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板机简易安全防护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申宝信[1](1994)在《剪板机简易安全防护装置》文中认为剪板机简易安全防护装置我厂从1986年起,根据GD6077—85《剪刀机械安全规程》的规定,给全厂所有剪板机安装了自制的FHW式(即防护网式)简易安全防护装置,使用至今,从未发生过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坏事故,有效地保护了操作人员的安全。这种安全装置的防护...
王起全[2](2004)在《我国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冲压事故发生频率高、后果严重,是压力加工中最严重的危害。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尤其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和相应的行业安全管理规程出台以后,在冲压机械方面我国需更进一步加强相应执法技术支持工作。因此,研究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分析及对策无论是对企业内部事故预防还是对职工健康安全及节省国家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十分必要的。 本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动态的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使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分析工作组织化、条理化、系统化。 本论文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第一,介绍了冲压机械安全管理国内外发展历程和现状,为本文进行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提供环境背景;第二,对冲压机械作业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运用事故树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第三,运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对冲压作业进行了综合管理评价、设备设施的固有危险性评价和劳动卫生与作业环境评价。为建立以此为基础的风险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了平台;第四,应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和数据库软件,对冲压作业风险进行评价分级,建立动态的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保存下所有评价过的项目资料,可供参考和修改,实现了对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的数据库动态管理;第五,针对前述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我国安全执法部门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陈胜[3](2018)在《面向精度设计的闸式剪板机及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制造2025将高端数控机床列为重点发展对象,闸式剪板机作为一种家电、汽车、船舶、电子领域广泛应用的钣金加工设备,目前多停留在粗放式、低端化的设计制造阶段,产品的升级换代刻不容缓。本文面向闸式剪板机及其系统的精度设计,基于6×3200型剪板机,从结构和控制、误差建模、钣金自动生产线、智能监测系统四个方面出发,研究了全面提升闸式剪板机及其系统加工精度的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国内外主要剪板机产品的性能与应用,结合剪板机的设计、剪切机理的研究和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剪板机未来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以6×3200型剪板机为基础,优化了闸式剪板机的结构、液压、控制系统方案,同时进行了剪切模拟仿真以及模态分析,提升了剪板机的单机加工精度。基于多体系统理论,描述了闸式剪板机的拓扑结构和低序体阵列,在考虑几何和安装误差的情况下,建立了剪板机的误差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从理论层面弥补了剪板机大量依靠经验设计的不足。针对手工上下料的弊端,提出了一种以闸式剪板机为基础的面向大尺寸薄板加工的钣金自动加工线方案,提升了剪板系统的高效性和精密性。在考虑影响剪切精度的众多因素情况下,组建了机床运行状态的有线+无线的监测网络,对剪板机机架喉口应变、液压缸温度、刀架振动进行在线检测,并利用云服务器构建产品的状态数据库,实现远程和现场的双重监控。
范振涛[4](2010)在《企业机械伤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从我国目前企业机械伤害实际情况出发,讨论企业机械伤害的类型、原因和特点,从而研究预防伤害事故发生的对策。主要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数据比较法、经验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运用实例比较、统计、科学推论等多种手段,进行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深入研究。运用事故致因理论来解释和说明机械伤害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控制机械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主要通过对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的研究来控制机械危害的发生,管理手段中主要通过借鉴杜邦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机械企业的实际,安全技术方面主要是研究了几种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通用机械安全技术。再通过事故树分析法对企业机械危害进行定性分析,使研究内容通过数学模型的分析,具有量化的实质,使得本文研究更加严谨而具有科学性。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提出科学性的、前瞻性的、不断自我完善和改进的解决企业机械危害的对策。旨在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去,对事故的预防和减少人身伤害,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生产效率都有积极的意义。
