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对虾对钙的吸收利用

大鼠对虾对钙的吸收利用

一、对虾中的钙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菁[1](2021)在《虾头类肝素化合物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抗血栓活性评价》文中指出

王春玲[2](2021)在《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2毒素属于单端孢霉烯族类毒素,是由镰刀菌在代谢中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T-2毒素普遍存在于霉变的饲料及其原料中,会造成养殖动物生长缓慢,免疫功能抑制等不良影响,导致动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降低,同时T-2毒素残留也会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中华绒螯蟹因风味独特和营养价值高而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年产量从1990年的4800吨增加到2019年的75万吨,其配合饲料中的玉米、小麦等原料极易受T-2毒素等霉菌毒素污染,但目前仍无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和营养学手段,探究了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根据其毒性特点探讨了缓解T-2毒素毒性的方法。从以往研究来看,物理吸附法是去除霉菌毒素最质优价廉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首先选用酵母细胞壁作为饲料添加剂,探究其对T-2毒素引起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合体外实验发现,T-2毒素的毒性与氧化还原稳态的紊乱有关,因此选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姜黄素,评价了其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本实验为探究T-2毒素对幼蟹的生长、免疫功能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对照)、0.6(T1)、2.5(T2)和5.0(T3)mg/kg的T-2毒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养殖8周。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的升高,幼蟹的存活率随剂量升高而降低,其中T3组幼蟹的存活率显着低于对照组。T-2毒素显着提高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肝胰腺抗氧化酶总抗氧化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且T3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T-2毒素降低幼蟹血淋巴参数总血细胞数(THC)、呼吸爆发、酚氧化酶(PO)以及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ACP)、PO、碱性磷酸酶(AKP)的活性;肝胰腺中抗脂多糖因子(ALF1和ALF2)的表达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T-2组中表达量最高;4.6 mg/kg的T-2毒素显着提高肝胰腺中脂多糖诱导的TNF-α转录因子(LITAF)和Relish基因的表达。T-2毒素显着上调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Bax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且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低剂量的T-2毒素诱导脱毒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2、CYP3、CYP4)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随着T-2毒素剂量的增加,脱毒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此外慢性暴露T-2毒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小管基膜脱落,引发肝胰腺损伤。以上结果表明慢性暴露T-2毒素引发肝胰腺组织氧化应激、凋亡的发生,造成肝胰腺损伤,抑制肝胰腺的解毒功能,最终导致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力的抑制。甲壳动物的肠道不仅仅具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同时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维持甲壳动物的肠道健康有助于提高其生长,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肠道也是T-2毒素一个重要的靶器官,而且动物摄食含有T-2毒素污染的日粮后,肠道是首先遭受T-2毒素损伤的器官,本研究旨在探究T-2毒素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健康以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随着饲料中T-2毒素含量的增加,肠道组织中MD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T2和T3组幼蟹肠道组织中的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抗氧化酶GSH-Px和T-AOC的活性则随着T-2毒素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T2组抗氧化酶的活性最高。T-2毒素显着降低肠道组织抗菌肽(ALF1、ALF3、crustin-1和crustin-2)以及围食膜因子(PM1和PM2)基因的表达,增加炎症相关基因TLR、Myd88、LITAF和Relish的表达。MAPKs(p38、JNK和ERK)基因的表达随着T-2毒素含量的增加,呈显着上升趋势。T-2毒素显着增加肠道caspase-3、caspase-8、Bax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同时降低Bcl-2基因的表达。此外,4.6 mg/kg T-2毒素处理组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门水平,Bacteroidete,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是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优势菌,T-2毒素显着降低肠道Bacteroidetes丰度,增加Firmicutes,Tenericutes和Proteobacteria的丰度。在属水平,T-2毒素降低了肠道有益菌Dysgonomonas和Romboutsia的丰度,增加了病原菌Candidatus Bacilloplasma,Chryseobacterium和Streptococcus的丰度。综上,饲料中T-2毒素造成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组织氧化损伤、免疫功能抑制,同时增加肠道组织细胞凋亡以及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从而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肠道的完整性和健康。2.酵母细胞壁(YCW)对T-2毒素所致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在饲料中添加T-2毒素和YCW配制成4种不同的饲料:0(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YCW)、2.5mg/kg T-2毒素(T-2组,不含YCW)、2.5mg/kg T-2毒素+1%YCW(YCW-1组)和2.5mg/kg T-2毒素+2%YCW(YCW-2组)。试验选取中华绒螯蟹幼蟹(0.74±0.01g)8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平行,分别投喂以上4种不同的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探究酵母细胞壁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缓解作用。结果发现:T-2毒素显着降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和存活。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虽能提高幼蟹的生长率,但差异不显着;当饲料中补充2%的酵母细胞壁时,幼蟹的存活率显着高于T-2组。T-2毒素导致幼蟹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显着提高,但饲料中添加酵母细胞壁不能逆转血清中ALT的含量,而2%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降低血清中AS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T-2组幼蟹血清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显着升高,血清中GSH-Px、肝胰腺中GSHPx和T-AOC的活性显着降低。饲料中补充1%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提高肝胰腺中GSH-Px和T-AOC的活性,2%的酵母细胞壁能显着降低肝胰腺中MDA的含量,并且显着增加血清以及肝胰腺中GSH-Px的活性。试验同时表明,T-2毒素会抑制幼蟹肝胰腺的免疫功能,增加炎症调控因子的表达,而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显着降低炎症因子TLR和Myd88基因的表达,1%的酵母细胞壁增强了肝胰腺中ACP和AKP的活性。从试验结果来看,T-2毒素导致幼蟹肝胰腺的凋亡,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并没有改善机体肝胰腺的凋亡。综上,T-2毒素会抑制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和免疫功能,而补充酵母细胞壁不能消除T-2毒素对动物生长的抑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抗氧化能力以及免疫功能,因此,饲料中补充酵母细胞壁并不能完全消除T-2毒素带来的负面影响。3.T-2毒素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已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霉菌毒素产生毒性的关键机制,其中,Cnc C/keap1通路能够提高动物体的抗氧化能力,维持氧化还原稳态,对霉菌毒素等诱导的毒性具有改善作用。而至今还没有关于中华绒螯蟹的Cnc C和keap1基因结构及表达特征的相关报道。为了探究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和可能机理,首先基于中华绒螯蟹转录组的数据,采用RT-PCR和RACE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克隆了中华绒螯蟹Cnc C和keap1基因的c 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Cnc C基因的c DNA序列全长为6993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2604 bp,编码867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95.18k Da,理论等电点为5.23。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Cnc C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Cnc家族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80-86.48%,其次是赤拟谷盗Cnc家族的序列,相似度为40.68%。对不同组织中Cnc C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Cnc C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血淋巴细胞和肠道。中华绒螯蟹keap1基因的c DNA序列的全长为460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860 bp,编码619个氨基酸,该蛋白质的分子质量约为69.23 k Da,理论等电点为6.42。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keap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雪蟹的相似性最高,为92.15%,其次是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相似性分别为85.62%和85.46%。对不同组织中keap1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keap1在肝胰腺中表达量较高,其次是脑。基于本研究获得的Cnc C的编码区序列,设计合成了Cnc C基因的si RNA序列,通过RNA干扰技术,探究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毒性机理,研究发现,不同浓度的T-2毒素显着降低原代血淋巴的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诱导了细胞的活性氧的水平,T-2毒素对原代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100 ng/m L的T-2毒素抑制了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此外,原代血淋巴细胞中Cnc C的干扰增强了T-2毒素对抗氧化能力的抑制,加强了免疫毒性;综上,T-2毒素诱导的氧化应激与Cnc C/keap1的抗氧化通路有关,利用抗氧化剂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可成为干预T-2毒素毒性的一个潜在措施。4.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发现T-2毒素的毒性与氧化应激的发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本研究选取两种不同的抗氧化剂,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导致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NAC是乙酰化的半胱氨酸衍生物,能够合成非酶抗氧化物谷胱甘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本试验选取中华绒螯蟹幼蟹(0.27±0.00 g)8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平行,分别投喂4种不同的饲料: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NAC)、2.5 mg/kg T-2毒素(T-2组,不含NAC)、2.5 mg/kg T-2毒素+0.05%NAC(0.05N组)、2.5 mg/kg T-2毒素+0.1%NAC(0.1N组),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探究NAC对T-2毒素造成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T-2毒素显着抑制幼蟹的生长和免疫功能,引起肝胰腺氧化应激和凋亡。