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台湾省拟建的高速铁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典易,陈勇[1](2019)在《亚欧大陆跨境铁路的轨距问题》文中提出铁路轨距是带有地缘政治属性的技术标准。亚欧大陆的铁路网可分为准轨区、俄轨区、印轨区、米轨区四大轨距区域,俄罗斯、欧盟和印度都在巩固和扩展各自的轨距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是被俄轨区、印轨区、米轨区包围的东亚准轨铁路"孤岛",准轨发展空间严重受限,面临严峻的轨距地缘政治环境。中国的跨境铁路运输和建设都饱受轨距差异困扰。新建多条跨境铁路中,有些已达成准轨共识顺利推进,有些因为轨距分歧停滞不前。俄罗斯、欧盟、印度等大国和国家集团的轨距战略均凸显了轨距的地缘政治价值,中国集二线改轨教训值得汲取,即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战略价值。轨距问题的战略含义值得重视,但要考虑到相关国家的安全关切。中国制定未来的"轨距战略"要因地制宜,遵循"一国一策""一线一策"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方案。
方忠强[2](2019)在《多跨长联减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处在地震活跃期,桥梁作为抗震救灾的生命线工程,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并带来严重的次生灾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连续梁桥因施工方便、受力合理和行车平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并向着长联、大跨的方向不断发展。然而,为减小混凝土收缩徐变和温度效应的影响,多跨长联连续梁桥一般在一联内仅设置一个固定墩。当顺桥向地震动作用时,地震力主要由固定墩来承担,势必会造成固定墩地震响应过大,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目前,许多学者致力于多跨长联连续梁桥减隔震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基于此,本文以海子湖大桥(非对称多跨长联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阅读相关文献,对目前常用的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和地震响应分析方法进行总结,确定适用于该桥的抗震措施和地震响应分析方法。(2)基于MIDAS/Civil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考虑桩-土-结构相互作用,采用多重Ritz向量法计算结构的自振特性。发现多跨长联连续梁桥的自振周期远大于同类普通连续梁桥,前几阶振型主要表现为墩梁纵向平动和主梁竖向弯曲振动。(3)考虑多向地震动的影响,对设置普通支座的多跨长联连续梁桥进行动态时程分析,作为减隔震结构计算结果的对比项。结果表明:有纵桥向地震动作用时固定墩响应很大,必须进行减隔震设计。(4)通过参数分析计算摩擦摆的设计参数,在此基础上,对设置摩擦摆的多跨长联连续梁桥进行动态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受摩擦摆的影响,结构响应与非减隔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大致表现为:水平双向作用<三向共同作用<水平单向作用<水平单向和竖向组合作用。(5)以墩底内力和墩顶位移为研究对象,定义减震率来评估摩擦摆式减隔震支座的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设置摩擦摆支座后,固定墩响应明显下降,各墩协同受力,变形均匀;在摩擦摆正常工作范围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越大,摩擦摆的减隔震效果越明显。(6)以视波速大小和行波作用方向为研究对象,采用大质量法对设置摩擦摆的多跨长联连续梁桥进行非一致激励分析,并与一致激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视波速v=600m/s时控制截面响应最大,且随着视波速的增加越接近一致激励的计算结果;另外,行波作用方向会对结构响应产生明显影响,当地震动沿某一侧输入时,该侧响应会明显增加。
王列辉,夏伟,宁越敏[3](2017)在《中国高铁城市分布格局非均衡性分析——基于与普通铁路对比的视角》文中认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从网络的视角构建均衡性指标——网络区位系数,并依次从点、线、面三个层面从整体上评价2007年普通铁路和2015年高速铁路网络发展格局;其次,利用偏移—分享模型,研究464个高铁城市在高铁网络格局中的地位变化,揭示高铁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发展现象。结果显示:(1)铁路网络结构由"一枝独秀"到"三足鼎立",高铁网络覆盖了大部分人口规模超200万人的都市区,网络联系呈现纵向联系强、横向联系弱的特点;(2)大部分之前未开通普通铁路而直接纳入高铁网络的城市位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这类城市较少出现在华北和东北地区;(3)高铁网络区位优势由东向西呈地带性递减,东中部中心城市的优势突出,西部中心城市的优势不明显且整体呈现"低水平均衡"格局;(4)城市行政级别越高,高铁覆盖率越高,但在东部地区,高铁结构由"等级化"向"扁平化"发展,中小城市已率先获益。
