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反对主观主义的论述(论文文献综述)
庄紫园[1](2014)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延安整风运动研究》文中指出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2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成长、壮大、发展,也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其间,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先后出现数次(分别以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党内虽然也开展了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纠正了这些错误,但是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纠正方法上的失误,都没有在思想路线上解决问题,许多党的干部,还未能深刻认识这种错误的思想根源。党内反复出现的“左”倾和右倾错误,从思想根源上看,都是主观主义,主要是教条主义,其共同点都是理论和实践相脱离,主观和客观不统一。1937年7月,日寇大规模入侵中国,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到1942年7月,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我们党的队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新增加的70多万党员中,约百分之九十是知识分子、中农和贫农出身。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遵义会议后,虽然我党已从幼年走向成熟,开始自觉地批判、改造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局势的迅速变化,不仅党内原有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未能得到彻底解决,而且党内教育、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任务又大大加重了。由以上情况可知,用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党的思想,解决当时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若干问题,是势在必行的,这就是延安整风的背景。延安整风的过程经历了准备阶段、正式整风阶段、总结历史经验阶段。延安整风的三个阶段是逐步推进、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中,准备和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取得思想上的一致,是全党整风的基础;全党整风是延安整风的扩大;总结历史经验则是全党整风的逻辑发展。延安整风运动首次采用了系统、集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上,首次采用了“整风运动”这一形式来系统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延安整风用学习教育的方式解决党内思想分歧,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这在当时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延安整风中的学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延安整风还采用党内教育的方法。延安整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是:政治上,进一步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思想上,确立全党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上,消除了宗派主义,形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核心。延安整风对中共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着重从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义的角度获得对它的总结。我们还可以总结出延安整风时期实事求是思想内化对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延安整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给后人以诸多的启示。延安整风是在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下完成的,包括一整套思想、方针、方法,并且始终把转变人的思想放在第一位。延安整风还是一场党风教育的范例。延安整风遵循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延安整风坚持思想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安整风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内的制度建设相结合。今天,我们要以延安整风精神,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延安整风时期,在全党范围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发扬党内民主,而且发扬党外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整顿党的作风,最终实现了党在思想、组织上的高度统一。现在,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也指出: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用马列主义统一全党思想的教育运动,无论从广度、深度、方法、效果看,它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典范。总之,延安整风是有其必要性的。
常海[2](2013)在《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领导人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地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在民主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问题的正确认识,促进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新中国改革和建设实际的结合,因而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但是,在1957年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和理论学习问题上相继提出了许多错误的观点,或肯定了一些错误的观点。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错误的理论观点和错误的学习方针、方法处于支配全局的地位,因而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许多损失,甚至是长期的严重损失。考察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认识的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对于“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这个问题,本文正文部分论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第一章,论述了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认识理论学习问题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学习的思想和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关于理论学习的思想,是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认识理论学习问题的思想理论根据。民主革命时期党在理论学习问题上的历史教训和成功经验,是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认识理论学习问题的经验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认识理论学习问题的现实根据。本文第二章,论述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其中包括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对理论学习的强调,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理论学习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理论学习的新要求以及结合斯大林问题所阐述的关于理论学习的思想。本文第三章,论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的要求与错误倾向的发展,理论学习问题上正确作风的弘扬,理论学习问题上两种倾向并存以及理论问题上错误观点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第四章,论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其中包括理论学习问题上的全面失误,对理论学习问题上错误观点的批判以及理论学习问题上失误的继续和发展,还包括在这个时期里周恩来、邓小平为纠正理论学习中的错误所作的努力。本文第五章,对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理论学习问题上的认识做了总结性的评价。其中包括建国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现记学习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的历史意义,在这一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的危害及其原因,在现记学习问题上的成功经验以及在这一问题上应吸取的历史教训并结合这些经验教训论述了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
邓务贵[3](2003)在《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文中认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作风建设,不仅是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切入点;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并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语义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和本质分析法等具体方法,试图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党风建设思想作一系统深入研究,全文包括引言、正文与余论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理论基础的党风观”,旨在说明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是一脉相承的,且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教条、反对宗派主义、主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论述,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发展党内民主与加强党内监督、提高党员质量与纯洁党的队伍的论述,都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是“毛泽东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毛泽东党风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延安整风前的党风观、延安整风时期成熟的党风观,以及对执政党党风问题的探索。毛泽东党风观的成熟标志有:党风概念的确立;三股歪风的集中、深刻批判;三大优良作风的准确概括与透彻论述;调查研究、思想教育、整风运动等党风建设途径的明确。