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某些墙体材料的油性微胶囊化

用于某些墙体材料的油性微胶囊化

一、用于油脂微胶囊化一些壁材(论文文献综述)

卢艳慧[1](2021)在《牡丹籽油微胶囊化及理化和稳定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牡丹籽油(Tree peony seed oil,TPSO)是一种天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活性油脂,但TPSO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易氧化酸败。因此,本课题以TPSO为芯材,利用微胶囊技术对其进行包埋,对TPSO微胶囊的制备进行工艺优化,并对其理化特性、储藏稳定性和体外释放情况进行研究,试验所得结果如下:(1)采用喷雾干燥法对TPSO进行微胶囊化,探究了明胶与β-环糊精的复配比例、芯壁比、乳化剂占总原料的百分比、亲水疏水平衡值四个单因素对TPSO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利用响应面试验以TPSO包埋率为响应值,优化得出TPSO微胶囊最佳包埋条件为:芯材与壁材的配比为0.4(g/g),明胶与β-环糊精的复配比例为3.5(g/g),乳化剂占总原料的百分比为2.0%,亲水疏水平衡值为10.5,在此条件下的TPSO微胶囊最大包埋率为91.59%。(2)研究了TPSO微胶囊的理化特性。TPSO微胶囊的水分含量和溶解度分别为1.38±0.02%和93.21±0.32%,表明其水分含量较低且溶解度良好。TPSO微胶囊粉末的卡尔指数为18.76±0.11,豪斯纳比为1.23±0.01,低的豪斯纳比表明TPSO微胶囊有低的粘结性,从而表明其有良好的流动性。而且TPSO微胶囊的粒径较小,为2.02μm。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TPSO微胶囊呈球形,轮廓清晰,表面微粗糙,无明显裂纹和孔洞。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TPSO微胶囊中TPSO的特征峰减弱,表明TPSO微胶囊的形成。TPSO微胶囊的热分解温度为219.10℃,表明TPSO微胶囊产品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喷雾干燥前后TPSO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0.38%和80.31%,表明喷雾干燥法并没有对TPSO的脂肪酸成分造成损失,反而微胶囊化对TPSO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拓宽了TPSO在食品行业的应用。(3)研究了TPSO微胶囊在60℃储藏18 d的储藏稳定性。TPSO微胶囊包埋率从91.59%降低到75.13%,这表明β-环糊精和明胶形成致密的囊壁较好的保护了TPSO的营养物质。TPSO微胶囊粒径从2.02增加到31.16μm,表明TPSO的渗出使TPSO微胶囊团聚。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其特征峰没有变化,说明TPSO与壁材之间没有强烈的化学反应相互作用。储藏到第18 d,TPSO微胶囊的热分解温度为217.50℃,表明TPSO微胶囊产品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从而有利于产品储藏。TPSO的过氧化值范围为7.22~109.17 meq peroxide/kg oil,而TPSO微胶囊的过氧化值范围为6.89~39.21 meq peroxide/kg oil。对于TPSO微胶囊,硫代巴比妥酸值从2.85增加到12.48 mg MAD/kg oil,TPSO的硫代巴比妥酸值从3.19增加到22.86 mg MAD/kg oil,表明微胶囊化工艺对TPSO在储藏过程中具有有效的抗氧化保护作用。TPSO和TPSO微胶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降低了17.07%和9.81%,表明TPSO微胶囊化可以有效保护TPSO的脂肪酸成分。(4)研究了TPSO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情况。在模拟胃液中,TPSO微胶囊的结构没有被完全破坏,且只释放了28.4%的TPSO;而在模拟肠液中,TPSO微胶囊释放了50.5%的TPSO。TPSO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2 h,粒径由2.02μm减小到1.82μm,减少9.9%;TPSO微胶囊进入模拟肠液中,碱性环境的变换,粒径从1.82μm减小到1.17μm,减少35.7%。在模拟胃液消化结束时,TPSO和TPSO微胶囊释放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量范围为18.42~384.67 mg FFA/g oil。在模拟肠液消化结束时,TPSO和TPSO微胶囊释放的FFA量范围为315.45~1914.91 mg FFA/g oil。

熊旺[2](2021)在《复配n-3/n-6 PUFAs和PS微胶囊表征及在中老年配方奶粉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的平衡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改善认知记忆及防治慢性疾病均极其重要,但n-3/n-6 PUFAs的最适膳食摄入比例还没有统一结论。磷脂酰丝氨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都是大脑的重要营养成分,在结构和功能上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常应用于中老年配方奶粉中。本文通过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复配n-3/n-6不饱和脂肪酸对高龄小鼠的认知保护作用,分析得出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DHA)和花生四烯酸油脂(AA)的优化调配比例,然后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复配n-3/n-6不饱和脂肪酸及磷脂酰丝氨酸微胶囊,并研究了微胶囊产品的理化性质和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12月龄的ICR小鼠作为供试动物,连续灌胃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6周后,Y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小鼠的学习记忆及认知能力的变化及差异,同时监测小鼠体内过氧化水平、血脂水平及大脑Aβ-40淀粉样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部分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组小鼠搜寻平台的潜伏期缩短并且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组较对照组体内过氧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大脑Aβ-40淀粉样蛋白水平显着降低(p<0.05)。灌胃DHA藻油/AA油脂=1:1时,小鼠整体表现最好。(2)采用复合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功能性复合微胶囊并对工艺进行正交试验优化,采用电镜、红外、热重等多种方式对微胶囊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微胶囊制备最优条件为芯壁比1:3、均质压力40 MPa、喷雾温度180℃、壁材比5:20。微胶囊结构规则完整,包埋率达到92.48%,表面油含量2.53%,水分含量只有3.24%,微胶囊粉末抗潮性及流动性均良好。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微胶囊化过程中芯材未发生化学结构上的变化,热重分析表明自制微胶囊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胶囊化后油脂氧化稳定性显着提升,磷脂酰丝氨酸的添加可一定程度抑制油脂氧化。(3)以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分别制备中老年配方乳粉,制备出来的奶粉乳白色泽,乳香浓郁且冲调性良好。在生产过程中奶粉POV值未发生明显变化,各成分符合中老年配方乳粉企业标准。扫描电镜观察到湿法奶粉颗粒破碎较多,60℃加速贮藏下发现,油脂微胶囊的添加降低了奶粉稳定性,但干法奶粉氧化稳定性略优于湿法奶粉,通过色差和电子舌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观测到奶粉的变质情况。

张维[3](2021)在《榛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降血脂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榛子油是一种优质高端食用油,富含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血脂、抗氧化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等功能。但是其不饱和脂肪酸并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氧化变质,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通过微胶囊技术将榛子油制备成粉末油脂,既保护了榛子油不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稳定性,同时也利于加工生产,扩大其应用范围。本论文以榛子油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超声波辅助分子包埋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榛子油微胶囊,同时对其理化性质和降血脂功能进行了测定。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采用两种方法制备榛子油微胶囊的实验中以包埋率为主要评价指标,使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榛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超声波辅助分子包埋法制备榛子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浓度(β-环糊精/H2O)1:16 g/m L、芯壁比1:5 m L/g、包埋时间62 min和包埋温度59.3℃,此时微胶囊的包埋率可达69.18%,平均产率可达59.74%。乳液聚合法制备榛子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壁材比(阿拉伯胶/麦芽糊精)1:1.7 g/g、固形物浓度18.5%、芯壁比1:1.9 g/g和均质速度9600 r/min,此时微胶囊的包埋率可达46.25%,平均产率可达64.24%。通过比较选择前者制备的微胶囊进行理化性质和降血脂功能的研究。(2)通过对微胶囊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榛子油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880.4±10.42 nm,水分含量为2.85±0.16%,溶解度为55.95±0.70%,密度为0.57±0.06g/cm-3,休止角为42.49±0.53°。