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0例中年以上干部肺气肿、肺心病情况的14年回顾与随访(论文文献综述)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1](2015)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文中研究表明
陈金宏[2](2010)在《老年保健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预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年保健人群为党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利用现代社会先进医疗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延长老年保健人群寿命,提高老年保健人群生活质量,为该人群提供一个系统、无缝、主动的保健模式是各医疗保健机构任务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我国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第一“杀手”。目前,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多基于临床经验,包含太多主观成分,且缺乏量化,尤其对发病率高低不能进行准确预测。为了弥补人工决策的不足,各种疾病预测预警模型研究应运而生。但目前国内外大多数预测模型多为没有心脑血管疾病背景的中年人若干年(一般是10年)的风险概率预警,而没有老年人的预测模型,特别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的预测模型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老年保健人群对医疗保健期望高,但因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危险因素暴露时间长,各危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疾病预测更加困难。建立此类人群疾病风险预警模型必须考虑所患疾病的整体性、复杂性、动态性以及各危险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协同作用,传统预警模型很难满足这些要求,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其独特的整体性、系统性、非线性、自学习性、自组织性和极强的容错性等特点,以及并行性信息处理的方法,在危险因素识别、信号处理、辅助决策等众多研究领域取得了显着成效,是目前处理复杂非线性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分类与预测功能,研究开发出针对老年保健人群ICVD发病风险的预警模型,用以解决老年保健人群ICVD早期预警关键问题,期望为老年保健人群保健工作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目的和意义:1.进一步明确老年保健人群罹患ICVD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描述性分析。2.利用误差逆向传递学习(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以下简称BP人工神经网络)拟合仿真老年保健人群ICVD的预测模型。3.建立老年保健人群ICVD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4.建立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老年保健人群的ICVD的预测模型。并把预测值与实际患病情况相比较,检验两模型的判别能力、预测准确性以及两模型在个体、群体水平的预测能力。国内外关于老年人ICVD的预警模型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老年保健人群罹患该病的危险因素,开发出以这些危险因素为自变量的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模型。在充分利用、开发和整理我国特有的干部保健人群的医疗记录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实用的资料数据库,重点进行老年保健人群常见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模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符合本人群特点的健康促进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制定一系列相配套的规范化诊疗程序、综合防治措施和科学管理办法,为临床医疗的循证保健和规范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南,为决策机关制定医疗保健的宏观策略提供信息技术支撑。方法:基线人群为2003年5月,在某保健医院数据库记录在案的、出生于1938年1月1日前(即基线年龄大于65岁)的所有保健对象。数据来源有四个渠道:2003年5月的体检资料、历年住院资料、问卷调查资料和电话回访资料。数据随访的截止日期为2009年10月,随访期为6年零4个月(以下简称6年)。数据收集采取了查询电子病历和纸质病例相结合、客观指标测量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现场调查与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了研究对象的诊疗信息,着重对体检数据、问卷调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专家咨询结果、数据库实际情况,本研究纳入预测模型的危险因素有:基线时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血总胆固醇浓度(TC)、血甘油三酯浓度(TG)、血高密度脂蛋白浓度(HDL-C)、血肌酐浓度(Scr)、血载脂蛋白A1浓度(ApoAⅠ)、糖尿病和吸烟。为减少偏性,建模时剔除女性(ICVD阳性事件例数少)和基线时已患有ICVD的男性,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分组基线人群,生成训练组和测试组。分别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拟合各自最优模型。最优模型确定后,将测试人群基线资料分别回代生成预测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以下简称ROC曲线)下面积大小检验预测模型的判别能力优劣;用Hosmer-Lemeshow检验比较每十分位分组的预测发病率和实际发病率来判断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将预测6年老年保健人群ICVD发病风险人群均值与实际观察到的6年累计发病率进行比较,计算误差率,来验证和比较预测模型在群体水平的预测能力。使用Epidata 3.1软件设计数据录入系统,使用Stata 9/SE软件进行数据清洗、数据分析、绘制图表、建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使用Matlab7.0软件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果:1.