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过梁和结构柱的改进

预制过梁和结构柱的改进

一、预制过梁遇构造柱作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陈圆月[1](2020)在《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央政府大力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的背景下,一些重庆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历了供不应求的房地产红利时代后,迎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降低项目工程变更给技术和管理都不够成熟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带来的生存风险,本文基于WSR理论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进行了分析,搭建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人理维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1506项已发生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模型分析。得到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是:项目赶工、合同内容遗漏、施工方案优化、保证人员安全需要、业主方管理问题、新增工作内容、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验收要求、局部功能更改、设计遗漏。根据关键因素关系矩阵计算出了ISM结构模型,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根源性因素是“项目赶工”和“业主方管理问题”,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二层级因素是“合同内容遗漏”、“新增工作内容”以及“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三层级因素是“施工方案优化”和“验收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四层级因素是“保证人员安全需要”、“局部功能更改”以及“设计遗漏”。(2)通过对工程变更的根源性因素分析,搭建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得到项目的经济(方案预估金额、合同金额变动率、成本容纳风险程度及投资变化率)、工期(工序工期影响、相邻工序影响、总工期影响)、安全(结构安全、施工安全及人员安全)和风险(索赔风险、技术风险)四项主要指标,实现了业主视角的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价值工程评价。从工程变更的初审、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及技术评审、工程变更的风险管控、工程变更的实施与总结进行层级权限的分解,完成了业主方工程变更过程审批的有效控制。(3)从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实际管理问题出发,完成了人理维协同管理的研究。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协同管理分析,打破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导致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分离,整合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业主方内部主要是从组织结构优化和设立奖惩机制来实现协调管理。而培养外部良性竞争关系以及增设交流沟通平台有助于外部协同管理。

陶文翔[2](2019)在《江西村镇房屋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于城市建筑,村镇房屋普遍缺乏抗震设计,建筑材料选择与施工方法随意性强等问题。特别是建筑年代较久的传统房屋,在历次震害中破坏严重,往往存在小震致灾的情况,因此,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与加固技术研究意义重大,具有极高的工程价值和社会意义。受地区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影响,村镇房屋的结构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存在的抗震安全问题各有不同,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并提出因地制宜、方便快捷的抗震加固措施十分必要。本文以江西省内典型结构形式的村镇房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案例分析、辅助必要的数值模拟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总结江西省及周边地区村镇房屋的抗震安全问题,分析其抗震性能与结构的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提出适用于本地区村镇房屋的危房评估技术与抗震加固方法。具体工作如下:1.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总结归纳江西村镇房屋存在的抗震安全问题。2.结合江西省内村镇房屋的结构特点、建筑材料性能、农房建造和房屋安全鉴定经验,以及相关规范规程,总结出适合江西村镇房屋抗震性能的评估方法。3.利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省内村镇传统砖木结构房屋的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该类房屋的抗震性能与地震反应特性。4.基于近年来团队关于农村房屋安全性与抗震性能的研究,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合江西村镇房屋的安全与抗震加固方法。并通过数值分析等手段,进一步比较与优化加固方法。5.基于研究成果,在江西省内实施农村危房加固改造的示范工程,进一步确定加固改造方法的有效性与可推广性。

黄文[3](2018)在《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乡土环境中最重要、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民居建筑逐渐发生变化,并推动了传统村落景观的不断更新。这一宏观外部视觉效果改变的本质是民居样式特征、结构构造的变化,它源于民居建造方式的演变,并最终指向对传统建造习俗的改良与对现代建造技术的吸收,即建造技艺的传承。就贵州西部传统村落而言,当地储备丰富的石材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能形成民居的台基与墙体,通过特定的手法加工能形成民居装饰,这一营造方式被称作石作工艺,并遵循相对固定的样式、结构、构造、工序与技术。贵州西部传统村落的石作工艺源自明朝入黔的中原移民,它在三百年的历史中借助民族间的交流融合缓慢传播,在近几十年当地自然环境的剧变中凭借极强的适应能力普及开来,并逐渐发展出一套能适应地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颇具地域文化、富含艺术特色的建造技艺系统,是珍贵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遗产,对研究地方民居及其建造大有裨益。面对21世纪现代建筑材料、现代结构体系和现代施工技术的冲击,传统石作工艺尝试转型以延续传承,但难逃没落和消亡,记录工作因而刻不容缓。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文献阅读、实地调研、工匠访谈和民居测绘,选取三个颇具代表性的贵州西部传统村落作为主要的研究基地,以村寨中现存的修建于各个年代的民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大量实测数据、实地调研资料以及施工经验,借助建立在中国古代宫廷建筑技术文献上的营造制度术语体系——“样”、“造”、“作”,通过建模、绘图、列表、对比等方法分析调研记录、研究测绘图纸,从横向上探讨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在样式、结构、构造、工序、技术上的种类和异同;同时,从纵向上研究石作工艺的发展缘由和传承轨迹。第二章在“样”、“造”、“作”术语体系上建立石作工艺的横向概念。第三章对三个贵州西部传统村落及其民居案例进行纵向剖析,总结民居石作工艺的传承特征。第四章基于三个案例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工匠的衍化历史探讨石作工艺的传承现状和传承困境。第五章基于时代环境提出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思路与对策。本文是首次对贵州西部地区传统村落民居和以石作工艺为代表的建造技艺的分析和研究,对完善贵州民居及其建造技艺、习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地如火如荼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运动提供了可靠的学术参考和经验借鉴。

