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实施的“05”制度项目

深圳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实施的“05”制度项目

一、深圳农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实施的“05”系统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孔德昌[1](2007)在《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及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对于背负了大量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成本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股份制改革是一次重大战略转型,又恰似一场深刻的革命,历程艰难而沉重。改革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其中每一个关键举措都曾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并在诸如国家注资、战略引资等很多问题上饱受各方的质疑和争议。而上市后,各家银行脱胎换骨般的转变和亮丽的业绩表现又令世人开始重新审视其股份制改革的作用,并对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充满了期待。2002年,国务院成立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专题工作小组开始正式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目前工、中、建、交四大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中国农业银行也正在积极为股份制改革做准备。因此,选择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背景和内容的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及绩效评价作为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沿着回顾国有商业银行为战略转型而实施股份制改革的背景和历程、借鉴东欧、日韩等国的商业银行改革经验、深入探讨改革中的每个关键阶段以及改革的绩效与存在问题等问题展开,并综合国内外的经验与教训,进而为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战略转型及我国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等提出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相关研究综述、本文的主要内容结构以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主要阐述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金融体制变迁。首先,介绍经济转轨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第二,介绍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改革历程;第三,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为战略转型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及改革的必要性,一方面是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应对国际竞争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第三章,以捷克、波兰、匈牙利为例,考察这些国家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第四章,主要回顾国有商业银行为战略转型而实施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历程。回顾分析自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历程,以及2002年国务院成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专题工作小组以来,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总体思路及工、中、建、交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历程。第五章,对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几个关键举措的探讨。主要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为例分析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国家注资、不良资产处置、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引资和发行上市;探讨这四家银行在这几个阶段的具体举措,以及社会各界对这些举措的讨论和争议。第六章,主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评价。首先,根据改革之初国家设定的评估指标考察了几家改制银行的达标情况;第二,利用成本收益法考察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并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改制前后商业银行的经营指标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第三,运用DID模型对股改的绩效进行了进一步计量检验;第四,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变化。第七章,是对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战略转型的方向和思路探索,力图对中国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首先,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历程和其他国家银行业改革的经验为基础,探讨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改革中遇到的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境;第二,借鉴已经完成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经验,对中国农业银行在财务重组、选择投资者、改制上市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第三,分析刚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在今后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中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应该致力于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尽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提高上市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等等。第四,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战略转型的三个发展方向:基于金融功能观的综合化经营改革方向、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方向以及国内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方向等,最后提出中国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政策建议——组建我国多元化的银行体系。

赵其宏[2](2000)在《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案例的研究》文中提出改革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迅速,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和国民经济成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村金融中所积聚的风险在近几年也逐渐暴露。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其风险表现更为突出。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已成为农村金融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银行信用理论为指导,运用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的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深入研究农行风险的基本特征、农行风险的特殊成因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构造,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国内关于金融风险和商业银行风险的研究80年代末才刚刚起步,而国外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和规范。从最初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资产风险管理理论、60年代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70年代的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到80年代的资产负债表外风险管理理论,以及金融工程学的产生、“巴塞尔体系”的成型,可以说,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风险和不确定性研究文献的大量出现,也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从市场的交易分工、资源配置的效率、产权的流动转让、经济行为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以及经济环境等方面,论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本文所说的“风险”不同于“损失”,不同于保险业务中的风险。保险业务中的风险总是损失的代称,而经济学中的风险应是指一种动态行为,是指对经济主体的双重影响方式,即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促使经济主体相应调整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以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风险是一种机制,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换言之,由于风险具有导致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双重机制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寻求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的最优组合,并通过深化改革促进银行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本文认为,银行的脆弱性和银行业危机已成为全球化的经济问题。自1980年以来,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阶段经历了银行业的严重问题。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和所有转轨国家都受到了影响。在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坏的银行制度就充当了罪魁祸首,成为这场危机的主要诱因。东南亚金融危机虽也冲击中国经济,并未形成毁灭性打击,这主要得益于我国近20年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银行风险的威胁并未消除,只不过没有爆发罢了。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中的长期隐藏的多种风险开始浮现。突出的表现就是银行业风险过于集中在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而国有银行的风险又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的比重过高。到1997年底,“双呆”贷款总额超过了银行自有资本,从理论上讲,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是在资不抵债、技术上处于破产、但实际上并未破产的状态下运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之所以还能够运行下去,至今没有出现公众信任危机, 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使公众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程度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公众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国家银行的充分信赖和对我国政府绝不会让国有商业银行倒闭的信念支撑。否则,早就倒闭了。如果不及早根治银行制度问题,不消除不良贷款的巨大风险隐患,一旦某一天因某种原因使人们对银行的信心发生动摇,就会发生挤兑风潮,就会发生象国外那样的银行支付危机。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四家国有两业制了之一 汉期以十一直居丁我囚农村金融体系的上体地位。农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反映了当前阶段我国壮村金融所处的h境。这其中既有资产风险,也有负债风险、表外风险;既有量化的风险,也有非量化的风险:既有历出遗留卜来的存量风险,也有近儿年快速生成的增量风险。本文练合分析了农行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14种风险:个良贷款比例过高,且从动态上来看,增量风险大于在蒸风险,农3丁资产在进一步恶化;资产盈刊性差,贷款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在四家国有银行中最低;资产流动性差 流动性资产对总资产的比例不合理 资本充足率过低,农行利川自有资金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表外业务发展较快,风险管理措施滞后:投资仕资产隐藏在其他科目内,风险尚未公开暴露,实际卜处工高风险状态;机构网点多、规模小,经营集约化水平低;资产结构单一,各类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过大;存款增幅减缓,存贷比大幅上升,超负荷运营;业务管理混乱,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竞争,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并存的另一面是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国际评级机构纷纷降低对农行财务状况和长期负债的评级:制度空缺和制度漏洞并存,而

张耀平[3](2007)在《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文中提出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特点。一般行业的经营风险对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部的,一般不会构成对整个农村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而农村金融一旦出现较大的经营风险,如出现较大范围存款挤兑,就会迅速酿成金融风波,其结果将会使农村金融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陷于瘫痪。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危害,不仅在于将大大削弱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损害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损害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业的良好信誉,而且将严重激化财政收支矛盾,迫使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危及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农村金融领域,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迫切和重要。目前关于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大多数研究一方面偏重于个体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偏重于静态化的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WTO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本研究则突破了这一束缚,从管理学、金融风险、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探寻中国农村金融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及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本研究共九章,按照“问题—设计—前景”的逻辑关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三章,属总论部分,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论述本项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经济分析及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在这一部分除了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进行现状评估以外,还有大量篇幅是对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的研究。主要通过从体制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印度、巴西、埃及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析,寻求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八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设计战略规划。作者在第一部分分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二部分基本按照这一逻辑展开研究,分别从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及优化外部环境等角度论述防范与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论文的第九章是第三部分——前景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问题。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相关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一方面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但同时又使研究较难突破传统研究范式而有所创新。本论文试图从内容体系及方法论两个角度突破这一范式,可能的创新之处体现于:第一,分析和探讨了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及成因。农村金融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活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资金损失的不确定性。其中不确定性是农村金融系统的内在属性,无法将其完全消除,它与市场经济系统的运行密切相关,对农村稀缺资源在竞争目标中的配置有着重要影响。农村金融风险是与农村金融的经营行为相伴而行的,它具有与一般行业经营风险不同的成因。从外部环境看,市场机制不健全、宏观调控负面效应和法制不健全、难落实是形成农村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内部分析,农村金融风险主要是由于经营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内控机制不健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低下等原因所造成。第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本研究从总体上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和研究整个农村金融风险问题,提出防范和化解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十一五”计划和2010年农业发展远景目标,重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监管为依托,以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优化外部环境,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贸、工、农综合经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第三,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助经济学、金融学、农村经济管理学,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即建立农村金融宏观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事前预警功能;建立农村金融中观风险预警机制,发挥事中监测作用;建立农村微观风险预警机制,降低风险程度。从而对金融机构实施全方位监管,保护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第四,探讨和分析了在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及风险防范。本研究将农村金融置于WTO框架下,探讨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宏观前景——国际化趋势、本土化趋势和竞争化趋势,分析了WTO框架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前景——混业式趋势、多元化趋势和电子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是建立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一套完整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研究所总课题组,张恩照,潘步云,吴惠涛,应海列,张恒瑞[4](1993)在《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90年代将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将以投资体制和企业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上海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以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以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为动力,稳步跨入国际性、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时期。

