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王少堂扬州评话《水浒——武松》一书的成就(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涵[1](2021)在《论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汉学家杜德桥(Glen Dudbridge,1938—2017)是二战后英国汉学转型期的代表人物,曾先后在剑桥、牛津大学任教,并从1994年起担任牛津大学东方学院中国学术研究所所长,为牛津大学的中国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他还曾同时兼任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家协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等职务,是欧洲现代汉学界的佼佼者。杜德桥致力于汉学研究五十余年,共出版专着11部,发表学术论文23篇,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即立足于其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全部学术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整理其研究内容和观点,分析研究方法及特色,以期全面了解其学术价值及贡献。本文共包括绪论、正文、总结三个部分。绪论作为全文的领起,首先对英国汉学各个发展阶段中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情况进行了整体论述,以突出杜德桥及其研究的历史地位;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对杜德桥本人的生平及学术经历进行了梳理,试图厘清其汉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第二章从本文研究的核心——“小说”一词出发,尝试对其中西含义进行清楚辨析,并通过具体的观点和例证,说明杜德桥对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认识。第三章主要论述杜德桥对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具体研究,包括借鉴西方莎士比亚学研究方法的“百科全书式”的《李娃传》研究、运用经典叙事学方法分析作品结构的《柳毅传》研究以及对边缘作品《广异记》进行的文献、历史、宗教、文化等多角度关照的研究。第四章则对杜德桥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进行探析,包括其对《西游记》的考据研究以及社会学角度切入的《醒世姻缘传》研究。总结部分将对全文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尝试对杜德桥的古代小说研究特色进行系统评述,发掘其研究的独特价值,思考其对国内学界的借鉴意义。
苗怀明[2](2020)在《中国说唱文学在欧洲地区的翻译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说唱文学在欧洲各国公私藏书机构有比较丰富的收藏,相关翻译和研究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随着时光的推移,欧洲汉学界对中国说唱文学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认识过程,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敦煌变文、评书、相声、弹词等方面。与日本、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欧洲汉学界对中国说唱文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呈零散分布的状态,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钟闻[3](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研究说明
钟闻[4](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研究表明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1."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争鸣》案头语(《水浒争鸣》编委会)2.《水浒》的真人真事(王利器)3.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周绍良)4.《水浒传》与《宣和遗事》——口头文学所奠定的《水浒》基础之一(高明阁)
孙婷玮[5](2019)在《文学史视域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本的“当代性”考察 ——以《扬州评话水浒·武松》整理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州评话整理本《扬州评话水浒·武松》为例,从评话整理本诞生的历史语境、生产—传播机制、整理工作的推展、整理本的“当代”影响和历史命运几个方面对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本的“当代性”进行考察,探究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本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特殊价值和地位。本篇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辨析了“文化”“文艺”和“文学”这三者的含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明确了本文所提及的“当代性”之“当代”的具体范围;交待了本文的写作思路。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当代’的文学生态与评话整理的先声”从共时与历时角度展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的时代背景,论述新权力结构下评话价值的重估。共时方面,重点论述五六十年代“战争思维”下的大众文艺观,回到民间文学被奉为正宗的历史语境;历时方面,对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工作进行溯源,重视延安时期“改造旧说书”运动与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的历史关联,探索评话整理运动的发展脉络。