榛子油微胶囊在75%的湿度环境增重了10.2%,大于57%湿度下增重率(8.5%),表明干燥的环境有利于微胶囊的储藏。同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其微观结构为块状、菱形片状或不规则柱状,且壁材结构紧密无缝隙。经X射线衍射与红外光谱图确定了微胶囊包埋物已形成。此外,通过热重分析证明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3)采用Avrami’s公式与Arrhenius公式对榛子油微胶囊芯材保留率和过氧化值的测定与动力学分析表明,4℃条件下可以显着降低微胶囊芯材的释放,同时避光和低湿环境也能够降低芯材的释放。经过对榛子油及其微胶囊芯材过氧化值的测定结果表明,40℃条件下榛子油可以储藏49天,60℃条件下榛子油及其微胶囊可以分别储藏13天和25天。根据Vant’Hoff经验公式,推测常温条件下(20℃)榛子油及其微胶囊可以分别储藏208天和400天。同时,真空、避光的环境也可以延缓油脂的氧化速度,延长货架期。通过气相色谱法对榛子油及其微胶囊脂肪酸的测定,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对榛子油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影响较小。(4)通过体外人工模拟肠胃液表明榛子油微胶囊在胃液的酸性环境中能够保持较完整的结构,释放少量芯材,芯材主要释放于弱碱性的肠液中。在小鼠体内降血脂实验中,经过比较模型组与正常组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表明差异显着(p<0.05),即造模成功。测定小鼠血清中的血脂水平结果表明:低剂量榛子油组和低、中剂量榛子油微胶囊组可以有效降低血清中TC和TG水平(p<0.05),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同时,不同剂量榛子油组和微胶囊组也能够显着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5),促进体内血脂代谢。此外,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脏组织切片中的细胞结构也验证了上述结论。

史光宇[4](2021)在《青楷槭翅果油微波提取及多孔淀粉基缓释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楷槭(Acer Maxim.)槭属落叶乔木,资源丰富。近年来,青楷槭被应用于医药和健康产品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尚未报导有关青楷槭翅果油的研究。本文以青楷槭翅果中的油脂成分为目标,采用新型的微波介导旋转提取技术,并通过响应面方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用多孔淀粉包裹油脂作为芯材,制备成微胶囊并对制备的微胶囊进行理化表征。其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一种微波介导旋转提取技术提取青楷槭翅果油,选用甲酸乙酯为提取溶剂,采用响应面Box-Behnken方法优化青楷槭翅果油提取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为28 mL/g,微波辐照时间9.1 min,微波辐照功率700 W。在最佳提取工艺下,青楷槭翅果油的得率为13±0.23%。使用气质联用分析(GC-MS)对青楷槭翅果油的成分进行分析,要成分亚油酸,油酸的含量分别为34.32%,23.13%,还含有3.83%的神经酸。与传统的油脂提取方法相比较,微波介导旋转提取技术的油脂得率高,能源消耗量少,提取过程需要的时间短,方便快捷,绿色环保且价格低廉。2.采用酶解技术制备多孔淀粉,以木薯多孔淀粉-青楷槭翅果油为芯材,β-环糊精为壁材,热包合技术制备青楷槭翅果油微胶囊。从木薯淀粉、橡子淀粉、芭蕉芋淀粉和豌豆淀粉等多种食品级淀粉中筛选实验原料,以吸油率作为衡量标准,研究多孔淀粉的形成工艺。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糖化酶5:1(W/W);木薯淀粉浓度为60%,反应体系pH为5.0,加酶量为2.2%,反应温度为50℃,酶解时间为20 h。青楷槭翅果油微胶囊制备条件为:木薯多孔淀粉-青楷槭翅果油为芯材,40%β-环糊精乙醇溶液为喷淋剂,壁芯比1:0.25,包埋率为65.1%。3.对获得的青楷槭翅果油微胶囊进行理化性能表征。微胶囊密度轻,溶解度好。扫描电镜(SEM)显示青楷槭翅果油微观结构完整,壁材均匀的包裹青楷槭翅果油粉末油脂,呈现球形。热重(TGA)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青楷槭翅果油微胶囊热稳定性效果好,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明,壁材与芯材在干燥过程中未发生明显化学变化。论文的实验结果不仅为植物油脂资源的提取与利用提供了新型、高效、安全、卫生、环保,危险系数低的工艺路线,也为青楷槭及神经酸的开发利用提供方向。青楷槭翅果油从液体变为微胶囊固体,方便储存和运输,提高油脂稳定性,且淀粉资源广泛,价格低廉。为油脂资源的存储利用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经济意义。

杨靖[5](2020)在《高活性水飞蓟油的提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文中认为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为菊科水飞蓟属草本药用植物,也是一种优良的油料植物。水飞蓟油属于提取水飞蓟素的副产物,是一种新型植物油脂,其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但目前国内外对水飞蓟油的研究较少。另外,油脂在后期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导致酸败,使其质量降低,贮藏期变短,而且油的物理形态也限制了其应用。微胶囊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减慢油脂的氧化酸败,还能改变其物理特性。因此,本论文以水飞蓟籽为原料,用超声辅助法结合混合溶剂萃取水飞蓟油,研究其生物活性,然后通过喷雾干燥制备水飞蓟油微胶囊,这样不仅提高了水飞蓟油的活性,还改变了其液体的状态,扩大了水飞蓟油的应用。本研究可以为水飞蓟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实现水飞蓟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其附加值提供技术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超声辅助混合溶剂萃取高活性水飞蓟油的最佳条件。首先以提油率和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率为指标,从常用的六种溶剂中筛选出石油醚和无水乙醇作为最佳混合溶剂,并确定二者的最佳比例为7:3。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Box-Behnken)进行工艺优化,得到水飞蓟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40 W,超声时间20 min,液料比为4:1,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16.19%,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率为10.27 mg/mL。2.研究对比混合溶剂萃取的水飞蓟油A和单溶剂石油醚萃取的水飞蓟油B的脂肪酸含量、理化性质、主要活性成分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在此基础上,以野生秀丽隐杆线虫为试验生物,研究水飞蓟油A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水飞蓟油A与水飞蓟油B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基本一致,水飞蓟油A的不溶性杂质和不皂化物含量略高,活性成分如黄酮、总酚、甾醇类和VE的含量高于水飞蓟油B。水飞蓟油A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其还原力和总抗氧化能力皆优于水飞蓟油B,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此外,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水飞蓟油A不仅可以延长线虫的寿命,增强其运动能力,增加其子代数目,还能进一步增强线虫对热应激和氧化应激的抵御能力,说明其具有很好的体内抗氧化活性。3.研究制备高活性水飞蓟油微胶囊的工艺条件。首先以乳化稳定性为指标,从7种常用壁材中筛选出微胶囊的最适复合壁材为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且比例为1:1时,水飞蓟油微胶囊的包埋率最高(76.03%)。然后结合单因素试验和中心复合设计得出制备水飞蓟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阿拉伯胶:麦芽糊精为1:1,固形物含量为20%,壁材:芯材为5:1,乳化剂添加量为2%,在此条件下,包埋率为80.51%。4.研究高活性水飞蓟油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和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水飞蓟油微胶囊水分含量较低,粘度小,溶解性和流动性较好。利用激光粒度仪和扫描电镜对样品的粒径和形态进行分析,发现其近球形,表面较为光滑,粒径大小为210μm,分布较均匀。利用综合热分析仪对微胶囊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其热稳定性良好,在一般的热加工过程中结构保持完整。对微胶囊在贮藏期间的脂肪酸组成、过氧化值和油保留率进行研究,发现微胶囊中脂肪酸的含量在贮藏前后的变化很小,而微胶囊中油过氧化值的变化低于水飞蓟油,说明微胶囊化对水飞蓟油起到了较好的包埋和保护作用,有效延缓了水飞蓟油的氧化酸败;经过七天试验,25℃和60℃水飞蓟油微胶囊的油保留率分别为97.81%和96.32%,也说明微胶囊具有较好的贮藏稳定性。