毛泽东党风观的突出特点是:鲜明的原创性;高度的科学性;强烈的实践性;体系的完备性;地位的显赫性。此外,本部分还就毛泽东对革命党党风建设与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探索进行了比较。 第三部分是“邓小平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邓小平党风观涉及党风建设价值论、党风建设任务论与党风建设方法论。就党风建设价值论而言,邓小平不仅从一般意义上强调了党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明确提出了执政党更加需要加强党风建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党风建设等著名命题。就党风建设任务而言,邓小平不仅要求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作风、反对和克服党内不正之风,而且还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坚决反对腐败予以了突出强调。就党风建设方法而言,邓小平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强监督、完善法制,以及充分发挥干部在党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邓小平党风观的突出特点是:无明显阶段性;质朴性;集体性;创新性;承上启下性。 第四部分是“江泽民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以“三讲”教育为界,江泽民党风观在主题上不断集中,在自主性上不断增强。尤其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浓墨重彩“党风建设”,强调党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关系人心向背;强调党风建设的根本指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是切实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检验标准是各方面工作有没纂博士学位论文DOCI,OR八上DISSER,1人,l’ION有新的改进,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状况有没有新的改善,从而标志江泽民党风观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江泽民格外关注反腐倡廉,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反腐倡廉的重大意义、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方针、领导体制、工作格局、政策措施、领导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江泽民党风观的突出特点是:全面继承、充分发展;一枝独秀,引人注目;语重心长,情理交融;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第五部分是“与时俱进、具有鲜明中共风格的党风观”。就毛泽东党风观而言,其出发点与着眼点、侧重点与着力点、总体布局与具体论迷都是与时俱进的,‘毛泽东党风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就邓小平党风观而言,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也都是与时俱进的,它至少从10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党风观。就江泽民党风观而言,从体系到具体内容,全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党风观和邓小平党风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同时,作为整体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更是与时俱进、二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余论主要分析了党风之含义、之类别、之本质、之价值,.旨在深化对党风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入交流。
刘栋[4](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张晓旸[5](2020)在《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形式主义作为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历来被我们党所抵制。但形式主义在我们党内的存在又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的特点,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形式主义作斗争的历史。延安整风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党内进行了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运动,它对我们今天打好反对形式主义的战争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与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历程,总结了其反对形式主义的重要成果。深入研究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历史,对于把握中国革命与战争的历史,总结中国共产党在特定时期反对形式主义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加强自身建设,早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共有六部分内容,包括绪论和正文的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主要由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不足之处五个方面构成。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分党外情况和党内状况两个方面交代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时期反对形式主义的历史背景,这是党内反对形式主义得以发生的前提。第二章到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具体阶段,包括准备阶段、普遍展开阶段和总结提高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经历了由高级干部到全党,再由全党到高级干部的过程,其方法逐渐成熟,最终使形式主义在党内得到很大程度的克服。第五章在总结前文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四个当代启示,即从领导干部入手解决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加强反对形式主义的思想防线、加快反对形式主义的制度机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政治监督。
李永杰[6](2016)在《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党的性质及其事业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身的作风建设,这是它历经近百年之所以能不断取得革命与建设胜利的政治优势和法宝。对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进行历史考察和梳理,就能够发现其作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的长长链条。通过对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容研究,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各个时期的作风建设进行了历史梳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基本做法、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全文共把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分为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具体如下:本文首先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政党学说中的作风建设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探究了对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主体部分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十八大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十八大以后的新时期四个阶段对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进行了系统梳理。在论述中,又把党的作风建设具体分为七个时期,即党在创立之初作风建设的萌芽时期;大革命阶段党的作风建设的开创时期;土地革命阶段党的作风建设的初步形成时期;抗日战争阶段党的作风建设与理论的丰富时期;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完善时期;文化大革命阶段则是党风建设遭到破坏和曲折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至十八大阶段是党风全面恢复和发扬的时期;党的十八大以后是党风建设全面推进的新时期。通过对以上历史的总结,在文章的最后归纳出了对党的作风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钱风华[7](2009)在《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从而形成和发展了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思想。在他的晚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错误的思想。研究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的科学思想和错误思想,对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对毛泽东的研究,对于搞好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的第一章,论述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萌芽,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继续发展。本文的第二章,论述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性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要求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的思想;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所应克服的错误倾向的思想。本文的第三章,论述了毛泽东晚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的错误思想。毛泽东晚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的错误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理论观点,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施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这些错误思想不是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的科学思想的发展,而是对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的科学思想的背离。本文的第四章,对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作了评价。