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00千伏切波装置研究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第一机械工业部变压器研究所高压试验室[1](1967)在《400千伏切波装置研究介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概述众所周知,为了考核高压电气设备的防雷性能,各国标准(其中也包括我国国家标准GB311-64高压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电压和试验方法)均规定了应进行冲击全波及冲击切波
张宜倜[2](1974)在《国外750千伏变压器设计制造简介》文中研究说明 一、概述虽然世界上第一条700千伏级输电线路是于1965年在加拿大建成并投入运行的,但变压器科研和试制工作约在1958年前后就陆续开始了[1]。瑞典于1963年首先向加拿大提供了735千伏变压器,至今共生产了41台单相联络变压器,9台单相接发电机的升压变压器。两者之
郑菜莲[3](2020)在《何市110kV变电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随着修水县经济快速发展,负荷快速发展,对于变电站建设的需求逐渐增加,变电站作为传输和分配电能的重要场所,如何规范变电站的建设程序,实现变电站主要功能,对于提升修水县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修水县110千伏何市变电站为例,首先重点分析了九江市修水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电网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大用户包装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负荷预测结果,给出了何市变电站建设的必要性;然后重点论述了变电站站址、进出线方式、线路路径的选择依据,提出变电站建设设想;针对何市变电站的一次系统设计,以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059-2011)为依据,设计电气主接线、主要电气设备、防雷与接地系统,并采用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等电气方式进行验证;针对何市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设计,提出变电站二次设计原则和思路,对各类系统的构建提出了要求,满足“三层两网”建设需求,对直流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从而完成变电站整体设计。
豆书亮[4](2014)在《宁波地区新能源接入电网方式的研究及探讨》文中认为目前宁波地区正在利用地域优势在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开展好对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并网研究进而利用好新能源是解决宁波地区电力紧张的有效办法。新能源并网发电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深入研究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影响分析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电源发电主要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海洋能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形式,在宁波地区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是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本文根据宁波地区所处地理位置特性,简要介绍了宁波地区风电和太阳能资源分布及特点;分析了风电和太阳能接入后对电网的影响,主要包括电能质量、安全稳定运行和并网调度等方面,并针对各方面影响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降低其接入对电网的影响;通过对风电和太阳能并网单点接入容量、并网电压等级和接入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提出宁波地区风电和太阳能接入电网几种典型的方案及其主要技术原则。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地区某风电场工程案列和某太阳能光伏电站工程案例进行了应用研究,对宁波地区新能源接入电网方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吴娟[5](2020)在《商水西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们对于能源,尤其是电力的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化石能源的紧张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使电网安全高效运行和实现广泛的新能源接入,大力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220kV变电站作为地区电能汇集和分配的中心,其智能化的实现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故对新建智能站进行充分的研究,考虑工程实际的各方面因素,并在保障城市电能质量的基础上,使变电站设计做到智能、经济、高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此背景下,针对22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符合工程实际的一次与二次系统设计方案,具体所做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首先介绍了商水西变设计研究背景,然后总结概括变电站设计研究的现状。之后考虑商水西变所在地区的电网状况及其规划,预测了近远期负荷,并根据其结果对输变电容量与功率平衡进行计算,得出建设商水西变的必要性。(2)根据“三层两网”与“一次设备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等智能化技术原则要求,得出了可应用于商水西变的智能化技术方案。(3)系统地介绍了变电站接入系统方案,在可能的三个方案中进行了系统的潮流计算,并根据经济与技术两方面综合比较,得出最佳接入方式。计算了短路电流与远近期的无功补偿容量,并根据电气计算结果对一次系统的主变压器、主接线方式以及相应电压等级的高压开断与保护设备进行了合理的设计与选型。(4)根据智能化技术方案,进行了具体的二次系统设计。应用了标准的运行管理模式,在自动化系统中采用开放式分层分布式网络结构,并且在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均采用双重化星形以太网。采用智能化组件,设计了智能层次化保护与监测系统,使全站运行更加高效。(5)最后对商水西变整体造价进行了评估计算,将其与通用造价对比,并通过计算单位资产供电量指标,得出了文章的设计造价合理、经济性较高。
