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高频/甚高频学术会议

第三届全国高频/甚高频学术会议

一、第三届全国HF/VHF学术会议(论文文献综述)

单宇轩[1](2019)在《基于互素谱的海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技术》文中提出互素谱分析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欠采样下利用稀疏样本对信号进行谱分析的方法。该方法可以突破采样定理的限制,以远低于奈奎斯特速率的采样率实现信号的频谱估计。针对海上电磁环境下宽带信号的频谱感知,互素谱分析可以实现覆盖短波、超短波、以及微波频段的全景谱估计,为通信质量评估和信道优选供依据。但是原始互素谱理论仍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使算法性能无法满足海上全景频谱分析的要求,其中包括:(1)互素谱本身结构问题导致的伪峰效应;(2)对于超宽频带的谱估计,互素谱分辨率依旧不足;(3)互素谱算法本身的结构不够灵活,较难实现复杂情况的信号频谱感知。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出以下两个改进方案,一是基于并行点通滤波的互素谱分析方法,利用原型滤波器的分组设计,消除了各子滤波器间重叠边界频带,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伪峰问题。同时,并行多路滤波过程细化了滤波结果,进而高了互素谱分辨率;二是出非均匀细化的两级互素谱结构,将第一级的互素谱分析结果作为指示代入到第二级精细化谱估计中,在获得无伪峰效应的高谱分辨率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第二级互素谱分析进行非均匀分组设计,即对不同波段采用不同的谱分辨率,进而升了互素谱分析结构的灵活性。为验证基于互素谱的海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就海上无线信道的电磁环境以及信号的特征进行研究,利用一定的先验知识建立海上全景无线信号模型对本文出的两级非均匀精细化互素谱分析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互素谱算法在海上全景电磁环境的宽带谱感知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应用前景。

刘二小[2](2013)在《SuperDARN高频雷达回波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利用超级双子极光雷达观测网(SuperDARN)探测空间电离层等离子体不规则体及其运动规律,有助于分析和解决许多空间天气学现象及相关问题,而SuperDARN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目标回波特点及其准确定位一直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本文结合中国南极中山站首部相控阵高频雷达的安装和运行,着重研究了SuperDARN高频雷达的回波特征。基于短波射线追踪技术,估算了SuperDARN雷达标准目标定位模型的误差,并提出了新的目标定位模型。该模型参数由雷达斜距和到达角共同组成,取代了以往用雷达斜距作为唯一参数的标准目标定位模型。同时,提出利用SuperDARN高频雷达扫频模式下的地面回波数据估算电离层参数的方法。最后,总结了利用中山站高频雷达观测到的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的特点。主要工作概述如下:首先,利用2010年新建的中国南极中山站高频雷达通道A的观测数据,对电离层回波总数随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多普勒谱宽和距离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中山站高频雷达的回波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中山站高频雷达大部分电离层回波发生在较近距离处,而且,不同波束探测的回波总数具有很大区别,其中,编号较小的波束探测的回波总数相对较少,而且平均回波强度、多普勒速度和谱宽也相对较小。同时,利用中山站高频雷达通道B中不同频率下的观测数据,分析了雷达回波总数、强度、发生率随频率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频率下观测的电离层回波平均回波强度和发生率都不同。在现有的观测频率段内,较低频率段探测的回波较多,较高频率段探测的回波较少。在2010年的探测频率段内,中山站高频雷达的最佳探测频率为910MHz。利用射线追踪仿真技术,对频率特性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不同波束之间回波发生率的区别主要与波束指向的不同有关,而且不同频率的高频电波其探测区域也有所差异。其次,统计研究了中山站高频雷达电离层回波的日变化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及其受地磁活动的影响,包括电离层回波发生率、平均回波强度、平均多普勒视线速度和平均谱宽等分布,然后深入分析了形成这种分布的物理机制。总体而言,回波发生率和平均回波强度的日变化相似,日侧高,夜侧低;平均多普勒视线速度在日侧以负向速度为主,夜侧以正向速度为主,结合雷达波束指向的变化可推断出多普勒速度与高纬逆阳对流相一致;多普勒谱宽则在日侧较高,夜侧较低。随着地磁活动的增强,回波发生率的峰值会减小,而且峰值从原来的日侧逐渐转向夜侧。多普勒速度会随着地磁活动的增强而增大,这与地磁活动增强时极区电离层对流增强相一致。多普勒谱宽会随着地磁活动的增强而降低。对于季节性变化,雷达回波的发生率和平均回波强度在冬季月份普遍高于夏季月份。不同月份中,多普勒视线速度在一定的磁地方时和距离分布上也有所不同。而多普勒谱宽则具有冬季月份普遍较大,夏季月份普遍较小的特点。然后,利用CUTLASS芬兰雷达2008年和2009年的电离层回波数据,分析了SuperDARN雷达的目标回波位置特征。将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IRI-2007)嵌入到射线追踪技术中,结合雷达视场内Sodankyla测高仪数据,估算了SuperDARN高频雷达目标回波的位置。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电离层环境下,高频雷达能够探测的目标回波位置会有较大差别,并且其高度范围分布较广。计算了SuperDARN高频雷达目前使用的标准目标回波定位模型存在的误差,结果表明,现有的仅包含雷达斜距单个变量的目标定位模型在距离较大时产生的误差很大,有可能造成电离层目标回波来源混淆,这对电离层对流的分析以及对流图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利用数值拟合技术,首次提出了由雷达斜距和仰角共同决定的目标定位模型,与现有的标准目标定位模型以及其他研究中提到的模型对比分析表明,新的目标定位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目标位置变化信息,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电离层回波来源的混淆。同时指出,高频雷达视场内的电离层参数(电子密度剖面、临界频率等)对于新目标定位模型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无法提供电离层电子密度等参数的情况下,提出了利用SuperDARN高频雷达扫频模式下的地面回波数据来估算雷达视场范围内电离层参数的新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估算电离层参数的变化趋势。SuperDARN高频雷达由于其全球分布广泛,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使其在研究磁层、电离层、热层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对于中层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最后分析了利用中山站高频雷达所观测的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总结了高频段观测的PMSE的基本特点,结合中山站高频雷达特殊的地磁位形,分析了极光带粒子沉降对于PMSE产生的影响,为今后利用中山站高频雷达研究中层结构奠定了基础。

