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斜管浓缩池在冶金矿山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邬瑞峰[1](2019)在《高效浓缩器在洗煤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围绕洗煤污水自身特征,以节能环保、降低成本、增长效益为目的,进行高效浓缩器的研究,以保障洗煤厂污水处理工作与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相契合。而高效浓缩器凭借自身低成本、精工艺、易操作等优势,在全国各洗煤厂污水处理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与应用,不但实现了对传统污水处理成本的有效降低,在煤炭开采、洗选加工以及生态环保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循环体系,且在某种程度上为整个煤炭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静[2](2020)在《化工厂雨排废水处理及回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正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化工厂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对化工厂外排污水进行处理及回用是节水降耗的重要手段。本课题以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雨排改造项目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新建的废水处理设施所使用的处理原理、工艺流程及设计指标,并对其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对COD、氨氮、悬浮物等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700m3/h雨排废水预处理装置,主要由格栅井、调节池、高效澄清池、臭氧强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V型滤池、清水池、污泥处理系统和臭氧制备系统等九个单元组成。该装置主要采用混凝、絮凝、沉淀、物理过滤法去除悬浮物、胶体有机物,采用化学氧化法和生化降解法等降解水中的COD、氨氮等杂质。700m3/h雨排废水预处理装置对化肥厂雨排废水各类污染物处理效果良好,COD、氨氮、悬浮物等污染物经处理后均能达到外排标准。装置各类药剂及电耗、能耗均能达到设计指标。装置的运行数据能为公司其他厂区雨排系统改造提供实践经验,为公司新建废水处理装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虎晓龙[3](2018)在《灵新煤矿矿井涌水处理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煤炭资源的大量采掘和使用带来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煤炭开采带来的生态损害,核心是地下水破坏和生态环境损伤问题;二是煤炭消费带来的环境破坏,主要是煤炭燃烧污染物排放问题。一大批煤矿企业在设计建设之初并没有考虑采掘活动对地下水、地表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随着采掘活动的持续,环境破坏愈发严重,环境问题愈发难以治理。新实施的《环境保护法》要求企业对环境保护负主体责任,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执法力度。在新形势下,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矿井水达标排放是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的必须条件。灵新煤矿作为具有20年生产建设经验的煤矿企业,在矿井水处理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为广大煤炭企业在矿井水治理问题方面提供经验借鉴,同时为了企业发展灵新煤矿必须有效的解决矿井水污染问题。为以后煤矿建设设计工作作出指导、示范。煤矿矿井涌水处理系统一般建设在地面,占地面积大,污泥浓水处理工艺复杂,污染环境。本文根据矿井实际情况,由矿井涌水特点出发,优选高密度高效沉淀处理工艺,并首次将矿井涌水处理系统建设在井下,布置在井底主要水仓附近,重新设计污水处理设备、装配工艺,使之满足井下使用、安装条件。在研究过程中,摸索了一套利用多煤层开采后的采空区过滤、沉淀污水的原理,优化系统中污泥浓水处理工艺。采用泥浆泵将污泥浓水储存至采空区内的处理工艺,取代传统的板框压滤设备处理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以800m3/h矿井涌水处理系统为例,矿井涌水处理系统直接投资费用,较地面建设处理系统费用低500余万元。井下布置涌水处理系统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矿井涌水处理后满足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结合地面污水深度处理站形成矿区污水循环利用。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蒋文利[4](2018)在《铁矿选矿高悬浮物循环水处理与回用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我国高品位、可选性好的铁矿资源日渐减少,近年来,复杂难选的低品位赤铁矿的开发与利用成为选矿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这些低贫难选赤铁矿石矿物赋存结构复杂、结晶粒度细、杂质多等特点,若要获得合格的选别指标,需采用复杂的选矿流程。“阶段磨矿-粗细分级-重选-磁选-反浮选”工艺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被多家赤铁矿选矿厂成功应用,获得了满意的选别指标。但是该流程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工艺流程长不易控制、磨矿效率不高、细粒级铁矿物得不到有效回收等,特别是在现在对矿山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高分散悬浮物选矿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已经成为关系到矿山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司家营铁矿属于国内乃至世界特大型鞍山式铁矿床,主要的矿石类型是赤铁石英岩和磁铁石英岩,全部为贫铁矿,其铁矿石资源总储量达23.48×108 t,该矿床于2003年开始筹建,采用“阶段磨矿-粗细分级-重选-磁选-反浮选”的选矿工艺流程,在2007年7月实现投产,但在生产中遇到的氧化矿选别、矿区用水量大、剥采比大、尾矿及废石堆放等很多技术经济难题,而其中高分散悬浮物选矿废水处理难的问题一直都困扰着司家营铁矿的开发,并且该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日渐突出和严重,在当前严格的环保要求下显然不能简单的用新水来解决,对现有循环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回用要求非常必要。本文在微细粒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高效絮凝沉降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采用多种絮凝剂及其组合对微细粒司家营高分散性选矿废水中主要难沉降的绿泥石、石英、高岭石等硅酸盐的单矿物进行絮凝沉降试验及对比,结果显示:强分散体系下,阴离子絮凝剂APAM-1和APAM-2对绿泥石和高岭石都有较好的絮凝效果,但是对石英基本没有絮凝作用;强分散体系下,阳离子絮凝剂CPAM-1和壳聚糖季铵盐HACC-102对绿泥石和石英有很好的絮凝效果,但是对高岭石的絮凝作用较弱;钙离子对阴离子絮凝APAM-1絮凝沉降硅酸盐矿物有很好促进作用;两性絮凝剂C-PAM对绿泥石、石英、高岭石都有一定的效果,对绿泥石最佳,高岭石次之,然后再是石英;阴/阳絮凝剂组合对绿泥石、石英、高岭石有较好的效果。