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猪种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猪种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猪种的形成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兴,陈来华,赵云翔,郭宗义,王楚端,张嘉楠[1](2021)在《国内地方猪品种现状与基因组选择》文中认为丰富的地方猪品种是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物质体现;数千年来在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文化层面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优秀种猪的改良过程中做出过不可或缺的贡献。但随着国外瘦肉型猪在国内市场的普及及推广,国内市场上地方猪数量大幅缩减,部分品种濒临灭绝,地方猪种质资源的地位受到威胁。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相关的畜禽遗传改良政策,支持国内地方猪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护、培育、合理开发利用地方猪,成为增加品种多样性,扩大种群数量的前提。针对国内地方猪的变化,综述了地方猪的品种特点、发展现状、保护与利用和育种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了地方猪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国内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和分子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何雨潼[2](2021)在《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阿坝藏猪是我国高原藏猪中的一个类型,本文对阿坝藏猪的部分种质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阿坝藏猪提纯复壮及科学饲养管理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对阿坝藏猪的生长发育、肥育性能、屠宰等性能及肉质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和研究。(1)生长发育方面:在阿坝藏猪主产区随机抽测388头藏猪(其中公猪116头,母猪272头),分别在2、4、6、8、10、12、14、16、18月龄进行体重和体尺指标的测定。对阿坝藏猪体重生长进行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nffy三种模型拟合,并对体重累积生长及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阿坝藏猪生长发育规律均符合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nffy模型,但存在不同性别间所适用的模型不同。公猪生长发育更符合von Bertalnffy生长模型(R2=0.9914),其生长拐点为6.77月龄,拐点体重15.38 kg;母猪生长发育更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R2=0.9928),生长拐点为8.35月龄,拐点体重24.06 kg;阿坝藏猪生长发育存在性别差异,藏公猪生长拐点月龄早于藏母猪。除6月龄和8月龄外,公猪的体重均低于母猪。阿坝藏公猪体重与体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2=0.965),公猪18月龄内通过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21.5449x0.3307,胸围估算的体重公式为y=20.9619x0.3258;母猪体重与体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2=0.979),阿坝藏母猪18月龄内通过体长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33.5535+0.987x;胸围估算体重的公式为y=21.9716x0.3052。(2)肥育性能方面:选取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3月龄断奶阿坝藏猪12头(其中公猪6头,母猪6头)并去势,按当地传统的放牧+半舍饲饲养方式进行肥育性能测定。即半舍饲饲养6个月(补食为主),再放牧6个月(放牧为主),最后半舍饲3个月(补食为主)直到出栏。结果表明:日增重在肥育的15-18月龄为最高184.25 g,极显着高于其它各阶段(P<0.01),其次为6-9月龄和12-15月龄(P<0.01)分别为111.81 g和110.66 g;料重比以12-15月龄最低为1.11极显着低于15-18月龄、6-9月龄、3-6月龄、9-12月龄;阿坝藏猪全程料重比为2.06:1,普遍低于其它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阿坝藏猪通过传统放牧+半舍饲饲养方式进行育肥具有低料重比,高饲料转化率,低饲养成本优势,15月龄左右完成肥育屠宰可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胴体品质。(3)屠宰性能方面:随机选取育肥至18月龄的6头阿坝藏猪,进行屠宰和相关屠宰指标测定。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引入品种猪屠宰性状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藏猪胴体长为58.075±0.21cm,屠宰率64.97±0.51%,腿臀比28.64±0.55%,瘦肉率40.05±1.12%。阿坝藏猪眼肌面积19.182±0.32 cm2均高于合作藏猪、西藏藏猪(CG)、迪庆藏猪(放牧+补饲组),有一定的产肉潜能,但不占优势;胴体长为58.075±0.21cm较西藏藏猪(CG)、合作猪长;背膘厚3.34±0.23cm较西藏藏猪(CG)、迪庆藏猪要薄,高于外国猪种。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引入外国品种猪的部分内脏器官指数比较,结果表明:阿坝藏猪心脏指数0.36%,肝脏指数1.25%,脾指数0.15%,肺指数1.04%,肾脏指数0.28%,胃指数1.09%,大肠指数3.66%,小肠指数1.04%,阿坝藏猪大肠指数高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具有耐粗饲性特点。(4)肉质品质方面:选用结束肥育、屠宰的5头阿坝藏猪背最长肌部分进行肉质品质测定。结果表明:L*值为43.56、a*值为17.52、b*值为3.6,L*值均低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未出现PSE肉;a*值均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猪肉肉色偏红,b*值低于其他地方品种猪。阿坝藏猪肉质耐贮存,且p H24下降幅度小,滴水损失(1.78%)和剪切力(3.76kg)低于部分地方品种猪,熟肉率(69.58%)均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阿坝藏猪猪肉营养丰富,猪肉营养成分中除水分(64.73%)低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外,粗蛋白(23.89%)﹑肌内脂肪(8.94%)高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阿坝藏猪猪肉中8种氨基酸含量高于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且鲜味氨基酸含量占主要,阿坝藏猪猪肉具鲜美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高,值得推广。

