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栖霞山矿床物质成分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佳,郭虎,赖勇,吕鑫[1](2021)在《云南九顶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顶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与印度和欧亚板块晚碰撞环境下的金沙江-哀牢山左行走滑断层相关。矿区呈现岩体斑岩系统Mo-Cu矿化,接触带矽卡岩系统Cu-Mo矿化及远端围岩弱Pb-Zn矿化的分带特征。含矿二长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锆石Ce4+/Ce3+值分别为218.0和218.6,显示了高氧逸度的含矿岩浆条件。矽卡岩中石榴石为钙铁榴石-钙铝榴石系列,核部贫Al富Fe,边部Al含量逐渐升高,局部可见富Fe环带。石榴石核部富集Mo、W、LREE边部贫LREE,富Cu、Eu、U。矿石成矿元素分析表明Cu-Ag-W的富集范围高度一致、Mo与Cu无显着相关性。高氧逸度条件有利于硫不饱和岩浆富集携带Cu、Mo;矽卡岩成矿系统早期继承了高温高氧逸度岩浆流体,后期氧逸度降低经历了流体沸腾作用,Mo溶解程度降低。上述演化过程导致九顶山斑岩系统富集Mo、矽卡岩系统富集Cu。
王子祺[2](2021)在《南京主要林木冠下黏菌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汪来[3](2021)在《相山盆地东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找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相山盆地内已发现的铀矿床和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西部和北部,而东部云际、苔州、尧岗等铀矿化地段的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针对东部地区主要控矿因素的深部地质特征及铀矿化信息的研究较弱,制约了东部铀成矿研究及勘探工作。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对相山盆地东部铀成矿环境、放射性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找矿预测,对扩大相山矿田的找矿成果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以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和土壤210Po测量为手段,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遥感信息对盆地东部铀成矿判识条件作了分析,对盆地东部找矿靶区和成矿远景区进行了预测。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相山盆地东部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区地面伽玛能谱铀含量的偏高及以上场晕主要分布于游坊、里家山、辽里及苔州地段,大部分偏高晕位于花岗斑岩与鹅湖岭组火山岩的接触部位以及近南北向断裂F1,北东向F12、F3及F20等断裂的附近;地面伽玛能谱钍含量变化系数较小,总体表现为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偏高及以上场晕主要沿近南北向断裂F1,北东向断裂F3、F20、F4及断裂延伸方向分布;地面伽玛能谱钾含量与钍元素特征相似,偏高及以上场晕主要沿断裂F1、F3呈近南北向或北东向分布;土壤210Po活度衬度的偏高晕呈北高南低的展布特征,异常集中分布于游坊、里家山、上谙及尧岗一带,异常主要沿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近南北向断裂F1,北东向断裂F12、F3、F4及断裂延伸方向分布。研究区电性结构总体表现为浅部低阻,深部高阻,局部呈条带状低阻特征。铀矿化环境表现为相对低阻电性特征。(2)相山盆地东部铀成矿判识条件相山盆地东部处于东西向基底断裂与北东向盖层断裂的交汇部位,成矿热液活动强烈。下白垩统碎斑熔岩及次火山岩为有利含矿围岩,低序次的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断裂、裂隙以及火山岩组间界面为铀矿化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容矿空间。地面伽玛能谱铀、钍、钾含量异常与次火山岩及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裂关系密切,土壤210Po活度衬度异常范围较地面伽玛能谱测量圈定的异常范围更大,表明区内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电磁测深显示云际及以北地段火山岩盖层厚度超过800 m,剥蚀程度适中,具备一定保矿条件,次火山岩及主要控矿断裂向深部延伸稳定,具有一定找矿空间。(3)盆地东部找矿预测根据综合信息预测方法,圈定找矿靶区2处,分别为里家山找矿靶区和游坊找矿靶区;圈定成矿远景区2处,分别为辽里Ⅱ级成矿远景区和苔州Ⅲ级成矿远景区。
张怡悦[4](2021)在《金/铁矿区土壤-植物体系铅锌同位素特征及微生物演化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露天金属尾矿中残留的重金属通过风蚀、水蚀等途径向环境中扩散。为了探究废弃尾矿周边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本研究以典型金/铁矿区土壤-植物(猪毛菜)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铅同位素技术对重金属污染源进行源解析;通过同位素分馏效应揭示锌在土壤-植物体系迁移转化过程;基于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探究寡营养闭库铁尾矿库中自然定居植物—猪毛菜的生存策略,阐明尾矿土壤-猪毛菜体系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及演化过程,揭示尾矿土壤-微生物-猪毛菜相互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猪毛菜的重金属污染具有空间分布特异性。表层土壤中Pb、Zn、Cu、Cd、Cr、Ni、As 以及 Hg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29、124、42、0.47、103、39、7.64以及0.05 mg/kg,总体上呈轻度污染,其中矿业活动密集区呈中度到重度污染。