赵丽莉[6](2019)在《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前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电网建设保障日益增长的用电负荷需求,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我国为实现以西电东送为主导的全国联网工程,加大了对特高压电网构架的投资,另一方面,国家对城乡电网改造项目的投入不断减少,但公民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导致电力资源的供应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在加快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现代化的同时,保障社会效益和做好企业项目前评价显得尤为重要。项目前评价主要应用在对国家、社会和个体经济的评估中,进行项目前评价以确保输变电工程的指标体系从技术、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构建中得到良好的反应,论证该项目的可行性有利于项目决策的客观性,避免盲目投资,减少社会和企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和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输变电项目的投资收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项目工程是根据唐山马庄及周边地区的供电需求而建设的,现有的110千伏变电站无法满足企业用电需要,马庄220kV变电站的建设将为茨榆坨地区提供新的电源点,符合地区电网规划,提高供电可靠性。本文首先在深入调研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基础上,阐述选题背景意义以及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其次在调研了唐山地区用电现状后,系统分析了唐山马庄输变电工程概况,进行了项目的投资估算,多角度、全方面的评价了环境资源综合利用的措施,来达到依靠科学技术和设备更新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最后从项目选址、投资估算、环境资源综合利用三个方面建立了项目前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最终得出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合理可行的结论。项目前评价的结果表明,该项目虽然在估算投资方面超出国家电网公司普遍水平,但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合理性较强,而且有益于整体设施构建和环境资源保护,预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该项目可以满足地区发展的需要,提升供电的实际质量,优化地区110kV网络结构,对减轻居民负担和区域经济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蔡剑锐[7](2019)在《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文中认为变电站作为电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肩负着与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相互联系的任务,一旦变电站发生故障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生活,因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包头电网位于内蒙电网的中心位置,担负着整个包头市的供电任务。近几年包头电力发展十分迅速,电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在电力建设中对变电站建设的紧凑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本论文主要结合内蒙电网运行方式的特点,对包头新都市区220kV变电站进行了设计。此变电站电压有220kV/1l0kV/10kV三个等级,论文主要对变电站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阐述了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与基本要求,并对包头新都市区供电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描绘出变电站总体结构轮廓。新都市区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部分主要对变电站的主接线方案、主变容量及型号、中性点接地方式及无功补偿进行论证,通过短路计算,进行电气设备的选型,并设计了防雷接地保护,从而完成了电气一次系统设计。然后对变电站进行了二次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调度系统及通信系统设计等。论文最后还从系统继电保护、主变压器保护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保护设计。系统设计从电力系统原始资料出发,严格遵从相关设计原则及水平要求,从而使系统设计更加经济、合理、运行可靠。