吕宝中[5](2012)在《兰石国民油井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控制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在机械制造业中全世界每年因工死亡人数约为10万人,丧失工作能力的约150万人,可见,机械制造业中的安全事故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在制造企业有秩序的生产活动和过程中发生的不测事件,不仅造成生产的中断或干扰,而且造成生产设施和材料的损坏,直接延误了生产,给员工和企业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是不言而喻的。兰石国民油井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72起,其中工亡3起。10年中由于安全生产事故,损失的工作日达23307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工伤事故总量居高不下,事故风险依然很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近年来的工伤事故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找出事故控制中存在的原因,针对事故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为公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安全生产理论参考。通过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体系的运行效果,重点提出了对不可接受风险进行日常监控,对危险源登记表进行了创新和推进,改变以往危险源识别、评价的静态现状,将危险源识别的结果作为隐患排查的依据,在日常检查中重点看识别的风险是否已“出现”,若“出现”了即表明存在了事故隐患,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编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控制措施、物的不安全状态和控制措施对照表,对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进而为控制生产安全事故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安全检查进行了创新和推进,编制设备安全检查表,改变了以往安全检查的盲目性,利用安全检查表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可有效提高检查的力度和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安全问题处理的及时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对管理工作起到了保障的作用。最后,对安全生产提出了展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重视激励作用,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坚持不懈、持续改进。
刘天文[6](2012)在《重庆市玉米脱粒机械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玉米脱粒机已成为重庆市玉米分段收获中重要的收获机械。本文通过对重庆市目前广泛使用的玉米脱粒机的机型、技术以及使用现状的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发展对策。
张晶[7](2014)在《龙门式压力机人机分析与外观造型设计》文中认为龙门式压力机是广泛应用在机械制造业、航天航空业、船舶业以及电器仪表等工业生产行业中的重要机械设备。随着国内锻压企业对技术的重视,国产压力机的技术已接近国际水平,但在压力机的外观造型设计上,还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国内生产的龙门式压力机属于纯机械结构,单一追求力学稳定和坚固,缺少美感和人性化设计,也就缺少了核心竞争力。优良的机械产品必须和造型美学相结合,并以人为本,进而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完全有必要对龙门式压力机的造型和人性化操作进行分析和研究。龙门式压力机的外观造型与人机分析是基于美学、设计艺术学、工程技术设计、人机交互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本课题必须结合造型设计与工程技术设计,引入造型美的设计思想,对机身的结构特征和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针对机身结构特点和功能约束,提炼适用于压力机产品的设计方法和程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中的人体尺寸、视野范围、动作数据进行虚拟人体模型模拟操作,通过仿真操作的数据来设计龙门式压力机的外观,以解决造型与人机的问题,改进操作舒适度。为此,论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龙门式压力机的市场调查和研究现状,重点说明了课题的来源和意义;其次,基于造型设计与工程技术设计两者的相互衔接分析,以及压力机的造型特征以及造型意向,对龙门式压力机的色彩、材料及涂装面饰进行分析,得出压力机应遵循的具有要求、设计原则和典型程序;再者,基于人机工程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对操作过程中的动作进行分析,建立虚拟人体模型进行人机仿真,并对操作界面进行改进设计,通过预测模型实验进行验证;最后,综合前五章的研究以及分析结果,以JM36-250型龙门式压力机为例,进行外观造型的综合设计应用,并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与评价。本论文主要有以下三点创新:(1)针对龙门式压力机产品,提出基于造型设计与工程设计相互衔接的典型设计方法与程序。