杜明睿[6](2020)在《牡丹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牡丹籽油是一种高应用价值的新兴油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90%)且其中的α-亚麻酸含量高达45%,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牡丹籽油也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酸败现象,限制了牡丹籽油在市场上的应用,因此开发出一种多功能、适用性的牡丹籽油制品是市场需求的必然性。本研究以牡丹籽油为研究材料,制备了牡丹籽油微胶囊乳液及其粉末油脂,并对牡丹籽油乳液的体外模拟消化过程及体内生物学特性进行探究,对牡丹籽油粉末油脂的理化性质及抗氧化剂对粉末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影响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乳液的动力学黏度、乳化稳定性和粒径大小为检测指标,通过探究了不同壁材组合、乳化剂组合和芯材含油量对乳液的影响,得出最佳的乳液制备工艺:水相70%、固形物占比30%、壁材选用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SSOS)/β-环糊精(β-CD)/果胶(70%:25%:5%)组合、乳化剂选用聚甘油脂肪酸酯/卵磷脂(1:1,占固形物2%)、芯材占固形物35%,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稳定性可达99%以上,且粒径仅为5.86μm。(2)探究了果胶浓度对牡丹籽油粉末油脂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通过对牡丹籽油乳液的流变学特性及喷雾干燥后牡丹籽油粉末油脂的理化性质进行探究,结果表明,SSOS、β-CD和果胶的比例为70%:22.5%:7.5%(w/w)时,微胶囊乳液粒径为4.52μm,表现出最高的包埋率92.50%,最低表面油含量是2.60%,水分含量为1.76%。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制备的牡丹籽油微胶囊颗粒呈球形,表面光滑,未见明显褶皱。同步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包封的牡丹籽油相比,制备的牡丹籽油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3)系统探究了不同果胶含量对牡丹籽油微胶囊乳液体外模拟消化的影响及不同牡丹籽油乳液剂量对动物体内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不添加果胶的组合,其脂肪酸释放速率最快且脂肪酸释放率达到80.00%;且在模拟胃液消化过程中,出现了液滴聚集,胃部消化中乳液粒径变大,为8.67μm。在添加了果胶的组合中,70%SSOS/22.5%β-CD/7.5%果胶的组合能够对牡丹籽油水解游离脂肪酸起到很好的缓释作用,FFA释放率为82.50%。在体内实验中,不同剂量的牡丹籽油微胶囊对大鼠的体重无显着性影响。与HF-G组相比,HP-G组HDL水平显着上升(p<0.05),同时牡丹籽油微胶囊乳液在抑制SD大鼠TC和TG水平上有着起着良好的功用。在肝脏指标中,牡丹籽油微胶囊对ALT和AST两个转氨酶均有良好的的抑制作用,说明牡丹籽油微胶囊乳液具有良好的降血脂功能。(4)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了含有三种不同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α-生育酚、抗坏血酸)的牡丹籽油粉末油脂。烘箱加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提取的牡丹籽油的POV值和TBARs值进行检测,发现三种天然抗氧化剂均能增强牡丹籽油粉末油脂的贮藏稳定性。其中抗氧化活性最强的是茶多酚,在加速贮存4周后,POV值为78.30 meq/kg,能够有效的抑制牡丹籽油粉末油脂的氧化。根据抗氧化活性大小,顺序依次是茶多酚>抗坏血酸>α-生育酚。并考察了不同茶多酚剂量对牡丹籽油粉末油脂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发现抗氧化活性随着茶多酚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说明牡丹籽油粉末油脂抗氧化活性与茶多酚剂量间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郑晓辉[7](2019)在《喷雾干燥包埋DHA条件优化及在酸性乳饮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调配型酸性含乳饮料酸甜适中,爽滑可口,不仅保留了酸奶的特殊风味,还具备了酸奶的大部分营养和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青睐,是人体补充营养物质的良好载体,可以考虑在其中强化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简称DHA,是人体生长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DHA可以促进脑部发育和婴幼儿眼部的机能发育,提高婴幼儿是神经系统的敏锐度。DHA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能够预防心肌梗塞、脑血栓和脑梗塞的形成,改善动脉功能以及提高心脏的自主调节能力,降低心律不齐的发生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DHA含有多个“戌碳双烯”结构及5个活泼的亚甲基,易发生氧化、酸败、聚合、双键共轭等化学反应,产生以羰基化合物为主的藻腥味物质,不仅影响风味,也影响质量安全。目前,藻油DHA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油剂和微胶囊粉剂。DHA油剂应用到食品中不仅对添加产品特性及添加工艺要求比较严格,还比较容易氧化,微胶囊粉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DHA油剂易氧化的缺陷,但是由于是以固体形式存在,且如果包埋不完全,在高温环境下依然易氧化,尤其是应用到酸性液体食品中,更容易出现氧化、酸败、腥异味问题,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目前少有研究DHA在酸性乳饮料中的应用,本课题主要研究不同类型的壁材包埋的DHA微胶囊稳定性,并选择均质压力、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以及少有研究的料液浓度等条件,以期获得更加稳定的DHA微胶囊粉,并进一步研究DHA微胶囊粉在酸性饮料中应用,为开发新型DHA功能性饮料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以乳清蛋白粉(一号壁材)、酪蛋白酸钠(二号壁材)、变性淀粉(三号壁材)和麦芽糊精(四号壁材)为主壁材的四组复合壁材,通过乳化液稳定性、表面油含量、微胶囊化效率、滋气味评价、62℃抗氧化加速试验24天的过氧化值等对微胶囊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一号壁材和二号壁材经过二次均质后的乳化稳定性达到100%,表面油含量显着低于其他二次均质组和所有一次均质组(p<0.05)。二次均质的DHA微胶囊粉滋气味均远好于一次均质组。二次均质62℃抗氧化加速试验24天的过氧化值最高不超过8 meq/kg,相同配方对比,二次均质显着低于一次均质(p<0.05),其中一号壁材二次均质62℃抗氧化加速试验24天的过氧化值为2.94 meq/kg,显着低于其它组(p<0.05)。结果显示:一号壁材对DHA油脂包埋效果最好,三号壁材其次,然后是二号壁材,最差的是四号壁材。二次均质加工可以使小颗粒更均匀地分散在体系中,更适合常规DHA微胶囊粉生产。2、通过对料液浓度,均质压力,进风温度和出风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然后以微胶囊化效率为指标对这四个因素进行三水平正交分析,在各因素水平范围内,对DHA微胶囊粉的微胶囊化效率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为:进风温度>料液浓度=均质压力>出风温度,进风温度为主要因素,料液浓度和均质压力为次要因素,出风温度在此研究范围影响较小。最佳组合为:料液浓度为3:11,均质压力为20 MPa,进风温度为160℃,出风温度为80℃。3、酸性乳饮料制备过程中,均质后添加DHA微胶囊粉的效果比均质前添加DHA微胶囊粉效果要好。因为均质过程一定程度会破坏DHA微胶囊结构,导致DHA油脂溢出而更容易被氧化。4、酪蛋白酸钠、阿拉伯胶复合壁材的DHA微胶囊粉最适合用于酸性乳饮料中,建议酸性乳饮料中DHA净添加量控制在25 mg/100g以内。在180天货架期中,其滋气味均能够接受。

戴逸[8](2019)在《植物油脂复配及微胶囊的制备》文中指出本研究首先以母乳中脂肪酸组成为目标,采用MATLAB软件将5种不同植物油脂进行复配,同时采用微胶囊技术,以婴幼儿可食用原料作为壁材和乳化剂,利用喷雾干燥法将混合植物油脂进行包埋,避免混合油脂在以后的应用中,由于与空气中氧的接触而导致脂肪酸氧化,保证了配方乳粉的安全及营养质量,有利于婴幼儿成长发育。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气相色谱法对5种植物油的脂肪酸进行了测定分析。以母乳中脂肪酸的组成为模拟目标,运用MATLAB软件中线性约束优化函数linprog函数求解,对复合植物油中各单一植物油所占总油的配比进行分析。得到混合油脂的最佳复配比例:10%菜籽油、10%葵花籽油、15%大豆油、40%棕榈油、25%椰子油。运用气相色谱法对复合植物油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4.44%,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5.56%,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25。其中月桂酸含量为11.59%,肉豆蔻酸含量为4.77%,棕榈酸含量为20.81%,油酸含量为32.07%,亚油酸含量为21.53%,α-亚麻酸含量为1.92%,亚油酸与亚麻酸的比值为11.21,均符合母乳脂肪酸组成的范围。故此复配比例的复合植物油可用于继续的包埋研究。(2)首先对混合植物油脂所需的乳化剂进行了研究,并选用柠檬酸脂肪酸甘油酯作为乳化剂并采用油脂5%的添加量。以混合的植物油为芯材,脱盐乳清粉和乳糖作为壁材,柠檬酸脂肪酸甘油酯作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产品。在其他条件固定的情况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芯材质量分数(%)、脱盐乳清粉与乳糖的质量比和总固形物浓度(%)对微胶囊产品包埋率的影响。利用正交优化试验设计,对微胶囊产品配方进行优化,通过正交试验结果得到一组微胶囊产品的最佳配方方案:芯材质量分数为30%,壁材比脱盐乳清粉:乳糖为2:1,固形物浓度为35%。按照正交试验优化后的配方配制乳状液,进行喷雾干燥微胶囊化,此时,产品的包埋率为89.7%。(3)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在最佳条件下(包埋率89.7%)微胶囊产品的表面形态,微胶囊表面平滑,无凹陷,外形饱满,没有明显空隙和裂缝,分散均匀。微胶囊产品的平均粒径为67.164μm,分布均匀。在62℃条件下,烘箱内样品的过氧化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复合植物油的过氧化值明显高于微胶囊产品的过氧化值,将油脂进行微胶囊化处理能有效提高其抗氧化性。对微胶囊产品的质量进行评定分析,其水分含量为2.19%,水分含量低易于保存。对微胶囊产品进行感官评定,颗粒均匀,色泽一致,无异味,冲调后,乳状液能快速分散,无挂壁,无分层,无油滴,24h后,品质未发生改变,有利于应用于食品中。