韩珍堂[4](2014)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王祝堂[5](2011)在《对宽厚板与大型材项目建设暨熔铸节能减排的思考》文中指出铝合金宽厚板及大型材的产量与品质代表着一个国家铝加工业的水平,中国在2004年前没有100 MN级的现代化挤压机,不能生产轨道车辆车体大型材;201 1年前没有不小于3 200 mm的四辊可逆式热轧机,无法向市场提供宽度不小于3 000mm的宽厚板。如今华夏大地掀起了建设宽厚板与大型材项目的浪潮,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生产能力有较多的过剩,才有较激烈的竞争,才会加快优胜劣汰进程。现有的项目如在2013年底以前全部建成的话,生产能力会大大过剩,在2025年前肯定有较多的企业不会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工业发达国家建设宽厚板与大型材项目的模式值得借鉴与学习。铝加工业的节能减排重点在熔炼铸造,熔炼铸造的节能减排重点在于转变铸锭、带坯的供应模式与结构,70%以上的铸锭与带坯由原铝厂生产应是铝加工业的目标,熔炼铸造的节能减排在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与新装备。
姚展鹏[6](2011)在《香港回归前后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比较 ——以机场及高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被英国占领155年后的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在“一国两制”这个极具远见的创新政治制度下,迈进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区域走进了香港规划的视野,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考虑规划策略的环境因素,导致香港需要重新思考发展如何定位、如何避免被边缘化等重要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以香港的重大项目规划政策作为切入点,探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在发展路上的机遇和挑战。论文的思路始于回顾香港重大项目走过最重要的一段历程,认真总结回归前后香港在重大项目规划事务上的经验。这部份首先综论重大项目和它在区域规划的角色作为理论基础,然后详细调查香港重大项目的建设历史和现状,对香港处理重大项目的规划体制和规划工作特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论文主体部份基于项目在回归前后在量性上、质性上和时间上的可比性,挑选了新机场及香港高铁两个案例作为研究对像。经过深入比较它们的规划策略、发展条件、项目过程和建设成果等主要方面后,研究发现除了21世纪全球化带来激烈的竞争环境之外,香港所在的大珠三角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特别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与区域的实力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情况而未能及时应对。论文对比和评析两个案例的规划政策和影响后,揭示了香港规划策略长期偏重国际性而忽略国内性的问题。论文更进一步探讨1997年后一连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包括公民参与意识日渐高涨、规划执行力下降导致香港人对规划前景深刻反思的前因后果。论文在完成案例比较后证明了祖国坚强的后盾支持和协调作用对香港的发展极为关键,它引导了香港重大项目规划政策产生了全面迈向区域融合的转向。论文的结论是香港规划环境在回归后起了根本性的变化,香港在配合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支持力量,而这一种力量正是推进香港继续参与全球化竞争必不可少的新条件。
程前[7](2011)在《高速铁路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世界范围来看高速行车己成为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4年获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同时也给铁路建设者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文在文献调研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以铁道部“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技术再创新”项目中提出的CRTSII型无砟轨道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受力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试验结果研究轨道板在静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裂缝形态和挠度发展规律,并得到轨道板在静载作用下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其次,研究轨道板疲劳循环后破坏形态,对疲劳荷载对静力承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在试验基础上,研究疲劳荷载作用下最大裂缝的扩展规律,并建立等幅疲劳荷载作用下正截面最大裂缝宽度扩展规律的计算公式。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轨道板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拟试验过程,通过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进而论证试验的正确性;同时,建立轨道板的整体模型(梁板模型),研究轨道板长度、宽度、厚度等参数对无砟轨道受力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无砟轨道设计提出建议。
