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发展 重点突破 分类指导 办出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陈昌芸,刘振天[1](2021)在《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多重逻辑及优化路径——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文中研究说明普及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高校分类已然成为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关键一环,基于中国通过政策性机制以达成高校分类管理目标的现实国情,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发现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经历了对该纲要的对接、落实、再创新三个阶段,该项政策在纵向、横向的政府机构间传播,实现了空间维度的政策扩散。政策的旨归在于引导高校特色办学,重点则是分类评价高校。在政策演变的过程中,受到政策制定者的行动逻辑、政策领域制度的叠加逻辑、政策外部环境的适应逻辑的多重作用。未来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优化路径有三:理清政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调动主体的改革积极性;打造整体联动式的"央、地、校"关系网络,提高政策的治理协同度;推进政策绩效评价中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增强政策的环境适应性。
林琳[2](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蔡泳帆[3](2020)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广东省A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总体思路,遵循“历史审视——现实观照——经验借鉴——展望未来”探索模式,以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战略为研究主题,通过个案分析对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进行深入考察、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高师院校以发展战略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改进策略。首先,运用SWOT分析对个案高校重要发展节点的战略选择展开分析,从校史资料、访谈和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文本中,梳理不同历史阶段学校对内外部环境的认识、做出的战略选择及其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影响;其次,提取个案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发展战略及其行为作为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发掘并分析其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的存在问题;再次,在总结历史发展战略和探查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个案高校下一阶段的转型发展战略。再次,参照了国内外地方高师院校以发展战略促转型发展的突出经验。对日本的奈良教育大学和山东的聊城大学的学校现状、从建校初期到实现转型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概括,总结归纳了在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上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与启示。最后,根据个案高校在对高校发展战略环境的认识、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的存在问题,分别从战略环境、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三个层面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点思考及优化建议。
黄馨[4](2020)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定位趋同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上个世纪末大学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规模已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大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学定位在总体上却呈现出显着趋同化现象。大学定位是大学办学与发展的逻辑起点,大学定位出现广泛趋同化现象,对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特色化办学极为不利,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造成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主要职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进而影响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文首先围绕“社会网络分析”、“大学定位”两个核心概念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结合前人研究及个人理解,清晰界定了大学定位、趋同化等核心概念,并介绍了后文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涉及的主要概念;通过梳理组织社会学中新制度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内容,分析总结了该理论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及价值,大学是特殊的专门从事教育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新制度主义可为分析和阐述大学行为提供完整框架;接着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大学定位的重要性和大学在进行定位时应当遵循的主要原则,为后文判断不同层次类别的大学定位是否恰当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我国目前所有办学层次为本科的大学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为依据,通过寻找各个大学官网学校简介、大学章程以及各种规划文本获取定位文本,将大学划分层次、类别,再将定位内容拆分成各个关键词,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可视化及中心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最终总结得出:我国大学定位在表述方式上呈现高度趋同;同层次、同类别的大学定位趋同显着;部分大学特别是地方普通大学定位偏高;有不小比例的大学存在定位缺失以及模糊不清的问题。从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以其核心观点制度环境会显着影响社会组织结构、组织选择和组织行为,因而大学组织所处制度环境也会使大学定位发生趋同。通过将大学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分解,总结得出大学组织面临的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大学行政管理体制、高等资源配置方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传统精英大学观念。造成大学定位趋同的主要因素包括大学行政管理体制僵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不当、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单一、传统精英教育观念影响等。最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变革大学行政管理体制、调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树立高等教育共同体意识以及转变陈旧精英教育观念等建议。