张晶[9](2019)在《三种海洋功能脂质微囊的表征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ω-3脂肪酸是正常人类身体功能所必需的,尤其是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EPA被誉为“血管清道夫”,DHA被称为“护脑专家”。鱼油和虾油是用于补充EPA和DHA最广泛的选择。但由于其低水溶性、较差的氧化稳定性及可变的生物利用度,将鱼油和虾油添加到食品、饮料尤其是乳粉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目前,微囊化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能够提高油脂溶解性,保护油脂中功能因子的生物活性,掩盖不良气味,提高生物利用率。为海洋功能性脂质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一定理论基础。本文采用喷雾干燥法分别制备了三种海洋功能脂质(深海鱼油、金枪鱼油、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并对其微胶囊产品进行表征以及稳定性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深海鱼油微胶囊表征与稳定性研究:以酪蛋白酸钠和海藻糖为壁材,单甘脂为乳化剂,制备深海鱼油乳液,通过喷雾干燥法得到深海鱼油微胶囊。通过表征数据分析发现深海鱼油微胶囊粉末细腻、流动性好,含水率为1.96%,在Cryo-SEM下呈球形,负载率和包封率分别为42.20 g/100 g、98.14 g/100 g。平均粒径为244.6 nm,Zeta电位为-45.2 mV。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量热扫描(DSC)检测结果验证了微胶囊形成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Tg)70℃。通过电子鼻和GC-MS检测发现深海鱼油微胶囊明显掩盖了深海鱼油原有的鱼腥味以及其他不良风味。此外,通过对深海鱼油微胶囊复水乳液的热冲调稳定性和pH稳定性研究发现,在62℃、pH 6.0~9.0具有良好的热冲调稳定性与pH稳定性。(2)金枪鱼油微胶囊表征、稳定性研究以及生物可给率评价:以变性淀粉和葡萄糖浆干粉为壁材,单甘脂为乳化剂,制备金枪鱼油乳液,再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得到金枪鱼油微胶囊。通过表征发现,在Cryo-SEM下金枪鱼油微胶囊呈球形,具有粒径小、Zeta电位高、高负载率和高包埋特点,通过FTIR技术验证了微胶囊的形成。通过电子鼻和GC-MS检测发现金枪鱼油微胶囊明显掩盖金枪鱼油的不良风味;金枪鱼油微胶囊复水乳液在62℃、pH 6.0~9.0下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此外,体外模拟消化实验结果表明,该复水乳液具有良好的消化稳定性,且其FFA释放量达到82%,生物可给率显着高于未包封金枪鱼油。(3)南极磷虾油微胶囊表征、稳定性研究以及营养物质释放行为和生物可给率评价:以酪蛋白酸钠和低聚异麦芽糖为壁材,单甘脂为乳化剂,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南极磷虾油微胶囊。通过南极磷虾油微胶囊表征数据发现,微胶囊粉末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水分含量为3.27%、具有相对较高的负载率和包封率。在Cryo-SEM下呈球形,无裂痕。产品的粒径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为337.7 nm,Zeta电位为-37.5 mV。通过FTIR证明了虾油微胶囊形成,且通过DSC检测发现,虾油微胶囊的玻璃转化温度为58℃。在62℃冲调温度、远离酪蛋白酸钠等电点的pH,南极磷虾油微胶囊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后具有良好的消化稳定性,虾油微胶囊中虾青素、EPA和DHA在肠液中的释放率,FFA释放率以及生物可给率显着高于未包封南极磷虾油。

王世豪[10](2019)在《喷雾干燥法制备粉末油脂及数值分析》文中认为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但液态油脂容易被氧化,不易贮存。将液态油脂制备成粉末油脂能够显着提高其抗氧化性能,赋予其更好的流动性和分散性。茶油是我国重要经济林木油茶的主要产品,具有优异的保健性能,是一种具有代表意义的功能性油脂。本研究采用喷雾干燥法生产茶油粉末油脂。通过评价茶油粉末油脂的包埋效率,对茶油粉末油脂的喷雾干燥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实验,采用响应面优化法对过程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粉末油脂进行了性能评价及表征。针对离心喷雾干燥过程复杂的塔内流动情况,构建了离心喷雾干燥过程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热风及液滴在塔内的流动及传热传质情况,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本文选用大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复配壁材,蔗糖脂肪酸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作为复配乳化剂。在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之比为1:1,芯材茶油与复配壁材之比为1:3,复配乳化剂添加量为2%,蔗糖脂肪酸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之比为3:1。乳化温度为60℃,剪切乳化转速为19000rpm,剪切乳化时间为2L/min条件下制得的乳化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2000rpm下离心10min后室温放置12小时未见分层,稳定性达到97.8%。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芯壁比,进风温度,进料速度以及料液固含量对茶油粉末油脂包埋率的影响。结合预实验及单因素试验结果。以产品粉末油脂包埋率为响应值,根据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了响应面实验分析。响应面回归方程方差分析显示所构建的响应面回归方程整体p值小于0.0001,对响应值影响显着,模型校正决定系数为0.9781,说明该模型能够解释97.81%的响应值。以最大产品油脂包埋率为指标,得到茶油粉末油脂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86℃,进料速度16.8rpm,料液固含量14.3%,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粉末油脂包埋率为88.79%。对所制备的茶油粉末油脂进行了感官评价,微观形貌研究及物理特性的测量,所制得的茶油粉末油脂流动性较好,有奶香味,平均含水率为2.90%。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样品微观形貌,产品大多呈球形表面平整无破裂,囊壁致密无裂痕。构建了离心喷雾干燥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离心喷雾干燥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雾化的液滴采用离散相(DPM)模型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二、用于油脂微胶囊化一些壁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油脂微胶囊化一些壁材(论文提纲范文)

(1)牡丹籽油微胶囊化及理化和稳定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牡丹籽油(TPSO)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及经济价值
        1.1.1 TPSO的简介
        1.1.2 TPSO的营养价值
        1.1.3 TPSO的保健功能
        1.1.4 TPSO的价值
    1.2 微胶囊技术概述
        1.2.1 微胶囊技术
        1.2.2 微胶囊的组成结构
        1.2.3 微胶囊的制备
        1.2.4 微胶囊的性能结构特征
        1.2.5 微胶囊技术的现状及应用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牡丹籽油微胶囊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3.1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TPSO微胶囊
        2.3.2 TPSO微胶囊表面油含量和包埋率的测定
        2.3.3 单因素试验
        2.3.4 TPSO微胶囊响应面优化试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壁芯比对TPSO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2.4.2 β-CD与明胶复配比例对TPSO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2.4.3 乳化剂占总原料的百分比对TPSO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2.4.4 复配乳化剂HLB值对TPSO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2.4.5 TPSO微胶囊响应面试验的分析
        2.4.6 TPSO微胶囊包埋率的最佳条件和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牡丹籽油微胶囊的理化特性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研究方法
        3.3.1 TPSO微胶囊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3.3.2 TPSO微胶囊的粒径分布测定
        3.3.3 TPSO微胶囊的表观结构观察
        3.3.4 TPSO微胶囊的FTIR测定
        3.3.5 TPSO微胶囊的热稳定性测定
        3.3.6 微胶囊化前后TPSO的脂肪酸组成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TPSO微胶囊的基本理化指标
        3.4.2 TPSO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分析
        3.4.3 TPSO微胶囊的表观结构分析
        3.4.4 TPSO微胶囊的FTIR分析
        3.4.5 TPSO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3.4.6 微胶囊化前后TPSO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牡丹籽油微胶囊的储藏稳定性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研究方法
        4.3.1 TPSO微胶囊的加速储藏
        4.3.2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中包埋率的测定
        4.3.3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中粒径分布的测定
        4.3.4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FTIR的测定
        4.3.5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热稳定性的测定
        4.3.6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中POV的测定
        4.3.7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中TBA值的测定
        4.3.8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中TPSO脂肪酸成分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中包埋率的变化
        4.4.2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中粒径分布的变化
