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茎尖组织培养及其人工诱变初报

柑橘茎尖组织培养及其人工诱变初报

一、柑桔茎尖组织培养及其人工诱变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罗远华,方能炎,樊荣辉,黄敏玲[1](2022)在《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总结近20年来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研究进展,对诱导方法中诱变材料与诱变剂种类的选择、处理方法、诱变剂浓度与处理时间,鉴定方法中的形态学鉴定、细胞学鉴定、染色体计数鉴定及流式细胞术鉴定等进行了综述,从提高观赏性、克服远缘杂交障碍、提高抗逆性与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等方面阐述了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意义,并对多倍体诱导中嵌合体的分离、多倍体的繁殖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今后兰科植物多倍体育种提供参考。

石秀丽[2](2021)在《基于两种牡丹对比分析的植株矮化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牡丹(Paeonia section Moutan)为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亚灌木、灌木,因其花大艳丽,富丽堂皇,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之美誉;牡丹多数品种株型高大,常作为庭院栽培进行观赏;随着花卉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微型化、紧凑型的盆栽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矮化特性已成为花卉产业发展研究的热点。株高是限制盆栽牡丹的一个主要因素,资源调查显示稷山牡丹株型更为矮小。为探究稷山牡丹矮化机理,以高型杨山牡丹为对照,通过表型观察、细胞学观察及内源激素测定,解析了稷山牡丹的矮化的生理学、细胞学原因,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出13个矮化候选基因,初步阐明了稷山牡丹矮化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稷山牡丹、杨山牡丹表型分析结果表明:稷山牡丹平均株高为80 cm,杨山牡丹平均株高为162 cm,稷山牡丹株高显着低于杨山牡丹;叶片气孔观察发现稷山牡丹的气孔密度显着小于杨山牡丹;石蜡切片观察发现:杨山牡丹细胞长度显着大于稷山牡丹,而细胞宽度和密度显着小于稷山牡丹,均达到显着性差异。细胞直径小是稷山牡丹株型低矮的主要原因之一。2.在显蕾期、立蕾期、透色期三个时期对稷山牡丹、杨山牡丹的叶片和茎段进行ABA、IAA、GA3、BR 4种内源激素测定,结果表明杨山牡丹、稷山牡丹叶片中三个时期的IAA、GA3、BR、ABA含量均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杨山牡丹三个时期茎段的IAA含量都是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而稷山牡丹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杨山牡丹茎段BR和GA3含量呈“低-高-低”的趋势,而稷山牡丹则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稷山牡丹、杨山牡丹茎段的ABA含量都呈一个上升的趋势,稷山牡丹ABA含量显着大于杨山牡丹。高含量的ABA可能是导致稷山牡丹株型低矮的原因之一。3.对稷山牡丹、杨山牡丹的茎段和叶片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两者存在122336个显着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69364个,下调基因有52972个。差异表达基因GO数据库注释可以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54个亚类,共富集到55878个GO项,其中4711个显着富集;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注释到代谢通路135条,其中显着富集的代谢通路为核糖体、脂肪酸代谢途径和植物信号转导途径;差异表达基因包含1035个转录因子,30个转录因子家族。4.根据转录组数据GO和KEGG富集情况,选择富集显着及差异高的基因序列并进行q RT-PCR验证,初步筛选出13个矮化候选基因。

汤小美[3](2021)在《柑橘抗溃疡病基因的挖掘与基因编辑体系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柑橘溃疡病是由柑橘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Xcc)造成的细菌性病害,严重制约着柑橘产业的发展。大多数柑橘栽培品种易感染溃疡病,生产中溃疡病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农药来控制,极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柑橘种质资源丰富,可分为原始、野生和栽培品种,而关于原始或野生柑橘对溃疡病的抗病性及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本研究首先从野生柑橘资源入手,鉴定抗柑橘溃疡病的种质,发现原始柑橘酒饼簕(Atalantia buxifolia)对溃疡病具有较强的抗性,系统地研究了酒饼簕抗溃疡病的分子机制。同时,通过比较转录组学挖掘到了酒饼簕中潜在的抗性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另外,柑橘传统育种常常受到胚珠败育、珠心胚干扰、以及童期长等问题的限制,育种效率较低。随着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作物分子育种的进程得到了极大提高,目前该技术已经应用在柑橘抗病材料的创制。然而,基因编辑系统在柑橘上还存在编辑和突变率低的问题,关于如何优化柑橘基因编辑体系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本研究以甜橙为研究材料,探索了PTG/Cas9(polycistronic tRNA-sgRNA/Cas9)多靶点系统在柑橘基因编辑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生柑橘资源的抗病性评价。为发掘抗溃疡病的种质资源,本研究对柑橘属柑橘亚科的10个野生和栽培柑橘资源的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野橘、野柚和枸橼对柑橘溃疡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病性,野生柑橘资源紫皮柚对溃疡病较为敏感,然而,柑橘的远缘野生资源酒饼簕对溃疡病表现出了极强的抗性。2、酒饼簕响应溃疡病菌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通过分析酒饼簕与甜橙接种溃疡病菌的转录组数据,发现酒饼簕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是在接种48 h,对这个时期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酒饼簕上调表达的基因主要富集在防卫响应和响应生物逆境通路,而感病甜橙上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多糖代谢和催化通路。3、酒饼簕抗溃疡病分子调控机制的解析。甜橙基础转录因子CsTFIIAγ可以稳定溃疡病菌效应因子(PthA4)与感病基因LOB1启动子的效应子结合原件(EBE)的结合,而酒饼簕TFIIAγ(AbTFIIAγ)与甜橙TFIIAγ(CsTFIIAγ)存在3个氨基酸的差异。荧光素酶互补和GST pull down实验结果表明,突变的AbTFIIAγ虽然可以与病原菌TALE TFBs结合,但AbTFIIAγ的功能互补实验结果表明,AbTFIIAγ不能够支持由TALE诱导的LOB1基因表达。另外,通过分析AbLOB1和Cs LOB1的启动子序列,发现这2个启动子EBE上存在2个核苷酸的差异,进一步启动子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由Pth A4诱导的AbLOB1的启动子活性显着低于Cs LOB1的启动子活性。以上研究结果说明,AbTFIIAγ基因和AbLOB1启动子EBE的自然变异对于酒饼簕的抗病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推测酒饼簕主要是通过降低感病基因LOB1的表达和激活植物自身的抗性响应基因表达来增强其对溃疡病的抵抗力。AbTFIIAγ基因和AbLOB1启动子EBE的自然突变位点为柑橘溃疡病抗性育种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靶点。4、酒饼簕防御相关基因的发掘与功能验证。进一步对接种Xcc的酒饼簕和甜橙叶片转录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发现COMT基因在酒饼簕中显着诱导上调表达,而在感病甜橙中诱导表达无显着变化。超量表达AbCOMT增加了柑橘叶片褪黑素含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对溃疡病的抗性。5、甜橙高效基因编辑体系优化。通过将YAO启动子驱动的不同PTG/Cas9载体稳定转化甜橙上胚轴,一共获得了73个基因编辑苗,并且实现了对多靶点的基因编辑。通过优化甜橙的遗传转化体系,极大的提高了暗柳橙的转化效率。对获得的CsPDS基因编辑嵌合苗进行热激处理,显着提高了CsPDS基因突变效率。本研究为下一步对柑橘防御相关基因的高效多基因编辑提供了有效的分子工具。

朱凯杰[4](2020)在《脐橙果皮色泽变异及番茄红素β-环化酶的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积累是很多园艺植物果实成熟的必经过程,对果实的色泽品质起决定性作用。果实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差异使其呈现出绿色、红色、橙色、黄色、甚至棕色等。近年来,尽管我们对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有了较多的研究,但关于这两条代谢途径协同调控的分子机制仍然未知。本研究以新发掘的脐橙果皮色泽突变体‘宗橙’为材料,对其棕色果皮表型及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精细分析,采用多组学和多种遗传资源整合策略挖掘到其突变位点,并结合生化手段解析了该突变体果皮叶绿素降解受阻和类胡萝卜素积累增加的突变机制。同时探究了柑橘红色性状形成关键基因——有色体特异表达番茄红素β-环化酶(LCYb2)的等位基因酶活差异,筛选到直接调控CsLCYb2的关键转录因子,并对它们进行了系统地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脐橙果皮棕色变异‘宗橙’的表型及其突变机制‘宗橙’是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伦晚脐橙’果园里发现的一个果皮色泽芽变,经过选育成为新品种,其果皮呈现独特的棕色。对‘宗橙’果实常规生理指标测定发现,其果皮色差、硬度和香气与‘伦晚脐橙’不同,而其余果实品质则相同。‘宗橙’成熟果实有色层中叶绿素滞留,且类胡萝卜素积累增加,说明棕色果实形成的代谢基础是由于有色层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同时积累所致。‘宗橙’有色层中ABA和JA含量均显着高于‘伦晚脐橙’。破色期后‘宗橙’果实有色层中叶绿体降解受阻,至成熟期仍存在大量叶绿体,且成熟期‘宗橙’果实有色体数目相比对照明显增多,而淀粉颗粒明显减少,淀粉含量显着下降。GS-MS分析表明‘宗橙’和‘伦晚脐橙’果实有色层中大量初生和挥发性代谢物存在显着差异。