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性地做好产业工会工作——孙宝树谈新形势下全国产业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黄春森[1](2020)在《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发展轨迹》文中提出
刘巧雅[2](2018)在《呼伦贝尔市工会职工文化建设责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工文化建设是工会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企业蓬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工会必须发挥紧密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服从服务大局,履行好工会职能职责,发挥好职工的主力军作用,为职工文化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呼伦贝尔市工会在职工文化建设过程中,从资源整合、阵地建设、方式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打造职工文化家园,努力积淀职工文化底蕴、凝聚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对职工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对职工的职业素养提升不够、各旗市区各产业工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对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职工文化引领方面的能力不够,职工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完善,对于新技术、新媒体运用不够,手段太过单一。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本文重点从强化工会责任意识和组织基础、完善职工文化建设内容、建立职工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促进职工文化建设形式多元化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付启元[3](2013)在《城市结构的变迁与重建 ——以1949年前后的南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政权更迭之际,中国城市面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转型。城市解放以后,长期在农村战斗和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政权接管、稳定经济社会秩序等任务。由此,城市的命运被重新塑造,城市化的进程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研究以1949年前后的南京城市结构变迁为个案,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尝试用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变迁理论、国家与社会理论等,分析城市政权变更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与特点。论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横断面进行详细解析,以历史大转折之年透视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即强调重点年代,又不忽视与之相关的前后时期,从而使涉及的年代能够相互照应、联系,以系统地展示时代变迁的全貌。本文试图探讨和分析以下基本问题:即中国共产党长期战斗工作在农村,作为一种外来力量是如何成功嵌入城市社会的?是如何实现权力扩张的?如何改造和重构城市社会,解决一些棘手的社会问题?城市结构是如何转型与变迁的?社会变迁是一个长期的错综复杂的互动过程,是众多因素聚合与撞击的结果。“社会变迁是全方位的,宏观社会变迁包括意识形态、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耦合”1。论文从宏观社会变迁的角度,以1949为切入点,对建国初南京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变迁进行了研究。解放后,中共对南京城市进行了成功接管,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共在对城市政务机构的接管和新政权的建设中,彻底摧毁国民党旧政权机构,构建了党政合一的一元化城市管理体制。新政权重建了社会基础,国家权力深入到基层社会领域,逐渐形成国家与社会一体化格局。在经济领域,重建金融与生产秩序,将官僚资本企业改造成国营企业并进行民主化改革,对私营工商业予以扶持和限制、改造,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城市经济实施了初步的计划管理,发展方向由消费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转型。社会整合与改造方面,新政权努力解决失业、游民乞丐、娼妓、贩毒等现代化过程中极易出现的“城市病”,使旧社会长时间不能解决的一些社会问题得以成功治理。在社会组织变迁方面,新政权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清理、改造与重建,实现了从“社会团体”到“人民团体”的转变。同时,新政权加强了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通过文教机构的国有化和文化社团的官方化,建立了一个高度国家化的文化组织体系,由过去的多元文化向新时期的一元文化转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接管了旧南京的教育事业并对其进行了调整和改造,改革了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形成高度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单一专才教育模式。教育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实现了教育机构的国有化。二是确立新闻宣传的新导向,私营传媒经过改造消亡和中共新闻体系的建立使新闻业经历了从旧时代向新时代的转型。三是改造旧文艺,建构了高度一元化、意识形态化的新文艺范式,实现造成了文艺的组织化与作家身份的嬗变。四是进行宗教革新,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宗教团体的改造与转型,造成“洋教”本土化,实现国家对宗教界的有效组织控制。总之,1949年后的城市社会变迁主要依靠政治力量的推动,是一种有计划性的变迁。这种新社会是国家权力高度扩张,国家社会合为一体的社会。中国共产党通过清除旧的社会结构,并以原来的底层民众为核心重构了城市社会组织体系,建立了一个与国家意志高度一致的社会体系,第一次实现了对基层社会的有效整合与控制。其基本特征是社会管理组织化、社会整合动员化、社会生活政治化。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做到了国家权力向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渗透,其深层原因在于国共两党整合社会的模式不同。建国初中国共产党建构的高度集中统一的城市管理体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治理社会问题,但造成了政府权力的边界无限扩张以及社会中间力量的萎缩,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社会的活力与自主性。