郑瑶[4](2017)在《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历次震害调查显示,较大比例的村镇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中破坏严重,抗震性能较好的新型村镇隔震砌体结构房屋的研究已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是将滑移隔震垫、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等隔震装置应用于村镇低矮砌体结构中,阻止地震作用向上部砌体结构传递,达到减小地震反应的效果。因此,推广应用隔震技术,提高以砌体结构为主体的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工程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隔震垫水平刚度试验、房屋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砖砌体墙体的隔震性能、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以及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房屋的隔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分析了输入不同地震波的砌体结构的反应规律,采用ETABS软件对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村镇房屋及多层隔震砌体结构村镇示范楼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村镇民居结构形式和砌体结构的震害,总结归纳国内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村镇低矮砌体结构隔震技术存在的问题,将一种适用于低矮砌体结构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置于承重墙体中的新型隔震体系,应用于传统砌体结构中,形成新型村镇隔震砌体结构房屋。(2)对4片设置3种不同规格橡胶隔震支座的砌体墙进行拟动力试验,研究隔震层在模拟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和滞回性能,分析不同规格隔震垫、墙体隔震层厚度、加载地震等级等多种非线性因素对墙体隔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砖砌体墙设置隔震支座后抗震抗剪能力因隔震层变形而显着增强,所设置的隔震支座能达到预期效果,满足多数村镇砌体房屋的抗震要求。(3)对5种小直径铅芯叠层橡胶隔震支座进行水平刚度试验,研究隔震支座水平剪应变、第二形状系数对其等效水平刚度、屈服后刚度、滞回性能等的影响,分析隔震支座水平刚度与结构模型减震系数、水平位移的相关性关系,给出相应拟合公式,确定了村镇建筑橡胶隔震支座的相关参数,为振动台试验中隔震支座的设计和选取提供参考依据。(4)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输入不同地震波的隔震和非隔震砌体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和时程分析,研究隔震和非隔震结构在输入不同地震波时的反应规律。数值模拟结果确定了地震波的选取原则、传感器的测点位置以及震动台试验的加载方案,为低矮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动台试验设计提供依据。(5)对1:2缩尺的隔震和非隔震典型二层村镇砌体结构房屋进行振动台试验,验证本文使用的墙体中设置隔震层体系的可行性,观察隔震和非隔震模型、隔震填充层、隔震层防水及附属材料在地震中的破坏形态,对比分析隔震和非隔震房屋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层间位移反应和结构剪重比,研究模型的扭转、塑性积累、纵横墙输入反应、多种地震反应的差别。试验结果表明:房屋模型在800gal相当于10度设防的地震作用下无明显破坏,支座复位情况良好,说明采用合理构造的隔震砌体结构房屋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为隔震技术在村镇低矮砌体结构房屋中的应用提供试验支持。(6)以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村镇房屋及多层隔震砌体结构村镇示范楼为设计案例,按照村镇砌体结构民居技术规程,采用ETABS软件对其进行模拟建模,归纳了村镇砌体结构房屋设计的隔震计算方法,对隔震支座的布置、隔震分析计算、下部结构和基础设计、隔震层的连接构造、隔震支座的施工安装以及验收、维护提出了合理建议。

冯丽丽[5](2016)在《地震作用下砖混砌体结构房屋损伤顺序与破坏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近年来的几次大地震中,多层砖混砌体结构破坏和倒塌现象十分普遍,未倒塌的多层砖混结构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对灾区房屋的震害调查和损伤规律分析发现,砖混砌体结构窗上带墙体层层出现损伤的房屋在遭遇罕遇地震后有许多并未出现倒塌,结构存在概率很高,这是否是符合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理想破坏模式?如何通过建筑、结构设计来控制砖混砌体结构的损伤顺序,进而提高砖混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安全性,完善规范中的设计规定,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理论意义。在砖混砌体结构中,窗间墙作为竖向和水平的主要受力构件,窗上带及窗下带作为保持墙体整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互间的几何关系和刚度比,对控制结构的损伤顺序和破坏模式具有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窗上带墙体的材料性能,期望找到承受水平地震力时使窗上带墙体成为吸收地震能量的第一批损伤的设计方法。本文以汶川地震中收集到的房屋震害资料为背景,通过对实际地震震害现象、震害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对损伤次序和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和探讨:(1)总结和分析了砖混砌体结构房屋的震害现象和原因了,对结构窗间墙破坏、协同破坏和窗上带破坏三种破坏模式进行了区分,通过应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网格透视化处理,提取了结构窗间墙和窗上带墙体的定量信息;(2)依据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和定性定量分析,从窗间墙宽和窗上带高的相对几何尺寸关系、窗上带跨高比与窗间墙高宽比的相对关系、以及窗间墙和窗上带的刚度比几个方面进行了损伤顺序与破坏模式分析,给出有利于结构抗震设计控制的定量关系;(3)采用有限元分析,完成了砖混砌体结构损伤顺序的影响因素扩大参数分析,印证了对震害墙体数据统计分析得到结果的规律性。(4)对规范中砖混砌体结构的设计要求和圈梁和构造柱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结合震害数据统计分析和有限元分析,提出并给出控制砖混结构破坏的方法。

卜永红[6](2013)在《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生土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优势为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单、绿色环保、保温与隔热性能优越、可降解再生、建造过程低耗能且无污染等,因而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大量存在。但生土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问题成为一个制约其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困难。本文围绕中国村镇生土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从村镇房屋调研、生土结构土料的物理与力学性能测试、生土结构房屋主要受力构件—承重墙体的抗震性能试验、生土结构承重墙体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恢复力模型、生土结构房屋的建造工艺和具体构造措施等展开系列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所用土料的物理与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获得了生土结构所用土料的物理性能指标,得到了土体强度的力学性能参数取值和取值方法,为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2.对村镇生土结构房屋的主要受力构件—承重生土墙体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对14个生土结构墙体试件进行了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和分析采用不同构造措施及夯筑方法建造的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的特征、墙体的水平承载力和变形能力、耗能性能、强度及刚度退化等。试验研究表明,与传统生土墙体相比,针对生土墙体提出的内置绳网、加木构造柱木圈梁框架等新的构造措施、夯筑方法及加固方法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承重生土墙体的抗震性能。