论文肯定了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的错误思想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他在这一问题上的科学思想和错误思想的比较,说明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高璐佳[8](2011)在《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问题是延安时期学风建设对新时期我党的学风建设具有哪些重要借鉴意义?我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的学风建设有其内在的自生因素,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种种际遇都与党的学风思想密切相关,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时代”因子是探讨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说延安时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从稚嫩走向成熟,从片面向全面转变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动因,那么,深入探讨延安时期学风建设无疑是研究新时期我党学风建设的重要路径。延安时期,我党在批判错误思想的基础上,承袭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在理论本质,其学风出现了深刻变化。如果说学风转变是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思想路线上的集中体现,那么,探讨延安时期学风建设就成为新时期我党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毛泽东曾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学风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延安时期之前党内存在过“左”、右倾错误思想,究其原因,产生这些错误思想的根源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出现了问题,由错误学风向正确学风的转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意义极为重大,而两种学风之间的转变当以延安时期为“时间枢纽”。党在延安时期对学风建设的重视反映了党的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梳理,洞晓其问历史演化之缘由,从而窥及中国共产党学风整体走向的内在原因便具有了重要现实意义。任何正确思想的出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然内含于具体实践之中,既是对旧事物的批判和扬弃,又是对新事物的追求和拥护。延安时期的学风建设正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年来学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的结果。它不仅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而且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它不仅吸收了中国革命建设的有益经验,而且直接诞生在延安这块革命的沃土良壤。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一大特色就是通过深入倡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来清除党内错误思想,端正全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关于延安时期尤其是这一时期学风建设的研究,学界尚未有充分的论述。在我党历史上,红军抵达延安之前,一直都存在着“左”、右两种错误倾向,而这两者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模式正暗合着延安时期形成正确学风的内在逻辑。同时,由于延安时期我党重视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并用它去研究、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凸显和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理念正可由学风的转变而解释。本文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研究视角,将延安时期的学风建设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我党历史上错误学风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延安时期党的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以及延安时期的学风建设对新时期我党学风建设的借鉴意义。旨在深化学界对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认识,揭示我党学风建设的内在规律。本文将考察重点放在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过程和历史意义上,这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通过“延安前期”、“延安时期”、“延安后期”三个阶段的“过程研究”更能反映特殊时代环境下复杂的思想状况,从而使我们更容易把握学风发展的脉络,并且能凸显马克思主义学风形成过程中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二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研究我党学风建设的历史,进一步深刻把握学风建设的内在规律,彰显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以期为新时期我党的学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陈国平[9](2018)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今年正好是40周年。40年来,中国共产党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坚持严格管党治党,不断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从严治党,加强自身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毛泽东党建思想为理论基础,借鉴吸收其他政党治党经验,基于改革开放后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基础,提出从严治党的思想,不断进行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探索。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的十六大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几个阶段和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正孕育新的变革,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与周边、世界主要力量的关系的复杂化。在国内,党提出了新时代的新目标新使命;改革进入了新阶段,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党面临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和市场经济的执政环境,长期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挑战,面临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执政安全的挑战;党内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党组织力量不强,领导干部管理仍需加强,治党责任落实不扎实,作风转变不彻底、腐败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制度治党还有待加强,从严治党有待深化和拓展。党在新时代面临新的内外形势、新的挑战、新的使命、新的任务,要求必须开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新时代从严治党,必须从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把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树立政治理想,严格政治纪律,严肃政治生活,提高政治能力;必须从思想上全面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把好“总开关”,创新思想教育理念和方式;必须从组织上从严治党,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选好管好干部,严肃党内生活,加强基层组织;必须从作风上全面从严治党,大兴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行作风整治,加强作风制度建设;必须从纪律建设全面上从严治党,严格纪律约束,增强全党纪律意识,强化执纪问责;必须从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道路,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必须从制度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制度的科学有效性,建立从严治党制度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为新时代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经验、探索的启示,全党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始终保持从严治党的自觉,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刘引[10](2004)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切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切挫折或失败,都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关系到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前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当时,党内盛行着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从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开始到1957年是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逐步有了明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得以在全党得以确立和坚持。从1957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党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逐步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全面背离了这个原则,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这种背离仍在相当程度上继续。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是第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党重新确立,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总结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认识的历史,从中应该吸取的基本经验是:必须正确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正确地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及时纠正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二、毛泽东反对主观主义的论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反对主观主义的论述(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延安整风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延安整风运动研究综述 |