平和光,冯皓[5](2020)在《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化进程、演变特征与未来遵循》文中研究说明推进高校分类管理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化进程呈政策规范中的法制导向、价值选择中的重点导向、制度建设中的标准导向、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动力取向、趋向纵向分层与横向分类相结合的结果取向等特点。未来高校分类管理的基本遵循包括:培养人才是核心,科学定位是前提,建立标准是关键,深化改革是动力,追求一流是导向,凸显特色是取向,突出服务是主线,绩效管理是保障。
魏冬[6](2020)在《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以山西基础教育课改先进学校L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学校特色发展是教育变革的基本走向,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自此我国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探索热情高涨。本文以山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L中学为例,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其学校特色发展实践进行探索,总结该校特色发展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更多中小学特色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发现:变革型的领导、高效规范的学校管理、厚重的学校文化、有力的教师团队建设、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引领、规范化的学校建设、科学的评价、社会的支持和发展机遇是该校特色发展的原因。但该校特色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教师思想转变困难,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特色发展意识不强,专业发展水平有限;学生的学校态度消极,学校特色发展难以惠及全体学生;校长管理权限有限,学校特色发展进程缓慢;学校缺编教师问题严重,学科建设存在问题。通过总结该校特色发展路径,思考该校特色发展实践,发现:学校特色发展是多起点、多路径的;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内部系统优化的过程;内在发展需求是原动力、学校主体的反思性实践是不竭动力,最终生成学校变革内生力。为提高学校特色发展水平,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学校特色发展要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具有辐射带动性,惠及全体学生。其次,处理好学校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再次,注意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性和持续性。最后,增强策略意识,实现学校特色发展:(1)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人员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动力——智慧校长,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优质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特色发展的中坚力量;学生为本,打好学校特色发展的根基;家校联合,助力学校特色发展;(2)学校文化建设,激励学校特色发展;(3)管理升级,保障学校的特色发展;(4)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发展的现实途径;(5)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特色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6)课外活动,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补偿;(7)资源共享,为学校特色发展注入活力;(8)有效评价,明确学校特色发展的质量与问题。
秦嘉域[7](2020)在《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理性分析的视角剖析了基于艺术的智性力量和文化根性美学的当代陶瓷教育科学发展的可行性方法论。研究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的目的是寻求一种能够运用哲学的眼光,感悟世界、探寻事理、追求本质的明晰的教育理念。进而探讨当代陶艺教育应当赋予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以“理”入道,即注重艺术修养的打磨和厘清文化根源作为个体艺术表达的思想源头,从而使得陶瓷艺术在当代的艺术语境下能够更加充分地显示出其文化根性美学的深厚底蕴和智性的艺术力量。本文贯穿于两条理性研究脉络,一方面,中国传统陶艺中民俗是基因,传统是根,哲理是魂。具备力量与认同感的艺术永远源于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和根基,民族化的艺术在国际交流与传达中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并由此表明民族文化身份。面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中国当代陶艺教育从理论上对传统进行冷静的反思与甄别,找出历史积淀与当代精神的文化交融点。另一方面,当代陶瓷艺术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产物。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活的进步以及现代人审美品味和精神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历史契机下,当代陶艺无限的创造力,变幻莫测的视觉美感与感人的艺术魅力展示出陶瓷自身的时代优选性。综上提出当代陶艺教育在美育人才培养中是智慧开启的金钥匙。陶艺的创造性和艺术的智性力量其核心和支点并不是工艺手段,而是作品表达出来的观念的价值。因此,中国的当代陶艺教育亟需明确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形成能够培养出文化自觉、自省并具有艺术修养的富于创造力的拔尖艺术人才的科学教育实践方法,教学方法导入的平衡点即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模式和蕴育智慧的教学方法。
赵肖肖[8](2020)在《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特色办学是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进一步提出“要使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从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的现实困境来看,亟待加强制度建设。本研究以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为研究对象,在对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继而剖析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优化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的建议。本研究分为以下部分:第一章,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的理论探析。从必要性来看,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建设能够提高政策的落实力度,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基本保障;从重要性来看,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建设有利于学校特色办学的实践探索、规范化及效率提升。概括来说,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具有本土性、发展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当前,我国普通高中特色办学主要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亟需具体操作性的制度设计,配套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学校特色办学制度建设的意识不强等问题。第二章,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的现状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海南省关于普通高中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为学校特色办学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支持。