采后贮藏实验发现,贮藏期间‘宗橙’果实品质总体上较‘伦晚脐橙’差。青霉菌接种侵染实验表明,相比‘伦晚脐橙’,‘宗橙’果实对青霉菌抗性更弱。通过整合多组学和和多种遗传资源的策略鉴定到了‘宗橙’的突变基因——滞绿基因STAY-GREEN(SGR)。测序发现柑橘中SGR基因存在两个等位基因(CsSGRa和CsSGRb),与CsSGRa相比,CsSGRb由于序列变异引起的选择性剪接而提前终止,产生截短型蛋白。‘宗橙’中CsSGRa编码区的两个连续碱基发生替换形成终止密码子,使得蛋白编码提前终止(命名为CsSGRa STOP),而CsSGRb基因序列与野生型一致。烟草瞬时表达实验发现仅CsSGRa具有叶绿素降解活性,CsSGRa STOP和CsSGRb均丧失了降解叶绿素的功能,这导致了‘宗橙’果实中叶绿素无法降解。工程菌和柑橘愈伤组织转基因实验表明,CsSGRa和CsSGRb均能抑制类胡萝卜素合成,而CsSGRa STOP不具备抑制活性;Bi FC和Y2H实验证实CsSGRa和CsSGRb可直接与类胡萝卜素途径关键限速酶CsPSY1互作,而CsSGRa STOP与CsPSY1不互作;上述结果表明‘宗橙’中CsSGRa STOP通过解除对CsPSY1的抑制作用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的合成,使得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因此,CsSGRa的变异是宗橙果皮叶绿素降解受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增加的直接原因,绿色和橙色叠加使其最终呈现出棕色表型。2.甜橙CsLCYb2及其互作转录因子在果实色泽形成中的功能有色体特异性LCYb2是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本研究在番茄中超表达2个甜橙LCYb2等位基因(CsLCYb2a和CsLCYb2b),产生了富含β-胡萝卜素的金色番茄果实。在CsLCYb2a超表达系番茄果实中,β-胡萝卜素增加了9.3倍(1.5 mg/g干重),且未检测到番茄红素;而在CsLCYb2b超表达系番茄果实中,β-胡萝卜素也显着增加,番茄红素显着减少但未消失;这些结果说明甜橙CsLCYb2等位基因的酶活性存在差异。进一步以CsLCYb2的启动子为诱饵进行酵母单杂筛库,成功筛选到了调控CsLCYb2的2个关键候选转录因子CsMADS3和CsERF061。CsMADS3是MADS-Box家族基因。基因表达和蛋白丰度分析表明,CsMADS3的表达水平与果实发育和色泽形成密切相关。CsMADS3是核定位的转录激活因子,能直接结合并激活CsLCYb2启动子。CsMADS3在柑橘愈伤组织中的超表达显着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以及大部分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基因的表达,并改变了有色体的形态和激素含量。超表达CsMADS3的番茄转基因系,其果实加速褪绿且类胡萝卜素积累增加,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上调表达,有色体和激素显着变化。生化实验证明CsMADS3能结合并激活SGR及8个类胡萝卜素途径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包括PSY、PDS、CRTISO、BCH、ZEP、NCED、CCD1、CCD4。表明CsMADS3具有多靶点调控特性,在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协同调控中发挥作用。CsERF061属于乙烯响应因子家族的I亚族,其表达受乙烯诱导,且与果实成熟和着色高度相关。CsERF061是一个核定位的转录激活因子,能直接结合并激活CsLCYb2启动子。在柑橘愈伤组织和番茄果实中超表达CsERF061基因,均发现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增加,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上调,并伴随着有色体和激素含量的变化。生化实验证明CsERF061还能激活其它9个类胡萝卜素途径关键基因的启动子,包括PSY、PDS、CRTISO、LCYb1、BCH、ZEP、NCED、CCD1、CCD4。表明CsERF061能在乙烯介导下直接调控类胡萝卜素代谢。综上,本研究阐明了‘宗橙’突变的分子机制,揭示了SGR在调控柑果类果实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首次发现柑橘中SGR等位基因的功能分化及其在调控果实成熟过程中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上的独特而精细的调控机制。同时明晰了CsLCYb2等位基因酶活差异,揭示了CsLCYb2互作调控因子CsMADS3对果实成熟过程中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协同调控作用,以及CsERF061在乙烯介导的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中的功能。该研究为未来深入解析柑果类果实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协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柳志华[5](2020)在《玉米光温敏无雄穗性状的转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秀宇[6](2020)在《四倍体刺槐苗期表型生理特性及再生能力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是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先锋树种,而且还具有观赏、材用、蜜源和饲用等价值。与二倍体刺槐相比,四倍体刺槐品种在叶片产量、营养物质含量、遗传适应性和抗逆性方面优于二倍体,而且变异范围较大,具有很大的良种选育潜力。本研究以四倍体刺槐为材料(二倍体刺槐作为对照),在组培和盆栽两种生长环境下对比了不同无性系植株的生长特性差异,从形态和生理多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对苗期的优良无性系进行初步筛选,丰富了四倍体刺槐种质资源。并探索了无性系种类、培养条件和处理方法对刺槐组培苗叶片再生能力的影响,筛选出再生能力强的优良无性系及最佳试验处理组合,优化并建立其高效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诱变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倍体刺槐组培苗的生长特性优于二倍体刺槐组培苗。对于形态指标,四倍体刺槐组培苗的主根长度、侧根数量、小叶面积及叶厚的均值分别为二倍体的1.61倍、1.28倍、1.51倍和1.11倍。四倍体刺槐组培苗中,无性系9的主根长最大,达8.92cm,无性系3的侧根数最多,达74.22条,无性系10的小叶面积最大,达7956.44dmm2。对于生理指标,四倍体刺槐组培苗叶片可溶性总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最大值分别为二倍体的1.49倍、1.42和0.98倍。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总量的最大值分别为二倍体的1.53倍、1.50倍和1.50倍,抗逆性强的无性系为四倍体21、20和27,光合能力强的为四倍体33。根据对上述指标的综合评价,表现优良的无性系为四倍体10、13、17、27、和9。(2)不同四倍体无性系盆栽苗之间的形态及生理指标也存在显着差异。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当移栽成活90d时,与移栽成活30d和60d相比,各无性系的生长状态达到最好,且抗逆性和光合能力达到最强。当移栽成活90d时,四倍体7的株高最大,达32.87cm,四倍体16的小叶面积最大,达184751.67dmm2。根据对生理指标的分析,抗逆性强的无性系有四倍体14、3和16,光合能力强的无性系有四倍体3。总体来看,四倍体刺槐在形态和生理指标的表现都优于二倍体,其中优良的无性系有四倍体16、6、3、13和33。(3)以刺槐组培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了无性系种类、茎段培养时间、小叶在复叶上的生长位置、光照条件、叶片在培养基上的放置方式和叶片剪切伤口数量对叶片再生能力的影响。经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出叶片再生能力强的最适条件为:茎段培养时间35d、小叶在复叶上的生长位置为上叶、光照条件为有光、叶片在培养基上放置方式为远轴面接触培养基、叶片伤口数量为6个。再生能力强的无性系为四倍体12、15、9、13和20,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100.00%、97.22%、100.00%、100.00%和97.22%,不定芽诱导率分别为75.00%、69.44%、63.89%、86.11%和75.00%,愈伤组织生长指数分别为4.36、5.25、4.86、5.64和4.19,再生不定芽数量分别为7.44、6.56、3.97、3.81、2.83。(4)综上,综合评价生长特性及再生能力的相关指标,四倍体无性系13为长势良好、抗逆性强且再生能力强的无性系。

王强[7](2020)在《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豇豆是豆类蔬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蔬菜,俗称豆角,蝶形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应性强,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区种植较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及连作障碍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豇豆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加重,使豇豆的产量、品质等难以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且豇豆是蝶形花冠,杂种优势难以在F1代体现。育种上通过染色体加倍后获得的多倍体普遍具有果实大、抗性强、营养品质好等诸多优良特性。利用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现有的二倍体豇豆进行诱导从而获得四倍体豇豆,探究四倍体豇豆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对今后四倍体豇豆投入生产及多倍体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普通二倍体豇豆(HN-56)为材料,通过露白种子浸泡法、茎尖点滴法、离体诱导法三种方法,选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进行诱导,比较不同诱导方法及不同诱导浓度间的优劣性。对获得的四倍体豇豆材料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并对其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进行分析,以二倍体豇豆为对照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为今后多倍体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诱导方法均能诱导出四倍体豇豆,但三种方法各有优劣。露白种子浸泡法在0.15%浓度秋水仙素处理1h的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23.33%,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处理周期短,但四倍体豇豆的诱导率相对较低。