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在体操教学中对学生体操意识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黄勇[1](2019)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培养与健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导下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的发布以及2017年10月教育部发行的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标志着,当前完善核心素养体系并落实到各个学科和各个专业来培养青年核心素养已变得刻不容缓。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未来中小学体育、业余训练和指导社区健身的师资队伍。而体操普修课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习惯、塑造良好的运动情感和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当前体操普修课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内容不明确,并不能指导实践。因此研究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促进体操普修课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都有其重要意义。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了体操普修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访谈法,初步筛选和确定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和数理统计法,统计分析三轮调查结果,从而确定最终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并算出各指标所占权重。最后结合体操普修课教学实例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思路,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访谈法和德尔菲法的三轮专家调查最终确定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2)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百分比权重法计算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分析发现在体操普修课中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最需要的核心素养一级指标是“体育品德”,其次是“运动能力”,最后是“健康行为”,在二级指标中,最重要的是“体育道德”,其次是“体操技能运用”,最后是“体育精神”,在三级指标中,排名靠前的是“遵守规则”“诚信自律”“运用体操中保护帮助的手法进行保护帮助”和“勇敢顽强”。(3)结合体操普修课教学实例分析给出如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路: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优化体操普修课教学设计,强调教师目标意识、通过目标引领内容、重视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强化体操普修课课堂教学实施,创设情境、强化实践、及时反馈、因材施教、课外拓展、丰富教学;深化体操普修课新媒体技术教学。
贺慧[2](2014)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发展与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社会的进步,从而使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摇篮,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同样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构建面向21世纪的新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体操普修课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复合型人才有重要意义。首都体育学院作为北京市市属唯一的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专业对北京市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0年以来的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5份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教学大纲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时数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同时与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两所学校最新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对比,并通过对大四实习学生以及实习指导教师就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实际需求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就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的发展及变化情况得出结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发展与改革紧密联系《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和《体操类课程指导纲要》两份指导性文件。在逐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了每4年修改、重新制定一次的规律,但也存在2005年到2012年8年修订一次的问题。2、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基本在国家《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范围之内,同时在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缩小培养人才口径的基础上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基本符合《体操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但有待于进一步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基本上以发展“三基”即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及基本技能为主,其次是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3、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时数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教学内容相对更加注重技术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所学技术内容与中小学教学需求契合度不高且技术内容的学习偏重四项竞技体操。4、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全面且力度不够。但就教学中所涉及的能力内容来说教学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其他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同样是学生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培养过程中仍是不容忽视的;而就本文研究结果反映,目前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仍有不足,5、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是技术部分,辅以平时和理论两部分的成绩,但技术部分所占成绩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且考核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考评形式基本上是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考试内容以规定性动作为主。6、当前大四学生对学校体操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同时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
陈永青[3](2019)在《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我国少儿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和超重检测率持续上升的现状,探求更安全、更有趣、更有效的少儿身体锻炼新内容和新方式,引导少儿从小养成注重身体锻炼的运动家精神,帮助他们获得能够产生长期健康效益的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不仅是预防肥胖,促进健康,强健体魄最积极、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当前体育科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课题。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和统计法,对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的构建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一、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五个子体系构成,五个部分即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二、幼儿快乐体操以培养幼儿的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总体目标,体系构建以幼儿为本,坚持时限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整个目标体系由精神运动、运动认知、运动社会3大领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身体认知、空间认知、运动知识、规则意识、社交技能、情绪管理和意志品质等9种关键能力,22项核心经验以及157个阶段性操作目标构成。三、教学内容子体系的构建要坚持把对应目标与兴趣满足相结合、近期效应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着眼整体与关注个体相结合、愉悦身心与技能提升相结合、健康素质与竞技素质协同发展等要求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内容体系之中。