海南省普通高中学校大多具有特色发展规划,但仍有对其不够重视,且存在认识差异的现象;学校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办学管理组织结构,但师资及学生管理效果较差,条件支持不足;学校课程管理较注重开设国家课程,特色课程体系开发还较为不足;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在不同学校之间特色不明显,没有显着性差异。不过,海南省农垦中学特色发展规划、文昌中学特色班级管理、华侨中学国际化等方面的办学制度较为出色。第三章,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困境及其成因。具体包括学校特色发展规划不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备、课程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灵活等方面的问题。总结其原因主要在于受政策环境的限制,特色办学制度导向不清晰;学校办学硬件与师资条件制约,经费投入等保障不足;学校管理组织者的认识层面欠缺,特色办学组织协调力度不够等。第四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体系的建议,首先要加强政策引领,国家应加强对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的指导,地方政府要大力配合支持学校特色办学;其次是完善学校办学制度,应加强学校特色办学发展规划指导,健全学校特色办学管理组织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管理制度,完善学校课程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最后要健全保障机制,应确保普通高中特色办学政策的规范与到位,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特色办学质量监测体系。
卞显洋[9](2020)在《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分析和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多重责任,有着不可取代的社会地位。自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联合发布“双一流”建设方案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和高校先后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方案,力求在“双一流”竞赛大潮中获得一席之地。此时,对于占据高校数量95%的地方高校来说,“双一流”建设的开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双一流”建设中,地方高校在地域、经费支持和人才引进等都不具备先天优势,务必把发展重心放在一流学科建设上,以一流学科带动整个学校朝着一流大学挺进。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自身及社会共同协作,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在管理制度、学科团队、科学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优势,最终通过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发展。本文通过文献法、个案分析法,首先对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现状和相关概念进行分析梳理;其次是从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价值意义、影响因素、面临困境和地方高校的应然特性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总结,认为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从政府、高校以及学科自身三个层面着手;再次,选取沪苏皖三地政府和安徽医科大学作为个案,分析地方政府和高校在推动一流学科发展方面取得的经验和不足;最后,在基于上述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从地方政府、高校和学科自身三个层面,即地方政府通过扩大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优化学科区域布局和以“双一流”为契机挖掘区域优势资源,地方高校通过构建特色学科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和加强硬件设施保障,学科自身通过学科成果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高效配置人力与物力资源和提升二级学院内部治理能力等方面来提出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于晴[10](2020)在《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问题研究 ——基于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吹响了我国高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顶尖学府的冲锋号。而在“双一流”战略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属于首要及核心地位。一流大学的建设,是我国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加速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在“双一流”政策的推动下,42所入选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高校,纷纷制定了自身的建设方案。这些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是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征程的具体的“路线图”与“任务书”。但综观这些建设方案,可以发现它们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因此,总结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的表现,分析趋同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探究建设方案趋同的主要原因,提出改善建设方案趋同的建议,促进我国一流大学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打造中国品牌、提高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等十分重要。本研究以首批42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解“一流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的核心概念后,根据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确定了采用建设方案的量化分析和定性的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办法,明确了大学组织特色化、多样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同时,借用新制度主义组织趋同的理论,作为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通过梳理组织趋同理论的三个作用机制,明确了一流大学建设所受制度环境的影响;根据强迫机制、模仿机制与规范机制对大学组织的不同影响,分析了造成方案趋同的原因,提出了改善趋同的建议。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在名称与结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学科建设和组织保障等方面的内容、结构和问题等部分都存在趋同表现,这些趋同的表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也存在很大的消极影响。根据方案趋同所带来的问题,运用组织趋同理论的三个作用机制,探究造成方案趋同的原因,主要有强迫机制对大学自治自主的干预,模仿机制对大学特色办学的制约,以及规范机制对大学办学风格的影响三个方面。根据方案趋同的不良后果,再结合产生趋同的主要原因,从组织趋同的三机制出发,提出改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趋同的主要建议。改善政府强迫机制,要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突破社会规范机制,大学应回归育人本质;摆脱高校模仿机制,大学要明确办学目标定位。
二、积极发展 重点突破 分类指导 办出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发展 重点突破 分类指导 办出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多重逻辑及优化路径——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 |