刘春龙[8](2009)在《山东兖矿集团14万吨高性能大型工业铝挤压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国家一贯重视铝及铝加工行业的发展,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多次对铝加工发布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随着以高速列车、城市地铁与轻轨列车为代表的现代交通工具的轻量化以及航空航天、船舶、机械制造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挤压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但由于技术等原因我国对上述产品依然需要大量进口。山东兖矿集团为了充分利用自身的煤、电、铝资源,抢占大规格、高性能铝挤压市场,投资建设“年产14万吨高性能大型工业铝挤压材”项目。在项目投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有一些项目投资失败,决策失误。分析一些项目失败的原因,除了经营管理方面的不足,很重要的原因是未对财务风险进行充分的分析,制订切实的控制措施。有鉴于此,本文根据现代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的基本原理,结合山东兖矿集团14万吨高性能大型工业铝挤压材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进行充分、全面的分析和论证,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本文的前两个部分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实践意义、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项目的概况的基础上,从工程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研究的一般理论入手,阐述了财务风险与控制的作用、特点及主要内容。论文吸取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思想和方法,结合兖矿集团项目运行的实际,归纳出工程项目运行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本文第三部分至第七部分,分别从五个方面对14万吨高性能大型工业铝挤压项目这一具体案例展开深入研究,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在市场和竞争分析方面,本文除详细介绍了世界及国内铝挤压市场形势外,还对该项目的市场竞争态势做了分析判断;在财务分析方面,本文主要从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分析和财务效益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在项目风险分析方面,本文在对该项目进行敏感性分析之后还提出了风险类型和防范措施。文章通过对项目市场分析、投资成本、财务效益和不确定性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论证,得出了该项目在财务风险控制的角度上可行的结论。
林源[9](2008)在《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国外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模式,并分析了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优势以及在我国的规划及运营情况,指出了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之间应采用"铁路+快速轨道+高速公路"的快速交通协调发展模式。
夏超逸[10](2008)在《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地震响应分析》文中指出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速铁路工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年底开始建设。该桥是跨长江的一座大跨公铁两用桥,在设计上运用了许多新型材料和新的施工技术,结构上具有大跨度、大悬臂、低阻尼的特点。大桥的主体结构由主跨108+192+336+336+192+108m连续钢桁架拱和边跨2×84m连续桁架组成,共用钢材80,000t。桥面宽41.6m,共有6条铁路轨道,包括2条设计时速300km的高速铁路时速、两条普通铁路时速,供时速120km的传统铁路货车和时速200km的客车使用,以及2条时速80km的城市铁路时速。宽5.8m的城铁轨道位于主桁两侧的悬臂部分,轨道中心线距拱肋3.25m。本文首先对南京大胜关桥的工程概况与技术指标进行了介绍,并简述了在用ANSYS和MIDAS程序进行全桥建模过程中的要点。对主桥的动力特性进行了计算,并以图表的形式列出了主桥的前15阶的频率和周期以及主桥前10阶的振型。在确定主桥的基本动力特性以后,又对主桥进行了反应谱分析,得到了主桥结构在顺桥向、横桥向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内力响应。采用“Ex+0.3Ez”、“Ey+0.3Ez”两种地震波组合对El Centro波作用下的位移时程响应进行了计算,采用《欧洲规范》中的“Ex+0.3Ey+0.3Ez”和“0.3Ex+Ey+0.3Ez”两种地震波组合方式对El Centro波作用下的位移和内力时程响应进行了计算,并对两种桩基刚度处理方式进行了对比。考虑大跨结构的特殊性,本文还对主桥结构进行了考虑行波效应的计算。采用300m/s,500m/s,1000m/s,2000m/s 4个表面视波速度进行分析,得到结构在El Centro波作用下的位移和内力时程结果,并将计算结果与一般时程响应计算以及反应谱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用MIDAS程序对和主桥相连的2×84m钢桁梁桥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并采用《欧洲规范》的“Ex+0.3Ey+0.3Ez”地震波组合形式对结构进行了地震时程响应分析。
