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矽肺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盛野[1](2021)在《慢性肺病中医康复实践框架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查阅慢性肺病(CLD)、肺康复(PR)以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文献,应用文献整理与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归纳CLD中医康复的相关组成要素,初步探讨CLD中医康复实践框架,以期为中医PR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整理与数据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CLD、PR以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等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探析中医康复应用于CLD的相关诊疗信息,并将以上信息录入Excel表格,利用频次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内在规律,依据相关文献、指南和个人经验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归纳CLD中医康复实践框架的相关组成要素,初步探讨出CLD中医康复的实践框架。结果:根据文献研究结果,纳入346篇相关文献,建立Excel表归纳整理了CLD中医康复的9类组成要素。其中包含9类相关成员(患者、家属、康复治疗师、临床医师、护师、药剂师、心理医师、社会志愿者以及领导组织)、2大类、10小类康复干预疗法(内治干预疗法、外治干预疗法)(中药制剂内服、饮食药膳、中医药液雾化、中药外治、运动训练、呼吸导引、推拿、刮痧、拔罐以及中医情志调理)、4项基本原则(标准化与个体化、信息系统化、整体观与辨证化以及预防前瞻化)、专业人员素养、资源配置、服务方式、平台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以及CLD中医康复实践框架的4个有序化阶段(诊疗信息收集阶段、诊疗信息评估阶段、康复干预阶段以及跟踪回访阶段)。结论:本研究在整理CLD、PR以及相关国家政策法规文献基础上,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初步探讨出了CLD中医康复实践框架。CLD中医康复实践框架内包含丰富的组成要素:CLD中医康复基本原则、康复相关成员、专业人员素养、康复干预疗法、相关政策法规、康复资源配置、康复平台建设、诊疗服务方式以及有序化康复流程。
满君[2](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吴希玲[3](2021)在《火针联合自拟活血除湿汤治疗淤积性皮炎(湿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淤积性皮炎是静脉曲张综合征中比较常见的皮肤表现之一。本病的病程长,且好发于下肢,可表现为水疱、渗液、糜烂等多种急性皮损,以及干燥、脱屑、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各类慢性皮损,更甚者亦可因外伤或感染而形成难治性溃疡,中医又称臁疮。目前中医对于淤积性皮炎的研究较少,治疗的方法也较少,大多数是以中药的内服和外用为主,加用火针疗法治疗的研究不多,疗效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由于本病缠绵难愈,对于患者的生活起居影响较大,并且并发症也比较多,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痛苦,所以更加需要我们继续挖掘更多,更有效,更便民的治疗方法。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火针联合口服自拟活血除湿汤治疗淤积性皮炎的疗效与单纯使用火针的治疗效果,对比各项数据得出结论,以寻求最优的治疗手段。方法:通过收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就诊的淤积性皮炎患者共64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火针联合自拟活血除湿汤组及火针组。对64例淤积性皮炎受试者建立统一的临床观察病历,每14天复诊1次,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包括了性别、年龄、职业、病程、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饮食、睡眠、二便等),并记录两组的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表(VCSS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改良EASI评分)、瘙痒评分。在研究过程中,第1次访视(0天,研究开始)、第2次访视(14±2天,治疗2周)、第3次访视(28±2天,治疗4周)时对受试者进行靶皮损部位拍照、舌苔拍照、记录CRF表数据、各项评分,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治疗组、对照组的组间比较,最后通过统计学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结果:治疗组在受试者的临床症状、瘙痒程度、皮损及静脉严重程度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疗效对比结果是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0.63%。两组疗效结果对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火针联合自拟活血除湿汤治疗淤积性皮炎安全有效,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适合临床推广。此次研究中,因局限于研究者的时间、经费以及自身水平有限,且调查统计数量较少,患者来源比较单一,疗效的评分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和不足。并且由于研究对象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感知阈等的不同,也会导致评分结果的偏差。另一方面受试者后期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临床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大,对于治疗后的护理不够重视,需要普及卫生知识的教育。目前临床对于火针疗法的研究尚较欠缺,对于火针的作用机制及疗效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韩春娟[4](2021)在《浅谈蛤蚧定喘丸治疗矽肺的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蛤蚧定喘丸联合多索茶碱片治疗矽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长期住院的60例职业病矽肺患者,随机单盲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口服多索茶碱片常规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蛤蚧定喘丸(水蜜丸)6g/次,2次/d;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咳、痰、喘等主要症状;同时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肺功能检查来判断临床治疗效果。60例患者经临床治疗,病情得到不同程度改善,B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A组总有效率为83.3%,有显着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蛤蚧定喘丸联合多索茶碱片中西医结合治疗矽肺咳、痰、喘,治疗效果显着,用药安全,基层职业病防治机构可借鉴应用。
