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蒙金战争看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论文文献综述)
田沛忠[1](2021)在《13世纪蒙古帝国疆域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13世纪蒙古帝国疆域变化对当时的中国及亚欧大陆各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至1271年忽必烈创建元朝,短短不到70年,其疆域却占据了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随着对外征服战争,蒙古帝国的疆域由最初建国所在的蒙古草原地区,扩充至四大汗国疆域,又随着忽必烈建立元朝添加的元朝疆域,至此疆域涵盖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然而从最初的发展到征服欧亚各国,蒙古帝国历经60多年后于1260年前后突然陷入了巨大的危机,经过内部战争后最终分裂成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以及元朝。大多数历史学者都从政治方面分析其扩张与分裂的原因,但还有另外一部分历史气候学者认为,气候变化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个重要的因素往往被传统史学家所忽略。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认为中世纪暖期,又称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950-1259A.D.)与小冰期(1450-1850A.D)存在的可信度很高,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区域与时间上的差异。由于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低,气候变化对当时人类文明的影响比现代社会要强烈的多。恰好蒙古帝国所处的时期正好位于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之间,各种史料记载及重建数据均表示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之间的气候变化变动较大,因此有学者推断气候变化对蒙古帝国的短时期快速扩张与分裂产生影响。但是不同的学者对当时的温度变化趋向升高或者降低存在分歧,同时也对当时的降水变化存在一定的分歧。当然以上这些观点都是基于气候变化确实对蒙古帝国疆域变化存在影响。因此重现蒙古帝国时期的气候变化,分析13世纪蒙古帝国疆域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等各种史料资料,利用GIS手段绘制出13世纪蒙古帝国四个时期各时期战争时空分布图,并制作了各时期政权的疆域分布图;然后基于温度代用数据及器测数据,使用网格加权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建立了13世纪蒙古高原地区温度与降水量变化以及中国区域内其他各政权的温度异常变化曲线及冷暖期分布图;最后通过相关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暖湿气候与冷干气候与疆域变化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本文将蒙古帝国分为成吉思汗时期(1206-1226年)、窝阔台时期(1227-1241年)、蒙哥汗时期(1251-1259年)以及忽必烈与四大汗国时期。基于历史地图集与史料记载利用GIS软件进行校正绘制出1206年、1227年、1241年、1259年及1279年蒙古帝国各时期政权地图。(2)在这四个时期内蒙古帝国进行过8次大型对外战争(未统计蒙宋战争),汇总蒙古军队行军过程中进攻与占领的240余座大中型城池,参考史书资料得到其古地点所对应的当今地点、利用GIS手段获取其当今地点的坐标,随后用Arc GIS软件生成各战争蒙古军队行军轨迹时空分布图。(3)运用研究分区方法将温度变化分区为蒙古高原地区等7个地区。利用网格加权法得出这7个地区13世纪年温度变化序列。结果表明13世纪中前期这7个地区温度为波动上升趋势,1250至1260年前后各地区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降温。其次是这个时期高纬度地区的蒙古草原地区温度变化较大,低纬度地区年均温度变化较小;然后是各地区的年温度变化多遵循波动下降,符合当时属于中世纪向小冰期变化的趋势。最后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7个地区的温度分阶段变化趋势,从而得出各地区这百年的各地区均遵循年代际冷暖期相间的规律,与历史时期百年尺度的冷暖期变化趋势相一致。(4)分析得出暖湿气候对蒙古帝国疆域变化的两种影响路径,其一是动力影响:暖湿气候-草原生产力-牲畜数量增加-人口剧增-军队实力提升-对外扩张-疆域变化;其二是吸引力:暖湿气候-纬向牵引-纬向性军队策略-行军方向-占领城池-疆域变化。(5)分析得出冷干气候对蒙古帝国疆域变化的两种影响路径,其一为草原冷干气候-草原生产力下降-军队补给不足-同纬度地区冷干气候-缺乏战争吸引力-进军方向改变-疆域变化方向改变;其二为冷干气候-内部战争交战双方补给-军事实力-战争胜败-四大汗国独立-疆域变化。
云普星[2](2020)在《金朝骑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真人依靠骑兵推翻辽国,攻灭北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金国。骑兵对于金朝的整个发展来说,都有着极其重大影响。女真人能够利用骑兵建立国家,得益于他们生存环境适宜养马。金朝骑兵从形成到发展,再到衰落,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特点。金朝骑兵的指挥系统经历过多次重大改革,权力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金朝在国家法律改革上,从初期的习惯法变为之后的成文法,并在士兵约束上越来越严格。金朝骑兵的骑士通常会从猛安谋克制、签军、募军、投降军、刑徒之中挑选,其中签军与猛安谋克是金国最为重要的两个来源。骑兵使用的战马主要从群牧司、战争掠夺、市马贸易、民间括马这几个方式获得。群牧司是战马最为主要的来源,它的兴衰对金朝骑兵战马供应影响极大。金朝骑兵训练通常主要通过围猎活动,射柳与马球也具有一定的军事训练意义。金朝骑兵使用武器有枪、剑、棍棒、弓箭。他们对于武器地制造并不重视,以至于很多人手中武器简易,杀伤力低。但金国骑兵铠甲较为优良,且有了大范围武装,对骑兵战术改进有了很大帮助。骑兵从功能上可以分为运输类、侦查类、情报传送类以及特殊兵种类。金朝骑兵的战法分为攻敌要害、正面突破以及以运动战为基础的引敌出动、迂回战法、夹击与包抄以及追袭闪击。