与T-2组相比,饲料中补充NAC显着提高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且饲料中补充0.1%的NAC可显着提高幼蟹的存活率。相比于T-2组,饲料中添加0.1%的NAC显着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AST和ALT的含量,同时能显着提高幼蟹的耗氧率。饲料中添加NAC显着降低幼蟹血淋巴细胞的ROS以及血清和肝胰腺中MDA的含量,同时显着增加了幼蟹肝胰腺GSH-Px,T-AOC,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活性以及谷胱甘肽(GSH)的含量。NAC的补充增强了呼吸爆发、总蛋白的含量以及肝胰腺中ACP的活性。0.1N组的血细胞数、血清ACP以及肝胰腺AKP的活性显着高于T-2组;与T-2组相比,0.1%的NAC显着增加肝胰腺抗菌肽(ALF1,ALF2,crustin-1和crustin-2)和peroxinectin基因的表达,同时降低肝胰腺Relish和LITAF基因的表达。此外,caspase-3,caspase-8,Bax和p53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随着饲料中NAC的补充显着下降。中华绒螯蟹幼蟹摄食含2.5 mg/kg T-2毒素日粮可导致其生长缓慢和健康受损,而饲料中补充0.1%NAC可以通过提高幼蟹GSH的含量,显着增强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改善T-2毒素引起的生长和免疫抑制,缓解氧化应激和凋亡。CncC/Keap1是调控动物体内解毒酶和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关键核转录因子,被认为是阻止氧化还原失衡的关键靶点,而姜黄素能够诱导Cnc C的活化,增强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的功能。本试验以鱼粉、酪蛋白和明胶为主要的蛋白源,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T-2毒素和姜黄素配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C(对照组,不含T-2毒素和姜黄素)、T-2(2.5 mg/kg T-2毒素)、0.5C(2.5 mg/kg T-2毒素+0.5%姜黄素)和1C(2.5 mg/kg T-2毒素+1%姜黄素),养殖期8周,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T-2毒素显着降低了中华绒螯蟹幼蟹增重、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饲料中补充0.5%的姜黄素能显着提高其生长和存活。与对照组相比,T-2组幼蟹的运动能力以及耗氧率显着降低,而添加姜黄素可显着逆转该不良影响。T-2毒素诱导血清和肝胰腺组织中的氧化应激,与T-2毒素组相比,0.5%的姜黄素显着降低了血淋巴中活性氧的含量以及组织中MDA的含量,同时显着增加GSH-Px和T-AOC的活性以及Cnc C基因的表达。T-2毒素抑制了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免疫功能,增强了炎症基因的表达,而0.5C组的抗菌肽(ALF1、ALF2、ALF3、crustin-1)和peroxinectin基因的表达显着升高,炎症相关基因Relish和LITAF基因的表达显着下调。此外,T-2毒素促进了肝胰腺组织的凋亡,而饲料中补充姜黄素能显着降低p53、Bax、caspase-8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以及Bax/Bcl-2的比值,升高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饲料中补充0.5%的姜黄素激活了肝胰腺Cnc C/keap1基因的表达,提高幼蟹的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改善T-2毒素引起的生长抑制、免疫功能损伤。综上饲料中补充适量的抗氧化剂能够通过提高幼蟹的抗氧化能力,改善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抑制和健康受损。

管维良[3](2021)在《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及其生化和肉质的应激响应》文中研究表明鲜活的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下简称对虾)口味鲜美且营养丰富,主要养殖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并向全国供应。目前主要以有水运输的方式实现活虾的调运,该方式以水作为载体,但水的载重消耗了大量的运力并且水质的恶化造成了运输途中对虾的大量死亡。本文针对对虾在有水运输中调运成本高且存活率低的问题,开发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无水保活运输技术,进一步研究了对虾在无水运输过程中的抗胁迫机制和肉质变化规律,得到了以下结果:(1)对虾经过低温驯化(20°C,1 h)再冷击(8°C,3 min)处理后进入休眠状态,将休眠的对虾装入聚氯乙烯(PVC)塑料袋中并充入纯氧,然后在13°C条件下进行10 h的模拟无水保活运输,其存活率可达96%。对虾经过上述条件(8°C冷击诱导休眠和13°C充氧运输)处理以及使用“控温暂养与冷击装置”、“捕捉运输通用虾笼”和“鱼虾无水保活运输箱”作为运输设备,再经过中长途保活运输(距离>300 km,时间>5 h)后,存活率可达90%以上。(2)通过构建“HSP70沉默-外源重组HSP70(rHSP70)”实验模型,冷击处理可诱导对虾中血淋巴细胞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上调。注射rHSP70的对虾与冷击处理的对虾相比,经过空气暴露(模拟无水运输)10h后,其存活率无显着差异(80%vs 90%,p>0.05),然而HSP70沉默处理的对虾存活率显着低于冷击处理的对虾(62%vs 90%,p<0.05)。血淋巴细胞内HSP70含量较高的对虾(即冷击对照组和rHSP70注射组),其胞内的活性氧(ROS)含量、细胞色素c的基因表达量、caspase-3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均显着低于HSP70沉默的对虾(p<0.05)。上述结果表明对虾血淋巴细胞内的HSP70可以通过冷击处理被诱导表达,并通过清除细胞内ROS、抑制细胞色素c的基因表达和抑制caspase-3激活,阻断了血淋巴细胞凋亡途径,从而提高了对虾对空气暴露胁迫的耐受能力。(3)空气暴露胁迫造成对虾肌肉中活性氮自由基(RNS)含量显着增高(p<0.05)。在RNS的氧化作用下,对虾肌肉中脂质的过氧化值(PV)、肌原纤维蛋白(MP)的羰基(CO)浓度、内源荧光强度(IFI)和表面疏水性明显增高。上述结果说明对虾肌肉中脂质和蛋白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发生了氧化损伤。但MP的巯基(SH)由于只对活性氧自由基(ROS)敏感,因此未发生由RNS引发的氧化反应。结果还发现MP的氧化损伤还导致了对虾的肌球蛋白重链(MHC)和肌动蛋白降解。模拟有水运输的对虾肌肉脂质和蛋白也发生了类似的氧化反应,但比模拟无水运输的氧化程度略微降低。(4)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对虾经受空气暴露胁迫后,其肌细胞内的Ca2+浓度升高,代谢速率加快,ATP消耗加速并逐步降解为AMP和IMP等代谢产物。上述变化最终促使虾肉的鲜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AMP/ATP值的增大和Ca2+浓度的升高使肌细胞内AMP激活蛋白激酶(AMPK)代谢途径激活,以及AMPKα基因表达量上调。同时,AMPK促进了胞内糖酵解和甘油三酯分解。其中在糖酵解途径和甘油三酯分解途径中的己糖激酶(HK)、6-磷酸果糖-2-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和甘油三酯酶(ATGL)活性在AMPK的调控下显着增高。对虾肌肉中的肌糖原在HK、PK和LDH的作用下产生乳酸。同时甘油三脂在ATGL的作用下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其含量与运输前的对虾相比变化较小。上述结果表明了糖酵解是对虾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的主要供能途径。(5)对虾肌肉内源蛋白酶的总活性在模拟无水运输后显着升高(p<0.05)。其中钙蛋白酶(calpain)和明胶蛋白酶(gelatinolytic protease)由于胞内Ca2+过载而被激活,组织蛋白酶(cathepsin)活性因为乳酸等酸性物质积累而增高。但Ca2+浓度的升高并未使凋亡执行酶(caspase-3)的活性增高,也没有使肌细胞发生凋亡。相应的在有水运输过程中,对虾内源蛋白酶的总活性因组织蛋白酶L活性升高也发生显着升高(p<0.05),但其他的蛋白酶活性与运输前相比变化不明显。(6)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对虾肌肉中MP的氧化使其疏水性增大,同时由于明胶蛋白酶活性增高,肌间结缔组织发生降解从而使肌纤维间隙增大,并且p H值的降低也削弱了肌肉中蛋白与水分子的结合能力。在上述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肌肉中的固定水转变为自由水,从而使肌肉的持水力下降以及汁液损失增加。另外,肌纤维中的MP在钙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酶的双重作用下发生降解,从而使肌纤维碎片化指数显着升高(p<0.05),说明对虾肌纤维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发生断裂。肌纤维的断裂和肌间结缔组织的降解最终导致对虾在模拟无水运输后肌肉变软。然而MP的SH在模拟无水运输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氧化,使肌肉的弹性略微增加。虽然对虾经过模拟无水运输后,肌肉的硬度和弹性发生了轻微的改变,但与运输前相比并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上述结果说明了模拟无水运输不会使对虾的肉质发生明显的劣变。相应的在模拟有水运输过程中,对虾肌肉的蛋白脂质氧化程度和蛋白酶活性较低且能量代谢较慢,持水力显着优于模拟无水运输的对虾。

杨旭[4](2020)在《T-2毒素对小鼠睾丸的炎性损伤作用及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调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2毒素可损伤雄性生殖功能,降低雄性小鼠生育力,但机制尚不明确。睾丸炎性损伤是导致雄性生殖功能障碍的核心机制,ROS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在炎性反应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但T-2毒素是否通过ROS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诱导睾丸炎性损伤,导致雄性生殖功能障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睾丸炎性损伤、ROS和NLRP3炎性小体活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理论基础,以“T-2毒素导致睾丸炎性损伤并受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调控”为理论假说和研究切入点,拟展开以下三个方面研究。(1)首先选取8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等分成四组,分别灌胃给与0(对照组,CG)、0.5(低剂量组,LG)、1(中剂量组,MG)和2 mg/kg B.W.(高剂量组,HG)的T-2毒素,试验周期为28 d,建立亚急性T-2毒素中毒小鼠模型。通过检测雄性小鼠生育力、睾丸结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细胞凋亡和血睾屏障)和睾丸功能(精子发生和睾酮合成)、睾丸炎性反应、睾丸中ROS含量和NLRP3炎性小体关键因子的表达,探究T-2毒素对睾丸损伤、睾丸炎性反应和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2)而后以TM4细胞(小鼠支持细胞系)为受试对象,测定T-2毒素对TM4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依此确定后续细胞毒性实验中T-2毒素的适宜剂量;分别以终浓度为0、2(1/4 IC50)、4(1/2 IC50)或6 nM(3/4 IC50)的T-2毒素处理TM4细胞,建立T-2毒素中毒细胞模型,检测TM4细胞的活性和凋亡率、细胞功能标志性因子(Ocln、ZO-1、Cx-43和N-cad)的表达、炎性反应、ROS含量和NLRP3炎性小体关键因子的表达,分析确定T-2毒素与TM4细胞炎性损伤和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剂量-效应关系,并筛选出后续干预实验的T-2毒素剂量;(3)最后依据TM4细胞活性试验,分别筛选出ROS清除剂(NAC)和NLRP3炎性小体活化抑制剂(MCC950)的适宜干预剂量;使用5 mM的NAC和20 nM的MCC950分别联合T-2毒素(4 nM)干预TM4细胞,验证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在T-2毒素致TM4细胞炎性损伤中的作用。综合分析体内、外试验结果,筛选出T-2毒素致雄性生殖障碍的靶点。实验结果如下:(1)T-2毒素处理雄性小鼠试验结果:1)雄性小鼠生育力:各毒素处理组小鼠体重显着低于CG(P<0.05;P<0.01);与CG相比,HG小鼠的交配指数和繁育指数显着降低(P<0.05);与MG和HG小鼠交配的雌鼠胚胎着床数、活胎数极显着低于CG(P<0.01),而发生胎儿溶解的雌鼠数量显着增加(P<0.05;P<0.01),表明T-2毒素中毒抑制小鼠生长,破坏雄性小鼠生育力。2)睾丸结构:HG小鼠睾丸重量和体积极显着低于CG(P<0.01);T-2毒素处理小鼠睾丸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均受损;TUNEL染色显示,T-2毒素暴露导致睾丸组织中生精细胞、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均发生细胞凋亡;MG和HG睾丸组织中血睾屏障相关蛋白(Ocln、Cx-43、N-Cad和ZO-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显着低于CG(P<0.05;P<0.01),表明T-2毒素破坏血睾屏障损伤,引起睾丸结构损伤。3)睾丸功能:MG和HG睾丸每日精子生成量和附睾尾精子密度显着低于CG(P<0.05,P<0.01),精子畸形率显着高于CG(P<0.05,P<0.01),精子超微结构破坏,表明T-2毒素导致精子发生障碍;各毒素处理组血清中睾酮含量显着低于CG(P<0.05;P<0.01),MG和HG睾丸中睾酮合成酶(St AR、P450scc、P450c17、3β-HSD和17β-HSD)的表达显着低于CG(P<0.05,P<0.01),表明T-2毒素导致小鼠睾酮合成障碍。