二、中国台湾省拟建的高速铁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台湾省拟建的高速铁路(论文提纲范文)
(1)亚欧大陆跨境铁路的轨距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轨距问题概述 |
(一) 常见轨距及其分布 |
(二) 亚欧大陆的四大轨距区域 |
二、 地缘政治和轨距战略 |
(一) 轨距的地缘政治属性 |
1. 轨距统一是国家统一的标志。 |
2. 轨距差异是安全防御的屏障。 |
3. 轨距统一是区域整合的手段。 |
4. 轨距改变反映对外关系的亲疏。 |
(二) 亚欧大陆主要力量的轨距战略 |
1. 俄罗斯的俄轨战略 |
(1) 通过“1520战略伙伴”论坛,经营现有俄轨区。 |
(2) 继续新建跨境俄轨铁路,扩张俄轨区。 |
(3) 阻碍俄轨区内其他轨距铁路(主要是准轨铁路)的建设。 |
2. 欧盟的准轨战略 |
3. 印度统一国内轨距的努力 |
三、 中国跨境铁路的轨距问题 |
(一) 中国铁路轨距的历史与现状 |
(二) 轨距差异对中国跨境铁路运输的影响 |
1. 中国国境铁路口岸概况 |
2. 轨距差异对中国跨境铁路运输的影响 |
(1) 运输效率降低。 |
(2) 运输成本增加。 |
(3) 管理成本增加。 |
(4) 货物损坏增加。 |
(三) 轨距差异对中国跨境铁路建设的影响 |
1. 中国与俄轨区国家的跨境铁路建设 |
(1) 中俄铁路。 |
(2) 中蒙铁路。 |
(3) 中吉乌铁路。 |
(4) 中吉塔阿伊铁路。 |
2. 中国与印轨区国家的跨境铁路建设 |
(1) 中巴铁路。 |
(2) 中尼铁路。 |
3. 中国与米轨区国家的跨境铁路建设 |
(1) 中老泰铁路。 |
(2) 中越铁路。 |
四、 对中国未来轨距战略的展望 |
(一) 平衡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 |
(二) 考虑到相关国家的安全关切 |
(三) 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轨距问题的解决方案 |
(四) 优先考虑技术解决方案,化解轨距壁垒 |
结 语 |
(2)多跨长联减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向地震动输入研究现状 |
1.2.2 行波效应研究现状 |
1.2.3 减隔震措施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及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2.1 桥梁抗震设计理论 |
2.1.1 基于性能的桥梁抗震设计 |
2.1.2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 |
2.1.3 桥梁减隔震设计 |
2.1.4 抗震设计方法选择 |
2.2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2.2.1 静力法 |
2.2.2 反应谱法 |
2.2.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2.2.4 随机振动法 |
2.2.5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选取 |
2.3 小结 |
3 多跨长联连续梁桥自振特性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 特征值分析 |
3.3.1 基本概念 |
3.3.2 自振特性计算 |
3.4 小结 |
4 考虑多向地震动输入的地震响应分析 |
4.1 引言 |
4.2 地震波的选取 |
4.3 荷载工况 |
4.4 非减隔震多跨长联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 |
4.4.1 支座布置形式 |
4.4.2 控制截面选取 |
4.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 基于摩擦摆的多跨长联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 |
4.5.1 摩擦摆设计参数 |
4.5.2 控制截面选取 |
4.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6 摩擦摆减隔震效果评估 |
4.7 小结 |
5 考虑行波效应的摩擦摆式减隔震梁桥时程反应分析 |
5.1 引言 |
5.2 行波效应的运动方程及分析方法 |
5.2.1 相对位移法(RMM) |
5.2.2 大刚度法(LSM) |
5.2.3 大质量法(LMM) |
5.3 视波速对行波效应的影响 |
5.3.1 计算参数确定 |
5.3.2 计算结果分析 |
5.4 行波输入方向对行波效应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中国高铁城市分布格局非均衡性分析——基于与普通铁路对比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技术说明与研究方法 |
1.1 技术说明 |
1.1.1 数据来源 |
1.1.2 研究时段 |
1.1.3 研究思路 |
1.2 研究方法 |
1.2.1 L空间模型 |
1.2.2 网络区位系数 |
1.2.3 偏移—分享模型 |
2 点、线、面层次的高铁格局分析 |
2.1 铁路网络结构由“一枝独秀”到“三足鼎立” |
2.2 高铁线路联系呈纵向强、横向弱的特点 |
2.3 高铁网络覆盖大部分都市区 |
3 高铁网络中站点所在城市的非均衡性分析 |
3.1 大部分新通高铁站点的城市位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 |