金朝骑兵对金国的政权兴衰、战争走势以及人民生活有很大影响。金朝骑兵又对南宋和蒙古的武备更新、战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郭亚宾[3](2020)在《耶律楚材治学理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是我国金元之际一位杰出的契丹族政治家。他身为契丹皇族后裔,自幼生长于中原地区,在金元相交之际扈从成吉思汗西征十年,最终成为窝阔台主政时期的重要辅臣,为保存并发展中原及北方诸多地区的文明、促进蒙元政权的汉化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耶律楚材所处时代及其身世经历极为特殊。成吉思汗创建大蒙古国,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蒙元初期的治理转型是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经历了辽宋夏金长时期分裂之后的中国,来到了新一轮文化融合的历史关口;从耶律楚材的八世祖耶律倍以来300多年的家族变迁史,清晰地展示了这支契丹皇族的汉化过程。耶律楚材自幼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身逢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毅然承担起延续斯文一脉的人生使命。耶律楚材的治学体现了博约结合、道器并重的特点。从学术渊源来看,楚材主要受四方面影响:自八世祖耶律倍至父亲耶律履、母亲杨氏薪火相传的家学;伴随金朝科举制的发展,为进身仕途刻苦攻习的官学;面临生死抉择,皈依佛门师从万松行秀参悟的禅学;身处多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不拘门限广泛吸收的当时流传于北方的各类学术。在知识技能方面,楚材博览群书、业有专攻,他不仅通晓天文、地理、历史、博物、医药、礼法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尤其擅长术数、理财和语言文章,体现了切合时务、经世致用的学术倾向。在艺术修养方面,楚材的诗歌创作独树一帜,被誉为“一代词臣倡始”;文章骈散兼备,娴熟老道;书法气势雄健,刚毅劲拔;鼓琴情理交融,技艺超群;他甚至能够捕捉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以应对政治斗争对其内心产生的强烈冲击。在思想信仰方面,楚材既是一名标准的儒士,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同时对道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习和体悟,他出入三教,淹通百家,涵养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建立卓越事功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耶律楚材参与治国理政历经成吉思汗、拖雷监国、窝阔台汗和乃马真后称制等四个时期。他凭借杰出的才干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一步步跻身蒙古帝国的核心决策层。他依据中原汉法谋划了涉及民生、经济、政治、法制等十个方面的治国方略,抓住窝阔台宽宏放权的历史机遇,以非凡的胆魄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在务实层面,他谏言颁布赦令、纠正野蛮提议、阻止屠城政策、设法安定逃民,竭尽全力保护百姓生命;主张编户齐民、抵制游牧泛滥、明确课税额度、坚持休养生息,千方百计恢复经济活力;提出建正朔、立朝仪、创机构、抑割据、建宫室的方案,努力推行政治制度改革;从具体事务入手,“给符印,立钞法、定均输、布递传”,多措并举推动法制建设。在务虚层面,他向蒙古统治者“时时进说周孔之教”,高高扬起儒家大旗,保护并任用一批中原士子,兴文教、开科举,搜索图籍,刊印经典,全力以赴恢复和发展中原文化;提出“华夷一混”的观点,主张各民族融合发展;坚持宗教宽容政策,倡导三教并行、发扬正邪之辨、遏制全真坐大、扶持正统佛教;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思想,不失时机地进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引导蒙古政权开启协和万邦的大国外交,采取刚柔并济的内联之策。由于蒙古旧制与中原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楚材自身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他的改革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但其辅政成效在当时已有显现,尤其对忽必烈时期全面推行汉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耶律楚材的治学与理政密切相关,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动,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原士大夫治理世界性帝国的实践探索,他为极度崇尚武力的蒙元政权注入仁义、理性、协和、良序等思想因子,彰显了中华文治的价值取向和独特魅力,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甜[4](2019)在《金代东京路军政事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京路作为金朝在东北的行政管理区划之一,管辖一府五州十八县,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具有较高的军政地位。从地理环境上看,金东京路为依山傍水的天然“形胜”之地,复杂多样的地形、高耸险峻的山脉、发达贯通的水系河流,使其成为有利于军事防御和戍守的战略要地;从军事驻守和军备供应来看,这里不仅驻有大量军队担任日常守卫和警戒,先后设有东京都统司、东京路都总管府以及辽东行省等重要的军事机构加强管理,同时区域内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矿产资源、精湛的铁器铸造技术以及健全的管理机构,都使金东京路成为金朝东北重要的军备物资供应基地。金代东京路发生的一系列军政事件主要集中在几个时间段。辽末金初,辽金双方对东京路展开争夺,金朝通过沈州之战和首山之战两场大规模武力战争和招降手段使东京路在短时间内入金。东京路的攻取使金朝实力大幅度上升,这表现在控制区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以及军队的扩编三个方面。同时辽东海道的开通也使金宋之间实现了海上交通往来;金中期,完颜雍两度任职东京留守,其间击败契丹叛军使东京路免受战乱之苦,为他赢得了民心。再加上完颜雍与东京渤海世家的政治联姻以及周围几路军事将领的支持,使完颜雍成功在辽阳发动政变,顺利登基。东京作为金世宗开启“大定之治”的第一站,主要着手解决契丹农牧民叛乱和组建新的统治集团,另外,东京旧臣的积极作为也为停止金宋战争,实现南北通好作出重要贡献;金末,耶律留哥、蒲鲜万奴先后在东京路自立,再加上蒙古对辽东的经略,这些都使得东京路逐渐脱离金朝的控制范围,纳入蒙元管辖范围。金东京路的失控导致金朝在东北的防御体系趋向崩溃,动摇了金朝的统治根基。同时这也意味着金朝东北部防线的后退,进一步加速了金朝的灭亡。