茎尖点滴法在0.15%浓度秋水仙素处理4次的四倍体诱导率最高,为36.67%,这种方法操作较为复杂,点滴茎尖时费时费力,且处理周期相对露白种子浸泡法要长,但四倍体豇豆诱导率相对较高。离体诱导法在0.004%浓度秋水仙素处理下,四倍体芽诱导率最高,达40.91%,这种方法操作最为繁琐,要先筛选出种子萌发最适培养基、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再在筛选出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周期长,接种外植体条件较为严格,但这种方法的四倍体诱导率是最高的。2.四倍体豇豆与二倍体豇豆的主要表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植株叶片、茎粗、花瓣、果荚均表现出巨大性,叶片的气孔密度降低了44.92%,保卫细胞增大,保卫细胞中的叶绿体数增加了67.17%。3.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的光合生理存在较大差异。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豇豆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了35.18%,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28.09%,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33.33%。叶绿素荧光参数中的最大荧光(Fm)、光化学猝灭系数(q P)、光化学效应(Fv/Fm)的日变化趋势相似,但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的日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四倍体的Fo小于二倍体,q P、NPQ、Fv/Fm、Y(Ⅱ)均高于二倍体。四倍体豇豆植株表现出优良的光合性能,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二倍体和四倍体植株的光合作用参数中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趋势相似。四倍体植株全天的Pn、Tr、Gs整体水平高于二倍体,最大净光合速率高于二倍体,光补偿点低于二倍体,说明四倍体豇豆植株的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产量均高于二倍体。4.对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比较两者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参考Gene Ontology和KEGG Pathway等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和富集分析。结果发现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共有2678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有421个基因在四倍体中的表达量高于二倍体,有2257个基因的表达量低于二倍体。通过Gene Ontology注释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豇豆的代谢和细胞组分等相关功能。通过KEGG Pathway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显着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淀粉蔗糖代谢和昼夜节律等6个途径。经过筛选,其中与苯丙烷生物合成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8个,与淀粉蔗糖代谢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6个,与昼夜节律相关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有4个,这18个基因可作为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在表型和光合作用上产生差异的重要候选基因。5.对四倍体和二倍体豇豆进行DNA甲基化分析,比较两者的DNA甲基化特点和倍性间的DNA甲基化差异。结果发现四倍体各条染色体上的CHH类型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均高于二倍体,在不同元件上四倍体的不同类型甲基化水平均高于二倍体,甲基化位点主要分布在重复区,其次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000bp、转录起始位点下游2000bp和Cp G岛,而在CDS区和m RNA区分布较少。在启动子区CHH类型差异甲基化数量最多,在基因体区CG类型差异甲基化数量最多。对启动子区和基因体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GO富集和KEGG Pathway富集发现,倍性间的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与豇豆生长发育、代谢等相关基因通路上,少数富集在与遗传信息、信号转导等相关基因通路上。

韩伟,包英华,于白音[8](2020)在《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细胞工程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红掌是一种重要的观花和观叶兼具的草本植物。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已经成为红掌繁殖主要采用的方法,绝大部分品种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实现再生,其推动了红掌细胞工程育种的发展。本综述总结了红掌细胞组织培养繁殖途径,包括直接获得无菌苗途径、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再生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原球茎和类原球茎途径、原生质体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花器官培养,多倍体诱导,物理化学诱变,遗传转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筛选的研究在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红掌细胞工程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将来红掌的研究提供借鉴。

马苏力娅[9](2019)在《我国山楂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新品种保护研究》文中认为山楂(Crataegus spp.)系蔷薇科(Rosaceae)植物,兼具观花、观果和秋色叶价值,是园林结合生产的优良树种。山楂的栽培历史悠久,种的变异和品种的出现较为丰富。我国原产18个种,6个变种。本研究对国家种质资源沈阳山楂圃和北京林业果树研究院两地的山楂品种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取样,从形态学、细胞学、DNA分子标记三个层面对山楂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制定了山楂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山楂已知品种数据库和DNA分子身份证。研究结果互相借鉴,不仅弥补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也为山楂品种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08个山楂品种的32个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品种间性状遗传变异程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山楂花粉,发现山楂花粉粒小型,长球形至超长球形,具三条萌发沟,品种间花粉形状和大小有差异,外壁纹饰主要表现为条纹-穿孔状。又利用流式细胞仪和染色体压片两种方法研究山楂品种染色体倍性,得到84个二倍体,20个三倍体和4个四倍体。(2)利用前人高质量测序、有效组装和拼接得到的山楂转录组结果,通过MISA软件,从14364条长度大于1kb的unigenes中搜索到了 5091个SSR位点。其中,二核苷酸重复数量最多,其次是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二、三核苷酸基元的主要类型分别为AG/CT和AAG/CTT。利用Primerv3.0共设计合成了 500对SSR引物,经过初步筛选,得到有效扩增产物的引物353对(70.60%)。复筛得到了 304对(60.80%)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最终,从中选出24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3)通过多重荧光毛细管电泳方法,首次将转录组开发筛选的24对特异性SSR引物,应用于山楂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研究共得到171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等位基因7.125个,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1.178,PIC的平均值为0.550(大于0.500),说明山楂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4)将24对核心引物按编号顺序排列,将引物检测结果的分子量数据以数字加英文字母的方式编码,构成了山楂品种DNA分子身份证编码,即字符串DNA分子身份证。又将编码导入在线条码生成器,生成条形码DNA分子身份证。基于字符串、条形码两种形式,成功构建了 84份山楂品种的DNA分子身份证,对我国山楂品种资源的评价、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5)研制完成了我国山楂属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测试指南中包括55个测试性状,其中分组性状6个,必测性状16个,图释性状12个;使用标准品种45个。又以测试指南为基础,构建了 Excel表格的形式的山楂已知品种数据库。包括山楂已知品种108份,每个品种对应55个表型性状的特征描述,以及1000余张品种整株、叶、花、果实和种核的照片信息。为我国山楂新品种的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张炎[10](2019)在《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枫香属(Liquidambar spp.)树种是世界性重要林业资源,特别是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北美枫香(L.styraciflua),二者具有的较高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目前我国枫香属的遗传改良相对较少,急需培育新种质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多倍体育种是创制新种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尚未在枫香属中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北美枫香为母本,枫香为父本,在控制授粉获得的杂交枫香种子的基础上建立杂交枫香组培再生体系;并以杂交枫香离体叶片和叶柄为材料,进行染色体加倍研究,并通过直接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对混倍体进行纯化;针对苗期的根茎变异开展转录组分析,解析四倍体再生植株变异原因。