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机电学院学报》创刊十年的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强[1](2020)在《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及焊接参数设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铁路运营里程不断增长,客运提速、货运重载、行车密度不断增大。各种铁路伤损不断,现场维修任务繁重。高速铁路需要实现钢轨的无缝连接,传统的钢轨焊接方法存在设备庞大、接头质量不理想以及焊接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钢轨现场原位焊接修复的要求。焊剂带约束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技术由于开坡口窄,具有焊接线能量低、焊接效率高、接头韧性强等优点,且设备简单,只要焊接参数匹配的合理,可以得到质量良好的焊接接头,有望用于钢轨现场原位修复焊接。钢轨维修现场的恶劣环境对钢轨超窄间隙焊接装置的便携性和系统的鲁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三菱公司的第三代PLC FX3U-64MR/ES-A及DA模块FX3U-4DA为核心控制器,配合悬臂梁式四自由度焊枪行走机构以及通用公司的模拟焊机NB-500T,研制了适用于钢轨现场维修的超窄间隙焊接装置,并进一步对焊接参数进行了优化匹配。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焊接参数预设定方法,通过对焊接过程电信号的分析,得到了超窄间隙焊接过程平稳的电弧稳定性量化指标范围,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焊接参数与焊缝成形质量指标之间的灵敏度,结合焊接过程稳定性和焊缝成形质量对预设定焊接参数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焊接质量。基于LabVIEW开发了集焊接信号采集、分析与焊接参数设定控制为一体的人机交互界面,利用LabVIEW与PLC通讯,实现了焊接参数的远程给定。同时将焊接过程操作控制部分做成一个手柄,焊接时,只需输入当前焊道的坡口宽度,由系统匹配相应的焊接参数,也可手动对相关焊接参数进行调整,待设置好相应的参数后,可以操纵手柄进行焊枪的对中、焊接的启停等焊接过程控制。最后利用上述试验平台及方法进行了异种钢轨对接焊接试验,得到适用于该异种钢轨对接的超窄间隙焊接工艺规范,并结合焊接过程电信号对异种钢轨超窄间隙焊接熔池的形成做了分析,为钢轨超窄间隙焊接工艺过程的进一步优化奠定了基础。
黄稳[2](2019)在《体育运动报道的专业化研究 ——以《篮球》(1981-2018)封面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受众对体育信息的消费需求日渐攀升。篮球运动因其团体性、对抗性、竞争性、普及性等特点而成为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人们不仅身体力行地通过篮球运动锻炼身体,而且也在借助多种媒介平台生产和消费群众篮球运动、竞技篮球运动的信息。而体育杂志作为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传播体育赛事与扩大体育项目影响力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NBA”、“CBA”、“欧锦赛”等篮球联赛的出现、发展与成熟,当代篮球运动不仅是媒体关注的中心之一,也是受众消费的主要内容;随着国家层面“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规划,篮球这项体育运动也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关注目标,因此,更为精准的篮球运动报道、更为专业的篮球文化解析、更为深度的体育文化呈现,成为媒体实践的需要,也成为体育传播研究的必要。本文以《篮球》1981年—2018年(1期400期)总计400期的篮球封面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和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其不同历史时段的办刊特色,从报道文本、报道要素等角度,辨析《篮球》封面报道变化的原因及创刊以来中国篮球文化对其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对封面报道的题材、封面报道视角、封面设计特点等的论析,深度探究隐藏在《篮球》封面报道中的媒体视角、媒体倾向、媒介文化等变化,旨在考察融媒体传播环境、注意力经济时代,体育运动报道专业化的可行与必要。
胡晓萍[3](2018)在《媒介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现状与课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大众媒介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此,旨在培养人们正确应对媒介、批判性阅读媒介信息的媒介素养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自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模式,其中和母语课程相结合是最为有效且通行的做法。对于中国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仍处在全民普及阶段,在学校教育中仍未受到足够重视。但是,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我国在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改中已将媒介素养培育作为改革热点,并提出跨媒介学习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迈出了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坚实步伐。高中是学生各方面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又有新闻选文和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等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紧密的课程资源。基于此,本论文将研究对象定位高中语文新闻教学,题目定为媒介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现状及课型研究。本文绪论将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等方面对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程及其与母语课程的融合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内容为调查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第二章对造成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三章则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媒介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的几种主要课型,并就每种课型的含义界定、目标定位、基本范式以及实施原则进行陈述,以期为高中语文新闻教学提供参考,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目的。