沈春锋[5](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中的可行性,并就如何规范性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的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及处方分析等进行探索,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树立示范。2探讨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科学内涵及临床可操作性,深化对申春悌教授临界辨证诊治法的认识。3对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研究,进一步诠释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临证思辨特点。方法:1文献调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以及真实世界研究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关系进行综述,为真实世界下开展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2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学术内涵:对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学术思想的内涵进行整理,并对其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具体操作等进行阐述。3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实践:在临界辨证诊治理论指导下,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研究,包括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的一致性研究和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通过对不同医师运用“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评价,对申春悌教授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可操作性进行验证;通过对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诠释申春悌教授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4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名老中医经验提供思路。结果: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表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比较符合中医临床的特点,能较好的展现真实状态下名老中医的诊疗特色,体现名老中医诊治过程中个体化和群体化诊疗特点。2“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核心思想在于:首辨疾病的基础证(基本信息),然后根据不同的特异性指标(症状),予以证型分“类”(型);具体到疾病时又要根据疾病的邪正关系及发展态势,遵循治基础证(病)、治型(证候分类)以及基础证和型共治(病证型同治)三原则,基础证有其对应的基础方,不同的“型”亦有相应的基础方,当基础证与型共同存在时,需二者兼顾。基于上述认识,目前已初步整理申春悌教授24个肺系病常见证候的临界辨证规范。3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实践: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该辨证方法在四诊信息辨别、诊断结果以及不同医院间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显示,导师治疗慢支急性加重期的核心处方为:炙麻黄、杏仁、黄芩、紫苏子、莱菔子、浙贝母、前胡、炙紫菀。4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共获得有效活性成分95个,参与调控慢性支气管炎靶点基因71个;通过靶点基因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模块识别,筛选出该方干预慢支靶点网络的关键基因包括EGFR、VEGFA、IL-6、CASP3、MYC等,识别得到的3个靶点模块涵盖了度数排名前10位的关键靶点;对关键基因及靶点模块的G0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其功能主要包括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参与炎症调控、免疫调节以及改善气道重塑和减少气道黏液分泌等,其作用通路主要涉及MAPK、PI3K-Akt、HIF-1、TNF信号通路等。结论:1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为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行路径,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是可行且值得推广的。2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研究表明,临界辨证诊治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可操作性;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能改善患者咳嗽、咯痰及气喘主要症状,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该诊治方法体现了申春悌教授“辨证准确、标本分治、方证相应”的思辨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创新方法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及推广应用。
冯丽莉[6](2020)在《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矽肺患者满意度及护理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在对老年矽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患者护理效果与满意度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入院进行治疗的老年矽肺患者中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记录与比较。结果研究数据显示,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医疗知识掌握效果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时,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研究组的总满意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对比数据差异,均P <0.05。结论在临床上对老年矽肺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通过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有利于实现患者护理效果的优化,对于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进行大力推广与普及。
周敏华,刘忠达,杨晓明,季兴祖,潘铨[7](2020)在《中医治疗矽肺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矽肺又称为硅肺,是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SiO2)粉尘导致的一种严重的肺纤维化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像学表现以肺部弥漫性结节、纤维化为主[1]。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集中在西药(如糖皮质激素、克矽平、磷酸喹哌、磷酸羟基喹哌、粉防己碱等)及支气管灌洗术、肺移植、骨髓干细胞等。矽肺是尘肺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2]。到目前为止,对于矽肺的治疗尚无特效药。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矽肺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1矽肺的病因病机