本研究最终基线人群为2271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全部为男性,累计观察12852.8人年。在观察期内,因ICVD住院523人(23.03%),因其它原因住院1499人(66.01%),未住院249人(10.96%);在观察期内,因ICVD死亡81人(3.57%),因其它原因死亡370人(16.29%)。ICVD人年发病率为41.63/千人年,累计发病率为23.56%,ICVD累计死亡率为3.57%,ICVD死亡人年率为6.30/千人年。观察期内,按发病系统统计排名前四位的疾病分别是:消化系统疾病、缺血性心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循环系统疾病(不含ICVD)。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达到了34.91%,缺血性心脑血管发病人数占心血管发病人数的比重达到了69.86%。从发病排名前十名的病种来看,脑梗死、心肌梗死排名分别是第一、第二。从死亡的疾病病种来看,排名前四名的病种及其占死亡者的百分比分别是:脑梗死35例(7.76%)、心肌梗死32例(7.10%)、上呼吸道感染17例(3.77%)、慢性支气管炎集中发作17例(3.77%),脑梗死及心肌梗死是主要的致死病种。2.使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分析:ICV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生存概率逐年下降,第5-6年的失效概率最高,是ICVD的高发期。3.危险因素与ICVD事件的单因素分析表明:与ICVD事件正相关的变量是:SBP、BMI、TG、TC、ApoAⅠ、糖尿病、吸烟;与ICVD事件负相关的变量是:HDL-C、Scr。4.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训练数据随机分为训练数据、校验数据,其中训练数据1400人,校验数据417人。使用Matlab7.0编程实现变量值的归一化处理、网络初始化、网络训练、网络仿真。输入层输入神经元的个数与输入变量的个数相同,为10个。隐含层设计为1层,本研究尝试建立了隐单元数从5到15的11个预测模型,通过试验法并结合ROC曲线下面积为筛选最优模型的指标。经过反复训练,当隐单元数为8时,网络训练速度最快,网络震荡小,很快达到预期训练误差,ROC曲线下面积达到最大值,网络此后逐步减小,提示网络判别能力的下降,到隐单元数为12时又缓慢上升,但网络训练速度变慢。训练数据与校验数据ROC曲线下面积的差值也在当隐单元数为8时最小。本研究最终确立隐单元数为8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为最优模型。输出层设计为1层,输出变量有3个:分别是6年内是否发病,发病则为1,不发病则为0;从基线时到ICVD事件发生的潜隐期;6年ICVD的累计发病率。该网络测试数据的网络仿真结果较好,当训练到7401步时,下降梯度为0,达到要求,训练误差为:0.0923879;隐单元数为8的网络结果最佳,其R值达到了0.914。5.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把年龄分为两层(大于等于75岁称高龄组;小于75岁称老龄组)时,将除年龄之外的其余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仿照弗明汉研究取自然对数值后进行PH(Proportional Hazards)检验,每层的自变量都满足了PH假定,按年龄段作为分层因素引入全部危险因素建立分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对于老龄组来说,统计学意义显着的危险因素自变量是:年龄、ln(SBP)、ln(Scr)、ln(空腹血糖),保护因素是:ln(HDL-C);对于高龄组来说,统计学意义显着的危险因素自变量是:ln(BMI)、ln(SBP)、ln(TC)、ln(Scr)、ln(空腹血糖),保护因素自变量是:ln(HDL-C)。根据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剔除多因素和单因素分析回归系数不显着的自变量,建立分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老龄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最终引入的危险因素自变量是:年龄、ln(SBP)、ln(HDL-C)、ln(Scr)、ln(空腹血糖);高龄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最终引入的危险因素自变量是:ln(BMI)、ln(SBP)、ln(TC)、ln(HDL-C)、ln(Scr)、ln(空腹血糖)。老龄组6年基线风险概率h(6)=0.254,高龄组h(6)=0.328。6.模型的验证与比较:将测试组基线资料分别代入最优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分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预测该人群6年间ICVD的发病风险,并与实际的6年发病率比较,绘制ROC曲线。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 CI为0.892(0.8700.91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 CI为0.723(0.6870.759),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判别能力要优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将个体按预测ICVD累积发病率从小到大排序,并按十分位数分组,比较每一组预测概率的平均值和实际的累积发病率,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Hosmer-Lemshow检验:χ2=0.82 , P=0.896 ,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Hosmer-Lemshow检验:χ2=1.43,P=0.786。除第10组预测率高于实际率外,其它组都是预测率略低于实际率。整体上看,两个模型预测都比较准确。预测人群实际累积发病率为26.43%,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预测发病率的平均值为25.84%,误差率为-2.23%;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发病率的平均值为26.42%,误差率仅为-0.04%,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群体水平的预测能力优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论:1.通过对老年保健人群观察期内ICVD发病和死亡分析,可以看出:ICVD成为老年保健人群慢性病最主要的病种。老年保健人群ICVD发病率高,潜隐期较短,病程较长,疾病负担较重。因此,防治ICVD是老年保健人群健康管理工作的重心之一。2.