动电位测试表明绿泥石的分散絮凝沉降与其表面动电位有密切的关系,绿泥石表面动电位绝对值越大,绿泥石分散性越强。晶体结构研究显示绿泥石碎裂表面不但具有Si-O键,还有许多金属离子活性点,使得绿泥石具有交错带电的碎面,从而使阴离子、阳离子以及两性絮凝剂都能吸附于绿泥石表面,同时红外光谱测试结果也表明阴离子、阳离子以及两性絮凝剂都在绿泥石表面产生了吸附,使绿泥石快速絮凝沉降。石英在很宽的试验pH值范围内带有负电荷且表面无其他阳离子活性点,因此阳离子和两性絮凝剂能够吸附于石英表面,从而促进石英的快速沉降,但阴离子絮凝剂不能在其表面吸附,不能促进高分散的石英颗粒絮凝沉降,但是在Ca2+离子的侨联作用下,阴离子絮凝剂能够吸附于石英表面从而促进其絮凝沉降。动电位测试和红外光谱测试表明阴离子、阳离子以及两性絮凝剂都能吸附于高岭石表面,但高岭石沉降还与絮体形态等其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岭石在阴离子絮凝剂和两性絮凝作用下形成了致密的絮团,沉降速度较快,而在阳离子絮凝剂作用下,高岭石形成了疏松的絮团,沉降缓慢甚至难以沉降。司家营循环水中悬浮物含量高,生产中采用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絮凝剂,因此在循环水中有一定量的PAM残余,两种物质对浮选和磁选都影响,且水中悬浮物固体含量对浮选结果的影响程度相关性较好,而水质中PAM含量对磁选结果的影响程度相关性较好。司家营铁矿现场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阴离子絮凝剂对司家营铁矿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絮凝沉降效果不佳,高分散性悬浮物在循环水中富集,超高的循环水浓度一度导致生产停滞,无法正常运转,并造成环水外溢影响环境。因此,解决好循环水水质问题,是保证司家营铁矿正常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的关键。但阴离子絮凝剂APAM和CaCl2组合使用对司家营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絮凝沉降有较好作用,且用量较少;阳离子絮凝剂对司家营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的絮凝沉降有较好效果,其中以HACC-102最佳,但其成本较高;两性絮凝剂对司家营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的絮凝沉降效果一般。响应曲面试验中悬浮物含量、絮凝剂浓度、钙离子浓度三种因素交互作用对选矿效率影响较大,对于APAM-1与CaCl2组合的絮凝影响因素依次为:悬浮物含量>絮凝剂浓度>钙离子浓度”。絮凝剂处理循环水后浓缩池溢流水回用试验表明,经过絮凝剂APAM-1与CaCl2组合的絮凝沉降处理后的各浓缩池溢流水水质基本达到回用要求,选矿指标也基本稳定,年铁精矿增产4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6亿元。
金相雷[5](2018)在《印染废水工程设计及其除锑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废水产量一直处于行业前列,近年来,随着印染技术的不断进步,印染原材料和化学辅助试剂的使用日渐复杂,使得印染企业排放的废水处理难度不断增加,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印染行业的发展。另外,随着新标准对污染物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金属锑(Antimony,Sb)去除已经成为现阶段印染废水处理的一大新难题,传统的废水处理系统已很难满足出水水质要求。虽然目前关于印染废水处理及除锑技术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研究很多,但大部分仍处于实验室模拟阶段或因投产成本太高、效果不稳定等因素有待改进。因此,设计稳定、高效、经济的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和除锑技术已经成为环境和企业的共同需求,将有利于实现我国纺织染整工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设计将以常熟市经济开发区内6家印染企业产生的废水为对象,通过借鉴相似的工程案例,结合污水厂地理位置及园区实际发展情况,设计出一整套出水稳定、抗冲击能力强、管理操作方便的印染废水处理工艺。同时开展新药剂除锑的烧杯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研究。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探索印染废水除锑的可行性方案,为项目工程化实施提供工艺技术保障。根据各入区企业的核定用水量,充分考虑印染生产水质水量波动大的情况,本工程取设计规模为1.5万m3/d。为确保污水处理厂以及废水输送管道的正常运行,本工程考虑各企业在厂内设置必要的预处理设施,各入驻印染及水洗企业不允许采用尿素等含氮物质的印花工艺。综合考虑本工程设计的进水水质确定为:p H=10-12,CODCr=600 mg/L,BOD5=150 mg/L,总Sb=700μg/L,NH3-N=15 mg/L,SS=250 mg/L,色度为500。本工程污水处理工艺采用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水解酸化-CAST生物池-芬顿氧化-FMBO除锑-斜管沉淀-纤维转盘过滤工艺,处理出水满足国家《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 87-2012)及其修改单中表3所规定的出水水质。剩余污泥通过污泥浓缩池、板框压滤脱水机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泥饼外运处置。对部分可能产生恶臭的构筑物如格栅、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调理池等进行加盖,废气经收集后通过生物滤池除臭工艺,处理后厂界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二级标准。选择针对印染行业废水的T20新型除锑药剂(主要成分为铁锰复合氧化物,FMBO),设计静态烧杯试验,并选取常熟市周行新州污水处理厂(含锑污染因子较为典型)做为生产性试验的项目基地,以此来验证该药剂的最佳处理工况及除锑效果。根据烧杯实验的结果,得出最佳药剂投加浓度为1500mg/L,最适p H值范围为4.5-5.5,搅拌装置的快速搅拌速度宜为500r/min,慢速搅拌速度宜为80r/min。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FMBO的除锑效率稳定在90%左右,出水完全以Sb(V)的形态,除锑效果显着,能够稳定达标,可用于含锑印染废水处理工程中。根据投资概算,本项目工程(1.5万m3/d)总投资6145.46万元。污水处理厂工程单位处理水量经营成本为2.39元/m3,总成本平均值为3.00元/m3。本项目的实施可使常熟市经济开发区内6家印染企业废水集中治理,体现规模优势,实现节能减排。项目符合国家关于加强对污水污染防治的要求,项目投产后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常熟市水体治污具有积极贡献。