第二章“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本’组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分析政治权力如何渗透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本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之中,重点关注国家意志、知识分子整理者、民间说书艺人三者的权力关系、组织形式与互动方式。第三章“当代语境下评话整理的探索与成熟”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扬州评话《武松》整理本文本为出发点,着重分析整理本对原书词的增、删、改,进而归纳政治权力笼罩下的整理原则、方法以及这些原则、方法运用的尺度,并探讨政治权力更迭对文本面貌造成的改易以及影响改易的制约性因素。二、三两章主要探讨权力对评话整理本的影响,而第四章“评话整理本的’当代’影响及其历史命运”主要探讨整理本对政治权力的宣传效力,指出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本作为“过渡态”文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典示范意义,但其“先天缺陷”决定其无法最终完成权力话语的充分表达,继而分析五六十年代整理本命运的历史必然。本文研究认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评话整理本的“当代性”是由政治权力的全面干预而赋予当时评话整理本的一系列特点;评话艺术的书面化是评话整理本“当代性”生发的催化剂;“当代性”不只是一个静态结果,它涵盖文学从生产到传播的全过程;“当代性”不等同于“政治性”,它标示的是当时政治压力下文学承受的一种既被解构、又被建构的两难境地。
杨肖[6](2019)在《汉学家李福清对扬州评话的研究》文中指出在世界各国的汉学家中,俄国学者李福清是为数不多的对中国评话艺术有研究的人,尤其是他对以方言说讲的扬州评话的研究,更是在突破方言障碍的基础上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如今,当扬州评话等中国说书艺术种类已经濒临严重滑坡状态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的时候,李福清作为汉学家在此领域的研究,是一份不可忽视的学术成就,研究他的学术贡献,对中国评话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有积极意义的。
马伟[7](2018)在《改编《王少堂》的实践与体会》文中指出扬州评话,扬州地方曲种之一,又名"维扬评话""扬州评词",民间俗称"说书",用扬州方言说表,流行于苏北、镇江、南京、上海和皖东部分地区,深受人们的欢迎。据考,扬州评话起源于明末清初说书家柳敬亭,成名后曾在扬州说书传艺,以其艺术的成就和影响,被后世扬州评话艺人尊称为"三皇会"祖师之一。此后扬州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评话艺人,王派《水浒》传人王少堂,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之一。我从小听大人讲,说《武松打虎》最好的是王少堂,晓
石松[8](2016)在《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个世纪到现在,中国的话本小说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无论是从历史或者美学的角度,还是传统的古代文论的方法,或者从宏观-微观的研究方法,学者们都有非常丰富的论着,然而由于语言的障碍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民族以口耳相传的相关文学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比较分析的发展。中国话本小说中独有的民族特色与艺术特征在同类作品的分析中容易被忽视,只有通过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语境下具有相类似性质的文学在发生、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才有可能更多地发掘出中国话本小说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本论文进行研究分析的一个目标和焦点就是通过将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部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发掘中国话本小说中独有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本论文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各自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以及文学价值是不同的,通过两者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在题材、思想内涵、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方面的特点与流变,凸显出来的特点不但具有时代的特点,还带有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与道德标准的发展特点。其二,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题材广泛,体裁也不尽相同,不同时代文人的艺术加工使两种不同文学具有雅俗共赏的相似特征。通过这两种不同题材、体裁作品的对比研究,发掘中国话本小说中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以及潜存于俗文学之中的生活智慧与普世观念,对中国话本小说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雅俗共赏的特征既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是一种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这也是中国话本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本文主要选取中英美文学中流传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考察对象所采用的版本尽可能选用较为权威的版本。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微观上揭示两者在各自发展演变中的特点,从而分析它们在各个层面的艺术表现和文化价值,进而分析中国话本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肯定其在文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二者的分析研究主要采取整体研究和个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整体把握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异同点的基础上,具体对比分析其代表作品。