丁小洪[8](2016)在《石柱智能化变电站二次设备安装调试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智能变电站是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一环。随着国家电网将建设智能电网上升到战略高度,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也成为重中之重。在经过试点建设以后,智能变电站目前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作为整个智能站建设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二次调试,对相关人员作出了更高的要求。220千伏石柱智能变电站作为台州第二所智能化变电站,对整个台州电网的智能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其二次调试为基础,介绍了智能站的主体构架及关键技术。并针对调试过程中涉及的调试重点、调试方法做出了相应的整理总结,希望为将来的智能站大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为了解决石柱变无合并单元的问题,本文还引入了石柱变配套工程110千伏农场变。农场变是一所含有智能终端、合并单元的11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在整个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有大量区别于石柱变的调试方法。为了更完善的介绍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调试方法,针对两种不同的过程层组成方式对调试产生的影响加以对比说明,以期达到对目前智能站不同组成方式下二次调试方法的归纳总结。
佟强[9](2014)在《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评估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电能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电力突发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快速、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仅是政府和人民群众对电网企业的要求,也是地方电网企业保证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地方电网公司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建立科学、实用、规范的应急能力评估标准,进而开展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评估工作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国外电网企业应急能力管理模式及国内应急能力评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框架。为了使应急能力评估工作便于实际操作,制定了评估方法及评估程序,同时根据各项指标体现被评估企业应急能力权重,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分,量化评估企业实际应急能力。以辽宁丹东供电公司为例,根据评估指标框架中二级指标,从电网可靠性、调度及二次系统两个方面实际评估该公司应急能力。所提出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评估体系框架从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4个方面评估电网企业应急能力,在此基础上,向下建立了15个二级指标及52个三级指标,最后细化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为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评估提供了通用准则,为有效检验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提供了依据。
王佳庆[10](2020)在《通榆边昭66kV光伏发电项目设计》文中指出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化石能源消耗也随之增加,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地球环境也在逐渐恶化,故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找到新型清洁、安全并且可靠的可再生或可持续能源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丰硕的太阳能源辐射就是一种主要的能源,是一种取之不尽无污染,用之不竭可再生的低成本清洁能源。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是一种新型发电系统,该发电系统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直接将光能转换成电能进行传输。光伏发电过程不会产生任何有害气体,也不会排放任何污染,具有可持续供给、清洁、安全、无噪声的优点,对地球环境保护和解决一次性资源短缺的危机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光伏发电的目的与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光伏发电的现状与发展现状。然后以通榆边昭光伏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66kV光伏发电站的电气部分设计、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设计以及二次系统等的设计,分析了光伏发电站继电保护的配置及原理,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的研究,选用合适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蓄电池组、光伏并网控制器、光伏逆变器、直流汇流箱以及交流配电柜等相关电气设备,设计了发电站二次系统方案,以及此类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防雷接地的相关方案。最后,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理设计出一个完整可靠的光伏发电系统,建立了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的66kV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系统工作稳定,利用太阳能为主要能源,有效地解决了能源供应问题,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此外,该发电项目应用范围广,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可就近供电,不必长距离输送,有效地解决了长距离输电线路所造成的电能损失的问题。光伏发电站还具有建设周期短,资源成本低,组建方便快捷的优点,能有效解决光伏变电站对电网负载的持续可靠供电问题,有效地改善了通榆县地区电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电压低的问题,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二、400千伏切波装置研究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0千伏切波装置研究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3)何市110kV变电站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110千伏何市变电站电气系统设计方案 |