李霞[6](2018)在《TRIZ创新方法在浆体管道输送行业的应用研究 ——以大红山管道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企业要增强本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工作的效率,就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在浆体管道输送行业也是这样。TRIZ创新方法包含了许多系统、科学而又富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发明问题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打破思维定势,扩展创新思维能力,并保证使用者能按照合理的途径寻求问题的创新性解决办法。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TRIZ作为科学创新方法的代表,在中国各省市及企业都有着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但是在浆体管道输送行业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大红山管道公司在应用TRIZ的过程中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难免会走一些弯路。本文以大红山管道公司为例,对TRIZ创新方法在浆体管道输送行业的应用进行了整体研究。分析了企业未应用TRIZ进行创新活动时在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大红山管道公司应用推广TRIZ的具体做法,通过分析三个TRIZ应用案例,指出了应用TRIZ后的创新活动的六大特征,并总结分析了大红山管道公司应用TRIZ后三个方面的创新效果。本文研究认为,创新活动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而TRIZ这种创新方法对企业创新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今后应更深入更广泛更持续地做好TRIZ创新方法应用工作。其应用的规律特征和成功经验,对于浆体管道输送行业或其他行业如装备制造业均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值得推广与借鉴。
陈金辉[7](2017)在《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及绿色矿山建设途径 ——以河南永城、焦作矿区为例》文中认为绿色矿山建设是加快矿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推动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途径。随着全国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煤矿绿色矿山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伴生矿产资源——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成为关注的焦点。当前在煤层气矿山开发过程中,相对较突出问题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破坏、采空区塌陷引起地面沉降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因此,煤层气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评价是当前日益凸显的热点问题和关键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是通过对绿色矿山和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的研究进而建立对绿色煤层气矿山的研究,既有助于煤层气矿山资源开发的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又进一步完善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框架内容。本文以绿色矿山和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搜集整理绿色矿山和煤层气矿山环境的相关信息,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专家访谈、实验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绿色矿山的发展现状、煤与煤层气矿山环境效应和研究区环境要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相应的提出了《河南省绿色煤层气矿山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初步方案》和研究区绿色矿山建设部署图。在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和各省市已有摸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指引下,通过分析总结、专家指导等方式,确立煤与煤层气矿山环境评价的要素,同时通过数据搜集整理,以及相关模型、方法的选择应用和实验分析,对研究区绿色矿山发展情况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和评价,结合研究区企业的实际环境问题展开研究并给出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本文内容围绕主题有两条主线,一条为“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主要章节为第三、四、五章,以递进方式编写;第三章介绍了研究区煤矿开采过程中各阶段、各类采矿方法所涉及到的环境效应和突出问题,继而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和相关方法模型建立相应的环境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和验证其适用性;第四章主要是从煤层气的开采工艺过程及其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剖析和归纳出煤层气矿山各个阶段的环境要素;第五章则结合第三、四章所总结的煤矿和煤层气矿的环境要素进行了共采矿山研究区绿色矿山评价研究,构建了环境评价体系和进行了评价论证。另一条为“绿色矿山建设途径”,主要章节为第六章。以总分方式编写,先总体从国家层面梳理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总体思路,继而结合研究阶段发现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研究,调研实验数据评价分析得出土地复垦优选方案以解决土壤破坏、土地扰动等问题;水处理系统工艺改造中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技术和半工业实验以解决矿区废水污染问题,从而达到水净化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有益效果;塌陷区治理模式上梳理传统模式,探索汇创新模式“绿色永城矿山环境治理模式”以解决采空区塌陷和生态系统破坏等主要问题;本文的第一、七章为常规绪论和总结,其中第一章加入了主要逻辑关系图以更加明晰全文的布局和逻辑关系,第七章加入建言献策以更好的结合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行总结建议;文章的第二章主要从研究区的交通、地理、自然环境、煤矿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情况做汇总介绍,以为两条主线提供相应的地质和资源等背景支撑。本研究的创新点概括为:第一,研究针对煤、煤层气及其共采矿山的特点提出了《河南省的绿色煤层气矿山建设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的初步方案》和绿色矿山总体部署图;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应用DPSIR模型、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和AHP、PCA等方法创建了研究区绿色矿山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论证了其适用性。第二,在研究矿区环境问题的处理工艺、复垦方案、治理模式上针对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难题提出污水处理系统等多项创新性关键技术和植被优选复垦方案,同时探索和汇创了“绿色永城矿山环境治理模式”。研究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绿色煤层气矿山”概念、《河南省绿色煤层气矿山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初步方案》、研究区绿色矿山建设部署图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总体框架内容,为后续研究借以参考;第二,通过运用灰色聚类模型、DPSIR模型、AHP、PCA等方法对研究矿区进行了评价和数据分析研究,从中了解到研究区的绿色矿山建设水平和各自存在的相关突出问题,并根据分析所得情况来论证绿色矿山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发展重点,为接下来绿色矿山建设的发展在上层决策和宏观调控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从矿区土壤复垦方面得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交林的改良效果比纯林好,沙棘和紫穗槐混交林恢复方式的改良效果最好,而且改善后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能均优于对照荒地等重要研究结论。