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0吨特种货车(论文文献综述)
王向南[1](2016)在《钳夹车起升机构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钳夹车是运输超重、超限货物的铁路特种货车,其几何尺寸大、结构复杂。作为夹持货物的主要构件,起升机构的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起升机构中超大构件存在的刚度差异和其载运货物存在的偏载,将引起起升机构受力载荷不均衡,严重情况下甚至会由于某个钳形梁承力超过极限而诱发重大安全事故。本文在详细了解现有钳夹车相关技术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起升机构运动学、钳形梁刚度、载荷解算以及均载特性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坐标变换法对起升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分析了起升机构的自由度,计算了其位置解和货物起升轨迹,求取了其速度和力的映射关系,并通过RecurDyn对运动学计算进行了仿真验证。其次,针对钳形梁,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了梁单元,求取了梁单元刚度矩阵,得到了钳形梁的整体刚度矩阵,并通过对变形量的计算和仿真对刚度建模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再次,针对钳夹车过约束起升机构,联立静力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方程对其进行了载荷解算,得到了其各个部分的受力状况,定义了起升机构不均衡载荷系数,基于空间性能图谱理论将刚度无量纲化,在考虑钳形梁刚度偏差和货物偏载的情况下对机构的均载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有利于起升机构提高均载性的刚度匹配方法。最后,基于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建立了钳夹车起升机构的刚柔耦合仿真模型,进行了刚柔耦合仿真,得到了考虑钳形梁变形的机构工作状态,通过与修正的理论计算进行对比,验证了载荷解算和均载性分析的正确性。
焦雷浩[2](2017)在《超重载钳夹车多层过约束机构设计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特种货物运输钳夹车承担着特高压输电、原子能设备及航母制造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特大工程中超重、超限巨型关键核心设备的运输。随着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特种货物的运输重量越来越大,而当前我国研制的最大DQ45型钳夹车已满足不了超重载特种货物的铁路运输需求,严重制约了我国重特大工程的实施与进展,因此亟待提升钳夹车超高承载能力。本文面向我国当前铁路特种运输超重载化与高安全性急需,针对超重巨型钳夹车主体结构存在的承载能力不足,机构稳定性机理、封闭性夹持机理不明等基础科学问题,探索开展这类基于多层并联机构的超重载巨型钳夹式载运装备机构学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系统分析了国内现有钳夹车机构,基于现有机构设计了一种三层并联过约束钳夹车机构,通过将驱动前置,创新构型了一种新型并联钳夹车机构,并筛选了较优模型。基于复数向量法对筛选模型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包括提升机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理想情况下力映射关系,并应用Recurdyn软件进行运动学仿真验证。其次,通过建立提升机构的静力学平衡方程以及变形协调方程得到了考虑钳夹梁变形情况下的驱动油缸输出力与载荷的关系。在得到的力映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数学中均方差概念定义了用于评价机构均载性的均载系数。依据空间性能图谱理论对钳夹梁做无量纲化处理,并讨论了钳夹梁刚度及偏心量对机构均载性的影响。然后,对影响机构稳定性的挂货钩钳夹机构的稳定夹持机理进行了讨论,基于建立的钳夹机构的夹持力简化模型,分析得到了夹持力平衡方程以及夹持矩阵,并进一步探究了机构的力封闭性夹持原理,给出了稳定夹持的条件。根据Buss等人在夹持方面的发现,将非线性摩擦锥约束等价为等效对称矩阵的正定性,应用线性约束梯度流方法对得到的夹持接触力与接触位置进行了优化。最后,应用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对钳夹车提升机构进行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包括动力学仿真以及均载性仿真验证,得到了钳夹梁为柔性体情况下的提升机构工作状态,将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并对理论结果进行修正,通过仿真结果与修正结果的对比,验证了理论计算与仿真的正确性。