4)睾丸炎性反应:各毒素处理组血清中IL-1β、IL-6、IL-18和TNF-α含量显着高于CG,IL-10含量显着低于CG(P<0.05;P<0.01);各毒素处理组睾丸中IL-6和TNF-α的含量和m RNA表达显着高于CG,IL-10的含量和m RNA表达显着低于CG(P<0.05;P<0.01),表明T-2毒素导致睾丸炎性反应。5)NLRP3炎性小体活化:MG和HG睾丸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基因和蛋白表达及IL-1β、IL-18含量显着高于CG(P<0.05;P<0.01),表明T-2毒素活化睾丸中NLRP3炎性小体。6)ROS蓄积:MG和HG小鼠睾丸组织中ROS和MDA含量极显着高于CG(P<0.01),而CAT和SOD活性极显着低于CG(P<0.01),表明T-2毒素导致睾丸中ROS蓄积和氧化应激。(2)T-2毒素处理TM4细胞试验结果如下:1)T-2毒素对TM4细胞的IC50为8.10 nM。2)4 nM和6 nM组TM4细胞活性、细胞标志性因子(Ocln、ZO-1、Cx-43和N-cad)表达显着低于0 nM组(P<0.05;P<0.01),表明T-2毒素破坏TM4细胞功能。3)T-2毒素处理组TM4细胞的凋亡率极显着高于0 nM组(P<0.01),表明T-2毒素诱导TM4细胞凋亡。4)4 nM和6 nM组TM4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和TNF-α含量显着高于0 nM组,IL-10含量极显着低于0 nM组(P<0.05;P<0.01),表明T-2毒素诱导TM4细胞发生炎性反应。5)4 nM和6 nM组TM4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表达,培养上清中IL-1β和IL-18含量均显着高于0 nM组(P<0.05;P<0.01),表明T-2毒素活化TM4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6)各毒素处理组TM4细胞中ROS和MDA含量显着高于0 nM组,SOD和CAT活性显着低于0 nM组(P<0.05;P<0.01),表明T-2毒素导致TM4细胞ROS蓄积和氧化应激。(3)NAC和MCC950分别联合T-2毒素处理TM4细胞试验结果:1)5 mM NAC或20 nM MCC950可显着缓解T-2毒素导致的TM4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标志性因子(Ocln、ZO-1、Cx-43和N-cad)m RNA表达的抑制和细胞凋亡(P<0.05;P<0.01)。2)5 mM NAC或20 nM MCC950可显着缓解T-2毒素导致的培养上清中IL-6和TNF-α含量升高、IL-10含量降低(P<0.05;P<0.01),表明干预ROS或NLRP3炎性小体活化可缓解T-2毒素导致TM4细胞炎性反应。3)5 mM NAC或20 nM MCC950可显着缓解T-2毒素导致的TM4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和IL-18的表达升高、培养上清中IL-1β和IL-18含量升高(P<0.05;P<0.01),表明干预ROS或NLRP3炎性小体活化均可缓解T-2毒素导致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4)5 mM NAC可显着缓解T-2毒素导致的ROS蓄积,但20 nM MCC950不能缓解ROS蓄积,表明ROS介导了NLRP3炎性小体活化。综上所述,T-2毒素可导致睾丸和TM4炎性损伤,并受ROS介导的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调节;睾丸炎性损伤表现为睾丸结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血睾屏障损伤及细胞凋亡)损伤及功能(精子发生和睾酮合成)障碍;TM4炎性损伤表现为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凋亡和功能标志性因子表达降低。

韩凤禄[5](2020)在《大豆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改善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豆粕由于具有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相对均衡等优点成为水产饲料中鱼粉的常用替代蛋白源。然而,植物原料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是限制植物蛋白在水产配合饲料中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豆粕中含量高、热稳定性强的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甲壳动物的肠道健康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却鲜有研究。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形态学手段,探讨了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针对两种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肠道不同的作用特点,分别应用功能性添加剂氮-乙酰半胱氨酸和丁酸钠,探究了其改善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引起的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通过比较丁酸钠处理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16S rRNA的测序结果,分析了丁酸钠对幼蟹肠道菌群结构的修复效果。利用中华绒螯蟹肠道微生物的体外培养和筛选的手段,探究了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筛选和活体应用效果。研究结果不仅为改善中华绒螯蟹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提供了借鉴,也为合理利用植物蛋白源和科学配置中华绒螯蟹饲料提供了参考。1.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本实验为研究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消化能力、肠道健康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分别配制了四种含有两种抗原蛋白(7%和14%的β-伴大豆球蛋白,8%和16%的大豆球蛋白)的饲料,以及不含抗原蛋白的对照组共5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养殖7周。结果显示两种抗原蛋白都会显着降低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同时提高肠道丙二醛含量,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还显着降低了幼蟹肠道胰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此外,抗原蛋白还造成了幼蟹肠道免疫和形态结构损伤,尤其是肠道围食膜的正常形态结构。饲料抗原蛋白的添加上调了幼蟹肠道炎症相关因子脂多糖诱导型TNF-α因子LITAF和白细胞介素2转录因子ILF2的表达,下调了围食膜因子围食膜因子peritrophin-like gene和peritrophic 2的表达。抗原蛋白还改变了幼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组成,两种抗原蛋白都提高了病原菌Ochrobactrum、Burkholderia和Pseudomonas的丰度。另外,大豆球蛋白处理组中弧菌属丰度显着提高,而能够分解木质纤维素的有益菌Dysgonomonas属丰度却显着下降。本研究表明饲料抗原蛋白能够引起中华绒螯蟹肠道炎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降低消化能力,最终导致生长性能下降。2.氮-乙酰半胱氨酸改善两种大豆抗原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为了探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分别对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1设计了三组含7%β-伴大豆球蛋白,分别添加0、0.05%、0.1%的NAC,以及不含β-伴大豆球蛋白和NAC的对照共4组等氮等脂饲料;实验2设计了三组含8%大豆球蛋白,分别添加0、0.05%、0.1%的NAC,以及不含大豆球蛋白和NAC的对照共4组等氮等脂饲料。饲喂初重为3.06±0.03g的幼蟹8周。实验1结果显示,β-伴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幼蟹存活率和增重率,0.1%的NAC能够显着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且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β-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了幼蟹肠道谷胱甘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提高了丙二醛的含量。此外,β-大豆球蛋白还显着提高了幼蟹肠道组胺水平和血清中二胺氧化酶的活性。肝胰腺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受β-大豆球蛋白影响而降低,饲料中补充NAC能够有效改善这种不利影响。NAC还能改善大豆抗原蛋白对幼蟹肠道免疫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损伤。此外,饲料NAC能够下调促炎相关基因(脂多糖诱导型TNF-α因子LITAF、EsRelish和白细胞介素2转录因子ILF2)的表达,同时上调维持肠道内部形态的围食膜因子(peritrophin-like gene、peritrophic 1和2)的表达。实验2结果显示,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幼蟹存活率和增重率,0.1%的NAC能够显着提高幼蟹的成活率,但仍显着低于对照组,对幼蟹的生长性能没有明显的改善。大豆球蛋白显着降低了幼蟹肠道谷胱甘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且提高了丙二醛的含量。肝胰腺和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受大豆球蛋白影响而降低,饲料中补充NAC能够有效改善这种不利影响。此外,NAC对大豆球蛋白引起的幼蟹肠道围食膜损伤以及围食膜因子mRNA下调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没有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大豆球蛋白显着提高了幼蟹肠道组胺水平和血清中二胺氧化酶的活性,同时降低了抗脂多糖因子(ALF1、ALF2和ALF3)的基因表达,NAC除了提高ALF1的表达量,对其他指标的变化没有影响。本实验研究表明NAC可以作为改善β-大豆球蛋白引起河蟹的生长抑制、肠道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有效功能性添加剂,同时可以缓解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氧化应激,但对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围食膜损伤和肠道免疫力下降的改善效果不甚理想。3.丁酸钠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鉴于NAC仅改善了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氧化应激,本实验从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角度出发,探究了丁酸钠(NaB)对大豆球蛋白诱导的中华绒螯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的缓解作用。本实验在所有处理组添加0.1%的NAC的基础上,配制了4组含8%大豆球蛋白,分别添加0、1%、2%和4%的NaB,以及不含大豆球蛋白和NaB的对照组共5组等氮等脂饲料。分别饲喂初重为0.33±0.01g的幼蟹8周。与0%NaB组相比,添加1%和2%NaB的饲料显着提高了幼蟹的存活率和增重率,且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饲喂含有大豆球蛋白不含NaB的饲料的幼蟹与对照组相比,其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但丙二醛含量较高。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大豆球蛋白降低了幼蟹肠道溶菌酶和酚氧化酶的活性,并提高了组胺的水平,而补充NaB可以显着改善上述这些负面的影响。NaB的添加还可以改善幼蟹肠道的免疫力和形态结构。饲料NaB可以上调抗菌肽基因(抗脂多糖因子1和2)的mRNA表达水平,并降低促炎因子TNF-α的含量。NaB可以修复由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种类和数量的改变。在1%NaB组中,致病菌(气单胞菌,弧菌和假单胞菌)的丰度显着降低,益生菌(芽孢杆菌,乳杆菌,Chitinibacter和Dysgonomonas)丰度显着提高。本实验表明,丁酸钠的补充可以改善由大豆球蛋白诱导的中华绒螯蟹蟹生长抑制、肠道炎症和肠道有益菌群的减少等不利影响。4.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筛选与效果评价基于饲料中添加丁酸钠能够显着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健康的结果,本实验选取丁酸钠改善组的幼蟹肠道样品,对能够利用大豆球蛋白且提高肠道免疫力益生菌的体外筛选,然后通过活体饲养实验评估筛选的益生菌对中华绒螯蟹的有益作用。以对大豆球蛋白利用能力、细胞外消化酶分泌能力、溶血活性等为标准预先筛选12株潜在益生菌,然后通过对病原菌的拮抗能力、人工消化液的耐受性、细胞表面疏水性和自凝集等条件的筛选,最终确定了三株潜在益生菌:Z9、Z34和Z98,对上述所有标准均表现出良好的益生特性。通过生化生理实验和16S rRNA测序分析,确定Z9、Z34和Z98分别为腐败希瓦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设计5组等氮等脂饲料,以鱼粉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的阳性对照(C),添加8%水平的大豆球蛋白为阴性对照(11S),11S基础上分别添加109 cfu/g Z9、Z34和Z98的饲料,分别记为SP、BS和BP。选取初始均重为(0.28±0.01g)的幼蟹在室内水箱内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SP组和BP组的成活率显着高于11S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BP和BS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11S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这三株益生菌都可以显着提高幼蟹肝胰腺和肠道类胰蛋白酶,降低血细胞活性氧水平和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BP和SP组对幼蟹肠道围食膜和肠道免疫力修复作用明显。肠道菌群结果显示,BP组可以提高菌群多样性,三种益生菌都能提高益生菌属丰度,降低病原菌的丰度。最后,采用Biolog-ECO法对幼蟹肠道微生物代谢活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摄食益生菌的实验组的平均颜色变化率明显提高,其中BP组最高,表明益生菌增强了肠道微生物代谢活性。本实验表明三种益生菌能够提高幼蟹肠道抗氧化能力,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肠道炎症,同时提高幼蟹消化酶活性和消化能力,最终提高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综合成活率和增重率指标得出,Z98短小芽孢杆菌是一种可以提高河蟹对大豆球蛋白利用的最佳益生菌。