吴丽娟[8](2020)在《大黄?虫丸基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矽肺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职业病,尽管各国不断在改进预防矽肺的方法,但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中低收入国家,每年仍然有大量的新发病例。二氧化硅(Si O2)在肺组织中的沉积是矽肺的主要致病原因。Si O2进入肺部后所引起的肺纤维化病变是不可逆的,患者因此而导致肺功能逐渐下降乃至衰竭。迄今国内外均没有针对矽肺纤维化特殊的治疗药物和措施。因此,研究矽肺的发病机制,进行中医药的相关探索,为治疗矽肺另辟蹊径非常重要。大黄?虫丸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我们的前期预实验表明,它对于小鼠矽肺纤维化有改善作用。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由TGF-β1/Smad信号通路入手,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大黄?虫丸治疗矽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小鼠矽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方案的确定将80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暴露气管注射组、气管插管组、鼻腔滴入组和静式染毒组,共5组,每组16只,其中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第1-4组一次性造模后第40天,第5组连续造模40天,比较各组小鼠体重、肺脏系数、存活率、肺组织病理情况,综合确定实验造模方案。第二部分: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小鼠共108只,其中90只用静式染毒法造模40天后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汉防己甲素组、大黄?虫丸高、中、低剂量组5组,每组18只。不染毒小鼠18只为正常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按照临床大黄?虫丸成人等效剂量的1倍、1.5倍和3倍剂量灌胃给药,一日一次。汉防己甲素按照临床成人等效剂量一天一次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次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给药后14、21、28天每组各处死6只小鼠,计算肺脏系数,取血清检测TNF-α、IL-6、IL-1β、HYP的含量,并用HE、Masson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黄?虫丸对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TGF-β1、α-SMA、Smad2、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用RT-PCR法检测大黄?虫丸对TGF-β1/Smad通路相关基因(TGF-β1m RNA、Smad2m RNA、Smad3m RNA、Smad7m RNA)表达的影响。第三部分:大黄?虫丸对Si O2诱导的矽肺纤维化体外细胞模型作用机制研究用Si O2诱导MH-S细胞构建矽肺纤维化细胞模型,提取大黄?虫丸大鼠含药血清,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中主要药理成分,再用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干预,观察细胞形态,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TNF-α、IL-6、IL-1β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含药血清对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TGF-β1、α-SMA、Smad2、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以上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将静式染毒法作为本实验的造模方法1 各组一般情况正常对照组一般情况正常。各造模组小鼠后期体重增长缓慢,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皮毛稀疏缺乏光泽,污秽粘连。静式染毒组小鼠时有挠鼻现象,可见鼻尖、嘴唇暗紫。2各组存活率及肺脏系数比较正常对照组为100%,暴露气管注射组为62.5%、气管插管组为87.5%,鼻腔滴入组为93.8%,静式染毒组为100%,静式染毒组明显高于其余三组。各模型组小鼠肺脏系数与正常组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各组肺组织病理结果肺组织HE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肺泡结构正常。各造模组均可见部分肺泡腔萎陷,局部肺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胞核固缩。其中,暴露气管注射组、气管插管组及静式染毒组肺间质不同程度的增厚,伴纤维组织增生和新生上皮细胞增生,炎细胞浸润,主要为圆形深染的淋巴细胞。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肺组织形态无明显改变。四个模型组小鼠肺泡结构破坏,肺泡间隔增宽,肺野内见大量密集的弥漫性蓝色胶原纤维增生,呈片状或束状分布。4本部分实验结论综上,暴露气管注射法、气管插管法、静式染毒法三种方式皆可以成功复制小鼠矽肺弥漫性纤维化模型,鼻腔滴入法相对成功率低,这可能是因为小鼠经鼻滴最终进入食道而未进入呼吸道所致。综合造模方法和真实疾病形成的拟合程度、成功率、存活率等相关因素,实验选取静式染毒法作为造模方法。第二部分:大黄?虫丸能够通过调控TGF-β1/Smad通路抑制小鼠矽肺模型的肺纤维化进程1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结果造模期间,正常组小鼠一般情况状态良好。模型组小鼠精神逐渐萎靡,时有挠鼻现象,活动减少,体重增加不明显,皮毛稀疏缺乏光泽,污秽粘连,鼻尖、嘴唇较正常组偏暗,部分尾部可见散在紫色血丝。给药后大黄?虫丸高剂量组精神状态良好,接近正常组,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情况有改善,低剂量组总体情况不如高、中组,但优于模型组。2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肺脏系数的影响结果肺脏系数: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在给药14天后,可见大黄?虫丸高剂量组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21天后,大黄?虫丸高、中剂量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28天后,高、中、低组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3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病理染色的影响结果肺组织病理结果:HE染色:正常对照组肺泡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组织充血,肺泡的萎陷、融合,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胞核固缩。不同程度的肺泡间隔增厚,纤维组织增生或上皮细胞增生;以及局部淋巴细胞浸润。大黄?虫丸高剂量组肺组织形态结构改善明显,最接近正常组。Masson染色: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的蓝染胶原沉积;模型组可见弥漫性蓝染的胶原纤维,肺泡壁厚薄不一;大黄?虫丸治疗后,不同程度地减少了肺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其中以大黄?虫丸高剂量(1.170 g/kg)改变最为明显,蓝染颜色明显变浅,面积也明显减少。两种染色方法都说明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对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4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中HYP、TNF-α、IL-6、IL-1β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14天时,大黄?虫丸高、中剂量组HYP、TNF-α、IL-6、IL-1β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低剂量组TNF-α、IL-6也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21天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HYP、TNF-α、IL-6、IL-1β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中剂量组HYP、IL-6、IL-1β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低剂量组IL-1β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28天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HYP、TNF-α、IL-6、IL-1β含量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中剂量组的IL-1β也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5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TGF-β1、α-SMA、Smad2、Smad3蛋白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显着增加(P<0.01),Smad7显着降低(P<0.01)。