第三,通过调研发现污水处理中主要存在的工艺设计问题,结合企业成本增加与研究期煤炭、煤层气行业效益剧烈下降严重影响到企业在绿色矿山建设方面的投入和发展这一主要矛盾,提出3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进行半工业试验和模拟,其对企业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方面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推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良方案和标准体系建设等从知识产权的层面更进一步的推动了绿色矿山建设,也为绿色矿山建设的全面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于勇[8](2016)在《浓缩机耙架的结构分析与改进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浓缩机是一种连续工作的浓缩和澄清设备,它主要用于湿式选矿作业中精、尾矿浆的脱水,也广泛应用于煤炭、钢铁、化工、建材、水源和污水处理等行业中含固料浆的浓缩和净化。耙架是浓缩机的主要核心部件,也是整机设备中体积和重量最大的部件,其结构形式直接影响浓缩机物料的沉降和刮集性能,耙齿的曲线形状影响物料的刮集效率,并且其体积及重量影响运输和制造成本。因此深入研究并改进设计优良的耙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首先对浓缩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阐述了国内外的浓缩机耙架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一种国内外技术先进的低阻力耙架结构,同时对耙架的结构形式和耙齿刮集效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低阻力耙架不仅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同时由于占用空间小,方便运输,是浓缩机耙架的发展方向。其次,以为某选矿厂所设计的浓缩机的主要部件中耙架为研究对象,其采用了一种低阻力耙架结构,增大了耙齿接触面积,提高浓缩机工作效率和稳定性的效果。同时推导出耙齿曲线方程,并深入研究耙齿刮集物料过程中,物料的瞬时运动方向、运动轨迹、耙齿的布置原则和安装角度。通过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两种耙架的三维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分析耙架的截面形状对刮集效率的影响,对耙架截面形状进行有限元对比分析,从变形的趋势看圆形截面耙架刚性好于矩形截面耙架。计算耙架的阻力面积,从阻力面积和重量来看,圆形截面的耙架阻力小,重量轻且易生产加工,所以圆形截面耙架的优势更加明显。最后,以圆形截面桁架结构的低阻力耙架为研究对象,选取四个耙架危险工况进行静力学分析,同时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对现有的耙架结构提出可靠的依据并进行改进设计。经过有限元分析计算,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提高了浓缩机的性能,有效降低了耙架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为技术人员开发新型浓缩机提供可靠的分析方法和借鉴。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公司开发的新产品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并为耙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计算的依据,可以进一步加快国产化浓缩机的理论研究和开发进程。
乔德广[9](2014)在《一种新型AMD废水处理工艺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陕南某酸性矿山企业新建一套污水处理设施,专门用于处理该矿山外排的酸性废水(AMD)。该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pH值为2~4,且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据此,该处理设施采用了基于LB-HMR(西安某公司专利技术)处理工艺,以降低石灰药剂的投加量,提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工艺调试期间课题组对该处理工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加药策略、进水与泥浆回流方式、预处理措施、最佳进水方式和回流方式、不同石灰投加方式对泥渣含水率的影响、高锰酸钾预氧化、泥渣特性等。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该工艺较传统的石灰中和法LDS(Lime neutralization method)效果好,比原本该矿所建的三级中和处理工艺加灰量降低了14%~28%,有效降低了石灰的投加量,降低了加药成本。同时由于改善了泥渣密实度,压滤机的滤布更换周期得以延长,降低了维护成本和工人劳动强度。2.预反应池不加石灰时,LB-HMR主反应器采用底部进水的方式要比采用上部进水的方式更好,阳离子PAM(Polyacrylamide)最佳投加量为5ppm。采用底部进水的方式时,内筒中的泥渣含水率整体上都比采用上部进水时低,一定速度的进水冲击原本存在底部的高密度沉渣,造成高密度沉渣的扰动,对重金属离子和中和反应后产生的进水颗粒产生吸附作用,增大了颗粒的密实度。在不加PAM的条件下,主反应器底部进水阀门开启并且只在主反应器中加石灰的同时,内筒中泥渣含水率的值为95%,预处理池和主反应器都加石灰时为96%,无论采用何种进水方式,内筒的泥渣含水率都会小于外筒的泥渣含水率。3.当PAM的活化时间为4h时,外筒泥渣的絮凝效果最好,并且投加PAM可以降低泥饼的含水率,减少泥饼外运频率。通过扫描电镜发现泥渣粘附在滤布上,泥渣中的晶体颗粒和絮状沉淀物致密结合在一起,在板框压滤机巨大液压下被挤压成扁平状,堵塞滤布的过水缝隙,造成滤布不过水。4.旱流时废水过滤的情况下石灰的消耗量比未过滤时要大,相差0.1g/L,主要是原水中有一定量的悬浮物,这些悬浮物具有吸附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并且能起到晶体核的作用,降低了石灰的投加量。雨季时地表径流的冲刷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增加,石灰消耗量增大,废水过滤时消耗量比不过滤时多0.2g/L。5.废水经过KMnO4预氧化,加入石灰中和后泥渣的沉降速率增大,沉渣体积下降,由于水中的Fe2+氧化成Fe3+,与氢氧根离子形成氢氧化铁絮状沉淀,能够有效的吸附水中的小颗粒和悬浮物,使得泥渣颗粒变的更加密实。