庄明鸽[6](2020)在《斑节对虾性腺调控激素的分离及基因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种类。目前,斑节对虾亲虾的全人工养殖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进展,但在繁育过程中,传统剪眼柄的促熟方式常造成一定的死亡。因此,寻找诱导性腺成熟的新方法,研究性腺发育相关调控激素至关重要。斑节对虾的性腺发育调控除了受到激素的调节作用,还受到多种神经递质的影响和调控,但对与哺乳动物类似的、直接作用于性腺器官的性激素研究较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是一种重要的神经激素,对动物繁育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液相色谱技术对斑节对虾卵巢组织和脑组织提取液中Gn RH进行初步分离,确定了卵巢组织和脑组织粗提液中Gn RH的存在,并对分离方法进行探索。最近,在甲壳动物中发现了一种与哺乳动物卵泡刺激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mne,FSH)类似的激素,命名为甲壳动物雌性激素(Crustean female sex hormone,CFSH),并被认为与甲壳动物卵巢发育调控相关。因此本实验克隆获得斑节对虾CFSH基因,并对其应激应答及相关功能机制做出相关探究。本研究得到结果如下: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初步分离利用斑点免疫鉴定技术从斑节对虾卵巢组织及脑组织粗提物中均鉴定出Gn RH的存在。对粗提液进行初步尝试分离,发现流动相B梯度从5%到35%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色谱图。卵巢粗提液中Gn RH类似物的鉴定为斑节对虾Gn RH分离纯化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2甲壳动物雌性激素CFSH的克隆及其多功能性探究通过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法克隆并获得斑节对虾甲壳动物雌性激素基因Pm CFSH的ORF及3’UTR,预测编码214 aa的蛋白,其含有信号肽和1个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白介素17E(IL-17E)结构域。q RT-PCR结果显示,Pm CFSH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腹神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受精卵时期到仔虾期表达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其中在仔虾期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发育Ⅱ到Ⅳ期,随卵巢发育成熟表达量逐渐升高;鉴于Pm CFSH中存在的IL-17结构域,我们想要探索Pm CFSH是否在免疫应答中发挥响应,菌刺激结果表明哈维氏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均能上调Pm CFSH表达。研究表明,Pm CFSH不仅参与幼体发育以及性腺成熟的调控,对细菌的应激也具有免疫应答响应,体现了激素的“多功能性”现象。3甲壳动物雌性激素CFSH基因的干扰实验干扰结果显示,Pm CFSH的表达降低可能会促进雄虾性腺组织的发育和精子的发生。但从组织观察结果来看,对Pm CFSH基因进行干扰会导致雄性精荚中精子畸形率的上升,但对雌性斑节对虾的性腺发育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王咏梅[7](2020)在《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氧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aus vannamei)生长性能、肌肉和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血清、肝胰腺抗氧化指标、肠道黏膜形态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1)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和抗低氧胁迫能力的影响;(2)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和抗低氧胁迫能力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g凡纳滨对虾9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0 mg/kg、50 mg/kg、100mg/kg、150 mg/kg和300 mg/kg桑叶黄酮的试验饲料。饲养周期50 d。结果显示,在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等无显着影响(P>0.05),但添加量为50 mg/kg时增重率最高,比对照组提高了6.76%。在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和体成分无显着性影响(P>0.05),100mg/kg组必需氨基酸总和、亮氨酸、丝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组、50 mg/kg组、100 mg/kg组、150 mg/kg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提高了1.53%、5.95%,1.08%,0.29%,风味氨基酸总和无显着性影响(P>0.05)。添加150 mg/kg和300 mg/kg桑叶黄酮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添加桑叶黄酮可显着提高血清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降低肝胰腺丙二醛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50 mg/kg桑叶黄酮可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5)。低氧胁迫2 h时,10和50 mg/kg组累计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在4 h时,10 mg/kg、50 mg/kg和100 mg/kg组累计死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50 mg/kg桑叶黄酮可使凡纳滨对虾肌肉中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提高5.95%;以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回归分析得出,桑叶黄酮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56.18 mg/kg;添加10~100 mg/kg桑叶黄酮可提高凡纳滨对虾抗低氧胁迫能力。2.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肠道粘膜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g的凡纳滨对虾8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0、100、150和300mg/kg桑叶黄酮的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0 d。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可促进凡纳滨对虾肠道肠绒毛发育,增加肌层厚度,添加100 mg/kg桑叶黄酮组绒毛高度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组,添加50 mg/kg桑叶黄酮组肌层厚度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可增加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添加50 mg/kg桑叶黄酮组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未添加组(P<0.05),Simpson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桑叶黄酮可改变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组成,促进肠道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a)的增殖,抑制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的增殖;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100和150 mg/kg桑叶黄酮组弧菌属(Vibrio)与添加50、100和150 mg/kg桑叶黄酮组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各组红球菌属(Rhodococcus)与各添加组乳球菌属(Lact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由此得出,以肠道中弧菌属为评价指标回归分析得出,添加量为137.5 mg/kg时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最高;饲料中添加50 mg/kg桑叶黄酮可促进凡纳滨对虾肠道发育,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促进肠道中变形菌门的增殖,抑制放线菌门的增殖,显着降低红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希万氏菌属的相对丰度。

肖书生[8](2020)在《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理影响及其营养改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产集约化养殖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密度的不断提高,导致养殖水体溶解氧偏低(即低氧胁迫)的问题日益突出。低氧胁迫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和生理机能,造成机体抗逆能力下降甚至死亡。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的特有经济物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探究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生理机能的不良影响,并寻求缓解的营养学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本论文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短期低氧胁迫下幼蟹的糖、脂代谢相关生理指标、代谢酶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的变化,初步评价了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不良影响;研究了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以及添加红景天苷和黄芪多糖对幼蟹的生长性能和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补充了中华绒螯蟹等甲壳动物低氧胁迫生理的基础资料,还可为中华绒螯蟹养殖生产中采用有效的改善对策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为探究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将体重(4.0±0.21)g的幼蟹暴露于(2.0±0.2)mg/L低氧环境中,以溶解氧(7.0±0.2)mg/L为对照组(常氧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在试验处理的0 h、3 h、6 h、12 h、24 h、48 h和96 h,分别采集常氧组和低氧组幼蟹肝胰腺和血淋巴,测定了糖、脂代谢相关的代谢物,代谢酶活性以及基因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12 h水体溶解氧半致死浓度为0.773 mg/L(95%置信区间:0.615-0.926 mg/L)。糖代谢指标显示,6 h低氧组血糖浓度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至24 h和48 h时则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3 h、6 h、12 h、24 h和48 h低氧组糖原含量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同时,3 h、6 h和24 h低氧组肝胰腺的丙酮酸含量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3 h、6h、12 h、24 h、48 h和96 h低氧组丙酮酸脱氢酶基因m RNA水平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3 h、12 h和24 h低氧组乳酸脱氢酶活性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3 h、6 h和24 h低氧组乳酸含量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脂代谢指标结果显示,相同时间点常氧组和低氧组血淋巴甘油三酯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常氧和低氧下各时间点肝胰腺甘油三酯含量均显着低于0 h(P<0.05),3 h、6 h、12 h和24 h低氧组肝胰腺甘油三酯含量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6 h、12 h和24 h低氧组甘油三酯水解酶esIL基因m RNA水平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6 h和12 h低氧组甘油三酯水解酶esTGL2基因m RNA水平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3 h、6 h、12 h和24 h低氧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显着高于常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中华绒螯蟹幼蟹12 h的低氧半致死浓度为0.773mg/L。短时间(24 h)低氧胁迫能够上调幼蟹HIF1α基因的转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的糖、脂代谢模式,具体表现为糖酵解和无氧糖代谢增强,有氧糖代谢趋于减弱,脂分解代谢则受到抑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超过24 h),机体的糖代谢会逐渐减弱,而脂分解代谢则会相应加强。