开展上述研究对实现枫香多倍体育种技术的突破、解析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变异机制和提高繁殖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适宜多基因型杂交枫香生根和分化的组织培养体系,为下一步进行离体染色体加倍奠定了基础。吲哚丁酸(IBA)浓度显着影响杂交枫香离体植株的生根率、根数量和株高。最优生根培养基为1/2WPM基本培养基添加IBA2.0 mg/L、萘乙酸(NAA)0.1 mg/L、蔗糖30 g/L、琼脂2 g/L和倍力凝4 g/L,pH值调节为5.8~5.9,生根率达到100%,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为85.1%,大田移栽成活率75.0%。噻苯隆(TDZ)浓度显着影响叶片和叶柄不定芽分化率和诱导率。叶片和叶柄最优分化培养基均为WPM基本培养基添加TDZ 0.2 mg/L、BA0.8 mg/L、NAA0.1 mg/L,最高分化率分别为86.6%和90%。研究发现高浓度TDZ促进不定芽横向生长,不利于不定芽伸长,导致大量畸形芽产生。添加BA 0.4 mg/L和NAA 0.1 mg/L的WPM培养基最有利于叶片和叶柄不定芽伸长,最高不定芽诱导率分别为58.33%和68.33%,最高平均不定芽个数分别为3.55和2.39个。(2)首次提出了一种在杂交枫香离体器官再生过程中施加秋水仙碱进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并提出一种利用器官离体再生对混倍体进行纯化以获得四倍体的技术。叶片与叶柄切口周围的愈伤组织发育状态显着影响染色体加倍的效率,当叶脉切口和叶柄两端切口开始膨大、出现少量愈伤、并且愈伤组织内部出现大量分生组织时,是进行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最适宜时期。正交试验和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四倍体诱导率受到基因型、预培养时间、秋水仙碱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其中秋水仙碱溶液处理时间对叶片和叶柄的外植体存活率和加倍效率影响最大。叶片和叶柄的最佳预培养时间分别为8 d和6 d,最优处理条件都为在200 mg/L秋水仙碱下处理3 d。杂交枫香叶柄的加倍效率要高于叶片,四倍体诱导率分别可达18%。绝大多数基因型伤口周围的愈伤组织在预培养前期发育速度相对一致,预培养时间可以作为判别染色体加倍最优时期的有效指标。此外,将秋水仙碱浓度提高到350 mg/L时,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8.33%,同时获得最高为13.30%的混倍体诱导率。利用直接不定芽离体再生的方法可以实现对混倍体的纯化,基因型显着影响混倍体纯化效率,混倍体再生植株中四倍体最高的比率为20.18%。本研究共检测出7个基因型四倍体、8个基因型混倍体,共计15份枫香属新种质。(3)观察发现了染色体多倍体化会导致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尤其是根和茎的伸长能力与二倍体存在显着差异。生根培养25-50 d时,而四倍体仅增长1.93 mm,而二倍体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平均株高增加了 16.94 mm。四倍体叶片和叶脉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根的表皮和皮层的厚度显着大于二倍体,但茎的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厚度与二倍体没有显着差异。大多数四倍体在50 d时顶芽开始休眠,70 d时顶芽完全休眠,具有芽鳞结构。比较生长50 d的根结构发现,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出现的畸形根细胞宽度增加,形状更加不规则,并且根分生区长度减少,未见明显的中柱鞘和完整的中柱结构。但是,四倍体再生植株的木质部细胞、上和下表皮细胞、皮层细胞、髓细胞、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细胞横切面积都大于二倍体。并且,一年生四倍体植株表现出矮化的特点,其中二倍体的平均株高49.13 cm,是四倍体的2.26倍,四倍体平均高度仅为21.74 cm。(4)总结了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再生植株在表型差异显着时期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特点。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糖和淀粉代谢、细胞周期等与再生植株器官伸长相关的生物学途径。对器官伸长起正调控作用的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油菜素内酯等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基因,如YUCCA、TAA1、GH3、AUX1、SAUR、CPS、KO、KAO、GA20ox、GA3ox、BAS1、CYCD3等大多数为下调表达,这可能是导致四倍体再生植株根和茎伸长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5)证明了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内源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的含量差异与基因表达量呈现出相似的趋势,通过添加外源激素GA3和IAA可以显着提高四倍体再生植株的株高和根长。研究表明,四倍体根和茎中生长素、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含量显着低于二倍体。在初始阶段,施加外源GA3和IAA可以显着促进四倍体再生植株茎段和根系的伸长。

二、柑桔茎尖组织培养及其人工诱变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柑桔茎尖组织培养及其人工诱变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
    1.1 诱变材料的选择
    1.2 诱变剂种类的选择
    1.3 处理方法、诱变剂浓度与时间
        1.3.1 处理方法
        1.3.2 诱变剂浓度与处理时间
2 兰科植物多倍体鉴定
    2.1 形态学鉴定
    2.2 细胞学鉴定
    2.3 染色体计数鉴定
    2.4 流式细胞术鉴定
3 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的意义
    3.1 提高观赏性
    3.2 克服远缘杂交障碍
    3.3 提高抗逆性
    3.4 提高次生代谢物含量
4 主要问题与展望
    4.1 嵌合体的分离
    4.2 多倍体的繁殖

(2)基于两种牡丹对比分析的植株矮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矮化研究进展
        1.2.1 育种目标
        1.2.2 植物矮化育种的方法
        1.2.3 植物矮化的形态学及细胞学研究
        1.2.4 植株矮化与植物激素
        1.2.5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及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形态学及细胞学的牡丹植株矮化机理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仪器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形态指标测定
        2.2.2 叶片气孔形态观察
        2.2.3 细胞结构观察
    2.3 结果分析
        2.3.1 稷山牡丹、杨山牡丹的形态学分析
        2.3.2 稷山牡丹、杨山牡丹叶片的气孔观察分析
        2.3.3 稷山牡丹、杨山牡丹的细胞学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基于茎、叶内源激素比较的牡丹植株矮化机理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化学试剂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1.5 数据统计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植物激素提取
        3.2.3 植物激素含量测定
    3.3 结果分析
        3.3.1 叶片内源激素的比较分析
        3.3.2 茎段内源激素的比较分析
    3.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水平的牡丹植株矮化机理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RNA提取及转录组数据测序
        4.2.2 序列组装及功能预测
        4.2.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2.4 cDNA合成
        4.2.5 实时荧光定量表达体系
        4.2.6 引物合成
        4.2.7 矮化候选基因的选择
    4.3 结果分析
        4.3.1 转录组测序
        4.3.2 稷山牡丹和杨山牡丹的差异表达
        4.3.3 功能注释
        4.3.4 KOG功能分类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及富集分析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4.3.7 CDS预测
        4.3.8 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因子分析
        4.3.9 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4.4 讨论与结论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3)柑橘抗溃疡病基因的挖掘与基因编辑体系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课题的提出
    2 前人研究进展
        2.1 柑橘溃疡病研究进展
        2.1.1 柑橘溃疡病的发生及危害
        2.1.2 柑橘溃疡病的发病症状
        2.1.3 柑橘溃疡病的发生
        2.1.4 柑橘溃疡病病菌的形态特征研究
        2.1.5 柑橘溃疡病病菌的分类研究
        2.1.6 柑橘溃疡病的诊断与防治
        2.2 植物抗病免疫研究
        2.2.1 PTI引发的免疫反应
        2.2.2 ETI引发的免疫反应
        2.3 Ⅲ型效应子蛋白在病菌侵染植物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2.4 溃疡病菌TALEs效应因子研究进展
        2.4.1 TALEs效应因子的分类
        2.4.2 TALEs效应因子的结构及致病性研究
        2.5 基础转录因子TFIIA研究进展
        2.5.1 TFIIA的结构及功能研究
        2.5.2 TFIIAγ在植物中的功能研究
        2.6 植物褪黑素的合成及作用研究进展
        2.6.1 植物褪黑素的发现及合成
        2.6.2 植物褪黑素合成基因COMT研究进展
        2.6.3 褪黑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调控研究
        2.6.4 褪黑素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调控研究