2.1 辖区内电网现状 |
2.1.1 九江市供电区概况 |
2.1.2 修水县供电区现状 |
2.1.3 主要设备及供电现状 |
2.1.4 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
2.2 电力电量预测 |
2.2.1 修水县经济发展概况 |
2.2.2 修水县负荷及电量预测 |
2.3 工程建设必要性及投产时间 |
2.3.1 建设必要性 |
2.3.2 投产时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110千伏何市变电站站址工程设计 |
3.1 站址选择过程概述 |
3.1.1 火石砖厂站址 |
3.1.2 黄沙站址 |
3.2 送电线路及导线截面 |
3.2.1 路径选择原则 |
3.2.2 送电线路路径 |
3.2.3 导线截面选取 |
3.3 站址方案结论 |
3.4 变电站建设方案的选择 |
3.5 变电站工程设想 |
3.5.1 电网概况 |
3.5.2 各级电压中性点接地方式 |
3.6 供排水及采暖通风系统设计 |
3.6.1 供排水系统 |
3.6.2 采暖通风系统 |
3.7 火灾探测报警及消防系统设计 |
3.7.1 火灾系统设计 |
3.7.2 消防系统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110千伏何市变电站电气一次方案设计 |
4.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4.1.1 电气主接线设计要求 |
4.1.2 电气主接线设计方案 |
4.2 电气设备选择与校验 |
4.2.1 主变压器选择 |
4.2.2 站用变及照明选择 |
4.2.3 110kV电气设备选型 |
4.2.4 35kV电气设备选型 |
4.2.5 10kV电气设备选型 |
4.3 电气计算 |
4.3.1 潮流计算 |
4.3.2 短路计算 |
4.4 变电站总平面布置图 |
4.5 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110千伏何市变电站电气二次设计 |
5.1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原则 |
5.2 继电保护及安全装置 |
5.2.1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5.2.2 故障录波配置方案 |
5.3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
5.3.1 远动系统 |
5.3.2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 |
5.4 变电站通信系统设计 |
5.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计 |
5.5.1 变电站三层两网体系构建 |
5.5.2 变电站三层架构 |
5.5.3 变电站两网架构 |
5.6 直流系统设计 |
5.6.1 系统组成 |
5.6.2 直流负荷统计及蓄电池容量等取值计算依据 |
5.6.3 其他二次系统 |
5.6.4 高级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宁波地区新能源接入电网方式的研究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新能源利用在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新能源接入电网存在的问题 |
1.3.1 风电场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1.3.2 光伏电站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1.4 新能源接入电网方式的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2 章节安排 |
第2章 宁波地区新能源资源分布及特点 |
2.1 宁波地区能源情况概述 |
2.2 新能源发电政策支持 |
2.2.1 风能发电项目接入电网的政策支持 |
2.2.2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电网的政策支持 |
2.3 宁波地区风能资源分布及特点 |
2.3.1 宁波风电资源概况 |
2.3.2 宁波风电场现状及规划 |
2.3.3 宁波风力发电特点 |
2.4 宁波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及特点 |
2.4.1 宁波太阳能资源概况 |
2.4.2 宁波太阳能资源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能源接入电网影响分析 |
3.1 风电场接入电网的影响分析 |
3.1.1 风电场并网对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 |
3.1.2 风电场并网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 |
3.1.3 风电场并网对系统调度的影响 |
3.1.4 风电场并网对电网规划的影响 |
3.1.5 风电场并网对无功配置及电压要求 |
3.1.6 风电场并网对有功功率和频率要求 |
3.1.7 风电场并网对二次部分的要求 |
3.1.8 对风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要求 |
3.2 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影响分析 |
3.2.1 非正常孤岛问题 |
3.2.2 电能质量影响 |
3.2.3 电网稳定性影响 |
3.2.4 电网调度影响 |
3.2.5 电价补贴监管问题 |
3.2.6 并网安全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宁波地区新能源接入电网方式探讨 |
4.1 风电场接入电网方式的探讨 |
4.1.1 单点最大注入容量研究 |
4.1.2 接入电压等级分析 |
4.1.3 并网方式研究 |
4.1.4 宁波沿海地区风电并网规划主要原则 |
4.1.5 宁波风电场接入方案设想 |
4.2 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方式的探讨 |
4.2.1 10kV并网方案 |
4.2.2 380V并网方案 |
4.3 本章小结 |
4.3.1 风电场接入电网方式研究 |
4.3.2 光伏发电接入电网方式研究 |
第5章 宁波地区新能源接入电网实际应用研究 |
5.1 宁波北仑福泉山风电场接入系统研究 |