课题研究分别从龙门式压力机的材料及加工工艺环节、结构设计环节等环节对压力机造型设计与工程技术设计的衔接进行分析,并把价值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带入设计方案的评价中,结合加权统筹评价法,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压力机产品的造型美与机械美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给出了造型设计与工程技术两者衔接的典型设计程序。该程序解决了传统设计中的问题,从根源上降低了压力机的研发成本。(2)建立虚拟人机模型进行人机分析。课题通过对人的尺寸、视野、手部活动、心理模型等人体因素分析,结合操作过程中的人体姿势和动作,对人体的结构进行简化,将生物学的人体关节以机械模型代替,通过SolidWorks软件建立虚拟人模型进行人机仿真,仿真数据能较真实计算出造型设计中的各操作单元的最佳操作范围和尺寸,为造型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3)建立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压力机控制面板的设计方法。课题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对人的认知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人机界面设计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操作界面中的功能约束、物理约束、人机约束进行分析,总结出可供参考的控制面板的设计标准,对控制面板中的布局、文字、符号、控键等进行具体的改进设计,并通过预测模型实验验证。
席磊[8](2009)在《冲床自动保护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冲压机床的工作特点正在向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化方向发展。由于冲压生产的快节拍和上下料频繁,容易使操作者在精神和体力上疲劳,容易造成双手及头部的伤残事故,为此,在冲压机床上设计安装安全保护装置,是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国内外现有的冲压床安全保护技术有很多,常用的有光电保护系统、机械保护装置、液压式保护装置等。本文提出了与之不同的方法对操作人员进行保护,即基于光幕的冲床自动保护系统设计。本系统以自主研制的光幕为基础,以双单片机为主处理器,以编码器和光幕为检测器件,对工件和手等识别对象进行检测。本文首先对冲床工作时对零部件所产生的震力进行计算,得出在什么位置震力最小,安装编码器不会受到干扰,为设计方案打下基础,并对冲床保护系统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其次提出设计方案并加以论证,并对自主研制的光幕进行详细研究。保护系统的控制器在整个设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文中对保护系统控制电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控制电路采用PIC单片机为主处理器,通过接收光幕信号,实时计算编码器的数值,并与预设的保护值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冲头的位置,控制冲头的急停。软件采用冗余设计,C语言编程,实现了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能有效的对人身安全进行保护,而且与以往光电保护系统相比能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预期目标,系统稳定可靠。
刘炎才[9](2008)在《四川银河汽车集团农用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用车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处于成熟期,目前正进入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四川银河汽车集团是四轮农用车生产的骨干企业,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产业内复杂的竞争格局,企业迫切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农用车的发展,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面对新产业格局和未来发展要求,研究我国农用车产业的发展及战略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析了国内外农用车产业的发展动态,概括分析了我国农用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过程,通过对我国农用车市场现状和企业所处环境的分析研究,认识企业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认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制定切实有效的经营战略,以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使企业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避免风险,把握机遇,发挥企业长处,从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①对中国农用车市场概况及四川银河汽车集团发展概况进行了概括总结和分析;②对四川银河汽车集团农用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环境、技术等外部因素分析和企业素质、市场营销能力、、制度与企业组织等内部因素分析;③对四川银河汽车集团农用汽车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农用车产品开发、营销策略的建立与实施、低成本战略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确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制定了企业产品开发流程和营销策略,实施低成本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在上述基础上,本论文进行了研究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分析农用车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农用车生产企业的发展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王先正[10](2012)在《CA6140普通车床的数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普通车床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机床之一,其技术参数范围广,加工范围较广,但结构复杂且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不适用于精密、形状复杂零件的加工。