刘婉婷[4](2016)在《《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编辑与选题策划分析》文中认为2008年,财经报纸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下不断实现日报化,在这个趋势下,《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开始确立三足鼎立的局面。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创立于2004年11月15日的《第一财经日报》作为新兴财经媒体的代表,秉承“对时代负责”的核心理念,掀起了中国的财经日报时代的浪潮,与同类型的媒体相比,其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与国外财经大报相比,《第一财经日报》仍然存在不少短板。通过对《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10月12月的抽样样本与《华尔街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2015年12月份抽样样本的对比分析之后,在文献分析法的帮助下,笔者发现,《第一财经日报》在坚持对其自身定位的基础上编辑并设置自身版面、不断改进报纸内容的选题策划、美化自身的版式设计,努力使版面编辑、选题策划、版式设计逐渐贴近自身的市场定位理念。从创刊以来该报不断地进行版面设计的优化和选题策划、版面编辑的行动可以看出《第一财经日报》的努力,在此过程中,特稿栏目“第六栏”的创立于发展、各类专刊的设置、图示图表的制作等都说明该报在不断地进步,品牌力在不断地提升。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与国际大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相比,《第一财经日报》的理念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晰,其目标受众与《21世纪经济报道》等同类媒体重合性较高;此外,《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设置重点不够突出,不利于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而在选题策划、报道方式上过于地“精英化”不利于新闻内容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后改版的《第一财经日报》版面编辑有了较大变化,但是有些方面的变化不利于其品牌理念的表达。在报纸盈利日益衰微的大趋势下,《第一财经日报》不断缩版,精简新闻报道内容,然而《第一财经日报》的改版与转型能成功与否,还在于传统财经纸媒是否能对自身有着清晰的定位,能否打造出具有标志性的新闻品牌,能否做出独一无二的新闻内容。
鹿琼瑶[5](2016)在《《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1980-2014)》文中提出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科领域内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山西省社科院主办的中国当代语言学核心期刊之一《语文研究》从1980年至2014年所刊载的具有研究性价值的1687篇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对论文内容分布、论文作者、作者所在机构及地区分布、基金资助情况这几个指标作了统计,了解期刊都在哪些领域发文;分析作者,便于掌握本杂志稿源的质量,研究队伍的科研实力和分布地区;资金论文情况反映了语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便能够客观的评价这本杂志,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扩大影响范围。另外,对《语文研究》杂志所有论文分方言、语法、词汇、语音、述评、语言理论、汉字、社会语言学、辞典编纂、修辞、语文教学、(文艺、作家)作品语言和民族语文语言这十三个板块进行语言学定性分析,了解每个板块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特色,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后人继续研究提供了方向,有助于在熟悉语言研究发展历程的同时了解本杂志的发展轨迹,关注到当前语言研究的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紧跟语言研究热点,不至于落后。为了方便读者和研究者,笔者把《语文研究》的语言学刊文作了分类索引,作为全文的附录。对《语文研究》作定量、定性分析的过程中,笔者采用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有:(1)自己建立小型的封闭式的语料库,并依照研究内容分类,便于后期统计,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2)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把文献计量研究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科领域,尤其是对语言学核心刊物进行分析,是近年来研究的趋势;(3)归纳概括的分析方法,在对刊文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语文研究》语言学刊文的重点、特点、研究的不足等,能够更加客观评价杂志。本文创新之处是以《语文研究》刊发的所有语言学论文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进行语言学归类分析,从历时的角度看,有助于了解《语文研究》刊文轨迹,也了解了语音、词汇、方言等各个板块的研究对象、热点和趋势,全面了解本杂志概貌的基础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起到一个文献索引的作用,便于读者迅速查找本杂志各领域发文,省时省力。在结语部分,笔者给出了本论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和贡献、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语文研究》刊文情况反映了我国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刊文基本上是以大的语文事件、语文运动或语言学会议为背景的,紧跟当前争论的热点趋势,刊文质量较高。