张涛[3](2007)在《350t落下孔车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落下孔车适用于运输超限超重型货物,如变压器、发电机、轧机牌坊、反应器、高压锅炉等,研制大吨位的落下孔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该车型具有自重轻、载重大、速度高、功能多、便于装卸的特点。在长大货车多年研制的基础上,论文围绕我国目前载重吨位最大的350t落下孔车的开发和制造,开展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工作。论文首先介绍了长大货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研制中的关键技术,归纳了落下孔车的研制特殊性。针对350t落下孔车承载情况进行整车的受力分析:针对350t落下孔车的特殊性,创建了侧承梁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对结构方案进行了优选;针对设计结构进行工艺分析,重点对350t落下孔车侧承梁的制造工艺进行分析,找出制造难点,提出解决措施:针对350t落下孔车侧承梁组装工艺进行分析,找出组装难点,提出解决措施;针对工艺分析过程中提出的制造难点和解决措施进行制造过程中的重点控制,使产品制造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崔清涛[4](2009)在《载重450t落下孔车结构设计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械设备和军事装备在铁路上运输。而落下孔车适用于运输超限超重型货物,如变压器、发电机、轧机牌坊、反应器、高压锅炉等,研制大吨位的落下孔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该车型具有自重轻、载重大、速度高、功能多、便于装卸的特点。在长大货车多年研制的基础上,论文围绕我国目前载重吨位最大的450t落下孔车的研制,开展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工作。论文就长大货车发展背景、趋势及意义论述,并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特点,归纳出落下孔车研制中的关键技术的特殊性。针对450t落下孔车转向架、侧承梁等结构的特殊性,对整车的车体稳定性、静强度和刚度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通过有限元计算对整车结构受力方案进行了优选。针对该车工艺结构进行分析,重点对450t落下孔车侧承梁、转向架等结构的制造工艺进行分析,找出制造难点,提出解决措施;针对工艺分析过程中提出的制造难点和解决措施进行制造过程中的重点控制,使产品制造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张铁林[5](1980)在《重型专用货车》文中研究表明 1970年东德铁路公司为了运输一些长大重型货物,向法比铁路设备公司(Societe Franco-Belge de Materiel de Chemin de fer)订购了几种重型专用货车。这些专用货车的装载能力分别为100、130、150和500吨,通过更换车轴,可以运行在标准轨距1,435毫米和宽轨距1.524毫米线路上。所有这几种专用货车全部都是由法比铁路设备公
李笑红[6](2013)在《铁路超重货物安全运输基本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重货物主要包括发电设备、大型机械、化工设备等,它们大多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设备,不仅外形大、重量大、结构复杂,且价值高,对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这些货物必须保证安全及时地运输。但是,超重货物这个概念在我国铁路货物运输工作中使用的时间短,在2007年第一次出现在相关的货运规则中。而在规则中只是对超重货物的概念和等级划分做了简单定义,这些定义又过于理想化,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距离。同时,目前对超重货物运输的研究还十分匮乏,仅有的研究也只是对现象的定性描述。由于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得实际工作中对超重货物的理解有偏差,如何组织运输缺乏依据,造成工作的被动及失误。因此,对超重货物安全运输基本理论和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指导超重货物运输组织工作所迫切需要的。论文综合运用结构力学、轨道工程、桥梁工程、有限元计算、铁路货运技术、最优化理论等有关理论与方法,对超重货物运输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试验数据和相关算例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包括:(1)对超重货物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超重货物的新定义。根据国内外不同运输方式中使用的相关概念,深入剖析了超重货物的内涵,进而对超重货物重新进行了定义,并分析总结了其应具备的特征和超重产生的原因。论文也对超重货物运输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并与几个易混淆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新定义能全面反映超重货物对铁路基础设施的影响并体现出对运输组织方面的要求,克服了原有定义的不足。(2)探讨了超重货物运输涉及的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对超重货物运输的影响。