王小锐[10](2013)在《承德钢铁公司污水处理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钢铁工业已经成为引领世界钢铁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钢铁业的规模和发展势头令世界瞩目。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淡水人均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3,而钢铁厂又是耗水大户。随着近年来水的循环利用率从87%提高到95%,2009年上半年,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量4.49t,外排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26.75%,这是我国钢铁企业取得的巨大进步。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在废水治理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为确保水系统的全过程控制和水质迅速改善,承钢需要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合理制定循环水系统的加药和排污计划,提高水质质量。通过提出和建立钢铁企业外排废水综合处理技术框架,以综合废水为新水源,建立起新的用水理念,通过对钢铁废水最新处理工艺的关键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经过实际工程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工艺、设备的创新,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和作用,对于水处理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首先论述了国内外污水处理方法的研究方向;然后详细论述了国内外污水处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动态,针对钢铁企业污水处理方面研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深入研究了承钢钢铁废水的现状和建设污水处理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详细说明承钢污水处理的设计规模及设计水质;针对污水的特点分析设计污水处理的方案,对工艺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设计;并对建设污水处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主要污染物入手,研究其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案;最后,对污水处理做出经济评价,计算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污水处理体系及评价方法切实可行,能较好地解决承钢污水处理问题,希望能为我国钢铁企业污水处理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高效斜管浓缩池在冶金矿山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斜管浓缩池在冶金矿山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浓缩器在洗煤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洗煤厂污水的主要来源 |
2 污水的特性与主要处理方法 |
2.1 污水的特性 |
2.2 污水的主要处理方法 |
3 高效浓缩器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
4 结语 |
(2)化工厂雨排废水处理及回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2 污水回用的现状 |
1.3 化工污水特点 |
1.3.1 石油化工污水 |
1.3.2 煤化工污水 |
1.3.3 其他化工污水 |
1.4 化工污水处理技术 |
1.4.1 物理处理法 |
1.4.2 化学处理法 |
1.4.3 物理化学处理法 |
1.4.4 生物处理法 |
第二章 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
2.1 兰州石化概况 |
2.2 研究背景及目的 |
2.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三章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及回用研究 |
3.1 化肥厂雨排废水改造前状况 |
3.2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系统改造目标及原则 |
3.2.1 改造目标 |
3.2.2 改造原则 |
3.3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研究 |
3.3.1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工艺单元背景概况 |
3.3.2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工艺技术方案 |
3.3.3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工艺原理 |
3.3.4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工艺简介 |
3.3.5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详细工艺流程 |
3.4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设备设施 |
3.4.1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装置设备设施明细 |
3.4.2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设备设施布置 |
3.5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回用项目经济效益 |
3.5.1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装置成本估算 |
3.5.2 化肥厂雨排废水处理装置经济效益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雨排运行数据及废水处理效果分析 |
4.1 装置主要工艺指标 |
4.1.1 雨排废水进水及出水指标 |
4.1.2 雨排系统各段中控馏出口指标 |
4.1.3 药剂及能耗指标 |
4.2 废水pH数据分析 |
4.3 废水COD数据分析 |
4.4 废水悬浮物数据分析 |
4.5 污水氨氮数据分析 |
4.6 环保药剂数据分析 |
4.6.1 液体聚合氯化铝物耗分析 |
4.6.2 聚丙烯酰胺物耗分析 |
4.6.3 环保药剂降物耗工艺优化 |
4.6.4 葡萄糖物耗分析 |
4.7 装置能耗数据分析 |
4.7.1 装置电耗分析 |
4.7.2 装置综合能耗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灵新煤矿矿井涌水处理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灵新煤矿矿井涌水处理体系构建 |
2.1 矿井涌水情况 |
2.2 矿井涌水处理现状 |
2.3 矿井涌水水质 |
2.4 矿井涌水处理方法 |
2.5 矿井涌水处理设备能力及技术原理 |
2.6 矿井涌水处理工艺 |
2.7 本章小结 |
3 灵新煤矿矿井涌水处理排泥系统 |
3.1 概述 |
3.2 排泥系统设计 |
3.3 采空区预计可存水量及方案 |
3.4 工艺设计 |
3.4.1 污泥系统工艺 |
3.4.2 工程量 |
3.4.3 自控要求 |
3.5 电气及自动控制工程设计 |
3.5.1 设计范围 |
3.5.2 供配电设计 |
3.6 采空区巷口隔水墙设计 |
3.6.1 概况 |
3.6.2 巷道施工方案 |
3.6.3 主要基础数据计算 |
3.6.4 隔水墙施工 |
3.7 本章小结 |
4 灵新煤矿水处理工程实践 |
4.1 矿井涌水处理工艺设计 |
4.2 矿井涌水处理站主要构筑物及设备 |
4.3 矿井涌水处理站自动控制设计指标 |
4.4 矿井涌水处理站电气及自动控制工程设计 |
4.5 矿井涌水处理站硐室布置 |
4.6 地面综合污水处理厂设计施工 |
4.7 综合污水处理厂厂区附属建筑及设备 |
4.8 综合污水处理厂输水工程设计 |
4.9 综合污水处理厂经济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铁矿选矿高悬浮物循环水处理与回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矿生产废水的研究现状 |
1.1.1 选矿生产废水的来源及其特点 |
1.1.2 选矿废水的基本处理方法 |
1.1.3 选矿废水的处理回用研究现状 |
1.2 选矿废水中高分散性悬浮物处理研究现状 |