整个内容体系包括138个运动技能练习,54种身体素质练习,38个运动认知主题内容和12个运动社会主题内容。四、教学方法子体系构建要将教法与学法协同、综合优化、时效性和艺术性等方面的要求完整的统一起来,指导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整个方法体系由语言主导、知觉主导、现场实训等3类教法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2类学法构成,共包含了18种操作性教学方法。五、教学环境子体系构建要体现出安全舒适、教育性、动态发展和幼儿参与的原则。整个环境体系由场所环境、器材设备2种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课堂氛围、教学规模、分班方式等4种社会情感环境构成,共包含了32项环境创建的操作性要求。六、教学评价子体系构建要坚持目的性、过程性、真实性、发展性、艺术性和尊重幼儿的原则。教学评价体系由评价理念、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三部分构成。评价理念是,以幼儿的努力和进步程度为依据,以促进幼儿自身发展进步为目的;评价方式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方法由观察、调查、测量等3种评价信息收集方法和课堂反馈、课后反馈2种评价信息反馈方法构成,共包含13个操作性评价方法。七、本研究所构建的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特征,够能满足培养幼儿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提升幼儿体质健康水平的需求。通过实验得出,幼儿快体操教学对5-6岁儿童的下肢爆发力、腰腹肌肉力量、下肢肌肉力量、躯干和下肢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平衡能力等多项身体素质,以及跑步、跳跃、滑步等多项基本运动技能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由于快乐体操的实践发展和学术研究都还刚刚起步,实践和理论成果资源有限,并受时间和条件限制,本研究仅从五个要素入手构建了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实证研究也有所不足,建议立足于校园,开展覆盖更多教学要素、覆盖更多年龄阶段的教学实证研究,构建更加完善、科学和有效的快乐体操教学体系。
刘霜[4](2020)在《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日益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亮点。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渗透了“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教学理念。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体操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学科课程,提高体操课程教学质量,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如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指出研究性学习符合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满足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体育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在山东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班随机抽取两个小班作为研究对象,每班各25名(20名男生和5名女生)。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相同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对两个无显着差异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实验班采用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在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前后对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锻炼态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对学生教学能力、体操基本技能学习情况、体操基本理论学习情况进行测试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能显着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识,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锻炼态度。(2)在研究性教学实验过程中,实验班的学生较对照班在教学能力方面有着显着性差异;研究性学习较之以往的教学方法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3)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堂中,由于理论课教学课时较少,且受学生自身复习情况、考试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实验班体操基本理论成绩测试虽然较对照班高一些,但其检验结果显示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性。说明研究性学习能够提高学生体操理论学习成绩,但并不能显着提高。(4)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课堂中,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提高学生的体操技能水平。对于技巧、单杠和双杠项目研究性学习效果更好;传统教学方法只在跳跃项目中表现出教学效果,整体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体操基本技能。
潘路路[5](2016)在《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实施状况及推广条件的分析》文中提出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学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随后在2015年3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出了7大学校体育项目,体操项目就为其之一。体操项目也一度被称为“运动之父”也可体现出体操的基础性;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中体操教学的开展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小学几乎绝迹,甚至最简单的体操器材也因为可能出现安全事故而被撤掉;在2014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首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的通知,北京体育大学参与的五所小学把体操教学开发为五所小学的校本课程;随着我国少年儿童身体身体素质连续十年下降的态势下,为什么从党中央、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都各级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里的体操教学?而新时代背景下的体操教学又有哪些新的理念与组织形式?新理念下的体操教学又可以给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哪些帮助?本研究是以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实施状况及推广的条件分析为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新理念下的体操教学的研究与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市教委高度重视“高参小”项目的开展,政策、资金的支持及时到位。北京体育大学从人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与配合。2)“高参小”体操教学师资队伍目前完善,教学大纲、进度等材料齐全:教学组织新颖合理,学生非常喜欢。3)由于小学组织活动、部分学校器械不到位、天气原因直接影响到教学进度。4)体操教学得到小学领导肯定;小学体育教师希望参与;学生家长的认可;体操的价值突出。5)小学体操教学还在试点,师资、器械花费大量资金;非“高参小”学校师资、器械相对匮乏;师资储备不足等因素影响体操教学的推广。
冯岩[6](2012)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本体操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基本体操的教学能力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而基本体操正是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及手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为研究对象,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结合基本体操的有关科研成果,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情况及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及系统分析,找出限制因素,并以此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调查的6所体育院校中,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体操的教学形式为:作为体操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又作为课的准备活动内容放在课的准备部分。(2)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技术教学以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为主而轻器械体操和专门器械体操的教学较少;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组织调队能力,示范能力,讲解能力,教案编写能力,编操能力,领操能力和发现及纠正问题能力。(3)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教学班级规模大,教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少,课上基本体操的教学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培养和锻炼。(4)学生进行基本体操教学实习的形式主要分为随堂实习和专门实习两种。随堂实习次数频繁,时间一般为10分钟以下;专门实习次数较少,一般整门课程每位学生只有一次。学生实习的时间和次数较少,不能充分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专门的提高锻炼。(5)部分学校基本体操考核系统不全,考核内容缺乏对于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全面考核,如学生的带操能力、讲解能力、纠正和改正错误能力等:基本体操成绩占体操总成绩的百分比较少。这种不完善的考核评价系统,影响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质量。