        4.4.3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FTIR结构的变化
        4.4.4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热稳定性的变化
        4.4.5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中POV的变化
        4.4.6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中TBA值的变化
        4.4.7 TPSO微胶囊在储藏过程中TPSO脂肪酸成分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牡丹籽油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情况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研究方法
        5.3.1 试验试剂的制备
        5.3.2 滴定法模拟体外消化实验
        5.3.3 TPSO微胶囊油脂释放率的测定
        5.3.4 TPSO微胶囊粒径的测定
        5.3.5 TPSO微胶囊游离脂肪酸释放量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TPSO微胶囊油脂释放率
        5.4.2 TPSO微胶囊粒径的变化
        5.4.3 TPSO微胶囊游离脂肪酸释放量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复配n-3/n-6 PUFAs和PS微胶囊表征及在中老年配方奶粉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n-3、n-6 PUFAs及PS的概述
        1.1.1 n-3、n-6 PUFAs的生理功能
        1.1.2 磷脂酰丝氨酸的生理功能
        1.1.3 PUFAs与PS对人体健康的协同作用
    1.2 微胶囊技术概论
        1.2.1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
        1.2.2 微胶囊化的方法
        1.2.3 微胶囊化油脂的研究现状
    1.3 中老年配方奶粉研究现状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n-3/n-6不饱和脂肪酸对高龄小鼠认知保护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油脂样品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2 动物饲养与分组
        2.3.3 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
        2.3.4 Y迷宫行为测试
        2.3.5 生化指标的测定
        2.3.6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不同比例n-3/n-6 PUFAs对高龄小鼠水迷宫中潜伏期的影响
        2.4.2 不同比例n-3/n-6 PUFAs对高龄小鼠水迷宫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
        2.4.3 不同比例n-3/n-6 PUFAs对高龄小鼠Y迷宫新奇事物探索能力的影响
        2.4.4 小鼠血脂水平分析
        2.4.5 不同比例n-3/n-6 PUFAs对高龄小鼠体内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2.4.6 不同比例n-3/n-6 FUFAs对高龄小鼠大脑Aβ-40淀粉样蛋白水平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功能性微胶囊的制备及理化特性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功能性微胶囊的制备
        3.3.2 微胶囊包埋率的测定
        3.3.3 单因素试验设计
        3.3.4 正交试验设计
        3.3.5 微胶囊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3.3.6 微胶囊表征测试
        3.3.7 微胶囊产品氧化稳定性测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芯壁比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3.4.2 乳化剂添加量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3.4.3 壁材比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3.4.4 芯材比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3.4.5 明胶含量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3.4.6 均质压力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3.4.7 喷雾温度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3.4.8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9 微胶囊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3.4.10 微胶囊表征分析
        3.4.11 微胶囊产品氧化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功能性微胶囊应用于中老年配方乳粉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中老年配方乳粉设计
        4.3.2 配方奶粉的制备
        4.3.3 配方奶粉基本品质评价
        4.3.4 奶粉中DHA、AA含量的测定
        4.3.5 奶粉中磷脂酰丝氨酸含量的测定
        4.3.6 配方奶粉储藏稳定性测试
        4.3.7 配方奶粉加速储存期间色差检测
        4.3.8 配方奶粉加速储存期间电子舌检测
    4.4 结果分析
        4.4.1 微胶囊添加方式对配方奶粉基本品质的影响
        4.4.2 微胶囊添加方式对配方奶粉稳定性的影响
        4.4.3 配方奶粉加速储存期间色差分析
        4.4.4 配方奶粉加速储存期间电子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3)榛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降血脂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榛子油研究概述
        1.1.1 榛子油的化学成分
        1.1.2 榛子油的理化性质
        1.1.3 榛子油的脂肪酸组成
    1.2 油脂微胶囊研究概述
        1.2.1 微胶囊化技术
        1.2.2 油脂微胶囊储藏稳定性
        1.2.3 油脂微胶囊的释放性能
    1.3 榛子油及微胶囊降血脂功能概述
        1.3.1 榛子油降血脂功能
        1.3.2 油脂微胶囊降血脂功能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榛子油微胶囊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榛子油的提取
        2.3.2 榛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4.2 榛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榛子油微胶囊理化性质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榛子油微胶囊感官评定
        3.3.2 榛子油微胶囊基本理化性质
        3.3.3 榛子油微胶囊微观结构与热稳定性
        3.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榛子油微胶囊感官评定分析
        3.4.2 榛子油微胶囊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3.4.3 榛子油微胶囊微观结构与热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榛子油微胶囊储藏稳定性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榛子油微胶囊芯材保留率的测定
        4.3.2 榛子油微胶囊芯材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4.3.3 榛子油微胶囊化前后脂肪酸组成成分的测定
        4.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榛子油微胶囊芯材保留率的测定结果
        4.4.2 榛子油微胶囊芯材过氧化值(POV)的测定结果
        4.4.3 榛子油微胶囊化前后脂肪酸组成成分的测定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榛子油微胶囊降血脂功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榛子油微胶囊体外模拟释放实验
        5.3.2 榛子油微胶囊的体内降血脂实验
        5.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榛子油微胶囊体外消化模拟实验结果
        5.4.2 榛子油微胶囊的体内降血脂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致谢

(4)青楷槭翅果油微波提取及多孔淀粉基缓释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青楷槭的研究概况
        1.1.1 青楷槭的植物学特性
        1.1.2 青楷槭的主要活性成分及研究进展
    1.2 青楷槭的药理作用
        1.2.1 肝脏保护作用
        1.2.2 抗细胞毒性和抗氧化能力
        1.2.3 抑制血管生成作用
        1.2.4 抗肿瘤作用
        1.2.5 抗炎作用
        1.2.6 神经酸的作用
    1.3 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1.3.1 物理压榨法
        1.3.2 水酶法
        1.3.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1.3.4 溶剂提取法
    1.4 植物油脂储存与利用-微胶囊
        1.4.1 微胶囊技术概述及原理
        1.4.2 微胶囊化油脂的壁材
        1.4.3 油脂微胶囊化方法
        1.4.4 变性淀粉-多孔淀粉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微波介导旋转提取青楷槭翅果油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微波介导旋转提取过程(MRE)