3.在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承重墙体的破坏机理,对其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承重墙体水平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4.基于试验数据拟合了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在低周往复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无量纲化骨架曲线,得到了简化三线型模型的基本参数;采用理论分析及试验回归的方法得到了骨架曲线的计算公式;根据试件的滞回规则,构建了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的恢复力模型。5.在本文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结构的性能划分为使用良好、暂时使用、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四个水平,给出了承重墙体结构在四个性能水平极限状态的容许变形值(层间位移角参考限值),并给出了原型墙体在各性能水平单位墙宽抗剪承载力参考值。6.在总结村镇生土结构住宅抗震方面的科研成果和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从材料选择、结构体系、基础、墙体、屋盖系统几个方面给出了村镇生土结构房屋详细的抗震构造建议和建造指导,为村镇生土结构房屋的建造提供技术支持。本文的研究,既可为补充和完善相关规范、规程、行业标准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又可为村镇生土结构房屋的新建和加固改造提供经济可行、科学合理的实用技术。

谢锴[7](2013)在《当代建筑砌体及其构造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砌体砌筑是人类建造史上最早使用的建造方式之一。因为砌体砌筑所使用的材料易得且加工简单,加之施工方便快捷,所以砌体砌筑的建造方式在人类漫长的建筑历史中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非洲的埃及金字塔、欧洲的罗马万神庙,还是亚洲的中国万里长城,在世界范围内,砌体砌筑方式都得到广泛的使用,至今在世界各地还存有大量伟大灿烂的遗迹。今天,砌体砌筑方式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很多新的砌体运用方式和构造做法不断涌现,其中不乏优秀的建筑师和设计案例。在西方,有关砌体的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都相当丰富。从远至古罗马时代的砖石砌筑,到战后西欧对砖建筑的设计与研究,从阿尔瓦.阿尔托在其红色时期把其经济的工程砖用于建筑的考量,到马里奥·博塔把当地特色砖作为基本素材的实践,都为本课题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与经验参照。在中国,建筑师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王小东院士设计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刘克成建筑师设计的陕西富平陶艺村博物馆主馆、刘家琨建筑师设计的鹿野苑佛教石刻艺术博物馆、标准营造设计的西藏尼洋游客接待站等一批砌体建筑作品都是具有突破性的实践。但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建筑建造实现工业化之后,建筑设计师和建筑工匠的职能开始分离,建筑师往往只关注设计理念但却忽视建造工艺本身,逐渐形成了建筑工人懂砌筑工艺而建筑师不懂砌筑的现象,这反过来又制约着建筑砌体设计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表现力。本文在全球范围内选取大量当代已建成的砌体建筑设计作品,针对砌体这种最“古老”也最“新颖”的建筑材料,采用绘制、调查、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对其材料选择、设计手法、构造方式及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阐释和概括,力图形成一份内容详实具体的建筑砌体词典,以便为设计师在砌体建筑方案设计的探索及对构造的认识提供依据,展现更多的设计选择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类型材料的总结和建筑师设计手法的对比研究,力图梳理出建筑砌体设计中的些许经验和方法,相信在今后建筑师们更多多元化的探讨和实践中,建筑砌体设计及其构造得研究将显现出其重要的价值。

苗建辉[8](2013)在《砌体教学楼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加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是我国自唐山地震以来又一次震害严重的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作为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地区,一直以来都是遭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较大级别的地震会造成严重的建筑破坏和人员伤亡。中小学校舍由于使用人群的密集性及使用者较差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成为特殊的受灾建筑群之一。因此,提高对中小学教学楼的重视程度,加强中小学教学楼抗震安全措施是当今社会的重中之重。在地震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但经加固维修后仍可继续使用的部分学校建筑,也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来强化其防震减灾能力,这也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应该继续研究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对中小学抗震技术及震后加固技术的研究,使学校教学楼最终变为学校师生和附近居民名符其实的“第一避难所”。本文以对中小学砌体教学楼的震害调查研究为基本工作,总结了砌体教学楼中各薄弱环节存在的典型的抗震问题,仔细研究了各种震害表现,并分析震害产生的原因,为教学楼的抗震加固工作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指导。在综合分析建筑结构加固的原因及其加固后的受力特征后,详细的介绍了砌体结构的加固原理。详细介绍了砌体结构常用的加固方法,对水泥灌浆法、扶壁柱加固、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结构构造性加固等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指出了各种加固方法的施工要点和计算要点。结合前述相关理论,以某砌体结构幼儿园作为工程实例,详细的分析了鉴定过程和加固设计、施工等在工程中的运用。构造柱加固技术和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技术都具有增强砌体结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的作用,在工程中被广泛地应用。

王冲锋[9](2012)在《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土结构房屋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单、绿色环保、保温与隔热性能优越。然而,传统方法建造的生土结构房屋抗震能力不足,在地震中生土结构房屋损坏严重,使生土结构房屋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主要研究生土结构房屋中的夯土墙房屋和土坯墙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得到生土结构房屋在历次地震中的主要破坏情况,本着简单、经济、实用的原则提出适用于生土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为便于研究,将生土结构房屋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场地及基础、承重墙体、屋盖结构,分别研究这三个部分的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效连接措施。改进传统夯土墙施工工艺,提出错层、加销键、加草绳夯筑方法,提出生土墙体加构造柱和圈梁、较大集中荷载接触墙体位置处设置垫板等抗震构造措施。通过试验验证了提出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显着提高生土墙体的变形能力,约束墙体裂缝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裂而不塌,提高了生土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从增强结构整体性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出生土结构房屋的设计原则,对建造墙体所用的土料提出要求,对生土墙体的局部构造给出限制条件,对一些附属构件给出抗震构造措施。生土结构房屋采用简易的抗震构造措施可以显着提高其抗震能力,通过研究给出一些便于推广实施的抗震构造措施,课题研究成果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对指导生土结构房屋的推广应用有实际的意义。