2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糖类是水生动物应对环境胁迫时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本研究初步探讨了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耐受低氧能力的影响,试验选择了玉米淀粉和葡萄糖两种糖源,共设计了6组试验饲料,饲料中分别含15%(CS15%)、25%(CS25%)和35%(CS35%)三个水平玉米淀粉组,以及15%(GLU15%)、25%(GLU25%)和35%(GLU35%)三个水平葡萄糖组,饲喂体重1.18±0.03 g的幼蟹56 d,饲养8周后,对幼蟹的存活和生长情况进行统计和称重,然后每个处理组随机抽取6只幼蟹用密闭容器进行存活时间实验,以比较各组蟹的耐低氧能力;剩下的幼蟹用于24 h低氧(2.0±0.2mg/L)胁迫实验,比较不同饲料组对低氧耐受能力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投喂不同糖源和糖水平饲料8周后,同一添加水平下玉米淀粉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肝胰腺指数(HSI)均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玉米淀粉组中,CS25%组WG和SGR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葡萄糖组中,GLU25%组WG和SGR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密闭容器存活时间(ST)的结果显示,同一添加水平下,葡萄糖组的ST显着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玉米淀粉组中,CS25%组ST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葡萄糖组中,GLU25%组ST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耗氧率的测定结果显示,CS35%、GLU25%和GLU35%组低氧下耗氧率显着低于常氧组(P<0.05);GLU25%组低氧下耗氧率显着低于CS25%组和其他葡萄糖组(P<0.05)。对幼蟹肝胰腺糖、脂代谢指标分析的结果来看,常氧处理中,同一添加水平下葡萄糖组糖原含量显着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GLU25%组糖原、丙酮酸和乳酸含量显着高于CS25%、GLU15%和GLU35%组(P<0.05)。肝胰腺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后各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均显着高于常氧处理组(P<0.05)。综上所述,同水平下玉米淀粉组相比葡萄糖组生长较好,两种糖源均在25%水平时对幼蟹生长最有利。相比于玉米淀粉,饲料中添加葡萄糖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耐低氧胁迫能力,其中25%葡萄糖组效果最好。葡萄糖能提高幼蟹耐低氧胁迫能力,主要原因是前期饲养条件下机体提高了对饲料葡萄糖的利用能力,转化后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在肝胰腺中,为应对低氧胁迫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合适的糖源和糖水平,还可以降低耗氧率以应对低氧对存活的不利影响。3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红景天苷是常见抗缺氧药物的主要成份,为探究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了300mg/kg(S300)、600 mg/kg(S600)和900 mg/kg(S900)红景天苷,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共计4种实验饲料。投喂体重为0.23±0.01 g的幼蟹8周,随后进行了24 h的低氧(2.0±0.2 mg/L)胁迫试验。8周生长试验结果显示,S300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相应地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低氧胁迫下,S300组血蓝蛋白浓度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耗氧率的测定结果显示常氧下红景天苷添加组耗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低氧下S300组和S900组耗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腺糖脂代谢指标显示,常氧下,S300组糖原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低氧下,S300组糖原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红景天苷各添加组的乳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常氧下,各组甘油三酯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低氧下,S300组甘油三酯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和S900组(P<0.05),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基因m RNA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抗氧化能力的分析结果,无论常氧还是低氧条件下,红景天苷添加组丙二醛(MDA)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S300组和S600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低氧下S300组和S600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S900组(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300 mg/kg红景天苷能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并提高中华绒螯蟹耐低氧能力。红景天苷可通过提高HIF1α基因m RNA水平和血蓝蛋白含量,降低机体的耗氧率,改善糖、脂代谢的供能效率,以提高动物的抗氧化和耐低氧的能力。4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黄芪多糖也是抗缺氧药物的有效成份。为探究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了150 mg/kg(A150),300 mg/kg(A300)和600 mg/kg(A600)黄芪多糖,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共计4种实验饲料。投喂体重为0.23±0.01 g的幼蟹8周,随后进行了24 h的低氧(2.0±0.2 mg/L)胁迫试验。8周生长试验结果显示,A600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耗氧率的分析结果,常氧下各黄芪多糖添加组的耗氧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低氧下A150组和A600组耗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抗氧化能力方面,无论是常氧还是低氧条件下,黄芪多糖添加组MDA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低氧下A600组GSH-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从非特异免疫指标来看,常氧处理和低氧处理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低氧下总血细胞数(THC)、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着低于常氧(P<0.05);低氧下,黄芪多糖各添加组THC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A600组AKP活性和ACP活性均显着高于对应常氧组以及低氧下其他组(P<0.05)。HIF1α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低氧下,黄芪多糖各添加组HIF1α基因m RNA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600 mg/kg黄芪多糖能促进中华绒螯蟹生长并提高中华绒螯蟹耐低氧能力。黄芪多糖主要通过降低HIF1α基因m RNA水平和耗氧率,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酶活力,来提高动物对低氧胁迫的耐受能力。

孙晶(AbuDhabi)[9](2020)在《异育银鲫体内甲霜灵残留检测技术、消除规律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甲霜灵(metalaxyl)是一种酰胺类广谱抗菌剂,对水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随着孔雀石绿的禁用,甲霜灵作为替代的新型药物,在水产养殖业中的使用日益频繁。甲霜灵在植物、哺乳动物以及环境中的残留、代谢规律及安全评估研究已有探索,在水产品中的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以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作为主要实验对象,建立在水产动物中甲霜灵残留的检测方法、探索甲霜灵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消除、蓄积规律以及对甲霜灵在水产养殖中使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为甲霜灵在水产养殖中的合理运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亦为甲霜灵在水产品中的残留监测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在水产品可食用组织中甲霜灵的残留检测技术,包括基于免疫学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Colloidal gold enhanced immunochromatog raphy assay,GICA)现场快速检测初筛方法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复检的联合检测技术。利用甲霜灵单克隆抗体高亲和力、特异性强的特点,组装成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经测试,试纸条检测甲霜灵标准溶液时最低检测限为5mg/L,与恩诺沙星、磺胺甲恶唑等8种药物无交叉反应。检测异育银鲫、凡纳滨对虾、菲律宾帘蛤三种水产品时,肉眼可见的检测限分别为2mg/kg、2mg/kg、1mg/kg。肉眼判定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再利用HPLC进行复检,方法在0.05μg/m L-5.0μg/m 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35.302x+0.311236,相关系数为0.99,检测限为20μg/kg,定量限为30μg/kg。初筛方法操作简单,不需依托昂贵仪器以及专业操作人员且缩短了检测时间,适用于现场水产品样品中甲霜灵残留的快速筛查。复检方法操作自动化、用时短、准确度和灵敏度高,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提高了甲霜灵残留检测的效率及准确性。2.室温(15℃)下进行养殖用药,利用HPLC检测异育银鲫血液、肝脏、肾脏及肌肉中甲霜灵的浓度变化,探索了9 mg/L、36 mg/L浓度甲霜灵浸泡处理后,甲霜灵在异育银鲫体内的代谢过程及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两个甲霜灵浓度处理组中,异育银鲫各组织中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双峰现象”。血液、肝脏、肾脏及肌肉在药物处理8h,2h,8h,8h首次达峰,低浓度组达峰浓度分别为9.47 mg/L,117.53 mg/kg,56.94 mg/kg,64.19 mg/kg;高浓度组分别为39.24 mg/L,317.59 mg/kg,278.22 mg/kg,281.1mg/kg;在128h又出现第二个峰,第二峰值的药物浓度均低于首次峰值。据达峰时间及药物作用部位,建议甲霜灵药浴时长为2h。甲霜灵在异育银鲫的肝脏、肾脏、肌肉组织中有明显的富集,蓄积量肝脏>肾脏>肌肉,甲霜灵在肝脏中最早达峰、峰值浓度最高,认为肝脏是甲霜灵在异育银鲫体内最主要的蓄积靶器官,并认为肝肠吸收或首关效应是可能导致出现重吸收现象的主要原因。3.开展了甲霜灵在异育银鲫体体内的安全性研究。0 mg/L、9 mg/L、36 mg/L甲霜灵药浴2h后,通过制作组织切片、测定抗氧化酶活性、测定抗氧化酶及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探究低浓度及高浓度甲霜灵对异育银鲫的安全性。取异育银鲫的肝、肠、肾组织进行固定,制作切片、染色后观察甲霜灵对异育银鲫各组织造成的损伤情况,测定异育银鲫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PX)等抗氧化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功能损伤等生物指标,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其SOD、GPX两个抗氧化酶以及P450 1A、GABA A两个药物代谢相关酶的基因表达水平。研究发现低浓度(9 mg/L)及高浓度(36 mg/L)甲霜灵对异育银鲫的肾脏组织均未造成明显的组织损伤;对肠道及肝组织造成明显损伤,主要出现肠道绒毛断裂、肝细胞空泡化现象。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发现相对于空白组,高浓度处理组能使得异育银鲫的总抗氧化能力显着升高(p<0.05),低浓度MD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但两组ALT表达情况均并无显着变化(p>0.05)。抗氧化酶及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示高浓度甲霜灵使得异育银鲫肝脏中SOD、GPx以及GABA 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即该条件下甲霜灵可能通过GABAA抑制氧化应激,提高异育银鲫的抗氧化能力,对异育银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吴东蕾[10](2020)在《低温胁迫和脂质营养对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及生理的影响》文中提出温度是影响水生动物多种生命活动包括生长、发育、繁殖、代谢及地理分布等的重要影响因子。本文以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为研究对象,该虾具有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耐低氧能力强等养殖优势,近年来在很多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引入养殖。