黄志洵[3](1993)在《计算机辐射测量的内容、方法和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防止计算机辐射的危害,深入分析了计算机辐射的成因、危害、限额值、测量方法等问题。指出:这一研究作为电磁兼容学的一个分支,国内外正加强重视并扩大研究规模。文末指出了当前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秀峰[4](2006)在《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测试与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载通信系统车内空间狭小,上装电子设备多,电磁兼容(EMC)问题突出;系统级EMC测试与评估在国内处于空白。因此研究适用于车载通信系统的EMC自动测试系统并进行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在分析车载通信系统EMC测试项目和研究测试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借鉴标准测试方法,开发了一套基于VB和LabVIEW混合编程的电磁兼容自动测试系统。系统的硬件部分采用GPIB总线的虚拟仪器体系结构,软件部分由VB编写的界面模块、LabVIEW编写的测试模块和数据库模块三个模块组成。在车载通信系统EMC性能评估方面,本文提出了车载通信系统EMC性能评估的评估目标,初步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分析了多种常用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最终选择层次分析法作为总体的评估方法,最后以反映布局性能的方向图、耦合度和驻波比为例,说明在单个指标方面,评估方法的选择及量化的实现。本文开发的车载通信系统的EMC自动测试系统,设计合理,可以满足系统级的EMC自动测试,已经经过重点型号项目的使用验证;提出的系统EMC评估理论对于车载通信系统EMC性能的评估有较强的工程指导意义。

陈真佳[5](2020)在《海上电磁频谱感知与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各国海洋开发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智慧海洋”国家战略目标的快速推进,海上用频设备的使用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较高,使得海上电磁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控变得十分困难。研究海上电磁频谱感知与预测方法对于探索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海上电磁波传播特性、逐步建立海上电磁频谱资源空间分布模型、提出海上电磁频谱资源有效管理新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海上分布式电磁频谱检测网络,从协同能量检测、相位估计和射频I/Q数据分布的多维度信号特征角度研究海上电磁频谱感知方法,并结合计算电磁学方法研究海上电磁频谱分布预测模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海上不同目标频段背景噪声差异性较大的特点,结合海上分布式电磁频谱检测方法提出了频率域前向差值算法计算海上背景噪声包络,估计自适应阈值曲线(Adaptive Threshold Curve,ATC),保证在较低错检概率(Pfa)的基础上,降低弱信号的漏检概率(mP)。研究信号源测向误差在分布式协同差值能量检测方法中的影响,相比较平均差值能量检测(Mean Difference Energy Detection,MD-ED)方法,权重差值能量检测(Weight Difference Energy Detection,WD-ED)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性能,能够有效抑制误差突变。随着协同检测节点数量的增加,协同检测结果能够快速地收敛至0.5dBm以内。检测区域越大,初始mP越大。在38 km×38 km的检测区域中,当检测节点的数量达到30个时,系统的协同mP能够快速地下降至3%以内。针对海上接收信号强度波动剧烈导致Pfa和mP较高的问题,结合海上电磁频谱特性研究低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环境下的海上弱信号相位估计方法;提出了添加窗口极值(Add Window Extremes,AWE)方法计算相位波形的包络,再次使用AWE方法计算相位极值,估计信号的相位周期。结合四分位间距和相位极值范围分布评估相位包络,提出了以样本相位分位数中值小于0.4 rad或四分位间距大于0 rad作为噪声的判决条件,提高了弱SNR环境下的信号和噪声辨识能力,提高了海上电磁频谱的检测概率(dP)。针对无线信号在海上传播过程中的幅度和相位特征损耗大检测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将射频I/Q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应用于海上电磁频谱感知;结合射频I/Q分量权重极值和分位数范围研究信号与噪声的边界阈值估计;I/Q分量权重极值方法的0dB SNR弱信号的检测概率可以达到95%以上,具有相对更高的灵敏度,具有更大的有效检测范围。计算二维I/Q分量矩阵中相邻分量的梯度,获得二维梯度矩阵作为调制信号识别的类别矩阵;以样本二维梯度矩阵与类别矩阵的最小梯度累计距离(Gradient Cumulative Distance,GCD)的类别判决为调制信号识别结果;调整模型权重参数之后的总体调制类别识别率提高到了82.75%。以信号特征检测方法替代离散点频谱能量检测方法,提高了海上电磁频谱感知效率,对海上电磁频谱分布预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海浪谱模型和天线姿态,提出了基于射线追踪法的海上电磁频谱分布预测模型;将在海上传播的电磁波划分为视距射线(Sight Line Ray,SLR)传播和反射射线(Reflecting Line Ray,RLR)传播;根据海浪谱模型具体描述粗糙海面高度变化,结合信号源位置估计粗糙海面的有效反射面,基于射线追踪法精确估计海上信号源的有效射线分布;以天线姿态和天线方向图描述信号源处向外各个方向辐射的射线初始能量分布,根据射线分布模型、发射功率、海面反射系数等参数,计算海上电磁频谱空间分布;考虑大尺度空间中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射率的影响,修正了有效射线分布,提高了海上电磁频谱空间分布的预测精度。根据以上的研究内容设计相应的实验与仿真。测试结果表明,海上分布式电磁频谱检测系统十分适合于复杂海洋环境;结合协同能量检测、相位估计、射频I/Q分布的多维度信号特征提取与分析方法,提高了海上弱信号检测能力和电磁频谱感知能力;结合海浪谱和天线姿态,基于射线追踪法的预测模型能够精确估计大尺度的海上电磁频谱空间分布。