贾冠华[10](2011)在《农村典型自建多层砌体抗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震害调查发现,在所有遭受地震破坏的结构中农村自建房屋的破坏占有很大的比例。自建多层砌体房屋是农村常见的房屋结构类型,其承重构件多为粘土砖或者多孔砖砌筑成的墙体,屋盖为椽檩体系木屋盖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屋盖。但是由于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通常没有正规的设计和施工,建筑材料选择随意,质量难以保证,使得该类型房屋抗震性能较差。所以,开展农村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技术研究对于提高其抗震性能以及提高农村民房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在不同烈度区选择具有代表性地区的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数量化词语的震害描述,得到了地震作用下仅考虑结构振动破坏时该类型房屋在不同烈度区的破坏特征。同时,本文总结了农村自建砖砌体房屋的墙体、楼板屋盖、附属结构三个主要部分在不同烈度区的震害特征。另外,墙体作为砌体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和机理成为震害调查和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研究了墙体在不同烈度区的破坏特征的前提下,总结出了墙体的破坏程度对房屋破坏形态的影响。并针对墙体在地震作用下处于剪—压复合应力状态的特点,分析了三种墙体裂缝类型和剪切破坏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甘肃省多个地区的农村自建砌体房屋的调查,本文从多个方面总结了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地震时较容易发生震害的成因。这些成因主要包括房屋建设场地的选择的不合理、房屋地基处理不正确、房屋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墙体引起的震害和房屋不采用抗震构造措施等五个方面。此外,本文还详细给出了减轻上述成因引起震害的对策和方法。本文给出了三种经济、简易并适合于农村自建房屋使用的抗震技术。其中“隐形构造柱,,和“捆绑法”适用于烈度较低地区,而砂垫层摩擦滑移基础隔震适用于高烈度地区使用。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采用了“隐形构造柱”抗震技术的单片墙进行了非线性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砌体墙体的抗震性能。另外,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验证了采用砂垫层基础隔震技术的三层砖砌体房屋的隔震效果。计算表明,结构采用隔震层后自振周期增长,能够有效衰减地震动,起到了隔震效果,提高了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

二、预制过梁遇构造柱作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制过梁遇构造柱作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1.3 国内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1.4 国内中小型地产公司研究现状
    1.5 研究现状分析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工程变更概论及WSR方法论
    3.1 工程变更概述
    3.2 WSR方法论
    3.3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
    3.4 WSR方法论指导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分析
    4.1 工程变更因素识别
    4.2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分析
    4.3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事理维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5.1 工程变更产生因素识别分析及构建因素信息库
    5.2 工程变更评价体系
    5.3 构建业主方为主导的工程变更控制流程
    5.4 事理维的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人理维协同管理
    6.1 协同管理介绍
    6.2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问题
    6.3 基于WSR理论的人理维工程变更协同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数据
附录2 ISM结构模型调查问卷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2)江西村镇房屋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我国村镇房屋抗震性能现状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4.2 砌体结构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4.3 生土结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江西既有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及评估方法
    2.1 引言
    2.2 江西既有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
        2.2.1 江西传统村镇房屋结构形式
        2.2.2 房屋构件的抗震性能
    2.3 江西村镇房屋评估方法
        2.3.1 现行村镇房屋鉴定技术存在的问题
        2.3.2 场地危险性评估
        2.3.3 地基基础危险性评估
        2.3.4 承重结构危险性评估
        2.3.5 围护结构危险性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省内典型村镇房屋地震反应分析与加固方法研究
    3.1 传统砖木结构房屋计算模型概述与模态分析
        3.1.1 工程概况
        3.1.2 材料本构关系
        3.1.3 模型材料参数
        3.1.4 模态分析
    3.2 传统砖木结构房屋地震反应分析
        3.2.1 地震波选取及阻尼计算
        3.2.2 位移响应
        3.2.3 应力响应分析
    3.3 单向地震反应分析
        3.3.1 加速度响应分析
        3.3.2 位移响应分析
        3.3.3 应力响应分析
    3.4 江西村镇房屋加固方法研究
        3.4.1 钢丝网-钢筋条带水泥砂浆加固方法
        3.4.2 加固后砖木结构模型介绍
        3.4.3 加固材料本构关系
        3.4.4 加固材料参数
        3.4.5 加固后模型模态分析
    3.5 加固后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3.5.1 加固后位移响应分析
        3.5.2 加固后应力响应分析
    3.6 加固后单向地震反应分析
        3.6.1 加固前后加速度响应对比分析
        3.6.2 加固前后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3.6.3 加固后应力响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示范工程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房屋评估
        4.2.1 现场调研
        4.2.2 房屋危险性评估
    4.3 加固方案
        4.3.1 墙体加固
        4.3.2 局部构件加固
    4.4 加固效果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热潮
        1.1.2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技艺演变
        1.1.3 建造技艺及其文化的传承
        1.1.4 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传承的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的研究综述
        1.2.2 民居建造技艺传承的研究综述
        1.2.3 石作工艺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逻辑
        1.3.2 具体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的石作工艺概况
    2.1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背景与载体
        2.1.1 概述