三、基本思路 |
第一章 延安整风前夕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
第一节 老党员老干部中残留的一些“左”右倾思想的遗毒 |
一、党内“左”右倾思想的来源、表现 |
二、党内“左”右倾思想造成的后果 |
第二节 新党员新干部中或多或少带有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
一、出身农民的党员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
二、出身小资产阶级的党员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
第三节 把共产国际指示教条化、神圣化 |
一、与苏共和共产国际有关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
二、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直接指导、干预下的连续三次“左”倾 |
三、直接源于共产国际的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
四、毛泽东同志曾为摆脱苏联和共产国际的瞎指挥而多次抗争 |
五、苏联和共产国际支持和援助中共完全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
第二章 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成功探索——延安整风 |
第一节 延安整风的过程 |
一、准备阶段 |
二、正式整风阶段 |
第二节 延安整风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
一、政治上,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进一步确立 |
二、思想上,全党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确立 |
三、组织上,宗派主义的消除和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核心的形成 |
第三章 延安整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一节 从党性、党风教育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一、提出党风概念,独创整风形式 |
二、增强党性的关键是加强党性教育 |
三、端正党风从高级干部、中央机关做起 |
第二节 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的方法 |
一、坚持思想领先原则 |
二、用思想教育的方法解决党内思想分歧 |
第三节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一、为实践的需要而学习(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 |
二、结合调查研究 |
三、解决实际问题(解决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工作实际) |
第四节 党内教育的方法 |
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
二、自我反省勇于解剖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
三、治病救人和团结——批评——团结 |
第四章 延安整风对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第一节 延安整风时期思想理论上的创新对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一、党的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奠定基础 |
二、党的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动力 |
三、党的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
第二节 延安整风时期实事求是思想内化对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一、延安整风培育了全党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认知水平 |
二、延安整风加强了党员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认同 |
三、延安整风培养了联系实际,转变思想的风气 |
第五章 延安整风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一节 延安整风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指导 |
一、延安整风有一整套正确的指导思想 |
二、延安整风有正确的方针、方法 |
第二节 转变人的思想是第一位的 |
一、延安整风运动是粉碎教条主义思想禁锢的思想解放运动 |
二、延安整风运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 |
三、延安整风运动是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思想改造运动 |
第三节 延安整风是一场党风教育的范例 |
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
二、提倡艰苦劳动,用勤劳创造财富 |
三、注重以史为鉴,推动防腐倡廉 |
四、强调领导垂范,切实深入基层 |
第四节 遵循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科学地发展 |
一、主观和客观相统一 |
二、延安整风正是遵循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
三、坚持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四、正确掌握主客观的辩证关系对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
第五节 坚持思想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六节 思想政治教育要和党内的制度建设相结合 |
第七节 以延安整风精神,推动群众路线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2)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建国后中共领导人认识理论学习问题的根据 |
一、 建国后中共领导人认识理论学习问题的思想理论根据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学习的思想 |
(二)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关于理论学习的思想 |
二、 建国后中共领导人认识理论学习问题的经验根据 |
(一) 民主革命时期党在理论学习问题上的历史教训 |
(二) 民主革命时期党在理论学习问题上的成功经验 |
三、 建国后中共领导人认识理论学习问题的现实根据 |
(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
(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
第二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共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 |
一、 中共领导人对执政党加强理论学习问题的强调 |
(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理论教育的规定 |
(二) 刘少奇对理论学习和宣传问题的论述 |
(三) 中共中央对知识分子理论学习的要求 |
二、 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对理论学习的新要求 |
(一)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提出与理论学习的新要求 |
(二) 结合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理论学习 |
(三) 批判唯心主义与理论学习 |
(四) 对知识分子理论学习的新要求 |
三、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理论学习的新要求 |
(一) 关于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
(二) 关于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 |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 |
四、 结合斯大林问题所阐述的理论学习思想 |
(一) 关于正确对待革命领袖 |
(二) 关于正确认识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三) 关于反对教条主义等错误倾向 |
第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 |
一、 加强理论学习的要求与错误倾向的发展 |
(一) 毛泽东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论述 |
(二) 错误理论观点的出现和发展 |
(三) 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要求 |
二、 理论学习问题上正确作风的弘扬 |
(一) 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二) 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和党员学习的规定 |
(三) 刘少奇关于树立实事求是作风的论述 |
(四) 毛泽东、周恩来等关于树立实事求是作风的论述 |
三、 理论学习问题上的两种倾向并存 |
(一) 阶级斗争问题上错误观点的发展 |
(二) 对干部理论学习的进一步要求 |
(三) 对群众性理论学习活动的提倡 |
(四) 结合中苏论战所阐述的理论学习思想 |
四、 理论问题上错误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
(一) 中苏两党公开论战和错误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
(二) 理论学习问题上错误观点的发展 |
(三) 思想文化领域里批判的逐步“升级” |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 |
一、 理论学习问题上的全面失误 |
(一) 错误理论观点的进一步严重 |
(二) 对别有用心的言论的认可 |
(三) 错误理论观点的系统化和合法化 |
(四) “毛泽东思想大学校”和“革命大批判” |
二、 对理论学习问题上错误观点的批判 |
(一) 对理论学习问题上错误观点的初步批判 |
(二) 中央对干部理论学习的新要求 |
(三) 对理论学习问题上错误观点的进一步批判 |
(四) 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的努力 |
三、 理论学习问题上失误的继续和发展 |
(一) 错误理论的继续坚持和“批林批孔” |
(二)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
(三) 邓小平为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所作的努力 |
(四) 理论问题上的再失误 |
第五章 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认识的历史评价 |
一、 理论学习问题上正确认识的历史意义 |
(一) 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理论学习思想的发展 |
(二) 对新中国各项改革和建设的促进作用 |
二、 理论学习问题上错误认识的危害和原因 |
(一) 理论学习问题上错误认识造成的危害 |
(二) 理论学习问题上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三、 在理论学习问题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及其现实启示 |
(一) 在理论学习问题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
(二) 理论学习问题上经验教训的现实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3)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引言 |
