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对冬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锌对冬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一、锌对冬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曲晓莲,李耕,仲锦维,王升臣,张雅芹[1](2021)在《尿素类型与施肥深度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尿素类型与施肥深度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尿素类型为主区,施肥深度为副区,主副区各设两个水平,通过对不同处理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及不同指标的关系研究,从生理学角度揭示产量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尿素处理,普-控释尿素处理可显着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进而获得高产;相较于浅施(5 cm),尿素深施(10 cm)可显着提高冬小麦产量。普-控释尿素处理显着提高花后旗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Pn),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旗叶面积、净光合速率与千粒重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因而,小麦千粒重提高;干物质量的增长小于旗叶面积的增长,比叶重较普通尿素处理降低。同时,由于叶面积的增加,普-控释尿素处理的旗叶氮含量及单位叶面积氮含量(Narea)均有下降趋势,但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显着提高。花后旗叶面积、干重及光合氮素利用效率随尿素施用深度的增加显着提高。普-控释尿素深施处理可显着提高ABS/CSm、TRo/CSm、ETo/CSm,有效改善光系统Ⅱ(PSⅡ)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性能。

郭曾辉,刘朋召,雒文鹤,王瑞,李军[2](2021)在《限水减氮对关中平原冬小麦氮素利用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限水减氮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探讨限水减氮管理模式在关中平原冬小麦生产中的可行性,可为实现关中平原灌区冬小麦生产的稳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连续2年在陕西杨凌地区进行小麦田间裂区试验,灌水量为主处理,设置两个灌溉水平,1200 m3·hm2(常规灌溉,在越冬期和拔节期灌溉,W2)和600 m3·hm-2(限水灌溉,仅在越冬期灌溉,W1);施氮量为副处理,设置4个施氮水平,300 kg·hm-2(关中地区常规施氮量,N300)、225 kg·hm-2(减量施氮25%,N225)、150 kg·hm-2(减量施氮50%,N150)和0 kg·hm-2(不施氮,N0),分析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效率、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和氮素表观平衡。结果表明:限水减氮能显着增加冬小麦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提升产量和氮素携出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减少硝态氮的淋失,降低氮素盈余量,维持氮素平衡。2017—2019年在W1N150处理基础上增加了灌溉量和施氮量,冬小麦产量和氮素携出量不会显着增加。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与W2N300相比,W1N150同时期植株氮素含量分别提高0.1%~25.5%和14.0%~31.6%,籽粒氮素含量分别提高0.1%和4.6%。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高95.3%、4.2%、81.7%和33.0%,氮素盈余量分别减少97.2%和95.1%,有效减少了土壤硝态氮的淋失。综合各项指标,越冬期灌溉600m3·hm-2配合施氮量150 kg·hm-2的限水减氮组合能够保证关中平原冬小麦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发展。

唐兴旺,石玉,于振文,张永丽[3](2021)在《小麦开花期适量灌溉提高水氮利用效率减少土壤硝态氮淋洗的机理》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对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转移、土壤硝态氮含量、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小麦氮素高效利用及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供试品种为济麦22,在开花期设置3个水分处理:不灌水(W0)、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W1)和85%(W2)。测定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氮素的积累和转运、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并对小麦成熟期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1) W1处理中,两个小麦生长季开花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转移量比W0和W2处理平均提高11.63%和7.27%,氮素转移率分别增加9.49%和6.11%;成熟期籽粒氮素分配量平均提高22.5%和12.9%,但叶片和穗轴+颖壳中的氮素分配量显着低于W0和W2处理,因而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2)补灌至70%(W1)处理降低了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小麦氮素吸收量比W0和W2处理平均提高11.4%和6.5%,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平均降低51.0%和40.9%,W1处理减少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的风险,降低了0—200 cm土层土壤中无机氮的残留量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有利于小麦根系对土壤氮素的吸收利用。3) W1处理的小麦千粒重比W0和W2处理平均增加11.0%和5.4%,籽粒产量提高25.9%和11.8%,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7.0%和12.7%,氮素吸收效率提高了11.4%和6.5%,氮素利用效率增加了13.0%和4.9%。【结论】在小麦开花期,将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0%,可以显着提高小麦灌浆中后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量和转移率,提高小麦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的积累量和分配率,进而提高了产量、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因而减少了环境风险。灌溉过量导致硝态氮过多向下移动,影响根系吸收,水分不足则降低氮素向籽粒的运转。