李齐贤,戴宇峰,顾岳清,黄媛,李顺[3](2021)在《对二花脸猪种质特性及其利用的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花脸猪是我国苏、浙、沪太湖猪7个类群中分布最广、数量较多的一个类群。我国已故着名养猪专家张照教授1979年在江苏武进焦溪苗猪集散地调查时称之为焦溪猪,是我国猪种类型间杂交而形成的猪种,因而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又生长在四季常青、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许多同志早期对二花脸猪种质特性做过的大量基础研究工作表明,二花脸猪性成熟早,排卵数多。

姚潮刚[4](2020)在《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和皮下脂肪是猪的两个重要的肉质相关性状。肌内脂肪含量影响p H值、肉色、嫩度、气味等相关肉质性状,而皮下脂肪也与猪肉质性状和经济价值相关联。众所周知,我国地方猪种脂肪沉积能力强于外来引进猪种,其肉质也较好,受到消费者青睐。此外,脂肪沉积受到多基因、信号通路和Lnc RNAs的调控。研究不同猪种脂肪沉积分子机制,为猪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GEO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数据库,并对使用者免费开放。通过对GEO数据库与猪相关的基因芯片和RNA-seq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和再分析,有利于阐明不同猪种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大白猪和我国地方猪种的背最长肌(longissimus dorsi,LD)GEO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筛选出了AMPK、PPAR和脂肪酸代谢三个与猪IMF沉积相关的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检测发现:在大白猪LD中,AMPK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PPAR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氧化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中与脂肪酸分解和氧化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此外,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这些结果说明AMPK、PPAR和脂肪酸代谢通路是导致大白猪LD中IMF含量降低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AMPK,LKB1,Ca MKK2,CPT1A和ACC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大白猪的LD肌肉中,这几个蛋白的表达趋势与相应的基因表达模式一致。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大白猪和我国地方猪种皮下脂肪组织的GEO数据,我们筛选出了核糖体、代谢通路和氧化磷酸化通路。通过q RT-PCR芯片对三个通路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定量,结果发现在大白猪中皮下脂肪组织中,核糖体通路共有11个基因表达上调,代谢通路有5个基因表达上调,氧化磷酸化通路有4个基因表达上调,说明这三个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大白猪皮下脂肪沉积。在本研究中,通过利用RNA-seq数据挖掘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在LD中鉴定出一个与IMF沉积相关的Lnc RNA(NONSUST005598.1),在皮下脂肪组织中鉴定出三个与皮下脂肪沉积相关的Lnc RNAs(NONSUST011681.1、NONSUST018163.1和NONSUST011273.1)。综上所述,本研究以不同猪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信号通路和Lnc RNAs,旨在为以后猪的育种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徐东东[5](2020)在《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枣庄黑盖猪2019年4月28日通过国家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鉴定,关于枣庄黑盖猪种质遗传资源特性的研究和报道较少。为全面了解枣庄黑盖猪的种质特性,研究不同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肉质性状、血液生化指标、肌肉常规化学成分、肌肉抗氧化性能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确定枣庄黑盖猪适宜的上市屠宰体重,及屠宰性能、肉质性状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程度。本研究选择同一批次、体重30kg左右、生长发育良好及健康的枣庄黑盖猪去势公猪90头作为试验猪,在同一营养水平和条件下进行育肥试验,试验猪平均体重分别达到95kg、105kg、115kg时,每个体重组随机选择合乎体重要求的试验猪10头,分批进行屠宰测定。测定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屠宰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的比较:尿素(UREA)含量105kg体重组与115kg体重组差异不显着(P>0.05),与95kg体重组差异显着(P<0.05)。尿素(UREA)含量115kg体重组与95kg体重组差异不显着(P>0.05)。AST(谷草转氨酶)含量11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95kg体重组高16.64%、36.9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2.不同屠宰体重屠宰性能的比较:95115kg阶段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胴体重显着提高(P<0.05);皮厚95kg体重组与115kg体重组差异显着(P<0.05),有升高的趋势;背膘厚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增加,105kg体重组的三点平均背膘厚显着高于95kg体重组(P<0.05),低于115kg体重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眼肌面积11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95kg体重组高16.09%(P<0.05)、19.00%(P<0.05);瘦肉率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9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115kg体重组高9.94%(P<0.05)、12.14%(P<0.05);屠宰率、胴体直长差异不显着(P>0.05)。3.不同屠宰体重肉质性状的比较:115kg体重组的pH1显着高于95kg体重组(P<0.05),高于105kg体重组(P>0.05);其他肉质性状差异均不显着(P>0.05);失水率、拿破率有升高的趋势;滴水损失、烹饪损失和嫩度有降低的趋势。4.不同屠宰体重肉品常规化学成分的比较:干物质、粗蛋白、粗灰分和肌内脂肪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随屠宰体重的增加,肌内脂肪有升高的趋势,115kg体重组分别比105kg体重组、95kg体重组高4.20%、16.31%。5.不同屠宰体重肌肉抗氧化性能的比较: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随屠宰体重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95kg体重组显着高于115kg体重组(P<0.05);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差异不显着(P>0.05)。