认为影响超重货物运输的主要因素包括货物、车辆、桥梁、线路、建筑限界和装载加固方案等,它们决定着超重货物运输组织的难度、运行条件的复杂程度、运输费用的高低、运输基础设施的安全性,组织运输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这部分的分析为论文确定了方向,也是论文进一步研究的基础。(3)对超重车对线路和桥梁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选择典型线路和桥梁,以D2型超重车为例,分别建立了超重车作用下轨道和桥梁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进行了不同参数条件下的轨道结构和桥梁的受力与变形计算;选择常用各类机车进行计算,并与超重车作用于线桥的情况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合运营试验和有关规范,考虑了动静荷载的关系,对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超重车对线桥的作用一般大于常用机车,易造成线桥的损坏。(4)提出了超重等级的划分及判定方法。针对目前超重等级划分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对超重车重心(货物重心)有偏移时对桥梁的作用荷载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推导,给出了偏载系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重新确定了活载系数的通用计算公式,从而提出了超重等级的划分方法并给出了判定依据,最后用一算例验证了新的等级划分方法的合理性。新的超重等级的划分不仅考虑了符合设计标准的桥梁,也考虑了承载能力不足、未达到设计标准的桥梁情况,比现行方法更能真实地反映超重程度;新的等级判定计算,综合考虑了重车(货物)偏心的情况和运行径路的桥梁情况,更加合理和符合实际。(5)提出了超重货物安全运输的措施应从改善超重货物运输方案着手的思想,并给出了超重货物运输方案优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根据超重货物运输方案的主要组成内容,以减少或改善超重车对桥梁和轨道的作用为主要目标,分别从车辆的选择、装载方案的设计、车辆的编组以及曲线速度和过桥速度等方面对超重货物运输方案提出相关要求并进行优化设计,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以算例分析了超重货物在不同的运输方案下的效果。论文首次从运输组织角度对超重货物运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并建立起超重货物安全运输的基本理论框架。论文研究得出的有关规律和结论将为完善规章、提高运输组织和管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王慧[7](2012)在《湖北咸宁核电厂大件运输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发达程度越来越高,各种重大件设备运输越来越常态化,其安全可靠运输是当前运输物流业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件设备运输方案的制定研究,将有助于大件运输课题研究的加深与提高。本文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大件运输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湖北咸宁核电厂大件运输实际,调查分析核电项目大件运输需求及国内大件运输的现状和案例,界定大件运输的基本要求和特征;研究分析区域交通设施的适应性,拟定备选运输方案;通过多方案筛选论证,确定大件运输方案;对拟利用交通设施进行结构评估(重点构造物、典型路面结构等在超限重载状态下承载能力评估),提出配套交通设施加固改造方法。初拟了配套交通设施的建设规模,列出了配套建设工程量,提出了重件码头的建设设想,并对拟建厂址大件运输推荐方案进行了投资的概略估算。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在于通过完整研究咸宁核电厂大件运输方案,为大件公路运输方案制定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流程,便于其他类似项目研究借鉴推广,同时,对重载超限车辆运输状态下的一般公路路面和桥梁使用条件进行了评价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运用理论和加固方法。
魏鸿亮[8](2007)在《刚—柔混合动力学建模及在载重450t落下孔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落下孔车适用于运输超限超重型货物,如变压器、发电机、轧机牌坊、反应器、高压锅炉等,研制大吨位的落下孔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该车型具有自重轻、载重大、速度高、功能多、便于装卸的特点。在长大货车多年研制的基础上,论文围绕我国目前载重吨位最大的450t落下孔车的研制,开展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工作。论文首先介绍了长大货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研制中的关键技术,归纳了落下孔车的研制特殊性。