王丽芳,康娟,马耕,王家瑞,申圆心,刘世洁,王晨阳[4](2021)在《农田施氮对冬小麦产量、根-冠氮素积累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施氮对冬小麦产量、根-冠氮素积累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定位试验,在河南省许昌设置0、180、240和300 kg·hm-24个施氮水平,利用2015-2018年三个小麦生长季的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氮素供应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根-冠氮素积累以及氮肥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在三个生长季中,施氮均可显着提高小麦株高、产量、穗数和穗粒数,促进根系、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增加籽粒氮素含量和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对氮素利用效率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分别有负向和正向效应。综合来看,各指标在三个施氮处理间差异相对较小,多数未达到0.05显着水平,因此认为在河南中高产麦田施氮180 kg·hm-2既可保证高产,也有利于氮肥高效利用。

刘卫星,张文杰,王家瑞,马耕,康娟,王晨阳[5](2021)在《氮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互作效应,2017—2018年在大田定位试验条件下,以‘矮抗58’为试验材料,设置112.5、150、187.5 kg/hm23个种植密度,0、180、240、300 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了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下,花后贮藏干物质的转运量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而花前趋势相反;冬小麦群体分蘖数、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然而千粒重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可以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减小施氮量降低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负面影响。因此,适宜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与种植密度150 kg/hm2相匹配是获得更高产高效的最优组合。

陈琳[6](2021)在《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转化特性及作物耦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针对我国旱区水资源短缺、农田自然条件和膜孔灌等特点,采用试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了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土壤水氮运移及氮素转化特性、施加γ-聚谷氨酸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生长和土壤结构的影响,并研究了膜孔灌冬小麦水氮耦合效应,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为:(1)研究了夹砂层位置对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及转化特性的影响,利用HYDRUS-3D模型对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土壤水氮运移和氮素转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膜孔灌累积入渗量受夹砂层的影响明显,膜孔入渗能力随夹砂层埋深的增大而增加;湿润锋面在土-砂交界处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现象;随着夹砂层埋深的增加,湿润锋面形状逐渐趋向于半椭圆体;入渗结束时刻,夹砂层导致尿素态氮主要分布在上层粉壤土中,并沿着远离膜孔中心方向逐渐降低,主要分为高浓度区、高梯度区、低浓度区;再分布阶段,湿润体内尿素态氮含量由于水解反应呈降低趋势,膜孔中心附近土壤铵态氮含量较湿润锋处的大,并沿着远离膜孔中心方向逐渐减小,铵态氮集中分布在夹砂层以上土层中,并在土-砂界面含量明显增加,相同位置处的硝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水平湿润锋处的硝态氮含量较膜孔中心附近的增加快,且在土-砂界面处含量较大,硝态氮再分布浓度锋运移距离随夹砂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大。(2)研究了施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特性。施加γ-聚谷氨酸改变了土壤水分特征参数,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土壤入渗能力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降低;利用RETC和HYDRUS-1D软件进行反演计算确定了施加γ-聚谷氨酸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参数。(3)研究了混施γ-聚谷氨酸浑水一维垂直入渗和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表层致密层的形成特性,利用HYDRUS-3D模型对施加γ-聚谷氨酸清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施加γ-聚谷氨酸膜孔灌自由入渗累积入渗量和土壤含水率分布模型。施加γ-聚谷氨酸膜孔灌单位膜孔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容重和γ-聚谷氨酸施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施γ-聚谷氨酸会改变湿润土层剖面水分分布规律;建立了不同γ-聚谷氨酸施量的浑水膜孔累积入渗量简化计算模型;混施γ-聚谷氨酸浑水一维垂直入渗和膜孔灌自由入渗过程的落淤层厚度与入渗时间之间具有很好的幂函数规律,且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增大。(4)研究了畦灌和膜孔灌条件下γ-聚谷氨酸施量对越冬菠菜出苗率、生理生长指标、产量和植株含水量、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土壤结构和土壤温度的影响。