6.不同屠宰体重肌肉胶原蛋白、肌苷酸、胆固醇含量的比较:肌苷酸含量95kg体重组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105kg体重组高于115kg体重组(P>0.05);三个体重组的总胶原蛋白含量和胆固醇含量均差异不显着(P>0.05)。7.不同屠宰体重氨基酸含量的比较: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缬氨酸(Val)、异亮氨酸(Lle)、脯氨酸(Pro)、苏氨酸(Yhr)和苯丙氨酸(Phe)含量95kg体重组显着高于115kg体重组(P<0.05),高于105kg体重组(P>0.05)。115kg体重组和105kg体重组氨酸(His)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均显着低于95kg体重组(P<0.05)。鲜味氨基酸(DAA)含量95kg体重组比105kg体重组、115kg体重组分别高13.78%(P<0.05)、18.67%(P<0.05);必需氨基酸(EAA)和氨基酸总和(TAA)含量95kg体重组显着高于115kg体重组(P<0.05);总体看,氨基酸含量随屠宰体重增加呈降低趋势。8.血液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部分性状间存在极显着或显着的相关,如谷丙转氨酶(ALT)与肉色、大理石纹、拿破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烹饪损失呈显着负相关(P<0.05);瘦肉率与血清磷(IP)、滴水损失、嫩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宰前体重呈显着负相关(P<0.05);皮厚与三点平均背膘厚、眼肌面积、肌内脂肪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烹饪损失呈显着负相关(P<0.05)等。这种相关关系可作屠宰性能和肉质性状指标的预测,为提前选种选育及性能测定提供了参考。

司莉南[6](2019)在《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老年猪体细胞核移植后的组蛋白修饰》文中研究指明江苏地方猪种种质资源丰富,具有高繁殖力特性。虽然该地区抢救性保种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主要采用活体原位保种方式进行,形式单一,遇到突发疫情不可控,地方猪种的保护压力依然很大。本研究通过沙乌头猪、山猪、苏淮猪和二花脸猪的体细胞采集培养和冻存,分析细胞状态及mTOR抑制剂对老年猪供体细胞的影响,并结合克隆技术,分析不同年龄猪供体细胞的早期克隆胚胎组蛋白甲基化水平,进一步观察克隆胚胎发育效率,初步探讨克隆技术用于地方猪保种工作的可行性。1 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与冻存通过对不同年龄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结果显示,胎儿成纤维细胞生长较快,第1天即有细胞游离,第7天可生长到90%,但老年猪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则较慢,第7天出现较少的细胞游离,第21天可以生长至90%,进行传代或冻存。原代培养的细胞除成纤维细胞外,还存在少量其他细胞,经过两到三次的传代分离纯化,可以获得单一的成纤维细胞系。β-半乳糖苷酶染色后,统计其中阳性比例,并进行SPSS分析。老年(O,≥9岁)细胞阳性比例显着高于青年(M,≤4岁)及胎儿(F,20日龄胚胎)(P<0.05),且其衰老造成的细胞膨大明显,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染色加深,老化细胞比例增加,但青年猪耳成纤维细胞(M)与胎儿成纤维细胞(F)在阳性比例上无明显差异。本试验共培养冻存了 4个品种,31头猪个体的成纤维细胞,同时冻存了部分猪的内脏组织及颗粒细胞等,在细胞水平上对沙乌头、山猪、二花脸、苏淮猪等珍贵的地方猪种进行了保护。2雷帕霉素和Torin1处理对细胞状态的影响对老年猪耳成纤维细胞及胎儿成纤维细胞进行雷帕霉素及Torin1处理,48 h后洗去药物继续培养72 h,采集样品进行LC3蛋白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在老年猪耳成纤维细胞组中,药物处理使LC3蛋白水平显着升高,而胎儿成纤维细胞组中无明显变化。同时,在两组细胞中,药物处理均减少了细胞的数量。β-gal染色分析显示,在老年猪耳成纤维细胞组中,未做药物处理的猪耳成纤维细胞,其老化比例为与雷帕霉素处理和Torin1处理老化细胞比例差异显着(P<0.05),表明雷帕霉素及Torin1处理可以显着减少老年猪耳成纤维细胞的老化细胞比例。但在胎儿成纤维细胞组中,药物处理对老化细胞比例无显着影响。同时,老年猪耳成纤维细胞在形态上也发生变化,衰老导致的细胞膨大表型消失。通过对线粒体膜电位JC-1进行染色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处理增强了老年猪耳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同时线粒体的分布状态也发生了改变。3不同年龄供体克隆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的组蛋白修饰及发育效率本试验选用老年及新生沙乌头猪的猪耳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进行克隆胚胎的构建,同时在细胞及克隆胚胎0 h,12 h,24 h对H3K9me2以及H3K27me3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细胞阶段,这两种组蛋白表达量都较低,且供体年龄对其表达量没有影响,在克隆胚胎发育过程中,两种组蛋白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但不同年龄供体之间无显着差异。但在胚胎发育早期,两组克隆胚胎在细胞核型上有所不同。采用老年猪耳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进行手工克隆,结果显示,克隆胚胎的囊胚率最高为 36.65%,最低为 13.04%,平均值为 27.04%±4.08%。通过对老年猪组织的采集培养,老化水平的改善以及克隆胚胎的构建,初步表明老年猪耳成纤维细胞适宜作为克隆供体,体细胞冻存结合克隆技术为地方猪保种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张衡[7](2019)在《关中黑猪与关苏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关中黑猪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优良、风味佳、杂种优势突出等特征,作为提供高档猪肉的猪种深受市场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但近年来,随着前期的研究发现,由于缺乏系统的选育,目前关中黑猪的繁殖性能等主要经济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苏太猪是以太湖猪为基础培育而成的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种,不仅保持了我国地方猪种高繁殖性能及风味口感佳的特性,而且兼具国外猪种生长速率快、瘦肉率高的优势。因此,苏太猪是生产瘦肉型猪的理想母本。本试验以关中黑猪和关苏猪(以苏太猪为母本与关中黑猪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两组猪的生长发育性能、育肥性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并对肌肉和脂肪组织形态学进行分析,同时检测了real-time qPCR肉质相关基因的表达,旨在对关中黑猪和苏太猪的杂交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生长发育性能对比:关苏猪二月龄时的体长显着高于关中黑猪(P<0.05);关苏猪四月龄时的体重、体长、体高显着高于关中黑猪(P<0.05),胸深极显着高于关中黑猪(P<0.01);关苏猪六月龄时的体重、体高、胸围、腿臀围、胸深显着高于关中黑猪(P<0.05),腹围极显着高于关中黑猪(P<0.01)。综合来看关苏猪育肥期生长发育性能比关中黑猪更具有优势。