14天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TGF-β1、α-SMA、Smad2、Smad3的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Smad7显着增加(P<0.01)。大黄?虫丸中剂量组Smad2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α-SMA、Smad3较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7显着增加(P<0.01)。低剂量组Smad2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Smad7显着增加(P<0.01)。21天时,除低剂量组的Smad2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大黄?虫丸高、中、低剂量组的TGF-β1、α-SMA、Smad2、Smad3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Smad7显着增加(P<0.01)。28天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TGF-β1、α-SMA、Smad2、Smad3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Smad7明显增加,其中TGF-β1、Smad2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个指标差异均显着(P<0.01)。大黄?虫丸中、低剂量组Smad3的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Smad7显着增加(P<0.01)。6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TGF-β1/Smad通路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模型组Smad2m RNA在14天、21天,Smad3m RNA在14天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7m RNA在21天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段模型组TGF-β1m RNA、Smad2m RNA、Smad3m 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Smad7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14天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Smad2m RNA、Smad3m RNA降低(P<0.05),TGF-β1m RNA降低(P<0.01),Smad7m RNA升高(P<0.01)。中、低剂量组TGF-β1m RNA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Smad7m RNA显着升高(P<0.01)。中剂量Smad2m RNA较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天时,高剂量组TGF-β1m RNA、Smad3m 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Smad2m RNA表达比模型组低(P<0.05),Smad7m RNA表达比模型组高(P<0.05)。中、低剂量组TGF-β1m RNA、Smad3m RNA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28天时,大黄?虫丸高、中、低剂量组TGF-β1m RNA、Smad2m RNA、Smad3m RNA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Smad7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样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第三部分:大黄?虫丸含药血清能够通过调控TGF-β1/Smad通路抑制体外细胞的纤维化水平1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对Si O2诱导的MH-S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经过Si O2混悬液刺激细胞后,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大黄?虫丸不同浓度干预后,细胞活力均高于模型对照组,且呈浓度依赖性。2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对Si O2诱导的MH-S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细胞上清TNF-α、IL-6、IL-1β的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大黄?虫丸含药血清15%组及含药血清10%组的IL-6含量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含药血清15%组的TNF-α及IL-1β含量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药血清10%组的TNF-α含量低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对Si O2诱导的MH-S细胞系TGF-β1/Smad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Western-Blot结果:模型对照组TGF-β1、α-SMA、Smad2、Smad3蛋白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mad7表达相反,模型对照组低于正常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虫丸含药血清15%组的TGF-β1、α-SMA、Smad2、Smad3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Smad7蛋白表达相反,高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药血清10%组的TGF-β1、α-SMA、Smad2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含药血清5%组α-SMA蛋白表达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TGF-β1、Smad2的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免疫荧光结果:从细胞免疫荧光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对照组TGF-β1、α-SMA、Smad2、Smad3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average optical,AO),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mad7表达的AO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加入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后,15%含药血清组的TGF-β1、α-SMA、Smad2、Smad3的AO值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Smad7的AO值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10%含药血清组TGF-β1、α-SMA、Smad2、Smad3的AO值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Smad7表达的AO值高于模型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含药血清组α-SMA、Smad2的AO值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TGF-β1、Smad3的AO值低于模型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7表达的AO值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说明大黄?