        2.6.5 褪黑素在植物生物胁迫中的调控研究
        2.7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2.7.1 ZFNs技术研究进展
        2.7.2 TALENs技术研究进展
        2.7.3 CRISPR/Cas系统研究进展
        2.7.4 CRISPR/Cas9系统研究进展
        2.7.5 CRISPR/Cas9技术在植物品种改良中的应用
        2.7.6 CRISPR/Cas9技术在植物中的优化策略
        2.7.7 CRISPR/Cas9介导的PDS基因编辑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酒饼簕抗柑橘溃疡病的分子机制解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质粒和载体
        2.2 实验方法
        2.2.1 柑橘亚家族系统发育树构建
        2.2.2 溃疡病病菌接种
        2.2.3 细菌生长与病斑面积测定
        2.2.4 基因组DNA提取
        2.2.5 基因组RNA提取
        2.2.6 反转录及荧光定量PCR
        2.2.7 酒饼簕与甜橙病菌接种转录组学分析
        2.2.8 TFIIAγ基因和LOB1 启动子序列克隆与分析
        2.2.9 TFIIAγ蛋白同源建模
        2.2.10 酵母双杂交载体构建
        2.2.11 烟草荧光素酶互补载体构建
        2.2.12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2.2.13 蛋白纯化和GST Pull down实验
        2.2.14 植物超量表达载体构建
        2.2.15 植物干涉和沉默载体构建
        2.2.16 农杆菌介导甜橙的遗传转化
        2.2.17 LOB1启动子序列和活性分析
        2.2.18 TFIIAγ基因功能分析
        2.2.19 GUS活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柑橘资源对溃疡病的抗性评价分析
        3.2 酒饼簕和甜橙病菌接种转录组测序分析
        3.3 酒饼簕和甜橙响应溃疡病菌的差异基因分析
        3.4 AbLOB1和CsLOB1表达模式分析
        3.5 不同柑橘资源TFIIAγ基因序列分析
        3.6 TFIIAγ与TALETFBs互作分析
        3.7 AbTFIIAγ基因功能分析
        3.8 AbLOB1启动子EBE的突变导致其活性降低
    4 讨论
        4.1 野生柑橘资源酒饼簕对溃疡病具有较强的抗性
        4.2 AbTFIIAγ基因有助于酒饼簕对柑橘溃疡病的抗性
        4.3 AbLOB1启动子EBE的突变有助于酒饼簕的抗病性
        4.4 自然突变在柑橘抗溃疡病品种培育中的利用
第三章 酒饼簕防御相关基因AbCOMT功能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和质粒
        2.2 实验方法
        2.2.1 溃疡病病菌接种及病斑面积测定
        2.2.2 褪黑素离体抑菌实验
        2.2.3 DNA和RNA提取及cDNA合成
        2.2.4 酒饼簕和甜橙COMT基因克隆与分析
        2.2.5 植物超量表达载体构建
        2.2.6 农杆菌介导甜橙的遗传转化
        2.2.7 褪黑素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COMT基因表达分析
        3.2 COMT基因在野橘和栽培橘中受到驯化选择信号
        3.3 AbCOMT和CsCOMT基因序列比对分析
        3.4 转基因柑橘植株抗病性评价
        3.5 褪黑素可以抑制溃疡病病菌生长
    4 讨论
        4.1 超量表达AbCOMT增加了柑橘叶片的褪黑素含量
        4.2 超量表达AbCOMT增强了柑橘对溃疡病的抗性
第四章 甜橙高效基因编辑体系优化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载体与菌株
        2.2 实验方法
        2.2.1 甜橙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甜橙总RNA的提取及第一链cDNA的合成
        2.2.3 甜橙PDS基因序列扩增
        2.2.4 AtU6-26-sgRNA-SK载体改造
        2.2.5 PTG/Cas9系统表达载体的组装
        2.2.6 柑橘转基因及转基因阳性苗鉴定
        2.2.7 脱靶预测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AtU6-26-sgRNA-SK载体改造
        3.2 PTG/Cas9在甜橙中的高效基因编辑
        3.3 甜橙CsPDS编辑苗位点特异性突变检测
        3.4 脱靶位点分析
        3.5 甜橙遗传转化体系优化与阳性苗嫁接技术
        3.6 热激处理提高了CsPDS突变效率
    4 讨论
        4.1 YAO::SpCas9系统诱导的突变效率受温度影响
        4.2 暗柳橙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4.3 茎尖离体嫁接极大的提高了阳性苗成活率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表
附录B 本研究用到的相关基因编码区序列
附录C 附图
附录D 发表论文列表
致谢

(4)脐橙果皮色泽变异及番茄红素β-环化酶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 课题的提出
    2 前人研究进展
        2.1 芽变的研究进展
        2.1.1 芽变的产生
        2.1.2 芽变机理的研究
        2.1.3 芽变的价值
        2.2 植物扇形嵌合体的研究进展
        2.3 植物叶绿素降解的研究进展
        2.3.1 叶绿素降解的研究概况
        2.3.2 植物叶绿素降解途径
        2.3.3 叶片和果实叶绿素降解的差异
        2.3.4 滞绿基因STAY-GREEN(SGR)研究进展
        2.3.5 植物滞绿突变体
        2.4 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的研究进展
        2.4.1 类胡萝卜素简介
        2.4.2 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
        2.4.3 植物类胡萝卜素代谢的转录调控
        2.4.4类胡萝卜素代谢与番茄红素β-环化酶2
        2.5 柑橘果实成熟过程中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2.5.1 柑橘果实叶绿素降解及其调控
        2.5.2 柑橘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及其调控
        2.5.3 柑橘果实色泽突变体
    3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脐橙果皮棕色变异‘宗橙’的表型及其突变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质粒和载体
        2.2 实验方法
        2.2.1 果实常规生理指标测定
        2.2.1.1 果实横径、纵径、果皮厚度测量和果重称量
        2.2.1.2 果实色差测定
        2.2.1.3 果实硬度测定
        2.2.1.4 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2.2.1.5 维生素C含量测定
        2.2.2 叶绿素提取及测定
        2.2.3 类胡萝卜素提取及测定
        2.2.4 激素提取及测定
        2.2.5 初生代谢物提取及测定
        2.2.6 挥发性代谢物提取及测定
        2.2.7 淀粉含量测定及分析
        2.2.8 显微镜及电镜观察
        2.2.8.1 体式显微镜观察
        2.2.8.2 倒置显微镜观察
        2.2.8.3 透射电镜观察
        2.2.9 果实的前期处理、贮藏和取样
        2.2.10 呼吸速率测定
        2.2.11 失重率测定
        2.2.12 腐烂率测定
        2.2.13 异味物质测定
        2.2.14 青霉菌接种及取样
        2.2.15 倍性鉴定
        2.2.16 转录组分析
        2.2.17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2.2.18 DNA提取与基因组重测序分析
        2.2.19 RNA提取与c DNA合成
        2.2.20 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系统树构建及3D结构预测分析
        2.2.21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2.22 总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分析
        2.2.23 亚细胞定位
        2.2.24 烟草瞬时表达
        2.2.25 柑橘叶片黑暗处理
        2.2.26 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测定
        2.2.27 类胡萝卜素工程菌实验
        2.2.28 农杆菌介导的柑橘愈伤组织遗传转化
        2.2.29 酵母双杂(Y2H)
        2.2.30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FC)
        2.2.31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宗橙’的来源
        3.2‘宗橙’的农艺性状与果实常规生理指标
        3.3 ‘宗橙’果实有色层显微结构特征
        3.4 ‘宗橙’果实有色层叶绿素含量变化
        3.5 ‘宗橙’果实有色层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3.6 ‘宗橙’果实有色层激素含量变化
        3.7 ‘宗橙’果实有色层初生代谢物变化
        3.8 ‘宗橙’果实有色层挥发性代谢物变化
        3.9 ‘宗橙’有色层淀粉颗粒和淀粉含量变化
        3.10 贮藏期‘宗橙’果实常规品质变化
        3.10.1 果实表型变化
        3.10.2 果实色差值变化
        3.10.3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含量变化
        3.10.4 果实硬度变化
        3.10.5 果实出汁率变化
        3.11 贮藏期‘宗橙’果实失重率变化
        3.12 贮藏期‘宗橙’果实腐烂率变化
        3.13 贮藏期‘宗橙’果实呼吸强度变化
        3.14 贮藏期‘宗橙’果实异味物质变化
        3.15 贮藏期‘宗橙’果实激素含量变化
        3.16 贮藏期‘宗橙’果实初生代谢物含量变化
        3.17 贮藏期‘宗橙’果实挥发性代谢物含量变化
        3.18 ‘宗橙’果实对青霉菌的抗性
        3.19 ‘宗橙’倍性鉴定
        3.20 ‘宗橙’突变基因鉴定