2、育肥性能对比:关苏猪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均显着优于关中黑猪(P<0.05),生长速度更快,饲料报酬更高。3、胴体性能对比:关苏猪的脂肪率显着低于关中黑猪(P<0.05),瘦肉率有所提高。4、肉质性能对比:(1)关苏猪肌肉的剪切力显着低于关中黑猪(P<0.05),因此关苏猪的肉质较为细嫩。(2)关苏猪肌肉粗蛋白含量高于关中黑猪,其中背最长肌中的粗蛋白含量极显着高于关中黑猪(P<0.01);关苏猪肌内脂肪含量比关中黑猪低,其中半腱肌肌内脂肪含量显着低于关中黑猪(P<0.05)。(3)关苏猪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高于关中黑猪,但是各氨基酸组分间均无显着性差异。(4)关苏猪半腱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高于关中黑猪(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关中黑猪(P<0.05)。(5)关苏猪背最长肌肌纤维面积显着小于关中黑猪(P<0.05);关苏猪的脂肪细胞面积极显着小于关中黑猪(P<0.01),脂肪细胞直径显着小于关中黑猪(P<0.05)。(6)关苏猪背最长肌中与成脂相关的LPL和FAS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关中黑猪(P<0.05);关苏猪半腱肌中与成脂相关的PPARγ、FAS、SCD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关中黑猪(P<0.05);关苏猪皮下脂肪与成脂相关的SCD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关中黑猪(P<0.05)。综上所述,关苏猪的生长性能显着优于关中黑猪,脂肪沉积能力较关中黑猪有显着性降低,肉质营养价值有所提高,但肉质风味不如关中黑猪。

刘志国,王妙,赵鸿雁,朴东日,路殿英,李振军[8](2019)在《中国猪种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猪种布鲁氏菌的基因多态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用经典分型方法对菌株的生物型进行鉴定,分析菌株的地理分布特点;用MLVA-16分型方法对60株猪种布鲁氏菌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在线软件评估分型方法的分辨率和位点的多态性,用BioNumerics 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我国流行的猪种布鲁氏菌主要是猪种生物1型(33株)、2型(3株)和3型菌(24株);分布范围较广,包括广东、广西、内蒙古、北京、吉林、宁夏和西藏等地。MLVA-16分型方法对猪种布鲁氏菌具有极高的分辨力,多态性指数为0.992;Panel1、MLVA-11和Panel 2B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多态性指数分别为0.884、0.916和0.979。60株猪种布鲁氏菌聚为6大类52个基因型,5个共享基因型(GT24,GT25,GT26,GT28,GT29)包括13株布鲁氏菌,各基因型菌株间有潜在的流行病学关联,可能是分别来自相同传染源的暴发流行;另47株布鲁氏菌呈现独特的基因型,表明菌株来自无流行病学关联的零星散发病例。猪种布鲁氏菌的最小生成树表明我国菌株分别与美国、法国和波兰的菌株有完全相同的MLVA-15基因型。【结论】中国猪种布鲁氏菌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并与美国、法国和阿根廷的菌株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我国猪种布病以零星散发为主。

苑洪霞[9](2018)在《LYRM1与LYRM2基因对白洗猪脂肪沉积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贵州优良地方品种白洗猪为研究对象,从杂交育种和分子水平探究猪脂肪沉积的遗传机理,为白洗猪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与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白洗猪为母本,苏太猪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交一代(SBF1代),分别对SBF1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性能进行测定;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候选基因LYRM1、LYRM2、PPARγ、ATGL、FAS的mRNA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成功克隆pEGFP-N3-LYRM1、pEGFP-N3-LYRM2重组质粒并转染进入皮下脂肪前体细胞,从细胞水平检测超表达LYRM1、LYRM2基因对脂肪沉积相关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白洗猪与苏太猪杂交,F1代毛色保持黑色,初产仔数为8.62±0.31头/窝,仔猪初生重为0.98±0.45 kg,SBF1代体长、胸围、腹围从4月龄开始较白洗猪有所提高,10月龄SBF1代体长、胸围、腹围,分别为134.71±3.41 cm、122.98±1.67 cm、145.66±2.34cm,眼肌面积为31.50±3.54 cm2,大理石纹为2.17±0.72,失水率、滴水损失及粗蛋白含提高达差异显着水平(P<0.05),分别为19.31±8.82%、3.69±0.50%、16.35±0.01%;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鲜味氨基酸的含量降低,必需氨基酸含量升高,但皆未达到显着水平。对SBF1代的种质特性研究表明,其生长发育速度提高,但背最长肌蛋白含量有所降低。2.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沉积相关基因LYRM1、LYRM2、PPARγ、FAS、ATGL在白洗猪、苏太猪和SBF1的心、肝、脾、肺、肾、胃、背最长肌及皮下脂肪中的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五个基因表达趋势一致,高表达于脂肪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LYRM1、LYRM2和FAS基因在SBF1代的脂肪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父母本,表明SBF1代的脂肪沉积水平较父母本可能会有所提高。3.成功克隆LYRM1、LYRM2基因的CDS区,构建pEGFP-N3-LYRM1、pEGFP-N3-LYRM2重组质粒;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YRM1基因与NCBI中上传的序列对比,存在2个突变位点,分别为编码的102位氨基酸由丝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119位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谷氨酸;LYRM2基因与NCBI上传的序列比对,第187位碱基G突变为T,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酪氨酸,第198位碱基G突变为A,为同义突变没有引起氨基酸的改变。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LYRM1基因白洗猪与杜洛克的同源性为97.6%,LYRM2基因白洗猪与杜洛克的同源性为97.8%。LYRM1与LYRM2基因编码的蛋白皆为非分泌、亲水性蛋白,无特殊结构域,LYRM1蛋白位于细胞核内,LYRM2蛋白位于线粒体内。4.分离培养获得白洗猪皮下脂肪前体细胞,转染重组质粒pEGFP-N3-LYRM1、pEGFP-N3-LYRM2。结果显示,超表达LYRM1、LYRM2基因可提高甘油三脂的表达水平,不改变细胞凋亡速率,提高脂肪沉积相关基因PPARγ、FAS、ATGL的mRNA表达量,表明超表达LYRM1与LYRM2基因可直接提高甘油三脂的表达水平增加脂肪沉积,提高脂肪沉积相关基因PPARγ、FAS、ATGL的mRNA表达量,间接提高脂肪沉积水平。