孔伟艳[5](2010)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现象。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以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金融危机带来的银行国有化,是不是对过去非国有化改革的否定?股份制改革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是什么?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国内背景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背景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在实践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四大银行深化产权改革,提高我国银行的微观经济绩效,进而提高金融业整体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遵循“问题→原因→对策”的研究思路,正文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问题部分(第1、2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大一统阶段、专业化阶段、商业化阶段和股份化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股份制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也遗留和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以及股改上市、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等导致金融监管困难增加的问题。2.原因部分(第3章)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后股改时期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产权改革不够彻底,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有股份(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比例在70%以上(新建行为57.02%),政策制定主体和市场主体混淆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真正的公司治理制度就难以建立,高成本低效益的经营现状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接下来从理论综述与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探索了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首先,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股减持。其次,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基本规律也表明: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趋势,也必然是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最后,金融危机引起的银行国有化,只是产权多元化这一主旋律中的插曲。3.对策部分(第4、5章)我国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首先,在股份制改革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产权多元化具有必要性、必然性与可行性,建立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必然方向。其次,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首要步骤是优化产权结构,其目标模式应当是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其实现途径就是国有股减持。在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中,随着国有股减持,全要素生产率(TFP)、股本净回报率(ROE)和总资产净回报率(ROA)呈现上升趋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最后,建议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优化产权结构实行“三步走”战略: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三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在坚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向的同时,还要进行与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使之与产权改革互相促进;稳步推进混业经营,扩大银行利润来源,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改革,切断政企不分的根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产权交易自由。论文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国有股减持的贡献时,主要使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的创新。(1)论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y = f ( K , L )= AKαLβ,以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国有股减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国有股减持对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的贡献,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结果表明:①无论是以净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为产出,还是以总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加利息支出为产出,无论改革前后劳动力弹性系数β的值是否改变,三大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比改革前明显增加;②随着国有股权比例的下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都明显提高。(2)研究结论的创新包括:①分析了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认为产权多元化配合风险管理和有效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其基本内涵为主体明确、约束严格、产权多元、交易自由,核心是产权多元化,目标模式为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具体到我国就是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国有股减持。

马长有[6](2005)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决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的时代课题。党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在我国进入21世纪之际做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从金融视角思考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就势将成为必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此体系中金融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强化其支持力度,探索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途径,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金融部门必须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笔者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联系作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有关原理、方法及研究成果,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开放化的大背景中,从金融深化、投融资体制、区域资金流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金融运行效率等方面揭示金融发展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剖析西部地区金融浅层发展的特征、成因及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并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和论证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途径和具体策略。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明了西部经济转型时期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选题的目的、意义,概括了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创新点和方法。 第二部分: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评价。经济增长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纵观经济学发展历程,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

高雄伟[7](2007)在《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国内外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理论为基础,从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按照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系统研究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确定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防范、控制、化解及长效机制,构造了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全过程管理系统。基本观点为:第一,本文从界定县域金融概念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县域金融信贷资金的运动特点、信贷风险的内涵和特征,对县域金融信贷主要风险源和风险值的测定进行探讨,认为县域金融信贷资金运动与一般性金融信贷资金运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存在着普遍性高风险、静态窒息性风险和动态震荡性风险三个基本特征,农业信贷风险源是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核心,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应重点关注农民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三个风险点。第二,借鉴国际最新的信贷风险类别划分,提出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是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认为,金融生态的劣质性是导致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土壤和温床,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存在着行政制度的不规范、信贷制度的不规范、法律制度的不规范和信用制度的不规范等几个制度性缺陷。通过对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研究,为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解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根据国内外风险管理原理和乡村银行经验,从事前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从借款人的信用估测、贷款前对贷款风险度的计量、主要风险管理环节的监测与处置,分析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的一般性方法,重点探讨分析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防范;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贷风险防范;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防范,设计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方案。第四,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是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事中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引入定量贷后风险分析方式,建立贷后风险数据模型,通过量化数据准确地识别贷后风险。依据Zeta分析法、复审模型、分类和回归树、信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县域金融信贷风险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个体信用跟踪分析和整体信用预警分析,提出分散贷款、合理定价和贷款政策科学、适用等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从法人治理、人力资源、内控体系、金融文化方面,对我国县域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进行控制,构造金融生态的内优化机制。第五,在汲取国内外先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事后风险化解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资本充足率和呆账贷款准备金制度建设,增强县域金融自身化解信贷风险的能力;系统地总结整理了国内银行业的多种方法,结合我国县域金融的实际,在资产清收保全、资产盘活激活、资产抵债补偿、资产打包出售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和方法创新,从而突破传统的化解信贷风险方法,提高县域金融化解信贷风险效率。第六,结合县域金融的实际,以县域金融主要风险点为依据,从财政补贴政策、农地抵押制度、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农业保险创新和农村金融体系再造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解决农民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和农村公共产品贷款等相关信贷风险的配套措施和宏观战略。一是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增强货币政策稳定、东西融资互动、金融生态建设等途径,消除县域金融风险;二是以国内外农地金融制度成功的经验为依据,分析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农民贷款抵押担保产生的信用风险问题;三是构造县域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问题;四是进行县域农业保险制度创新,解决县域金融环境风险问题;五是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再造,构造多元化的县域金融格局,解决县域金融的结构性问题,为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提供保障。

顾晓敏[8](2005)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国《银行家》杂志一年一度推出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被视为评估世界银行业和各家银行综合实力的度量表,是全球最大1000家大银行综合实力的展现。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无论在一级资本还是在总资产的排名上都名列前茅,但盈利指标的排名却在600名之后。在一些国外咨询公司对中国国有银行的研究中,也发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安全性和效率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但以往对国有银行关注的焦点总是集中在不良贷款率、资产质量等历史问题上,对于其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盈利性关注一直较少,而其实提高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才是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途径。在财政连续出现赤字的情况下,国家出资处理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而国有银行通过核销、发行债券等方式消化不良贷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有足够多的利润。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银行也只有不断增强盈利能力,才能维持现在的优势地位。与以前研究角度不同的是,本文选取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用衡量盈利能力的资产收益率、资本报酬率、收入费用率、人均利润等财务指标入手,结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1998年至2003年的财务年报资料系统分析其盈利能力,并将其和国内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国际排名前十位的商业银行在盈利指标上进行比较,全面考察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从而探讨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低下的制度原因、环境因素及内部管理因素,提出了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的途径和策略。论文首先界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涵,论述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从经济学上的利润最大化和财务理论分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经营目标的基础。通过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析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因素。论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现状,对商业银行近期的贷款余额、市场份额、净利润、未提呆帐前的营业利润、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状况,并对分析的数据作了深入的的剖析。并将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实证数据与股份制银行、国际大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国有银行要面临国内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通过与2002年及2003年一级资本排名前十位的国外银行和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国内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本、资产规模、税前利润、资本利润率、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人均创利能力的指标的实证比较,揭示国有商业银行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论文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低下的经济和制度因素进行了剖析。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的信贷有着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承担了政府政策性贷款的执行者,忽视贷款的审批和贷款的效益,而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人大多是国有企业,国营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同属国家,正因为产权同属国家,造成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再加上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率,直接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坏帐的产生,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再加上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一贯的高税率政策,也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竞争力低下。另外,由于中国信用制度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贷款不还的现象。 论文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提高的环境制约因素;通过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各种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我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未来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的环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未来我国的银行业将会形成什么样的竞争格局;在混业经营成为国际银行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我国对混业经营限制是否会放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银行对中间业务定价的拥有多少权限等,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探讨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的重大影响。 论文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了未来在银行管制放松和引进建立先进的治理机制条件下,银行学习如何对市场利率变动作出反应,以控制和保障银行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净利息收益率、资产价值以及股东对银行的投资回报率。并且探讨在竞争市场,银行的存款定价、贷款定价如何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分析了存、贷款定价所直接反映的银行的客户关系,探讨了通过产品组合优化、系统的组织合作提高销售效率等问题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论文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的策略性建议。提出了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和管理,并从盈利形成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即利润的形成途径有收入的因素和内部的成本效率的因素。因此本章提出了加强常规业务管理,提高主营业务盈利水平,为此应积极华东帅范人学博上学位论文摘要进行金融创新,努力开拓银行业务体系。同时,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应加强经营费用管理,降低成本和消耗,提高经营效率。 论文最终提出了建立国有商业银行价值链,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持续盈利能力的策略和相关建议。首先提出了经营理念的改?