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SBP、空腹血糖、TC水平是ICVD事件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血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是最主要的保护因素,因此,控制血压血糖、控制TC水平、提高HDL-C是预防未来ICVD事件的必要措施。3.本研究将BP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老年保健人群ICVD 6年发病率预测,与经典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相比较,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疾病预测时充分考虑疾病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凸显其在复杂数据处理时的整体性、系统性、非线性、并行性、自学习性、自组织性和极强容错性等优点。研究进一步发现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判别能力、预测的准确性、个体、群体水平的预测能力都要优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而且对原始数据要求不严、对使用者统计学背景知识要求不高、对缺失数据容错性好、对变量筛选比较宽泛、使用过程方便,易于理解,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郑身宏[3](2010)在《伤寒学术流派及其在当代中医伤寒学科的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内经》成书以来,众多医家在其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各自独道的学术思想和经验,这些不同的学术内容经过实践证明,有的被淘汰有的被保留,保留下来的学术内容被后世医家所推崇,在经过师承传授和学术沿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不同的学术流派因各自学术观点不一,互相争鸣,从而丰富了中医学内容,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故开展与加强祖国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进一步认识各个中医学术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评价他们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及地位,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从而更好的推进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促进现代化条件下的中医药学术的繁荣与提高。目的与方法:目的:仲景伤寒学术发展历史悠久,产生了众多的着名医家,每一位着名医家在继承中医理论和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了其个人的独到经验及学说。独立的研究每一位医家,虽然可以从中挖掘出其理论建树及临证经验,但往往难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学说,并难以对其学术成就的价值有深刻的认识,也不能从中发现此流派发展的清晰脉络,及总结伤寒学术所取得的历史宝贵经验。同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伤寒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判定标准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标准。特别是关于近现代中医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发展及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的状况,而本文在梳理伤寒学术流派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对伤寒学术流派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这正好可以弥补以上诸方面的不足。方法:本文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及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分析整理研究”两个课题中的211名名老中医和伤寒大师刘渡舟老、胡希恕老、广州中医药大学原伤寒教研室主任熊曼琪教授为筛选对象,研究他们的临床经验、思辨特点、学术思想、学术传承等,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分析当代名老中医伤寒学术流派现状;分析总结当代典型伤寒学术流派的形成背景、师承脉络、学术特色、临证特点、发展状况等。具体方法为“先纵后横”。“先纵”是指按照研究任务的要求,调阅、收集、整理214名名老中医基本状况、学术思想、传承体系等相关信息,同时筛选出符合当代伤寒学术流派要求的名老中医。“后横”是指在纵向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初步筛选出来的名老中医进行进一步分析其学医历程、传承脉络,筛选出具有学术流派传承的医家。从而能够对名老中医为学术核心的当代伤寒学术流派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客观评价伤寒学术流派在整个中医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发展状况、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及临床疗效、存在问题等。结论与启示:结论:通过综合分析,伤寒学术流派发展到当代大致有以下四个流派:火神派,寒温统一派,方证对应派,六经辨证论治派。1.火神派,火神派又称扶阳学派,是指以清朝郑钦安为开山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上强调温扶阳气,以擅用附子、姜(生姜、干姜、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热药物着称的一个伤寒学术流派,其中,又尤以擅用附子为突出特点。这个流派以郑钦安为祖师,其后代表者有卢铸之、吴佩衡、祝味菊等,此派至当代学者众多。2.寒温统一派,“寒”是指伤寒,“温”是指温病。寒温统一派是指赞同用某种辨证施治的方法(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来结束寒温分离,实现伤寒与温病的合二为一,同时建立一个统一、完整、开放的外感病学辨证体系的一大群医家。自清代中期开始,由俞根初、吴贞首先提出。至当代寒温统一的观点已成为多数中医学者的共同观点,但是如何统一,则是见仁见智。3.方证对应派,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临床证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便可放胆使用而不必强求舌、脉、症的面面俱备。