膜孔灌的菠菜出苗率比畦灌的高,施加γ-聚谷氨酸比不施加的高;膜孔灌0.20%γ-聚谷氨酸施量的菠菜的植株湿重和干重、产量、干物质累积量、菠菜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为最大;畦灌和膜孔灌均为施用γ-聚谷氨酸的菠菜根、茎、叶氮素含量及植株氮吸收量高,且膜孔灌的比畦灌的高;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增大,且膜孔灌的较畦灌的高;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均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降低,且膜孔灌的较畦灌的低;分形维数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减小,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随γ-聚谷氨酸施量的增加而增大;且膜孔灌各γ-聚谷氨酸施量土壤的分形维数均较畦灌的小;施加γ-聚谷氨酸和膜孔灌均可降低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的变化幅度。(5)利用HYDRUS-1D建立了膜孔灌冬小麦土壤水氮运移转化的模拟模型;揭示了膜孔灌条件下冬小麦土壤水氮运移及氮素转化特性、冬小麦根系吸收水氮特性。中水(55%~70%θ田)和低水(40%~55%θ田)条件下,适量的施肥量可缓解因缺水导致的较低的根系吸水速率;灌水量和施氮量及水氮耦合作用均对冬小麦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产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素表观回收率具有显着影响。

塞丁·苏普尔盖[7](2021)在《控释尿素和传统尿素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李鹏[8](2021)在《氮肥追施比例对匀播冬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影响》文中指出

张梦莹[9](2021)在《NBPT和DMPP及其组合对旱作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产和消费国,而氮肥利用率却较低,导致氮素大量损失,进而带来经济、生态、社会的负面效应。为同时实现增产和环保,从满足化肥供应数量转向提高质量,鼓励施肥转向控制施肥,加强节能和产品优化工作,本研究依托在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的春小麦大田试验,设9个处理:(1)CK;(2)U1:100%施氮量(110kg/hm2);(3)U2:75%施氮量(86.25kg/hm2);(4)U1+N:100%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施用量);(5)U2+N:75%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量);(6)U1+D:100%施氮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7)U2+D:75%施氮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8)U1+N+D:100%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9)U2+N+D:75%施氮量+NBPT(施用量为1%尿素量)+DMPP(施用量为0.4%尿素量)。本试验设置于田间条件下,以尿素为基础氮源,在磷肥施用量相同、不施钾肥的条件下,通过探究两种抑制剂配施氮肥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优质小麦生产和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抑制剂可延缓土壤中NH4+-N的氧化,延长NH4+-N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显着降低土壤中NO3--N含量,有效抑制了土壤NH4+-N向NO3--N的转变。2.土壤脲酶活性随生育时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并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从总体来看,添加抑制剂处理的脲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比未添加抑制剂的处理低,不同施氮添加抑制剂措施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显着,不同施氮量对脲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影响,硝化抑制剂对脲酶活性影响较小;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呈减小趋势,不同生育时期均为CK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最低,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上升趋势;从总体来看,添加硝化抑制剂处理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均比未添加硝化抑制剂的处理高。3.土壤pH值呈先低后高的趋势,成熟期土壤pH值最高;施用尿素对土壤全氮、硝铵态氮含量提升显着;有机碳含量在分蘖期最高,趋势呈先降后升;两种抑制剂的添加可促进小麦对速效磷的吸收。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4.尿素配施抑制剂能显着增加小麦籽粒和秸秆对氮、磷的吸收积累量并提高小麦产量,脲酶/硝化抑制剂提升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添加抑制剂的处理均比U处理增产,通常在75%(86.25kg/hm2)施氮量下两种抑制剂配施增产效果最好,在100%(110kg/hm2)施氮水平上,配施抑制剂处理使小麦减少生物量0.72%-7.51%,增产3.21%-8.42%;在75%(86.25kg/hm2)施氮水平上,配施抑制剂处理可使小麦增加生物量6.27%-19.70%,增产14.05%-30.13%。与只施尿素的U处理相比,所有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的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与氮肥利用率相似,在施磷量相同的情况下,相比CK也增加了磷肥偏生产力,两种抑制剂配施效果更好。综上所述,减少施氮量配施脲酶/硝化抑制剂可以达到减量增效,且组合效果更佳,从减少农田氮素损失和作物经济效益考虑,建议在减氮施肥的同时添加两种抑制剂,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建立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刘海光[10](2021)在《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GhNRT基因表达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关系国计民生。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西北内陆棉区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棉区。为追求高产,该区植棉普遍存在过量施氮的现象,氮肥利用效率低下、生产成本上升而植棉效益下降、土壤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日益突出。水分匮缺和肥料利用率低下成为限制该区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因此,探索水分亏缺条件下棉花氮肥高效管理方式,对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棉花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水分亏缺和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效应,本研究以棉花品种K836为试验材料,开展了3个试验。