(一)时间维度的政策演进 |
1. 政策动员,对接《教育规划纲要》时期(2010-2011年)。 |
2. 政策调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时期(2012-2017年)。 |
3. 政策内化,创新《教育规划纲要》时期(2018-2020年)。 |
(二) 空间维度的政策扩散 |
1.纵向层级的政策扩散。 |
2.横向部门的政策扩散。 |
(三)内容维度的政策焦点 |
1.政策的旨归是引导高校特色办学。 |
2.政策的重心是分类评价高校。 |
二、 高校分类管理政策演变的多重逻辑 |
(一)政策制定者的行动逻辑 |
(二)政策领域制度的叠加逻辑 |
(三)政策外部环境的适应逻辑 |
三、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优化路径 |
(一)理清政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调动主体的改革积极性 |
1.理清政策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
2.发挥有效市场的作用。 |
(二)打造整体联动式的“央、地、校”关系网络,提高政策的治理协同度 |
1.强化各协作组织的沟通协调功能。 |
2.优化改革者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 |
(三)推进政策绩效评价中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增强政策的环境适应性 |
1.形塑并内化“高校特色办学”政策的绩效理念。 |
2.在高校分类管理模式及其细化标准上遵从差异性。 |
(2)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本科教学 |
(二)审核评估标准 |
(三)价值 |
(四)评价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意义 |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
五、调查结果讨论 |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
(二)相关分析讨论 |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
结论 |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广东省A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 |
(二)高校发展战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总结评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地方高师院校 |
二、转型发展 |
三、高校发展战略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工具 |
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三、SWOT分析工具 |
第二章 历史审视与现状观照 |
第一节 个案高校基本情况 |
第二节 历史审视与战略分析 |
一、合并组建师专时期(1978-1990年):抓住机遇、回避弱点 |
二、升格本科师院时期(1991-2003年):发展优势、降低威胁 |
三、更名扩大影响时期(2004-2018年):抓住机会、发展优势 |
第三节 现状观照与问题探讨 |
一、战略选择变迁轨迹与特点 |
二、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现实状况 |
三、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存在问题 |
第四节 未来战略与选择趋势 |
一、战略环境与战略基础 |
二、SWOT分析矩阵 |
三、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三章 案例探索与经验启示 |
第一节 聊城大学 |
一、学校现状 |
二、转型历程 |
三、经验启示 |
第二节 奈良教育大学 |
一、学校现状 |
二、转型历程 |
三、经验启示 |
第四章 问题思考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战略环境层面 |
一、加强区域高校分类管理,适度政策资源倾斜扶持 |
二、客观认识外部环境变化,合理分析内部优劣条件 |
第二节 战略制定层面 |
一、主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发挥发展战略引领作用 |
二、构建高效务实决策团队,完善发展战略制定机制 |
第三节 战略实施层面 |
一、积极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拓宽资金资源获取渠道 |
二、完善战略实施监控体系,充分利用评价反馈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定位趋同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社会网络分析 |
1.2.2 大学定位 |
1.2.3 简要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大学定位 |
2.1.2 趋同化 |
2.1.3 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概念介绍 |
2.2 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
2.2.1 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发展及内容 |
2.2.2 新制度主义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大学定位的必要性及依据 |
3.1 大学定位的必要性 |
3.2 大学科学定位的依据 |
3.2.1 高等教育形势与政策 |
3.2.2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
3.2.3 学校办学历史和现实条件 |
3.2.4 国内外其他大学借鉴 |
第四章 关于大学定位趋同化的实证研究 |
4.1 大学定位关键词来源及处理 |
4.2 关键词社会网络图的建立及中心性分析 |
4.3 关键词-大学层次类别社会网络图 |
4.4 关键词在不同大学间的分布情况分析 |
4.4.1 同层次不同类别大学的关键词分布情况 |
4.4.2 同类别不同层次大学的关键词分布情况 |
4.5 目前我国大学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大学定位在表述方式上呈现高度趋同 |
4.5.2 同层次同类别大学定位趋同较为显着 |
4.5.3 部分大学特别是地方普通大学定位偏高 |
4.5.4 不小比例的大学定位缺失或模糊不清 |
第五章 对大学定位趋同化问题的反思和建议 |
5.1 对大学定位趋同化的反思 |
5.1.1 大学行政管理体制僵化 |
5.1.2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不当 |
5.1.3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单一 |
5.1.4 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激烈 |
5.1.5 传统精英教育观的影响 |
5.2 避免大学定位趋同的建议 |
5.2.1 变革大学行政管理体制 |
5.2.2 调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
5.2.3 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
5.2.4 树立高等教育共同体意识 |
5.2.5 转变传统精英教育观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化进程、演变特征与未来遵循(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化进程 |
二、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的演变特征 |
(一)政策规范中的法制导向 |
(二)价值选择中的重点导向 |
(三)制度建设中的标准导向 |
(四)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动力取向 |
(五)纵向分层与横向分类相结合的结果取向 |
三、未来推进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的主要遵循 |
(一)以培养人才为核心 |
(二)以科学定位为前提 |
(三)以建立分类标准为关键目标 |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
(五)以追求一流为导向 |
(六)以凸显特色为取向 |
(七)以突出服务为主线 |
(八)以绩效管理为保障 |
(6)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以山西基础教育课改先进学校L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学校特色发展的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研究 |
2.2.2 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研究 |