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这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方证对应追求的是疗效,靠的是经验,总结识证、组方、遣药方面的经验,使方与证之间达到固定的最佳组合从而确保最优的疗效。这个学派的学术渊源来自唐初孙思邈所着《千金翼方》,其后代表性医家有许宏、柯琴等。在当代持有方证对应观点的学者也不在少数。4.六经辨证论治派,六经辨证论治是指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以六经辨证贯穿着八纲而联系于脏腑、经络,尢其是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变化作为物质基础,对人体的病因、病性、病位、正邪盛衰等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来确定其为六经的某病、某证、某方。这一学说早已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所采纳,故当今的大部分伤寒学者基本上采用的就是这种六经辨证论治。启示:“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是中医成才的三大法宝,是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与发展的保障。当代伤寒学术流派其繁荣程度已大不如前,其要想继续繁荣就必须发展中医师承教育,提倡师带徒制度,改革中医教育体制,走精英教育之路。从而为新的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周静[4](2006)在《中国35-74岁人群2型糖尿病的分布和危险因素研究:The InterASIA Study》文中指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如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肥胖等共同作用的多因素遗传性疾病,占糖尿病的90%-95%。近年来T2DM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T2DM跃居为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 T2DM易并发多器官病变,而且T2DM患者常存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现象,其在危害人类健康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膳食结构和生活模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近20年我国T2DM患病率增长迅速,1996年全国11省市调查糖尿病患病率较1980年上升了4.79倍,预计今后T2DM患病率仍将持续上升。 此次流行病学调查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21世纪初我国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人群中T2DM的患病率水平和影响患病的因素,探讨影响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因素,为制定T2DM的预防和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设计与方法 采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长江为分界线,分别从北方和南方地区各抽取五个省(市),共调查15838人(男性7684人,女性8154人),年龄在35-74岁之间的研究对象共15540人。研究内容包括调查问卷(人口学特征、个人疾病史和行为危险因素等)、人体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和实验室检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血糖)。采用横断面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以T2DM患者作为病例组,其它调查对象作为对照组)方法,对我国
陆正伟,顾统元,张亚斋,汪惠贞,陈学奎,王荣仁,徐兆煜,曹受玲[5](1981)在《合肥市蜀山公社慢性肺气肿、肺心病八年随访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1972年冬季,我们在合肥市郊区蜀山公社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时,在八个队11936人口中发现有1263人患慢性支气管炎,从其中查出患
陆正伟,陈芝英[6](1977)在《60例中年以上干部肺气肿、肺心病情况的14年回顾与随访》文中研究表明 本文取材于450例中年以上干部的资料。这些干部都曾于1963年作过健康检查并有心电图等记录保存;1973年又进行过全面复查,并随访观察迄今。到1977年6月底时,先后共有60例出现了肺气肿,其中28例符合肺心病的诊断。诊断依据除临床症状、体征外,每例均有X线胸部后前位平片及/或结合临床的胸透记录,并有多次复查的心电图描记,部分病例还作过一至多次肺功能测定,可供综合判断用。关于肺心病的诊断标准,1973年复查时即使用1972年全国“三病”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1975年起又参考了华东地区肺心病专业座谈会的修改草案。回顾1963年所诊断
二、60例中年以上干部肺气肿、肺心病情况的14年回顾与随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0例中年以上干部肺气肿、肺心病情况的14年回顾与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2)老年保健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Abstract |
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 |
1.2.2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定义 |
1.2.3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 |
1.2.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原理及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质量控制 |
2.2.1 体检数据质量控制 |
2.2.2 调查数据质量控制 |
2.3 模型 |
2.3.1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2.3.2 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
2.4 模型能力评价 |
2.5 技术路线 |
2.6 模型构建过程 |
2.7 变量及其测量方法 |
2.8 软件平台 |
2.8.1 Epidata 3.1 |
2.8.2 Stata 9/SE |
2.8.3 Matlab 7.0 |
3 研究结果 |
3.1 老年保健人群概况 |
3.1.1 数据整理过程 |
3.1.2 老年保健人群的健康水平 |
3.1.3 基线人群概况 |