祝健[9](2007)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文中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作为一个国家社会资本形成与有效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是否合理并具有效率,是关系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农村金融是以信用手段动员、配置、管理涉农金融资源运行的活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建立健全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以确保持续增加资金投入和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与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如存在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等问题,这些凸显出农村金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本文以农村金融体系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如何通过金融体系的重新安排与创新,达到强化农村信贷资金投入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显着增强金融服务“三农”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论文以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的合理因素,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界定农村金融体系范畴的内涵及特征基础上,考察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演进历程,并审视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现状,指出农村金融供求非均衡的症结主要来自金融供给抑制。进而从内外因两个层面剖析了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根源。由此,提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与原则,阐述“三农”发展金融支持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依据,着重探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运行原理及其支农效应,并围绕金融支农效应,论述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具体路径、竞争性金融市场培育和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等问题,指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支农功能,必须从改革现行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组织与业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方面进行深化与拓展。

李军[10](2008)在《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依然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耳熟能详的“三农”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在中国农村集中了四大“强位弱势”群体。再次之,就是与之相关联的金融问题。而在中国,此类金融问题实际上是指农村金融问题。因为与农村金融相对的城市金融或现代金融从诞生那天起就相对地更直接与国际接轨,比较而言存在的问题不像农村金融那样历史悠久而导致越发的错综复杂。那么,汇集了“三农”问题和金融问题于一身的农村金融越发显得问题叠加、困难重重。事实上,无论是从供给切入还是从需求切入,甚至于从供需失衡切入,在中国对农村金融问题存在的理论判断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分歧在于对解决之路的探寻。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提高效率,使问题的解决相对容易地找到科学路径,至少不会使问题变得更糟。而良好的制度安排建立在对制度变迁路径的充分了解及对其中规律的研究之上。这是新制度经济学提供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框架,为经济研究另辟蹊径,也为研究金融问题提供了借鉴。所以,解决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视角很自然的就专注于农村金融制度上。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的研究,从中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总结。历史沿革在客观上形成了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农村合作性金融组成的“三元结构”是一个显性的特点,所以对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姑且称之为“三元结构”制度。无独有偶,通过对国外主要国家农村金融制度的比较研究发现,无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向市场经济过度的发展中国家,其农村金融制度大体一致的呈现出“三元结构”的特点。这也许是巧合,但是基本说明了有效率的农村金融制度应该是或基本是“三元”构成的。实际上真正追溯起来,中国农村金融的“三元结构”是具有历史前因的。这个问题的暗示,事实上已有两千多年了。汤因比曾云:处于土地贫瘠的黄河流域的汉族比两河流域、恒河流域的民族生存更难。由此造就了世界上精耕细作的农业;造就了国家对大量人口的需求;造就了家户土地经营而非大庄园或大农场经营的制度;造就了固守土地的农民和相应政治管理的制度;也造就了“一家为本”的特殊文化。这些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历史依存,是历史的结果,却更是当代问题的起点。所以,中国人几千年来就面对着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三农”问题。中华民族没有衰萎,反而在贫瘠的土地上人口繁盛、文化进步,全赖历来贤者、能臣的殚精竭虑,当时农业就是最大的政治。为支撑农业、农民、农村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实际上也等于在支撑汉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两千年前就开始逐步发达起来农村金融制度,似乎已有“三元结构”的雏形。汉代仓储制度就比较发达,称“常平仓”,其职能是“小歉则随事借贷,大歉则开仓赈济”,正常年份小歉时,政府对农民事实上以实物为媒介施行政策性金融。到王安石推行青苗钱,已经是比较完备的以货币为媒介的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目前只发现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合会组织中体现,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恐怕很难否定汉代早已有这种自发的民间金融制度。商业性金融更为古老些,《史记》上载猗顿、白圭、范蠡这三大商人都有今日所谓的货币经营活动。更早些,则中国之殷商民族就是商人民族,后来被周人所逐,后无田可耕,成为穿梭与齐鲁郑卫之间的业商者,有史家称之为“东方犹太人”。据上可知,支撑中国农业、农民、农村的,早就有了比较完备的、互为补充的“三元”金融结构,这是中国传统农业、固守土地的农民和家庭、高度文明的定居文化的历史呼唤,做到了这一点,中华民族就群体地生存下来,继而繁衍和发展。不过当时包括现在尚没有“三元结构”的明确称谓。这种金融制度格局是历史的依存,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把农村金融制度历史地归纳为“三元结构”是对实践的总结,而以此作为明确的研究对象正是我们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现实出发点。那么,解决中国农村金融问题要研究制度,而这种农村金融制度主体就是“三元结构”制度。这显而易见地解决了研究对象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打开了一扇门。通过研究,本文对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给出了科学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并对“三元结构”制度本身的理论特征给出了明确规定,特别在借鉴金融功能理论和金融协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三个不同理论层次。从而对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入而越发科学,可贵地是更加接近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金融功能及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视角分别研究了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三个构成要素——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农村合作性金融的基本功能特征和特殊功能特征,对其在中国的实践形式以及基本理论特征给出了更加明确的理论概括。所以,解决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思路越发清晰了。就是要根据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理论研究的成果,对照实证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历程,以及按照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找到的存在的制度性问题,从中抽象问题实质。研究证明,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实质是“三元结构”制度的安排不够科学合理,不符合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理论特征,或者不完全科学的符合“三元结构”制度理论所规定的理论特征。从而导致功能不完善、主体缺失、运转失灵、效率不高。甚至在金融改革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非理智、非理论、非科学地论断和举动。比如,对于合作性金融要商业银行化的目标取向乃至于要把农信社搞倒、搞死;对于政策性金融的现实存在提出质疑、混淆政策性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对于商业性金融的改革取向单纯地选择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似乎一卖解千愁,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那么,解决之路就在于遵循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理论重构、重组和重建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其方法是以科学的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为目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依据,按照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两种路径完成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重构、重组和重建。简言之,就是农村商业性金融的调整规范和发展壮大、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农村合作性金融的重建重构和培育发展。从而,形成高效的农村金融制度,最终实现中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彻底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打好金融基础。

二、深圳农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实施的“05”系统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农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实施的“05”系统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及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经济转轨过程中的金融体制变迁
    2.1 经济转轨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核心论
        2.1.2 金融制度变迁理论
        2.1.3 产权结构与现代公司治理理论
    2.2 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改革历程
        2.2.1 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
        2.2.2 金融体系初步建立阶段(1987~1993年)
        2.2.3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规范发展阶段(1994~1997年)
        2.2.4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阶段(1995~2003年)
        2.2.5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阶段(2003年至今)
    2.3 国有商业银行为战略转型而实施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
        2.3.1 国有商业银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3.2 资产损失十分严重,存在较高风险
        2.3.3 资本金严重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很差
        2.3.4 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需要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国际经验研究
    3.1 东欧转型经济国家的国有银行改革:以捷克、波兰和匈牙利为例
        3.1.1 改革背景
        3.1.2 改革步骤
        3.1.3 第二轮改革后银行绩效普遍提升
        3.1.4 东欧转型经济国家国有银行改革的几点结论
    3.2 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银行改革:以澳大利亚CBA为例
        3.2.1 上市前的基本情况
        3.2.2 CBA上市前五年的经营业绩
        3.2.3 CBA的IPO过程和措施
        3.2.4 国有股的两次减持
        3.2.5 减持国有股份的过程和做法
        3.2.6 CBA股份制改造前后业绩变化比较
    3.3 印度国家银行改革的经验
        3.3.1 改革历程——两次上市
        3.3.2 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
        3.3.3 改革绩效评价
        3.3.4 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障碍
    3.4 国际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3.4.1 各类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共性与差异
        3.4.2 对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