        2.3.2 提取溶剂的筛选
        2.3.3 单因素实验
        2.3.4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
        2.3.5 方法比较
    2.4 样品的分析与测试
        2.4.1 翅果油得率的计算
        2.4.2 翅果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4.3 翅果油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5.2 单因素实验
        2.5.3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法对提取工艺的优化
        2.5.4 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实验
        2.5.5 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青楷槭翅果油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内容
        3.2.1 多孔淀粉的制备
        3.2.2 微胶囊的制备
        3.2.3 微胶囊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3.2.4 微观结构的测定(SEM)
        3.2.5 傅里叶红外图谱分析(FTIR)
        3.2.6 差示扫描热量(DSC)分析
        3.2.7 热重(TGA)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淀粉原料的筛选
        3.3.2 多孔淀粉酶解单因素实验
        3.3.3 微胶囊工艺条件的确定
        3.3.4 青楷槭翅果油微胶囊基础理化指标
        3.3.5 青楷槭翅果油微胶囊微观结构
        3.3.6 青楷槭翅果油微胶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3.7 青楷槭翅果油微胶囊差示扫描热量分析
        3.3.8 青楷槭翅果油微胶囊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高活性水飞蓟油的提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飞蓟概述
        1.1.1 水飞蓟简介
        1.1.2 水飞蓟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功能研究概况
        1.1.3 水飞蓟的加工利用研究现状
    1.2 水飞蓟油的研究概述
        1.2.1 水飞蓟油的生理功能研究概况
        1.2.2 水飞蓟油制油工艺研究现状
    1.3 微胶囊技术研究概况
        1.3.1 微胶囊的壁材
        1.3.2 微胶囊化方法
        1.3.3 微胶囊技术的功能及应用
        1.3.4 植物油微胶囊化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活性水飞蓟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基本成分测定
        2.3.2 水飞蓟油提取工艺
        2.3.3 不同溶剂对水飞蓟油提取的影响
        2.3.4 不同混合溶剂对水飞蓟油提取的影响
        2.3.5 混合溶剂不同配比对水飞蓟油提取的的影响
        2.3.6 DPPH·清除率的测定
        2.3.7 混合溶剂提取水飞蓟油的试验设计
        2.3.8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水飞蓟籽粉营养成分分析
        2.4.2 不同溶剂对水飞蓟油提取的影响
        2.4.3 不同混合溶剂对水飞蓟油提取的影响
        2.4.4 混合溶剂不同配比对水飞蓟油提取的影响
        2.4.5 混合溶剂超声辅助提取水飞蓟油的单因素试验
        2.4.6 Box-Behnken优化水飞蓟油提取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飞蓟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水飞蓟油的主要成分测定
        3.3.2 水飞蓟油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3.3.3 水飞蓟油对线虫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3.4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水飞蓟油理化指标和主要成分分析
        3.4.2 水飞蓟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3.4.3 水飞蓟油对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活性水飞蓟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壁材的筛选
        4.3.2 水飞蓟油微胶囊的制备
        4.3.3 微胶囊包埋率的测定[110]
        4.3.4 不同复合壁材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4.3.5 复合壁材的比例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4.3.6 喷雾干燥法制备水飞蓟油微胶囊单因素试验
        4.3.7 水飞蓟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
        4.3.8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壁材的种类对水飞蓟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4.4.2 不同的复合壁材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4.4.3 复合壁材的比例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
        4.4.4 微胶囊制备单因素试验
        4.4.5 水飞蓟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活性水飞蓟油微胶囊性质及贮藏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试验仪器及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微胶囊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5.3.2 微胶囊的粒径分布测定
        5.3.3 微胶囊的表面形态观察
        5.3.4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5.3.5 微胶囊贮藏稳定性研究
        5.3.6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基本理化指标
        5.4.2 微胶囊的粒径分布测定
        5.4.3 微胶囊的表面形态
        5.4.4 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5.4.5 微胶囊的贮藏稳定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牡丹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牡丹籽油
        1.1.1 牡丹籽油文化
        1.1.2 牡丹籽油的提取工艺
        1.1.3 牡丹籽油的功能性
        1.1.4 牡丹籽油面临的问题
    1.2 微胶囊技术概述
        1.2.1 微胶囊技术及其优势
        1.2.2 微胶囊技术在油脂中的应用
    1.3 油脂微胶囊的代谢与生理功能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框架图
第二章 牡丹籽油O/W乳液的制备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微胶囊乳液的制备
        2.2.2 动力学黏度测定
        2.2.3 乳液稳定性的检测
        2.2.4 牡丹籽油乳液粒径的测定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壁材选择对牡丹籽油乳液性质的影响
        2.3.2 乳化剂选择对牡丹籽油乳液性质的影响
        2.3.3 牡丹籽油含量对牡丹籽油乳液性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果胶对牡丹籽油微胶囊理化性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微胶囊粉末的制备
        3.2.2 乳液流变特性测量
        3.2.3 水分含量的测定
        3.2.4 表面含油量的测定
        3.2.5 包埋率的测定
        3.2.6 同步热重分析检测
        3.2.7 傅里叶红外检测
        3.2.8 钨灯丝扫描电镜检测
        3.2.9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乳液的流变学特性
        3.3.2 喷雾干燥制备的牡丹籽油粉末油脂样品
        3.3.3 牡丹籽油中的脂肪酸组成
        3.3.4 喷雾干燥微胶囊的理化性质
        3.3.5 微胶囊粉末的微观结构
        3.3.6 傅里叶红外光谱
        3.3.7 同步热损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牡丹籽油微胶囊乳液的体外模拟释放及体内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体外消化实验
        4.2.1 溶液的配制
        4.2.2 滴定法模拟体外消化实验
        4.2.3 模拟消化中乳液的粒径分布
        4.2.4 激光共聚焦显微检测
        4.2.5 游离脂肪酸释放率
    4.3 体内实验
        4.3.1 SD大鼠成长实验
        4.3.2 脏器指数测定
        4.3.3 血清中肝脏生化指标、血脂生化指标检测
        4.3.4 肝脏病理切片
        4.3.5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体外模拟消化
        4.4.2 牡丹籽油乳液的生物学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然抗氧化剂对牡丹籽油微胶囊抗氧化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微胶囊粉末的制备
        5.2.2 牡丹籽油甲酯化检测
        5.2.3 粉末油脂的诱导期测定
        5.2.4 过氧化值的测定
        5.2.5 TBA值的测定