2.3 国外学校特色发展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研究 |
2.3.2 国外学校特色发展的评价研究 |
2.3.3 其它 |
2.4 学校特色发展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2.4.1 反思 |
2.4.2 展望 |
3 L中学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 |
3.1 L中学学校概况 |
3.2 L中学学校特色发展实践 |
3.2.1 课堂教学改革 |
3.2.2 学校管理变革 |
3.3 L中学学校特色发展路径 |
3.3.1 理念引领,发现问题 |
3.3.2 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改革 |
3.3.3 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学校管理特色,深化学校教学特色 |
3.3.4 特色联动,学校特色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再出发 |
3.4 L中学学校特色发展的归因分析 |
3.4.1 变革型的领导 |
3.4.2 高效规范的学校管理 |
3.4.3 厚重的学校文化 |
3.4.4 有力的教师团队建设 |
3.4.5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引领 |
3.4.6 科学的评价 |
3.4.7 规范化的学校建设 |
3.4.8 社会支持与发展机遇 |
3.5 L中学学校特色发展的问题与成因 |
3.5.1 教师价值取向和专业发展问题 |
3.5.2 学生的学校态度和惠及范围问题 |
3.5.3 校长管理权限问题 |
3.5.4 学科建设问题 |
3.6 L中学学校特色发展引发的思考 |
3.6.1 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内部系统优化的过程 |
3.6.2 学校特色发展是内在生成的 |
3.6.3 学校特色发展是多起点、多路径的 |
4 学校特色发展的建议 |
4.1 学校特色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
4.1.1 学校特色发展要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 |
4.1.2 学校特色发展要具有辐射带动性 |
4.1.3 学校特色发展要处理好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
4.1.4 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性与持续性 |
4.2 学校特色发展策略 |
4.2.1 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人员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动力 |
4.2.2 学校文化建设,激励学校特色发展 |
4.2.3 管理升级,保障学校特色发展 |
4.2.4 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特色发展的现实途径 |
4.2.5 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特色发展的质量与竞争力 |
4.2.6 课外活动,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补偿 |
4.2.7 资源共享,为学校特色发展注入活力 |
4.2.8 有效评价,明确学校特色发展的质量与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理论意义 |
1.3.2 开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创新之处 |
1.6 技术路线 |
2 艺术的智性力量 |
2.1 智性的定义 |
2.2 感性、理性与智性的辩证关系 |
2.2.1 “感性”、“理性”的定义 |
2.2.2 “感性”、“理性”、“智性”的辩证关系 |
2.3 艺术的智性力量 |
2.4 艺术智性力量在当代陶艺教育中的时代需求 |
3 陶瓷文化的根性美学探究 |
3.1 根性定义及中国陶瓷文化溯源 |
3.2 中国近现代陶瓷美学与美育教育的启蒙研究 |
3.3 中国现当代陶艺美学特征分析 |
3.4 中国现当代陶艺创作中的根性美学回归 |
3.5 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观的当代性转向 |
4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 |
4.1 当代陶艺教育中智性与根性的导入 |
4.1.1 陶瓷艺术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 |
4.1.2 陶瓷艺术奠定审美思想的基础 |
4.1.3 陶瓷艺术作为历史的见证 |
4.1.4 传统书画艺术的根性之美在陶瓷中的介入 |
4.2 探索陶艺开启智慧的方式 |
4.2.1 自由的材料造型语言 |
4.2.2 严谨的微观材料语言 |
4.2.3 丰富的色彩装饰语言 |
5 智性与根性对当代陶艺教育发展的启示 |
5.1 当代陶艺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
5.2 立足智性与根性对当代陶艺教育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论文图片来源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普通高中“同质化”发展现象严重 |
(二)普通高中需要特色化发展 |
(三)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办学需要制度建设 |
二、概念界定 |
(一)普通高中 |
(二)特色办学 |
(三)办学制度 |
三、研究综述 |
(一)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的理论研究 |
(二)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实践探索的研究 |
(三)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存在问题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的理论探析 |
一、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一)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
(二)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
二、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的基本特征 |
(一)本土性 |
(二)发展性 |
(三)灵活性 |
三、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
(一)政策只是顶层设计,亟需可操作性建议 |
(二)配套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
(三)学校缺乏特色办学制度建设的意识 |
第二章 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的现状分析 |
一、海南省普通高中学校情况及其特色办学政策背景 |
(一)普通高中学校分布情况 |
(二)普通高中特色办学政策背景 |
二、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调查结果分析 |
(一)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分析 |
(二)普通高中学校组织管理制度分析 |
(三)普通高中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分析 |
(四)普通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分析 |
(五)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的差异分析 |
(六)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的相关分析 |
三、海南省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办学制度案例分析 |
(一)海南省农垦中学特色发展规划 |
(二)文昌中学特色班级管理 |
(三)海南华侨中学国际化特色办学 |
第三章 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建设的困境与归因 |
一、学校特色发展规划不完善 |
(一)部分学校缺乏特色发展规划意识 |
(二)学校特色发展规划指向性不强 |
二、学校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备 |
(一)学校管理组织不适合特色办学目标 |
(二)特色办学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不健全 |
(三)学生管理过于刻板化 |
(四)特色办学经费投入不足 |
三、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不健全 |
(一)特色课程开发不充分 |