顾启迪[5](2019)在《成吉思汗管理创新对其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吉思汗管理思想是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基因,是人类管理思想的一颗璀璨明珠。他在13世纪极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中,以自己独有的创新思想,实现了蒙古高原的统一、建立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在统一蒙古高原、建立世界性大帝国并在治理庞大帝国的整个过程中,其管理创新实践在理念、组织、制度、知识及技术方面均得以提炼和践行,实现了多角众域的管理创新。并且在大蒙古国的发展历史中,成吉思汗堪称是一个“神话”,在他遭遇了多次严重变故之后,并没有被现实击垮,而是练就了越战越勇的领导品格,他通过管理创新获取竞争优势,赋予蒙古民族持久的生命力,成为了大蒙古国的可汗。成吉思汗在统一、建设、治理并壮大大蒙古国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教训,机智、勇猛统帅部族全体人民走向持续胜利的高地。成吉思汗的伟大成功依赖于其管理创新实践,其获取与保持竞争优势来源于领导形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储备以及构建绿色生态,因此成吉思汗被后人称为千年伟人、卓越的管理实践家。因而,成吉思汗的管理创新对其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内容也构成了对成吉思汗研究的重要财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诸多缘由,目前学术界关于成吉思汗管理创新对其获取竞争优势影响的研究几乎空白。而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能够丰富成吉思汗管理创新的内容,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归纳与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深度剖析了成吉思汗管理创新对其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通过深度的解读史料,本文主要以成吉思汗管理创新为逻辑起点,以其管理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为突破口,延伸至成吉思汗管理创新对其获取竞争优势影响的动态演进路径进行归纳,深入透析成吉思汗管理思想,进而探求和追索其管理思想对现代组织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控制的启迪。从而得出在组织的日常管理中,为了实现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应当培养创新思维、树立良好的经营理念、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优化组织结构、树立科学的领导观、创建高效人才机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包小红[6](2019)在《铁木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理传记学是运用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研究非凡人物生命故事的一种方法。铁木真是蒙古族人民家喻户晓的非凡人物,本研究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心理传记学方法来探索铁木真的人格特质,并对其在历史上的二重形象及其差异做初步探索。首先,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结合,探索出铁木真残忍好斗、豪爽重义、精明强干、卓尔不凡、自立自强和尚武精神六个人格特质。其次,本研究从心理传记学中成长性关键因素和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入手,共提取出影响铁木真人格特质的八个因素,他们的作用方式如下:(1)家庭剧变使铁木真丧失安全感与控制感,产生同一性危机,但这也使铁木真更加独立,并注重自我能力的发展;(2)幼年杀弟的行为,重新激发了铁木真自已王者身份的认知,他再次确立起长者意识,这同时为铁木真一生中处理敌友关系提供了借鉴;(3)杰出祖先影响了铁木真人生目标及其实现的方式,铁木真同样以战争方式成就伟业;(4)父母的尚武、不卑不亢、坚忍不拔等特质对他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5)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混乱的社会政治环境威胁着古代蒙古人最基本的生存,这使铁木真与同时代的人们一样,积极向外寻求发展;(6)和与离文化是铁木真形成豪爽重义与残忍好斗人格特质的重要因素;(7)力量和英雄崇拜促使铁木真注重坚强、坚定等人格特质的培养,并且承担民族重任,反抗异族压迫;(8)游牧与狩猎生活皆含有征服,战争的隐喻意义,这激发了人们的冒险、反抗、竞争、尚武等人格特质。最后,本研究还对铁木真元形象与塑成形象的差异进行了探索,发现其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铁木真原有形象的两面化;不同群体的自我价值保护方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需要与动机。
