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谷雨墓志铭及生平

刘谷雨墓志铭及生平

一、刘古愚墓志及其生平考略(论文文献综述)

杨林艳[1](2019)在《刘古愚德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刘古愚(1843-1903)不仅是我国西北地区着名的维新改革思想家、经学、理学大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德育思想就是其中之一。他以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受宋明儒学的熏陶,一方面继承关中理学文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思想。而他自身高洁坚毅的德性、为国求富强的经世济民精神以及严谨勤奋的治学态度,对其门人弟子乃至私淑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其三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培育了一大批能人志士,有的人为维新革命、民族事业奔走呼号,有的人投身学术教育、经世致用之事,以达教育救国。总之,在刘古愚高洁品德的感召下,弟子们励志激耻、奋发有为,积极投入到社会革命和教育事业中,不仅改变了当时关中虚浮怠惰的社会风气,还推动了西北地区社会近代化的过程,甚至对当今西北地区的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法、调查法。通过深入阅读、分析《刘光蕡集》以及其他相关文史资料,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了较为完整的刘古愚德育思想体系概貌。另外,通过实地访问了陕西地区从事刘古愚思想研究的前辈们,面对面地交流和讨论,丰富了对刘古愚德育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从晚清社会黑暗现实、儒家传统文化教育、个人独特人生经历三方面阐述了刘古愚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第三部分论述了刘古愚的德育思想。包括人性论和“义利、理欲观”的理论基础、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及德育的原则和具体的德育方法。第四部分从刘古愚德育思想特征、历史贡献、局限性三方面对刘古愚德育思想进行了评价。综观刘古愚的德育思想,发现刘古愚德育思想对关中地区影响至深,不仅起到了移风易俗、改良西北风气的作用,而且还为推进西北地区近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古为今用,这是我们人类取得历史进步的关键举措之一。刘古愚德育思想不仅对当时西北地区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还以其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历久弥新,启发当世,深入挖掘和研究刘古愚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建设工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陈龙[2](2016)在《于右任诗词曲研究》文中指出于右任是近现代书法大家,又是南社着名诗人,诗书双峰并置。他一生笔耕不辍,既有诗文词曲的创作,也有《独树斋笔记》、《剥果词话》、《骚心丛谈》等阐释文学主张的作品。但是,有关于右任的研究,除书法、革命经历、新闻办报引起广泛关注外,文学主张和创作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在继承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知人论世、理论与创作互动的研究方法,考述于右任的生平与交游,并尝试结合晚近文学思潮,重点探讨于右任的词学主张及诗歌创作。本文绪论介绍选题的研究价值,分期论述于右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的主体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二章合为一部分。首章简述于右任的生平与着作,第二章从人生之师、革命挚友、南社成员和其他才士四个方面,详细考述了于右任的交游,以探讨他的个性及思想的发展衍变。第三章阐释于右任的诗词主张。着重从于右任的词学源流、对词的思想和艺术之规定三方面,重点论述《剥果词话》的词学主张。第四章将于右任诗歌分为三期,择各期最主要的诗歌主题进行论述,分别是1905年以前的诗歌倡言革命、反帝反清,1906-1949年诗写山河沦落、革命艰难,1949年于右任赴台以后,诗歌主要抒写遥望大陆的归根情怀。第五章从卷随时变,风格多样;转益多师,取材丰富;古今兼擅,诗体多变三方面论述于右任诗歌的艺术特色。第六章为余论,简述了于右任的词曲创作。结语部分对于右任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做了初步评价。

万映秋[3](2011)在《刘古愚与清末陕西的数学教育》文中指出刘古愚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他主张教育救国,重视实学,提倡数学。在长期执教生涯中,他刊刻和搜集了大量的数学着作,培养了大量的数学专门人才,为推动清末陕西数学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论述了刘古愚的数学教育思想以及他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

徐凌美[4](2006)在《清末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士绅与地方教育》文中研究说明从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应运而生。清朝末年,为了挽救国家在外交上的一次次失败,为了拯救国家、民族、苍生,一部分开明士绅在社会改良中首先意识到传统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摆脱困境,从而掀起了改革封建教育的思潮,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得近代的教育制度得以落实。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为了适应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着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旧教育进行改革,按照新确立的教育宗旨对清末以来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造,制定了新学制,建立了新的教育行政系统,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法律与法规。西北因地理环境等因素所造成的闭塞落后阻挡不了先进文化的冲击,关中地区首当其冲,在陕西最先响应了先进思潮的号召与影响,以士绅为代表投身教育,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希望以此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客观上带动了西北地区教育的发展。本文以陕西关中地方志为基础,以士绅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为着眼点,探讨了士绅在地方教育领域的活动以及他们对于地方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刘晓华,李晶寰[5](1999)在《刘古愚墓志及其生平考略》文中认为 咸阳博物馆藏有一套完整的刘古愚墓志,内容详实,完整无损,对研究刘古愚先生的生平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墓志镌刻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原存咸阳县西北天阁村。志石为两方,均正方形,青石质,边长87厘米。第一石厚8厘米,