5.1.1 宁波北仑福泉山风电场工程概况 |
5.1.2 接入系统方案 |
5.1.3 负荷平衡分析和电气计算 |
5.1.4 电气主接线方案 |
5.1.5 有关电气设备参数要求 |
5.1.6 谐波问题 |
5.1.7 对风电场有功功率控制要求 |
5.1.8 对风电场风功率预测系统的要求 |
5.1.9 低电压穿越要求 |
5.1.10 场用电相关说明 |
5.1.11 系统继电保护 |
5.1.12 系统调度自动化 |
5.1.13 系统通信 |
5.1.14 投资估算 |
5.1.15 总结 |
5.2 宁波城市技术学院2.2MW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系统研究 |
5.2.1 工程概况 |
5.2.2 接入系统方案 |
5.2.3 用电负荷分析 |
5.2.4 电气主接线 |
5.2.5 对光伏电站本体配置的要求 |
5.2.6 有关电气设备参数选择 |
5.2.7 系统继电保护 |
5.2.8 系统调度自动化 |
5.2.9 电能量计量 |
5.2.10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 |
5.2.11 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商水西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变电站设计基础 |
2.1 地区电力系统现状 |
2.1.1 周口电网概况 |
2.1.2 商水县电网概况 |
2.1.3 电网规划 |
2.2 负荷预测 |
2.2.1 周口供电区负荷预测 |
2.2.2 商水县负荷预测 |
2.3 电力平衡及分析 |
2.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2.5 智能化技术方案 |
3 变电站一次与接入系统设计 |
3.1 站址选择 |
3.2 接入系统方案设计 |
3.2.1 相关电网情况 |
3.2.2 220kV接入系统方案设计 |
3.2.3 220kV接入系统潮流计算 |
3.2.4 110kV接入系统方案与计算 |
3.3 系统相关电气计算 |
3.3.1 短路电流计算 |
3.3.2 无功补偿及调压计算 |
3.3.3 母线通流容量 |
3.4 电气主接线及主要电气设备选型 |
3.4.1 电气主接线 |
3.4.2 主要电气设备选型 |
4 智能二次系统设计 |
4.1 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 |
4.2 智能化系统设计 |
4.2.1 系统构成 |
4.2.2 网络配置 |
4.3 智能层次化保护与元件保护装置 |
4.3.1 智能层次化保护方案设计 |
4.3.2 主变保护配置 |
4.3.3 低压侧保护配置 |
4.4 二次设备智能监测系统 |
4.5 智能组件与智能辅助系统 |
4.5.1 智能组件配置 |
4.5.2 智能辅助系统 |
5 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 |
5.1 投资估算 |
5.2 经济评价 |
5.2.1 与通用造价对比分析 |
5.2.2 投资能力和投资规模匹配性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项目前评价现状 |
1.2.2 国内项目前评价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结论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工程项目前评价理论综述 |
2.1 工程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内涵 |
2.2 工程项目前评价主要内容和方法 |
2.2.1 市场条件分析 |
2.2.2 经济评价分析 |
2.2.3 技术条件分析 |
2.2.4 生态环境分析 |
2.2.5 投资估算 |
2.3 工程项目前评价的原则与程序 |
2.3.1 项目前评价的原则 |
2.3.2 项目前评价的程序 |
2.4 输变电工程项目评价概述 |
2.4.1 输变电工程项目及其类别 |
2.4.2 输变电工程项目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2.5 项目前评价方法 |
2.5.1 层次分析法 |
2.5.2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概况 |
3.1 唐山马庄周边电网概况 |
3.2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必要性 |
3.2.1 满足地区负荷发展的需求 |
3.2.2 优化地区110kV网络结构的需要 |
3.2.3 符合地区电网规划,提高供电可靠性 |
3.3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规模 |
3.4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技术方案 |
3.4.1 接入系统方案 |
3.4.2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影响因素分析 |
4.1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选址分析 |
4.1.1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站址概况 |
4.1.2 路径方案分析 |
4.1.3 水文气象条件分析 |
4.1.4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4.1.5 进站道路和交通运输 |
4.2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分析 |
4.2.1 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
4.2.2 投资估算 |
4.2.3 主要技术条件 |
4.2.4 土建部分 |
4.2.5 线路部分 |
4.2.6 主要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与典型方案差异表对比 |
4.2.7 投资估算分析 |
4.2.8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4.3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环境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
4.3.1 系统节能分析 |
4.3.2 变电节能分析 |
4.3.3 路径选择 |
4.3.4 导线选择 |
4.3.5 分裂导线的采用 |
4.3.6 铁塔优化 |
4.3.7 基础优化 |
4.3.8 噪声影响 |
4.3.9 电子辐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评价与改进 |