数控化加工是机械加工行业朝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率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有的普通车床基础上对其进行数控化改造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途径。对企业现有的车床进行了数控化改造后,既满足了生产需要,又节省了很多经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学位论文设计的背景主要是结合国内的具体国情,利用现有普通车床,通过数控化改造,使其成为一台高效、多功能的数控车床,是一种盘活存量资金的有效途径,也是低成本实现自动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学位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普通车床数控系统设计的必要性,以及改造后的优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提出了数控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3,对普通车床的改造部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改造设计,并实施安装。4,根据设计需要,对数控装置、自动回转刀架,步进电机驱动器,步进电机的选型进行了详细分析。5,对改造后的机床进行了安装和调试,并进行了试切加工。
二、剪板机简易安全防护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剪板机简易安全防护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 本论文内容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冲压机械伤害风险分析 |
一、 冲压机械作业危险因素识别 |
(一) 冲压机械作业方式 |
(二) 冲压机械危险因素识别 |
二、 冲压伤害事故频率及后果 |
三、 冲压伤害事故分析 |
(一) 冲压事故的原因分析 |
(二) 冲压机械事故树分析结论 |
(三) 冲压机械风险控制分析法 |
第三章 冲压作业风险评价分析 |
一、 安全检查表分析 |
(一) 安全检查表分析的目的 |
(二) 不同类型的检查表 |
(三) 编制检查表程序及应用说明 |
二、 冲压作业风险分析分级 |
(一) 评价原则 |
(二) 评价方法 |
第四章 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系统 |
一、 建立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系统的意义 |
(一) 风险评价系统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二) 我国建立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系统的意义 |
二、 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系统的开发环境 |
三、 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系统功能简介 |
(一) 实现封闭式自我维护 |
(二) 实现查询功能 |
(三) 实现数据库动态管理 |
四、 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系统操作程序 |
五、 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系统的展望 |
第五章 冲压机械作业安全控制措施 |
一、 冲压机械作业安全技术控制措施 |
(一) 冲压机械手用安全工具防护措施 |
(二) 模具防护措施 |
(三) 冲压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 |
(四) 冲压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 |
二、 冲压机械作业的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
(一) 冲压作业工艺管理 |
(二) 冲压模具管理 |
(三) 冲压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的管理 |
(四) 危险源的标识管理 |
(五) 冲压作业人员安全教育管理 |
(六)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度管理 |
(七)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的管理 |
第六章 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3)面向精度设计的闸式剪板机及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剪板机研究现状 |
1.3.1 剪板机产品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剪切系统及机理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剪板机产品国内研究现状 |
1.3.4 剪切系统及机理国内研究现状 |
1.4 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面向精度的闸式剪板机设计 |
2.1 闸式剪板机的简介 |
2.2 闸式剪板机主要结构设计 |
2.2.1 数控闸式剪板机设计参数 |
2.3 液压系统设计 |
2.3.1 液压控制方案 |
2.3.2 液压元件设计与选型 |
2.4 数控系统选型 |
2.5 模态与动力学分析 |
2.5.1 模态分析 |
2.5.2 瞬态动力学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闸式剪板机的误差模型 |
3.1 误差来源及分析 |
3.1.1 误差分类 |
3.1.2 机床的误差项 |
3.1.3 基于多体系统理论的机床建模 |
3.1.4 机床的拓扑结构和低序体阵列 |
3.1.5 机床部件的几何描述 |
3.2 机床的运动模型 |
3.2.1 机床的理想运动模型 |
3.2.2 考虑误差时机床的运动模型 |
3.3 敏感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钣金加工的自动生产线 |