3.2 东中部中心城市竞争优势明显 |
3.3 西部中心城市竞争优势不明显, 呈现“低水平均衡”的格局 |
3.4 东部地区已从强化中心城市时期进入到提高中小城市时期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中的难点 |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
三、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
一、 比较优势理论 |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
四、 产业集群学说 |
五、 其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一、 规模经济 |
二、 运营效率 |
三、 成本控制 |
四、 质量管理 |
五、 技术创新 |
六、 外部性约束 |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
一、 粗钢产量 |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
五、 1970 年后 |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
第六节 启示 |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
一、 生产和消费 |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
三、 技术装备水平 |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
五、 进入/退出壁垒 |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
一、 国外企业概述 |
二、 国内企业概述 |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一、 生产经营分析 |
二、 财务分析 |
三、 启示 |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
二、 建议 |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
一、 环境保护能力 |
二、 建议 |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
二、 建议 |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
一、 产能过剩 |
二、 产业集中度 |
三、 建议 |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
一、 资源控制能力 |
二、 建议 |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
二、 建议 |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
三、 建议 |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
一、 供应链成本 |
二、 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香港回归前后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比较 ——以机场及高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香港规划何去何从? |
1.1.1 全球化开启了新时代 |
1.1.2 “一国两制”下的新规划 |
1.1.3 香港在 21 世纪面临的挑战 |
1.1.4 香港出了什么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关于“一国两制”中的跨界融合 |
1.2.2 关于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贡献位置和方式 |
1.2.3 关于香港规划政策及区域跨界规划理论 |
1.2.4 关于香港第四次创业的方向:与国家并肩前进 |
1.3 研究目标 |
1.3.1 探讨香港规划的新问题 |
1.3.2 建议香港规划的新政策 |
1.3.3 分析香港规划的优劣势 |
1.4 研究方法 |
1.4.1 个案比较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深度访谈法 |
1.4.4 实地调查法 |
1.4.5 归纳结论 |
1.5 论文结构 |
第1部份 重大项目规划的理论及研究 |
第2章 理论结构 |
2.1 重大项目时代的来临 |
2.1.1 项目界定:体大思精、无与伦比 |
2.1.2 不巧地标的的兴起 |
2.1.3 项目形态:空间与科技 |
2.1.4 重大项目为何瞩目? |
2.2 重大项目规划的考虑和运作 |
2.2.1 混合“计划”和“市场”的思想 |
2.2.2 因子分析与反馈综合的系统 |
2.2.3 多层次与多方面的规划过程 |
2.2.4 非一般项目带来非一般的挑战 |
2.2.5 各级规划政策与重大项目的互动关系 |
2.3 小结 |
第3章 重大项目与区域空间规划的关系 |
3.1 区域空间规划概说 |
3.1.1 区域空间规划经典理论再探 |
3.1.2 区域空间规划目标的演进 |
3.1.3 区域融合的要义 |
3.2 重大项目在区域空间规划中的角色 |
3.2.1 整构空间的缔造者 |
3.2.3 长远发展的支持者 |
3.2.4 两层功能的推动者 |
3.3 重大项目在区域规划中的意义 |
3.3.1 左右区域经济的成败 |
3.3.2 促进和加速城市的兴衰 |
3.3.3 区域政治的重要宣示 |
3.3.4 区域社会的共有资产 |
3.4 小结 |
第2部份 香港重大项目研究 |
第4章 香港重大项目的概况及规划 |
4.1 香港重大项目概述 |
4.1.1 沧海桑田的见证 |
4.1.2 项目种类的偏向性 |
4.1.3 项目性质的特殊性 |
4.2 香港重大项目的规划目标及体制 |
4.2.1 两层规划架构:决策和执行 |