        3.4.3 大国的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历程
    4.1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历程简介
        4.1.1 建设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试点
        4.1.2 中国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试点
        4.1.3 交通银行——深化股份制改革
        4.1.4 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历程
    4.2 改制上市过程中的四个主要阶段比较
        4.2.1 财务重组阶段
        4.2.2 组建股份有限公司
        4.2.3 战略引资阶段
        4.2.4 发行上市阶段
    4.3 股改上市后各家银行的主要变化
        4.3.1 股权结构得到优化
        4.3.2 公司治理现代化
        4.3.3 资产质量大幅改善,资本充足率提高
第五章 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关键步骤之争论辨析
    5.1 国家注资问题
    5.2 剥离不良资产问题
        5.2.1 设立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
        5.2.2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
    5.3 战略引资问题
        5.3.1 国有资本是否被贱卖
        5.3.2 选择合适战略投资者的标准
        5.3.3 战略投资者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5.3.4 国家金融安全是否受到威胁
        5.3.5 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潜在价值
    5.4 公开发行上市
        5.4.1 是否有必要发行上市
        5.4.2 上市地点的选择
        5.4.3 海外发行定价是否过低
第六章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绩效评价
    6.1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评估指标与改制银行达标情况
        6.1.1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评估指标
        6.1.2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达标情况
    6.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绩效评价
        6.2.1 成本收益法——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6.2.2 资产质量不断上升,控制风险能力增强
    6.3 股份制改革对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计量检验
        6.3.1 理论模型
        6.3.2 样本数据选择
        6.3.3 基本DID模型
        6.3.4 检验结果分析
    6.4 改制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比较
        6.4.1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标准和方法
        6.4.2 股份制改革前后我国银行业总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6.4.3 改制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6.4.4 银行股价表现良好,跻身国际上市银行总市值排名前列
        6.4.5 规模经济效应检验
    6.5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果综合评估
第七章 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战略转型的思路探索及我国银行体系构建设想
    7.1 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7.1.1 转轨时期的金融压抑
        7.1.2 内部改革还未完成从“形似”到“神似”的转变
        7.1.3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同化
    7.2 金融深化改革的攻坚战——中国农业银行股改转型
        7.2.1 农行股改历程
        7.2.2 农行改革的难点与机遇分析
    7.3 中国投资公司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的作用
        7.3.1 中国投资公司的组建与作用
        7.3.2 国有控股选择的理论基础
    7.4 进一步战略转型的方向探索之一:基于功能金融观点的综合化经营
        7.4.1 金融中介功能观的基本观点
        7.4.2 我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现状
        7.4.3 基于金融功能观的综合化经营改革方向
    7.5 进一步战略转型的方向探索之二:大型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
        7.5.1 全球化是国际大银行发展的总体趋势
        7.5.2 推进我国大型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7.5.3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的实践
        7.5.4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7.6 进一步战略转型的方向探索之三:鼓励国内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
        7.6.1 国际银行业发展呈现市场细分的多样化趋势
        7.6.2 国内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
    7.7 构建我国多元化的银行体系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案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0.1 选题思考及研究意义
    0.2 前人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理论突破
    0 .4 研究方法、范围界定及说明
第 1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一般理论
    1.1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1.1.1 不确定性
        1.1.2 风险
        1.1.3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经济
    1.2 风险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1.2.1 从思想萌芽到管理科学
        1.2.2 风险管理的内涵
    1.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演进
        1.3.1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
        1.3 .2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1.3.3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
        1.3 .4 新近发展
    1.4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及分类
        1.4.1 商业银行风险的定义
        1.4.2 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1.4.3 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1.5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和策略
        1.5.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
        1.5.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
        1.5 .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第2章 银行脆弱性的全球化表现
    2.1 全球化的银行问题
    2.2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坏的银行制度
        2.2.1 危机过程
        2.2.2 危机后果
        2.2.3 危机的主要诱因
    2.3 中国:经济转轨中银行业的风险压力
        2.3.1 金融体制及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2.3.2 银行体制改革的绩效
        2.3.3 银行压力:各种风险开始浮现
第3章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透视
    3.1 不良贷款静态分析:一逾两呆比例过高
        3.1.1 不良贷款的口径
        3.1.2 农行的不良贷款
    3.2 不良贷款动态分析:增量风险大于存量风险
    3.3 资产盈利性差
    3 .4 资产流动性差
    3 .5 资本充足率过低
    3.6 表外业务风险
    3.7 投资性资产风险
    3. 8 集约化水平低
    3.9 资产结构单一及无效率占用
    3.10 存款增幅减缓,市场份额下降
    3.11 业务管理混乱
    3 .12 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3.13 信誉风险
    3 .14 制度风险
第4章 中国农业银行风险分析
    4.1 风险成因
        4.1.1 转轨中的经济体制
        4.1.2 企业行为与银行风险
        4.1.3 农业银行自身
        4.1.4 政府行为与农行风险
        4.1.5 中央银行制度
        4.1.6 社会环境
    4.2 农业银行风险特征描述
        4.2.1 存量积聚性和增量扩张性
        4.2.2 形成的多因性和承担的集中性
        4 .2.3 形式的隐蔽性
        4 .2.4 主体的缺位性
        4.2.5 根源的体制性
    4.3 农业银行风险的相关比较
        4.3.1 农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的比较
        4.3.2 农行与工、中、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比较
    4 .4 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
第 5章 农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重构
    5.1 构建内部控制制度
        5.1.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
        5.1.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探索
        5.1.3 农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逻辑顺序
        5.1.4 构建农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
        5.1.5 完善农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机制
    5.2 强化外部监管体制
        5.2.1 经济学中的监管理论和银行监管的理论证明
        5.2.2 外部监管的主体
        5.2.3 外部监管的目标
        5 .2 .4 外部监管的内容
        5.2.5 农业银行外部监管的特征
        5.2.6 农业银行外部监管机制构造
    5.3 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协调
        5 .3.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的关系
        5.3.2 协调的原则
        5.3.3 协调的内容
第6章 防范和化解农业银行风险的对策思考
    6.1 改造农业银行产权制度
        6.1.1 公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革的国际比较
        6.1.2 产权变革的启示
        6.1.3 改革定位:国家控股
    6.2 化解和重组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6 .2.1 全球银行业不良资产触目惊心
        6.2.2 国外不良资产的重组和再生
        6 .2.3 农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组
    6 .3 加快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
        6 .3.1 扩大存款的市场份额
        6.3.2 合理安排信贷投放
        6 .3 .3 调整和优化客户结构
        6.3.4 突出业务重点区位
        6.3.5 积极开拓中间业务
    6 .4 重新构造转轨时期的银企关系
        6.4.1 我国银企关系的扭曲及其矛盾尖锐化
        6.4.2 银企债务危机的体制探源
        6.4.3 转轨时期银企关系重构
    6.5 强化金融法治
        6.5.1 依法经营,从严治行
        6.5.2 强化金融执法,健全信用制度
        6.5 .3 完善法律制度
        6.5.4 预防泡沫企业滋生
        6.5.5 惩治从业人员腐败
    6 .6 提高农业银行织织效率
        6 .6.1 农业银行外部组织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6.6 .2 设计要点
        6.6.3 重组的思路
    6.7 提高资本充足率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农村金融风险研究的进展
        一、关于金融风险的基本理论
        二、关于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
        三、关于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措施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三、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二章 农村金融风险的理论涵义和经济分析
    第一节 风险的性质与管理
        一、风险的概念和性质
        二、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三、风险管理的实践步骤
    第二节 金融风险与农村金融风险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二、金融风险的表征分析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四、农村金融风险与一般金融风险的区别分析
    第三节 农村金融风险的一般理论
        一、马克思理论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解释