        5.2.6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组合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5.3.2 粉末油脂的诱导期
        5.3.3 3种天然抗氧化剂对牡丹籽油微胶囊POV值的影响
        5.3.4 3种天然抗氧化剂对牡丹籽油微胶囊TBA值的影响
        5.3.5 不同茶多酚含量对牡丹籽油微胶囊POV值的影响
        5.3.6 不同茶多酚含量对牡丹籽油微胶囊TBA值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参加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7)喷雾干燥包埋DHA条件优化及在酸性乳饮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DHA概述
    1.2 DHA生理功能
        1.2.1 婴幼儿成长因子
        1.2.2 成人保健元素
    1.3 微胶囊
        1.3.1 微胶囊的基本概念
        1.3.2 微胶囊发展史
        1.3.3 微胶囊化的优点
        1.3.4 微胶囊芯材和壁材
        1.3.5 喷雾干燥法
    1.4 DHA应用领域
        1.4.1 食品中的应用
        1.4.2 医药中的应用
        1.4.3 饲料中的应用
    1.5 酸性乳饮料
        1.5.1 酸性乳饮料简介
        1.5.2 工艺流程
    1.6 DHA应用难点
    1.7 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1.8.1 不同壁材及均质条件对DHA微胶囊品质的影响
        1.8.2 喷雾条件对DHA微胶囊品质的影响
        1.8.3 DHA在酸性乳饮料中的稳定性研究
        1.8.4 酸性乳饮料中DHA含量的测定及货架期验证
2 不同壁材及均质对DHA微胶囊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和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工艺流程
        2.2.2 不同壁材的DHA微胶囊粉
        2.2.3 不同均质条件的DHA微胶囊
        2.2.4 乳化液稳定性的测定
        2.2.5 DHA微胶囊粉的稳定性试验
        2.2.6 微胶囊表面油含量及微胶囊化效率的测定
        2.2.7 过氧化值的测定
        2.2.8 微胶蠹显微观察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乳化液稳定性
        2.3.2 DHA微胶囊粉的稳定性试验
        2.3.3 微胶囊表面油含量及微胶囊化效率的测定
    2.4 小结
3 喷雾条件对DHA微胶囊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和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料液浓度
        3.2.2 均质压力
        3.2.3 进风温度
        3.2.4 出风温度
        3.2.5 正交实验法优化DHA微胶囊粉喷雾干燥条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料液浓度
        3.3.2 均质压力
        3.3.3 进风温度
        3.3.4 出风温度
        3.3.5 正交实验结果
        3.3.6 正交结果验证实验
    3.4 小结
4 DHA在酸性乳饮料中的稳定性研究
    4.1 材料和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制作配方及说明
        4.2.2 DHA添加方式
        4.2.3 抗氧化剂的添加方式
        4.2.4 微藻DHA调配型酸性含乳饮料的制作工艺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均质前后添加DHA感官评测及观察结果
        4.3.2 不同添加量的DHA感官评定
    4.4 小结
5 酸性乳饮料中DHA含量的测定及货架期验证
    5.1 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
        5.1.2 设备
    5.2 DHA含量测定
        5.2.1 数值计算
        5.2.2 DHA含量测定方法
    5.3 DHA在不同酸性乳饮料中货架期稳定性验证
        5.3.1 结果与讨论
        5.3.2 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植物油脂复配及微胶囊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及文献综述
    1.1 脂肪酸的组成
        1.1.1 饱和脂肪酸
        1.1.2 单不饱和脂肪酸
        1.1.3 多不饱和脂肪酸
        1.1.4 脂肪酸的分析
    1.2 母乳及其脂肪酸的组成及特点
    1.3 MATLAB软件在复配油脂中的应用
        1.3.1 MATLAB优化工具箱的介绍
        1.3.2 线性规划优化问题
    1.4 微胶囊技术
    1.5 微胶囊技术的研究进展
        1.5.1 喷雾干燥法
        1.5.2 冷冻干燥法
        1.5.3 凝聚法
        1.5.4 其他微胶囊化方法
    1.6 婴儿配方食品用微胶囊化油脂的制备工艺研究
        1.6.1 微胶囊化意义
        1.6.2 婴幼儿配方食品用复合植物油微胶囊制备的工艺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1 研究目标
        1.8.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数学模型的植物油调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37种脂肪酸混合标准品的分离与定性分析
        2.2.2 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结果分析
        2.2.3 建立数学模型确定复合植物油最优配比
        2.2.4 复合植物油配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复合植物油微胶囊的制备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原料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乳化剂乳化效果的分析
        3.2.2 不同壁材组成对微胶囊产品质量影响
        3.2.3 微胶囊产品质量评定的单因素试验
        3.2.4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复合植物油微胶囊的产品质量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复合植物油微胶囊产品电镜形态观察
        4.2.2 复合植物油微胶囊产品粒度分析
        4.2.3 复合植物油微胶囊产品水分含量
        4.2.4 复合植物油微胶囊产品的抗氧化性研究
        4.2.5 复合植物油微胶囊产品感官评定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三种海洋功能脂质微囊的表征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种海洋功能脂质简介
        1.1.1 深海鱼油
        1.1.2 金枪鱼油
        1.1.3 南极磷虾油
    1.2 微胶囊技术简介
        1.2.1 微胶囊的制备
        1.2.1.1 复凝聚法
        1.2.1.2 喷雾干燥法
        1.2.2 微胶囊评价
        1.2.2.1 理化特性评价
        1.2.2.2 物理稳定性评价
        1.2.2.3 人体胃肠道消化稳定性评价
        1.2.3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3.1 微胶囊技术应用于食品添加剂
        1.2.3.2 微胶囊技术应用于生物活性物质
        1.2.3.3 微胶囊技术应用于油脂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深海鱼油微胶囊制备、表征及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深海鱼油微胶囊粉末制备
        2.3.2 水分测定
        2.3.3 流动性测定
        2.3.4 微观结构检测
        2.3.5 粒径与分散指数检测
        2.3.6 Zeta电位检测
        2.3.7 负载率和包封率检测
        2.3.8 傅里叶红外(FTIR)检测
        2.3.9 差示扫描量热(DSC)检测
        2.3.10 电子鼻风味图谱检测
        2.3.11 风味物质分析检测
        2.3.12 脂肪酸组成检测
        2.3.13 脂质组成检测
        2.3.14 热冲调稳定性检测
        2.3.15 pH稳定性检测
        2.3.16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深海鱼油微胶囊表观形态评价
        2.4.2 深海鱼油微胶囊流动性及水分含量测定
        2.4.3 深海鱼油微胶囊微观结构观察
        2.4.4 深海鱼油微胶囊负载率及包封率
        2.4.5 深海鱼油微胶囊粒径及Zeta电位分布
        2.4.6 深海鱼油微胶囊FTIR分析
        2.4.7 深海鱼油微胶囊DSC分析
        2.4.8 深海鱼油及其微胶囊风味特征分析
        2.4.8.1 电子鼻风味图谱检测
        2.4.8.2 风味物质分析检测
        2.4.9 深海鱼油微胶囊热冲调稳定性分析
        2.4.10 深海鱼油微胶囊pH稳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枪鱼油微胶囊制备、表征及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金枪鱼油微胶囊制备
        3.3.2 水分测定
        3.3.3 流动性测定
        3.3.4 微观结构检测
        3.3.5 粒径与分散指数检测
        3.3.6 Zeta电位检测
        3.3.7 负载率和包封率检测
        3.3.8 傅里叶红外(FTIR)检测
        3.3.9 电子鼻风味图谱检测
        3.3.10 风味物质分析检测
        3.3.11 脂肪酸组成检测
        3.3.12 脂质组成检测
        3.3.13 热冲调稳定性检测
        3.3.14 pH稳定性检测
        3.3.15 体外消化稳定性检测
        3.3.15.1 样品制备
        3.3.15.2 体外消化模型的构建
        3.3.16 生物可给率检测
