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彦惠[1](2018)在《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从实践上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对执政党主动迎接挑战和适应社会变革,实现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非公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也开展的比较早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历史脉络”为线,以“典型个案”为点,以历史启示和“实践创新经验”为结论,分四个阶段分别考察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概括论述了整个国家对非公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即1979年至1991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萌芽期。这个阶段深圳外资企业快速发展,深圳对外资企业党建的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到1985年,理论探讨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的合法性和必要性;1986年到1991年,从实践上重点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第二阶段,即1992年至200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期。十年间,深圳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都迎来了大发展,深圳市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非公企业在党组织建设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对外资企业,坚持“业余”、“小型”、“分散”为主,采用机动灵活的弹性制度保证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坚持按照党章规定,与企业组建同步建立党组织;对个体私营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组建党组织,加强对私营企业主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第三阶段,即2002年至201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创新发展期。主要分析深圳在进行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领先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同时,仍然遵循深圳特区一贯的创新路径,在公推直选、定岗定责、双培双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留学归国党员过党组织生活等都进行了试点,继续为全国的党建创新提供参考。第四阶段,即2012年十八大至今,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全面加强期。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党组织建设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目标迈进。通过对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回顾总结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经验,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加强党建工作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探索先行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非公企业主积极性相结合;四是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郝晓康[2](2020)在《从组织进入到功能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以上海市S企业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非公企业发展壮大、就业人数持续上升的时代背景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还影响着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以及党执政基础的扩大和巩固。所以,如何在非公领域推进党建工作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尽管近年来,随着党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建立了党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得到显着提高,非公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由于受到主体、过程、机制层面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党组织的功能发挥依然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自2013年S企业党组织成立以来,企业党组织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实践探索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运作方式。本文在利用相关档案资料,以及对相关工作人员、群众进行调研、访谈的基础之上,对上海市S企业党建工作进行研究,发现S企业党建工作在有效促进企业和党员发展,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S企业党建工作依然存在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党建活动资源对接不精准、党建工作标准“僵化”、党建活动内容缺乏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沟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同样也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典型问题。为便于研究,本文遂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主体、过程、机制三个层面,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功能发挥水平,本文针对党建工作在主体、过程、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路径,希望为新时代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提供借鉴。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课题组,张诺夫,温敬元,徐彬[3](2009)在《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以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经历了探索起步、巩固提高和深化拓展三个阶段。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福建省非公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但从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正确分析和全面把握非公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不断提升福建省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整体水平。
李少斐[4](2006)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问题新论 ——基于组织资源开发视角的分析》文中认为将组织资源概念及理论引入非公党建领域,将非公党建与开发党的执政资源直接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是一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在这一理论视野下对基层党建的矛盾和问题作了再思与探索,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资源”和“功能”等核心概念作新的考察界定基础上,明确了非公有制领域党组织的执政资源属性,从分析当代政党组织基础变化扩展历史趋势及社会结构分化及其变动趋势入手,得出了非公领域“三大群体”正在成为党的社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组织资源的新的生长点的结论,认为党的组织资源开发与非公企业职工提高组织化程度的内在关联性是非公有制党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因。本文总结了20多年非公党建的基本经验,同时,运用新的组织观对其难点、热点问题及其成因做了解析。最后,运用政党学原理对党组织的生长环境和运作机制加以考察,从价值角度把握党组织的功能与企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党组织功能建构的目标取向、工具手段、内在动力以及网络技术运用于党组织功能开发的现实可行性,提出运用网络技术培育党组织功能的新思路。