彭锋[7](2018)在《南宋后期的朝议边防与军政应对研究》文中认为南宋后期所经历的军政变局非常剧烈,宋人在面对挣扎反扑的晚金和骎骎南进的蒙古所作出的各项应对举措都有值得研究探讨的价值。本研究着手进行的出发点正在于此。本论文将研究重心放在南宋后期的朝议边防和军政应对两大块上,全文分四章对这一议题进行了论述。本研究细致梳理了南宋后期朝议边防的具体历史背景,并对当时几种相对而言较具代表性的边防应对意见进行了分类研究,又进一步从学理脉络和思想生成的内部运行机制角度分析这些边防思想形成的因由。在对南宋后期朝议边防的多重样态的论述时,又具体结合当时的边患实情讨论朝臣们所提出的各种边防意见。这一时期的朝议边防情况体现出内外交错的特点,并和朝政的转局密切相关。文章将边防的论述与朝局的变动结合起来,认为政潮的动荡对于边防论述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又进一步探究了理学士人群体在“后朱熹时代”面对边患情况下的政治言说和实际事功表现。“后朱熹时代”的理学士人在理学思想的解释阐发上有广阔空间,原有的理念被后来的理学士人简化和复制,并进一步转化成更为实用的观念和行动。理学思想的深沉内核得以筛选抽离。因此可以看到庙堂之上和江湖之外的理学,呈现出并不相同的样态。除了从学术和政治关系角度分析理学士人的军政理念表现之外,文章又从军政实践的角度出发,考察了理学士人在阃幕的活动和提出的应对之策,具体分析了诸如筑城结寨自保、利用地方土豪势力、校阅民兵、精择久任和复藩建镇的具体举措,并认为这些措施在应对军政变局时起到了一定积极意义。除了微观层面上对具体应对之策进行探讨之外,本研究又从南宋后期各个地域间关系的交错互动角度出发,研究诸地域间的交错互动对军政应对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在解决前线军粮匮乏的问题时,时人非常注重从其他粮食相对丰富的地域调入配给,在整体的战略布局的考量上,也同样着重思考各个地域之间的交错互动和联系。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咸淳年间襄阳被围困的最为艰难的时期,有识之士提出的提三万兵出海道直捣青齐,以逼迫蒙古回师救援的战略决策,这都是宋人充分利用各个地域的优劣形势和综合考虑各个地域间相互关系之后作出的非常具有价值的战略判断。因此也可以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的多政权并存的秩序格局,和诸地域间相互关系有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将这种清晰的认识一以贯之的在指导应对军政变局中实行。本研究在涉及南宋后期军政防御策略调整的时候,又特别举出相对典型的案例进行了个案式的分析。文章认为南宋政府将四川区域的防卫也纳入到了整体的军事防卫布局当中进行考量,并对该区域间的具体防御措施和战略战术进行了分析论述,目的在于对南宋后期军事决策的议定过程有个全景式展现,并进一步检讨了南宋立国以来的多项颇具惯性力的国策,分析了这些政策及其调整的利弊。除此之外,文中又对南宋后期出现的一个特殊性军事协调机构策应使司的产生和演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着重研究这一机构在应对军政变局当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及影响。研究显示策应使司这一独特的军事协调性机构出现于南宋与蒙古对峙期不是没有理由的,而是与蒙元侵宋的进攻路线和南宋自身的兵力部署问题紧密关联在一起,这一南宋后期所独创出来的军事协调性组织机构,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驻防区域,而且有固定的人员配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机构的驻防区域往往是联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军事防区的重地要区,其所任职的官员也大部分都是南宋后期负责边防事务的地方大员,他们对于南宋的边防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一在南宋后期所独创出来的军事协调组织机构,对当时及其之后的历史产生过积极影响。
马淑兰[8](2017)在《蒙哥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蒙哥汗是统一的大蒙古帝国的最后一位可汗,也是拖雷系的第一位可汗。蒙哥汗为人“刚明雄毅”,目光远大,虽然在位只有八年,却是改写蒙古历史的一位重要人物,其所作所为,深刻影响了蒙古帝国的命运和此后的历史进程。首先,蒙哥汗把握历史机遇,将大蒙古帝国的汗位转移到了拖雷系,此举虽有篡位之嫌,但从长远看,消除了成吉思汗之后帝国内部权力结构不平衡(汗位在窝阔台系,实力在拖雷系)的隐患,为大蒙古国的顺利运转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蒙哥汗强化汗权,重振了蒙古帝国的雄风。蒙哥极为自律,“不乐燕饮,不好侈靡”,不像窝阔台那样轻率挥霍,没有贵由的鲁莽冲动,事必躬亲,“御臣下甚严”,重申并严格遵守成吉思汗扎撒,扭转了此前蒙古帝国中枢争权夺利,软弱无力的局面,约束规范了蒙古诸王的行为,带领蒙古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第三,蒙哥汗在残酷打击政敌的同时,极力加强拖雷系实力。蒙哥汗时期的分封,一是肢解分化了窝阔台汗国领地,压制了察合台诸王;二是将吐蕃地区分封给嫡亲兄弟,使两系势力此消彼长。他重用诸弟,委以重任。他任命忽必烈经略漠南汉地,将其分封于关中,取代了窝阔台之子阔端、哈剌察儿的地位。他派旭烈兀西征波斯,从草原各千户抽调兵员,充实了旭烈兀的实力。蒙哥兄弟垄断文治武功,独占了对外征服的胜利果实。第四,蒙哥汗在位期间,重启蒙古帝国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发动了对南宋、波斯、印度、高丽的战争,促成了元朝和伊利汗国的建立,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第五,蒙哥汗是传统的草原君主,自称“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他坚持蒙古本位,草原中心。扩建哈剌和林,大力发展商业,鼓励各地商人前来经商,使之成为世界中心。他坚持蒙古旧制,按照蒙古法治理被征服地区,他虽然将成吉思汗、窝阔台以来在燕京、别失八里、阿姆河设立的行断事官发展为更完善的“行尚书省”机构,但这只是为了方便于括户、征税,为草原汲取财富,无意于采用适应当地社会发展状况的政治经济制度。史学界一般认为,守旧思想导致了蒙哥缺乏审时度势的变通能力,突出反映在他与忽必烈的冲突与争执上。但作为参加了灭金战争和长子西征的将领,蒙哥汗见识广阔,目光远大,意志坚强,有能力也有可能将草原传统的蒙古帝国带到新的高度。他的意外早逝,未能实现其心目中的宏大蓝图,也打破了蒙古帝国的统一局面。总体而言,蒙哥是一位功大于过的蒙古大汗,他在蒙古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是无法被遗忘的。