杨婷婷[6](2015)在《“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文中研究指明运用科学史考证、分析等方法对“文革”前期、“文革”十年以及“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的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与传播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历史考察,以期为高校科技期刊这一传播载体在“文革”前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传播态势与范式研究提供借鉴,填充“文革”前后科技期刊史相关研究的缺失与不足。文章较全面地调查了“文革”前期、“文革”十年、“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由高等学校创办的192种科技期刊,在总体概述的基础上选取每个时期创办、出版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以此作为高校科技期刊在该时期的主要传播典型。主要从中选取了“文革”之前发表两院院士文章较多,以化学、物理、数学等为优势学科的《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革”时期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出版专版专刊以体现其建筑工程特色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作为主要的代表性期刊,对其分别进行系统的文献统计、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技期刊在这三个时期的具体定位经历了——“文革”前期重视科学研究、鼓励“双百方针”,主张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服务;“文革”时期宣扬阶级斗争与个人崇拜,突出“两条路线”、“两种方向”,批判西方科学理论;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拨乱反正,重提“双百方针”——的变化轨迹,即从学术刊物,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再复归学术刊物的定位变化。研究结论认为:“文革”前后的高校科技期刊虽难逃政治的冲击而有“失范”之语,但就媒介组织形态来说,三个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媒介组织重心依旧在高校本身。就传播内容来说,一些高校科技期刊还是传播了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科研成果,如《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凭借自身的学术质量与专业权威性,刊登了大量反映其学科优势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学术研究论文; “文革”时期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仍刊登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技术研究论文,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质地理、建筑工程、电子工程等门类,其中也不乏若干代表这一时期科技发展前沿的学术论文; “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起步期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新登载反映其学科优势与特色的桥梁、建筑、道路、结构、材料、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探索基础理论的文章;以及“文革”时期在高校科技期刊中兴起的科学史研究与马克思《数学手稿》研究热潮等都对之后的科学研究、科技传播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这一特殊的期刊种群在反映高校科技研究重点与成就,完善高校学科建制,促进当时社会科技传播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周雯萍[7](2014)在《“门面”与“灵魂”:《凤凰周刊》封面故事研究》文中提出在这个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侵袭至边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警惕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带给人的危害,呼吁理性的回归,而新闻周刊作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清醒的姿态,独立思考者的形象吸引了知识分子的关注。要对新闻周刊进行研究,那么就不得不提到封面故事。封面故事在新闻周刊中的位置显着,被称为新闻周刊的“门面”和“灵魂”,其作为一本杂志的“重头戏”,集内容的丰富性、报道的系统性和观点的深刻性于一身,是编辑部关于周刊定位和风格的最鲜明的体现。封面故事在题材的选取、版式的设计和报道方式上都有着特殊的要求,是当期杂志的重中之重。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注重新闻周刊的整体内容质量以外,更要花大力气做好每期封面故事的选题、策划和采写工作。笔者选取了时政类新闻周刊中具有代表性的刊物——《凤凰周刊》,以其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之间共计两年的72个封面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类目建构,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叙事分析法从不同角度对72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说明,并得出结论,以此试图透过封面故事文本和叙事方面的分析来探析《凤凰周刊》在新闻价值观、新闻理念及叙事追求上所呈现出怎样的价值体系和理念追求,最后笔者详细阐述了《凤凰周刊》在双重文化中的身份定位问题,即精英文化之代表,认为正是基于这样的身份定位才使得《凤凰周刊》呈现出上文所提到的价值观念。在结语中,笔者指出从封面故事可以看出我国新闻媒介在新闻理念上的进步,不单纯局限于报道新闻本身,而是将视野扩大到关注整个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生存状态层面上,尽管还没有明确的价值体系形成,但是这种理念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我们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新闻类周刊的进一步发展,在大众传播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的今天和不久的未来,新闻类周刊能够担当起我国主流媒体的职责。