弓联兵[5](2012)在《政治吸纳与组织嵌入 ——执政党统合私营企业的逻辑与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视角下,中国的执政党与社会呈现出“政党统合”的关系形态。这一关系形态是由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政治逻辑共同形成。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来看,中国需要一支可以凝聚和统合社会的组织化力量主导和推动现代化进程,从而保证现代化进程的有序展开。一般认为,具有现代性的政党组织是充当这种组织化力量的最佳选择。从执政合法性的逻辑来看,任何政党都需要从社会汲取执政资源以维系和巩固执政地位,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按照现代政治规则对分化的甚至分裂的社会进行必要的统合,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在“政党统合”形态里,执政党构建了一套以党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包括执政党自身的组织体系及外围组织体系。依靠组织的力量,执政党通过吸纳和嵌入两种基本的路径和方式统合社会。其中吸纳侧重于政党自下而上对社会力量的笼络和征募,将社会精英群体吸收到党的组织体系或执政体系;嵌入则侧重执政党的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向社会空间的渗透和覆盖。通过吸纳和嵌入社会,使社会紧密围绕在执政党周边,从而保证党对社会的有效领导。本文基于“政党统合”的分析框架,以中国共产党与私营企业的关系作为考察对象,对中国的政党与社会关系展开论述。放权式改革后,社会拥有了一定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在此基础上,以私营企业为代表的新兴社会力量快速成长,时至今日,私营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私营企业的成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资源,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打破了既有的权力利益格局,对政党国家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社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事实下,如何将私营企业纳入政党国家的控制范围以内,发挥其建设性功能,抑制和防止其潜藏的反对性政治能量,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面对的战略性和策略性命题。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来看,对于作为新兴经济社会精英代表的私营企业主,执政党采取政治吸纳的策略有选择性地将一批具有较大经济社会影响力的私营企业主纳入自己的组织体系和执政体系,使其成为政党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体制外的反对者。具体而言,一是中国共产党开放组织体系吸纳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二是通过政治安排的方式把私营企业主安排进人大、政协甚至政府部门等机构。在吸纳私营企业主的同时,执政党通过组织嵌入的方式将党的组织网络向私营企业进行渗透和延伸,在社会自组织没有成型之前党组织率先占领了政治真空地带,从而保证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在私营企业中拥有坚实的组织基础。从现代政党政治的逻辑来看,政党回归社会是政党扩大社会基础,争取社会支持的应有之意,从中国执政党的领导逻辑来看,党组织嵌入私营企业也是保证党在新兴社会领域领导优势的必然选择。但在社会成长成为不可逆的事实下,党组织嵌入私营企业的方式需要作出必要调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党组织的背景和方式不同,党组织嵌入私营企业时受到外在组织环境的影响,在结构上转变为一个“无权力依托组织”,与此相应的是,在功能上,党组织的功能也不得不从政治功能转化为社会功能,即政治领导核心功能转化为社会服务和关怀功能。因此,对于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只有“回归社会”,转化组织功能,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社会的有效支持。
刘玥玥[6](2019)在《民营企业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以安徽蚌埠虹亚集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变得变得越来越重要,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我国就业人口的主流阵地。而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民营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向前,以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建设和党的活动、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成为党的工作重点之一。根据企业党建数据显示,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都建有党支部。因此,如何将企业党建工作与企业整体的运行机制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党组织自身功能与价值促进企业和谐有序发展以及实现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变得格外重要。通过探讨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具体功能,本文研究了民营企业党组织如何利用自身特殊功能介入民营企业劳动关系这一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本文提出了民营企业党组织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路径。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分析了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内涵、发展现状、基本特征以及评价指标;接着,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发展情况、在民营企业中的地位以及党组织的三种功能,即政治核心功能、服务发展功能和协调整合功能;再者,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党组织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目标、党组织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现有路径,以及党组织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现有路径存在的不足;然后,本文通过对虹亚集团相关人员的深入访谈以及问卷调研,分析了虹亚集团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具体实践与实践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虹亚集团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实践模型;最后,根据虹亚集团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具体实践,本文提出了对民营企业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现有路径的优化方法与优化方向。总之,本文为民营企业党组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样版,也为其他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在帮助企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党建研究与劳动关系研究相结合的体现。最后,本文也提出了本研究存在的缺陷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侯俊[7](2013)在《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中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中一项经常性和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能否得到保持,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得到体现,关系到党的领导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员队伍素质能否得到整体提升,关系到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关系到企业科学发展能否得到有力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使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中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和研究非公企业领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寻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有机的契合点,对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中党员教育管理进行创新,是各级党组织、党务工作者特别是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理论界、党的建设研究者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重要实践和理论课题。本文首先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概况进行论述,界定了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党员教育、党员教育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提出研究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创新点。第2章结合我国非公企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非公企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状况,从初步探索期、稳步推进期、全面发展期三个阶段探讨了我国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演变历程,总结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历史经验。