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也多采用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角度结合的方法进行比较,以注重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中华民族与英格兰民族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传统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关于英雄形象的塑造问题,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中有不少较为典型的例子,英雄形象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含有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文人的着眼点也不同,讲史话本中强调其“整体性”,而英格兰历史题材中体现的却是“个体性”,这也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关于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的问题,二者在其文学文本上的体现既有“超越”,又有“回归”。文本中“出格”的描写既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夸张,又是一种文化回归。历史题材故事的构成方式问题,同样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将宋元讲史话本和英美民间故事中的历史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之后,两者在不同层面上的异同揭示了各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特点。民族传统中的审美心理问题不仅受到了历史和时代的影响,更与宗教与世俗密不可分。中国的宗教信仰较为复杂,与宗教内容关联甚紧的说经话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宗教思想,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说经话本,其中又蕴涵着民族自身意识形态的特点。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依附、冲突、融合的发展过程。说经话本既有佛教思想,又有俗世观念。基督教在英美两国则是相对单一的宗教,以基督教内容为基础的英美民间故事多以圣经或某些相关故事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思想内容没有多大的改变。说经话本中的“因果报应”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宗教观念——原罪,都包含了劝诫人们积极向善的思想,因此,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之中也反映出了各自的民族智慧。宗教与民俗的具体存在方式之一即为市民生活,市民生活文学文本中的体现,则进一步说明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多层面异同。市民生活是民众喜闻乐道的题材,话本小说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都与市民生活相关;英美民间故事也是如此。中国话本小说和美国牛仔的民间故事中,常有探险遇奇的情节,这类情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传奇性,经过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流传至今的深层原因。民族传统来自于不同时代人民的心理积淀。话本小说中的侠义公案类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游侠故事再次反映了这个问题。“集体精神”与“个体精神”分别是两者的特点,这与前文提出的“整体性”与“个体性”是相互关联的。“集体精神”中的核心是“服从”,而“个体精神”中的核心则是“突破”。侠义公案类故事中强调的服从封建传统和道德观念的描写是处处可见的,而在英美民间故事的游侠类文本中,狂傲不羁的个性“突破”则是民族精神的缩影。然而更多的心理积淀则来自于平凡的生活内容.毕竟探险、奇遇只是发生在一部分民众的生活之中。爱情、家庭和婚恋的问题直接反映了各自民族传统观念中某些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女性是婚姻爱情故事中的主体,女性的地位变迁与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既反映了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又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传统观念和民俗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不仅在题材方面体现了诸多异同,在人物塑造的问题上,也显示出了不同的手法和特点。前文中所提到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在处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英雄与反英雄之间这两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过程中,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塑造手法各有千秋,然而,人性的复杂与同一却是不同塑造手法所达到的共同目标。在剖析人性不同层面的过程中,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取舍并不相同,而对于人性深处的共同点,例如向善、勇敢等特点,两者又是不谋而合地进行歌颂。由此可见,在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的构成过程中,英雄人物的塑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英雄是一种典型化的人物,然而,典型人物在语言、行为、心理方面的描写又是不尽相同的。如何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来凸显典型人物的特点,这是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塑造方面的另一问题。