乐燕娜[8](2013)在《《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2-2011年载文与引文及着者的统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期刊直接反映国家科学技术产出水平,它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如何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和载文质量,如何科学地对科技期刊进行质量评价,一直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对《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自2002年创刊以来十年的载文、引文及着者进行了系统的量化分析。研究目的从载文、引文、着者的角度研究《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总结办刊现状,分析特点和不足,为该杂志提高办刊水平提供有益参考,帮助读者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此学科的情报源分布、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以满足本专业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学科合作的需求,为我国医学期刊的评价工作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材料和方法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2-2011年发表的共60期1751篇论文(不计会议纪要、消息、启示、致作者、通知、广告、文件等)为材料来源。以第一作者为统计对象,无着者和无着者单位的论文不予统计。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2002-2011年《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刊出论文情况,对全文进行浏览并保存,录入Excel软件进行各项数据分析。用文献法、数值统计法、综合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对比分析法、文献计量学等方法对该杂志2002-2011年的载文、引文、着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影响因子稳步提升,2007年增长速度最快,从0.618增长至0.943,于2009年突破1,达到最大值1.071。2.《中华消化外科杂志》10年共载文1751篇,期均载文量29.18篇;基金论文比十年来大幅增长,自2002年10.06%至2011年62.65%,十年平均27.23%;被引率56.03%,即年指标2.59,其中2006年达最大值5.06。3.着者来自中国31个省、直辖市、香港以及美国、日本、韩国。重庆、北京、上海3个地区的作者发文分别为429篇(24.50%)、220篇(12.56%)、182篇(10.39%),位居前3位,其次为四川、江苏、广东。美国作者3名,日本作者1名,韩国作者1名。4.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发文1263篇(72.13%),论文生产力较高。5.引文量较大,占92.18%,平均引文率7.30。引文语种以外文为主,占65.42%,其中7篇为日文,其余均为英文。中英文近5年的引用比例均逐年上升,当年文献被引用率最低,普赖斯指数为65.38%。6.合着率90.52%,合作度4.35,合着人数最多达20人;多单位合着论文占30.84%。7.1363名作者共发表文章1751篇,其中发表一篇论文的作者为1034人,占75.86%,发表2篇以上的作者有195人,占14.30%,发表5篇以上的作者12人,占0.88%;发文15篇级以上的单位有18家,占总发文数的42.49%,其中最多的是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共发文250篇。结论《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自2002年创刊十年来影响因子稳步提升,基金论文比大幅增长,载文着者来源广泛,学科研究以合作研究为主要形式,重视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报道,有高水平的着者群体,是一个较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该刊作者分布范围广,合作率高,但总体分布尚不均衡,引文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高产作者群尚未形成。
侯珊珊[9](2013)在《2012年《凤凰周刊》“鲜时事”栏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信息之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媒体间的分众竞争更为白热化,新闻周刊作为媒体中的“后起之秀”,其主要是以深度和见解来争取受众。在内容上通过塑造王牌栏目来形成品牌优势,是新闻周刊类杂志应战的方式之一。一直以来时事新闻都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随着媒介特性的不同,新闻周刊把时事新闻当作深度挖掘的部分,如今成为了新闻周刊的骨干,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不少新闻周刊纷纷将时事新闻栏目作为争取读者的利器。因此,剖析成功运作的时事新闻栏目,对推进新闻周刊类杂志发展有重要意义。《凤凰周刊》是一本由香港凤凰卫视主办,香港凤凰周刊有限公司编辑出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中国国家新闻出版署特许在大陆地区发行的时政新闻杂志,主要报道主要报道两岸三地及全球华语地区发生的时政、文化、财经方面的大事件。《凤凰周刊》作为一本在华语地区最具影响力新闻周刊杂志,其王牌栏目“鲜时事”以独特的新闻视角和独到的栏目策划成为每期的重头戏,本文旨在通过对《凤凰周刊》“鲜时事”的栏目的文本、栏目形态和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成功之处,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对国内其他新闻周刊类杂志以启示。文章共分四章。绪论和第一章主要阐明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梳理学术界对新闻周刊时事新闻栏目的研究,理清时事新闻栏目同新闻周刊之间的关系,介绍“鲜时事”栏目的发展情况,并从读者需求和传播者竞争意识两方面对“鲜时事”栏目发展原因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从“鲜时事”栏目文本角度出发对的选题、内容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统计2012年36期的文本,详细分析“鲜时事”栏目的内容特点。第三章对“鲜时事”栏目对栏目形态和布局研究,明确“鲜时事”栏目同新闻周刊整体的能动联系。