石庆研[6](2012)在《民航地空通信盲自适应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飞行流量不断增大,对航空管制部门管制手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了电信业务的不断扩大,使得空间电磁环境愈加恶劣,尤其是市场上通信设备种类繁多,市场管制不严,一些“三无”产品趁机流入市场,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地空通信中电磁干扰持续增长,地空通信距离大大缩短,通话时伴有噪音和语音失真,严重时甚至无法进行通话,致使飞行员与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工作时交流困难,对飞行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加强无线电管理或通过购买昂贵的专用检查车和飞机来加大检查力度,但是这仅能治标,不能治本,收效甚微。本文采用盲信号处理技术解决民航地空通信中的干扰问题,根据干扰类型及使用场合的不同分别采用单通道恒模干扰抑制方案(抑制恒模干扰,适用于机载电台)、双通道恒模干扰抑制方案(抑制恒模干扰,适用于地面电台)以及双通道非恒模干扰抑制方案(抑制任意形式的干扰)进行干扰抑制,并对其中的关键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针对民航地空通信系统中常见的恒模干扰,提出了单通道最优恒模算法,并将其应用到单通道恒模干扰抑制方案中。该算法在仅有一路通道、阶数为1的情况下,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估计出恒模信号幅度与相位,给出了批处理和递推两种实现方法,且证明了递推方式的收敛性。本算法与载频估计、陷波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恒模干扰的有效抑制。该方法避免了一般自适应干扰抑制算法中的收敛问题(如局部收敛、初始值和步长因子的选取等),与现有民航地空通信系统具有较好的兼容性,无需额外增加通道。仿真与实测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对恒模信号进行有效估计,干扰抑制后语音质量得到显着提高。2.针对恒模阵列中最小均方(Least Mean Square,LMS)恒模算法的收敛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Least Square,LS)恒模算法的加权矢量初始化方法。本方法首先利用小快拍数LS恒模算法计算加权矢量,然后以此加权矢量作为LMS恒模算法的初始加权矢量,利用LMS恒模算法对加权矢量进行更新。新方法将小快拍LS恒模算法与LMS恒模算法相结合,不但干扰抑制效果好,同时具有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收敛性能对初始值不敏感且收敛速度与干扰环境无关的特点。将该算法应用到双通道恒模干扰抑制系统中,仿真与实测数据实验表明,本方法大大提高了恒模算法的收敛速度,有效提高了干扰抑制性能。3.为了有效提高双通道恒模干扰抑制方案中恒模算法的收敛速度并减小稳态失调,提出了基于误差的归一化变步长恒模算法。该方法在归一化恒模算法的基础上,引入恒模算法更新公式中的误差函数,并以此误差调节归一化恒模算法的步长。该方法不仅克服了恒模算法收敛速度受数据相关矩阵特征值分布的影响,并且与误差大时步长大、误差小时步长小的变步长基本思想相一致,能够加快收敛速度,减小稳态误差。4.针对基于盲信号提取的双通道非恒模干扰抑制方案,提出了基于信号圆对称性的盲信号提取算法,有效解决了基于盲信号提取干扰抑制方案中复数盲信号提取算法运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该算法充分利用信号的圆对称性以及白化后信号的二阶独立性,简化了代价函数,与常用的复数盲信号处理算法相比,有效减小了运算复杂度,同时采用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对消器进行对消,改善了对消器的对消效果。仿真与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针对基于盲源分离的干扰抑制方案,提出了多变步长独立性的等变性自适应分解(Equivariant Adaptive Separation for Independence,EASI)算法和基于快速ICA(Fast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FastICA)的EASI算法。多变步长EASI算法依据权值迭代公式中的正交性与独立性部分,分别建立了步长与分离信号的正交性和独立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以此进行步长的自适应调整,该方法能够有效跟踪信道的变化,提高了EASI算法的收敛性能,改善了干扰抑制效果。基于FastICA的EASI算法首先对小快拍数据进行白化,并利用FastICA计算出权矩阵,将FastICA算法计算出的矩阵取共轭转置后与白化矩阵与相乘,将其作为EASI算法的初始值,然后再利用EASI算法进行权值更新,该算法能够有效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避免了随机选取初始值带来的收敛问题。通过仿真与实测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曹月彬[7](2019)在《多模式通信效能评估及频段优选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迅速发展,通信网络结构日趋复杂,多种通信方式相互融合为用户的通信需求提供了更全面的选择。而如何在多种通信模式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也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在对多种通信模式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选取科学全面的效能评估指标,确定有效的频段优选算法,评估通信网络效能,为用户提供科学的用频依据,对合理分配频率资源、提高通信服务效率、改善频率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明确了通信效能评估理论和评估流程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通信网络效能评估的研究现状和常用方法,进而对其进行了归纳总结。根据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结合无线通信网络效能评估的实际情况和多模式通信的技术特点,提炼出了可用频点比率、频率容限度等六个评估指标并予以表征。