顾训宝[4](2012)在《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学习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任务。而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我们党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一方面在实践中摸索,另一方面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历史中汲取有益经验。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执政党学习思想。深入研究列宁的这一思想,就是为了给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一是文本解读法。笔者通过认真研读列宁全集、列宁文稿、苏共决议汇编等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着文本,力求客观、全面、准确地解读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的真谛。二是分析归纳法。首先力求深入细致地分析列宁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然后通过系统归纳,抽取去规律性的东西,供后人借鉴。三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做到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也从哪里开始。四是思想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法。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的形成,有着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时代背景,而且还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学习的相关论述。其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十月革命前的萌芽时期、国内战争时期的提出时期以及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形成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列宁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列宁认为这是推进国家政治建设、推动国家经济建设以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等方面的需要。二是学习什么的问题。列宁认为,主要应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做经济工作的本领以及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等。三是如何学习的问题。列宁认为,在学习方法方面主要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系统有计划、深钻细研、独立思考以及采取批判的态度等;在推进学习的措施方面主要应充分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工会的教育作用、图书馆的资源作用以及扫盲运动的推动作用等。列宁这一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理论创新;二是注重提高教师地位;三是注重向自己的错误学习;四是注重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这一思想为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永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二是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不断学习;三是引领全党的学习,需要创新学习理念;四是保障全党的学习,需要建构科学的运行机制等。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并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毛泽东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邓小平要求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江泽民强调要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胡锦涛主张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视角创新,尝试从“执政党学习”这一视角对列宁的党建思想进行专题研究;二是内容创新,尝试对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三是方法创新,尝试采用思想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力求既能直观展现出列宁这一思想在横向上的理论体系,又能厘清它在纵向上的演进轨迹。
王凯[5](20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太原市总工会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开启,中国工会组织的规模不断壮大,会员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工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工会组织。在这个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强工会理论的研究工作,用以指导中国工会事业创新发展。中国工会工作者和领导者审时度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理论成为我国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国工会组织以其庞大的组织体系和众多的会员数量成为公民社会理论所涉足的研究领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研究,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及其理论研究提供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思想的工会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也是当前中国工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其核心内容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全面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职能,突出维护职能;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为建设中国特色主义贡献力量。本文综合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以此为基础,以太原市总工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给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以现实启迪。
游正林[6](2010)在《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工会一直存在着脱离职工群众的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及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工会曾进行过三次大的改革,力图通过改善工会与党和政府的关系、降低工会的"官办"色彩、增强工会的自主性与活力、加大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力度等手段来加强工会与职工群众之间的联系。本文分别对这三次大改革的社会背景、大改革后工会的理想形象和力图进行大改革的后果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推动中国工会力图进行大改革的直接动力和制约中国工会改革的结构性因素。