第四章在对“鲜时事”栏目优势明确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总结启示,突围瓶颈,让新闻周刊中这一栏目能够更加成熟,在新闻周刊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温晓平[10](2005)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展变迁研究》文中指出科技期刊是近现代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献类型,农业高校学报是我国目前最为重要的农业科技文献类型之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我校及其西北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彰显《学报》在我国西部乃至全国农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运用历史学、编辑学、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及EXCELL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等量化研究手段,纵横交叉、点面结合,多层次、多视角地研究了《学报》的历史变迁、载文学科类别、作者群、引文信息等,分析了《学报》载文学科类别与学校科研领域演替的关系,并对《学报》在全国农业高校学报、全国农林类期刊、全国所有高校学报及全国所有期刊中的地位进行了总体评价,以期为《学报》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建设国际化期刊及适应我校的发展规划而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学报》起源于1936年7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办的《西北农林》(1936~1947年),在其发展变化的近70年中,《学报》的刊名依次变更为《西北农报》(1946~1948年)、《西北农学院学报》(1956~1960年,1978~1985年)、《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6~2000年)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其发展过程中屡经创办、停刊、复刊,但其发展变迁明显经历了初创与发行、确立与发展、稳定与成熟和迈向国际化4个发展阶段,《学报》也逐步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农林类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20多家权威数据库或文摘期刊固定转载或收录。 《学报》刊载论文的梳理结果表明,《学报》于解放前共出版5卷18期,分别是《西北农林》2卷5期57篇,《西北农报》3卷13期124篇;1956~2004年《学报》共出版32卷169期,刊载论文3737篇。对所有论文学科分类的研究表明,《学报》载文涉及的学科由解放前的4类扩增到《西北农业大学学报》时期的28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时期稳定为20类。《学报》刊载论文以农业科学类论文占主导地位,与《学报》综合性农业科学学术期刊的定位相符。在《学报》1936~2004年刊载的3918篇论文中,农业科学类论文最多,达2695篇,占总论文数的68.79%,是学报论文的主体类别;其次有生物科学类论文306篇,占总论文的7.81%,是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学科;排第3位的是经济类论文,有189篇,占总论文数的4.82%;轻工业、手工业类有127篇,排第4位,占总论文数的3.24%。随着刊载论文数的增加,农
二、《河北机电学院学报》创刊十年的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机电学院学报》创刊十年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及焊接参数设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钢轨焊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超窄间隙焊接方法研究现状 |
1.2.3 设定值给定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 |
2.1 焊剂带约束电弧超窄间隙焊接方法 |
2.2 钢轨超窄间隙焊接系统控制要求 |
2.3 钢轨超窄间隙焊接系统组成 |
2.3.1 焊枪行走机构 |
2.3.2 超窄间隙焊接专用板式焊枪 |
2.3.3 超窄间隙焊接电源 |
2.3.4 超窄间隙焊接系统控制器 |
2.4 钢轨超窄间隙焊接控制系统的实现 |
2.4.1 控制系统原理 |
2.4.2 焊接电源输出控制 |
2.4.3 焊枪行走机构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与调控 |
3.1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问题的描述 |
3.2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方法 |
3.2.1 基于CBR的焊接参数预设定 |
3.2.2 基于焊接过程信号的反馈 |
3.2.3 基于单道焊缝成形质量的反馈 |
3.3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系统 |
3.3.1 超窄间隙焊接数据采集系统 |
3.3.2 焊接参数设定系统人机界面 |
3.3.3 超窄间隙焊接参数设定的实现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超窄间隙焊接过程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超窄间隙焊接熔滴过渡分析 |
4.3 超窄间隙焊接电信号的滤波 |
4.4 电弧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 |
4.5 试验与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窄间隙焊接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钢板对接超窄间隙焊接实验 |
5.2.1 焊接实验设计 |
5.2.2 焊接试件制作及焊接注意事项 |
5.2.3 焊接参数优化设定 |
5.3 基于NM400和Q235的异种钢轨对接试验 |
5.3.1 钢轨对接焊接工艺步骤 |
5.3.2 异种钢轨超窄间隙焊接工艺规范 |
5.3.3 槽型钢轨和辙叉的超窄间隙焊接熔池形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系统PLC程序 |
(2)体育运动报道的专业化研究 ——以《篮球》(1981-2018)封面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二、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五、论文框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篮球》封面报道形式演变 |
第一节 出版周期:信息承载量不断提高 |