虫丸能够明显降低TGF-β1、α-SMA、Smad2、Smad3的AO值,同时增强Smad7的AO值,尤其是15%含药血清组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同Western-Blot相一致。研究结论1、通过造模实验研究,显示暴露气管注射法、气管插管法和静式染毒法三种方式皆可以成功复制小鼠矽肺纤维化模型,但是为了减少造模过程中创伤的影响,降低小鼠的死亡率,更加贴合和接近真实矽肺发生的条件,最终选择了静式染毒法作为本课题造模方法。2、从动物实验的肺系数、病理;血清HYP含量、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肺组织α-SMA、TGF-β1、Smad2、Smad3、Smad7蛋白表达;肺组织TGF-β1m RNA、Smad2m RNA、Smad3m RNA、Smad7m RNA表达,证实大黄?虫丸可通过调控TGF-β1/Smad通路抑制小鼠矽肺模型肺纤维化进程,且存在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3、体外细胞实验用大黄?虫丸含药血清干预Si O2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MH-S细胞系,CCK8测试细胞活力,同样观察相关炎性因子含量,以及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TGF-β1、α-SMA、Smad2、Smad3、Smad7蛋白的表达,结论同动物实验一致,证明大黄?虫丸在体外细胞水平也可以通过调控TGF-β1/Smad通路抑制肺纤维化,且存在浓度依赖性。
陆清怡[9](2020)在《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RA的病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小关节炎症部位,分泌多种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蛋白水解酶并生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延缓了炎症反应的消退,最终导致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NETs及其成分的释放可能导致周围组织损伤,并促进瓜氨酸化自身抗原的产生,打破免疫耐受。因此,中性粒细胞可以考虑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又一靶点进行研究。RA临床治疗药物主要是传统改变病情抗风湿药(convention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cDMARDs),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和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价格昂贵的生物制剂应用相对较少。中药制剂研究应用较多。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是中药汉防己中的重要生物碱,在恶性肿瘤和器官纤维化中研究较多,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分别表明汉防己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和动物模型有改善症状作用,但汉防己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中的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仍缺乏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佐剂诱导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检测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功能的影响,为汉防己甲素作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有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建立佐剂诱导关节炎模型,评价汉防己甲素对模型小鼠的作用:取材小鼠踝关节,对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进行组织病理观察;使用CBA(Cytometric Beads Array)试剂盒流式检测小鼠主要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2)检测汉防己甲素对模型小鼠关节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活性的影响:用间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踝关节局部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 4(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PAD4)的表达情况。(3)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的作用。(4)用Transwell跨膜迁移实验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分子诱导下体外迁移的作用,用小鼠气囊炎实验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LPS诱导下体内迁移的作用。(5)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检测汉防己甲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6)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观察汉防己甲素对NETs形成的作用。(7)用转录组测序检测LPS对中性粒细胞刺激2 h后对基因和通路的调控作用,比较LPS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调控差异。(8)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流式磁珠分析检测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后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IL-2,IL-4,IL-6,IL-10 和 IL-17A 等水平。(9)用转录组测序检测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的转录调控并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AA小鼠的症状:模型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踝关节直径增长。腹腔注射汉防己甲素的治疗组小鼠关节炎评分和踝关节直径则显着下降(p<0.01)。(2)汉防己甲素可以改善AA小鼠踝关节局部病理变化:AA模型组小鼠踝关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出现典型的关节病变和炎症表现。汉防己甲素治疗组小鼠的关节病理变化则得到改善。(3)汉防己甲素减少AA小鼠血清中主要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小鼠TNF-α和IL-6显着升高(p<0.01)。经汉防己甲素干预后,AA小鼠IL-6含量显着降低(p<0.05)。(4)汉防己甲素改变小鼠踝关节局部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性: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模型组踝关节中MPO与正常组相比增多,汉防己甲素治疗组MPO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则减少,说明中性粒细胞局部浸润减少。PAD4的表达趋势与MPO相似,说明局部中性粒细胞活性改变。(5)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IL-1β和IL-6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TNF-α,IL-1β和IL-6的基因转录表达水平。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IL-1β、IL-6的表达均呈有一定程度的抑制(p<0.01)。用ELISA法检测2 h和4 h的细胞上清,发现汉防己甲素在2h和4h对IL-6均有抑制作用(p<0.01),仅在2h对IL-1β有抑制作用(p<0.05)。(6)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iNOS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了汉防己甲素对经LPS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中iNOS蛋白的表达。