针对450t落下孔车的特殊性,创建了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计算对结构方案进行了优选。针对450t落下孔车最关键的动力稳定及安全问题,创建了刚.柔混合的动力学模型,即,将次要部件视为刚体,主要部件视为柔性体,然后利用耦合技术,创建一个刚.柔混合的系统级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直线和曲线线路工况包括通过特小曲线半径及空车回送,分析了各级心盘与旁承动载荷、侧承梁横向稳定性与拉杆受力、以及旁承力对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根据刚-柔混合模型的仿真结果,对设计进行了多次修改。样车的动力学试验的多项指标表明,许多计算指标与试验指标得到了很好的吻合,这不仅证明了该研究方法的价值,也证明了该车设计是相当成功的。
侯栋梁[9](2009)在《大件货物运输方案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电力,能源、冶金,化工和建材等大型工程项目相继实施,大件货物运输项目日益频繁。如何保证大件货物运输安全是当前运输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对于大件货物运输方案的制定研究,将有助于大件货物安全运输和经济运输。本文在广泛阅览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详细研究了大件货物运输方案的制定,旨在今后为大件货物制定运输方案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首先较全面的对大件货物的运输方式、运输线路、运输设备选择以及安全运输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本文运用了费用和时间指标构建立了大件货物运输方式选择模型和公路大件运输路线选择模型,同时针对不同的运输方式,制定出适合于大件货物的装载、加固以及运输管理方案;然后以溪洛渡水电站变压器运输作为案例,依次拟定出了合适的运输方式、装载方案、加固方案,运输管理方案,为实现变压器“门到门”运输作好了充分准备。最后,结合实际,根据人工步骤构建了大件货物运输决策支持系统,并对该系统的各个决策支持模块(数据管理模块、运输方式选择模块、人机交互模块)进行了构想;并运用PB建立了大件货物运输决策支持系统界面。本文依据大件货物相关运输规则和运输组织理论,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充分结合。
二、500吨特种货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0吨特种货车(论文提纲范文)
(1)钳夹车起升机构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钳夹车起升机构运动学分析 |
2.1 引言 |
2.2 起升机构描述与简化 |
2.3 起升机构自由度分析 |
2.4 起升机构位置分析 |
2.4.1 起升机构坐标系建立 |
2.4.2 起升机构位置正解 |
2.4.3 起升机构位置反解 |
2.4.4 起升位置解数值算例 |
2.5 起升机构速度和力的映射 |
2.5.1 起升机构速度映射 |
2.5.2 起升机构力映射 |
2.6 起升机构运动学仿真 |
2.6.1 RecurDyn简介 |
2.6.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2.6.3 RecurDyn运动学仿真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TIMOSHENKO梁理论钳形梁刚度建模 |
3.1 引言 |
3.2 梁理论概述 |
3.3 Timoshenko梁单元刚度矩阵 |
3.3.1 钳形梁的离散 |
3.3.2 单元位移模式 |
3.3.3 单元刚度矩阵 |
3.4 钳形梁整体刚度矩阵 |
3.4.1 单元刚度矩阵的坐标变换 |
3.4.2 整体刚度矩阵的组装 |
3.5 钳形梁刚度仿真验证 |
3.5.1 钳形梁等效节点载荷 |
3.5.2 钳形梁变形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钳夹车起升机构均载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起升机构静力解算 |
4.2.1 起升机构简化 |
4.2.2 基于刚度的起升机构静力解算 |
4.2.3 钳形梁载荷解算 |
4.2.4 挂货钩载荷解算 |
4.3 起升机构均载特性分析 |
4.3.1 起升机构不均衡载荷系数 |
4.3.2 分支刚度对均载性的影响 |
4.3.3 货物偏心对均载性的影响 |
4.4 钳夹车起升机构刚度匹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钳夹车起升机构刚柔耦合仿真 |
5.1 引言 |
5.2 多体动力学仿真 |
5.3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4 运动学刚柔耦合仿真 |
5.5 均载性刚柔耦合仿真 |
5.5.1 货物偏心刚柔耦合仿真 |
5.5.2 分支刚度偏差刚柔耦合仿真 |
5.5.3 一般条件下机构均载性刚柔耦合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超重载钳夹车多层过约束机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钳夹车国外研究现状 |
1.3.2 钳夹车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过约束与冗余驱动研究现状 |