土壤-猪毛菜体系中重金属主要分布于根际土及叶片,猪毛菜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为Cr>Zn>Pb>Cu>Fe>Cd,转移系数为Fe>Cd>Zn>Cu>Pb>Cr。(2)矿区206Pb/207Pb及208Pb/206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土壤1.10-1.18,2.10-2.19;尾矿 1.04-1.09,2.24-2.32;植物 1.11-1.16,2.11-2.20。尾砂是土壤及植物根部铅的最主要来源,其中对土壤铅的贡献率为43%-75%,对植物铅的贡献率为32%-50%。(3)猪毛菜地上部分富集锌的轻同位素,δ66/64Zn为-0.25%o;地下部分富集锌的重同位素,δ66/64Zn为0.17%o。锌在土壤根际迁移过程、根系吸收过程以及根部向地上部位转运过程均发生了同位素分馏效应,三种过程的Δ66/64Zn 分别为 0.26%o、-0.16%o以及 0.16%o。(4)重金属(Cu、Fe、Zn、Pb)显着影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土壤-猪毛菜体系的核心功能菌群普遍具有重金属抗性,演化形成的核心功能菌群主要包括Pantoea等溶磷菌、Methylobacterium和Sphingomonas等有机物降解菌、Rhizobium等固氮根瘤菌。(5)贫瘠铁尾矿库微生物-猪毛菜演化过程为:猪毛菜产生有机酸及类黄酮素等代谢产物以吸引促生菌到根部定殖,根际促生菌分泌吲哚乙酸(IAA)、合成铁载体等促进植物生长,内生菌则通过遗传增强后代对矿山环境的适应性,从而形成微生物-猪毛菜互惠共生体。
李浩然[5](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蓝健宁[6](2021)在《基于证据加权法的广西西大明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西西大明山地区位于华南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先后经历了古特提斯洋俯冲与闭合、峨眉山超地幔柱对流上侵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成矿条件优越,使其成为广西重要的铅锌银钨铋矿产地。但近年来,研究区的找矿勘查却始终未有新的发现,勘查工作陷入困境。本文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信息,使用证据加权法对西大明山地区开展找矿预测,以期为区域找矿勘查提供方向。研究表明,西大明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可划分为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矽卡岩-热液脉复合型钨多金属矿床和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两类,前者成矿机制为岩浆热液与围岩的水岩反应,后者则为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隐伏花岗岩体为其提供了成矿物质和热液流体,成矿与寒武纪地层和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区域典型矿床的赋矿地层基本为寒武系,特别在寒武系与泥盆系接触处成矿效应更为显着;而热液脉型铅锌银类矿床则主要受NE、EW向断裂的影响,矿体多沿断层呈脉状分布,成矿物质沉积于断裂产状低缓处,在断层交汇处矿床发育较好。在断层发育的地层多样性高值区,矿床分布与重磁、化探、遥感异常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次级重力低异常、航磁异常较高处、铁染羟基及化探异常叠加地带是最有利的成矿区。最后综合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信息,构建西大明山地区综合找矿模型,使用证据加权法开展找矿预测,按照成矿有利度分为最有可能成矿(>0.63)、很可能成矿(0.63~0.31)、可能成矿(0.31~0.08)和不太可能成矿(<0.08)等四级,共划分5个找矿预测区,包括2个Ⅰ级和3个Ⅱ级,面积共计42.14 km2。
焦思[7](2021)在《基于PXRF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异质性分析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认为城市土壤受人类活动的频繁扰动,产生日趋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直接或间接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以及人体健康。南京市人口密集,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且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因此易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目前,关于南京市土壤重金属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局部区域或单一用地类型。为弄清整个南京市及各功能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空间异质性,本研究以南京市及其不同功能区(交通繁忙区、工业区、休闲区和农业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并评价研究区表层土壤中5种重金属(Cr、Ni、Cu、Zn、Pb)污染状况,借助地统计学理论分析其空间异质性,以期为南京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预防及防治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南京市土壤重金属元素Cr、Ni、Cu、Zn、Pb的污染状态存在差异性,其平均值分别为112.8mg/kg、39.2mg/kg、49.1mg/kg、126.3mg/kg、37.3mg/kg。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中的风险筛选值作参照标准,各金属含量超标率由高到低顺次为Pb>Cu>Zn>Cr>Ni,其中Pb超标率高达44.95%,污染尤为显着,主要集中在工业区和交通繁忙区,Ni元素仅存在休闲区的1个样点超出筛选值,几乎不存在污染水平。5种重金属表现为空间中等变异,说明样点间存在较大的离散性,受人为随机因素影响显着。(2)方向效应分析表明,基于研究区整体(南京市),5种重金属在0°、45°、90°、135°上属于各向同性。半变异结构分析显示,Cr、Cu、Zn、Pb的最优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Ni为高斯模型。