白刚[9](2015)在《蒙金使者往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学界对于大蒙古国建立后的蒙金关系少有研究,虽也有一些成果对此方面有所涉及,但主要关注蒙金双方的战争,鲜有着作或文章对双方使者往来进行专门研究。本文通过蒙金相互派出使者的使者出使次数、使者出使使命、使者在蒙金关系中的作用等三方面,对蒙金使者往来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根据对相关史料的爬梳、考证、统计,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认为在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至1234年金朝灭亡期间,蒙古使者出使金朝27次、金朝使者出使蒙古35次,双方使者往来共62次。蒙金使者的往来本文根据其使命的不同进行分类,蒙古出使金朝的使者可以分为:以朝贡为使命出使金朝;以侦察为使命出使金朝;以索币、索人、索地、请婚为使命出使金朝;以宣谕、责问为使命出使金朝;以谕降、议和为使命出使金朝。金朝的使者可以分为:以宣谕、责问为使命出使蒙古;以吊慰为使命出使蒙古;以通好、议和为使命出使蒙古。蒙金使者都为执行本方政权的外交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者个人能力虽存在着或高或低的差别,但其所起作用的大小并非由自身能力所决定,而是由其政权的综合实力决定的。蒙古使者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示弱于人,使金朝放松警惕;获取情报,为攻金提供有利条件;恫吓金朝,从金朝榨取物质利益;议和为辞,打乱金朝军事部署。相对而言,金朝使者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实现暂时和平,为金朝休整军备提供时间;有辱使命,招致蒙古进攻。在蒙金使者的往来中,蒙古凭借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在双方关系中逐渐取代金朝占据主导地位,并最终灭亡了金朝。
崔燕萍[10](2014)在《托马斯·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探析 ——以《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世界着名人类学家托马斯·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为研究对象,旨在以巴菲尔德的“互为中心论”为视角,通过解读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力图为研究中国北部边疆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提供参照。巴菲尔德旨在以中国北部边疆为典型,分析内陆亚洲游牧政权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互动模式、互动范围、互动规则等,以揭示内陆亚洲的某些历史概况,而这个研究过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的北部边疆。对巴菲尔德观点的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对游牧社会和中原王朝关系的阐述,此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部分:首先阐述游牧社会对中原王朝的战略,主要对游牧社会的内、外部边界战略做了阐述;其次阐述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战略,主要从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和亲政策、利用游牧力量寻求保护者、军事打击解除边地威胁四个方面入手,阐述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战略;第三阐述中原王朝和北族王朝对待游牧社会的区别,主要从政治军事行动、边疆政策两个方面阐述北族王朝和中原王朝对待游牧社会的区别。第二部分是对北族王朝在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的分析,主要以元朝和清朝两个典型的北族王朝为例,从兴起条件、入主中原、巩固政权及其地位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北族王朝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第三部分是对巴菲尔德“互为中心论”视角下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的分析,主要从游牧民族始终无法统一的原因、入主中原并非游牧民族的初衷两个方面入手,对游牧政权内部的的部落联盟方式、权利共享观念和相互斗争、继承问题、政治管理体制、入主中原的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的评价,主要从贡献和局限性入手。本文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和分析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比较中国传统历史,笔者认为巴菲尔德以“互为中心论”的视角观察中国的北部边疆,不同于中国传统历史学家,为我们认识中国北部边疆及游牧民族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对巴菲尔德的“外族王朝”的提法,笔者认为不符合历史事实,是错误的。同时对其否认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主观性,笔者认为其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联系,过于片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从蒙金战争看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蒙金战争看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论文提纲范文)
(1)13世纪蒙古帝国疆域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及答辩委员会人员信息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
1.3.2 历史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研究 |
1.3.3 气候变化对蒙古帝国疆域变化的影响研究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
2.1 研究区与时间范围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2.1 温度数据 |
2.2.2 降水数据 |
2.2.3 战争数据及处理 |
2.2.4 疆域数据及处理 |
2.3 方法简介 |
2.3.1 研究分区 |
2.3.2 网格加权法 |
2.3.3 Sen′s+ Mann-Kendal趋势分析法 |
2.3.4 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 |
2.3.5 相关分析 |
第三章 蒙古帝国各时期疆域变化 |
3.1 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帝国 |