一、 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理论基础的党风观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
1 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教条 |
2 反对宗派主义 |
3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二) 列宁的有关论述 |
1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
2 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
3 提高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 |
(三) 科学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
二、 毛泽东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 |
(一) 延安整风前的毛泽东党风观 |
1 “军风纪”、“作风”、“工作作风”、“形式主义”等用语的出现 |
2 “反对本本主义” |
3 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及概括 |
4 《实践论》与《矛盾论》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彻底清算 |
(二) 延安整风时期成熟的毛泽东党风观 |
1 毛泽东主导了延安整风 |
2 党风概念的确立 |
3 三大歪风的集中批判 |
4 三大优良作风的提炼 |
5 党风建设有关途径的明确 |
(三) 毛泽东对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探索 |
1 毛泽东探索执政党党风问题的开端 |
2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
3 反对和肃清党内不正之风 |
4 “一定要把整风进行到底” |
5 毛泽东探索革命党党风与探索执政党党风之比较 |
(四) 毛泽东党风观的突出特点 |
1 鲜明的原创性 |
2 高度的科学性 |
3 强烈的实践性 |
4 体系的完备性 |
5 地位的显赫性 |
三、 邓小平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 |
(一) 党风建设价值论 |
1 党风以及党风建设极其重要 |
2 执政党更加需要加强党风建设 |
3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党风建设 |
(二) 党风建设任务论 |
1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
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3 反对和克服党的不良作风 |
4 坚决反对腐败 |
(三) 党风建设方法论 |
1 监督是党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
2 制度和法律相对于思想教育更重要 |
3 首当其冲的是解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 |
(四) 邓小平党风观的突出特点 |
1 无明显阶段性 |
2 质朴性 |
3 集体性 |
4 创新性 |
5 承上启下性 |
四、 江泽民党风观的基本内容与突出特点 |
(一) “三讲”教育之前的江泽民党风观 |
1 “三讲”教育之前江泽民党风观的宏观特点 |
2 “三讲”教育之前江泽民党风观的主要内容 |
(二) “三讲”教育期间的江泽民党风观 |
1 讲学习与党风建设的深切关联 |
2 讲政治与党风建设的全面契合 |
3 讲正气与党风建设的高度一致 |
(三) “三讲”教育之后的江泽民党风观 |
1 党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2 党风建设的根本指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3 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4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
5 努力培育和形成新的优良党风 |
6 党风建设的关键是切实解决问题 |
(四)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 |
1 反腐败与党的作风建设 |
2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的初步展开 |
3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的深入发展 |
4 江泽民论反腐倡廉的全面总结 |
(五) 江泽民党风观的突出特点 |
1 全面继承,充分发展 |
2 一枝独秀,引人注目 |
3 语重心长,情理交融 |
4 内容丰富,体系完整 |
5 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
五、 与时俱进、具有鲜明中共风格的党风观 |
(一) 毛泽东党风观的与时俱进特征 |
1 毛泽东论述党风建设的出发点与着眼点 |
2 毛泽东论述党风建设的侧重点与着力点 |
3 毛泽东党风观全面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 |
(二) 邓小平党风观的与时俱进特征 |
1 宏观上的邓小平党风观是与时俱进的 |
2 微观上的邓小平党风观是与时俱进的 |
3 邓小平党风观对毛泽东党风观的继承与创新 |
(二) 江泽民党风观的与时俱进特征 |
1 江泽民党风观体系的创新性 |
2 江泽民党风观内容的创新性 |
3 江泽民党风观对毛泽东党风观、邓小平党风观的全面继承、丰富和发展 |
(四) 与时俱进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 |
1 基于三者共同点的一种分析 |
2 基于三者不同点的一种判断 |
余论: 关于党风研究的几个问题 |
(一) 党风之含义 |
(二) 党风之分类 |
(三) 党风之本质 |
(四) 党风之价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一)延安时期 |
(二)党的政治建设 |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
二、政治和讲政治 |
(一)政治 |
(二)讲政治 |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
(一)党的建设 |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方面 |
(二)国外方面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延安整风时期 |
(二)形式主义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四)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背景 |
一、党外情况 |
二、党内状况 |
(一)党内“左”右倾错误的形式主义表现 |
(二)毛泽东关于反对形式主义的理论准备 |
第二章 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准备阶段 |
一、划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形式主义思想路线的界限 |
(一)科学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二)指出党内形式主义的“左”右倾路线犯了路线错误 |
二、以调查研究遏制形式主义 |
第三章 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普遍展开阶段 |
一、反对学风中的形式主义 |
二、反对文风中的形式主义 |
(一)揭露形式主义在文风中的具体表现特征 |
(二)清除文风中形式主义以整顿党报为抓手 |
(三)通过《讲话》进一步从理论上纠正文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
三、反对政风中的形式主义 |
第四章 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总结提高阶段 |
一、总结历史经验的有利条件 |
(一)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
(二)共产国际宣告解散 |
二、总结形式主义错误的实质和根源 |
第五章 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当代启示 |
一、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 |
二、加强思想教育 |
三、完善制度机制 |
四、强化政治监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学术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恩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建设思想 |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建设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实践要求 |
一、夺取国家政权需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
二、巩固执政地位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第一节 创立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一、创立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条件 |
二、创立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开端 |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一、大革命时期党的优良作风的萌芽 |
二、大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探索 |
第三节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一、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背景 |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探索 |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一、抗日战争形势与党的作风建设的考验 |
二、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升华 |
三、延安整风运动对党的作风建设问题的纠正 |
四、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确立 |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一、土地改革与整党运动 |
二、七届二中全会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促进 |
第三章 建国初期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第一节 建国初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一、执政地位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考验 |
二、建国初整风和整党运动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新实践 |
三、中共“八大”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贡献 |
第二节 曲折发展中的党的作风建设 |
一、“实事求是”的背离 |
二、“左”的错误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干扰 |
三、“文化大革命”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严重破坏 |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第一节 党的作风建设的恢复与发展 |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 |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作风建设的转折 |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作风建设的拨乱反正 |