        2.1.2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
        2.1.3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的族群历史
        2.1.4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背景
        2.1.5 民居:石作工艺的主要载体
    2.2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部位与样式
        2.2.1 石作台基
        2.2.2 石作墙体
        2.2.3 石作装饰
    2.3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结构与构造
        2.3.1 石作的结构体系
        2.3.2 石作的砌筑做法
        2.3.3 石作构件
    2.4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工序与技术
        2.4.1 石作工艺的常用材料
        2.4.2 石作工艺的工具使用
        2.4.3 石作工艺的工艺流程
        2.4.4 石作工艺的技术策略
    2.5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工匠与文化
        2.5.1 石作工艺的工匠构成
        2.5.2 石作工艺的传承途径
        2.5.3 石作工艺的信仰崇拜
        2.5.4 石作工艺的文化价值
    2.6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石作工艺的个性与特色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传承实例研究
    3.1 陇戛苗寨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状况
        3.1.1 陇戛苗寨及其民居概况
        3.1.2 陇戛苗寨民居建造的演变与石作工艺的传承
        3.1.3 陇戛苗寨石作工艺传承的特点
    3.2 雨补鲁村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状况
        3.2.1 雨补鲁村及其民居概况
        3.2.2 雨补鲁村民居建造的演变与石作工艺的演变
        3.2.3 雨补鲁村石作工艺的传承特点
    3.3 妥乐村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状况
        3.3.1 妥乐村及其民居概况
        3.3.2 妥乐村民居建造的演变与石作工艺的演变
        3.3.3 妥乐村石作工艺的传承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匠视角下的民居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状况
    4.1 石作工艺的变化特点
        4.1.1 石作的数量和部位增减
        4.1.2 石作的样式变化
        4.1.3 石作的结构与构造变化
        4.1.4 石作工序的机械化
    4.2 石作工匠的变化特点
        4.2.1 工匠的角色转化
        4.2.2 工匠的学艺途径变化
        4.2.3 工匠的谋生途径变化
        4.2.4 工匠的自我认知变化
    4.3 石作工匠的生存现状与石作工艺的传承困境
        4.3.1 市场萎缩与师承衰退
        4.3.2 政策起伏与主体迷茫
        4.3.3 运用困境与材料活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思路与对策
    5.1 国内外建造技艺保护传承经验
        5.1.1 德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验
        5.1.2 大利侗寨建造技艺保护传承经验
        5.1.3 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实践案例
    5.2 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总体思路
        5.2.1 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思路
        5.2.2 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原则与目标
    5.3 贵州西部民居石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具体对策
        5.3.1 坚定保存现有民居
        5.3.2 拓展工艺运用范围
        5.3.3 加强鼓励建造主体
        5.3.4 关注外部环境稳定
        5.3.5 调整外力介入程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传统村落工匠及村民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村镇建筑结构安全及基础隔震技术发展现状
        1.2.1 村镇民居结构形式
        1.2.2 砌体结构震害及分析
        1.2.3 国外基础隔震的发展与应用
        1.2.4 国内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3 国内外村镇建筑隔震研究现状
        1.3.1 村镇砌体结构房屋的隔震性能研究
        1.3.2 村镇房屋的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模拟
        1.3.3 简易隔震技术
        1.3.4 橡胶支座隔震技术
        1.3.5 其它相关研究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矮砖砌体墙体的隔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原型概况
        2.2.2 试件设计
        2.2.3 材性试验
        2.2.4 试件制作
        2.2.5 试验方法
        2.2.6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2.3 试验现象
        2.3.1MLQT-1试件试验现象
        2.3.2MLQT-2试件试验现象
        2.3.3MLQT-3试件试验现象
        2.3.4MLQT-4试件试验现象
    2.4 抗震性能
        2.4.1 滞回曲线
        2.4.2 等效水平刚度
        2.4.3 屈服后刚度
        2.4.4 等效阻尼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于村镇低矮砌体结构的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支座设计
        3.2.1 分析方法
        3.2.2 建筑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
    3.3 叠层橡胶支座试验概况
        3.3.1 试验支座规格
        3.3.2 试验方法
        3.3.3 支座特性
        3.3.4 加载装置
    3.4 试验结果
        3.4.1 水平刚度
        3.4.2 滞回性能
        3.4.3 支座水平刚度对隔震效果的影响
        3.4.4 支座隔震效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砌体房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材料模型
        4.2.2 墙体模型
        4.2.3 模型概况
        4.2.4 地震波选取
    4.3 模型有限元分析
        4.3.1 模态分析
        4.3.2 反应谱
        4.3.3 结构分析
        4.3.4 位移基底剪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概况
        5.2.1 原型结构选取和设计
        5.2.2 模型设计与施工
        5.2.3 模型制作
        5.2.4 试验方案
    5.3 试验现象及模型破坏特征
        5.3.1 隔震试验现象
        5.3.2 薄弱部位
        5.3.3 特征对比
    5.4 试验结果
        5.4.1 动力特性分析
        5.4.2 加速度反应分析
        5.4.3 位移反应分析
        5.4.4 应变反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村镇砌体结构数值模型隔震计算
    6.1 引言
    6.2 村镇低矮砌体结构
        6.2.1 模型概况
        6.2.2 模型支座选型及隔震层布置
        6.2.3 中震下水平减震系数计算
        6.2.4 减震能力
        6.2.5 罕遇地震隔震层校核
    6.3 村镇多层砌体结构的数值模拟
        6.3.1 隔震方案
        6.3.2 计算参数及隔震支座选型布置