第3章客观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剖析当前非公企业党员教育难点(教育全覆盖难、教育主动性接受难、教育活动开展难、教育成果转化难),非公企业党员管理难点(党员身份确认难、规章制度执行难、党员归口管理难、党组织管理效果实现难)。影响非公企业党员教育实效的因素主要有思想认识不足、党组织职责性不明确、内容针对性不够、途径方法创新性不多、环境条件缺乏等五个方面;影响非公企业党员管理实效的因素主要有党员流动频繁、党组织不健全、管理模式不统一、管理方法滞后、党员组织意识淡薄等五个方面。第4章阐述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客观性。深入剖析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如工作性质的复杂性和工作任务的多样性。提出非公企业党员党性要求与非公企业片面趋利性存在不适应性,即存在追求理想与追求利益、奉献精神与等价交换、组织纪律性与思想多样化、工作秩序与经济秩序、继承传统与机制创新、宽松人治与严厉法治的六对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存在统一性。第5章确立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先进性、纯洁性、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四目标。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包括党员的理想信念、党的基础知识、形势任务、党纪国法、廉洁自律、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建立党组织、把党员编入党支部或党小组、按照党内规章制度对党员进行教育审查和鉴定、经常性地组织党员参加党的各项活动,通过定期检查、考核和监督,激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不仅要注重党要管党与从严治党、理论武装与解决实际问题、党员教育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分类指导与突出工作重点、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等方面的结合,还要把非公企业党员教育“四性”(经常性、针对性、多样性、有效性)与管理“四要”(要规范、要灵活、要有层次、要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在此基础上,从考核评价目的和意义、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考核评价方法三方面着手,做好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评价工作。第6章创新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构建一个定位科学、结构合理、关系协调、良性循环的组织体系。即: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领导责任意识、职责确定、基层基础夯实、协调格局建立等方面创新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领导机制;从党员教育制度建设、内容创新、形式改进、活动平台构建、党员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等方面创新非公企业党员教育机制;从加强党员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方法改进、手段创新、动态模式建立等方面创新非公企业党员管理机制;从目标设置、激励约束、效果评估、监督保障等方面入手,构建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实效保障机制;从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切入点,做好党员谈心走访、联系服务群众、帮扶解困等工作,创新非公企业党员服务群众机制。论文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复杂多变的形势,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需紧密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创新和理论提升。创新是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活力之源,对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研究,重在开辟一条崭新通道,达到不直接依靠行政硬性约束顺利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通过引导非公企业党员深入领会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准确把握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特点,按照“企业需要、业主理解、党员欢迎、职工拥护”原则,紧紧围绕非公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在党员教育管理内容、方式方法、机制上开拓创新,把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融合,使新形势下非公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呈现良好的工作态势,推动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刘潇[8](2020)在《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拓宽基层党组织的覆盖范围,着力解决党组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作用弱化问题,使党的各级组织都充满生命力。随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在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对非公企业的管理和引导,巩固企业党组织的社会治理之基,强化对“两新组织”的领导,将对非公企业的政治引领建设视为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这些论述都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贯彻党中央关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理念重在落实。在工作实践中,非公企业党组织如何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如何科学理解政治引领的核心要义?如何有效落实政治引领?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总结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历史及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当前阶段的发展脉络及现实不足,对党组织开展政治引领研究展开了系统深入探讨。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基本问题。首先,对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基本概念界定展开探讨。其次,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引领思想出发寻求加强党组织政治引领的理论基础。最后,从贯彻落实“党管企业”的现实需求、破解企业党建矛盾、统揽推动“四个伟大”三个方面阐述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价值意蕴。第二章对改革开放以来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历史进行考察。依据时间线索,将非公企业政治引领工作分为“争议中起步”“探索中推进”“发展中提升”“规范中壮大”“引领中推进”五个阶段。通过梳理推进历程,进一步深化对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发展脉络的认识,进而总结出开展政治引领工作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以契合党企发展目标为动力、坚持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保障、坚持以明晰职责完善制度为途径。第三章是对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现实审视。本文运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肯定既有成就的同时,对现实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释,即党组织政治理念仍待深化、肌体建设亟需健全、领导力有待提升、环境适应性有待增强,并以理念指引、智力资源、组织合力、条件保障四个维度为切入点,对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弱化、边缘化难题进行深层次的原因解剖。第四章提出了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实践进路。本部分在综合考量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成就经验、现实境遇、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现实理路,强调要从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统筹优化支撑条件四个方面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工作的整体实效。
