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能力

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能力

一、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子涵[1](2020)在《高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文中指出修订后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历史课程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体现和贯彻“立德树人”“以人为本”课改理念的重要措施。其中,“史料实证”是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采用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对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进行研究,笔者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甄选了四则课堂教学案例,并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最后,笔者在基于对理论上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对四则教学案例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及若干教学思考,以期对自己日后的教学工作和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借鉴。

杜云雪[2](2020)在《翻转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把信息技术当作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一个展示手段,更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如何促进中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反映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由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共同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线下课堂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对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有促进作用,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进而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完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而且可以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翻转课堂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谭论[3](2019)在《浅析历史学科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的培养》文中认为目前,有关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扩展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为落实进一步的课程教学改革,我国在教育领域开展了“核心素养”等诸多探索。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中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研究了当今课程发展的总体趋势、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和教材的结构。其中,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与高中学生形成理性认知历史事物的思维大有裨益。因此,加强对于学生历史时间观和空间观的培养理应在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中学历史课堂运用时空观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进行教学思想和资源的完善,优化教师教学方法策略。首先,应当阐述清楚历史时空观念相关概念是如何界定的?然后,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从历史学科特点、中学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三个方面去论述时空观念运用于历史课堂的重要性。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历史大事年表、时间轴、历史地图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来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最后,笔者将从情境创设、教材利用和课程资源开发三个方面,以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对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一课进行设计,以达到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当中的实际运用。

黄家周[4](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周婧景[5](2013)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三,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三、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三、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崔贝贝[6](2019)在《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的高中主题教学研究 ——以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为例》文中指出实行新课改以来,历史课程的改革已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为了学科的长足发展,各教育工作者仍不断尝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历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优化历史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高中主题教学的研究可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历史教学的方式,对促进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有较强的现实价值。笔者以此为出发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为切入点,结合历史教学内容中郑和下西洋的内容,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对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的高中主题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并从三个部分具体论述。第一部分对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高中主题教学的意涵阐述。在这部分内容中,笔者从其依据、内容和特征三点来详细地论述,依据内容主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出发,结合了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科学理论和现实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和教师的状况以及高考新形势等论述论题依据;在内容部分对历史课程的四类资源介绍资源的整合内容,并论述了高中主题教学的特征,主要是系统性、灵活性、创新性和突出主体性,明确了其对改进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和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价值。第二部分是对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高中主题教学的个案研究,结合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教学内容,并做出了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对比分析,突出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特征,从课堂实践角度去探讨该教学方式的运用,并提出具体四个实施步骤: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整合历史课程资源,设立主题教学、教学实施的学业评价与教学评价。第三部分是对其研究后的反思。个案的实践研究是为了更好促进理论的发展与完善,笔者在这一部分从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原则、对各类资源的反思、当前主题教学的面临的问题以及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这四个方面论述,并具体从课前做好预设、课中关注课堂信息和课后重视反思三个方面提出教学实施建议。从实践过程出发,探究该教学方式的优点与不足,以期为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杜文彬[7](2020)在《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文中认为作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挑战的战略举措,我国STEM教育的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成果支持。与此相对照,美国作为最早开展STEM教育的发达国家,其推动STEM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本土化的课程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STEM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科学素养”作为开端。短短三十几年间,其已完成从科学教育改革思潮到实体课程的进化,并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嵌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的生长空间构筑于学校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规格之间存在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以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结构变化与矛盾解决主体在不同“行动者”间的转换为依据,可将美国STEM教育发展划分为STEM教育思想萌芽、课程体系初建、制度化推进以及标准化课程建设四个阶段。这背后既体现着学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回应,也凝结着科教精英、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等不同利益团体以教育改革回应社会矛盾的斗争与妥协。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是STEM教育的思想萌芽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带来大量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面向少数精英的结构主义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结构需要。为解决上述矛盾,科教精英发起了以STS运动、2061计划为代表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以破除科学教育精英化的弊端。这次改革使科学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素养化、跨学科整合以及标准化等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新特征。STEM教育理念内核,包括面向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培养目标、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内容、秉承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及具有标准化评价烙印的课程评价,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筑起来。尽管“STEM”这一专用术语尚未出现,其思想萌芽已经孕育在科学教育改革之中。但由于工程教育在STEM整合中缺乏实质性的地位,STEM教育尚未形成正式概念,也难以脱离于传统科学教育框架而获得自主发展。以“STEM教育”专门术语在2001年的出现为标志,2001年至2005年STEM教育处于课程体系初建阶段。随着美国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化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海外精英对STEM工作岗位的占领,硬科学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不断式微。为保证市场中STEM专业人才储备,以工商业主利益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纷纷要求学校加强硬科学教育。这一诉求为工程教育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开辟了通道,使STEM教育获得“工程”拼图,实现了其概念的完整建构。完成概念建构的STEM教育在大型学术团体主导下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长足进步,课程体系建设初见形态。但由于发展主体各自为政,STEM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各课程要素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受限等缺点。要应对伴随再工业化战略而来的STEM人才需求大潮,就必须在课程管理体系中做出调整,在更强力量的主导下实现整体推进。伴随着2006年《崛起于聚集的风暴之上》报告的发布,STEM教育正式进入联邦视野。2006年至2011年是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阶段。为配套促进制造业回岸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整体规划、项目引导以及法令保障手段,强势主导着STEM教育发展。同时,联邦政府还统合各利益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了STEM教育国家战略式推进。该阶段STEM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种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由于财政的突然倾斜,该时期STEM教育呈现一种聚焦价值讨论而轻视实践质量的状态,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危机接踵而至。以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对全美STEM教育项目的质量审查为开端,STEM教育进入标准化课程建设时期。为应对美国STEM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危机,曾一度缺位的课程专家重新主持STEM课程改革。以课程专家为主导,各发展力量通过构建横纵衔接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州级STEM课程实施标准,实现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并构筑起“联邦主导——地方规范——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实施体系。至此,STEM教育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身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纵观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可发现STEM教育各个阶段都和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紧密相连,有其独特的发展机制,包括从外力推进与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以及由多元走向统一规范的课程实施机制。我国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着发展力量自发性、课程开发多元化与课程实践零散化等特点。从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梳理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与发展机制,对接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美国STEM教育发展对我国具有以下发展启示:首先,在与“结构”的关系上,应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间的矛盾暴露;其次,需联合各方“行动者”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效用;最后,还要遵循科目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在内容开发机制与实践机制上要契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与育人要求,选择适配的发展方式。

