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2年(第4卷)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孙肖坤[1](2021)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的动态稳定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国内外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国际工程项目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事关民生和经济效益,其开发建设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工程建设领域,许多投资主体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开发建设经验,并开始涉足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建设周期越来越长,参与建设的单位越来越多,不确定性带来的项目风险也愈发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复杂大型建设项目逐渐成为项目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效率低下、费用超支等现象屡见不鲜,项目执行情况在各层面上不尽如人意,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管理实践的需求。因此,从复杂性视角出发对项目管理领域进行研究就成为一种新的解决思路。如何对项目复杂性进行科学、系统以及深入的分析,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动态、全面地掌握项目费用状态,如何判断工程费用实际状态与计划的偏差严重程度,如何对项目费用偏差做出科学的警报和预测,如何有依据地对工程项目的费用偏差进行有效纠偏控制,就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实施监控管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复杂性视角的建设项目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项目费用偏差的警报及预测模型,梳理了项目全生命周期不同费用偏差程度下的纠偏流程,进而分析并设计了以理论模型为基础的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的费用监控模式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动力学相关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在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领域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项目建设各阶段内费用偏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识别,构建系统动力学反馈图模型,确定主要变量,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建立各变量之间方程关系;最后,通过Vensim软件模拟仿真,建立动态控制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识别出费用偏差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2)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及预测模型研究。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不同阶段费用偏差计算的需求及特点进行分析,据此选取适用于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警报的方法模型;然后对K-Means聚类算法进行缺陷分析,引入贴近度概念,并将边界均值算子作为主要方法对经典K-means聚类进行改进,有效克服了主观随意性和警情区间不连续的问题;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实了本模型的有效性。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模型是偏差警报模型的后续研究。首先,全面论述了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关原理,对其在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预测研究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仿生算法对传统BP神经网络进行改进,优化神经网络模型中的初始网络权值和阈值,并将历史数据输入模型中进行训练获得成熟模型;同时,将现阶段的费用偏差进行子目费用分析,将总偏差最终分摊至每一个子目费用的扰动因素,深度分析复杂大型建设项目中不同活动对费用偏差的影响,在当前费用偏差情况已知的情况下,研究其对未来费用偏差的影响程度并予以量化,判定即将发生的项目警情及其位置,有效辅助项目费用管理方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费用事前控制。(3)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研究。首先,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策略,挖掘了流程再造和协同理论与之相适应的契合点,梳理了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和协同的目标和原则;其次,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在前期决策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运维阶段所面临的不同费用偏差警情,明确各阶段责任方,梳理并总结出具体的纠偏操作流程和控制策略;为了增强该纠偏流程的适用性,本节首次提出了纠偏效果评价,从控制能力、控制效果、经济和社会效果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支撑度理论的模糊群决策模型,对纠偏效果进行评价,给出反馈结果,推动纠偏策略的持续改进。(4)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设计研究。把研究的理论和构建的模型拓展到实际的项目费用管理中,提出了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设计。首先,对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系统进行了定义,对系统建设目标、系统用户和系统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构建费用偏差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结构,从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开发平台、系统功能模块、系统数据库四个角度对系统进行详细深入的设计;在涉及到系统关键的实施技术方面,对开发技术选型进行了结构性论述,并对数据仓库的核心设计理念进行了详细介绍,设计了系统模型管理模块的结构和重点功能。该系统包括费用偏差警报、费用偏差预测、费用偏差控制、纠偏效果评价等功能。
石兆峰[2](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王艺臻[3](2021)在《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谜面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谜底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针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有多种解读,本文采用非字面语言视角来探讨字谜的语义理解机制,将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并将谜面的常规语义定义为字谜的字面义,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定义为字谜的非字面义。字谜既具有非字面语言形式的普遍特征,又在以下两点上显着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第一,字谜的非字面义分别置于谜面与谜底之中,谜面所蕴含的非字面义呈中介作用,点明了解谜的具体规则,将谜面与谜底进行桥接;谜底则是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依据“中介”所提供的规则而形成。谜面中的非字面义“中介”是破解字谜最为关键的线索。第二,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意义,解谜者需要从元语言范畴上将整字、笔画、部件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切分与重构,才能够顺利获取谜底。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认知特殊性与复杂性。当前语言学界对字谜的探索几乎均是理论型研究,很难科学直观地表明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心理学界虽然有一些涉及字谜的实证研究,但几乎均是把字谜当作工具来考察顿悟现象,并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加以解读。因此,关于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问。本研究主要关注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字形字谜需要猜谜者增损离合谜面汉字的形态结构以得到谜底(如“又进村中——树”),意会字谜则是把谜面关键字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通过比较两者在构造与理解上的异同,我们可以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本博士论文共有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是厘清汉语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其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对研究目标一的探究基于实验一至实验四。