一、1981年—1994年:双月刊形式 |
二、1995年—1998年:月刊形式 |
三、1999年—2002年:半月刊形式 |
四、2003年—2018年:恢复月刊形式 |
第二节 封面设计:视角多样富有创意 |
一、画质立体,色彩鲜明 |
二、吸人眼球,颇具创意 |
三、与封面报道内容进行互动 |
第三节 版面布局:排版精致,内容丰富 |
一、排版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
二、封面内容精美,引人注目 |
三、报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
第二章 《篮球》封面报道“内容结构”分析 |
第一节 封面报道题材:以篮球人物为主,篮球事件为辅 |
一、封面报道题材的统计 |
二、封面报道的题材特点 |
第二节 封面报道视角:本土化—国际化—本土化视野转向 |
一、封面报道的视角统计 |
二、封面报道的视角特点 |
第三章 《篮球》封面报道与篮球文化消费诉求 |
第一节 《篮球》宗旨与编辑品味 |
一、以国内外最新的篮球发展动态为宗旨 |
二、培养篮球专业媒体人,提升编辑品味 |
第二节 篮球运动发展与封面报道内容选择 |
一、体育事业改革为封面报道带来内部动力 |
二、中国篮球职业化为封面报道提供更多报道要素 |
三、中国篮球职业化促进封面报道的专业化 |
第三节 篮球文化与受众的消费选择 |
一、篮球文化赋予篮球团结拼搏的精神 |
二、篮球文化的寓教于乐功能 |
三、受众对篮球文化消费习惯的变迁 |
第四章 专业类体育杂志封面报道的反思 |
第一节 融媒体技术加强体育杂志封面报道的传播内涵 |
一、线上线下的多元呈现路径 |
二、以受众需求打造篮球封面内容 |
第二节 深度体育娱乐的引导 |
一、拓展篮球报道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
二、提升篮球报道的专业性与客观性 |
第三节 “注意力”经济时代体育运动专业化报道的必要 |
一、对篮球文化中体育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 |
二、对篮球文化中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传播 |
三、对篮球文化中的体育经济与人文观的建构与传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媒介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现状与课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媒介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媒介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 |
第三节 媒介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新闻教材偏离学生阅读兴趣 |
二、教学过程教师欠缺媒介意识 |
三、教学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新闻教学媒介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期待与现实:高中语文教学文本对媒介素养重视程度不足 |
一、历年语文课程标准对新闻教学日益重视 |
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新闻选文缺乏时代性 |
三、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新闻模块内容偏理论 |
第二节 应然与实然:高中语文新闻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 |
一、语文老师缺乏基本媒介素养 |
二、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媒介实践 |
三、新闻选修课程受重视程度低 |
第三节 多元与单一:高中语文新闻教学评价囿于传统 |
一、新闻教学目标描述模糊 |
二、新闻教学评价标准功利 |
三、新闻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媒介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新闻教学课型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单篇新闻文本的高中语文新闻教学 |
一、含义界定 |
二、目标定位 |
三、基本范式 |
四、实施原则 |
第二节 基于多种媒介文本比较的高中语文新闻教学 |
一、含义界定 |
二、目标定位 |
三、基本范式 |
四、实施原则 |
第三节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中语文新闻教学 |
一、含义界定 |
二、目标定位 |
三、基本范式 |
四、实施原则 |
五、推荐书目 |
第四节 关于媒介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的几点建议 |
一、增加媒介文本 |
二、创新教学方式 |
三、完善评价体系 |
四、重视师资培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编辑与选题策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起源与动机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第一财经日报》的市场定位 |
第一节 国内财经类报纸的市场划分 |
一、财经新闻的概念界定 |
二、我国财经类报纸的市场概况 |
第二节 《第一财经日报》的办报理念与定位分析 |
一、权威、主流的定位理念 |
二、对时代负责的办报理念 |
三、权威、独立、责任、专业的编辑理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编辑 |
第一节 《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设置 |
一、创刊之初的版面设置 |
二、改版后的版面设置 |
第二节 特色栏目的设置 |
一、特色栏目的经营意识 |
二、专栏及专栏组合的设置 |
第三节 《第一财经日报》稿件的配置 |
一、新闻稿配置的意义 |
二、新闻稿组合的分类 |
三、新闻稿稿件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第一财经日报》的选题策划 |
第一节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的策划组织 |
一、报道策划与组织的意义 |
二、《第一财经日报》的选题策划 |
第二节 特稿“第六栏”的选题策划 |
一、特稿的定义 |
二、设置特稿的意义 |
三、特稿“第六栏”的品牌力 |
第三节 《第一财经日报》专刊的设置 |
一、专刊的特性 |
二、《第一财经日报》的专刊设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财经日报》的版式设计 |
第一节 模块形式 |
一、页面布局 |
二、文字与图片 |
三、细节的规范 |
第二节 色彩语言 |
第三节 图片 |
一、新闻图片 |
二、人物照片 |
三、创意图片 |
四、新闻图示 |
第四节 标题制作 |
一、新闻标题的作用 |