        6.3.3 隔震分析计算结果
        6.3.4 抗风及自复位验算
    6.4 多层砌体结构隔震设计
        6.4.1 隔震层上部结构设计
        6.4.2 隔震层下部结构及基础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应用于村镇建筑的隔震构造及其施工方法
    7.1 引言
    7.2 多层村镇砌体结构隔震构造
        7.2.1 构造措施
        7.2.2 隔震支座的施工和维护
    7.3 低矮村镇砌体结构隔震构造
        7.3.1 构造措施
        7.3.2 隔震构造的施工
        7.3.3 低矮砌体结构隔震构造的优点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地震作用下砖混砌体结构房屋损伤顺序与破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砖混结构震害情况调查
        1.2.2 砖混结构抗震研究情况
        1.2.3 砖混结构有限元应用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研究框架
第2章 砖混结构震损现象分析与数据提取
    2.1 引言
    2.2 砖混结构地震受损一般规律分析
        2.2.1 结构震害分析
        2.2.2 窗上带的作用
        2.2.3 墙体损坏及原因分析
    2.3 震害照片整理与数据获取
        2.3.1 数据获取方法
        2.3.2 震害照片分析及获取的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砖混结构震损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刚度计算方法介绍
        3.2.1 无构造窗间墙和窗上带刚度计算
        3.2.2 有构造柱窗间墙刚度计算方法
        3.2.3 有圈梁窗上带刚度计算方法
        3.2.4 刚度比与窗间墙高宽比以及窗上带跨高比的关系
    3.3 住宅类地震破坏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2.1 窗间墙宽/窗上带高的影响
        3.2.2 窗上带跨高比/窗间墙高宽比的影响
        3.2.3 窗间墙与窗上带刚度比的影响
        3.2.4 圈梁和构造柱的影响
    3.4 学校类地震破坏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砖混结构震损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砖混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
        4.2.1 有限元建模方法
        4.2.2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4.2.3 材料本构关系
    4.3 砖混墙体建模方法验证
        4.3.1 试验概况
        4.3.2 试验数值模拟结果
    4.4 砖混结构墙体破坏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4.4.1 有限元模拟参数设计
        4.4.2 有限元模拟结果
        4.4.3 砖混结构破坏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砖混结构房屋设计建议
    5.1 引言
    5.2 既有规范对砖混结构的设计及构造要求
    5.3 对抗震设计和规范修订的建议
        5.3.1 窗上带震害的研究
        5.3.2 控制破坏方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农村生土住宅现状
        1.1.2 农村生土住宅的震害
        1.1.3 生土建筑的优势
        1.1.4 生土建筑的类型
    1.2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目标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6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既有村镇民居的建造特点与抗震性能分析
    2.1 村镇民居的主要结构形式
        2.1.1 生土结构
        2.1.2 木结构
        2.1.3 石结构
        2.1.4 砌体结构
        2.1.5 混凝土结构与轻钢结构
    2.2 既有村镇民居的建造特点与抗震性能分析
        2.2.1 房屋的场地、地基与基础
        2.2.2 屋盖结构体系
        2.2.3 承重结构体系
        2.2.4 其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土结构房屋土料物理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 物理性质
        3.1.1 含水量
        3.1.2 墙体与土坯的密实度
        3.1.3 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
    3.2 力学性能
        3.2.1 抗剪强度
        3.2.2 单轴抗压强度
        3.2.3 土坯块材的受力性能
        3.2.4 土坯砌体的受力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 带砖构造柱砖圈梁的承重生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4.1.3 试验结果分析
        4.1.4 试验结论
    4.2 采用不同方法夯筑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2.4 试验结论
    4.3 内置绳网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3.1 内置绳网夯土墙体的设计与建造技术
        4.3.2 试验设计
        4.3.3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4.3.4 试验结果分析
        4.3.5 试验结论
    4.4 带木构造柱木圈梁框架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4.1 试验设计
        4.4.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4.4.3 试验结果分析
        4.4.4 加固方法
        4.4.5 试验结论
    4.5 配有绳索拉结木构造柱木圈梁的承重夯土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5.1 试验设计
        4.5.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4.5.3 试验结果分析
        4.5.4 试验结论
    4.6 承重夯土墙体局部承压试验研究
        4.6.1 试验设计
        4.6.2 试验概况及试件破坏过程
        4.6.3 试验结果分析
        4.6.4 试验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5.1 无加强措施承重生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5.1.1 墙体破坏机理分析
        5.1.2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2 内置绳网承重夯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5.2.1 墙体破坏机理分析
        5.2.2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3 带木构造柱木圈梁框架的承重生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5.3.1 墙体破坏机理分析
        5.3.2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4 带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框架的承重生土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
        5.4.1 带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框架的承重生土墙体结构形式
        5.4.2 墙体开裂荷载计算公式
        5.4.3 墙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恢复力模型研究
    6.1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体恢复力模型研究
        6.1.1 恢复力模型的组成及简化
        6.1.2 骨架曲线的确定
        6.1.3 骨架曲线关键点的确定
        6.1.4 滞回规则
        6.1.5 恢复力模型确定
    6.2 生土承重墙体不同性能水平失效标准和性能指标选取
    6.3 生土承重墙体单位墙宽水平抗剪承载力参考值