在此基础上建立无线通信网络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不同类型指标的无量纲归一化处理方法,进而应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各个属性的重要程度,最后综合分析并确定了通信效能的度量方式。在建立通信效能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详细阐述了电波的传播方式、传播特点等特性,结合无线电波的基本传播理论,确定了影响通信能力的关键参数在不同传播方式下的计算方法。考虑到在实际的通信环境中,经常有多个用户同时在多个可用频段中进行选择,本文结合博弈论的概念,提出新型的频段优选函数,直观反映多用户间的选择冲突情况,解决多用户多频段的优选问题。最后,与海上通信场景做具体结合,对可用通信网络的综合效能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利用软件仿真验证了多模式通信效能评估及频段优选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用户的用频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赵建森[8](2013)在《舰船等离子体线天线构成模式与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等离子体天线是解决军舰在隐身作战中航行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天线研究与工程实现差距很大,尤其是带宽特性和电磁兼容性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为展宽等离子体天线带宽和实现天线的电磁兼容性,本文建立了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等离子体天线频带特性研究实验系统和等离子体及其激励.源电磁干扰实验系统,研究了等离子体天线的构成模式、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等离子体天线带宽特性和天线电磁兼容性。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决定了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性。电子密度越大,等离子体辐射电磁波的能力增强;在甚高频(VHF)频段,当入射信号频率增大时,会相应地存在一个最低电子密度使得等离子体可以有效地辐射电磁波信号,且最低电子密度随信号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等离子体在宽频带范围内对电磁波有较强吸收作用,尤其是当等离子体频率与电磁波频率相近时,会产生共振吸收。2.高频交流激励模式的激励通道和信号通道之间的强烈耦合使天线通信频带受限。在5-20kHz低频交流激励下,柱形等离子体天线具有较宽的阻抗和增益带宽,在100-250MHz范围内的方向图也相近。电容耦合模式是等离子体天线有效馈电模式,耦合电容适当增大可增加天线带宽。随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增加天线带宽特性变好,但如果密度过大会加强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反射,使带宽受限。适当增加线天线直径,会增加天线带宽,但直径过大,放电空间变大导致电子密度下降。3.直流与50Hz交流等离子体噪声源多,产生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较小,稳定性较差,噪声电平较高。5-20kHz交流与40.68MHz交流等离子体噪声源相对较少,电子密度较高,噪声电平相对较低。当电磁波频率接近等离子体频率时,等离子体产生的场与电磁波信号耦合产生调制信号。适当增大电子密度可增加天线信噪比,但电子温度的增长会导致天线热噪声过大,需要折中考虑。针对高频交流等离子体激励源过强的辐射问题,可通过接地、滤波及屏蔽等方法大幅度降低电磁干扰,减小天线噪声。4.通过优化,研制了两台等离子体天线原理性样机—5-20kHz及40.68MHz交流等离子体线天线。5-20kHz交流等离子体天线在50-250MHz的增益与相同形状配置的金属天线相近,噪声电平也相差不大。40.68MHz交流等离子体天线由于滤波器的介入,工作频带稍窄。当入射信号频率较低时,等离子体天线的噪声很小。利用光-电时差法可较为准确地测量等离子体天线开启时间,经多次测试,两台等离子体天线的开启时间非常短,均为几十微秒量级。本文得出了在不大幅度损失增益的前提下拓宽等离子体天线工作带宽的方法及降低天线激励源电磁干扰及天线本身噪声的有效途径,在构建宽频带天线、实现电磁兼容性及天线应用于军舰安全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丁思丝,冯铁男,姜成华[9](2017)在《我国渔民海上急救通信方式研究进展》文中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1]。随着全球化和陆地资源日益紧张,海洋成为国家新的资源和经济竞争地,在国家战略中具有关键地位。医疗急救是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海上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前提。我国现有的海洋急救医疗能力仍不足以满足目前的医疗需求。以渔民为例,1999至2008年10年间,我国渔民死亡、伤残、受伤总数达39807人次,总出险率为1.36%,平均每年死亡473人,伤残1482人,受伤2026人[2]。由于渔民作业环

陈吉文[10](2011)在《车载通信频率管理中的电磁兼容预测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通信车上装载的电子设备日趋密集,由此引发的恶劣电磁环境将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设备间将产生严重的共址干扰。电磁兼容性预测已成为解决设备间电磁干扰问题的重要手段,其预测结果将为频率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本文采用电磁兼容分析理论,首先确立了基于电磁兼容三要素进行预测分析的研究思路,即将发射设备认为是干扰源,接收设备认为是敏感设备,天线及传播空间认为是耦合途径。其次在充分了解车载通信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车载通信系统的共址干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电磁兼容三要素进一步建立了共址干扰模型中发射机、接收机和耦合通道的数学模型。接着在分析了收、发设备间的干扰耦合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获得收、发设备间耦合度的有效方法,并得出了几种常见干扰的干扰电平计算公式以及进行干扰带宽分析和电磁兼容性参数综合分析的方法。为了对车载通信系统间的电磁干扰进行快速、全面、有效的预测分析,基于Oracle建立了用于频管中电磁兼容性分析的合理完善的基础数据库,详细介绍了数据库各子库的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最后,基于VC++ 6.0编写了部分电磁兼容预测分析仿真软件,对仿真软件的设计和界面的使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二、第三届全国HF/VHF学术会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届全国HF/VHF学术会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素谱的海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基于DFT滤波器组的互素谱分析理论