潘丽娜[10](2017)在《猪育种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养猪业历史悠久,拥有世界上最多数量与品种的猪。然而现阶段关于猪育种的研究依旧呈现出长期滞后的形势,尚未培育出具备我国特色并可以深入影响国际猪种培育的猪品种。尽管我国属于养猪大国,但并非完全是养猪强国,由于先进的育种技术较为欠缺,而各个地方又不够重视猪种的利用问题,导致对优良品种的猪仍然依靠进口,在引进猪种以后却又无法合理利用其推广育种研究,所以造成了品种退化的恶性循环,浪费了许多优良资源。通

二、我国猪种的形成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猪种的形成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1.1 国内外猪种研究现状
        1.1.1 国外猪种资源的现状
        1.1.2 国内猪种资源的现状
    1.2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对我国猪种产生的影响
        1.2.1 国外猪种的种质特性
        1.2.2 国外猪种对我国猪种的影响
    1.3 我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概况
        1.3.1 我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1.3.2 我国藏猪的现状与特点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研究地基本概况
    3.1 产区自然条件
    3.2 生态环境条件
    3.3 社会经济条件
4.阿坝藏猪生长发育及模型的拟合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体重
        4.2.2 体重与体尺
    4.3 讨论
        4.3.1 阿坝藏猪生长模型的拟合
        4.3.2 阿坝藏猪的生长规律
        4.3.3 体重与体尺各指标相关系数
        4.3.4 阿坝藏猪体重与体尺的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阿坝藏猪(放牧+半舍饲)肥育试验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5.1.2 肥育生长性能测定及指标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育肥期日增重
        5.2.2 育肥期料肉比
    5.3 讨论
        5.3.1 阿坝藏猪肥育性能日增重比较
        5.3.2 阿坝藏猪肥育性能料重比比较
    5.4 本章小结
6.阿坝藏猪屠宰性能测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屠宰测定依据
        6.1.2 主要测定指标及标准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屠宰指标比较
        6.2.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猪种和国外品种猪的内脏器官指数比较
    6.3 讨论
        6.3.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品种猪屠宰性状分析
        6.3.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品种猪的部分内脏器官分析
    6.4 本章小结
7.阿坝藏猪肉质品质测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测定动物
        7.1.2 试验仪器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1.4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肉色比较
        7.2.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猪肉质理化指标比较
        7.2.3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商品猪肉质营养成分比较
        7.2.4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外三元猪猪肉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7.3 讨论
        7.3.1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猪肉肉色比较
        7.3.2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常规肉质性状比较
        7.3.3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国外猪种的猪肉营养含量比较
        7.3.4 阿坝藏猪与其他地方品种猪和商品猪猪肉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7.4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描述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猪的脂肪沉积研究进展
        1.1 猪肉肉质含义
        1.2 肌肉组成及其与肉质关系
        1.3 IMF含量的影响因素
        1.3.1 遗传因素对IMF含量的影响
        1.3.2 性别和年龄对IMF含量的影响
        1.3.3 不同组织部位对IMF含量的影响
        1.3.4 营养水平和饲养环境对IMF含量的影响
        1.3.5 饲养环境对IMF含量的影响
        1.3.6 小结
        1.4 皮下脂肪与猪胴体性状的关系
        1.5 猪的脂肪沉积相关基因与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5.1 脂肪沉积相关基因
        1.5.2 脂肪沉积相关长链非编码RNA
        1.5.3 脂肪沉积相关信号通路
        1.6 我国地方猪种与外来引进猪种概况
        1.6.1 我国地方猪种概况
        1.6.2 我国外来引进猪种概况
        1.6.2 小结
    第2章 GEO公共数据库及其应用
        2.1 GEO公共数据库
        2.2 基因芯片技术的应用
        2.3 RNA-seq技术的应用
        2.4 qRT-PCR array技术及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猪肌内脂肪GEO数据挖掘和基因表达模式鉴定
        1.1 材料
        1.1.1 GEO数据收集
        1.1.2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方法
        1.1.3 动物样本采集
        1.1.4 主要仪器
        1.1.5 主要试剂
        1.1.6 引物的设计
        1.2 方法
        1.2.1 DEGs的获得
        1.2.2 差异基因信号通路和GO富集
        1.2.3 IMF含量测定
        1.2.4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1.2.5 Western blot分析
        1.3 结果
        1.3.1 GEO数据集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1.3.2 GEO数据中DEGs的通路富集
        1.3.3 不同品种猪LD中IMF含量测定
        1.3.4 不同品种猪LD中 AMPK信号通路的验证
        1.3.5 AMPK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6 不同品种猪LD中 PPAR信号通路的验证