    6.4 小结
第七章 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构造研究
    7.1 材料选择
    7.2 结构体系
    7.3 基础
    7.4 墙体
    7.5 屋盖系统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当代建筑砌体及其构造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背景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
        1.1.2 研究确立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来源
        1.4.1 对象界定的争议性和开放性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3 研究对象的来源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6 组织结构和研究框架
2 建筑砌体案例研究
    2.1 案例研究的步骤和逻辑
    2.2 砖砌体
        2.2.1 镜鉴馆暨汶川地震纪念馆
        2.2.2 扬州三间院
        2.2.3 井宇
        2.2.4 陕西富平陶艺博物馆主馆
        2.2.5 宁波历史博物馆
        2.2.6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2.7 钓鱼台七号院
        2.2.8 高淳诗人住宅
        2.2.9 四川美院雕塑系空心通风隔热墙
        2.2.10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二期工程
        2.2.11 海/滤镜/砖
        2.2.12 卢加诺 Ransila1 号大楼
        2.2.13 英国 2012 奥林匹克公园主变电站
        2.2.14 雅德院罗汉普顿大学铺地广场
        2.2.15 新门
        2.2.16 清水会馆
        2.2.17 阿姆斯特丹北部一期工程
        2.2.18 印度南亚人权文献中心办公楼
        2.2.19 砖砌体建筑案例小结
    2.3 石材砌体
        2.3.1 石材美术馆
        2.3.2 宝积寺 Chokkura 广场凉亭
        2.3.3 多米尼斯酒厂
        2.3.4 瓦尔斯温泉浴场
        2.3.5 圣天使玛丽小教堂
        2.3.6 马蓬古布韦导览中心
        2.3.7 西藏尼洋河游客接待站
        2.3.8 兰溪庭
        2.3.9 玉山石柴,父亲住宅
        2.3.10 石材砌体建筑案例小结
    2.4 其它砌块材料
        2.4.1 论坛回顾报社大楼
        2.4.2 特灵顿浴室
        2.4.3 安养寺木造阿弥陀如来坐像收藏设施
        2.4.4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k9901 百戏俑坑博物馆
        2.4.5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k0006 百戏俑坑博物馆
        2.4.6 创盟国际新办公空间绸墙设计
        2.4.7 其它砌块建筑案例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当代建筑砌体应用研究
    3.1 砌体案例材料研究
        3.1.1 材料的运用现状与发展
        3.1.2 砌体的局限性和影响选材的因素
        3.1.3 砌体功能的转变
    3.2 砌体案例建造工艺研究
        3.2.1 粘接式砌体
        3.2.2 咬合式砌体
        3.2.3 浇筑式组合砌体
        3.2.4 组装式砌体
        3.2.5 配筋式砌体
    3.3 砌体案例建筑师设计手法研究
        3.3.1 路易斯·I·康
        3.3.2 马里奥·博塔
        3.3.3 王澍
        3.3.4 隈研吾
        3.3.5 张雷
        3.3.6 刘家琨
        3.3.7 袁锋
        3.3.8 董豫赣
    3.4 砌体案例设计理念研究
        3.4.1 “地域”地创造
        3.4.2 “多样”地实践
        3.4.3 材料设计重构
        3.4.4 材料的真实性表达
        3.4.5 砌体建筑的生态性考量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建筑砌体案例一览表
    项目实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k9901 百戏俑坑博物馆方案设计图纸
    项目实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k9901 百戏俑坑博物馆方案设计图纸
    项目实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k9901 百戏俑坑博物馆施工进度照片
    项目实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k9901 百戏俑坑博物馆砌体施工修改意见
    项目实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k9901 百戏俑坑博物馆砌体施工修改意见
    项目实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k0006 文吏俑坑博物馆方案设计图纸
    项目实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k0006 文吏俑坑博物馆施工修改意见

(8)砌体教学楼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砌体结构概述
        1.2.1 砌体结构的历史发展概况
        1.2.2 砌体结构的特点
    1.3 砌体结构加固
        1.3.1 既有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目标
        1.3.2 砌体结构抗震加固发展
        1.3.3 既有砌体结构抗震加固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砌体结构的震害研究
    2.1 墙体的震害分析
        2.1.1 墙体水平裂缝
        2.1.2 竖向裂缝
        2.1.3 斜裂缝
        2.1.4 墙体外闪
        2.1.5 墙体转角处的破坏
    2.2 屋盖楼板的震害分析
        2.2.1 预制楼板的破坏
        2.2.2 屋盖的破坏
    2.3 楼梯的震害分析
        2.3.1 主体结构和楼梯系统的抗震关系
        2.3.2 楼梯间墙体破坏
        2.3.3 楼梯板、平台板、平台梁的破坏
第3章 砌体房屋加固改造技术
    3.1 砖砌结构加固技术要求
        3.1.1 砌体加固工作程序
        3.1.2 一般技术规定
        3.1.3 加固的基本原则
    3.2 砖砌墙体的加固技术
        3.2.1 砖墙的钢筋网水泥浆加固
        3.2.2 砖墙的扶壁柱加固
    3.3 砖柱加固
        3.3.1 砖柱的增大截面法加固
        3.3.2 砖柱的外包钢加固
    3.4 过梁加固
        3.4.1 砖过梁加固
        3.4.2 混凝土过梁加固
    3.5 楼板加固
        3.5.1 现浇楼板的粘钢加固
        3.5.2 现浇楼板的碳纤维片材加固
    3.6 悬臂构件加固
        3.6.1 沟槽嵌筋法
        3.6.2 板底加厚法
第4章 工程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工程鉴定
        4.2.1 工程调研情况
        4.2.2 模型建立
        4.2.3 鉴定结论
    4.3 加固设计
        4.3.1 加固方案的选择
        4.3.2 加固设计
    4.4 加固效果评价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生土结构住宅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生土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生土建筑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生土结构房屋现状调研
    2.1 生土结构房屋现状
    2.2 基础情况
    2.3 围护结构
    2.4 屋盖形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土结构房屋墙体传统施工工艺
    3.1 夯土墙建造传统工艺
    3.2 土坯墙建造传统工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土结构房屋承重墙抗震构造措施研究
    4.1 场地及基础选择
        4.1.1 场地选择
        4.1.2 基础选择
    4.2 材料选择
        4.2.1 夯土墙土料选择
        4.2.2 土坯土料选择
    4.3 夯土墙夯筑时采取的各种构造措施的有效性研究