    2.1 引言
    2.2 互素谱分析理论及发展过程
        2.2.1 经典互素谱分析算法
        2.2.2 互素谱算法的改进
    2.3 互素谱分析仍存在的问题
        2.3.1 伪峰问题
        2.3.2 谱分辨率不足
        2.3.3 结构不够灵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相位点通滤波器的互素谱分析
    3.1 引言
    3.2 全相位点通滤波器解析表达式
    3.3 基于并行点通滤波的互素谱分析
        3.3.1 原型滤波器分组设计
        3.3.2 子滤波器频率响应特征
        3.3.3 点通滤波器组设计
    3.4 仿真实验
        3.4.1 单音频信号谱分析性能对比
        3.4.2 各类已调信号谱分析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两级互素谱分析的宽带信号感知技术
    4.1 引言
    4.2 基于宽带信号谱估计的改进型互素谱设计
        4.2.1 自动配置频率采样模式的全相位滤波器设计
        4.2.2 基于软阈值的能量检测器设计
        4.2.3 滤波器性能对比和宽带信号谱分析实验
    4.3 两级非均匀精细化互素谱分析
        4.3.1 两级精细化互素谱分析原理及流程
        4.3.2 两级精细化互素谱分析性能
        4.3.3 非均匀分组设计
    4.4 仿真实验
        4.4.1 两级精细化互素谱分析性能对比
        4.4.2 两级非均匀精细化互素谱分析性能对比
        4.4.3 宽带信号谱分析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上通信网络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技术
    5.1 引言
    5.2 海上通信网络各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5.2.1 海上MF/HF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5.2.2 海上VHF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5.2.3 INMARSAT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5.3 海上通信网络系统中无线背景信号的分析与建模
        5.3.1 海洋环境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5.3.2 海上通信各波段信号特征与参数
        5.3.3 海上背景信号仿真模型
    5.4 基于互素谱的海上全景电磁分析技术研究
        5.4.1 基于互素谱分析的海上信道感知技术的研究
        5.4.2 两级互素谱算法在海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SuperDARN高频雷达回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电离层探测
        §1.1.2 电离层动力学特征
    §1.2 SuperDARN 雷达目标回波特性研究概况
        §1.2.1 SuperDARN 雷达目标回波特征研究概括
        §1.2.2 SuperDARN 雷达目标定位模型研究概况
        §1.2.3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射线追踪技术及 SuperDARN 雷达相干探测原理
    §2.1 引言
    §2.2 电离层电波传播基础
        §2.2.1 电波传播基础
        §2.2.2 磁离子理论
        §2.2.3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电磁波传播
    §2.3 射线追踪技术
    §2.4 高频相干散射雷达探测
        §2.4.1 相干探测原理
        §2.4.2 SuperDARN 雷达回波参数的获取
        §2.4.3 速度的合成以及对流图的产生
    §2.5 小结
第三章 中山站高频雷达及其回波特点研究
    §3.1 引言
    §3.2 中山站高频雷达
        §3.2.1 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3.2.2 工作方式和数据特点
    §3.3 回波总数的分布特征
        §3.3.1 雷达电离层回波随强度和距离的分布
        §3.3.2 雷达电离层回波随多普勒速度和距离的分布
        §3.3.3 雷达电离层回波随多普勒谱宽和距离的分布
    §3.4 回波的频率特性
        §3.4.1 扫频模式观测数据
        §3.4.2 回波总数的频率特性
        §3.4.3 回波发生率的频率特性及射线追踪仿真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山站高频雷达回波统计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回波的日变化特征及地磁活动的影响
        §4.2.1 回波发生率
        §4.2.2 平均回波强度
        §4.2.3 平均多普勒视线速度
        §4.2.4 平均谱宽
    §4.3 中山站高频雷达回波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4.3.1 回波发生率的季节变化
        §4.3.2 平均回波强度的季节变化
        §4.3.3 平均视线多普勒速度的季节变化
        §4.3.4 平均谱宽的季节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SuperDARN 高频雷达目标回波定位模型修正
    §5.1 引言
    §5.2 SuperDARN 高频雷达目标位置估算
        §5.2.1 数据及选取标准
        §5.2.2 射线追踪仿真
        §5.2.3 目标位置估算及位置分布特征
        §5.2.4 标准目标定位模型误差分析
    §5.3 雷达斜距和仰角决定的新模型
        §5.3.1 数据拟合
        §5.3.2 新模型误差分析
    §5.4 讨论
        §5.4.1 利用 SuperDARN 地面回波估算电离层参数
        §5.4.2 到达角测量误差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的 SuperDARN 雷达观测研究
    §6.1 引言
    §6.2 PMSE 事例分析