二、标题制作的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一财经日报》现存问题的解决之道 |
第一节 理念定位清晰化 |
第二节 版面设置合理化 |
第三节 选题策划多元化 |
第四节 版式设计生动化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5)《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1980-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研究对象是多种期刊 |
二、研究对象是单一期刊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
一、《语文研究》简介 |
二、《语文研究》研究性论文 |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一、语料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统计数据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内容分布计量分析 |
第二节 作者分布分析 |
一、论文作者的合着度 |
二、核心作者群分布分析 |
第三节 作者单位及地区分析 |
一、作者单位所属类型分布 |
二、作者单位所属地区分布 |
第四节 基金资助情况分析 |
一、基金论文数量变化 |
二、基金资助项目分布 |
三、基金项目级别分布 |
第三章 分类分析的定性研究 |
第一节 方言论文 |
一、探讨研究方言的文章 |
二、山西方言论文 |
三、外省方言论文 |
第二节 语法论文 |
一、古代语法论文 |
二、现代语法论文 |
第三节 词汇论文 |
一、古代词汇论文 |
二、现代词汇论文 |
三、特殊词汇论文 |
四、汉语词典论文 |
第四节 语音论文 |
第五节 着作、词典述评论文 |
第六节 语言理论论文 |
一、20世纪 80——90年代 |
二、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
三、21世纪初——至今 |
第七节 汉字论文 |
第八节 社会语言学论文 |
一、语言应用研究 |
二、人名研究 |
三、语言文化研究 |
第九节 辞典编纂论文 |
一、讨论编写问题的论文 |
二、讨论词典内容的论文 |
三、其他 |
第十节 修辞论文 |
第十一节 语文教学论文 |
第十二节 (文艺、作家)作品语言论文 |
第十三节 民族语文论文 |
第四章 结语 |
附录:《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分类索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合述评 |
1.3.1 专着 |
1.3.2 期刊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革”前期(1960—1965年)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 |
2.1 “文革”前期高校科技期刊调查统计 |
2.2 “文革”前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定位:从事科研之园地 |
2.3 培育科技“五朵金花”的《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3.1 出版概况 |
2.3.2 匡亚明与《南京大学学报》 |
2.3.3 传播内容 |
2.4 “文革”前期:走出经济困境后的良好发展态势 |
第三章 “文革”时期(1966—1976年)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 |
3.1 “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调查统计 |
3.2 “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定位:“三大革命”斗争之工具 |
3.3 高校期刊史上罕见两校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 |
3.3.1 编辑出版与经营管理 |
3.3.2 期刊版面与形式 |
3.3.3 传播内容 |
3.3.4 周培源与《北京大学学报》 |
3.4 “文革”时期高校科技期刊传播的两大特色 |
3.4.1 高校科技期刊中的科学史研究热潮 |
3.4.2 高校科技期刊中的马克思《数学手稿》学习热潮 |
3.5 “文革”时期:全面凋零、缓慢复苏 |
第四章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1977—1978年)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 |
4.1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高校科技期刊调查统计 |
4.2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高校科技期刊的定位:学术科研性刊物 |
4.3 以“专”显优的《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4.4 “文革”结束与改革开放起步期:融冰复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门面”与“灵魂”:《凤凰周刊》封面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背景 |
二、研究对象和问题 |
三、研究现状和评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意义与价值 |
六、《凤凰周刊》概况 |
第一章 报道形貌探微:《凤凰周刊》封面故事之内容分析 |
一、报道形貌 |
(一) 报道篇数分析 |
(二) 报道题材分析 |
(三) 报道倾向性分析 |
(四) 报道地域分析 |
(五) 报道对象分析 |
二、内容分析结论和原因分析 |
第二章 叙事方式与版面设计分析:《凤凰周刊》封面故事之叙事分析 |
一、封面故事叙事分析 |
(一) 叙事主体:冷静的社会观察者 |
(二) 叙事视角:“无所不知”式的全知视角 |
(三) 叙事方式:故事化的模式 |
二、基于视觉修辞理论的版面设计分析 |
第三章 “门面”背后的“灵魂”:封面故事折射出的《凤凰周刊》之价值理念与追求 |
一、从封面故事看《凤凰周刊》的新闻价值观 |
二、从封面故事看《凤凰周刊》的新闻理念 |
三、《凤凰周刊》差异化叙事追求 |
四、《凤凰周刊》在大众文化时代双重身份中的定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2-2011年载文与引文及着者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期刊评价体系 |
1.3 期刊评价分析指标说明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来源 |
2.2 统计学指标 |
2.3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影响因子变化 |
3.2 载文情况统计 |
3.3 引文情况统计 |
3.4 着者情况统计 |
4 讨论 |
4.1 影响因子稳步提井 |
4.2 基金论文比大幅增长 |
4.3 载文着者来源广泛 |
4.4 引文意识需要加强 |