第一个是在遮雨棚内的盆栽试验,采用双因子设计,一是水分处理,设置正常灌水对照(维持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70~75%)和亏缺灌溉处理(维持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50~55%);二是施氮量,分别为0(空白)、11.5 g/桶(低氮)、15 g/桶(高氮),氮肥采用15N同位素标记。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棉花关键生育时期株高、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的变化;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对棉花单株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棉花关键时期的氮素积累量、15N吸收量、不同器官氮素分配比例以及氮肥吸收利用的特点,并对棉花叶片中硝态氮转运蛋白GhNRT的表达量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第二个是在温室内设置不同灌溉水平,研究了亏缺灌溉的条件下,棉花根系对硝态氮的吸收特点。第三个是在温室内利用嫁接分根技术和PEG6000胁迫,模拟部分根区灌溉,研究了常规灌溉、部分根区灌溉和亏缺灌溉条件下棉花根系硝态氮吸收量的变化以及GhNRT基因的表达情况。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同等施氮条件下,正常灌水棉花各个时期的株高、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均显着高于亏缺灌溉的处理;在正常灌水条件下,高氮处理各个时期株高、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显着高于低氮处理;而在亏缺灌溉条件下,高氮处理和低氮处理没有显着差异。即在亏缺灌溉下增施氮肥(高氮相对低氮没有差异)对棉花株高、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同样的,在棉花产量和氮素利用方面也均存在以上的规律。正常灌水条件下,随着棉花生长发育,根茎叶中氮素分配比例呈降低趋势,而蕾花铃氮素分布呈上升趋势;在亏缺灌溉条件下,高氮处理在盛铃期和吐絮期蕾花铃氮素分布显着低于低氮处理。说明亏缺灌溉还影响了氮素向生殖器官的转运效率,尤其高施氮量下,氮素主要在根茎叶中积累,蕾花铃氮素积累没有显着升高。亏缺灌溉不仅影响棉株对氮素的吸收,还影响氮素在棉株各器官中的分配,尤其是在高施氮量时影响更大。说明在干旱条件下植棉控制氮肥用量对提高棉花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也是亏缺灌溉条件下减施氮肥不影响产量的理论基础。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正常灌水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升高,但是在亏缺灌溉条件下低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高于高氮处理,这也是旱地农业增肥不增产的原因。相同的施氮量条件下,正常灌水处理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总是显着高于亏缺灌溉处理,说明水分亏缺条件下不利于氮肥的充分吸收利用。进一步,通过分析棉花叶片中相关的GhNRT基因表达情况发现,同一施氮水平,正常灌水条件下GhNRT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亏缺灌溉处理。正常灌水条件下,高氮处理条件下GhNRT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低氮处理,但是亏缺灌溉处理下,从盛花期开始,高氮处理的GhNRT基因表达量与低氮处理不再有显着差异。通过分析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也印证了亏缺灌溉下增施氮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并没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室内试验结果显示,亏缺灌溉条件下棉花根系GhNRT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导致根系吸收NO3-的能力下降;部分根区灌溉灌水侧根系GhNRT基因表达量上调,灌水侧根系硝酸根吸收量升高,可以很好地解决因水分亏缺导致的氮素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维持了棉株的氮素平衡。综上所述,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均可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产生显着影响,且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以上这些指标存在互作效应。在棉花氮素利用方面,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棉株不同器官中的15N含量、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量和棉株叶片中相关GhNRT基因表达量均产生显着影响,且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棉株不同器官中的15N含量、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量和棉株叶片中相关GhNRT基因表达量存在互作效应。亏缺灌溉条件下增施氮肥效果不如正常灌溉显着,在干旱区植棉,合理的减施氮肥可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而不会影响棉花产量。另外,通过部分根区灌溉技术能够诱导相关硝态氮转运基因的表达,提高棉株硝态氮的吸收利用能力,为解决由于干旱导致氮素利用能力低下的问题提供了新参考。

二、锌对冬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锌对冬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尿素类型与施肥深度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点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花后旗叶面积、干重、比叶重
        1.3.2 花后旗叶氮含量
        1.3.3 花后旗叶光合性能
        1.3.4 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1.3.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尿素类型和施肥深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尿素类型和施肥深度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干重、叶面积、比叶重的影响
    2.3 尿素类型和施肥深度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及单位叶面积氮含量的影响
    2.4 尿素类型和施肥深度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2.5 尿素类型和施肥深度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系统Ⅱ光能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2.6 冬小麦花后旗叶性能参数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限水减氮对关中平原冬小麦氮素利用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生物量测定