四、中共“十二大”与党的作风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发展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一、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二、聚精会神健全党的作风建设体系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持续发展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影响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的探索 |
第四节 改革开放整体推进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一、党风内涵的深化及意义 |
二、“三讲”教育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发展 |
三、“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概括 |
第五节 改革开放攻坚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指南 |
二、科学发展观: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方针 |
三、反腐倡廉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深化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挑战 |
一、国际政治生态形势严峻 |
二、国内政治生态错综复杂 |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取得的新成果 |
一、“三严三实”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新要求 |
二、“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形成新常态 |
三、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迈上新境界 |
第六章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
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 |
三、健全和完善制度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保障 |
四、坚持党的作风建设从高从严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党的作风建设的当今启示 |
一、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
二、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
三、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一、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 |
(一)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二)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萌芽 |
(三)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 |
(四)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完整形成 |
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成熟 |
(一)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成熟的历史条件 |
(二)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的论述 |
(三) 抗日战争前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的论述 |
(四) 抗日战争后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的论述 |
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继续发展 |
(一)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继续发展的历史条件 |
(二)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 |
(三)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 |
(四)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 |
第二章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科学体系 |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革命理论 |
(二)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党 |
(三)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 |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要求 |
(一) 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
(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针 |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 |
(一) 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 进行调查研究 |
(三) 不断地总结经验 |
(四)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
(五) 进行整风学习 |
四、关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所应克服的错误倾向 |
(一) 克服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 |
(二) 克服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 |
(三) 克服形式主义的错误倾向 |
第三章 毛泽东晚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的错误思想 |
一、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错误理论观点 |
(一) 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 |
(二)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
(三) 对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的错误理解 |
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施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
(一) 对“大批判”的肯定 |
(二) 对“四大”的倡导 |
(三) 对理论学习中的错误倾向的认可 |
第四章 对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一、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育思想的发展 |
(二)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指导作用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
二、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的错误思想产生的原因 |
(一)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不足 |
(二) 对国际国内斗争的错误估计 |
(三) 对群众行为的不适当推崇 |
(四) 主观主义作风的滋长 |
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 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
(二)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针和方法 |
(四) 克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8)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
三、论文的内在逻辑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背景 |
一、党的学风建设的思想源流 |
(一) 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的指导 |
(二) 传统文化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
(三) 社会思想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
二、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时代背景 |
(一)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
(二) 在国内革命实践中摸索 |
(三) 国共实现再度联合 |
三、党的学风建设的现实需要 |
(一) 学风建设的历史发展需要 |
(二) 学风建设的革命实践需要 |
(三) 学风建设的理论发展需要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延安早期的学风建设 |
一、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初步实践 |
(一) 努力宣传马列主义,重视干部教育与培养 |
(二) 重视革命宣传队伍,深入倡导革命文化 |
(三)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实事求是 |
二、中国共产党延安早期学风建设的背景与内容 |
(一) 中国共产党延安早期学风建设的背景 |
(二) 中国共产党延安早期学风建设的主要措施 |
(三) 中国共产党延安早期学风建设的核心理念 |
三、中国共产党延安早期学风建设的历史意义 |
(一) 克服王明右倾错误思想,为延安整风做了思想准备 |
(二) 肯定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使全党实现组织上的统一 |
(三)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时期的学风建设 |
一、延安整风运动的酝酿与背景 |
(一) 整风运动前的准备 |
(二) 整风运动前党内的思想状况 |
(三) 整风运动前党的组织构成情况 |
二、延安整风运动中关于学风建设的内容 |
(一) 高级干部整风阶段,对正反思想路线的学习和批判 |
(二) 全党普遍整风阶段,整顿全党思想方法和学习作风 |
(三) 整风总结提高阶段,在全党树立正确的学风思想 |
三、延安整风运动对学风建设的深刻影响 |
(一) 提高全党党性修养,端正党员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 |
(二) 激活党的创造性,提升党驾驭学风建设的能力 |
(三) 培育并形成三大作风,为加强学风建设创造基本条件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延安后期的学风建设 |
一、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 |
(一) 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
(二) 六届七中全会关于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
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一) 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
(二) 中共七大关于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 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
三、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
(一)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
(二) 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 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主要贡献 |