张帅星[7](2019)在《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探究》文中提出习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长期以来疏于德、弱于体和美、缺于劳的教育问题,导致学生的体质下降,生活生存能力不足,并成为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短板。在此背景下,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挖掘学科内容中的“生活化”内涵,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重要基地,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立足于学生体质下降和生存生活能力缺乏的现状,把生活教育贯穿到体操普修课教学过程中。挖掘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生活因素,通过探究合作等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学生掌握应有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以下简称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进行研究。以“2018年第七届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体操教学锦标赛”为契机,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为研究对象,调查湖北省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实施策略,研究认为:(1)湖北省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顺应教育回归生活的趋势,能够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同时湖北省体操项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基础,说明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施是必要的和可行的。(2)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丰富,蕴含大量的生活生存技能,能够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但是当下教学内容中并未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运用。湖北省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施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受到各个因素的制约,开展现状并不乐观。(3)湖北省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施与教师的活动有直接的关联。教师应发挥主动性,明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更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课堂评级内容来提高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施程度,促进湖北省体操项目的发展。
王亚男[8](2019)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社会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九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现代体操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体操普修课是以“育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服务社会”为宗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及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体操普修课的全面而又独有的健身健心方式,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主干课程之一。在50年代初到90年代,体操运动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高校体操普修课的人数一直较多,体操在体育教学中占据了十分显着的地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对云南省9所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探索和思考对云南省9所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其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为促进高校体操的蓬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1、国家政策及新课标对体操课程改革是影响高校体操普修课发展影响因素之一;2、学校体育对体操普修课的重视程度是影响高校体操普修课发展的重要因素;3、高校体操普修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高校体操普修课发展因素之一;4、大众及学生对体操普修课重要性的认识也影响着高校体操普修课发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给出如下提升策略:1、确保在选拨教师过程中的严格透明性,优化体操优秀教师队伍建设;2、丰富高校体操器材的多样性,使学生增加练习次数;3、丰富教师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4、改变大众对体操片面的概念化思想,发展快乐体育;5、现代化教学方法替换传统教学方法,多角度的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王晓艳[9](2019)在《体操技术普修课“四位一体”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探索 ——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例》文中认为体操为运动之母,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体育教育专业作为体育师资力量的主要来源,对体育师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体操技术普修课课堂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模式等方面是研究者们重点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教学组织形式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在体操技术普修课的教学中,对体育教育专业两个运动起点相近的自然班17组、24组进行同等学时、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授课。把“看、想、练、帮”的“四位一体”教学组织形式从课堂时空观的角度加以运用,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多元能力的提高,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改善。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得出以下结论:(1)体操课的练习密度相同的情况下,使学生采用“看、想、练、帮”四位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从时间、空间结合的角度,是提高课的密度的一种有效途径。(2)身体素质和学习态度相当的两个教学自然班,相同条件限制的教学环境下,经过“四位一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后的24组的学生,总体水平比17组提高幅度大,24组学生综合能力“两极分化”未出现明显的差异。(3)“四位一体”教学组织形式创造性地从时空观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器械利用率的情况下,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在不同的阶段,练习密度有所不同。在“非练习”时间,个人同步进行“看、想、帮”在思维、观察和保护与帮助的能力上同步发展,从空间层面提高了课的密度,个人能力得到了多元发展,班级整体水平有效提升。(4)“四位一体”教学组织形式凸显出体操技术课教学的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为体操技术普修课的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参考。
刘璨[10](2012)在《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基本体操被广泛应用于军队训练、学校体育、大众健身等领域,是构成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普修课程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何保证基本体操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基本体操教学为切入点,并以河南省七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结合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要求以及学生教育实习情况,对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不足,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目的是为促进完善体操普修课程的建设,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南省7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的教师队伍、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考核与评定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教师队伍存在高学历人数少,职称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出现“断层”现象,学缘结构单一等问题。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实际教学内容相脱节,基本教学能力有待提高。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体操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大多数采用男女分班制教学,易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4.对学生基本体操技能评价缺少具体标准和内容,考核制度不够严谨,教师自主性较大。5.基本体操教学内容授课时数较少,满足不了教学需求。本文针对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体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本对策:加强高校体操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进行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相关的研究;丰富基本体操教学内容、普及新型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法;提高基本体操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对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二、谈在体操教学中对学生体操意识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在体操教学中对学生体操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抓手 |