4.1 需求分析 |
4.2 自动生产线总体方案 |
4.2.1 桁架机器人材料选择 |
4.2.2 X轴方向传动方案 |
4.2.3 同步带的选型与计算 |
4.2.4 Z轴方向传动方案 |
4.2.5 吸盘的选型及计算 |
4.2.6 直线导轨的选型 |
4.2.7 伺服电机的选型 |
4.3 自动化生产线整体结构 |
4.4 控制系统设计 |
4.4.1 控制系统的整体任务 |
4.4.2 控制系统I/O结构及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闸式剪板机的智能监测系统 |
5.1 背景分析和整机说明 |
5.1.1 背景分析 |
5.1.2 系统模块 |
5.2 硬件 |
5.2.1 应变测量 |
5.2.2 液压系统温度测量 |
5.2.3 振动测量 |
5.2.4 网关和控制器 |
5.2.5 硬件架构及配置 |
5.3 数据传输与管理 |
5.3.1 传感器信号的采集 |
5.3.2 服务器的数据处理 |
5.4 软件功能分析 |
5.4.1 现场客户端软件功能 |
5.4.2 云服务器端软件功能 |
5.5 软件架构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企业机械伤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企业机械伤害概论 |
2.1 机械伤害的类型 |
2.2 企业发生机械伤害的原因 |
2.2.1 直接原因 |
2.2.2 间接原因 |
2.3 企业机械伤害的特点 |
3 事故致因理论 |
3.1 能量转移事故致因理论 |
3.1.1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的概念 |
3.1.2 能量意外转移理论在预防伤亡事故上的应用 |
3.2 机械伤害中能量转移事故致因理论 |
4 中外安全管理理论简述 |
4.1 杜邦公司安全管理理念介绍 |
4.2 安全管理对企业安全的作用 |
5、基于事故树法对企业机械伤害定性分析 |
5.1 机械伤害事故的事故树分析 |
5.1.1 机械车间危害因素的防治措施 |
5.1.2 事故树作图分析 |
5.1.3 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求解 |
5.1.4 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求解 |
5.1.5 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在事故树分析中的应用 |
5.1.6 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分析 |
5.2 基于笔者单位的事故案例分析 |
5.2.1 笔者单位的基本情况 |
5.2.2 单位事故案例分析 |
6 防止机械伤害的对策措施 |
6.1 危险源控制 |
6.1.1 危险源的辨识 |
6.1.2 危险源的分级管理与控制 |
6.1.3 重大危险源应急计划 |
6.1.4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报告 |
6.1.5 重大危险源的监察 |
6.1.6 综合结论 |
6.2 实行制度化的安全管理 |
6.3 本质安全化建设 |
6.3.1 本质安全化的概念 |
6.3.2 机械本质安全化的建设 |
6.3.3 人员本质安全化建设 |
6.3.4 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建设 |
6.4 机械安全技术介绍 |
6.4.1 金属切屑机床安全技术 |
6.4.2 锻压机械安全技术 |
6.4.3 冲压机械安全技术 |
6.4.4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 |
6.4.5 砂轮机安全技术 |
6.4.6 剪板机安全技术 |
6.5 笔者单位机械伤害事故预防措施改进尝试 |
6.5.1 单位安全管理改进 |
6.5.2 单位安全技术改进 |
6.6 机械伤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7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兰石国民油井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控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研究内容与思路 |
二、相关理论与方法 |
(一) 早期事故致因理论 |
(二) 能量意外释放论 |
(三) PDCA循环 |
三、兰石国民油井公司事故控制现状研究 |
(一) 概况 |
(二) 生产的特点 |
(三) 十年事故统计资料及分析 |
四、兰石国民油井公司事故控制问题分析 |
(一) 历年事故率及原因 |
(二) 受伤人员工种差异的原因 |
(三) 受伤部位差异的原因 |
(四) 事故时间段差异的原因 |
(五) 事故年龄段差异的原因 |
(六)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效果不佳的原因 |
五、兰石国民油井公司事故控制对策 |
(一) 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
(二) 加强对挂钩工、装配钳工、油漆工的监控 |
(三) 配备劳动防护用品 |
(四) 根据进度要求合理安排生产 |
(五) 合理搭配人员,以老带青 |
(六) 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六、总结与展望 |
(一) 总结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重庆市玉米脱粒机械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脱粒机现状 |
1.1 机型现状 |
1.2 生产现状 |
1.3 技术现状 |
1.4 使用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 |
2.1 设计问题 |
2.2 制造问题 |
2.3 使用问题 |
3 发展对策 |
3.1 滚筒转速 |
3.2 脱粒间隙 |
3.3 安全防护 |
3.4 机械加工 |
3.5 焊接技术 |
3.6 正确使用 |
(7)龙门式压力机人机分析与外观造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1 课题的来源 |
1.2.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课题涉及的学科和领域 |
1.4 本次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
1.5 论文规划 |
第二章 压力机造型设计理论的基础研究 |
2.1 造型设计的特征分析 |
2.1.1 造型设计的空间要素 |
2.1.2 造型设计的美学法则 |
2.2 机械加工设备的造型设计要求 |