一、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主要理论成果 |
(一) 大批马列主义理论文献的出版发行 |
(二) 党的学风建设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二、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 延安时期学风建设内容的特性 |
(二) 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三、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基本方法 |
(一) 延安时期党的学风建设的领导方法 |
(二) 延安时期党的学风建设的学习方法 |
(三) 延安时期党的学风建设的实践方法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历史意义 |
一、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历史成就 |
(一)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确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 |
(二) 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进行了积极尝试 |
(三) 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
二、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重要价值 |
(一)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 |
(二) 提升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先进的思想理念 |
(三) 推进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学风的党建思路 |
三、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历史经验 |
(一) 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
(二) 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提供了有力保证 |
(三) 为解决新时期学风的建设策略提供了深刻启示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的时代启迪 |
一、当前党的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理论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
(二) 具体实践和落实有待进一步深化 |
(三) 评估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
二、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学风建设的理论探索 |
(一) 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学习的思想 |
(二)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来的的学习论述 |
(三) 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关于学风思想的论述 |
三、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学风建设的路径思考 |
(一) 始终推进学风建设的理论创新 |
(二) 努力彰显学风建设的时代特色 |
(三) 积极拓展学风建设的方式方法 |
结语 |
一、本文的基本观点 |
二、本文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
三、有待拓展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研究的状况 |
1.2.2 国外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研究的状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从严治党的基本理论 |
2.1 从严治党的概念界定 |
2.1.1 从严治党的提出及发展 |
2.1.2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含义 |
2.1.3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
2.2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严格加强党的建设理论 |
2.2.2 毛泽东严格加强党的建设思想 |
2.2.3 世界政党治党经验的借鉴 |
2.3 从严治党的现实基础 |
2.3.1 从严治党是世情发展的需要 |
2.3.2 从严治党是国情发展的需要 |
2.3.3 从严治党是党情发展的需要 |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历程 |
3.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3.2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3.3 十六大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3.4 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 |
4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4.1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4.1.1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
4.1.2 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经验 |
4.1.3 党的思想建设的原则和方针 |
4.1.4 当前思想建设的状况 |
4.2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4.2.1 筑牢理想信念这个灵魂 |
4.2.2 强固理论武装这个根本 |
4.2.3 抓住党性教育这个核心 |
4.2.4 夯实道德建设这个基础 |
4.2.5 弘扬民族的“根”和“魂” |
4.3 思想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措施 |
4.3.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4.3.2 加强党的理论武装 |
4.3.3 以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 |
4.3.4 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 |
4.3.5 建立思想教育的制度机制 |
4.3.6 探索思想建设的新方式 |
5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5.1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5.1.1 马克思主义建党的重要内容 |
5.1.2 党保持先进和纯洁的必然要求 |
5.1.3 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基础 |
5.1.4 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组织保障 |
5.2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5.2.1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组织原则 |
5.2.2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关键环节 |
5.2.3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根本措施 |
5.2.4 组织建设上从严治党的基础工程 |
5.3 组织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制度 |
5.3.1 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 |
5.3.2 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 |
5.3.3 严格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会和党内组织生活会 |
6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6.1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6.1.1 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 |
6.1.2 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
6.1.3 党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6.1.4 党的作风建设的目标与核心 |
6.1.5 党的作风建设的特点与思路 |
6.2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6.2.1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
6.2.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 |
6.2.3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作风 |
6.2.4 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
6.2.5 保持纯洁高尚的生活作风和优良家风 |
6.2.6 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
6.2.7 发扬“两个务必”的作风 |
6.3 作风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
6.3.1 开展作风专项整治 |
6.3.2 增强作风思想教育 |
6.3.3 完善作风制度建设 |
6.3.4 加强作风的监督 |
6.3.5 严格作风的考评 |
6.3.6 加大作风检查问责 |
6.3.7 发挥领导干部模范作用 |
7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 |
7.1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7.1.1 腐败的内涵与危害 |
7.1.2 反腐的内涵与意义 |
7.1.3 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
7.1.4 反腐败历史发展与主要经验 |
7.2 反腐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7.2.1 坚持走中国特色反腐道路 |
7.2.2 严格执行反腐倡廉责任制 |
7.2.3 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惩治腐败 |
7.2.4 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治理 |
7.2.5 创新和完善巡视方式和机制 |
7.2.6 扎实推进反腐斗争法治化 |
7.2.7 建立反腐严格的纪律预警 |
7.2.8 加强反腐廉政文化建设 |
7.3 构建新形势下反腐的有效机制 |
7.3.1 构筑不想腐的思想机制 |
7.3.2 强化不敢腐的惩处机制 |
7.3.3 完善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
8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8.1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 |
8.1.1 制度和党的制度的基本理论 |
8.1.2 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
8.1.3 党的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
8.1.4 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
8.2 制度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8.2.1 科学的整体设计 |
8.2.2 完善科学严格的制度体系 |
8.2.3 强化制度的执行力 |