胡佳黎[9](2017)在《外资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以张家港保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外资企业迅速在全国各地入驻,成为在规模、数量和实力各个方面都惊人发展的力量,并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外资企业党建水平,不仅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规范企业管理、强化党的执政基础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覆盖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外资企业党建工作在组织覆盖扩大、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与传统的本土非公有制企业相比,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背景、行政管理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外资企业党组织也处在“无人管”和“不会管”的局面,影响了党建工作和党的组织作用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覆盖的实现目标。本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入手,对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党建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外资企业党组织建立原则,论证加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并梳理外资企业党建工作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经过与张家港保税区组织人事局联系,全面系统地掌握张家港保税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开展历程及归口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并从中选取一定的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肯定归口管理模式下的成效,但同时也全面具体地反映该区域存在的外资企业主不重视、党组织不健全、党组织活动缺乏新意以及党组织缺乏自主管理能力等主要问题。针对外资企业党建工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强化理论,分别从强化外资企业出资方党建认同感、实现工作责任与党员责任双融、优化管理模式和发挥服务功能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希望以上措施能够为同类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和改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顾国栋[10](2014)在《新形势下江苏省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途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公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非公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也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尽管非公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非公企业党建仍是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基础比较薄弱,还有很多探索空间。江苏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早,一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的新问题新难点,也会率先显现。对江苏非公企业党建的研究探索,对全国范围内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长远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当前,从江苏的实践来看,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难,已经成为制约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最大掣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加以解决。本文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把握非公企业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地位作用,关注江苏省非公企业发展的趋势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特点,陈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非公企业党建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无到有阶段,江苏非公企业党建伴随着非公经济的逐步壮大,在实践中破题、在探索中前进、在理论上酝酿;二是由点及面阶段,江苏非公企业党建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各项决策指示的引领下,从苏南乡镇基层一线向全省各地铺开并不断走向深入;三是作用增强阶段,江苏非公企业党建逐渐从单纯追求企业党组织组建,向综合考虑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作用发挥转变,非公企业党建在促进江苏非公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面拓宽。在此基础上,从组织覆盖、队伍建设、制度配套3个角度,分析了江苏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做法,提炼出江苏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4条基本经验,即注重推进系统创新、注重凝聚党建共识、注重引领先进文化、注重发挥实质作用。同时,列举了江苏红豆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建设+社会责任”的内部治理模式和昆山沪士集团党委书记陈惠芬外企党建“融和工作法”2个成功案例。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从思想认识、支撑要素、工作基础和政策落实4个角度,对江苏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难点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在问题分析和现有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公共政策分析和政策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提出了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统揽的总体思路,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企业出资人为突破点强化队伍建设,以不同企业实际为出发点细化分类指导,以企业生产经营为立足点活化载体平台,以基层党建资源为支撑点深化统筹共建。除了红豆集团和陈惠芬2个典型案例外,本文还有江苏和全国的诸多案例贯穿文中,通过案例透视问题、佐证观点。
二、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及难点 |
六、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考察 |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萌芽期(1979年-1992年) |
一、吸引外资的前奏 |
二、外资企业进入 |
三、民营经济起步 |
四、股份制企业悄然兴起 |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期(1992年-2002年) |
一、南方谈话促外资企业再崛起 |
二、股份制企业发展 |
三、民营企业迎来春天 |
第三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转型期(2002年至今) |
一、民营经济继续转型升级 |
二、新常态下深圳非公经济创新新发展 |
第二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起步期(1979年-1992年) |
第一节 南方谈话前中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发展历程 |
一、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非公企业党建的初步提出、曲折认识 |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非公企业党建的中央顶层设计 |
三、地方党委对非公企业党建的实践探索 |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探索 |
一、理论探索(1979年-1985年) |
二、理论探索指导实践运用阶段(1986年-1992年) |
三、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
四、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五、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中问题采取的措施 |
第三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探索发展期(1992年-2002年) |
第一节 深圳市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
一、南方谈话引起中央对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视 |
二、深圳市理顺非公企业党建的领导管理体制 |
三、南方谈话后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深圳市外资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
一、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情况 |
二、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的具体策略 |
第三节 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
一、认识股份制企业中党的工作的特殊性 |
二、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 |
三、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思路对策 |
第四节 深圳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
一、中央认识到私营企业党建的重要性 |
二、深圳市对个体私营企业党建的探索发展 |