2.3 压力机造型设计的现状研究 |
2.3.1 国内外压力机产品市场调查研究 |
2.3.2 压力机外观造型的主要风格特点 |
2.3.3 扬力集团企业内部的调查反馈 |
2.3.4 压力机产品用户的使用调查分析 |
2.4 压力机造型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龙门式压力机外观造型设计 |
3.1 压力机造型设计与工程技术设计的衔接分析与研究 |
3.1.1 产品造型设计的典型程序 |
3.1.2 压力机造型设计与工程技术衔接的设计程序 |
3.2 龙门式压力机结构造型设计分析 |
3.2.1 JM系列龙门式压力机的工作原理 |
3.2.2 龙门式压力机主要功能单元及布局研究 |
3.3 龙门式压力机色彩设计分析 |
3.4 龙门式压力机材料设计分析 |
3.5 龙门式压力机涂装设计分析 |
3.6 龙门式压力机安全防护设计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龙门式压力机人机工程学分析 |
4.1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龙门式压力机分析 |
4.1.1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设计要求 |
4.1.2 机身结构单元的选取 |
4.2 压力机操作过程中人的因素分析 |
4.2.1 人体尺寸 |
4.2.2 视野分析 |
4.2.3 上肢活动分析 |
4.2.4 人的心理模型 |
4.2.5 人的动作分析实验 |
4.3 虚拟人模型与人机仿真分析 |
4.3.1 建立虚拟人体模型 |
4.3.2 人机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压力机控制面板设计研究 |
5.1 压力机控制面板中的认知需求分析 |
5.2 压力机产品控制面板的特征要素分析 |
5.2.1 功能因素分析 |
5.2.2 约束因素分析 |
5.2.3 人机因素分析 |
5.3 控制面板中的控键分析 |
5.3.1 设计原则 |
5.3.2 显示装置设计 |
5.3.3 操纵装置设计 |
5.3.4 界面控键设计 |
5.4 控制面板改进设计与预测模型实验 |
5.4.1 JM36系列龙门式压力机控制界面改进设计 |
5.4.2 操作面板预测模型法的实验设计与过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JM36—250型龙门式压力机的综合设计应用 |
6.1 JM36—250型龙门式压力机原型分析 |
6.2 JM36—250型龙门式压力机改进方案设计 |
6.2.1 设计方案一 |
6.2.2 设计方案二 |
6.2.3 设计方案三 |
6.2.4 按钮站的方案设计 |
6.3 基于价值工程学的设计方案评价与确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工作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龙门式压力机调查问卷 |
附录B 龙门式压力机设计方案评审表 |
附录C 龙门式压力机设计方案效果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8)冲床自动保护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冲床保护系统发展现状 |
1.3.1 冲床保护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2 冲床保护系统的分类及优缺点比较 |
1.4 冲床安全保护技术的比较 |
1.4.1 光电保护法及其优点 |
1.4.2 非光电保护法与光电保护法的比较评价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冲床自动保护系统工作原理 |
2.1 引言 |
2.2 曲柄压力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3 冲床保护系统抗震力分析 |
2.3.1 曲柄冲床的加工力分析 |
2.3.2 曲柄冲床加工速度分析 |
2.3.3 C型机架曲柄冲床的主要零件及受力情况分析 |
2.4 冲床自动保护系统工作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设计基本要求 |
3.3 整体方案设计 |
3.4 单片机选型 |
3.5 LCD选型 |
3.6 编码器选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全光幕的研究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安全光幕的结构和原理 |
4.3 电路系统设计与分析 |
4.3.1 设计方案概述 |
4.3.2 同步扫描工作模式 |
4.3.3 检测信号的判决 |
4.3.4 方案分析 |
4.4 光学系统设计 |
4.5 输入/输出回路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器设计 |
5.1 引言 |
5.2 控制器硬件设计 |
5.2.1 单片机控制电路 |
5.2.2 系统电源设计 |
5.2.3 编码器信号防抖电路 |
5.2.4 输入电路 |
5.2.5 输出电路 |
5.2.6 逻辑处理电路 |
5.2.7 光幕与单片机的通信电路 |
5.2.8 键盘及显示电路 |
5.3 控制器软件设计 |
5.3.1 任务调度程序设计 |
5.3.2 中断服务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四川银河汽车集团农用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中国农用车的使用特点及市场分析 |
2.1 农用车概述 |
2.1.1 农用运输车的定义 |
2.1.2 农用运输车发展历程 |
2.2 中国农用车的使用特点及分析 |
2.3 中国农用车的市场分析 |
2.3.1 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
2.3.2 中国农村运输的要求 |
2.3.3 中国农用车的道路环境 |
3 四川银河汽车集团农用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外部因素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技术环境分析 |
3.1.4 中国加入WTO对农用汽车发展的影响分析 |
3.1.5 西部大开发对农用汽车发展的影响分析 |
3.2 内部因素分析 |
3.2.1 企业简介 |
3.2.2 企业素质分析 |
3.2.3 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3.2.4 企业制度与企业组织分析 |
3.2.5 其他因素分析 |
4 四川银河汽车集团农用汽车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
4.1 企业经营理念的凝练 |