1.1.3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
1.1.4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体操普修课的教学质量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研究 |
1.3.2 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文献研究 |
1.3.3 关于体操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文献研究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德尔菲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3.1.1 需要层次理论为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
3.1.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为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
3.1.3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为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提出明确要求 |
3.2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相关指标筛选 |
3.2.1 运动能力指标的筛选 |
3.2.2 健康行为指标的筛选 |
3.2.3 体育品德指标的筛选 |
3.3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初步拟定 |
3.4 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的修正 |
3.4.1 第一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2 第二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4.3 第三轮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5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分析 |
3.5.1 体操普修课运动能力指标的分析 |
3.5.2 体操普修课健康行为指标的分析 |
3.5.3 体操普修课体育品德指标的分析 |
3.6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权重 |
3.6.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 |
3.6.2 百分比权重法确定三级指标权重 |
3.6.3 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分析 |
3.7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例分析 |
3.7.1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优化体操普修课教学设计 |
3.7.2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强化体操普修课教学实施 |
3.7.3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深化体操普修课新媒体技术教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发展与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操课程普修课程在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发展分析 |
1.1.2 《体操类课程指导纲要》对高校体操课程变革的要求 |
1.1.3 《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体操教师的要求 |
1.1.4 提高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专业能力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 |
1.4.3 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比较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国家相关文件与本课题研究的分析 |
3.1.1 《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与本课题的研究 |
3.1.2 《体操类课程指导纲要》与本课题的研究 |
3.2 体育教育(以下简称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改革发展历程 |
3.2.1 我国普通高校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改革发展历程 |
3.2.2 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的改革发展历程 |
3.3 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 |
3.3.1 高校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级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
3.3.2 我国不同时期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
3.3.3 首都体育学院不同时期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
3.3.4 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课程教学目标的对比分析 |
3.4 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分析 |
3.4.1 体操普修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学总时数的对比分析 |
3.4.2 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内容及时数分配的分析 |
3.4.3 体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相关性分析 |
3.5 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分析 |
3.5.1 北京市中小学对体育教师培养规格的要求 |
3.5.2 首都体育学院历年体操教学大纲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对比分析 |
3.5.3 实习学生体操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分析 |
3.6 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体操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的分析 |
3.6.1 历年考评内容及形式的对比分析 |
3.6.2 体操普修课程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3.7 首都体育学院体教专业大四学生对当前体操普修课程开设现状的反馈分析 |
3.7.1 学生学习体操动机的调查分析 |
3.7.2 影响学生学习体操积极性的因素分析 |
3.7.3 学生对当前体操普修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必要性的选择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3)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幼儿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
1.1.2 快乐体操是幼儿体育锻炼理想的选择 |
1.1.3 整个体操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1.3 文献综述 |
1.3.1 幼儿体育的相关研究 |
1.3.2 我国体操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3 体操运动的意义与价值的相关研究 |
1.3.4 快乐体操的相关研究 |
1.3.5 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4.2 研究思路的创新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教育学基础 |
3.1.2 心理学基础 |
3.1.3 生理学基础 |
3.1.4 人类动作发展理论 |
3.1.5 理论启示 |
3.2 快乐体操的提出与发展 |
3.2.1 早期快乐体操理念提出与实践发展 |
3.2.2 快乐体操的正式提出及其发展进程 |
3.3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的构建 |
3.3.1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 |
3.3.2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目标子体系的构建 |
3.3.3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内容子体系的构建 |
3.3.4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方法子体系的构建 |
3.3.5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环境子体系的构建 |
3.3.6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评价子体系的构建 |
3.3.7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各子体系构成及关系 |