5种重金属的块金系数C0/C0+C值处于0.501~0.901范围内,Cr、Pb属于弱空间相关,Ni、Cu和Zn为中等空间相关性。(3)地统计模块揭示,南京市表层土壤(0~20cm)重金属含量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5种重金属南北差异鲜明,均表现为北高南低,高值覆盖区域普遍集中于典型交通枢纽、工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等);不同功能区各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交通繁忙区的高值区集中于部分主城区,工业区各重金属含量呈现自北向南递减,高值区主要表现为格局形成较早的工业片区;此外,以污染源调研资料为分析基础,休闲区、农田区的高值覆盖区受周边环境(交通、工业集群)影响显着,与此同时,冶山铁矿虽转型旅游经济,但其带来的重金属遗留问题仍待解决,农田区的高值绝大部分出现在南京市边界交会处。不同行政区中,鼓楼区的重金属Cu、Zn,建邺区的重金属Cu、Pb、Zn,浦口区的重金属Cu、Ni、Pb和Zn,雨花台区的Pb、Zn及溧水区的重金属Pb、Zn均表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较高的空间相关性。(4)基于AHP赋权的模糊综合法对南京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土壤状况大部分属于Ⅰ级,占样点总数的71.1%,56个样点属于Ⅱ级,占总样点的25.69%,7个样点属于Ⅲ级,占3.21%。4种功能区土壤状况属于Ⅰ级的样点百分比由高到低分别为农田区>休闲区>交通繁忙区>工业区,其中,工业区超半数样点(58.67%)属于污染类型(Ⅱ和Ⅲ级),污染较为严重,农田区Ⅰ级样点占比为91.44%,且各样点Ⅰ级隶属度绝大部分大于85%,表现为较清洁。11个行政区中清洁程度最高的为建邺区,除秦淮区和鼓楼区整体上属于轻度污染(Ⅱ级),其余行政区均整体上处于Ⅰ级水平,但Ⅲ级样点却均出现在整体清洁程度较高的雨花台区、栖霞区、浦口区、六合区和溧水区。(5)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Pb是主要污染因子,达到较高生态风险,Ni、Cu为中等生态风险,Cr、Zn为低生态风险。南京市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的平均值为36.27,处于中等与较高生态风险的临界水平。各功能区RI风险级别整体为中等生态风险,其中交通繁忙区及工业区不存在低生态风险样点,污染较为严重。11个行政区整体上属于中等生态风险,RI值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重金属含量、模糊综合评价等级的空间分布均相似,综合生态风险指数高值区受工业集群影响显着。
高兰[8](2021)在《基于知识蒸馏理论的铅锌矿石图像分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铅锌矿石是战略性资源,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对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高品位矿藏的枯竭,铅锌矿石利用率需提高,铅锌矿石分选越来越受关注。通过铅锌矿石分选,富集铅锌矿石,提高利用率,矿山企业能够做到不浪费,绿色发展。针对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对矿石进行智能分选时,难以同时提高矿石分类精确度和处理量的问题,提出基于知识蒸馏理论的铅锌矿石图像分类方法。本文以基于X射线成像技术的铅锌矿石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引入知识蒸馏理论对模型进行迁移学习,从而达到模型优化的效果,最后,提取图像特征信息,利用优化后的模型对铅锌矿石图像进行分类,减少系统资源占用和提高分类准确率。全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总结基于X射线成像技术的铅锌矿石图像数据特点。介绍了铅锌矿石性质、X射线成像基本原理,最后统计铅锌矿石图像的灰度值和粒级分布情况,得到铅锌矿石图像数据特性。(2)仿真实验平台的搭建。基于Caffe框架,搭建铅锌矿石分选仿真实验平台,利用GPU加快模型识别速度,实现实时铅锌矿石图像分类。(3)总结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铅锌矿石图像的分类实验。详细介绍传统卷积网络模型的结构和基本原理,针对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铅锌矿石图像的分类实验结果对比,得出LeNet-5网络模型识别速度是最快的、ResNet18网络模型识别效果是最好的结论,设计一种模型,结合LeNet-5、ResNet18网络模型就能够满足研究目的。(4)基于知识蒸馏理论,建立LeNet-ResNet18网络模型。替换传统LeNet-5网络模型中的激活函数,利用教师模型ResNet18“教”学生模型LeNet-5学习,提升网络模型的分类性能,并通过蒸馏解决计算量多的问题,使LeNet-ResNet18网络模型同时具备具有高效性和实时性,最终达到同时提高铅锌矿石处理量和分类准确度的研究目的。
周国玉[9](2021)在《数据驱动的荞麦山铜硫钨多金属矿床元素迁移富集规律研究及找矿指示》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技术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数据思维为地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从数据出发,以数据驱动模式去分析地质问题,可能得到一些优于传统地学分析方法的结果,在矿床地化异常识别、元素迁移分布等方面数据驱动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本文主要以南陵-宣城矿集区内的荞麦山铜硫矿床为研究对象,以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PXRF)技术为数据获取手段,在系统收集整理了与研究区有关的地质资料、剖面资料、钻孔资料、论文文献以及研究报告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多元统计方法对荞麦山铜硫矿床的蚀变矿化、元素相关性、元素空间分布迁移规律等进行研究,并探讨了PXRF技术在荞麦山铜硫矿床岩芯测试方法上的选择。本文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测试方法选择、岩芯环境测试、数据对比等,建立了适合荞麦山铜硫矿床的PXRF测试数据采集流程。并以研究区一定岩石样品的实验室全岩数据为标准对PXRF数据进行了校正,得到了每种元素的校准方程。