王兆国[7](2008)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中指出(2008年10月17日)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四届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本刊编辑部,林芸[8](2007)在《中国机冶建材工会二届一次全委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文中认为中国机冶建材工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2月26~27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孙春兰同志、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孙宝树、徐德明同志参加了会议,来自全国冶金建材系统的代表113人出席了会议(其中建材有29
于小川,李锦[9](2007)在《中国能源化学工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隆重召开》文中研究说明一年之计在于春。当2007年伴着新年的钟声、踏着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中国能源化学工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1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之家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回顾中国能源化学工会第一届全委会五年来的工作,研究确定第二届全委会的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
孙宝树[10](2006)在《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要求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创造性地做好产业工会工作——孙宝树谈新形势下全国产业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造性地做好产业工会工作——孙宝树谈新形势下全国产业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2)呼伦贝尔市工会职工文化建设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职工文化及工会责任概述 |
第一节 职工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
一、职工文化的定义 |
二、职工文化的内涵 |
三、职工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第二节 工会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责任阐释 |
一、工会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法定责任 |
二、工会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应然责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呼伦贝尔市工会职工文化建设责任履行情况及成效 |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工会职工文化建设责任履行情况 |
一、努力搭建职工文体活动阵地 |
二、加大职工职业培训力度 |
三、打造职工文化活动新品牌 |
四、积极搭建职工岗位创新活动平台 |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劳模精神宣传活动 |
第二节 呼伦贝尔市工会职工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一、各级党政及工会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强 |
二、职工的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 |
三、职工文化建设工作受到企业和职工欢迎 |
四、职工的劳动激情和创造热情得到了激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呼伦贝尔市职工文化建设中工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
第一节 呼伦贝尔市职工文化建设中工会责任缺失的表现 |
一、职工文化内涵性建设不足 |
二、工会对职工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 |
三、地方及产业工会职工文化建设水平不均衡 |
四、职工文化建设工作内容相对单一 |
第二节 呼伦贝尔市职工文化建设中工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
一、工会对职工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
二、工会在职工文化引领方面能力不足 |
三、职工文化建设机制不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呼伦贝尔市工会实现职工文化建设责任的对策 |
第一节 强化工会的责任意识和组织基础 |
一、培养工会组织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
二、强化工会组织自身建设 |
第二节 完善职工文化建设内容 |
一、提炼职工文化核心价值观 |
二、促进职工综合素质提升 |
三、弘扬职工精神 |
第三节 促进职工文化建设形式多元化 |
一、鼓励职工文化创作 |
二、创新融入民族文化 |
三、完善职工文化品牌建设 |
四、巩固发展职工文化阵地 |
五、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 |
第四节 创新职工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
一、完善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 |
二、完善职工职业素养培训机制 |
三、健全工会职工文化建设考核与评估机制 |
四、完善经费使用与人才建设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城市结构的变迁与重建 ——以1949年前后的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理论视角 |
一、社会变迁理论 |
二、国家与社会理论 |
三、历史社会学理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近代城市变迁研究 |
二、当代城市变迁研究 |
三、南京城市变迁研究 |
第二章 城市权力结构的变迁 |
第一节 对城市旧政权的接管 |
一、过渡性政权机构的建立 |
二、旧政权系统的彻底打碎 |
三、对留守人员的分类处理 |
第二节 城市一元化治理体制的建构 |
一、党对干部队伍的管控 |
二、三级政权体系的构建 |
三、城市政治参与的扩大 |
第三节 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扩张 |
一、城市新政权的根基性构造 |
二、“单元式”管理模式构建 |
三、乡村权威的根本性转换 |
第三章 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 |
第一节 经济秩序的重构 |
一、金融系统的综合式干预 |
二、生产秩序的结构性恢复 |
第二节 公有化企业生产关系变革 |
一、企业民主改革 |
二、企业生产改革 |
第三节 私营工商业的渐进式淡出 |
一、生产方向的转变 |
二、劳资关系的调整 |
三、所有制结构变革 |
第四章 城市社会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社会救济方式的变化 |
一、国家、社会主导的社会救济 |
二、“政府包揽型”的社会救济 |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多元化治理 |
一、失业无业人员的处理 |
二、乞丐娼妓的收容改造 |
三、禁毒政策的发展演变 |
第三节 社团组织结构的单一化 |
一、旧社团组织的清理 |
二、社团组织的国家化 |
第四节 “生活政治”:生活方式变迁 |
一、服饰审美的变化 |
二、娱乐生活的嬗变 |
三、就业方式区隔化 |
第五章 城市文化的重塑 |
第一节 教育领域的变革 |
一、高校新教育体制的形成 |
二、中小学及社教事业改造 |
第二节 舆论空间的“破”与“建” |
一、民国新闻自由空间的缩小 |
二、城市解放后的舆论新格局 |
第三节 新文艺范式的确立 |