3.1.1 1206 年蒙古帝国疆域 |
3.1.2 成吉思汗西征 |
3.1.3 蒙辽战争 |
3.1.4 蒙夏战争 |
3.1.5 蒙金战争 |
3.1.6 1227 年蒙古帝国疆域 |
3.2 窝阔台时期的蒙古帝国 |
3.2.1 拔都西征 |
3.2.2 1241 年蒙古帝国疆域 |
3.3 蒙哥汗时期的蒙古帝国 |
3.3.1 旭烈兀西征 |
3.3.2 蒙理战争 |
3.3.3 1259 年蒙古帝国疆域 |
3.4 四大汗国及元朝时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3 世纪蒙古帝国气候变化 |
4.1 温度变化序列 |
4.1.1 蒙古高原地区 |
4.1.2 西辽国地区 |
4.1.3 西夏国地区 |
4.1.4 金国地区 |
4.1.5 吐蕃地区 |
4.1.6 大理国地区 |
4.1.7 南宋地区 |
4.2 蒙古高原降水量变化序列 |
4.2.1 13 世纪蒙古高原地区年均降水序列 |
4.2.2 13 世纪蒙古高原地区干湿分期概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候变化与蒙古帝国疆域变化的关系 |
5.1 气候变化与疆域变化方向的关系 |
5.1.1 纬向牵引理论 |
5.1.2 温度变化与战争轨迹变化的关系 |
5.1.3 蒙古高原地区气候变化对疆域变化的影响 |
5.2 冷干气候与内部战争的关系 |
5.2.1 内部战争势力对比 |
5.2.2 历史地理观点的讨论 |
5.2.3 冷干气候对内部战争的影响 |
5.3 气候变化对蒙古帝国疆域变化的影响 |
5.3.1 暖湿气候对疆域变化的影响 |
5.3.2 冷干气候对疆域变化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金朝骑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金朝骑兵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金朝骑兵的形成 |
一、骑兵部队的形成 |
二、从部落骑兵到国家正规部队 |
第二节 金朝骑兵的兴起 |
第三节 金朝骑兵的兴盛 |
一、制度完善与战术细化 |
二、骑兵扩张与衰退 |
三、制度变革与骑兵兴盛 |
第四节 金朝骑兵的衰落 |
一、军备废弛与骑兵衰落 |
二、蒙金战争与金骑覆灭 |
第二章 金朝骑兵制度 |
第一节 骑兵的各类功能 |
一、后勤运输类 |
二、侦查类 |
三、情报传送类 |
四、作战类部队 |
第二节 指挥体系 |
第三节 日常管理 |
第四节 骑兵的组成 |
一、骑士来源 |
二、战马来源 |
第五节 骑兵训练与武备 |
一、骑兵的训练 |
(一)射柳活动 |
(二)马球活动 |
(三)围猎 |
二、骑兵武器装备 |
(一)攻击性武器 |
(二)防御器具 |
第三章 金朝骑兵的战法战例及其影响 |
第一节 骑兵的优势与特点 |
第二节 金朝骑兵战法与战例 |
一、攻敌要害 |
二、正面突破 |
三、运动战与相关战法 |
第三节 金朝骑兵的影响 |
一、对金朝的影响 |
(一)巩固金国统治 |
(二)影响整体战争走势 |
(三)影响金国人生活习惯 |
二、对周边政权的影响 |
(一)对南宋战备与战术的影响 |
(二)对蒙古国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耶律楚材治学理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耶律楚材所处时代及其早年经历 |
第一节 全球史与中国史视角下的蒙元时代 |
一、八百年前的“天下” |
二、生生不息的“中国” |
第二节 顺承家族变迁做出的人生选择 |
一、与时推移的“家族” |
二、慨然领命的“士子” |
第二章 耶律楚材的学术渊源和治学范畴 |
第一节 中原为主和多元继承的学术渊源 |
一、家学 |
二、金代官学 |
三、禅学 |
四、当时流行于北方的各类学术 |
第二节 切合时务的器用之学 |
一、天文 |
二、地理 |
三、历史 |
四、博物 |
五、术数 |
六、医药 |
七、语言文字 |
八、理财 |
九、礼法 |
第三节 涵养身心的诗情艺境 |
一、诗歌 |
二、文章 |
三、书法 |
四、琴艺 |
五、生活 |
第三章 耶律楚材思想信仰的深度探析 |
第一节 儒释道及诸子之学 |
一、儒家 |
二、佛家 |
三、道家 |
四、诸子 |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融会贯通 |
一、融通三教 |
二、治学特点 |
第四章 耶律楚材的治国方略 |
第一节 宰辅地位的确立 |
一、成吉思汗时期 |
二、拖雷监国时期 |
三、窝阔台即位前后 |
四、耶律楚材的官职及权限 |
第二节 治国方略的内容和特点 |
一、基本内容 |
二、主要特点 |
第五章 耶律楚材的理政措施 |
第一节 保护百姓生命 |
第二节 恢复和发展经济 |
一、增加编户齐民 |
二、保存中原经济 |
三、明确科税额度 |
四、坚持休养生息 |
第三节 推行中原政治制度 |
一、建正朔 |
二、立朝仪 |
三、创机构 |
四、抑割据 |
五、建宫室 |
第四节 倡导法制建设 |
第五节 恢复和发展中原文化 |
一、熏陶蒙古统治者 |
二、团结中原各界人士 |
三、发展文教事业 |
第六节 民族宗教政策 |
一、民族观和家族观 |
二、宗教政策 |
第七节 战争观及外交内联策略 |
一、战争观 |
二、外交思想及实践 |
三、稳固内部联盟的策略 |
第六章 耶律楚材辅政的成效 |
第一节 窝阔台的政绩与耶律楚材辅政之关系 |
第二节 晚年际遇再辨析 |
第三节 历史评价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耶律楚材大事年表 |
致谢 |
(4)金代东京路军政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金代东京路范围 |
(二)研究状况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金代东京路的军政地位 |
(一)东京路的地理环境 |
(二)军事重地以及东北区域政治中心所在 |
二、金代东京路主要军政事件 |
(一)辽末金初围绕东京路的军事较量 |
1、金夺取东京路的重要战役 |
2、曷苏馆和双州、辽州的归金 |
3、苏州和复州的战事 |
(二)辽阳政变 |
1、完颜雍在东京的军政成就 |
2、完颜雍在东京的政治势力 |
3、政变经过与完颜雍即位于东京 |
(三)金末地方投蒙势力的发展及蒙古控制东京路 |
1、契丹反叛势力投蒙 |
2、蒲鲜万奴在东京自立 |
3、蒙古经略辽东 |
三、东京路军政事件与金代兴亡 |
(一)金东京路的归属与金朝兴起 |
(二)东京蓄力与金朝中兴 |
1、大定之治在东京启动 |
2、东京旧臣在与宋战和关系方面的作为 |
(三)金末东京失控的严重危害 |
1、金朝在东北统治根基的动摇 |
2、东北部防线后退与金朝的灭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成吉思汗管理创新对其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方法、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创新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