1.3.4 机构稳定性研究现状 |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超重载钳夹车构型设计及运动学分析 |
2.1 概述 |
2.2 钳夹车两自由度多层并联提升机构 |
2.3 钳夹车四自由度多层并联提升机构 |
2.4 钳夹车提升机构运动学分析 |
2.4.1 模型简化 |
2.4.2 位置分析 |
2.4.3 速度加速度分析 |
2.4.4 力映射模型建立 |
2.5 钳夹车提升机构运动学仿真 |
2.5.1 RecurDyn软件简介 |
2.5.2 运动学仿真模型建立 |
2.5.3 理论与仿真结果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重载钳夹车提升机构均载特性分析 |
3.1 概述 |
3.2 过约束提升机构静力学分析 |
3.2.1 模型建立 |
3.2.2 过约束机构的静力学解算 |
3.3 过约束提升机构均载性分析 |
3.3.1 机构均载性评价指标 |
3.3.2 机构稳定性影响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重载钳夹车提升机构夹持机理研究 |
4.1 概述 |
4.2 机构夹持力平衡原理 |
4.2.1 夹持力模型简化 |
4.2.2 夹持力平衡方程 |
4.2.3 夹持矩阵 |
4.3 夹持机构力封闭原理 |
4.3.1 力封闭性定义及其特性 |
4.3.2 力封闭性夹持条件 |
4.4 机构稳定夹持优化分析 |
4.4.1 最优接触力优化算法 |
4.4.2 最小接触点位置搜索 |
4.4.3 钳夹车夹持机构数值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RECURDYN的提升机构刚柔耦合仿真 |
5.1 概述 |
5.2 多体系统动力学简介 |
5.3 钳夹车提升机构刚柔耦合模型建立 |
5.4 钳夹车提升机构刚柔耦合仿真 |
5.4.1 运动学刚柔耦合仿真 |
5.4.2 均载性刚柔耦合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350t落下孔车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铁路长大货物车的概况 |
0.2 国内外落下孔车现状 |
0.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一章 载重350t落下孔车研制 |
1.1 研制铁路新型长大货车的必要性 |
1.2 从国外铁路长大货车发展特点看其必要性 |
1.3 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大件运输市场需求看其必要性 |
1.4 近十年来我国长大货物车的发展 |
1.5 载重350t落下孔车的方案研究 |
1.5.1 载重350t落下孔车主要参数选取 |
1.5.2 主要性能参数及尺寸 |
1.5.3 主要结构及材料 |
1.5.4 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采用 |
1.5.5 车辆用途及主要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350t落下孔车整车结构受力分析 |
2.1 与整车受力分析有关的车辆主要参数 |
2.2 导向销所受的横向力分析 |
2.3 导向梁的受力分析 |
2.4 大底架的受力分析 |
2.5 中底架的受力分析 |
2.6 中部小底架的受力分析 |
2.7 端部小底架的受力分析 |
2.8 中部转向架的受力分析 |
2.9 端部转向架的受力分析 |
2.10 侧承梁的受力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350t落下孔车侧承梁强度、刚度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
3.2 计算对象 |
3.3 结构分析程序简介 |
3.4 计算模型 |
3.4.1 结构离散 |
3.4.2 载荷工况 |
3.4.3 约束条件 |
3.5 计算结果的评定 |
3.6 计算结果及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50t落下孔车侧承梁钢结构制造的关键技术 |
4.1 350t落下孔车侧承梁钢结构特点 |
4.2 主要制造难点 |
4.3 工艺流程 |
4.4 解决措施 |
4.4.1 侧承梁组成的腹板制造质量的控制 |
4.4.2 侧承梁组成的组装方式及组对基准的选择 |
4.4.3 侧承梁组成焊接过程中的控制 |
4.4.4 设计尺寸的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350t落下孔车组装的关键技术 |
5.1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原理 |
5.2 产品主要结构 |
5.3 组装难点分析 |
5.4 组装难点解决措施 |
5.5 组装工艺流程和装配工艺系统图 |
5.6 组装工艺过程及要求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载重450t落下孔车结构设计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落下孔车现状 |
1.3 国外铁路长大货车发展特点 |
1.4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市场需求 |
1.5 新型铁路长大货车研制的必要性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450T 落下孔车整车结构受力分析 |