三、个体私营企业要不要党建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真理 |
第四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创新发展期(2002年-2012年) |
第一节 全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进入大力发展时期 |
一、十六大开启非公企业党的工作新篇章 |
二、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点 |
第二节 深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启新局面 |
一、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会议精神 |
二、中共深圳市民营经济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
三、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
第三节 开展各种主题学习,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常态化 |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三、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
第四节 创新非公企业党组织及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
一、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
二、认真开展党员信息采集及IC卡试点工作 |
三、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
四、做好发展党员规范化和留学回国党员恢复组织生活试点工作 |
第五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期(2012年-) |
第一节 强化思想建党开创非公企业党建新局面 |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
三、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全面探索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的新模式 |
一、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
二、探索创新“总部经济”党建 |
三、统筹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
四、优化配备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
五、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的教育引导 |
六、统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
第三节 对深圳非公企业全面加强期党建工作的思考 |
一、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
二、应对挑战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
第六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经验启示 |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及评价 |
二、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
第二节 新时代下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需要实践创新 |
一、新时代下深圳非公企业党建面临的客观难题及遇到的发展短板 |
二、对进一步完善深圳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2)从组织进入到功能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以上海市S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历程 |
(一) 探索徘徊阶段(1978年-1996年) |
(二) 改革深入阶段(1997年-2001年) |
(三) 创新发展阶段(2002年-2011年) |
(四) 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至今) |
二、组织进入:党组织嵌入企业的动力及过程 |
(一) 党组织嵌入非公企业的动力 |
1. 非公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
2. 非公经济对执政基础的重要性 |
(二) 党组织嵌入非公企业的过程 |
三、功能发挥:党组织在非公企业的运作方式及成效 |
(一) S企业党组织的运作方式 |
1. 构建保障体系 |
2. 拓宽党建平台 |
3. 开展公益活动 |
4. 提倡廉洁教育 |
(二) S企业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
1. 促进了企业和员工的健康发展 |
2. 扩大了区域化党建的参与主体 |
3. 提升了企业的文化软实力 |
四、S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主体层面 |
1. 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
2. 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
(二) 过程层面 |
1. 党建活动资源对接不精准 |
2. 党建工作标准“僵化” |
3. 党建活动内容缺乏创新 |
(三) 机制层面 |
1. 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
2. 沟通机制不完善 |
五、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路径优化 |
(一) 主体层面 |
1.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
2. 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
(二) 过程层面 |
1. 均衡利益诉求,提高资源对接精准度 |
2. 创新党建活动,激发党建活动积极性 |
(三) 机制层面 |
1.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2. 完善党建支持体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以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回顾 |
(一) 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发展历程 |
(二) 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 |
二、当前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形势分析 |
(一) 当前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
(二) 当前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三、新形势下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现实路径 |
(一) 在队伍建设方面, 要重在“发展提升” |
(二) 在发挥作用方面, 要做到“三个引导” |
(三) 在工作机制方面, 要健全“四项制度” |
(四) 在隶属关系方面, 要创新管理模式 |
(4)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问题新论 ——基于组织资源开发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提要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 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
(四) 核心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1.“非公有制经济”概念的辨析 |
2.“组织资源”概念的界定与使用范围 |
3.“功能”概念 |
(五) 相关基础理论的梳理与评价 |
1.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
2.简要评价 |
3.当代组织创新和变革理论举要 |
(六)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分析框架 |
3.研究方法 |
(七) 主要创新点及内容 |
一、逻辑与经验 |
(一) 重新整合与开发党的组织资源的现实性 |
1.当代政党组织基础变化扩展的历史趋势及国际视野 |
2.开发和重构党的组织资源的现实紧迫性 |
(二) 重新整合与开发党的组织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
1.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三大群体”的成长壮大:新组织资源的生成之“基” |
2.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成熟与完善:新组织资源的生成之“境” |
3.社会主义制度及执政党的优势:新组织资源的生成之“源” |
(三) 基本经验 |
1.必须因地、因时、因企制宜,积极探索组织生长的新空间、新架构 |
2.“先进性”与“公信力”:党组织、党员作用得以发挥的主体性条件 |
3.服务发展、维护权益:党组织、党员发挥功能作用的一个主要途径 |
4.争取业主自觉、主动支持是搞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前提条件 |
5.健全和完善党建领导结构、合理确定责任主体是党建“合力”持续形成的关键因素 |
6.市场化配置党务工作者是提高党建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 |
7.科学化管理是提高党组织、党员战斗力的保证 |
(四)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基层党组织资源开发与构建的特点 |
二、组织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析 |
(一) 存在的问题 |
1.党组织覆盖率低、空白点多,党员管理教育失控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