李胜利[8](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冯窈[9](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 ——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文中提出在当下课程改革和初中阶段统一使用部编版历史新教材的形势之下,本文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初中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相结合,既推动了从知识本位向培养学生素养的转型,又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前提下,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具有了很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围绕教材“二次开发”的相关概念、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中的运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和问题总结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教学建议这三个部分展开。为了深入了解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中的运用状况,本文分别采用了师、生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摩等方法,经过透彻分析,总结出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层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对学生关注不够;教师专业素养欠缺。第二,学生层面。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缺乏问题意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第三,其它方面的因素。初中历史教师队伍的配置问题;学校缺乏相应的教研环境和条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历史课外活动较少;学校缺少供给师生教与学的文史资料等等。在最后一章中,本文就以上的问题,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关注教师发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摒弃“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线性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第二,关注学生的成长。教材“二次开发”要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第三,加强校园历史文化建设。调整历史教师队伍的结构;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并加强管理;开展与历史有关的课外活动;创建历史图书馆和网上资料库,实行资源共享等等。根据以上问题和建议,本文扬长避短,尝试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运用核心素养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本文虽然对核心素养在教材“二次开发”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方法和建议,但囿于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有限,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再接再厉,持续关注核心素养在教材“二次开发”中的运用,完善自己的教学研究,以求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刘艳伟[10](2020)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课程改革的视域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引起国内教育届的重视。批判性思维是能够对获取的信息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具有质疑精神,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是国家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将批判性思维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国家人才培养的标准,也满足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本研究尝试探讨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内容分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分析文献,简述国内外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提出本篇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分别对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的概念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探讨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概述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并探讨高中历史课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意义,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历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第三章以在实习过程中选取四个班级的学生为例,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情况调查,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和教师在课堂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第四章在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从历史课堂实际教学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史料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结合课堂教学案例提出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基于历史课堂的培养策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更有效的培养。

二、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概述
    第一节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定义与课程目标
    第二节 “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与诸素养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史学思想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终身教育理论
第三章 “史料实证”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鸦片战争》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节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学案例分析
    第三节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案例分析
    第四节 《开辟新航路》教学案例分析
第四章 “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节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第二节 提高“史料实证”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三节 学生要自觉提高“史料实证”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翻转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新思路及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
    二、历史翻转课堂的基本特征
    三、理论来源
第二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
    一、可行性分析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
第三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应用
    一、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第四章 统编版“全球航路的开辟”翻转课堂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浅析历史学科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时空观念:历史时空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
        (一)历史时间的含义
        (二)历史空间的含义
    二、历史时空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章 时空素养:新课标视野下的时空观念素养
    一、新课标对高中历史课程时空观观念的要求
        (一)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五个课标要求
        (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培养的四个水平
    二、时空观念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时空观念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二)时空观念运用于教学设计的意义
第三章 时空构架: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
    一、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一)了解历史教材中的基本纪年方法
        (二)合理运用历史年表和时间轴构建知识体系
    二、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一)在教学中利用好历史地图
        (二)历史大事年表地理坐标结合培养空间观念
        (三)通过历史的渗透和感悟培养时空观念
    三、培养学生进行时空延伸
        (一)时间维度延伸
        (二)空间维度延伸
第四章 时空呈现:基于时空观念素养《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
    一、本课教学设计的背景
    二、教材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开辟新航路》教学设计和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著及科研情况