然而,作为温水养殖经济物种,红螯光壳螯虾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4-30℃,当温度低于10℃时出现生长停滞和停止蜕壳等现象,且存活率也受到影响,这严重限制了红螯光壳螯虾的规模化养殖,因此,了解低温对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及生理的影响,进而找到提高其对低温耐受力的方法已成为该虾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之一。目前有关低温对红螯光壳螯虾影响的研究很少,且主要集中在对其存活的影响,对低温下的生理生化反应和代谢调控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综合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转录组学技术,分别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综合探究了低温胁迫下红螯光壳螯虾的生理反应及代谢调节状况,同时结合营养学手段,在红螯光壳螯虾进入越冬期之前对其进行了两种脂肪源不同配比下的营养强化,之后进行低温刺激,以期了解适合红螯光壳螯虾越冬的最适脂质营养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低温对红螯光壳螯虾存活、非特异性免疫及肝胰腺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四个温度梯度,分别为25、20、15、9℃,养殖4周后分别检测其存活率、摄食率、肝体指数、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1(HSP21)和冷休克蛋白(CSP)基因的影响,同时结合了对肝胰腺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观察,探究低温对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红螯光壳螯虾的存活率、摄食率和肝体指数(HSI)都呈现了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温度最低的9℃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淋巴中总抗氧化酶(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随着温度的降低呈逐渐降低趋势,而肝胰腺中T-AOC和SOD的变化趋势和血淋巴中相似,但GPx酶在低温组却出现了升高的趋势,而两种组织中的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的含量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多,表明低温下两种组织均受到了氧化损伤。随着温度的降低,HSP21和CSP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低温下红螯光壳螯虾启动了自身的防御机制,防止蛋白质错误折叠,但温度过低时,基因的表达量降低,其自身防护机能也有所下降。以上结果显示,慢性低温胁迫对红螯光壳螯虾的生长和免疫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但肝胰腺和血淋巴两种组织在低温条件下的免疫酶活性的变化并不完全相同,表明这两种组织在抵抗低温胁迫时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功能。肝胰腺显微结果显示,在对照组和20℃组中,B细胞数量较多,15℃组中B细胞数量较少,而9℃组中几乎观察不到B细胞。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对照组中肝胰腺结构完整,微绒毛排列整齐,线粒体较多,内嵴清晰,各个细胞器结构均较完整。20℃组中肝胰腺结构也较为完整,线粒体内质网等结构完整、清晰,微绒毛排列整齐。15℃组中线粒体部分出现了肿胀变形,嵴出现断裂及空泡化现象。9℃组中细胞结构破坏较为严重,微绒毛排列杂乱,部分出现了脱落现象,线粒体嵴大面积断裂、边界模糊并出现了空泡化现象,内质网排列不整齐,出现了断裂现象,细胞中还观察到许多同心圆状结构、自噬泡及髓状体,细胞内质稀薄,出现了流失现象。肝胰腺凋亡染色结果显示,低温处理组肝胰腺凋亡率明显升高,为34.72%,显着高于对照组的3.11%,表明红螯光壳螯虾在低温下营养匮乏,且细胞结构受到了氧化损伤,引发了细胞凋亡。2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及低温对其表达影响的研究去饱和酶在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次从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组织中克隆获得完整的Δ6去饱和酶和Δ9去饱和酶cDNA全长序列。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Δ6去饱和和Δ9去饱和酶基因均在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各组织,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养殖一个月后的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中,Δ6去饱和酶和Δ9去饱和酶基因的表达量随着养殖温度的降低而呈现了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低温刺激能够提高红螯光壳螯虾Δ6去饱和酶和Δ9去饱和酶的活性,这为深入研究Δ6去饱和酶基因在抵御低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资料。Δ对Δ9去饱和酶蛋白进行定位发现,该蛋白在肝胰腺胞质中大量表达,且在9℃组中蛋白表达也出现了上调。3低温对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转录组影响的研究分别从对照组(25℃)及最低温度组(9℃)中选取红螯光壳螯虾的肝胰腺组织进行转录组学测定和分析,测序后拼接共得到48035条序列,对所有序列进行数据库比对、注释分析后进行了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发现对照组和低温组中共有2,615条差异基因,其中1147条为上调表达,1468条为下调表达,KEGG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抗氧化防御、免疫防御及信号转导和凋亡调控等,且大部抗氧化及免疫基因在低温下呈现了负调控,而抗凋亡基因呈现了正调控趋势,表明低温下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内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受到了抑制,而凋亡代谢比较活跃,表明这些代谢通路可能与红螯光壳螯虾低温调控有关。在差异基因中选取了15条能量代谢、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高度一致,表明测序结果准确、可信,而转录组结果也为本文进一步研究低温下红螯光壳螯虾的低温调节机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资料。4低温对红螯光壳螯虾脂质代谢影响的研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中总脂含量和血淋巴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肝胰腺中脂肪含量逐渐降低,在9℃组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血淋巴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自由脂肪酸水平也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表明低温下红螯光壳螯虾的能源物质储备降低,而脂质可能是作为低温压力下的重要能源物质。进一步对脂肪酶、脂肪酸合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及脂蛋白酯酶、去饱和酶6和去饱和酶9进行活性测定,结果发现脂肪酶、脂肪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及脂蛋白酯酶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但去饱和酶6和去饱和酶9活性变化趋势则与其他酶类相反,即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升高。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基因(ACC)、肉碱棕榈酰转移酶基因(CPT-1)和鞘脂类去饱和酶4基因(DES-1)进行表达分析发现,除鞘脂类去饱和酶4基因外,其他基因的表达量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下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肝胰腺中脂肪的消化、合成和分解均受到了抑制,但DES-1基因表达量升高,表明低温下去饱和通路代谢增强,推测低温下红螯光壳螯虾对高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升高。5饲料中不同n-3/n-6 PUFA比率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红螯光壳螯虾的影响为探究不同n-3/n-6脂肪酸比率饲料对红螯光壳螯虾抵御低温压力的影响,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脂肪源组成分别为:100%鱼油、鱼油与豆油比为2:1、鱼油与豆油比为1:2以及100%豆油4组饲料,其中n-3/n-6的比率分别为2.43,0.66,0.27和0.11。投喂四周后1℃/12h的速度进行降温实验,当温度分别达到25±1℃、20±1℃、15±1℃和9±2℃后继续进行为期4周的低温处理,结束后分别统计各组存活率、肝体指数和血细胞数,并检测了其抗氧化酶活性和氧化损伤情况、免疫相关酶活性及机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谷草及谷丙转氨酶活性,结果显示,红螯光壳螯虾的存活率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且存活率变化主要与温度改变有关,与饲料中脂质的变化关系不明显。肝体指数各组间差异不显着。血细胞数同时受温度变化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其中,15℃,100%鱼油添加组中血细胞数显着高于其余添加组。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100%鱼油添加组中抗氧化酶活性总体高于其他三个添加组,而氧化损伤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免疫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混合鱼油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在100%鱼油组和混合鱼油组中出现了显着升高,普遍高于豆油组。谷丙转氨酶(GPT)酶活性发现,在25℃组中,各组间GPT活性无显着差异,在20℃组和15℃组中,GPT酶活性在100%鱼油组中最低,而当温度降到9℃组时,两个混合油组中GPT酶活性最低,显着高于鱼油组和豆油组。表明在低温条件下,混合鱼油对红螯光壳螯虾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二、对虾中的钙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虾中的钙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2)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T-2毒素的概述
    2.T-2毒素的毒性
    3.氧化还原稳态
    4.凋亡途径
    5.T-2毒素毒性的缓解策略
    6.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
    第一节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健康以及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酵母细胞壁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血淋巴细胞毒性作用的探究
    第一节 CncC和keap1基因的克隆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T-2毒素对体外培养血淋巴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毒性的改善作用
    第一节 NAC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姜黄素对T-2毒素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及其生化和肉质的应激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南美白对虾
    1.2 鲜活水产品保活运输
        1.2.1 无水运输
        1.2.2 有水运输
        1.2.3 运输前处理
    1.3 鲜活水产品在无水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反应
        1.3.1 机体应激反应
        1.3.2 细胞应激反应
    1.4 无水运输对鲜活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1.4.1 脂质和蛋白质氧化途径
        1.4.2 能量物质代谢途径
        1.4.3 内源性蛋白酶酶解途径
        1.4.4 细胞凋亡途径
    1.5 本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水保活运输关键技术的研发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休眠和复苏的温度及时间
        2.3.2 冷击温度及保活温度对模拟无水运输存活率的影响
        2.3.3 暂养对模拟无水运输存活率的影响
        2.3.4 无水保活运输包装的使用效果
        2.3.5 防伤装载对模拟无水运输存活率的影响
        2.3.6 无水保活运输过程中温度、氧气和存活率的变化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SP70抑制空气暴露胁迫对血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试剂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实验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
        3.3.2 血淋巴细胞HSP70基因及蛋白表达
        3.3.3 HSP70对空气暴露对虾存活率的影响
        3.3.4 HSP70对血淋巴细胞内ROS含量的影响
        3.3.5 HSP70对血淋巴细胞内细胞色素c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6 HSP70对血淋巴细胞内caspase-3 基因表达量及其活性的影响