我们发现,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iNOS蛋白的表达被抑制。并且随着汉防己甲素浓度的升高,iNOS抑制越显着。(7)汉防己甲素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局部的迁移:Transwell实验表明,汉防己甲素显着抑制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体外迁移(p<0.01)。小鼠气囊炎实验中,LPS组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量较PBS组显着增多(p<0.01),汉防己甲素处理后中性粒细胞数量与LPS刺激组相比则显着减少(p<0.01)。(8)汉防己甲素逆转炎症状态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延迟:流式细胞分析表明汉防己甲素可以逆转LPS引起的凋亡延迟(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Bax,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的表达量增加。同时汉防己甲素可以使Bcl-2表达减少。(9)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NETs的形成: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PMA刺激组相比,汉防己甲素可以显着减少中性粒细胞细胞核的增大、染色体的溢出以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释放。(10)LPS引起中性粒细胞的转录组差异:通过转录组测序并分析,设定“差异倍数>2”和“校正p值<0.05”为差异标准,LPS刺激后,上调基因1158条,下调基因1021条。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LPS组与空白对照组在表达模式上可以完全分开。差异基因可以在KEGG数据库中富集到肿瘤坏死因子,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将差异基因与LPS刺激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后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比较(差异标准一致),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同上调386个基因,富集到肿瘤坏死因子通路、癌症通路、代谢通路等,共同下调303个基因,富集到代谢通路、癌症通路、疱疹病毒感染通路等。(11)LPS对中性粒细胞细胞上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对细胞上清使用CBA和ELISA进行检测后,发现LPS刺激2 h,可以显着升高TNF-α,IL-1β,IL-10和IL-6的含量(p<0.01),IL-2,IL-4,IFN-γ 和 IL-17A 无显着差异。LPS 刺激 4 h 可以显着升高 TNF-α,IL-6 和 IL-10 的含量(p<0.01)。(12)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的中性粒细胞的转录组有有限的调控作用:汉防己甲素可以上调268个基因,下调426个基因。(13)汉防己甲素抑制LPS引起的JNK蛋白表达升高和磷酸化:对细胞蛋白进行WB分析,LPS刺激引起的JNK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汉防己甲素可以减少JNK蛋白磷酸化水平。研究结论:(1)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小鼠AA模型的症状,可能原因是汉防己甲素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的释放和相关蛋白(NE和PAD4)的表达。(2)汉防己甲素可以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IL-1β、IL-6、iNOS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3)汉防己甲素可以逆转炎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延迟。(4)汉防己甲素可以抑制NETS的形成。(5)LPS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差异的基因表达。(6)汉防己甲素对LPS诱导后的中性粒细胞转录水平的调控复杂而有限。综上所述,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关节症状,改善病理表现并对局部的中性粒细胞有调节作用,且汉防己甲素可以调控体外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这说明汉防己甲素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可能是其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靶点之一。
李小兰[10](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矽肺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矽肺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肺病中医康复实践框架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康复科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 |
3 病机 |
4 中医药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
4 诊断 |
5 治疗 |
6 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
3 三焦辨证 |
4 小结 |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
4 治疗原则 |
5 小结 |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
3 通化方的由来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
病例报告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火针联合自拟活血除湿汤治疗淤积性皮炎(湿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的记载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4. 中医内外结合治疗 |
综述二 西医研究进展 |
1. 淤积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研究 |
2. 辅助检查 |
3. 西医对于淤积性皮炎治疗方法的研究 |
3.1 介入治疗 |
3.2 药物治疗 |
3.3 物理治疗 |
3.4 手术治疗 |
3.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病例来源 |
2.2 基础检查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剔除标准 |
7. 主要研究方法 |
7.1 研究药物 |
7.2 治疗方法 |
8. 观测指标 |
8.1 疗效观察指标 |
8.2 安全指标 |
8.3 疗效判定标准 |
9. 观察方法 |
10. 评分标准 |
10.1 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表(VCSS评分) |
10.2 改良的EASI评分 |
10.2.1 皮损面积的评分 |
10.2.2 皮损严重程度的评分 |
10.3 痉痒症状评分 |
10.4 疾病评分 |
10.5 治疗效果 |
11.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受试者基本情况数据对比结果 |
1.1 两组受试者性别对比(见表1、图1) |
1.2 两组受试者年龄对比(见表2、图2、3) |
1.3 两组受试者病程对比(见表3、图4) |
2. 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组数据对比结果 |
2.1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图5) |
2.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VCSS评分对比(见表5) |
2.3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改良EASI评分比较(见表6) |
2.4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瘙痒症状评分比较(见表7) |
2.5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疾病评分比较(见表8) |