前三个实验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其中实验一无启动条件,目的是考察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并明确字谜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实验二提供了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探讨不同语境如何制约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三提供了两种启发程度不同的原型字谜,研究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四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试图发现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字谜加工中必须首先提取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随后才能推理得出解谜所需的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1)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面常规义解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字谜类型、语境类型等因素不会对加工产生影响,所诱发的神经活动也比较相似,原因在于字谜的谜面通常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四字短语,认知个体此时仅需展开简单的直义语言加工。(2)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非字面语境及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显着推进非字面义的通达,但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3)非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底非常规义获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确认,以及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的形成。结果还发现,字谜难度越高,或语境强度越低,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就越困难,反映语义可预测性程度(N400成分)与语义整合难度(LPC成分)的脑电成分的波幅就越大;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从“中介”到“载体”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认知个体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各种影响因素几乎不会再对解谜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种字谜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比较,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高于字形字谜,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研究目标二的实现以研究目标一为基础。我们基于相关理论,综合了过往文献与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在博士论文最后提出了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阐释了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不仅对汉语字谜这种语言现象本身进行了更为透彻的解析,而且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类语言的理解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郁沁林[4](2021)在《生成艺术在视觉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以会展识别为例》文中认为
汪卉[5](2021)在《基于开放数据的沈阳故宫建筑遗产展示设计》文中研究表明
邓娇凤[6](2021)在《基于STEP中性文件的轻量化处理及模型重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燕锋[7](2021)在《基于场景点云的单体建筑物提取、修复与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
黄敏[8](2021)在《基于特征点的图像配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泽宇[9](2021)在《煤矿入井人员指静脉身份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吴瑶[10](2021)在《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研究四十年》文中认为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2年(第4卷)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2年(第4卷)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研究现状 |
1.2.2 项目费用控制研究现状 |
1.2.3 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纠偏策略研究现状 |
1.2.5 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及费用控制分析 |
2.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特点分析 |
2.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参与主体 |
2.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复杂性分析 |
2.2 费用偏差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
2.2.1 费用偏差控制内涵 |
2.2.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
2.2.3 费用偏差控制基本原则 |
2.3 费用偏差控制模型及方法研究 |
2.3.1 偏差特征系统动力学理论 |
2.3.2 神经网络模型 |
2.3.3 费用偏差预警聚类方法 |
2.3.4 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评价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
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监控模式 |
3.1.1 费用监控模式特征分析 |
3.1.2 费用监控模式构建 |
3.1.3 费用监控模式运行流程 |
3.2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2.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3.2.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费用偏差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
3.2.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3.3 费用偏差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
3.3.1 系统动力学建模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 |
3.3.2 影响因素的子系统方程式建立 |
3.4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控制方法研究 |
4.1 工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计算需求及特点分析 |
4.2 基于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警情计算模型研究 |
4.2.1 K-means聚类理论及缺陷分析 |
4.2.2 K-means聚类方法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
4.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研究 |
4.3.1 神经网络模型原理分析 |
4.3.2 神经网络模型的改进及适用性研究 |
4.3.3 基于改进神经网络模型的费用偏差计算模型构建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流程再造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及效果评价 |
5.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中的流程再造与协同 |
5.1.1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目标 |
5.1.2 费用偏差控制中流程再造与协同的原则 |
5.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各阶段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1 前期决策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2 中期实施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2.3 后期运维阶段的费用偏差控制策略 |
5.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 |
5.3.1 费用偏差控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5.3.2 基于支撑度理论的纠偏控制效果评价群决策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复杂大型项目费用偏差控制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6.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分析 |
6.1.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定义 |
6.1.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建设目标 |
6.1.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用户分析 |
6.1.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需求分析 |
6.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设计 |