4.1.1 企业长期发展方向的规划 |
4.1.2 农用车产业经营理念的凝练 |
4.2 农用车产品规划与开发的改善 |
4.2.1 农用车产品开发的原则 |
4.2.2 农用车产品开发的方向 |
4.3 农用车制造与品质保证措施 |
4.4 农用车技术改进措施 |
4.4.1 技术定位 |
4.4.2 安全技术 |
4.4.3 环保与节能技术 |
4.4.4 整车匹配技术 |
4.5 农用车营销策划 |
4.5.1 市场营销观念的树立 |
4.5.2 市场营销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
4.5.3 建立最优秀的营销组织 |
4.5.4 提高竞争能力 |
4.5.5 年度考核 |
4.5.6 建立优秀的营销队伍 |
4.5.7 优化营销组合 |
4.5.8 建立企业较完善的服务体系 |
4.6 低成本战略 |
4.6.1 转变经营方式 |
4.6.2 建立以成本预算为基础的成本控制体系 |
4.7 国际化经营战略 |
4.7.1 国际化经营的目的 |
4.7.2 国际化经营的环境状况 |
4.7.3 国际化经营途径 |
5 研究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CA6140普通车床的数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数控机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1.1.2 数控技术概述 |
1.1.3 数控机床的组成 |
1.1.4 数控机床的分类 |
1.2 数控车床改造的意义 |
1.2.1 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市场 |
1.2.2 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的优点 |
1.2.3 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必要性 |
1.3 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的 3 种基本类型 |
1.4 数控化改造的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普通车床的数控改造总体方案 |
2.1 设计任务 |
2.2 总体方案的论证 |
2.3 总体方案确定 |
2.4 总体改造方案系统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普通车床主要结构的数控改造 |
3.1 数控系统概述 |
3.2 数控装置系统选型 |
3.3 GSK980T 系统的特点 |
3.3.1 硬件结构 |
3.3.2 软件功能 |
3.3.3 显示 |
3.3.4 PMC 控制 |
3.3.5 进给伺服驱动 |
3.3.6 主轴驱动 |
3.3.7 RS-232C 口及数据通讯 |
3.3.8 调机、维护与故障诊断 |
3.3.9 系统的功能 |
3.4 CA6140 车床数控化改造的数控系统功能 |
3.4.1 改造后工作方式和系统功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进给系统的改造设计 |
4.1 进给系统改造设计概述 |
4.1.1 设计和选用进给系统 |
4.1.2 传动方式的选择 |
4.1.3 滚珠丝杠副布置结构形式 |
4.2 纵向(Z 向)进给系统的改造设计 |
4.2.1 改造思路 |
4.2.2 纵向(Z 向)进给系统的设计计算 |
4.2.3 Z 向滚珠丝杠选型 |
4.2.4 Z 向步进电动机的选择 |
4.2.5 实施步骤 |
4.3 横向(X 向)进给系统的改造设计 |
4.3.1 改造思路 |
4.3.2 X 向滚珠丝杠选型 |
4.3.3 X 向步进电动机的选择 |
4.4 步进电机驱动器的选型 |
4.4.1 实施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运动系统的改造 |
5.1 变速系统的类型 |
5.1.1 无级变速传动系统 |
5.1.2 有级变速传动系统 |
5.2 主轴部分的改造方案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其它部件的改造 |
6.1 脉冲发生器—光栅编码器选型 |
6.1.1 改造思路 |
6.1.2 脉冲发生器概述 |
6.1.3 脉冲发生器—光栅编码器选型 |
6.1.4 实施步骤 |
6.2 刀架的改造 |
6.2.1 刀架部分的改造思路 |
6.2.2 数控车床刀架的基本要求 |
6.2.3 数控车床刀架结构 |
6.2.4 刀架的选型 |
6.2.5 自动回转刀架的工作原理 |
6.2.6 实施步骤 |
6.3 导轨的改造处理 |
6.4 润滑部分的处理 |
6.5 数控车床电控柜设计 |
6.6 箱体的结构设计 |
6.7 机床防护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安装与调试 |
第八章 数控系统中程序指令应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剪板机简易安全防护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剪板机简易安全防护装置[J]. 申宝信. 劳动保护, 1994(01)
- [2]我国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评价分析及对策研究[D]. 王起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4(04)
- [3]面向精度设计的闸式剪板机及其系统研究[D]. 陈胜.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4]企业机械伤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 范振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5]兰石国民油井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控制体系研究[D]. 吕宝中. 兰州大学, 2012(04)
- [6]重庆市玉米脱粒机械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 刘天文. 农业机械, 2012(14)
- [7]龙门式压力机人机分析与外观造型设计[D]. 张晶. 扬州大学, 2014(01)
- [8]冲床自动保护系统设计[D]. 席磊.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9(03)
- [9]四川银河汽车集团农用汽车产业的发展研究[D]. 刘炎才. 重庆大学, 2008(06)
- [10]CA6140普通车床的数控系统设计[D]. 王先正.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