描写的细节问题不仅反映了创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情怀,而且还涉及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心理感受,同时,这也是不同民族的审美趣味与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投射。叙事问题是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具体创作特点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因为不论是典型形象的塑造手法,还是细节描写的审美趣味,它们都与叙事方法密不可分。“讲故事”即叙事,而“讲故事”是两种文学最初的来源和存在方式,也是最根本的特点。中西方的叙事理论各有特色,两者虽有很大程度上的异同,但仍然可以将“时”、“空”进行概括。叙事的“时”“空”在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中是不容忽视的基本问题。趋于“封闭式”的固定叙事结构在中国话本小说发展过程中因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起到了不一样的作用,带有一定“开放式”的部分英美民间故事则向着“去中心化”的特点发展。不同的发展方式并不能分出孰优孰劣,比较的结果只能使两种文学各自的特点更加清晰,不同的叙事方式、叙事风格以及发展特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心理与情感。在中国话本小说和英美民间故事的文献资料中,具有相似特点的文本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时代,而具有相对应时代的作品往往又相隔甚远,加之中国古代文学与英美文学相互之间并没有较为直接的文化影响和文学交流,选取两者文本中的能够进行比较的作品或文本是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因此只有分析文学的内在特点,突破固有的比较方式和角度,从文本出发,以两种文学所具有的文化、文学的两重视角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学发展规律。
王京京[9](2016)在《“王派水浒”《武松》话本源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浒英雄的故事,在宋元时期已被民间艺人以各种形式演绎、传唱,发展出了不同的故事,元末明初施耐庵根据民间传说、说话、戏剧等演绎的水浒英雄故事加工创作成小说《水浒传》,后又被说话人借鉴,创作出一部部大书。“王派水浒”《武松》是扬州评话传统书目的代表,对《武松》传承的研究会丰富对于扬州评话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会对扬州评话的传承、发展、创新有所助益。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内容大致如下:第一章是对“原着”基础与生发的研究。口头文学《武松》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与小说及其它相邻艺术之间相互影响而又各自发展的循环关系,水浒说话是《水浒传》形成的基础,《武松》又对小说加以继承、发展,一方面是在原有书骨之上的“全面表白”,另一方面是通过不同的说书方法增加说书的内容和艺术性。第二章是对《武松》代际流变的研究。根据王筱堂本回溯而“还原”的《武十回》,全面地表白了故事的主线和横生枝节,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已经相当成熟:情节跌宕起伏,书词适宜说话人表演,又雅俗共赏,娱乐与教化功能共存,是一部艺术水平相当高的评话。从王少堂本与王丽堂本以及王丽堂亲自表演的口头本与书面文本的比较可以看出,王派评话的一代代艺人在继承着扬州评话的传统说书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地与时俱进,说自己的书,传承着扬州评话这种活态艺术。第三章是对口传文学“无定本”特征的研究。口头文学的每一次表演都是在进行一次新的创作,《武松》的传承也是如此,它的“创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世态人情、时代风气变化的影响;二,一时代的艺人对所说话本主动地作出改变;三,由于最初的整理本是在特殊时期,《武松》还受到了戏剧改革时期意识形态的影响。最后,根据“王派《水浒》”《武松》自身内部的代际流变研究,分析“王派《水浒》”书词内容的取舍标准,从而确立了扬州评话传统书目继承保存的价值标准。优秀的传统书目被继承的部分,其价值在于它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而扬州评话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创作新段落或新书。只有二者兼顾,方能吸引更多的听众,实现寓教于乐的作用,使扬州评话成为真正活的非物质文化。
钱艺兵[10](2015)在《王派《水浒》 一部通俗史诗——访着名扬州评话艺术家王丽堂》文中指出六朝古都南京。走进与明故宫为邻的一个幽静的小区,如约摁响1105室的门铃,门开了,闻声走出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虽是素颜,不加妆饰,却自有独特的风韵。她,就是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得主、着名扬州评话艺术家王丽堂。扬州评话世家,"口传心授"王派《水浒》王丽堂——是和扬州评话大师王少堂联系在一起的,她是他的孙女。王少堂在1967年的动乱中去世了,可他话说武松打虎的那副传神劲儿,至今活脱脱留在人们心里。如今,几十年过去
二、评王少堂扬州评话《水浒——武松》一书的成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评王少堂扬州评话《水浒——武松》一书的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论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英国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概述 |
二 选题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一章 杜德桥其人及其汉学研究概况 |
第一节 杜德桥生平及学术经历 |
第二节 杜德桥汉学研究的开端、发展及转向 |
第二章 杜德桥关于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小说”之中外含义辨析 |
一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演变 |
二 西方“小说”概念梳理 |
第二节 杜德桥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 |
一 早期中西“小说”概念的碰撞 |
二 杜德桥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认识 |