        1.3.2 植株氮素指标测定
        1.3.3 产量测定
        1.3.4 土壤硝态氮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限水减氮对冬小麦植株和籽粒氮素含量的影响
    2.2 限水减氮对冬小麦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
    2.3 限水减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2.4 限水减氮对冬小麦收获后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2.5 限水减氮对冬小麦氮素平衡的影响
    2.6 冬小麦氮素表观平衡、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和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
3 讨论
    3.1 限水减氮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3.2 限水减氮对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4 结论

(4)农田施氮对冬小麦产量、根-冠氮素积累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1.2.2 生物量及氮素含量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处理对小麦株高、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氮肥处理对小麦根冠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3 氮肥处理对小麦根-冠氮素积累的影响
    2.4 氮肥处理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3 讨 论

(5)氮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群体调查
        1.2.2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1.2.3 氮效率指标
        1.2.4 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测定
        1.2.5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肥与密度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2.2 氮肥与密度对冬小麦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2.3 氮肥与密度对冬小麦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2.4 氮肥与密度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 结论
4 讨论
    4.1 适宜的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通过调控群体结构和物质转运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4.2 适宜的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协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6)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转化特性及作物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膜孔灌理论与技术研究
        1.2.2 膜孔灌施肥农田土壤氮肥运移转化特性研究
        1.2.3 层状土入渗特性与机理研究
        1.2.4 γ-聚谷氨酸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1.2.5 冬小麦全覆膜种植技术研究
        1.2.6 土壤水氮运移及氮素转化模型数值模拟研究
    1.3 研究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室内试验材料与装置
        2.1.1 供试土壤及浑水泥沙
        2.1.2 供试肥料及土壤保水剂
        2.1.3 试验装置
    2.2 室内入渗试验观测内容及方法
    2.3 作物种植试验材料与装置
        2.3.1 试验地概况
        2.3.2 试验装置及方案
    2.4 室外试验观测内容及方法
        2.4.1 冬小麦土壤水氮运移及氮素转化试验
        2.4.2 添加γ-聚谷氨酸越冬菠菜试验
    2.5 HYDRUS模型简介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转化特性
    3.1 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特性
        3.1.1 试验设计
        3.1.2 夹砂层位置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1.3 夹砂层位置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3.1.4 夹砂层位置对湿润体水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3.1.5 夹砂层位置对尿素态氮运移转化特性的影响
        3.1.6 夹砂层位置对铵态氮运移转化特性的影响
        3.1.7 夹砂层位置对硝态氮运移转化特性的影响
    3.2 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转化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3.2.1 水流运动控制方程
        3.2.2 土壤水力特征参数确定
        3.2.3 土壤无机氮素运移转化模型
        3.2.4 土壤氮素运移转化参数确定
        3.2.5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3.2.6 误差分析
    3.3 层状土膜孔灌肥液自由入渗水氮运移转化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3.1 累积入渗量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3.3.2 湿润体内含水量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3.3.3 氮素含量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施加γ-聚谷氨酸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研究
    4.1 施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入渗特性以及持水能力的影响
        4.1.1 试验材料
        4.1.2 施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影响