8.2.4 树立制度权威意识 |
8.3 构建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 |
8.3.1 建立从严治党工作机制和责任制 |
8.3.2 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 |
8.3.3 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
8.3.4 建立制度执行检查机制 |
8.3.5 健全和强化问责制度 |
8.3.6 建立制度科学化评价体系 |
9 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9.1 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9.1.1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
9.1.2 政治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内容 |
9.1.3 新时代条件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路径 |
9.2 纪律建设上全面从严治党 |
9.2.1 守纪律讲规矩的特殊意义 |
9.2.2 严格依规管党治党 |
9.2.3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
10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
10.1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 |
10.1.1 始终对从严治党保持清醒认识 |
10.1.2 以服务党的中心任务为目标 |
10.1.3 以党的主题主线为中心 |
10.1.4 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
10.1.5 以管好领导干部为关键 |
10.1.6 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保证 |
10.1.7 以自身力量和群众监督解决存在的问题 |
10.1.8 以强化纪律和制度约束为重点 |
10.2 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重要启示 |
10.2.1 严字当头构建从严治党新常态 |
10.2.2 重点在治确保从严治党在状态 |
10.2.3 内外结合开辟从严治党的新思维 |
10.2.4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促进从严治党上水平 |
10.2.5 问题为导向形成治党与发展统一的新格局 |
10.2.6 改革创新探索从严治党的新规律 |
10.2.7 持之以恒务求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
结语 以勇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始终保持从严治党的自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党对马克思主义同实际相结合的初步认识 |
一、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初步认识 |
(一)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问题的认识 |
(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 |
二、党内教条主义错误倾向的盛行 |
(一) 国民革命时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
(二)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
(三) 土地革命战争中期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
三、毛泽东等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坚持和明确阐述 |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方向的坚持 |
(二)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明确阐述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的确立和坚持 |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 |
(一) 遵义会议为这一原则成为全党的共识奠定了基础 |
(二) 毛泽东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
(三)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使这一原则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共识 |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成为全党的共识 |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进一步论述 |
(二)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系统论述 |
(三) 全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认识 |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的确立 |
(一)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系统总结 |
(二)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风的论述 |
(三) 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及其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论述 |
四、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坚持 |
(一) 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新中国建设的需要 |
(二) 建国初期党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要求 |
(三) 学习和借鉴外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四)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应注意反对主观主义 |
第三章 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上的两种趋向和严重失误 |
一、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继续说明和开始偏离 |
(一) 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这一原则的强调 |
(二)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这一问题的说明 |
(三) 理论观点上和实际工作中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偏离 |
二、偏离后的部分回归和回归后的再偏离 |
(一) 对调查研究的大力提倡 |
(二) 对实事求是的进一步认识 |
(三) 思想政治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 |
三、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严重背离 |
(一) 阶级斗争、党内斗争的错误估计和错误方针 |
(二) “左”倾错误理论的系统化 |
(三) “左”倾错误的进一步理论化和严重化 |
(四) 新教条主义对“左”倾错误的坚持 |
第四章 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认识的深化 |
一、拨乱反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一) 打破教条主义束缚,解放思想 |
(二)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在全党重新确立 |
(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 |
(四) 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论断的提出和阐述 |
(二)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系统的认识 |
(三)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认识 |
(四)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
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要求——“三个代表” |
(一) “三个代表”科学论断的提出 |
(二) 对“三个代表”的阐释 |
(三) 对“三个代表”认识的深化 |
第五章 党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上的历史经验 |
一、必须正确地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
(一)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涵义 |
(二)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过程 |
(三)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主体 |
二、必须正确地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
(一) 深刻地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
(二) 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中国的国情 |
(三) 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 |
三、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错误倾向 |
(一) 主观主义的基本表现及危害 |
(二) 主观主义的其他若干表现分析 |
(三) 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毛泽东反对主观主义的论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延安整风运动研究[D]. 庄紫园. 东南大学, 2014(01)
- [2]建国后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理论学习问题的认识[D]. 常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3]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党风观[D]. 邓务贵.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2)
- [4]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5]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形式主义的历史考察[D]. 张晓旸.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6]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D]. 李永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7]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 钱风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8]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D]. 高璐佳. 兰州大学, 2011(10)
- [9]当代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陈国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10]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D]. 刘引.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