        3.3.7 HSP70对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气暴露胁迫对肌肉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剂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肌肉中ROS和 RNS的含量
        4.3.2 肌肉中脂质的FFA含量、PV、TBARs值和FR值
        4.3.3 肌肉中MP的 CO浓度、SH和 S-S浓度、内在荧光强度和表面疏水性
        4.3.4 肌肉中MP的蛋白组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气暴露胁迫对肌肉糖原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试剂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对虾肌肉的肌纤维呼吸类型
        5.3.2 肌肉细胞内的Ca~(2+)浓度
        5.3.3 肌肉中AMPKα基因表达量
        5.3.4 肌肉中HK,PK,LDH和ATGL的活性
        5.3.5 肌肉中肌糖原和乳酸的含量
        5.3.6 肌肉中ATP、IMP的含量及AMP/ATP值和K值
        5.3.7 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气暴露胁迫对肌肉内源性蛋白酶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试剂与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2.4 数据处理
    6.3 实验结果
        6.3.1 肌肉中蛋白酶的总活性
        6.3.2 肌肉中组织蛋白酶B和L的活性
        6.3.3 肌肉中钙蛋白酶的活性
        6.3.4 肌肉中caspase-3 的活性及细胞的凋亡状况
        6.3.5 肌肉中明胶蛋白酶的活性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空气暴露胁迫对肌肉品质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试剂与设备
        7.2.3 实验方法
        7.2.4 数据处理
    7.3 实验结果
        7.3.1 肌肉的pH值、纤维碎片指数和微观形态
        7.3.2 肌肉的水分状态
        7.3.3 肌肉的离心失重率和汁液损失率
        7.3.4 肌肉的质构特性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T-2毒素对小鼠睾丸的炎性损伤作用及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T-2毒素概述
    1.2 T-2毒素的限量标准
    1.3 T-2毒素的污染现状
    1.4 T-2毒素的危害
    1.5 T-2毒素的雄性生殖毒性
    1.6 T-2毒素的睾丸毒性作用
        1.6.1 T-2毒素对睾丸结构的影响
        1.6.2 T-2毒素对血睾屏障的影响
        1.6.3 T-2毒素对睾丸功能的影响
    1.7 睾丸炎性损伤
        1.7.1 睾丸炎性损伤与睾丸结构
        1.7.2 睾丸炎性损伤与精子生成
        1.7.3 睾丸炎性损伤与睾酮合成
    1.8 NLRP3炎性小体活化与睾丸炎性损伤
    1.9 ROS与NLRP3炎性小体活化
    1.10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TM4细胞系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主要材料与试剂
    2.4 主要试剂的配置
    2.5 动物试验总体设计
        2.5.1 动物试验技术路线图
        2.5.2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2.5.3 小鼠临床症状观察
        2.5.4 雄性小鼠生育力检测
        2.5.5 睾丸组织的形态学观测
        2.5.6 睾丸组织细胞凋亡观测
        2.5.7 血睾屏障相关蛋白检测
        2.5.8 精子发生检测
        2.5.9 睾酮合成检测
        2.5.10 睾丸炎性反应检测
        2.5.11 睾丸组织氧化与抗氧化状态检测
        2.5.12 睾丸组织NLRP3炎性小体检测
    2.6 细胞试验总体设计
        2.6.1 TM4细胞试验技术路线图
        2.6.2 TM4细胞的培养
        2.6.3 T-2毒素对TM4细胞半数抑制浓度的测定
        2.6.4 NAC干预剂量的筛选
        2.6.5 MCC950干预剂量的筛选
        2.6.6 TM4细胞的分组和处理
        2.6.7 TM4细胞活性的检测
        2.6.8 TM4细胞中ZO-1、Ocln、N-cad和Cx-43表达的检测
        2.6.9 TM4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2.6.10 TM4细胞炎性反应检测
        2.6.11 TM4细胞中氧化与抗氧化状态的检测
        2.6.12 TM4 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检测
    2.7 数据分析及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试验结果
        3.1.1 T-2毒素对小鼠精神状态的影响
        3.1.2 T-2毒素对小鼠体重和饮食量的影响
        3.1.3 T-2毒素对雄性小鼠生育力的影响
        3.1.4 T-2毒素对睾丸重量和体积的影响
        3.1.5 T-2毒素对睾丸显微结构的影响
        3.1.6 T-2毒素对睾丸超微结构的影响
        3.1.7 T-2毒素对睾丸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3.1.8 T-2毒素对血睾屏障的影响
        3.1.9 T-2毒素对精子发生的影响
        3.1.10 T-2毒素对睾酮合成的影响
        3.1.11 T-2毒素对睾丸炎性反应的影响
        3.1.12 T-2毒素对睾丸中ROS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3.1.13 T-2毒素对睾丸中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3.2 TM4细胞T-2毒素中毒的试验结果
        3.2.1 T-2毒素对TM4细胞的IC50
        3.2.2 T-2毒素对TM4细胞活性的影响
        3.2.3 T-2毒素对TM4细胞功能的影响
        3.2.4 T-2毒素对TM4细胞凋亡的影响
        3.2.5 T-2毒素对TM4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3.2.6 T-2毒素对TM4细胞中ROS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3.2.7 T-2毒素对TM4细胞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影响
    3.3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 细胞毒性的影响
        3.3.1 MCC950干预剂量的确定
        3.3.2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活性的影响
        3.3.3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功能的影响
        3.3.4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凋亡的影响
        3.3.5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3.3.6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中ROS含量的影响
        3.3.7 MCC950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NLRP3 炎性小体的影响
    3.4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毒性的影响
        3.4.1 NAC干预剂量的确定
        3.4.2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活性的影响
        3.4.3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功能的影响
        3.4.4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凋亡的影响
        3.4.5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3.4.6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中ROS含量的影响
        3.4.7 NAC对T-2毒素暴露TM4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4 讨论
    4.1 试验处理条件的确定
        4.1.1 雄性小鼠T-2毒素处理条件的确定
        4.1.2 TM4细胞T-2毒素处理条件的确定
        4.1.3 MCC950和NAC干预试验条件的确定
    4.2 T-2毒素对雄性小鼠的毒性作用
    4.3 T-2毒素中毒对雄性小鼠生育力的影响
    4.4 T-2毒素对睾丸损伤的影响
        4.4.1 T-2毒素对睾丸结构的影响
        4.4.2 T-2毒素对BTB的影响
        4.4.3 T-2毒素对小鼠精子发生的影响
        4.4.4 T-2毒素对小鼠睾酮合成的影响
    4.5T-2毒素对睾丸炎性反应的影响
        4.5.1 NLRP3炎性小体对T-2毒素诱导的睾丸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
        4.5.2 ROS对T-2毒素导致NLRP3 炎性小体活化的介导作用
        4.5.3 T-2毒素导致睾丸组织和TM4细胞中氧化损伤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大豆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改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大豆抗原蛋白的研究进展
        1.1 大豆抗原蛋白的结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1.2 大豆抗原蛋白的抗营养作用
        1.3 研究展望
    第二节 饲料植物蛋白对水生动物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2.1 水生动物肠道健康的评价
        2.2 植物蛋白对水生动物肠道健康的影响
        2.3 研究展望
    第三节 氮-乙酰半胱氨酸和丁酸钠改善肠道健康的研究进展
        3.1 氮-乙酰半胱氨酸
        3.2 丁酸钠
        3.3 研究展望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氮-乙酰半胱氨酸改善两种大豆抗原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
    第一节 氮-乙酰半胱氨酸对β-伴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的改善作用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氮-乙酰半胱氨酸缓解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抗氧化能力下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四章 丁酸钠改善大豆球蛋白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抑制和肠道损伤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五章 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筛选与效果评价
    第一节 提高大豆球蛋白利用率的益生菌体外筛选与鉴定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大豆球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节 大豆球蛋白饲料中添加不同益生菌对中华绒螯蟹幼蟹肠道微生物代谢活性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斑节对虾性腺调控激素的分离及基因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甲壳动物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1.1 内分泌器官
        1.2 甲壳动物的性腺发育
        1.3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概述
        1.3.1 GnRH的发现
        1.3.2 GnRH的结构
        1.3.3 GnRH作用机理
        1.3.4 GnRH受体
        1.3.5 GnRH的功能
        1.3.6 GnRH及其类似物的应用
        1.4 甲壳动物雌性激素CFSH
        1.4.1 CFSH的发现
        1.4.2 CFSH的结构
        1.4.3 CFSH的作用机理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斑节对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初步分离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斑节对虾卵巢组织与脑组织粗提液的制备
        1.2.1 卵巢组织粗体液的制备
        1.2.2 脑组织粗体液的制备
        1.3 斑节对虾卵巢组织、脑组织粗提液中GnRH的免疫杂交鉴定
        1.3.1 斑点免疫鉴定
        1.4 液相色谱上样分离
        1.4.1 流动相的制备
        1.4.2 分离参数设置
        1.4.3 分离实验
    2.实验结果
        2.1 斑节对虾卵巢组织、脑组织粗体液斑点免疫鉴定
        2.2 分离梯度5%-60%情况下液相色谱分离结果
        2.3 分离梯度5%-35%情况下液相色谱分离结果
        2.4 液相色谱分离液免疫鉴定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斑节对虾PmCFSH基因的克隆及其多功能性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总RNA的提取与c DNA的合成
        1.3 PmCFSH基因的克隆
        1.4 PmCFSH基因的序列分析
        1.5 PmCFS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1.6 PmCFSH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表达