        1.3.7 PPAR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8 不同品种猪LD中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的验证
        1.3.9 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q RT-PCR芯片DEGs的 GO分析
        1.3.10 三个信号通路共享基因情况分析
        1.3.11 两个猪种中几个关键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1.4 讨论
        1.4.1 AMPK信号通路
        1.4.2 PPAR信号通路
        1.4.3 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
        1.4.4 不足与展望
        1.5 小结
    第2章 猪皮下脂肪GEO数据挖掘和基因表达模式鉴定
        2.1 材料
        2.1.1 GEO数据收集
        2.1.2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方法
        2.1.3 动物样本采集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1.6 引物的设计
        2.2 方法
        2.2.1 DEGs的获得
        2.2.2 DEGs信号通路富集和PPI网络构建
        2.2.3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2.3 结果
        2.3.1 GEO数据中差异表达分析结果
        2.3.2 GEO数据中DEGs的信号通路富集
        2.3.3 GEO数据中DEGs的 PPI网络
        2.3.4 GEO数据中DEGs的共表达分析
        2.3.4 不同品种猪皮下脂肪组织中q RT-PCR芯片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猪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数据挖掘
        3.1 材料
        3.1.1 GEO数据收集
        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3 动物样本采集
        3.1.4 主要仪器
        3.1.5 主要试剂
        3.1.6 引物的设计
        3.2 方法
        3.2.1 DEGs和差异表达Lnc RNAs分析
        3.2.2 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
        3.2.3 RNA提取和q RT-PCR芯片验证
        3.3 结果
        3.3.1 IMF数据差异表达m RNAs结果
        3.3.2 IMF数据差异表达Lnc RNAs结果
        3.3.3 IMF数据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结果
        3.3.4 皮下脂肪数据差异表达mRNAs结果
        3.3.5 皮下脂肪数据差异表达Lnc RNAs结果
        3.3.6 皮下脂肪数据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结果
        3.3.7 脂肪沉积相关的几个Lnc RNAs的 q RT-PCR检测结果
        3.3.8 脂肪沉积相关Lnc RNAs与人、小鼠的同源比对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5)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世界猪种资源简介
    1.2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
        1.2.1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的分类
        1.2.2 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1.2.2.1 繁殖性能强
        1.2.2.2 抗逆性强
        1.2.2.3 优良的肉质性能
    1.3 肉质性状的研究概况
        1.3.1 肉质性状简介与评定指标
        1.3.2 影响肉质性状的因素
        1.3.3 肉质性状的遗传改良进展
        1.3.4 改善肉质的营养调控研究进展
    1.4 枣庄黑盖猪
        1.4.1 概况
        1.4.2 品种特征和性能
        1.4.2.1 体形外貌特征
        1.4.2.2 体重体尺
        1.4.2.3 生长发育和育肥性能
        1.4.2.4 繁殖性能
        1.4.2.5 胴体性状和肉质特性
        1.4.3 产区环境条件
        1.4.4 品种分布和演变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1.1 试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2.1.2 饲养管理
        2.1.3 试验日粮
    2.2 主要试验仪器和溶液试剂
        2.2.1 主要试验仪器
        2.2.2 主要溶液与试剂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1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2.3.2 屠宰性能的测定
        2.3.3 肉质性状的测定
        2.3.4 肉品常规化学成分的测定
        2.3.5 肌肉抗氧化性能的测定
        2.3.6 胶原蛋白、肌苷酸和胆固醇的测定
        2.3.7 氨基酸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的结果和分析
    3.2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屠宰性能的结果和分析
    3.3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肉质性状的结果和分析
    3.4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肉品常规化学成分的结果和分析
    3.5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肌肉抗氧化性能的结果和分析
    3.6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肌肉胶原蛋白、肌苷酸、胆固醇的结果和分析
    3.7 枣庄黑盖猪不同屠宰体重氨基酸组成的结果和分析
    3.8 枣庄黑盖猪血液生化指标与屠宰性能、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
    3.9 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性状间及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血液生化指标
    4.2 屠宰体重对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4.3 屠宰体重对肉质性状的影响
    4.4 屠宰体重对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4.5 屠宰体重对肌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6 屠宰体重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老年猪体细胞核移植后的组蛋白修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地方猪种种质资源保护现状与保种方式研究进展
        1.1 国外种质资源开发保护现状
