认为我国高中开设的物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性思维,能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及科学探究方法去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自身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高中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大量学生成为物理学困生。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下降,物理学业成绩低下,不能达到国家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从而得不到全面发展。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都是在某些主客观条件下,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了障碍,使思维无法正常继续下去,造成物理学习困难,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影响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本文以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为基础,对学生常见的抽象思维障碍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障碍成因,在实验班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崔有波[5](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吴冬梅[6](2014)在《中学生学习力学问题中存在的“分”与“合”的主要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宗旨,使中学物理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善于运用物理知识及科学探究方法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本文在借鉴前人对思维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并与我在教育实习、一对一家教中的实践相结合,通过搜集、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时,由于思维活动的不通畅、中断或朝错误的方向偏差,而得不到正确结果的思维障碍进行研究。主要阐述了中学生在学习力学问题中的合成与分解时,容易出现哪些思维障碍,形成的诱因,如何帮助学生削弱思维障碍的消极影响。本文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阐明了教育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能(思维)。在智能方面学生都是平等的,不同的只是学生智能强项或者说所擅长的方面不同。尊重学生不同的禀赋,通过思维的培养开发其潜能,以优势智能的发展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
姚群[7](2005)在《高中女生物理学习困难及其对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中学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关注物理学习困难女生的教育。如何提高女生的物理学习成绩,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每位物理教师渴求解决的难题。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中女生的物理学习的障碍及其成因,通过聊天、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深入、详细的探讨,提出了女生物理学习障碍的成因、防治和转化办法。在实践中对具体的个案进行了跟踪研究和分析,制定出帮助其学习物理的对策,通过一定时间的转化,结果表明该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兴趣大大增强,物理成绩明显提高,充分体现了女生同样可以学好物理得到全面发展。
潘晓云[8](2012)在《高中物理图像学习的主要思维障碍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例题分析高中生处理物理图像存在的问题,讨论其存在的主要思维障碍的类型及成因,并提出有效消除物理图像学习的思维障碍的对策。
阮班桁[9](2019)在《高中物理学习的思维干扰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毕业后一直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至今已有7年时间,500多学生从我手上毕业。在这个过程,我遇见过因为各种原因在物理上碰壁的学生,学生成绩好坏之间差距巨大,很多学生在大一就对物理失去学习兴趣,转向学习文科。究其原因,很多学生都是只通过经验与感觉解决物理问题,在物理学习的思维上存在巨大的障碍。作者想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动机是希望通过总结自己亲身教学经历与在此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出影响高中生物理学习上的思维障碍。同时,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作者将认为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记录下来,以供其他物理教师作为参考。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写这篇文章的背景。主要是在7年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考、学生物理学情分析,并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总结出目前高中生物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思维障碍。第二部分是对与物理学习思维障碍相关的理论的介绍与概念的界定。区别了“前概念”与物理学概念、生活经验与物理规则间的差异;定义了定势思维、片面思维与逻辑思维及其在物理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物理学习中的思维干扰因素做了初步调研,了解到“前概念”、片面思维、思维定势、逻辑思维混乱对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巨大。之后,重点分析了“前概念”中生活语言及生活经验对物理学习的干扰,并列举了重力与重量、速度与速率等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并分析这些概念是如何干扰物理学习。其次分析了不良思维习惯——片面思维、定势思维与逻辑思维混乱是如何影响物理学习。通过逻辑测试的方式证明了逻辑思维与物理学业成绩之间成正相关。第四部分根据上文的分析,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提出解决相应困境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一是促进“前概念”思维有效转化为物理概念思维;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在习题课中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最后,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业成绩进行策略实施成效检测,得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学生成绩均有提高,证明了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陈克利[10](2012)在《探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关注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文中研究指明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能力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种思维障碍进行探讨,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关键策略。
二、论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与对策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思维的概念及思维的本质 |
第二节 中学物理思维特征 |
第三节 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本质 |
第三章 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分析 |
第一节 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含义及表现 |
第二节 中学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归因 |
第四章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策 |
第一节 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和谐发展的情境 |
第二节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
第三节 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思维障碍及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三、理论基础 |
§2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思维障碍 |
一、有关概念概述 |
二、数学问题解决中思维障碍的调查研究设计 |
三、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主要思维障碍 |
四、关于思维障碍调查结果的综合比较分析 |
§3 数学问题解决中思维障碍形成的主观原因 |
一、知识经验贫乏 |
二、认知结构不良 |
三、知觉干扰 |
四、思维形式缺乏多样性 |
五、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
六、元认知能力差 |
§4 注重克服数学问题解决中思维障碍的教学对策 |
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
二、注重思维过程的展示与调控 |
三、讲授和示范解决问题常用的思维策略 |
四、构建适宜的问题系统 |
附录一: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抽象思维障碍成因及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的背景 |
1. 目前我国高中生学习物理的现状 |
2.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
(二) 研究的意义 |