2.党员“群众化”、党组织附庸化、边缘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
3.“党建主体”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落后于党建实际的状况尚未有根本改变 |
(二) 原因分析 |
1.理论准备不足 |
2.角色错置、管理缺位 |
3.生态环境欠佳 |
4.政策、制度配套滞后 |
三、基层组织功能的拓展与重构 |
(一) 基层组织功能研究的重要性 |
(二) 基层组织功能嬗变的机理与逻辑 |
1.执政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功能的嬗变 |
2.当代基层党组织功能变革的取向 |
3.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价值分析 |
4.非公有制领域的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功能辨析 |
(三) 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党组织功能由“应然”变“实然”的一个现实性切入点 |
(四) 党务电子化:提高基层党的基层组织资源构建效能的一个技术性对策 |
1.网络化浪潮对执政党生存和运行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
2.党的组织功能开发的新机遇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政治吸纳与组织嵌入 ——执政党统合私营企业的逻辑与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对象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政党统合:一个分析框架 |
一 政党与社会关系 |
1. 政党及政党的社会功能 |
2.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政党类型学分析 |
3. 统合主义视野中的政党与社会 |
二 中国政党与社会关系形态及其形成逻辑 |
1. 中国政党与社会关系形态演变 |
2. 现代化:政党统合社会的历史逻辑 |
3. 执政合法性:政党统合社会的政治逻辑 |
三 以政党为中心:政党统合社会的组织结构 |
1. 核心组织结构 |
2. 外围组织结构 |
四 吸纳与嵌入:政党统合社会的双向路径 |
1. 自下而上:吸纳型统合 |
2. 自上而下:嵌入型统合 |
第二章 私企成长:动力与空间 |
一 运动式改造与革命后社会建设 |
1. 阶级动员与工商业改造 |
2. 组织化与总体性社会 |
二 唤醒的力量:放权式改革与私企再生 |
1. 体制困境与边缘化突破 |
2. 政策法规创新:私企成长的资源与空间 |
三 承认的身份:意识形态的调适与接纳 |
1. 意识形态困境与调适 |
2. 从排斥到包容:私企身份的变换 |
四 行动者归来:私营企业的经济社会能量 |
第三章 政治吸纳:逻辑与结构 |
一 精英生产与政治吸纳 |
1. 新经济精英成长:循环与再生产 |
2. 政治吸纳:经济精英的政治化 |
二 “红色资本家”:私营企业主的组织身份 |
1. 组织吸纳:从排斥到开放 |
2. 选择性征募:机制与方式 |
三 政治安排:资格条件与安排体系 |
1. 政治安排的资格条件 |
2. 政治安排体系 |
四 体制内参与:自主行动的逻辑与策略 |
1. 资源依赖与体制内参与 |
2. 基层政治参与:个体行动与体制吸纳 |
3. 社会自组织:在限制与统合之间 |
第四章 组织嵌入:资源、结构与功能 |
一 “支部建在连上”:政治整合与路径依赖 |
1. 政党组织网络扩展与政治整合 |
2. 社会自主空间与政党组织渗透 |
二 无权力依托组织:资源与结构 |
1. 组织资源:政策、关系与成员 |
2. 党组织与企业治理结构:冲突与耦合 |
三 党组织行动逻辑变换与功能转化 |
1. 从主导到配合:党组织行动逻辑变换 |
2. 从领导到服务:党组织功能转化 |
结论 回归社会:政党与社会关系重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民营企业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以安徽蚌埠虹亚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4.1 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研究 |
1.4.2 党建研究与劳动关系研究相结合 |
1.4.3 研究主题创新 |
1.4.4 研究方法创新 |
2 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现状分析 |
2.1 基本内涵 |
2.2 发展现状 |
2.2.1 法制民主程度不断提升 |
2.2.2 主体双方的权利意识逐渐提高 |
2.2.3 劳动争议协调机制作用效果有所提升 |
2.3 基本特征 |
2.4 评价指标 |
2.4.1 提出依据 |
2.4.2 指标分析 |
3 民营企业党组织的现状分析 |
3.1 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发展 |
3.2 党组织在民营企业中的地位 |
3.2.1 党和政府赋予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地位 |
3.2.2 民营企业党组织地位体现的普遍性 |
3.2.3 民营企业党组织地位体现的特殊性 |
3.3 民营企业党组织的功能 |
3.3.1 政治核心功能 |
3.3.2 服务发展功能 |
3.3.3 协调整合功能 |
4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劳动关系调整的目标和路径 |
4.1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调整所面临的问题 |
4.1.1 劳动主体双方所追求的利益差异化 |
4.1.2 劳动关系氛围和谐度不高 |
4.1.3 主体双方合作关系稳定性较弱 |
4.1.4 工会等组织对劳动关系调整作用有限 |
4.1.5 社会环境因素对劳动关系调整的制约 |
4.2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劳动关系调整的目标 |
4.2.1 降低劳动关系主体利益追求的差异化 |
4.2.2 改善劳动关系的工作氛围 |
4.2.3 提高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
4.2.4 提升工会等组织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优势 |
4.3 民营企业党组织参与劳动关系调整的路径 |
4.3.1 协调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利益 |
4.3.2 促进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 |
4.3.3 协助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
4.3.4 提升员工整体凝聚力 |
4.3.5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4.3.6 协助创建学习型组织 |
4.4 民营企业党组织有效参与劳动关系调整的阻力及成因分析 |
4.4.1 民营企业党组织有效参与劳动关系调整的阻力分析 |
4.4.2 民营企业党组织无法有效参与劳动关系调整的成因分析 |
5 案例分析——虹亚集团党组织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践 |
5.1 案例选择理由与数据收集 |
5.1.1 案例选择理由 |
5.1.2 定性与定量数据收集 |
5.2 虹亚集团基本情况分析 |
5.2.1 企业基本情况 |
5.2.2 党组织基本情况 |
5.2.3 劳动关系基本情况 |
5.3 实践措施的定性分析 |
5.3.1 利益和谐: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利益追求相平衡 |
5.3.2 氛围和谐:运用企业文化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
5.3.3 能力和谐:完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与机制 |
5.4 实践举措成效的定量分析 |
5.4.1 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效用分析 |
5.4.2 虹亚集团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
5.4.3 具体实践举措的成效分析 |
5.5 虹亚集团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实践模型 |
6 民营企业党组织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用途径的优化 |
6.1 保持利益追求平衡,缩小差异化,实现利益和谐 |
6.2 促进相互投资,强化团队能动性,实现氛围和谐 |
6.3 促进共同成长与发展,增强劳动关系稳定性,实现能力和谐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
附录二 |
(7)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中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概况述评 |
1.2.1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在党建工作中的地位研究 |
1.2.2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
1.2.3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
1.2.4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研究 |
1.2.5 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1 非公企业 |
1.3.2 党的建设 |
1.3.3 党员教育管理 |
1.4 研究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的基本观点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历史考察 |
2.1 我国非公企业发展及现状 |
2.1.1 非公企业发展概况 |
2.1.2 非公企业的经济关系 |
2.1.3 非公企业的政治状况 |
2.2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发展历程 |
2.2.1 初步探索期(1978年—1992年) |
2.2.2 稳步推进期(1992年—2002年) |
2.2.3 全面发展期(2002年—现在) |
2.3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 |
2.3.1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受到普遍重视 |