第三章 杜德桥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研究 |
第一节 《李娃传》研究 |
一 版本的遴选 |
二 创作背景辨析 |
三 《李娃传》的翻译评注 |
第二节 《柳毅传》研究 |
一 类同性材料的发掘 |
二 双重叙事结构的考察 |
第三节 《广异记》研究 |
一 文献考据与佚文研究 |
二 从文学与史学的角度观照《广异记》中的唐代世俗社会 |
第四章 杜德桥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 |
第一节 《西游记》研究 |
一 版本问题的深入考索 |
二 成书源流考证与人物原型新探 |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研究 |
一 社会学视域下的泰山进香习俗检视 |
二 虚构与真实:对文学论据局限性的剖析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说唱文学在欧洲地区的翻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1. 司格林(СпешневНиколайАлексеевич1931 -2011) |
2. 古列维奇(I.Gurevich 1932—) |
3. 司徒洛娃(Э.С.Стулова1934—1993) |
4. 白若思 |
四 |
1. 敦煌变文研究 |
2. 评书研究 |
3. 相声研究 |
4. 弹词研究 |
(4)《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 |
第二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 |
第三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
第四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
第五辑(张国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
第六辑(张国光、佘大平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
第七辑(张虹、喻斌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
第八辑(张虹、刘启方主编,崇文书局2006年6月出版。) |
第九辑(张虹、康传忠、曹先锋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
第十辑(张虹、刘春龙主编,崇文书局2008年10月出版。) |
第十一辑(张虹、马成生、王益庸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
第十二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
第十三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
第十四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
第十五辑(张虹、王益庸主编,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 |
第十六辑(张虹、浦玉生、窦应元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
第十七辑(景遐东、浦玉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
(5)文学史视域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本的“当代性”考察 ——以《扬州评话水浒·武松》整理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文化、文艺、文学概念辨析 |
第二节 “当代”略说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本文的写作目的与写作思路 |
第一章 “当代”的文学生态与评话整理的先声 |
第一节 “战时思维”下的文艺观和文艺政策 |
第二节 民间文学被奉为正宗 |
第三节 评话的“被发现”与“改造旧说书”运动 |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本“组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 |
第一节 文艺创作、出版的“组织化” |
第二节 “组织化”体制下艺人身份的转变 |
第三节 “组织化”机制在评话整理工作中的运作 |
第四节 评话整理本“组织化”生产—传播方式的文学史意义:以《红岩》为旁证 |
第三章 “当代”语境下评话整理的探索与成熟 |
第一节 评话整理实践的初步探索:以肖亦五的整理本和改写本为例 |
一、两种观念的冲突:“存亡继绝”还是“批判改造” |
二、国家意识的渗入和文人小说手法的运用 |
三、对评话艺术规律认知不足而产生的粗暴整理方式 |
第二节 评话整理实践的完善成熟:以59年《武松》整理本为例 |
一、剔除封建性糟粕 |
二、辨证处理传奇性描写 |
三、把控阶级化尺度 |
四、为便于书面阅读而删减“书外书” |
五、淡化说书人 |
第四章 评话整理本的“当代”影响及其历史命运 |
第一节 评话整理本在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中的“示范”价值 |
一、评话整理本对于知识分子作家创作的“示范”价值 |
二、评话整理本对于工农兵作家创作的“示范”价值 |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运动的反思 |
一、评话体制对文本可塑性的影响:以延安时期“改造旧说书”为参照 |
二、“过渡态文学”的必然命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汉学家李福清对扬州评话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福清研究扬州评话的缘起 |
二、在民间文学传统中探究扬州评话 |
三、在国际表演艺术中论说扬州评话 |
四、在相关类别的比较中解析扬州评话 |
结语 |
(7)改编《王少堂》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编的动机 |
二、改编的准备 |
三、改编的布局 |
1、书比命大, 艺比天高。 |
2、节比金贵, 国比天大。 |
四、改编的取舍 |
五、改编的实践 |
六、改编的收获 |
(8)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话本小说研究的情况 |
二、英美民间故事研究的情况 |
三、话本小说与外国文学作品比较研究的情况 |
第三节 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可比性与意义 |
第二章 历史题材作品的着眼点、文化蕴含与构成方式 |
第一节 附着于历史的英雄与英雄自身的历史 |