(5)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意义
        (一) 研究动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范围
    三、研究回顾与总结
        (一) 国内研究回顾与小结
        (二) 国外研究回顾与小结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与现况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二、儿童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一、博物馆教育的分类依据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况
        一、儿童展览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二、儿童教育项目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三、其他
    注释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的相关研究与运用
        一、展览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二、教育项目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第二节 政策法规依据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注释
第三章 国内儿童展览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儿童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注释
第四章 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第二节 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三节 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四节 问题分析与讨论
        一、儿童教育项目案例特征之小结
        二、儿童教育项目案例评估之小结
        三、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的问题与分析
    注释
第五章 儿童展览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展览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两种儿童展览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儿童博物馆展览之理想模式
        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之理想模式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项目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
        二、小结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七章 两类儿童教育核心问题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构建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
        一、适用于0——3岁儿童
        二、适用于3——6、7岁儿童
        三、适用于6、7——11、12岁儿童
        四、适用于11、12——18岁儿童
    第三节 小结
        一、0——3岁教育指南
        二、3——6、7岁教育指南
        三、6、7——11、12岁教育指南
        四、11、12——18岁教育指南
    注释
第八章 总结与前瞻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思路与成果
        二、理论之凝练
    第二节 论文局限与新意
        一、研究课题之新颖
        二、研究方法具针对性
        三、全方位搜集一手资料
        四、广采博取研究对象
        五、跨越国内外开展研究
        六、跨学科的创造性探索
    第三节 研究问题前瞻
        一、研究展望
        二、前瞻未来
    注释
附录一 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二 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众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上海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跨越距离、触摸未来’主题科学”一层展区)
附录五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恐龙馆——现在你就在它们的世界”展区)
附录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童历史”展区)
附录七 “请体验”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城市一角”展区)
附录八 四川博物院“儿童活动区”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区”展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附录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二 儿童展览各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比较
附录十三 儿童展览两两同类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差异分析
附录十四 博物馆0———3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五 博物馆3——6、7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六 博物馆6、7——11、12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七 博物馆11、12——18岁儿童教育指南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6)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的高中主题教学研究 ——以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反思
        1.2.1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相关研究
        1.2.2 历史课程中主题教学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高中主题教学之意涵
    2.1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高中主题教学之依据
        2.1.1 理论依据
        2.1.2 现实依据
    2.2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高中主题教学之内容
        2.2.1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的内容
        2.2.2 历史主题教学的内容
    2.3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主题教学之特征
        2.3.1 系统性
        2.3.2 灵活性
        2.3.3 创新性
        2.3.4 突出主体性
3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高中主题教学的个案分析
    3.1 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3.1.1 了解培养目标
        3.1.2 明析课程目标
    3.2 分析教学内容
        3.2.1 高中历史中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分析
        3.2.2 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分析
        3.2.3 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对比分析
    3.3 整合历史课程资源,设立主题教学
        3.3.1 搜集、整合课程资源
        3.3.2 教学主题的确立
        3.3.3 教学主题的呈现
    3.4 教学实施的学业评价与教学评价
        3.4.1 学生学业评价
        3.4.2 教师教学评价
4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高中主题教学的反思
    4.1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4.2 主题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4.3 实践后对各类资源的反思
        4.3.1 文本资源整合的反思
        4.3.2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反思
        4.3.3 校外课程资源整合的反思
        4.3.4 教师资源整合的反思
    4.4 当前历史主题教学面临的问题
        4.4.1 推广面临困难
        4.4.2 适用范围有限
        4.4.3 对师生有较高要求
    4.5 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4.5.1 课前做好教学预设
        4.5.2 课中关注课堂反馈信息
        4.5.3 课后重视反思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7)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STEM教育的一般研究
        二、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审视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审视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三、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的研究方法选择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深化STEM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二、为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实践提供参考经验
第二章 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
        一、STEM教育发展矛盾的梳理
        二、推动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基本解释
    第二节 STEM教育发展的矛盾结构变化与阶段划分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孕育STEM教育思想萌芽
        二、工程教育的加入带动STEM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三、政府力量主导学校课程改革与STEM教育制度化建设
        四、课程专家主导的STEM教育标准化课程体系构建
第三章 科学教育改革中的STEM教育思想萌芽
    第一节 学校教育面临转型课题
        一、精英化科学教育难以满足大量技术型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教育式微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新特征的出现