        3.3.17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金枪鱼油微胶囊粉末表观形态评价
        3.4.2 金枪鱼油微胶囊流动性及水分含量测定
        3.4.3 金枪鱼油微胶囊微观形态观察
        3.4.4 金枪鱼油微胶囊负载率及包封率
        3.4.5 金枪鱼油微胶囊粒径及Zeta电位分布
        3.4.6 金枪鱼油微胶囊FTIR分析
        3.4.7 金枪鱼油微胶囊风味特性评价
        3.4.7.1 电子鼻风味图谱检测
        3.4.7.2 风味物质分析检测
        3.4.8 金枪鱼油微胶囊复水乳液热冲调稳定性分析
        3.4.9 金枪鱼油微胶囊复水乳液pH稳定性分析
        3.4.10 金枪鱼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稳定性分析
        3.4.10.1 金枪鱼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平均粒径变化
        3.4.10.2 金枪鱼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Zeta电位变化
        3.4.10.3 金枪鱼油微胶囊复水乳液经体外消化微观结构变化
        3.4.11 金枪鱼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游离脂肪酸(FFA)释放率
        3.4.12 金枪鱼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EPA和 DHA生物可给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制备,表征及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制备
        4.3.2 水分测定
        4.3.3 流动性测定
        4.3.4 微观结构检测
        4.3.5 粒径与分散指数检测
        4.3.6 Zeta电位检测
        4.3.7 负载率和包封率检测
        4.3.8 傅里叶红外(FTIR)检测
        4.3.9 差示扫描量热(DSC)检测
        4.3.10 电子鼻风味图谱检测
        4.3.11 风味物质分析检测
        4.3.12 脂肪酸组成检测
        4.3.13 脂质组成检测
        4.3.14 热冲调稳定性检测
        4.3.15 pH稳定性检测
        4.3.16 体外消化稳定性检测
        4.3.16.1 样品制备
        4.3.16.2 体外消化模型的构建
        4.3.17 生物可给率检测
        4.3.18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表观形态评价
        4.4.2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流动性及水分含量测定
        4.4.3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微观形态观察
        4.4.4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负载率和包封率
        4.4.5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粒径和Zeta电位分布
        4.4.6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FTIR分析
        4.4.7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DSC分析
        4.4.8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风味特性评价
        4.4.8.1 电子鼻风味图谱检测
        4.4.8.2 风味物质分析检测
        4.4.9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热冲调稳定性分析
        4.4.10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pH稳定性分析
        4.4.11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稳定性分析
        4.4.11.1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平均粒径变化
        4.4.11.2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Zeta电位变化
        4.4.11.3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微观形态变化
        4.4.12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EPA、DHA以及虾青素释放行为
        4.4.13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FFA释放率
        4.4.14 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复水乳液体外消化生物可给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喷雾干燥法制备粉末油脂及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粉末油脂
        1.1.1 粉末油脂简介
        1.1.2 粉末油脂的应用
        1.1.3 茶油
    1.2 包埋技术
        1.2.1 包埋技术简介
        1.2.2 包埋方法
        1.2.3 壁材材料及特性
    1.3 喷雾干燥制备粉末油脂
        1.3.1 喷雾干燥概述
        1.3.2 液滴雾化过程
        1.3.3 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
        1.3.4 喷雾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主要内容
2 茶油粉末油脂的制备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乳化液的制备
        2.2.2 乳化液稳定性分析
        2.2.3 喷雾干燥制备粉末油脂
        2.2.4 粉末油脂包埋率的测定
    2.3 工艺参数对粉末油脂产品包埋率的影响
        2.3.1 芯壁比对茶油粉末油脂包埋率的影响
        2.3.2 进风温度对茶油粉末油脂包埋率的影响
        2.3.3 进料速度对茶油粉末油脂包埋率的影响
        2.3.4 料液固含量对茶油粉末油脂包埋率的影响
    2.4 响应面法分析实验
        2.4.1 响应面法分析
        2.4.2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与结果
    2.5 响应面优化结果讨论与分析
        2.5.1 响应面法回归方程方差分析
        2.5.2 进料速度和料液固含量对包埋率影响响应面分析
        2.5.3 不同进料速度下进风温度和料液固含量的包埋率响应面分析
        2.5.4 不同料液固含量下进风温度和进料速度的包埋率响应面分析
        2.5.5 响应面优化结果及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节
3 产品性能与质量评定
    3.1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茶油粉末油脂的制备
        3.2.2 茶油粉末油脂的感官评价
        3.2.3 粉末油脂水分的测定
        3.2.4 粉末油脂堆积密度的测定
        3.2.5 粉末油脂散落性的测定
        3.2.6 茶油粉末油脂及主要原料的扫描量热分析
        3.2.7 茶油粉末油脂的热重分析
        3.2.8 粉末油脂微观形貌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茶油粉末油脂产品感官性状
        3.3.2 茶油粉末油脂的理化指标
        3.3.3 茶油粉末油脂及主要原料的扫描量热分析
        3.3.4 茶油粉末油脂的热重分析
        3.3.5 茶油粉末油脂的微观形貌
    3.4 本章小节
4 喷雾干燥过程的数值模拟
    4.1 喷雾干燥过程数学模型
        4.1.1 连续相控制方程
        4.1.2 离散相控制方程
        4.1.3 湍流模型
        4.1.4 雾化液滴分布
    4.2 喷雾干燥塔物理模型
    4.3 边界条件及初始化
        4.3.1 入口边界条件
        4.3.2 出口边界条件
        4.3.3 壁面边界条件
    4.4 模拟结果与讨论
        4.4.1 喷雾干燥塔内的温度分布
        4.4.2 水蒸汽含量分布
        4.4.3 颗粒运动轨迹
    4.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于油脂微胶囊化一些壁材(论文参考文献)

  • [1]牡丹籽油微胶囊化及理化和稳定特性的研究[D]. 卢艳慧.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复配n-3/n-6 PUFAs和PS微胶囊表征及在中老年配方奶粉的应用[D]. 熊旺.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1)
  • [3]榛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降血脂功能的研究[D]. 张维.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1)
  • [4]青楷槭翅果油微波提取及多孔淀粉基缓释微胶囊制备工艺研究[D]. 史光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5]高活性水飞蓟油的提取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 杨靖. 江苏大学, 2020(02)
  • [6]牡丹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杜明睿.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喷雾干燥包埋DHA条件优化及在酸性乳饮料中的应用[D]. 郑晓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8]植物油脂复配及微胶囊的制备[D]. 戴逸.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9]三种海洋功能脂质微囊的表征及其稳定性研究[D]. 张晶. 大连工业大学, 2019(08)
  • [10]喷雾干燥法制备粉末油脂及数值分析[D]. 王世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用于某些墙体材料的油性微胶囊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