    §6.3 PMSE 统计特性
        §6.3.1 数据选取
        §6.3.2 PMSE 的季节性变化和日变化特征
    §6.4 讨论
    §6.5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测试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车载通信系统EMC测试与评估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研究
    2.1 电磁兼容测试简介
    2.2 实验室环境下的电磁兼容标准测试关键项目
    2.3 装车状态下的电磁兼容测试内容
    2.4 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测试方法研究
        2.4.1 传导发射与耦合特性测试
        2.4.2 天线耦合度特性测试
        2.4.3 无线设备干扰耦合特性测试
第三章 测试系统硬件的配置及关键设备分析
    3.1 引言
    3.2 测试系统硬件组成
    3.3 关键测试设备特性分析
        3.3.1 频谱仪非线性失真的原因
        3.3.2 混频器非线性工作状态的避免
第四章 测试系统软件的实现
    4.1 软件的总体规划
        4.1.1 面向对象设计
        4.1.2 软件的总体设计
    4.2 软件的具体实现
        4.2.1 界面模块
        4.2.2 测试模块
        4.2.3 数据库模块
        4.2.4 界面模块与测试模块的接口设计
    4.3 系统通用性研究
第五章 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能评估
    5.1 评估的概念和过程
    5.2 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能评估目标
    5.3 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能指标体系
    5.4 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指标的预处理
        5.4.1 数值型指标的划分和处理
        5.4.2 非数值型指标的处理
    5.5 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能评估方法
    5.6 具体指标的评估与量化
        5.6.1 方向图的评估
        5.6.2 耦合度的评估
        5.6.3 驻波比的评估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5)海上电磁频谱感知与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2 海上电磁频谱检测
    2.1 引言
    2.2 海上电磁频谱特性
        2.2.1 海浪谱模型
        2.2.2 天线姿态与接收信号强度波动
    2.3 海上电磁频谱感知与频谱分布预测
        2.3.1 射频前端的数据采集
        2.3.2 电磁频谱感知
        2.3.3 电磁频谱分布预测
    2.4 分布式电磁频谱检测网络
        2.4.1 网络结构
        2.4.2 电磁频谱数据与协同检测数据交互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背景噪声估计和差值能量检测方法的海上协同电磁频谱感知算法
    3.1 引言
    3.2 海上背景噪声包络估计
        3.2.1 时频域能量检测与空白电磁频谱分布
        3.2.2 前向差值包络曲线估计
    3.3 差值能量检测方法
        3.3.1 基于传播损耗特性的信号测向
        3.3.2 平均差值能量检测方法与权重差值能量检测方法
    3.4 实验分析及讨论
        3.4.1 单检测节点的背景噪声估计方法测试
        3.4.2 海上协同电磁频谱感知算法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海上弱信号相位检测与电磁频谱感知算法
    4.1 引言
    4.2 信号相位包络估计
        4.2.1 相位窗口极值检测
        4.2.2 相位极值范围估计
    4.3 相位极值范围估计与信号检测
        4.3.1 不同信噪比信号与噪声相位极值范围分布估计
        4.3.2 基于四分位间距的信号检测
        4.3.3 频段占用检测
    4.4 基于相位估计方法的电磁频谱感知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射频I/Q分布特性检测方法的海上电磁频谱感知算法
    5.1 引言
    5.2 信号和噪声的射频I/Q分布
    5.3 射频I/Q分量权重分布与噪声阈值估计
        5.3.1 信号和噪声的I/Q分量权重分布
        5.3.2 权重极值的分布特性
        5.3.3 基于I/Q分布特性的噪声阈值估计
    5.4 基于I/Q分布特性的无线信号调制识别
        5.4.1 不同调制信号源的I/Q分布
        5.4.2 基于I/Q分量分布的二维梯度模型
    5.5 实验分析及讨论
        5.5.1 基于I/Q分布的海上弱信号检测方法测试
        5.5.2 基于I/Q分布的信号调制识别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射线追踪法的海上电磁频谱分布预测模型
    6.1 引言
    6.2 射线追踪法理论
        6.2.1 关键方法
        6.2.2 场强计算
    6.3 PM海浪谱与射线分布预测模型
        6.3.1 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均垂直水平面的情况
        6.3.2 发射天线倾斜、接收天线垂直水平面的情况
        6.3.3 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均倾斜的情况
    6.4 大范围空间的海上电磁频谱分布预测模型
        6.4.1 二维空间预测模型
        6.4.2 三维空间预测模型
    6.5 实验分析及讨论
        6.5.1 二维PM海浪谱的海上射线与电磁频谱分布预测
        6.5.2 三维PM海浪谱的海上射线与电磁频谱分布预测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缩略语表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民航地空通信盲自适应干扰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民航 VHF 地空通信干扰情况
        1.2.1 国外干扰情况
        1.2.2 国内干扰情况
    1.3 民航 VHF 地空通信干扰对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盲信号处理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盲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数学模型