        二、有关金融风险的西方理论与假说
        三、农村金融风险的特有理论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成因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分析
        二、农村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三、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成因透视
第三章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比较
        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特点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经济类型的农村金融风险
    第二节 台湾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完整、稳定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台湾有效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的基础
        二、构建规范的合作金融体系,减少农村金融风险
        三、台湾的农业信用保证制度能够有效分担贷款风险
        四、存款保险制度是台湾地区减少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关键因素
    第三节 印度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设立与扩张的限制,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
        二、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放款数量的限制,调整监管目标、方式和手段
        三、放松对银行金融机构放款方向的限制
        四、要求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金融机构风险
        五、积极采用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
        六、放松对银行存贷利率及货币对外汇本的限制
        七、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
        八、加大对农村金融违规的惩罚力度
    第四节 韩国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启示
        一、农村金融管理机构的改革
        二、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第五节 启示
        一、分离人民银行金融监管职能和货币政策职能,建构风险管理主体
        二、加快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
        三、增强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四、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制度
        五、实行谨慎的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财务会计政策
第四章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首要条件
    第一节 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金融风险:理论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定义及功能探讨
        二、农村金融风险与金融体系:基于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的考察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成因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分析框架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分析的方法论和切入点:转轨经济分析视角
        二、我国农村转型特征对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要求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描述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缺陷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
    第四节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基本设想
        一、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约束
        二、多观点下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的讨论
        三、结论性评述:重构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第五章 加强农村金融监管: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重要依托
    第一节 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作用
        一、农村金融监管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二、农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监管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
        一、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
        二、以农村金融风险视角看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新形势下完善和加强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路径
    第三节 现代农村金融监管的基础: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控机制的定义
        二、构建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标准及原则
        三、构建标准的内部控制机制
        四、现代农村金融监管: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控制制度
    第四节 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协调分析
        一、协调的必要性
        二、协调的内容
    第五节 农村问题性金融机构的救助制度
        一、危机救助制度缺陷
        二、构建金融机构救助制度
第六章 深化农村金融产权制度改革: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基础
    第一节 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方法
        一、产权的定义
        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观点综述
        三、金融产权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产权制度的历史考察
        一、中国农村金融产权体制变迁
        二、农村金融产权变革的必要性
    第三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分析
        二、我国现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缺陷
    第四节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的方案设计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设计的原则
        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设计:确立真正的合作产权制度
    第五节 我国农村商业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缺陷
        二、我国农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目标
        三、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设计
第七章 优化外部环境:为防范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创造良好条件
    第一节 农村宏观经济与农村金融
        一、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
        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内在关系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二、农业产业化各阶段农村金融供求分析
    第三节 农民文化理念与农村金融
        一、中国农业文化的几个特征
        二、农户的融资次序
    第四节 社会信用、政策法律与农村金融
        一、社会信用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二、农村政策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三、金融法律环境与农村金融风险
    第五节 优化外部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优化农村宏观经济环境,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二、支持农业产业化,优化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
        三、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四、优化农村政策环境,加大对农村金融组织的保护
        五、优化农村法律环境,加快合作金融立法
第八章 构建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
    第一节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主要框架
        一、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运行程序
        二、国内外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综述
        三、构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理论设想
        一、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意义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想
    第三节 农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具体步骤
        一、农村金融风险预警信息系统构建
        二、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指标系统构建
        三、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分析系统构建
        四、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处理系统构建
    第四节 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状况
        一、风险管理决策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第五节 完善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途径
        一、完善农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政策途径
第九章 农村金融发展:接轨与前景
    第一节 WTO对中国金融业影响的一般分析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二、WTO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中国农村金融
        一、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二、加入WTO对农业银行的影响
        三、加入WTO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影响
        四、加入WTO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第三节 WTO框架下未来农村金融风险防范
        一、WTO框架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未来前景
        二、未来农村金融风险的表征分析
        三、未来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2.1.1 大一统阶段(1949~1978 年)
        2.1.2 专业化阶段(1978~1993 年)
        2.1.3 商业化阶段(1993~2003 年)
        2.1.4 股份化阶段(2003~2009 年)
    2.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效评估
        2.2.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本
        2.2.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
        2.2.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2.2.4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2.3 股份制改革遗留和产生的主要问题
        2.3.1 战略投资者是双刃剑
        2.3.2 公司治理有待改善
        2.3.3 风险管理亟需重视
        2.3.4 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2.3.5 人力资源管理尚待加强
第3章 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
    3.1 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3.1.1 问题的根源是产权改革不彻底
        3.1.2 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3.1.3 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需要
        3.1.4 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的根本要求
        3.1.5 挑战外资银行的竞争的迫切需要
    3.2 国内外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研究综述
        3.2.1 产权结构是否影响银行效率?
        3.2.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3.2.3 国家要不要掌握控股权?
        3.2.4 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
        3.2.5 怎样减持银行国有股?