2.1 载重450T 落下孔车的方案研究 |
2.2 与整车受力分析有关的车辆主要参数 |
2.3 导向销所受的横向力分析 |
2.4 导向梁的受力分析 |
2.5 大底架的受力分析 |
2.6 端部中底架的受力分析 |
2.7 中部中底架的受力分析 |
2.8 中部小底架的受力分析 |
2.9 端部小底架的受力分析 |
2.10 中部转向架的受力分析 |
2.11 端部转向架的受力分析 |
2.12 中间转向架(与中底架相连)的受力分析 |
2.13 侧承梁的受力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450T 落下孔车车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
3.1 稳定性数值计算原理及程序简介 |
3.2 侧承梁稳定性分析 |
3.3 大底架稳定性分析 |
3.4 其他部件稳定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450T 落下孔车车体静强度和刚度研究 |
4.1 结构分析程序和评定标准 |
4.2 侧承梁强度和刚度 |
4.3 大底架强度和刚度试验计算 |
4.4 导向梁强度和刚度试验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450T 落下孔车钢结构制造的关键技术 |
5.1 2E 轴转向架构架制造 |
5.1.1 结构特点 |
5.1.2 主要制造难点 |
5.1.3 主要制造工艺 |
5.1.4 结论 |
5.2 侧承梁钢结构制造 |
5.2.1 结构特点 |
5.2.2 主要制造难点 |
5.2.3 工艺性能的改善 |
5.2.4 主要制造工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铁路超重货物安全运输基本理论与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外超重货物运输与研究状况 |
1.2.1 国外有关规章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国外铁路超重货物运输状况 |
1.3 国内超重货物运输与研究状况 |
1.3.1 国内有关规章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3.3 我国铁路超重货物运输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2 主要内容 |
1.4.3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超重货物运输基本概念及特征分析 |
2.1 对目前超重货物及相关概念的解读 |
2.1.1 国内铁路对超重货物的定义 |
2.1.2 国外铁路相关概念 |
2.1.3 国内公路相关概念 |
2.1.4 对超重货物概念的思考 |
2.2 超重货物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
2.2.1 超重货物的内涵分析 |
2.2.2 超重货物内涵的再思考 |
2.2.3 超重货物的特征 |
2.3 超重货物运输相关概念的定义 |
2.4 超重货物运输产生的原因分析 |
2.5 几个易混淆概念的比较 |
2.5.1 超重与超限 |
2.5.2 超重与超载 |
2.5.3 超重与集重 |
2.5.4 超重与重载 |
2.6 本章小结 |
3 超重货物运输影响因素分析 |
3.1 车辆因素 |
3.1.1 超重货物运输车辆类型及结构特点 |
3.1.2 长大货物车对超重货物运输的影响 |
3.2 线路因素 |
3.2.1 线路结构及几何形位 |
3.2.2 轨道荷载 |
3.2.3 线路对超重货物运输的影响 |
3.3 桥梁因素 |
3.3.1 桥梁结构及荷载 |
3.3.2 桥梁设计活载标准 |
3.3.3 桥梁对超重货物运输的影响 |
3.4 建筑限界因素 |
3.4.1 建筑限界概况 |
3.4.2 建筑限界对超重货物运输的影响 |
3.5 装载加固方案因素 |
3.5.1 货物装载加固的意义及要求 |
3.5.2 货物装载加固方案设计的内容 |
3.5.3 装载加固方案对超重货物运输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超重车对线路轨道的作用机理研究 |
4.1 典型铁路轨道的静力分析 |
4.1.1 静力分析的限定条件 |
4.1.2 轨道结构垂向静力模型的选取 |
4.1.3 轨道结构强度计算模型的确定 |
4.2 超重车作用下轨道的有限元模型 |
4.2.1 有关参数的设定 |
4.2.2 轨道有限元模型及计算 |
4.3 超重车作用下轨道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
4.3.1 轨道结构在不同参数和条件下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
4.3.2 超重车与常用机车对轨道作用的比较与分析 |
4.4 超重车作用下轨道结构强度的准静态计算 |
4.4.1 准静态计算公式 |
4.4.2 有关动力增值的取值 |
4.5 超重车作用下轨道部件的强度检算 |
4.5.1 轨道部件强度检算的内容与方法 |
4.5.2 超重车作用下对轨道强度的检算 |
4.6 本章小结 |
5 超重车对桥梁的作用机理研究 |
5.1 铁路桥梁的选取与力学分析 |
5.1.1 桥梁类型的选取 |
5.1.2 桥梁的力学分析 |
5.2 超重车作用于桥梁上的有限元模型 |
5.2.1 有关参数的设定 |
5.2.2 桥梁有限元模型及计算 |
5.3 超重车作用于桥梁上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