3. 用药安全指标结果 |
讨论 |
1. 活血除湿汤治疗淤积性皮炎的原理 |
1.1 活血除湿汤治疗淤积性皮炎的作用原理 |
1.2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2. 火针对于淤积性皮炎治疗的基本原理 |
3. 中医治疗淤积性皮炎的优势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浅谈蛤蚧定喘丸治疗矽肺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实验完成率 |
2.2 临床疗效比较 |
2.3 肺通气功能及血氧饱和度比较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5)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真实世界研究及其在中医药领域应用 |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
1.2 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与质量控制 |
1.3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4 真实世界研究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 |
2 慢性支气管炎文献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3 孟河医派治疗咳喘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学术内涵 |
1 和徐迪华教授共创中医证“临界状态”理论 |
2 申春悌教授建立“临界辨证”方法 |
2.1 基础证 |
2.2 临界证(型) |
2.3 典型证(型) |
2.4 跨界证(型) |
3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 |
3.1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内涵 |
3.2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的研究方法 |
3.3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的具体操作 |
3.4 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临界辨证诊断一致性研究 |
1 慢性支气管炎四诊信息采集 |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1 数据处理 |
2.2 统计分析 |
2.3 一致性评价指标 |
2.4 一致性程度判断标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四诊信息辨别的一致性评价 |
3.3 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
4 四诊信息程度和多中心一致性评价 |
5 四诊信息潜在类别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临诊真实世界数据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制定病例报告表(CRF表) |
1.3 四诊信息量化 |
1.4 疗效评价 |
1.5 数据管理 |
2 研究结果 |
2.1 病例访视信息 |
2.2 基本信息统计描述 |
2.3 临床疗效 |
2.4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 |
3 词频分析法 |
3.1 随访分析 |
3.2 药物关联分析 |
4 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诊经验 |
4.1 辨证精准,善抓疾病内在本质 |
4.2 标本分治,把握证候发展规律 |
4.3 方证相应,传承孟河医派特色 |
5 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肺系病常见证候的临界辨证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跟师医案实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矽肺患者满意度及护理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医疗常识了解程度比较: |
2.2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2.3 研究对象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7)中医治疗矽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矽肺的病因病机 |
2 矽肺的中医药治疗 |
2.1 扶正类中药 |
2.2 化痰类中药 |
2.3 祛瘀类中药 |
2.4 清热解毒类中药 |
2.5 其他类中药(特效药) |
2.6 中医适宜技术 |
3 小结与展望 |
(8)大黄?虫丸基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矽肺流行病学 |
2 矽肺发病机制简述 |
3 TGF-β1/Smad信号通路及其在矽肺纤维化发病中的重要性 |
4 中医对矽肺的认识 |
5 大黄?虫丸的简述 |
6 本实验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小鼠矽肺纤维化模型造模方案的确定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其他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前准备 |
2.2 四种造模方法 |
2.2.1 暴露气管注射法 |
2.2.2 气管插管法 |
2.2.3 鼻腔滴入法 |
2.2.4 静式染毒法 |
2.3 取材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小鼠一般情况及肺组织形态学 |
3.2 小鼠存活率 |
3.3 体重及肺脏系数 |
3.4 小鼠肺组织HE和 Masson染色结果 |
4 第一部分实验结论 |
第二部分 :大黄?虫丸对矽肺纤维化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2 动物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 |
2.2 大黄?虫丸药液制备 |
2.3 动物给药干预 |
2.4 动物标本采集及处理 |
2.5 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HYP、TNF-α、IL-6、IL-1β的含量 |
2.6 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及HE、Masson染色操作方法 |
2.7 Western-Blot操作方法 |
2.7.1 实验仪器 |
2.7.2 化学试剂 |
2.7.3 抗体 |
2.7.4 相关试剂的配制 |
2.7.5 具体实验步骤 |
2.7.6 实验结果 |
2.8 实时定量PCR操作方法 |
2.8.1 实验仪器 |
2.8.2 化学试剂及耗材 |
2.8.3 具体实验步骤 |
3 动物实验结果 |
3.1 小鼠一般情况 |
3.2 肺脏系数 |
3.3 小鼠肺组织病理结果 |
3.4 Elisa法检测HYP、TNF-α、IL-6、IL-1β结果 |
3.5 Western-Blot法检测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3.6 RT-PCR法检测TGF-β1/Smad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
4 动物实验小结 |
第三部分 :大黄?虫丸对SiO2诱导的矽肺纤维化细胞模型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方法 |
1.1 含药血清的制备 |
1.2 串联质谱法检测含药血清中三种主要指标成分 |
1.2.1 仪器与试剂 |
1.2.2 方法 |
1.2.2.1 样品制备 |
1.2.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1.2.2.3 分析条件 |
1.2.3 样品测定结果 |
1.2.4 讨论 |
1.3 细胞培养 |
1.3.1 实验材料 |
1.3.1.1 实验细胞 |
1.3.1.2 主要仪器 |
1.3.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3.2 细胞复苏 |
1.3.3 细胞培养 |
1.3.4 细胞传代 |
1.3.5 细胞计数 |
1.3.6 细胞冻存 |
1.3.7 细胞模型建立 |
1.3.8 分组及给药 |
1.3.9 CCK8检测细胞活性 |
1.3.10 Elisa检测方法 |
1.3.11 Western-Blot操作方法 |
1.3.12 细胞免疫荧光操作方法 |
2 细胞实验结果 |
2.1 细胞一般情况 |
2.2 CCK8检测细胞活性 |