        3.2.6 调整产权结构的步骤
    3.3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3.3.1 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3.3.2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
        3.3.3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3.3.4 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4章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产权多元化
    4.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4.1.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性
        4.1.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然性
        4.1.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可行性
    4.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理论探索
        4.2.1 产权多元化的基本内涵
        4.2.2 产权多元化的目标模式
        4.2.3 产权多元化的实证研究
    4.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战略步骤
        4.3.1 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
        4.3.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
        4.3.3 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
第5章 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
    5.1 坚持宏观管理制度创新
        5.1.1 转变政府职能
        5.1.2 完善市场体系
        5.1.3 加快利率和汇率体制改革
        5.1.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5.1.5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5.2 坚持微观治理制度创新
        5.2.1 规范公司治理制度
        5.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5.2.3 逐步调整组织结构
        5.2.4 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5.2.5 稳步推进混业经营
    5.3 深化民主法制制度改革
        5.3.1 政治民主化
        5.3.2 国家法治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富饶的贫困”
        1.1.2 繁荣与贫困共存
        1.1.3 西部发展处于转型时期
        1.1.4 金融资本的推动
        1.1.5 金融结构的区域失衡
        1.1.6 金融全球化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与实践
    2.1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2.1.1 经济增长的源泉:因素分解
        2.1.2 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1.3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1.4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2.1.5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理论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回顾
        2.2.1 货币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2.2.2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理论
        2.2.3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2.2.4 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2.3 对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理论的简短评述
    2.4 对理论考察得出的几点结论
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理
    3.1 现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3.1.1 实物经济与金融运行的交融
        3.1.2 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
        3.1.3 直接融资比例上升
        3.1.4 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
    3.2 金融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3.2.1 有效动员储蓄
        3.2.2 优化资源配置
        3.2.3 促进公司治理
        3.2.4 便利风险管理
        3.2.5 便利商品交换
    3.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总量关系
    3.4 金融发展作用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3.5 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贡献度
        3.5.1 金融在要素投入量提高中的贡献
        3.5.2 金融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的贡献
        3.5.3 金融对经济总量增加的直接贡献
        3.5.4 金融在经济增长率中的总体贡献度
    3.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3.6.1 社会资产日益金融化
        3.6.2 金融已成为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心
        3.6.3 金融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中心
        3.6.4 金融成为国家经济稳定的核心
    3.7 结论与展望
4 西部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与经济增长
    4.1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特殊性
    4.2 区域间货币资金流动的途径
        4.2.1 商品买卖所形成的资金流动
        4.2.2 劳务输出与资金流动
        4.2.3 直接投资所引起的资金流动
        4.2.4 银行间的资金流动
        4.2.5 证券市场引起的资金流动
        4.2.6 外商直接投引起的资金流动
    4.3 区域间货币资本流动的失衡
        4.3.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间分布的失衡
        4.3.2 货币资金在区域间流动的失衡
        4.3.3 政府预算资金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4.3.4 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在区域间流动的失衡
        4.3.5 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4.3.6 其他资本在地区间流动的失衡
    4.4 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间经济差距关系的分析
    4.5 区域发展中的货币资金合理流动
        4.5.1 塑造合理的区域间资金流动格局的理论思考
        4.5.2 引导资金流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5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5.1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静态分析
        5.1.1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5.1.2 西部开发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5.1.3 西部开发处于需求约束的市场环境中
        5.1.4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的传导过程
        5.1.5 金融支持西部经济的内容
    5.2 金融协调西部经济发展的动态逻辑
        5.2.1 企业成长阶段与西部金融的动态支持
        5.2.2 金融协调体系结构的动态演化
    5.3 金融发展对西部经济发展的作用
        5.3.1 金融市场对区域资本形成的促进功能
        5.3.2 金融发展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5.3.3 金融发展激发西部地区企业发展的活力
        5.3.4 金融发展推进西部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
6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现实依据
    6.1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经济差距
        6.1.1 东西部地区GDP及增长率差异比较
        6.1.2 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差异比较
        6.1.3 东西部地区工业增长率差异比较
        6.1.4 东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6.1.5 东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比较
    6.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现实状态
        6.2.1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
        6.2.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6.2.3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6.3 西部地区金融运行的效率及成因探析
        6.3.1 西部地区金融运行的效率分析
        6.3.2 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落后的成因探析
7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经验借鉴
    7.1 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借鉴
        7.1.1 深圳特区经济开发与金融支持
        7.1.2 上海浦东经济区开发与金融支持
    7.2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借鉴
        7.2.1 美国西部开发与金融支持
        7.2.2 日本北海道开发与金融支持
    7.3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成功经验启示
8 金融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8.1 货币金融政策的区域化调整
        8.1.1 货币金融政策在区域发展中的实践
        8.1.2 货币金融政策在区域发展中的调整
    8.2 西部货币市场的深化发展
        8.2.1 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
        8.2.2 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
        8.2.3 实现商业性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8.3 西部资本市场的多层化发展
        8.3.1 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和模式
        8.3.2 西部股票市场的发展
        8.3.3 西部债券市场的发展
        8.3.4 西部基金市场的发展
        8.3.5 西部产权市场的发展
        8.3.6 西部中长期信贷市场的发展
    8.4 西部农村金融的发展
        8.4.1 西部金融支农力度弱
        8.4.2 西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4.3 西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8.5 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
        8.5.1 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作用
        8.5.2 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理由
        8.5.3 构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
        8.5.4 构建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主要措施
    8.6 促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效率
        8.6.1 西部金融面临对外开放的挑战
        8.6.2 开拓创新:西部金融业的战略抉择
        8.6.3 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7)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不断加剧的国际经济金融竞争形势及全球信用环境的恶化使信贷风险管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挑战性课题
        1.1.2 我国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对县域金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1.3 发展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1.4 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为县域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1.5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问题是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发展一切矛盾问题的焦点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价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县域金融及其信贷风险
    2.1 县域金融发展概述
        2.1.1 县域金融的内涵
        2.1.2 县域金融的发展历程
        2.1.3 县域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 县域金融信贷的含义及其特殊性
        2.2.2 县域金融信贷资金的运动特点及其客观要求
        2.2.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2.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源和风险点
        2.3.1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主要风险源
        2.3.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源的风险量化估值说明
        2.3.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源风险值的区域估值
        2.3.4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主要风险点的综合量化估值
        2.3.5 结论
第三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别及生成机理
    3.1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别
        3.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金融风险的理性整合
        3.1.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类型识别
    3.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综合分析
        3.2.1 政策风险的生成机理
        3.2.2 环境风险的生成机理
        3.2.3 信用风险的生成机理
        3.2.4 操作风险的生成机理
    3.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生成机理的实证分析
        3.3.1 金融生态的悲哀:一个基于破产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实例
        3.3.2 金融生态的劣质性:导致县域金融信贷风险产生的土壤和温床
第四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
    4.1 国外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4.1.1 荷兰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4.1.2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模式
    4.2 我国县域金融信贷风险防范的传统方法
        4.2.1 借款人信用分析
        4.2.2 贷款前对贷款风险度的计量
        4.2.3 主要风险管理环节的评价、监测与处置
    4.3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4.3.1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机理的特殊性研究