5.3.1 不同参数和条件下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
5.3.2 超重车与常用机车对桥梁作用的比较 |
5.4 超重车在路基上与桥梁上对轨道作用的比较 |
5.5 超重车作用下的桥梁的检验 |
5.5.1 与有关规范比较 |
5.5.2 与运行试验结果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6 超重货物的等级划分研究 |
6.1 目前的超重等级划分及存在的问题 |
6.1.1 目前的超重等级划分及使用条件 |
6.1.2 目前的超重等级的计算方法 |
6.1.3 目前的超重等级划分中存在的问题 |
6.2 超重货物装载偏心时对桥梁的作用荷载分析 |
6.2.1 基本条件设定与相关理论 |
6.2.2 超重车重心横向偏移时对简支梁的作用荷载 |
6.2.3 超重车重心纵向偏移时对简支梁的作用荷载 |
6.2.4 超重货物装载偏心时对简支梁的作用荷载 |
6.3 超重等级的划分 |
6.3.1 超重等级划分的目的与原则 |
6.3.2 超重等级的划分 |
6.3.3 超重等级的判定与计算 |
6.4 算例 |
6.5 本章小结 |
7 超重货物运输方案的优化设计 |
7.1 优化超重货物运输方案的基本原理 |
7.1.1 从桥梁方面考虑 |
7.1.2 从线路方面考虑 |
7.2 装载车辆的选择 |
7.2.1 车辆结构参数与超重的关系 |
7.2.2 选择装载车辆的基本原则 |
7.3 装载方案的确定 |
7.3.1 对装载方案的基本要求 |
7.3.2 装载方案与超重的关系 |
7.3.3 装载方案优化设计的原则 |
7.3.4 装载方案的优化设计 |
7.4 车辆编组 |
7.4.1 对连挂车辆的要求 |
7.4.2 隔离车数量的确定 |
7.5 曲线限速 |
7.5.1 超重车过曲线限速计算 |
7.5.2 超重车安全通过曲线的基本要求 |
7.6 过桥限速 |
7.6.1 不同速度下的动力系数的确定 |
7.6.2 超重车过桥限速计算 |
7.6.3 超重车安全通过桥梁的基本要求 |
7.6.4 算例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之处 |
8.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湖北咸宁核电厂大件运输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大件设备运输要求分析 |
2.1 大件运输强度 |
2.2 控制性大件设备的运输参数 |
2.3 大件运输特征分析 |
第三章 大件运输的现状及案例调查 |
3.1 国内大件运输的现状 |
3.2 研究区域内大件运输的现状 |
3.3 类似项目的大件运输案例调查 |
3.4 大件运输对交通设施的要求 |
第四章 区域交通设施的适应性分析 |
4.1 区域交通设施现状 |
4.2 区域交通设施规划 |
4.3 区域相关交通设施的运输条件分析 |
第五章 大件设备运输方案论证 |
5.1 运输方案拟定的原则 |
5.2 运输方式的确定 |
5.3 备选运输方案拟定 |
5.4 运输方案选定 |
第六章 配套交通设施的评估、改造与建设 |
6.1 对拟利用交通设施的评估 |
6.1.1 典型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评估 |
6.1.2 重点桥梁构造物承载能力的评估 |
6.2 交通设施的改建或加固 |
6.3. 配套交通设施的建设规模 |
6.4 重件码头的建设设想 |
6.5 投资的概略估计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刚—柔混合动力学建模及在载重450t落下孔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铁路长大货物车的概况 |
1.2 国内外落下孔车现状 |
1.3 刚-柔混合研究概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刚-柔混合建模基本原理 |
2.1 多体动力学模型 |
2.2 刚-柔混合模型的算法原理简介 |
2.3 刚-柔混合建模的接口技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载重450t落下孔车研究 |
3.1 研制铁路新型长大货车的必要性 |
3.2 从国外铁路长大货车发展特点看其必要性 |
3.3 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大件运输市场需求看其必要性 |
3.4 近十年来我国长大货物车的发展 |
3.4.1 落下孔改造车 |
3.4.2 新造车 |
3.5 载重450t落下孔车的方案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载重450t落下孔车建模及动态仿真 |
4.1 结构特点与原始参数 |
4.2 整车模型的几点说明 |
4.2.1 转向架模型 |
4.2.2 连续摩擦计算模型 |
4.2.3 (液压)旁承和导向销刚性接触 |
4.2.4 侧承梁约束以及变形模态响应 |
4.3 SR180m厂内曲线仿真 |
4.3.1 活动心盘横移量 |
4.3.2 侧承梁横向与垂向挠度变形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载重450t落下孔车试验研究 |
5.1 测点布置及测试内容 |
5.2 试验速度、线路及编组 |
5.3 试验设备 |
5.4 数据采集与处理 |
5.5 试验方案 |
5.6 试验结果评价内容与标准 |
5.7 试验过程 |
5.7.1 试验工况及时间 |
5.7.2 试验速度 |
5.7.3 试验线路及试验列车编组 |
5.8 试验结果 |