2.3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TNF-α、IL-6、IL-1β结果 |
2.4 Western-Blot检测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2.5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3 细胞实验小结 |
第四部分 :总结与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评价 |
2 阳性药物的选择 |
3 各实验指标的结果分析 |
3.1 小鼠肺脏系数的分析 |
3.2 HYP、TNF-α、IL-6、IL-1β结果分析 |
3.3 TGF-β1/Smad通路相关蛋白及基因结果分析 |
3.4 大黄?虫丸治疗作用与时间、剂量的关系 |
4 中医对矽肺的辨证治疗 |
4.1 矽肺的中医病名 |
4.2 矽肺的中医病机分析 |
5 大黄?虫丸方解及作用机制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创新点 |
第七部分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大黄?虫丸的现代临床运用及治疗多脏器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大黄?虫丸的方源及古代文献研究 |
2 大黄?虫丸方义分析 |
3 大黄?虫丸现代临床运用范围 |
4 大黄?虫丸用于治疗脏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4.1 关于大黄?虫丸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4.2 关于大黄?虫丸治疗肾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
4.3 关于大黄?虫丸治疗其他脏器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 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临床表现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治疗 |
1.4 RA的病理机制 |
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治疗 |
2.3 实验研究 |
3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防己和汉防己甲素的研究进展 |
1 防己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
2 汉防己甲素的临床应用 |
2.1 运动系统 |
2.2 呼吸系统 |
2.3 其他 |
3 汉防己甲素的实验研究 |
3.1 类风湿关节炎 |
3.2 恶性肿瘤 |
3.3 器官纤维化 |
3.4 其他 |
4 总结 |
5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TET对RA小鼠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小鼠AA模型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小鼠关节直径及肿胀程度测定 |
2.4 小鼠踝关节石蜡切片的制作 |
2.5 小鼠踝关节的H&E染色 |
2.6 石蜡切片间接免疫组化 |
2.7 石蜡切片的番红O固绿染色 |
2.8 CBA检测 TNF-α、IFN-γ、IL-6 |
3. 结果 |
3.1 汉防己甲素对AA小鼠踝关节肿胀程度的影响 |
3.2 汉防己甲素对AA小鼠病理的改变 |
3.3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3.4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踝关节MPO、PAD4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TET对中性粒细胞促炎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分离、培养和纯度检测 |
2.2 CCK-8实验 |
2.3 中性粒细胞RNA的提取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5 中性粒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2.6 Western Blot |
2.7 CB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NF-α、IL-6、IL-10的分泌 |
2.8 ELISA检测中性粒细胞IL-1β的分泌 |
2.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2.10 间接免疫荧光 |
2.11 Transwell迁移实验 |
2.12 小鼠气囊炎模型 |
3 结果 |
3.1 腹腔中性粒细胞的纯化 |
3.2 CCK-8检测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活性的影响 |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4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表达iNOS的影响 |
3.6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 |
3.7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
3.8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NETs形成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TET对中性粒细胞转录组学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分离、培养和纯度检测 |
2.2 中性粒细胞RNA的提取 |
2.3 中性粒细胞转录组测序 |
2.4 CB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NF-α、IL-6、IL-10的分泌 |
2.5 ELIS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IL-1β的分泌 |
3 结果 |
3.1 LPS应激后的中性粒细胞RNA测序 |
3.2 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
3.3 汉防己甲素对LPS应激后的中性粒细胞转录组测序 |
3.4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表达JNK的影响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第一节 专着类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第三节 肚腹痛 |
一、肚腹痛概述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第四节 心头痛 |
一、心头痛概述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研究不足 |
四、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矽肺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肺病中医康复实践框架的初步探讨[D]. 盛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火针联合自拟活血除湿汤治疗淤积性皮炎(湿瘀互结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希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浅谈蛤蚧定喘丸治疗矽肺的体会[J]. 韩春娟. 甘肃科技, 2021(07)
- [5]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D]. 沈春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矽肺患者满意度及护理效果的影响[J]. 冯丽莉.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0)
- [7]中医治疗矽肺研究进展[J]. 周敏华,刘忠达,杨晓明,季兴祖,潘铨.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6)
- [8]大黄?虫丸基于TGF-β1/Smad信号通路抑制矽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 吴丽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D]. 陆清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李小兰.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