(2)对成矿元素Fe、S、Cu、W做含量垂向变化趋势投图,投图结果显示出元素高值异常区域与矿体区域基本吻合,此外Fe、S、Cu、W、Ca之间的相关性对矿物有较好的指示作用。(3)通过普通克里金插值分析荞麦山铜硫矿床各主微量元素的深度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元素Ca、Mn、Mg、Ag、Hg、Mo、U、Se、Co、As、Zn的高值区域与Fe、S、Cu、W的高值基本对应,这些微量元素与成矿元素分布之间关系密切,可作为荞麦山矿床找矿的一个指示元素。元素Al、Si、V、Ti、Zr、Y、Rb、Nb、Cr、Th的高值区域与Fe、S、Cu、W的高值则呈现相反变化的情况,这些元素可作为矿体存在的负反馈因素。(4)主成分分析法获取了代表矿床岩性的元素组合,以Fe、S、Cu、W、Ca、Mn、Mg、Ag、Hg、U、Se、Co、As、Zn为正相关关系变化的元素组合代表着荞麦山铜硫矿床矿体段的元素集合,以AL、S、Ca、V、Fe、Co、Se、Rb、Sr、Mo、Ag、W、Hg、Pb组合代表着花岗闪长斑岩的元素集合。变异系数计算结果显示荞麦山矿床矽卡岩型矿体和花岗闪长斑岩中蚀变作用强烈,元素分布不稳定。(5)元素的富集指数计算显示荞麦山铜硫矿床在成矿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元素的迁移重组,在矿体段显着富集了元素Fe、Cu、S、W、Mn、Mg、Ag、Se、Co、Zn、Ca、Hg。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荞麦山铜硫矿床中元素的富集、迁移分布规律,并获取了与矿体密切相关的元素组合,这为该区域后续的找矿勘查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
范谢均[10](2021)在《内蒙古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东部牙克石市乌奴耳镇辖区内,为近年来在大兴安岭造山带新发现的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矿床。查明乌奴耳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成矿机制,建立其成矿模式,对乌奴耳勘查区的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乌奴耳矿床具有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复合型矿化特征,其成矿作用可划分为斑岩成矿期和浅成低温热液成矿期共两个成矿期,并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1)斑岩型Mo矿化阶段,产于I矿段深部的花岗斑岩体内,主要矿石矿物为辉钼矿,钾化、硅化、黄铁矿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围岩蚀变与成矿关系密切;(2)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阶段,产于I矿段中部的隐爆角砾岩筒中,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围岩蚀变与成矿关系密切;(3)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阶段,产于矿区浅部的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中,矿体产状受火山岩中的张性断裂构造控制,主要矿石矿物有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高级黏土化蚀变(高岭石、伊利石、叶腊石等)与成矿关系密切。乌奴耳矿床的赋矿围岩满克头鄂博组陆相火山岩(流纹岩:144.9±0.57 Ma;凝灰岩:145.6±2.2 Ma)与成矿岩体中细粒正长花岗斑岩(144.5±0.6 Ma)具有相近的成岩年龄,且其成岩年龄与成矿年龄(143.8±0.6 Ma)相近,说明乌奴耳矿床为典型的火山-次火山热液矿床。满克头鄂博组陆相火山岩与中细粒正长花岗斑岩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量元素上具有较高的SiO2、Al2O3含量和较低的CaO、MgO、TiO2、TFe2O3含量特征,微量元素上具有富集Rb、Th、U、Zr、Hf元素,亏损Ba、Sr、P、Ti、Ta、Nb等元素特征,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的右倾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全岩数据、Hf同位素特征及Pb同位素特征显示乌奴耳矿区的赋矿围岩与成矿岩体均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高分异的A型花岗岩类岩石,为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下新生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而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的过程中混染了少量地壳物质,又经历了较为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后形成。乌奴耳矿床在斑岩成矿期及浅成低温热液成矿期均有闪锌矿形成,这两个世代闪锌矿具有明显不同的结构特征及矿物化学特征。第一世代闪锌矿(Sp1)形成于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阶段,呈自形粒状,具有菱形十二面体的晶形结构,显微镜下呈黄色透明状,基本不含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包裹体,Fe、Cu、In等微量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方式进入闪锌矿晶格。第二世代闪锌矿(Sp2)形成于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阶段,呈他形粒状,在显微镜下不透明,可见大量方铅矿、黄铜矿等矿物包裹体,Fe、Cu、Pb、Ag等微量元素主要以显微矿物包裹体的方式存包裹于闪锌矿中。乌奴耳矿床中的绿泥石化蚀变与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关系密切,根据绿泥石成分温度计计算其成矿温度约330℃,与该阶段的透明闪锌矿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相吻合。乌奴耳矿区的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中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44.9±0.57 Ma,凝灰岩中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45.6±2.2 Ma,成矿岩体中岩浆锆石U-Pb年龄为144.5±0.6 Ma,因此限定乌奴耳矿床成矿年龄上限为144.5 Ma。