4.5 合作研究为主要形式 |
4.6 高产作者群尚未形成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2012年《凤凰周刊》“鲜时事”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对象 |
0.3 研究现状 |
0.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章 《凤凰周刊》“鲜时事”栏目概述 |
1.1 时事新闻栏目与新闻周刊 |
1.2 “鲜时事”栏目基本情况 |
1.3 “鲜时事”栏目发展原因 |
1.3.1 信息爆炸中读者深度需求 |
1.3.2 传媒主体的现代竞争意识 |
第2章 “鲜时事”栏目文本研究 |
2.1 两岸三地题材平衡的选题特色 |
2.2 内容为王 |
2.2.1 中立态度海外视角 |
2.2.2 纵横说理逻辑层次严密 |
2.2.3 贴近受众-华尔街体的灵活运用 |
2.2.4 资深记者报道风格固定 |
第3章 “鲜时事”栏目形态和布局研究 |
3.1 展现品牌个性的栏目形态 |
3.1.1 “鲜活”的栏目名称与 logo 设计 |
3.1.2 版面品相体现栏目特色 |
3.1.3 新闻图片、图表的多元运用 |
3.2 彰显严谨的谋篇布局 |
3.2.1 以新闻价值要素为编排 |
3.2.2 注重对新闻的持续性关注 |
第4章 “鲜时事”栏目发展建议 |
4.1 平衡商业性与新闻性的关系 |
4.2 栏目设置由博向专转变 |
4.3 打造更为鲜活的品牌意识 |
4.4 增加栏目策划的创意性 |
4.5 关照读者的编辑意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展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的基本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学报》的发展历史 |
2.1 《学报》的创刊背景 |
2.1.1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创办 |
2.1.2 学校科学研究的展开和科研成果的涌现 |
2.2 《学报》的初创与发行 |
2.2.1 《西北农林》、《西北农报》的创刊、停刊及合刊 |
2.2.2 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简析 |
2.3 《学报》的确立与发展 |
2.3.1 确立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
2.3.2 《西北农学院学报》的出版发行 |
2.3.3 《西北农学院学报》的停刊 |
2.3.4 《西北农学院学报》的复刊 |
2.3.5 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评析 |
2.4 《学报》的稳定与成熟 |
2.4.1 《学报》趋于稳定的标志——《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发行 |
2.4.2 学校的发展壮大是《学报》稳定成熟的基础 |
2.4.3 《学报》获得的荣誉 |
2.4.4 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提高、数量增加 |
2.5 《学报》迈向国际化 |
2.5.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的创立 |
2.5.2 《学报》获得的荣誉 |
2.5.3 《学报》作用与地位的巩固 |
第三章 《学报》刊载论文的分析 |
3.1 《学报》刊载论文数量的统计 |
3.2 论文的学科分类 |
3.2.1 总体分类 |
3.2.2 《学报》各个发展阶段载文的学科分类 |
3.3 几种重要学科论文的分类特点 |
3.3.1 农业科学类论文涉及范围广泛,但有所侧重 |
3.3.2 生物科学类研究全面展开 |
3.3.3 经济学研究持续强劲 |
3.3.4 数理科学和化学类基础科学研究得到加强 |
3.4 基金论文分析 |
3.4.1 《学报》刊载论文涉及基金项目众多 |
3.4.2 基金论文率逐年提高 |
第四章 《学报》作者群分析 |
4.1 作者的地区分布状况 |
4.1.1 《学报》作者涉及的地区十分广泛,但发展并不均衡 |
4.1.2 作者涉及的地区数的年际变化较大,《学报》的影响力有待巩固和提高 |
4.2 平均作者数 |
4.3 作者的合着情况 |
4.4 作者所在机构(单位) |
4.5 年龄结构 |
4.6 职称结构 |
4.7 学历结构 |
4.8 核心作者的分布 |
第五章 《学报》刊载论文的引文分析 |
5.1 引文的分年度统计分析 |
5.2 平均引文率 |
5.3 引文数量的频数分布 |
5.4 引文的语种分布 |
5.5 引文类型 |
5.6 引文的年代分布 |
5.7 引用期刊的分布 |
第六章 《学报》刊载论文学科发展与学校科研领域演替的关系 |
6.1 对农业科学研究更为重视,但其在相对比例呈下降趋势 |
6.2 生物科学类论文迅速增加,学校的生物技术研究发展迅速 |
6.3 轻工业手工业类论文数量上升,农产品加工研究成为特色 |
6.4 数理科学和化学类论文增多,基础科学研究得到加强 |
第七章 《学报》的总体评价及发展对策 |
7.1 总体评价 |
7.1.1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分析 |
7.1.2 期刊来源计量指标分析 |
7.1.3 《学报》总体地位评述 |
7.2 《学报》的发展对策 |
7.2.1 取得的成绩 |
7.2.2 问题与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河北机电学院学报》创刊十年的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钢轨现场维修超窄间隙焊接系统及焊接参数设定研究[D]. 刘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2]体育运动报道的专业化研究 ——以《篮球》(1981-2018)封面报道为例[D]. 黄稳. 苏州大学, 2019(04)
- [3]媒介素养视野下高中语文新闻教学现状与课型研究[D]. 胡晓萍. 苏州大学, 2018(01)
- [4]《第一财经日报》的版面编辑与选题策划分析[D]. 刘婉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5]《语文研究》语言学论文刊文研究(1980-2014)[D]. 鹿琼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16(02)
- [6]“文革”前后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及其科技传播[D]. 杨婷婷. 西北大学, 2015(10)
- [7]“门面”与“灵魂”:《凤凰周刊》封面故事研究[D]. 周雯萍. 兰州大学, 2014(10)
- [8]《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2-2011年载文与引文及着者的统计分析[D]. 乐燕娜. 浙江大学, 2013(01)
- [9]2012年《凤凰周刊》“鲜时事”栏目研究[D]. 侯珊珊. 辽宁大学, 2013(12)
- [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展变迁研究[D]. 温晓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