        4.1.3 施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
    4.2 表施γ-聚谷氨酸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研究
        4.2.1 试验方法与观测项目
        4.2.2 模型建立
        4.2.3 表施γ-聚谷氨酸对单位膜孔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4.2.4 表施γ-聚谷氨酸对土壤湿润体的影响
        4.2.5 表施γ-聚谷氨酸对膜孔入渗土壤含水量分布的影响
        4.2.6 表施γ-聚谷氨酸的膜孔灌自由入渗数值模拟
    4.3 混施γ-聚谷氨酸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研究
        4.3.1 试验方案
        4.3.2 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变化规律研究
        4.3.3 单位膜孔面积侧渗量和垂直一维入渗量之间的关系
        4.3.4 湿润锋运移特性研究
    4.4 混施γ-聚谷氨酸浑水一维垂直和膜孔灌自由入渗落淤层形成特性
        4.4.1 混施γ-PGA浑水一维垂直入渗落淤层厚度变化规律
        4.4.2 混施γ-PGA浑水膜孔灌自由入渗落淤层厚度变化规律
        4.4.3 混施γ-PGA浑水一维垂直入渗和膜孔灌自由入渗落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生长和土壤结构的影响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1.2 数据处理
    5.2 施加γ-聚谷氨酸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5.2.1 γ-聚谷氨酸施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5.2.2 γ-聚谷氨酸施量对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影响
    5.3 γ-聚谷氨酸施量对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5.3.1 γ-聚谷氨酸施量对菠菜生育期土壤含水率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5.3.2 γ-聚谷氨酸施量对菠菜各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5.4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生长的影响
        5.4.1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出苗率的影响
        5.4.2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
        5.4.3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产量和植株含水量的影响
    5.5 施加γ-聚谷氨酸对菠菜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5.5.1 菠菜各器官氮素含量和土壤氮素平衡
        5.5.2 菠菜土壤磷平衡
        5.5.3 菠菜土壤钾平衡
    5.6 本章小结
6 膜孔灌冬小麦土壤水氮运移及转化数值模拟
    6.1 HYDRUS-1D模型介绍与计算方法
        6.1.1 考虑冬小麦生长的HYDRUS-1D土壤水氮模型构建
        6.1.2 计算方法
    6.2 膜孔灌冬小麦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6.2.1 HYDRUS-1D模型土壤基本物理参数确定与验证
        6.2.2 土壤含水率分布规律
        6.2.3 冬小麦根系吸水速率模拟值与植株实际蒸腾速率
    6.3 膜孔灌冬小麦土壤氮素运移转化数值模拟
        6.3.1 膜孔灌HYDRUS-1D模型氮素运移转化参数确定与验证
        6.3.2 冬小麦土壤氮素分布特性
        6.3.3 水氮耦合对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6.3.4 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9)NBPT和DMPP及其组合对旱作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氮肥施用现状及氮素损失
        1.1.1 我国氮肥施用现状
        1.1.2 氮素在土壤中的损失途径
    1.2 抑制剂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脲酶抑制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1.2.2 硝化抑制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1.2.3 脲酶/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效果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1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p H的影响
    2.2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全氮含量的影响
    2.3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2.4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第三章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土壤无机氮转化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1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3.1.1 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1.2 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2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1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2 对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抑制剂添加下成熟期不同土层土壤指标的相关性
第四章 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组合对小麦产量及氮磷素累积的影响
    4.1 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4.1.1 小麦(考种)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分析
        4.1.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不同抑制剂添加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4.3 不同抑制剂添加下小麦氮磷素累积分析
        4.3.1 对小麦不同器官氮素累积及相关氮利用指标的影响