        2.2.1 线性瞬时混合模型
        2.2.2 线性卷积混合模型
        2.2.3 非线性混合模型
    2.3 代价函数
        2.3.1 恒模代价函数
        2.3.2 峰度
        2.3.3 KL 散度
    2.4 优化算法
    2.5 算法评价指标
    2.6 小结
第三章 民航 VHF 地空通信干扰问题分析
    3.1 引言
    3.2 民航 VHF 电台及信号特点
    3.3 民航 VHF 干扰源及干扰产生机理
        3.3.1 民航 VHF 干扰源
        3.3.2 干扰产生机理分析
    3.4 民航 VHF 地空通信干扰抑制总体方案
    3.5 小结
第四章 单通道最优恒模干扰抑制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的单通道最优恒模干扰抑制算法
    4.3 单通道最优恒模干扰抑制方案
        4.3.1 系统数学模型
        4.3.2 方案概述
        4.3.3 方案处理流程
        4.3.4 模块功能介绍
    4.4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4.4.1 仿真数据
        4.4.2 实测数据
    4.5 小结
第五章 双通道恒模干扰抑制方法
    5.1 引言
    5.2 恒模阵列与自适应对消器
        5.2.1 恒模阵列的基本原理
        5.2.2 最陡下降恒模算法
        5.2.3 最小二乘恒模算法
        5.2.4 自适应对消器
    5.3 变步长恒模算法的研究
        5.3.1 时变步长恒模算法
        5.3.2 归一化恒模算法
        5.3.3 基于误差的自适应变步长恒模算法
        5.3.4 基于误差的归一化恒模算法
    5.4 LS-LMS 恒模算法
    5.5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的自适应对消器
    5.6 双通道恒模干扰抑制方案
        5.6.1 系统数学模型
        5.6.2 方案概述
        5.6.3 方案处理流程
        5.6.4 模块功能介绍
    5.7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5.7.1 LS-LMS 恒模算法仿真与实验
        5.7.2 基于误差的归一化恒模算法仿真与实验
        5.7.3 自适应对消器仿真与实验
        5.7.4 误捕获问题分析
        5.7.5 干扰抑制性能测试
    5.8 小结
第六章 双通道非恒模干扰抑制方法
    6.1 引言
    6.2 盲信号提取算法研究
        6.2.1 盲信号提取算法
        6.2.2 基于圆对称的盲信号提取算法
    6.3 EASI 算法研究
        6.3.1 EASI 算法
        6.3.2 多变步长 EASI 算法研究
        6.3.3 基于 FastICA 的 EASI 算法初始化方法
    6.4 双通道非恒模干扰抑制方案
        6.4.1 方案概述
        6.4.2 方案处理流程
    6.5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6.5.1 盲信号提取算法仿真与实验
        6.5.2 多变步长 EASI 算法仿真与实验
        6.5.3 初始化算法仿真与实验
    6.6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多模式通信效能评估及频段优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效能评估体系建模
    2.1 效能评估关键问题
    2.2 多属性决策主要算法
    2.3 层次分析法
        2.3.1 层次分析法的总体思想
        2.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流程
    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效能评估模型
        2.4.1 效能评估体系
        2.4.2 评价指标
        2.4.3 评价指标的量纲归一化及客观属性计算
        2.4.4 主观偏好属性权重计算
        2.4.5 用户综合满意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波传播特性参数及频段优选方法设计
    3.1 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
        3.1.1 地波传播
        3.1.2 天波传播
        3.1.3 空间波传播
    3.2 电波传播关键参数分析与计算
        3.2.1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3.2.2 视距传播场强计算
        3.2.3 地波传播场强计算
        3.2.4 天波传播场强计算
        3.2.5 时延计算
    3.3 基于博弈论的频段优选策略设计
        3.3.1 博弈论定义
        3.3.2 博弈论模型
        3.3.3 基本的博弈类型介绍
        3.3.4 纳什均衡的求解
        3.3.5 多用户频段优选方法设计
    3.4 海洋通信的频段划分及关键参数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海洋通信场景仿真分析
    4.1 单用户多频段效能评估
    4.2 多用户多频段效能评估及优选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舰船等离子体线天线构成模式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构建等离子体天线的物理基础
    2.1 等离子体及其特性
    2.2 构成等离子体天线的气体放电模式
        2.2.1 气体放电特性及原理
        2.2.2 构成等离子体线天线的等离子体生成模式及放电机理
    2.3 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的传播特性
    2.4 等离子体天线的工作原理
        2.4.1 等离子体天线基本工作原理
        2.4.2 等离子体天线阻抗及方向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实验研究
    3.1 实验系统与方法
        3.1.1 辉光放电各激励模式下等离子体诊断实验系统
        3.1.2 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相互作用实验系统
    3.2 不同激励模式下等离子体特性
    3.3 等离子体对电磁波传输特性的影响
    3.4 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吸收、反射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等离子体线天线带宽特性研究