2.3.2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
2.3.3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组织建设有序展开 |
2.3.4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改进 |
第3章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 |
3.1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
3.1.1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机遇 |
3.1.2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挑战 |
3.2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困境 |
3.2.1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难点 |
3.2.2 非公企业党员管理难点 |
3.3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影响因素 |
3.3.1 影响非公企业党员教育实效因素 |
3.3.2 影响非公企业党员管理实效因素 |
第4章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规律探索 |
4.1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
4.1.1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
4.1.2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紧迫性 |
4.2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客观性 |
4.2.1 党员教育管理的客观环境 |
4.2.2 非公企业员工的政治要求 |
4.2.3 非公企业党员的政治参与 |
4.3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
4.3.1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性质的差异性 |
4.3.2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的多样性 |
4.3.3 党性要求与片面趋利的矛盾性 |
4.3.4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要求的统一性 |
第5章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体系建构 |
5.1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目标 |
5.1.1 先进性目标 |
5.1.2 纯洁性目标 |
5.1.3 以人为本目标 |
5.1.4 为人民服务目标 |
5.2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内容 |
5.2.1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内容 |
5.2.2 非公企业党员管理内容 |
5.3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方法 |
5.3.1 党要管党与从严治党相结合 |
5.3.2 论武装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5.3.3 党员教育管理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 |
5.3.4 分类指导与突出工作重点相结合 |
5.3.5 继承传统与大胆创新相结合 |
5.3.6 教育方法与管理方法相结合 |
5.4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评价 |
5.4.1 党员教育管理考核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
5.4.2 党员教育管理考核评价标准与指标 |
5.4.3 党员教育管理考核评价方法 |
第6章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 |
6.1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领导机制 |
6.1.1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领导责任意识 |
6.1.2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领导职责确定 |
6.1.3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基层基础夯实 |
6.1.4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协调格局建立 |
6.2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机制 |
6.2.1 党员教育制度建设 |
6.2.2 党员教育内容创新 |
6.2.3 党员教育形式改进 |
6.2.4 党员活动平台建构 |
6.2.5 先进企业文化培育 |
6.3 非公企业党员管理机制 |
6.3.1 党员日常管理制度建设 |
6.3.2 党员管理方法改进 |
6.3.3 党员管理手段创新 |
6.3.4 党员动态管理模式建立 |
6.4 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实效保障机制 |
6.4.1 党员教育管理目标设置 |
6.4.2 党员教育管理激励约束 |
6.4.3 党员教育管理效果评估 |
6.4.4 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保障 |
6.5 非公企业党员服务群众机制 |
6.5.1 党员谈心走访 |
6.5.2 党员联系服务群众 |
6.5.3 党员帮扶解困 |
第7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8)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主要不足 |
第一章 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基本问题探讨 |
一、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相关概念 |
(一) 非公有制企业 |
(二)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
(三)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 |
二、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引领思想 |
(二) 中国共产党人加强非公企业政治引领思想 |
三、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价值意蕴 |
(一) 贯彻“党管企业”的现实需要 |
(二) 破解企业党建矛盾的应有之义 |
(三) 统揽“四个伟大”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历史考察 |
一、改革开放以来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发展历程 |
(一) 第一阶段(1978至1992年): 争议中起步 |
(二) 第二阶段(1992至1997年): 探索中推进 |
(三) 第三阶段(1997至2002年): 发展中提升 |
(四) 第四阶段(2002至2012年): 规范中壮大 |
(五) 第五阶段(2012年至今): 引领中推进 |
二、改革开放以来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以契合党企发展目标为动力 |
(二) 坚持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保障 |
(三) 坚持以明晰职责完善制度为途径 |
第三章 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现实审视 |
一、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现状调查 |
(一) 调研对象的基本概况 |
(二) 问卷设计与样本信息 |
(三) 调查数据的结果透视 |
二、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主要成就 |
(一) 政治引领意识逐渐增强 |
(二) 政治引领工作日益强化 |
(三) 政治引领基础不断夯实 |
三、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阻滞因素 |
(一) 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政治理念仍待深化 |
(二) 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肌体建设亟需健全 |
(三) 非公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力有待提升 |
(四) 非公企业党组织环境适应性有待增强 |
四、影响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多维度分析 |
(一) 理念指引维度 |
(二) 智力资源维度 |
(三) 组织合力维度 |
(四) 条件保障维度 |
第四章 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的实践进路 |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奠定政治引领的思想基础 |
(一) 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方向指引 |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指向 |
(三) 以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为价值遵循 |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凝聚政治引领的组织力量 |
(一) 加强非公企业主的政治参与 |
(二) 提升企业党务队伍专业水平 |
(三) 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 |
三、提升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发挥政治引领的实际效能 |
(一) 以情动人,加强党组织关怀帮扶力度 |