一、宋元讲史话本“前佳后劣”现象的背后 |
二、英国历史英雄故事中的“骑士传统”及其精神内核 |
三、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着眼点 |
第二节 出格:更大范围的文化回归与张扬个性的不归路 |
一、讲史话本对伦理道德多层次表达的中国特色 |
二、英美民间故事渴望人性自由的执着诉求 |
三、突破·回归·绝境的凄美 |
第三节 宋元讲史话本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构成方式 |
一、一朝一代兴亡的整体观照 |
二、英雄故事集锦 |
三、异趣,存在于不同的构成方式之中 |
第三章 神异题材作品的审美刺激、哲理蕴含与传奇风格 |
第一节 宗教·神异·审美刺激 |
一、同而不同,说经话本与小说话本中的宗教、神异之作 |
二、英美民间故事与宗教、神异的文化关联 |
三、同样的刺激,不同的“美” |
第二节 不同文化氛围中宗教神异故事的哲理蕴含 |
一、儒化的衲子羽流的斗室静思与心猿意马 |
二、基督精神的神圣追逐与轻松释放 |
三、不同的“智慧树”其实都扎根于凡人的心田 |
第三节 迥然有异的“传奇”风格 |
—、先明题旨,后述奇异 |
二、奇事中或有或无的“意义” |
三、已知、未知和不可知 |
第四章 现实题材作品的生活化、揭秘性与情感追求 |
第一节 万花筒般的现实生活写照 |
一、苦海中挣扎而企盼“奇遇”的中国市民 |
二、为了生存而竞争的美国西部牛仔 |
三、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的生活态度 |
第二节 游侠背后的文化密码 |
一、世俗气息极浓的侠义公案小说 |
二、我行我素的绿林游侠 |
三、奴性与傲气:两个色彩各异的肥皂泡 |
第三节 恋爱·婚姻·家庭 |
一、话本小说婚恋故事中的“人道情怀” |
二、英美民间故事中婚姻爱情生活的悲喜剧 |
三、哀怨惨烈与幽默诙谐 |
第五章 人物塑造:同一性与差别性 |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人物思想性格塑造 |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
二、英雄与反英雄的对立统一 |
第二节 “复杂”与“单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蕴含 |
一、书筋类人物与扁平人物 |
二、书胆类人物与圆形人物 |
三、戏仿英雄的替身 |
第三节 细节描写与人物塑造 |
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生活细节描写 |
二、表现人物举止言行的生活细节描写 |
三、细节描写与审美感受 |
第四节 描写语言与人物语言 |
一、故事·人物·描写语言 |
二、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
第五节 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的多层面描写 |
一、中国话本小说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双重奏” |
二、英美民间故事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多重奏” |
第六章 叙事角度与手法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
一、打破时间顺序的叙事 |
二、“补叙”种种 |
第二节 叙事空间与叙事角度 |
一、叙事空间与人物聚焦 |
二、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
第三节 叙事形式反映的文化异同 |
一、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喋喋不休的训导 |
二、民间文学叙事方式不同的发展演变 |
第七章 余论:比较研究的基本点、难点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点: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诸多异同 |
一、具有可比性的一个重要基本点:通俗而又复杂的思想蕴含 |
二、具有可比性的另一个重要基本点:迥然有异的人物塑造 |
第二节 中外文学比较的困境与解决途径、遗留问题 |
一、时间差异及解决途径 |
二、体裁交错与问题的遗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王派水浒”《武松》话本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原着”基础与生发 |
第一节 从说话到章回小说 |
第二节 从小说《水浒传》武松相关回目到“王派水浒”《武十回》 |
小结 |
第二章 《武松》话本的代际流变 |
第一节 王筱堂本回溯:“王派水浒”还原 |
第二节 从少堂到丽堂:与时俱变 |
小结 |
第三章 口传文学的“无定本”特征 |
第一节 常态变化 |
第二节 非常态变化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王派《水浒》 一部通俗史诗——访着名扬州评话艺术家王丽堂(论文提纲范文)
扬州评话世家,“口传心授”王派《水浒》 |
八年“还书”,坐穿两张藤椅 |
扬州祭拜,一朵“牡丹”献王家 |
老舍感言:姑且把它叫做通俗史诗吧 |
四、评王少堂扬州评话《水浒——武松》一书的成就(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D]. 王子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中国说唱文学在欧洲地区的翻译与研究[J]. 苗怀明.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20(05)
- [3]《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J]. 钟闻. 水浒争鸣, 2020(00)
- [4]《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A]. 钟闻. 《水浒争鸣》(第十八辑), 2020
- [5]文学史视域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评话整理本的“当代性”考察 ——以《扬州评话水浒·武松》整理本为例[D]. 孙婷玮. 扬州大学, 2019(02)
- [6]汉学家李福清对扬州评话的研究[J]. 杨肖. 中国比较文学, 2019(02)
- [7]改编《王少堂》的实践与体会[J]. 马伟. 剧影月报, 2018(03)
- [8]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D]. 石松. 扬州大学, 2016(12)
- [9]“王派水浒”《武松》话本源流研究[D]. 王京京. 扬州大学, 2016(02)
- [10]王派《水浒》 一部通俗史诗——访着名扬州评话艺术家王丽堂[J]. 钱艺兵. 曲艺,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