一、文学组织建构与作家身份嬗变 |
二、艺术的革新与艺人地位的提升 |
第四节 信仰重塑:“洋教”的自主化 |
一、基督教革新运动 |
二、天主教的本土化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一、建国初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 |
二、国共两党整合社会模式比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的形成 |
一、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二、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
(一) 以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政党 |
(二) 加强对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三)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
(四) 善于向自己的错误学习、向群众学习 |
三、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形成的历史考察 |
(一) 十月革命前:在斗争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 国内战争时期:在保卫红色政权的战争间隙中学习国家建设本领 |
(三) 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和平环境中学习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 |
第二章 为什么学习:列宁论执政党学习的必要性 |
一、推进国家政治建设的需要 |
(一) 领导国家建设需要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
(二) 推进民主建设需要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
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
(一) 实现电气化需要科学文化知识 |
(二) 青年一代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任务需要学习 |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需要 |
(一) 深刻认识脱离群众的危险 |
(二) 反对官僚主义需要提高文化水平 |
(三) 克服拖拉作风也需要努力学习 |
四、培养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需要 |
(一) 建设苏维埃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 |
(二) 提高共产主义觉悟需要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 |
五、扞卫新生苏维埃政权的需要 |
(一) 新生苏维埃政权处于危险之中 |
(二) 全党需要学会处理与战争相关的粮食、中农和军事专家等问题 |
第三章 学习什么:列宁论执政党学习的主要任务 |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
(一)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 |
(二) 列宁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 |
(三) 列宁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
二、学会做经济工作 |
(一)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迂回过渡方式 |
(二) 学会利用资本主义 |
(三) 学会经商 |
(四) 学会经济核算 |
三、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 |
(一) 正确认识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
(二)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
第四章 如何学习:列宁论执政党学习的方法和措施 |
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一) 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 |
(二) 学习要有系统有计划 |
(三) 学习要深钻细研 |
(四) 学习要坚持独立思考 |
(五) 学习要采取批判的态度 |
二、健全学习的保障措施 |
(一) 发挥党校的主阵地作用 |
(二) 发挥工会的教育作用 |
(三) 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作用 |
(四) 发挥扫盲运动的推动作用 |
第五章 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的特点 |
一、注重理论创新 |
(一)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优良品质 |
(二) 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是其注重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 |
二、注重提高教师地位 |
(一) 积极争取广大教师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 |
(二) 深入揭穿资产阶级“学校可以脱离政治”的谎言 |
(三) 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
三、注重向自己的错误学习 |
(一) 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
(二) 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
(三) 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
(四) 向自己的错误学习 |
四、注重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 |
(一) 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思想的提出 |
(二) 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思想的初步形成 |
(三) 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思想的发展 |
第六章 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的启示 |
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永葆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
(一) 苏东剧变,催人反思 |
(二) 以史为鉴,加强学习 |
二、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不断学习 |
(一)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不断学习 |
(二)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需要不断学习 |
三、引领全党的学习,需要创新学习理念 |
(一)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二) 树立全员学习的理念 |
(三) 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
(四) 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 |
(五) 树立全方位学习的理念 |
四、保障全党的学习,需要建构科学的运行机制 |
(一) 建构工作机制,推动学习型政党建设有效运行 |
(二) 建构学习机制,确保全党学习活动有序开展 |
(三) 建构督学促学机制,防止形式主义发生 |
(四) 建构教育培训机制,塑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