3.4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的评价 |
3.4.1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评价方案 |
3.4.2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评价结果与分析 |
4.主要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构建的专家问卷 |
附录3 幼儿快乐体操教学实践的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4 大肌肉群发展(TGMD-2)—位移分测试指南 |
附录5 幼儿体质测试指南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
1.3.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1.3.3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现状 |
1.3.4 研究性学习体系及元素 |
1.3.5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实验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情况 |
3.2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
3.3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锻炼态度的影响 |
3.4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影响 |
3.5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体操理论学习的影响 |
3.6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体操技能学习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
附件2 学生学习动机测量表 |
附件3 访谈提纲 |
附件4 体操锻炼态度测量表 |
附件5 山东体育学院体操普修课学生实习内 |
附件6 山东体育学院学生实习评定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实施状况及推广条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中小学体操教学研究现状 |
2.2 对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 |
2.3 中小学体操教学的改革现状 |
2.4 国内“快乐体操”等幼儿体操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的对象 |
3.2 研究的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调查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数据统计法 |
3.3 研究的基本流程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的实施状况 |
4.1.1 “高参小”项目介绍 |
4.1.2 “高参小”体操课程介绍 |
4.1.3 “高参小”体操教学场地、器材的分析 |
4.1.4 “高参小”体操教学师资配备情况的分析 |
4.1.5 “高参小”体操教学组织形式的分析 |
4.1.6 “高参小”体操教学课时实施情况的分析 |
4.1.7 “高参小”体操教学内容实施情况的分析 |
4.1.8 “高参小”体操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
4.2 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推广条件的分析 |
4.2.1 “高参小”体操教学推广的优势条件分析 |
4.2.2 “高参小”体操教学推广的劣势及其改进建议 |
5 结论与研究的不足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体育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1.1.1 有关体育教学能力现状的研究 |
2.1.1.7 有关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
2.1.2 体操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1.2.1 有关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
2.1.2.2 有关体操教学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 |
2.1.3 基本体操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
2.1.3.1 提高基本体操教学质最的相关研究 |
2.1.3.2 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问卷的设计 |
3.2.2.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2.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观察法 |
3.2.5 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相关概念界定 |
4.1.1 基本体操 |
4.1.2 体育教学能力 |
4.1.3 体操教学能力 |
4.1.4 基本体操教学能力 |
4.2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
4.3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原则 |
4.3.1 计划性原则 |
4.3.2 渐进性原则 |
4.3.3 综合性原则 |
4.3.4 实践性原则 |
4.4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体操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 |
4.4.1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体操教学情况 |
4.4.1.1 基本体操教学安排情况 |
4.4.1.2 基本体操的教学内容 |
4.4.2 基本体操理论知识教学内容 |
4.5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 |
4.5.1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 |
4.5.1.1 组织调队能力 |
4.5.1.2 领操能力 |
4.5.1.3 创编能力 |
4.5.1.4 示范能力 |
4.5.1.5 讲解能力 |
4.5.1.6 准备部分教案的编写能力 |
4.5.1.7 发现及纠正错误的能力 |
4.5.2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手段 |
4.5.2.1 实习内容 |
4.5.2.2 实习形式 |
4.5.2.3 实习时间和次数 |
4.5.2.4 基本体操考核 |
4.6 制约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
4.6.1 基本体操课程设置不一 |
4.6.2 体操课时减少,教学班级规模大 |
4.6.3 学生实习机会少,缺乏锻炼 |
4.6.4 基本体操考核系统不全 |
4.7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
4.7.1 加强基本体操的认识,改革课程设置 |
4.7.2 改革教学班级规模,创设新的教学方法 |
4.7.3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抓好教育实习 |
4.7.4 改革考核内容,完善考试评价系统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硏究成果 |
(7)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
1.1.2 顺应教育回归生活的改革趋势 |
1.1.3 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被严重忽视 |
1.1.4 学生体质下降、生活生存能力不足的现实所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阐释 |
1.3.2 理论基础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1.3.4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创新点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可行性 |
3.1.1 湖北省体操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有一定的了解 |
3.1.2 湖北省体操专家和教师普遍认同生活化教学理念 |
3.1.3 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种类丰富 |
3.1.4 湖北省高校体操场地设施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
3.1.5 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有一定的学生基础 |
3.2 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剖析 |
3.2.1 基础类体操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 |
3.2.2 实用类体操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日常生活需求 |
3.2.3 技术类体操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生活生存技能 |
3.3 湖北省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存在的问题 |
3.3.1 体操教师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目标不明确 |
3.3.2 体操教师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理念不清晰 |
3.3.3 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重竞技性,轻实用 |
3.3.4 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施受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制约 |
3.3.5 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课堂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
3.4 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
3.4.1 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 |
3.4.2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
3.4.3 淡化教学内容竞技性,突出生活实用性 |
3.4.4 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方法 |