        1.7 PmCFSH基因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
        1.8 PmCFSH基因在不同细菌刺激下的表达
        1.9 荧光定量PCR检测
        1.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PmCFSH基因的序列特征
        2.2 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2.3 PmCFSH的结构域和蛋白质三维结构分析
        2.4 PmCFSH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2.5 PmCFSH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2.6 PmCFSH在卵巢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分析
        2.7 PmCFSH在不同细菌刺激下的表达
    3 讨论
        3.1 PmCFSH序列分析
        3.2 PmCFSH的组织表达和应激应答
        3.3 PmCFSH在不同胚胎发育时期及卵巢发育时期的表达
第四章 斑节对虾PmCFSH基因干扰实验对性腺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dsRNA的体外合成
        1.3 ds PmCFSH的注射实验
        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 组织切片观察
        1.6 精子质量评估
        1.7 统计学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荧光定量结果
        2.2 组织切片结果
        2.3 雌雄斑节对虾性腺系数及雄虾精子畸形率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验主要试剂及及耗材
    附录二 相关试剂配制
    附录三 实验仪器设备及产地
    附录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会议
致谢

(7)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氧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常用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1.2.1 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作用
        1.2.2 抗炎抑菌作用
        1.2.3 调节脂代谢作用
    1.3 黄酮类化合物在动物体类的代谢和吸收
        1.3.1 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中的吸收与代谢
        1.3.2 黄酮类化合物在肝脏中的吸收与代谢
    1.4 黄酮类化合物在水产动物上的研究进展
        1.4.1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1.4.2 对抗氧化和抗应激的影响
        1.4.3 对调节脂代谢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1.4.4 对抗细菌性疾病的影响
        1.4.5 其他应用效果研究
        1.4.6 水产动物对黄酮类化合物的适宜需要量
    1.5 黄酮类化合物在水产养殖上的研究展望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1 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铜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和抗低氧胁迫能力的影响
        1.6.2 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第二章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指标和抗低氧胁迫能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饲料
        2.1.2 试验虾与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指标测定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生长性能
        2.2.2 肌肉和体成分
        2.2.3 血清生化指标
        2.2.4 抗氧化指标
        2.2.5 低氧胁迫累计死亡率
    2.3 讨论
        2.3.1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的影响
        2.3.3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4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5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低氧胁迫累计死亡率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肠道黏膜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饲料
        3.1.2 试验虾与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4 生物信息分析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
        3.2.2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
        3.3.2 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理影响及其营养改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低氧胁迫的发生及其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第二节 甲壳动物的低氧应答
    第三节 提高动物耐受低氧能力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第二章 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饲料中不同糖源和糖水平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幼蟹耐低氧能力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 全文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异育银鲫体内甲霜灵残留检测技术、消除规律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1 甲霜灵的结构与特性
    1.2 甲霜灵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1.2.2 气相色谱检测法(Gas Chromatography,GC)
        1.2.3 液相、气相与质谱联用检测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LC-MS;Gas chromatograohy-mass spectrometry,GC-MS)
        1.2.4 其他一些检测方法
    1.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药物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1.4 甲霜灵的残留代谢研究进展
    1.5 水产动物中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1.5.1 组织切片技术在渔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1.5.2 抗氧化酶指标在渔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1.5.3 药物代谢酶在渔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甲霜灵在水产品中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1 仪器设备与试剂耗材
        1.1.2 试剂的配制
        1.1.3 实验样本
        1.1.4 初筛实验方法
        1.1.5 复检实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初筛方法的建立
        1.2.2 HPLC检测方法的验证
        1.2.3 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对比
    1.3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甲霜灵在异育银鲫组织中残留及代谢消除规律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设备与试剂耗材
        2.1.2 实验对象
        2.1.3 样品采集
        2.1.4 标准曲线的配置
        2.1.5 前处理及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分析方法验证
        2.2.2 甲霜灵在异育银鲫体内蓄积及消除情况
    2.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甲霜灵对异育银鲫的安全药理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设备与试剂耗材
        3.1.2 实验对象喂养
        3.1.3 样本采集与保存
        3.1.4 测定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甲霜灵对异育银鲫造成的组织病理研究
        3.2.2 甲霜灵对异育银鲫抗免疫及肝功能损伤指标研究
        3.2.3 甲霜灵对异育银鲫抗氧化酶及药物酶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
    3.3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低温胁迫和脂质营养对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及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低温对水生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低温对变温水生动物脂质调控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低温对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及抗氧化防御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温度对红螯光壳螯虾存活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温度条件下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组织凋亡标记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 红螯光壳螯虾两种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及不同温度下的表达分析
    第一节 红螯光壳螯虾Δ6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及不同温度下的表达分析
    第二节 红螯光壳螯虾Δ9去饱和酶基因的克隆及不同温度下的表达分析
第四章 低温对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转录组分析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第一节 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转录组分析
    第二节 不同温度对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总脂肪含量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第五章 不同脂肪源对红螯光壳螯虾低温胁迫的调节作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对虾中的钙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虾头类肝素化合物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抗血栓活性评价[D]. 陈菁.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2]T-2毒素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及其改善策略[D]. 王春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及其生化和肉质的应激响应[D]. 管维良. 浙江大学, 2021
  • [4]T-2毒素对小鼠睾丸的炎性损伤作用及ROS/NLRP3炎性小体活化的调控机制[D]. 杨旭.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5]大豆抗原蛋白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及其改善对策[D]. 韩凤禄.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斑节对虾性腺调控激素的分离及基因功能鉴定[D]. 庄明鸽.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7]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氧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 王咏梅.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低氧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理影响及其营养改善对策研究[D]. 肖书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异育银鲫体内甲霜灵残留检测技术、消除规律及安全性研究[D]. 孙晶(AbuDhabi).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10]低温胁迫和脂质营养对红螯光壳螯虾生长及生理的影响[D]. 吴东蕾.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大鼠对虾对钙的吸收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