测定斑岩成矿期与矿化、蚀变关系密切的热液锆石U-Pb年龄为143.8±0.6 Ma,因此可以限定乌奴耳矿床斑岩期成矿年龄约为143.8~144.5 Ma。乌奴耳矿区周边还发现有一138.9±0.9Ma的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体,可能对后期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提供了新的流体和热源,使其成矿作用持续较长的时间。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特征(δ34SV-CDT:0~6‰)显示乌奴耳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岩,铅同位素特征(206Pb/204Pb:18.288~18.326,207Pb/204Pb:15.528~15.568,208Pb/204Pb:38.08~38.204)与成矿岩体铅同位素特征相似,为造山带混合铅来源,指示乌奴耳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由岩浆岩从新生的下地壳源区携带而来。综合流体包裹体测温、闪锌矿矿物化学特征、绿泥石温度计、矿物组合特征等数据,认为乌奴耳矿床斑岩型Mo矿化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高硫逸度、高pH值特征;隐爆角砾岩型Zn矿化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流体混入少量大气降水,具有中温、中盐度、中氧逸度、中硫逸度、低pH值特征;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低氧逸度、低硫逸度、低pH值特征,且在该阶段成矿过程中可能有另一期富Cu流体混入。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覆盖区、隐伏岩体、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和围岩蚀变分带、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区、局部低磁异常区、局部高极化低阻异常区是乌奴耳勘查区的重要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据此我们在乌奴耳勘查区圈定一个斑岩型Mo-Zn矿化找矿远景区,及一个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Ag矿化找矿远景区。根据勘探线剖面的地质信息、蚀变矿物分带及岩石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本文预测乌奴耳矿床II矿段207勘探线剖面深部具有斑岩型Mo矿化找矿前景。
二、栖霞山矿床物质成分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栖霞山矿床物质成分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相山盆地东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2 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2 铀矿化特征 |
3 岩石物性特征 |
3.1 岩石放射性参数特征 |
3.2 岩石电性特征 |
4 地球物理工作方法 |
4.1 地面伽玛能谱测量 |
4.2 土壤~(210)Po测量 |
4.3 音频大地电磁测量 |
5 相山东部物探异常分析 |
5.1 放射性异常特征 |
5.2 电性结构特征 |
6 相山东部成矿条件及找矿预测 |
6.1 成矿地质条件 |
6.2 成矿地球物理条件 |
6.3 找矿预测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金/铁矿区土壤-植物体系铅锌同位素特征及微生物演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矿山开采引起的环境污染 |
2.1.1 金属矿山开采及尾矿 |
2.1.2 尾矿的环境危害 |
2.1.3 废弃尾矿库的生态恢复 |
2.2 铅锌同位素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2.2.1 铅同位素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2.2.2 锌同位素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2.3 矿山环境微生态研究 |
2.3.1 矿山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
2.3.2 组学技术分析环境微生物潜在功能活性 |
2.3.3 植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研究区域背景介绍 |
3.1.2 铁尾矿库自然定居植物 |
3.2 研究内容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方法 |
3.4.1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
3.4.2 化学前处理 |
3.4.3 环境因子分析测定 |
3.4.4 铅同位素分析测试 |
3.4.5 锌同位素分析测试 |
3.4.6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
3.4.7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
3.4.8 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 |
3.4.9 DNA提取与检测 |
3.4.10 高通量测序及宏基因测序 |
3.4.11 代谢物分析测试及数据预处理 |
3.4.12 数值计算及统计分析 |
3.5 实验试剂及设备 |
3.5.1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
3.5.2 实验设备 |
4 土壤-植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
4.1 采样区详情 |
4.2 表层土壤及尾矿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
4.2.1 土壤及尾矿理化性质及肥力 |
4.2.2 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