3.4.5 完善课堂评价内容,突出生活实践能力 |
3.5 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
3.5.1 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课前准备阶段 |
3.5.2 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课中实施阶段 |
3.5.3 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课后总结阶段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社会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九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是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改革发展趋势的需要 |
1.1.2 是新形势人才培养的需要 |
1.1.3 是拓宽对体操普修课的研究领域的需要 |
1.1.4 是西部地区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看齐发达地区的发展需求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操概念 |
2.1.2 社会学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有关社会学视角下体育的相关研究 |
2.2.2 有关高等学校体操普修课教学的现状研究 |
2.2.3 有关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
2.2.4 有关体操普修课与学生综合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
2.2.5 有关学生选择体操普修课的动机研究 |
2.2.6 目前在高校体操普修课社会学因素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专家访问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操普修课在体操课程中的重要性 |
4.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现状 |
4.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培养目标 |
4.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师资情况现状 |
4.2.3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情况的现状 |
4.2.4 云南省各个高校体操教材现状 |
4.2.5 云南省各个高校体操普修课场馆器材现状 |
4.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影响因素——社会学因素分析 |
4.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学校体育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4.3.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自身影响因素分析 |
4.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提升策略研究 |
4.4.1 优化体操教师队伍建设 |
4.4.2 运用学生多种感官与体操技能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
4.4.3 体操动作技术的成熟度需足够课时时间叠加练习 |
4.4.4 转变考核方式,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4.4.5 增强学校体操的软硬件建设 |
4.4.6 提高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体育教师问卷 |
附录C 学生问卷 |
附录D 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体操技术普修课“四位一体”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探索 ——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提高体操技术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
1.1.2 基于利用时空特点在体操教学组织形式上的研究尚少 |
1.1.3 有限的学习时段内提高学生多元智力水平的需要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研究综述 |
2.1 相关“四位一体”的研究 |
2.2 体操技术课教学在组织形式上的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课堂观察法 |
3.2.4 测量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操技术普修课“四位一体”教学组织的理论分析 |
4.1.1 体操技术普修课 |
4.1.2 体操普修课“四位一体”教学组织 |
4.2 “看、想、练、帮”四位一体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
4.2.1 “四位一体”课堂组织形式的设计依据 |
4.2.2 “四位一体”课堂组织形式的设计程序 |
4.2.3 “四位一体”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 |
4.3 “四位一体”教学效果数据分析 |
4.3.1 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评 |
4.3.2 两个组学习态度的整体测评分析 |
4.3.3 看——观察能力的测评及对比分析 |
4.3.4 想——理论成绩对比分析 |
4.3.5 练——技术成绩的对比分析 |
4.3.6 帮——保护与帮助能力的测评及对比分析 |
4.3.7 “四位一体”综合对比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有关幼儿基本体操的研究 |
1.4.2 有关中小学基本体操的研究 |
1.4.3 有关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的研究 |
1.5 相关概念研究 |
1.5.1 基本体操的概念界定 |
1.5.2 基本体操的分类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体操教学过程要素分析 |
3.1.1 基本体操教学目标 |
3.1.2 基本体操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
3.1.3 基本体操内容的教学方法 |
3.1.4 基本体操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 |
3.1.5 基本体操教学内容的考核与评定 |
3.1.6 基本体操内容教学质量、效果的评价 |
3.2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师资队伍现状 |
3.2.1 学历结构 |
3.2.2 职称结构 |
3.2.3 年龄结构以及从教年限 |
3.2.4 学缘结构 |
3.2.5 体操教师再教育情况 |
3.2.6 高校体操教师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
3.3 河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情况的调查 |
3.3.1 学习基本体操的兴趣 |
3.3.2 学习基本体操的动机 |
3.3.3 学习基本体操的态度 |
3.3.4 学生教育实习情况分析 |
3.4 影响基本体操教学的主要因素 |
3.4.1 体操教师专业水平 |
3.4.2 基本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 |
3.4.3 基本体操教学课时 |
3.4.4 学生学习基本体操的积极性 |
3.5 发展对策 |
3.5.1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
3.5.2 鼓励教师进行与中小体育教学相关的研究 |
3.5.3 丰富基本体操教学内容 |
3.5.4 普及新型教学方法 |
3.5.5 改进基本体操考核方法 |
3.5.6 提高基本体操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
3.5.7 灵活掌握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
4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体操的五种分类方法 |
附录 B 基本体操的分类 |
附录 C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附录 D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附录 E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目录 |
四、谈在体操教学中对学生体操意识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黄勇.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发展与变化的研究[D]. 贺慧. 首都体育学院, 2014(08)
- [3]幼儿快乐体操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 陈永青.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9)
- [4]研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刘霜.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5]北京市“高参小”体操教学实施状况及推广条件的分析[D]. 潘路路.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6]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 冯岩.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7]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生活化探究[D]. 张帅星.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8]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社会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九所高校为例[D]. 王亚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体操技术普修课“四位一体”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探索 ——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例[D]. 王晓艳.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基本体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刘璨. 河南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