        3.20.1 ‘宗橙’和‘伦晚脐橙’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3.20.2 ‘宗橙’扇形嵌合体不同部位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3.20.3 ‘宗橙’和伦晚的基因组重测序比较分析
        3.20.4 ‘宗橙’突变基因鉴定
        3.20.5 ‘宗橙’中SGR基因表达分析
        3.20.6 ‘宗橙’中SGR基因的克隆和测序分析
        3.20.7 ‘宗橙’中SGR蛋白序列及蛋白表达分析
        3.21 柑橘SGR基因及其同源基因SGRL的系统树分析
        3.22 柑橘SGR基因的表达分析
        3.23 SGR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3.24 SGR基因促进叶绿素降解
        3.24.1 SGR基因瞬时表达烟草叶片
        3.24.2 ‘宗橙’和‘伦晚脐橙’枯叶的表型对比
        3.24.3 ‘宗橙’和‘伦晚脐橙’叶片的黑暗处理比较
        3.25 SGR基因抑制类胡萝卜素合成
        3.25.1 SGR等位基因超表达类胡萝卜素工程菌分析
        3.25.2 SGR等位基因超表达柑橘愈伤组织分析
        3.26 SGR与 PSY蛋白互作分析
        3.27 ‘宗橙’SGR突变的多效性
    4 讨论
        4.1 ‘宗橙’的突变机理
        4.2 柑橘 SGR 等位基因的功能分化
        4.3 柑果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
        4.4 ‘宗橙’的价值及开发利用
        4.5 ‘宗橙’和‘伦晚脐橙’在采后贮藏特性和抗性上差异产生的可能机制
第三章 :甜橙CsLCYb2 及其互作转录因子在果实色泽形成中的功能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质粒和载体
        2.2 实验方法
        2.2.1 系统树构建、蛋白序列及3D结构分析
        2.2.2 DNA提取、RNA提取及c DNA合成
        2.2.3 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系统树构建
        2.2.4 实时定量PCR
        2.2.5 农杆菌介导的番茄遗传转化
        2.2.6 类胡萝卜素提取及测定
        2.2.7 透射电镜观察
        2.2.8 激素提取及测定
        2.2.9 初生代谢物提取及测定
        2.2.10 酵母单杂(Y1H)
        2.2.11 烟草瞬时表达及双荧光素酶检测
        2.2.12 凝胶阻滞实验(EMSA)
        2.2.13 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分析
        2.2.14 亚细胞定位
        2.2.15 转录活性分析
        2.2.16 农杆菌介导的柑橘愈伤组织遗传转化
        2.2.17 总叶绿素提取及测定
        2.2.1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CsLCYb2 等位基因的系统树、蛋白序列及3D结构分析
        3.2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3.3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基因表达分析
        3.4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基因表达分析
        3.5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果实质体超微结构观察
        3.6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番茄果实激素含量分析
        3.7 番茄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系果实初生代谢物分析
        3.8 柑橘CsLCYb2a启动子单杂筛库结果与分析
        3.8.1 诱饵酵母菌株的AbA最佳使用浓度
        3.8.2 酵母单杂筛库
        3.8.3 阳性克隆的序列分析
        3.9 转录因子CsMADS3 的功能研究
        3.9.1 CsMADS3 蛋白与CsLCYb2 启动子互作验证
        3.9.1.1 Y1H验证
        3.9.1.2 双荧光素酶验证
        3.9.1.3 EMSA验证
        3.9.2 CsMADS3 基因序列和蛋白特性分析
        3.9.3 CsMADS3 基因表达分析
        3.9.4 CsMADS3 蛋白转录活性分析
        3.9.5 CsMADS3 蛋白亚细胞定位
        3.9.6 CsMADS3 超表达柑橘愈伤的功能分析
        3.9.6.1 柑橘愈伤CsMADS3 超表达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3.9.6.2 柑橘愈伤CsMADS3 超表达系内质体超微结构观察
        3.9.6.3 柑橘愈伤CsMADS3 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3.9.6.4 柑橘愈伤CsMADS3 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基因表达分析
        3.9.6.5 柑橘愈伤CsMADS3 超表达系类激素含量分析
        3.9.7 CsMADS3 超表达番茄的功能分析
        3.9.7.1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3.9.7.2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3.9.7.3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果实类胡萝卜素基因表达分析
        3.9.7.4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果实有色体超微结构观察
        3.9.7.5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果实激素含量分析
        3.9.7.6 番茄CsMADS3 超表达系果实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9.8 CsMADS3 蛋白与类胡萝卜代谢和叶绿素降解途径基因启动子互作验证
        3.9.8.1 EMSA验证
        3.9.8.2 双荧光素酶验证
        3.10 转录因子CsERF061的功能研究
        3.10.1 CsERF061 蛋白与CsLCYb2 启动子互作验证
        3.10.1.1 Y1H验证
        3.10.1.2 EMSA验证
        3.10.1.3 双荧光素酶验证
        3.10.2 CsERF061基因序列和蛋白特性分析
        3.10.3 CsERF061基因表达分析及乙烯响应
        3.10.4 CsERF061蛋白亚细胞定位
        3.10.5 CsERF061蛋白转录活性分析
        3.10.6 CsERF061超表达柑橘愈伤的功能分析
        3.10.6.1 柑橘愈伤CsERF061超表达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3.10.6.2 柑橘愈伤CsERF061超表达系内质体超微结构观察
        3.10.6.3 柑橘愈伤CsERF061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3.10.6.4 柑橘愈伤CsERF061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基因表达分析
        3.10.6.5 柑橘愈伤CsERF061超表达系激素含量分析
        3.10.7 CsERF061超表达番茄的功能分析
        3.10.7.1 番茄CsERF061超表达系的获得和表型分析
        3.10.7.2 番茄CsERF061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3.10.7.3 番茄CsERF061超表达系类胡萝卜素基因表达分析
        3.10.7.4 番茄CsERF061超表达系果实有色体超微结构观察
        3.10.7.5 番茄CsERF061超表达系类激素含量分析
        3.10.8 CsERF061蛋白与其它类胡萝卜代谢代谢途径基因启动子互作验证
        3.10.8.1 EMSA验证
        3.10.8.2 双荧光素酶验证
    4 讨论
        4.1 柑橘CsLCYb2 等位基因的功能差异
        4.2 柑橘CsLCYb2 等位基因超表达对番茄果实代谢流的影响
        4.3 柑橘CsLCYb2 等位基因丰富了合成生物学工具箱
        4.4 CsMADS3 直接调控叶绿素降解和类胡萝卜代谢
        4.5 CsERF061响应乙烯并直接调控类胡萝卜代谢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I 部分实验图表
附录 Ⅱ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四倍体刺槐苗期表型生理特性及再生能力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四倍体刺槐研究概况
        1.1.1 四倍体刺槐的引种栽培
        1.1.2 四倍体刺槐的优良性状与应用价值
        1.1.3 四倍体刺槐的形态指标研究
        1.1.4 四倍体刺槐的生理指标研究
    1.2 植物再生体系研究
        1.2.1 间接器官再生体系
        1.2.2 影响植物再生的因素
        1.2.2.1 基因型对植物再生的影响
        1.2.2.2 外植体类型对植物再生的影响
        1.2.2.3 外植体成熟度对植物再生的影响
        1.2.2.4 外植体的处理方法对植物再生的影响
        1.2.2.5 培养基的种类和浓度对植物再生的影响
        1.2.2.6 激素的种类和浓度对植物再生的影响
        1.2.2.7 培养条件对植物再生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4 技术路线图
2 四倍体刺槐组培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形态指标的测定
        2.1.2.2 生理指标的测定
        2.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指标的分析
        2.2.2 生理指标的分析
    2.3 小结
3 四倍体刺槐盆栽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3.1.2.2 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3.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炼苗及移栽成活率的分析
        3.2.2 形态指标的分析
        3.2.3 生理指标的分析
    3.3 小结
4 四倍体刺槐组培苗再生能力的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培养条件
        4.1.3 试验方法
        4.1.3.1 愈伤组织生长量评价方法