4.2.3 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 |
4.2.4 重金属污染评价 |
4.3 琉璃河沿岸植物重金属含量分布 |
4.3.1 植物元素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4.3.2 植物根/茎/叶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
4.4 重金属在土壤-猪毛菜体系中的迁移机制 |
4.4.1 土壤-猪毛菜体系重金属迁移特征 |
4.4.2 土壤-猪毛菜体系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 |
4.5 小结 |
5 土壤-猪毛菜体系铅锌同位素特征 |
5.1 表层土壤及尾矿铅同位素特征 |
5.1.1 土壤及铁尾矿的铅同位素组成 |
5.1.2 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 |
5.2 猪毛菜体系铅同位素特征 |
5.2.1 猪毛菜铅同位素特征值 |
5.2.2 植物(猪毛菜)污染源解析 |
5.3 土壤-猪毛菜体系锌同位素特征 |
5.3.1 土壤-猪毛菜体系锌同位素组成及分馏特征 |
5.3.2 锌同位素在矿山环境中溯源的可行性 |
5.4 小结 |
6 尾矿土壤-猪毛菜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
6.1 微生物群落结构 |
6.1.1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
6.1.2 Beta多样性分析 |
6.1.3 群落组成分析 |
6.2 物种差异分析及功能物种比较 |
6.2.1 细菌物种差异显着性分析 |
6.2.2 真菌物种差异显着性分析 |
6.2.3 功能物种比较分析 |
6.3 物种共现网络分析 |
6.3.1 共现网络拓扑特征分析 |
6.3.2 功能物种及关键物种分析 |
6.4 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
6.4.1 环境因子与群落多样性 |
6.4.2 环境因子与群落组成分析 |
6.4.3 环境因子与功能物种关联分析 |
6.5 小结 |
7 尾矿土壤根际微生物-猪毛菜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7.1 根际微生物功能基因 |
7.1.1 固碳途径 |
7.1.2 氮循环 |
7.1.3 磷循环 |
7.1.4 重金属抗性基因 |
7.2 猪毛菜生长过程根系分泌物的演变 |
7.2.1 根系分泌物组成与HMDB分类 |
7.2.2 KEGG化合物分类与功能通路 |
7.2.3 不同生长阶段差异代谢物的筛选与聚类 |
7.3 根际微生物-猪毛菜相互作用 |
7.4 小结 |
8 总结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
0.3.3 存在问题 |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5 主要工作量 |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2 区域地层 |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
1.2.2 柴北缘造山带 |
1.3 区域构造 |
1.3.1 昆南断裂 |
1.3.2 昆中断裂 |
1.3.3 昆北断裂 |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
1.3.9 阿尔金断裂 |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
1.4 区域岩浆岩 |
1.4.1 东昆仑地区 |
1.4.2 柴北缘地区 |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
4.4.4 成矿模式 |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证据加权法的广西西大明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西大明山地区内生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矽卡岩-热液脉复合型钨多金属矿床特征 |
3.2 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特征 |
3.2.1 凤凰山银矿床 |
3.2.2 弄屯铅锌矿床 |
3.2.3 渌井铅锌矿床 |
3.3 矿床对比与成矿类型 |
3.4 小结 |
第4章 西大明山地区控矿地质特征 |
4.1 控矿地层特征 |
4.1.1 中观尺度构造控矿特征 |
4.1.2 显微尺度构造控矿特征 |
4.1.3 罗维钨多金属矿床成因 |
4.2 控矿断层特征 |
4.3 控矿岩体特征 |
4.4 构造-岩浆-成矿模型 |
4.5 小结 |
第5章 西大明山地区物化探异常特征及遥感地质解译 |
5.1 西大明山地区物化探异常特征 |
5.1.1 西大明山地区重力异常特征 |
5.1.2 西大明山地区航磁异常特征 |
5.1.3 西大明山地区化探异常特征 |
5.2 西大明山地区遥感地质解译 |
5.2.1 遥感数据源介绍 |
5.2.2 遥感数据图像预处理 |
5.2.3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
5.2.4 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 |
5.3 地物化遥综合信息汇总解译 |
5.4 小结 |
第6章 基于证据加权评判法的区域成矿预测 |
6.1 西大明山地区岩浆热液型金属矿床综合找矿模型 |
6.1.1 地质找矿模型 |
6.1.2 物探找矿模型 |
6.1.3 化探找矿模型 |
6.1.4 遥感找矿模型 |
6.2 证据加权法指标选取及评价流程 |
6.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6.2.2 证据层指标选取 |
6.2.3 证据加权法评价流程 |
6.3 找矿预测区圈定及远景分析 |
6.3.1 找矿预测区圈定 |
6.3.2 远景分析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问题和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基于PXRF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异质性分析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
1.2.2 土壤重金属空间异质性研究进展 |
1.2.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进展 |