1.2.1 废水中高分散性悬浮物特性及处理方法 |
1.2.2 高分散性硅酸盐悬浮物絮凝研究现状 |
1.3 处理选矿废水絮凝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
1.3.1 无机絮凝剂 |
1.3.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
1.3.3 微生物絮凝剂 |
1.3.4 复合絮凝剂 |
1.4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试样原料及研究方法 |
2.1 单矿物样品制备 |
2.1.1 绿泥石样品制备 |
2.1.2 石英样品制备 |
2.1.3 高岭石样品制备 |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和试验药剂 |
2.3 实验研究方法 |
2.3.1 Zeta电位测试 |
2.3.2 粒度分析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4 红外光谱测定 |
2.3.5 分散絮凝沉降试验 |
2.3.6 Ca~(2+)吸附量及溶液中Ca~(2+)含量测定 |
2.3.7 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 |
第3章 司家营铁矿矿石工艺矿物学特性及循环水水质分析 |
3.1 矿物的赋存状态 |
3.1.1 原矿的化学成分分析 |
3.1.2 矿物的嵌布特性 |
3.1.3 矿物的粒度分布特性 |
3.2 司家营铁矿生产循环水质分析 |
3.2.1 司家营铁矿循环水工艺简介 |
3.2.2 司家营铁矿循环水质检测及对分选的影响 |
3.2.3 水质对选别过程影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分散性硅酸盐单矿物絮凝沉降试验研究 |
4.1 高分散性硅酸盐单矿物自然沉降试验 |
4.1.1 自然沉降时间的确定 |
4.1.2 pH值对硅酸盐单矿物自然沉降的影响 |
4.2 分散剂对高分散性硅酸盐单矿物分散沉降的影响 |
4.2.1 自然pH值条件下分散剂对分散沉降的影响 |
4.2.2 pH=10.5 时分散剂对分散沉降的影响 |
4.2.3 pH值对硅酸盐单矿物分散沉降的影响 |
4.3 不同絮凝剂对高分散性硅酸盐单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3.1 阴离子絮凝剂APAM-1 对高分散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3.2 阴离子絮凝剂APAM-2 对高分散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3.3 阳离子絮凝剂CPAM-1 对高分散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3.4 阳离子絮凝剂CPAM-2 对高分散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3.5 壳聚糖季铵盐HACC-102 对高分散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4 组合药剂对高分散性硅酸盐单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4.1 钙离子对APMA-1 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4.2 两性絮凝剂C-PAM对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4.3 组合絮凝剂对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的絮凝沉降机理研究 |
5.1 矿物晶体结构及表面性质对高分散性硅酸盐矿物絮凝沉降的影响机理 |
5.1.1 绿泥石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对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1.2 石英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对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1.3 高岭石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对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2 矿浆pH对绿泥石、石英和高岭石表面动电位及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2.1 矿浆pH值对绿泥石表面动电位及其絮凝的影响 |
5.2.2 矿浆pH值对石英表面动电位及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2.3 矿浆pH值对高岭石表面动电位及其絮凝的影响机理 |
5.3 钙离子对绿泥石、石英和高岭石的絮凝影响机理 |
5.3.1 钙离子在微细粒硅酸盐矿物表面吸附量测试 |
5.3.2 钙离子的吸附形态分析 |
5.3.3 钙离子对微细粒硅酸盐矿物表面动电位的影响 |
5.4 絮凝剂对绿泥石、石英和高岭石絮凝沉降的影响机理 |
5.4.1 絮凝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
5.4.2 絮凝剂对绿泥石絮凝沉降的作用机理 |
5.4.3 絮凝剂对石英絮凝沉降的作用机理 |
5.4.4 絮凝剂对高岭石絮凝沉降的作用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司家营铁矿循环水絮凝沉降研究 |
6.1 司家营铁矿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絮凝沉降试验 |
6.1.1 絮凝剂的影响试验 |
6.1.2 响应曲面试验 |
6.2 絮凝剂处理司家营铁矿高分散悬浮物循环水的回用试验 |
6.2.1 絮凝剂处理循环水后浓缩池溢流水回用试验 |
6.2.2 絮凝处理后循环水对选别的影响 |
6.2.3 改造后效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出版学术着作 |
致谢 |
(5)印染废水工程设计及其除锑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设计目的与意义 |
1.3 印染废水概况 |
1.3.1 印染废水的组成及特征 |
1.3.2 印染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3 印染废水处理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4 废水除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5 项目概况 |
1.5.1 工程设计目的 |
1.5.2 工程设计规模 |
1.5.3 设计进水水质 |
1.5.4 出水水质要求 |
1.6 设计依据与原则 |
1.6.1 设计依据 |
1.6.2 设计原则 |
1.7 设计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设计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方案论证 |
2.1 印染废水水质特点 |
2.2 处理工艺方案 |
2.3 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 |
2.4 三级深度处理工艺 |
2.4.1 深度处理主要目的 |
2.4.2 印染废水难降解有机物深度处理工艺 |
2.4.3 除锑工艺 |
2.4.4 过滤工艺 |
2.4.5 消毒工艺 |
2.5 除臭工艺 |
2.5.1 除臭的必要性 |
2.5.2 除臭方法 |
2.6 污泥处理工艺 |
2.7 处理工艺流程 |
第三章 处理系统工艺设计计算 |
3.1 废水处理部分 |
3.1.1 进水格栅渠 |
3.1.2 中和池 |
3.1.3 调节池 |
3.1.4 混凝沉淀池 |
3.1.5 水解酸化池 |
3.1.6 CAST生物反应池 |
3.1.7 混凝反应斜管沉淀池(含芬顿及除锑反应池) |
3.1.8 纤维转盘滤池 |
3.1.9 尾水泵房和中水回用系统 |
3.1.10 加药系统 |
3.2 污泥处理部分 |
3.2.1 污泥产生量 |
3.2.2 污泥浓缩池 |
3.2.3 污泥调质系统 |