    4.1 等离子体天线带宽特性实验系统
    4.2 不同等离子体放电状态下的带宽特性
    4.3 不同耦合模式下等离子体天线带宽特性
        4.3.1 电容耦合与电感耦合方式的对比
        4.3.2 电容耦合模式的影响因素
    4.4 不同天线形状下等离子体天线的带宽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等离子体线天线电磁兼容性分析
    5.1 天线的电磁兼容性
    5.2 激励模式对等离子体天线电磁兼容性影响
        5.2.1 实验系统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等离子体天线电磁干扰来源及电磁兼容性优化分析
        5.3.1 等离子体天线电磁干扰源及耦合机理
        5.3.2 等离子体天线电磁兼容性优化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米波超短波波段等离子体线天线原理机及性能测试
    6.1 等离子体线天线原理机的研制
    6.2 等离子体线天线样机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
    6.3 等离子体线天线样机性能测试结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我国渔民海上急救通信方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常用海上通信方式
    (一) 短波单边带电台
    (二) 超短波渔用对讲机
    (三) 船舶手机
    (四) 卫星通讯
        1. 卫星电话:
        2. 北斗短报文:
二、几种海上通信方式的优劣
    (一) 基本情况的比较
        1. 使用量:
        2. 通信距离:
        3. 实用性:
    (二) 设备功能
        1. 导航定位功能:
        2. 遇险报警功能:
        3. 双向通信功能:
    (三) 通信价格
    (四) 通信质量
        1. 短波单边带电台:
        2. 渔用对讲机:
        3. 手机:
        4. 卫星电话:
        5. 北斗短报文:
三、讨论与展望

(10)车载通信频率管理中的电磁兼容预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预测分析原理
    2.1 电磁兼容预测分析原理
    2.2 车载通信系统组成原理
    2.3 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预测分析的相关模型
        2.3.1 共址干扰模型
        2.3.2 发射机建模
        2.3.2.1 基波辐射模型
        2.3.2.2 谐波辐射模型
        2.3.2.3 发射机辐射的测试模型
        2.3.3 接收机建模
        2.3.3.1 敏感度阈值模型
        2.3.3.2 邻近频道响应频率模型
        2.3.4 天线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频率管理的电磁兼容预测分析技术
    3.1 收、发设备间干扰耦合原理
    3.2 收、发天线间耦合度分析
    3.3 收、发设备间干扰电平分析
        3.3.1 常见干扰类型
        3.3.2 各种干扰的干扰电平计算
    3.4 发射设备的干扰带宽分析
        3.4.1 干扰带宽计算模型
        3.4.1.1 基于干扰余量的干扰带宽计算
        3.4.1.2 基于信纳德(SINAD)的干扰带宽计算
        3.4.2 发射特性曲线的规范化
        3.4.3 基于信纳德的干扰带宽计算实现
    3.5 电磁兼容性参数综合分析
    3.6 电磁兼容参数与频率管理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频管中电磁兼容性分析的基础数据库
    4.1 数据库设计概述
        4.1.1 Oracle数据库简介
        4.1.2 数据库设计原则
        4.1.3 数据库开发方法
    4.2 数据库结构设计
        4.2.1 数据库子库的设计
        4.2.2 数据库子库间的调用
    4.3 数据库功能设计
        4.3.1 数据库查询的设计及实现
        4.3.2 数据库安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仿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5.1 软件的功能与结构设计
        5.1.1 软件实现的功能
        5.1.2 各子模块的设计
    5.2 软件的实现与使用
        5.2.1 软件开发工具介绍
        5.2.2 软件界面及使用
    5.3 软件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工作总结
    2. 展望和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第三届全国HF/VHF学术会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素谱的海上全景电磁环境分析技术[D]. 单宇轩. 天津大学, 2019(01)
  • [2]SuperDARN高频雷达回波特征研究[D]. 刘二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10)
  • [3]计算机辐射测量的内容、方法和意义[J]. 黄志洵. 宇航计测技术, 1993(05)
  • [4]车载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测试与评估[D]. 李秀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4)
  • [5]海上电磁频谱感知与预测方法研究[D]. 陈真佳. 海南大学, 2020(07)
  • [6]民航地空通信盲自适应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 石庆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7]多模式通信效能评估及频段优选方法研究[D]. 曹月彬. 天津大学, 2019(01)
  • [8]舰船等离子体线天线构成模式与特性研究[D]. 赵建森.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9]我国渔民海上急救通信方式研究进展[J]. 丁思丝,冯铁男,姜成华.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7(01)
  • [10]车载通信频率管理中的电磁兼容预测分析研究[D]. 陈吉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第三届全国高频/甚高频学术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