(二) 以文化人,提升党组织思政教育水平 |
(三) 以制管人,健全党组织运行体制机制 |
四、统筹优化支撑条件,筑牢政治引领的坚实保障 |
(一) 抓牢“两个覆盖” |
(二)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
(三) 优化网络宣传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外资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以张家港保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依据 |
1.3.1 理论依据 |
1.3.2 现实依据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述评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点 |
第二章 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概述 |
2.1 有关概念界定 |
2.1.1 外资企业 |
2.1.2 外资企业党建 |
2.2 外资企业党组织的建立条件 |
2.3 加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
2.4 我国外资企业党建工作实践历程 |
2.4.1 萌芽阶段(1978 年-1991 年) |
2.4.2 发展阶段(1992 年-2001 年) |
2.4.3 推进阶段(2002 年至今) |
第三章 张家港保税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现状 |
3.1 张家港保税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概况 |
3.1.1 基本概况 |
3.1.2 张家港保税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历程 |
3.2 张家港保税区强化外资企业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 |
3.2.1 建立外企中心,推行专职化管理 |
3.2.2 健全工作制度,推行规范化管理 |
3.2.3 创建“互联网+”平台,推行信息化管理 |
3.2.4 打造项目党建,推行共赢式管理 |
3.3 张家港保税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成效 |
3.3.1 创立品牌化活动载体 |
3.3.2 壮大区域党建力量 |
3.3.3 规范党员教育管理 |
3.3.4 党员积极性不断激发 |
3.3.5 以党建助推企业生产 |
第四章 张家港保税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
4.1 问卷整体设计 |
4.2 调查对象概况 |
4.3 外企中心知晓度和满意度调查 |
4.4 外资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情况调查 |
第五章 张家港保税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主要问题 |
5.1.1 党组织在外资企业中地位偏低 |
5.1.2 党组织不健全,工作开展不平衡 |
5.1.3 党组织活动缺乏新意,工作难开展 |
5.1.4 党组织缺乏自主管理能力,内生作用发挥不明显 |
5.2 原因分析 |
5.2.1 外资企业出资方对党建工作有认识偏差 |
5.2.2 工作力量薄弱 |
5.2.3 外资企业党组织运作面临多重制约 |
5.2.4 管理体制影响党组织个性化发展 |
第六章 加强外资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 |
6.1 强化外资企业出资方党建认同感 |
6.1.1 建立外资企业支持党建工作政策 |
6.1.2 落实经费场地保障,建立党建运作保障机制 |
6.1.3 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
6.1.4 实现工作责任与党员责任双融合 |
6.2 强化组织建设 |
6.2.1 完善党组织的组建机制 |
6.2.2 加大党务干部选育管用措施 |
6.2.3 完善党务干部发展机制 |
6.3 优化管理模式 |
6.3.1 党建分工协作创新 |
6.3.2 构建“条块化”组织管理体制 |
6.3.3“互联网+”党建 |
6.4 发挥服务功能,明确党组织定位 |
6.4.1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企业职工 |
6.4.2 培养企业社会责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新形势下江苏省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江苏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历程 |
第一节 从无到有阶段(1979-1997年) |
一、实践破题 |
二、探索前进 |
三、理论酝酿 |
第二节 由点及面阶段(1997-2002年) |
一、突破思想束缚 |
二、扩大组织网络 |
三、深化理论基础 |
第三节 作用增强阶段(2002-2012年) |
一、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
二、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提高” |
三、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循着规律前行” |
第二章 江苏非公企业党建创新做法与基本经验 |
第一节 非公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
一、基本情况 |
二、推进组织覆盖的主要方式 |
第二节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
一、企业出资人队伍建设 |
二、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
三、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 |
四、党员队伍建设 |
第三节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一、组织领导体系 |
二、宣传引导体系 |
三、经费保障体系 |
四、阵地支撑体系 |
第四节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 |
一、注重推进系统创新 |
二、注重凝聚党建共识 |
三、注重引领先进文化 |
四、注重发挥实质作用 |
第五节 成功案例 |
一、红豆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建设+社会责任”的内部治理模式 |
二、陈惠芬外企党建“融和工作法” |
第三章 江苏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难点 |
第一节 思想认识不到位 |
一、出资人“淡漠排斥”态度 |
二、党组织书记“配角从属”倾向 |
三、党务工作者“消极应付”思想 |
四、党员“打工雇佣”心理 |
第二节 支撑要素不够 |
一、党员群体比例低流动快 |
二、党组织缺乏稳定性 |
三、党务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 |
四、外部工作指导不到位 |
第三节 工作基础不牢固 |
一、党建规范化程度不高 |
二、“空白盲点”不同程度存在 |
三、有组织无活动现象突出 |
四、联系服务和沟通协调不畅 |
第四节 政策措施落实难 |
一、经费保障难以落实到位 |
二、资源配置和力量整合不合理 |
三、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 |
四、政策制度的刚性约束力不足 |
第四章 江苏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总体思路 |
一、服务大局 |
二、服务企业 |
三、服务党员 |
四、服务员工 |
五、服务社会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以企业出资人为突破点,强化队伍建设 |
二、以不同企业实际为出发点,细化分类指导 |
三、以企业生产经营为立足点,活化载体平台 |
四、以基层党建资源为支撑点,深化统筹共建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党组织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D]. 张彦惠.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2]从组织进入到功能提升: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以上海市S企业为例[D]. 郝晓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福建省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以改革开放30年为背景[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课题组,张诺夫,温敬元,徐彬.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02)
- [4]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问题新论 ——基于组织资源开发视角的分析[D]. 李少斐. 天津师范大学, 2006(02)
- [5]政治吸纳与组织嵌入 ——执政党统合私营企业的逻辑与路径分析[D]. 弓联兵. 复旦大学, 2012(03)
- [6]民营企业党组织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以安徽蚌埠虹亚集团为例[D]. 刘玥玥.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中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D]. 侯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13(12)
- [8]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政治引领研究[D]. 刘潇. 山东大学, 2020(10)
- [9]外资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以张家港保税区为例[D]. 胡佳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0)
- [10]新形势下江苏省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途径研究[D]. 顾国栋. 南京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