        一、不同团体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试验
        二、多重改革下科学教育呈现新特征
    第三节 科工教育改革的实践火种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下的科学课程整合实践
        二、前瞻性却举步维艰的工程教育项目发展
    第四节 思想萌芽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STEM教育的理论基础大致形成
        二、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初见端倪
        三、STEM概念发展尚未完善
第四章 工程教育推动的STEM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第一节 STEM人才预警与工程教育的纳入
        一、硬科学专业选择持续遇冷引发STEM劳动力危机
        二、STEM本土人才储备需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
        三、基础教育中纳入工程教育实现STEM专业准备
    第二节 依托工程教育实现STEM教育完整拼图
        一、以工程教育作为STEM整合的“催化剂”
        二、“术语”出现与STEM教育步入系统化发展
    第三节 民间大型学术团体主导的STEM课程研究
        一、STEM课程改革全国示范项目出现——以“项目引路计划”为例
        二、《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发布与对探究式教学手段的重新思考
        三、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引导的全国性STEM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研究
    第四节 STEM课程体系的初建表现
        一、STEM课程理念共识初步形成
        二、STEM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经验累积
        三、多方主体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的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
    第一节 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式发展需求
        一、联邦政府的“风险投资”
        二、标准化运动下STEM教学质量堪忧
        三、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上升进程
    第二节 政府主导的STEM教育政策建设
        一、大力度财政拨款为STEM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二、STEM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三、以竞争性拨款项目调动各方STEM教育参与热情
        四、立法以昭示发展STEM教育的国家意志
    第三节 政府引领下STEM教育多主体发展合力形成
        一、联邦主导下民间组织的STEM教育推动路径
        二、“多元主体”STEM教育改革模式形成
    第四节 制度化推进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为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而发展的STEM教育
        二、STEM教育价值唤醒研究的热潮
        三、趋向多元的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六章 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
    第一节 STEM教育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一、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升级带来STEM劳动力需求倍增
        二、STEM教育实施出现形式主义危机
        三、功利主义反噬STEM劳动力培养效率
    第二节 迈向标准化的STEM课程建设
        一、横纵衔接的STEM课程体系
        二、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
        三、内容性与表现性一致的STEM课程实施标准
    第三节 标准化课程建设阶段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课程专家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纳入人文学科提升STEM教育育人价值
        三、强化问责保障STEM教育发展质量
        四、层次分明的课程实施体系实现STEM教育有效落地
第七章 STEM教育发展机制及其启示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机制解析
        一、从外力推进到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
        二、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
        三、由多元走向统一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二节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STEM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槃: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 ——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初中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概述
    第一节 历史教材“二次开发”概述
        一、历史教材的内涵
        二、教材“二次开发”的内涵
    第二节 在初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中凸显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学生层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师层面:有利于提髙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三、课程层面:有利于进一步实施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开发
        四、教学层面:有利于促进教师有效教学,提升课堂质量
第二章 核心素养在教材“二次开发”中运用的现状透析
    第一节 核心素养在教材“二次开发”中运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二、个别访谈与分析
        三、课堂观摩与点评
    第二节 基于现状调查后的问题总结
        一、教师自身因素
        二、学生的因素
        三、其它方面的因素
第三章 核心素养下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学建议与示例
    第一节 核心素养下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学建议
        一、关注教师发展
        二、关注学生成长
        三、加强校园历史文化建设
    第二节 核心素养下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学示例
        一、《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10)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中历史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及培养意义
    一、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概念
        (一)批判的含义
        (二)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三)历史思维
        (四)历史批判性思维
    二、高中历史课堂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三、高中历史课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进步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有利于推动历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第三章 高中历史课堂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
        (二)教师访谈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原则及策略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二)个性化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打开思维空间
        (二)运用史料教学,增加思维尺度
        (三)合作探究学习,促进思维成长
    三、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历史批判性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二)转变传统历史课堂的教学观念
        (三)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四)创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批判性思维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二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访谈提纲(教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 张子涵.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2]翻转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杜云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浅析历史学科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的培养[D]. 谭论.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4]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5]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 周婧景. 复旦大学, 2013(03)
  • [6]历史课程资源整合视野下的高中主题教学研究 ——以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为例[D]. 崔贝贝.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7]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D]. 杜文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9]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 ——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D]. 冯窈. 扬州大学, 2019(02)
  • [10]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D]. 刘艳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