        4.1.3.2 茎段培养时间的选择
        4.1.3.3 小叶在复叶上生长位置的选择
        4.1.3.4 四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试验
    4.2 数据整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茎段培养时间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4.3.2 小叶在复叶上生长位置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4.3.3 四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4.3.3.1 四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对叶片愈伤组织生长指数的影响
        4.3.3.2 四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对再生不定芽数量的影响
        4.3.3.3 四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定芽诱导率的影响
        4.3.3.4 四因子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对叶片愈伤组织生长指数、生长状态的影响
    4.4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四倍体刺槐苗期形态和生理指标的评价
    5.2 四倍体刺槐组培苗再生能力的评价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学术成果
导师简介
致谢
图版

(7)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蔬菜多倍体
        1.1.1 蔬菜多倍体的主要特征特性
        1.1.2 蔬菜多倍体的不同诱导方法
        1.1.3 蔬菜多倍体诱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克服方法
        1.1.4 蔬菜多倍体的应用
    1.2 不同倍性植物光合特性的变化
        1.2.1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
        1.2.2 光合作用
    1.3 不同倍性植物的转录组学及DNA甲基化研究
        1.3.1 转录组学在多倍体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3.2 DNA甲基化在多倍体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3 试验设计
        2.3.1 诱导方法
        2.3.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比较分析
        2.3.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2.3.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DNA甲基化分析
    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诱导方法对豇豆四倍体诱导效果的比较
        3.1.1 种子浸泡法诱导效果
        3.1.2 茎尖点滴法诱导效果
        3.1.3 离体诱导法诱导效果
        3.1.4 三种诱导方法诱导效果比较
    3.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比较分析
        3.2.1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倍性分析
        3.2.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主要表型比较
        3.2.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叶片的显微观察比较
        3.2.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比较结果
    3.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光合生理指标比较
        3.3.1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
        3.3.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3.3.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光合作用参数比较
    3.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3.4.1 转录组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3.4.2 基因表达信息统计
        3.4.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4.4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4.5 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的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筛选
    3.5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DNA甲基化分析
        3.5.1 DNA甲基化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3.5.2 甲基化C位点的分布
        3.5.3 启动子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5.4 基因体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三种诱导方法的比较
    4.2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主要表型和光合生理差异
    4.3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光合特性差异
    4.4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基因表达谱差异
    4.5 二倍体和四倍体豇豆的DNA甲基化差异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细胞工程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细胞和组织培养
    1.1直接再生途径
    1.2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再生途径
        1.2.1基本培养基
        1.2.2碳源
        1.2.3植物生长调节剂
        1.2.4光照
    1.3体细胞胚胎途径
    1.4原球茎和类原球茎途径
    1.5原生质体培养途径
2花器官培养
3多倍体诱导
4转基因研究
5物理化学诱变
    5.1物理诱变
    5.2化学诱变
6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筛选
7展望

(9)我国山楂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新品种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山楂种质资源的概况和研究进展
        1.1.1 山楂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况
        1.1.2 山楂栽培品种概况
        1.1.3 山楂品种资源园林应用的广泛性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传统方法
        1.2.2 分子标记的类型与选择
        1.2.3 分子标记在山楂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3 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3.1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概况
        1.3.2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3.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
        1.3.4 UPOV框架下SSR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3.5 山楂品种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基于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山楂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基于DUS测试性状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2.1.3 山楂花粉形态多样性观测研究
        2.1.4 山楂染色体数目研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2.2.2 山楂花粉的形态结构和外壁纹饰类型
        2.2.3 山楂品种染色体数目统计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山楂SSR位点挖掘和EST-SSR标记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和保存
        3.1.3 转录组序列中SSR位点的挖掘和引物设计
        3.1.4 引物的选取和PCR扩增
        3.1.5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和筛选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转录组结果分析
        3.2.2 转录组中SSR位点的分布及特征
        3.2.3 SSR标记的筛选和检测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身份证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M13 PCR体系的建立
        4.1.3 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
        4.1.4 遗传多样性分析
        4.1.5 聚类分析
        4.1.6 分子身份证的编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山楂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4.2.2 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4.2.3 分子身份证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山楂DUS测试指南的研制和已知品种数据库的构建
    5.1 山楂DUS测试指南的研制方法
        5.1.1 测试指南研制的准备工作