5.8.1 运行稳定性分析 |
5.8.2 运行平稳性分析 |
5.8.3 动静挠度比分析 |
5.8.4 倾覆稳定性分析 |
5.8.5 限速运行条件 |
5.9 计算与试验数据对比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大件货物运输方案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大件货物运输现状概述 |
1.2.1 国外大件货物运输现状分析 |
1.2.2 国内大件运输现状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
1.4.1 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构成 |
1.4.2 数据库 |
1.4.3 模型库 |
1.4.4 方法库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大件货物运输影响因素分析 |
2.1 大件货物运输方式选择分析 |
2.2 大件货物运输路线选择分析 |
2.2.1 铁路阔大货物运输线路选择分析 |
2.2.2 公路大件货物运输线路选择分析 |
2.2.3 水路大件货物运输线路选择分析 |
2.3 大件货物运输设备分析 |
2.3.1 铁路阔大货物运输车辆分析 |
2.3.2 公路大件货物运输车辆分析 |
2.3.3 水路大件货物运输船舶分析 |
2.4 大件货物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2.4.1 铁路阔大货物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2.4.2 公路大件货物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2.4.3 水路大件货物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章 大件货物运输方案分析 |
3.1 大件货物运输方式决策分析 |
3.2 铁路阔大货物运输方案制定分析 |
3.2.1 铁路阔大货物装载方案制定 |
3.2.2 铁路阔大货物加固方案制定 |
3.2.3 铁路阔大货物运输管理方案制定 |
3.3 公路大件货物运输方案制定分析 |
3.3.1 公路大件货物运输装载方案制定 |
3.3.2 公路大件货物运输加固方案制定 |
3.3.3 公路大件货物运输路径选择模型 |
3.3.4 公路大件货物运输管理方案制定 |
3.4 水路大件货物运输方案制定分析 |
3.4.1 水路大件货物运输装载方案制定 |
3.4.2 水路大件货物运输加固方案制定 |
3.4.3 水路大件货物运输管理方案制定 |
第4章 溪洛渡水电站变压器运输方案制定 |
4.1 溪洛渡水电站变压器需求分析 |
4.2 溪洛渡水电站交通运输条件分析 |
4.2.1 对外交通运输条件 |
4.2.2 场内交通运输条件分析 |
4.3 溪洛渡水电站变压器运输方案制定 |
4.3.1 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制定 |
4.3.2 变压器装载方案制定 |
4.3.3 变压器加固方案制定 |
4.3.4 变压器运输管理方案制定 |
第5章 大件货物运输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构想 |
5.1 运输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分析 |
5.2 运输决策支持系统结构设计构想 |
5.3 运输决策支持系统模块设计构想 |
5.3.1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构想 |
5.3.2 运输方式决策系统模块设计构想 |
5.3.3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构想 |
5.4 运输决策支持系统流程设计构想 |
5.5 运输决策支持系统窗口界面设计构想 |
结论与展望 |
1.全文总结 |
2.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500吨特种货车(论文参考文献)
- [1]钳夹车起升机构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D]. 王向南. 燕山大学, 2016(01)
- [2]超重载钳夹车多层过约束机构设计与分析[D]. 焦雷浩. 燕山大学, 2017(04)
- [3]350t落下孔车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研究[D]. 张涛. 大连交通大学, 2007(05)
- [4]载重450t落下孔车结构设计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 崔清涛. 大连交通大学, 2009(04)
- [5]重型专用货车[J]. 张铁林. 铁道科技动态, 1980(02)
- [6]铁路超重货物安全运输基本理论与应用的研究[D]. 李笑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13(10)
- [7]湖北咸宁核电厂大件运输方案研究[D]. 王慧.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 [8]刚—柔混合动力学建模及在载重450t落下孔车中的应用[D]. 魏鸿亮. 大连交通大学, 2007(05)
- [9]大件货物运输方案制定研究[D]. 侯栋梁.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