        4.3.2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微观因素分析
        4.3.3 农民贷款信贷风险的防范模式
    4.4 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4.4.1 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几个制约因素分析
        4.4.2 县域金融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策略
    4.5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信贷风险防范
        4.5.1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的内在风险特征
        4.5.2 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的政府性陷阱
        4.5.3 地方政府背景下农村公共产品信贷风险的体制缺陷
        4.5.4 农村公共产品贷款信贷风险防范模式
第五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
    5.1 县域金融贷后风险的计量
        5.1.1 县域金融贷后风险的传统计量方法
        5.1.2 Zeta 分析法
        5.1.3 复审模型
        5.1.4 分类和回归树
        5.1.5 信贷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5.2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5.2.1 个体信用跟踪分析
        5.2.2 整体信用预警分析
        5.2.3 风险控制策略选择
    5.3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控制的金融生态内优化
        5.3.1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5.3.2 优化人力资源组合
        5.3.3 完善内控机制
        5.3.4 塑造金融文化
第六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化解
    6.1 创新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机制
        6.1.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的制度设计
        6.1.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清收保全的策略和方法
        6.1.3 案例分析
    6.2 营造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机制
        6.2.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的策略和方法
        6.2.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盘活激活的主要误区
        6.2.3 案例分析
    6.3 健全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抵债补偿机制
        6.3.1 县域金融抵债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3.2 县域金融抵债资产管理方法
        6.3.3 案例分析
    6.4 构造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机制
        6.4.1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的制度设计
        6.4.2 县域金融信贷资产打包出售的采用方式
        6.4.3 案例研究
    6.5 构建合理完善的贷款核销机制
        6.5.1 贷款核销制度的内在特征
        6.5.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的要求
        6.5.3 我国县域金融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6.5.4 我国县域金融贷款核销制度的合理构建
    6.6 提高资本充足率
        6.6.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6.6.2 我国县域金融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6.6.3 县域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第七章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的配套保障措施
    7.1 实施财政金融和谐支持政策
        7.1.1 实施切实可行的财政扶持政策
        7.1.2 实施积极稳健的金融支持政策
    7.2 推进农地金融制度改革
        7.2.1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局限性
        7.2.2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7.2.3 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有效途径
    7.3 建立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7.3.1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现状
        7.3.2 县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
    7.4 推进县域农业保险发展
        7.4.1 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7.4.2 我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7.4.3 农户贷款理赔案例
    7.5 重塑县域金融体系
        7.5.1 塑造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
        7.5.2 塑造制度合理信誉良好的县域社会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文献及最新研究成果
        1.2.1 市场结构、经营效率与银行的盈利能力
        1.2.2 盈利能力与银行竞争力
        1.2.3 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1.3.1 有关定义的界定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3 论文的研究角度
    1.4 论文的创新点
    1.5 小结
2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2.1.1 商业银行的概念
        2.1.2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2.2 银行利润相关模型
    2.3 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具体体现
        2.3.1 银行价值最大化与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关系
        2.3.2 银行业中关键性盈利指标
    2.4 小结
3 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财务分析
    3.1 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总体分析
        3.1.1 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地位
        3.1.2 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现状
        3.1.3 国有商业银行的总体盈利能力
        3.1.4 小结
    3.2 中国工商银行的盈利能力研究
        3.2.1 中国工商银行的盈利水平概况
        3.2.2 营业收入结构
        3.2.3 主营业务盈利水平
        3.2.4 资产结构
        3.2.5 费用控制水平
        3.2.6 小结
    3.3 中国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研究
        3.3.1 中国建设银行的盈利水平概况
        3.3.2 营业收入结构
        3.3.3 主营业务盈利水平
        3.3.4 资产结构
        3.3.5 费用控制水平
        3.3.6 小结
    3.4 中国银行的盈利能力研究
        3.4.1 中国银行的盈利水平概况
        3.4.2 主营业务盈利水平
        3.4.3 资产结构
        3.4.4 费用控制水平
        3.4.5 小结
    3.5 中国农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研究
        3.5.1 中国农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概况
        3.5.2 营业收入结构
        3.5.3 主营业务盈利水平
        3.5.4 资产结构
        3.5.5 费用控制水平
        3.5.6 小结
4 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国际大银行的盈利能力比较
    4.1 资本、资产规模比较
    4.2 利润指标
        4.2.1 税前利润及利润增长率的比较
        4.2.2 资本利润率与资产收益率的比较
    4.3 成本控制
    4.4 人均创利能力
    4.5 小结
5 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经济与制度环境因素
    5.1 计划经济遗留的问题
        5.1.1 1984年以前的银行信贷管理制度
        5.1.2 1985年至1992年的中国信贷管理制度
        5.1.3 1993年至今的银行信贷制度
    5.2 国有企业效益和资本结构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
        5.2.1 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直接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
        5.2.2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呈现高负债率,使国有企业经营亏损风险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
    5.3 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产权同属国家引起的问题
    5.4 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对银行盈利的影响
    5.5 国有商业银行的税收政策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
        5.5.1 现行税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5.5.2 金融税制调整的政策效应
        5.5.3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税收的关系
        5.5.4 与外资银行税制不同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5.6 中国的诚信体系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回收利息和贷款
        5.6.1 信用的含义
        5.6.2 中国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5.6.3 银行信用
    5.7 小结
6 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市场及监管因素
    6.1 市场竞争格局
        6.1.1 我国银行业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
        6.1.2 提高盈利能力,积极应对未来的竞争格局
    6.2 混业经营的限制
        6.2.1 混业经营限制对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6.2.2 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6.3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6.4 服务定价的权限
    6.5 小结
7 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部管理因素
    7.1 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
    7.2 利率管理对银行盈利的影响
        7.2.1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7.2.2 银行久期缺口管理
    7.3 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
        7.3.1 中国目前存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7.3.2 不同存款组合
        7.3.3 存款定价
    7.4 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
        7.4.1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7.4.2 良好贷款的先决条件
        7.4.3 对申请贷款企业的分析
    7.5 小结
8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途径
    8.1 实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
        8.1.1 尽快实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使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产权多元化
        8.1.2 优化银行治理结构,实现提高银行绩效的目标
    8.2 实行中外资银行税收统一,以提高中资银行的获利能力
        8.2.1 继续降低银行业的营业税,减轻银行税收负担,提高银行的获利能力和竞争力
        8.2.2 用降低的营业税税金补充银行资本公积金
        8.2.3 统一内外资银行所得税制度
    8.3 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和管理
        8.3.1 加强对省级分行的集中管理
        8.3.2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盈利能力
    8.4 加强常规业务的管理,提高主营业务的盈利水平
        8.4.1 保证新增贷款质量,降低存款成本
        8.4.2 优化存贷款结构
        8.4.3 完善产品定价机制,充分利用定价策略
        8.4.4 增强存贷款定价能力
    8.5 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努力开拓银行业务体系
        8.5.1 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8.5.2 大力发展电子银行
        8.5.3 细分市场,提供区别服务
    8.6 加强经营费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8.6.1 建立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
        8.6.2 提高分支机构的经营效率
        8 6.3 逐步进行流程重组
    8.7 小结
9 建立银行经营的价值链提高银行持续盈利能力的策略
    9.1 作业链和价值链的概念
        9.1.1 作业链
        9.1.2 价值链和盈利能力
    9.2 商业银行建立价值链和提高持续盈利能力的迫切性
        9.2.1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9.3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价值链,持续提高盈利能力的策略
        9.3.1 树立以价值最大化和以客户为主导的经营理念
        9.3.2 积极面对开放的金融市场,制定具有竞争性的战略
        9.3.3 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链,进行作业流程再造
        9.3.4 兼并是国有商业银行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9.3.5 建立稳固的风险管理框架和文化
    9.4 小结
参考文献

(9)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1.2 框架设计与主题阐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农村金融体系范畴的确立与意义
    2.1 金融体系范畴的界定
        2.1.1 金融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2.1.2 金融体系的类型
        2.1.3 金融体系的功能
    2.2 金融体系与相关概念辨析
        2.2.1 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
        2.2.2 金融体系与金融体制
        2.2.3 金融体系与金融结构
    2.3 农村金融体系范畴的确立及其意义
        2.3.1 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念与特点
        2.3.2 确立农村金融体系范畴的意义
第3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理论
        3.1.1 农业产业特性与资本推动理论
        3.1.2 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3.1.3 金融市场及其运行理论
    3.2 西方经济学的金融体系理论
        3.2.1 货币金融论
        3.2.2 金融结构论
        3.2.3 金融深化论
        3.2.4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形成理论
        3.2.5 金融约束论
        3.2.6 金融体系比较说
        3.2.7 金融功能观
    3.3 西方经济学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3.3.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理论