5.1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评价 |
5.1.1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3 模糊综合评价 |
5.2 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改进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包头电网及新都市区变电站建设的背景 |
1.1.1 包头电网现状 |
1.1.2 新都市区电网现状 |
1.2 新都市区220KV变电站建设的意义 |
1.3 我国的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况 |
1.3.1 电力系统的发展情况 |
1.3.2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具有的特点 |
1.4 变电站设计的技术分析 |
1.4.1 本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1.4.2 相关设计资料和设计任务 |
1.4.3 设计要求 |
1.4.4 主要设计原则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力需求分析及系统接入方案设计 |
2.1 电力需求预测 |
2.1.1 包头市电力需求预测 |
2.1.2 新都市区电力需求预测 |
2.1.3 电力系统规划及电力平衡 |
2.2 变电站站址及接入系统方案分析 |
2.2.1 变电站站址 |
2.2.2 接入系统方案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1.1 主接线拟定方案比较 |
3.1.2 主接线方案确定 |
3.2 负荷计算 |
3.2.1 负荷的概念 |
3.2.2 电力负荷的分级 |
3.2.3 负荷预测及变压器的选择 |
3.3 短路电流计算 |
3.3.1 短路电流的概念 |
3.3.2 短路电流计算的条件 |
3.3.3 短路电流计算 |
3.3.4 10kV馈线侧限流电抗器的选择与校验 |
3.4 无功补偿 |
3.4.1 无功补偿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
3.4.2 无功补偿的计算和电容器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
4.1 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
4.2 调动自动化系统实现 |
4.2.1 远动系统 |
4.2.2 电能量计(费)系统 |
4.2.3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4.2.4 业务接入方案 |
4.2.5 安全防护设备配置 |
4.2.6 数据传输方式和通道 |
4.2.7 系统通信实现方案 |
4.3 二次设备的布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气设备的选择 |
5.1 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 |
5.2 母线的选择 |
5.3 配电装置的选择及设备选型 |
5.4 互感器的选择 |
5.4.1 电流互感器选择 |
5.4.2 电压互感器选择 |
5.5 配电装置的选择 |
5.6 电力电缆的选择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保护设计 |
6.1 系统继电保护设计 |
6.2 主变压器的保护设计 |
6.2.1 电力变压器保护概述 |
6.2.2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接线 |
6.2.3 过电流保护 |
6.2.4 元件保护 |
6.3 防雷和接地保护设计 |
6.3.1 防雷保护设计 |
6.3.2 接地保护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石柱智能化变电站二次设备安装调试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课题研究方案及难点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化变电站基础理论 |
2.1 智能化变电站的定义与特征 |
2.1.1 智能化变电站的定义 |
2.1.2 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 |
2.2 智能化变电站的新设备 |
2.2.1 智能断路器 |
2.2.2 合并单元 |
2.2.3 电子式互感器 |
2.3 智能化变电站的构架 |
2.4 与常规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 |
2.5 次设备的优化配置 |
2.5.1 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
2.5.2 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
2.5.3 通信协议的一致化 |
2.6 二次调试的层次化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柱智能变电站概况 |
3.1 石柱变电站总体概况 |
3.2 石柱变配置方案 |
3.2.1 过程层网络 |
3.2.2 站控层网络 |
3.2.3 站控层 |
3.2.4 间隔层 |
3.2.5 过程层 |
3.3 石柱智能站调试内容简介 |
3.3.1 调试环境 |
3.3.2 调试仪器准备 |
3.3.3 石柱变调试内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柱智能站工厂调试 |
4.1 工厂联调流程 |
4.2 工厂联调设备清单 |
4.3 工厂联调主要内容 |
4.4 工厂联调测试方法简介 |
4.4.1 模型测试 |
4.4.2 过程层备测试 |
4.4.3 间隔层备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石柱智能变电站现场调试 |
5.1 项目调试条件 |
5.2 调试流程介绍 |
5.3 单体调试 |
5.3.1 智能终端测试 |
5.3.2 合并单元功能测试 |
5.3.3 保护测控装置测试 |
5.3.4 电子式互感器调试 |
5.4 分系统调试 |
5.4.1 采样值回路测试 |
5.4.2 电压并列回路测试 |
5.4.3 五防闭锁逻辑测试 |
5.4.4 系统组网保护联调 |
5.5 同步对时系统调试 |
5.6 检修压板投退测试 |
5.7 KMS9000分析软件使用说明 |
5.8 调试问题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技术比较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评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加拿大电网灾难应急管理 |