1.2.4 土壤重金属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2.2.1 数据的获取 |
2.2.2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地统计学理论基础 |
3.1 地统计学概述 |
3.2 区域化变量及其性质 |
3.3 变异函数 |
3.4 变异函数相关理论及理论模型 |
3.4.1 块金效应及块金系数 |
3.4.2 基台值、决定系数和残差 |
3.4.3 半方差函数的理论模型 |
3.5 主要空间插值方法 |
第四章 南京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 |
4.1 土壤重金属含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土壤重金属正态分布检验 |
4.3 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
4.3.1 各向同性半变异函数的拟合 |
4.3.2 各向异性半变异函数的拟合 |
4.4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4.4.1 5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4.4.2 不同功能区5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4.4.3 不同行政区5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
4.4.4 空间分布特征结论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京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
5.1 评价方法和标准选取 |
5.1.1 模糊综合评价 |
5.1.2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5.2 土壤重金属模糊综合评价 |
5.3 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8)基于知识蒸馏理论的铅锌矿石图像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石预分选方法 |
1.2.2 卷积神经网络 |
1.2.3 知识蒸馏理论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铅锌矿石图像预处理及数据特性 |
2.1 铅锌矿石介绍 |
2.2 铅锌矿石图像预处理 |
2.2.1 X射线成像原理 |
2.2.2 铅锌矿石图像的预处理 |
2.3 铅锌矿石图像数据特性 |
2.3.1 铅锌矿石图像数据集 |
2.3.2 铅锌矿石图像的灰度值特性 |
2.3.3 铅锌矿石图像的粒级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环境的搭建 |
3.1 Caffe简介 |
3.2 实验平台及环境搭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传统卷积神经网络的铅锌矿石图像分类 |
4.1 传统卷积神经网络 |
4.1.1 LeNet-5 网络 |
4.1.2 AlexNet网络 |
4.1.3 VGG16网络 |
4.1.4 InceptionV3网络 |
4.1.5 ResNet18网络 |
4.2 实验方案与流程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知识蒸馏理论的铅锌矿石图像分类 |
5.1 知识蒸馏理论简介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评价标准 |
5.2.2 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数据驱动的荞麦山铜硫钨多金属矿床元素迁移富集规律研究及找矿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驱动理念在地学中的应用 |
1.2.2 地化数据获取方式现状 |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构造 |
2.1.2 区域地层 |
2.2 南宣矿集区地质背景 |
2.2.1 矿集区构造 |
2.2.2 矿集区地层 |
2.2.3 矿集区岩浆岩 |
2.3 矿床地质背景 |
2.3.1 矿床构造 |
2.3.2 矿床地层 |
2.3.3 矿床岩浆岩 |
2.3.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数据获取 |
3.1 岩芯原位数据测试 |
3.2 测试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测试点数影响 |
3.2.2 岩芯湿度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数据预处理 |
4.1.1 原始数据筛选 |
4.1.2 数据校准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4.2.1 元素深度空间插值 |
4.2.2 主成分分析 |
4.2.3 元素富集指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荞麦山铜硫矿床元素分布规律及找矿指示 |
5.1 矿床成矿元素分布研究 |
5.1.1 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布及蚀变圈定 |
5.1.2 成矿元素之间相关性对矿物的指示 |
5.2 矿床深部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 主成分分析对岩性信息的提取 |
5.4 变异系数与岩石化学成分差异 |
5.5 矿床元素富集指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内蒙古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矿区交通位置及地理概况 |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1 选题来源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乌奴耳矿床研究现状 |
1.3.2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3 闪锌矿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
1.3.4 矿床成矿年龄研究方法 |
1.3.5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构造单元划分 |