        4.3.2 对小麦不同器官磷素累积及相关磷利用指标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抑制剂施用对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
        5.1.2 抑制剂施用对土壤酶的调控效应
        5.1.3 抑制剂施用对小麦产量和氮磷素利用的影响
    5.2 结论
    5.3 创新点
    5.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10)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GhNRT基因表达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氮素吸收和转运的调控研究进展
        1.1 植物氮素吸收机制
        1.2 植物氮素转运机制
        1.3 植物氮素转运蛋白的表达调控
        1.4 提高NUE的主要途径
    2 水分亏缺对植物氮素利用的影响
        2.1 水分亏缺对植物氮素吸收的影响
        2.2 水分亏缺对植物氮代谢的影响
        2.3 水分亏缺对植物氮素分配的影响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效应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调查项目及测定方法
        1.3.1 土壤持水量的测定
        1.3.2 棉花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1.3.3 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1.3.4 棉花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的测定
        1.3.5 棉花氮素积累量、~(15)N吸收量、氮素分配比例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计算
        1.3.6 棉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1.3.7 棉花叶片GhNRT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1.3.7.1 RNA的提取
        1.3.7.2 RNA反转录
        1.3.7.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单株产量的影响
        2.2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3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株高、叶面积以及生物量的影响
        2.4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5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6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叶片GhNR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7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2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氮素利用的影响
        3.3 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亏缺灌溉对棉花硝态氮吸收和转运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沙子持水量的测定
        1.3.2 根系硝态氮吸收速率的测定
        1.3.3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亏缺灌溉对根系硝酸根吸收速率的影响
        2.2 亏缺灌溉对根系GhNR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部分根区灌溉提高棉花硝态氮吸收和转运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棉花嫁接分根、PEG模拟水分亏缺处理
        1.3.2 根系硝酸根吸收速率的测定
        1.3.3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分根区灌溉对根系硝态氮吸收速率的影响
        2.2 部分根区灌溉对GhNRT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锌对冬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尿素类型与施肥深度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 曲晓莲,李耕,仲锦维,王升臣,张雅芹.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 [2]限水减氮对关中平原冬小麦氮素利用和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J]. 郭曾辉,刘朋召,雒文鹤,王瑞,李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 [3]小麦开花期适量灌溉提高水氮利用效率减少土壤硝态氮淋洗的机理[J]. 唐兴旺,石玉,于振文,张永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09)
  • [4]农田施氮对冬小麦产量、根-冠氮素积累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J]. 王丽芳,康娟,马耕,王家瑞,申圆心,刘世洁,王晨阳.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 [5]氮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 刘卫星,张文杰,王家瑞,马耕,康娟,王晨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 [6]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转化特性及作物耦合效应研究[D]. 陈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控释尿素和传统尿素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 塞丁·苏普尔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氮肥追施比例对匀播冬小麦生育特性及产量影响[D]. 李鹏.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9]NBPT和DMPP及其组合对旱作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D]. 张梦莹.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10]亏缺灌溉下施氮量对棉花GhNRT基因表达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 刘海光.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锌对冬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