2.1.1 理念创新的研究 |
2.1.2 组织创新的研究 |
2.1.3 制度创新的研究 |
2.1.4 知识创新的研究 |
2.1.5 技术创新的研究 |
2.2 竞争优势来源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竞争优势外生论 |
2.2.2 竞争优势内生论 |
2.3 成吉思汗管理思想研究综述 |
2.3.1 成吉思汗管理创新研究 |
2.3.2 成吉思汗获取竞争优势思想研究 |
第3章 成吉思汗管理创新实践 |
3.1 理念创新:“天力论”管理哲学思想 |
3.2 组织创新 |
3.2.1 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建 |
3.2.2 决策管理系统的创建 |
3.3 制度创新:成吉思汗法典的颁布 |
3.4 知识创新:蒙古文字的产生 |
3.5 技术创新:炮兵技术、大众医术、战略战术 |
3.5.1 炮兵技术 |
3.5.2 大众医术 |
3.5.3 战略战术 |
3.6 总结 |
第4章 成吉思汗管理创新对其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 |
4.1 理念创新塑造领导形象 |
4.2 组织创新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
4.3 知识创新实现人才储备 |
4.4 制度创新创建生态文明 |
4.5 总结 |
第5章 成吉思汗管理创新对其获取竞争优势影响的动态演进路径研究 |
5.1 基于理念创新的演进路径 |
5.2 基于组织、知识创新的演进路径 |
5.3 基于制度创新的演进路径 |
5.4 基于技术创新的演进路径 |
第6章 借鉴与总结 |
6.1 借鉴 |
6.1.1 培养创新思维 |
6.1.2 树立良好的经营理念 |
6.1.3 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 |
6.1.4 优化组织结构 |
6.1.5 树立科学的领导观 |
6.1.6 创建高效人才机制 |
6.1.7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
6.2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铁木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1.1 心理传记学 |
1.1.1 心理传记学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
1.1.2 资料筛选方法 |
1.1.3 解释模式 |
1.1.4 研究模式:纯质化研究和质量结合研究模式 |
1.1.5 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 |
1.1.6 前人研究不足 |
1.2 铁木真研究概况 |
1.2.1 前人对铁木真的研究 |
1.2.2 前人对铁木真的研究不足 |
1.3 问题提出 |
1.3.1 铁木真的人格特质 |
1.3.2 铁木真人格特质形成原因 |
1.3.3 铁木真二重形象差异的形成缘由 |
2 研究的总体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人格形容词评定法 |
2.2.2 特尔菲法 |
2.2.3 心理传记学分析 |
2.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2.3.1 研究思路 |
2.3.2 研究框架 |
2.4 研究立场 |
3 研究一:铁木真人格特质探究 |
3.1 研究工具 |
3.2 研究过程 |
3.3 结果分析 |
3.3.1 人格形容词评定法的结果分析 |
3.3.2 特尔菲法的结果分析 |
3.4 结果讨论 |
3.4.1 残忍好斗 |
3.4.2 豪爽重义 |
3.4.3 精明强干 |
3.4.4 卓尔不凡 |
3.4.5 自立自强 |
3.4.6 尚武精神 |
4 研究二:铁木真人格特质影响因素探究 |
4.1 成长性关键因素:早期经验与角色楷模 |
4.1.1 家庭剧变与同一性危机 |
4.1.2 幼年杀弟与身份回归 |
4.1.3 祖先与王者之路 |
4.1.4 父母与优秀品质 |
4.2 时代背景与文化环境 |
4.2.1 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危机 |
4.2.2 和与离 |
4.2.3 力量与英雄崇拜 |
4.2.4 游牧与狩猎生活 |
5 研究三:铁木真元形象与塑成形象分析 |
5.1 一种元形象 |
5.2 两种塑成形象 |
5.3 元形象与塑成形象差异分析 |
5.3.1 铁木真元形象的两面化 |
5.3.2 不同群体的自我价值保护方式 |
5.3.3 不同历史时期,需要与动机的不同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节选)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7)南宋后期的朝议边防与军政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时间断限与研究旨趣 |
一 站在历史的延长线上 |
二 本文研究时限和主题 |
三 论文写作缘起及旨趣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路径导向 |
第三节 研究回溯与问题反思 |
一 学术史回顾 |
二 问题与反思 |
第一章 南宋后期朝议边防的背景及思想评议 |
第一节 南宋后期朝议边防的背景 |
第二节 南宋后期边防思想的评议 |
一 王居安的边防思想 |
二 阃幕边防思想述论 |
三 学理脉络下的分析 |
第二章 南宋后期朝议边防及应对意见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边患议论的分析 |
一 诏言边事与群臣进言 |
二 边患论述的内生机制 |
第二节 官僚集团的措置与边患关系 |
一 对官僚集团边防政策的批评 |
二 理学士人批评态度形成原因 |
第三节 理学士人的军政意见及实践 |
一 徘徊学术与政治之间 |
二 阃幕献策与边防意见 |
三 小结 |
第三章 南宋后期地域控制与防区政策的调整 |
第一节 南宋后期的地域控制与国势危亡 |
一 南宋后期诸地域间交错互动 |
二 南宋后期诸军事防区的关系 |
第二节 蜀地边区防御政策之调整 |
一 边区统治政策调整之背景 |
二 策略的制定调整及其影响 |
三 小结 |
第四章 南宋后期策应使司制度的产生与演化 |
第一节 宋元对峙期军事协调机构的出现 |
第二节 对策应使司制度产生背景的考察 |
一 蒙元攻宋策略及路线问题 |
二 兵力部署与策应司的产生 |
第三节 策应使司制度的运作过程及影响 |
一 置司及其建制背景 |
二 策应使司运作过程 |
三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蒙哥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对蒙哥称汗过程的研究 |