2.2.2 主要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2.4 区域构造演化 |
2.4.1 古亚洲洋构造旋回 |
2.4.2 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旋回 |
2.4.3 太平洋构造旋回 |
2.5 区域矿产 |
2.5.1 时间分布规律 |
2.5.2 空间分布规律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化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组分 |
3.3.3 矿石结构构造 |
3.3.4 围岩蚀变 |
3.4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含矿岩浆岩成因及成岩动力学背景 |
4.1 岩相学特征 |
4.2 年代学特征 |
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4 岩浆岩放射性同位素特征 |
4.4.1 Pb同位素 |
4.4.2 Hf同位素 |
4.5 岩浆岩成因类型 |
4.5.1 成岩温度 |
4.5.2 岩石成因类型 |
4.6 成岩动力学背景 |
4.7 岩浆演化及岩浆与成矿的关系 |
第五章 矿床成因 |
5.1 闪锌矿研究 |
5.1.1 闪锌矿矿物学特征 |
5.1.2 闪锌矿主微量元素特征 |
5.1.3 闪锌矿中的“黄铜矿病毒”成因 |
5.1.4 闪锌矿对成矿环境的指示 |
5.2 成矿年龄 |
5.2.1 围岩、岩体对成矿年龄的限定 |
5.2.2 热液锆石对成矿年龄的限定 |
5.3 成矿物质来源 |
5.3.1 硫同位素 |
5.3.2 铅同位素 |
5.4 成矿流体演化 |
5.4.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4.2 绿泥石温度计 |
5.4.3 H-O同位素特征 |
5.4.4 成矿流体演化过程 |
5.5 成矿模式 |
5.5.1 乌奴耳矿床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 |
5.5.2 乌奴耳矿床成矿模式 |
第六章 乌奴耳勘查区成矿远景预测 |
6.1 外围成矿预测 |
6.1.1 地质依据 |
6.1.2 地球化学依据 |
6.1.3 地球物理依据 |
6.1.4 找矿靶区预测 |
6.2 深部成矿预测 |
6.2.1 构造依据 |
6.2.2 岩石蚀变矿物组合依据 |
6.2.3 岩石地球化学原生晕依据 |
6.2.4 深部成矿潜力预测 |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图版Ⅳ |
附图1 乌奴耳勘查区地质-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图 |
附图2 乌奴耳勘查区高精度磁测量解释推断图 |
附图3 乌奴耳勘查区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 |
附图4 乌奴耳勘查区视电阻率等值线平面图 |
附图5 乌奴耳勘查区地物化综合信息及找矿靶区预测 |
附图6 207 勘探线剖面岩石破碎等值线图 |
附图7 207 勘探线剖面岩石蚀变矿物含量等值线图 |
附图8 207 勘探线剖面岩石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图 |
附表1 乌奴耳矿床岩浆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数据 |
附表2 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主量(wt.%)、微量和稀土(ppm)元素含量 |
附表3 中细粒正长花岗斑岩主量(wt.%)、微量和稀土(ppm)元素含量 |
附表4 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主量(wt.%)、微量和稀土(ppm)元素含量 |
附表5 乌奴耳矿床岩浆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 |
附表6 蚀变矿化样品全岩主量元素(wt.%)和微量元素(ppm)含量 |
附表7 乌奴耳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含量 |
附表8 乌奴耳矿床热液锆石及碎屑锆石U-Pb定年数据 |
附表9 乌奴耳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统计数据 |
附表10 乌奴耳矿床绿泥石电子探针数据及温度计算结果 |
四、栖霞山矿床物质成分的多元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九顶山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成矿机制研究[J]. 范佳,郭虎,赖勇,吕鑫.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1(06)
- [2]南京主要林木冠下黏菌多样性研究[D]. 王子祺.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相山盆地东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找矿预测[D]. 汪来.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4]金/铁矿区土壤-植物体系铅锌同位素特征及微生物演化机制[D]. 张怡悦.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5]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证据加权法的广西西大明山地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预测研究[D]. 蓝健宁.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PXRF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异质性分析 ——以南京市为例[D]. 焦思.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8]基于知识蒸馏理论的铅锌矿石图像分类方法研究[D]. 高兰.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9]数据驱动的荞麦山铜硫钨多金属矿床元素迁移富集规律研究及找矿指示[D]. 周国玉.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10]内蒙古乌奴耳锌铅银钼多金属矿床成因及成矿预测[D]. 范谢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