(五) 建构约束激励机制,激发学习动力 |
(六) 建构考核评估机制,彰显学习型政党建设效果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对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一、毛泽东: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 |
(一)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
(二) 提高自身素养,克服本领恐慌需要学习 |
(三) 理论、军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学 |
(四) 学习要做到虚心、科学、多维 |
二、邓小平: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 |
(一) 领导国家建设、实现现代化需要学习 |
(二) 加强理论、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学习 |
(三) 学习要联系实际、尊重实践、放眼世界 |
三、江泽民:创建学习型社会 |
(一) 提高执政能力、践行“三个代表”需要学习 |
(二) 要注重学习反映当代世界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 |
(三) 端正学风,健全制度,推进理论创新 |
四、胡锦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
(一) 适应时代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需要学习 |
(二) 努力学习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切知识 |
(三) 树立先进学习理念,加强组织与领导,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博士) |
致谢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太原市总工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1.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4.3 研究的创新点 |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历史考察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
2.1.1 国际背景 |
2.1.2 国内背景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理论渊源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理论 |
2.2.2 列宁的工会理论 |
2.2.3 毛泽东的工会理论 |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形成 |
2.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发展 |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贡献 |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科学内涵 |
3.1.1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
3.1.2 坚持中国工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
3.1.3 坚持中国工会的鲜明特色 |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理论 |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创新理论 |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理论贡献 |
3.3.1 厘清了“走什么路,路怎样走”的问题 |
3.3.2 厘清了“维护什么,怎样维护”的问题 |
3.3.3 厘清了“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的问题 |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实践研究—以太原市总工会为例 |
4.1 太原市及其总工会概述 |
4.1.1 太原市社会发展和企事业单位概况 |
4.1.2 太原市总工会简介 |
4.2 太原市总工会工作实践的个案分析 |
4.2.1 企业工会组建工作个案分析 |
4.2.2 维护职工文化权益个案分析 |
4.3 太原市总工会工作实践的现实启示 |
4.3.1 把贯彻组织起来作为工会工作的第一要务 |
4.3.2 把履行维护职能作为工会工作的首要职责 |
4.3.3 把激发组织活力作为工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
4.3.4 把推动创新创优作为工会工作的生命所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6)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次大改革 |
(一)第一次大改革的社会背景 |
(二)第一次大改革所设计的新工会的理想形象 |
(三)第一次力图进行大改革的后果 |
三、80年代后期的第二次大改革 |
(一)第二次大改革的社会背景 |
(二)第二次工会改革的理想蓝图 |
1. 关于工会改革的目标。 |
2. 关于理顺工会和党的关系。 |
3. 关于理顺工会和政府的关系。 |
4. 关于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 |
5. 关于工会的组织制度改革。 |
6. 关于工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三)第二次力图进行大改革的后果 |
四、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三次大改革 |
(一)第三次大改革的社会背景 |
(二)工会维权的基本设想 |
(三)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的兴起及其局限性 |
五、小结与进一步讨论 |
(一)小结 |
(二)进一步讨论 |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
四、创造性地做好产业工会工作——孙宝树谈新形势下全国产业工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发展轨迹[D]. 黄春森. 湘潭大学, 2020
- [2]呼伦贝尔市工会职工文化建设责任问题研究[D]. 刘巧雅. 黑龙江大学, 2018(05)
- [3]城市结构的变迁与重建 ——以1949年前后的南京为例[D]. 付启元. 南京大学, 2013(06)
- [4]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研究[D]. 顾训宝.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太原市总工会为例[D]. 王凯. 新疆师范大学, 2012(03)
- [6]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J]. 游正林. 社会学研究, 2010(04)
- [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工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王兆国. 中国工运, 2008(11)
- [8]中国机冶建材工会二届一次全委会在北京隆重召开[J]. 本刊编辑部,林芸. 建材发展导向, 2007(01)
- [9]中国能源化学工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京隆重召开[J]. 于小川,李锦. 当代矿工, 2007(02)
- [10]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要求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工作[J]. 孙宝树. 中国工运,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