二、刘古愚墓志及其生平考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古愚墓志及其生平考略(论文提纲范文)

(1)刘古愚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刘古愚生平及其评价的研究
        (二)关于刘古愚教育思想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刘古愚德育思想的形成
    一、刘古愚德育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晚清社会黑暗现实的刺激
        (二)“当鼓作气,知耻有为”思想的提出
    二、刘古愚德育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一)家庭文化教育的启蒙
        (二)学校文化教育的启迪
        (三)关中地方理学文化的深刻影响
    三、刘古愚德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一)师友之助
        (二)现实之感
第三章 刘古愚的德育思想
    一、刘古愚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人性论
        (二)义利、理欲观
    二、德育目的:“化民成俗”与“维道济时”
        (一)“化民成俗”
        (二)“维道济时”
    三、德育目标:“明德”与“经世”
    四、德育内容
        (一)政治教育
        (二)爱国教育
        (三)伦理规范教育
        (四)品德教育
    五、德育原则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二)德育方法
第四章 对刘古愚德育思想的评价
    一、刘古愚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浓厚的历史继承性
        (二)鲜明的时代性
        (三)“与时为适”的超越性
        (四)显着的地域性
        (五)浓烈的爱国性
    二、刘古愚德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对德育理论的贡献
        (二)改良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气,激发了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三)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时务人才
        (四)泽被后世,效力绵延
    三、历史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2)于右任诗词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于右任的生平及着述
    一、青年求学,“西北奇才”
    二、壮年革命,民国元勋
    三、晚年赴台,凄然凋零
第二章 于右任交游考述
    一、人生之师
    二、革命挚友
    三、南社成员
    四、其他才士
第三章 于右任的文学主张
    一、于右任的诗学主张
    二、《剥果词话》与于右任的词学主张
        (一)导源两宋,近承“桂派”
        (二)意在国事,情系兴亡
        (三)“沉痛至极,仍能含蓄”
第四章 于右任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倡言革命,反帝反清
    二、山河沦落,革命艰难
    三、落叶归根,遥望大陆
第五章 于右任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卷随时变,风格多样
    二、转益多师,取材丰富
    三、古今兼擅,诗体多变
第六章 于右任词曲创作
    一、于右任的词
    二、于右任的曲
结语 于右任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附录一 《于右任诗词曲全集》所涉交游人物一览表
附录二 《剥果词话》辑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硕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刘古愚与清末陕西的数学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 刘古愚其人
2 刘古愚的数学教育思想
3 刘古愚的数学实践活动
4 结语

(4)清末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士绅与地方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题解
    选题宗旨
    研究状况
    突破点与难点
    资料状况
第一章 清末传统教育与士绅地位的确立
    1.1 关中地区传统教育的发展状况
    1.2 传统教育发展中士绅地位的取得
    1.3 清末士绅在传统教育领域内的活动
第二章 关中地区中体西用思潮的兴起及其代表人物
    2.1 近代陕西中体西用思潮的先驱——刘古愚
    2.2 陕西中体西用思潮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第三章 清朝灭亡之前关中士绅在新式教育领域的活动
    3.1 士绅接受新式教育
    3.2 传统士绅成为新式学堂的教习
    3.3 士绅创办新式学堂和其它新学机构
    3.4 士绅出国留学深造
第四章 民国时期关中士绅与教育现代化的起步
    4.1 民国时期陕西省情及教育旧形态的影响余力
    4.2 民国时期关中地区军政官员对桑梓教育发展的贡献
    4.3 关中地区现代教育的起步与发展
    4.4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
    4.5 近代关中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状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刘古愚墓志及其生平考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刘古愚德育思想研究[D]. 杨林艳.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2]于右任诗词曲研究[D]. 陈龙.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8)
  • [3]刘古愚与清末陕西的数学教育[J]. 万映秋.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06)
  • [4]清末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的士绅与地方教育[D]. 徐凌美. 西北民族大学, 2006(02)
  • [5]刘古愚墓志及其生平考略[J]. 刘晓华,李晶寰. 文博, 1999(06)

标签:;  ;  

刘谷雨墓志铭及生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