3.2.4 污泥脱水机房 |
3.3 臭气处理部分 |
3.3.1 处理效果要求 |
3.3.2 臭气收集、输送系统 |
3.3.3 臭气系统设计工艺计算 |
第四章 定向除锑试验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备 |
4.2 试验方案与设备 |
4.2.1 烧杯试验 |
4.2.2 生产性试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FMBO投加浓度对Sb去除率的影响 |
4.3.2 p H值对Sb去除率的影响 |
4.3.3 GT值对Sb去除率的影响 |
4.3.4 生产性实验结果 |
4.3.5 Sb的存在形态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污水处理站工程设计 |
5.1 总图设计 |
5.1.1 厂区总平面 |
5.1.2 高程设计 |
5.1.3 厂区内给水和回用水设计 |
5.1.4 厂区排水设计 |
5.1.5 厂区道路和运输 |
5.1.6 厂区绿化 |
5.2 建筑设计 |
5.2.1 建筑设计主要内容 |
5.2.2 总体布局、建筑风格 |
5.2.3 建筑物一览表 |
5.2.4 建筑防火 |
5.2.5 道路和绿化 |
5.3 自动化控制及仪表设计 |
5.3.1 设计原则: |
5.3.2 自控系统 |
5.3.3 设备控制方式 |
5.3.4 仪表系统 |
5.3.4.2 仪表供电 |
5.3.4.3 仪表接地 |
5.4 防腐设计 |
5.5 节能设计 |
5.5.1 污水处理厂能源构成 |
5.5.2 节能措施 |
5.5.4 能耗指标分析 |
第六章 工程投资与效益分析 |
6.1 投资内容及编制依据 |
6.1.1 投资内容 |
6.1.2 编制依据 |
6.1.3 其他工程费用取费标准 |
6.2 工程总投资 |
6.3 成本费用预测 |
6.4 工程效益分析 |
6.4.1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
6.4.2 经济效益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TRIZ创新方法在浆体管道输送行业的应用研究 ——以大红山管道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TRIZ创新方法的现状及趋势 |
第二章 相关基础 |
2.1 创新、创新方法及TRIZ |
2.2 浆体管道输送概念及工艺 |
2.3 浆体管道输送起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
2.4 浆体管道输送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情况 |
第三章 大红山管道浆体输送及创新情况 |
3.1 企业概述 |
3.2 业务范围 |
3.3 企业浆体输送管道 |
3.4 未应用TRIZ时的创新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TRIZ在大红山管道的应用 |
4.1 TRIZ创新方法推广的必要性、可行性 |
4.2 TRIZ创新方法推广的具体做法 |
4.3 大红山管道公司应用TRIZ创新方法的过程及解题步骤 |
4.4 基于TRIZ案例应用的创新活动特征分析 |
第五章 应用TRIZ后的创新效果分析 |
5.1 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
5.2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
5.3 技术性积累不断增加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及绿色矿山建设途径 ——以河南永城、焦作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1.4.1 完成工作量 |
1.4.2 研究创新点 |
1.4.3 文章主要逻辑关系图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交通、地理与自然环境概况 |
2.1.1 永城研究区 |
2.1.2 焦作研究区 |
2.2 研究区煤矿资源开发情况简介 |
2.2.1 城郊煤矿矿山开采现状 |
2.2.2 陈四楼煤矿矿山开采现状 |
2.2.3 九里山矿区开采现状 |
2.2.4 赵固二矿开采现状 |
2.3 煤层气(瓦斯)抽采和利用情况 |
2.3.1 永城矿区 |
2.3.2 焦作矿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煤矿开采环境效应及评价指标体系 |
3.1 煤矿开采环境效应 |
3.1.1 勘察阶段 |
3.1.2 开采阶段 |
3.1.3 加工及贮装运阶段 |
3.1.4 利用阶段 |
3.2 研究区突出环境效应 |
3.2.1 永城研究区 |
3.2.2 焦作九里山研究矿区 |
3.2.3 焦作赵固研究区 |
3.3 研究区煤炭绿色矿山建设评价研究 |
3.3.1 评价要素 |
3.3.2 评价程序 |
3.3.3 评价方法及模型 |
3.3.4 研究区评价案例一 |
3.3.5 研究区评价案例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煤层气开采过程和主要环境问题及效应 |
4.1 煤层气开采工艺过程 |
4.2 开采过程环境问题分析 |
4.3 煤层气矿山环境评价要素 |
4.3.1 建设期环境要素 |
4.3.2 开采期环境效应 |
4.3.3 闭井期环境效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与方法 |
5.1 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典型问题 |
5.2 研究区矿山环境相关及典型问题 |
5.3 研究区绿色矿山评价 |
5.3.1 煤矿绿色矿山环境评价 |
5.3.2 研究区绿色煤层气矿山环境评价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区绿色矿山建设途径 |
6.1 绿色矿山建设总体思路 |
6.1.1 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总体思路 |
6.1.2 研究区绿色矿山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6.2 典型矿区土地复垦治理方案及分析 |
6.2.1 植被恢复方案及研究方法 |
6.2.2 土壤分析及结果 |
6.2.3 多元统计及结果 |
6.2.4 改良效果综合评价 |
6.2.5 应用研究结论 |
6.3 矿区水处理系统工艺改造关键技术 |
6.3.1 研究区矿井水分类和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
6.3.2 研究区主要废水处理工艺 |
6.3.3 污水处理系统 |
6.3.4 循环式废水处理回收利用系统 |
6.3.5 半工业试验情况 |
6.3.6 高效煤矿水净化装置 |
6.3.7 一种便于更换滤芯的净水装置 |
6.4 研究区典型塌陷区成功治理模式 |
6.4.1 环境形势及研究区典型问题 |
6.4.2 治理模式总结 |
6.4.3 新模式和途径探索 |
6.4.4 研究区绿色矿山建设塌陷区治理途径 |
6.5 典型煤矿绿色矿山建设途径借鉴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建言献策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河南省绿色煤层气矿山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初步方案和绿色矿山总体部署图 |
附录 2 绿色矿山及绿色煤层气矿山发展大事记表 |
附录 3 污水处理系统实施方式 |
附录 4 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实施方式 |
附录 5 灰色聚类白化权函数原始数据处理表格 |
附录 6 DPSIR模型原始数据处理过程 |
附录 7 植被复垦方案中植物简介 |
附录 8 论文内容涉及部分名词解释 |
附录 9 绿色矿山大数据平台初步框架模型 |
附录 10 研究区评价及指标确定过程 |
(8)浓缩机耙架的结构分析与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浓缩机综述 |
1.2.1 浓缩机简介 |
1.2.2 浓缩机的分类 |
1.3 中心传动浓缩机耙架国内外技术现状 |
1.3.1 国外浓缩机耙架技术现状 |