        5.1.2 测试指南性状表的制定及图文解释
        5.1.3 测试指南技术问卷的编制
    5.2 已知品种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我国山楂DUS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的内容
        5.3.2 我国与UPOV山楂DUS测试指南中测试性状的异同
        5.3.3 DUS测试指南和已知品种数据库在DUS测试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山楂属
附录Ⅱ 山楂已知品种数据库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枫香属概述
        1.1.1 枫香生物学特性
        1.1.2 枫香属的用途
        1.1.2.1 经济价值
        1.1.2.2 观赏价值
        1.1.2.3 医用价值
        1.1.2.4 生态价值
    1.2 枫香育种研究进展
        1.2.1 种源试验
        1.2.2 枫香选择育种
        1.2.3 枫香引种
        1.2.4 枫香杂交育种
        1.2.5 枫香分子育种
        1.2.5.1 分子辅助育种
        1.2.5.2 枫香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
    1.3 枫香繁殖方法
        1.3.1 有性繁殖
        1.3.2 无性繁殖
        1.3.2.1 扦插和嫁接
        1.3.2.2 组培离体快繁
    1.4 植物多倍体育种
        1.4.1 多倍体概述
        1.4.2 多倍化引起的表型和生理变化
        1.4.2.1 器官巨大性
        1.4.2.2 适应能力强
        1.4.2.3 代谢产物含量增强
        1.4.2.4 可育性降低
        1.4.2.5 其他优点
        1.4.2.6 多倍体的生殖和生长劣势
        1.4.3 植物多倍体的获得方法
        1.4.3.1 有性加倍
        1.4.3.2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1.4.3.2.1 活体体细胞加倍
        1.4.3.2.2 离体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1.4.3.3 加倍新途径
        1.4.3.4 多倍体鉴定方法
    1.5 植物多倍化的基因表达变化
        1.5.1 转录水平变化
        1.5.2 植物基因组结构改变造成表达变化
        1.5.3 表观遗传变异造成表达变化
        1.5.3.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1.5.3.2 小RNA调控
    1.6 植物器官伸长研究进展
        1.6.1 光强
        1.6.2 光质
        1.6.3 植物生长调节剂
        1.6.4 琼脂浓度
        1.6.5 其他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2.1 枫香种间杂交和组织培养体系建立
        1.7.2.2 杂交枫香四倍体诱导
        1.7.2.3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变异观测
        1.7.2.4 杂交枫香四倍体离体根和茎变异的转录组分析和代谢物验证
2. 杂交枫香的获得及组培体系建立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花枝采集和花粉收集保存
        2.1.2.2 树上杂交
        2.1.2.3 杂交枫香无菌苗制备
        2.1.2.4 不同浓度IBA对离体植株生根和生长影响
        2.1.2.5 驯化和移栽
        2.1.2.6 不定芽伸长条件筛选
        2.1.2.7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北美枫香授粉时期生物学特征和结实差异比较
        2.2.2 杂交枫香生根培养基筛选与移栽
        2.2.3 TDZ浓度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2.3 小结
3. 离体诱导杂交枫香四倍体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离体叶片和叶柄切口处组织发育进程观察
        3.1.2.2 染色体加倍处理
        3.1.2.3 染色体加倍体系优化
        3.1.2.4 流式细胞检测
        3.1.2.5 染色体计数法
        3.1.2.6 混倍体分离
        3.1.2.7 移栽
        3.1.2.8 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植体早期发育形态观测与加倍时期的初步研究
        3.2.2 杂交枫香染色体加倍条件优化研究
        3.2.2.1 不同处理条件对外植体存活率的影响
        3.2.2.2 正交试验结果和验证研究
        3.2.2.3 不同培养时间切口处发育状态观察与评价
        3.2.2.4 秋水仙碱浓度对染色体加倍效率的影响
        3.2.3 混倍体纯化获得四倍体的离体再生的方法研究
    3.3 小结
4.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表型和细胞学变异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杂交枫香四倍体组培苗表型测定
        4.1.2.2 组织解剖学观察
        4.1.2.3 杂交枫香四倍体移栽苗表型测定
        4.1.2.4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发育时期四倍体组培苗表型差异研究
        4.2.2 再生植株叶片表型和组织细胞学观察
        4.2.3 再生植株茎组织细胞学观察
        4.2.4 再生植株根组织细胞学观察
        4.2.5 杂交枫香四倍体移栽苗生长表型差异观测
    4.3 小结
5. 杂交枫香四倍体再生根茎的转录组分析和重要代谢物验证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2.1 总RNA提取
        5.1.2.2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5.1.2.3 RNA-Seq数据分析
        5.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5.1.2.5 植物内源激素的测定
        5.1.2.6 可溶性糖、淀粉含量的测定
        5.1.2.7 外源激素的添加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茎和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1.1 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5.2.1.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2 杂交枫香四倍体与二倍体茎DEGs的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5.2.3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根DEGs的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4 四倍体与二倍体茎伸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4.1 四倍体与二倍体茎中参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DEGs
        5.2.4.2 四倍体与二倍体参与茎伸长的其他相关DEGs分析
        5.2.5 四倍体与二倍体根与伸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5.1 四倍体与二倍体根中参与植物激素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DEGs
        5.2.5.2 四倍体与二倍体参与根伸长的其他相关DEGs分析
        5.2.6 杂交枫香四倍体和二倍体的DEGs相关重要代谢产物验证
        5.2.6.1 四倍体和二倍体的根和茎激素和糖含量分析
        5.2.6.2 激素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
    5.3 小结
6 讨论
    6.1 远缘杂交创制新种质与亲本选择研究
    6.2 影响杂种枫香叶片和叶柄再生的分析
    6.3 影响杂种枫香多倍体诱导率的因素分析
    6.4 杂种枫香四倍体离体表型和细胞学变异特点
    6.5 植物激素对杂种枫香四倍体再生植株伸长的作用
    6.6 杂种枫香四倍体离体伸长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特点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柑桔茎尖组织培养及其人工诱变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兰科植物多倍体诱导研究进展[J]. 罗远华,方能炎,樊荣辉,黄敏玲.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 [2]基于两种牡丹对比分析的植株矮化机理研究[D]. 石秀丽.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3]柑橘抗溃疡病基因的挖掘与基因编辑体系优化[D]. 汤小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4]脐橙果皮色泽变异及番茄红素β-环化酶的调控研究[D]. 朱凯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5]玉米光温敏无雄穗性状的转育方法研究[D]. 柳志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6]四倍体刺槐苗期表型生理特性及再生能力的评价[D]. 李秀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7]二倍体与四倍体豇豆形态生理、基因表达谱和DNA甲基化差异分析[D]. 王强.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8]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细胞工程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J]. 韩伟,包英华,于白音.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0)
  • [9]我国山楂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和新品种保护研究[D]. 马苏力娅.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7)
  • [10]杂交枫香四倍体创制及再生植株根茎变异转录组分析[D]. 张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柑橘茎尖组织培养及其人工诱变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