(二)蒙哥汗时期的施政特点 |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五、资料来源 |
第一章 蒙哥称汗 |
第一节 蒙哥及其家族 |
一、蒙哥即位前的蒙古帝国 |
二、拖雷死亡之谜 |
三、窝阔台汗之后的统治危机 |
第二节 蒙哥即位风波 |
一、母亲唆鲁禾帖尼别吉及兄弟们对其称汗的支持 |
二、拔都对蒙哥的力挺和赏识 |
第三节 蒙哥成功称汗的原因及影响 |
一、蒙哥称汗 |
二、蒙哥称汗的影响 |
第二章 蒙哥汗维护扩张蒙古帝国的措施 |
第一节 蒙哥汗加强汗权维护帝国统一的措施 |
一、蒙哥汗对内政的整顿治理 |
二、蒙哥汗时期的军事征伐 |
第二节 蒙哥汗的治国理念与施政特点 |
一、蒙哥汗的治国理念 |
二、蒙哥汗的施政特点 |
第三章 蒙哥汗对征服地区的治理 |
第一节 蒙哥汗对中原汉地的治理 |
第二节 蒙哥汗对西域的治理 |
第三节 蒙哥汗时期对蒙藏实施的措施 |
第四节 蒙哥汗时期对征服地区治理的特点 |
第四章 蒙哥汗时期的经济文化 |
第一节 扩建哈剌和林,打造世界中心 |
第二节 重视发展商业,维系蒙古统一 |
第三节 多元宗教政策,缔造蒙古强权主导下的和平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蒙金使者往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蒙金使者往来次数考 |
1.1 蒙金战争爆发前(1206——1211 年)双方使者往来次数考 |
1.2 蒙金战争爆发后(1211——1234 年)双方使者往来次数考 |
第2章 蒙金使者往来使命研究 |
2.1 蒙古使者出使金朝使命研究 |
2.1.1 以朝贡为使命出使金朝 |
2.1.2 以侦察为使命出使金朝 |
2.1.3 以索币、索人、索地、请婚为使命出使金朝 |
2.1.4 以宣谕、责问为使命出使金朝 |
2.1.5 以谕降、议和为使命出使金朝 |
2.2 金朝使者出使蒙古使命研究 |
2.2.1 以宣谕、责问为使命出使蒙古 |
2.2.2 以吊慰为使命出使蒙古 |
2.2.3 以通好、议和为使命出使蒙古 |
第3章 蒙金使者往来在蒙金关系中的作用 |
3.1 蒙古使者在蒙金关系中的作用 |
3.1.1 示弱于人,使金朝放松警惕 |
3.1.2 获取情报,为攻金提供有利条件 |
3.1.3 恫吓金朝,从金朝榨取物质利益 |
3.1.4 议和为辞,打乱金朝军事部署 |
3.2 金朝使者在蒙金关系中的作用 |
3.2.1 实现暂时和平,为金朝休整军备提供时间 |
3.2.2 有辱使命,招致蒙古进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10)托马斯·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探析 ——以《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状况 |
(三) 研究方法与要解决的问题 |
一、巴菲尔德对游牧社会与中原王朝关系的阐述 |
(一) 游牧社会对中原王朝的战略 |
1. 外部边界战略 |
2. 内部边界战略 |
(二) 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战略 |
1. “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 |
2. 和亲政策 |
3. 利用游牧力量寻求保护者 |
4. 军事打击解除边地威胁 |
(三) 中原王朝和北族王朝对待游牧社会的区别 |
1. 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 |
2. 中原王朝的边疆政策 |
3. 北族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和边疆政策 |
二、巴菲尔德对北族王朝在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的分析 |
(一) 元朝 |
1. 元朝兴起的条件 |
2. 入主中原 |
3. 政权巩固及其地位 |
(二) 清朝 |
1. 清朝兴起的条件 |
2. 入主中原 |
3. 政权巩固及其地位 |
三、巴菲尔德“互为中心”论视角下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 |
(一) 游牧民族始终无法有效统一的原因 |
1. 草原高度自治的部落联盟方式 |
2. 部落体系内部的权利共享观念和相互斗争 |
3. 继承问题 |
(二) 入主中原并非游牧民族的初衷 |
1. 不具备统治中原的政治管理体制 |
2. 间接获取资源的目的 |
四、对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的评价 |
(一) 巴菲尔德对中国边疆理论研究的贡献 |
(二) 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的局限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从蒙金战争看成吉思汗的战略战术(论文参考文献)
- [1]13世纪蒙古帝国疆域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D]. 田沛忠.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金朝骑兵研究[D]. 云普星. 西北大学, 2020(06)
- [3]耶律楚材治学理政研究[D]. 郭亚宾. 河北大学, 2020(08)
- [4]金代东京路军政事件研究[D]. 王甜. 渤海大学, 2019(01)
- [5]成吉思汗管理创新对其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顾启迪.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2)
- [6]铁木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D]. 包小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南宋后期的朝议边防与军政应对研究[D]. 彭锋.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蒙哥汗研究[D]. 马淑兰.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9]蒙金使者往来研究[D]. 白刚. 吉林大学, 2015(08)
- [10]托马斯·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探析 ——以《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例[D]. 崔燕萍. 新疆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