        1.2 我国猪种质资源开发保护现状
        1.3 体细胞培养的意义
        1.4 体细胞的不同培养方法及纯化方式
    第二章 猪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研究进展
        2.1 体细胞克隆简介
        2.2 重构胚的构建与培养
        2.3 体细胞重编程的研究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克隆胚胎组蛋白修饰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组织的采集运输
        1.2.2 成年猪耳成纤维细胞培养
        1.2.3 胎儿成纤维及内脏细胞培养
        1.2.4 细胞的冻存及传代
        1.2.5 老年猪耳成纤维细胞与胎儿成纤维细胞生长情况对比
        1.2.6 雷帕霉素及Torin1处理
        1.2.7 卵母细胞的体外培养
        1.2.8 手工克隆胚胎的构建
        1.2.9 免疫荧光染色
        1.2.10 β-gal染色
        1.2.11 Western-blot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体年龄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2.2 成纤维细胞及组织冻存情况
        2.3 不同年龄猪的耳成纤维细胞形态及衰老状态
        2.4 调节自噬对老年猪耳成纤维细胞衰老比例的影响
        2.5 药物处理对细胞线粒体的分布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6 药物处理对成纤维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2.7 年龄不同对其供体细胞生产的克隆胚胎中组蛋白表达的影响
        2.8 老年猪供体细胞的克隆胚胎发育
        3 讨论
        3.1 供体年龄差异及不同组织对细胞培养的影响
        3.2 雷帕霉素及Torin1处理对衰老细胞的影响
        3.3 供体年龄不同对克隆胚胎重编程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参加会议
附录
    1、实验仪器
    2、实验耗材
    3、实验试剂
    4、实验液体配制

(7)关中黑猪与关苏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世界猪业和育种体系概况
    1.2 中国猪业及繁殖性能概况
    1.3 我国地方猪种质资源概况
        1.3.1 我国地方猪种质资源现状
        1.3.2 我国地方猪种的分类和特征
        1.3.3 我国地方猪种面临的威胁和保护策略
        1.3.4 我国地方猪种的杂交利用
        1.3.5 地方猪种对我国猪育种的价值和贡献
        1.3.6 我国地方猪种对世界育种的价值和贡献
    1.4 苏太猪种质资源概况
        1.4.1 苏太猪的由来与地域分布
        1.4.2 苏太猪种质特性
        1.4.3 苏太猪的杂交利用优势
        1.4.4 苏太猪的开发利用前景
    1.5 关中黑猪种质资源概况
        1.5.1 关中黑猪培育过程与地域分布
        1.5.2 关中黑猪品种特性
        1.5.3 关中黑猪的保种选育与研究进展
        1.5.4 关中黑猪的开发利用与展望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生长性能的比较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1.2 试验日粮
        2.1.3 试验仪器设备
        2.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2.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生长发育性能测定结果
        2.2.2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育肥性能测定结果
    2.3 讨论
        2.3.1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生长发育性能
        2.3.2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育肥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胴体性能的比较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仪器设备
        3.1.3 胴体性能测定指标和方法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胴体性能测定结果
    3.3 讨论
        3.3.1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胴体性能
    3.4 小结
第四章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肉品质的比较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仪器设备
        4.1.3 试验试剂
        4.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4.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肉质性能的比较
        4.2.2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4.2.3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肌肉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4.2.4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肌肉脂肪酸含量的比较
    4.3 讨论
        4.3.1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肉质性能的比较
        4.3.2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4.3.3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肌肉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4.3.4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肌肉脂肪酸含量的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肌纤维特性及脂质相关基因表达的比较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的采集
        5.1.2 试验仪器设备
        5.1.3 试验试剂
        5.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5.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组织形态的比较
        5.2.2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肌纤维类型的比较
        5.2.3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脂质相关基因表达的比较
    5.3 讨论
        5.3.1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组织形态的比较
        5.3.2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肌纤维类型的比较