4.2.2 规划体制特点的变化 |
4.2.3 成功的关键:跨境协调机制 |
4.2.4 五个规划目标的演进 |
4.2.5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的新方向 |
4.3 小结 |
第5章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
5.1 政府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累积 |
5.1.1 香港总体发展蓝图制定工作的过去与未来 |
5.1.2 解决特殊问题的专题性研究 |
5.2 非政府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累积 |
5.2.1 研究焦点(一):区域融合 |
5.2.2 研究焦点(二):交通基建 |
5.3 小结 |
第3部份 香港重大项目的规划案例 |
第6章 案例研究的基本考虑 |
6.1 挑选案例的原则:可比、可研及可议 |
6.1.1 可比性基于份量、内容及时间的对称性 |
6.1.2 可研性基于资料的开放性 |
6.1.3 可议性基于观点的不一致性 |
6.2 挑选案例的方法与过程 |
6.2.1 可选案例的调查 |
6.2.2 可选案例的筛选 |
第7章 香港国际机场规划案例研究 |
7.1 香港航空基础建设概述 |
7.1.1 从沙田浅滩到赤鱲角跑道:香港飞过的一个世纪 |
7.1.2 新世纪新机场 |
7.2 香港国际机场的规划研究 |
7.2.1 本地与内地环境揭示的问题 |
7.2.2 规划目标的两面 |
7.2.3 漫长规划 50 年 |
7.2.4 10 大机场核心计划项目 |
7.2.5 规划政策透析回归前的规划状况 |
7.2.6 新机场规划的成果与缺失 |
7.3 小结 |
第8章 香港高速铁路规划案例研究 |
8.1 香港铁路基础建设概述 |
8.1.1 香港铁路百年: 连系各区、接通内外 |
8.1.2 境内及跨境铁路网现况 |
8.2 香港高速铁路的规划研究 |
8.2.1 香港小背景与内地大背景的分析 |
8.2.2 关于全国及区域的两层规划目标 |
8.2.3 迟来的决策及曲折的过程:香港高铁规划的3个阶段 |
8.2.4 香港高铁宏图的规划内容 |
8.2.5 规划政策透析回归后的规划状况 |
8.2.6 香港高铁的预期成果与缺失 |
8.3 小结 |
第4部份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
第9章 香港国际机场与高速铁路规划政策的比较分析 |
9.1 规划背景比较分析 |
9.1.1 规划及政治环境的比较 |
9.2 回归前后规划策略的比较分析 |
9.2.1 规划目标的调整:从“独赢”到“共赢” |
9.2.2 规划方法的调整:从“主动”到“被动” |
9.3 回归前后规划条件的比较分析 |
9.3.1 国际环境追求交通速度的因素 |
9.3.2 内地环境促成 4 个规划视野层次的因素 |
9.3.3 本地环境争取平衡政治、社会及经济利益的因素 |
9.3.4 新机场及香港高铁实例的综合比较 |
9.4 回归前后规划政策比较的启示 |
9.4.1 回归及“一国两制”为香港带来独特的发展机遇 |
9.4.2 香港从侧重“国际”到“国际”“国内”并重的区域角色转变 |
9.4.3 协调机制是“一国两制”下规划政策的关键操作平台 |
9.4.4 保持弱界线作用有利“一国两制”下的区域融合 |
9.5 小结 |
第10章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方向的建议 |
10.1 香港对祖国建设事业的可能贡献 |
10.1.1 第一层次贡献:保持香港社会繁荣、民生安定 |
10.1.2 第二层次贡献:促进祖国建设事业 |
10.1.3 第三层次贡献:立足中国服务全球化大环境 |
10.2 香港重大项目规划目标的新方向 |
10.2.1 五个层次的规划目标策略 |
10.2.2 建立更完善的“公民参与”机制 |
10.2.3 创新的经济主导形态跨界规划 |
10.2.4 坚持可持续发展规划战略 |
第11章 结论 |
11.1 案例比较的结论 |
11.1.1 香港政府重视规划的政策在回归前后基本不变,但民主化进程使规划执行面对更复杂的挑战 |
11.1.2 回归使香港城市规划需要承担国家责任的新使命 |
11.1.3 发展目标的国际性和国内性不平衡是香港回归后被边缘化的主因 |
11.1.4 区域性重大项目的规划合作是香港在全球化竞争和区域协调中的突破策略 |
11.1.5 香港需要利用回归后国家政策支持的机遇应对全球化竞争及地区发展的挑战 |
11.2 论文的贡献 |
11.2.1 政治方面:两层“实践”和“检验” |
11.2.2 理论方面: 研究参考价值、归纳、解释及补充 |
11.2.3 规划方面:针对“国内境外”状况的可行方法 |
11.2.4 应用方面:对决策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
11.3 论文的创新点 |
11.3.1 题目创新: 香港重大项目及其规划历史的新探索 |
11.3.2 角度创新:以回归前后规划案例比较研究解构香港深层次矛盾问题 |
11.3.3 方法创新:利用“一轴两点”作为案例分析框架 |
11.3.4 建议创新: 经济主导跨界规划方式 |
11.4 论文成果的意义 |
11.4.1 沟通“两制”及支持祖国建设事业的意义 |
11.4.2 帮助香港反思过去及开辟未来的意义 |
11.5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高速铁路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无砟轨道发展及应用概述 |
1.2.1 德国无砟轨道 |
1.2.2 日本无砟轨道 |
1.2.3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无砟轨道 |
1.2.4 国内无砟轨道 |
1.3 国内各种类型无砟轨道结构特点 |
1.3.1 双块式无砟轨道 |
1.3.2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 |
1.3.3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 |