3.2 危险因素与ICVD事件的单因素分析 |
3.2.1 基线时年龄、BMI、SBP与ICVD事件 |
3.2.2 TC、TG、HDL-C、Scr、ApoAⅠ与ICVD事件 |
3.2.3 糖尿病、吸烟与ICVD事件 |
3.3 建立训练组及预测组 |
3.3.1 抽样过程 |
3.3.2 训练组及预测组的可比性 |
3.4 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3.4.1 训练样本的确立 |
3.4.2 变量值的归一化处理 |
3.4.3 网络初始化 |
3.4.4 输入层设计 |
3.4.5 隐含层设计 |
3.4.6 输出层设计 |
3.4.7 网络训练 |
3.4.8 网络仿真 |
3.4.9 模型的确立 |
3.5 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
3.5.1 检验PH假定 |
3.5.2 多因素分析 |
3.5.3 建立预测模型 |
3.6 模型的验证及比较 |
3.6.1 模型的判别能力 |
3.6.2 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
3.6.3 群体水平的预测能力 |
4 讨论 |
4.1 样本量 |
4.2 本研究老年保健人群I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4.3 ICVD的危险因素 |
4.4 ICVD的常用预测模型 |
4.5 预测模型和诊断试验的区别和联系 |
4.6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价值 |
5 小结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本研究的不足 |
5.4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2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3 《军队干部健康状况调查表》QES 文件 |
附录 4 BP 人工神经网络不同隐单元数时的仿真拟合曲线图 |
附录 5 疾病的预测模型及应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3)伤寒学术流派及其在当代中医伤寒学科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医学术流派与伤寒学术流派 |
一、中医学术流派的认识 |
(一) 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 |
(二) 中医学术流派的划分标准 |
(三) 影响中医学术流派存在与发展的五大因素 |
(四) 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意义 |
二、伤寒学术流派 |
第二章 伤寒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
一、伤寒学说的形成期(先秦-西晋) |
二、伤寒学说的发展期(东晋-建国前) |
三、伤寒学说的繁荣和创新期(建国后) |
(一) 伤寒学说的传承方式的改变 |
(二) 伤寒学说的理论研究 |
(三) 伤寒学说的临床研究 |
第三章 建国前的伤寒学术流派 |
一、明清时期的伤寒学术流派 |
(一) 重订错简派 |
(二) 维护旧论派 |
(三) 辨证论治派 |
二、民国时期的伤寒学术流派 |
(一) 绍派伤寒 |
(二) 火神派 |
第四章 当代(建国后)伤寒学术流派研究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章 当代典型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其传承体系分析 |
1. 李培生 |
2. 于己百 |
3. 陈瑞春 |
4. 方和谦 |
5. 郭子光 |
6. 何任 |
7. 陈可冀 |
8. 李寿山 |
9. 段富津 |
10.聂惠民 |
11. 梅国强 |
12. 李可 |
13. 伍炳彩 |
14. 刘继祖 |
15. 黄保中 |
16. 刘渡舟 |
17 胡希恕 |
18. 熊曼琪 |
第六章 当代伤寒学术流派及核心医家共异性 |
一、核心医家共性 |
二、核心医家特异性 |
三、当代伤寒学术流派 |
(一) 火神派 |
(二) 寒温统一派 |
(三) 方证对应派 |
(四) 六经辨证论治派 |
第七章 当代伤寒学术流派核心医家典型医案 |
1. 李培生医案 |
2. 于己百医案 |
3. 陈瑞春医案 |
4. 聂惠民医案 |
5. 梅国强医案 |
6. 李可医案 |
7. 刘渡舟医案 |
8. 胡希恕医案 |
9. 熊曼琪医案 |
第八章 当代伤寒学术流派面临的困境与可行方法 |
一、当代伤寒学术流派面临的困境 |
二、可行方法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点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国35-74岁人群2型糖尿病的分布和危险因素研究:The InterASIA Study(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
引言 |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结果 |
空腹血糖受损和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因素 |
讨论 |
空腹血糖受损和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布 |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60例中年以上干部肺气肿、肺心病情况的14年回顾与随访(论文参考文献)
- [1]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J].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代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从新,黄德嘉,黄鹤,江洪,蒋晨阳,李莉,刘少稳,刘兴鹏,刘旭,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曦,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张澍,郑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05)
- [2]老年保健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预警模型研究[D]. 陈金宏. 第三军医大学, 2010(06)
- [3]伤寒学术流派及其在当代中医伤寒学科的传承研究[D]. 郑身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4]中国35-74岁人群2型糖尿病的分布和危险因素研究:The InterASIA Study[D]. 周静. 郑州大学, 2006(12)
- [5]合肥市蜀山公社慢性肺气肿、肺心病八年随访观察[J]. 陆正伟,顾统元,张亚斋,汪惠贞,陈学奎,王荣仁,徐兆煜,曹受玲. 安徽医学, 1981(02)
- [6]60例中年以上干部肺气肿、肺心病情况的14年回顾与随访[J]. 陆正伟,陈芝英. 安徽医学, 197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