        4.3.1 试验结果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3.3 抗震构造措施
    4.4 夯土墙加构造柱和圈梁的有效性研究
        4.4.1 “一”型试件试验结果
        4.4.2 “一”型试件试验结果分析
        4.4.3 “一”型试件试验结论
        4.4.4 “T”型试件试验结果
        4.4.5 “T”型试件试验结果分析
        4.4.6 “T”型试件试验结论
        4.4.7 抗震构造措施
    4.5 集中荷载作用位置设置垫板的有效性研究
        4.5.1 未设垫板试件
        4.5.2 设垫板试件
        4.5.3 抗震构造措施
    4.6 其它抗震构造措施
        4.6.1 重视概念设计
        4.6.2 加强结构整体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土结构房屋屋盖抗震构造措施研究
    5.1 屋面形式
    5.2 硬山搁檩体系
    5.3 木屋架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及前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农村典型自建多层砌体抗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农居抗震的必要性
        1.1.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
        1.1.3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的地震安全问题
    1.2 农居抗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农居抗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外农居抗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特征
    2.1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理论依据及意义
        2.1.1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理论依据
        2.1.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的意义
    2.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分析
        2.2.1 汶川地震及农村居民住房震害概况
        2.2.2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特征分析方法
        2.2.3 研究区域选取
        2.2.4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特征分析
        2.2.5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砖砌体房屋各部位震害特征
    2.3 不同烈度区农村自建多层砌体墙体破坏特征
3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震害成因
    3.1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主要地震安全问题
    3.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震害成因分析
        3.2.1 场地选择不当引起震害的原因
        3.2.2 房屋地基和基础引起震害的原因
        3.2.3 自建房屋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引起震害的原因
        3.2.4 自建多层砌体墙体引起的震害的原因
        3.2.5 自建多层砌体不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引起震害的原因
        3.2.6 房屋楼板屋盖缺少连接措施或连接措施较差引起震害的原因
    3.3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震害机理分析
        3.3.1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墙体不同类型裂缝震害机理
        3.3.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地震作用墙体破坏机理
4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房屋简易抗震技术
    4.1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技术的发展
    4.2 农村自建多层砌体结构常规抗震技术
        4.2.1 砖垛、扶壁
        4.2.2 "隐形构造柱"及"捆绑法"抗震技术
    4.3 农村自建砌体房屋摩擦滑移隔震技术的应用
        4.3.1 摩擦滑移隔震研究概况
        4.3.2 适用于农村自建房屋的简易摩擦滑移隔震技术
        4.3.3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计算模型及摩擦力模型
5 采用隐形构造柱砌体墙抗震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1 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建模及非线性数值计算方法概述
        5.1.1 砌体结构有限元建模方法
        5.1.2 砌体结构有限元非线性数值计算方法
    5.2 采用隐形构造柱砌体墙体有限元模型
        5.2.1 隐形构造柱单片墙体模型基本信息
        5.2.2 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5.2.3 隐形构造柱单片墙体有限元模型
    5.3 采取隐形构造柱单片墙体抗震性能分析
        5.3.1 分析工况
        5.3.2 墙体水平位移计算分析
        5.3.3 墙体应力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采用砂垫层基础隔震技术砌体房屋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6.1 有限元动力时程计算及模态计算方法概述
        6.1.1 瞬态动力时程计算方法
        6.1.2 结构模态计算方法
    6.2 非隔震砌体房屋和隔震砌体房屋有限元模型
        6.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6.2.2 结构有限元模型
    6.3 结构模态分析
    6.4 地震作用下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6.4.1 输入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6.4.2 分析工况
        6.4.3 砂垫隔震层及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6.4.4 普通房屋与砂垫层隔震房屋地震作用下的反应比较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预制过梁遇构造柱作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D]. 陈圆月. 西南大学, 2020(01)
  • [2]江西村镇房屋抗震性能与加固方法研究应用[D]. 陶文翔. 南昌大学, 2019(02)
  • [3]贵州西部传统村落民居建造演变中石作工艺的传承研究[D]. 黄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低矮隔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其应用[D]. 郑瑶. 长安大学, 2017(06)
  • [5]地震作用下砖混砌体结构房屋损伤顺序与破坏模式研究[D]. 冯丽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6]村镇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研究[D]. 卜永红. 长安大学, 2013(07)
  • [7]当代建筑砌体及其构造案例研究[D]. 谢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8]砌体教学楼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加固研究[D]. 苗建辉.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8)
  • [9]生土结构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D]. 王冲锋. 长安大学, 2012(07)
  • [10]农村典型自建多层砌体抗震技术研究[D]. 贾冠华. 兰州交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预制过梁和结构柱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