        5.3.3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脂质相关基因表达的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猪种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1.1 主要仪器:
        1.1.2试剂:
        1.1.3 菌株来源:
    1.2 生物型鉴定
    1.3 MLVA-16基因分型
    1.4 MLVA-16 PCR扩增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经典鉴定结果
    2.2 菌株的病原学特征
    2.3 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
    2.4 聚类分析结果
    2.5 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3 讨论

(9)LYRM1与LYRM2基因对白洗猪脂肪沉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猪种资源概况
        1.1 我国地方猪种的起源及分类
        1.2 我国地方猪种特性
    2 白洗猪概况
        2.1 品种来源与特征
        2.2 白洗猪研究进展
    3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
    4 LYRM概述
        4.1 LYRM蛋白家族
        4.2 LYRM1与LYRM2基因研究概述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白洗猪与苏太猪杂交效果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主要试剂及配制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生长发育性能测定
        2.2 肉质性状测定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洗猪与SBF1代繁殖性能比较
        3.2 生长发育性能
        3.2 胴体性状
        3.3 肉质性状
        3.4 化学成分
        3.5 氨基酸成分与含量
        3.6 脂肪酸种类与含量
    4 讨论
        4.1 杂交前后生长发育性状分析
        4.2 胴体性状分析
        4.3 肉质性状与肌内化学成分分析
        4.4 氨基酸与脂肪酸含量分析
第三章 脂肪沉积相关基因在白洗猪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各组织RNA的提取
        2.2 cDNA的合成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2.4 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优化与检测
        2.5 荧光定量PCR检测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RNA纯度检测
        3.2 荧光引物特异性检测
        3.3 实时荧光PCR结果分析
        3.4 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白洗猪LYRM1与LYRM2基因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白洗猪LYRM1与LYRM2基因的克隆
        2.2 pEGFP-N3-LYRM1、pEGFP-N3-LYRM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LYRM1与LYRM2基因的CDS区克隆
        3.2 重组载体的鉴定
        3.3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4 pEGFP-N3-LYRM1、pEGFP-N3-LYRM2重组质粒测序鉴定
        3.5 LYRM1与LYRM2基因CDS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白洗猪皮下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脂肪沉积相关因子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皮下脂肪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2 重组质粒转染细胞
        2.3 检测超表达LYRM1与LYRM2基因对甘油三脂生成的影响
        2.4 MTT检测超表达LYRM1与LYRM2基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2.5 超表达LYRM1与LYRM2基因对脂肪沉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胞分离培养
        3.2 脂肪细胞的鉴定
        3.3 重组质粒转染细胞
        3.4 超表达LYRM1与LYRM2基因后甘油三脂的生成
        3.5 细胞凋亡检测
        3.6 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表达
    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Ⅰ
附录 Ⅱ

(10)猪育种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猪育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1. 育种理念与方式较为滞后
    2. 猪育种结构不够合理
    3. 遗传评定方案不可靠, 数据记录系统不统一
二、猪育种研究任务的相关发展策略
    1. 调查猪种资源, 建立健全地方猪种法律与资源保护体系
    2. 强化地方猪种科技的保护创新
    3. 积极推进联合育种和配套系育种相融合

四、我国猪种的形成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地方猪品种现状与基因组选择[J]. 赵兴,陈来华,赵云翔,郭宗义,王楚端,张嘉楠. 中国猪业, 2021(06)
  • [2]阿坝藏猪部分种质特性研究[D]. 何雨潼.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3]对二花脸猪种质特性及其利用的再认识[J]. 李齐贤,戴宇峰,顾岳清,黄媛,李顺. 养猪, 2021(02)
  • [4]基于GEO公共数据挖掘影响猪脂肪沉积的基因表达模式与鉴定[D]. 姚潮刚. 吉林大学, 2020(01)
  • [5]枣庄黑盖猪屠宰性能及肉质特性的研究[D]. 徐东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6]猪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老年猪体细胞核移植后的组蛋白修饰[D]. 司莉南.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7]关中黑猪与关苏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比较研究[D]. 张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8]中国猪种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刘志国,王妙,赵鸿雁,朴东日,路殿英,李振军. 微生物学报, 2019(11)
  • [9]LYRM1与LYRM2基因对白洗猪脂肪沉积的影响研究[D]. 苑洪霞. 贵州大学, 2018(05)
  • [10]猪育种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J]. 潘丽娜. 农民致富之友, 2017(21)

标签:;  ;  ;  

我国猪种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