1. 时代的要求 |
2. “落实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二)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 建构主义理论 |
1. 知识观 |
2. 学习观 |
3. 师生观 |
4. 情景教学 |
三、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的概念界定 |
(一) 思维的概念及分类 |
(二) 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抽象思维 |
1. 物理思维的概念及分类 |
2. 物理抽象思维的概念及基本形式 |
3. 物理抽象思维的主要特点[11] |
4. 高中物理学习中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意义 |
四、高中物理学习中抽象思维障碍成因及对策探究 |
(一) 由概念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
1. 成因分析 |
2. 解决对策 |
3. 实验结果 |
(二) 由表象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
1. 成因分析 |
2. 解决对策 |
3. 实验结果 |
(三) 由生活经验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
1. 成因分析 |
2. 解决对策 |
(四) 由数学工具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
1. 成因分析 |
2. 解决对策 |
3. 实验结果 |
(五) 忽视隐含条件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
1. 成因分析 |
2. 解决对策 |
3. 实验结果 |
(六) 由定势引发的抽象思维障碍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
1. 成因分析 |
2. 解决对策 |
3. 实验结果 |
五、问题与思考 |
(一) 教师观念的转变 |
(二) 教师素质的提高 |
(三)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
(四) 物理授课课时的限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
(一)互联网 |
(二)学习型社会 |
四、主要理论工具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网络社会理论 |
(三)教育冲突理论 |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
一、增加闲暇时间 |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
结语 |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学生学习力学问题中存在的“分”与“合”的主要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背景 |
1.3.1 选题背景 |
1.3.2 思维培养的研究背景 |
1.4 研究的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2 课题研究的理论综述 |
2.1 思维 |
2.1.1 思维概念的界定 |
2.1.2 思维障碍 |
2.1.3 思维的培养 |
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1 理论的内涵 |
2.2.2 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意义 |
2.3 中学生的物理思维 |
2.3.1 物理思维 |
2.3.2 中学生的物理思维 |
3 “分”与“合”的物理思维 |
3.1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
3.2 通过“一”与“多”的练习培养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
3.3 物理小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探讨 |
4 思维障碍中“分”与“合”的成因分析与解决策略 |
4.1 凝固性思维障碍 |
4.1.1 消极思维定势错觉 |
4.1.2 先入为主 |
4.2 片面性思维障碍 |
4.2.1 思维方法片面性 |
4.2.2 不注意隐蔽因素 |
4.3 干扰性思维障碍 |
4.3.1 比较思维能力不足 |
4.3.2 以数学形式代替物理思维 |
5 解决思维障碍中“分”与“合”的具体手段 |
5.1 解决思维障碍中“分”与“合”的等效法 |
5.1.1 等效法的内涵 |
5.1.2 运用等效法的一般步骤 |
5.1.3 合成与分解中的等效法 |
5.2 解决思维障碍中“分”与“合”的前提 |
5.2.1 受力分析的含义 |
5.2.2 受力分析的表达 |
5.2.3 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
5.3 解决思维障碍中“分”与“合”的矢量运算法则 |
5.3.1 矢量概念的理解 |
5.3.2 矢量和标量的关系 |
5.3.3 矢量计算方法的掌握 |
5.3.4 力的合成与分解 |
5.3.5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
5.3.6 学生在矢量性问题上的误区 |
5.3.7 矢量的学习难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中女生物理学习困难及其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
1.3 物理学习困难和物理学习困难女生的界定 |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二章 影响女生物理学习的类型、表现和成因 |
2.1 问卷调查 |
2.2 女生物理学习障碍的类型 |
2.2.1 心理障碍 |
2.2.2 思维障碍 |
2.2.3 方法障碍 |
2.3 高中女生物理学习障碍的成因 |
2.3.1 传统观念影响和学校、家庭教育的偏差 |
2.3.2 高中女生物理学习的思维障碍与女生的思维特点有关 |
2.3.3 在物理学习中采用了不当的学习方法 |
第三章 物理学习困难女生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转化 |
3.1 注意及时帮助女生进行心理障碍的调适,帮助女生提高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
3.2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女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她们的学习动机 |
3.3 加强对女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思维强度、广度的训练,提高思维品质 |
3.4 教师应对女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
3.5 充分利用女生所拥有的优势进行教学 |
第四章 解决女生物理学习困难的个别化教学案例 |
4.1 建立关系 |
4.2 了解情况 |
4.3 分析诊断 |
4.4 因人施教 |
4.5 教育效果 |
第五章 研究成果与不足之处 |
5.1 研究成果 |
5.2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对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对问卷调查中个别问题的统计和分析 |
致谢 |
(9)高中物理学习的思维干扰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前概念”与物理学概念 |
2.2.2 生活经验与物理规则 |
2.2.3 定势思维、片面思维与逻辑思维 |
第3章 高中物理学习中思维干扰因素分析 |
3.1 “前概念”对思维的干扰 |
3.1.1 生活语言对物理思维的干扰 |
3.1.2 生活经验对物理思维的干扰 |
3.2 不良思维习惯对物理学习的干扰 |
3.2.1 思维定势对物理学习的干扰 |
3.2.2 片面思维对物理学习的干扰 |
3.2.3 逻辑思维混乱对物理学习的干扰 |
第4章 排除物理学习干扰因素的对策分析及应用 |
4.1 促进“前概念”思维有效转化为物理概念思维 |
4.2 教学过程中加强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
4.3 习题课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4.3.1 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 |
4.3.2 高一高二放慢学生解题速度 |
4.3.3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
4.4 教学策略实施成效检测 |
4.4.1 教学策略实施后逻辑思维能力检测 |
4.4.2 教学策略实施后物理学习成绩比较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物理学习干扰因素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第一次逻辑测试试题 |
附录三: 第二次逻辑测试试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物理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与对策之研究[D]. 戴翠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03(03)
- [2]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思维障碍及教学对策[D]. 刘秀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3]论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其对策[J]. 吴幼生. 中专物理教学, 1994(S1)
- [4]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抽象思维障碍成因及对策探究[D]. 冉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5]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中学生学习力学问题中存在的“分”与“合”的主要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研究[D]. 吴冬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2)
- [7]高中女生物理学习困难及其对策的研究[D]. 姚群. 江西师范大学, 2005(11)
- [8]高中物理图像学习的主要思维障碍及对策[J]. 潘晓云. 成功(教育), 2012(01)
- [9]高中物理学习的思维干扰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 阮班桁.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探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关注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培养[J]. 陈克利. 物理教学探讨,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