1.3.2 国内浓缩机耙架技术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课题来源 |
2 浓缩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形式 |
2.1 浓缩机的工作原理 |
2.2 浓缩机的结构形式 |
2.3 本章小结 |
3 耙架的结构类型与分析 |
3.1 耙架的概述 |
3.2 耙架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
3.3 周边传动浓缩机耙架 |
3.3.1 周边传动浓缩机耙架 |
3.3.2 液压自动提耙浓缩机耙架 |
3.4 中心传动浓缩机耙架 |
3.4.1 普通中心传动浓缩机耙架 |
3.4.2 大型中心传动浓缩机耙架 |
3.4.3 大型中心传动浓缩机低阻力耙架 |
3.5 本章小结 |
4 耙齿曲线方程与刮集物料的动力学分析 |
4.1 耙齿的概述 |
4.2 耙齿曲线方程 |
4.3 耙齿刮集下物料的运动规律 |
4.3.1 耙齿刮集下物料的运动方向 |
4.3.2 耙齿刮集下物料运动轨迹分析 |
4.3.3 耙齿刮集物料的速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两种截面耙架结构的对比分析 |
5.1 耙架三维实体建模 |
5.1.1 矩形截面耙架三维实体建模 |
5.1.2 圆形截面耙架三维实体建模 |
5.2 两种截面形状耙架的有限元分析 |
5.2.1 矩形截面耙架有限元分析 |
5.2.2 圆形截面耙架有限元分析 |
5.3 耙架旋转阻力面积对比分析 |
5.3.1 矩形截面耙架阻力面积计算 |
5.3.2 圆形截面耙架阻力面积计算 |
5.4 本章小节 |
6 耙架静力学分析与改进设计 |
6.1 耙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2 模型的合理简化及网格划分 |
6.3 耙架运行工况静力学分析 |
6.3.1 耙架运行工况类别 |
6.3.2 耙架运行工况1的校核 |
6.3.3 耙架运行工况2的校核 |
6.3.4 耙架运行工况3的校核 |
6.3.5 耙架运行工况4的校核 |
6.4 耙架结构改进设计 |
6.4.1 耙架重量改进 |
6.4.2 耙架整体刚度改进 |
6.5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一种新型AMD废水处理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来源 |
2 酸性矿山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
2.1 酸性矿山废水概况 |
2.1.1 酸性矿山废水的成因 |
2.1.2 酸性矿山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2.2 酸性矿山废水治理技术 |
2.2.1 沉淀法 |
2.2.2 生物法 |
2.2.3 电化学法 |
2.2.4 膜处理法 |
2.2.5 离子交换法 |
2.2.6 人工湿地法 |
2.2.7 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总结 |
3 酸性矿山废水工艺调试研究 |
3.1 项目概况 |
3.1.1 矿区废水特征及处理情况 |
3.1.2 矿区新建处理设施概况 |
3.2 酸性矿山废水处理工艺 |
3.2.1 工艺流程 |
3.2.2 预处理池 |
3.2.3 加药系统 |
3.2.4 LB-HMR 反应器 |
3.2.5 污泥浓缩及压滤工艺 |
3.3 不同进水和加药方式 PAM 投加量对泥渣含水率影响研究 |
3.3.1 实验原理 |
3.3.2 实验设备和方法 |
3.3.3 预处理池不加石灰时 PAM 浓度对泥渣含水率影响 |
3.3.4 特定 PAM 投加量下两种石灰投加方式研究 |
3.3.5 不加 PAM 情况下两种石灰投加方式研究 |
3.4 PAM 及其活化时间对泥渣泥饼特性影响研究 |
3.4.1 实验原理和方法 |
3.4.2 不同 PAM 活化时间对泥渣含水率的影响 |
3.4.3 PAM 对泥饼含水率的影响 |
3.5 不同气象条件和回流方式下泥渣特性研究 |
3.5.1 实验原理和方法 |
3.5.2 不同回流方式下泥渣含水率研究 |
3.5.3 不同气象条件下泥渣特性研究 |
3.6 调试运行结果 |
3.7 小结 |
4 酸性矿山废水与泥渣处理实验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KMnO4预氧化实验分析 |
4.2.2 扫描电镜分析 |
4.3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10)承德钢铁公司污水处理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污水处理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综述小结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承钢污水现状和建设污水处理的必要性 |
2.1 项目背景 |
2.1.1 承钢现状 |
2.1.2 承钢供水现状 |
2.1.3 承钢 800 万吨钢生产用水现状 |
2.2 污水处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
2.3 污水处理系统建立的可行性 |
第3章 承钢污水处理设计规模及设计水质 |
3.1 承钢污水处理设计规模 |
3.2 设计水质 |
3.3 采用的设计规范 |
3.4 设计原则 |
第4章 污水处理设计方案 |
4.1 污水处理工程设计 |
4.1.1 污水处理工艺概述 |
4.1.2 污水处理单元 |
4.1.3 加药系统 |
4.1.4 消毒系统 |
4.1.5 污泥处理单元 |
4.2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 |
5.1 设计依据 |
5.2 工程概况 |
5.3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其控制措施 |
5.3.1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
5.3.2 污染控制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污水处理厂经济评价 |
6.1 概述 |
6.2 评价原则 |
6.3 基础数据 |
6.4 财务评价 |
6.4.1 销售收入 |
6.4.2 成本及费用计算 |
6.4.3 税金及利润计算 |
6.4.4 现金流量分析 |
6.4.5 敏感性分析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高效斜管浓缩池在冶金矿山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浓缩器在洗煤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邬瑞峰. 煤炭工程, 2019(S2)
- [2]化工厂雨排废水处理及回用研究[D]. 李静. 兰州大学, 2020(01)
- [3]灵新煤矿矿井涌水处理理论与实践[D]. 虎晓龙.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4]铁矿选矿高悬浮物循环水处理与回用研究[D]. 蒋文利.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5]印染废水工程设计及其除锑试验研究[D]. 金相雷. 安徽工业大学, 2018(08)
- [6]TRIZ创新方法在浆体管道输送行业的应用研究 ——以大红山管道公司为例[D]. 李霞. 云南大学, 2018(01)
- [7]煤与煤层气共采矿山环境评价要素及绿色矿山建设途径 ——以河南永城、焦作矿区为例[D]. 陈金辉.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8]浓缩机耙架的结构分析与改进设计[D]. 于勇.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9]一种新型AMD废水处理工艺特性研究[D]. 乔德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10]承德钢铁公司污水处理设计与研究[D]. 王小锐.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标签:聚丙烯酰胺絮凝剂论文; 水处理絮凝剂论文; 循环水系统论文; 污水处理工艺论文; 絮凝沉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