(二)特色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 |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够灵活 |
(一)选课走班制较为落后 |
(二)教学评价过多关注于学生成绩 |
第四章 优化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的建议 |
一、加强政策引领 |
(一)国家加强对普通高中特色办学的指导 |
(二)地方政府大力配合支持学校特色办学 |
二、完善学校办学制度 |
(一)加强学校特色办学发展规划指导 |
(二)健全学校特色办学管理组织机制 |
(三)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制度 |
(四)完善学校课程教学管理体制机制 |
三、健全保障机制 |
(一)确保普通高中特色办学政策的规范与到位 |
(二)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特色办学质量监测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价值意义 |
(二)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影响因素 |
(三)地方高校的应然特性 |
(四)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三章 沪苏皖三省市政府在推动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分析 |
(一)上海市政府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 |
(二)江苏省政府在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 |
(三)安徽省政府在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经验分析 |
(四)沪、苏、皖的优劣势比较分析 |
第四章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分析——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 |
(一)安医大一流学科发展的具体举措 |
(二)安医大一流学科发展取得成效 |
(三)安医大一流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 |
第五章 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
(一)政府宏观层面 |
(二)高校中观层面 |
(三)学科微观层面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 |
(10)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问题研究 ——基于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理由 |
一、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具有高度一致性的问题导向 |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要 |
第二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重难点及可能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二、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一流大学 |
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 |
三、趋同 |
第二节 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的分析理论 |
一、组织趋同的理论 |
二、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第三章 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的表现及影响 |
第一节 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结构与内容趋同 |
一、建设方案名称及框架趋同 |
二、建设目标趋同:建设采用“三步走” |
三、建设内容趋同:多措并举推进改革 |
四、学科建设趋同:重点建设优势学科 |
五、组织保障趋同:强调优化评价体系 |
第二节 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问题趋同 |
一、建设目标问题趋同:模糊求高求快 |
二、建设内容问题趋同:轻视内涵建设 |
三、学科建设问题趋同:学科结构失衡 |
四、组织保障问题趋同:缺乏针对性 |
第三节 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的影响 |
一、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的合理性 |
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的消极影响 |
第四章 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强迫机制对大学自治自主的干预 |
一、高度集中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
二、提供内容模板的《实施办法》 |
三、非均衡化的政府资源分配制度 |
四、“行政化”的政府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模仿机制对大学特色办学的制约 |
一、外部环境的竞争性模仿对方案趋同的影响 |
二、大学内部的制度性模仿对特色办学的制约 |
第三节 规范机制对大学办学风格的影响 |
一、盲目推崇排名的社会舆论 |
二、要求和谐统一的社会观念 |
第五章 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的改善建议 |
第一节 改善政府强迫机制,落实办学自主权 |
一、建立绩效拨款机制,调整原有资源配置方式 |
二、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树立放权放管服务意识 |
三、完善分类评价制度,引导大学发展办学特色 |
第二节 突破社会规范机制,回归育人本质 |
一、强化人才培养职能,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指引教学改革及措施 |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校建设特色化 |
第三节 摆脱高校模仿机制,明确办学定位 |
一、更新办学理念,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力 |
二、凝聚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
三、呈现多样办学,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
附录1: 42所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网址 |
附录2: 访谈提纲 |
四、积极发展 重点突破 分类指导 办出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多重逻辑及优化路径——审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J]. 陈昌芸,刘振天. 江苏高教, 2021(10)
- [2]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广东省A师范学院为例[D]. 蔡泳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大学定位趋同化问题研究[D]. 黄馨.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我国高校分类管理的制度化进程、演变特征与未来遵循[J]. 平和光,冯皓. 现代教育科学, 2020(03)
- [6]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以山西基础教育课改先进学校L中学为例[D]. 魏冬.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智性与根性的审视 ——当代陶艺教育方法论研究[D]. 秦嘉域.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8]海南省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制度研究[D]. 赵肖肖. 海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分析和对策研究[D]. 卞显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10]我国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趋同问题研究 ——基于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D]. 于晴. 江苏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