1.4 本文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试验设计 |
2.1 引言 |
2.2 试验目的 |
2.3 试验概况 |
2.3.1 Ⅱ型无砟轨道板规格 |
2.3.2 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制造工艺 |
2.3.3 试验安排 |
2.4 试验设备及量测工具 |
2.5 试验方案和测量内容 |
2.5.1 轨下截面静载试验试验方案 |
2.5.2 板中截面静载试验试验方案 |
2.5.3 疲劳试验方案和量测内容 |
2.6 本章小结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静载试验过程及结果 |
3.2.1 试验现象描述 |
3.2.2 受力特性 |
3.2.3 裂缝状况 |
3.2.4 挠度状况 |
3.2.5 破坏形态 |
3.3 疲劳试验过程及结果 |
3.3.1 疲劳试验结果 |
3.3.2 疲劳荷载对静力承载力的影响 |
3.3.3 疲劳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宽度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方法在钢筋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 |
4.1.1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
4.1.2 混凝士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
4.1.3 钢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
4.1.4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
4.1.5 混凝土裂缝的模拟 |
4.2 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4.2.1 无砟轨道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2 轨道板模型参数的选取 |
4.2.3 ANSYS分析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
4.3 轨道板结构参数对无砟轨道静力特性影响研究 |
4.3.1 CRTSⅡ型无砟轨道结构特点 |
4.3.2 CRTSⅡ型无砟轨道静力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3 模型的对比分析与比选 |
4.3.4 结构参数对无砟轨道静力特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山东兖矿集团14万吨高性能大型工业铝挤压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0 导论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2.1 国外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理论 |
0.2.2 国内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理论 |
0.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研究结构安排 |
0.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 工程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1.1 项目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的一般理论 |
1.2 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的主要作用 |
1.3 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的识别方法和指标体系 |
1.3.1 财务评估指标分类 |
1.3.2 财务评估的静态评估方法 |
1.3.3 财务评估的动态评估方法 |
2 项目概况 |
2.1 兖矿集团概况 |
2.2 项目提出的背景 |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3.1 市场发展的需要 |
2.3.2 技术进步的需要 |
2.3.3 企业发展的需要 |
3 项目运行环境分析 |
3.1 市场环境分析 |
3.1.1 产品用途 |
3.1.2 市场供应状况 |
3.1.3 竞争环境分析 |
3.1.4 铝型材消费现状及市场预测 |
3.2 竞争力分析 |
3.2.1 有利条件 |
3.2.2 不利条件 |
3.3 环境保护分析 |
3.3.1 自然环境 |
3.3.2 采用标准 |
3.3.3 工程概况 |
3.3.4 工程污染因素简要分析 |
3.3.5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治理措施 |
4 项目投资与成本估算 |
4.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1.1 投资估算的依据 |
4.1.2 投资估算 |
4.1.3 资金筹措 |
4.2 项目销售计划及收入估算 |
4.3 项目成本与费用估算 |
4.3.1 估算原则 |
4.3.2 总成本费用 |
4.4 项目利润估算 |
4.4.1 项目计算期 |
4.4.2 成本费用估算 |
4.4.3 销售收入与销售税金及附加 |
4.4.4 利润及利润分配 |
5 兖矿集团铝挤压项目财务分析 |
5.1 基本财务报表 |
5.1.1 静态财务指标 |
5.1.2 动态财务指标 |
5.2 项目现金流分析 |
5.2.1 全部投资现金流量分析 |
5.2.2 损益表分析 |
5.3 盈利能力分析 |
5.4 清偿能力分析 |
5.4.1 贷款偿还 |
5.4.2 财务状况分析 |
5.5 项目财务评价 |
6 项目财务风险及其控制 |