        3.3.2 农村金融发展的三种理论流派
        3.3.3 农村金融发展评价标准理论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的历史分析
    4.1 金融体系演变的动因及其模式
        4.1.1 金融体系演变的动因
        4.1.2 金融体系演变的模式
    4.2 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历程
        4.2.1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
        4.2.2 中国农业银行的演变
        4.2.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与发展
        4.2.4 邮政储蓄制度的变迁
    4.3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兴衰
        4.3.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界定
        4.3.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形式
        4.3.3 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兴衰历程
    4.4 对农村金融体系演变“机构路径”的反思
        4.4.1 农村金融体系演变的特征
        4.4.2 对“机构路径”的反思
        4.4.3 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体系设计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现实审视
    5.1 农村金融需求的实证考察
        5.1.1 农村金融需求概述
        5.1.2 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5.1.3 农村企业信贷资金需求的现状
    5.2 农村金融供给的实证分析
        5.2.1 农村金融供给概述
        5.2.2 农村信贷资金供给的调查与分析
        5.2.3 农村资金倒流城市的现实
    5.3 农村金融供求性质:非均衡
        5.3.1 正规金融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5.3.2 非正规金融对农村融资的贡献显着
        5.3.3 农村借贷利率的决定及走高趋势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的原因剖析
    6.1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及效率分析
        6.1.1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决定因素
        6.1.2 农村金融资源低效配置的表现
        6.1.3 对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解释
    6.2 现行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宏观因素
        6.2.1 信息不对称:农村贷款难的一般原因
        6.2.2 信用缺失:农村贷款难的基础性原因
        6.2.3 政府管制:农村贷款难的根本原因
    6.3 现行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微观元素
        6.3.1 农业银行农业信贷萎缩的症结所在
        6.3.2 农业发展银行扶农功能弱化的原因
        6.3.3 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不足的原因
第7章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目标与原则
    7.1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现实机遇与客观需要
        7.1.1 当前农村金融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
        7.1.2 重构金融体系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7.2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7.2.1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总体目标
        7.2.2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8章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商业性金融
    8.1 “三农”商业性金融支持的基础
        8.1.1 对农村商业性金融概念的再认识
        8.1.2 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主体构成
        8.1.3 中国农业银行是支持“三农”的骨干
    8.2 推进农业银行转轨改制的对策建议
        8.2.1 加速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进程
        8.2.2 加快农业银行业务经营战略转型
    8.3 深化邮政储蓄银行改革的具体思路
        8.3.1 实施邮政储蓄业务分账核算
        8.3.2 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
    8.4 构建农村民营银行的制度与对策
        8.4.1 农村民营银行的内涵及特征
        8.4.2 农村民营银行的比较优势与作用
        8.4.3 构建农村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8.4.4 加强农村民营银行金融监管
第9章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政策性金融
    9.1 “三农”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基础
        9.1.1 “三农”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经济基础
        9.1.2 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功能边界
    9.2 实现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的路径设计
        9.2.1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经验借鉴
        9.2.2 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目标及其意义
        9.2.3 农业发展银行转型应注意“三个统筹”
        9.2.4 探索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的有效途径
第10章 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合作性金融
    10.1 “三农”合作性金融支持的基础
        10.1.1 农村合作性金融模式及其选择
        10.1.2 农村合作性金融存在与发展的现实依据
    10.2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思路
        10.2.1 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
        10.2.2 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
        10.2.3 创新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与服务
    10.3 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制度保证
        10.3.1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与类型
        10.3.2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面临的障碍
        10.3.3 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的具体措施
第11章 优化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外部环境
    11.1 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
        11.1.1 财政政策扶持
        11.1.2 货币政策调控
    11.2 建立健全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11.2.1 农村信用担保模式及其选择
        11.2.2 引入动产抵押,创新信用担保方式
        11.2.3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11.3 完善农村金融稳健运行的保障体系
        11.3.1 构建合理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
        11.3.2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
        11.3.3 完善农村金融立法与金融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中国“三农”问题中金融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1.2 中国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及评价——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1.2.1 中国农村金融需求
        1.2.2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
    1.3 相关研究现状——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3.1 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综述
        1.3.2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重组重构研究的成果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
2 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研究的理论铺垫
    2.1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重新理解
        2.1.1 关于农业、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
        2.1.2 关于金融的再认识
        2.1.3 关于农村金融的再认识
        2.1.4 关于制度、金融制度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农村金融理论综述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综述——关于制度、制度供求和制度变迁
        2.2.3 金融功能理论综述
3 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基本描述——一个分析框架
    3.1 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基本定义及理论假设
        3.1.1 农村金融“三元结构”体制的基本定义
        3.1.2 几点假设
    3.2 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
    3.3 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三个不同理论层次
    3.4 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整体功能描述
    3.5 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整体协调
4 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构成要素分析
    4.1 “三元结构”制度构成要素之一:农村商业性金融
        4.1.1 基本定义
        4.1.2 农村商业性金融的规范理论特征
        4.1.3 农村商业性金融功能分析
        4.1.4 农业商业性金融的实践形式
    4.2 “三元结构”制度构成要素之二:农村政策性金融
        4.2.1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理论阐述
        4.2.2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规范理论特征
        4.2.3 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分析
        4.2.4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实践形式
    4.3 “三元结构”要素之三:合作性金融
        4.3.1 互助合作思想的综述
        4.3.2 农村合作性金融及其金融功能
        4.3.3 农村合作性金融长期存在的必然性
5 农村金融“三元结构”体制的国际实践
    5.1 美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构成及评价
    5.2 日本农村金融体制构成及评价
    5.3 法国农村金融体制构成及评价
    5.4 德国农村金融体制构成及评价
    5.5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制度及评价(以印度为例)
    5.6 世界各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启示
6 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变迁及其分析之一:历史回顾
    6.1 理论依据:关于制度变迁
        6.1.1 关于制度变迁理论
    6.2 中国农村金融的历史演变和制度变迁
        6.2.1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农村金融
        6.2.2 建国后到改革前的农村金融
        6.2.3 进入经济体制改革阶段的农村金融
        6.2.4 进入经济市场化改革后的农村金融
7 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变迁及其分析之二:功能评价
    7.1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表象归纳
    7.2 中国农村金融现行制度的主要缺陷分析
    7.3 中国农村金融存在缺陷的制度因素分析
        7.3.1 农村金融产权制度的扭曲
        7.3.2 农村金融制度的功能性结构性缺失
        7.3.3 农村金融运行机制不够科学
        7.3.4 农村金融制度的功能不健全
        7.3.5 农村金融制度发生和变迁动力的缺失
8 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完善及路径选择
    8.1 指导思想、总体原则和最终目的
        8.1.1 指导思想:“六大战略思想转变”
        8.1.2 指导原则:“九大均衡协调”
        8.1.3 最终目的: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8.2 重构和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
        8.2.1 农村商业性金融的调整规范和健全壮大
        8.2.2 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8.2.3 农村合作性金融的重建重构和培育发展
        8.2.4 非正规金融的的保护引导和科学监管
    8.3 实现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8.4 构建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的路径选择
        8.4.1 “三元结构”体制构建的政府因素:强制性变迁
        8.4.2 “三元结构”体制构建的市场因素:诱致性变迁
    8.5 全文结论、存在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深圳农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实施的“05”系统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及绩效评价研究[D]. 孔德昌. 中南大学, 2007(12)
  • [2]经济转轨中的农村金融风险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案例的研究[D]. 赵其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01)
  • [3]中国农村金融风险:问题、设计和前景[D]. 张耀平.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4]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A].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研究所总课题组,张恩照,潘步云,吴惠涛,应海列,张恒瑞. 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1993年度), 1993
  • [5]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D]. 孔伟艳.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6]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马长有. 四川大学, 2005(08)
  • [7]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高雄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 顾晓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2)
  • [9]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D]. 祝健.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2)
  • [10]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研究[D]. 李军. 辽宁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深圳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实施的“05”制度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