6.2.1 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及开发方法 |
6.2.2 系统的平台整体设计 |
6.2.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功能及模块设计 |
6.2.4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库设计 |
6.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关键技术 |
6.3.1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开发技术选型 |
6.3.2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数据仓库设计 |
6.3.3 复杂大型建设项目CDMIS的模型管理模块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字谜的界定与分类 |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 研究意义 |
1.6 论文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汉语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 |
2.1.1 语法修辞视角 |
2.1.2 概念整合视角 |
2.1.3 关联理论视角 |
2.1.4 认知拓扑视角 |
2.1.5 非字面语言视角 |
2.2 汉语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
2.2.1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
2.2.2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
2.2.3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
2.2.4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与神经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
3.1 理论基础 |
3.1.1 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
3.1.2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
3.2 研究手段 |
3.2.1 眼动追踪技术 |
3.2.2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
3.3 实验材料评定及汉语字谜库创建 |
3.3.1 字谜初选 |
3.3.2 字谜谜面的规约度评定(预实验a) |
3.3.3 字谜的主客观难度与合理性评定(预实验b) |
3.3.4 字谜启动语义的评定(预实验c) |
3.3.5 原型字谜与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程度评定(预实验d) |
3.3.6 字谜匹配选项的评定(预实验e)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验一: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义通达进程的眼动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设计 |
4.2.2 实验被试 |
4.2.3 实验材料 |
4.2.4 实验仪器 |
4.2.5 实验流程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行为数据 |
4.3.2 眼动数据 |
4.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 |
4.4.1 字谜加工中语义通达的三个阶段 |
4.4.2 字谜类型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二: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眼动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设计 |
5.2.2 实验被试 |
5.2.3 实验材料 |
5.2.4 实验仪器 |
5.2.5 实验流程 |
5.2.6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行为数据 |
5.3.2 眼动数据 |
5.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
5.4.1 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阻碍作用 |
5.4.2 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促进作用 |
5.4.3 字谜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三: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原型启发效应的眼动研究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方法 |
6.2.1 实验设计 |
6.2.2 实验被试 |
6.2.3 实验材料 |
6.2.4 实验仪器 |
6.2.5 实验流程 |
6.2.6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行为数据 |
6.3.2 眼动数据 |
6.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
6.4.1 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催化作用 |
6.4.2 不同原型类型的具体启发效果 |
6.4.3 字谜难度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
6.4.4 对“低凸显假说”理论的反思 |
6.5 本章小结 |
7 实验四: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神经活动的ERP研究 |
7.1 实验目的 |
7.2 实验方法 |
7.2.1 实验设计 |
7.2.2 实验被试 |
7.2.3 实验材料 |
7.2.4 实验流程 |
7.2.5 脑电记录与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行为数据 |
7.3.2 脑电数据 |
7.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 |
7.4.1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本质特征 |
7.4.2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8 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
8.1 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
8.1.1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
8.1.2 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
8.1.3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 |
8.1.4 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 |
8.1.5 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 |
8.2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比较 |
8.2.1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
8.2.2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 |
8.2.3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 |
8.3 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
8.3.1 与其他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2 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3 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
8.3.4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的位置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9.1.1 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
9.1.2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字谜自身指标的量化 |
附录2:两种语义启动项的量化 |
附录3:三种配对字谜的启发量 |
附录4:三类选项(除正确选项外)的相关量化 |
附录5:练习材料及填充刺激 |
附录6:实验一至实验四的指导语 |
附录7:眼动与ERP实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1992年(第4卷)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大型建设项目费用偏差控制方法及信息系统设计[D]. 孙肖坤.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 王艺臻. 浙江大学, 2021(08)
- [4]生成艺术在视觉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以会展识别为例[D]. 郁沁林. 江南大学, 2021
- [5]基于开放数据的沈阳故宫建筑遗产展示设计[D]. 汪卉.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6]基于STEP中性文件的轻量化处理及模型重构关键技术研究[D]. 邓娇凤.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7]基于场景点云的单体建筑物提取、修复与模型构建[D]. 王燕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基于特征点的图像配准技术研究[D]. 黄敏. 南昌大学, 2021
- [9]煤矿入井人员指静脉身份识别技术研究[D]. 冯泽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10]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研究四十年[D]. 吴瑶.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