1.2.2 美国电网灾难应急管理 |
1.2.3 澳大利亚电网灾难应急管理 |
1.3 我国应急能力评估情况 |
1.3.1 我国应急能力评估现状 |
1.3.2 电网企业应急体系的形成 |
1.3.3 电网企业应急管理面临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
2.1 研究目标 |
2.2 构建原则 |
2.3 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
第3章 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评估方法及评估程序 |
3.1 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评估方法 |
3.2 指标赋分方式 |
3.2.1 评估指标赋值 |
3.2.2 应急能力判别标准 |
3.3 评估程序 |
3.4 评估管理 |
3.4.1 评估组织 |
3.4.2 评估深度 |
3.4.3 评估周期 |
第4章 丹东供电公司应急能力评估 |
4.1 丹东电网概述 |
4.1.1 电网简述 |
4.1.2 调度运行及二次系统简述 |
4.1.3 应急管理情况 |
4.2 丹东供电公司应急能力评估 |
4.3 评估结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通榆边昭66kV光伏发电项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分布式光伏发电优缺点 |
1.3 光伏发电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光伏发电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光伏发电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 |
第2章 光伏发电系统简介 |
2.1 系统组成与原理 |
2.2 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 |
2.2.1 离网光伏发电系统 |
2.2.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
2.2.3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伏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
3.1 站区总布置 |
3.2 太阳能电池组件设计 |
3.2.1 太阳能电池原理 |
3.2.2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相关计算 |
3.2.3 太阳能电池组件方位角和倾斜角的设计 |
3.2.4 安装方式以及位置场所 |
3.3 逆变器的选型 |
3.4 直流汇流箱的设计 |
3.5 控制器的设计 |
3.6 交流配电柜设计 |
3.7 DC/DC变换器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次系统设计方案 |
4.1 系统继电保护方案 |
4.1.1 系统概况 |
4.1.2 系统继电保护配置 |
4.1.3 系统技术要求 |
4.1.4 系统调度自动化 |
4.2 计算机监控系统 |
4.2.1 计算机监控系统任务 |
4.2.2 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 |
4.3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4.3.1 光伏电站继电保护 |
4.3.2 各元件保护配置 |
4.3.3 安全自动装置 |
4.4 二次接线 |
4.4.1 光伏电站电气测量 |
4.4.2 防误操作闭锁系统 |
4.4.3 互感器配置 |
4.5 变电站控制系统 |
4.6 电气二次设备配置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光伏电站设计方案 |
5.1 设计工程概况 |
5.1.1 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
5.1.2 技术原则 |
5.2 短路电流及主要设备选择 |
5.2.1 短路电流计算 |
5.2.2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5.3 绝缘配合及过电压保护 |
5.3.1 过电压保护措施 |
5.3.2 避雷器选型 |
5.4 防雷接地系统设计 |
5.4.1 雷击的简介 |
5.4.2 无外部防雷接地装置设计 |
5.4.3 有外部防雷接地装置设计 |
5.4.4 防雷接地设计总结 |
5.5 消防措施 |
5.6 劳动安全卫生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400千伏切波装置研究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400千伏切波装置研究介绍[J]. 第一机械工业部变压器研究所高压试验室. 变压器, 1967(03)
- [2]国外750千伏变压器设计制造简介[J]. 张宜倜. 变压器, 1974(03)
- [3]何市110kV变电站的设计与实现[D]. 郑菜莲. 南昌大学, 2020(01)
- [4]宁波地区新能源接入电网方式的研究及探讨[D]. 豆书亮.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5]商水西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研究[D]. 吴娟. 郑州大学, 2020(02)
- [6]唐山马庄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前评价研究[D]. 赵丽莉.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7]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D]. 蔡剑锐.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8]石柱智能化变电站二次设备安装调试研究与实践[D]. 丁小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9]地方电网企业应急能力评估系统研究[D]. 佟强.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10]通榆边昭66kV光伏发电项目设计[D]. 王佳庆.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新能源; 变电站;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新能源技术;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