6.1 项目财务风险分析 |
6.1.1 盈亏平衡分析 |
6.1.2 敏感性分析 |
6.2 其他风险 |
6.2.1 项目筹建风险 |
6.2.2 技术和装备及人才风险 |
6.2.3 资金筹措风险 |
6.3 风险控制选择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9)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和主要模式 |
1.1 发展现状 |
1) 日本新干线 |
2) 法国TGV |
3) 德国ICE |
4) 西班牙AVE |
5) 意大利ETR |
6) 其它国家或地区的高速铁路 |
7) 欧洲高速铁路规划[3] |
1.2 主要模式 |
1) 日本新干线模式。 |
2) 法国TGV高速铁路模式。 |
3) 德国ICE高速铁路模式。 |
4) 英国APT高速铁路模式[5]。 |
2 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优点 |
3 我国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规划及运营 |
3.1 规划及在建项目 |
3.2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的运营 |
3.3 山东半岛城市群之间快速交通系统的构建 |
4 结 语 |
(10)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地震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发展概述 |
1.2 南京大胜关桥概述 |
1.3 南京大胜关桥的细部构造 |
1.3.1 桁式布置 |
1.3.2 主桁构件 |
1.3.3 板桁结构整体节点 |
1.3.4 铁路桥面结构 |
1.3.5 联结系 |
1.3.6 轻轨桥面结构 |
1.3.7 连接及其它 |
1.4 地震概述 |
1.5 地震设防概述 |
1.6 项目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主桥的动力特性分析 |
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 结构的动力特性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主桥的反应谱分析 |
3.1 地震响应反应谱分析概述 |
3.2 反应谱分析参数选取 |
3.2.1 反应谱分析振型组合的方法 |
3.2.2 反应谱分析参数 |
3.3 主桥反应谱位移响应分析 |
3.4 主桥反应谱内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桥的时程分析 |
4.1 地震响应时程分析概述 |
4.2 主桥的时程分析 |
4.2.1 选取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 |
4.2.2 地震波输入 |
4.2.3 地震响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桥在地震行波作用下的响应 |
5.1 行波效应 |
5.2 行波效应的计算理论 |
5.2.1 多支撑结构平衡方程 |
5.2.2 计算方法 |
5.3 主桥计算模型 |
5.4 主桥在行波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
5.4.1 结构的位移响应 |
5.4.2 结构的内力响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2×84m钢桁梁桥 |
6.1 引桥桥梁介绍 |
6.2 引桥的计算模型 |
6.3 引桥的动力特性 |
6.4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响应分析 |
6.4.1 结构的位移响应 |
6.4.2 结构的内力响应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中国台湾省拟建的高速铁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亚欧大陆跨境铁路的轨距问题[J]. 李典易,陈勇. 国际政治研究, 2019(06)
- [2]多跨长联减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研究[D]. 方忠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3]中国高铁城市分布格局非均衡性分析——基于与普通铁路对比的视角[J]. 王列辉,夏伟,宁越敏. 城市发展研究, 2017(07)
- [4]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5]对宽厚板与大型材项目建设暨熔铸节能减排的思考[A]. 王祝堂. 2011全国铝及镁合金熔铸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1
- [6]香港回归前后重大项目规划政策比较 ——以机场及高铁为例[D]. 姚展鹏. 清华大学, 2011(11)
- [7]高速铁路CRTSⅡ型无砟轨道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程前. 郑州大学, 2011(04)
- [8]山东兖矿集团14万吨高性能大型工业铝挤压项目财务风险与控制研究[D]. 刘春龙.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2)
- [9]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 林源.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2008(03)
- [10]高速铁路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地震响应分析[D]. 夏超逸.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